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292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九十二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九十二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七十二
血门二
李梴医学入门〈总论 呕血 欬血 鼻衄 牙宣 舌衄 肌衄 九窍出
血 腘血 溺血 下血 肠风脏毒〉
王纶明医杂着〈血病论〉
李中梓医宗必读〈吐血 欬嗽咯血〉
王肯堂证治准绳〈总论〉
赵献可医贯〈论血证〉
艺术典第二百九十二卷
医部汇考二百七十二
血门二
《明李梴医学入门》
《总论》
血乃水谷之精,变成生化于脾,主息于心,藏于肝,布 于肺,施于肾,脉络脏腑,耳目手足,资为运用。然阴道 易亏,一有感伤,调理失宜,以致阳盛阴虚,错经妄行, 火载则上升,挟湿则下行,是以上溢清道,从鼻而出 为衄;留滞浊道,从胃脘而出为欬唾;渗入肠间,从下 部而出为血痢;结于肠胃则成积而为血瘕。分《经》言 之,呕吐,胃也;欬唾衄,肺也;痰带血,脾也;咯血,丝肾也; 溺血,小肠膀胱也;下血,大肠也;牙宣,胃与肾虚火上 炎也。又血从汗孔出者,谓之肌衄,从古出者,谓之舌 衄,心与肝也。从委中穴出者,谓之腘血,肾与膀胱也。 大概逆行难治,顺行易治。无潮热者轻,有潮热者重。 潮热盛,脉大者死。然瘀血亦能作潮热。日轻夜重者。 血属阴也。如九窍出血。身热不卧者。即死。
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凡寒、热、 蜷挛、痹痛、瘾疹、搔痒、好忘、好狂、惊惕迷闷、痞块疼痛、 癃闭、遗溺等证,及妇人经闭、崩中、带下,皆血病也。通 用四物汤凉血,心加黄连,小肠、山栀仁、木通,肺加枯 芩,大肠实芩,肝加条芩,胆加黄连,肾膀胱加黄蘗,脾 加生地,胃加大黄、三焦、地骨皮,心胞络、牡丹皮清气, 心与胞络,加麦门冬。肺,加枳壳;肝加青皮、柴胡;脾加 白芍。胃加石膏、干葛。大肠、三焦,加连𧄍。小肠赤茯苓, 膀胱滑石、琥珀。瘀血加红花、桃仁、韭汁、童便以行之。 血来暴者,加薄荷、元参以散之。血不止者,加蒲黄、京 墨、茅根;久不止者,加升麻,引血归经。血止后,加炒黑 干姜,引血还元。血虚加龟板;血燥加“人乳。”
血病每以胃药收功,胃气一复,其血自止。他如呕吐 后发热,及伤寒汗下后发热,但用调和胃气,自然热 退,可见脾胃能统气血。
汗,乃心液热,则变红而逆出上窍。阳邪失汗,以致热 毒入脏,化为瘀血,从口吐出,多属阳明。凡见目红骨 热,神昏谵狂,胸腹急满,皆血证也。热浅者,犀角地黄 汤加黄芩、山栀、茅根、藕节,或小柴胡汤、黄连蘗皮汤。 热深者,桃仁承气汤、三黄汤、抵当汤、丸。阳毒者,升麻 汤;作渴者,五苓散,恐水入复吐故也,或竹叶石膏汤, 皆加川芎调血,炒山栀降火,危哉!又有阴证吐血,脉 迟腹痛,厥逆,呕吐血紫黑色者难治,姑以理中汤、甘 桔汤加生姜汁、半夏汤救之。又牙床属胃,牙齿属肾, 如阳明传入少阴,二经相并,血出于牙缝,如吐者,人 多不觉其为牙血,以凉水漱血则止,少顷又来者是。 外用绿袍散,内服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或生地芩 连汤下之。轻者清胃降火而已。
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 故凉血必先清气,知血出某经,即用某经清气之药, 气凉则血自归隧。若有瘀血凝滞,又当先去瘀而后 调气,则其血立止。或元气本虚,又因生泠劳役,损胃 失血者,却宜温补,敛而降之。切忌清凉,反致停瘀胸 膈不散,量之。
暑毒攻心。呕血者。枇杷散去丁香加黄连。
积热,因饮酒炙煿,蓄热三焦者,黄连解毒汤、黄连枳 壳二味汤、龙脑鸡苏丸、四生丸、大金花丸、槐角丸。 内伤七情,暴喜动心,不能主血;暴怒伤肝,不能藏血; 积忧伤肺,过思伤脾,失志伤肾,皆能动血。治宜开痰 行气,二陈汤加酒红花、升麻、归身、黄连,虚者加参、术 及附子一片,热者加山栀、牡丹皮、茜草、生地、木香,气 急者,加䒷蒌仁、桔梗。劳心无汗者,茯苓补心汤;有汗 者,归脾汤。素郁者,清肝解郁汤;气壅者,苏子降气汤。 如失血后,被七情四物汤加木香、槟榔;阴虚者,去木 槟,加元参、黄蘗、枳壳内伤劳役,气虚火盛者,单人参汤,或四君子汤加蒲 黄、人乳、藕节。伤力吐血者,猪肝蘸白芨末食,或花蕊 石散。内伤气散。汗出污衣,甚如衃染者,黄芪建中汤、 妙香散。或男胎发,烧灰盦之。腘血,十全大补汤。 内伤思虑色欲,血衰火燥者,滋阴降火汤、加味逍遥 散、《节斋》四物汤、肾气丸。
内伤外感,及饮食房劳坠闪,五脏有伤,血聚膈间,从 胃脘出者则为呕吐,从鼻出者则为衄。阳盛身热多 渴,阴盛身凉不渴。然血阴也,身凉者易愈。
阳盛,多因饮食辛热,伤于肺胃,呕吐出血,大蓟饮子 主之。因酒者,古葛连丸、小调中汤。吐脓血者,名肺疽, 桔梗汤。
大怒气逆,上冲暴甚者,四物汤加苏子、陈皮、沉香、童 便,或茅根煎汤,磨沉香服之。若血聚满膈间则吐者, 苏子降气汤加人参、阿胶。或暴吐紫黑成块者,瘀血 也,虽多亦不妨,四物汤合解毒汤调之。觉胸中气塞 者,桃仁承气汤下之。五志火动,热者,解郁汤,虚者,保 命散。
阴盛多因劳力伤气,吐血鲜红,心腹绞痛,自汗者,“四 君子汤加黄芪、柴胡、山药、百合、前胡、姜、枣煎服。”或用 莲心、糯米等分为末,温酒下。
