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五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四百五十五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五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五十五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三十五

      小儿吐泻门二

      王肯堂证治准绳吐泻 夏秋治里 冬春治表 身热泻黄多渴为热宜

      凉剂 肢冷泻青不渴为寒宜温药 肢温泻黄白似渴为寒热杂合病 宿食 心腹痛

      禁忌 吐 寒吐 热吐 毒气吐 伤乳吐 泻 冷泻 热泻 伤食泻 惊泻 暴泻

      久泻 飧泻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 吐啘𠯟 泻 吐泻 伤风吐泻 伤食吐

      乳 冷热吐泻

      陈治幼幼近编吐泻

    艺术典第四百五十五卷

    医部汇考四百三十五

    小儿吐泻门二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吐泻

    小儿吐泻并作,即名霍乱。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 而先泻者,莫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纳而不出,中焦 主腐化水谷,而生荣卫,灌溉百骸;下焦分别水谷,主 出而不纳。脾居中州,胃为水谷之海,乳哺入胃,脾能 克化,然后水谷分。脐上一寸有分水穴传变得宜,岂有吐泻之 患?凡小儿吐泻,皆因六气未完,六淫易侵,兼以调护 失宜,乳食不节,遂致脾胃虚弱,清浊相干,蕴作而然。 有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吐亦 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 也。有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吐来面 赤,脉洪而数,渴饮水浆,此为”热也。冷热之分,要须详 审。

    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白术散、和中散主之。 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钱氏玉露散、河间益元 散主之。

    夏秋治里

    小儿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 消,或白色,是伤寒,当下之并和胃。下用白饼子,和胃 用益黄散主之。

    儿生三日已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不思乳食,大便 青白色,乳食不消,上实下虚也。更有五脏兼见证: 肺、睡、露睛、喘气。

    心惊悸。饮水

    脾。困倦饶睡。

    肝:呵欠烦闷。

    肾不语畏明。

    当先视儿兼脏证,先泻其所实者,而补其虚。如脾虚, 益黄散主之。此二证多病于秋夏也。

    凡小儿盛暑吐泻,邪热在下焦则泻,在上焦则吐。亡 津必渴,用玉露散,虽吐,时时与啜之,过三日必愈。 如身热脉大,小便黄,用五苓、益元各半,热汤调温服 之。

    如身凉脉细,小便青,早晨益黄散,午后玉露散。 如过四五日困弱,宜异功散、和中散、开胃丸。

    如有风而泻,用“防风羌活”,谓吐泻兼肝病风搐拘急 也。

    “有热而泻,用黄连、黄芩、大黄”,谓吐泻兼心病身热也。 “有寒而泻用附子”,谓吐泻兼肾病,身冷,或足胫寒而 逆也。

    有湿而泻,用白术茯苓。谓吐泻兼本脏脾病,多睡体 重昏倦也。

    有肺病而泻,用芍药、桂心定喘,麦冬、人参。甚者多槟 榔;大便不通,加大黄,谓吐泻兼肺病喘嗽也。

    更详看病新旧,新则止之,久则有肠风之患,宜推陈 致新。法当宣风散导过,后用入脏君臣药调之,宜“益 黄散。”

    有小儿盛夏初秋,遇夜乘风,渴而饮水过餐生冷果 物,攻激肠胃,遂乃暴吐暴泻,传作手足俱痹,筋挛而 痛,痛则神志不宁。以惊证治之,误矣。所谓筋遇寒则 引缩。又以阳明养宗筋,属胃与大肠,因内伤生冷饮 食,外感风邪,吐泻交作,胃气因虚,不能养其宗筋,亦 致挛急。此证口气温,面色惨,脉沉缓。再以手按两膝 腕下,见筋缩而引于皮间,是其候也。治以理中汤加 附子,半生半炮,水姜熟煎,空心温服。更详虚实冷热 为治可也。

    有数岁小儿,忽患吐泻,始自夏秋,昼近极热之地,解 衣乘凉,夜卧当风之所致。盖先感热,后感冷,阴阳相 搏,气射中焦,名为霍乱。《活人书》用香薷散调治,以其能分别水谷,升降阴阳。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寒多 不饮水者,理中丸。详此治法,得非欲平中焦乎? 凡暑令吐泻,手足指热,作渴饮冷者,属阳证,宜清凉 之剂;手足指冷。作渴饮热者。属阴证。宜温补之剂。凡 病属阴证。误用寒凉者死。则手足青黯。或遍身皆然。

    冬春治表

    伤寒吐泻,身温,乍凉乍热,睡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 吐,乳食不消,时咳嗽,更有五脏兼见证,当煎入脏君 臣药,先服大青膏,后服“益黄散。”如先曾下,或无下证, 慎不可下,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

