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315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十五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十五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九十五
癫狂门一
黄帝素问〈通评虚实论 奇病论 脉要精微论 阳明脉解篇 厥论 气交变
大论 五常政大论 宣明五气论 阴阳类论 生气通天论 至真要大论 脉解篇
气厥论 调经论 病能论〉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本神篇 经脉篇 癫狂篇〉
扁鹊难经〈辨狂癫证〉
张机金匮要略〈癫〉
华佗中藏经〈癫狂〉
王叔和脉诀〈狂妄之脉〉
孙思邈千金方〈癫狂证治〉
朱肱活人书〈伤寒发狂〉
刘完素六书〈狂越 骂詈〉
成无己明理论〈伤寒发狂〉
李杲十书〈狂言谵语郑声辨〉
朱震亨心法〈癫狂 活套〉
虞抟医学正传〈论癫狂 脉法〉
戴思恭证治要诀〈癫狂 心风〉
楼英医学纲目〈狂癫辨论〉
李梴医学入门〈癫属喜怒无常 狂属膏粱积热 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治
法 伤寒发狂 如狂〉
徐春甫古今医统〈癫狂有同异之分 癫痫辨混同之误 治法当分 心
风证治 贵贱系难易〉
王肯堂证治准绳〈总论〉
艺术典第三百十五卷
医部汇考二百九十五
癫狂门一
《黄帝素问》
《通评虚实论》
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 死不治。”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 实则死。
〈注〉脉搏大者,气盛于外;小坚急者,气泄于下。
《奇病论》
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 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注〉有所大惊,则气暴上而不下。夫精以养胎,而精气并居,母受惊而气上,则子之精气亦逆,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脉要精微论》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注〉“《语》言善恶,不避亲疏”者,神乱而谵语也。
《阳明脉解篇》
帝曰:“阳明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 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 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 则能登高也。
〈注〉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矣。盖阳盛则升。四旁俱盛。故能升高。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 欲走也。”
〈注〉阳明之气主肌肉。故热盛于身。身热故弃衣而走也。盖热在外。故不欲衣。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 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 妄走也。”
〈注〉胃络上通于心,阳盛则心神昏乱,故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如热盛于胃,则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盖四肢禀气于胃故也。
《厥论》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 见而妄言。
〈注〉癫狂走呼,妄言妄见,阳明之脉病也。经气厥逆,故腹满;胃不和,故不得卧。阳明乃燥热之经,其经气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热。
《气交变大论》
岁火太过,上临少阴,少阳病反谵妄狂越。
〈注〉上临少阴。少阳火气更甚。谵妄狂越。热极也。
《五常政大论》
赫曦之纪,其病笑狂妄。
〈注〉心气实,则笑不休,狂妄,皆火热之为病也。
《宣明五气论》
邪入于阳则狂,搏阳则为癫疾。
《阴阳类论》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癫疾为狂。
〈注〉“皆交至”者。二阴二阳之经气。交并而上至于阳明。病在肾者。谓肾气病而精液少。其虚气反上奔
也。病气传于阳明,是以骂詈妄行,癫疾为狂。
《生气通天论》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 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注〉阳盛则狂。阳盛而自为病。故曰“并乃狂。”
《至真要大论》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注〉火者,少阳包络之相火也。
《脉解篇》
《太阳》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 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注〉狂巅疾者,乃阳气尽甚于上,而阴气从之于下,不得与阳气相和,下虚上实,故使狂巅疾也。
《阳明》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 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注〉“阴阳复争”者,谓阴阳之气,上下相薄,而复交争于外内也。阴阳之气,外并于阳,则阳盛而为病矣。阳盛故使之乘高而歌,弃衣而走也。
《气厥论》
肝移寒于心,狂鬲中。
〈注〉肝为阳脏,而木火主气,阳并于阳,故狂。心居膈上,肝处膈下,母子之气,上下相通,肝邪上移于心,留于心下,故为“鬲中。”
《调经论》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注〉血并于阴,则阴盛而血实。心主血脉,故阴盛则惊。气并于阳,则阳盛而气实。阳盛则发狂也。