劳伤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血亦错行,所谓“阳虚 阴必走”者是也。外证必有虚冷之状,法当温中,使血 自归经络。如胃虚不能化食,其气逆上,吐衄者,理中 汤加木香。胃寒不能约血者,甘草干姜汤,或七气汤 加川芎。自汗者,小建中汤、古桂附汤。下虚极而气壅 喘嗽,血不归元者,黑锡丹、金液丹。
劳力伤肺,唾内有血,咽喉不利者,鸡苏散。如心肺脉 破,血若涌泉,口鼻俱出者,不治。
劳心过度,不能统血,反上令人烦闷倦怠者,茯苓补 心汤、归脾汤。古方治血,多以茯苓、茯神为佐者,心主 血故也。
思色,强力入房,劳伤心肾,阴虚火动者,加减四物汤。 凡血越上窍,皆是阳盛阴虚,有升无降,俱宜补阴抑 阳,气降则血自归经矣。阴盛阳虚者,间有之耳。 先痰嗽后见血,多痰火积热,化痰降火为急,不可纯 用血药,恐泥痰也。山栀地黄汤。
“先见血,后痰嗽,多阴虚火动,四物汤加贝母、天花粉 化痰,山栀、牡丹皮、麦门冬降火。”盖吐血火病也。虽挟 痰者,亦只治火则止。
凡血不可单行单止,盖血来未多,必有瘀于胸膈,必 先消瘀而后凉之止之。然得热则行,宜苦寒凉血为 君,辛味行气开郁为臣,升提俾复其位为佐,酸涩止 塞其源,甘温收补其后。
凉血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陶氏生地芩连汤、四 生丸。
行气枳壳汤、二陈汤、枳橘汤、古乌附汤。
“滋补血虚,加减四物汤。昏运,古芎归汤。气虚,单人参 汤;扶脾,生脉散,清肺生脉饮。虚甚者,十全大补汤。” 止涩,古参蘗糊狗胆丸,单京墨丸,或单用炒干姜为 末,童便调服,善能止血降火。
失血多眩运不止,宜生地芩连汤救之。又“全生活血 汤”亦佳。
久者升提,三黄补血汤。断根,天门冬丸、“大阿胶丸、女 贞丹。”
还血归元,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肾气丸、琼玉膏 抑论血疾阴火,误用阳燥热药,则血枯瘦怯,劳瘵成 矣。劳伤误用寒药,则胸满膈痛,血愈郁矣。坠堕闪挫, 妄行补涩,则瘀畜于胃,心下胀满,食入即吐,名曰血 逆。古法以二陈汤去茯苓、甘草,加赤芍等分救之。但 此血疾难调,最宜斟酌。
呕血
成盆无声者,曰“吐。”成碗有声者曰“呕。” 怒气逆甚,血溢口鼻,当抑怒全阴。热者解郁汤,虚者, 保命散。
气虚发热咽喉痛,甘桔汤加参、芪、归、地、荆芥、黄蘗,水 煎,入童便、韭汁、姜汁、郁金少许。或单黄蘗蜜炙为末, 麦门冬煎汤下。
血虚热炽。当滋阴降火。加减四物汤主之。
欬血
嗽痰带血。本属脾经虚者,六君子汤加桑白皮、黄芩、 枳壳、五味子。有火者,加减逍遥散。
有欬属肺,火升痰盛身热者,龙脑鸡苏丸、鸡苏散、滋 阴降火汤、古百花膏、黄连阿胶丸。虚者,二陈芎归汤、 八物汤,或二陈汤加嫩桂、桑白皮、杏仁、桔梗、知母、贝 母、阿胶、生地、山栀。盖嫩桂枝能治上焦故也。愈后,调 理元霜膏、欬血咽疮者,不治。
血随唾出自肾来,滋阴降火汤。
唾中红丝,乃是肺痿,难治。
有血在咽下咯不出者,甚咯则有之者,此精血竭也, 四物汤加竹沥、姜汁、童便、青黛,或圣饼子、地黄膏。畜血在上,闭塞清道,喜忘者,犀角地黄汤。
鼻衄
外感四时,邪传经络,误汗、下,以致邪逼经血妄行。 风证色青,多鼻衄者,金沸草散去麻黄,加桔梗、枇杷 叶、桑白皮,或参苏饮加黄芩。
寒证色黯,鼻衄点滴者,九味羌活汤、麻黄升麻汤。 暑热逼血,色红甚则黑者,茅花煎汤,调五苓散。 伤寒发烦目瞑甚者,必衄。盖此血为热气所搏,妄行 于上而为衄,得衄则热随血散而解,与麻黄汤,或麻 黄升麻汤、九味羌活汤。盖伤寒衄为积血在表,用麻 黄羌活者,非治衄也,以解太阳经之邪耳。此与太阳 病,其人“适失血。及下利。宜桂枝汤”法同。但衄家最忌 发汗。邪轻者。犀角地黄汤。
经络中,热盛逼血从鼻出者为衄,多属太阳,名曰阳 血。点滴不成流者,表犹未解,当用辛凉之药解表,九 味羌活汤加赤芍,或升麻葛根汤加黄芩,或麻黄升 麻汤、双解散。渴者,五苓散;烦者,竹叶石膏汤,以散经 中之邪。仲景云: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 汤主之是也。如无表证,衄血成流,及因汗而得衄,或 下又见血者,不治自愈。不止者,犀角地黄汤、陶氏生 地芩连汤、黄芩汤、茅花汤。外用冷水浸纸,贴太阳穴, 纸热又换。或用百草霜、胎发烧灰,吹入鼻中九窍出 血亦效。凡衄不宜即止,恐馀血入胃,著于上焦,为血 结胸证。
《直中》少阴证,热行于里,先热后厥。无汗亦阴证,似阳 也。医不能识,强发其汗,必动其经,外则筋惕肉𥆧,内 则伏热逼血从耳目而出,或从口鼻而出,名曰“阴血”, 是谓下厥上竭,不治。但厥为下厥,血出于上为上竭。 轻者黄芩汤加生地之类,或当归四逆汤、黑锡丹救 之。动经与鼻衄,微有不同如此。
内伤饮食,生冷滞胃清道,气浊血乱者,理中汤加葛 根、川芎。治衄能分阴阳,定血脉,冷运倒者,加桂附。伤 酒吐血者,四君子汤加干葛、川芎、山栀。
肺窍于鼻,鼻通于脑,血上溢于肺,又行清道,所以从 鼻而出,兼以阳明热郁上行,则口鼻俱出。大热衄血 者,用萱草去根,捣汁一盏,生姜汁半盏,和匀服。 凉血行血,治同吐血。初宜黄芩汤加郁金,或茅花、冬 青子止之。久宜清肺,生脉饮、茜梅丸、古天地胶。有郁 者,古沙芎散。因鼻流涕,久成衄者,防风散,或犀角地 黄汤。凡初衄不可遽止,去多恐运,急用百草霜末三 钱,水调服,仍取一撮吹鼻中。或用人中白末调服,更 加发灰一钱,麝一字,仍用少许㗜鼻,立止。或将患人 头发分开井水湿纸顶上搭之亦好。如鼻干燥,以麻 油滴入润之。如吐衄太盛不止,防其血运,用茅根烧 烟,将酢洒之,令鼻嗅气,以遏其势。或蓦然以水喷面。 使带惊则止。此法非特衄血。虽上吐下便。九窍出血 者亦效。止后随证虚实调之。
凉血散火药不效者,属气郁,古沙芎散。燥者,单天门 冬膏。
牙宣