    洁古云:“身温吐泻咳嗽,是风木入于脾,母虚其子亦弱。法当煎槟榔豆蔻汤,下大青膏,后服益黄散。”

    伤风吐泻,身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 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 止后用发散药。止渴多服白术散,发散大青膏主之。

    《洁古》云:“吐泻身热而渴,小便少者,五苓散主之。身热而呕者,当服白术散后,煎槟榔木香汤,下大青膏。”

    伤风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 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 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

    洁古云。“身凉吐泻不渴者。则知为寒。煎附子桂枝汤。下大青膏。”

    小儿伤于风冷,病吐泻,医谓脾虚,以温补之不已,复 以凉药治之,又不能散,谓之“本伤风。”医者乱攻之,因 脾寒积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馀日,其证多睡 露睛身温,风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为泻。当去脾间 风,风退则痢止,宣风散主之,后用史君子丸补其胃。 亦有诸吐泻久不瘥者,则脾虚生风而成慢惊矣。 吐泻过多。脾胃虚乏。欲生风候者。四君子加白附子 减半。生姜煎服。

    身热泻黄多渴为热宜凉剂

    曾氏云:“先吐而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吐来 面赤,脉洪而数,渴饮水浆,此为热也。”钱氏以吐泻身 热,泻黄多渴作热病治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黄散相 间服;在春冬,用白术散、大青膏相间服。

    肢冷泻青不渴为寒宜温药

    曾氏云:“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 或白冻,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 沉濡,此为冷也。”《钱氏》以吐泻身凉,泻青不渴作寒病, 在秋以益黄散主之,在冬春以益黄散、大青膏相间 服。

    吐利,四肢胀逆,脑门低陷,四君子加藿香、丁香、芍药 等分,煎服。

    肢温泻黄白似渴为寒热杂合病

    《钱氏治法》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黄散相间服;在冬春, 用益黄散、大青膏相间服。

    宿食

    《钱氏》云:“吐泻乳不化,伤食也,宜下之。”冯承务子五岁, 吐泻壮热,不思食饮。《钱氏》见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 面色恍白,曰:“此子必多病。”面色恍白者,神怯也。黑睛 少者,肾虚也。黑睛属水,本怯而虚,故多病也。纵长成, 必肌肤不壮,不耐寒暑,易虚易实,脾胃亦怯。更不可 纵恣酒欲,若不保养,不过壮年也。面上常无精神光 泽者,如妇人之失血也。今吐利不食,壮热者,伤食也。 又虚怯不可下,下之虚入肺则嗽,入心则惊,入脾则 泻,入肾则益虚。但宜以消积丸磨化之,为微有食也。 如伤甚则可下,不下则成癖也。若实食在内,亦可下 也,下毕补脾必愈。随其虚实,无不效者。

    钱氏曰:“吐乳泻黄,是伤热乳;吐乳泻青,是伤冷乳。皆 当下之,此迎夺之法也。不若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 其逆;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自然平复。”

    脾经积滞未除,再为饮食所伤,不吐则泻,不泻则吐, 宜以三棱散化积,守胃散和中。

    心腹痛

    儿冷热不调,乳哺不节,使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 乱肠胃间,则成霍乱。而心腹痛者,冷气与真气相击, 或上攻心,下攻腹,故痛。

    禁忌

    郑氏云:“小儿吐泻,因外伤风冷,内伤乳食,或儿啼未 定,气息未调,以乳饲之。气逆于上,则停滞胸膈,致令 呕吐;气逆于下,则伤脾胃,致令泄泻。上下气逆,吐泻 俱作。凡小儿只吐不泻者逆,其吐必有痰,发惊者,十 无一生。若只泻不吐,或吐泻俱发者,日久不退,亦变 阴痫。治之乃暂断其乳,轻者周时,重者三日,宜频与” 稀粥,服药速效,十全八九。或者不信是言,以小儿藉 乳为命,不肯暂断,然乳固不可断也。殊不知因乳所 伤得之者,若再以伤之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药,何功 之有?其间有不断服药得安者,盖轻患也。亦有因轻 致重,夭横者多矣。

    《活幼心书》云:“小儿吐泻不止,大要节乳,徐徐用药调治必安。节者,撙节之义,一日但三次或五次,每以乳 时,不可过饱,其吐自减。及间以稀粥投之,亦能和胃。 屡见不明此理,惟欲进药以求速效,动辄断乳三四 日,致馁,甚而胃虚,啼声不已,反激他证。盖人以食为 命,孩非乳不活,岂容全断其乳。然乳即血也,血属阴”, 其性冷,吐多胃弱,故节之。医者切须知此,乳母亦宜 服和气血调脾胃等药。愚意不若儿大能食者,全断 之,待其平复。儿小不能饮食者,但节之可也。

