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二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四百二十六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二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二十六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六

      小儿脏腑形证门

      钱乙小儿直诀五脏虚实寒热 五脏相胜证治

      万氏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

      幼科发挥五脏主病

      鲁伯嗣学婴童百问五脏病治

      薛氏保婴撮要肝 心 脾 肺 肾

      龚信古今医鉴五脏生成 观面部五脏形色歌

      楼英医学纲目五脏

      徐春甫古今医统五窍相通应证 五脏克绝

      王肯堂证治准绳五脏 五脏补泻法

      李梴医学入门五脏形证

      乔岳五脏绝歌心 肝 脾 肺 肾

    艺术典第四百二十六卷

    医部汇考四百六

    小儿脏腑形证门

    《宋钱乙小儿直诀》

    五脏虚实寒热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困卧而悸。 心热则合面睡。或上窜咬牙者。导赤散主之。

    心气实而喜仰卧者。泻心汤主之。

    按“前证若心小肠实热,宜治以前药。若心脾血虚,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若因心血不足,用《秘旨》安神丸。治肝心血燥,用柴胡栀子散。若因肝心血虚,用六味地黄丸。”若因脾虚食郁生痰,而惊悸不安者,宜用四君子以健脾神,麹麦芽以消导,山栀、柴胡以清热。如用前方,病气虽去,前证仍作,急调补元气,或反甚急温补元气。凡此多因妊娠厚味七情,或小儿乳哺失宜,或乳母饮食郁怒所致。病气既见,形气已虚,必当推其所因,而以助胃壮气为主,佐以治病之剂为善。馀仿此。

    肝主风,实则面青目直,叫哭壮热,项急烦闷。虚则咬 牙呵欠。

    肝热则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壮热饮水 喘闷,泻白散主之。

    按:前证若肝木实热生风而自病,肺金实热而克木者,宜用前二药以泻其邪气之实。若肝经风热而目直等证者,用柴胡栀子散以清肝火,加味四物汤以养肝血。若肾虚而咬牙诸证者,用六君子汤以健脾土,六味地黄丸以滋肾水。苟不审其证之虚实,而妄用前药,则虚虚之祸不能免矣,慎之!

    肝有风则目连札,得心热则发搐,或筋脉牵动而直 视,用“泻青丸”以治肝,“导赤散”以清心。

    肝热则目赤,或兼青发搐者,亦用前二药。风甚则身 反张强直,用地黄丸以补肾,泻青丸以治肝。

    按:“前证若肝经实热而自病,宜用泻青丸。若肝经血燥而自病,宜用抑肝散;肾水虚不能生肝者,宜用地黄丸;若脾土虚不能培木者,宜用六君子汤。凡肝经既病,风火相搏,则肝脏亏损,若不固根本,必变他证百出也。”

    脾主困,实则身热引饮,用泻黄散。虚则吐泻生风,用 “异功散。”

    面白腹痛。口中气冷。不思饮食。或吐清水。以益黄散 温补。脾虚下利。用“调中丸。”

    呵欠多睡者,脾气虚而欲发惊也。

    “按前证若发热作渴,喜冷饮食,或泄泻色黄,睡不露睛,属形病俱实,宜用泻黄散疏导之。若发热口干,恶冷饮食,或泄泻色白,睡而露睛,属形病俱虚,宜用异功散调补之。若脾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升补之。寒水侮土者,益黄散温补之。肝木克土者,六君、柴胡平补之。若目睛微动,潮热抽搐,吐泻不食,宜用《秘旨》保脾汤。”凡小儿诸病。先当调补脾胃。使根本坚固。则诸病自退。

    肺主喘。实则闷乱气急。喘促饮水。虚则哽气出气。 肺热则手掐眉目鼻面。用甘桔汤主之。

    肺盛复感风寒,则胸满气急,喘嗽上气,先用泻白散 以清肺气,后用大青膏以散风寒。

    肺脏怯则唇白,用阿胶散补之。闷乱气粗,喘促哽气 者,难治,肺虚甚也。

    按:“前证若腠理不密,外邪所感而肺病者,用清肺丸。若脾胃气虚,不能相生而肺病者,用六君子汤。若脾胃气实,大肠不利而肺病者,用泻黄散。若心火炎烁肺金而肺病者,用地黄丸。”

    肾主虚,若胎禀虚怯,神气不足,目无睛光,面白颅解, 此皆难育,虽育不寿。或更加色欲,变证百出,愈难救疗。或目畏明下窜者,盖骨重而身缩也。咬牙者,肾水 虚而不能制心火也。皆用地黄丸。

    按:洁古先生云:下窜者,肾气不足,两足发热,故不喜衣覆也。盖脐以下皆肾之所主,缘心气下行于肾部也。所以宜用地黄丸壮水制火而补肾。故凡此必待精血完固,而后嫁娶,庶可以免前患。《精血篇》云:男子精未满,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今小儿禀赋不足,岂有不本于此哉。

    五脏相胜证治

    肝脏病,秋见肝强胜肺而肺怯也。宜“阿胶散”以补肺, “益黄散”以补脾,“泻青丸”以治肝。

    按洁古张先生云:“肝胜肺,则身热发搐,喘促气短,病见于申酉戌时,此受所制而不能胜,谓之真强。”若心乘肝为实邪,壮热而搐有力,利惊、凉惊二丸主之。肺乘肝为贼邪,呵欠而搐无力,以地黄丸补肝,以泻白散治肺。肝乘脾为贼邪,多睡体重,发搐,泻青丸主之。肾乘肝为虚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大凡肝“之得病,必先察其肺肾。然肾者肝之母,金者木之贼,非肾水不能相生,必肺金鬼邪来克。故其源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其源在肾,先补其肾,滋其本也。然后察其本脏之虚实而寒温之。”徐用诚、滑伯仁先生亦云然。

    心脏病,冬见心强胜肾,甚则下窜不语,当以地黄丸 补肾,以导赤散治心。

    按:洁古云:“若喘而壮热,此肺乘心也,为微邪,用泻白散。若风热相搏,此肝乘心也,为虚邪,用大羌活汤,下大青丸。吐泻身热,此脾乘心也,为实邪,用泻黄散。若恐怖畏寒,肾乘心也,为贼邪,用安神丸。大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肾为心之鬼也,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衰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其肝,清其源也。五脏”既病。必传其所胜。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其肾。逐其邪也。若肝肾平和而心自病。然后察其虚实而治之。

    “肺病春见”,肺胜肝也,以泻白散治肺。若目淡青,或目 赤者,当发搐,为肝怯也,以地黄丸补肝。

    按:洁古云:“肺病喘嗽气盛,见于寅卯辰时,当补肝泻肺。若肺病久嗽,宜补脾清心。若心乘肺为贼邪,热而喘嗽,用地黄丸、导赤散、阿胶散。若肝乘肺为微邪,恶风,眩冒,昏愦,用羌活散。若肾乘肺为实邪,憎寒咳嗽,清利,用百部丸。若脾乘肺为虚邪,体重吐痰,泄泻,咳嗽,用人参白术散。大凡肺之得病,必先察心脾二脏”治之。若心火亢盛,上炎烁肺,而肺为病,宜先抑心气。若肺气不足,腠理不密,风邪所感,宜先补脾气。若中焦痞实,大肠壅滞,热气上蒸,宜先理脾气。若心脾平和,则治其本经。

