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366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六十六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六十六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四十六
伤寒门十二
陶华全生集〈内外伤脉法 凭证不凭脉凭脉不凭证 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
脉 禁忌 足太阳经证治 足阳明经证治 足少阳经证治 足太阴经证治 足少阴
经证治 足厥阴经证治 合并病 两感误治 急下急温 脉浮可下脉沉可汗 可汗
不可汗 可下 不可下 可吐 不可吐 可温 不可温 用药寒温相得 发热
恶寒 汗后不彻 本热 恶风 潮热 寒热往来 烦热 烦躁 头痛 头眩 项背
强 头摇 无汗 自汗 盗汗 头汗 手足腋下汗〉
艺术典第三百六十六卷
医部汇考三百四十六
伤寒门十二
《明陶华全生集》
《内外伤脉法》
夫内外伤证,与伤寒相似甚多,而脉本有以异也。今 之庸医,罔知其源,惟图己利,竟不按脉察病,一概呼 为“伤寒”,妄施汗、下、吐、温之法,以致虚者愈虚,实者愈 实,医杀之也,深可悲夫。今遂将《心要脉法》,备开于后 云。
左手脉来紧盛,即是伤寒外感。右手平和。
右手脉来紧盛,即是饮食内伤。左手平和。
左右手脉俱紧盛,即是夹食伤寒。此为饮食内伤外 感。
“左手脉来空大,右手脉来紧盛”,即是劳力伤寒,亦为 内伤外感。
左右手脉来沉细,或沉伏,面色青,手足冷,小腹绞痛, 甚则吐利,舌卷囊缩者,即是夹阴中寒,此是真阴证。 左右手脉来沉细,身热面赤足冷,即是夹阴伤寒,此 为色欲内伤外感。若加烦躁欲饮,面赤足冷,脉沉,或 兼吐利者,此是阴极发躁。
左右手脉来数大无力,若身热足冷燥渴,此为虚阳 伏阴。
“左手脉来紧盛,右手脉来洪滑,或寸脉沉伏”,一般身 热恶寒,隐隐头痛,喘欬烦闷,胸胁体痛,此是夹痰伤 寒。
左手脉紧盛,右手脉沉,一般身热恶寒,胁痛胀满,头 疼体痛,气郁不舒。此是夹气伤寒。
左手脉紧涩。右手脉沉数。若心胸胁下小腹有痛处 不移。一般身热恶寒。头疼烦渴。此是血郁内伤外感。
《凭证不凭脉凭脉不凭证》
人之脉道,乃气血之会,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俱现于 此。察脉对证,理所必然。然伤寒则有证脉不相符者, 医人至此,执脉执证,竞竞纷纷矣。岂知仲景有凭证 不凭脉,凭脉不凭证之说乎?余特表而出之,以示学 者。如《经》曰:“脉浮大,心下鞕,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 汗。”此又非表邪可汗之法也。如脉促为阳盛,若下利 喘而汗出,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若厥冷脉促,则为虚 脱,非灸非温不可,此又非阳盛之脉也。如阳明脉迟, 不恶寒,身体濈濈然汗出,则用大承气,此又非诸迟 为寒之脉法也。但不恶寒三字为主。《经》云:桂枝下咽, 阳盛则毙。此定法也。如讝语而恶寒,必用桂枝先解 之,已而下之,但看有表无表为辨耳。少阴病始得之, 反发热脉沉,宜麻黄细莘附子汤微汗之比,又非脉 沉在里之脉法也。此仲景凭证不凭脉之治法也。如 《经》所谓“结胸证,应下之,其脉浮者,不可下。”此又非发 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证也。讝语,发潮热,脉 滑而疾者,小承气汤,因与一升。明日不大便,脉反微 涩者,不可与承气汤。此又非汤人腹中转失气者,乃 可攻之之证也。仲景云:若不转失气者,不可与承气 也。发热恶寒,脉微弱,尺脉迟者,俱不可汗。此又非在 表宜汗之证也。此仲景凭脉不凭证之治法也。
《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
伤风脉当浮缓而反浮紧者,其证热盛而烦,手足自 温,此伤风得寒脉也,宜羌活神术汤。内有热而渴者, 五味羌活汤。天寒有汗,用神术汤加桂枝、芍药。若夫 伤寒脉当浮紧,而反浮缓者,其证不烦少热,四肢厥 冷,此伤寒得风脉也,宜人参羌活汤。热多无汗者,十 味芎苏散加人参。大抵脉来浮缓,盖元气虚也,冲和 汤加人参在内。
《禁忌》
凡见伤寒吐蛔者,虽有大热,忌用凉剂,犯之必死。盖 胸中有寒,则蛔上膈,大凶之兆。人皆未知。先当温剂以定蛔,后用凉剂以退热。《开“吐蛔”条》下。
“凡治伤寒,若经十馀日以上,尚有表证当汗者,宜羌 活冲和汤微汗之;十馀日,有里证宜下者,当大柴胡 微下之。”盖伤寒过经,正气多虚,恐麻黄承气太峻,若 误用麻黄,令人汗多亡阳;误用承气,令人大便不禁, 故有此戒。若表证未除,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 以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下之。又老弱及血气两虚 之人。有下证者。亦宜微下之。或蜜导法。不伤元气。如 元气壮实。不在禁例。随病制宜。
凡见伤寒。尺脉弱而无力。切禁汗下。寸脉弱而无力。 切忌发吐。宜用小柴胡和之。
凡治伤寒,若汗下后,不可用参芪大补之剂,宜小柴 胡和之。若用大补,使邪气得补而热愈盛,变生他证 矣。所谓“治伤寒无补法”也。如曾汗下后,果是虚弱之 甚,脉见无力,方用人参三白汤加柴、芪,甘温补之。其 劳力内伤,不在禁补之例,看消息用之也。
《足太阳经证治》
