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258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五十八卷 |
第二百五十八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三十八
痰门一
黄帝素问〈至真要大论 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气交变大论〉
灵枢经〈论疾诊尺篇〉
张机金匮要略〈痰饮〉
孙思邈千金方〈痰论〉
朱肱活人书〈痰饮〉
严用和济生方〈痰饮〉
刘完素六书〈积饮〉
张从政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 痰病 吐法〉
朱震亨心法〈痰病〉
格致馀论〈痰病似祟论〉
平治会萃〈痰病吐法〉
虞抟医学正传〈痰饮论〉
戴思恭证治要诀〈停饮伏痰〉
楼英医学纲目〈痰饮〉
王纶明医杂着〈老痰〉
李梴医学入门〈痰分新久 百病兼痰 辨色 火热为因 食酒为因 痰
饮有五 虚证〉
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赵献可医贯〈痰论〉
艺术典第二百五十八卷
医部汇考二百三十八
痰门一
《黄帝素问》
《至真要大论》
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
〈注〉太阴在泉辰戌岁饮积心痛,寒湿上乘也。
太阴之胜,独胜则湿气内郁,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饮发于中。
〈注〉此火土相合而淫于岁半以前。独胜者,阴湿之气复胜于岁半以后,湿气在中,故内郁而迫于下焦。饮发于中,胕肿于上者,水邪之从下而中,中而上也。复者,谓受所胜之气胜制郁极而复发。
《五常政大论》
太阳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稸。
〈注〉太阳司天,则太阴湿土在泉,故生水湿之病。
《六元正纪大论》
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
〈注〉此春病之常也。
太阴所至为稸满。
〈注〉此夏病之常也。
少阴司天之政,四之气,民病饮发。
〈注〉感湿热之气。故饮发。
土郁之发,民病饮发注下。
〈注〉皆感湿土之气而发。
《气交变大论》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
〈注〉“在地为土,在天为湿,故诸甲之岁,土运太过,雨湿流行。”饮者,脾气不能转输而为痰饮水饮也。中满食减,土虚而不能主化也。此淫太甚,则反虚其本位而自伤,故于“四季月之十八日,土气得位之时,而反变生此病也。”
《灵枢经》
《论疾诊尺篇》
《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
〈注〉如枯鱼之鳞者。皮肤起寒粟也。寒者。水之气。此水邪泆饮于内。故寒色见于外也。
《汉张机金匮要略》
痰饮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 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欬唾引痛,谓 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 疼重,谓之溢饮;欬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 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 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欬嗽则辄已。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 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𥆧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 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苦虚,脉 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 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 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 之。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 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术防己汤主之。虚者即 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术防己汤去石膏 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 小半夏汤主之。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汽,己椒苈黄圆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 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沬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 主之。
欬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夫有支饮家。欬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 岁。宜十枣汤。
久欬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 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 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 此属支饮。
胡桃不可多食,令人动痰饮。
《唐孙思邈千金方》
《痰论》
凡心下有水者,筑筑而悸,短气而恐,其人眩而癫。先 寒即为虚,先热即为实。故水在于心,其人心下坚,筑 筑短气,恶水而不欲饮。水在于肺,其人吐涎沫,欲饮 水。水在于脾,其人少气,身体尽重。水在于肝,胁支满, 嚏而痛。水在于肾,心下悸。