《病能论》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 “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 怒也,病名曰阳厥。”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阳明者常 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 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 故夺其食则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生《铁洛》者,下” 气疾也。
〈注〉“巨阳者,心之标阳,少阳者,肝之表气,皆不动者也。夫阳明乃胃之悍气,故独动而不休,今不动之气,反动而大疾,故使人怒狂。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毛脉合精,行精于腑”,是食入于阴,而长气于阳也。今肝心之气上逆,以致巨阳少阳之动大疾,故夺其食,则阴气衰而阳动息矣。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肺脉急甚为癫疾。
〈注〉肺主清金而畏寒,寒甚则为癫疾,所谓“重阴则癫”也。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
〈注〉肾为阴脏而主骨,阴寒太甚,故为骨癫疾。
《本神篇》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 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注〉“喜乐”,心之情也。如喜乐无极则伤肺脏之魄,魄伤则狂。意者,心之发。盖喜乐无极,则神亦惮散而不存矣。肺主皮毛,故人皮革焦。
《经脉篇》
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 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 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 是为骭厥。
〈注〉阳明者午也,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善呻者,阳气郁而欲伸出之;数欠者,阳欲引而上也。颜黑者,阴气加于上也。病至者,病气而至于经脉也。阳明之脉病,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胃络上通于心,故心欲动。阴阳相薄,故欲独闭户牖而居。阳盛则四肢实,实则登高而歌。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阳明之脉下鬲属胃络脾。故贲响腹胀。
膀胱足太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疾。
〈注〉“阳气者,柔则养筋”,故是主筋所生之病,则为痔。《经络》沉以内薄,则为疟。厥逆于下,则为癫为狂。
《癫狂篇》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 外眦,下为内眦。”
〈注〉“太阴之气,主约束目外角为锐眦,内角为内眦”者,乃太阴之气主乎外内之目眦也。“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上为外眦,下为内眦”者,乃太阳阳明之气主于上下之目眦也。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 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注〉齿者骨之馀分,肉属骨,是以骨癫疾者顑,齿诸分肉皆满。“骨居”者,骨肉不相亲也。汗出烦悗者,病在足少阴肾,而上及于手少阴心也。呕多沃沫,太
阴阳明之气上脱也。气下泄。少阴之气。下泄也。阴阳上下离脱。故为不治。
“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注〉“阴盛者癫,阳盛者狂。”《疾发》如狂者,阴阳之气并伤,故死不治。
《扁鹊难经》
《辨狂癫证》
《二十难》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 目盲。”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 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倨贵也,妄笑好歌 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 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汉张机金匮要略》
癫
《五脏篇》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 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 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痰饮篇》曰:“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 也,五苓散主之。
《华佗中藏经》
癫狂
“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阳之发也,或上或下,或内 或外,或反在其中,行之极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 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贤 者,有寤而不寐者,有不能言而声昧者,各各不同,皆 生于六腑也。”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 之;喜其水者,以水济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 乐喜好勿违背。亦不可强抑之也。如此从随。则十生 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耳。
心风之状,汗自出而好偃仰卧,不可转侧,语言狂妄 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青白黄黑赤,其色不定, 眼𥆧动不休,心绝者,不可救,过五日即死矣。
《晋王叔和脉诀》
《狂妄之脉》