夫足太阳膀胱经乃诸阳之首主气,为四通八达之 衢,故多传变,受病为先。其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从 头下后项,连风府,行身之背,络于足小指至阴穴也。 其证有头项痛,腰脊强、恶心拘急,体痛、骨节疼,发热 恶寒,此是太阳经表证标病。若有一毫头疼身热恶 寒,不拘日数多少,便宜发散,自然热退身凉,有何变 证?要在脉静为不传,脉躁盛为传也。治之一差,变证 百出。若或发热烦渴,小便不利者,此是“足太阳传本 病,宜利小便。若小便自利如常者,不可利之。若利之 则引热入里,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等证。又不可下, 下之使表邪乘虚传里,则为痞满结胸,胁热利不止 等证。如当发汗,不可太过,过则为亡”阳。肉𥆧筋惕等 证。故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可 再发汗,汗多不得利小便也。
辨脉法浮紧有力,是伤寒,浮缓无力是伤风。脉浮烦 渴,小便不利,是热结膀胱,是传本经,宜利小便。尺寸 俱浮者,太阳受病也。
辨证法:“自汗因表虚,乃风寒卫气,是标病,宜实表散 邪。无汗因表实,乃寒伤荣血,是标病,宜发汗。身热烦 渴,小便不利,因热结膀胱,是传本病,宜利小便。” 用药法:冬月正伤寒无汗,用麻黄汤。伤风自汗,用桂 枝汤。三时无汗,用芎苏散、冲和汤、正气散选用。三时 有汗,用加减冲和汤、羌活散。热结膀胱,用五苓散。
《足阳明经证治》
“足阳明胃经,乃两阳合病于前,腑居中土,万物所归, 其经起于鼻頞,络于目,循于面,行身之前,终于足大 指次指也。其证目痛鼻干不眠,头额痛,身微热恶寒, 此是阳明经之标病,不拘日数多少,便宜解肌。若身 热烦渴欲饮水,汗出恶热者,此阳明经本病也,当清 解邪热。若潮热自汗,讝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 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黄狂乱,大便燥实不通。或手 足乍冷乍温。腹满硬痛喘急。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 病也。宜急以“调胃承气汤”下之。凡自汗不宜利小便, 利之则津液枯竭也。
辨脉法,“微洪热在经,洪数热在腑,沉数热在里。尺寸 俱长者,阳明受病也。”
辨证法“身热目痛,鼻干不眠者,是标病,宜解肌。身热 烦渴欲饮,汗出恶热者,是本病,宜清解邪热。潮热自 汗,讝语发渴,或发斑黄狂乱,大便不通,恶热者,是本 实病,宜急下。若元气本虚弱者,宜蜜导法。”
用药法解肌。用葛根汤。清解邪热。用白虎汤。急下。用 “调胃承气汤。”
《足少阳经证治》
足少阳胆经,前有阳明,后有太阳,两阳交中,名曰少 阳,主半表半里。缘胆无出入,其脉起于目锐眦瞳子 窌上,上头角,络耳中,循胸胁,行身之侧,终于足小指 次指窍阴穴也。其证头角疼而目眩,胸胁痛而耳聋, 寒热,呕而口苦,胸满而或心下痞闷,此是少阳经半 表半里证。《本经》不从标本,从乎中。治有三禁,不可吐, “不可汗、不可下、利小便也。”只宜和解表里,随手而愈。 凡头角疼、耳中痛、耳边肿、耳中洪洪而鸣、耳中上下 肿痛,或胁满痛,皆是少阳部分邪火为之。若口苦,少 阳胆热也。胁下肿痛者,少阳邪结也。治之得法,有何 坏证?常须识此,宜详审之。
辨脉法:“脉见弦数,本经病也。”
辨证法“头角痛而目眩,胸胁痛而耳聋,寒热呕而口 苦,心下满闷者,即是半表半里证。不从标本,从乎中 治。”
用药法。“《本经》证。”俱用小柴胡汤。随证加减。再无别汤。
《足太阴经证治》
足太阴脾经,乃三阴之首,名曰太阴中宫坤土。其脉 始于足大指隐白穴,上行至腹,络于咽,连舌本,循身 之前也。其证身热腹满,咽干,手足温,或自利不渴,此 是阳经热邪传入太阴标病,宜柴胡桂枝汤不热。若腹满痛,燥渴,身目黄,茵陈汤。小便赤,大便燥实不通, 亦是阳经热邪传入太阴本病,宜桂枝大黄汤下之。 若初病起,身不热,口不渴,头不疼,就便怕寒,中脘腹 满痛,或吐泻,手足冷,小便清白,或呕哕,此是《本经》直 中寒邪本病,宜理中汤温之。若初病起无热不渴,止 有胸膈腹胀满闷,面唇皆无光泽,或呕而胸腹急痛, 手足冷,自觉不舒快,少情绪,其脉沉细。此证不因嗜 欲,皆因生冷之物伤于脾胃,故为内伤寒也。治宜“治 中汤温散。”内有寒热两端,不可混治。用在得宜 辨脉法。沉缓热在经,沉实热在腑,沉细寒在脏。尺寸 俱沉者。太阴受病也。
辨证法:“身热,腹满,咽干,手足温者,是传经热证,标病 宜平热。若腹满痛,燥渴,大便不通,或身目黄者,是传 腑热证,本病宜下之。若逆冷腹痛,吐泻者,是中脏寒 证,本病宜温之。若生冷内伤寒证宜温散。”
用药法平热用柴胡桂枝汤。若下之用桂枝大黄汤。 若身目黄用茵陈汤。若温之用理中汤。温散用治中 汤。
《足少阴经证治》
足少阴肾经,乃人之根蒂也。“三阴交中,名曰少阴”,其 经始于足心涌泉穴,上行贯脊,循喉络舌本,下注心 胸,行身之前也。其证引衣蜷卧而恶寒,或舌干口燥, 讝语发渴,大便不通。此因阳经热邪传入少阴,本病 宜急下之。若初起身热面赤,足冷脉沉,此是本经自 受夹阴伤寒标与本病也。宜麻黄、附子、细莘温经散 寒。若加烦躁,欲坐卧于泥水井中,虽欲饮而不受,面 赤脉沉足冷,此是阴极发躁,本病宜四逆合生脉散, 退阴回阳温补。若身热面赤足冷,烦躁欲饮,揭去衣 被,脉数大无力,此是虚阳伏阴,标与本病宜温解表 里。若初病起,头不疼,口不渴,身不热,就便怕寒,厥冷 蜷卧,或脐腹痛而吐泻,或战栗面如刀刮,此是本经 直中寒邪本病,宜四逆汤急温之。若无热恶寒,面色 青,小腹绞痛,足冷脉沉,蜷卧不渴,或吐利,甚则舌卷 囊缩,昏沉不省,手足指甲皆青,冷过肘膝,心下胀满, 服药不受,此乃夹阴中寒,本病宜人参四逆汤温补 之。其前少阴有身热者,是未离于表也。六经之中,惟 此一经难辨,大要以口燥渴,脉沉实有力,或大便不 通者,知其热,脉沉而迟,别其寒。至阴经,则难拘定法, 或可温而或可下,因分直中传经。此法发前人之所 未发也。