    “肾病”夏见,水胜火,肾乘心也。甚则悸动发搐,宣风散 主之。

    按洁古云:“心乘肾者为微邪,发热不恶风寒,用桂枝丸。肺乘肾者为虚邪,喘嗽皮肤寒涩,用百部丸。肝乘肾者为实邪,拘急发搐身寒,用理中丸。脾乘肾者为贼邪,体重泄泻恶寒,用理中丸。大抵五行之间,惟肾一脏,母盛而子反受邪。然物之性有不可以一概论者,肺肾是也。何则?肺主气,肺有热,则热得气而上蒸”,不能下生于肾,而肾受邪矣,此肾之病源于肺也。又有脾经之湿,相刑于肾者,法当解肺热,去脾湿。若本经自病者,宜滋补之。

    脾病见四傍,皆仿此治之。顺者易治,逆者难治。脾怯 当面目黄,五脏相乘,随证治之。

    按:洁古云:“凡脾之得疾,必先察其肝心二脏之虚实而治之。盖肝者脾之贼,心者脾之母也。肝气盛则贼邪胜,心气亏则脾气虚,故肝乘脾则风泻而呕,茯苓半夏汤主之。若心气实而壮热,体重泄泻,羌活黄芩苍术甘草汤主之。若肺乘脾而咳嗽便秘,饮食如常者,煎槟榔大黄汤下葶苈丸。若肾乘脾而恶寒泄泻,理中丸之类主之。”窃谓五脏之证,相乘伏匿,隐显莫测,然病机不离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况小儿未有七情,多因形体怯弱,血气未全,故有五脏胜乘之病。更当调治其母,若专治其子,多致误矣。

    《万氏育婴家秘》

    五脏证治总论

    是病皆从五脏生,不知脏腑亦徒然。细将色脉相参 合,对证裁方治不难。

    五脏平和,则病不生。或寒暑之违和,或饮食之失节, 则风伤肝,暑伤心,寒伤肺,湿伤肾,饮食伤脾,而病生 矣。语其色,则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也。语其脉,则 肝弦,心洪,脾缓,肺毛,肾沉也。语其证,则肝主风,心主 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也。语其治,则心肺脾三脏, 有补有泻,肝则有泻无补,肾则有补无泻也。色脉证 治,本诸五脏。心中了了,谓之“上工五脏之中肝有馀,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 论,娇肺遭伤不易愈。”

    人皆曰:肝常有馀,脾常不足。予亦曰:心常有馀,肺常 不足。有馀为实,不足为虚。《内经》曰:“邪气盛则实,真气 夺则虚。”此所谓有馀不足者,非经云虚实之谓也。盖 肝之有馀者,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 所资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 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 曰“肝有馀。”有馀者,乃阳自然有馀也。脾常不足者,脾 司火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 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气之自然不足 也。心亦曰“有馀”者,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 肾主虚者,此父母有生之后,禀气不足之谓也。肺亦 不足者,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也。脾肺皆属太阴。天 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先受之。水谷之寒热伤人 也。感则脾先受之。故曰“脾肺皆不足。”

    肝为风木主生风,形证昭然在目中。虽然泻之无用 补,少阳生气与春同。

    肝者,足厥阴风木也,木生风,故主风。钱氏云:“肝主风”, 实则目直视、大叫、呵欠、烦闷、项急,虚则咬牙、多欠。气 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此肝病之证也。肝之窍在目, 故有病常以目候之。如肝有风则目连札,肝有热则 目直视,肝疳则白膜遮睛之类是也。又肝主筋,肝病 则筋急为项强,为搐搦牵引。肝主怒,病则性急大叫 哭,甚则卵肿,俗呼“气卵”是也。肝在下焦,热则大小便 难。肝藏魂,肝热手寻衣领,胡乱捻物,甚则提空摸床, 此丧魂之病也。

    肝病,《钱氏》有“泻青丸”一方,而无补者,谓其气有馀也。 然肝乃少阳之气,所以养生者也。肝无病,固不可泻 以伐生气,亦不可补以助长也。

    肝。原来从火治,木中有火无人识。水不能胜号龙 雷,惟有甘温差可制。

    肝。之病。从火治者。木中原有火。《燧人氏传》云。“知空 有火。丽木则明。”此其验也。肝之火,水不能灭,寒不 能胜。又谓:龙雷之火,惟甘温之剂,如人参、甘草之类, 可以制之也,故曰甘能泻火也。《内经》曰:“辛以散之”,如 川芎、防风之类。又曰:辛甘发散为阳,以辛甘之药,合 而用之,所谓火郁则发之,此治肝病之大略也。 肝热,以泻青丸、当归芦荟丸泻之。肝实同法。肝虚,以 六味地黄丸补之。肝乃肾之子,虚则补其母也。肝寒 以温。汤及吴茱萸、生姜之类。 儿病目视物不转睛,或斜视不转,或目合不开,或目 开不合,或哭无泪,或不哭泪自出者,皆肝绝也。 心为神舍易生惊,色脉相通恶热侵,实则避嫌惟泻 腑,如虚丛脞要安神。

    《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儿之初生,知觉未 开,见闻易动,故神怯而易生惊也。钱氏云:心主惊,实 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困卧悸动不安,此心病 之证也。心主血脉,色者血之萃,脉者心之合也。如色 见红润,脉来大数者,此心气有馀之象,其儿易养。如 色见昏黯,脉来沉细者,此为不足,其儿多病难养。此 观其形色脉,以知其心中之虚实也。心恶热,与风相 搏则发搐,故肝生风,得心热则搐也。心属火,火盛则 津液干而病渴。心藏神,热则神乱而卧不安,喜合面 睡卧者,心气热则胸中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 意,故合面卧。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合面则气不通, 故喜仰卧。有努其身而直伸者,谓之上窜,亦心热也。 舌者,心之苗热,则舌破成疮,又为重舌、木舌、舌长、出 不收之病。《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火。”儿病瘤 丹斑疹,尤缠虎带,虫疥熛疮,皆心火之病也。

    《钱氏》“治心热病,以导赤散。”夫导赤乃泻小肠之药也, 心为君主,不可犯之。泻其腑者,以避嫌也,心虚则主 不安,故以安神丸补其脏也。

    心为君主岂容邪,客热来侵事可嗟,泻实补虚有成 法,何须方外觅灵砂。

    心为火脏,常苦缓散而不收,孙真人立生脉散,夏月 服之。以五味子之酸,能收耗散之气也。治儿心病者, 扩而充之可也。故心热病生于内者,宣导赤散、泻心 汤、东垣安神丸之类。生于外者,如口舌生疮,洗心散 主之。心气虚者,钱氏安神丸。虚易惊者,琥珀抱龙丸。 《内经》曰:以苦泻之,黄连是也。以咸补之,泽泻、车前子 是也。神气浮越,多惊悸者,宜朱砂、赤石脂、龙骨以镇 之。如心病久,汗出发润,或舌出不收,或暴哑不语,或 神昏愦乱,或斑疹变黑,此皆心绝之候,不治。

    《幼科》方中脾病多,只因乳食致沉疴,失饥失饱皆成 疾,寒热交侵气不和。

    《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谓为水谷之所聚也。儿之 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也。钱氏云: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此脾病 之证也。脾属土,其体静,故脾病喜因土主湿,湿伤则 为肿为胀为黄,为吐泻不止,则成慢惊风。《内经》曰:土气之下,木气承之。土为坤土,坤为腹,故脾病则腹中 痛,脾疳则肚大筋青也。脾之窍在口唇,脾有风则口 㖞唇动,热则口臭唇疮,寒则口角流涎,谓之“滞颐。”气 不和则口频撮。脾主舌本,热则吐舌弄舌。脾主肉,脾 虚则瘦大肉折。脾主味,脾虚则不喜食,脾热则食不 作肌肤,伤于食则成积,积久则成癖。脾主津液,脾热 则口干饮水,虚则津液不生而成疳也。