《心脉歌》曰:“三部俱数心家热。舌上生疮唇破裂。狂言 满目见鬼神。饮水百杯终不歇。”
紧脉歌曰:“紧脉三关数又弦。上来风是正根源。忽然 狂语人惊怕。不遇良医不得痊。”
《杂病生死歌》曰:“恍惚之病定癫狂,其脉实牢保安吉。 寸关尺部沉细时,如此未闻人救得。”
《唐孙思邈千金方》
《癫狂证治》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业,颇习经方,《名医要治》,备闻之 矣。自谓风眩多途,诸家未能必验,至于此术,鄙意偏 所究也,少来用之,百无遗策。今年将衰暮,恐奄忽不 追,故显明证论,以贻于后云尔。夫风眩之病,起于心 气不定,胸上畜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 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 小儿则为痫,其实则一,此方疗治,万无不愈,但恐证 候不审,或致差违,大都忌食十二属肉,而贲豚为患, 发多气急,气急则死不可救,故此一汤是轻重之宜, 勿因此便谓非患。所治风眩汤散丸煎,凡有十方,凡 人初发,宜急与续命汤也。困急时但度灸穴,便火针 针之,无不瘥者。初得针竟,便灸最良,《灸法》次列于后。 “余业之以来三十馀年,所救活者数十百人,无不瘥 矣。后人能晓此方,幸勿参以馀术焉。”
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涂,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 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谩说, 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啖食粪秽,或裸形 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嗔骂无度,或是蜚虫精灵,手乱 目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方药并主之。凡 占风之家,亦以风为鬼断。
风入阳经则狂,入阴经则癫。
夫历节风,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变成癫病, 不可不知。古今以来,无问贵贱,往往苦之,此是风之 毒害者也。治之虽有汤药,而并不及松膏、松节酒。若 羁旅家贫,不可急办者,宜服诸汤,犹胜不治,但于痛 处灸三七壮佳。
凡发狂则欲走,或自高贤称神圣,皆须备诸火灸,乃 得永瘥耳。若或悲泣呻吟者,此为邪非狂,自依《邪方》 治之。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 阳,传即为癫狂;邪入于阴,传则为痛喑;阳入于阴,病 静;阴入于阳,病怒。
“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汤心,呕欬吐逆,狂语,汗出 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 而反黑者,此是水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 言音喘急,短气好唾,此为火克金,阳击阴,阴气沉,阳 气升,升则实,实则热,热则狂,狂则闭眼悸言,非常所 说,口赤而张,饮无时度,此热伤肺,肺化为血,不治。若 而赤而鼻”不攲,可治也伤寒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 主当者,勿以火迫之,但以猪苓散一方寸匕服之,当 逼与新汲水一升若二升强饮之,令以指刺喉中吐 之,病随手愈。若不能吐者,勿强与水,水停则结心下 也,当更以馀药吐之。
《宋朱肱活人书》
伤寒发狂
此名阳毒也。伤寒病,若阳气独盛,阴气暴绝,必发躁, 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锦文,或下利赤黄,脉 洪实,或滑促,宜用酸苦之药,令阴气复而大汗解矣。 葶苈苦酒汤、阳毒升麻汤、大黄散、栀子仁汤、黑奴丸, 可选而用之。太阳病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硬满, 下血乃愈。
发狂有二证:“阳毒发狂,畜血如狂,其外证与脉皆不 同。病人烦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脉实潮热,独语,如 见鬼状,此阳毒也。病人无表证,不发寒热,唇燥,但欲 漱水,不欲入咽,其脉微而沉,小腹鞕满,小便反利,大 便必黑,身黄发狂,此血证谛也。”大抵伤寒当汗不汗, 热畜在里,热化为血,其人喜忘而如狂,血上逆则喜 忘,血下畜则内争,甚者抵当汤、抵当丸,轻者桃仁承 气汤、犀角地黄汤,须取尽黑物为效。又有火邪发惊 狂者,医以火于卧床下,或周身用火迫劫汗出,或熨 而成火邪,其人亡阳,烦躁惊狂,卧起不安,“桂枝去芍 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主之。
《金刘完素六书》
狂越
狂者,狂乱而无正定。越者,乖越礼法而失常也。夫外 清而内浊,动乱参差,火之体;静顺清朗,准则信平,水 之体。由是肾水主志,而水火相反,故心火旺则肾水 衰,乃失志而狂越。或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则《素问》 之说不同也。经注曰:多喜为癫,多怒为狂。然喜为心 志,故心热甚则多喜而为癫。怒为肝志,火实制金,不 能平木,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况五志所发皆为热, 故狂者五志间发,但怒多尔。凡热于中,则多于阳明 胃经。《经》曰:“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腹满不得卧,面赤 而热,妄言。”又曰:“阳明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或恶人 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欲 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骂詈不避亲疏。又《经》 曰:‘热中消中,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 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芳草之气美, 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性缓心和人, 不可服此二者。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 内伤脾。盖服膏粱芳草石药,则热气坚劲疾利,而为 热中、消中,发为癫狂”之疾。夫岂癫。为重阴者欤。
