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210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十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十卷目录
医部汇考一百九十
四肢门二
孙思邈千金方〈论风毒状 论何以得之于脚 论得已便令人觉否 论风
毒相貌 论得之所由 论冷热不同 论因脚气续生诸病 论须疗缓急 论虚实可服
药不可服药 论看病问疾人 论脉候法 论肿不肿 论须慎不慎 论善能治者几日
可瘥 论服汤药色目〉
朱肱活人书〈脚气〉
严用和济生方〈脚气〉
窦汉卿疮疡全书〈训疽 脚背发 发臂毒 筋疽 天蛇毒 臂面毒
手心毒 手腕毒 发膊 冷疔 臁疮 委中毒 腿游风 鹤膝风 膝眼毒 肫疽
骨槽疽 脚手发背 骨瘘疽 脚拐毒 跟疽 鞋带疮 脚心毒 血风疮 肾气游风
里外臁疮 蝼蛄三串 中发疽 风毒发疽〉
成无己明理论〈手足自汗〉
张从政儒门事亲〈手指痳木 北方下注脚气论〉
李杲十书〈四肢辨内外伤 四肢不收 脚气 臂足痛〉
朱震亨心法〈脚气 足跟痛 手足痳木 肢节痛〉
戴思恭证治要诀〈手气 臂痛 脚气 脚心痛 鹤膝风〉
楼英医学纲目〈四肢所主 不举不用 邪留肢节 脚气 臂痛〉
李梴医学入门〈脚气总论 分干湿证 辨内外因 脚跟痛 脚转筋 手
足自汗 四肢挛搐 甲疽 代指 天蛇头 鹤膝风 臁疮 脚跟疮 脚肚疮 �口
疮 足发 嵌甲 脚指丫疮 脚背发 踝漏〉
艺术典第二百十卷
医部汇考一百九十
四肢门二
《唐孙思邈千金方》
《论风毒状》
“考诸经方,往往有脚弱之论,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 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遭者。”岭表江东有支法存、仰 道人等,并留意经方,偏善斯术。晋朝仕望,多获全济, 莫不由此二公。又宋齐之间,有释门深师、师道人述 法存等诸家旧方,为二十卷,其脚弱一方,近百馀首, 周魏之代,盖无此病,所以姚公《集验》,殊不殷勤。徐王 撰《录》,未以为意,特以三方鼎峙,风教未一,霜露不均 不等,是以关西河北,不识此疾。自圣唐开辟,六合无 外,南极之地,襟带是重,爪牙之寄,作镇于彼,不习水 土,往者皆遭。近者,中国士大夫,虽不涉江表,亦有居 然而患之者,良由今代天下,风气混同,物类齐等所 致之耳。然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 为脚气。深师云:“脚弱者”,即其义也。深师述《支法存》所 用永平山敷施莲、范祖耀、黄素等诸脚弱方,凡八十 馀条,皆极精要。然学者寻览,颇觉繁重,正是《方集》耳, 卒欲救急,莫测指南。今取其所经用,灼然有效者,以 备仓卒,馀者不复具述。
《论何以得之于脚》
问曰:风毒中人,随处皆得作病,何偏著于脚也?答曰: “夫人有五脏,心肺二脏,经络所起在手十指,肝肾与 脾三脏,经络所起在足十趾。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 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风毒之中 人也,必先中脚,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头项也。微 时不觉,痼滞乃知。《经》云:‘次传间传’”是也。
《论得已便令人觉否》
凡脚气病,皆由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觉, 会因他病,一度方始发动,或奄然大闷,经两三日不 起,方乃觉之。诸小庸医,皆不识此疾,谩作馀病治之, 莫不尽毙,故此病多不令人识也。始起甚微,食饮嬉 戏,气力如故,惟卒起脚屈弱不能动,有此为异耳。《黄 帝》云:“缓风湿痹”是也。
《论风毒相貌》
“夫有脚气未觉异,而头项臂膊已有所苦;有诸处皆 悉未知,而心腹五内已有所困。”又“风毒之中人也,或 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有腹痛下利,或大小便秘涩 不通,或胸中冲悸,不欲见光明,或精神昏溃,或喜迷 忘,语言错乱,或壮热头痛,或身体酷冷疼烦,或觉转 筋,或脚胫肿或不肿,或䏶腿顽痹,或时缓纵不随,或” 复百节挛急,或小腹不仁,此皆脚气状貌也。亦云风 毒脚气之候也。其候难知,当须细意察之,不尔必失 其机要,一朝病成,难可以理,妇人亦尔。又有妇人产 后,春夏取凉,多中此毒,深宜慎之。其热闷掣疭,惊悸 心烦,呕吐气上,皆其候也。又但觉脐下冷痞,愊愊然 不快,兼小便淋沥不同,生平即是脚气之候,顽弱名 缓风,疼痛为湿痹。
《论得之所由》
“凡四时之中,皆不得久坐久立湿冷之地,亦不得因 酒醉汗出”,脱衣靴袜,当风取凉,皆成脚气。若暑月久 坐久立湿地者,则热湿之气蒸人经络,病发必四肢酸疼烦闷。若寒月久坐久立湿冷地者,则冷湿之气 上入经络,病发则四体酷冷转筋。若当风取凉得之 者,病发则皮肉顽痹,诸处𥆧动,渐渐向头。凡常之日, 忽然暴热,人皆不能忍得者,当于此时,必不得顿取 于寒以快意也。卒有暴寒,复不得受之,皆生病也。世 有勤功力学之士,一心注意于事,久坐行立于湿地, 不能动转,冷风来击,入于经络,不觉成病。故风毒中 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开,腠理疏通,风如急 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已下腨胫表 里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二三十 壮,因此即愈,不复发也。《黄帝》云:“当风取凉,醉已入房, 能成此疾。”
《论冷热不同》
问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热?”答曰:“足有三阴三阳,寒中 三阳,所患必冷;暑中三阴,所患必热。故有表里冷热。 冷热不同,热者治以冷药,冷者疗以热药,以意消息 之。脾受阳毒,即热顽,肾受阴湿,即寒痹。”
《论因脚气续生诸病》