夫病人卒饮水多,必暴喘。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 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苦虚耳。 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 不能眠,加短气,其脉平也。留饮形,不发作,无热,脉微 烦满,不能食,脉沉滑者,留饮病。病有留饮者,胁下痛 引缺盆,嗽转甚,其人欬而不得卧,引项上痛,欬者如 小儿瘛疭状。夫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 节痛,其脉沉者,有留饮者也。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 冷,大如手,病人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饮在胸中,久者 缺盆满,马刀肿,有剧时,此为气饮所致也。膈上之病, 满喘欬吐,发则寒热背痛,恶寒,目泣自出,其人振振 身𥆧,剧,必有伏饮,病人一臂不随,时复转移在一臂, 其脉沉细,此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其脉虚者,为微 劳,荣卫气不周故也,冬自瘥。
十枣汤治病悬饮者。若下后。不可与也。凡上气汗出 而欬者。此为饮也。
小青龙汤病溢饮者。当发其汗。《范汪》用大青龙汤。
《宋朱肱活人书》
痰饮
中脘有痰,亦令人增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痞塞,有 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耳。余常见湿痰郁于 项背,或麻或强,脉浮滑,但不浮紧耳。
《严用和济生方》
痰饮
饮凡有六,即悬饮、溢饮、支饮、痰饮、留饮、伏饮,《巢氏》载 之详矣。庞安常云:“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 水。”诚哉斯言。以此思之,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 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于 胸腑,结而成痰。其为病也,证状非一,为喘为欬,为呕 为泄,为眩运、心嘈、怔忡、为��寒热疼痛,为“肿满挛。” �为癃闭痞隔,未有不由痰饮之所致也。诊其脉偏 弦为饮,浮而滑,亦为饮也。观夫治饮之法,或下、或汗, 或温或利,此固定法。愚者之见,温利之差,可以无害汗下之错,为病不浅矣。不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 顺则津液流通,痰饮运下,自小便中出。有病喜吐痰 唾,服八味丸而作效者,亦有意焉。王叔和云:“‘肾寒多 唾’。盖肾为水之官,肾能摄水,肾气温和,则水液运下, 肾气虚寒,则邪水溢上其间用山茱萸、山药辈,取其 补;附子、肉桂,取其温;茯苓、泽泻,取其利。理亦当矣。临 病之际,又加详审焉。”
《金刘完素六书》
积饮
积饮留饮,积蓄而不散也。水得燥则消散,得湿则不 消,以为积饮也。土湿主否故也。
酒性大热而引饮冷,冷与热凝于胸中,不散而成湿, 故痰作矣。甚者宜吐之,吐后服五苓甘露胜湿去痰 之剂。
《元张从政儒门事亲》
《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
留饮止证也,不过蓄水而已。王氏《脉经》中派之为四, 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千金方》又派之为五,皆观病之 形状而定名也。今予皆不论。此论饮之所得,其来有 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 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时伤冷而得之者。饮证 虽多,无出于此。夫愤郁而不得伸,则肝气乘脾,脾气 不化,故为留饮。肝主虑,久虑而不决,则饮气不行;脾 主思,久思而不已则脾结,故亦为留饮。人因劳役远 来,乘困饮水,脾胃力衰,因而嗜卧,不能布散于脉,亦 为留饮。人饮酒过多,肠胃已满,又复增之,脬经不及 渗泄,久久如斯,亦为留饮。因隆暑津液焦涸,喜饮寒 水,本欲止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人若病 饮者,岂能出此五者之外乎?夫水者,阴物也,但积水 则生湿,停酒则生燥,久则成痰。在左胁者同肥气,在 右胁者同息贲,上入肺则多嗽,下入大肠则为泻,入 肾则为涌水,濯濯如囊裹浆,上下无所故。在太阳则 为支饮,皆由气逆而得之。故湿在上者目黄面浮,在 下者股膝肿厥,在中者,支满痞隔痰逆。在阳不去者, 久则化气;在阴不去者,久则成形。今之用方者,例言 饮为寒积,皆用湿热之剂以补之燥之。夫寒饮在中, 反以热药从上投之,为寒所拒,水湿未除,反增心火, 火既不降,水反下注,其上焦枯,其下寒栗。《内经》曰:“出 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讵不信夫。况 乎留饮,下无补法,气方隔塞,补则转增,岂知《内经》所 谓留者攻之,何后人不师古之甚也?且以白术参苓 饮者,服之尚加闭塞,况燔针艾火,其痞可知。前人处 五饮丸三十馀味,其间有矾石、巴豆、附子、乌头,虽是 下攻,终同燥热,虽亦有寒药相参,力孤无援。故今代 刘河间依仲景十枣汤制三花神祐丸,而加大黄、牵 牛。新得之疾,下三五十丸,气流饮去。昔有病此者,数 十年不愈。予诊之,“左手脉三部皆微而小,右手脉三 部皆滑而大。微小为寒,滑大为燥。”余以瓜蒂散涌其 寒痰数升,汗出如沃;次以导水禹功去肠胃中燥垢 亦数升,其人半愈。然后以淡剂流其馀蕴,以降火之 剂开其胃口,不逾月而痊。夫黄连、黄蘗可以清上燥 湿,黄芪、茯苓可以补下渗湿,二者可以收后,不可以 先驱。复未尽者,可以苦葶苈、杏仁、桑白皮、椒目,逐水 之药,伏水皆去矣。夫治病有先后,不可乱投,邪未去 时,慎不可补也。大邪新去,恐反增其气,转甚于未治 之时也。昔河内有人病饮,医者断为脾湿,以木香、牵 牛二味散之,下十馀行,因绐,病人复变散为丸。又下 十馀行,复变丸为散。又十馀行,病者大困,睡几一昼 夜,既觉肠胃宽阔,惟思粥食少许,日渐愈。虽同断为 湿,但补泻不同,其差至此。《内经》曰:岁土太过,雨湿流 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太阳司天,湿气变物,水 饮内蓄,中满不食。注云:此年太阴在泉,湿监于地,病 之原始,地气生焉。少阴司天,湿土为四之气,民病鼽 衄饮发。又土郁之发,民病饮发注下,胕肿身重。又太 阴所至为积阴否隔。又太阴所至稸满。又太阴之胜, 与太阴之复,皆云饮发于中。以此考之,土主湿化不 主寒,水主寒化不主湿。天多黅雨,地有积潦,皆以为 水在《内经》属土。冰霜凝冱,风气凄凛,此水之化也。故 曰:“丑未太阴湿土,辰戌太阳寒水”,二化本自不同,其 病亦异。夫湿土太过,则饮发于中,今人以为脾土不 足,则轩岐千古之书,可从乎?不可从乎?
