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七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八十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八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八十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六十

      外科痈疽疔毒门二

      齐德之外科精义诊候入式法 荣卫色脉参应之法 论持手诀消息法

       三部所主腑脏病论 脉证名状二十六种所主病证 三部脉所主证候 三部脉所主

      杂病法诀 将护忌慎法 论虚实法 辨浅深法 辨脓法 辨证法 辨善恶法 砭镰

      法 贴熁法 溻渍法 针烙法 灸疗法 内消法 追蚀法 托里法 止痛法 用药

      增损法 权变通类法 论五发疽 总论 疔疮

      戴思恭证治要诀痈疽疖毒证治

      薛己医按用药总论 治法三要 灸法 攻补法 分三因 阴滞于阳则生痈

      阳滞于阴则生疽 明本末 脓溃论 生肌止痛 恶肉论 肿疡 溃疡 作痛 发热

       作渴 作呕 便秘 疔疮

    艺术典第三百八十卷

    医部汇考三百六十

    外科痈疽疔毒门二

    《元齐德之外科精义》

    《诊候入式法》

    夫医者,人之司命也;脉者,医之大业也。盖医家苟不 明脉,则如冥行索途,动致颠覆矣。夫大方脉,妇人、小 儿、风科,必先诊视,后对证处药。独疮科之流,多有不 诊其脉候,专攻治外,或有证候疑难,别召方脉诊察 于疮科之辈,甘当浅陋之名,噫其小哉如是。原夫疮 肿之生,皆由阴阳不和,气血凝滞。若不诊候,何以知 “阴阳勇怯。血气聚散耶。”由是观之。则须信疗疮肿于 诊候之道。不可阙也。历观古今治疗疮肿方书甚多。 其间诊候之法。略而未详。比夫诸科。甚有灭裂。愚虽 不才。辄取黄帝《素问》《难经》《灵枢》《甲乙》。及叔和仲景扁 鹊华佗《千金》《外台》《圣惠总录》。古今名医诸家方论之 中。诊候疮肿之说。编类次贯成篇帙,首载诊候入 式之法,次论血气色脉参应之源,后明脉之名状,所 主证候,及疮肿逆从之方,庶使为疮肿科者,览此则 判然可晓,了无疑滞于胸次。一朝临疾诊候至此则 察逆从,决成败,若黑白之易分耳。

    《荣卫色脉参应之法》

    夫天地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在人,曰血与气。盖血者 荣也,气者卫也,荣者荣于中,卫者卫于外,所以荣行 脉中,卫行脉外。脉者血气之先也。血非脉则焉能荣 于中?气非脉则焉能卫于外?二者相资而行,内则通 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外则濡于九窍四肢、百节万 毛,昼夜循行,如环无端,以成其度,会于寸口,变见于 脉。故曰“气血者人之神也。脉者气血之神也。”所以治 病之始。五决为纪。盖五决者。五脏之色脉也。脉应于 内。色应于外。其色之与脉。当相参应。故曰“能合色脉。 可以万全也。”凡为医先须调明色脉。若于此不精。虽 聪慧辩博。亦不足委也。

    《论持手诀消息法》

    夫诊候脉法,常以平旦为纪,阴气末散,阳气未动,饮 食未进,血气未乱,经脉未隆,络脉调匀,故乃可诊有 过之脉。若遇仓卒患病,不拘此论,《内经》所谓“持脉有 道,以虚静为保。”但可澄神静虑,调息凝心,视精明,察 五色,听音声,问所苦,方始按寸尺,别浮沉,以此参照, 可决生死之分矣。复观患人身形长短,肥瘦,老少男 女,性情缓急,例各不同。故曰:“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 调者病。”谓如室女尼冠,脉当濡而弱,婴儿孺子之脉 细而疾,三四岁者,呼吸之间,脉当七八至为平。比夫 常人,特不同耳。大抵男子先诊左手,女子先诊右手。 男子左脉大则顺,女子右脉大则顺。大凡诊脉,先以 中指揣按掌后高骨,骨下为关,得其关位,然后齐下 左右两指,若臂长人疏排其指,若臂短人密排其指, 三指停稳,先诊上指曰寸口,浮按消息之,中按消息 之,重按消息之,上竟消息之,下竟消息之,推而外之 消息之,推而内之消息之,然后先关后尺消息之一 类。此若诊得三部之中,浮、沉、滑、涩、迟、疾、不调,何病所 主?外观形色,内察脉候,参详处治,以忠告之。不可轻 言谈笑,乱说是非,左右瞻望,举止忽略,此庸医也。

    《三部所主腑脏病论》

    夫诊候之道,医者之难精也。若非灯下辛苦,勤于记 诵,参师访友,昼夜不遑,造次颠沛,寤寐俯仰,存心于 此,安能知神圣之妙哉?古人曰:“按其脉,知其疾,命曰 神”,以悟其探赜索隐之妙也。又曰:“切其脉,治其病,谓 之巧”,以明其指别之功也。盖三指相去毫厘之近,主 病若千里之远。观夫指别之功,世人固以为难,命曰 神,岂容易可至哉?尝考于《经》,脉有三部:寸、关、尺也。从 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曰寸,从寸上一分曰鱼际,从 寸至尺曰尺泽。寸后尺前为关,关前为阳,即寸口也;关后为阴,即尺脉也。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寸主上焦 头手皮毛;关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小腹及足。此 三部所主之大略也。左右两手三部,谓之六脉也。又 有人迎、气口、神门所主,又各不同。盖左手关前曰人 迎,右手关前曰气口,两关之后一分,即曰神门。故《脉 法赞》曰:“肝心出左,肺脾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 魄谷神,皆见寸口。”所谓“左手关前,心之部也,其经手 少阴与手太阳为表里,小肠合为腑。左手关上,肝之 部也,其经足厥阴与足少阳为表里,胆合为腑。左手 关后,肾之部也,其经足少阴与足太阳为表里,膀胱 合为腑。右手关前,肺之部也,其经手太阴与手阳明 为表里,大肠合为腑。”“右手关上,脾之部也,其经足太 阴与足阳明为表里,胃合为腑。右手关后,命门之部 也,其经手厥阴与手少阳为表里,三焦合为腑。”此谓 六部所主,脏腑十二经之义也。又《脉要精微论》曰:“尺 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 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 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亶 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 下者,小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粗大者,阴“不足,阳有 馀,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颠疾来徐去 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 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 为眴仆。诸浮而数者,皆在阳,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脉 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 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 者,阳气有馀也;滑者,阴气有馀也。阳气有馀,为身热 无汗,阴气有馀,为多汗身寒;阴阳有馀,则无汗身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者,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 不内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者,腰足清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 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已上诸疾,若非指明心了,乌 可得而尽其妙也。又《平人气象论》曰:“一呼脉再动,一 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行五动,闰以太息。不大不 小,不长不短,不滑下涩,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命曰平 人。平人者不病也。”盖平人之常气禀乎胃,胃气者,平 人之常气也。所以人常禀气于胃,故脉以胃气为本 也。《正理论》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合《灵枢经》云:“胃为 水谷之海也。”又曰:“脉应四时曰平。”信夫四时之脉,皆 以胃气为本,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之脉微弦曰 平。馀皆仿此,逆四时则病矣。若诊妇人之脉,妊身则 慎勿乱投汤散。其妇人之脉,诊得少阴脉动甚,则有 子也。又曰:阴搏阳,别有子也。又曰:身汗而无脉者,即 有妊也。治重身者,问其月事,观其体貌,然后主治,不 可忽也。又《经》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盖阴阳者,天地 之道也。是以治病者,必求其本,本于阴阳寒暑四时, 五脏之根也。以脉言之,则浮沉也;以部言之,则尺寸 也。《经》故云:“脉者,阴阳之法,以应五脏。”是谓呼出心与 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也。以 浮沉论之,则曰:浮者阳也,沉者阴也。应在脏腑,则浮 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所以心肺俱浮也; 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而大,举指来实者肾也,所以肝 肾俱沉也。迟缓而长者脾也,脾为中州,所以脉在中 也。仲景曰:“大浮数动滑,皆阳也,沉涩弱弦微,皆阴也”, 阳者热也,阴者寒也。所以寒则脉来沉而迟,热则脉 来浮而数,故曰“诸数为热,诸迟为寒”,无如此验也。《脉 经》曰:“诸浮为风,诸紧为痛,诸伏为聚,诸弦为饮,芤者 失血。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涩则烦心,大则病进。”浮为 在表,沉为在里,迟为在脏,数为在腑。又形壮脉细,少 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气多者毙,形气相 得者生,三五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此先 圣诊脉之大法也。故曰:凡治病则察其形气色泽,治 之无后其时也。所以形气相得者生,色泽以浮者,病 易已。脉从四时者可治;脉弱以滑者,是有胃气,此皆 易治也。若形气相失,或色夭不泽,及脉逆四时,或脉 实益坚,皆不可治。《经》所谓“必察《四难》而明告之。”又若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脉实,汗后脉躁,此皆难治 也。若疮疽之人,脓血大泄,脉滑数者,难治也。凡出脓 多,或如清泔,脉滑大散,寒热发渴者,治之无功也。若 患肺疮者,欬嗽脓血,脉见洪滑,治之难痊矣。大凡诊 脉见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虽头项拘急,四肢烦 痛,或复战栗。渴甚者。但有痛处。欲发疮肿也。