骂詈
言为心之声也,骂詈,言之恶也。夫水数一,道近而善; 火数二,道远而恶。水者,内清明而外不彰,器之方员, 物之气味,五臭五色,从而不违,静顺信平,润下而善 利万物,涤洗浊秽以清净,故上善若水。水火相反,则 下愚如火也。火者,外明耀而内烦浊,燔焫万物,为赤 为热,为苦为焦,以从其已。躁乱参差,炎上而烈害万 物,熏燎鲜明,以为昏昧。水生于金,而复润母燥,火生 于木,而反害母形。故《易》曰:“润万物者,莫过乎水。”又言: “离火为戈兵,故火上有水,制之则为既济。水在火下, 不能制火为未济也。”是知水善火恶。而今病阳盛阴 虚,则水弱火强,制金不能平木,而善去恶发,骂詈不 避亲疏,喜笑恚怒而狂,本火热之所生也。平人怒骂 亦同。或本心喜而无怒,以为戏弄之骂。亦心火之用 也。故怒骂者。亦兼心喜骂于人也。怒而恶发可嗔者。 内心喜欲怒于人也。
伤寒发狂,奔走骂詈,不避亲疏,此阳有馀阴不足,三 一承气汤加当归、姜、枣,名当归承气汤,以利数行,候 微缓,以三圣散吐之,后用凉膈散、洗心散、黄连解毒 汤调之。讝妄发狂,逾垣上屋,赴井投河,皆为阳热极 甚,用三一承气合解毒下之,惊悸癫狂,三一承气汤。 发狂极甚,投河入井者,三下不通,不可下攻,便当涌 之,以瓜蒂散吐出痰涎宿物。一扫而愈。后以甘露饮 之类调之。
《成无己明理论》
伤寒发狂
伤寒发狂,何以明之?狂者,猖狂也,谓其不宁也。《难经》 曰:狂之始发也,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 贵倨也,妄笑好歌乐也,妄行走不休也。狂家所起,皆 阳盛致然。《内经》曰:阴不胜其阳,脉留薄疾,并乃狂也。 又曰: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喑。《难经》曰:重阳者 狂,重阴者癫。《脉经》曰:“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病源》 曰:“阳邪并于阳则狂,阴邪并于阴则癫。”即诸经之狂, 为阳盛也明矣。又阳明之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 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 衣而走,逾垣上屋,其所上之处,皆非素所能者,是谓阳邪并于阳明也。伤寒热毒在胃,并于心脏,使神不 宁而志不定,遂发狂也。伤寒至于发狂,为邪热至极 也,非大吐下则不能已。又有热在下焦,其人如狂者, 《经》曰:“热入膀胱,其人如狂。”谓之如狂,则未至于狂,但 卧起不安尔。其或狂言,目反直视,又为肾之绝。汗出 辄复热,狂言不能食,又为失志死。若此则殆非药石 之所及,是为真病焉。
《元李杲十书》
《狂言谵语郑声辩》
“狂言”者,大开目与人语,语所未尝见之事,即为“狂言” 也。“谵语”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见常行之事,即为 “谵语”也。“郑声”者,声战无力,不相接续,造字出于喉中, 即郑声也。
《朱震亨心法》
癫狂
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脉虚者可治,实则 死。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治当镇心神,开痰结。亦 有中邪而成此疾者,则以治邪法治之。《原病式》所论 尤精,盖为世所谓重阴者癫,重阳者狂是也,大概是 热。
癫者,神不守舍,狂言如有所见,经年不愈,心经有损, 是为真病。如心经畜热,当清心除热;如痰迷心窍,当 下痰宁志。若癫哭呻吟,为邪所凭,非狂也,烧蚕纸酒 水下方寸匕。
风癫引胁痛,发则耳鸣:用天门冬去心,日干,作末,酒 服方寸匕。
癫证,春治之,入夏自安,宜助心气之药。
阳虚阴实则癫,阴虚阳实则狂。狂病宜大吐下则除 之。
活套
五志之火,因七情而起,郁而成痰,故为癫痫狂妄之 证,宜以人事制之,非药石所能疗也,须诊察其由以 平之。怒伤于肝者,为狂为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 伤于心者,为癫为痫,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伤于肺 者,为痫为癫,以喜胜之,以怒解之;思伤于脾者,为痫 为癫为狂,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伤于肾者,为癫为 痫,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于胆者为癫,以忧胜之, 以恐解之;悲伤于心胞者为癫,以恐胜之,以怒解之。 此法惟贤者能之。
《明虞抟医学正传》
《论癫狂》
《内经》曰:“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 而热,妄见妄言。”又曰:“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垣 上屋,骂詈不避亲疏。”是盖得之于阳气大盛,胃与大 肠实热燥火郁结于中而为之耳。此则癫狂之候也。 曰癫曰狂,分而言之,亦有异乎?《难经》谓重阴者癫,重 阳者狂。《素问》注云:“多喜为癫,多怒为狂。”然则喜属于 心,而怒属于肝,乃二脏相火有馀之证。《难经》阴阳之 说,恐非理也。大扺狂为痰火实盛,癫为心血不足,多 为求望高远不得志者有之。狂宜乎下,癫则宜乎安 神养血,兼降痰火。虽然,此二证者,若神脱而目瞪如 愚痴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或问:“《内经》有曰:‘阳明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 不食数日,而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素所能也。素 非所能,因病而不食,反能登非常之处,岂有是哉’?”曰: “《难经》有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又曰:‘癫多喜而狂多 怒’。所谓重阳者,三部阴阳脉皆洪盛而牢,故病强健 而有力,故名曰狂。谓重阴者,三部阴阳脉皆沉伏而” 细,故病罢倦而无力,故名曰“癫。”尝见东阳楼氏一少 年病狂,一日天风大作,忽飞上于邑东之塔巅,且歌 且哭,其塔实无容步之。�众皆以为怪。予思“龙乃纯 阳之物,伏蛰于海内,其身止有鳞甲,且无羽翼。遇阳 气升腾之日,则借风云之势而能飞腾,即此义也,奚 足为怪哉?”