痰病
凡人病痰发者,其证盖有五焉:一曰风痰,二曰热痰, 三曰湿痰,四曰酒痰,五曰沫痰。诸痰在于膈上,使头 目不能清利,涕唾稠黏,或欬吐喘满,或时发潮热,可 用独圣散吐之,次服加减饮子,或搜风丸、凉膈散,间 而服之。《内经》曰:“所谓流湿润燥之义也。”
凡人病痰证有五:一曰风痰,二曰热痰,三曰湿痰,四 曰酒痰,五曰食痰。诸痰在胃口上焦,毒熏于头者,诸 阳之会于首也。故令病人头重目涩,涕唾稠黏,或欬 嗽喘满,时发寒热,可用赤小豆汤吐之,吐后各随其证而治之。可服消风去热,导湿化痰,如《通圣》加半夏 导气之剂,岂不妙哉!如新暴风痰者,形寒饮冷;热痰 者,火盛制金。湿痰者,停饮不散。可服加减连𧄍饮子、 除湿丹、无忧散。亦有酒痰者,解毒三圣丸主之。五者, 食痰可用汉防己丸,丹砂选而用之。若依法服之,决 有神效。
吐法
痰在胸膈之上,大满大实,非吐安能得出?仲景曰:“大 法春宜吐。”盖春时阳气在上,人气与邪气亦在上,故 宜吐也。涌吐之药,或丸或散,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过 则伤人。然则四时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时也,但仲 景言其大法耳。今人不得此法,遂废而不行。试以名 方所记者略数之。如仲景《伤寒论》中以葱白豆豉汤 吐头痛,栀子厚朴汤吐懊憹,瓜蒂散吐伤寒六七日, 因下后腹满无汗而喘者,《本事方》稀涎散吐膈实中 满,痰嗽失音、牙关紧闭,如丧神守,《万全方》以郁金散 吐头痛眩运、头风恶心。《普济方》以追风散吐口噤不 开、不省人事,以皂角散吐涎潮。《总录方》以常山吐疟。 《孙尚方》以三圣散吐狂。《神验方》吐舌不正。《内经》曰:“高 者越之。”王冰曰:上盛不已,夺而吐之。仲景曰:宿食在 上脘者,当吐之。又如宿饮酒积在上脘者,亦当吐之。 又曰:病人手足厥冷,两手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 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知病在胸中,当吐之。予今 用吐法,皆是仲景方中瓜蒂散吐伤寒头痛。用葱白 豆豉汤以吐杂病头痛。或单瓜蒂散,名独圣,加茶末 少许,以吐痰饮,加全蝎,稍以吐两胁肋刺痛,濯濯有 声者,《内经》所谓“湿在上者,以苦吐之”,其是之谓欤。今 人亦有用吐者,然或中或否,或涌而不能出,或出而 不能止。岂知上涌之法,名曰撩痰,“撩”之一字,自有擒 纵卷舒。近有医工吐一妇人,半月不止,涎至数斗,命 悬须臾,仓惶失计,求予解之。予煎麝香汤下咽立止。 或问麝香何以止吐,予谓之曰:瓜苗闻麝即死,今吐 药瓜蒂,所以立解也。如藜芦吐不止者,解以葱白汤; 石药吐不止者,解以甘草贯众汤;惟草木吐者,解以 麝香。考之《本草》,吐药之苦寒者,有豆豉、瓜蒂、茶叶、栀 子、黄连、苦参、大黄;辛苦而寒者,有郁金、常山、藜芦甘 苦而寒,有地黄汁。苦而温者,有木香、远志、厚朴辛苦 而温者,有薄荷、芫花辛而温者,有谷精草、葱根须辛 而寒者,有轻粉;辛甘而温者,有乌头、附子尖酸而寒 者,有晋矾、绿矾、虀汁。酸而平者,有铜绿。甘酸而平者, 有赤小豆。酸而温者,有饭浆。酸辛而寒者,有胆矾。酸 而寒者,有白米饭;辛酸而温者;有皂角,甚咸而寒者; 有食盐、青盐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温者,有参芦, 甘辛而热者;有蝎梢。凡此三十六味,惟常山、胆矾、瓜 蒂有小毒,藜芦、芫花、轻粉、乌头尖有毒,外二十六味 皆吐药之无毒者,各对证择而用之。此法宜先少服, 不涌,渐次加之。余之撩痰者,以钗股鸡翎探引不出, 以虀汁投之,投之不出,再探之,且投且探,无不出者。 吐至昏眩头痛者,饮以冰水立解。如无冰水,新汲水 亦可饮。壮者一吐而安,弱者可三四次吐之,庶无损 也。有吐之次日顿快者,有转甚者,盖吐之伤而未平 也。俟数日,再当涌之。如觉渴者,新水瓜梨及凉物皆 不禁,惟禁食饱厚馔干脯难化之物。心火既降,中脘 冲和。阴道必强。大禁房劳。大忧大怒。谨守禁忌。不信 浮言。真知病证。决可吐者。然后吐之。庶万全也。
《朱震亨心法》
痰病
脉浮当吐。久得脉涩。卒难开也。必费调理。大凡治痰。 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
“湿痰用苍术、白术;热痰用青黛、黄连、黄芩;食痰用神 麹、麦芽、山楂;风痰用南星;老痰用海石、半夏、䒷蒌、香 附、五倍子,作丸服。”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能去。 风痰多见奇证,湿痰多见倦怠软弱,若气实痰热结 在上者,吐难得出。痰清者属寒,二陈汤之类,胶固稠 浊者,必用吐。热痰挟风,外证为多,热者,清之,食积者, 必用攻之。兼气虚者。用补气药送下。痰因火盛逆上 者。以攻火为先。白术黄芩、软石膏之类。
内伤挟痰,必用参、芪、白术之属,多用姜汁传送,或加 半夏,虚甚加竹沥,中气不足,加参、术。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脾虚者宜补脾气,清 中气,以运痰降下,二陈汤加白术之类,兼用升麻提 起。
中焦有痰与食积而生病者,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 便攻。若攻之尽。则虚矣。
痰成块,或吐咯不出,兼气郁者,气湿痰热者,皆难治。 痰在肠胃间者,可下而愈。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法 中就有发散之义焉。