“牙宣”,即齿衄,胃与肾虚火上炎也。以牙床属胃,牙齿 属肾。如阳明传入少阴,二经相并,血出于牙缝。如吐 者,人多不觉其为牙血,以凉水漱血则止,少顷又来 者是。外用绿袍散,内用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或合 生地芩连汤下之。轻者清胃降火而已。
舌衄
血从舌出者,谓之“舌衄”,心与肝也。宜文蛤散。
肌衄
血从汗孔出者,谓之“肌衄。”由内伤气散,汗出污衣,甚 则如衃染者,黄芪建中汤、妙香散,或男胎发灰盦之。
九窍出血
九窍出血,身热不卧者,即死。
伤寒少阴证,医者不识,强发其汗,则伏热逼血从九 窍而出,名为“下厥上竭”,不治。
九窍出血,宜“侧柏散,又百草霜、油发灰、龙骨末,或吹 入,或掺之。”
腘血
血从委中穴出者,谓之腘血,肾与膀胱也。
腘中出血不止,乃血虚也,宜服“十全大补汤。”
溺血
血从精窍中来,乃心移热于小肠。四物汤加山栀、芩、 连,单头发散入麝香半釐,淡苦酒汤下单苦。�菜饮 单“琥珀散。”
暴起热者,山栀一味,水煎服。实热者,承气汤加当归 下之,或小蓟饮子,后以四物汤加山栀调之。心经热 者,导赤散。暑热者,益元散、升麻煎汤下,或五苓散。 久虚者,四物汤加山栀、牛膝,或单牛膝膏。房劳伤精, 火动溺血者,胶艾四物汤、肾气丸、小菟丝子丸。虚甚 病久者,鹿角胶丸、秋石固真丸、金樱膏。痛不可忍者, 单豆豉一撮。煎汤温服。甚效。此疾日久中干。非清心 静养不可救也
下血
自外感得者,曰肠风,随感随见,所以色鲜,多在粪前, 自大肠气分来也。自内伤得者,曰脏毒,积久乃来,所 以色黯,多在粪后,自小肠血分来也。又有不拘粪前 粪后来者,气血俱病也。皆因七情六淫,饮食不节,起 居不时,或坐卧湿地,或醉饱行房,或饮冷停寒,或酒 面积热,以致荥血失道,渗入大肠。《经》曰:“结阴便血,一” 阴结一升,二阴结二升,三阴结三升。盖邪干五脏,则 三阴脉络不和而结聚,血因停留,溢则渗入大肠,而 非阴寒之谓也。《针经》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而吐衄,阴 络伤,则血内溢而便溺血。”
风者,色青,或纯下清血。实者,“人参败毒散加槐花、荆 芥。虚者,不换金正气散。久虚者,胃风汤、古樗参散、苦 参丸、结阴丹。”
热者鲜红,用黄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等分,水煎服。 酒蒸黄连丸、香连丸、苍地丸、龟蘗丸。挟风者,脏头丸。 暑月感热,香薷散。热甚则黑者,解毒汤合四物汤加 大黄。有瘀血者,桃仁承气汤。
寒者色黯,平胃散合理中汤,加葛根、升麻、益智、神麹、 当归、地榆、姜枣煎服。
毒者,病邪蕴久。色浊后重疼坠。“四物汤加木香、槟榔。 或四味香连丸。”
湿者,“直来不痛。白蘗丸。湿兼热者。古连壳丸。”
原因伤风犯胃,飧泄久而湿毒成痞,注于大肠,传于 少阴,名曰“肠癖。”详痢门。
内伤饮食,腹必胀满,糟粕与血同来,平胃散加槐角、 枳壳、当归、乌梅、甘草,或通元二八丹。虚者,六君子汤 加芎、归、神麹,或六神丸。
内伤劳伤,元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脱肛者,榆砂汤。 内伤中气虚弱者,四君子汤,或单人参汤加炒干姜 少许,古卷柏散、古乌荆丸、剪红丸。阳虚甚者,矾附丹。 内伤阴虚血弱者,四物汤加干姜,龟蘗丸、活龟丸、肾 气丸。
内伤脉络下血者,古连壳丸;虚者,十全大补汤主之。 内伤,忧思怔忡,少寝有汗者,归脾汤。或寒热胁痛,小 腹闷坠拘急者,逍遥散、六君子汤,俱加柴胡、山栀,或 木香少许。
已上粪前俱加吴萸。粪后俱加黄连二味。须用热汤 同浸拌湿。再顿滚汤半日久。令药气相和方妙。各拣 出。若生则偏寒偏热。
初起宜和血袪风湿,“当归和血散,或凉血地黄汤。实 者,槐角丸、黄连阿胶丸。虚者,加味槐角丸、四物坎离 丸。”
“通用四物汤。”袪风加柏叶、防风、荆芥、秦艽、槐花、猬皮、 黄芩、地榆、枳壳、甘草;久者加升麻、柴胡提之。解毒加 槐花、柏叶、荆芥、枳壳、芩、连。近血加槟榔、枳实、槐花、条 芩。泻大肠火,远血加木通、吴萸、炒黄连。泻小肠火热 者加山栀、槐花、黄连。大下不止,加血见愁少许,姜汁 和服。虚者加炒干姜;湿热加苍术、秦艽、黄芩、芍药;挟 气加香附、枳壳,或单香附丸。又古芎归汤加枳壳,血 热加茯苓、槐花,冷加茯苓、木香。凡大小便血,切不可 纯用凉药,宜辛味为佐,兼升举及酒炒药。
气虚补中益气汤参苓曰:“术散益气生精。盖气皆生 于谷气,胃气一复,血自循经。”
下血久者,止涩,用香梅丸、“肠风黑散。”单方粪前酸石 榴皮炙为末,茄子枝煎汤下。粪后,艾叶为末,生姜汁 下。或干柿烧灰为末,米饮下亦好。
肠风脏毒
肠风脏毒,血自肠脏中来,少血多气,肛门旁生孔窍, 射如血线。夫肛门既脱,腐血浸淫,化为虫蠹,蚀伤肠 口,滴血淋沥。当以芜荑、艾叶、苦楝根等化虫,或烧鳗 鯬骨熏之,内服黑玉丹。
《王纶明医杂着》
《血病论》
凡酒色过度,损伤脾肾真阴,欬嗽吐痰、衄血、吐血、欬 血、咯血等证,误服参、芪等甘温之药,则病日增,服之 过多,则不可治。盖甘温助气,气属阳,阳旺则阴愈消。 前项病证,乃阴血虚而阳火旺,宜服苦甘寒之药以 生血降火。世人不识,往往服参、芪以为补,予见服此 而死者多矣。
人之一身,阴常不足,阳常有馀,况节欲者少,过欲者 多,精血既亏,相火必旺,火旺则阴愈消,而劳瘵、欬嗽、 咯血、吐血等证作矣。故宜常补其阴,使阴与阳齐,则 水能制火,而水升火降,斯无病矣。故丹溪先生发明 “补阴之说,谓专补左尺肾水也。古方滋补药,皆兼补 右尺相火,不知左尺原虚,右尺原旺,若左右平补,依 旧火胜于水,只补其左,制其右,庶得水火相平也。”右 尺相火,固不可衰。若果相火衰者,方宜补火。但世之 人,火旺致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无二三。且 少年肾水正旺,似不必补。然欲正炽,妄用太过,至于 中年,欲心虽减,以少年斲丧既多,焉得复实?及至老年,天真渐绝,只有孤阳。故补阴之药,自少至老。不可 缺也。丹溪先生发明先圣之旨。以正千载之讹。其功 盛哉。今立补阴丸方。备加减法。
