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238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三十八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三十八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十八
风门二
张从政儒门事亲〈口眼㖞斜是经非窍辩〉
李杲十书〈中风〉
朱震亨心法〈中风 不可与痿同治〉
王履㴑洄集〈中风〉
罗天益卫生宝鉴〈中风杂说 论犀角升麻汤〉
虞抟医学正传〈总论〉
戴思恭证治要诀〈总论〉
楼英医学纲目〈论中风 偏枯 语涩 口眼㖞斜〉
王纶明医杂着〈问答〉
艺术典第二百三十八卷
医部汇考二百十八
风门二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
《口眼㖞斜是经非窍辩》
口眼㖞斜者,俗工多与中风掉眩证一概治之。其药 则灵宝、至宝、续命、清心、一字急风、乌犀铁弹丸,其方 非不言治此病也,然而不愈者何也?盖知窍而不知 经,知经而不知气故也。何谓知窍而不知经?盖人之 首有七窍,如日月五星七政之在天也。故肝窍目,目 为肝之外候;肺窍鼻,鼻为肺之外候;心窍舌,舌无窍, 心与肾合,而寄窍于耳,故耳与舌俱为心之外候。俗 工止知目病归之肝,口病归之脾,耳病归之肾,舌病 归之心,更无改张。岂知目之内眦,上下二纲,足太阳 及足阳明起于此;目之锐眦,足少阳起于此;手少阳 至于此;鼻之左右,足阳明、手阳明侠乎此;口之左右, 亦此两经环乎此。故七窍有病,不独归之五脏,当归 之六阳经也。余曰:俗工知窍而不知经者,此也。何谓 知经而不知气?盖世之谈方药者,不啻千万人,不过 《本草》性味,岂知十二经所出所入所循所环所交所 合所过所注所起所会所属所络,所上所下所侠所 贯所布所散所结所绕所抵所连所系所约所同所 别,千万人中或见一二名,明可谓难其人矣。然而不 过执此十二经便为病本,将阳经为热,阴经为寒,向 本草中寻药,药架上检方而已矣。病之不愈,又何讶 焉?岂知《灵枢经》曰:“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 为僻。”此十二经及受病之处也,非为病者也。其为病 者,天之六气也。六气者何?风、暑、燥、湿、火、寒是也。故曰: “俗工”知经而不知气者,此也。然则口目㖞斜者,此何 经也?何气也?足之太阳、足之阳明,左目有之,右目亦 有之;足之阳明、手之阳明,口左有之,口右亦有之,此 两道也。《灵枢》又言足阳明之筋,其病颊筋有寒,则急 引颊移,口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是。左寒右热, 则左急而右缓,故偏于左;右寒左热,则右急而左缓, 故偏于右也。夫寒不可径用辛热之剂,盖左中寒则 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阳气不得宣行故也。 而况风者,甲乙木也,口眼阳明皆为胃土,风偏贼之, 此口目之所以僻也。七窍惟口目㖞斜,而耳鼻独无 此病者,何也?盖动则风生,静则风息,天地之常理也。 考之《易》象,有足相符者,震巽主动,坤艮主静,动者皆 属木,静则皆属土。《观》卦者,视之理也,视者目之用也, 目之上纲则眨,下纲则不眨,故《观》卦上�“而下《坤》,《颐》 卦者,养之理也,养者,口之用也。口之下颔则嚼,上颔 则不嚼,故《颐》卦上《艮》而下《震》。口目常动,故风生焉;耳 鼻常静,故风息焉。当思目虽斜,而目之眶骨未尝斜, 口虽㖞,而口之辅车未尝㖞”,此经之受病,非窍之受 病明矣。而况目有风轮,唇有飞门者耶!余尝治此证, 未尝用世俗之药,非故与世参商,方凿圆枘,自然龃 龉者,尝过颖,一长吏病此,命予疗之。目之斜,灸以承 泣;口之㖞,灸以地仓,俱效。苟不效者,当灸人迎。夫气 虚风入而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 陷,故宜灸。《内经》曰:“陷下则灸之。”正谓此也。所以立愈。 又尝过东杞,一夫亦患此。予脉其两手急数,如张弓 弦,甚有力而实。其人齿壮气充,与长吏不同。盖风火 交胜。余用调胃承气汤六两,水四升,煎作三升,分四 服,令稍热啜之,前后约泻四五十行,去一两盆,次以 苦剂投之解毒数服,以升降水火,不旬日而愈。《脉诀》 云:“热则生风”,若此者不可纯归,其病于窗隙之间而 得,亦风火素感而然也。盖火胜则制金,金衰则木茂, 木茂则风生。若东杞之人。止可流湿润燥。大下之后。 便使加飧通郁为大法。《灵枢》虽有马膏桂酒双涂之 法。此但治其外耳。非治其内也。今人不知其本。欲以 单服热水。强引而行之。未见其愈者也。向之用姜附乌桂起石硫黄之剂者。是耶非耶。
《李杲十书》
中风
中风为百病之长,乃气血闭而不行,此最重疾。凡治 风之药皆辛温上通天气,以发生为体,是元气始出, 地之根蒂也。
中风从内出,其治法则如外入之证,亦以发表攻里、 行中道三法也。
中血脉,则口眼㖞斜;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 急。此三者,治各不同。如中血脉,外有六经之形证,则 从小续命汤加减,及疏风汤治之。如中腑,内有便溺 之阻隔,宜三化汤或《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外无六 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宜养血通气,大秦艽汤、 羌活愈风汤治之。中脏,痰涎昏冒,宜至宝丹之类镇 坠。若中血脉、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龙麝、牛黄。为麝香 入脾治肉,牛黄入肝治筋,龙脑入肾治骨,恐引风深 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又不可一概用大戟、芫 花、甘遂泻大便。损其阴血,则真气愈虚。
《朱震亨心法》
《论中风》