《脉法》
脉大坚疾者癫狂。沉数为痰热。大滑者自己。沉小急 疾者死。虚而弦急者死。
《寸口》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入脏 则死,入腑则愈。
《戴思恭证治要诀》
癫狂
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不省人事,目 瞪不瞬,妄言叫骂,甚则逾垣上屋,裸体打人。当治痰 宁心。宜“辰砂妙香散”,加金箔、珍珠末,杂青州白丸子 末,浓姜汤调下,吞十四丸,滑石六一汤加珍珠末,白 汤调下。
有病癫人耑,服四七汤而愈。盖痰迷为癫,气结为痰 故也。如健忘、如惊悸、如怔忡、五痫,亦宜用此。如癫狂 不定,非轻剂所能愈者,宜太乙膏及抱胆丸。
心风
心风者,精神恍惚,喜怒不常,无语,时或错乱,有癫之意,不如癫之甚,亦痰气所为也。宜“星香散”加石菖蒲、人参各半钱,下寿星丸。
有心经蕴热,发作不常,时烦躁,鼻眼有热气,不能自 由,有类心风,稍定复作,参苏饮加石菖蒲一钱。
《楼英医学纲目》
《狂癫辨论》
狂谓妄言妄走也,癫谓僵仆不省也,各自一证。今以 狂入脾部,癫入肺部。然《经》有言狂癫疾者,有言狂互 引癫者,又言癫疾为狂者,此则又皆狂癫兼病。今病 有妄言妄走,顷时前后僵仆之类,有僵仆后妄见鬼 神,半日方已之类,是以癫狂兼病者也。
狂之为病,少卧,少卧则卫独行,阳不行阴,故阳盛阴 虚令昏。其神得睡,则卫得入于阴,而阴得卫填不虚, 阳无卫助不盛,故阴阳均平而愈矣。
狂邪癫痫,不欲眠卧,自贤自智,妄行不休。此方能安 五脏,下心气。用白雄鸡一只煮熟,五味调和,作羹粥 食之。
《经》云:“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 正。”此悲哀伤魂而狂,当温药补魂之阳。仲景方以地 黄汤、本事惊气丸之类即是也。
《经》云:“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以 喜乐伤魄而狂,当用凉药补魄之阴,辰砂、郁金、白矾 之类是也。
《李梴医学入门》
癫属喜怒无常
《素问》注云:多喜为癫,多怒为狂。喜属心,怒属肝,二经 皆火,有馀之地,但喜则气散,毕竟谋为不遂,郁结不 得志者多有之。大概痰迷心窍者,叶氏清心丸、金箔 镇心丸、朱砂安神丸。心风癫者,牛黄清心丸、追风祛 痰丸。虚者,加紫河车一具为糊。怒伤肝者,宁神导痰 汤、泻清丸、当归龙荟丸。因惊者,抱胆丸、惊气丸。丹溪 云:“五志之火,郁而成痰,为癫为狂,宜以人事制之。”如 喜伤心者,以怒解之,以恐胜之;忧伤肺者,以喜胜之, 以怒解之。
狂属膏粱积热
阳明发狂。见伤寒杂证。胃与大肠实热燥火。郁结于 中。大便闭者。凉膈散加大黄下之。
膏粱醉饱后发狂者,止用盐汤吐痰即愈,或小调中 汤。
服芳草、石药,热气慓悍发狂者,三黄石膏汤加黄连、 甘草、青黛、蓝板根,或紫金锭。
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难经》云:“重阴者癫,重阳者狂。”河间以癫狂一也,皆属 痰火。重阴之说非也。但世有发狂一番,妄言妄语,而 不成久癫者;又有痴迷颠倒,纵久而不发狂者。故取 河间合一于前,《难经》分析于后。
《治法》