〈注〉按前证“设若肾经阴精不足,阳无所化,虚火妄动以致前证者,宜用六味地黄丸补之,使阴旺则阳化。若肾经阳气燥热,阴无以生,虚火内动而致前证者,宜用八味地黄丸补之,使阳旺则阴生。若脾肺虚不能生肾,阴阳俱虚而致前证者,宜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培补元气,以滋肾水。”若因阳络伤血,随气泛行而患诸血证者,宜用四君子加当归,纯补脾气,以摄血归经。太仆先生云:“大寒而盛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大热而盛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又云:“倏忽往来,时发时止,是无水也。昼见夜伏,夜见昼止,不时而动,是无火也。当求其属而主之。无火者,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无水者,宜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不可泥用沉寒之剂。
男子二十前后,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虚火动 之病。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欬嗽,倦怠无力,饮食 少进,甚则痰涎带血,咯吐出血,或欬血吐血、衄血,身 热脉沉数,肌肉消瘦,此名“劳瘵”,最重难治。轻者必用 药数十服,重者期以岁年。然必须病人爱命,坚心定 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否则 “虽服良药,亦无用也。”此病治之于早则易,若到肌肉 销铄,沉困着床,脉沉伏细数,则难为矣。又此病大忌 服人参,若曾服过多者,亦难治。今制一方于后,治色 欲证,先见潮热、盗汗、欬嗽倦怠,趁早服之。生地黄酒 洗、甘草炙、干姜炮各五分,川芎、熟地、知母蜜水浸拌 炒、天门冬去心皮各一钱,白芍药炒、当归、白术各一 钱三分陈皮、黄蘗蜜水浸炙各七分生姜三片,水煎, 空心温服。
〈注〉按:前方治火盛阴虚之法也。大抵此证属足三阴亏损,虚热无火之证,故昼发夜止,夜发昼止,不时而作,当六味地黄丸为主,以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若脾胃先损者,以补中益气为主,以六味地黄丸温存肝肾,多有得生者。若误用黄蘗、知母之类,则复伤脾胃,饮食日少,诸脏愈虚,元气下陷,腹痞作泻,则不可救矣。夫衄血、吐血之类,因虚火妄动,血随火而泛行,或阳气虚不能摄血归经而妄行,其脉弦洪,乃无根之火浮于外也。大抵此证因四五六月为火土大旺,金水衰涸之际,不行独宿,淡味,保养二脏,及十一二月,火气潜藏,不远帏幕,戕贼真元,故至春末夏初,患头脚软,食少体热,注夏之病。或少有老“态,不耐寒暑,不胜劳役,四时迭病,皆因气血方长,而劳心亏损,或精血未满,而早斲丧,故其见证,难以名状。若左尺脉虚弱,或细数,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是命门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于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也,十补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仍参发热及欬嗽诸证治法用之。
若兼衄血,欬血出于肺也,加桑白皮一钱,黄芩、山栀 各五分炒。若兼嗽血,痰血出于脾也,加桑白皮、贝母、 黄连、䒷蒌仁各七分。若兼呕吐,血出于胃也,加山栀、 黄连、干姜、蒲黄各一钱,炒韭汁半盏、姜汁少许。若兼 咯唾,血出于肾也。加桔梗、元参、侧柏叶炒各一钱。
〈注〉“按前方惟上古之人形病俱实者宜用之,今之患者,多属形病俱虚,治者当求其属而主之。前证郁热伤肺而衄血者,用黄芪益气汤;肺气虚热,不能摄血而衄者,用四君子加芎、归、五味子;郁结伤脾而嗽吐血者,用归脾汤;胃经有热而嗽吐血者,用犀角地黄汤;胃气弱而嗽吐血者,用四君子加芎、归、升麻;肾经虚”热,阴火内动而咯吐血,用六味丸、补中益气汤。怒动肝火而见血者,用加味逍遥散;肾涸肝火动而见血者,用六味丸。虽曰血得热而错经妄行,亦有卫气虚,不能统摄荣血而为妄行者,不可不察。已上诸证,皆属足三阴亏损,虚火内动所作,非外因所致,皆宜六味丸、补中益气汤,滋其化源,是治本也。其因甚多,不能枚举。治者当临证而制宜,庶无误矣。
若先见血证,或吐衄盛大者,宜先治血。治法轻小者 凉血止血;盛大者先消瘀血,次止血凉血。盖血来多, 必有瘀于胸膈,不先消化之,则止之凉之不应也。葛 可久《十药神书》方可次第检用。方内惟独参汤止可 用于大吐血后昏倦、脉微细,气虚者。气虽虚而复有 火。可加天门冬五钱。若如前所云。阴虚火动。潮热盗 汗。欬嗽脉数。不可用。
〈注〉按:刘宗厚先生云:“荣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故《经》云:‘气主嘘之,血主濡之’。”又云:“肺朝百脉之气,肝统诸经之血,气血为人身之橐龠也。”观此多因饮