    《脉证名状二十六种所主病证》

    夫脉之大体二十六种,此诊脉之纪纲也。细而论之, 毫厘少差,举治必远。总而言之,逆从虚实,阴阳而已, 两者议之,以要其中。谨于诸家脉法中,撮其机要,翦 去繁芜,载其精义。

    浮脉之诊,浮于指下,按之不足,举之有馀。再再寻之, 状如太过,瞥瞥然见于皮毛间。其主表证,或为风,或 为虚。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浮而数者 热也。浮数之脉应发热,其不发热而反恶寒者,《疮疽之谓也。

    洪脉之诊,似浮而大,举按皆泛泛然满三部,其状如 水之洪流,波之涌起,其主血实积热。《疮肿论》曰:“脉洪 大者,疮疽之病进也。”如疮疽结脓未成者,宜下之。脓 溃之后,脉见洪大,则难治。若自利者,不可救治也。滑 脉之诊,实大相兼,往来流利如珠,按之则累累然滑 也。其主或为热,或为虚,此阳脉也。疮疽之病,脓未溃 者,宜内消也;脓溃之后,宜托里也。所谓“始为热而终 为虚”也。

    数脉之诊,按之则呼吸之间,动及六至,其状似滑而 数也。若浮而数,则表热也,沉而数,则里热也。又曰:“诸 数为热。”仲景曰:“脉数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曰:“肺脉 洪数,则生疮也。”诊诸脉洪数者,里欲有脓结也。 散脉之诊,似浮而散,按之则散而欲去,举之则大而 无力,其主气实而血虚,有表无里。疮肿脓溃之后,而 烦痛尚未痊退者,诊其脉洪滑粗散,难治也,以其正 气虚而邪气实也。又曰:“肢体沉重,肺脉大则毙”,谓浮 散者也。

    芤脉之诊,似浮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其主血虚, 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 病相应也。

    长脉之诊,按之则洪大而长,出于本位,其主阳气有 馀也。伤寒得之,欲汗出自解也。长而缓者,胃脉也,百 病皆愈,谓之长,则气治也。

    牢脉之诊,按之则实,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牢坚之 意。若瘰𤻤结肿,诊得牢脉者,不可内消也。 实脉之诊,按举有力而类结,曰实。《经》曰:“邪气胜则实, 久病则虚,人得此最忌。”疮疽之人得此,宜急下之,以 其邪气与脏腑俱实故也。

    弦脉之诊,按之则紧而弦,其似紧者为弦,如按弦而 不移,紧如内绳而转动,以此为异。春脉浮弦而平,不 时见则为饮为痛,主寒主虚。《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外 紧内热,欲发疮疽也。”

    紧脉之诊,似弦而紧,按之如绳而转动,其主切痛积 癖也。疮肿得之,气血沉涩也,亦主痛也。

    涩脉之诊,按之则散而复来,举之则细而不足。脉涩 则气涩也,亦主血虚,疮肿溃后得之,无妨也。

    短脉之诊,按举则不及本位。《内经》曰:“短则气病,以其 无胃气也。”诸病脉短,皆难治也。疮肿脉短,真气短也。 细脉之诊,按之则萦萦如蜘蛛之丝而欲绝,举之如 无而似有。细而微,其主亡阳衰也。疮肿之病,脉来细 而沉,时直者,里虚而欲变证也。

    微脉之诊,按之则软,小而极微,其主虚也。真气复者 生,邪气胜者危。疮肿之病,溃后脉微而匀,乃为瘥也。 迟脉之诊,按举来迟,呼吸定息,方得三至,其状似缓 而稍迟。痼疾得之则善;新疾得之,则正气虚惫。疮肿 得之,溃后自痊。

    缓脉之诊,按举似迟,而稍驶于迟。《仲景》曰:“阳脉浮大 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阳同等,谓之缓。脉见长缓,百 疾自瘳。”凡诸疮肿溃后,其脉涩迟缓者,皆易愈。以其 脉候相应,是有胃气也。

    沉脉之诊,举之不足,按之方见,如烂绵,其主邪气在 脏也。水汽得之则逆,比阴脉也,疮肿得之,邪气深也。 伏脉之诊,比沉而伏,举之则无,按之至骨,方得与沉 相类,而邪气益深矣。

    虚脉之诊,按之不足,迟大而软,轻举指下,豁然而空。 《经》曰:“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也。疮肿脉虚, 宜托里和气养血也。

    软脉之诊,按之则如帛在水中,极软而沉细,亦谓之 “濡。”其主胃气弱,疮肿得之,补虚排脓托里。

    弱脉之诊,似软而极微,来迟而似有。《仲景》曰:“微弱之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其主血气俱虚,形精不足。大抵 疮家沉、迟、濡、弱,皆宜托里。

    促脉之诊,按之则去来数,时一止而复来。《仲景》曰:“阳 盛则促,主热畜于里也,下之则和。”疮肿脉促,亦急下 之。

    结脉之诊,按之则往来迟缓,时一止而复来。仲景曰: “阴盛则结。”《经》曰:“促结则生,代则死。”

    代脉之诊,按之则往来,动则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 动者,曰“代脉”也。代者气衰也。诸病见之不祥。大凡疮 肿之病,脉促结者难治,而况见代脉乎。

    动脉之诊,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而动摇 者是也。《脉经》曰:“阴阳相搏,故谓之动。”动于阳则阳气 虚而发厥,动于阴则阴气虚而发热。是阳生于尺而 动于寸,阴生于寸而动于尺,不可不辨也。

    《三部脉所主证候》

    夫寸关尺者,脉之位也。浮沉滑涩,脉之体也。奠位分 体,指文语证者,诊脉之要道也。《脉经》曰:“大凡诊候,两 手三部,脉滑而迟,不浮不沉,不长不短,去来齐等者, 无病也。”

    寸口脉浮者,伤风也;紧者,伤寒也;弦者,伤食也。浮而缓者,中风也;浮而数者,头痛也;浮而紧者,膈上寒,胁 下冷饮也;沉而紧者,心下寒而积痛;沉而弱者,虚损 也;缓而迟者,虚寒也;微弱者,血气俱虚也;弦者,头痛, 心下有水也;双弦者,两胁下痛也;偏绝者,不遂也;俱 绝者,不治也。“潎潎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连连如蜘” 蛛丝者,阳气衰也。

    关主中焦胸腹中事,去来徐而缓者,无病也。浮者,腹 满而不欲食,胃虚胀也。滑者,客热在胃也。数者,热结 中焦也。沉伏者,中焦水汽,或呕逆而吞酸也。弱者,胃 气虚也。虽有虚热,不可大攻,须防热去则生寒也。牢 而实者,腹满响响噎塞而不通,或复大痛。涩者,气逆 也,芤则泻血。涩坚大实,按之不减而有力者,中焦实 有结伏在胃也。微浮者,积食不消,蛔动心悸也。 尺主下焦,腰肾膝胫足中事也。尺脉浮者,风热小便 难也。沉者,腰背痛而肾气不足。数者,脐下热痛,小便 赤色而恶寒也。迟者,下焦寒而阴虚也。紧者,脐下小 腹急痛也。缓者,脚弱下肿而痿痹也。弱者,下冷而肾 气衰也。软者,脚不收而风痹,小便难也。伏者,小腹痛 而疝瘕谷不化也。“细”者,溏泄而下冷也。“芤”者,小便涩, 而血下虚也。牢而小者,足膝寒痹,脚下隐隐疼痛也; “细而急”者,筋挛不能行也。“来而断绝”者,男子小腹有 滞气也,妇人月水不利也。

    《三部脉所主杂病法诀》

    夫三部之中,俱见一脉,所主杂病。略而言之,《脉经》曰: “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见微细;水谷之邪,来见实坚; 寒癖之邪,来见弦小。”又曰:“浮而滑者,宿食也;短而滑 者,酒病也;迟而滑者,胀满也;洪而大者,伤寒也;浮而 数者,伤风也;浮而急者,饮食不消,脾不磨也;沉而弦 者,寒气结而阴痛也;浮而缓者,皮肤不仁也;滑而散” 者,瘫痪也。迟而缓者,寒症也。浮而涩者,霍乱也。弱而 涩者,反胃也。紧而滑者,吐逆也。短而数者,心痛也。弦 而数者,为疟也。紧而急者,尸遁也。实小而坚者,病在 内而冷也;浮滑而紧者,病在外而热也。短而急者,病 在上也;长而缓者,病在下也;长而弦者,病在肝也;滑 而洪者,病在心也;微而软者,病在脾“也。浮而涩者,病 在肺也。沉而紧者,病在肾也。”又《诀》曰:“诸浮为风,或为 虚也。诸紧为痛,或为积也。诸涩为痹,诸弦为饮,诸数 为热,诸迟为寒。芤则为失血,软则为虚。”若脉沉沉泽 泽,四肢不仁者,亡祟也。或大而搦搦者,社祟也。若脉 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者,鬼祟也。