癫者,异常也。“平日能言,癫则沉默。平日不言,癫则呻 吟。甚则僵仆直视,心常不乐,此阴虚血少,心火不宁, 大调中汤主之。不时晕倒者,滋阴宁神汤。”言语失伦 者,定志丸。悲哭呻吟者,烧蚕退故纸,酒调二钱,蓖麻 仁煎汤,常服可以断根。
“狂”者,凶狂也。轻则自高自是,好歌好舞,甚则弃衣而 走,逾垣上屋,又甚则披头大叫,不避水火,且好杀人。 此心火独盛,阳气有馀,神不守舍,痰火壅成使然。小 调中汤、三黄丸、控涎丹、单苦参丸。狂则专于下痰降 火,癫则兼乎安神养血,经年心经有损者不治。 视听言动俱妄者,谓之邪祟,甚则能言,平生未见闻 事,及五色神鬼,此乃气血虚极,神光不足,或挟痰火 壅盛,神昏不定,非真有妖邪鬼祟,大概内服“伤寒瘟 疫”条中,人中黄丸,照依气血痰汤药为使,或单人中 黄服亦好,或单石菖蒲末,猪心血为丸服亦可。有妇 人夜梦鬼来交者,定志丸料加赤小豆,水煎服。有妇 人月水崩漏过多,血气迷心,或产后恶露“上冲,而言 语错乱,神志不守者,此血虚神耗也,宜宁神膏,但亦 不可纯服补心敛神药。”血热者,小柴胡汤加生姜、生 地,煎服,百馀贴即安。血迷心胞,逾墙上屋,歌唱无时 者,逍遥散加远志、桃仁、红花、苏木。服后病退,用平胃 散,少用厚朴,倍加苍术、升麻,常服以绝病根。又男子 挟瘀血者,陶氏当归活血汤。有卒中尸恶。吐利如霍 乱状。或狂谵如醉人。事起心先知其�或已死,口噤 不开者,急用《伤寒门》追魂汤灌之即醒。外用辟邪丹 灌鼻法。
伤寒发狂
发狂者,热毒在胃,并入于心,遂使神昏不定,言动急 速,妄辨妄笑,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墙上屋,不 饥不卧,皆因汗下失宜,阳气亢极,阴气暴虚,非大吐 下不止。伤寒四五日,身热烦躁,不得汗,“发狂者,表里 俱热,三黄石羔汤、双解散。”伤寒六七日,壮热胸满,便 秘,脉实数发狂者,大承气汤加黄连。阳毒暴盛,发狂, 多干呕,面赤发斑,咽痛,下利黄赤,壮热而不得汗者葶苈苦酒汤。咽痛吐脓血者,阳毒升麻汤。潮热甚者, 栀子仁汤。潮热大便闭者,升麻葛根汤加大黄,或三 黄汤。发斑不可下者,草龙胆一味,水煎服。狂走者,瓜 蒂散吐痰。时行热毒发狂者,黑奴丸。通用水渍法、火 劫法、王氏元明粉。凡发狂,见阳证阳脉者顺。见阴证 阴脉。及舌卷囊缩者。即死。
如狂
有阴盛发躁,欲坐井地如狂者;有火邪惊惕不安如 狂者。然如狂有三证,与阳毒如狂相似,故举言之。 如狂属瘀血者,脉沉实,多漱水不咽;有无表证,但血 蓄下焦,小便自利如狂者;有无表里证,脉数善饥,不 大便如狂者;有太阳初证,热结下焦如狂者;血自下 者即愈。如外未解者,桂枝汤、陶氏桂苓饮;外已解,但 小腹急结者,桃仁承气汤。挟血传心脾者,当归活血 汤。有太阴身黄,溺涩如狂者,五苓散。此皆如狂,但睡 中或欲起行,错言妄语,犹知谏阻,尚可制御,非若发 狂势凶,莫能御也。
《徐春甫古今医统》
《癫狂有同异之分》
癫狂之病,总为心火所乘,神不守舍,一言尽矣。癫者 至高也,火性炎上,正如经云阳气太上则狂癫,狂则 孔子所谓狂狷者之狂也。《灵枢经》曰:“狂病始发,少卧 不饥,自高贤也,自办智也,自尊贵也。”故曰:狂者进取, 志大而言大者也。前谓狂言如有所见,斯得之矣。盖 心火暴炽,言语善恶,不避亲疏,此神明之乱也,此之 所谓狂也。盖谓火炽之甚。阳气太上。则病人亦乘阳 火之上炎。故弃衣而登高。由狂而又癫。此则圣人命 名之义。而有同中之异耳。