    吐沬及痰。或白绿水。皆胃虚冷。

    吐稠涎及血,皆肺热。

    吐水不止者,属心痛胃冷。

    吐水心痛者虫痛。

    口中吐沫水者,后必虫痛。

    面恍白。无精光。口中气冷。不思食。吐水。当补脾。益黄 散主之。

    冬月吐蛔,多是胃虚寒而虫作吐,用钱氏白术散加 丁香二粒亦可。用理中汤去甘草,加乌梅肉、川椒。 呕吐皆主脾胃,古人谓脾虚则呕,胃虚则吐是也。呕 者有声无物,吐者有物无声。若手足指热,喜饮热汤, 或睡而露睛,皆胃气虚弱也,用异功散。若手足指热, 饮冷,或睡不露睛,属胃经实热也,用泻黄散。若作渴 少食,或小便色赤,胃经虚热也,用七味白术散。大凡 婴儿在乳母,尤当节饮食。若乳母停食,亦能致儿吐 泻,故不可不慎也。

    论吐之原,难以枚举,有冷吐、热吐、积吐,伤风嗽吐,伤 乳吐。其吐则同,其证有异,各述于后。

    冷吐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脉息沉微,面白眼慢,气 缓神昏,额上汗出,此因风寒入胃,或食生冷,或伤宿 乳,胃虚不纳而出。宜温胃去风,除宿冷,用当归散,水 煨姜、陈皮煎服。或间投冲和散、理中汤及姜橘汤、定 吐饮。如诸药不效,以参香饮治之。

    热吐面赤唇红,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黄,遍体 热甚,或因暑气在胃,或食热物,精神不慢而多烦躁, 此热吐也。宜解热毒,用大顺饮、温熟水空心调下,并 五苓散、小柴胡汤,并加姜汁缓服,及香薷散主之。误 服热药,先投菉豆饮解之,次服止吐之剂。

    积吐,眼泡浮,面微黄,足冷肚热,昼轻夜重。儿大者脉 沉缓,此宿冷滞脾,故吐黄酸水,或有清痰,脉实而滑, 为食积所伤吐酸。气。或宿食并出。儿小者𠯟乳不 化是也。先用五苓散姜汁温汤调下和解。次以乌犀 丸主之。最小者投三棱散化癖丸。

    伤风嗽吐,有热生风,有风生痰,痰结胸中,肺气不顺, 连嗽不止,和痰吐出,此为嗽吐。痰壅而作,乃为实证。 宜去风化痰,先投清肺饮,次小柴胡汤为治。若嗽久 而肺虚,土不生金,故面白唇燥,干嗽干呕而无痰,可 温补为上,用茯苓厚朴汤、惺惺散、如意膏为治。 伤乳吐,才乳哺后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饮无度, 脾气弱,不能运化,故有此证。譬如小器盛物,满则溢, 治法宜节乳,投三棱散。

    此外又有风痰吐,乃是伤风不解,吐乳夹痰,若多必 要生风,宜服“青州白丸子、半夏散”,疏风下痰之剂,皆 可服之。

    毒气吐详见后。

    夹惊吐。张涣三香丹之类。

    疳积吐出。《本事方》。

    凡霍乱吐不止者,伏龙肝细末二钱,以芦稷米炒黄 煎汤调下立止。或用白扁豆炒过,煎汤调下亦好。若 白扁豆嫩苗更好。

    寒吐

    小儿寒吐者,由乳母当风取凉解脱,致令风冷入乳 变败,儿若饮之,故呕吐也。乳母当食后捏去旧宿败 乳,急服理中汤,次用酿乳法。其候是寒,清痰夹乳吐 出是也。凡有此候,服药不效,胃气将绝,药不能下,当 服“灵砂丸。”如大便通,宜来复丹二药常用,验。

    寒吐之证,面目胀,额汗出,脉沉迟微寒气停于胃,故 胃不纳而吐出也。“哕逆”者,由胃气虚甚,过服克伐,使 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以致气不宣通而作也。风寒在 胃者,用理中丸。胃气虚者,六君子汤。风凉所致者,宜 捏去败乳,急服理中丸,次服酿乳法。若呕吐清涎,夹 乳而吐,小便清利,用大安丸。若因乳母食厚味,用东 “垣清胃散。”若乳母饮醇酒,用葛花解酲汤,饮烧酒,服 冷米酢三五杯。乳母食生冷而致者,用五味异功散。 乳母停食者,母服“大安丸”,子服“异功散。”乳母劳役者, 子母俱服补中益气汤。乳母怒动肝火者,用“加味逍 遥散。”乳母郁怒伤脾者,用归脾汤。乳母脾虚血弱者, 用六君芎归,其子亦服三五滴。气血虚而乳热者,子 母俱服“八珍散”,仍参“热吐霍乱”治之。