    《将护忌慎法》

    大“凡有疮疽生,皆只如黍粟粒许大,其状至微,人多 不以为急。”此蕴大患,宜速辨之,不可自忽。若能防之 于未形,理之于未成,或朝觉而夕治,求治于良医,则 必无危困矣。若因循慢忽,询于庸医,致令脓血结聚, 委之于命,束手待毙,不亦去道远乎?以致筋骨败坏, 穿通脏腑,死者十有八九矣。可不慎欤!盖患疮疽之 人,托命庸医,任意措置,危殆立至。若用良医,则可保 痊愈。用医之际,不可不择,辨之何难。若能饱读经书, 久谙证候,汤药熟洞明色脉,性情仁善,孝义忠信, 临事不惑,处治有决,方为良医,委用勿疑,然后要在 病人自克,不可恚怒悲忧,叫呼忿恨,骄恣情性,信任 口腹,驰骋劳役,惟宜清静恬澹耐烦为宜,于患人左 右,止息烦杂,切忌打触器物,诸恶音声,争辨是非,咒 骂斗殴,及产妇淫男,体气不洁,带酒腥膻,鸡犬乳儿, 孳畜禽兽,并须远离,“设或亲友重意问疾者,可以预 嘱徐行,低声款曲,伺候礼毕躬退,勿令嗟呀,惊怪话 旧”,引其游赏宴乐,远别亲戚,牵惹情怀。但恐病人心 绪凄怆,尤不可乱举方药,徒论虚实,惑乱患人,疑滞 不决,祇合方便省问,不可久坐多言,劳倦病人,深不 方便。夫侍患者,宜须寿近中年,情性沉厚,勤谨耐烦, 仁慈“智慧,全在调以粥药,无失时节。勿令于患人左 右,弹指嗟咨,掩泪窃言,感激病人,甚不利便。饮食之 间,忌慎非细,不可不载。畜中勿食驴、马、驼、骡、猪、狗、牛、 羖羊等,并杂鱼、龟𪔀、虾蟹及淹浥臭陈,自死病倒之 类,慎勿尝啖。飞禽之中,忌食鹅鸭、鸿、鹰、雀、鹤、鸳鸯、鹭 鸶、鸠、鸽、鸦、鸡、鴙,及能学人言者,慎勿食之。”野兽之中, 忌食獐鹿狐兔、虎豹熊豺及爪牙,害人有毒。虫兽并 父母自本命生属,忌慎勿尝啖。菜蔬之中,忌食黄瓜、 茄子、兰香、芸薹、胡荽、生菜、蓼芥、菌瓠、韭、蒜、葱、薤,勿食 之。果木之中,忌食桃杏枣栗李柰梨梅、软枣、红柿、樱 桃、胡桃、榛松、林檎及诸虫。未熟之果,慎勿食之。若 其疮疽脓溃肿消,气血虚弱,则可食羊肉、鹌鹑、蔓菁、 姜、酱、瓜、荠、萝卜,及黄白粮米、细米、稀粥、软饭。若至肌 肉渐生思想滋味,则宜食白熟酥饼、虀粥羹汤,熟软 温和,稀稠得中,制造如法,勿令太饱。此时犹忌馒头、 蒸饼、馎饦、馄饨、肉角煎饼及炙煿燠。煎炒咸酸油 腻脂肥鱼肉,若至肌肤欲平,恶肉去尽,疮口收敛之 际,尚忌起立行步,揖待宾客,房酒宴会,嗔怒沐浴,登 陟台榭,运动肢体,寒暑劳倦,正宜调节,饮食保摄,以 待疮瘢平复,精神如故,气力完全,万无所忌,百日内慎勿触犯之。

    《论虚实法》

    夫疮疽脓溃,肿毒浸展,证候危恶者,须辨虚实。况夫 虚者难补,实者易泻,补泻之法,不可轻用,若或少差, 利害甚大。然而虚实证多端,不可不辨。有疮之虚实, 有脏腑气血,上下真邪,各有虚实,故不同也。分而言 之,则肿起坚硬脓稠者,疮疽之实也;肿下软漫脓稀 者,疮疽之虚也;“泻痢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手足 并冷,脉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时难,大便滑利,声 音不出,精神不爽者,悉脏腑之虚也。大便硬,小便涩, 饮食如故,腹满膨胀,胸膈痞闷,肢节疼痛,口苦咽干, 烦躁多渴,身热脉大,精神昏塞者,悉脏腑之实也。凡 诸疮疽,脓水清稀,疮口不合,聚肿不赤,肌寒肉冷,自 汗色脱者,气血之虚也。肿起色赤,寒热疼痛,皮肤壮 热,脓水稠粘,头目运重者,气血之实也。头疼鼻塞,目 赤心惊,咽喉不利,口舌生疮,烦渴饮冷,睡语咬牙者, 上实也。精滑不滞,大便自利,腰脚沉重,睡卧不宁者, 下虚也。肩项不便,四肢沉重,目视不正,睛不了了,食 不知味,音嘶色败,四肢浮肿者,真气之虚也。肿焮尤 甚,痛不可近,积日不”溃,寒热往来、大便秘涩,小便如 淋、心神烦闷、恍惚不宁者,邪气之实也。又曰:真气夺 则虚,邪气胜则实。又曰:诸痛为实,痒为虚也。又曰:诊 其脉洪大而数者,实也;微细而软者,虚也。虚则补之, 和其气,托里也。实则泻之,疏利而自导其气。《内经》谓 血实则决之,气虚则掣引之。

    《辨浅深法》

    夫疮候多端,欲辨浅深,直须得法。若不素知方论,而 妄生穿凿者,如大匠舍其绳墨,以意度量,安能中于 规矩哉?尝闻古人有言曰:“多则惑,少则得。”简而论之, 则疮疽概举有三: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 者,发于筋骨肉;皮色不相辨者,发于骨髓。又曰:“凡疗 疮疽,以手按摇疮肿,根牢而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 浅也。又验其人初生疮之时,便觉壮热恶寒,拘急头 痛,精神不宁,烦躁饮冷者,其患疮疽必深也。若人虽 患疮疽,起居平和,饮食如故,其疾浮浅也。恶疮初生, 其头如米粟,微似有痛痒,误触破之,即焮展,觉有深 意,速服犀角汤及漏芦汤、通气丸等,取通利疏畅,兼 用浴毒汤溻渍之类。若浮浅者,絍贴“膏求差。”以此推 之,浅深之辨,始终之要也。

    《辨脓法》

    夫疮肿之疾,毒气已结者,不可论内消之法,即当辨 脓生熟浅深,不可妄开,视其可否,不至于危殆矣。凡 疮疽肿大,按之乃痛者,脓深也;“小按之便痛者,脓浅 也;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脓也。若按之即复者,有脓也; 不复者,无脓也,非也,必是水也。若发肿都软而不痛 者,血瘤也。发肿日渐增长,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 瘤也。气结微肿,久而不消,后亦成脓,此是寒热所为 也。留积经久,极阴生阳,寒化为热,以此溃,必多成瘘, 宜早服内塞散以排之。诸瘿瘤疣赘等,至年衰皆自 内溃。若治之于年壮,可无后忧也。又凡疗痈疽,以手 掩其上大热者,脓成自软也。若其上薄皮剥起者,脓 浅也。其肿不甚热者,脓未成也。若患瘰𤻤结核,寒热 发渴,经久不消者,其人面色痿黄,被热上蒸,已成脓 也。至于脏腑肠胃,内疮内疽,其疾隐而不见,目既不 见,手不能近,所为至难,可以诊其脉而辨之,亦可知 矣。有患胃脘痈者,当候胃脉。人迎者,胃脉也。其脉沉 细者,气逆则甚,甚则热聚胃口,而不行胃脘,而为痈 也。若其脉洪数者,脓已成也。设脉迟紧,虽脓未就,已 有瘀血也,宜急治之,不尔则邪毒内攻,腐烂肠胃,不 可救也。又《肺痈论》曰:“始萌则可救,脓成即死,不可不 慎也。久久欬脓如粳米粥者不治,呕脓而止者,自愈 也。”又《肠痈论》曰:“或绕脐生疮,脓从疮出者,有出脐中 者,惟大便下脓血者,自愈也。”