    《脾与胃异同论》“盖胃受谷,脾消谷也。调其脾胃者。当 适其寒温。节其饮食也。故饱则伤胃,饥则伤脾,热则 伤胃,寒则伤脾。”

    胃爱清凉脾爱温,难将脾胃一般论。阴阳相济和为 贵,偏热偏寒不可凭。

    “脾喜温而恶寒,胃喜清凉而恶热”,喜恶不同,故难拘 一法也。盖脾胃属土,居中以应四傍。其立法也,必四 气俱备,五味调和而后可。四气者,谓寒热温凉也。五 味者,谓酸苦甘辛咸也。辛甘温热为阳,酸苦咸寒为 阴,气味合而服之,谓之阴阳相济,得其中和之法也。 如偏热则伤胃,偏寒则伤脾,非中道也。钱氏立方,以 益黄散补脾,东垣老人谓其偏热,而以异功散代之, 其虑深矣。《祖训》、钱氏诸方,法当遵守。惟“脾胃”一条,吾 于脾热者,泻黄散;胃热者,人参白虎汤;脾胃寒者,理 中汤丸;脾胃虚者,异功散、调元汤、人参白术散、养脾 丸;伤食者,消积丸、保和丸;宿食成积者,枳朴大黄丸; 湿胜者,胃苓丸;欲成疳者,肥儿丸;已成疳者“集圣丸。” 此吾家秘之法也。不可轻泄。

    如脾病久,大肉消削,肚大青筋,或口噤不开,或唇口 开张,或遍身虚肿,或脚背肿,眼下胞肿,或吐泻不止, 饮食不入,或睡则露睛,口开不合,或多食而瘦,口馋 喜啖甜物,或虫出于口,或唇骞而缩,此皆“脾绝”之证 也,不可治。

    肺为娇脏原主气,寒热蒸侵其气逆,热壅胸高喘不 宁,虚羸气短难报息。

    肺最居上,为脏腑之华盖。口鼻相通,息之出入,气之 升降,必由之路,故主气。钱氏云:“肺主喘,实则闷乱喘 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此肺病 之证也。《难经》曰:“形寒则伤肺,儿之衣太薄则伤寒。”《内 经》曰:“热伤肺,儿衣太厚则伤热。”寒热伤肺则气逆为 喘为咳。鼻者肺之窍,肺受风则喷嚏,鼻流清涕。受寒 则鼻塞呼吸不利,受热则鼻干或为衄血。肺疳则鼻 下赤烂。肺主皮毛,肺虚则皮干毛焦。病喘咳者,喘不 止则面肿,咳不止则胸骨高,谓之龟胸交惊者,死证 也。肺属金,其体燥,病则渴不止,好饮水,谓之“鬲州 真鬲。”肺气与天通,药用清汤以类从,肺实麻黄强泻 白,阿胶虚补有奇功。

    《内经》曰:“天气通于肺”,轻清为天。清阳出上窍,本乎天 者,亲上也。故治肺病者,宜用辛甘升浮之药,如苦酸, 必用酒炒,使上升也。钱氏立方,肺实者,以泻白散、葶 苈丸,虚者以阿胶散。《祖训》云:“其法太简。”肺主喘咳,因 于寒者,麻黄汤为主,因于热者,以泻白散。肺热在胸 者,以东垣凉膈散。渴饮水者,人参白沙汤。咽喉痛者, 甘桔牛蒡子汤。咳有痰者。玉液丸。肺虚甚者。调元汤。 肺乃脾之子。虚则补其母也。或单以生脉散。其法始 备。

    如肺久病咳嗽,连绵喘息不休,或肩息,或龟胸,或咳 血不止,或欬而惊,或鼻干黑燥,或鼻孔张开而喘,或 泻利不休,大吼如筒,或面目虚浮,上喘气逆,此皆肺 绝之候,不治。

    天一真精聚命门,人无天脉木无根,内行骨髓宜坚 固,一水难胜二火焚。

    肾属水,乃天一真精之所生也。人之有肾,由木之有 根,其脉在尺。肾之虚实,以尺脉候之。命门在肾之间, 为元气聚会之处,儿之强弱寿夭,尤系于斯,全主实 无虚也。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下坠而缩身。 肾水阴也,肾虚则目畏明,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 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色晃白,此皆难养。或 有因病而致,非肾虚也,此属病之证也。肾主骨,肾虚 者骨髓不满也。儿必畏寒,多为五软之病。尻骨不成, 则不能坐;髌骨不成,则不能行。齿乃骨之馀,骨不馀 则齿生迟。肾之液为血,发乃血之馀,肾虚则发希不 黑。肾之窍在耳,肾虚则耳薄,热则耳中出脓。肾主齿, 热则生疳,即走马疳也。

    肾开窍于二阴,肾热则大小便不通,肾冷则小便下 如米泔。二火者,乃君相火也。《经》曰:“一水不胜二火。”正 此谓也。

    阴常不足肾常虚,筋骨难成貌必。钱氏立方。惟有 补。《经》云。“疮疹泻其馀。”

    水为阴,火为阳,一水不胜二火,此阳常有馀,阴常不 足,肾之本虚也明矣。故钱氏只用补肾地黄丸一方, 不敢泻者,因无实证也。或谓痘疹肾不可实,当泻之, 此言甚谬。盖肾主液,痘中之血化为水,水化为脓,皆

    肾之津液所化也。若无肾水,则疮枯黑而死矣,岂可
    考证
    泻之?《痘疹》曰“归肾”者,盖疮疹之毒,内发于骨髓,外发

    于皮毛者为顺,变黑复陷入于骨髓之中,故为害。此 非顺之为害也,乃火旺水衰之病。钱氏以百祥丸、牛 李膏治黑陷者,以泻肾中之邪,非肾中之真阴也,详 见《痘疹心要》。肾热大便不通者,宜以猪胆汁导之。猪 者水畜也。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泻其膀胱腑也。东 垣滋阴丸以泻肾火。如肾病久,身下“窜,目中如见鬼 状,或骨委弱,卧不能起,或二便遗失,皆肾病之候,不 治。”

    本脏自病论精神,补泻分明有定方。若是相传作兼 病,更宜通变互提纲。

    按《难经》有五邪之论,论本脏自病者为正邪,自前来 者为实邪,自后来者为虚邪,自所胜来者为微邪,自 所不胜来者为贼邪,此以五行生克之理论也。钱氏 所论,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此皆本 脏自病者,谓之正邪,故立五补六泻之方以主之。洁 古先生乃取《难经》之言,以明五脏传变之证,补钱氏 之所未及者,其法始备。故风伤肝,热伤心,湿伤肺,寒 伤肾,饮食劳倦则伤脾,此五脏自受之邪,为本病也。 如肝主风,其中风者,本病也,谓之正邪。由伤热得之, 乃心乘肝,自前来者为实邪;由伤湿得之,乃肾乘肝, 自后来者为虚邪;由饮食劳倦得之,乃脾乘肝,自所 胜来者为微邪。馀脏仿此。详见《四十九难》洁古论。“其 治五脏之法,如肝脏自病,只治其肝,宜泻青丸。若心 乘肝者,宜以导赤泻心,实则泻其子也。肾伤肝者,宜 以姜附四逆汤补肾,虚则补其母也。肺传肝者,宜以 泻白散泻肺,地黄丸补肝,先补而后泻也。脾乘肝者, 宜调元汤以益脾制肝。馀仿此推之。”其馀方法,不必 拘定,会而通之可也。是皆治其初得之病也。

