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484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四百八十四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八十四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六十四
痘疹门六
万氏家传痘疹心法〈痘疹证似伤寒 首尾不可汗下 不可以日期论
大人小儿富贵贫贱不同 升麻葛根汤解 顺逆 变黑归肾 变黑有逆顺 诸痛痒
疮皆属于心 过饮冷水变生诸证 钱氏陈氏立法用药同异 补脾土泻肾水 泻脓血
痂皮水糓 斑疹 五行生死 先哲格言 或问〉
艺术典第四百八十四卷
医部汇考四百六十四
痘疹门六
《明万氏家传痘疹心法》
痘疹证似伤寒
“伤寒之邪,自表入里也。前三日在表,可汗而散,后三 日在里,可下而解”,疮疹之邪,自里达表也。本与伤寒 不同,先贤谓其相似者,盖恐人审候不明,误作伤寒, 失其汗下也。不特伤寒相似,内伤发热亦相似。凡外 感之热,热在表也;内伤之热,热在里也。疮疹表里俱 热也。外感则汗之,得汗则热自平矣。内伤则下之物 去热亦去矣。疮疹不可妄汗下,虽汗下,热不少减。然 三者发热虽同,证亦自别。外感发热面赤,恶风寒,头 疼,身重腰重,呵欠烦闷,昏睡喷嚏,喘咳惊悸;内伤发 热,面黄红,恶饮食,腹痛,昏睡,烦躁则手足热,吐利则 手足冷。疮疹发热,腮赤昏睡,呵欠喷嚏,咳嗽吐泻,身 重腰酸,烦闷烦躁,惊妄,耳凉骩凉,手足时冷热,乍进 乍退也。如值疮疹大行之时,不问内伤外感,但发热 不退,皆作疮疹也。惟挟外感者,兼发散而治;挟内伤 者,兼消导而治。无内外因者,只从疮疹治也。
首尾不可汗下
今之治痘者,曰:“首尾不可汗下”,听者和之曰:“痘宜温 补,汗下不可也。”此亦喜补恶攻之遗弊。殊不知痘疹 之法,莫要于解毒,或攻或补,务使毒气得解而已。如 其气血和畅,荣卫流通,表里无邪,其出则尽,其发则 透,其收则时,非但不可汗下,虽温补亦不可用也。设 使外感风寒,约束皮肤,闭塞腠理,疮出不快,此当汗 之,令阴阳和,荣卫通而疮易出,毒得解散可也。苟不 汗之,则毒无从得出,留伏于内,未免闭门留寇之祸 矣。如大热不退,烦渴转增,谵妄昏沉,便溺阻塞,此毒 畜于肠胃之间,与谷气并,宜急下之,使脏腑疏通,陈 莝涤去可也。苟不下之,则藏莝畜毒,煎熬于中,宁无 养虎遗患之悔乎?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 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 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不可以日期论
或曰:“痘发于前七日,自现红点至泡浆也;结于后七 日,自泡浆至结痂也,前后以十四日为限”,此其大略 耳。盖人禀赋有厚薄之殊,毒气有浅深之别,时有寒 燠,治有工拙也。如壮实之人,疮本稀疏,能饮食,常和 暖,守禁忌,固有八九日而愈者,不待十四日也。虚弱 之人,疮本稠密,饮食俱废,气候乖常,调理失度,起发 不透,收靥不齐,或延至一月而愈者,又不止十四日 也。治痘之工,不可拘于日数,苟拘日数,则出现未定 而先戴浆者有之,不可谓其成脓也;起发未透而先 干陷者有之,不可谓其结靥也。有收太亟而凶者,有 收迟而吉者,有致绵延日久而毙者,是岂日数可限 耶!或者取伤寒传经之日数,谓十二日已过,其邪传 尽自愈。不知伤寒之邪,或在表汗而已者,或在里下 而已者,或过经复传而不解者,亦未可以日期限也。 痘疮之邪,初出一点血,血化成水,水化成脓,脓成毒 解而收矣,何必拘以日数也。然欲知其易发易靥者, 莫如以疮为主。如形紧磊落,色润红活,尖圆厚实者, 自然易发易靥也。如稠密黏连平塌灰白、嫩薄淫湿 者,难发难靥,更有馀毒也。《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故医莫贵于知要也。
大人小儿富贵贫贱不同
痘疹之证,自王公以至庶人,莫之能免者。天下之人, 未有不本于父母,均是人则均是毒矣。有轻有重,有 疏有密,何也?盖失精血者,治合异乎婴孩,饫膏粱者, 疗莫同于藜藿。且如小儿变蒸未周之时,腑脏尚脆, 血气尚少,其疾则多胎毒也。至于能食,则有伤食证 矣。大人天癸方动之时,欲火未淫,天真未耗,其病则 “多内伤也。至于相感,则有阴虚之证矣。饭藜藿者,负 饥渴劳役之伤;饫膏粱者,挟痰火积郁之病。一旦有 疮疹之证,当相兼而治之也。故治婴孩则急于解毒, 常恐其不胜,而大人则兼气血之虚以治矣。治贫贱 则急于解表,惟恐其难出,而富贵则兼表里之虚以 治矣。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守以待之。此治 痘之要也。
升麻葛根汤解
或因痘疮一见红点,便忌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人皆信之,余独谓其不然。按《本草》升麻解疫毒,又升阳 于至阴之下,以助发生之气,痘乃疫毒,得此解之,令 其升发,决无下陷归肾之证矣。葛根能解热毒,疏通 荣卫之气,使疮易起发,无伏无陷;芍药养阴,阳胜则 阴虚。痘本阳毒,真阴受伤,非此不可。甘草能解诸毒, 泻邪火尤不可缺,是皆痘家切要之药,宜常用之。岂 有发得表虚之理,遂置之弗用也耶。但谓一见红点 磊落轻疏者为毒少,不须再服。苟痘稠密,其毒太甚, 安可弃之不用欤。
顺逆
古人著书,有泛语其概者,有直道其实者,以意逆志, 不以词害意可也。钱氏《小方脉》之祖,医中之圣,无出 其右者,宜若所著之论,更无可议矣。然亦有未可尽 信者,或泛语其概,或后人补之者也。如云:“先发脓泡, 后发疹子者,顺脾肺相生也。先发疹子,后发斑子者, 顺,心脾相生也。先发水泡,后发疹子者,逆,肝克脾也。” 先发脓泡,后发斑子者逆,心克肺也。先发脓泡,后发 水泡,多者顺,少者逆,肝多肺少,木乘金衰也。先水泡 后斑子,多者逆,少者顺,子衰母旺则顺,火乘木衰则 逆也。此皆泛语其概耳。其曰:“凡疮疹只出一般者善”, 此则真道其实者也。夫四毒之发,各有其时,脓泡最 酷,疹次之,水泡又次之,斑为轻,分作四番,其毒则微, 一并夹出,其毒则甚矣。如云“春夏为顺,秋冬为逆。”春 脓泡,金克木也;夏黑陷,水克火也;秋斑子,火克金也; 冬疹子,土克水也。此亦泛语其概耳。其曰黑者,无问 何时,十难救其一二,此则直道其实者也。盖四者之 毒,常乘天地不正之令而发,乃疫疠之气传染相似, 时亦不得主之也。又云:“冬月肾旺,又盛寒,病多归肾 变黑。”此则后人因秋冬为逆,而杜撰以补之者也。钱 氏谓“春夏为顺,秋冬为逆”者,盖以疮疹属阳,春夏为 阳,秋冬为阴,从其气则顺,违其气则逆,不过欲人常 和暖而从春夏之化,未常拘定某证必某时为顺也。 即如冬月变黑之说,则凡冬月出疮疹者皆属肾,无 分轻重,皆变黑而死。天地之气,必不如是之隘,钱氏 之意,亦不如是之拘也。但曰冬盛寒,腠理闭塞,气血 凝滞,非和暖疮难成就可也,何必以变黑归肾,独主 于冬乎?彼夏盛热,腠理开张,气血淖泽,亦有变黑归 肾而死,何不云夏有黑陷乎?设云夏火旺,肾不主事, 则夏黑陷为逆之言,又何自而取乎?况黑陷为逆,四 时皆然,亦不独在于夏也。吾固知非钱氏之言。《孟子》 曰:“尽信书不如无书。”信哉!