    《辨证法》

    夫疮疽疖肿,其名甚多,载之纷纭,方书百绪,及至临 疾,治之无据,不知所以。《内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愚虽不才,姑揣其要而言之。 热发于皮肤之间,是以浮肿,根小至大,不过二三分 者,疖也。六腑积热,腾出于外,肌肉之间,其发暴甚,肿 皮光软,侵展广大者,痈也。五脏风积热,攻焮于肌骨, 风毒猛暴。初生一头如㾦,㿔白焦枯,触之应心者,疽 也。夫痈疽发于六腑,若燎原之火,外溃肤肉;疽生五 脏,沉涩难疗;若陶室之燧,内消骨髓。痈则易疗,惟难 将息而迟;瘥疽则难疗,易得痊复。夫疖与疮初生并 宜灸之,谓其气本浮达,以导其热,令速畅也。疽则烙, 不宜灸,谓其气本深沉,须达其原也。凡疮疽生于外。 皆由热毒蕴于内。明乎三者。肿毒丹。可以类推矣。 盖皮肤微高,起而肌厚,或痛或痒,移走无常者,谓之 肿。有因风而得之者,有因风热相搏而得之者,肿硬 色白;因热而得之者,肿焮色赤;因风热相搏而得之 者,久久不消。热胜于风,若不即治,血不流通,与气乘之以成脓也。又曰:风多则痒,热多则痛,此为验也。又 有丹毒者,谓人身忽然变赤,如涂丹之状,故谓之丹 毒。世俗有云赤瘤,或因有疮,误而相触,四畔焮赤,谓 之“疮瘤。”凡丹毒之疾,皆游走不定,状如云气者是也, 小儿得之最忌,百日之内,谓之“胎瘤”,以其气血嫩弱, 脏腑柔脆,难任镰针,所以忌也。又颈腋之间而生结 核,初如豆粒,或如梅李核,累累相连,历历三五枚,久 久不消,以渐长大,或发寒热者,谓之“瘰𤻤。”有风毒者 得之于风,热毒者得之于热,气毒者得之于气。悉由 风热邪气蕴结所成。证候不同。治之者亦各异矣。

    《辨善恶法》

    夫疮疽证候,善恶逆从,不可不辨。从来医疮,概举五 善七恶,殊不知此,特谓肠胃之内,脏腑疮疽所论之 证也。发背脑疽,别有善恶之证,载之于后。盖“七恶者, 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或泄痢无度,或小便如淋者,一 恶也;脓血既泄,肿焮尤甚,脓色败臭,痛不可近,二恶 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三恶也; 喘粗短气,恍惚嗜卧,四恶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 恶也;不能下食,服药而呕,食不知味,六恶也;声嘶色 败,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者,七恶也;动息自宁,饮 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调匀,二善也;脓溃肿消,水鲜不 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语声清亮,四善也;体气和平,五 善也。”病有证,合《七恶》。皮急紧而如善“者。病有证,合五 善而皮缓虚如恶者。”夫如是者,岂浅识之所知哉?只 知五善并至,则善无以加矣。七恶并至,见恶之极矣。 愚意裁之。凡患疮疽之时,五善之中,乍见一二善证, 疮亦回也。七恶之内,忽见一二恶证,宜深惧之。《大扺》 证候,疮疽之发,虚中见恶证者,不可救也。实证无恶 候者自愈。大凡脓溃之后,而烦疼尚未痊者,诊其脉 洪滑粗散者难疗,微涩迟缓者易痊。此善恶之证,于 诊候之中亦可知也。发背脑疽及诸恶疮,别有五逆 之证者,白睛青黑而眼小,服药而呕,伤痛渴甚,膊项 中不便,音嘶色败者,是为五逆。其馀热渴痢呕,盖毒 气入里,脏腑之伤也,当随证以治之。

    《砭镰法》

    夫上古制砭石,大小者,随病所宜也。《内经》谓“针石”,砭 石、镵针,其实一也。今时用镰者,从《圣济总录》丹毒论 曰:“法用镰割出血”,明不可缓也。又扁鹊云:“病在血脉 者,治之以砭石。”此举《素问》血实宜决之。又《气血形志 论》曰:“形乐志乐,病生于内,治之以砭石。”盖砭石者,亦 从东方来,为东方之民,其病多疮疡,其法宜砭石。砭 石之用,自有证候,非止丹瘤也。但见肿起色赤,游走 不定,宜急镰之,先以生油涂赤上镰之,要在决泄其 毒。然而此法不可轻用,忌其太深。《内经》所谓“剌皮无 伤肉”,以其九针之用,而各有所宜也。砭镰之法,虽治 疮疽,不可轻用也。

    《贴熁法》

    夫疮肿之生于外者,由热毒之气蕴结于内也。盖肿 于外,有生头者,有漫肿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 气深者,有毒气浅者,有宜用温药贴熁者,有宜用凉 药贴熁者,有可以干换其药者,有可以湿换其药者。 深浅不同,用药亦异,是以不可不辨也。若疮肿初生, 似有头者,即当贴温热药,引出其热,毒火就燥之义 也。于四畔赤焮处,捣生寒药贴熁之,折伏其热势,驱 逐其邪恶,扑火之义也。夫生寒药势,气力精全,性味 雄健,或有疗者,不本物理,皆通用药草膏之类。其有 势力微者,是使羸瘦之人敌其勇夫,不亦难乎?又有 粗工不审逆从,便用寒药敷贴,趁逐邪毒复入于内, 归于肝心,十死八九矣。大扺敷贴之法,欲消散肿毒 血脉,疏通寒热逆从,断其去就焉。苟使执方无权,安 能散其郁结,欲不成脓得乎?其肿皮厚者,以故软布 或以纸花子涂药敷贴之,待其药干换。肿皮薄者,即 用疏纱或薄纸涂药敷贴之,其药未干,即当换之。若 至脓溃之后,即贴温肌生肉膏药,要在逐臭腐,排恶 汁,取死肌,生良肉,全藉温热膏剂之力也。切勿用寒 凉之药。水调贴之。夫血脉喜温而恶寒。若著冷气遏 之。即血滞难瘥矣。

    《溻渍法》

    夫溻渍疮肿之法,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 盖汤水有荡涤之功,古人有论,疮肿初生,经一二日 不退,即须用汤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溻渍之;其在 腰腹背者淋射之;其在下部委曲者浴渍之。此谓疏 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也。且如药二两,用水二 升为则,煎取一升半,以净帛或新绵蘸药水稍热,渍 “其患处,渐渐淋浴之,稍凉则急令再换,慎勿冷用。”夫 “血气得寒则凝涩,得热则淖泽,日用五七次,病甚者, 日夜不住,或十数次,肿消痛止为验。”此治疮肿神良 之法也。

    《针烙法》

    夫疮疽之疾,证候不一,针烙之法,实非小端。盖有浅 有深,有迟有速,宜与不宜,不可不辨。盖疽肿皮厚,口小肿多,脓水出不快者,宜用针烙;“疖皮薄,惟用针以 决其脓血,不可烙也。如未成脓已前,不可以诸药贴 熁溻渍救疗,以待自消。久久不消,内溃成脓,即当弃 药,从其针烙。当用大针,如似火箸,磨令头尖如枣核 样圆满,用灯焰烧,须臾作炬数揾,油烧令赤,于疮头 近下烙之。一烙不透,即须再烙令透。要在脓水易出, 不假按抑。”近代良医,仓卒之际,但以金银铁铤,其样 似针者,可通用之,实在泄其毒也。或只以木炭然火, 猛烧通赤,蘸油烙之尤妙。烙后,实者撚发为絍,虚者 以纸为絍,于絍上蘸药絍之,上以帛“摊温热软粘膏 药贴之,常令滋润,勿令燥也。”夫疮疽既作,毒热聚攻, 蚀其膏膜,肌肉腐烂,若不针烙,毒气无从而解,脓瘀 无从而泄。过时不烙,反攻其内,内既消败,欲望其生, 岂可得乎?嗟乎!此疾针烙取差,实为当理,然忌太早, 亦忌稍迟。尝见粗工不审其证浅深,妄施针烙之法。 或疮深,针烙浅,毒气不得泄,以致内溃;或疮浅针烙 深,误伤良肉,筋骨腐烂;或抑擦掀动,益加烦痛;或针 之不当,别处作头;或即时无脓,经久方溃。遂使痛中 加痛,真气转伤。详其所由,不遇良医也。以此推之,凡 用医者,不可不择,纵常医疗之,得痊者幸矣。