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属 虚挟火。〈一作痰〉与湿又须分气虚血虚。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属 痰,有热,并气虚,左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 右以二陈汤、四君子等汤,加竹沥、姜汁。
痰壅盛者,口眼㖞斜者,不能言者,皆当用吐法。一吐 不已再吐。轻者用瓜蒂一钱,或“稀涎散”,或虾汁,以虾 半斤,入酱、葱、姜等料物水煮,先吃虾,次饮汁,后以鹅 翎探引吐痰。用虾者,盖引其风出耳。重者用藜芦半 钱或三分,加麝香少许,虀汁调吐。若口噤昏迷者,灌 入鼻内吐之,虚者不可吐。
气虚卒倒,用参、芪补之。有痰,浓煎参汤,加竹沥、姜汁。 血虚用四物汤,俱用姜汁炒,恐泥痰故也。有痰,再加 竹沥、姜汁,入内服。能食者,去竹沥,加荆沥。
肥白人多湿少火,用乌头、附子行经。凡用乌附,必用 童便煮过,以杀其毒。
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后用痰药,以二陈汤、四君 子汤、四物汤加减用之。
瘦人阴虚火热,用四物汤加牛膝、竹沥、黄芩、黄蘗,有 痰者,加痰药。
治痰气实而能食用荆沥,气虚少食用竹沥,此二味 开经络,行血气故也。入四物汤,必用姜汁助之。 遗尿属气虚,以参芪补之。 筋枯者,举动则痛,是无血不能滋养其筋,不治也。《脉 诀》内言,诸不治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吐沫,直视,喉 如鼾睡,肉脱筋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或头面 青黑,汗缀如珠,皆不可治。
按:《内经》已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 一途而论。惟刘守真作“将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极是。 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 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风之伤人,在肺脏为多。
许学士谓气中者亦有此七情所伤,脉微而数,或浮 而紧,缓而迟。必也脉迟浮可治,大数而极者死。若果 外中者,则东垣所谓中血脉、中腑、中脏之理。其于四 肢不举,亦有与痿相类者,当细分之。《局方》风痿同治 大谬,发挥甚详。子和用三法,如的系邪气卒中,痰盛 实热者,方可用,否则不可。
气中一证,与中风相似,但风中多痰涎,气中口中无 涎。治之之法,调气为先。《经》言治风者以理气,气顺则 痰消,徐理其风,庶可收效。又有中风,言不变,志不乱, 病在分腠之间者,只宜温卧,取少汗,为可复也。 凡中风脉多沉伏,大法浮迟者吉,急实者凶。先用麻 油调苏合香丸,或用姜汁,或用白汤调。如口噤,抉开 灌之,稍苏则服“八味顺气散。”若痰盛者,只宜省风导 痰汤服之。若中则昏沉不省人事,口噤,急以生半夏 末吹入鼻中,或用细莘皂角为末吹之,喷嚏则苏。无 嚏者不治。
肥人中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肺为气出入 之道,肥者气必急,气急必肺邪盛。肺金克木,胆为肝 之腑,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以理气为急。中后气 未顺,痰未除,调理之剂,惟当以“藿香正气散”和星香 散煎服。此药非特可治中风之证,治中恶、中气尤宜。 寻常呕而多痰者,亦可用之。
若前证多怒,宜小续命汤加羚羊角;热而渴者,汤中 去附子,加秦艽半钱;恍惚错语,加茯神、远志各半钱; 不得睡,加酸枣仁半钱;不能言,加竹沥一蚬壳许;人 虚无力者,去麻黄加人参如其数。
若人自苏,能言能食,惟身体不遂,急则挛蜷,缓则亸 曳。经年不愈,难以起止。以“加减地仙丹”常服。
若中饮食坐卧如常。但失音不语。俗呼为哑风。只以《小续命》去附子。加石菖蒲一钱。
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日久即当活血,此万 古不易之理。古有以四物汤吞活络丹愈者,正是此 义。若先不顺气化痰,遽用乌、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风、 天麻、羌活辈,吾未见能治也。又见风中于肤腠,辄用 脑麝治之者,是引风入骨髓也,尤为难治,深可戒哉! 如口㖞斜未正者,以蓖麻去壳烂捣,右㖞涂左,左㖞 “涂右”,或。�鱼血,入麝香少许,涂之即正。 初卒倒僵仆不知人事,急以皂角末或不卧散于鼻 内吹之,就提顶发立苏。有嚏者可治,无嚏者不治。 《经》曰:“风从汗泄。”似可微汗解表。表实无汗者,散之劫 之;表虚自汗者,温之解之。若气滞者难治,宜吐之。 可下者,此因内有便溺之阻隔,故里实。若三五日不 大便者,可与《机要》三化汤,或“子和搜风丸”,老人只以 “润肠丸。”
理气者,气滞气郁,肩膊麻痛之类,此七情也,宜乌药 顺气、八味顺气之类。
理血者,无表里之急。血弱举发不时者,用大秦艽汤, 或“羌活愈风汤”,兼用化痰丸子。
《中风不可与痿同治》
今世所谓风病,多与痿证混同论治,良由《局方》多以 治风之药通治诸痿也。古圣论风痿,各有篇目,源流 不同,治法亦异,不得不辩。按《风论》:风者百病之长,至 其变化,乃为他病。又曰:“善行数变”,曰“因于露风”,曰“先 受邪”,曰“在腠理”,曰“客”,曰“入”,曰伤,曰中。历陈五脏与胃 之伤,皆多汗而恶风。其发明风邪系外感之病,有脏 腑内外、寒热虚实之不同,若是之明且尽也,别无瘫 痪、痿弱、卒中不省、僵仆、㖞斜、挛缩、眩运、语涩不言之 文也。或曰:“吾子谓《内经》风论主于外感,《局方》用麻黄、 桂、附辈,将以解风寒也;用脑、麝、威灵仙、黑牵牛辈,将 以行凝滞也。”子之言过矣。曰:风病外感,善行数变,其 病多实少虚,发表行滞,有何不可,治风之外何为?又 历述神魂恍惚,起便须人,手足不随,神志昏愦,瘫痪 軃曳,手足筋挛,眩运倒仆,半身不遂,膝脚缓弱,四肢 无力,颤掉拘挛,不语语涩等诸痿证兼治之。考诸《痿 论》,肺热叶焦,五脏因而受之,发为痿躄。心气热生脉 痿,故经纵不任地;肝气热生筋痿,故宗筋弛缓;脾气 热生肉痿,故痹而不仁;肾气热,生骨痿,故足不任身。 又曰:诸痿皆生于上,谓之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又 曰:昏惑,曰瘈疭,曰瞀眛,曰暴病,曰郁冒、曰蒙眛,暴喑, 曰瞀瘈,皆属于火。又曰:四肢不举,曰舌本强,曰足痿 不收,曰痰涎有声,皆属于上。又《礼记》注曰:鱼肉,天产 也,以养阳,作阳德,以为倦怠,悉是湿热内伤之病,当 作诸痿治之何?《局方》治风之方,兼治痿者,十居八九。 不思诸痿皆起于肺热,传入五脏,散为诸证,大抵只 宜补养。若以外感风寒治之,宁免实实虚虚之祸乎? 风病外感之邪,有寒热虚实而挟寒者多。痿病内热 之伤,皆是虚证,无寒可散,无实可泻。《局方》本为外感 立方,而以内伤热证混同一治,其为害也,似非细故。