虽患脚气不妨。乳石动发,皆须服压石药疗之。夫因 患脚气,续生诸病者,则以诸药对之。或小便不利,则 以猪苓、茯苓及诸利小便药治之。大便极坚者,则以 五柔麻仁丸等治之。遍体肿满成水病者,则取《治水 方》中诸治水之药治之。馀皆仿此,更无拘忌。
《论须疗缓急》
凡小觉病候有异,即须大怖畏,决意急治之,勿缓。气 上入腹,或肿或不肿,胸胁逆满,气上肩息急者死不 旋踵,宽者数日必死,不可不急也。但看心下急,气喘 不停,或自汗数出,或乍寒乍热,其脉促短而数,呕吐 不止者,皆死。
《论虚实可服药不可服药》
凡脚气之疾,皆由气实而死,终无一人以服药致虚 而殂。故脚气之人,皆不得大补,亦不可大泻,终不得 畏虚,故预止汤不服也。如此者皆死不治也。
《论看病问疾人》
世间大有病人,亲朋故旧,交游来问疾,其人曾不经 一事,未读一方,自骋了了,诈作明能,谈说异端,或言 是虚,或言是实,或云是风,或云是蛊,或道是水,或云 是痰,纷纭谬说,种种不同,破坏病人心意。不知因是 迁延未定,时不待人。�然致祸,各自散走。是故大须 好人及好名医,识病深浅,探赜方书,博览古今,是事 明解者看病,不尔大误人事。窃悲其如此者众,故一 一显析,具述病之由状,令后来病者读之,以自防备 也。但有一状相应,则须依方急治,勿取外人言议,自 贻忧悔。但详方意,愈人不难,莫信他言以自误也。余 尝为人撰门冬煎,此方治脚气大有验,病者须急用 之。
《论脉候法》
凡脚气虽复,诊候多涂,而三部之脉,要须不违四时 者为吉,其逆四时者勿治。馀如《脉经》所说,此中不复 具载。其人本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难愈。黑 人耐风湿,赤白不耐风。瘦人肉硬,肥人肉软,肉软则 受疾至深,难愈也。
《论肿不肿》
凡人久患脚气,不自知别,于后因有他疾发动,治之 得瘥,后直患呕吐,而复脚弱。余为诊之,乃告为脚气。 病者曰:“某平生不患脚肿,何因名为脚气?”不肯服汤。 馀医以为石发,狐疑之间,不过一旬而死。故脚气不 得一向以肿为候,亦有肿者,有不肿者。其以小腹顽 痹不仁者,脚多不肿。小腹顽痹,不过三五日,即令人 呕吐者,名“脚气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凡患脚气到 心难治。以其肾水克心火故也。
《论须慎不慎》
凡脚气之病,极须慎房室、羊肉、牛肉、鱼、蒜、蕺菜、菘菜、 蔓青、瓠子、酒、面、酥油、乳麋、猪、鸡、鹅、鸭,《有方》用鲤鱼头, 此等并切禁,不得犯之,并忌大怒。惟得食粳粱、粟米、 酱、豉、葱、韭、薤、椒、姜、橘皮。又不得食诸生果子酸酢之 食,犯者皆不可瘥。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
《论善能治者几日可瘥》
凡脚气病,枉死者众,略而言之有三种:一、觉伤之晚; 二、骄狠怨傲;三、狐疑不决。此三种正当枉死之也。故 世间诚无良医,虽有良医,而病人有性灵堪受入者, 更复。�少。故“虽有骐骥,而不遇伯乐,虽有尼父而人 莫之师。”其为枉横,亦犹此也。今有病者,有《受入性》,依 法使余治之,不过十日,可得永瘥矣。若无《受入性》者, 亦不须为治,纵能治之,恐无瘥日也。非但脚气诸病 皆然,良药善言,触目可致,不可使人必服。法为信者 施,不为疑者说。
《论服汤药色目》
“风毒之气入人体中,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 有异耳。若脉浮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两剂应瘥。若风 盛,宜作越婢汤,加白术四两。若脉浮大紧转𫘝,宜作竹沥汤。若病人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此人脉多是 因虚而得之。若大虚短气力乏,可其间作补汤,随病 冷热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沥汤。若病人脉浮大而 紧𫘝,此是三品之中最恶脉也。或沉细而𫘝者,此脉 正与浮大而紧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 病在内,治亦不异,当消息以意耳。其形尚可,而手足 未容至弱,数日之中气上即便命终。如此之脉,往往 有人得之无一存者,急服竹沥汤,日服一剂,切要汤 势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无汤也。此汤竹沥多 服之,若不极热,辄停在胸心,更为人患,每服当使极 热,若服竹沥汤得下者,必佳也。若已服三剂竹沥汤, 病及脉势未折而苦胀满,可以大鳖甲汤下之。汤势 尽而不得下,可以丸药助汤,令下后更服竹沥汤,趋 令脉势折,气息料理便停,服三十二物八风散佳。凡 初得病,便摩野葛膏,日再顽痹脚弱都愈乃止。若服 竹沥汤,脉势折,如未病时,气力转胜,脚故未能行,体 力充足,然后渐微行步。病重者瘥后半年始能人扶 行耳。既觉脉及体内瘥,但当勤服八风散,勿以脚未 能行,轻加馀治,馀治未必全得益,更生诸恶,失此诸 治也。猥人边亦勿行野葛膏,有人闻竹沥汤云:“恐伤 腰脚”者,即与勿治,宜知此法。此皆人无受入性,不可 与医故也,不为疑者说,此之谓也。竹沥汤有三首,轻 者服前方,重者以次第服后方,此风毒乃相注易,病 人宜将空缺服小金牙散,以少许涂鼻孔耳门,病困 人及新亡人,喜易人、强健人,宜将服之,亦以涂耳鼻 乃可。临近亡人及视疾者,绛囊带一方寸“匕,男左女 右臂。此散毒服,宜从少为始。病人惟宜饮赤小豆饮, 冬服侧子金牙酒。”《续命汤》治风毒病,初得似时行毒 病而脉浮缓,终不变𫘝者,不治。或数日而死,或十日 而死,或得便不识人,或发黄,或发斑,或目赤,或下部 穿烂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续命汤一剂,并服葛根 汤、麻黄汤下之。若此不折,更与续命汤两三剂必瘥。 此病大急。常令汤势相接。不可使半日缺汤。不然即 便杀人。
夫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亦有得之者。其证 或微觉疼痹,或两胫肿满,或行起涩弱,或上入腹不 仁,或时冷热,小便秘涩,喘息,气上冲咽喉,气急欲死, 食呕不下,气上逆者,皆其候也。若觉此证,先与犀角 旋蕧花汤。
《宋朱肱活人书》
脚气
