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三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三十一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三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三十一卷目录

     五台山部汇考

      图

      考

    山川典第三十一卷

    五台山部汇考

    《华严经》之“清凉山。”

    五台山即佛经之清凉山。五峰高入云表,顶皆积土, 故谓之台。夏积冰雪,故又名清凉山。《华严经》言“文殊 师利居之。”在今山西太原府五台县东北一百四十 里,周围五百里,中台高三十九里,东台高三十八里, 南台高三十七里,西台高三十五里,北台高四十里。 华严岭、圣钟山、清凉岭、金阁岭,皆此山之支裔也。

    五台山图

    五台山图

    按《华严经疏》:“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岁积 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 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按《寰宇记》,“五台山在代州五台县东北一百四十里, 《道经》以为紫府山,《内经》以为清凉山。”

    按:《唐书地理志》:“代州雁门郡五台。”有五台山,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河东名山崞山,在代州崞 县。《地理志》:名山无崞山,有五台山,在代州五台县。 按宋僧延一《五台山志》:五台山本名清凉山,《华严经 疏》云:“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以岁积坚 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名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 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海东《文殊传》云:“五台即 是五方如来之座也,亦象菩萨,顶有五髻。”《华严疏》文 云:“此山磅礡数州,绵五百里,左邻恒岳,隐嶙参天,右 控洪河,萦回带地。北临朔野,限雄镇之关防;南拥汾 阳,作神州之胜势。回环日月,畜泄云龙。虽积雪夏凝 而奇花万品,寒风冬冽而珍卉千名。丹障横开,翠屏 垒起,排空度险,时逢物外之流;扪萝履危,每造非常 之境。白雪凝布,疑净练于长江;早日炽升,认扶桑于 大海。”《大唐神州感通录》云:“代州东南有五台山者,古 称神仙之宅也。山方五百里,势极崇峻,上有五台,其 顶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于谷底。其山极寒,南号清 凉山。山下有清凉府,经中明说文殊将五百仙人住 清凉雪山,即”斯地也。所以古来求道之士,多游此山, 灵踪遗窟,奄然在目,不徒设也。中台至高,去并七百, 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图,其量千许,即后魏文帝宏 所立也。石上人马之迹,宛然存焉。顶有大泉,名曰太 华,澄清似镜。有二浮图夹之,中有文殊师利像。人有 至者,钟声香气,无日不闻,神僧瑞像,往往逢遇。又“按 《灵记》,五台有四埵,去台各一百二十里。”据古图所载, 今北台即古中台,中台即古南台,大黄尖即北台,栲 栳山是西台,漫天石是东台,惟北台、中台古时有异, 东西二台,古今无异。无恤台,常山是也。昔赵简子名 无恤,曾登此山,观代国,下瞰东海蓬莱宫观神仙之 宅。此是普贤菩萨于中止住,云霞出没,往来五台,登台者多见灵瑞,缘斯圣迹,故号为东埵也。西瞢䔲山 上有宫池古庙,隋炀帝避暑于此而居,因说天池,造 立宫室,龙楼凤阙,遍满池边。此池世传神龙所居,缘 斯圣迹,故号为西埵也。南有系舟山,上有铜镮,船轴 犹在,昔尧遭洪水,系舟于此,世传尧睹文殊,见于南 台,缘斯圣迹,故谓之南埵也。北有覆宿堆,即夏屋山 也,魏孝文往覆宿此,因以名焉。下见云州石窟寺。世 传山上有乾闼婆城,即化城也,常于日欲出时城乃 现。又望见北月,吴冢垒垒,有鬼趁南行,及见南山柏, 各蘽出随行。文帝叱之,其蘽即回,低曲而走,因谓之 “亚走柏”,缘斯圣迹,谓之北埵也。唐俨禅师,神异僧也。 尝登南台之上,望见五顶皆有五色云覆之,随云覆 者,配之为台。中台顶上有太华池,方圆二里,天生九 曲,其水湛然,色若琉璃,澄澈见底。池内平处有石磊 落,丛石间复有名花,百品交映,神龙宫宅之所在焉。 人暂视之。然神骇,云雾祥映,难以具言。然池之大 小浅深,神变不定,故礼谒者解缨褫佩,投中而去。古 十寺大字:“灵鹫、王子、灵峰、飰仙、天盘、清凉、石窟、佛光、 宕昌、楼观。”今益唐来寺六:竹林、金阁、安圣、文殊、玉华、 圣寿、灵迹、四:太华池、白水池、孝文人马迹、千年冰窟、 名花、五日菊花、孝文十二院花、五凤花、百枝花、钵囊 花;北台顶上有天井,下有龙宫,白水池相连,金刚窟 亦相通彻。古有八寺:宝积、净明、木瓜、普济公主、甘泉、 火谷、圣寿。今益寺二:宝山、太平兴国《灵迹》十六、七佛 池、罗汉台、九女泉、公主台、孝文教鹰台、孝文打球场、 仙人庵、禅庵、蘽亚走柏、生、死蘽、空心蘽生地狱、邓隐 峰塔、憨山、玉泉、金井。《异草》二:鸡足草、瞢𧄼草。东台旧 名雪峰,山麓有研伽罗山,台上遥见沧瀛诸洲,日出 时下视大海,犹陂泽焉。古寺一十五:华林、香云、观海、 乳头、香蔂、铜钟、石堂、龙盘、光明万像、凤岭、龙泉、五王、 天城、温汤、古华严、今益寺三:金界、乾明东塔院灵迹 十二:松子戍、赤龙口、六凤岩、明月池、五王城、枣林、乳 头、香蘽、研伽罗山、那罗延窟、万圣足迹、温汤药三,人 参、长松、茯苓。西台与秘魔岩相连,危磴干云,乔林拂 日,分空绝壁,接汉,层峦古寺十二:秘密石门、榆勒乳 石、东尖大会、日照、向阳、铁勒浮图、熊头豹子。今益寺 四:李牛、黑山、仰盘、病牛泉、灵迹一十五,泥齐和尚、孝 文射垛、落王崖、香山、狮子踪、子、阗国王踪、二圣对谭 石八功德水、石门、鸟门、龙窟、萨埵崖、《王子烧身塔》《割 肉坐石》、王母仙桃药、三黄精、茯苓、《木瓜》。南台孤绝,距 诸台差远。林麓蓊郁,岩崖倾敧,最为幽寂。昔有僧明 禅师居此三十馀载,亦遇神仙飞空而去,惟蝉蜕其 皮。三十里内,悉是名花,遍生峰岫,俗号“仙花山。”化寺 屡逢,钟声时发。昔有人遇异人,形伟冠世,言语之间, 超腾遂远。故僧明禅师歌曰:“南台秀峙,龙神归依。春 云霭霭,夏雨霏霏。黑白瞻礼,失渴忘疲。何罪不灭,何 福不滋。卧于石罅,而坐神龟。菩萨麻充其龙枝,罗浮 草结作禅衣。居岩崿兮静虑,履山巅兮寻师。餐松长 智,饵菊除饥。讲说般若,志行禅师。再睹龙母,又见龙 儿。家施白药,永离苦衰。古寺九娑婆,殊”公、郭嬷、嵌岩、 浮图、高岭、石台、小柏、赤崖。今益寺三:福圣灵境、《法华 灵迹》九、七佛谷、龙宫、胜堆、万亩平、东王相、西王相、神 龟,东车尖、西车尖,石罅药二、人参、钟乳。中台北、北台 南,中有诸佛浴池,一百二十所,四面是水,中心有土 台,方圆三尺,号为菩萨盥掌游戏之地。其水香气氛 馥,色相光明,人熟视之,“神移目乱,不敢久住,然人亦 罕到。池中多出白云,状如队仗,有梵志婆罗门像。金 刚窟即文殊大宅,此窟在东北台二麓之下,楼观谷 内,南北岭间有石门,乃先圣出入之处,人多不识。昔 有繁峙县佛慧师,曾入此窟。行约三十里,有横河,既 济即抵平川,无复凡水,但见宝林。”极望四周,金楼琼 塔,炳然“晃日。”佛慧后出,为人说此。