辨脉法,沉实有力热在脏;沉细无力寒在脏。数大无 力,是虚阳伏阴。其夹阴伤寒,夹阴中寒,阴极发躁,脉 皆沉也。尺寸俱微沉者,少阴受病也。
《辨证法》,“引衣蜷卧而恶寒,或舌干口燥,大便不通者, 是传经热证,本病宜应下。四肢厥冷,脐腹痛,泻利者, 是直中寒证,宜急温之。伏阴,是标与本病,宜温解表 里;夹阴伤寒,是标与本病,宜温经散寒;夹阴中寒,是 本病宜温补。阴极发躁证,是本病宜退阴回阳,宜急 下之,大承气汤、急温四逆汤,温解表里,加减五积散”, 温经散寒。麻黄附子细莘汤。温补。人参四逆汤加茱 萸。退阴回阳。用四逆合生脉散。
《足厥阴经证治》
足厥阴肝经,三阴交尽,名曰“厥阴”,乃六经之尾。凡伤 寒至厥阴,邪势已极,其经始于足大指大敦穴,上环 阴器,抵小腹,贯膈上口唇,与督脉会于项巅,行身前 之侧也。其证烦满囊缩消渴,舌卷讝妄,大便不通,手 足乍温乍冷,此是阳经热邪传入厥阴本病,宜大承 气急下之。若发热恶寒似疟状,此是热邪在经标病, 宜柴胡、桂枝麻黄各半汤和缓,若不呕清便,病自愈。 若初病起,身不热,口不渴,头不疼,就便怕寒,四肢厥 冷,或小腹至阴疼痛,或吐泻体痛,呕哕涎沫,甚则手 足指甲面唇皆青,冷过肘膝不温,舌卷囊缩,此是《本 经》直中真寒,本病宜茱萸四逆汤急温之。《本经》有寒 热,临病制宜,不可执一法也。
辨脉法沉实有力热在脏。微细无力或伏绝寒在脏。 浮缓热在经。微浮微缓病自愈。尺寸俱微缓者,厥阴 受病也。
辨证法:“烦满囊缩,消渴,舌卷讝妄,大便不通,是传经 热证,本病宜急下。四肢厥冷,或小腹至阴疼痛,或吐 泻体痛,呕哕涎沫者,甚则手足指甲面唇皆青,冷过 肘膝,舌卷囊缩,是直中真寒证,本病宜急温。发热恶 寒似疟状,是传经热证,表病宜和缓。如不呕清便,病 自愈。”用药急下,大承气汤急温,茱萸四逆汤和缓,柴 胡桂枝麻黄各半汤。
合并病
合病并病二证,世所难明,若非得其精专,焉能识此 证也?其合病者,两阳经或三阳经齐病不传者,为合 病。并病者,一阳经先病未尽,又过一经而传者,为并 病。且如太阳阳明并病一证,若并未尽,仲景所谓“太 阳证不罢,面色赤,阳气怫郁在表,不得发越,烦躁短 气”是也。是传未尽,尚有表证,法当汗之,麻黄汤、桂枝各半汤。若并之已尽,是为传过。仲景所谓“太阳证罢, 潮热,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讝语,法当下之以承气汤。” 是知传则入腑,不传则不入腑,言其传变如此也。三 阳互相合病,皆自下利。太阳阳明合病,主葛根汤;太 阳少阳合病,主黄芩汤;少阳阳明合病,主承气汤;三 阳合病无表证,俱可下。但三阳经合病,仲景无“背恶 寒”语句,虽则有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乃属太阳, 而非三阳合病也。三阳若与三阴合病,即是两感,所 以三阴无合并病例也。大抵伤寒二阳经合病,必用 二阳经药合治之;三阳经合病,必用三阳经药合治 之。如人参羌活汤,乃三阳经之神药;麻黄汤、神术汤, 太阳经药;葛根汤、白虎汤,阳明经药。小柴胡汤,少阳 经之药也。
合病:若冬月正伤寒,照此例用药。若时证其脉,多有 二经三经合病者,治议小柴胡兼内伤治,如劳力合 补中益气之类,不得过治,致生别病。先用合病药,不 愈,然后如此治。
两感误治
两感者,阴阳双传也。虽为必死,然亦有可救者。虚而 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犹或可治,大羌活汤 主之。盖用药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活人书》救里 四逆汤,攻表桂枝汤,殊不知仲景云:太阳与少阴俱 病,头疼恶寒,为太阳邪盛于表;口干而烦,为少阴邪 盛于里;阳明与太阴俱病,身热讝语,为阳明邪盛于 表;不欲食腹满,为太阴邪盛于里;少阳与厥阴俱病, 则耳聋寒热,呕而口苦,为少阳邪盛于表;烦满囊拳, 为厥阴邪盛于里也。三阳头疼身热,耳聋胁痛,恶寒 而呕,邪在表者,已自不可下之;其三阴如腹满干呕, 口渴,囊缩讝语便实,在里者可不下乎?《活人书》引下 利身疼痛虚寒救里之剂,而欲施治于烦渴、腹满、囊 缩、讝语、实热之证,岂不差乎?原仲景所谓发表者,葛 根麻黄是也;攻里者,调胃承气是也。《活人书》却谓“救 里则是四逆,救表则是桂枝。”今以救为攻,岂不相背? 若用四逆,是以火济火,而腹满囊缩等证,何由而除? 脏腑何由而通?荣卫何由而行?故死者多矣。盖表里 不可并攻,阴阳难同一治也。然用药之法。助正除邪 之理。可不一定于胸中乎。
急下急温
急下急温者,病势危笃,将有变也,非若常病可缓。如 少阴口燥舌干而渴,因邪热内消,肾水津液干枯,故 当急下以救肾家将绝之水。少阴自利纯清水,心下 硬痛,口燥渴者,急下之。少阴腹胀满硬,或绕脐硬痛, 不大便,土胜水也,急下之。阳明汗多热甚,恐胃汁干, 急下以存津液。阳明腹满痛,为土实,急下之。热病目 不明,热不止者多死。目睛不明,肾水已竭,不能照物, 则危甚矣,急下之,六者,俱大承气汤。“少阴急温有二 证:内寒已甚,阳和之气欲绝,急温之;少阴膈上有寒 饮,干呕不可吐者,急温之,用四逆汤”,此急救之功也。
脉浮可下脉沉可汗
夫脉浮当下,脉沉当汗,固其宜也。然其脉虽浮,亦有 可下者,谓邪热入腑,为大便难也。假若大便不难,岂 敢下乎?脉虽沉,而亦有可汗者,谓少阴病,为身有热 也。假若身不热,岂敢汗乎?此正所谓取证不取脉也。
可汗
凡头项体痛者,或腰痛背强者,或身痛拘急者,或洒 洒恶寒者,或翕翕发热者,及尺寸脉浮紧者,与“脉浮 数者,或病人烦热不解者,悉皆汗之。”已上皆属表证, 而得表脉无汗者,即宜发汗。若汗后不解,表证尚在, 再宜汗之。如表证已解,其热不退者,此是传经也,宜 从别治。
不可汗