王履�洄集===《总论》===
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举,或不知人,或死 或不死者,世以中风呼之,而方书亦以中风治之。余 尝考诸《内经》,则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又曰:风者,百病 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又曰:风者善行 而数变。又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 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卒暴僵仆不 知人,四肢不举者,并无所论,止有偏枯一语而已。及 观《千金方》,则引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 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解之者曰:偏枯者,半身 不随。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风懿者,奄忽不知人。 风痹者,诸痹类风状。《金匮要略》中风篇曰:“寸口脉浮 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 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 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 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 难言,口吐涎沫。由是观之,知卒暴僵仆不知人,偏枯 四肢不举等证,固为因风而致者矣。故用大、小续命、 西州续命、排风、八风等诸汤散治之。及近代刘河间、 李东垣、朱彦修三子出所论,始与昔人异矣。河间曰: “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亦非外 中于风,由乎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 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 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过极而 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俗云:风者,言末 而忘其本也。”东垣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 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 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 是形盛气衰而如此。”彦修曰:“西北气寒,为风所中,或 有之矣。东南气温,而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 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三子之论,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彦修主于湿,反以风为虚象,而大异于昔 人矣。吁!昔人与三子也,果孰是而果孰非欤?以三子 为是,则昔人为非也,而三子未出之前,固有从昔人 治之而愈者矣。以昔人为是,则三子为非也,而三子 已出之后,亦有从三子治之而愈者矣。故不善读其 书者,往往致乱。以余观之,昔人三子之论,皆不可偏 废。但三子以相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 后人狐疑而不决。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 与气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三子所论者,自是 因火气湿,而为暴病暴死之证,与风何相干哉?如《内 经》所谓“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亦未 尝必因于风而后能也。夫风火、气湿之殊,望闻问切 之异,岂无所辩乎?辩之为风,则从昔人以治;辩之为 火气湿,则从三子以治。庶乎析理明而用法当。惟其 以火气湿之证,强以风而合论之,所以真伪不分,而 名实相紊。若以火气湿证分出之,则真中风病彰矣。 所谓西北有中风。东南无中风者。其然欤。否欤。
《罗天益卫生宝鉴》
《中风杂说》
风者动而多变热则动,宜以静胜,是养血也,宜和,是 行荣卫壮筋骨也,天麻丸主之,非大药不能治也。 如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风寒,不能安卧,此是风 热烦躁,泻青丸主之。如小便少,不可以药利之,既自 汗,津液外泄,小便内少,若利之使荣卫枯竭,无以制 火,烦热愈甚,俟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证属阳 明经,大忌利小便,须当识此。