    热吐

    小儿秋夏伏暑,多有热吐。其吐黄涎,头额温,五心热, 小便或赤而少,乃热吐也。或干呕无物,宜香薷饮小儿热吐者,因多食甘甜炙煿之物,或乳母膏粱厚 味,胃经积热,或夏间暑气内伏于胃所致。若肌肉𥆧 动,烦热作渴者,暑伤胃气也,先用香薷散,次用竹茹 汤。若吐乳色黄,不能受纳者,胃经有热也,先用泻黄 散,次用人参安胃散。若吐出酸秽者,乳食内停也,用 “保和丸。”吐乳不消者,胃气弱也,用异功散。吐而少食, 腹痛欲按者,脾气虚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凡诸证,当 验其手指,热则胃热,冷则胃寒。热用泻黄散,寒用理 中汤,不热不寒,异功散调之。

    毒气吐

    《巢氏》云:“春夏以汤与儿,肠胃脆弱,不胜药势,遂吐下 不止,药熏脏腑,烦恼顿乏,为中毒气吐下。”

    伤乳吐

    乳下婴儿乳哺太过,或儿睡着而更。乳岂有厌足, 以致脾不能运,胃不能受,满而溢,故令呕吐。长此不 已,遂致慢惊,可不慎乎。此候但令节乳为上,甚者宜 暂断乳,先令乳母服调气之剂,儿服消乳丸,化乳消 食为上。若吐自口角出,即是乳多不能消化满溢之 证,非病也,不可妄投他治吐药。凡吐乳直出而不停 留者,谓之𠯟乳,但以炒麦芽三钱,橘红一钱丁香三 分水煎服之立止。

    论泻之源,有冷泻、热泻、伤食泻、水泻、积泻、惊泻、风泻、 脏寒泻、疳积、酿泻,种种不同,各分于后。

    冷泻多是白水,泻密而少,腹痛而鸣,眉皱目慢,面带 白色,额有汗,多用冲和饮、当归散合和水煨姜煎服, 并守中汤、参苓白术散、益中膏、沉香槟榔丸治之。 热泻大便黄色,如筒吊水,泻过即止,半日复然,心烦 口渴,小便黄少,食乳必粗。先用五苓散或大顺饮,次 以钱氏白术散主之,香薷散亦佳。

    伤食泻,乃脾胃素弱,复为生冷果食所伤,故大便不 聚而泻。或因乳母餐生冷肥腻之物,自乳而过,亦能 作泻。面唇俱白,泻稀而少,或如坏鸡子,腥臭异常,身 形黄瘦。宜先温正胃气,次理积,而后固脾。冲和饮、当 归散合和煨姜、枣子煎服。理积儿大者,乌犀丸;小者, 化癖丸、三棱散、固脾,和中散、醒脾散。

    水泻,谓之“洞泄。”乃阴阳不顺,水谷不分,泻黄水而小 便少,番次密而无度。是夏秋之际,昼则解衣取凉,夜 则失。盖感冷,冷热相激,清浊浑乱,或因母自热中来, 乳有热气,遽以哺之,令儿脾胃不和,水谷交杂而下。 以㕮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车前子、半夏,水姜煎服,分 正阴阳。或先用大顺饮、温白汤调下,香薷散调中止 补。“钱氏白术散。”六和汤亦好。

    积泻脾气虚弱,乳食入胃,不能运化,积滞日久,再为 冷食所伤,传之大肠,遂成泄泻,留连不止,诸药无效。 盖以积在脾胃,积既未除,何由得愈?宜先除积,后止 泻,泻止实脾,则病除矣。三棱散、乌犀丸,续用沉香槟 榔丸、参苓白术散、和中散、香橘饼调理。

    惊泻粪青如苔,稠若胶粘,不可便止,但镇心抑肝,和 脾胃,消乳食,斯为治法。先投五苓散,次用三棱散,水 姜、仓米煎服,或三解散,神麹生姜煎汤调服,及沉香 槟榔丸、不惊丹调治。

    风泻慢惊,大病后有之。其粪稀黄褐色,或夹食不消, 乳食同下,此因脾虚所致。或夹黑褐色者属肾,盖脾 虚为肾水所乘故也。若久不进饮食,再有惊搐,宜疏 肾水,去脾风,次补脾则自愈,庶无复作之患。疏肾水, 㕮咀,五苓散加黑牵牛,半生半炒,并薏苡仁,水姜煎 服。去脾风,泻黄散;调脾气,参苓白术散。

    脏寒泻粪如青竹色,不稀不稠,或下青水,未泻时腹 痛而鸣,叫哭方泻。多是生来三五月内有此,周岁则 无。始因断脐带短,风冷自外逼内,而成此疾。先用冲 和饮水,葱白煎投,温中解表;次以当归散水煨姜煎 服,及投匀气散、理中汤。