    按《图书编》:《山西山考》:“五台山在五台县东北一百四 十里,环五百馀里。山有五峰,高出云表,顶皆积土,故 谓之台。”《佛经》云:“北方文殊师利所居曰清凉山”,即此。 山中圆光不时呈现,亦时有金莲钵囊熟绵花之瑞。 柳宗元曰:“云代间有灵山焉,与竺干、鹫岭角立相应。” 王琮诗:“灵迹传闻事不虚,好山多是异人居。雄临绝 塞风霜古,寒逼新春草木疏。百里行看层𪩘出,五峰 坐见彩云舒。四时利泽霑群品,谁识杨枝一洒馀。”中 台高四十里,顶平广,周六里。顶西北有太华池,取水 祷雨辄应。正东左畔去台五里有雨花池。前三十里 有饭仙山,即中台案也。东西有鹫峰,西侧有甘露池。 蒋瑄诗:“丹崖碧嶂耸奇观,天近星河压众峦。雨少四 时山有润,雪多九夏地偏寒。平吞岭海烟波阔,远接 天池宇宙宽。万籁此间俱寂寂,惟闻钟磬出岩端。”东 台高三十八里,顶平广,周三里。顶东畔有那罗延洞, 仅容人身。侧入洞中风寒,盛夏有冰,五色光彩,尝从 内出。又东有楼观谷,内有习观岩。西北去台十五里, 有华岩岭、仙人洞。东南。岭畔二十里有明月池,人传 以纱帛障目下睹或见月在水中。西南有青峰,一曰大罗顶,南连望圣台,台下有东谷池,西南石上有罗 侯显迹,又有善才庵。又东去台有温汤池、温泉寺。释 觉同诗:“度险凌寒上翠峦,东台风景望中宽。深藏佛 境乾坤大,远镇皇图社稷安。天雨飞花香冉冉,海波 浮日影团团。几回笑指蓬莱岛,三点青峰似髻蟠。”西 台高三十五里,顶平周二里,顶上有魏文帝人马迹。 北有秘魔岩,洞天隐中,有声如风。西岭畔有萨埵崖、 捐身崖,去台西北有八功德水。东北下有文殊洗钵 池。释觉同诗:“西岭嵬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 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花铺蜀锦, 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 光。”南台高三十七里,顶平广,周二里。南去七十里,麓 畔有圣僧岩,又名滴水岩。南二十里西崖畔有三贤 岩,又名七佛庵。东三十里交口,下有圣钟山,状如覆 钟。西北一十五里有清凉岭,岭西北有清凉泉,上有 罗汉洞。东北有竹岭。东南十里有金阁岭。蒋诚诗:“融 融日午丽崇台,四面山光罨画开。清磬有声常出树, 古碑无字漫封苔。安禅老衲忘生灭,解脱神仙任去 来。多少路傍经过客,登临不惜重徘徊”北台高三十 八里,顶平广,周三里,名掖斗峰。顶南畔有罗侯台,台 顶有黑龙池,即天井。南下二十里有白水池,与天井 连。其水经繁峙县峨谷口入滹沱。其麓有七佛池,南 又有饮牛池。东北有宝峰,又名“宝山”,产银石碌,又产 天花菜。东北二台麓有金刚窟,又名金刚洞,去二台 各二十里,昔佛陀波利入此不出。