“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 足常履之,遂成脚气,所以病证与伤寒相近。其脉浮 而弦者,起于风;濡而弱者,起于湿;洪而数者,起于热; 迟而涩者,起于寒。风者汗而愈,湿者温而愈,热者下 而愈,寒者熨而愈。脚气之病,始得不觉,因他病乃知 毒气入心,则小腹顽痹不仁,令人呕吐,死在朝夕矣。 然终是与《伤寒》不同者。孙真人云:“卒起脚屈弱不能 转动,有此为异耳。”要之,有脚气之人,先从脚起,或先 缓弱疼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有寒故痛也;或行起忽 倒,或两胫肿痛,亦有不肿者;或脚膝枯细,或心中忪 悸,或小腹不仁。盖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皮肤不荣, 故为不仁。不仁者,皮顽不知有无也;或举体转筋,或 见食呕逆,恶闻食气,或胸满气急,或遍体酸痛,皆脚 气候也。黄帝所谓缓风湿痹是也。顽弱名缓风,疼痛 为湿痹。痹者闭也,闭而不仁,故曰痹也。寒中三阳,所 患必冷,越婢汤、小续命汤主之。小续命煎汤成,旋入 生姜自然汁最快。暑中三阴,所患必热,小续命汤去 附子,减桂一半。大烦躁者,紫雪最良。大便秘者,脾约 丸、神功丸、五柔丸、大三脘散、木瓜散主之。脚气之疾, 皆由气实而始,终无一人以服药致虚而殂者。头痛 身热,肢节痛而脚屈弱者,是其人素有脚气,此时发 动也。脚肿者,槟榔散主之。脚气方论,《千金》《外台》最详, 此不复叙。大扺越婢汤、小续命汤、薏苡仁酒法,脾约 圆、神《功圆》,皆要药也,仍针灸为佳。服补药与用汤淋 洗者,皆医之大禁也。
《严用和济生方》
脚气
《千金》言:脚气皆由感风毒所致。又经云:“地之寒暑风 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遂成脚气。”然古来无脚气之 说,黄帝时名为厥,两汉之间名曰缓风,宋齐之后谓 之脚气,其名虽不同,其实一也。以此观之,寒暑风湿 皆能致此,非特风毒而已。脚气之病,初得不觉,因他 病乃始发动,或奄然大闷,经三两日方乃觉之,先从 “脚起,或缓弱疼痹,或行起忽倒,或两胫肿满,或足膝 枯细,或心中忪悸,或小腹不仁,或举体转筋,或见食 吐逆,恶闻食气,或胸满气急,或遍体酸痛,此其候之 不同也。”大抵寒中三阳,所患必冷;暑中三阴,所患必 热。诚哉斯言。若论其脉,浮而弦者,起于风;濡而弱者, 起于湿;洪而数者,起于热;迟而涩者,“起于寒。风者汗 而愈,湿者温而愈,热者下而愈,寒者熨而愈。”凡得脚气,速宜针灸之,惟用汤淋洗者,医之大禁也。观夫脚 气皆由肾虚而生,然妇人亦有病脚气者,必因血海 虚,乘宿块嗔恚,哀感悲伤,遂成斯疾。兼今妇人病此 者众,则知妇人以血海虚而得之,与男子肾虚类矣。 治妇人之法,与男子用药固无异,但兼以治忧恚药, 无不效也。且补泻之法,当顺四时。春秋二时,当急补 泻。夏月疾盛,专须汗利,入冬已后,须量人之盛衰,微 加滋补,不然则气血日衰,必使年年遇蒸热而作,理 之必然也。治法大概,无越于斯。又当于四时之中,谨 加调摄,不得久坐久立冷湿之地,暑月亦不当露坐 湿处。能慎于斯。依法随证治之。无不瘥矣。
《窦汉卿疮疡全书》
训疽
训:疽者,肺经受热,发于两手五指头上,七八日不泻 必死,四日可刺。如发黑痈,不甚过节,犹可治也,黑甚 过节者死,虽过节犹可治者,药入及之也。其状因小 黯,肉中生点子,点小者如粟豆大,惟大者如梅李,或 赤或黑,乍青乍白,有实核,即根也。不浮肿惨痛,应心 至骨,或身体发热。若不急治,毒遂冲上面,悉肿泡点, 紫黑烂坏,入脏杀人。南人得此,名曰“拓著毒”,即截去 其指,恐毒上攻,罕有。一生十指端,忽然策策痛入于 心,不可忍之,向明望者,晃晃黄赤,或黯青黑,是瘭疽。 齿间出臭水血者,七日亡矣。但厚肉处即割去,用铁 烙其上,令焦如炭,又于疽上灸百壮为佳,须顿饮葵 根汁、青靛花、竹沥、犀角汁、枳壳汤、消毒饮。若吐脓血, 不治。宜以灰掩脓血上,不尔,毒气著人,亦相染矣。瘭 疽害人不旋踵,恶风入肌脉,初未知觉,毒郁既发,若 火之烈,其上隐小而深实,点黑而不明,其病应心,稍 缓则入脏矣。
脚背发
脚背发此证由于消渴之证。发于足指者。名曰脱疽。 其色紫黑者死。不紫黑者可治。宜服苦参丸。
发臂毒
发臂毒,受在心肾经,通于五指络,毒气流走,通为串 漏,此是恶毒也,当用内托流气饮、定痛消毒饮治之。 此《肘后》毒,气血流注,积结成毒,此乃痈毒也,定痛流 气饮。
筋疽
筋疽,生动脉之间,筋脉之上,臂膊不能屈伸。若不速 治,溃烂筋脉,必成痼疾。若生于臂撑上者,名鹚痈,红 肿作痛,初宜灸之,若溃之必损命,不可轻忽。内服内 托散加木香、五加皮,更服黄矾丸、十奇散,多服护心 散,外用铁箍散加姜汁调敷。
天蛇毒
天蛇毒受心风,伤于指肘臂,此是恶毒证也,当用定 痛流气饮治之。此证未熟,不宜便用刀开针拨其努 肉即发起,深难治者,溃后经年不能长肉,用二黄散 掺之。
臂面毒
臂面毒,生于臂臑之面,受在肝肺经,气血凝滞不通, 结聚成毒,此是恶证也。当用清毒流气饮,后用定痛 内托饮,围药用金箍散敷之。
手心毒
“手心毒”,右手受在阴火太阴阳明气血,流于左足厥 阴经。左手毒在心火太阳,流于右足太阴阳明。土复 生流于五行,子母更相生养,或因喜怒忧思,寒凝气 血,阻滞不通,结聚成毒。当用定痛解毒之剂,后用“内 托流气饮,外用金箍散”敷之。
手腕毒
手腕毒,生在掌后,因心经风寒、喜怒、惊风,痰盛血不 流通,结成此毒。当用定痛败毒散、内托清气饮,或透 手心,或透腕外,再用三香内托散治之。
发膊
发膊乃少阳经多气少血,因少阳有相火,尤甚于厥 阴,皆由多虑劳神,六气七情相感,预宜防肌肉难长, 暴戾之药勿轻用之。但此证之发红肿或如粟,勿以 小而忽之。
冷疔
冷疔者,膏粱之变,风湿馀毒,天阴久冷,攻于膝下,传 于足太阴经。初生如米,渐成溃烂,其色如煤,败血来 侵,骨肉损坏,遂成大患。经年骨节疼痛,累岁不能生 肌。先用艾叶、蛇床子、紫苏、豨莶草煎汤洗之,内服黄 芪、白术、苍术、当归、白芍、连𧄍、生地之药;外用隔纸膏 贴之。节劳内省,亦可瘳矣。
臁疮
大扺下部之证,以苍术为主,佐以黄蘗之辛,行以青 皮加以甘草,随证用引经之剂,则得效矣。此毒受在 肝肾经,痛不可忍,用“内托流气饮”治之。搽药用腿游 风及妇人臁疮药通用。
委中毒
此毒受在肾经,寒气阻滞而成,“加减紫苏流气饮治之。”先用败毒流气饮,后服紫苏流气饮排脓,加人参、 黄芪。
腿游风