假如痫病因惊而得,惊则神出舍,舍空则痰生也。血 气入在舍,而拒其神,不能归焉。
血伤必用姜汁传送。黄芩治热痰,假其下火也。竹沥 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他药大治顽痰。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行加引 下药,在上加引上药。
凡用吐药。宜升提其气便吐也。如防风、山栀、川芎、桔 梗、芽茶、生姜虀汁之类。或用瓜蒂散。
凡风痰病,必用风痰药,如白附子、天麻、雄黄、牛黄、片 芩、僵蚕、猪牙皂角之类。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问其平日好食何物, 吐下后方用药。
许学士用苍术治痰成窠囊一边行极妙。痰挟瘀血, 遂成窠囊。
眩运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山栀子、黄连、黄 芩之类。噫气吞酸,此食郁有热,火气上动,以黄芩为 君,南星、半夏为臣,橘红为使,热多加青黛。
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 竹沥不可导。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结核在喉中, 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药软坚之味,䒷蒌仁、杏 仁、海石、桔梗、连𧄍,少佐𥐚、硝,以姜汁、蜜和丸噙服。 海粉即海石。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 消,可入丸子末子,不可入煎药。枳实泻痰,能冲墙倒 壁。小胃丹治膈上痰热。风痰、湿痰,肩膊诸痛,能损胃 气。食积痰实者,用之不宜多。参萸丸能消痰。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老痰,重者吐之,轻者 用䒷蒌辈。气实必用荆沥、 天花粉,大能降鬲上热痰。痰在膈间,使人颠狂,或健 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与荆沥同功。治稍重 能食者,用此二味,效速稳当。二沥治痰结在皮里膜 外,及经络中痰,必佐以姜汁、韭汁,治血滞不行,中焦 有饮,自然汁冷,吃两三银盏,必胸中烦躁不宁后愈。 凡痰之为患,为喘欬呕利、眩运嘈杂,怔忡惊悸,寒热 痛肿,痞隔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 为冰冷,四肢痳痹不仁,皆痰饮所致。善治痰者,不治 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古方 治痰饮,用汗、吐、下、温之法,愚见不若以顺气为先,分 导次之。王隐君云:“痰清白者为寒,黄而浊者为热。”不 知始则清白,久则黄浊。清白稀饮渍于上,黄浊稠黏 凝于下,嗽而易出,则清而白;欬而不能出,则黄浊结 滞。若咯唾日久,湿热所郁,上下凝结,皆无清白者,甚 至带血,血败则黑痰,为关格异病,人所不识。又清白 者气味淡,日久者渐成恶味,酸辣、腥、臊、焦苦不一 百病,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 红,不作脓,痰注也。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格致馀论》
《痰病似祟论》
血气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 血气两亏,痰客中焦,妨碍升降,不得运用,以致十二 官各失其职,视听言动,皆有虚妄,以邪治之,其人必 死。吁哉冤乎!谁任其咎?宪幕之子傅兄,年十七八时, 暑月因大劳而渴,恣饮梅浆,又连得大惊三四次,妄 言妄见,病似邪鬼。诊其脉,两手皆虚弦而带沉数。予 曰:“数为有热虚,弦是大惊。又梅酸之浆郁于中脘,补 虚清热,导去痰滞,病乃可安。”遂与人参、白术、陈皮、茯 苓、芩、连等浓煎汤,入竹沥、姜汁与服,旬日未效,众皆 尤药之不当。余脉之,知其虚未完与痰之未导也。仍 与前方入荆沥,又旬日而安。外弟岁,一日醉饱后乱 言妄语妄见,询之系伊亡兄附体,言生前事甚的。乃 叔在边叱之曰:“非邪也,乃食腥与酒太过,痰所为耳。” 灌盐汤一大碗,吐痰一二升,汗因大作,困睡一宵而 安。又金氏妇壮年暑月赴筵归,乃姑询其坐次失序, 遂赧然自愧,因成此病,言语失伦,其中又多间一句, 曰:“奴奴不是,脉皆数而弦。”余曰:此非邪,乃痰病也。但 与补脾清热导痰,数“日当自安。”其家不信,邀数巫者, 喷水而咒之,旬馀而死。或问曰:“病非邪而邪,治之何 遽至于死?”余曰:暑月赴宴,外境蒸热,辛辣适口,内境 郁热,而况旧有积痰,加之愧闷,其痰与热,何可胜言。 今乃惊以法尺,是惊其神而血不宁也;喷以法水,是 实其体,密其肤,使汗不得泄也。汗不泄则蒸热内燔, 血不得宁,则阴消而阳不能独立也,不死何俟?或曰: “《外台秘要》有禁咒一科,庸可废乎?”予曰:移精变气,乃 小术耳,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 之法,自有成式,昭然可考。然符水惟膈上热痰,一呷 凉水,胃热得之,岂不清快,亦可取安。若内伤而虚,与 冬令严寒,符水下咽,必冰胃而致害,彼郁热在上。热 邪在表。须以汗解。卒得清冷。肤腠固密。热何由解。必 致内攻。阴阳离散。血气乖争。去死为近。
《平治会粹》
《痰病吐法》