凡口燥舌干者,或口苦咽干者,或咽喉痛者,或吐衄 下血者,或淋血者,或小便淋沥者,或大便泻利者,或 内伤劳倦者,或尺脉微弱者,或房劳阴虚者,或梦遗 泄精者,或动气者,或风温湿温中暑者,或疮痛者,或 妇人经水适来适断者,或气血两虚者,或脉微细者, 或新产血虚者,悉皆不可发其汗也。
可下
“凡蒸蒸发热,大便不通者;或潮热自汗,讝语烦渴,大 便不通者;或潮热腹痛者;或潮热腹胀硬满者;或潮 热讝语者;或阳明自汗多,胃中必燥,大便必鞕而讝 语者;或能食不大便者;或讝语脉滑而疾者;或潮热 手足濈濈然汗出,大便难者;或五六日不大便,绕脐 腹硬痛,燥,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也;或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大便不通者;或病人小便不利,乍难乍易,微 热喘满不卧,亦有燥屎者;或吐后腹胀满不减者;或 下利,脉滑而数者,此有宿食也;或下利,脉三部皆平, 甚则心下硬痛者”;或腹中满痛者;或胸痛者;或内实 燥满,及发斑黄狂乱,扬手掷足,揭去衣被,不大便者; 或汗吐下后微烦,小便数,大便难者;“或转屎气者;或 发热大渴不大便者;或小腹硬满而痛,小水自利,大便黑,此有畜血者;或潮热不解,脉沉数,大便难者,悉 皆可下之也。”大抵一切下证,要知舌干,口中燥渴,大 便不通,及脉沉实、沉数、沉疾、沉滑有力者,方可下之。 再以手按脐腹胸胁,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急下之 无疑也。如下不尽,亦宜再下之。若下后腹中虚软,脉 无力者,此为虚也,以参胡三白汤加当归身和之。若 下后发热潮热,往来寒热不解者,宜小柴胡加减和 之。若烦热不得眠者,温胆汤加竹叶石膏主之。如下 后利不止,或身体疼痛,脉无力者,又当温补之,此家 传之活法也。
不可下
脉沉有表证者,不可下及恶风恶寒者,或头项腰背 强痛拘急者,或手足逆冷不温者,或尺脉弱者,或六 脉虚细者,或呕吐者,或腹中时满时减者,或不转屎 气者,或腹胀可揉可按者,或脐之左右有动气者,或 腹如雷鸣者,或阳明而冷赤色者,或咽中闭塞者,或 血虚气虚者,或内伤劳役者,或阴虚劳倦者,或经水 “适来适断者,或胎前崩漏者,或小便清白者,或夹阴 面赤者,或心下硬者,或脉虽大而无力者,悉皆不可 下之也。”
可吐
凡病在膈上者;及脉大胸满多痰者;或食在胃口脉 滑者;或胸满郁郁微烦者;或胸中懊憹者;或胸中郁 郁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涎沫者;或下利日数 行,寸口脉滑者,吐之利自止也;或病人手足厥冷,脉 乍结,以寒气在胸中,则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 或伤寒三四日,邪在胸中者;寸口脉沉伏,或浮滑,有 痰者。或喉中有痰声者。或干霍乱心腹刺痛欲死者, 或中风寒痰涎壅塞者。悉皆可吐。正所谓在上者。因 而越之也。
不可吐
凡病人元气羸,及老弱血气两虚,或房劳阴虚,或劳 倦内伤,或妇人胎产崩漏,或脉虚细无力,或经水适 来适断者,悉皆不可吐之也。
可温
凡中寒者,及直中阴经者;或无热恶寒者;或口出涎 沫者;或脉虚细无力者;或脉沉迟者;或腹痛泄泻者; 或“战栗蜷卧,面如刀割者;或四肢逆冷者;或膈上有 寒,干呕者;或呕吐不止者;或面戴阳者;或夹阴中寒, 面唇青者;或下后利不止,清谷不化,脉弱者;或阴证 舌卷囊缩,手足厥冷者;或胃寒欬逆者;或清谷泻利” 不止者。其要在乎脉来沉细沉迟。或伏绝者。悉皆当 温之无疑矣。
不可温
凡口燥咽干及舌燥而渴者,或身热小便赤者,或揭 去衣被,扬手掷足者,或喜饮冷者,或大便实者,或身 发斑黄狂乱者,或妄语潮热者,或面赤大便实,烦躁 讝语者,或身热脉来有力者,或小水短赤者,要在知 其脉来,沉实、沉数、沉滑、洪大有力者,悉皆不可温之 也。
用药寒温相得
“‘夫发表之药用温,攻里之药用寒,温里之药用热者, 各有所宜也。盖表既有邪,则为阳虚阴盛,温之乃以 助阳,阳有助则阳长,而阴邪所由以消,故用辛甘发 散之,以为阳也。此指表药用温者而言之也。里既有 邪,则为阴虚阳盛,寒之乃以助阴而抑阳,阳受其抑 则微,而真阴所由以长,故用酸苦涌泄之,以为阴也’。 此指里药用寒者而言之也。至于阴经直受寒邪,则 为脏病,主阳不足而阴有馀,故用辛热之剂以温之, 所以助阳而抑阴也,则阴消阳长”,此则指言温里之 药亦明矣。若表有邪而不汗之,其邪何从而解?里有 邪而不下之,其邪何从而出?脏有邪而不温之,其寒 何从而除?以此三者,故用药有温凉“寒热之别。其于 热药寒服,寒药热服,中和之剂,温而服之。此则寒因 热用,热因寒用,不寒不热,温而用之”之义也。且药之 相得也,如麻黄得桂枝则能发汗;苏叶得葱白、豆豉 亦能发汗;芍药得桂枝则能止汗;黄芪得白术则能 止虚汗;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身 痛;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羌活得川芎 止头疼;川芎得天麻止头眩;干葛得天花粉则止渴; 石膏得知母亦止渴。香薷得扁豆则消暑;黄芩得连 𧄍则消毒。桑皮得苏子则定喘;杏仁得五味则止嗽。 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半夏 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䒷蒌则开结痰;竹沥得姜汁 则行经络。桔梗得升麻,则开提气血。枳实得黄连,则 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能使胸中宽。知蘗得山栀,则 降火。豆豉得山栀,治懊憹。神砂得枣肉,安神。白术得 黄芩,则安胎。陈皮得白术,则补脾。人参得麦冬、五味 则生脉。苍术得香附,开郁结。厚朴得腹皮,开膨胀。草 果得山楂,消肉积。神曲得麦芽,能消食。