    疳积酿泻,其候面色痿黄,腹胀脚弱,头大项小,发稀 且竖,肌肉消瘦,不思饮食,昼凉夜热,或腹内有症癖 气块,泻则颜色不等,其臭异常,其泻有时,或一月半 月旬日一番,自泻自止,名为“疳积酿泻。”先以当归散 加三棱、陈皮,水姜煎服,次投乌犀丸、沉香槟榔丸,及 化癖丸、芦荟丸、没石子丸。儿最小者,难下丸子,止投 三棱散、快膈汤。自然痊愈。

    若泻或痢,青色,甚而淡黄夹白,寒多热少,此阴邪胜 阳,宜用守中汤、胃苓汤与服,扶表救里。方进当归散 加陈皮、紫苏,水姜、糯米煎服;亦宜和解理中汤,清米 饮,空心调服,温脾去湿,益气清神。寒盛者,理中汤内 加熟附子,水、姜、枣煎服;次投南星、腹皮,饮水、姜煎服, 和脾胃,去阴邪。

    若泻或泄,色青淡而有沫黄稠,热多寒少,亦致面黄 肌瘦,烦躁不宁,宜以㕮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车前子, 水姜煎服,解散馀邪。仍用茵陈蒿、栀子仁煎汤,调细 末五苓散温服,退黄色,消阳毒;及当归散,水姜枣煎 投,或服万安饮、四神丸

    冷泻

    汤氏云:“冷泻者,乃脾胃虚寒,水谷不化而泄。”钱仲阳 云:“小儿不能食乳,泻褐色,身冷,无阳也,当用益黄散 加减治之。大便青白,口不烦渴,冷积泻也,理中汤主 之。若口鼻吸风寒之气,脾胃受生冷之食而作者,先 用理中汤,后用异功散。命门火衰,不能温蒸中州之 气,故脾胃虚寒者,用益黄散及八味丸。脾胃虚弱者”, 五味异功散。脾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脾气虚寒者, 人参理中汤。寒水侮土者,益黄散。肝木乘脾者,四君 柴胡散。手足并冷者,加木香、干姜。治者审之。 丹溪云:泻青亦是寒,宜用苏合香丸、平胃散各等分, 蜜汤调服。

    田氏云:“便青者,因惊风内藏,脾气不和,宜白术汤。”

    热泻

    薛氏云:“右腮色赤饮冷,胃经实热也,用泻黄散。恶冷 喜热,胃经虚热也,用白术散。右腮及额间俱赤,心脾 热也,用泻黄散加炒黑黄连。若左颊右腮俱赤,肝火 乘脾土也,用四君子汤加柴胡。若儿暴伤乳食,用保 和丸。乳母尤当忌厚味,节饮食。若乳母停食所伤,致 儿吐泻等病,当治其母。大抵始病而热者,邪气胜则” 实也。终变为寒者,真气夺则虚也。久病而热者,内真 寒而外假热也。久泻元气虚寒,当参前证治之。

    伤食泻

    东垣云:“伤食则恶食。小儿食泻者,因饮食伤脾,脾气 不能健运,故乳食不化而出。若嗳臭吞酸,胸膈胀满, 腹痛按之益痛者,虽作泻,而所停滞之物尚未消也, 用保和丸。腹痛按之不痛者,乳食已消也,用异功散。 脾气伤而未复,不思饮食者,用六君子汤。所伤生冷 之物,及喜热者,并加木香、干姜。乳食已消,腹痛已止”, 泻尚未止者,脾失清升之气也,用补中益气汤。馀有 别证,当参各门。

    《钱氏》云:“黄承务子二岁,病伤食而泻,众医与止之,十 馀日,便青白,乳食不消,身凉,加哽气昏睡,咸谓困笃。 召钱,钱先与益黄散、补肺散各三服,三日身温而不 哽气,后以白饼子微下之,又与益脾散三服,利止。何 以然?利本脾虚伤食,初不与下之,留连十日,上实下 虚,脾气弱则引肺亦虚,脾肺子母故也。今先补脾,则” 肺病自退,即身温不哽气也。然后下其所伤。或曰:“何 不先下后补?”曰:“便青为下脏冷。”若先下必大虚。今先 实脾而后下,则不虚矣。后更与补之乃安。

    惊泻

    仲阳云:“慢惊病后,或吐泻,胃虚,或气弱,因惊,眼白如 淡墨,下粪青黄,此泻合温补,至圣保命丹、钓藤饮主 之。或乳随粪下,消乳丸、进食丸主之。或微渴,心脾喘 燥,狂热,此泻尤难治,辰砂五苓散主之。冷者,定命饮 子治之。后与温惊朱君散,睡惊太乙丹。”