吐法兼用芽茶、虀水、姜汁、酢少许,䒷蒌散少许,加防 风、桔梗,皆升动其气便吐也。
《吐法》用附子尖、桔梗芦、人参芦、瓜蒂、藜芦、艾叶、芽茶 等药。此皆自吐,不用手探,但药但汤皆可吐。
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于不通风处行此法。萝卜子半升擂和,以浆水一碗,滤去柤,入少油与蜜,旋至半, 温服后以鹅翎探吐。”凡用鹅翎,须以桐油浸,却以皂 角水洗去肥,晒干用之。
又法:用虾带壳半斤,入酱、葱、姜等料物煮汁,先吃虾, 后饮汁,以翎勾引吐,必须紧勒肚腹。
《明虞抟医学正传》
《痰饮论》
《内经》曰:“诸气膹郁,皆属肺金。”盖肺气郁则成热,热盛 则生痰。丹溪曰:自热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 窠囊。此为痞痛噎膈翻胃之次第也。王隐君曰:“痰证 古今未详,方书虽有悬饮、留饮、支饮、痰饮诸饮之异, 而莫知其为病之源。或头风目昏,眩运耳鸣;或口眼 蠕动,眉棱耳轮搔痒;或四肢游风肿硬,似痛非痛;或 为齿颊痒痛,牙床浮肿,而痛痒不一;或嗳气吞酸,嘈 杂呕哕;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色似煤炲, 形如破絮、桃胶、蚬肉之类;或心下如停冰雪,心头冷 痛时作;或梦寐奇怪鬼魅之状;或足腕酸软,腰背卒 痛;或四肢骨节烦疼,并无常所,乃至手麻臂痛,状若 挫闪;或脊中有掌大一块如冰”之寒痛者;或浑身习 习如虫行者;或眼沿涩痒,口糜舌烂,甚为喉闭等证。 又或绕项结核,似𤻤非𤻤;或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 噎塞烦闷,有如烟气上冲,头面烘热;或为失志颠狂, 中风瘫痪;或为劳瘵、风痹、脚气之候;或心下怔忡惊 悸,如畏人将捕;或喘嗽呕吐;或呕冷涎绿水、黑水。甚 为肺痈肠毒,便脓挛跛,其为内外疾病百端,皆痰之 所致也。盖津液既凝为痰饮,而汹涌上焦,故口燥嗌 干。流而之下,则大小便闭塞,面如枯骨,毛发焦干,妇 人则经闭不通,小儿则惊痫搐搦。治法宜先逐去败 痰,然后看虚实调理,故制沉香滚痰丸,为通治三焦 痰饮之要药也。愚窃以其论证固详,不问虚实,而一 概以峻药攻之,恐未中肯綮也。盖资禀有厚薄,病邪 有浅深,一或失手,何以收救?故丹溪曰:“治痰用利药 过多,致脾气虚,则痰反易生。”又曰:中焦有食积与痰 而生病者,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便攻,攻尽则愈虚 而病剧。夫滚痰丸止可投之于形气壮实、痰积胶固 者,若体气虚弱之人,决不可轻用。
《戴思恭证治要诀》
停饮伏痰
饮凡有六,悬、溢、支痰、留伏、痰饮,特六饮之一耳。人病 此而止曰痰饮者,盖停既久,未有不为痰,多因气道 闭塞,津液不通。譬如沟渠壅遏,积淹停滞,则倒流逆 上,瘀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疏决沟渠,而欲澄治已 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
凡为喘欬、呕泄,眩运、心嘈,怔忡惊悸,寒热痛肿,痞膈 壅闭,或胸胁间沥沥有声,或背心一片如水,冷皆饮 之所致。如水之壅有瘀浊臭秽,故善治痰者,不治痰 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并宜“苏 子降气汤、导痰汤各半贴和煎,或小半夏茯苓汤”加 枳实、木香各半钱吞五套丸。或以五套丸料依分两 作饮子煎服尤好。平居皆无他事,只有痰数口,或清 或坚,宜二陈汤、小半夏茯苓汤。痰多间进青州白丸 子,和来复丹服来白丸。如和以八神来复丹,即名“青 神丸。”此非特治痰饮尤甚,疗喘嗽呕吐,呃逆、翻胃。若 服药未效者,二生汤加木香半钱。若顽涎随气逆上, 不为药解,当自下部利之,宜五膈宽中散,加半夏半 钱,吞破饮丸,仍佐以半硫丸。恐大便复秘,饮利不尽, 半硫丸当常服。若大便先不因药自利,及老人虚人, 当利其小便,宜小半夏茯苓汤,改用赤苓而倍之,或 导痰汤加猪苓半钱。
痰饮眩运,及成饮厥者,宜别加木香二生汤,吞青州 白丸子,和灵砂丹,名青金丹。或吞养正丹、半硫丸。 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疼,两手软痹。《医误》以为 风,则非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姜黄各半钱。
病痰饮而变生诸证,不当为诸证牵掣,妄言作名,且 以治饮为先,饮消则诸证自愈。有卒然昏闷,口眼㖞 斜,似中而实非中,四肢战曳,身如浮云,似虚而实非 虚,皆痰饮所为也。又有肾虚寒不能摄水,致水邪溢 上,故作痰饮,宜八味丸。
其人素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或导痰汤 下“五套丸。”
《楼英医学纲目》
痰饮
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色,举目便知,不 待切脉。眼黑而颊赤者,热痰也;面大黄色,亦热痰也。 外证必烦满膈热,口干思冷,大便秘结,小便赤热,久 必生风,或眩运耳鸣眼花,多虚证。治之而用热药,服 久必脉大实,发大热而中风,可急下之。眼黑而行走 呻吟,举动艰难者,入骨痰也。其证遍体骨节疼痛,眼 黑而面带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湿痰也。眼 黑而气短促者,惊风痰也。左右关脉大者,膈中有痰 也,可吐之,怕吐者,消息下之。凡人背上一条如线而寒起者,宜吐下之。