乌梅得干葛 则消酒;砂仁得枳壳则宽中;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药得香附则顺气。白芍得甘草则治腹痛;茱萸得良 姜亦止腹痛;乳香得没药大止诸疼;芥子得青皮则 治胁痛;参芪得附子则补阳;知蘗得当归则补阴;当 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磨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 则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大黄得芒硝则润下,皂 荚得麝香则通窍,诃子得肉果则止泻利;木香得槟 榔则止后重。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泽泻、猪苓得白 术则能收湿。此用药相得之大端,医家之心妙也。
发热
夫伤寒翕翕发热者,乃风寒客于皮肤,邪气怫郁于 外,表热而里不热也。此“太阳经表证,头疼项强,腰背 脊痛,身体骨节疼,或已发热未发热恶寒,脉浮紧无 汗,冬月用麻黄汤,三时用芎苏散、羌活冲和汤、人参 羌活散、正气散选用;脉浮缓自汗,冬月用桂枝汤,三 时用加减冲和汤、神术汤选用。若脉浮发热、烦渴,小 便不利者,此热传太阳膀胱本病也,用五苓散利之。 若阳明经发热目痛,鼻干不眠,微恶寒,微有头额痛, 脉微洪,宜葛根汤。若表热未罢,邪热传里,里未作实, 则表里俱热,口渴饮水,脉洪数者,宜白虎汤。”此但轻 于纯在表纯在里也。若表证皆除,而反见怕热燥渴 讝语,大便实而脉沉数,蒸蒸发热者,此为里热,是阳 邪陷入阴中,里热甚而达于外也,用调胃承气汤下 之。若少阳经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头角痛,脉弦 数,此热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之。三阴无表热, 惟少阴有表热之证,但其脉沉足冷,用麻黄附子细 莘汤。或下利厥冷,里寒外热,用人参四逆汤。其阴阳 俱热而不止者,汗后复发热,脉躁疾者,下利大热不 止者,皆死证。又有三阳传里实热证,口必燥渴,饮水 不止,揭去衣被,扬手掷足,胸腹满痛,斑黄狂乱讝语, 大便不通,脉必沉实有力,甚则舌卷囊缩者,难治。但 当三一承气汤攻里下之,方开别条,与前表热不同 也。
恶寒
伤寒则恶寒,理必然也。虽居密室帐幕之中,亦憎寒 拘急,自然啬啬而恶之,若见风尤甚怕也。如寒气甚 重者,使人毫毛毕直,而鼓颔战栗,虽向火不能遏其 寒也。如已发热者,虽大热而不欲去衣被也。且恶寒 者,乃寒邪客于荣卫,则洒淅恶寒。虽一切恶寒,多属 表证,尚有阴阳所分,无汗为表实,有汗为表虚。若发 “热恶寒,头疼脉浮紧者,邪入太阳表证也,宜发汗,冬 用麻黄汤,三时用芎苏散、羌活汤、正气散选用。有汗 恶风,脉浮缓者,冬用桂枝汤,三时用加减冲和汤选 用。”若欲攻其里者,但有恶寒,表不解者,不可攻里,要 当先解其表也。如不恶寒而反恶热者,此为表解,乃 可攻里也。又有少阴无热恶寒,蜷卧足冷,脉沉细者, 此寒邪直入足少阴肾经里证也,宜四逆汤温之。《经》 云:“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又有汗后恶 寒,脉浮无力者,亦为表虚,宜桂枝芍药汤和之。有大 便不通,燥渴微恶寒,脉实者,用大柴胡汤下之。至于 背有恶寒者,背为阳,腹为阴,背恶寒者,阳不足也。阳 气不足,阴气即盛,阴盛则口中和,背上寒,附子汤温 之。阳气内陷者,口干燥渴,心烦,独背上微恶寒者,此 里实热也,人参白虎汤和之。盖微者,乃不盛之谓也, 非比少阴之寒甚也。少阴之病,若恶寒蜷卧,手足厥 冷,自利烦躁,脉不至者,则又为不治之证矣。前所用 麻黄汤、桂枝汤、芎苏散、羌活汤、正气散、加减冲和汤、 神术汤。
汗后不彻
“伤寒表证,虽经发汗不解,此因汗不尽,故寒热似疟, 一日二三发,或面赤身痒,或骨节烦疼大热者,皆因 汗出不彻故也。故伤寒热多寒少,似疟,一日二三发, 面赤身痒者,此不得汗出,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若面色缘缘正赤者,此阳气怫郁在表,当发其 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 知。若短气者,此汗不彻故也,宜更发汗则愈。若服发 汗药,汗出似解,至半日许复发,烦热不解,其脉浮数 者,更发汗则愈。又若伤寒八九日不解,脉浮紧无汗, 发热身疼者,此为表证,仍在太阳经而不传,宜麻黄 汗之。又若伤寒十日,热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 解矣。
若胸胁满痛者,属少阳也,宜小柴胡汤。脉但浮而不 弦,无胸胁痛者,还属太阳,无汗则麻黄汤,有汗则桂 枝汤。
若发汗后恶寒。有表证不解。脉浮者。宜桂枝汤和之。 汗后不恶寒。反恶热者。此内实也。用调胃承气汤下 之。
本热
伤寒太阳病,脉浮发热渴,小便不利者,此太阳邪热 传于膀胱里病也,用五苓散利之。
恶风
伤寒则恶风,理必然也。盖风邪伤卫,腠理不密,所以自发汗而恶风也。由是观之,恶风悉属于阳,非比恶寒乃有阴阳之别也。微恶风者,居于密室之中,衣被 之内,坦然自舒而不恶也。若见风则恶矣。恶风有汗, 为表虚而脉浮缓,冬用桂枝汤,三时用加减冲和汤。 恶风发热而喘,用桂枝冲和汤。若发汗过多,遂漏不 止,卫虚亡阳,恶风脉浮者,用桂枝术附汤。恶风小便 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上同。若风湿相搏,骨节疼痛, 自汗恶风短气,小便不利,身微肿者,用甘草附子汤。 “恶风自汗而喘,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恶风无汗而 喘者,用麻黄汤。汗后七八日不解,表里俱热,时时恶 风,大渴舌干口燥而烦者,以人参白虎汤主之。