    又有一脏之病,而传别脏者,谓之“兼证”,当视标本之 缓急而治之。先见病谓之“本缓”,后见病谓之标急。如 大小便不通,或吐泻不止,或咽喉肿痛,饮食不入,或 心腹急痛之类,虽后得之,当先治之,故曰“急则治其 标也。”如无急证,只从先得之病治之,以后病之药,随 其证而加治之,所谓缓则治其本也。

    大抵婴儿脾病多,只因乳食欠调和,知他脏病须调 胃,若到成疳受折磨。

    “胃主纳谷,脾主消谷,饥则伤胃,饱则伤脾。”小儿之病, 多过于饱也。或母有气实形壮者,其乳必多,求儿不 哭,纵乳饮之,定乃伤于乳也。母之气弱形瘦者,其乳 必少,恐子之哭,必取谷肉糕果之类,嚼而哺之,不饱 不止,定乃伤于食也。故小儿之病,胃最多也。五脏以 胃气为本,赖其滋养也。胃者,中和之气也,非若五脏 之偏也。如五脏有病,或泻或补,慎勿犯其胃气。胃气 若伤,则不食而瘦,或善食而瘦,疳病成矣,不可治。《经》 曰:“全谷则昌,绝谷则亡。”诚医科之龟鉴也。

    《幼科发挥》

    五脏主病

    此因五脏气动所生之病,乃病生于内者也。

    肝主风,实则目直视,呵欠、大叫哭,项急烦闷;虚则咬 牙呵欠。气温则内生风,气热则外生风也。气,谓口中 气也。实则泻青丸、当归龙荟丸泻之,虚则地黄丸补 之。

    诸风搐搦。牵引㖞斜。皆肝之病也。宜泻青丸主之。 肝所生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脉诀》云。“热则生风”是 也。

    兼见心证。则发热而搐。肝有风。则目连札小搐。得心 热则搐。肝有热。则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泻肝用 “泻青丸”,泻心用“导赤散”主之。

    兼见脾证。轻则昏睡。不嗜饮食。当视其大便何如。大 便秘者。宜蜜导法。慎勿下之。恐下得脾虚。反为笃疾。 大便润者。宜琥珀抱龙丸主之。

    兼见肺证。喘急闷乱。痰涎壅塞。须从大小便以利之。 如喘息有声。肩耸泡高。喉中痰响者。不治。清宁散主 之。

    兼见肾证。暴哑失音。手足强直。此从风治。轻者地黄 丸主之。重则为废疾。而不可治矣。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虚则困卧,悸动不 安。实则导赤泻心汤。虚则二安神丸服之。

    诸热惊悸。不安。多啼。此心脏本病也。宜“导赤散加朱 砂主之。甚者凉惊。三黄泻心丸主之。”

    心所生病。《经》曰:“诸痛痒疮疾。皆属心火。”

    兼见肝证。则发热而搐。宜木通散主之。

    兼见脾证。则嗜卧。梦中咬牙多惊。宜钱氏安神丸主 之。

    兼见肺证。则发热作搐而喘。宜“清宁散”主之。

    兼见肾证,为惊痫。发则忽然卧仆,咬牙搐搦,手足逆 冷,发过即醒,精神恍惚。盖心藏神,惊则伤神。肾藏志, 恐则伤志。小儿神志怯弱,有所惊恐,则神志失守而 成痫矣。如《书传》所谓“请僧寄名”,僧为摩顶诵咒,而儿 被吓而成痫,后见穿皂衣人即发是也。亦有惊久成痫者,初起即可治,定志丸主之。父母怠忽,久而不治, 遂成终身之患。

    心火者,君火也。君务德而不为毒。为痒痛疮疡者,乃 命门相火之所为也。小儿诸疮,皆胎毒也。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实则泻 黄散、“三黄丸主之,虚则益黄散、异功散、小建中汤、调 元汤、肥儿丸补之。”

    诸困睡不嗜食吐泻,皆脾脏本病也。昏睡身热,宜胃 苓丸、琥珀抱龙丸主之。吐泻有冷有热。冷者不渴,理 中丸主之。热者渴饮冷水,五苓散调天水散主之。 脾所生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兼见肝证,初伤风吐泻,恶风发热,烦急烦闷,此宜发 散,惺惺散主之。如先吐泻,后变慢惊风者,不治。 兼见心证,发热昏睡,梦中惊悸,宜东垣安神丸主之。 “渴欲饮水,辰砂五苓散主之。”

    兼见肺证,发热昏睡,气促而喘者,宜葶苈丸主之。 兼见肾证,羸瘦痿弱,嗜卧不能起者,宜脾肾兼补,补 肾宜地黄丸,补脾宜养脾丸。如泻久便脓血者死。盖 肾者元气之主,肾虚则禀赋不足之证。脾者气谷之 主,脾虚则为津液不足之病。故“小儿五脏之病,脾肾 为多,肝心次之,肺又次之。”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好饮水。有不饮水者,虚则哽 气长出气;实则泻白散、葶苈丸泻之;虚则阿胶散、生 脉散合甘桔汤补之。

    “诸气喘促,上气咳嗽,面肿,皆肺脏之本病也。加味泻 白散主之。”桔梗防风二钱,甘草一钱,地骨皮一钱二 分

    肺所生病。《经》云。诸气上逆喘逆。皆属于肺。

    兼见肝证,由中风得之。鼻流清涕,恶风喘嗽,宜发散, 加减参苏饮主之。如久咳嗽,变风疾,不治。如钱氏所 谓“三泻肝而肝病不退,三补肺而肺证尤虚”是也。 兼见心证,发热饮水,喘嗽闷乱,此心火胜也,宜凉膈 散加知母、石膏主之。久嗽不止,黄连阿胶丸。黄连、赤 茯苓,能抑心火,肝得其清。

    兼见脾证。咳则吐。此伤乳食而喘嗽不宁。宜葶苈丸。 小陷胸加大黄主之。

    “兼见肾证。肾者水脏也,受五脏六腑之津液而藏之, 入心为汗,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入肾为精。 凡咳嗽之多吐痰者,乃肾之精液不归元也,宜补肾 地黄丸主之”,加巴戟、杜仲、盐水炒、肉苁蓉酒洗去甲、 小茴香炒、破故纸炒,研末蜜丸,煎麦门冬汤下。 肾主虚无实,地黄丸主之。惟痘疹肾实则黑陷,此非 钱氏之语,乃记者之误焉而不详者也,以启后人之 疑。有泻肾之方,如百祥丸之类,有补脾泻肾之论,令 儿夭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盖人之一身,肺主皮 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髓,五脏之有 肾,犹四时之有冬也。疮疹之毒,乃自骨髓出现于筋 肉血脉皮肤之外,如品物之翕聚于冬者,发散而为 春之生、夏之长,秋之藏也。变黑归肾,则不能发散于 外,而反陷于内,此肾中真气之虚,邪气之实,所以立 “百祥丸”、牛李膏,以泻肾中之邪气,非泻肾之真气也。 况肾中之水,润泽光壮,由津液之充满也。疮疹黑陷 者,正肾主虚,水不胜火,津液干枯,故变为黑,倒陷入 里。所谓泻之者,泻水救火之良法也。