中风人多能食,盖甲己化土,脾盛故能多食,由此脾 气愈盛,下克肾水,肾水亏则病增剧,宜广服药,不欲 多食,病能自愈。
《论犀角升麻汤》
足阳明者,胃也。《经》云:“肠胃为市”,如市廛无所不有也。 六经之中,血气俱多,腐熟水谷,故饮食之毒,聚于肠 胃。此方以犀角为主,解饮食之毒也。阳明经络,环唇 挟口,越于鼻交頞中,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 际至额颅。故王公所患,此一经络也。以升麻佐之,馀 药皆涤除风热,升麻、黄芩,专入胃经为使也。
《明虞抟医学正传》
《总论》
《内经》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 或为疠风,或为偏枯。”又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 化,乃为他病,无常方。又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千金》 云:“岐伯所谓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谓半身不遂 也。二曰风痱,谓身无疼痛,四肢不收也。三曰风懿,谓 奄忽不知人也。四曰风痹,谓诸痹类风状也。是以古” 之名医,皆以外中风邪,立方处治,惟河间刘守真氏 所谓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亦 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 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 用,而卒倒无所知也。亦有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 过极而卒中者。夫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俗云:风者,言 末而忘其本也。东垣李氏明之,亦谓:中风者,非外来 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 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证,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 盛者,则间而有之,亦是形盛气衰,故如此耳。丹溪先 生亦曰:“有气虚,有血虚,有痰盛。”又曰:西北二方,真为 风所中者有之。东南之人皆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 生风也。夫上古之论中风,一以为外感风邪之候,及 乎三先生之论一出,皆以风为虚象,而谓内伤正气 为病,然三先生又别各有外感之论,而使后学狐疑 不决。故王安道有论三子主气、主火、主湿之不同,而 与昔人之主风不合,而立“真中”、“类中”之目,岐为二途, 愚窃疑焉:曰“卒中,曰暴仆,曰暴喑,曰蒙眛,曰㖞僻,曰 瘫痪,曰不省人事,曰语言蹇涩,曰痰涎壅盛”,其为中 风之候,不过如此。无此候者,非中风之病也。夫外候 既若是之相侔,而病因又何若彼之异耶?欲求归一 之论,终不可得。于是积年历试,四方之病此者若干 人,尽因风湿痰火挟虚而作,何常见其真中、类中二 者之分哉?是以一旦豁然,有所感悟,未知是否?请陈 梗概,与明达者共议。夫中风之证,盖因先伤于内,而 后感于外也,但有标本轻重之不同。假如百病皆有 因有证,因则为本,证则为标。古人论中风者言其证, 三先生论中风者言其因,知此则中风之候,可得而 详论矣。其所谓真中风邪者,未必不由气体虚弱,荣 卫失调,然后感于外邪。若非体虚所致,则西北二方, 风寒大盛之地,而中风者比比皆是,何暇为他证哉? 其所谓因火、因气、因湿者,亦未必绝无外邪侵侮而 作也。若无外邪侵侮,则因气、因火、因湿,自为他证,岂 有㖞僻、瘫痪、暴仆、暴喑之候乎?《经》曰:“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是也。岂可以一中风之证,岐为二途哉!治之之 法,重于外感者,先驱外邪而后补中气;重于内伤者, 先补中气,而后驱外邪。或以散风药为君,而以补损药为臣使;或以滋补药为君,而以散邪药为臣使,全 在活法,量轻重而处治之也。《内经》曰:“有取本而得者, 有取标而得者,有本而标之者,有标而本之者。”又曰: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若夫初病暴仆,昏闷不省 人事,或痰涎壅盛,舌强不语,两寸脉浮大而实者,急 宜以瓜蒂、藜芦等药吐之,以遏其势。或人迎脉紧盛, 或六脉俱浮弦者,急宜以小续命汤表之。盖风气太 盛,心火暴升,而痰涎壅遏于经络之中,于斯时也,岂 寻常药饵而能通达于上下哉?故本方用附子,以其 禀雄壮之资,而有斩关夺将之势,能引人参辈并行 于十二经,以追复其散失之元阳;又能引麻黄、防风、 杏仁辈,发表开腠理,以散其在表之风寒;引当归、芍 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 或加石膏、知母以降胃火;或加黄芩以清肺金。看所 挟见证,与夫时月寒温,加减施治,病势稍退,精神稍 复,辄当改用丹溪之法,而以补气补血清痰之剂,调 养其本气而安。此急则治其标,与夫“标而本之之治 法也。凡人手足渐觉不随,或臂膊及髀股指节痳痹 不仁,或口眼歪斜,语言蹇涩,胸膈迷闷,吐痰相续,或 六脉弦滑,而虚软无力,虽未致于倒仆,其为中风运” 厥之候,可指日而定,当急从丹溪法调治。其左手脉 不足,及左半身不遂者,以四物汤补血之剂为主治; 右手脉不足,及右半身不遂者,以四君子汤补气之 剂为主治。痰盛者,二陈导痰等汤兼用。气血两虚而 挟痰者,八物汤加南星、半夏、枳实、竹沥、姜汁之类。