变黑归肾
水火者,阴阳之迹也;坎离者,水火之位也。心肾者,坎 离之配也。故水阴也,而生于阳,离中之阴,乃真水也; 火阳也,而生于阴,坎中之阳,乃真火也。阴根于阳,阳 根于阴,互为其根,此所以能变合而生万物也。孔子 赞《易》,以坎为血卦、为赤,离为𪔀、为蟹、为螺、为蚌、为龟, 其义可见。以人身言之,血阴也,气阳也,心配离而生 血,阳中有阴,乃真阴也;肾配坎而生气,阴中有阳,乃 真阳也。故心中之血,即肾中之真水也;灌溉滋濡,水 之德也;肾中之气,即心中之真火也;呴嘘鼓动,火之 象也。然水善而火恶,《老子》曰:“上善若水,下恶如火。”善 恶之分也。况人之两肾,左为水,右为火。《经》曰:“七节之 旁,中有小心。”小心者,命门相火也。以其为君之相,故 云“小心。”行君之令,故曰“命门”也。夫以一水立乎二火 之间,其不胜也明矣。运之于中,而使火不赫曦,水不 涸流者,有神以主之也。所谓神者何物也?太虚之中, 神之栖也。然水火不并立,各有所胜,盛衰之变,此其 常也。故盛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衰则 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疮 疹之火,起于命门之下,二火相合,所谓得助者强也。 相火复挟君火之势,肆其猖獗,销铄燔焫,无所不至。 可恃者心中之真水,尚有以制之。奈何?阳道常饶,阴 道常乏,赫曦者其气淫,涸流者其气迫,并真水亦亡 之而已矣。《经》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 焉。”真水既亡,津液暴绝,其气滞,其发燥槁不能润乎 皮毛,滋乎腠理,而疮中之血亦干而黑矣。是则变黑 者,血色本赤,而干则变黑也。谓之“归肾”者,血本肾中 之阴,血干则肾水亦干矣。此肾虚之证,岂有肾实为 邪之理乎。
变黑有逆顺
邵子《观物篇》曰:“东赤南白,西黄北黑”,此正色也。验之 于晓午暮夜之时,可见之矣。由是推之,婴儿始生而 赤,长稍变而白,病则黄,老死而黑。物生地下而赤,稍 长而白,萎落则黄,枯槁而黑。凡物皆资一阳之气以 生,此四色也,乃一阳之气色递变者也。夫痘疮由出 现而起发,起发而成浆,成浆而结痂,亦人身中一阳 “之气之流行也。其出现而赤,起发稍变而白,成浆则 黄,结痂则黑”,此亦色之递变,自然而然者,乃证之顺, 未可全以变黑为不正之色也。夫以变黑为逆者,以 四时言之,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自然之序递相成功者也。痘疮出现,犹春之生也,起发犹夏之 长也,成浆犹秋之收也,结痂犹冬之“藏也”,亦自然之 序。苟出现而黑色,是春行冬令矣;起发而黑色,是夏 行冬令矣;成浆而黑色,是秋行冬令矣。不循递变之 次,故谓之逆。黑者,肾之色也,为起蛰封藏之本,故以 变黑为归肾也。又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 主筋,肾主骨髓,疮痘之毒,由内而外为顺。内不出者 曰伏,已出复入曰陷,不能成浆,谓之倒陷。不能结痂, 谓之倒靥。曰伏、曰陷、曰倒,皆由外而内,入于骨髓,故 曰“归肾为逆”也。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又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夫 疮疹之毒,发于五脏六腑之液,各随其经络部位而 出,视其疏密,知其毒之多寡,不但少阴心脏专主之, 而经专以心言者何?盖火之为物,微则痒,近则痛,灼 之则成疮。心者火也,故诸痛痒疮,惟心主之。又心为 君主之官,《经》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 通。形乃大伤。疮疹之毒。虽出于五脏六腑。而其能为 形病者。实君不务德。使邪火得逞也。《周礼》曰:“夏时有 痒疥疾。”亦此意也。
过饮冷水变生诸证
痘疹发渴,切不可与冷水。俗夫不知,谓水可胜火,习 以与之,病者适中其欲,亦贪而不止。设值天时暄热, 气血强盛者,犹或可胜。若精神痿弱,脾胃虚惫者,水 寒相搏,未有不成坏病者矣。有饮水而黑陷痒塌者, 脾虚不能胜水,水汽寒,反从肾化,故归肾也。有饮水 而不发不靥者,脾恶湿,为水所淫,不能主肌肉布散 血气也。有饮水而渴转增者,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 气燥,肾恶燥,故咽干,渴不止而死也。有饮水而喘成 咳者,饮冷伤肺故也。有饮水而吐者,胃本虚,虚寒相 搏,食入不内也。有饮水而利者,胃为仓廪之官,水渍 入胃,湿多成五泄也。有饮水而腹痛者,腹为阴水,寒 犯之故痛也。有饮水而吃逆者,中焦虚寒。又得冷水, 使中焦之气不行,故气逆而吃也。其病曰:�凡若此 者,皆饮水之过。临病之工,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钱氏陈氏立法用药同异