    小儿惊泻者,肝主惊,肝木也,盛则必传克于脾,脾土 既衰,则乳食不化,水道不调,故泄泻色青,或兼发搐 者,盖青乃肝之色,搐乃肝之证也。亦有因乳母脾虚 受惊,及怒动肝火而致者。《经》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及飧泄”,法当平肝补脾,慎勿用峻攻之药。脾气益虚, 肝邪弥甚,甚则抽搐反张者,亦肝火炽盛,中州亏损 之变证也。凡见惊证,只宜用四君、六君、异功散等方, 加白附子定风,柴胡平肝,引经以杜渐,则必不致泻 搐而自安矣。今已见吐泻惊搐,尚不知补脾平肝,以 保命、抱龙镇惊等药治之,其亦去生远矣。

    暴泻

    《巢氏》云:“小儿卒利者,由肠胃虚,暴为冷热之气所伤, 而为卒利。热则色黄赤,冷则色青白,若冷热相交,则 变为赤白滞利也。”

    久泻

    大法补虚消积。

    《凤髓经》歌云:“脾中有积热迟留,致使终年泻不休。项 软见人多哽气,更兼清水鼻中流。少间有似黄金色, 若有垂肠更不收。形证又看胸膈上,胸前深赤汗如 油。唇赤生疮眼脉赤,若不调脾命即休。”

    飧泻

    《医书》谓之水谷泻,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当补 脾,益黄散主之。

    乳食不消,初病忽然气出冷,四肢亦冷,面白无光泽, 精神不定,此乃胃气不和。可以大温药治之,史君子 丸、益黄散主之。

    若病泄泻,日久不瘥,乳食不化,是脾胃有风冷,先服 益黄散二服,后用宣风散导之。胃宜再补,宜参大科 飧泄门用之。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吐泻

    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 干于正之所致也。其证不一,今条叙之。

    吐啘𠯟

    《吐逆》自生下便吐者,此是儿初生之时。拭掠口中秽血不尽,因咽入喉故也。

    吐逆,胸膈满闷气急者,此因儿啼哭未定,气息未匀, 乳母忽遽以乳饲之,儿气尚逆,乳不得下,停滞于胸 膈之间,因更饮乳,前后相沓,气不宣通,故气逆而乳 随出之为吐也。宜调其气而止吐。《古书》亦曰:“大哭之 后食乳者多成吐泻也。”

    吐逆,腹胀喘息,乳不化,夹青水,面青唇白者,此因乳 母胃寒,取凉食冷饮,寒致冷气入乳,变坏其汁而不 捻去,仍以饲儿,或能食者,因以冷物饲之。其冷乳冷 食入腹,与气相搏,伤于脾胃,则气逆而吐也。其证若 此,宜温胃止吐调气。若伤重有停滞者,以稳药磨化, 不可𫘝下,恐脾胃愈虚而生风也。凡风冷变坏之乳, 当捻去之。暂断乳儿,令乳母服药温腹,然后饲儿。若 不捻去,非只令儿吐逆,肠胃虚者,冷因得入,亦下利 也。

    吐逆身热,吐奶成片子者,胃有热也。此因乳冒热,或 因饮酒,热入其乳,变坏其汁而不捻出,仍以饲儿;或 儿乘热哺啜,致热气入胃,与气相搏,致气逆而吐也。 其证若此,如久有积热者,必四肢生疮,多渴而面黄, 宜微下之。虚者以稳药磨化,后调其气。

    《吐逆》,身热鼻青,呵欠烦闷,口中气热,夜间发躁者,此 伤风吐也。因解脱失宜,风冷袭之,搏于血气,故身热 呵欠烦闷,口中气热也。气不得顺,故逆而作吐也。宜 调气止吐,发散风冷。

    《吐逆》,唇黑面黄,多啼,有痰吐气臭者,此脾胃有伤也。 宜先下之,后调其气。

    吐逆,早晚发热,睡卧不安者,此惊吐也。心热则生惊, 故睡卧不安,而神不宁也。心神不宁,则气血逆乱而 吐也。宜与镇惊去热止吐。

    吐逆。面恍白。无精光。口中气冷。口频撮。不思乳食。吐 水者。胃气不和也。宜补脾胃。

    吐逆痰涎,色黄稠黏上壅者,胃热也。若吐痰涎白渌, 或吐沫者,胃虚冷也。热者宜微利之,冷者宜温补之。 吐逆痰涎,及有血者,此肺热也,久则肺虚成痿。昔钱 乙治段斋郎子,四岁,身热,吐痰嗽,数日而咯血。他医 以桔梗汤、防己圆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遂请 乙治。乙下褊银圆一大服,复以补肺汤、补脾散为治。 乙曰:“此子咯血。肺虚也。肺虽咯血。有热故也。久则虚 痿。今涎上潮而吐。当下其涎。若不吐涎。则不甚便。盖 吐涎能虚。又生惊也。痰实上攻。亦能发搐。依法只宜 先下痰而后补脾肺。必涎上而吐。愈为顺治也。若先 补肺为逆耳。乙所用药方。《本集》载之。此所谓识病之 轻重先后为治也。”