食起居,六淫七情失宜,亏损元气,以致诸经失职,不能司摄,法当调补脾肺之气,使血各归其源,诸病自愈矣。若潮热欬嗽而脉数者,元气虚弱,假热之脉也。尤当用甘温调补脾胃为善。
若病属火,大便多燥,然须节调饮食,勿令泄泻。若胃 气复坏,泄泻稀溏,则前项寒凉之药难用矣。急宜调 理脾胃,用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神曲、麦芽、甘草等药, 俟胃气复,然后用前本病药,收功保后,可合“补阴丸” 常服之,及用葛可久方。
〈注〉按《内经》云:“肾开窍于二阴。”若肾经津涸者,用六味丸。脾肺气虚者,补中益气汤。脾经郁结者,加味归脾汤。气血虚者,八珍汤。若发热作渴饮冷,用竹叶黄芪汤。若膏粱厚味积热者,加味清胃散,
杏仁、白茯苓、橘红、五味、桔梗、甘草,为劳嗽主方。若见 血者,加阿胶、当归、芍药、天门冬、知母、贝母、桑白皮。亦 于前肺虚阴虚二条择用。大抵欬嗽见血,多是肺受 热邪,气得热而变为火,火盛而阴血不宁,从火上升, 故治宜泻火滋阴,忌用人参等甘温之药。然亦有气 虚而欬血者,则宜用人参、黄芪、䕀冬花等药,但此等 证不多耳。
〈注〉按前证“亦有劳伤元气,内火妄动而伤肺者;亦有劳伤肾水,阴火上炎而伤肺者;有因过服天门冬、生地寒药,损伤脾胃,不能生肺金而不愈者;有因误用黄蘗、知母之类,损伤阳气,不能生阴精而不愈者。凡此皆脾肺亏损,而肾水不足,以致虚火上炎真脏为患也。须用补中益气汤补脾土,面生肺金,用六味地黄”丸,滋肾水而生阴精。否则不救。
《李中梓医宗必读》
吐血
上盛下虚,血随气上,法当顺气,气降则血归经矣。苏 子降气汤。脉来微软,精神困倦,是气虚不能摄血,人 参饮子或独参汤。脉洪有力,精神不倦,胸中满痛,或 吐血块,用生地黄、赤芍药、当归、丹皮、丹参、桃仁、大黄 之属,从大便导之。血以上出为逆,下出为顺。苟非大 虚泄泻者,皆当行之,以转逆为顺,此釜底抽薪之妙 法。若吐血已多,困倦虚乏者,不可行也。吐多而急欲 止之,生地黄、当归、丹皮、赤芍药煎汤,入藕汁、童便各 一锺,血馀灰二钱,墨灰五分,调匀热服。怒气伤肝者, 丹皮、芍药、木香之属;劳心者,莲子、糯米、柏仁、远志、枣 仁、茯神之属;酒伤者,干葛、茅花、侧柏、荆芥穗之属。饮 食伤胃者,白术、陈皮、甘草、糓糵、砂仁之属。吐血色黯, 脉迟而寒者,理中汤。劳力者,苏子降气汤加阿胶,或 以猪肺煮熟,蘸白芨末食之。
欬嗽咯血
涎唾中,有少血散漫者,此肾虚火炎之血也,六味地 黄汤加童便、阿胶。血如红缕,在痰中嗽出者,此肺血 也,二冬、二母、白芨、阿胶、甘草、苡仁、紫菀、百合、桔梗。肺 伤者,其人劳倦,人参救肺散。肺痿吐脓血,薏苡仁煮 粥,日服半升。凡血证既久,古人多以胃药收功,四君 子汤不嗽而血从咯出,此肾血也。地黄、牛膝、牡丹皮、 茯苓当归青黛元参童便。
《王肯堂证治准绳》
《总论》
血溢、血泄诸畜妄证。其始也,予率以桃仁、大黄行血 破瘀之剂,折其锐气,而后区别治之,虽往往获中,然 犹不得其所以然也。后来四明遇故人苏伊举,闲论 诸家之术。伊举曰:“吾乡有善医者,每治失血畜妄,必 先以快药下之。或问失血复下,虚何以当?则曰:血既 妄行,迷失故道,不去畜利瘀,则以妄为常,曷以御之? 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予闻之愕然曰:“名 言也。昔者之疑,今释然矣。”
大抵溲血、淋血、便血三者,虽以前后阴所出之窍血 有不同,然于受病则一也,故治分标本亦一也。其散 血止血之药,无越于数十品之间,惟引导佐使,各走 其乡者少异耳。
《赵献可医贯》
《论血证》
客有问于余曰:“失血一证,危急骇人,医疗鲜效,或暴 来而顷刻即逝,或暂止而终亦必亡,敢问有一定之 方,可获万全之效否?”余曰:“是未可以执一论也,请备 言之。凡血证先分阴阳,有阴虚,有阳虚。阳虚补阳,阴 虚补阴,此直治之法,人所共知。又有真阴真阳,阳根 于阴,阴根于阳。真阳虚者,从阴引阳;真阴虚者,从阳” 引阴,复有假阴假阳,似是而非,多以误人。此真“假”二 字,旷世之所不讲,举世之所未闻。在《杂病》不可不知, 在《血证》为尢甚也,汝知之乎?既分阴阳,又须分三因: 风寒暑湿燥火,外因也;过食生冷,好啖炙煿,醉饱无 度,外之因也;喜怒忧思恐,内因也;劳心好色,内之因 也;跌扑闪肭,伤重瘀畜者,不内外因也。既分三因,而 必以吾身之阴阳为主,或阴虚而挟内外因也,或阳 虚而挟内外因也。盖阴阳虚者,在我之正气虚也;三因者,在外之邪气有馀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治 其虚,安问其馀。
客问曰:“吐衄血者,从下炎上之火,暑热燥火,固宜有 之,何得有风寒之证?”曰:“此六淫之气,俱能伤人,暑热 者十之一二,火燥者半,风寒者半,而火燥之后,卒又 归于虚寒矣。《内经》曰:‘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刑, 民病血溢血泄’。”又曰:“少阳之复,火气内发,血溢血泄, 是火气能使人失血也。”又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 变于中,民病呕血血泄鼽衄善悲。又太阳在泉,寒淫 所胜,民病血见,是寒气能使人失血也。”又云:“太阴在 泉,湿淫所胜,民病血见,是湿气使人失血也。”又云:“少 阴司天之政,水火寒热持于气交,热病生于上,清病 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血溢血泄,是寒热 凌犯,能使人失血者也。太阴司天之政,初之气,风湿 相薄,民病血溢。”是风湿相搏血溢也。又云:“岁金太过, 燥气流行,民病反侧,欬逆,甚而血溢。”是燥气亦能使 人血溢也。六气俱能使人血溢,何独火乎?况火有阴 火阳火之不同,日月之火与灯烛之火不同,炉中之 火与龙雷之火不同。又有五志过极之火。惊而动血 者,火起于心;怒而动血者,火起于肝;忧而动血者,火 起于肺;思而动血者,火起于脾;劳而动血者,火起于 肾。能明乎“火”之一字,而于血之理,思过半矣。