世之论治痘者,皆曰钱氏治痘专用凉泻,陈氏治痘 专用温补。遂喜用陈氏之方,不惟不知钱氏立方之 意,而陈氏救急之法,亦并不知而已矣。姑摘取二公 之言,参互考核,而后知二公之治,未常不同也。常观 钱氏曰:“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冷。”陈 氏曰:“子母须当慎口,首尾不宜与水吃,是同一调养” 也。钱曰:“疮疹始出,未有他证,不可下也。”陈曰:“若无他 证,不宜服药。”是同一禁忌也。钱曰:“疮疹属阳,故春夏 为顺。”陈曰:“遇春而生发,至夏而长成,乃阳气熏蒸,自 然易出易靥”,是同一喜好也。钱曰:“恶寒不已,身冷出 汗,耳骩反热者,肾气太旺,脾虚不能制也。”陈曰:“其疮 痒塌、寒颤、咬牙,是脾胃肌肉虚也。”“是同一归重于脾 也。钱曰:‘惟用温凉药治之’。”是钱亦有用温补之时矣。 陈曰:“如六七日,身壮热,不大便,与三味消毒散,微得 利即住。”是陈亦有用凉泻之时矣。钱曰:“更看时月。”陈 曰:须分表里虚实,是二公之法,因时置宜,未必如今 人一偏之说也。其不同者,惟于黑陷痒塌,钱则主大 戟之寒以下之;陈则主桂、丁之热以补之。人见其偏 寒、偏热之不同,即谓钱专用凉泻,陈专用温补。殊不 知钱之所下者,乃邪气在里,里实之证也;观其烦躁, 大小便不通是也;陈之所补,乃邪气在表,表虚之证 也;观其泄渴,手足冷是也。虚则补之,即钱所谓惟用 温凉药治之法也;实则泻之,即陈所谓“与三味消毒 散,得微利即住法也。各因一证而发,其实未尝不同 也。然钱急于解毒,攻邪气也。陈重于和中,补正气也。 邪气解,则正气自平,正气实,邪气未有不去者矣。”是 又二公之异而同也。二公立法之善,未始不同如此。 至用二公之法,乃有效者,有不效者,此不善用法者 之过,非制法者之弊也。噫!医者意也,为工者不惟其 法。惟其意,则二公“法外不传”之意。自得于神会之下 矣。
补脾土泻肾水
杨氏曰:“痘疹毒根在里,妄下之则毒气得以深入,土 不胜水而成黑陷。”胡氏曰:“若其救痘疮于黑陷之后, 孰若保脾土于未下之先,由二公之言观之,因其妄 下而虚其里,以致黑陷,此医责虚取实之过,非肾之 疾也,故戒之。若救黑陷于妄下之后,孰若保脾土而 不下之为善耶?”钱氏曰:“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 饥,及受风寒,必归肾而变黑,难治也。”又曰:“治之宜解 毒,不可妄下,下则内虚,多归于肾”,上言即保脾土之 法,下言即不可妄下,而成黑陷之说也。盖痘疮始终 以脾胃为主,《经》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 脏,各十八日寄治。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所以不可令饥,及受风冷也。疮疹之邪,自内而外,苟
壮热烦躁大渴,大小便不通,目赤唇焦,此毒伏在内而不即出,下之可也。若疮尽发于外,清便自调,不渴不烦,此里无邪,不须服药。如妄下之,则诛罚太过,反 虚其里,所以归于肾矣。然则变黑归肾,皆由外受风 冷,内伤饮食,及妄下之所致,非肾本有之疾也。其曰 土不胜水者,《经》曰:“糓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又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 水入于胃,必待脾为转化,而达于川海也。今脾虚则 不能转化,使之四布,而潴畜于胃,脾恶湿,为水所溃, 则土益败,故曰土不胜水也。肾虽主水,乃天元真一 之气,道之本也。非此水,则天地之生意息矣。若土所 不胜之水,乃饮食形质之物,非肾之真水也。既非肾 水,而曰归肾者,肾主骨髓,又主闭藏。言妄下则里气 虚,疮疹之毒,复自外陷入于里,其外黑陷者,肾之化 也;其里入于骨髓者,肾之主也。况汗之则亡阳,亡阳 则心先受之;下之则亡阴,亡阴则肾先受之,所以归 于肾也。其曰:保脾土于未下之先者,谓不可妄下也, 谓适其寒温,节其饮食也。时俗不识此理,乃谓四君 子汤保脾土之要药,宜常服之,以防变黑归肾之证。 陈氏曰:“凡疗疮疹,先分表里虚实,若虚实不分,则无 所治。”又曰:若无他证,不宜服药。如里气果虚,四君子 汤要药也,里实可以服之乎?盖参、术补阳,芎、归补阴, 阴阳不可偏胜,偏阴偏阳则病矣。《经》曰:“久而增气,物 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又曰:“无盛盛,无虚虚, 而遗人之夭殃。”脾胃素实,又服实补之药,正所谓盛 盛也。常服之,则久而增气,两实相轧而变生焉。谓之 变者,《经》云:“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 渴。”又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又曰:“阴气 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懑也。”又曰:“两阳相得而阴气 虚,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 又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 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又曰:“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 生痈肿。”又曰:“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凡若此者,皆妄 补之过也。夫妄下则脾虚而归肾,妄补则脾实而乘 肾。