潮热
潮热属阳明,旺申未一日一发,日晡时作,如潮候之 有信,故曰:“潮热。”专主胃腑实热,燥粪使然。渴甚不大 便,讝语,脉洪数有力者,用调胃承气汤攻之。如热不 潮,口不渴,大便不实者,不可攻也。如热甚烦渴饮水, 脉洪数,大便如常者,人参白虎汤解之。若潮于寅卯 属少阳,脉弦数,小柴胡和之。若潮于巳午属太阳,或 “脉浮紧,小便难,大便溏,热未入腑,犹带表证,先用柴 胡、桂枝以解表,候小便利而大便鞕,方可攻之。”盖攻 须料量要切,脉之实大,或沉实有力,或沉数有力,或 洪数有力,再审病人腹硬满痞,或绕脐硬痛,以手按 之则痛,或转屎气,或手足心并腋下濈濈然有汗,此 内实有燥屎也。若大实、大热、大渴、大满大坚,用大承 气下之。若小实小渴,小满小坚小热,以大柴胡甚者 小承气攻之。若腹中不坚满止,燥渴,大便不通,脉实 有力,用调胃承气汤。凡欲行大承气,当先与小承气。 服下良久,病人腹中转屎气者,此有燥屎也,可与大 承气攻之。不转屎气者,初鞕后溏不定,慎勿攻之。攻 之则腹胀不食,为难“治也。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 自利,胁痛不止,小柴胡主之。”又胁下硬满,不大便而 呕,舌上白胎者,用小柴胡,则濈然汗出而解也。若大 结胸有潮热,属太阳,大陷胸汤。若欬逆潮热,大便自 利,潮热并属小柴胡。病人烦渴,汗出即解。又如疟状, 日晡潮热,脉实者,可下,用大柴胡汤;大便利而脉虚 者,不可下,用桂枝柴胡汤。凡有潮热,必先用小柴胡。 若热不除,内实燥渴者,则用大柴胡。甚者用承气汤 可也。
寒热往来
往来寒热,阴阳相胜,邪正分争故也。此属少阳半表 半里证。若阳不足,阴邪出表与争,故阴胜而为寒;若 阴不足,阳邪入里与争,故阳胜而为热。邪居表多则 多寒,邪居里多则多热。邪在半里半表,则寒热相半, 乍往乍来而间作也。小柴胡专主往来寒热,寒多加 桂枝,热多加黄芩。太阳证八九日如疟状,一日二三 度而发,不呕清便,脉浮缓者为自愈,不浮缓为未愈, 用桂麻各半汤。病至十日,热结在里,燥渴,大便实,往 来寒热,大柴胡下之。若往来寒热,胸胁满而不痛,属 半表半里,未入于腑,小柴胡枳桔汤。未效,用小柴胡 入小陷胸汤。妇人中风,八九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 经水适来适断,此为热入血室,用小柴胡加生地、红 花、当归、丹皮、桂枝。若心烦喜呕,胸膈满,不饮食,寒热 往来,小柴胡汤。汗下后不呕不渴,头汗出,胸膈满,小 便不利,寒热往来,柴胡桂姜汤。热多寒少,尺脉迟者, 荣血不足,黄芪建中汤。候尺脉不迟,小柴胡汤。《经》曰﹕: “血虚气弱,腠理开,邪气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邪 正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 连,其痛必下,痛攻上,故使呕也,小柴胡汤。若小柴胡 证,医以他药下之,其柴胡证不罢者,复与小柴胡汤, 必蒸蒸而振,则发热汗出而解也。若伤寒六七日,发 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有结,柴胡桂枝汤。若 寒热往来,寒多者,加桂枝芍药,热多倍用柴胡。若胸 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饮。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 烦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寒热汗多亦治之。”
烦热
烦热者,乃邪热传里,不经汗吐下,则为烦热,乃热而 烦扰不安也,与发热若同而异,病人烦热,汗出则解, 如未作膈实,乃但和解微汗而已。若心下满而烦,则 有吐下之殊,先烦后悸者为实,先悸后烦者为虚。烦 欲吐不吐,郁闷之貌。但表有热,不得汗出而烦者,脉 必浮数,宜发汗即愈。发汗后解,半日许,复发烦热,脉 “浮数者,宜再汗之,又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 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愈也。”太阳病,心烦自汗,小便数 者,不可与桂枝汤,宜芍药甘草汤。太阳病,服汤后,汗 出烦渴,脉洪大者,用白虎人参汤。阳明病,心烦,喜呕 吐,寒热往来,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汤。衄 血烦渴,饮水则吐,五苓散不愈,竹叶“石膏汤。”下后昼 烦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微沉,姜附汤。若汗下后, 病仍不解而烦躁者,茯苓四逆汤。大下后,六七日不 大便,烦躁不解,腹满硬痛而烦渴者,有燥屎也,大承 气汤。汗吐下后,心下满,气上冲胸,头眩身振摇而烦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瘥后不能胜谷气,微烦,损 谷则愈,小柴胡加枳“壳;不愈,大便实者,加大黄。”又有 肾伤寒,表里无热,但烦愦不欲见光明者,时有腹痛, 脉沉细,四逆汤。凡伤寒身体烦疼,即是热疼不得汗 故也。若脉浮数者,宜汗之,此表证而烦也。若烦渴脉 弦数,此半表半里证而烦也,加之寒热胁痛而呕,宜 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至于胸中烦,即胸中热而 烦也。又心中烦,亦心中热而烦也,并宜小柴胡汤加 炒栀、连。