刘河间以五运六气暑火立论,故耑用寒凉以治火, 而后人宗之。不知河间之论,但欲与仲景《伤寒论》对 讲,各发其所未发之旨耳,非通论种种不同之火也。 东垣论脾胃之火,必须温养,始禁用寒凉。丹溪立阴 虚火动之论,亦发前人所未发。可惜大补阴丸、补阴 丸二丸中,俱以黄蘗、知母为君,而寒凉之弊又甚行 矣。嗟乎!丹溪之书不息,岐黄之道不著,余特撰《阴阳 五行之论》,以申明火不可以水灭,药不可以寒攻也。 六淫中虽俱能病血,其中独寒气致病者居多,何也? 盖寒伤荣,风伤卫,自然之理。又太阳寒水,少阴肾水, 俱易以感寒,一有所感,皮毛先入。肺主皮毛,水冷金 寒,肺经先受,血亦水也。故经中之水“与血,一得寒气, 皆凝滞而不行,欬嗽带痰而出。问其人,必恶寒,切其 脉,必紧;视其血,中间必有或紫或黑数点,此皆寒淫 之验也。”医者不详审其证,便以为阴虚火动,而概用 滋阴降火之剂,病日深而死日迫矣。余尝用麻黄桂 枝汤而愈者数人,皆一服得微汗而愈。盖汗与血,一 物也,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余读《兰室秘藏》而得 此意。因备记以广其传。
前人云:“独有伤暑吐衄者,可用河间法。必审其人,面 垢口渴,喜饮,干呕腹痛,或不痛,发热或不发热,其脉 必虚,大汗出者,黄连解毒汤主之,甚者,白虎汤。”愚按: 暑伤心,心气既虚,暑气故乘而入之。心主血,故吐衄。 心既虚而不能主血,恐不宜过用寒凉以泻心,须以 清暑益气汤中加丹皮、生地,兼犀角、地黄治之。盖暑 伤心亦伤气。其人必无气。以动脉必虚。以参芪助气。 使气能摄血。斯无弊也。
《金匮方》云:“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此正 谓手少阴心经之阴气不足,本经之阳火亢甚无所 辅,肺肝俱受其火而病作,以致阴血妄行而飞越,故 用大黄泄去亢甚之火,黄芩救肺,黄连救肝,使之和 平,则阴血自复而归经矣。
客问曰:“既云须分阴阳,则吐衄者,阴血受病,以四物 汤补血足矣。参芪补气,奚为用之,而复有谓阳虚补 阳之说,何耶?”曰:“子正溺于世俗之浅见也。自王节斋 制《本草集要》,有云:阴虚吐血者,忌人参,服之则阳愈 旺而阴愈消,过服人参者死。”自节斋一言,而世之受 病治病者,无问阳虚阴虚,而并弃之若砒毒矣。冤哉 冤哉。盖天地间之理。阳统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 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古人之妙用也。
凡内伤暴吐血不止,或劳力过度,其血妄行,出如涌 泉,口鼻皆流,须臾不救即死。急用人参一两或二两, 为细末,入飞罗面一钱,新汲水调如稀糊,不拘时啜 服,或用独参汤亦可。古方纯用补气,不入血药,何也? 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无形自 能生有形也。若有真阴失守,虚阳泛上,亦大吐血,又 须八味地黄汤固其真阴,以引火归原,正不宜用人 参。及火既引之而归矣,人参又所不禁,阴阳不可不 辨,而先后之分,神而明之,存乎人耳。
凡失血之后,必大发热,名曰血虚发热。古方立当归 补血汤,用黄芪一两,当归六钱,名曰补血,而以黄芪 为君,阳旺能生阴血也。如丹溪于产后发热,用参、芪、 归、芎、黑姜以佐之。或问曰:“干姜辛热,何以用之?”曰:“姜 味辛,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新血,神而明之。”不明此 理,见其大热,六脉洪大,而误用发散之剂,或以其象 白虎汤证。而误用白虎。立见危殆。慎之哉。
客又问曰:“阳能统阴,闻命矣。伤寒吐血,亦闻命矣。然 除伤寒外,或者寒凉之药,不能不少加一二,以杀其 火势。至于辛热之品,以火济火,恐一入口而直冲不止,奈何?宁和平守中,以免谤怨,何如?若丹溪产后用 干姜者,为有恶露凝留,故用之以化其瘀,未必可为 典要也。”余见先生治血证,不惟不用寒凉,而反尝用 大辛热之药,屡以奏功,不已?霸乎曰:子之言,不读古 书,不穷至理,不图活人之命者也。试检古人已验之 名言以示之。《金匮方》云:“吐血不止,柏叶汤主之:柏叶、 干姜各二两,艾三把,以水五升,取马通一升,合煮取 一升,分温再服。凡吐血不已,则气血皆虚,虚则生寒, 是故用柏叶。柏叶生而西向,乃禀兑金之气而生,可 制肝木,木主升,金主降,取其升降相配,夫妇之道和, 则血得以归藏于肝矣,故用是为君。”干姜性热,炒黑 则止而不走,用补虚寒之血。艾叶之温,能入内而不 炎于上,可使阴阳之气反归于里,以补其寒,用二味 为佐。取马通者,为血生于心,心属午,于是用午兽之 通,主降火,消停血,引领而行,为使仲景《治吐血准绳》, 可以触类而长之。