《经》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乃受邪乘之谓也。惜 乎人但知妄下之,则脾虚变黑而归肾,不知妄补之, 则脾实反增溃烂倒靥,而亦归于肾也。然则百祥丸 之所下者何邪也?钱氏曰:青干紫陷,睡昏汗出不止, 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若黑紫干 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甚勿下。”盖左肾水也,右肾 命门相火也。相火常挟君火之势以侮肾,相火者,肾 水之贼也,水火不并立,一胜则一负。疮疹之火,起于 命门之下,因相火之势,假君火之威,煎熬真阴,津液 内涸,肾不能制,反为所胜,毒邪留连于内而不肯出, 所以紫黑干陷也。其证昏睡,汗烦躁渴,腹胀喘啼,大 小便闭,皆里实之证,故宜以百祥丸下之。苟无是证, 必不可下也。钱曰:所用百祥丸以泻膀胱之腑,腑若 不实,脏自不盛也。何以不泻肾?曰:肾主虚,不受泻噫? 钱氏一则曰不可妄下,一则曰肾主虚,不受泻,其惓 惓立命之心,抑何深长也哉!夫肾主虚,不受泻如此, 安得妄补脾土,以为肾水之贼与?其泻膀胱之腑,又 有深意存焉。盖脾输精于肺,肺下输于膀胱,膀胱之 水,乃是平日所饮渣滓之物,非肾之真水也。膀胱又 足太阳之经,为十二经之属,四通五达之衢也。凡有 邪气,必先经此而传。疮疹之邪,由膀胱之经,上风府, 至巅,下额,会手太阳小肠之经于面。小肠者,丙火也, 亦挟君主丁火之势而不受邪,其毒留于足太阳膀 胱之经而不得散。膀胱者,壬水也,为火所迫,不免自 附于肾,引癸水以自救。钱氏恐其毒归于肾,先于膀 胱中泻之,亦迎而夺之之意。二服不效,而作寒颤,则 毒入于肾矣。肾变动为栗,真脏证见,故知死也。曰:腑 不实者,邪气去也;脏自不盛者,不入于脏也。不实不 盛息邪气也,岂有泻正气之理乎?可见由膀胱受邪 而黑陷者,里实也,宜以百祥丸下之;由脾受邪而黑 陷者,里虚也,不可以百祥丸下之。不审虚实之证,概 以百祥丸下之,谓之里虚。《经》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 泻之则真气脱。”此之谓也。其曰:下之,复恶寒不已,身 冷出汗,耳骩反热者死。肾水太旺,脾虚不能治也。此 即所谓无里证而妄下之者也。无里证而下之,则脾 土无故而被转下之药,肾未受泻,脾已先伤,阴气内 盛,阳气外绝,故恶寒不已,身冷汗出,耳骫反热也。肾 何以旺?阴气盛也。阴阳相离,则受伤之脾,安能复为 之主,而使之再合邪?故曰脾不能治也。其曰:“下后气 温身热,欲饮冷水者可治”,以脾旺胜肾,寒去而温热 也,治之宜解毒,此即所谓有里证而宜下之者也。盖 先则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今下之身热 气温者,火气去也,欲饮冷水者,馀邪未尽也,故又曰 治之宜解毒。脾旺胜肾者,大戟主行十二水,脾土本 强,能运其物注于下焦,以泄下焦之邪,此脾旺胜肾 也。寒去而温热者,太阳寒水之邪已去,布散于经,小 肠热火乘之,故温热也。大抵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外寒内必热也;阴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邪自内 而外,外热里必平也,故曰“可治。”不但痘疮恶变黑,如 阳毒发斑,内伤发斑黑者,皆不可治,抑岂肾水为邪 乎?故病疮“病虫皆恶黑者,北方属水,其色黑,入通于 肾,居亥子之位,万物生于子而死于亥。肾者,生死之 户也,变黑而死,归根复命之时也。”此天地之道,阴阳 之化,生长收藏之机,非知道者不足以语此噫。此实 出吾《肝膈之要》,非有蹈袭,亦非好辩以乱人听。但恐 世之曲学者,不知虚实之理,补所不当补,泻所“不当 泻,盛盛虚虚,遗人夭殇”,无异于操刃之杀人也。借使 钱氏复生,必谓吾言为信。观此者不主先入之言,亦 必谓吾言之不诬也。
泻脓血痂皮水糓
钱氏曰:“疮黑而忽泻,便脓血痂皮者顺,水糓不消者 逆。夫痘疮自内而外谓之正出,自外而内谓之倒陷, 从外收者谓之正靥,从内收者谓之倒靥,倒靥倒陷, 内穿膈膜,坏脏腑,皆恶候也。倒陷者十无一生,倒靥 者十或救其一二。钱氏谓疮黑而忽泻,其倒靥之类 乎?盖疮黑本是死证,里实者可下之,忽然作泻则不” 必下,毒气由外入内,脏腑之气不通,营卫之气不行, 表里俱病,不急下之,转增躁闷而死,故主百祥丸下 之。若自利,则火性急速,不少停于肠胃之间,肠胃热 甚,亦自失其转化之常,故暴注而泻,泻则毒从利减, 亦若下之义。当时暴泻,未必便脓血痂皮也,抑将淹 延数日,而后有是脓血痂皮也?何以有是脓血痂皮 者,痘疮内陷,则脏腑膈膜之间,亦如外出之状;泻脓 血者,内溃之证也;泻痂皮者,内靥之证也;泻脓血痂 皮为顺者,邪在腑也,在腑得由肠胃而出,故顺;泻水 糓者,脏也,邪在脏,不得由肠胃而出,所去者肠胃之 水糓耳。人绝水糓则死,故逆。然其水糓不化,不可误 认为寒。《仲景》曰:“邪热不杀糓,水糓不化者,火迫而出 也。”钱氏谓:“泻痂皮者,是脾气得实,肾虽用事,脾可制 之。泻水糓者,是脾虚不能制肾,故自泄也。”读者不识 此义,即谓脾土可以制肾水,有欲专补脾土之意。殊 不知脾胃者,仓廪之官,以纳水糓者也;肾开窍于二 阴,以司开阖者也。火气下迫,肾必受之,开阖不利,不 能禁固,便溺所以暴泻也。曰“肾用事”者,肾为火所役 也,若自用事,则能封闭约束而不泻矣。“脾可制之”者, 言门户虽驰,食廪犹藏,能制其水,不为湿所胜也。至 于水糓不化,则泌别无统,幽阑不关,脾亦不能自胜 其湿,故自泄也。然五虚之中,泄泄为甚,痘疮自利不 止,鲜有痊者。予以一言断之曰:能食者吉,“不能食者 凶。”故《经》曰:“浆粥入口泄住止则虚者活。”此其验也。