阳明病烦渴,脉洪数,饮水不止者,白虎汤;大 便实者,调胃承气汤。此里证而烦也。若内伤劳役,阴 虚火动而烦者,其人身倦无力,自汗,尺脉浮虚,宜补 中益气汤加炒栀、连、生地、麦冬、黄蘗、知母。若不得睡 而心烦者,兼服朱砂安神丸,纳其浮游之火而安神 明也。大抵伤寒六七日,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禁不 能言,其人躁扰,欲作汗而解也。若脉和大烦,目重,睑 内际黄者,此亦欲作汗而解也。一切肌表大热而烦, 盖欲作汗而解,再无疑矣。一如天道亢热,人皆不安, 或时大雨至,人皆凉爽,但脉不应者,为难治。如足冷 脉沉细者,此阴证之烦也,急用人参四逆汤温之,又 不可不知也。若发汗出,烦热不得眠者,此为胃中干 燥也。饮水者,宜少与之,以救胃汁干也。若伤寒二三 日,心悸而烦者,此虚烦也,小建中汤。又“少阴病二三 日,心烦不得眠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烦躁
“烦为扰乱而烦,躁为愤怒而躁。”谓烦躁者,有阴虚阳 实之别也。心热则烦,肾热则躁,烦为热轻,躁为热重。 所谓烦躁者,先发烦而后至躁也。所谓躁烦者,先发 躁而渐至烦也。太阳病,头疼发热,恶寒体痛,脉浮紧, 烦躁因不得汗出,此邪在表而烦躁也。冬用大青龙 汤,三时用十味芎苏散加石膏、麻黄。天道暖盛,九味 冲和汤加麻黄,六神通解散亦可。《经》云:“伤寒当汗,不 汗则人烦躁”,此之谓也。凡伤寒肌表热甚,脉浮数,不 得汗出而烦躁者,速宜汗之为当也。若表邪传里,讝 语大渴,面赤饮水不止者,脉洪数而烦躁,人参白虎 汤。阳明经腑病,五六日不大便,绕脐腹硬痛,讝语渴 甚,烦躁发作有时者,此内有燥屎而“烦躁也,宜调胃 承气汤下之。元气虚者,蜜导法通之。若病大热,错语 呻吟,或干呕不眠,而烦躁口渴脉数者,此邪在里而 烦躁也,黄连解毒合白虎加竹叶。”若太阳不得汗,医 以火劫取,汗不出,大热入胃而烦躁者,此劫令烦躁 也,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入黄连、山栀。凡伤寒阳微, 发汗烦躁不眠,或汗“下后,昼夜烦躁不得眠,夜安静, 身无热,脉沉微者,姜附汤。或汗下之后,病仍不去,烦 躁者,茯苓四逆汤。”要在脉沉细无力,口不渴,方可用 此汤,此阳虚而烦躁也。若得病二三日,脉微弱无力, 大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能食,小承气微利之。心中悸 而烦躁者,小建中汤。恶风自汗,脉弦而烦躁者,不用 此汤。若热六七日,烦渴欲饮水者,用五苓散。无热狂 言烦躁不安,精采不与人相当者,亦宜五苓散。又少 阴病,吐利呕逆,烦躁欲死者,脉必沉细,吴茱萸汤。若 阴证身微热,脉沉细,手足冷而烦躁者,四逆汤。面赤 加葱白。无脉干呕,用猪胆汁。又有不烦便作躁闷者, 乃阴极发躁,欲坐卧于泥水井中,其脉沉“细,足冷,饮 水不得入口者,用霹雳散,不若生脉四逆汤尤妙。”此 阴盛拒阳而烦躁也。余以艾汤调硫黄末二三钱,立 时出汗乃愈,此秘方也。累用累效,其结胸烦躁悉具 者死;吐利四逆而烦躁者,死;发热下利,厥逆而烦躁 不眠者死;恶寒蜷卧,脉不出而烦躁者死。又五六日 自利后,烦躁不眠者死。此皆烦躁之不治也。又有久 病阴虚,发热恶寒,午后面颊颧赤,烦躁引饮,肌热燥 热,至夜尤甚,脉洪大,按之无力,此皆血虚而烦躁也, 用当归补血汤。又有痰火升作喘,欬嗽气急,烦闷不 得安卧,或时心烦,或时躁乱不宁,此名痰躁,用温胆 汤加辰砂、䒷蒌、桔梗、竹沥、姜汁少许,为要药也。不在 “伤寒烦躁治例。”
头痛
头痛者,寒邪入足太阳,上攻于头,此表证也。头疼脉 浮紧无汗,用发汗;脉浮缓有汗,宜解肌,照时令用药。 《三阳经》杂证虽俱有头疼,不若太阳专主也。太阳则 顶巅脑后痛,连风府;阳明则头额痛;少阳则头角痛。 三阴无头痛者,其脉至颈胸而还,不至于头,故无头 疼。惟厥阴有头痛者,是脉经于顶巅也。阳明头额痛、 目痛鼻干,发热不眠,脉微洪者,用葛根解肌汤加川 芎、白芷、升麻、葱白。《本经》邪热传里,不恶寒反恶热,讝 语面赤,大渴饮水不止,脉洪数者,人参白虎汤。 若大便不通,潮热讝语,揭去衣被,胃热燥渴,此因热 气上攻,头目脉沉数有力,调胃承气汤下之,甚者大 承气下之。少阳头角痛,耳中痛,往来寒热,“胸胁痛而 耳聋,呕而口苦,身热,脉弦数者,用小柴胡加川芎”,盖 川芎乃胆经药也。又有肺家鼻塞头疼者,瓜蒂散搐 鼻,黄水出乃愈。又痰涎头疼,胸满寒热喘急者,亦瓜蒂散吐之。又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脉 沉厥冷加附子。此数者,伤寒头痛也。其杂证亦有头 痛者,头乃诸阳之首,凡血虚头痛,四物汤倍加川芎、 蔓荆。气虚头痛,四君子加川芎、藁本。气血俱虚头痛, 八物汤加藁本、蔓荆。脉大无力,用补中益气汤加蔓 荆、细莘。有风头痛,用羌活汤加天麻、荆芥。有湿痰头 痛,用二陈汤加苍术、芎、芷、细莘。有痰火痛者,二陈汤 加酒炒芩、连、山栀、川芎、蔓荆、竹沥、姜汁少许。又阴火 上冲头痛者,用四物汤加黄蘗、知母、蔓荆、荆芥、炒芩、 连、山栀。有暴感风寒头痛,芎苏散加苍术、白芷,各汤 中俱加桔梗,开提诸药上行,不可缺也。其食积亦有 头痛,《开食积伤寒》各条,故不录。大抵真头痛连于脑, 手足俱青者,为真头痛,必死。
头眩