《癫痫辨混同之误》
古方每以癫痫并治出方,乃大误也。盖癫为心病而 属实者多,痫为五脏兼病,而属虚者多。盖因《灵枢》云: “癫痫瘛疭,不知所苦。”后人不察,遂认为一证。殊不知 《灵枢》癫痫自以两证而言,不知所苦,皆言不能自知 其病之所苦也。《玉机微义》始分别之,而亦未尝白《灵 枢》之旨也。
《治法当分》
登高弃衣,引重致远者为癫,乃痰火亢炽之甚而然。 治宜降下之剂,滚痰丸之属是也。
自高辨智,妄语狂言,神明失守为狂。治宜镇心安神 清上之剂,牛黄朱砂丸之属是也。
《心风证治》
心风病,诸书鲜有载之,而多附癫痫门。《混同论》治心 风,虽出于世俗之称,深中病情,诚为切当。古人谓“风 善行而数变,风痹为不仁”,此曰心风者,非若外风入 中,甚言其变常无定,恍惚不仁,而心之病,诚若风之 魔也。此皆七情五志久逆所生,而与癫痫则又不同 矣。癫狂痫证,主于火炽,风痰之盛,涎及于心,属实者 多。心风则由七情五志,久逆不遂。戴人所谓“肝屡谋, 胆屡不决,屈无所申,怒无所泄”,心之官则思,甚则心 血日涸,脾液不行,痰迷心窍,则成心风,属虚者多。治 法须以七情相胜,五志遂心,养血豁痰,引神归舍,标 本兼治,此疾可愈矣。至若混同癫痫攻治,是谓虚虚, 而速其死也噫。
心风初作,多属虚候。何则?思虑伤脾,则谷气寖少,血 液日亏,则心神漫散,神不守舍,卒成心风。故知其始 皆属虚也,归脾汤、养心汤、定志丸之类。至于病久则 心志变而美恶不知,无思无虑,饮食如故,杀气颇增, 病根已固,郁痰不解者,可用子和法治之,随证调理, 无不愈也。
贵贱系难易
心风病,贵者为难,膏粱素积,耗散良多,一经病作,则 正气虚而邪气盛,所以难;贱者为易,素甘淡薄,禀受 颇厚,虽是病此,则正气实而邪气轻,所以易。
《王肯堂证治准绳》
《总论》
《素问》止言癫而不及痫,《灵枢》乃有痫、瘛、痫、厥之名。诸 书有言癫狂者,有言癫痫者,有言风痫者,有言惊痫 者,有分癫痫为二门者,迄无定论。究其独言癫者,祖 《素问》也;言癫痫言癫狂者,祖《灵枢》也。要之癫、痫狂大 相径庭,非名殊而实一之谓也。《灵枢》虽编癫狂为一 门,而形证两具,取治异途,较之于痫又不侔矣。徐嗣 伯曰。大人曰癫。小儿曰痫。亦不然也。《素问》谓癫为母 腹中受惊所致。今乃曰小儿无癫可乎。痫病大人每 每有之。妇人尤多。今据经文分辨于后。
癫者,或狂惑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语 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俗呼“心风。”此志 愿高而不遂所欲者多有之。
狂者,病之发时,猖狂刚暴,如伤寒阳明大实,发狂骂 詈,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非 力所能,或与人语所未尝见之事,如有邪依附者是
也痫病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瘛疭抽掣,目上视,或口眼㖞斜,或口作六畜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