斑疹
斑疹之证,布在方册者,或谓心为疹,或谓心为斑,或 谓脾为疹,胃为斑者,何也?《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少 阴者,心与肾也。心配离,离中之阴,已土也。丁巳同生 于酉,酉者肺金帝旺也。肾配坎,坎中之阳,戊土也。戊 癸化火,而生于寅,寅者三焦火长生也。斑隐隐在于 皮肤中,大者成片,小者状如蚊蚤所咬,点点赤色。疹 则成颗粒,见于皮肤之外,如疥子然,有形可模,俗名 “麻子”者,是已斑之方萌,又与蚊迹相类,发斑多见于 胸腹,病人昏愦,先红后赤者是也,伤寒热病多有之。 蚊迹只在于手足,病人安静,先红后黄者是也,内伤 热病多有之,此二证发斑人常有之,非由胎毒,乃时 行热证也。至于疹子,则与痘疮相似,彼此传染,但发 过不再作也。乃心移热于脾,脾移热于肺,发而为疹。 凡病疹者,必咳嗽,火刑肺也。丁心火已,脾土辛肺金, 皆隶于酉,造化之理同一位,谓疹为心者,语其本也; 谓疹为脾者,语其标也,语心脾而肺在其中矣。肾主 二阴,司开阖,三焦之火亢甚,妻从夫化,合于胃而为 斑。凡病斑者,必自利,或大便结燥也。癸肾水,戊胃土, 与寅三焦相火同位者,亦造化之理,语三焦而心在 其中矣。故发斑见于胸腹者,三焦之位也;蚊迹见于 手足者,胃主四肢也。疹者,母传子也。斑者,妻从夫也。 知造化之理,而治斑疹不难矣。
五行生死
按:“五行之理,生于阳者死于阴,生于阴者死于阳”,抑 隔别损益之数欤?夫五脏六腑所以配五行也,“腑为 阳,脏为阴,腑生于阴,脏生于阳,根阴根阳之义也。腑 死于阳,脏死于阴,分阴分阳之义也。阳之所死,阴之 所生,阴之所死,阳之所生,阳极则生阴,阴极则生阳 之义也。自子至巳为阳而统乎足,自午至亥为阴而” 统乎手,亦阴阳互为其根也。以腑言之,水火者,南北 之对也。壬膀胱水生于申,申者手少阳三焦之位也。 《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故壬水生于申,死 于卯者,水月象也,生于西死于东矣。丙小肠火生于 寅,寅者足少阳胆位也。胆为甲木,甲禄在寅,故丙火 生于寅,死于酉者,火日象也,生于东,没于西矣。金木 者,东西之对也。甲胆木生于亥者,风木之分。《经》曰:“风
生木”,故甲木生于亥。死于午者,木阳也,午则阴生而阳死矣。庚大肠金生于己,己者,六阳之位,卦应乎干,干为金,故庚金生于己。死于子者,金阴也,子则阳生 而阴死矣。此四腑生死之理也。然木主于东,而生于 北者,水流趋东以生“木也。火主于南,而生于东者,钻 木取火,木所生也。金主于西,而生于南者,金曰《从革》, 火所出也。水主于北,而生于西者,水西而东,金所生 也。以五脏言之,丁心火生于酉,酉者肺旺位也,坎中 之阳,乃火之原。坎位于子,辛金所生,不能再生丁火, 故丁火乘辛金生旺之气,而生于酉,所以心与肺相 连,而”位乎上也;死于寅者,寅乃显明之地,丁为阴火, 其光自伏矣。癸肾水生于卯,卯者肝旺之位也,离中 之阴,乃水之原,离位于午,乙木所生,不能再生癸水, 故癸水乘乙木生旺之气,而生于卯,所以肾与肝相 连而位乎下也。死于申者,申手少阳相火,所谓一水 不能胜二火也。又木生于一,一者乃天元初动之气 也。于卦为震,在卯之中,所以癸水生于卯,而震初爻 为子水也。火生于二二者,地元初动之气也。于卦为 巽,阳自下而上,阴自上而下,兑为少阴,巽之反也,在 酉之中,所以丁火生于酉,而兑初爻为丁火也。“乙肝 木生于午”者,乙震木也,青龙之象,寄生于午,龙从火 里出也。“死于亥”者,午为一阴,至于亥而极,阴老不能 生乙木也。辛肺金;生于子者,辛兑金也。白虎之象,寄 生于子,虎向水中生也。“死于已”者,子为一阳,至于巳 而极,阳老而不能生辛金也。又肝在下,阴也,阴生于 午。肺在上,阳也,阳生于子。此四脏生死之理也。夫阳 则顺者,阳道常饶,故左行而有馀。此六腑之气常盛, 而病在腑“者易已也。阴则逆者,阴道常乏,故右行而 不足。此五脏之气常弱,而病在脏者难愈也。若夫脾 者,己土也,《离》中之阴是已,故离纳己。胃土,戊土也,《坎》 中之阳是已,故《坎》纳戊。”“己土生于酉、死于寅”者,心象 《离》而生己土,故己与丁同生死也。“戊土生于寅、死于 酉者,肾配坎。肾有二枚,左为水,不能生土,右为”相火, 能生土,故戊与相火同生死也。然脾得心之气多而 喜热,从火化也;胃得肾之气多而喜寒,从水化也。食 热则损胃,食寒则损脾,养生之道,所以贵适其寒温, 热无灼灼,寒无沧沧也。故伤风冷则胃强而脾弱,脾 不主事,胃与右肾相火相合,而同归于火,所以戊癸 化火也。伤热则脾强而胃弱,胃“失清化之令,脾与心 火相得而致敦阜,所以火炎则土益燥也。苟得其养, 则脾胃禀中和之气,而阴阳无偏胜之疾;苟失其养, 则脾气归于心而成溃烂痒塌之疮,胃气归于肾而 成陷伏青黑之变。”知乎此,可以语疮痘之治矣。
===先哲格言〈{{{1}}}〉
钱氏仲阳曰。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温凉药治 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