    啘𠯟者,比吐逆异也。吐者乃邪搏胃气,逆而上行,谷 不能传化,随气出也。啘者,但气逆而欲吐,吐则谷无 所出,故俗谓“干呕”也。𠯟者,乃儿因吮乳汁过多,胃满 而上溢出也,故俗呼谓之“噫你。”当便与空乳,令吮即 定,若频久吮之,亦能为病。

    泻色白者,冷泻也。此由小儿肠胃虚弱,因解脱风冷 干之,或因食寒饮冷入于肠胃,冷气相搏为利下也。 其色白、面白,或腹痛者,并宜调中。若又伤风冷,前后 重沓,冷甚则泻不止,而为泄注也。

    泻色赤者,热泻也。此由小儿肠胃本挟虚热,而风冷 乘之,入于肠胃之间,热气相搏而为利下,故其色赤 也。宜微下之,以导其热,后调其气。

    泻色乍赤乍白,或水或谷者,此冷热泻也。由小儿肠 胃先因有冷而复伤热,或先因有热而复伤冷,肠胃 宿虚,冷热交攻而为利下。宜调其冷热,和养其气。 泻色黄赤红黑者,皆热也。赤黑者有毒,并微下之,然 后调气。

    泻色青发热,有时睡卧不安者,此惊泻也。小儿粪黄, 脾胃土之本色也。色青,肝木为风,肝木来刑脾土,宜 早治之,不尔则变脾风而发瘈,疭则难治也。所谓粪 青者,须才便下,便色青是也。若初下时黄,良久乃青 者,非也。小儿安者皆然,不可认为青粪也。若泻色青 白,谷不化者,此谓冷也,宜温补脾胃,发散风冷 泻。下色赤白。腹大。上青筋见,发稀饶啼,或吃泥土。 时有蛔虫。此疳泻也。宜止泻退疳。

    泻多日,唇口及粪色皆白,粪颇多者,久因成冷,脾胃 衰困,恐变脾风发痫,宜防备温养,补助脾胃。

    泻于暑热时多患者,谓时热及饮食皆冷故也。不伤 于热,必伤于冷。若伤热伏暑而泻者,则心脏烦热,必 小便不利,清浊不分,泻色赤黄,宜利小便解暑热。若 小便快而泻者,冷泻也,色必青白,谷不化,宜温脾胃 止泻。

    泻者不可急以热药止之,多变为痢而下脓血也。当 审察冷热证候,详度缓急施治也。

    吐泻

    吐泻多病于春夏秋三时,惟冬时绝少者。盖吐泻皆 因脾胃虚,冷热所致,以冬时阳气在内,多食温暖,少因水浆故也。设有患者,必因伤于乳食也。若春时病 吐泻者,多因于风;夏时病者,多因于热;秋时病者,多 因于冷。凡治吐泻者,必当审其时候,观其形证,察其 温凉寒热,如此则无误矣。

    伤风吐泻

    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呵欠烦闷,多睡,口中气粗, 如先已曾经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也。此由脾肺受 寒,不能入脾也。更有五脏兼见之证,发散者,大青膏 服之,补脾者,后服“益黄散。”此钱乙所用药也。

    伤风吐泻。身热多睡能乳。呵欠烦闷。口中气热。饮水 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 中津液。以止其渴。钱乙用白术煎汤服之。然后发散 风冷。亦用大青膏。又云:吐泻昏睡露晴者。胃虚热也。 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也。

    伤风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呵欠闷乱,不渴,哽气, 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先补 脾。钱乙先用益黄散,后发散其风,用大青膏。此二病 于春冬多也。

    伤食吐乳

    吐泻乳食不化,其吐及粪皆有酸臭气者,此伤食吐 泻也。凡吐乳泻黄赤者,伤热乳食也。若吐乳,泻青白 者,伤冷乳食也。并宜微下之,后和胃。气虚者以缓化 滞药渐磨化之。

    吐泻,在初生三日内,壮热不乳,大便乳不消化,或白 色者,是伤乳,当微与下,后和胃。气虚者以缓化滞药 渐磨化之。

    吐泻在初生三日已上至十日,身温凉,不思乳,大便 青白,乳不消化,此上实下虚也。更有五脏兼见证,泻 其所实者,而补其脾胃虚者也。

    吐泻有兼脏证者,兼肺则睡露睛喘气,兼心则惊悸 饮水,兼脾则困倦饶睡。吐泻乃脾胃之本病兼肝则呵欠烦闷; 兼肾则“不语畏明。”