    诸虚不足,胎禀怯弱者,皆肾之本脏病也。五脏病后 成肾虚者,各用地黄丸加减,随证惟疮疹归肾,有泻 有补。

    肾所生病钱氏曰:“肾主虚。即胎禀不足之病也。” 兼见肝证惊风。及手足瘫者。宜地黄丸。加牛膝、当归 续断各二两。肉桂一两。为末。蜜丸用。

    兼见心证惊风。及失音不语者。宜地黄丸。加石菖蒲、 柏子仁、远志各二两。为末。蜜丸服。

    兼见脾证吐泻。及变痢疾者,宜“地黄丸”加黄连、黄蘗 各酒炒二两、干姜炒、车前子、肉豆蔻面煨各一两。为 末,蜜丸服。

    兼见肺证咳嗽,痰中有血,宜地黄丸加天门冬、麦门 冬焙、知母、黄蘗、蜜水炒、阿胶炒各二两,蜜丸服。 按:五脏虚实补泻之法,引经解之。《经》云:邪气盛则实, 真气夺则虚。所谓实则泻之者,泻其邪气也;虚则补 之者,补其真气也。如真气实,则为无病儿矣,岂有泻 之者乎?云肝常有馀,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 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 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馀也。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 脾所以不足也。

    小儿五色修明,声音清响,此心肺之气足也;乳食能 进,大小便调,此肠胃之气足也;手足和暖,筋骨刚健, 此皆肾肝之气足也。是谓无病易养。不宜妄投药饵, 诛罚无过也。

    如“面色晃白,声音微小,此心肺不足也。乳食减少,吐 痢频并,此肠胃不足也。解颅项软,手足痿弱,此肝肾 不足也。”是儿多病难养,此以形体之虚实,辨五脏之强弱也。有病者,各宜随五脏之虚实,按方治之。

    《鲁伯嗣学婴童百问》

    五脏病治

    治疗之法,“大扺肝病以疏风理气为先,心病以抑火 镇惊为急,脾病当温中消导,肺病宜降气清痰,肾病 则补助真元,斯得其治法之大要也。”

    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能 胜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项急、烦闷者,难治。盖肺病 久则虚冷,肝强实而反胜肺也。宜视病之新久虚实, 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肝,外主感风,呵欠烦闷,口中气热,当发散,大青膏主 之。若能食,饮水不止,当大黄丸微下,馀不可下。”肝热 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壮热饮水喘闷,泻 白散主之。肝病胜肺,肝病秋见,肝强胜肺,肺怯不能 胜肝,当补脾。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实故也。补脾,益黄 散;治肝,泻青丸。肝有风,目连眨不搐,得心热则搐,治 “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肝有热,目直视不搐,治 同上法。肝有风甚,身反张,强直不搐,心不受热也,当 补肾。治肝。补肾,地黄丸;治肝,泻青丸主之。凡病或新 或久,皆引肝风之动,而动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 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眨 也。若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眦俱紧,不能转视,故目 直也。若得心热则搐,以其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搏 故也。肝病见秋,木旺,肝强胜肺也。宜补肺泻肝,轻者 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 热也,导赤散主之。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 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阻滞 则不得通,故喜仰卧,则气得上下通也,泻心散主之。 心病见冬,火旺心强胜肾,当补肾治心,轻者病退,重 者下窜不语,肾怯虚也。

    脾胃不和,面晃白,无精光,口中气冷,不思食,吐水,当 补脾,益黄散主之。脾胃虚冷,面晃白色,瘦弱腹痛,不 思食,当补脾,益黄散。下痢者,调中丸主之。伤风手足 冷,脾脏怯也,当和脾,后发散。和脾益黄散。发散,大青 丸主之。脾病见四旁,皆仿此治之。顺者易治,逆者难 治。脾怯当面赤黄,五脏相反,随证治之。

    肺盛,复有冷风,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 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主之。肺只伤寒,则不胸满, 肺热则手掐眉眼鼻面,甘桔汤主之。肺虚热,唇深红 色,治之散肺虚热,少服“泻白散。”肺脏怯,唇白色,当补 肺,阿胶散主之。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 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 皆虚,不能相营,故曰“怯。”肺主唇白而光泽者吉,白如 枯骨者死。肺病春见肺脏,胜肝,当补肾。肝治肺脏,肝 怯者受病也。补肝肾,地黄丸治肺,泻白散主之。肺病 见春,肺旺胜肝,当泻肺。轻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 发惊。更有赤者当搐,为肝怯,当目淡青色也。

    肾虚。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气不足。目中白睛 多,其颅即解,顖开,面色恍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 八之数。若恣于色欲,多不过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 致肾虚者,非此论也。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 欲坠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皆宜补肾, 地黄丸主之。肾病见夏,水胜火,肾胜心也。当泻肾,轻 者病退。重者悸动当搐也。

    《薛氏保婴撮要》

    钱仲阳云:“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项急烦闷,虚则咬 牙呵欠。气热则外生风,气温则内生风,大青膏散之。 若能食饮水不止,用大黄丸微下之。肝热则目直不 搐,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壮热饮水喘闷, 泻白散主之。肝病秋见肺怯,不能胜肝也,当用益黄 散补脾,泻青丸治肝。肝有风,则目连眨得,心热则搐”, 用泻青丸治肝,导赤散治心。甚则身反张,目直不搐, 心不受热也,当用地黄丸补肾,泻青丸治肝。唇白者 不治。又张洁古云:“肝主风,自病则风搐拘急。若心乘 肝为实邪,肺乘肝为贼邪,肾乘肝为虚邪。”凡肝得病, 必先察其肺肾。肾者肝之母,肺者肝之贼。今肝之得 病,若非肾水不能相生,必是肺金鬼“邪来克,故其来 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其来在肾,先补其肾,滋其 源也。然后审其本脏之虚实而寒温之。”窃谓前证,若 肝经实热而外生风者,宜用大青膏散之。若既服而 前证仍作益甚者,此邪气已去而脾气亏损也,宜用 异功散加芎、归补之。若肝经虚热,或因克伐而内生 风者,宜用异功散、地“黄丸补之。若风邪入脏,能食饮 冷,大便秘结者,此邪气内实也,宜用大黄丸下之。若 既下而食少饮汤,或腹作胀者,此脾气内虚也,宜用 白术散补之。气血素弱,或因病后,或服攻伐之剂,而 手寻衣领,咬牙呵欠,目淡青者,乃肝经虚甚也,急用 地黄丸以补肾肝。哽气、短气,长出气,乃肺经虚甚也, 急用”异功散以补脾肺。若申酉时叫哭直视,呵欠烦闷,项急惊悸,手足摇动,发热饮水者,此风火相搏而 胜肺金也,用柴胡栀子散以治肝火,生肝血,用异功 散补脾土生肺金。若唇白者,为脾绝,不治。夫婴童之 证,多因妊娠厚味七情,或儿乳哺失宜,或乳母饮食 郁怒所致。病气既见,形气已虚,当推其所因。用药加 漏芦以治其母。儿饮一二匙。后仿此。