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冷,必归肾而 变黑,难治也。
惟斑疹能作搐。疹为脾所生,脾虚而肝旺乘之,木来 胜土,热气相击,动于心神,心喜为热,神气不安,因搐 成痫。斑子为心所生,心生热,热则生风,风属于肝,二 脏相搏,风火相争,故搐也。治之当泻心肝。
疮疹始出,未有他证,不可下也,但当用平和药,频与 乳食,不受风冷可也。如疮疹三日不出,或不快,即微 发之,发之不出即加药,加药不出即大发之。如大发 后及脉平无证者,即疮本稀,不可更发也。有大热则 当利小便,小热者当解毒,若出快勿发勿下。
庞氏安常曰:“若身疼壮热头痛,不与小汗,何由表散? 六腑久闭,毒攻腰胁,或心腹胀满,不与微利,何由释 去?故当消息汗下。然则寒药固不当行,温药又增热 毒。若热势太甚,脉候洪数,凉性之药,不阻表里之气 者,亦可通用。或寒气阻碍,脉候浮迟,则温性之药,不 阻表里之气者,可冀冰释”云不可汗下,寒热之药,只 可紫草一味者,乃滞隅之流。
天行发斑疮,须臾遍身皆戴白浆。此恶毒。
凡觉冬温至春夏,必发斑痘。
凡患小便涩有血者,中坏也。疮黑靥无脓,十死不治。 斑疮已出,不可正尔发表,更增斑烂,以表虚故也。 刘提点曰:“痘疹最要大小腑分晓,所以钱氏四圣散 用木通、枳壳极妙。”若大小腑自流利,则不必苦泥。 痘疹发未透,宜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紫草煎。《亢医》云: “百病不可损其胃气。”故多用四君子汤及糯米等助 其胃气。
刘洙《小儿疮子诀》中云:“疹子发如脓窠,不肯靥者,但 调砂糖水与吃,亦曾试用。但吃砂糖水后,多是爬搔 了,疮子成一片,去结瘢不好发斑,用人齿散。”但钱氏 方中用麝香及酒调难用,盖疮痘家怕麝香与酒气 触了,若用,只是紫草煎汤自好。
东垣李氏曰:“夫斑疹出者,皆因内伤必出斑,营气逆 故也。大禁牵牛、巴豆。”
凡生脓泡、小水斑疹瘾三色,皆营气逆而寒覆其表宜以四味升麻汤中加归身、连、𧄍,此定法也。 如肺成脓斑,先咳喘,或气高而喘,但加人参,少加黄 芩,以泻伏火而补元气。如心出小红斑,必先见嗌干 惊悸,身热,肌肉肿,脉弦洪,少加黄连。如命门出瘾疹, 必先骨疼身热,少加生地黄,又加黄蘗。如斑已出,时 时与桔梗汤。宽胸膈。利咽喉。不可计服数。
沧州吕氏曰:“凡乳婴之与童丱,当岐为两途以治之。 乳婴当兼治其乳母,俾其气血清和,饮食有节,投以 调气通融之剂,以酿其乳,使儿饮之,则其疮必肥满 光泽,无陷伏之忧。童丱之子,必当备切其脉,审其表 里虚实,以汗下之。苟不实不虚,则但保其中和,使脾 气流畅,则肺金藉母之助,易于灌脓,速于成痂,无倒” 陷之患。或至壮盛而肤腠厚密。尤须预为汗解。或大 便结与溲涩者。尤宜下之利之。庶无患也。
足胫热,两腮红,大便秘,小便涩,渴不止,上气急,脉洪 数者,已上七证,不宜服热药。
足胫冷,腹虚胀,粪青色,面晃白,呕乳食,目睛青,脉沉 微者,已上七证,不宜服寒药。
肺主气,气不足则致后三证,自汗声不出,疮顶陷塌, 不绽肥,并宜服“十奇散。”自汗倍黄芪,声不出倍桔梗。 心主血,血不足则致后三证,灰白色,根窠不红,不光 泽,并宜芎归汤加芍药、紫草、红花良验。
凡值天时不正,乡邻痘疮盛发,宜服“稀痘方。”
凡觉痘疮欲发,当先解利,与伤寒相类,疑似之间,兼 用解毒。胡氏曰:“非微汗则表不解,解表当于红斑未 见之时宜用。”
凡痘疮出不快者有五证,临病审而调之。
一证天时严寒,为寒所折,不能起发。宜解寒温表。 一证炎暑隆盛,烦渴昏迷,疮出不快。宜解暑。
一证服凉药损伤脾胃,或胃虚吐利,当温中益气。 一证或成血泡,一半尚是红点,此毒气发越不透,必 不能食,大便如常者,宜半温里半助养之剂。
一证外实之人,皮肤厚,肉腠密,毒气难以发泄,因出 不快。宜解毒。
身体温暖者顺,寒凉者逆。能食大便实者顺,不能食 大便利者逆。
夫痘疮之毒,最怕秽恶之气触犯。切不可信僧道看 经解秽。况无纤毫之力,而反恐被其秽恶之气触犯, 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预防。戒之戒之。
张氏焕曰:痘子气匀则出快,盖血随气行,气逆则血 滞。
石璧胡氏曰:“小儿难任非常之热,亦不可任非常之 冷。如热药太过,轻则吐利腹胀,重则陷伏倒靥,宜温 凉适中可也。”
仁斋杨氏曰:“诸热不可骤去,宜轻解之。盖痘疮无热, 则不能起发,痘疮发于肌肉,阳明胃气主之,脾土一 温,胃气随畅,决无陷伏之患。”
李氏曰:“比之种豆,值天时暄暖则易生。”
鳌峰熊氏曰:“人有虚实之不同,病有浅深之各异。壮 实之人,病无诸证,或疮发而轻者,皆得依期而愈。倘 气候乖常,寒暄失度,毒气弥盛,当作血泡而不泡,当 结脓窠而不结,遂生诸证,稽延日数,难以定期矣。” 慈溪赵氏曰:“痘疮灰白不发者,作寒看;红凸齐绽者 作热看。其要在解毒和气,活血温中安表而已。寒者 温”之。热者减之。减不可多。盖疮痘非热则不能发也。 宜以温和之剂扶而济之。
桂岩魏氏曰:“夫气血盛斯毒易解,气血损则毒难愈。 惟气血少弱者,虽毒不能顿解,然生意未始不由乎 其中,故必加以补益扶持之功,治所当治,顺所当顺, 斯其悔吝无不平矣。”
先翁菊轩公曰:“痘疮不怕稠密,只要能食,无不痊者。 凡用药者,不可犯其胃气。盖人以胃气为本。”
或问