    冷热吐泻

    吐泻在五月中已后,身壮热者,此热也。小儿脏腑中 十分中九分热,此因伤热乳,或胃热入内,吐乳不消, 泻深赤色,宜与解热《钱乙》用“玉露散。”

    吐泻在六月中已后,身大温而似热,脏腑中六分热, 四分冷也。呕吐,乳食不消,泻色黄多白少似褐,或食 乳,或不食乳,宜少补脾而大解热。钱乙“少用益黄散, 多用玉露散。”更宜审察冷热,如儿大热泻色赤黄者, 此热多依五月中后治之。

    吐泻在七月中已后,身温,脏腑中三分热,七分冷也。 不能食乳,多似睡,闷乱哽气。长出气,睡露睛、唇白、多 啘而不渴钱乙于食前令多服“补脾益黄散”,于食后 少服“解热玉露散。”更宜相度冷热。若身大温泻后黄 者。依六月中已后为治也。

    吐泻在八月中已后。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啘泻 青褐水。钱乙只用益黄散补脾。不可下。

    吐泻所论冷热时月,此以中原之地言。今较之江浙, 则气候不同。今江浙之地,二三月尚寒,四五月温暖, 六月入伏之后才热,七月热盛,八月热尚未退,虽冬 月晴多便暖,虽夏月阴多便寒,不可概以中原冷热 时候,便为定论。《经》所谓“东西南北之异地,温凉寒热 之异宜。”况每岁寒热,自随时令早晚,难以拘定月日 也。“候之”者。乘其至也。谓至其热则从热治;至其温,则 从温治;至其寒则从寒治;至其凉则从凉治。此乃随 四时之气。各适其宜。

    吐泻于夏秋大热之时,伏暑伤冷,则心脏烦躁,小便 不利,清浊不分,阴阳二气相干,名曰“气乱。”乱于肠胃 之间,名曰“霍乱。”其证乘热伤冷,气逆而喘,腹胁胀满, 身热脉乱,头痛体疼,如伤寒之状,上即大吐,下即大 泻,重者四肢厥冷,脚胫转筋。法当调顺其气,分别清 浊,升降阴阳。若只伏暑吐泻者,则小便不利,其证虽 与上证稍同。而轻非霍乱比。泻色赤黄。此但只名伏 暑吐泻。不为霍乱也。

    治霍乱吐泻。若热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渴,而心 腹身体疼痛,及烦躁渴不能饮者,可服理中汤。寒甚 腹痛转筋,四肢拘急者,理中汤加附子。汗出恶寒,手 足厥冷,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并四逆汤。 已上诸证病可与香薷散服之,以他药不能疗此证 也。治伏暑吐泻。若小便不利,与五苓散利小便,及与 香薷散解伏暑。《坯莲散》“《救生丹》止吐。”

    吐泻不拘何时,则令脾胃虚弱,多致生风,而为脾风 慢惊也。以脾土衰而肝木来刑故尔。当补脾胃,不令 困弱,则风不生而病易愈也。

    吐泻已定未定,烦渴者,皆津液内耗也。不问新久,宜 煎钱乙白术散,使满意取足饮之,多即愈好。不尔,即 津液内耗,而引饮不止,内生其热,外邪相干,则证变 百端,以成他病,渐至危困也。

    《陈治幼幼近编》

    ===吐泻===小儿吐泻,有热、有寒、有虚、有积、有惊,但因乳母所伤 而致者为多。凡手指热则胃热,手指冷则胃寒,腹痛 欲按者属虚,不可按者属实。寒者气暖神清,面白肢 冷,吐乳不消,粪色青白,宜“理中汤或异功散加藿香、 肉果、砂仁。”热者食乳即吐,四肢五心烦热,唇红作渴, 粪沫焦黄,小便赤少,泻黄散加木通、滑石。伤暑者,藿 香饮,或五苓散。《伤乳食》者,昏睡嗳气,不思乳食,肚热 脚冷,吐出酸秽,泻如败卵,腹不可按,宜保和丸,或平 胃散加麹芽、半夏、丁香。《伤风》者,身温乍热乍寒,咳嗽 气急,天麻散加防风。虚者,睡则露睛,吐乳不消,泻粪 不变,懒贪乳食,手指常冷,腹痛喜按,异功散、白术散、 助胃膏。惊者,面色青黄,乳食不化,泄泻青色。宜六君 子汤加柴胡、钓藤、木香。大抵先吐后泻者。多属于热。 先泻后吐者。多属于虚。有但吐不泻,但泻不吐者,宜 于“大方脉中参治。又当根其致病之由而药之,不可 拘于吐泻上着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