《三因方》云:“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以其方最理中脘, 分别阴阳,安定气血。”按患人果身受寒气,口受冷物, 邪入血分,血得冷而凝,不归经络而妄行者,其血必 黑黯,其色必白而夭,其脉必微迟,其身必清凉,不用 姜桂而用凉血之剂,殆矣。临病之工,宜详审焉。 客又问曰:“吐血可用辛热,为扶阳抑阴,始闻命矣,然 复有真阴真阳之说,可得闻乎?”答曰:“世之言阴阳者, 气血尽之矣。岂知火为阳气之根,水为阴血之根乎? 吾所谓水与火者,又非心与肾之谓。人身五行之外, 另有一无形之火,无形之水,流行于五脏六腑之间, 惟其无形,故人莫得而知之。试观之,天日为火之精, 故气随之;月为水之精,故潮随之。如星家”看五行者, 必以太阳太阴为主。然此无形之水火,又有一太极 为之主宰,则又微乎微矣。此天地之正气,而人得以 生者,是立命之门,谓之元神。无形之火,谓之元气;无 形之水,谓之元精。俱寄于两肾中间,故曰:“五脏之中, 惟肾为真。”此真水真火、真阴真阳之说也。曰:“真阴真 阳,与血何干乎?”曰:“子但知血之为血,而不知血之为 水也。人身涕唾津液、痰汗便溺,皆水也,独血之水随 火而行,故其色独红。肾中之真水干,则真火炎,血亦 随火而沸腾矣。肾中之真火衰,则真水盛,血亦无附 而泛上矣。惟水火奠其位,而气血各顺布焉,故其真 阴真阳为要也。”曰:“既是火之为害,正宜以水治之。而 先生独曰:‘火不可水灭,反欲用辛热,何耶’?”曰:“子但知 火之为火,而不知火有不同也。有天上之火,如暑月 伤暑之病是也,方可以井水沃之,可以寒凉折之。若 炉中之火,得水则灭,在人身即脾胃之火,脾胃之中 无火,将以何者蒸腐水糓,而分温四体耶?至于相火 者,龙雷之火,水中之火也。龙雷之火,得雨而益炽,惟 太阳一照,而龙雷自息,及秋冬,阳气伏藏,而雷始收 声,龙归大海矣。此火不可水灭,而用辛热之义也。”当 今方书,亦知龙雷之火,不可水灭,不可直折,但其注 皆曰:黄蘗、知母之类是也。若是,依旧是水灭直折矣, 误天下苍生者此言也,哀哉!曰:黄蘗、知母既所禁用, 治之将何如?若与前所论理中、温中无异法,何必分 真阴真阳乎?曰:温中者,理中焦也,非下焦也。此系下 焦两肾中先天之真气,与心肺脾胃后天有形之体, 毫不相干,且干姜、当归、甘草等药,俱入不到肾经,惟 仲景八味肾气丸,斯为对证。肾中一水一火,地黄壮 水之主,桂、附益火之原,水火既济之道。盖阴虚火动 者,若肾中寒冷,“龙宫无可安之穴宅,不得已而游行 于上,故血亦随火而妄行。”今用桂、附二味纯阳之火, 加于六味纯阴水中,使肾中温暖,如冬月一阳来复 于水土之中,龙雷之火自然归就于原宅,不用寒凉 而火自降,不必止血而血自安矣。若阴中水干而火 炎者,去桂、附而纯用六味以补水配火,血亦自安,亦 不必去火。总之保火为主。此仲景二千馀年之元秘。 岂后人可能笔削一字哉。
客又问曰:“假寒假热之说何如?”曰:此真病之状,惑者 误以为假也。经曰:“少阴司天之政,水火寒热,持于气 交,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 病血溢血泄。”《内经》盖指人之脏腑而言,言少阴司天 者,肾经也。凡肾经吐血者,俱是下寒上热,阴盛于下, 逼阳于上之假证。世人不识,而为其所误者多矣。吾 独窥其微,而以假寒治之,所谓假对假也。但此证有 二:“有一等少阴伤寒之证,寒气自下肾经,而感小腹 痛,或不痛,或呕或不呕,面赤口渴,不能饮水,胸中烦 躁,此作少阴经外感伤寒”看,须用仲景白通汤之法 治之,一服即愈,不再作。又有一等真阴失守,命门火 衰,火不归元,水盛而逼其浮游之火“于上,上焦欬嗽 气喘,恶热面红,呕吐痰涎出血,此系假阳之证,须用 八味地黄引火归元。”兹二方俱用大热之药,倘有方 无法,则上焦烦热正甚,复以热药投之,入口即吐矣。 须以水探冷,假寒骗之,下嗌之后,冷性既除,热性始 发,因而呕哕皆除,此加人尿、猪胆汁于白通汤下,以通拒格之寒也。用八“味汤者,亦复如是。倘一服寒凉, 顷刻立死,慎之哉!”曰:“真假之说,至矣精矣!吾何以辨 其为假而识之耶?又何以识其为伤寒与肾虚而辨 之耶?”曰:“此未可以易言也。将欲望而知之,是但可以 神遇,而不可以目遇也。将欲闻而知之,是可以气听, 而不可以心符也。将欲问而知之,可以意会,而不可 以言”传也。将欲切而知之,得之心,而应之手巧,则在 其人父,不能传之子也。若必欲言之,姑妄言乎。余辨 之舌耳。凡有实热者,舌胎必燥而焦,甚则黑;“假热者, 舌虽有白胎而必滑,口虽渴而不能饮水,饮水不过 一二口,甚者少顷亦吐出。面虽赤而色必娇嫩,身作 躁,而欲坐卧于泥水中,此为辨也。”伤寒者,“寒从下受 之,女人多有此证,大小便闭,一剂即愈,此暴病也。阴 虚者,大小便俱利,吐痰必多,此阴虚火衰之极,不能 以一二药愈,男女俱有之,纵使引得火归,又须以参 芪补阳兼补阴,岁月调理,倘不节欲,终亦必亡而已。” 余所传如此,此不过糟粕耳。所望于吾子者,得意而 忘言,斯得之矣。凡治血证,前后调理,须按三经用药。 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归脾汤一方,三经之方也。远 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茯神补心以生脾土;参、芪、甘 草,补脾以固肺气。木香者,香先入脾,总欲使血归于 脾,故曰“归脾。”其有郁怒伤脾,思虑伤脾者,尤宜。火旺 者,加山栀、丹皮,火衰者,加丹皮、肉桂。又有八味丸,以 培先天之根。治无馀法矣。