此痈受在小肠肾经,伤于寒热,邪气与毒,流于两腿, 此是游毒也,当用紫苏流气饮治之,后服“败毒流气 饮。”《外治》先以金丝膏贴四五日,以拔其毒水,后用搽 药治之。
鹤膝风
鹤膝风、痢风、鼓槌风之类也。气血相并而行,周于一 身,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而太过。内伤七 情,外伤六淫,则血气之运,或迟或速,而病作矣。多因 日久得热已自腾沸,后复感冒湿热,血受邪郁为瘀, 滞不得运,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以辛温, 监以辛凉,流散寒湿,而积热得发,其血自行,与气相 和,其病乃止。或因涩药取效,性急作劳,常享厚味,感 冒风雨,腿肿则痛甚,皆瘀血流于经隧。日久不治,恐 成偏枯,以致膝肿筋缩大痛,两足无力,脚弱渐细,髀 胫枯槁,拘挛不能屈伸。治宜祛风顺气,补血壮筋,养 阴除湿,则气血通畅,自然愈矣。
膝眼毒
此毒受在肾经膀胱,气血凝滞,而湿热攻于膝眼,结 成毒也。围药用鹤膝风药敷之。煎剂用“木香流气饮。”
肫疽
俗言“此疽坚硬无脓。”殊不知肿硬因成脓在内,一时 不能出皮肤,须用内托发出,方可用针刺破。
骨槽疽
骨槽疽,生于膝盖上,并脚趺上腕,其痛时如刀割,其 痒似虫钻,急用艾灸疽上三五壮,便贴乳香万应膏, 更服“黄矾丸。”
脚手发背
此证因心经有热,行履高低,伤于足趺,血聚成疽,治 法同冷漏湿毒流注。
骨瘘疽
此证生于手阳明之间,初如粟,渐长如赤豆,其痛不 可忍,渐长大如杨梅之状,血不出,亦不生脓毒,从经 络流于遍身。有此疾者,宜当谨防,不可视为轻疾,宜 用治疔之法加减行之。
脚拐毒
此毒受在肾,通于阳明,筋聚之处,疼痛伤心成毒也。 当用“膝眼毒”、跟疽毒及鹤膝风药治之。
跟疽〈一名牛茧蚕一名土栗〉
此毒生于脚跟之上,因行动高下肭伤,故生此疽。形 如琉璃色,无脓,惟有紫色便不可刺破。先用金箍散 或“铁箍散”敷之,避风戒色,不宜行动。先服蠲毒流气 饮,后服除湿木瓜汤,待其将溃,用针挑破出脓水,贴 金丝、紫金二膏药。
鞋带疮
鞋带疮,生于足踝之旁,因受寒湿,足阳明为毒,气血 相聚而成也。当用“定痛流气饮”治之。
脚心毒
脚心毒,受在肾心经,生在脚心,是为湿毒也,乃名“脚 心痈。”当服定痛流气饮、井槟榔丸治之。
血风疮
此疮因妇人经脉不调,或一月两次,或过月不来,以 此血气渍入足阳明经,故生此疮。宜用木香流气饮、 五积散,外用“隔纸膏”贴之。
肾气游风
此毒生在脚肚,受在膀胱经,冷气伤肾,伏在膀胱,此 乃风毒也,当用紫苏流气饮,外用“铁箍散”敷之。
里外臁疮
《里外臁疮》三里之旁,阴交之侧。生之者,因肾经寒气 功于下焦,内因风邪之所攻,外有冷气之所搏,或因 撞损而致生此疮。渐至溃烂,脓水不干,盖因湿热风 毒相搏而致然也。
蝼蛄三串
此证生于两手,有上中下三种。皆因湿毒伤于肤,气 血伤于肾,怒气伤心而瘀血滞气相搏,故成此串毒 也。治用流气饮、三香内托散、定痛降气饮。
中发疽
此证生于臂膊,乃肝经气血不行,壅聚而成毒也。当 用“托里流气饮、消毒流气饮”治之。
风毒发疽
此证生于足踹之间,因气血不通,凝滞脾胃,有伤经 络,或过食炙煿,或被毒气结聚成疮,或乘虚为贼风 所吹,当用“温中顺气饮”,孕妇宜加减服。
《金成无己明理论》
手足自汗
《伤寒》手足汗出,何以明之?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 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 则手足为之汗出。阳明为津液之主,病则自汗出。其 有身汗出者,有但头汗出者,有手足汗出者,悉属阳明也。何以使之然也?若一身自汗出者,谓之热越,是 热外达者也;但头汗出者,是热不得越,而热气上达 者也。及手足汗出者,为热聚于胃,是津液之旁达也。 《经》曰:“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必鞕也。手足漐漐汗 出,大便难而讝语者,下之则愈。”由此观之,手足汗出, 为热聚于胃可知矣。或谓热聚于胃,而手足为之汗 出,其寒聚于胃而有手足汗出者乎?《经》曰:“阳明中寒 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即 是中寒者也。且热聚于胃,为可下之证,其寒聚于胃, 为不可下,又何以明之?要明于此二者,曰大便初鞕 后溏,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是以不可下也。若大便难, 讝语者,为阳明证具,则是可下之证,临病宜审之。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
手指麻木
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有 中风之疾也。宜先服“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 病之先也。是以圣人冶未病不治已病。
《北方下注脚气论》
《内经》云:“太阳之胜,火气内郁,流散于外,足胻胕肿,饮 发于中,胕肿于外。”又云:“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 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胕肿,若水状也。脾 病者,身重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此谷入多而 气少,湿居下也,故湿从下受之。如上所说,皆谓脾胃 湿气下流,乘其肝肾之位,于是足胫疼痛而胕肿也。 夫五谷入胃,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二隧,故宗气积于 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 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 分肉之间,行而不休者也。又宗气之道,内谷为宝,谷 入于胃,乃传之于脉,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 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或饮食 失当,胃气不能鼓舞,脾气不能运化,行于百脉,其气 下流,乘其肝肾土木水相合,下注于足胻,胕肿而作 疼痛。