若 夫真元渐复,痰饮渐消,或觉有风邪未退者,仍以羌 活愈风汤、防风通圣散之类,出入加减调治而安。此 缓则治其本,与夫本而标之之治法也。抑考先哲有 云:其证有中脏中腑之分证不同,中腑者多著四肢, 故面加五色,脉浮而恶风寒,四肢拘急不仁,或中身 之前,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脏者多 滞九窍,故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大小便秘结,皆 曰中脏也,其治多难。大法中腑者,小续命等汤以发 其表;中脏者,三化等汤以通其里。腑脏兼见者,又不 可以拘泥。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又曰:“治须 少汗,亦须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斯又 不可不知。或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但 手足不遂,语言蹇涩者,此邪中于经也,又当从乎中 治,而不可以标本论也。是宜养血通气,大秦艽汤、羌 活愈风汤之类。夫所谓诸方论治,乃先哲立权衡,以 为后学之矜式耳。其于临证切脉之际,又当顺时令 而调阴阳,安脏腑,以和荣卫,察病机,审气宜,全在活 法,以度其轻重之权量,甚毋胶柱以调瑟也。 先哲制小续命汤,以治中风初病无汗,及手足瘫痪, 关节不利,表实等证。此急则治标之药也。后人不分 表里虚实,通用以治中风之证,故张易水授东垣以 加减之法。夫中风无汗表实者固宜,其有汗表虚之 证,虽有加减之法,恐不可以胶柱鼓瑟也。
《戴思恭证治要诀》
《总论》
天地间,惟风无所不入,一罅不塞,来不可御。人之一 身,缜密者少,疏漏者多,风乘之也,轻则为感,重则为 伤,又重则为中。古人谓“避风如避寇”,盖欲窒源以防 患。中风之证,卒然运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 作声,或口眼㖞斜,手足瘫痪,或半身不遂,或舌强不 语。风邪既盛,气必上逆,痰随气上,停留壅塞,昏乱运 倒,皆痰也。五脏虽皆有风,而犯肝经为多。盖肝属木, 风易入之,各从其类。肝受风则筋缓不荣,或缓或急, 所以有㖞斜瘫痪不遂,舌强语涩等证。治之宜调气 为先。《经》云:“善治风者,以气理风,气顺则痰消。徐理其 风,庶可收效。”先用麻油调苏合香丸,或用姜汁,或用 白汤调。如口噤,抉开灌之,稍苏,则进“八味顺气散。” 诸中或未苏,或已苏,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红色 者死。昏沉不省人事,口噤不可进药,急以生半夏为 末,吹入鼻中,或用细莘皂角为末,吹入喉,喷嚏则苏。 此可以验其受病深浅,则知其可治不可治。若稍得 苏省者,八味顺气散,便服治风药,然未遽绝治气药, 小续命汤煎熟去查,调苏合香丸一粒,或五积散加 麝香少许,或星香散或醒风汤加木香一钱。如服前 药不效,其人顽涎愈盛,或前证不解,或增困重,宜星 附汤或三生饮加全蝎三个,间磨沉香汤下《养正丹》。 肥人多有中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肺为气 出入之道,人肥者气必急,气急必肺邪盛,肺金克木, 胆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气为急。 中后气未尽顺,痰未尽除,调理之剂,惟当以藿香正 气散、星香散煎服。此药非特可治中风之证,治中气、 中恶、霍乱尤宜。寻常呕吐、腹疼多痰者,亦可用之。 若中后体虚有痰,不可峻补,热燥者,宜四君子汤和 星香饮,或六君子汤和之。中而口眼㖞斜者,先烧皂 角烟熏之,以逐去外邪;次烧乳香熏之,以顺其血脉。 若前证多怒,宜小续命汤加羚羊角;热而渴者,小续命汤去附子,加秦艽半钱;恍惚错语者,加茯神、远志 各半钱;不得睡者,加炒酸枣仁半钱;不能言者,加竹 沥一蚬壳许;人虚无力者,去麻黄加茯苓如其数。 感冒后四逆,手足不遂,牙关紧急,与霍乱后四逆,手 足搐搦,欲成风者,草果饮和星香散各半贴,煎服。 有无故口眼㖞斜,投以中风药剂不效,盖绿骨虚中 受风所致,当于此求之,不可例作寻常中风治之。川 乌一味,决不可少,宜炮熟用。
病有终身不愈者,其在腰,或屈而不能伸,或伸不能 屈者,在手足亦然。以风伤肝,肝主筋,筋为之也。治法 活血为先,多服四物汤,吞活络丹。
风有偏枯、风痱、风懿、风痹,此皆言其至重也。外有证 状不同,其名亦众,非旦暮可愈,非口耳可授,不复繁 引。若中风人,发直,吐清沫,摇头上撺,面赤如妆,汗缀 如珠,或头面赤黑,眼闭口开,手撒遗尿,声如鼾睡,皆 不可治。所谓风中脉则口眼㖞斜;中腑则支体废;中 脏则性命危。不特中风,他中亦然。
有虚热生风,元气虚则风乘之,治虚当兼治风。有虚 证似风,当治其虚,不可以风论。
中风而疼痛甚者,或在遍身,或在手足,惟铁弹丸佳。 如碧霞丹、青州白丸子、防风丸、犀角丸、八风散、骨碎 丸、乌荆丸、大三五七散、四生散、省风汤、五痹汤、四生 丸、轻脚丸、伏虎丹、《秘方》换腿丸、左经丸、木瓜丸、胡麻 散,皆治诸中风,斟酌病源,而用治效方药。
《楼英医学纲目》
《论中风》
中风,世俗之称也。其证卒然仆倒,口眼㖞斜,半身不 遂,或舌强不言,唇吻不收是也,然名各有不同。其卒 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乃初中风时 如此也。其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者,经称为“偏枯”,世又 称为左瘫右痪及腲腿风,乃中倒后之证,邪之浅者 如此也。其舌强不言,唇吻不收者,经称为“痱病”,世又 称为风懿、风气,亦中倒后之证,邪之深者如此也。东 垣以邪浅为中脉,中腑而易治,邪深为中脏,而难治 者,得之矣。凡病偏枯,必先仆倒,故《内经》连名称为击 仆偏枯也。后世迷失经意,以偏枯痱病之旨,一以中 风名之,遂指偏枯为枯细之枯,而非左瘫右痪之证, 习俗之弊,至于如此也。殊不知仲景云:“骨伤则痿,名 曰枯。”盖痿缓不收,则筋骨气肉无气以生,脉道不利, 手足不禀水谷之气,故曰枯,非细之谓也。或积日累 月,渐成细者间有之,非可便指枯为细也。