凡痰病,百药不效,其关上脉伏而大者,痰也,用“妙应 丸”加减法。惊痰加朱砂二钱,又加全蝎,每用八九丸, 常与之,三五服去尽。酒痰加雄黄、全蝎各二钱,每服 十丸。热痰加盆硝等分,每服三两丸。寒痰加胡椒、丁 香、蝎、桂各等分,每服二十五丸。
痰之为病,“或偏头风,或雷头风,或太阳头痛,眩运如 坐舟车,精神恍惚,口眼𥆧动,眉棱耳轮俱痒,颔腮四 肢游风肿硬,似疼非疼,浑身燥痒,搔之则瘾疹随生, 皮毛烘热,色如锦斑,齿颊似痒似痛,而疼无定所,满 口牙浮,痛痒不一,嗳气吞酸,鼻闻焦臭,喉间豆腥气, 心烦鼻塞,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因喷嚏 而出;或因举动而唾,其痰如黑墨破絮,桃胶蚬肉;或 心下如停冰,闭滞妨闷,嗳嚏连声,状如膈气;或寝梦 刑戮,刀兵剑戟;或梦入人家,四壁围绕,暂得一窦,百 计得出,不知何所;或梦在烧人地上,四面烟火,枯骨 焦气扑鼻,无路可出;或不因触发,忿怒悲啼,雨泪而 寤;或时郊行,忽见天边两月交辉;或见金光数道,回 头无有;或足膝酸软,骨节腰肾疼痛,呼吸难任;或四 肢肌骨间痛如击戮,乍起乍止,并无常所,不时手臂 痳疼,状如风湿,卧如芒刺不安;或如毛虫所螫;或四 肢不举,手足重滞,眼如姜蜇,胶粘痒涩,开阖甚难”;或 阴晴交变之时,胸痞气结,闭而不发,则齿痒咽痛,口 糜舌烂。及其奋然而发,则喷嚏连声,初则涕唾稠粘, 次则清水如注,眼前黑暗,脑后风声,耳内蝉鸣,眼𥆧 肉惕。治之者,不曰腠理不密,风府受邪,则曰上盛下 虚,或曰虚寒,或曰邪发。惟洞虚子备此疾苦,乃能治 疗。病势之来,则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噎塞烦郁,有 如烟火上冲,头面烘热,眼花耳鸣,痰涎涕泪,并从肺 胃间“涌起凛然毛。”�喷嚏千百,然后遍身烦躁,则去 衣冻体,稍止片时,或春秋乍凉之时,多加衣衾,亦得 暂缓。或顿饮冰水而定,或痛饮一醉而宁,终不能逐 去病根,乃得《神秘》沉香丸方,屡获大效,愈人数万。但 不欲轻传匪人,故以隐语括之。《诗》曰:“甑里翻身甲带 金,于今头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正,硝煅青蒙倍 若沉。十七两中沉半两,水丸梧子意须斟,除驱怪病 安心志,水泻双身却不任。”
《王纶明医杂着》
老痰
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 之有?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薰蒸成聚,而变为 痰焉。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古人 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者,所以实脾燥湿,治其标也。 然以之而治湿痰、寒痰、痰饮、痰涎,则固是矣。若夫痰 因火上,肺气不清,欬嗽时作,及老痰、郁痰,结成粘块, 凝滞喉间,吐咯难出。此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 肺气被郁,故津液之随气而升者,为火熏蒸,凝浊郁 结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而其原则 火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间,非中焦脾胃湿 痰、冷痰、痰饮痰涎之比,故汤药难治,亦非半夏、茯苓、 苍术、枳壳、南星等药所能治也。惟在“开郁降火,清润 肺金,而消凝结之痰,缓以治之,庶可效耳。”今制化痰 丸,用天门冬、黄芩酒炒、海粉、橘红各一两,桔梗、连𧄍、 香附杵碎淡盐水浸炒五钱,青黛另研、芒硝另研各 三钱,䒷蒌肉另研一两,为细末,炼蜜入姜汁少许,和 药杵极匀,丸小龙眼大,噙化一丸,或嚼烂清汤细咽 之;或丸如黍米大,淡姜汤送下五六十丸。
〈注〉按:“前方味属甘苦咸寒之剂,虽能软坚开郁,化痰降火,而不无损胃之祸。若脾土太过,气滞郁热而生痰者宜用。若脾虚气痞,虚热而生痰者,用之必致中满吞酸,肚腹肿胀,小便不利而殁。”
若老痰饮酒之人多有之。气上升为火,肺与胃脘皆 受火邪,故郁结而成。用天麦冬、黄芩泄肺火也,海粉、 芒硝咸以软坚也,䒷蒌仁润肺清痰,香附米开郁降 气,连𧄍开结降火,青黛降郁火,不用香燥之剂。
〈注〉按前证“若饮食少思,或胸膈不利者,此中气虚弱也,宜用补中益气汤为主,中气既健,其痰自运化。若肾气亏损,津液难降,败浊为痰者,乃真脏之证,宜用六味地黄丸为主,肾气既壮,津液清化,何痰之有?亦有因脾胃亏损,中焦气虚,不能消化饮食而为痰者;亦有因峻厉过度,脾气愈虚,不能运化津液,凝滞而为”痰者。凡此皆当健脾胃为主。
《李梴医学入门》
痰分新久
痰乃津血所成,随气升降,气血调和,则流行不聚;内 外感伤,则壅逆为患。新而轻者,形色青白稀薄,气味 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凝结,咯之难出,渐成恶味 酸辣、腥臊、咸苦。但痰证初起,头痛发热,类外感表证; 久则潮热夜重,类内伤阴火。又痰饮流注,肢节疼痛, 类风证。但痰证胸满食减,肌色如故,脉滑不匀不定 为异耳
百病兼痰