晋苏敬号为“脚气”是也。凡治此疾,每旦早饭,任 意饱食,午饭少食,日晚不食弥佳,恐伤脾胃营运之 气,失其天度。况夜食则血气壅滞而行阴道,愈增肿 痛,古之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之。 大唐开辟,爪牙之士作镇于南极,其地卑湿,雾露所 聚,不袭水土,往往皆遭之。关西河北人皆不识此疾, 《外台秘要总录》亦说江东岭南大率有此,此盖清湿 袭虚伤于下,故经云“感则害人皮肉筋骨者也。”故制 方立论,皆详其当时土地所宜而治之。今观北方爽 垲而无卑湿之地,况腠理致密,外邪难侵,而有此疾 者何也?盖多饮乳酪醇酒,水湿之属也,加以奉养过 度,以滋其湿,水之润下,气不能呴之,故下注于足胻, 积久而作肿满疼痛,此饮之下流之所致,岂可与南 方之地同法而治哉?当察其地势高下,详其饮食居 处。立为二法。一则治地之湿气。一则治饮食之下流。 随其气宜。用药施治。庶几合《轩岐》之旨也。
《李杲十书》
四肢辨内外伤
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 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主四肢,既为热所乘,无 气以动。《经》云:“热伤气。”又云:“热则骨消筋缓”,此之谓也。 若外伤风寒,是肾肝之气已绝于内,肾主骨为寒,肝 主筋为风。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持也。 故经言“胆主筋,膀胱主骨”是也。或中风,或伤寒,得病 之日,便著床枕,非扶不起,筋骨为之疼痛,不能动摇, 乃形质之伤。《经》云:“寒伤形,寒则筋挛骨痛,此之谓也。 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 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皎然。
四肢不收
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 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 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 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宜升 阳益胃汤主之。
脚气
脚气之疾,实水湿之所为也。盖湿之害人皮肉筋脉, 而属于下。然亦有二焉,一则自外而感,一则自内而 致,其治法自应不同,故详而论之,其为病也,有证无 名。脚气之称,自晋苏敬始,关中河朔无有也。惟南方 地下水寒,其清湿之气中于人,必自足始。故《经》曰:“清 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或者难曰:“今兹北方,其地则风 土高寒,其人则腠理致密,而复多此疾者,岂是地湿 之气感之而为邪?”答曰:“南方之疾,自外而感者也,北 方之疾,自内而致者也。何以言之?北方之人常食潼 乳,又饮酒无节,过伤而不厌。且潼乳之为物,其气味 则潼乳,其形质则水也,酒醴亦然。人之水谷入胃,胃 气蒸腾,其气与味,宣之于经络,化之为血气,外荣四 末,内注五脏六腑,周而复始,以应刻数焉,是谓天地之纪”,此皆元气充足,脾胃之气无所伤而然也。苟元 气不充,则胃气之本自弱;饮食既倍,则脾胃之气有 伤。既不能蒸化所食之物,其气与味亦不能宣畅旁 通,其水湿之性流下而致之。其自外而入者,止于下 胫肿而痛;自内而致者,乃或至于手节也。《经》云:“足胫 肿曰水。”太阴所至,为重胕肿。此但言其自外者也。所 治之法,前人方论备矣。自内而致者,治法则未有也。 杨大受云:“脚气是为壅疾,治以宣通之剂,使气不能 成壅也。壅既成而盛者,砭恶血而去其势。”《经》曰:“蓄则 肿热。”砭射之后,以药治之。
《内经》论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蒸也。江东 岭南大率如此。春夏之交,山林蒸郁,风湿毒气为甚, 足或感之,遂成瘴毒脚气。其候则脚先屈弱,渐至痹 疼,胫微肿,小腹不仁,头痛烦心,痰壅吐逆,时作寒热, 便溲不通,甚者攻心而势逼,治之诚不可缓。支法存 所以留意经方,偏善此术者,岂非江右岭表此疾行 之多欤。
《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冷冽,其俗 饮潼酪而肉食。凡饮潼酪,以饮多饮速者为能。经云: “因而大饮则气逆。”又云:“食入于阴,长养于阳”,今乃反 行阳道,是为逆也。夫乳酪醇酒者,湿热之物,饮之属 也。加以奉养太过,亦滋其湿,水性润下,气不能呴,故 下注于足胫,积久而作肿痛,此饮食下流之所致也。 《通评虚实论》云:“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也。”况潼酪醇 酒之湿热甚于谷者也。《至真要大论》云:太阴之盛,火 气内郁,流散于外,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下,此 之谓也。故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若饮食自倍。肠 胃乃伤。则胃气不能施化。脾气不能四布。故下流乘 其肝肾之位。注于足胫。加之房事不节。阴盛阳虚。遂 成痼疾。
杨大受云:“脚气之疾,自古皆尚疏下,为疾壅故也。然 不可太过,太过则损伤脾胃,使营运之气不能上行, 反下注为脚气。又不可不及,不及则使壅气不能消 散,今立羌活导滞汤、开结导引丸等方,详虚实而用 之。”
《外台》云:“第一忌嗔,嗔则生烦,烦则脚气发。第二禁大 语,大语则伤肺,肺伤亦发动。又不得露足,当风入水, 以冷水洗脚,两脚胫尤不宜冷。虽暑月常须著绵。”� 至冬寒倍,令两胫温暖,得微汗大佳。依此将息,脚气 渐薄损。每至寅丑日割手足甲,割少侵肉,去风湿气。 夏时腠理开,不宜当风卧睡,睡觉令人按挼,勿使邪 气稽留,数劳动关节,常令通畅,此并养生之要,拒风 邪之法也。寻常有力,每食后行三五百步,疲倦便止, 脚中恶气随即下散,虽浮肿气不能上也。