仲景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 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无择诸方论》中,所谓左瘫 右痪者,盖邪气中人,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㖞僻不遂也。风懿者,以心闷閟不能言,但噫噫作声, 盖肺气入心,则不能言,邪中心肺,涎潮昏塞,故使然 也。四肢缓纵为风痱者,以风涎散注于关节,气不能 行,故使四肢不遂也。舌强不能言者,以风入心脾经, 心之别脉,系于舌本,脾之脉侠咽,连舌本,散舌下,今 风涎入其经络,故舌不转而不能言也。四肢拘挛者, 以中风冷邪气入肝脏,使诸经挛急,屈而不伸也。风 柔者,以风热入于肝脏,使诸经张缓而不收也。故《经》 曰:“寒则挛急,热则弛张。”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 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风喑》者, 以风冷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使口噤不能言 也。与前所谓“涎塞心肺同候,此以口噤为差耳。《腲腿 风》者,半身不遂,失音不语,临事不前,亦偏中于心肺 经所致也。”已上皆言风从外入者也。
初中倒时随即醒者宜治。若不醒者,宜掐《人中》至醒。 若痰涎壅盛,宜吐之,口噤者亦宜吐之。若口开手撒 遗尿者,为阳暴绝,速宜大料参芪补接之。若眼戴上 者,宜灸之。
风病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声如鼾者,五脏气绝也。 盖“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 肺绝也。”若见一犹可用工。若面赤时黑,主阳上散,肾 水反克心火,兼遗尿口开气喘者,断不救也。 五脏气绝,速宜大料参、芪煎浓汤灌之,及脐下大艾 灸之,亦可转死回生也。
洁古言“中脏者,大小秘涩。”东垣言“中腑者,有便溺阻 隔。”二说当以东垣为主。盖大小秘结,不中脏者亦有 之。中脏者,亦有大小便不秘结者也。
丹溪中风不可与痿同治诸论,盖因《局方》治中风,孟 浪用发表行湿之药,戕贼血气,诛伐根本,不知补养 之法,故引痿病以救《局方》之失,而其言如此。然《局方》 所述中风,足手不随起,便须人,神魂恍惚,不语语涩 等证,即《内经》热病相同,至于异处,不得不察。《针经》刺 节真邪云:“真气去,邪独留,发为偏枯。”《痿论》云:“阳明虚 则宗筋纵,带脉不引,而足痿不用。”由是知手足不随 者,在偏枯则手足为邪气阻塞脉道而然;在痿病则 阳明虚,宗筋纵,带脉不引而然也。痱病有言变志乱 之证,痿病则无之也。痱病又名风痱,而内伤外感兼备,痿病独得于内伤也。痱病发于击仆之暴,痿病发 于怠惰之渐也。凡此皆明痱与痿,明是两疾也。 凡治中风。莫如“续命”之类。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 全功。火艾为良。中风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闭塞也。灸 则唤醒脉道。而血气得通。故收全功。
凡中风,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及神精丹、茵芋酒 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然此疾聚积之久,非一日 所能攻,宜大剂久而取效。《唐书》载王太后风喑不语, 医者蒸黄芪防风汤数斛以熏之,得瘥。盖此类也。今 人服三五盏求效,则责医也亦速矣。孟子曰:“七年之 病,必求三年之艾。”久而后知尔。
偏枯
偏枯证半身不遂者,用追风散吐之。诸风掉摇,目直, 不知人事,便可用悬头膏,吐涎立效。诸厥气中风,不 省人事,便用神圣散,鼻内灌之,吐出涎立效。吐后汗 下之效。三法俱用之者,乃上古高医,神妙莫测。今庸 下之流,只有诸方,不知治法,不识源流,不行圣人法。 《去圣日》。�远矣。可惜悲哉! 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痱与偏枯是二疾,以 其半身无气荣运,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 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
《刺节真邪篇》论中风之浅深也。其偏枯,身偏痛,而言 不变,志不乱者,邪在分腠之间,即仲景东垣所谓邪 中腑是也。痱病无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乱者,邪入 于里,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脏是也。
“偏枯证”,内伤外感相兼而成也。至于河间、东垣、丹溪, 则专主内伤;仲景、陈无择、孙思邈,则专主外感。今详 偏枯邪浅者,宜泻外感为主,补内伤佐之。痱病邪深 者,宜补内伤为主,泻外感佐之也。
语涩
运气语涩皆属风。《经》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舌 本强。”是风气胜也。又云:“厥阴司天,主胜则舌难以言。” 是风气虚也。
口眼㖞斜
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㖞斜。亦有无半身不遂之证 而㖞斜者,故另附之。
运气,口眼㖞斜者,多属胃土。风木不及,金乘之,土寡 于畏也。《经》云:“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动緛戾拘 缓。又云:“厥阴所至为緛。”盖緛,缩短也。木不及则金化, 缩短乘之,以胜木之条达也。戾者,口目㖞斜也。拘者, 筋脉拘强也。木为金之缩短牵引,而㖞斜拘强也。缓 者,筋脉纵也。木为金乘,则土寡于畏,故土兼化缓纵 于其空隙,而拘缓者自缓也。故口目㖞斜者,多属胃 土有痰。治法宜辛温,泻金之短缩,平土之湿痰也。 口目㖞斜之证,大率在胃而有筋脉之分。《经》云:“足之 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此 胃土之筋为㖞斜也。《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 所生病者,口㖞唇胗”,此胃土之脉为㖞斜也。