    《灸疗法》

    夫疽则宜灸不宜烙;痈则宜烙不宜灸。丹瘤肿毒,宜 溻渍之,肿皮光软,则针开之,以泄其毒。治疮之手法, 殆不过此,而各有所宜。故《圣惠方》论曰:“认是疽疮,便 宜炙之,一二百壮,如菉豆许大,灸后觉似焮痛,经一 宿,乃是火气下彻,肿内热气被火导之,随火而出,所 以然也。”若其疮痒,宜隔豉饼子灸之,其饼须以椒姜 “盐葱相和烂捣,捏作饼子,厚薄如折,三钱以来,当疮 头豉饼子上灸之。若觉太热,即抬起又安其上,饼子 若干,更换新者尤佳。若其疮痛,即须急灸,壮数多为 妙。若其脓已成者,慎不可灸,即便针开之,即得瘥也。” 若诸疮经久不瘥,变成瘘者,宜用硫黄灸法灸之,其 法:硫黄一块,可疮口大小安之,别取“少许硫黄,于火 上烧,用钗尖挑起,点硫黄令著三五遍,取脓水干,差 为度。若其发背初生,即宜上饼灸法灸之,初觉背上 有疮,疼痒颇异,认是发背,可取净土水和,捻作饼子, 径一寸,厚二分,贴著疮上,以艾作炷灸之,一炷一易 饼子,其疮粟米大时,可灸七七炷,其疮如钱许大,日 夜不住灸,以瘥为度。”已上数法,并依本方,一一亲验, 所以载之。愚谓疮医自幼至老,凡所经验,必须写之。 尝记疳痿恶疮,诸医不验者,取蛴螬剪去两头,安疮 口上,以艾灸之,七壮一易,不过七枚,无不效者。又法, 用乞火婆虫灸之,同前法,累验之神效,人皆秘之,往 往父子不传。又法,赤皮蒜捣烂,焊作饼子,一如豆豉 饼子“灸法。灸之弥佳。”

    《内消法》

    夫疮疽丹肿之生,皆由阴阳不调,荣卫凝涩,气血不 流之所生也。古人有言曰:“阳滞于阴则生疮,阴滞于 阳则生疽。”疮疽之生,有内有外。内生于脏腑胸腹之 中,外则生于肤肉筋骨之表,发无定处。夫郁滞之本, 则因血气不流,蒸气不能外达,留滞而成内热,疮疽 所以生焉。若初觉气血郁滞,皮肉结聚,肿而未溃,特 可疏涤风热,通利脏腑,一二行徐次诸汤溻渍,即得 内消矣。不然则治之稍慢,毒热不散,反攻其内,致令 脓血之聚也。《内经》谓“治病必求于本”,盖疮疽本乎中 热之郁结不通也,其风邪寒气所聚也,治之宜温热 之剂,和血令内消也。辨之有法,须认风寒则肿硬色 白,热毒则焮肿色赤,以为异也。如有气已结聚。不可 论内消之法。宜用排脓托里之药。此皆先后之次也。

    《追蚀法》

    夫疮疡生于外,皆由积热蕴于内,《内经》谓“血热肉败, 荣卫不行,必将为脓,留于节腠,必将为败。”盖疮疽脓 溃烂之时,头小未破,疮口未开,或毒气不出,疼痛难 任者,所以立追蚀脓之方法,使毒外泄而不内攻,恶 肉易去,好肉易生也。若其疮絍,其血出不止者,则未 可絍于疮上,糁追蚀之药,待其熟可絍方絍。若其疮 絍之痛应心根者,亦不可以强絍之。误触其疮,其焮 痛必倍,变证不无,不可不慎也。若疮疖脓成未破,于 上薄皮剥起者,即当用破头代针之剂安其上,以膏 贴之。脓出之后,用搜脓化毒之药,取效如神矣。若脓 血未尽,便用生肌敛疮之剂,欲其早愈,殊不知恶不 尽,其疮早合,后必再发,不可不慎也。

    《托里法》

    夫疮疽丹肿,结核瘰𤻤,初觉有之,即用“内消之法。经 久不除,气血渐衰,肌寒肉冷,脓汁清稀,毒不出,疮口 不合,成聚肿不赤,结核无脓,外证不明者,并宜托里。 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血气虚 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之。”大抵托里之法,使 疮无变坏之证。凡为疮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药,然 而寒热温凉。烦渴利呕。临证宜审其缓急耳。

    ===
    《止痛法》
    ===夫疮疽之证候不同,寒热虚实,皆能为痛,止痛之法,

    殊非一端。世人皆谓“乳没珍贵之药,可住疼痛,不知 临病制宜,自有方法。”盖热病之痛者,以寒之剂折其 热,则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温热之药熨其寒,则痛 自除矣。因风而痛者,除其风;因湿而痛者,导其湿。燥 而痛者润之;塞而痛者通之;虚而痛者补之;实而痛 者泻之,因脓郁而闭者开之,恶肉侵溃者引之,阴阳 不和者调之,经络秘涩者利之。临机应变,方为上医, 不可执方而无权也。

    《用药增损法》

    古人用药,因病制宜,治不执方,随病增损,疗积聚补 益可用丸药,以从旧方,不加增损。盖疮疽危要之际, 证候多种,安有执方之论?固可临时加减,以从其法。 只如发背、脑疽、恶疔疮脓溃前后,虚而头痛者,于“托 里药内加五味子;恍惚不宁加人参、茯苓。虚而发热 者,加地黄、䒷蒌根;往来寒热并潮热者,加柴胡、地骨” 皮。渴不止者,加知母、赤小豆;大便不通者,加大黄、芒 硝;小便不通者,加木通、灯草。虚烦者,加枸杞子、天门 冬。自利者,加厚朴。四肢厥逆者,加附子、生姜。呕逆者, 加丁香、藿香。多痰者,加半夏、陈皮。脓多者,加当归、川 芎。痛甚者,加没药、乳香。肌肉迟生者,加白蔹、官桂。有 风邪者,加独活、防风;心惊怯者,加丹砂。口目𥆧动者 加羌活。细莘愚虽不才,自幼及老,凡治疮疽,常依此 法加减用药,取效如神。后之学者,宜细详焉。

    《权变通类法》

    “夫疮疽之病,治疗多方,总而论之,各有所宜。补泻淋 溻,及敷扫贴熁,针镰灸烙,用之不同。盖知其道者,举 治必效;昧于理者,利害不无。尝见以寒疗热,以热疗 寒,古今之通论也。又有检方疗病,妄制加减,以意裁 之,自以为可。殊不知病有逆从,治有缓急,法有正权, 方有奇偶,用有轻重。夫医者意也,得其意然后能变” 通也。达其变通者,悟其道而省其理也,则左右逢其 源矣。愚虽不才,略陈万一。尝见治寒以热,而寒弥甚, 治热以寒,而热弥炽者,何也?盖不知五脏有阴阳之 性,其可因其类而取之也。假如心实生热者,当益其 肾,肾水滋足,热将自除;肾虚水寒,当补心火,心火既 降,寒将自除。此所谓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 者取之阳也。”又寒因热用,热因寒用,要在通其理类 而已。又闻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何谓也?盖治寒以热, 必凉而行之;治热以寒,必温而行之,此亦欲其调和 也。其间有正有权者,何也?盖病有微有甚,微者逆治, 理之正也;甚者从治,理之权也。然为疮科,于补泻汗 下,标本逆从,正权之理,乌可阙而不知也。大凡治疗 疮疽之要法曰:“初觉热毒发热郁结而作疮疽,一二 日宜先服五利汤,荡涤邪气,疏通脏腑,令内消也。”古 今汤法,谓切锉㕮咀如麻豆大,以猛火急煎,无令过 熟,欲其速利也。次有丸散,宣导血脉,渐次消磨,令缓 散也。助以淋溻,调和荣卫,行经络也。更当膏润温养, 兼磨傅四畔贴熁之药,顺其阴阳也。追蚀,托里,汗下 调补,临时制宜,浅深缓急,自有等差,男女贵贱,亦当 别论。晋尚书褚澄曰:“寡妇尼僧,异于妻妾,虽无房室 之劳,而有忧思之苦。”此深达其情者也。又仲景云:物 性刚柔,餐居亦异,治亦不同也。所以黄帝兴四方之 问,岐伯举四治之能。况病之新旧,形志乐苦,岂可执 方无权,以求其愈疾哉。亦有疮疽肿痛,初生一二日, 便觉脉沉细而烦闷,脏腑弱而皮寒,邪毒猛暴,恍惚 不宁。外证深沉者,亦宜即当用托里散,或增损茯苓 汤及温热之剂以从治之。