第一,凡饮食酒及潼酪,勿使过度,过则伤损脾胃,下 注于足胫,胕肿,遂成脚疾。第二,欲不可纵嗜,欲多则 脚气发。凡饮食之后,宜缓行二三百步,不至汗出,觉 困则止,如此则不能成壅也。《经》云:“逸者行之。”又云:病 湿痹,忌温食饱食、湿地濡水。
臂足痛
臂痛有六道经络,究其痛在何经络之间,以行本经 药行其气血,血气通则愈矣。若表证疼痛,不可便下, 当详细辨之。
足痛新病以“痛风法”治之。久病非脚气,以“鹤膝风治 之。”各自有门。痛风多属血虚,然后寒湿得以侵之。
《朱震亨心法》
脚气
脚气须用升提之药,提起其湿,随气血用药。
有脚气冲心者,宜四物汤加炒黄蘗,再宜涌泉穴,用 附子末,津唾调傅上,以艾灸,泄引热下。
有筋动于足大指,上至大腿,近腰结了,乃因奉养厚, 遇风寒,宜“四物汤”加酒芩、红花、苍术、南星、生姜煎服。 脚气有湿热,有食积,流注有风湿,有寒湿。
胜湿以仙术、白术、防己、川芎为主,或“六物附子汤”,或 “当归拈痛汤。”
气郁甚者,舟车丸、除湿丹。有饮者,东垣开结导引丸 解表用麻黄左经汤等药,随经选用。有兼痰气寒湿 者,五积散加木瓜。
若双解,以大黄左经汤、东垣羌活导滞汤。若理血,以 八味丸,或四物加羌活、天麻,又或四物加黄蘗、南星, 或健步丸。
若疏风养血,用“独活寄生汤”最效。
足跟痛
有痰有血势,血热,宜四物加黄蘗、知母。
手足痳木
手足痳者属气虚,木者有湿痰死血。
《十指痳木》,是胃中有湿痰死血。
肢节痛
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如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宜 南星、半夏。
如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宜四物加防风、羌活。
如瘦人性急躁而肢节痛,发热,是血热,宜四物汤加 黄芩、酒炒黄蘗。
如肢节肿痛,脉滑者,当用燥湿,宜苍术、南星,兼行气 药,木香、枳壳、槟榔。在下者加汉防己。
若肢节肿痛,脉涩数者,此是瘀血,宜桃仁、红花、当归、 川芎及大黄微利之。
如倦怠无力而肢节痛,此是气虚,兼有痰饮流注,宜 参、术、星、半。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
手气
手气手肿痛,或在掌指连臂膊,并“五痹汤、蠲痹汤。”
臂痛
臂为风寒湿所搏,或饮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 臂痛。有肿者,有不肿者,除饮证外,其馀诸痛,并宜五 积散及乌药顺气散,或蠲痹汤。
外有血虚一证,血不荣于筋,或致臂痛。宜“蠲痹汤”、四 物汤各半贴,和匀煎服。
乳妇以臂枕儿,伤于风寒,多有臂痛,亦宜于此选用。 若坐卧为风湿所搏,或睡后手在被外,为寒邪所袭, 遂令臂痛,宜五积散及蠲痹汤、乌药顺气散。审知是 湿,蠲痹汤,每服加苍术三钱、防己四分,或用五痹汤。 曾因挈重伤筋,以致臂痛,宜琥珀散、劫荣散或和气 饮,每服加白姜黄半钱,以姜黄能入臂故也。
脚气
风寒暑湿,足常履之,遂成脚气。诸邪气不问久近,干 湿及属何经,并可用除湿汤加木瓜、槟榔、白芷各半 钱,或芎芷香苏散加赤芍药、萆薢各半钱,仍吞木瓜 丸,此药宜常服。脚气发动而两足痛不可忍者,五积 散加全蝎三五个,入酒煎。
脚气发动,必身痛发热,不可妄用伤寒等药。缘脚气 类伤寒,若卒起脚弱,或小腹不仁,或举体转筋,或见 食呕逆,或两胫赤肿,便当作脚气治。干者,于前二药 中,或更加萝卜子炒研碎半钱。湿者,于前二药中,加 青橘皮十数片。
《切记》脚气不可令下寒。亦不可妄用寒药。得温则消 散。
脚气跟注一孔,深半寸许,每下半日,疼痛异常,此乃 脚气注成漏,以人中白于火上煅令水出,滴入疮口。 脚气发热不退者,败毒散加木瓜一钱,或用败毒散、 五积散各半贴和匀,名“交加散”,更加木瓜一钱。 若久履湿而得,两脚或肿或疮,五苓散或和气饮加 木瓜、萝卜子各半钱,大黄一钱。
脚气小便不通者,“生料五苓散一贴,除湿汤一贴,加 木瓜二钱重,分二服。若大小便俱不通,五苓散、复元 通气散。”
脚气喘急者,此系入腹,宜“苏子降气汤或沉香降气 汤,仍佐以养正丹,或四磨饮。”
脚气迫肺。令人喘嗽。宜“小青龙汤。”每服加入槟榔一 钱。重煎服。
脚气畏食者。宜生料平胃散。加木瓜一钱。呕逆恶心。 八味平胃散。加木瓜一钱。
脚气日久,脚胫枯细,或寒或热,或痛或痒,或一脚偏 患,或软弱軃曳,状如偏风者,宜小续命汤加木瓜,或 独活寄生汤、附子八味汤吞“活络丹、虎骨四斤丸”之 类。
脚气血虚,芎芷香苏,内加木瓜、羌活、赤芍、芎、芷之类。 脚转筋,用龙胶散。
脚心痛
脚心痛者,宜《大圣散》二钱。入木瓜末半钱或一钱。豆 淋酒调。仍用川椒、香、白芷、草乌煎汤洗。
鹤膝风
胫细而肿者,俗呼为“鹤膝风。”宜“地仙丹。”
鹤膝风,则于“五积散”中,加松木、杉木二节。
《楼英医学纲目》
四肢所主
阳主四肢。《经》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又云:阳受气于 四肢是也。阳实则肢肿。《经》云:结阳肿四肢是也。 阳虚则肢满。《经》云:“冬气病在四肢”是也。
脾主四肢。《经》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 于脾。乃得禀者是也。
不举不用
脾实则四肢不举。《经》云:“脾脉太过。为病在外。”则令人 四肢不举者是也。
脾虚则四肢不用。《经》云:“脾脏肉形不足,则四肢不用。” 又云:“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是也。
运气四肢不举皆属湿。《经》云:“土太过曰敦阜。”敦阜之 纪,其病腹满,四肢不举是也。
===邪留肢节===五脏有邪,留在肢节。《经》云:“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 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股;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 邪,其气留于两膝”是也。
脚气
脚气壅肿,便溺阻隔,心下痞满,饮食不消,宜微利之。 脚气多属肺气实,经云:“肺病者汗出,尻、阴、股、膝、髀腨 胻足皆病。”故戴人治脚气,用涌法者,良由此也。又《千 金方》多汗之者,亦泻肺之法也。