人知气血为病,而不知痰病尤多。生于脾,多四肢倦 怠,或腹痛肿胀,泄泻,名曰“湿痰。”若挟食积瘀血,遂成 窠囊痞块,又名“食痰。”留于胃脘,多呕吐吞酸,嘈杂,上 冲,头面烘热,名曰“火痰”;若因饮酒,干呕嗳呃,臂胁痛, 又名“酒痰。”生于肺,多毛焦,面白如枯骨,咽干口燥,欬 嗽喘促,名曰“燥痰”;久为老痰郁痰。又七情痰滞咽膈, 多胸胁痞满,名曰“气痰”;迷于心,多怔忡颠狂,梦寐奇 怪,名曰“热痰。”动于肝,多眩运头风,眼目𥆧动昏涩,耳 轮搔痒,胁肋胀痛,左瘫右痪,痳木蜷跛奇证,名曰“风 痰”;积于肾,多足膝酸软,腰背强痛,肢节冷痹骨痛,名 曰“寒痰”,又名“虚痰。”凡浑身习习如虫行,或身中结核, 不红不肿,或颈项结核,似𤻤非𤻤,或“走马喉痹,或胸 腹间如有二气交纽,噎塞烦闷,或背中常有一点如 冰冷痛,或心下冰冷时痛,或四肢肿硬,似痛非痛,或 骨节刺痛无常处,或吐冷涎绿水黑汁,或大小便脓, 或关格不通,以至痨瘵荏苒,妇人经闭,小儿惊搐,皆 须先去败痰,然后调理。”他如斗家胸骨扑伤,刺痛不 已,散血之剂罔功,续以自己小便饮之。须臾吐痰。其 痛立止。百病兼痰如此。
辨色
风痰:外感贼邪,或肾枯木动,或内风郁热,色青而光; 风虚,“三生饮、古龙虎丹。风热,小省风汤、搜风化痰丸、 四神丹、竹沥膏。”
寒痰:因形寒饮冷,色深青黑如灰,善唾或喘,轻者“五 积散、藿香正气散,重者温中化痰丸、古半硫丸。” 湿痰:或外感湿滞,或停饮不散,色白喘急者,千�汤。 心痛者单半夏丸,或“神术丸。湿热色黄者中和丸。清 膈苍莎丸。在里者青蒙石丸。”
火热为因
热痰因厚味积热,或外感误温所致,色黄,甚则带血 或紫,清气化痰丸煎服大金花丸、滚痰丸。
火痰,因饮食衣褥过厚,火蒸津液,成痰稠浊,二陈汤 加芩、连、山栀,或“抑上丸、润下丸。”
“郁痰”,即火痰,郁于心肺之久者,凝滞胸膈,稠粘难咯, 忌南星、半夏燥药,宜开胃降火,清金润肺,缓以治之。 《节斋》化痰丸、谢傅清金丸、单贝母丸、霞天膏。
气痰七情郁成,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形如破絮,或如 梅核,四七汤。久者去苏子,加黄芩、山栀、海石,三仙丸、 《千金》指迷丸。
食酒为因
食痰:因饮食不化,结成痞块,橘半枳术丸。痰壅喘急 者,䒷蒌实丸,山楂麦芽汤下。阴虚者,黄白丸。伤水心 中坚大如杯者,名气分,枳术丸煎服。痰癖硬如杯,时 有水声者,神保丸。酒痰,小调中汤,香附䒷蒌青黛丸。
痰饮有五
痰伏胞络,自肺窍嗽出;涎伏脾元,自口角流出;饮生 胃腑,从食脘吐出。五饮、六证,留饮、伏饮,合为一也。皆 因饮水及茶酒停蓄不散,再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 成痰,即酒痰。久而湿胜者,与《伤寒》水证大同,脉多弦 滑,或伏眼下,皮如灰黑。
“痰饮,水停肠胃,腹响辘辘有声,令人暴肥暴瘦。悬饮: 水流在胁,欬唾则痛。悬悬思水。溢饮,水流四肢,身体 重痛。支饮,水停膈上,𩚬逆倚息,短气。留饮,水停心下, 背冷如手掌大,或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疼痛,胁痛引 缺盆,欬嗽转甚。伏饮:水停膈满,呕吐喘欬,发热恶寒, 腰背痛,泪出,或身惕𥆧。”仲景治诸饮在皮里、膜外、表 “分者,大小青龙汤汗之,在胸膈者,瓜蒂散吐之,在四 肢经络胁肋者,五苓散分利之,在肠胃里分者,十枣 汤下之”,此皆治标之霸道也。从轻汗以参苏饮,吐以 二陈汤加防风、桔梗分利,五饮汤下剂,开结枳术丸 中,间间以小半夏汤、古葶苈散、枳术丸、温中化痰丸、 清气化痰丸、半夏温肺汤,随虚实加减,不必太泥。 古法顺气为先,分导次之。然气升属火,因气动者白 “痰气,顺气导痰汤。”因火动者曰“痰火,清热导痰汤。”因 湿动者曰“湿痰,祛湿导痰汤”主之。通用二陈汤,能使 大便润而小便长,尤为分导要药。风加南星、皂角、白 附子、竹沥;寒倍半夏,加姜、附、姜汁;火加石膏、青黛;湿 加苍术、白术;燥加䒷蒌、杏仁;老郁痰,加海石、芒硝、䒷 蒌;食积加山楂、神麹、麦芽;停水加槟榔。痰在胁下,加 白芥子以行之。痰在四肢,加竹沥。痰在经络,用此探 吐。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竹沥、姜汁,气实用荆沥。
《虚证》
“痰原于肾,动于脾,客于肺,水火升降,脾胃调和,痰从 何生?若阳虚肾寒,不能收摄邪水,冷痰溢上,或昏运 夜喘上气者,八味丸、三味安肾丸、黑锡丹以镇坠之。 如痰壅发厥者,苏子降气汤、三生饮、古硫汞丹。”脾虚 不能运化者,宜补中燥湿,六君子汤加竹沥、姜汁。劳 役伤脾,失升降者,补中益气汤加半夏、竹沥、姜汁。气 血亏乏,痰客中焦,闭塞清道者,仍宜温中燥脾,二陈 汤。气虚合四君子汤,血虚合四物汤。阴虚肾火炎上肺燥者,二陈汤合四物汤,去川芎、半夏,加贝母、麦门 冬、䒷蒌仁、桔梗,润而降之,或肾气丸,三一肾气丸。语 云:“痰无补法。”且老痰凝滞胶固,非暂用温药引导,必 有拒格之患。风寒痰气内郁,不用温散。亦何以开结 滞。此皆难拘于无补也。凡痰喘声高脉散。汗出如油。 身冰冷者死。
痰者,津液所化,风伤肺,湿伤脾,凝浊而生。外证头项 皆和,惟寒热类伤寒耳。初起便胸膈满闷,气上冲咽, 寸浮为异。有热者,参苏饮、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汤。无 热者,二陈汤、温胆汤,通用导痰汤。有痰结胸者,鹤顶 丹、枳桔二陈汤。有痰上攻,非次头疼者,瓜蒂散吐之。
《李中梓医宗必读》