    钱仲阳曰:“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困 卧惊悸不安。”又云:“热则睡中口气温,及上窜咬牙,而 合面卧,有就冷之意,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若仰面 卧者,乃心气实,气不得上下流通也,泻心散主之。”心 病冬见,火胜水也,当补肾治心轻者,病自愈。下窜不 语者,肾虚怯也。又张洁古云:“心主热,若肺乘心为微” 邪,肝乘心为虚邪,脾乘心为实邪,肾乘心为贼邪。凡 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 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其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 传其所胜,肾之邪必传于心,故先治其肾,逐其邪也。 若肝肾脉俱和,然后察其心家虚实治之。窃谓仰面 卧者,因其心胸实热,故喜仰面而向“虚也。合面卧者, 因心胸虚热,故喜合卧而就实也。实则调治心肝,虚 则调补脾肺,二者别之,尽其状矣。”其咬牙等证,多有 雷同,不必拘泥。如用泻心导赤等剂,邪气虽去而病 仍作,当调补元气。或反甚,急温补元气。其心气冬见, 或亥子时病益甚,或下窜不语者,乃肾水虚而心火 甚也,用地黄丸,其乳下婴儿。须母服之。

    钱仲阳云:“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或不饮水,虚 则吐泻生风。脾胃虚寒,则面晃白,目无精光,口鼻气 冷,肌体瘦弱,吐水腹痛,不思乳食,用益黄散。下利用 调中丸。伤风手足冷者,脾脏怯也,先用益黄散补脾, 后用大青膏发散。脾病见四季,皆仿此。顺者易治,逆 者难治。脾怯当面赤黄,若兼五脏相胜,随证治之。”又 张洁古云:“脾主湿,自病则泄泻多睡,体重昏倦。若肝 乘脾为贼邪,心乘脾为虚邪,肺乘脾为实邪,肾乘脾 为微邪。”凡脾之得病,必先察其肝心二脏。盖肝是脾 之鬼,心是脾之母,肝气盛则鬼邪有馀,心气亏则生 气不足,当用平肝气,益心气。若诊其脉,肝心俱和,则 脾家自病,察其虚实而治之。窃谓前证实者,病气实 而形气虚也。若面色晃白,吐泻腹痛,口鼻气冷,属寒 水侮土,宜用益黄散。若面青唇黯,吐泻手足并冷,此 脾土虚寒,用干姜理中汤。若面色痿黄,手足不冷,此 脾土虚弱,用人参理中汤。若伤风手足并冷,吐痰咳 嗽,吐泻腹胀,此脾肺气虚,用五味异功散实脾气,加 防风升麻散外邪。若发于寅卯之时,用六君、柴胡、升 麻补脾土,平肝木。然面黄者,脾之本色也;面赤者,火 生土为顺;面青者,木克土为逆,当平其所胜,以补元 气为善。

    钱仲阳曰:“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或饮水,虚则哽气、 出气、短气。若肺盛复感风寒,则胸满气急喘嗽,用泻 白散;肺热则手掐眉目鼻面,用甘桔汤;肺虚热则唇 色深红,少用泻白散;肺怯则唇色白,用阿胶散。若闷 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病久,唇白者,此脾肺子 母皆虚也。若白如猪脂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如肺病” 春见,肺胜肝也,用地黄丸补肝肾,泻白散以治肺。目 淡青,必发惊;更有赤者当搐,为肝怯也。又张洁古云: “肺主燥,自病则喘嗽,燥则润之。若心乘肺为贼邪,肝 乘肺为微邪,肾乘肺为实邪,脾乘肺为虚邪。”凡肺之 得邪,必先观心脾二脏之虚实。若心火烁金,当抑心 滋肺。若脾气虚冷,不能相生,而肺气“不足,则风邪易 感,宜补脾肺。若脾实中痞,热气上蒸于肺,宜泻脾气。 若心脾平和,而肺自病,当察虚实治之。”窃谓肺经郁 热,用泻白散;肺气自虚,用四君子汤;外邪所乘,用参 苏饮;心火炎烁,用人参平肺散;中焦实痞,用大承气; 脾不能生肺,用异功散。夫肺气盛者,肺中之邪气盛 也,其脉右寸必浮而有力。宜用泻白散以泻之。若肺 虚而有热者,执肺热伤肺之说而不用人参,误矣。仍 参某证治之。

    钱仲阳曰:“肾主虚,无实证,惟痘疮实则黑陷,当更分 别证之虚实。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呵欠者易治, 肝虚不能胜肺也。若目直视,大叫哭,项急烦闷者难 治。盖肺病虚冷,肝强实而胜肺也。视病新久虚实,虚 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夫肾虚者,由胎气不盛,则神 短顖开,目多白睛,面色晃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 八之数。若恣色欲,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 虚者。又云:“肾气不足则下窜。”盖肾虚骨重,惟欲坠下 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目无睛光畏明,皆用地 黄丸。肾病见夏,水胜火也。轻者病自退,重者当惊发 搐。又张洁古云:肾主寒,自病则足胫寒而逆。肾无实, 疮疹黑陷乃实,是水制火也。若心乘肾为微邪,肺乘肾为虚邪,肝乘肾为实邪,脾乘肾为贼邪。本脏虚弱, 正令不行,鬼贼克害,当补本脏之正气。假令肺病喘 嗽,见于初春当补肾;见于夏救肺;见于秋救脾;见于 冬补心,泻本脏,乃名寒嗽。大扺五脏各至本位,即气 盛不可更补,到所克位,不可更泻。然五行之中,惟肾 水一脏,母盛而反受“邪。何则?肺属金,射于皮毛,所主 者气;肾属水,主于骨髓,所藏者精。气之轻浮,能上而 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性之自能。今 肺气得热而上蒸,则不能下生于肾而受邪矣,急服 凉药解之。”此肾气必先求肺,或脾经之湿刑克于肾, 宜去脾湿。若脾肺平和而肾自病,则察其本脏而治 之。窃谓下窜等证,足不喜覆者,盖腰以下皆肾所主, 乃心气下行于肾部也。法用地黄丸,壮肾水以制心 火。若因脾肺虚而不能生肾水者,用补中益气汤、六 味地黄丸,以滋化源。其疮疹黑陷,乃肾虚而邪气实 也,尤当用地黄丸。

    《龚信古今医鉴》

    五脏生成

    “夫一月之孕,有白露之称;二月之胚,有桃花之譬。及 其三月,则先生右肾而为男,阴包阳也;先生左肾则 为女,阳包阴也。其次肾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 以生其胜己者。肾属水,故五脏由是为阴。其次心生 小肠,小肠生大肠,大肠生胆,胆生胃,胃生膀胱,膀胱 生三焦,以生其胜己者。小肠属火,六腑由是为阳。其” 次“三焦生八脉,八脉生十二经,十二经生十二络,十 二络生一百八十丝络,丝络生一百八十𦆑络,𦆑络 生三万四千孙络,孙络生三百六十五骨节,骨节生 三百六十五大穴,大穴生八万四千毛窍,则耳目口 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备矣。”