《内经》治口眼㖞斜,多属足阳明筋病。盖足阳明筋结 颊上,得寒则急,得热则弛。左寒右热,则左颊筋急,牵 引右之弛者而㖞向左也。右寒左热,则右颊筋急,牵 引左之弛者而㖞向右也。故其治法,宜火灸,且为之 膏油熨其急者,以白酒调和桂末,涂其弛者,又以桑 为钩,钩其口吻之㖞僻处,使正平而高下相等。复以 水调生桑灰。于钩柄之坎缝处。连颊涂之。以收其弛。 兼饮美酒。啖美肉。使筋脉和气以助外之涂熨不饮 酒者。自强其筋骨。以手拊拍其急处。使证自去也。
《王纶明医杂着》
问答
问,“左手臂挛缩不能伸举,手指拳缩,肩背重坠,有似 筋牵引作痛,伸缩间骨节处筋作痛,左手大指中指 常欲反张难屈,左手指掌时常作麻,指缝近掌处但 觉有物夹于其间,左足底近前高突处如肿硬急胀, 摸之无形,步履时只如多一毡垫者,语言短涩,拜起 头运,口眼㖞斜,舌根痰缠,胸膈痰碍,咽中有痰核,左” 肋下有痰,不时打寒噤,嚏喷呵欠,便牵动手足之病。 左耳左面左体,使手或粗衣摸擦,则皮肤痛,左腮、左 项、左胁肋皆时常木而急,如有物粘贴其上,左体或 头项,或手足作痒,左眼时常有泪,流凝不干,左口角 似宽纵,左面上似虫蚁游行,被风吹袭,左鼻孔清涕 出,即打嚏喷等证。答曰:大经小络,贯“串一身,谓之脉。 脉者血之隧道也。血随气行,周流无停。筋者,周布四 肢,百节,联络而束缚之,此属肝木,得血以养之,则和 柔缓而不急。脉皆起于手足指端,故十二经皆以手 足名之,而筋则无处无之。皮毛者,属肺主外,而易于 感冒。人身之血,行于脉络,而外充于皮毛,渗透肌肉, 滋养筋骨,故百体和”,运动无碍。若气滞则血滞,气逆 则血逆,得热则瘀浊,得寒则凝泣,衰耗则运行不周, 渗透不遍,而外邪易侵矣。津液者血之馀,行乎脉外, 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 痰乃津液之变,如天之露也。故云:“痰遍身上下,无处不到。”盖即津液之在周身者,津液生于脾胃,水谷所 乘,浊“则为痰,故痰生于脾土也。”所以古人论中风偏 枯、痳木、酸痛、不举诸证,以气虚、死血、痰饮为言,是论 其致病之根源。至其得病,则必有所感触,或因风,或 因寒,或因湿,或因酒,或因七情,或劳力劳心,房劳汗 出,因感风寒湿气,遂成此病。是血病痰病为本,而外 邪为标。其病中于皮毛血脉、经络肌肉筋“骨之间,而 未入脏腑。故邪在皮毛肌肉,则不知痛痒,痳木不仁, 如有物重贴于上,或如虫行,或洒洒寒栗,或肿胀,或 自汗,遇热则或痒,遇阴虚则沉重酸痛。邪入血脉经 络,则手足指掌肩背腰膝,重硬不遂,难于屈伸举动, 或走注疼痛。”所陈诸证,皆外自皮毛以至筋骨之病。 凡脉所经所络,筋所会所结,血气津液所行之处,皆 凝滞郁遏,不得流通而致然也。亦何必一一强度某 病属某经,某病属某脏,而杂治之哉!若邪入脏腑,则 为危病,而难于用药,东垣论之明矣。《经》云:“知其要者, 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注〉按《难经》云: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经云:“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此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故诸方多言皆由气体虚弱,荣卫失调,或七情过度,以致真气耗散,腠理不密,邪气乘虚而入及其中也。在左半体者,肝肾所居之地。肝主筋,肾主骨,肝藏血,肾藏精,精血枯槁,不能滋养,故筋骨偏废而不用也。河间曰:“风病多因热甚,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经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如树木一枝,津液不到,则此枝枯槁,被风所害。由此观之,实因肝肾二经精血枯槁之所致也。前证云云,亦当察其形证,审其兼变而治之,尤不可泥执于风。《经》曰:“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亦未尝必指于风也。其真中者,当辩其中脏中腑而治之。眼瞀者,中于肝;舌不能言者,中于心;唇缓便秘者,中于脾;鼻塞者,中于肺;耳聋者,中于肾。此五者,病深,多为难治。“中血脉”者,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肢不能举,口不能言,用大秦艽汤主之。中腑者,多兼中脏,如左关脉浮弦,面目青,左胁偏“痛,筋脉拘急,目𥆧,头目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胆兼中肝也,用犀角散之类。”“如左寸脉浮洪,面赤,汗多恶风,心神颠倒,言语蹇涩,舌强口干,忪悸恍惚,此中小肠兼中心也,用麻黄散之类。”如右关脉浮缓,或浮大,面唇黄,汗多恶风,口㖞语涩,身重怠惰嗜卧,肌肤不仁,皮肉𥆧动,腹胀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用防风散之类。如右寸脉浮涩而短,必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闷短气,自汗声嘶,四肢痿弱,此中大肠兼中肺也,用五味子汤之类。如左尺脉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两耳虚鸣,骨节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肾也,用独活散之类。”此皆言真中风之证治也。其间亦有气血之分焉。气虚而中者,右手足不仁,用六君子汤加钓藤、姜汁、竹沥。血虚而中者,左手足不仁,用四物汤加钓藤、竹沥、姜汁。