“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唯脚气、头风、上气, 当须药不绝,馀则随其发动,临时消息。”但有风气之 人,春末夏初及秋暮,得通泄,则不困剧。所谓通泄者, 如麻黄、牵牛、㮋李仁之类,不必苦寒利药也。 按:《东垣论》南方脚气,外感清湿,作寒治;北方脚气,内 伤酒醴,作湿热治。此实发前人之末发者。以余论之, 不必以“南北分寒热,凡外感寒湿者,皆为寒湿,不必 南方为然。凡内伤酒醴者,皆属湿热,不必北方为然, 但随脉证及询其病之由来而施治可也。”
《外台》《总录》所录,皆谓南方卑湿,雾露所聚之地,其民 腠理疏,阳气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则清湿袭虚,病起 于下。此因血虚气弱,受清湿之邪,气与血并行于肤 腠,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则痹,虚则弱,故令痹 弱也。后人名曰脚气。《针经》云:“有道以来,有道以去”,治 之多以灸焫为佳,以导引湿气外出,及饮醪醴以通 经散邪。所制之方,寒药少,热药多,多用麻黄、川乌、姜、 附之属。《内经》云:“湿淫于外,以苦发之。”麻黄苦温发之 者也。川乌辛热走而不能守通行经络;姜附辛甘大 热,助阳退阴,亦能散清湿之邪。又察足之三阴三阳, 是何经络所起,以引用药为主治。复察六气中何气 当之,治以佐使之药。孙真人云:“医者意也。随时增损, 初无定方。”真知言哉。
臂痛
按:东垣云:“臂痛有六道经络,以行本经药行其气血 者”,盖以两手伸直其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 后而定之,则其臂臑之前廉痛者,属阳明经,以升麻、 白芷、干葛行之。后廉痛者,属太阳经,以藁本、羌活行 之。外廉痛者,属少阳,以柴胡行之。内廉痛者,属厥阴, 以柴胡、青皮行之;内前廉痛者,属太阴,以升麻、白芷、 葱白行之。内后廉痛者,属少阴,以细莘、独活行之。并 用针灸法,视其何经而取之也。
《李梴医学入门》
《脚气总论》
脚曰:气者,风寒暑湿四气,蒸于足循经入脏之深,而 发则以渐,非若四气中人,虽浅而骤也。外证全类伤 寒,且有六经传变,一如太阳头疼身热云云,直至厥 阴烦满囊缩。又有合并二病,但初起脚膝软弱,顽痹 转筋,赤肿为异耳。如太阳证见外踝循京骨至小指 外侧皆痛者,随四气偏胜,发散麻黄汤加防风、羌活、 细莘、葛根、白术、茯苓、防己,或败毒散合槟苏散。阳明 证见,髀膝外廉,下入中指内痛者,随四气偏胜微利, 大柴胡汤加羌活、细莘杏仁,或升麻葛根汤合槟苏 散。少阳证见,诸足指节痛者,宜和解,小柴胡汤去参, 加防风、葛根、细莘、白术、茯苓、麦门冬、干姜、小草。三阳 合病,拘挛便闭者,合前三方加减而服,名“左经汤”,或 专入足太阴经。证见脚膝内廉,足大指端内侧痛,或 浮肿者,古桂附汤加防已、白术、茯苓。《少阴经》证见足 小指下连足心腘外廉,股内痛冲胸不食,面黑溺涩, 小腹不仁者,难治,八味丸救之。《厥阴经》证见足大指 连内廉,脐腹胀痛,脚挛干呕者,养真丹。如足三阴挛 痹缓弱,上攻胸胁肩背,下注脚膝,足心热者,换脚丸。 要之,风多入肝,病筋走注,脉浮无汗,小续命汤加独 活。风毒肿痛,排风汤、槟榔散。筋急掣痛,乳香定痛散。 湿多入脾,病肉重著,行起忽倒或肿,除湿汤。痰多者, 用此汤吞青州白丸子。暑多入心,病气喘闷烦躁,所 患必热,败毒散加大黄。寒多入肾,病骨挛急掣痛,所 患必“冷,五积散、越婢加木瓜,通用千金续命汤、流气 饮子、乌药顺气散;烦躁者,单竹沥饮;大便闭者,三和 散、脾约丸。毒气冲心作痛者,苏子降气汤下,养正丹, 或吴茱萸煎汤,入姜汁速救之,不然死在旦夕。”寻常 春夏槟苏散加川楝子;热肿赤者,败毒散加木瓜、苍 术,秋冬五积散加木瓜、槟榔、牛膝、吴萸。最忌补汤淋 洗,草药摊盦。其证有因于气,因于饮食及丹石者,不 可不知。
分干湿证
脚气,《内经》名厥,两汉名缓风。初病不觉,因他病始发, 或奄然大闷,其证寒热全类伤寒,但初起则卒然脚 痛,发则旬月又作为异。湿者,筋脉弛长而软,或浮肿, 或生臁疮之类,谓之湿脚气,宜利湿疏风。 干即热也。干者,筋脉蜷缩挛痛,枯细不肿,谓之干脚 气,宜润血清燥。
辨内外因
内因好食乳酪醇酒,湿热下流肝肾,加之房劳,故富贵之人,亦有脚疾。外因久坐久立湿地,或贫苦跋涉, 山溪瘴毒,夏月则感湿热之气,发则四肢多热;冬月 则感湿冷之气,发则四肢多冷,加以当风取凉,汗出 洗足,醉后入房,故成此疾。外感止于下胫肿痛,内伤 或至手节周身,初起察其起处,隔蒜灸之最妙。 湿胜则肿,除湿汤加槟榔、防己。胫肿者,红花苍蘗丸, 肥人加痰药。赤裂肿痛甚者,用甘遂为末,水调敷肿 处,另用甘草煎汤,服之,立消。或败毒散加苍术、大黄, 搜风顺气丸。
湿兼寒则痛,五积散、“《不换金》正气散、附子六物汤、胜 骏丸。”
湿兼风,则走注不常,乌药顺气散、地仙丹,甚者用赤 芍、草乌等分,酒糊丸服以劫之。挟瘀血者,复元通圣 散合消风散。
湿兼热,则肿痛异常,“加味苍蘗散,二炒苍蘗散、清燥 汤。”
食积湿痰下注者,槟榔苍蘗丸。
软痹者,乃膏粱火乘肝肾,以致血气。涩则痹厥不仁, 虚则软缓无力,或痳木不举,三妙丸、搜风顺气丸。然 肾主骨,虚则骨软。阳虚,附虎四斤丸;阴虚,虎潜丸、肾 气丸。脚软筋痛者,大补阴丸去地黄,加白芍、知母、甘 草,倍牛膝。肝主筋虚,则脚膝顽痳,养真丹。肝肾脾俱 虚者,五兽三匮丹。
凡湿气在下,随气血痰药中加防风、苍术,升提其湿。 冲心则恍惚呕吐不食,脉乍大乍小者死,宜木香流 气饮,或苏子降气汤吞养正丹。有火者,四物汤加黄 蘗以降之,再用附子末津调涂涌泉穴,引势下行。入 腹不仁,喘急欲死者,术萸散。腹胀烦躁者,松节汤;入 肺;喘欬,小青龙汤加槟榔;入肝。头目昏眩,喘满逼促, 乌药平气散;入肾,腰脚肿胀,小便不利,目额皆黑,左 尺绝者死,牛膝散加大黄救之。如少阴肾气入心,乃 水克火也,急宜八味丸救之。有脚气寒热,足肿心烦, 体痛垂死者,杉节汤;不食,加砂仁、青皮、木瓜。外用桃、 柳、桑、槐、楮五枝,煎汤洗之,消肿住痛。先吃酒三五杯, 最忌热药蒸泡,恐逼邪入经络。故治脚以疏通气道 为佳。
湿热流注三阴经络,火郁成毒肿,上干三阳,寒热呕 恶,身痛且重者,“左经汤主之。”或香苏散加木瓜、槟榔、 七情再加五加皮、木香,痛加赤芍、忍冬藤,妇人加当 归。