或曰:痘疮之名何义?曰:“古人谓之斑疮,后人因其形 似豆,故曰痘疮,又曰豌豆疮。今又有呼为珍珠豆者, 以其形圆紧而小也;有呼为大豆者,以其形圆,充实 而大也;有呼为茱萸豆者,以其二三成丛,中心落陷 也;有呼为蛇皮者,因其空壳无水,如蛇蜕之皮也;有 呼为锡面者,以其成饼带灰白色也。是皆因象取名”, 无别义理。但珍珠豆最轻,大豆次之,茱萸豆最重。蛇 皮、锡面则死证矣。
或曰:“痘疮发热,何以能预识其轻重而解之耶?”曰:“凡 发热乍进乍退,气色明莹,精神如常,大小便调,能食 不渴,目清唇润,此毒轻也,痘必稀疏,纵出多亦自易 发易靥也。如壮热不减,气色惨暗,精神昏闷,大便或 秘或泻,不能食,目赤唇焦,此毒甚也,痘必稠密,宜预 解之。其出疏者,防其有伏,未可便许为疏,但看热减” 渴止,精神爽快,清便自调,能食更无他苦,是真疏且 轻也。
或曰:“既识其候,如痘稀密,何以解之?”曰:“诸疮皆属于
心,心之华在面。如初发热,青筋现露,目中泪出,此毒发于肝,肝木生心火,从后来者为实邪,肝为水泡,风火相扇,必作搔痒,宜先解肝之毒。面赤如锦,额上红 筋露现,谵妄多惊,此毒发于心,心火自旺,为正邪。君 主不明,必有陷伏,不治。口干唇焦,面黄而燥,此毒发 于脾,心火生脾土,从前来者为虚邪。脾为斑,心为疹, 必有夹斑夹疹。”又脾主肌肉,为火所灼,必作溃烂,宜 先解心脾之毒。面色晃白,鼻中干燥,或流清涕,或衄 出,此毒发于肺,心火刑肺金,乘其所胜为微邪,宜略 解肺之毒。面色黑,气如烟浮,目中见鬼,头热足冷,此 毒发于肾,肾水克心火为贼邪,必成黑陷,不治。 或曰:“痘子出形,轻重吉凶,何以别之?”曰:“痘子出后,其 热便退,三五磊落,相去位远,其疮圆净,以火烛之,皮 中无复红点,此候必疏而轻。如疮大出,热不少减,细 碎丛聚,无有空肤,以火烛之,皮下通红,此必密而重 也。”
或曰:“古方预解痘毒,谓重者能令出疏,轻者能令不 出,其言信乎?”曰:“痘之疏密,本于毒之多寡,毒之所受, 本于父母,始生之初,区区药石,岂能解之而使重者 必疏,轻者不出耶?但谓解之使无郁遏陷伏之患则 可,谓解之使重者必疏,轻者不出,吾不知也。” 或曰:解毒之方若是,不必用欤?曰:何可废也?盖解毒 法要分三治,一则视其父母平日有馀不足之病而 解之,一则视其年气运疫疠之变而解之,一则视其 人所见气色、所禀虚实而解之。称物平施,因时制宜, 岂有定方耶?如“代天宣化丸,只解得气运疫疠之变。” 或曰:痘疮始终,何以能吉,何以能凶?请详言之。曰:“疮 子之出,不问疏密,但其出必尽,其发必透,其”靥必齐, 不徐不疾,适于其期,能食,大小便调,此可言吉。如一 齐涌出,其发不透,其靥不齐,或太急,或太迟,不能如 期,食少,大便自利,此可言凶。与之期日,出不能尽而 伏者,四五日死。起发不透而枯萎痒塌者,七八日死。 收靥不齐而灌烂者,常在一旬之外,绵延日久而毙 也。
或曰:“何谓其出必尽?”曰:“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收 靥之时,空中犹有出者,俗呼为落零痘子者是也。必 有此候,方无馀毒。”
或曰:“何谓其发必透?”曰:“初出一点血,以渐长大,血化 为水,水化为脓,其顶圆,其脚润,其脓稠,充实饱满,审 察手足,莫不皆然,可谓透矣。盖手足位远,一时难透。 脾主四肢,脾胃气虚者,手足疮子,常发不透,至于靥 后,多成痈毒也。”
或曰:“何谓其靥必齐?”曰:“自上而下,循次收敛,无有溃 烂,痂皮坚厚是已。”
或曰:“何谓不徐不疾,适如其期?”曰:“自出现而起发,起 发而成浆,成浆而收靥,先从循次,上下周匝,轻者七 八日,重者十二三日,此其期也。若出未定而先涵水, 将起发而便带浆,脓未成而就干收,此失之太疾,由 毒火并迫,气血奔腾,未至而至,谓之太过也。如应出 而不出,应发而不发,应收而不收,此失之太缓,由毒” 火郁遏气血,即当至而不至,谓之不及也。过与不及, 皆死证也。
或曰:“痘疮何以取能食与大小便调?”曰:“痘子之出,惟 资气血以助其成,欲表里无邪也。人能食则气血自 充,大小便调则里无邪。”
或曰:“亦有不能食而愈者何?”曰:“大便燥实,数日不更 衣,赖平日之糓气以养之,虽不食无苦也。然起发收 敛落痂,终不及能食者之易焉耳。”
或曰:“痘疮痛痒,何以别之?”曰:“出现之初,无有痛痒,至 于起发养浆,其疮始痛痛者,毒欲出也。脓成毒解,其 疮则痒,痒者邪气出而正气复也。如此痛痒,痘家常 候。若当出现起发,脓水未成之时,忽然痛痒者,此恶 候也,亦须分其虚实。如掀发红嫩,大热烦渴,大便秘, 小便少,此邪火甚而痒也;形色灰白平陷,大便自利”, 此正气不足而痒也。其云诸痒为虚。诸痛为实者。亦 《大略》之言耳。
或曰:“凡视疮子,先能识其作痒否?”曰:“凡疮子初出,色 娇皮嫩肉红者,疮子起发多成水泡者,其后皆痒塌 而死。”
或曰:“疮子皮嫩色娇,必作痒,何也?”曰:皮肤者,皮在内 约束经脉,肤在外分布腠理,皮深厚而肤浅薄。疮子 之出,皮厚色老者,皮肤坚实,毒有约束,不得肆其猖 狂之性,故能渐次成熟,以致收敛也。皮娇色嫩者,皮 肉已虚,但存薄肤以包其外,不能约制毒邪,风火相 扇,游散往来,故痒易破也。
或曰:“尝见疮子有干痒者,有湿痒者,何也?”曰:“干痒者, 火甚也,其治在心;湿痒者,火湿并也,其治在脾。譬之 火炙汤沃,皆能作痒,然疮干而痒者必死。心为君主, 不可犯也。疮湿而痒者,或有可治,脾属土,无定位故 也。”
或曰:“疮子作痒爬搔,溃烂而不死者,何也?”曰:“其人能 食,疮之破者,复加肿灌,脓血稠浊,痂皮润落,原无痘处补出一番,语音清亮,此为里实表虚,毒不能入,故 溃烂而不死也。若不能食,饭入则呕,水入则呛,声哑 言微,面疮臭烂,痂皮焦起,大便不固,此为表里俱虚, 淹延引日而尽矣。”