    观面部五脏形色歌

    《心经》有冷。目无光。

    “太阴黑,目无光彩” ,此心经冷也。

    面赤须言热病当。

    面颊赤色,此为心有热也。

    赤在山根惊四足。

    山根赤色,《心经》生风,下至准头恶也。

    积看虚肿起阴阳。

    “三阴三阳虚肿” ,心有积也。

    肝经有冷面微青。

    “面青” ,为肝受冷,主发惊也。

    有热眉泡赤又临。

    眉上有红赤,为肝有热也。

    发际白言惊气入,

    发际至印堂略白者,为肝惊也。

    食仓黄。是积热深。

    眉上有红赤,为肝有热也。

    脾冷应知面色黄。

    面黄印堂反白者,为脾冷也。

    “《三阳》有白”热为殃。

    “《三阳》上白” 者,为脾热也。

    “青居发际”生惊候。

    发际及印堂色青者,脾惊也。

    唇口皆黄是积伤。

    上下唇黄,为脾受积也。

    肺受面白冷为由。

    白色在面皮及人中,或青者,皆肺冷也。

    热。赤人中及嘴头。

    人中及嘴头有赤者,肺有热也。

    “青在山根”惊四足。

    山根青色,是肺受惊也。

    热居发际积为仇。

    发际赤色乃有积也

    面黑当知肾脏寒。

    面带黑者肾有冷也

    “食仓红”是热须看。

    食仓红者肾有热也

    风门黄。可言惊入。

    风门黄者肾有惊也

    两目微沉。积所干。

    两目微沉,是积在肾也。

    《楼英医学纲目》

    五脏

    “五脏相胜,病随时令”,乃钱氏扩充《内经》藏气法时论 之旨,实发前人所未发者也。假如肝病见于春及早 晨,乃肝自病于本位也。今反见于秋及日晡,肺之位, 知肺虚极,肝往胜之,故当补脾肺,泻肝也。馀仿此。 洁古曰:“热则从心,寒则从肾,嗽而气上从肺,风从肝, 泻从脾。假令泻兼嗽,又气上,乃脾肺病也,宜泻白益 黄”散合而服之。脾苦湿,肺苦燥,气上逆也。其证见泻, 又兼面色黄,肠鸣呦呦者,宜服理中汤。泻而呕者,宜 服茯苓半夏汤。如泻而渴,热多者,宜服黄芩厚朴汤不渴而热少者,宜服白术厚朴汤。其他五脏若有兼 证,皆如此类推之,更详后论四时推详用药。

    心主热,自病或大热,泻心汤主之。实则烦热,黄连泻 心汤主之。虚则惊悸,生犀散主之。

    肺乘心微邪,喘而壮热,泻白散主之。肝乘心虚邪,风 热,煎大羌活汤,下大青丸主之。脾乘心实邪,泄泻身 热,泻黄散主之。肾乘心贼邪,恐怖恶寒,安神丸主之。 肺主燥,自病则喘嗽,燥则润之。实则喘而气盛,泻白 散主之。虚则喘而少气,先益黄散,后阿胶散主之。 心乘肺贼邪,热而喘嗽,先地黄丸中导赤散,后阿胶 散主之。肝乘肺,微邪,恶风眩冒,昏愦嗽,羌活膏主之。 肾乘肺,实邪,增寒嗽,清利百部丸主之。脾乘肺,虚邪, 体重,吐痰,泄泻嗽,人参白术散主之。

    肝主风,自病则风搐拘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佐 以酸苦,以辛散之。实则风搐力大,泻青丸主之。虚则 风搐力小,地黄丸主之。

    心乘肝实邪,壮热而搐,利惊丸、凉惊丸主之。肺乘肝, 贼邪,气盛,则前伸,呵欠微搐,法当泻肺,先补本脏,补 肝,地黄丸主之。“泻肺,泻白散主之。”脾乘肝微邪,多睡, 体重而搐,先当定搐,泻青丸主之,搐止,再见后证,则 别立法治之。肾乘肝虚邪,增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 之。

    脾主湿,自病则泄泻多睡,体重昏倦。脾苦湿,急食苦 以燥之。实则泄泻赤黄,睡不露睛,泻黄散主之。虚则 泄泻色白,睡露睛,白术散主之。

    肝乘脾,贼邪,风泻而呕,茯苓半夏汤主之。心乘脾,虚 邪,壮热体重而泻,羌活黄芩苍术甘草汤主之。肺乘 脾,实邪,能食不大便而呕,吐嗽,煎槟榔大黄汤,下葶 苈丸。肾乘脾,微邪,恶寒泄泻,理中丸之类主之。 肾主寒,自病则足胫寒而逆,人之五脏,惟肾无实,小 儿疮疹变黑陷,则是肾实水,克退心火。 心乘肾,微邪,内热不恶寒,桂枝汤主之。肺乘肾虚邪, 喘嗽,皮涩寒,百部丸主之。肝乘肾实邪,拘急气搐,身 寒,理中丸主之。脾乘肾贼邪,体重,泄泻,身寒,理中丸 主之。

    凡五脏虚弱,是自己正令不行,乃鬼贼之所克害,当 补本脏之正气。假令肺病喘嗽时,于初春见之,法当 补肾。见于夏,救肺;见于秋泻肺;见于冬补心,泻本脏, 又名“寒泻。”大抵五脏各至本位,即气盛不可更补,到 所克位,不可更泻。

    洁古曰:“肝病面白,肺病面赤,脾病面青,肾病面黄,心 病面黑。若肝病惊搐,而又加面白痰涎喘急之类,此 皆难治。馀仿此推之。假令春分前风寒也,宜用地黄、 羌活、防风,或地黄丸及泻青相间服之。春分后风热 也,宜用羌活、防风、黄芩,或泻青丸、导赤散下之。立夏 后热也,宜用三黄丸、导赤散。夏至后湿热也,宜用导” 赤散、泻黄散,合而服之,或黄芩、人参、木香之类。秋分 后用泻白散,立冬后用地黄丸主之,谓不受泻也。 《海藏》曰:补肝丸、四物汤内加防风、羌活等分,为细末, 炼蜜丸是也。

    “镇肝丸”“泻青丸”去栀子、大黄,治肝虚。

    泻肾丸治脉洪而实,前熟地改生地,去山茱萸是也。 此治左手本部脉。若右尺洪实,以凤髓丹泻之。此地 黄丸即仲景八味丸去桂附,若加五味子,肾气丸也, 此益肺之源,以生肾水焉。

    《徐春甫古今医统》

    五窍相通应证

    心窍通于舌,心为脏,小肠为腑。心色赤,主夏三月。心 味苦,心液汗,心主血,心声言,心气呵,有馀笑,不足忧。 《千金》云:“心气实则笑不休,虚则悲不已。”

    肝窍通两目,肝为脏,胆为腑,其色青。旺春三月,肝味 酸,肝液泪,肝主筋,肝声泣,肝气嘘。有馀怒,不足悲。《千 金》云:“怒则实,悲则虚。”