客问曰:“吐血衄血,同是上炎之火,一出于口,一出于 鼻,何也?”曰:“《东垣》云:‘衄血出于肺,从鼻中出也。呕血出 于胃,吐出成碗成盆也。咯唾血者,出于肾,血如红缕 在痰中,唾中欬咯而出也。痰涎血者,出于脾,涎唾中 有少血,散漫而出也。《东垣》论虽如此,然肺不特衄血, 亦能欬血唾血;胃不特呕血,肝亦呕血。盖肺主气,肝’” 藏血,肝血不藏,乱气自两胁中逆而出之。然总之,是 肾水随相火炎上之血也。肾主水,水化液为痰、为唾、 为血。肾脉上入肺,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 心,注胸中,故病则俱病也。但衄血出于经,衄行清道, 吐血出于胃,吐行浊道,喉与咽二管不同也。盖经者 走经之血,走而不守,随气而行。火气“急,故随经直犯 清道,而出于鼻。其不出于鼻者,则为欬咯,从肺窍而 出于咽也。胃者,守营之血,守而不走,存于胃中,胃气 虚不能摄血,故令人呕吐,从喉而出于口也。”曰:“今人 一见吐衄,便以犀角地黄为必用之药,然耶否耶?”曰: 犀角地黄,迺是衄血之的方,若阴虚火动,吐血与欬 咯者,可以借用成功。若阳虚劳力,及脾胃虚者,俱不 宜。盖犀水兽也,焚犀可以分水,可以通天,鼻衄之血, 从任督而至巅顶,入鼻中,惟犀角能下入肾水,由肾 脉而上引地黄滋阴之品,故为对证。今方书中所载 云:“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曰:犀角升麻,气味形性,迥 不相同,何以代之?曰:此又有说焉。盖缘任冲二脉,附 阳明胃经之脉,亦入鼻中。火郁于阳明而不得泄,因 成衄者,故升麻可代。升麻,阳明药也,非阳明经衄者, 不可代衄。亦有阴虚火衰者,其血必点滴不成流,须 用益火之剂,不可概用犀角。有伤寒病五六日,但头 汗出,身无汗,际颈而还,小便自利,渴饮水浆,此瘀血 证也,宜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丸,看上下 虚实,用犀角地黄汤治上,桃仁承气汤治中,抵当汤 丸治下也。
阳统乎阴,天包乎地,血随乎气。故圣人作《易》,于干则 曰:“大哉乾元,乃统天”,于坤则曰“至哉坤元,乃顺承天。” 古人善体《易》义,治血必先理气,血脱益气,故有补血 不用四物汤之论。如血虚发热,立补血汤一方,以黄 芪一两为君,当归四钱为臣,气药多而血药少,使阳 生阴长。又如失血暴甚欲绝者,以独参汤一两顿煎 服,纯用气药。斯时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几微之气 所当急固。使无形生出有形。盖阴阳之妙原根于无 也。
有怒气伤肝而成吐衄者,其人必唇青、面青、脉弦,须 用柴胡栀子清肝散。有郁气伤脾者,须用归脾汤加 丹皮、山栀,推而广之。世人因郁而致血病者多,凡郁 皆肝病也。木中有火,郁甚则火不得舒,血不能藏而 妄行。但“郁”之一字,不但怒为郁,忧为郁,怒与忧固其 一也。若其人素有阴虚火证,外为风寒暑湿所感,皮 毛闭塞,即为郁。郁则火不得泄,血随火而妄行,郁于 经络,则从鼻而出,郁于胃脘,则从吐而出。凡系郁者, 其脉必涩,其人必恶风恶寒,不知者便以为虚而温 补之,误矣。须视其面色必滞,必喜呕,或口苦,或口酸, 审有如是证,必当舒散其郁为主,木郁则达之,火郁 则发之是也。其方惟逍遥散为的药,外加丹皮茱连 随手而应。血止后若不用六味地黄以滋其阴,翌日 必发。余于《五郁论》中言之详矣。
有饮酒过多,伤胃而吐,血从吐后出者,以葛花解酲 汤加丹皮,倍黄连,使之上下分消,酒病愈,血亦愈矣。 有过啖炙煿辛热等物而得者,上焦壅热,胸腹满痛血出紫黑成块者,可用桃仁承气汤从大便导之,此 釜底抽薪之法。
已上二证,虽属内伤,犹作有馀之证,可用前法。
人之吐血,非阴虚则阳虚,余备言矣。今人一见血证, 以为阴虚者,血虚也,舍四物何法乎?火动者热也,非 芩、连、栀、蘗何药乎?欬嗽者,火也,非紫菀、百部、知母、贝 母何物乎?丹溪、节斋俱有明训,岂能外之?谁知阴虚 之证,大抵上热下寒者多,始而以寒凉进之,上焦非 不爽快,医者、病者无不以为道在是矣。稍久则食减, 又以为食不化,加神麹、山楂,再久而热愈盛,痰嗽愈 多,烦躁愈甚,又以药力欠到,寒凉增进,而滑泄腹胀 之证作矣。乃以枳壳、大腹皮宽中快气之品进矣。至 此不毙,将待何时?是故欬嗽吐血,时时发热,未必成 瘵也,服四物、黄蘗、知母之类不已,则瘵成矣。胸满膨 胀,悒悒不快,未必成胀也,服山楂、神麹之药不已,则 胀成矣;面浮胕肿,小便秘涩,未必成水也;服渗利之 药不已,则水成矣;气滞膈塞,未必成噎也;服青皮、枳 壳宽快之药不已,则噎成矣。成则不可服药,及阽于 危,乃曰“病犯”条款,虽对证之药,无可奈何也。
问“吐血多起于欬嗽,欬嗽血者,肺病也。方家多以止 嗽药治肺,兼治血而不效,何也?”曰:“诸书虽分欬血、嗽 血出于肺,咯血、唾血出于肾。余谓欬嗽、咯唾皆出肾。 盖肾脉入肺,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 胸中,故二脏相连,病则俱病,而其根在肾。肾中有火 有水,水干火燃,阴火刑金,故欬水挟相火而上化为” 痰,入于肺。肺为清虚之府,一物不容,故嗽中有痰唾 带血而出者,肾水从相火炎上之血也,岂可以欬嗽 独归之肺耶?《褚氏遗书》津润论云:“天地定位,水位乎 中。人肖天地,亦有水焉,在上为痰,在下为水,伏皮为 血,从毛窍中出为汗。”可见痰也、水也、血也,一物也。血 之带痰而出者,乃肾水挟相火炎上也。又云:“服寒凉 百不一生,饮溲溺百不一死。童便一味,可谓治血之 要,然但暴发之际用之,以为降火消瘀之急剂则可, 若多服亦能损胃。褚氏特甚言寒凉之不可用耳。”曰: “若是则黄蘗、知母既所禁用,童便又不宜多服,治之 当如何?”曰:“惟六味地黄独补肾水,性不寒凉,不损脾 胃,久服则水升火降”而愈。又须用人参救肺补胃药 收功。使金能生水。盖滋其上源也。
又有一等肾水泛上,上侵于肺,水冷金寒,故欬嗽。肺 气受伤,血无所附,故亦吐血。医见“嗽血者火也,以寒 折之,病者危,而危者毙矣。须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以 引水归原,次用理中汤补脾胃,以补肺之母,使土能 克水,则肾水归源,而血复其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