或曰:“何谓陷伏?”曰:“内者不出,谓之伏;外者复入,谓之 陷。如应发不发,应出不出,伏也。谓毒气留伏于中而 不出也。陷有二种:起发有水,不能成脓而遽干者;或 已成脓,复化成水者,谓之倒陷;脓已成就,不即结痂 而溃烂者,谓之倒靥,皆陷也。谓里虚,毒气乘虚而陷 入也。”
或曰:痘疮何以能发渴?曰:初发热便渴者,火邪内蒸, 焦膈熏嗌,故渴也,宜以清凉之剂解之。痘出稠密而 渴者,此气血分散,津液虚耗,故渴也,宜以滋补之剂 救之。自利渴者,此脾胃虚,津液少,宜以补中之剂升 而润之。若疮细密,不起发,不光泽,不收靥,好饮冷水, 不能食,或大便泻,邪火益炽,真水已枯,不治之证也。 或曰:“痘疹咽痛者何?”曰:火性炎上,疮疹邪火熏灼于 中,咽喉先受,宜急解之。不然咽喉受伤,肿塞灌烂,呕 食呛水,暴哑失声,治之无及矣。
或曰:“痘疮呛食失声,有生有死者何也?”曰:疮子之出, 失于早治,咽喉都有,外者未成,内者先熟。一旦收靥, 饮食则喷而出,乃咽伤痛,不能直入也。语音不清,乃 咽喉干而语不能出也。但观疮子,是属正靥则生,非 正靥则死。能食饮则生,不能食饮则死。
或曰:“疮疹自利者何?”曰:“肠胃受热,传化失常也。大凡 疮疹发热,类多吐泻,不须遽止,令毒邪上下得出也。 待疮出定,里气和而利止。利不止者,中气被伤,不能 禁固也。宜急止之,恐里虚复生他变。”
或曰:“痘疮烦躁者何?”曰:“疮家喜静,毒气外出,中无留 邪,脏腑和平,心神安泰。如多寤少寐,啼哭不止,此内 热也。心恶热不能安眠而哭,谓之热烦。痘疮掀发光 壮,欲待成浆而哭,此疮作痛不能忍,谓之疼烦,皆常 候也。待疮平热退而安。若昏懵躁扰,循摸闷乱,此谓 丧神失志,十无一生。”
或曰:“痘疮寒颤咬牙,有生有死者,何也?”曰:“以疮为主, 无变候则生,疮坏则死。若疮出密甚,掀肿身体动摇 者,此转移艰难,主持不定,不可谓之寒颤;时渴思饮, 吞嚼牙鸣者,不可谓之咬牙。”
或曰:“痘后发痈毒者何?”曰:“疮至成脓,则毒化而解,如 未成脓,倏而干收,则毒不化,故重发痈毒也。”
或曰:“痘后目中肤翳,此初出现便有痘子乎?”曰:“初出 那得便有,只缘收靥不齐,面疮肿烂,毒气攻眼,而后 有之也。或因误服辛热之药,喜食炙煿之物,亦能令 目肿痛。今人但见疮子初出,目中流泪,便谓眼有痘。 殊不知肝热则泪出于目,肺热则涕出于鼻,脾热则 涎出于口,心热则汗出于面,火热液出,造化之理也。” 目中肤翳。乃疮瘢也。惟内服药。久自退去。不可妄用 点割。自取损睛之患。
或曰:“痘子收后,忽无故而暴死者何?”曰:“非正靥也,干 收太速,火迫之耳。毒气复入,真气先败,不死何为?” 或曰:“疮毒内陷,亦有不死者何?”曰:“或发痈肿,则毒得 泄,更审毒归何脏也。如毒归脾肺,则为痈肿,甚则烂 见筋骨而死”;毒归肝,则为目病,甚则筋骨不固而死; 毒归心肾,则无疾而暴死。
或曰:“痘疮治法,皆言发表、和中、解毒而已,不识三者 何先?”曰:“发表最先。大凡疮疹只要发出得尽,不使留 伏于中,发表须兼解毒,非发表自发表,解毒自解毒 也。疮疹已出,表里无邪,不须服药。如疮发太甚,里实 能食者,解毒之法可单用也。疮出已甚,里气不和,或 吐或利,于和中法内,略兼解毒可也。若疮疹无邪,惟” 里气虚者,只用和中,不必解毒。
或曰:“发表和中解毒,以何药为主治?”曰:“发表须辛甘 清阳之剂,如羌活、防风、升麻、白芷、桂枝之类,盖辛甘 发散,清阳发腠理也。和中须甘温浊阴之剂,如人参、 当归、甘草、芍药之类,盖中不足者,以甘补之。又浊阴 走五脏,归六腑。解毒须苦寒之剂,如牛蒡、连𧄍、葛根、 芩、连、栀、蘗之类。盖毒者火也,苦能泻火故耳。但解毒” 药。须酒炒而用之。令勿犯胃气也。
或曰:古人云痘疮首尾不可妄下,信乎?曰:“不可妄”三 字,最宜详味。盖治痘之方,当时必有不问虚实,一概 轻用巴豆、牵牛之属以下之者,故戒之。首尾不可妄 下,苟可下而下之,非妄也。可下之证,巴豆、牵牛亦不 可轻用,况不可下者乎。如曰首尾不可汗下,乃拘泥 之见,非通变之术矣。
或曰:“疹爱清凉,痘爱温”,其然乎?曰:此亦拘泥之说。疹 爱清凉,设使天气大寒,气血凝涩,不用温覆,何以能 出痘爱温,设使暑热之时,气血淖泽,更加温暖,宁不 溃烂乎。故治疹子者,宜专用清凉解毒之剂,治痘子 者,宜温凉解毒之剂,兼用之可也。
或曰:陈文中治痘之法,行之久矣,人或喜而取之,或 畏而舍之,何也?曰:舍之不敢用者,固不知文中立法之善,取而用之者,亦不知文中制方之本旨,胥失之 矣。文中有言曰:“热则气血和畅,自然出快。”又曰:“表里 俱实,则不致痒塌。”此发前人所未发,乃千古不刊之 秘也。观其痘疮引证,或因泄泻,或因寒颤咬牙,足指 冷,或因痒塌,或因泻渴不止,皆脾胃肌肉虚,气血衰, 精液少,故用木香散、异功散,再加丁香、官桂以治之。 今则不审虚实,于起发光壮,表里皆实者,概而用之 可乎?
或曰:人有终身不出痘者,何也?曰:痘乃胎毒,又名“百 岁疮。”天下之人,岂有无父母而生,能逃于造化之外 者哉?但云受天地之清气,禀父母之清气,气清质粹, 无有秽毒。当天令种痘之年,亦曾发热,只出一两点 而不觉也,岂真终身不出者乎。
或曰:“世俗保养痘子者,习用僧道洒水诵咒以解厌, 可乎?”曰:“习俗已久,不能遽改,用与不用,从其所好,不 可阻止。设有变怪,归咎于医,而悔僧道之未用矣。” 或曰:“痘子收后,表里无邪,复作昏晕者何?”曰:“邪气已 去,正气方生,乃否极泰来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