    《论五发疽》

    夫五发者,谓痈疽发于脑背眉髯鬓是也。大概论之, 分为三等:一者疽也;二者痈也;三者疖也。夫疽初生 如黍米大,痒痛有异,误触破之即焮展,四畔赤肿沉 闷,牵引胁肋疼痛,数日之后,渐觉肌肤壮热,恶寒烦 渴,肿晕侵展。“浆汁出,积日不溃,抑之则流血。”发于 背者,谓之发背疽也。其发于脑者,为脑疽也。其发于 鬓眉髯者,以类呼也。又有初生,其状无头,肿阔三四 寸,始觉注闷疼痛,因循数日,皮光微软,甚则亦令人 发热恶寒,头痛烦渴者,谓之发背痈也。又有初生一 头,色浮赤而无根,肿见于皮肤之间,大小一二寸者, 疖也。三者之候,惟疽最重。此疾初生,皆由滋味与厚 衣。衣服厚暖则表易招寒,滋味过多则五脏生热。脏 腑积热,则血脉不流,而毒气凝滞,邪气伏留,热搏于 血,血聚则肉溃成疮,浅则为疖,实则为痈,深则为疽 矣。亦有因服金石发动而患此疾者,亦有平生不服 金石药而亦患此疾者,盖由上祖曾服饵者,其毒气 流传子孙。此病初生,认是疽,则宜速疗之。若气实之 人,急服五香连𧄍汤、漏芦汤。若年未五十,少壮实者, 可服五利大黄汤、化毒丸,取通利脏腑一二行,疮头 上用迫毒散之类,贴温热膏剂,更溻肿汤、溃毒汤淋 溻之。如此调治,以待脓成已前,不可以诸药救疗,以 安患人之心,慎勿恼触,著至脓成败“溃,宜服五香汤及内托里散、茯苓汤、当归托里散之类。”渴不止者,服 竹叶黄芪汤、乳香散。勿为大热,服大黄、𥐚硝苦寒之 药。若因服利药而利不止者,死矣。若疮中恶肉未退, 脓水不快者,即用追蚀之药,或铤子絍之,上用鹿角 散,以酢熬为糊贴之。恶肉退去,好肉渐生,即用搜脓 散、翠霞散之类絍之。若疮中毒气未尽。慎勿早敛。若 早上生肌之药。纵得平复。必再发。其间调理次第。临 时制宜。兼将护忌慎之法耳。

    《总论》

    夫疮肿之患,莫大乎痈疽。然而痈疽何以别之?《经》所 谓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涩不行,血脉不行,则阳 气郁遏而不通,故生寒热秽毒之气,腾出于外,畜结 为痈,久而不散,热气乘之,腐化为脓,然而骨髓不焦 枯,腑脏不伤败,可治而愈也。何为疽?五脏风毒积热, 毒热炽甚,下䧟肌肤,骨髓皆枯,血气涸竭,其肿色夭, “坚如牛领之皮,故命曰‘疽’。”痈者其肿皮薄以泽,此其 候也。痈疽之生,有内有外,内生胸腹脏腑之中,外生 肤肉筋骨之表。凡此二毒,发无定处,而有常名。夫郁 滞之本,始于喜怒忧乐不时,饮食居处不节,或金石 草药之发动,寒暑燥湿之不调,内使阴阳之不平而 蕴结,外使荣卫凝涩而腐溃。轻者起“于六腑,浮达而 为痈。气行经络而浮也。重者发于五脏,沉涩而为疽。 气行经络而沉也。”明乎二者。肿毒丹疹可以类推矣。

    疔疮

    夫疔疮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者是也。古方论之 凡有十种,《华元化》载之五色疔。《千金方》说疔疮有十 三种,以至《外台秘要神巧万全》,其论颇同。然皆不离 于气,客于经络,五脏内蕴毒热,初生一头肿痛,青黄 赤黑,无复定色,便令烦躁闷乱,或憎寒头痛,或呕吐 心逆,以针刺疮,不痛无血,是其候也。其候本因甘肥 过度,不慎房酒,以致邪毒畜结,遂生疔疮。《内经》曰:“膏 粱之变,足生大疔”,此之谓也。其治之法,急以艾炷灸 之。若不觉痛者,针疔四边,皆令血出,以回疮锭子从 针孔絍之,上用膏药贴之,仍服五香连𧄍汤、漏芦汤 等疏下之为效。若或针之不痛无血者,以猛火烧针 通赤,于疮上烙之,令如焦炭,取痛为效。亦絍。前锭子 用膏药贴之。经一二日脓溃根出。服托里汤散。依常 疗之。以取平复。如针不痛。其人眼黑。或见火光者不 治。此邪毒之气入脏腑故也。《养生方》云。人汗入肉。食 之则生疔疮。不可不慎也。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

    《痈疽疖毒证治》

    发散诸般毒,多碾白芙蓉叶,入草乌叶少许,蜜调傅, 重者加入南星末。凡诸毒,用膏药,欲散,搓入麝香,欲 溃,搓入雄黄。

    一应毒证已作渴,或脓过多,防其为渴,宜于《千金》内 补散之外,兼进八味丸,用五味者佳。

    发热恶寒,状如伤寒而痛者,其痛处欲为痈疽。痈属 腑,故生浅,皮薄而肿高;疽属脏,故生深,皮厚而肿坚。 又有轻于痈疽者,名曰疖毒。痈,壅也;疽,沮也。疖,节也, 言气血壅滞沮节也。并威灵仙饮微利之,或五香连 𧄍散,佐以复元通气散。若脓血结成,不可发散。已溃 未溃,宜小托里散,或《千金》内补散加木香、羌活、白芍 药乌药等分。渴加䒷蒌根此数药皆治阳证。若阴证。 宜于“《千金》内补散。”减防风、桔梗之半。倍加白术。未效 更加熟附。与诸药煎服尤佳。

    外有服金石以助欲,至精气既衰,药毒偏胜。金石与 肺同类,肺附于肾,所以多成发背之疾。又有用𪔀为 臛,亦治发背。盖𪔀之阳气,皆聚于上甲,所以“上甲”可 入药也。治法同前。若毒发于阴,而又未可用附桂诸 药剂,外疼内寒,宜五香汤。

    毒之初发。并宜酒调“复元通气散。”或病在下者。酒糊 丸通气散。却欲木香汤吞下。

    《治诸毒方》结成者,以皂角树上所生之葚,磨乌酢调 涂。此葚须预藏在烟阁头,缓急取用。

    患背疮人,及诸毒已溃后,血去过多,津液少者,宜换 肌散毒。初发头疼体痛,乍寒乍热,恐挟外邪,宜香苏 饮加川芎、白芷、防风、当归、陈皮之类。

    病消渴之人多生毒,此乃津液已耗,虚阳外发,内外 俱虚,此为极病。凡消渴愈后生毒,毒愈后消渴,皆非 可治之病也。

    痈疽、疖,此毒总名,亦举其大概耳。其他证状不一,名 称亦异。未溃之际,憎寒壮热,狂言妄语,如见鬼神,脓 去已多,而大热不休者,似为难治。盖毒之得脓,犹伤 寒病证之得汗,汗已而反大热,则为坏伤寒矣。若淋 洗贴傅,自属外科。痈疽发背已溃,出脓过多而羸瘦 者,芎归汤。凡所服药,并不可用。白术能生脓故也。未 溃与初发阴证。用之却可。

    若其人呕,不喜食,不可用《千金》内补散滞其脾,恐挟 外邪未溃者,二陈汤加芎,或不换金正气散。已溃者, 谷神嘉禾饮又一方治毒,并不喜食,于不换金正气散加白茯苓、 半夏等分,人参、木香减半,亦名正气散。

    患痈毒人,脓血已溃,所去过多,津液枯竭,多病于渴, 纵有发热躁扰等证,不可以治者,用“益荣生津”之剂。 若大热不止者,难治。

    疮毒久不干成漏者。忍冬草浸酒常服。

    疮毒而大便坚者。升麻和气饮和消毒饮。加以身上 发热甚者。消毒饮和败毒散。

    有火邪逼身。及因灸后。遍身发为赤核。肿痛旋盘。用 荆防汤浸取洗。

    露𤷍名为“羊核”,生取石菖蒲烂研盦之,仍以石首胶 一两许,火煆存性,研为末,酒调服。

    有不傅药时大痛,傅即不痛。有不傅药时不痛,傅之 则痛。盖寒、热、风、湿,并忧怒等气积而内攻,则痛不禁, 药拔出之,故不痛也。《血死》,阴毒在中,愈服愈深,愈不 觉痛,药发之于外,故反痛也。

    《薛己医按》

    《用药总论》

    人病不同,药性亦异,有是病而宜是药,不可以误施 也。且如疮疽,痛息自宁,饮食知味,脉证俱缓,缓则治 本,故可以王道和平之药,徐而治之,亦无不愈。若脉 沉焮肿,寒热烦躁,此脉证俱实,宜泻之,非硝黄猛烈 之剂不能除,投以“王道”之剂则非也。若疮疡聚肿不 溃,溃而脓水清稀,或泻利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 或手足并冷,此脉证俱虚,非大补之药不能平,投以 硝、黄攻伐之剂亦非也。当推《内经》“虚者补之,实者泻 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之本旨,随证用药,临机应变, 庶不误耳。大抵疮疡之证,皆由脏腑不和,气血凝滞, 喜怒不常,饮食不节,或腠理不密,邪气客于经络;或 服丹石之药及膏粱厚味,不慎房室,精虚气竭所致。 故治其证者,当辨其表里虚实,随宜治之。若不推阴 阳逆顺,气味攻守,率尔投药,以致实实虚虚,或概以 王道为万全,犹执一而无权,适以害之矣。