三阴里证,胸满怔忡,遍体转筋,二便秘涩,或自利者, 羌活导滞汤、除湿丹、导水丸、搜风顺气丸。挟痰者,三 花神佑丸。挟食积者,开结导饮丸。里虚者,独活寄生 汤、换腿丸。表里兼见者,左经汤加大黄。
脚跟痛
脚跟痛,有血热者,四物汤加知母、黄蘗、牛膝。有痰者, 五积散加木瓜,或“开结导饮丸。”
脚转筋
脚转筋,有血热者,四物汤加酒芩、红花。感湿者,除湿 汤。常用松节二两,乳香一钱,慢火焙存性为末。每一 钱,木瓜煎酒调服。
手足自汗
伤寒津液自胃腑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袭胃 腑,逼而出之者,必有讝语燥粪,阳明证也。大便已鞕 者,大柴胡汤或大承气汤。大便不鞕而软者,小柴胡 汤。凡伤寒欲下而小便少,手足心并腋下不滋润者, 不可攻也。有寒聚胃腑,大便初鞕后溏,或水谷不分, 手足濈然汗出者,不可下,少与理中汤或猪苓汤。如 寒甚不食。小便不利者。此欲作痼瘕也。宜理中兼散 气之药治之。
四肢挛搐
“四肢诸阳之本,腰背太阳之络。”因发汗腠理空疏,盖 覆不周,将息未久,以致风邪复入筋骨之间,挛搐有 妨行持,牛蒡根汤主之。如脚挛齿啮者,风热也,承气 汤下之。
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蜷卧恶风之状。发 汗亡阳,而有此证。汗多小便难者,桂枝汤加附子。吐 下后,厥逆拘急者,四逆汤。心烦足挛,属血虚者,芍药 甘草汤。《阴阳易》病,手足搐搦,如风状者,古瓜竹汤。
甲疽
甲疽,乃毒气攻于手足指,努肉裹上指甲,疼痛出血, 疮中有虫,或因剔甲伤肌,或因甲长侵肌,遂成肿痛。 俱用绿矾五两,置铁板上,以炭火封之,吹令火炽,其 矾即镕,流出赤汁,直俟汁尽,去火待冷,取为末,色似 黄丹收之。先以盐汤洗拭,后用绿矾为君,入乳香少 许敷之。重者用绿矾五钱,芦荟一钱半,麝香一字为 末,以绢袋盛药,纳所患指于袋中,线扎定,以瘥为度。
代指
代指:指头先肿,焮热掣痛,然后于爪甲边结脓,甚者 爪甲俱脱。先用芒硝煎汤淋洗,然后用乌梅核中仁 为末,米酢调成膏,入指渍之,自愈。或用猪脂和蚯蚓捣烂敷之。
天蛇头
天蛇头疮,生手指上或足,疮旁一块,开口肿痛,用鸡 母杨根,好酢浸一宿即消。或以雄黄入鸡子内,以患 指浸其中一宿,次早更以蜈蚣烧烟熏病指一二次 即消。如痛甚流血不止者,用雄黄、蜈蚣、全蝎为末,搽 在疮上,却以少油抹帛上扎之。
鹤膝风
鹤膝风乃足三阴亏损,风邪乘之,以致内热减食,肌 瘦,肢体挛痛,久则膝愈大而腿愈细,有如鹤之膝然。 初起宜用葱熨法,以内消之;寒热者,五积交加散,加 乌药、僵蚕;已溃者,独活寄生汤、大防风汤。
阳虚热来复去者,无根虚火也,“十全大补汤、大防风 汤。”脐腹疼痛,溺频头运,吐痰者,八味丸。发热大渴,面 赤脉大,血虚甚也,古归芪汤。 阴虚形瘦发热者,肾气丸。挟湿热者,苍龟丸、二炒苍 蘗散。食少面黄者,六君子汤。津干中气不足者,补中 益气汤加五味子。脓清肌肉不生者,八物汤。
妇人月经不调,发热口渴,两膝肿痛者,肾气丸、苍龟 丸、逍遥散加牛膝、杜仲、黄蘗。
臁疮
此疮生两臁上。初起臖肿作痛寒热者,属“外邪湿热, 槟榔散、败毒散主之。毒盛发寒热者,活命饮。”
“漫肿作痛,或不肿不痛,属三阴虚也;或发寒热,俱宜 八物汤、十全大补汤。”脾虚挟表邪者,补中益气汤加 桔梗、白芷;脾虚湿热流脓,口干少食者,补中益气汤 加茯苓、芍药;晡热加炒黑黄蘗、熟地;挟怒气加山栀、 川芎。有郁者,归脾汤加山栀、柴胡。若患处黑黯,肢体 恶寒,饮食少思,属肝肾虚败,宜八味丸。内热口干者, “肾气丸。久不愈者。大苦参丸。肾脏虚风。四生散、黄芪 丸。”
外治法因风热者,洗以葱汤,次用龙骨膏贴之。风热 者马齿膏,湿热者窑土膏。因血气凝滞者,小驻车丸 加乳香少许掺之。
内臁疮初起洗以盐汤,次以蜡矾纸贴之。重者桐油 膏,痒甚者蕲艾膏;久不愈者内外通用。炉灰膏点去 瘀肉,后贴黄蜡膏,然内必量体服药,若误用攻伐伤 胃者,亦能伤人。
脚跟疮
脚跟乃督脉发源,肾经过脉。内因饮食起居亏损足 三阴所致,或外被犬兔所咬而成。
漫肿食少者,补中益气汤。晡热头昏者,逍遥散、肾气 丸。咳嗽吐痰者,十全大补汤、八味丸。若不敛,口沥尽 气血而死。
脚肚疮
脚肚上生疮,初如粟,渐大,抓搔不已,成片包脚相交, 黄水流出,痒不可忍,久成痼疾难愈。先用贯众煎汤 淋洗,后用百药煎为末,津唾调,逐旋涂敷,自外而入。
�口疮
�“口疮”生于脚胫,或因物打扑而成。其疮口狭,皮内 极阔,皮薄如竹,膜极痒痛,终日黄水流,延蔓而生,甚 者数十年不愈。又易于染人,患者须忌房室则易愈。 用韭菜、地干、地龙屎为末,入轻粉、清油或白犬血调 敷。内外臁疮亦治。
足发
湿热下注者,先用隔蒜灸,及活命饮,以解蕴毒,次服 补中益气汤、肾气丸,以补精气。三阴虚者,初起托里 消毒散,或托里散加牛膝、槟榔、杜仲,或托里消毒散。 溃后,大防风汤、十全大补汤、八味丸。阴虚足心热者, 四物汤加知母、黄蘗。脾亏者,补中益气汤,若专治疮 者死。
嵌甲
嵌甲:因靴窄研损,爪甲陷入四边,肿臖,黄水流出,浸 淫相染,五指湿烂,渐渐引上脚趺,泡浆四起,如汤泼 火烧,日夜倍增,不能行动。以陈皮浓煎,汤浸良久,甲 肉自相离开,轻手剪去肉中爪甲,外用蛇退一条烧 灰,雄黄四钱为末,干掺,干者香油调敷,与“甲疸”条参 治。
脚指丫疮
脚指丫疮,乃足指角急,为甲所入肉,便刺作疮湿烂。 用枯矾三钱、黄丹五分,为末掺之。或鹅掌黄皮烧灰 掺之。
脚背发
脚背发,又名为“脱疽疔”,以其能溃脱也。亦有患于手 背及手指者,原因膏粱房室,损伤脾肾,或先渴而后 发,或先发而后渴,轻则色赤作痛,自溃可治。先用隔 蒜灸,内服活命饮,或败毒散加金银花、白芷、大黄,痛 止乃与托里散,或内托十宣散去桂加天花粉、金银 花;挟气者,十六味流气饮;下虚者,十全大补汤、八味 丸、大苦参丸
重者色黯不痛,先用隔蒜灸、《桑枝灸》,更服补药固内则恶肉不致上侵,庶可保生。又有因修手足口咬等 伤,或外涂生肌凉药,内服克伐,兼犯房室,患处不溃 不痛,色黯上延,亦多致陨。重者,须用利刀解去其筋, 则筋骨出而毒得泄。又甚在指,则斩去其指,在肉则 割去其肉。外治用桐油及无名异煎一沸,入花椒一 勺。看疮大小。剪蓼叶在内。同煎。浸一七后。单以此叶 贴疮上即安。
踝漏
有踝上生一孔,约深半寸,至下半日异疼者,此湿毒 注成漏也。用人中白炙出水,滴入疮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