痰饮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按:痰之为病,十尝六七,而 《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 痰之源。”又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夫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惟脾土虚 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故治痰 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析而言之,痰有 五,饮亦有五,而治法因之而变。在脾经者,名曰“湿痰。” 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食滞,其痰滑而 易出,二陈汤、白术丸。挟虚者六君子汤,伤酒者白蔻、 干葛。挟食者保和丸,挟暑者消暑丸,惊者妙应丸。在 肺经者,名曰“燥痰”,又名“气痰。”脉涩面白,气上喘促,洒 淅寒热,悲愁不乐,其痰涩而难出,利金汤、润肺饮。在 肝经者,名曰“风痰。”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时 有躁怒,其痰青而多泡,水煮金花丸、防风丸、川芎丸。 在心经者,名曰“热痰。”脉洪面赤,烦热心痛,口干唇燥, 时多喜笑,其痰坚而成块,小黄丸、天黄汤。在肾经者, 名曰“寒痰。”脉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 其痰有黑点而多稀,姜桂丸、八味丸、胡椒理中丸。其 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辘辘有声,名曰“痰饮。”心下冷 极,以温药和之,桂苓甘术汤主之。饮后水流在胁下, 欬唾引痛,名曰“悬饮”,十枣汤下之。饮水流于四肢,当 汗不汗,身体疼重,名曰“溢饮”,大青龙汤汗之。欬逆倚 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名曰支饮,五苓散、泽泻汤 利之。膈满呕吐,喘欬寒热,腰背痛,目泪出,其人振振 恶寒,身𥆧惕者,名曰伏饮,倍术丸。更有一种,非痰非 饮,时吐白沫,不甚稠粘,此脾虚不能约束津液,故涎 沫自出,宜用六君子汤,加益智仁以摄之。”嗟乎!五痰 五饮,证各不同,治法迥别,稍或不详,妄投“药剂,非徒 无益,而又害之。至如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脾为 湿土,喜温燥而恶寒润,故二术、星夏为要药;肺为燥 金,喜凉润而恶温燥,故二母、二冬、地黄、桔梗为要药。 二者易治,鲜不危困。”世俗恶半夏之燥,喜贝母之润, 一见有痰,便用贝母。若是脾痰,则土气益伤,饮食忽 减。即使肺痰,毋过于凉润,以伤中州,稍用脾药以生 肺金,方为善治。故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赵献可医贯》
《痰论》
王节斋云:“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 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然以治湿痰寒痰,则是 矣。若夫阴火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 随气而升者,凝结而成痰,腥秽稠浊,甚则有带血而 出者,此非中焦脾胃湿痰寒痰之所比,亦非半夏、枳 壳、南星之所治,惟用清气化痰,须有效耳。噫节斋论 痰,而首揭痰之本于肾,可为发前人所未发,惜乎启 其端而未竟其说。其所制之方,皆治标之药,而其中 寒凉之品甚多,多致损胃。惟仲景先生云:“气虚有痰, 用肾气丸补而逐之。”吴茭山《诸证辨疑》又云:“八味丸 治痰之本也。”此二公者,真开后学之聋瞆,济无穷之 夭枉。盖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 则水沸为痰,但当分有火无火之异耳。肾虚不能制 水,则水不归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滥而为痰,是无火 者也,故用八味丸以补肾水。阴虚火动,则水沸腾,动 于肾者,犹龙火之于海,龙兴而水附;动于肝者,犹雷 火之出于地,疾风暴雨,水随波涌而为痰,是有火者 也,故用六味丸以配火,此不治痰之标,而治痰之本 者也。然有火无火之痰,何以辨之?曰:“无火者纯是清 水,有火者中有重浊白沫为别耳。”善用者,若能于肾 虚者,先以六味、八味壮水之主,益火之原,复以四君 子或六君子补脾以制水。于脾虚者,既补中理中,又 能以六味、八味制水以益母,子母互相生克,而于治 痰之道。其庶几矣。
庞安常有言:有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 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生痰不生血者。此当以润 剂,如门冬、地黄、枸杞之属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 其宅而息焉,则痰自清矣。投以二陈,立见其殆。有肾 虚不能纳气归原,原出而不纳则积,积而不散则痰 生焉,八味丸主之《蒙筌》谓:地黄泥膈生痰,为痰门禁药,以姜汁炒之,嗟 乎!若以姜汁炒之,则变为辛燥,地黄无用矣。盖地黄 正取其濡润之品,能入肾经,若杂于脾胃药中,土恶 湿,安得不泥膈生痰?八味六味丸中诸品,皆少阴经 的药,群队相引,直入下焦,名曰水泛,为痰之圣药。空 腹服之,压以美。�不留胃中。此仲景制方立法之妙。 何必固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