    《灵枢经》云:痈疽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经云: “气宿于经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而成。”此因喜怒 忧思也。身有热,被风冷搏之,血脉凝滞不行,热气壅 结而成,此外因也。有阴虚阳气凑袭,寒化为热,热盛 则肉腐为脓,此寒热风热所伤也。有因服丹石炙煿 面湿,床被厚者;有因尽力房室,精虚气节者。《尔雅》云: “疖者节也,痈者壅也,疽者沮也。”是言阴阳不和,有所 壅节,皆成痈疽也。又云:阴带于阳则发痈,阳滞于阴 则发疽。此二毒发无定处,当以脉辨之。浮、洪、滑、数则 为阳,微、沉、缓、涩则为阴。阴则热治,阳则冷治。治法有 四节八事,初觉则宜消热拔毒,已溃则宜拨脓止痛, 脓毒则消恶肉,恶肉尽则长傅痂。次第既明,又须别 其因以施治,观病浅深凶吉。寒则温之,热则凉之,虚 则补之,实则泻之。导以针,灼以艾,破毒溃坚,以平为 期也。

    客问:“疮疡脉洪数,身作热,为阳证,亦有死者,何也?”曰: “《经》云:‘阴滞于阳则生痈,脉见沉细弱涩;阳滞于阴则 生疽,脉见浮洪弦数,此气血为证,疮疽属阴属阳之 论也。彼疮疽虽因积热所成,若初起未成脓,脉洪数, 乃阴虚阳亢之证。若脓溃于内,不得发泄于外,身必 发热,故脉洪数,疮疽之病进也。脓既去,则当脉静身’” 凉。肿消痛息。如伤寒表证之得汗也。若反发热作渴。 脉洪数者。此真气虚而邪气实也。死无疑矣。

    《治法三要》

    《病机机要》云:“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以治其本。若 其脉沉实,当先疏其内,以绝其源也。其脉浮大,当先 托里,恐邪气入内也。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盛,遏绝 经络,故发痈肿。此因失托里及失疏通,又失和荣卫 也。治疮之大要,须明托里、疏通、和荣卫之三法。内之 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焮赤,痛深于内,其邪” 气深矣,疏通脏腑,以绝其源。外之内者,其脉浮数,焮 肿在外,形证外显,恐邪气极而内行,故先托里也。“内 外之中”者,外无焮恶之气,内亦脏腑宣通,知其在经, 当和荣卫也。用此三法之后,虽未差,必无变证,亦可 使邪气峻减而易愈。

    《灸法》

    元戎云:“疮疡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内而出者宜灸。 外入者托之而不内,内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经》云:‘陷 者灸之,灸而不痛,痛而后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 其溃,所以不痛,而后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不痛, 而后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未溃,所以痛而次及 将溃,所以不痛也’。”然此亦约法,因以东垣等法附于 “左,宜参用之。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 以湿纸覆其上,立候视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 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二三钱厚薄,安于头上,用大艾 炷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 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 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矣。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 饼铺头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 发赤肿一片,中间有一粒如黄粟米头子,便用独蒜 切去两头,取中间半寸厚薄,正安于疮上,著艾灸十 四壮,多至四十九壮。

    按:谓痈疽所发,宜灸之也。然诸疮患久成漏者,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厚三、二分,于疮上著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长满矣。至有脓水恶物,渐溃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厚约三分,于疮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壮,一灸一易,后隔四五日,方用翠霞锭子并“信效锭子”,互相用之。絍入疮内,歹肉尽去,好肉长平,然后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即瘥矣。盖不止宜灸于疮之始发也。大抵始发宜灸,要汗下补养之药对证。至灸冷疮,亦须内托之药切当,设有反逆,不唯不愈,恐致转生他病。

    《攻补法》

    元戎云:“陷脉为瘘,留连肉腠,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 生痈肿。荣逆血郁,则热聚为脓。《正理论》曰:‘热之所过, 则为痈肿。营气不从,亦有不热者乎’?”答曰:膏粱之变, 芳草之美,金石之过,气血不盛,荣卫之气充满而抑 遏不能行,故闭塞血气,腐而为痈也。当泄之以夺盛 热之气。若其人饮食疏,精神衰,气血弱,肌肉消薄,营 卫之气短促而涩滞,故寒薄腠理,闭郁而为痈肿也。 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亦当以脉浮沉别之。既得盛 衰,泄之则连𧄍、大黄,补之则内托之类是也。

    按:辨疮疡因热因寒,及气血郁而成,当攻补之法不同,宜与前后诸篇兼看,殆无馀蕴矣。但世俗昧此理,而云是疮不是疮,且服五香连𧄍汤。然或中或否,致误者多,盖不审形气虚实,疮毒深浅,发表攻里,所因不同故也。今以丹溪先生《外科精要》发挥诸法之义,附于后例之下,庶学者知所鉴焉。

    《分三因》

    陈无择云:“发背痈疽者,该三因而有之。论曰:‘痈疽瘰 𤻤,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经》亦云:气宿于经 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 后成痈者,此乃内因喜怒忧思,有所郁而成也。身有 热,被风冷搏之,血脉凝泣不行,热气壅结而成。亦有 阴虚阳气凑袭,寒化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者,此亦” 外因寒热风湿所伤而成也。又服丹石及炙煿酒面、 温床厚被所致。又尽力房室,精虚气节所致者,此乃 不因内外所伤而成也,故知《三因》备也。

    按:“所分三因虽备,但未具疮疡之邪在经、在表在里之异,故其治亦不能详备也。”

    《阴滞于阳则生痈阳滞于阴则生疽》

    丹溪曰:“《精要》云:‘阳滞于阴,脉浮洪弦数。阴滞于阳,脉 沉细弱涩。阳滞以寒治之,阴滞以热治之’。”切详其意, 阳滞阴滞,当作热治寒治,求之寒热,固可作阴阳论, 于阴于阳,分明是于气于血,他无可言也。热滞于气, 固无寒滞耶?寒滞于血,固无热滞耶?何寒不能伤气, 热不能伤血耶?以予观之,气为阳行脉外,血为阴行 脉内,相并分派,周流,循环一身,无停止,谓之“脉。”一呼 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共得六寸,一身 通行八十一丈,得热则行速而太过,得寒则行迟而 不及。五味之厚,七情之偏,运气为滞,津液稠厚,积而 久也。为饮为痰,渗入脉内,血为所乱,因而凝浊,运行 冱泣,或为沸腾,此阴滞于阳也,正血滞于气也,气病。 今人或以药助邪,病上生病血之病日增,溢出脉外, 隧道隘塞,升降有妨,运化失令,此阳滞于阴也,正气 滞于血也。病分寒热者,当是禀受之素,偏虚邪之杂 合,岂可以阳为热,阴为寒耶?浮洪弦数,气病之脉也, 岂可遽以此作热论?沉细弱涩,血病之脉,岂可遽以 此作寒论?此万病之根本。岂止疥癣疮疡痈疽而已。 幸相评其是否。

    《明本末》

    东垣曰:“《生气通天论》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 肿’。”又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阴阳应象论》 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是言湿气外伤,则 营气不行。荣卫者,皆营气之所经营也。营气者,胃气 也,运气也。营气为本,本逆不行,为湿气所坏而为疮 疡也。膏粱之变,亦是言厚滋味过度,而使营气逆行, 凝于经络为疮疡也。此邪不在表,亦不在里,唯在其 经中道病也。已上《内经》所说,俱言因营气逆而作也。 遍看诸疮疡论中,多言二热相搏,热化为脓者,有只 言热化为脓者,又言湿气生疮,寒化为热而为脓者, 此皆疮疽之源也。宜于所见部分,用引经药,并兼见 证中分阴阳证,先泻营气是其本,本逆助火,湿热相 合,败坏肌肉而为脓血者,此治之次也。宜远取诸物 以比之。一岁之中,大热无过夏,当时诸物皆不坏烂者,而坏于交秋湿令大行之际也。近取诸身,热病在 身,止显热而不败坏肌肉,此理明矣。标本不得,邪气 不服,言一而知百者,可以为上工矣。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疮痈。且营气者,胃气也。饮 食入于胃,先输于脾,而朝于肺,肺朝百脉,次及皮毛, 先行阳道,下归五脏六腑,而气口成寸矣。今富贵之 人,不知其节,以饮食肥𬪩之类,杂以厚味,日久太过, 其气味俱厚之物,乃阳中之阳,不能走空窍,先行阳 道,反行阴道,逆于肉理,则湿气大胜,则子能令母实, 火乃大旺,湿热既盛,必来克肾,若杂以不顺,又损其 真水,肾既受邪,积久水乏,水乏则从湿热之化而上 行,其疮多出背出脑,此为大疔之最重者也。若毒气 行于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于他经,又其 次也。湿热之毒所止处,无不溃烂,故《经》言:“膏粱之变, 足生大疔”,受如持虚,如持虚器以受物,无不受焉。治 大疔之法,必当泻其营气。以标本言之,先受病为本, 非苦寒之剂为主为君,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诸疮 疡有痛,往往多以乳香、没药,杂以芳香之药止之,必 无少减之理。若使经络通流,脏腑中去其壅滞,必无 痛矣。苦寒之剂,除其疼痛,药下于咽,则痛立已,此神 品药也。