    脾窍通唇口,脾为脏,胃为腑,其色黄,旺四季月,脾味 甘,脾液涎,脾主肌肉,脾声歌,脾气呼,有馀,腹满不足 少气。

    肺窍通鼻孔,肺为脏,大肠为腑,其色白,旺秋三月,肺 味辛,肺液涕,内主气,外主皮毛。肺声哭,肺气哂,有馀 喘,不足叹息。

    肾窍通两耳,肾为脏,膀胱为腑,其色黑。旺冬三月,肾 味咸,肾液唾,肾主骨,肾声呻,肾气吹。有馀泻,泄不足 则厥逆。

    五脏克绝

    心病目黑,肾克心,壬癸日绝。肝病皮黑,肺克肝,庚辛 日绝。脾病唇青,肝克脾,甲乙日绝。肺病颊肿、目赤,心 克肺,丙丁日绝。肾病面肿、唇黄,脾克肾,戊己日绝。

    《王肯堂证治准绳》

    五脏

    张洁古曰:“五脏子母虚实,鬼贼微正,若不达旨意,不 易得而入焉。在前者为实邪,子能令母实,拒贼伤于 母,其子又引母所克者,妻来相助,故曰实邪也。在后者为虚邪,母引子之鬼贼至由母能使子虚也。《内经》 云:‘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此之谓也。妻来乘夫为 微邪,夫来乘妻为贼邪,法当泻鬼补本脏,本脏自病’” 为正邪,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经》云:“滋苗者必固其 根,伐下者必枯其上。”逆其根,伐其本,则败其真矣。 肝胜肺,则肝病身热发搐,又见肺虚喘而气短,病见 于申酉戌时,是肝真强也。《经》云:受所制而不能制,谓 之真强。法当补脾肺而泻肝,导赤散、泻黄散主之。 刘宗厚云:“此皆五脏相胜,病机不离五行”,生克制化 之理者,盖小儿初生襁褓,未有七情六欲,只是形体 脆弱,血气未定,脏腑精神未完,所以有脏气虚实胜 乘之病。但世俗不审此理,往往遇是率指为外感内 伤而用药,致枉死者多矣,悲夫!钱氏论时有脱略,幸 而洁古补之,今特参附,诚无穷之惠也。

    五脏补泻法

    钱氏曰:“凡病先虚,或已经下,有合下者,必实其母,后 泻其子也。假令肺虚而痰实,此可下之证,先当益脾, 后方泻肺也。”

    泻青丸又名“泻肝丸。”

    钱氏谓“肝无补法,故无补肝药。”王海藏以四物汤加 防风、羌活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名补肝丸。

    又以泻青丸去栀子、大黄,名“镇肝丸”,治肝虚。

    “导赤散”泻丙小肠。

    “泻心汤”泻丁心。

    “安神丸”治心虚疳热。神思恍惚。

    《海藏》八物定志丸补心正药。

    益黄散又名补脾散,《海藏》云:“此剂补脾以燥湿。”东垣 云:“治胃中寒湿,呕吐腹痛,泻利清白之圣药也。”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海藏》云:“泻脾热。”

    阿胶散又名补肺散。《海藏》云:“杏仁本泻肺,非若人参、 天门冬、麦门冬之类也。”

    泻白散又名泻肺散。《海藏》云:“治肺热骨蒸自汗,用此 直泻之。”栀子、黄芩亦泻肺,当以气血分之。

    地黄丸即《金匮》八味丸。去桂附。海藏云。治肾虚解颅。 即鬾病也。治脉毛而虚。

    钱氏谓“肾无泻法”,故无泻肾药。《海藏》泻肾丸治脉洪 而实,即前地黄丸熟地改生地,去山茱萸是也。此治 左手本部脉,若右尺洪实,以凤髓丹泻之。

    《李梴医学入门》

    五脏形证

    肝风目直手揗捻。

    气热为外伤风,气温为内生风,热则两眦俱紧不转。凡目直兼青者,必发惊,咬牙甚者亦发惊。肝主谋,故揗衣领乱捻物。风甚身强反张,力大泻青。心乘风火相搏则发搐。导赤散渴,喘泻白散,

    虚则咬牙呵欠兼。

    心不受热,目连札不搐,或发搐力小,俱当补肾治肝,肾气丸,如心乘肝等兼证,详见《纲目》。所谓乘者,犹乘车之乘,五脏相乘莫测。如肝病必先治肺补肾,然后审肝脏虚实而调之。馀脏仿此。

    心惊难言合面卧。

    心惊搐也,烦热上窜,舌强欲言,不能叫哭,胸热故欲合卧就凉,宜泻心汤、导赤散,小生犀散,

    虚则困卧惊悸添。

    温惊丸主之。

    脾困身热。渴不食。

    脾困倦也。实则困,睡不露睛,身热渴欲饮水,或闭或泄,黄赤色,宜“泻黄散。”

    虚则吐泻风生痰。

    虚则吐腥泄泻,白色,多睡露睛,四肢渐次生风,或有痰,钱氏白术散、异功散、理中丸。如肝乘脾,风泄而呕,二陈汤加黄芩。

    肺燥鼻干手掐目。

    肺燥则喘嗽,实则喘而气盛,或渴,泻白散润之。“手掐眉目鼻面者,甘桔汤主之。”肺只伤寒,则不胸满,胸热复有风冷,胸满,短气喘嗽,泻白散、大青膏主之。

    虚则少气喘无厌。

    虚则唇白色,气哽,长出少气,先服“益黄散”,而后阿胶散。

    肾寒畏明颅自解。

    肾只不足,小儿肾虚,皆难养,多夭。有因病而致虚者可补。

    下窜足热火欲炎。

    下窜者,骨重惟欲坠下而缩身也。足热不喜衣覆,心火下于肾部,宜肾气丸或正气汤。又肺病重见肝虚证,易治;见肝热证,难治。盖肺病久则虚冷,肝强实而反胜也。《经》曰:受所制而不能制,谓之真强。法当补脾肺,而后泻肝。肺胜者,当补肝泻肺。然嗽久虚羸,不可服泻白散,宜肾气丸。五脏病机,不离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所以有脏腑虚实乘胜之

    病世俗不审此理。往往率指为外感内伤。而用药枉死。此钱氏洁古之功大矣哉。

    《乔岳五脏绝歌》

    吐泻变为痢,血黑渴难当。

    心主血,心绝则血色变黑,虚燥而发渴。

    肌瘦难行坐,虚舌不缩藏。

    心主舌绝则不能收

    两脸如脂赤。

    痢久则面当无色,今而色反如脂者,心绝则阳虚上发也。

    无语口生疮。

    心主舌绝则不能语

    若向夏中得,更莫细思量。

    眼目时时涩,浑身似醉人,频频只要睡,心烦又多嗔。

    肝青绝则不能开视。故涩而只要睡。又肝主筋力。绝则如醉人不能举也。又肝主怒,绝则多怒不止也。

    唇白眼泡肿,狂躁足啼声,东方应此候,病则不宜春。

    面色黄时。好不可见。相传体弱增寒甚。虫行觅食。

    脾主肢。体绝则体弱。又脾绝则肾逆乘之。故发憎寒。脾绝则胃热。故虫不安而上吐出。

    吃乳唇无力,齿露盖时难。

    脾主唇绝,则不能收掩其齿,又不能吮乳。

    《眼倾》休下药。

    眼眶属脾绝则倾陷

    免更住人间。

    肺候应白色,莫使见绝形。鼻青孔燥黑,腹胀眼眶倾。

    肺主鼻。绝则肝逆乘之而色青。又肺绝则无涕。故孔黑燥也。肺主眼泡。绝则陷之。

    项直喘气急,胸凸没回声。

    肺主气绝,则喘急项直以引气也。气绝则胸中满凸,但有出气而无回气也。

    秋间逢此候,四方别托生。

    冷汗时时有,尿多夜里惊。

    肾绝则阴阳相离。故冷汗出而小便不禁。精者神之舍。绝则精神离。故夜里多惊。肾属阴。夜亦属阴故也。

    遍身生粟疥,手足冷如冰。

    阳尽不能充暖故也

    项倒头难举,面黑没精神。

    肾绝则天柱骨倒,面目皆黑,无精神也。

    “此候应壬癸冬,得殒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