气血俱虚而中者,左右手足皆不仁,用八珍汤加钓藤、姜汁、竹沥。其与中风相类者,不可不别。如“中于寒”,谓冬月卒中寒气,昏冒口噤,肢挛,恶寒脉浮紧,用麻黄桂枝理中汤之类。中于暑,谓夏月卒冒,炎暑昏冒,痿厥,吐泻喘满,用十味香薷饮之类。中于湿,丹溪所谓因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用清燥汤之类加竹沥、姜汁。因于火者,河间谓五志过极,火盛水衰,热气怫郁,昏冒而卒仆也,用六味丸、四君子汤、独参汤之类。内有恚怒伤肝,阴火上炎者,用小柴胡汤之类。中于气者,由七情过极,气厥昏冒,或牙关紧急,用苏合香丸之类。食厥者,过于饮食,胃气不能运行,故昏冒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劳伤者,过于劳役,耗损元气,脾胃虚衰,不任风寒,故昏冒也,用补中益气汤。房劳者,因肾虚耗,气不归源,故昏冒也,用六味丸。此皆类于中风者也。夫中风者,《内经》主于风,此真中风也。若河间主于火,东垣主于气,丹溪主于湿,皆是因火、因气、因湿而为暴病暴死之证,类中风而非真中风也。治者审之,卒中昏愦,口眼㖞斜,痰气上涌,咽喉有声,六脉沉伏,此真气虚而风邪所乘,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煎服即苏。若遗尿,手撒口开,鼾睡为不治。用前药亦有得生者。三生饮乃行经络治寒痰之药,有斩关夺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参两许,以祛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足以取败矣。观先哲用芪附、参附等汤,其义可见。
问:两腿自膝以下,或时内热,或骨中觉热,或有一点 酸痛热者何?答曰:“此血热也。”但是风病,其血必热,惟 其血热,故风寒之气一袭之,则外寒束内热而为痛。 丹溪论痛风,谓血热得寒,污浊凝滞,所以作痛,遇夜 痛甚,行于阴也,遇风雨阴寒痛甚,寒湿胜也。又风病 必血燥,风木生火,故血热而燥
〈注〉按:前论最为切当。临川陈先生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盖肝藏血而主风,又肝气为阳为火,肝血为阴为水,若肝火旺,则肝血必虚,故风病多因肝经风火为患,当推五脏相胜相生,以益其血。《经》云:“肾藏精而主骨。”故肾虚者,则骨中热,或涌泉穴,或两胫两足内热,多患骨痿,以致不起,属足三阴亏损之虚热耳。滋其化源,庶可保生。
问:有医教以四物汤、二陈汤间服,后惑于南星、半夏 不可轻服之言,二陈通不入口,专用四物,而痰药亦 少,用枳术丸可专服否?答曰:“此少差耳。用血药而无 行痰开经络、达肌表之药以佐之。血药”属阴,性颇凝 滞,焉能流通经络,驱逐病邪,以成功也?故古人以乌 头为半身不遂,行经络者,此也。盖风疾原于血虚,血 热挟火与痰,经络肌表之间,病根在矣。后因感冒凉 风寒气,或因过饮助痰火,或因恼怒逆肝气,遂成半 身不遂之证,世谓之“风病。”其病成于肌表皮毛筋骨 经络之间,未入五脏六腑,故治之亦兼在外,而不专 于内。若只用四物汤,是专补内也。此病之痰,亦在经 络,若只用枳术丸,是亦专治内也。须补养其内以固 本。攻治其外以去邪。斯为可耳。
〈注〉“按前证若因肾虚阴火而肝燥者,宜用六味地黄丸生肾水,滋肝血。若因怒动肝火而血耗者,用四物加柴、栀、丹皮、茯苓,以清肝火、生肝血。若因脾经郁结而血耗者,用归脾、四物二汤,以补脾气、生肝血。若脾气虚而痰滞者,用二陈加白术、柴胡,健脾气以化痰。若因脾虚湿而风痰不利者,用二陈加南星、苍术、防风”,胜湿以化痰。脾经湿而为痰者,用二陈加白术、防风;脾气郁而滞者,用归脾汤加柴胡、半夏。肾经败液而为痰者,用六味丸。
问:“或谓二陈汤、南星、半夏一切燥药,止能治痰饮湿 痰,其于阴虚火动之痰,殊无相干,且与补阴药相反?” 答曰:“阴虚火动之痰,不宜用南星、半夏,若中风偏枯, 痳木证之痰,必用南星、半夏也。盖其感病在肌表经 络筋骨之间耳。”
〈注〉按:《丹溪》云:“痰病之原,有因热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风寒暑湿而得者,有因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若热病则多烦热,风痰多成瘫痪奇证,冷痰多成骨痹,湿痰多怠惰软弱,惊痰多成心痛癫疾,饮痰多胁痛臂痛,食积痰多成癖块痞满,其病难名。窃谓前”证,若因肾水虚弱,阴亏难降,使邪水上溢,故多痰唾,宜滋其化源,其痰自消。若因肝木侮脾土,而风痰壅滞者,先用南星、半夏清其痰,后用六君之类调胃气,痰自不生。若概用风药,耗其阳气,而绝阴血之源,适以成其风,益其病也。
风证可灸手上,如肩窝、曲池、合谷等是也。口歪斜可 灸夹车、承浆,口面上,艾炷须小手足上,则可粗也。“灸 火须自上灸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面上木处,可将桂枝为末,用牛皮胶和少水化开,调 敷之,厚一二分。
〈注〉按:“前证若属肺气虚弱者,补脾土,如不应,则补其土母。”
脚底硬木处,可将牛皮胶溶化,入生姜真汁调和,仍 入南星末五钱和匀,用厚纸摊贴二三分,乘半热裹 贴脚底上,用温火烘之,此外治法也。胶和姜汁方出 《内经》,用治脾病,谓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客于皮肤 肌肉之间,不知痛痒,但不仁如木耳。后人治腰硬作 痛,及手足痹木而兼痛者,加入乳香、没药,或加羌活、 南星末。用之多效。煎调要得法。则如膏药在手足腰 者。用热鞋底熨之。
〈注〉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丹溪云:“大率因血虚受热,其血已自沸腾,或加之以涉水寒湿热,血得寒,污浊凝滞,不得运行,所以作痛。治以辛温,佐以辛凉,流散寒湿,开通郁结,血行气顺,无有不安。若因足三阴亏损,当补元气为主,
敷贴是治皮肤肌肉,针灸是治血脉经络,滋血是兼 治筋骨,筋骨无血则不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