头眩者,少阳半表半里间,表邪传里,表中阳虚,故至 头眩,用小柴胡、黄芪、川芎、天麻为君。又汗下后而眩 冒者,亦阳虚所致,用人参养荣汤加川芎、天麻。少阴 下利不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此虚极而眩也,人参 四逆汤加川芎、天麻。太阳病,若下之,因复发汗,此表 里俱虚,其人必冒,胃家汗出自愈,用真武汤加川芎、 天麻。太阳中风,头眩头摇,其脉浮紧,用羌活神术汤 加川芎、天麻。太阳发汗后,汗出不解,心下悸,头眩肉 𥆧筋惕,振振欲擗地者,宜真武汤加川芎、天麻。太阳 发汗二三次,汗出过多,肉𥆧筋惕,头眩身振身热,脉 虚数者,人参养荣汤加蔓荆、炒黄蘗、川芎、天麻乃愈。 阳明病,头眩不恶寒,能食而欬,茯苓、白术甘草生姜 汤加川芎、天麻。少阳呕而口苦,寒热头眩目运,脉弦 数,小柴胡加川芎、天麻。若汗吐下之后,虚而脉数无 力,心下痞满,胁痛气冲,咽不得息,身振摇,肉𥆧筋惕, 久则成痿,头眩目运者,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加川 芎、天麻。又有血虚头目眩运,用四物汤加人参、蔓荆、 天麻。若气虚头眩目运,四君子汤加川芎、当归、天麻。 伏痰头眩目运,用二陈汤:䒷蒌仁、桔梗、枳实、苍术、川 芎、天麻、竹沥、姜汁。痰火上攻,头眩目运,用二陈汤加 酒炒芩、连、山栀、蔓荆、川芎、天麻、竹沥、姜汁。阴火上冲, 头眩目运,用四物汤加炒黄蘗、知母、天麻。劳役内伤, 头眩目运,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天麻。若下元气脱, 头眩“目运,人参养荣汤”加升麻、川芎、天麻。大抵治头 眩目运,非天麻不能除也。
项背强
项背强者,太阳表邪也。无汗脉浮紧,宜发汗,麻黄汤。 有汗脉浮缓,宜解肌,桂枝汤用羌活冲和汤。太阳风 痓,角弓背反张,独头摇,卒口噤,用小续命汤。治在“痓 证”条下,有加减法。项背强几几,无汗用发汗,有汗用 实表。几几如短羽之鸟,不能飞腾,动则伸缩其颈,而 两翅耸动欲飞之貌。其病者,头项一伸一缩,故几几 也。
头摇
头摇者,里病也。内有痛则头摇,宜察痛而治之。一者, 风痓独头摇,卒口噤。二者,心绝则头摇,形状如烟煤, 直视者死。凡头摇多属于风,风主动摇,风脉必弦,用 神术汤加天麻、羌、防、全蝎、僵蚕之类是也。
无汗
无汗者,寒邪中经,腠里固密,津液内渗而无汗也。风 暑湿皆有汗,惟寒邪独不汗出。太阳证无汗者,冬用 麻黄汤,三时用芎苏散、冲和汤、六神汤选用。太阳证 无汗,脉弱无阳,难作汗者,血少也,黄芪建中汤加术 附。刚痓无汗,治在痓条下。少阴脉沉,发热无汗,麻黄 附子细莘汤。阳明当自汗,若无汗,身如虫行皮中,此 久虚无汗故也。热病热盛躁急,不得汗出,此阳脉极 也,死证矣。又温病不得汗出,必发狂也,有汗者生,无 汗者死。其三阴证与阴阳毒者,皆无汗也。按阴毒额 上手背冷汗出者,此虽阴证,亦有汗也,用人参四逆 汤,原太阳表邪当汗之证,用麻黄汤二三剂,发汗不 出者必死。然发汗头面半身以上虽出,其下半身无 汗,及不至足者,必死。盖寒自伤足经而起,汗出不至 足者,是太阳膀胱气绝也。凡温热病,伤寒不得汗,用 捣姜汁绵裹周身擦之,其汗自出,此良法也。
自汗
自汗者,卫为邪干,不能固密,腠理疏而汗出,不由发 而自出也。有表里虚实之分。“若风伤卫气,太阳表未 解,脉浮缓自汗者,冬用桂枝汤,三时神术汤。若汗后 恶风寒,皆为表虚,汗不止,用黄芪建中汤;太阳发热, 汗过多,汗出遂漏不止,为亡阳,用术附汤。”若阳明腑 病,自汗出,不恶风寒,而反怕热,躁渴讝语,饮水不止, “大便不通,脉沉数者,调胃承气汤下之。阳明自汗,小 便不利者,津液少也,急下调胃承气汤。”大抵伤风则 恶风自汗,伤湿则身重自汗,中暑则脉虚自汗,中暍 则烦渴自汗,湿温则妄言多汗,风温则鼾睡自汗,霍 乱则吐利自汗,柔痓则搐搦自汗,阳明则恶热潮热 自汗,阴虚劳力则身倦自汗,亡阳则遂漏不止自汗治开。各条下。惟卫气不与荣气和谐。脏无他病。发热 恶风而汗自出。宜桂枝和合荣卫。使邪气无所容之 地。则邪自出而汗自止矣。言桂枝发汗者。非发也。实 闭汗孔也。发字当作出字论。
凡阴证四肢厥冷,额上手背汗出者,脉必沉细,用四 逆汤温之。自汗出,小便难,身无热,脉沉足冷者,《四逆》 加桂枝、白术、茯苓。若吐利厥冷,脉沉或伏,或身痛,大 汗出者,《人参四逆》加桂枝、白术、黄芪。 凡发热下利,大汗不止者死。若大汗出,发润如油,喘 不止者死。若大汗出,热反盛,狂言不食者死。若汗冷 如冰,四肢厥冷,脉脱者死。柔汗发黄,环口黧黑者死。 凡伤寒温热病,汗不止,将发披水盆中,足露于外,宜 少盖,可用炒麸皮、糯米粉、龙骨、牡蛎,煅为细末,和匀, 周身扑之,其汗自止,免致亡阳而死,此良法也。《方开》 各条,不录。
盗汗
伤寒盗汗者,睡中出而醒则止也。缘邪在半表半里 间,故知胆家有热也,用小柴胡汤。若杂病寸脉虚浮, 尺脉数大无力,乃阴虚火动,宜当归六黄汤、辰砂白 芷散,兼用小柴胡汤。
头汗
诸阳经络,循于头,三阴,但到项而还。头汗者,邪搏诸 阳之首,则汗见于头也。若遍身自汗出,为热越,今热 不得越,而阳气上冲,津液上凑,故但头汗耳。夫里虚 则不可下,内涸则不可汗,头既有汗,不可再汗也。盖 阳明病,脉洪数,热甚,但头汗出,剂颈而还,渴饮水浆, 小便不利,必发黄也。此因热不得越,用茵陈五苓散。 “若瘀血在内,小便利而大便黑,小腹满硬,头汗出者, 为畜血,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则愈也。”往来寒热,胸 胁痛,头汗出者,属少阳,小柴胡汤和之。太阳中湿,发 黄,小便难,渴欲饮水浆,头汗出者,茵陈五苓散。重则 茵陈汤。阳明病,烦渴饮水多,胸满怔忡,头汗出者,为 水结胸,五苓散利之。中湿欲面向火,亦汗出者,治在 “中湿”条下。
凡头汗出,小便不利者死。
凡关格不得尿屎,头汗出者死。若元气下脱,额上汗 出,如贯珠不流者死。与夫误下湿家,汗出额上而喘, 小便难,大便利者,亦阳脱也,俱死证矣。
凡头汗到颈而还,必发黄证也。
手足腋下汗
“伤寒潮热,手足心腋下濈濈汗者,此为实也。手足乃 诸阳之本,热聚于胃,则津液旁达于四肢,蕴热则燥 屎讝语。手足汗出者,大承气汤下之。挟寒则水谷不 化,手足冷汗出者,理中汤温之。是有承气、理中之不 同也。阴毒寒证,手足额上冷汗出者,四逆汤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