    疮疡食肉,乃自弃也。疮疡者,乃营气而作也,今反补 之,与自弃何异?虽用药施治而不能愈。地之湿气,自 外而入内者,疮疖当先服药而用针,如疮疖小,不欲 饮药,或婴儿之疮,先当温衣覆盖,令其凝泣壅滞,血 脉温和,则出血立已者,不如此,血脉凝滞,便针则邪 毒不泻,反伤良肉,又益其疮势也。疮疡及诸病面赤, 虽伏大热,禁不得攻里,为阳气怫郁,邪气在经,宜发 表以去之。故曰:火郁则发之。虽大便数日不见,宜多 攻其表,以发散阳气,少加润燥之药以润之。如见风 脉风证,只可用发表风药,便可以利通得大便行也。 若只干燥秘涩,尤宜润之,慎不可下也。疮疡郁冒,俗 呼昏迷是也,宜汗之则愈,验疮名色治之。当从《素问》 《针经》《圣济总录》。易老疮论。及诸家治疮用药法度。此 为紧要。临病之际。宜详审焉。

    按“《圣济总录》能悉诸疮之名色,但其用药,则多主寒凉,而无通变之法。唯已上易、老、东垣等言,深撷针经之大法,陈脉病治例之要,学者能熟此等议论,则临证处方,便自胸中了然明白。”

    《脓溃论》

    夫痈疽疮疖,皆由气血壅滞而生也。当推其虚实表 里而早治之,可以内消,此即托里之意也。若毒气已 结者,勿泥此内消之法,当辨脓之有无浅深。若按之 即复起者,有脓也;不复起者,无脓也;大按方痛者,脓 深也;小按便痛者,脓浅也。急酌量刺之,缓则穿通脏 腑,烂筋骨,可不慎哉!但病者多喜内消,而医者即用 十宣散及败毒散、流气饮之类,殊不知十宣散虽有 参、芪,然防风、白芷、厚朴、桔梗皆足以耗气,况不分经 络时令,气血多少,而概用之乎?败毒散乃表散之药 也,虽有表证,不过一二服,况非表证而用之乎?流气 饮乃行气散血之剂,若服之过度,则气虚血耗,何以 为脓?此三药者,不可轻用明矣。若夫疮既成脓,皮肤 不得疏泄,昧者待其自穿,殊不知少壮而充实者,或 能自解。若老弱之人,气血枯槁,兼或攻发太过,不行 针刺,脓毒乘虚内攻,穿肠腐膜,鲜不误事。如沈氏室 乳痈脓成,予为针刺,及时,不月而愈。黄上舍腿痈,脓 熟恶针,几至危殆,予为刺之,大补三月而愈。练千兵 腿痈,脉证俱弱,亦危“甚矣。”予治以托里得脓,急使针 刺,彼固不从,致脓水开泄淋漓,不能收敛而殁。王安 人发背,待其自破,毒气内攻,王贵腹痈,溃透腹胁,秽 气从疮口而出。予谓其决不起,果然。大抵疮疡之证, 感有轻重,发有浅深。浅者肿高而软,发于血脉;深者 肿下而坚,发于筋骨。然又有发于骨髓者,则皮肉不 变,脓成之时,气血壮实者或自出。怯弱者不行针刺。 鲜有不误。东垣云:“毒气无从而解。脓瘀无从而泄。过 时不烙。反攻于内。”内既消败。欲望其生,岂可得乎?兹 举一二与同道裁之。使患者知所慎云。

    生肌止痛

    夫肌肉,脾之所主也,溃后收敛迟速者,乃气血盛衰 使然。世之治者,但知生肌用龙、竭之属,止痛用乳、没 之属,恪守不移。予谓不然。盖生肌之法,当先理脾胃, 助气血为主,则肌肉自生,岂假龙、竭之属。设若脓毒 未尽,就用生肌,反增溃烂。壮者轻者,不过复溃,或迟 敛而已;怯者重者,必致内攻,或溃烂而不敛,亦危矣。 盖止痛之法,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实者损之,虚者补 之,脓郁者开之,恶肉侵蚀者去之,如是则痛自止,岂 假乳没之属?如黄汝耘背发,毒气未尽,早用生肌,竟 致溃烂,予以解毒药治之得愈。许序班患此,毒气始 发,骤用生肌,其毒内攻而死。王汝道患腿痈,因寒作 痛,与乳香定痛丸。周朝仪母患时毒,因热作痛,与防 风通圣散。丁兰患臀痈脓溃,因虚作痛,与益气养荣汤。刘贵患腹痈,因实作痛,与黄连内疏汤。王州守患 腿痈,脓成作痛,予为刺之。杨千兵母发背腐肉侵蚀 作痛,予为取之,痛即自止。嗟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 损实补虚,此用药者之绳墨,若专用龙竭生肌,乳、没 止痛,予恐其功不奏也。

    《恶肉论》

    “夫恶肉者,腐肉也。大凡痈疽疮溃后,腐肉凝滞,必取 之,乃推陈致新之意。若壮者筋骨强盛,气血充溢,真 能胜邪,或自去,或自平,不能为害。若年高怯弱之人, 血液少,肌肉涩,必先迎而夺之,顺而取之,是谓定祸 乱,以致太平。设或留而不去,则有烂筋腐肉之患。”如 刘大尹汪太夫人取之及时,而新肉即生,得以全愈。 金工部陆舍人取之稍迟,几至不救。郑挥使取之失 期,大溃而毙。予常见腐肉既去,虽少壮者不补其气 血,尚不能收敛。若怯弱者不取恶肉,不补气血,未见 其生也。

    肿疡

    “肿高,焮痛脉浮者,邪在表也,宜托之。肿硬痛深,脉沉 者,邪在内也,宜下之。外无焮肿,内则便利调和者,邪 在经络也,当调荣卫。”“焮痛烦躁,或咽干作渴者,宜降 火。焮痛发热,或拘急,或头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大 痛或不痛者,邪气实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烦躁饮 冷,焮痛脉数者,邪在上也,宜清之。恶寒而不溃者,气 实兼寒邪也,宜宣而补之。”“焮痛发热,汗多大渴,便秘 讝语者,结阳证也,宜下之。不作脓,或熟而不溃者,虚 也,宜补之。”

    溃疡

    脓熟不溃者,阳气虚也,宜补之;瘀肉不腐者,宜大补 阳气,更以桑木灸之;脓清或不敛者,气血俱虚,宜大 补之;脓后食少无睡,或发热者,虚也,宜补之;倦怠懒 言,食少不睡者,虚也,宜补之;寒气袭于疮口,不敛或 陷下不敛者,温补之;脉大无力,或涩微者,气血俱虚 也,峻补之;“出血”或脓多,烦躁不眠者,乃亡阳也,急补 之。

    作痛

    脓出而反痛者,虚也,宜补之。脉数虚而痛者,属虚火, 宜滋阴。脉数实而痛者,邪气实也,宜泄之。脉实便秘 而痛者,邪在内也,宜下之。脉涩而痛者,气血虚寒也, 温补之。

    发热

    脉浮或弱而热,或恶寒者,阳气虚也,宜补气。脉涩而 热者,血虚也,宜补血。午前热者,补气为主;午后热者, 补血为主。脉浮数,发热而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脉 沉数,发热而痛者,邪在内也,宜下之。

    作渴

    尺脉大或无力而渴者,宜滋阴降火。上部脉沉实而 渴者,宜泻火。上部脉洪数而渴者,宜降火。胃脉数而 渴者,宜清胃。火气虚不能生津液而渴者,宜补中气。 脉大无力或微弱而渴者,宜补气血。脓血大泄,或疮 口出血而渴者,大补气血。如不应,急用独参汤。

    作呕

    喜寒恶热而呕者,宜“降火”;喜热恶寒而呕者,宜养胃 气。脉实,便秘而呕者,宜泻火。脉细,肠鸣,腹痛,泻而呕 者,托里温中。

    便秘

    脉沉实而秘者,火在内也,宜泄之。脉涩而秘者,属血 少,宜养血。脉浮而秘者,属气虚,且补气。脉浮涩而秘 者,气血俱虚也,宜补气血。

    疔疮

    “脉浮数者散之。脉沉实者下之。表里俱实者,解表攻 里。痳痒或大痛及不痛者,并灸之,更兼攻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