    按《山西通志山川》:“五台山在五台县西北一百四十 里,山五峰高出云表,顶皆积土,故谓之台。”《佛经》云:“北 方有文殊师利所居之地,曰清凉。”即此也。

    圣锺山与五台山相连。有仙寺岭、三贤岩、习观岩、圣 僧岩、青风、宝陀岭。胜迹二十二处。

    按《太原府志山川》:“五台山在五台县东北一百四十 里,环五百馀里,五峰高出云表,顶皆积土,故谓之台, 又名清凉山,台分东、西、南、北、中,寺字壮丽,山中圆光 时现。”

    按《五台县志山川》:“五台山在县治东北一百二十里, 世传文殊师利所居之地。”

    《桥梁》西巡桥在台山塔院寺前,旧名“巡检司桥”,今名 “西巡桥。”

    村屯。出县北门,至萧家河正东,去上坡三里,为淲阳 岭,依岭建刹,殿阁颇丽,为台山西来第一山门。 按《清凉山新志化宇》:“震旦之有清凉山者,乃文殊菩 萨之化宇也。亦名五台,以岁积坚冰,夏多飞雪,曾无 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峙,顶无林木,若垒土然,故曰 五台。地连雁代,盘礡数州,周五百馀里,左邻恒岳,右 俯滹沱,北凌朔塞,南瞰中原,为大国之屏藩,作幽燕 之襟带。五峰中立,千嶂环开。萦纡盘郁,无非梵行之 栖;隐显高低,尽是真人之宅。虽寒风劲冽,瑞草争芳; 积雪弥漫,名花竞发。白云凝布,夺万里之澄江;杲日 将升,化一川为大海。”此其常境也。若夫精心钻仰,刻 意冥求,圣境灵区,随时幻化。或神灯触目,“或佛光摄 身,或金阁浮空,或竹林现影。金刚窟里,列圣森森;澡 浴池边,群真济济。披霞拨雾,身登物外之天;蹑石扪 萝,步入非常之境。实百灵之奥府,乃万圣之幽都。其 间灵异,匪得名言;征其源也,乃曼殊大愿之所持,如 幻三昧之所摄。无方无体,非色非空,触类而彰,应心 而注。故得染烟齅气,咸资般若之光;触体沾云,悉植 菩提之种。”《大疏》云:“自大师晦迹于西垂,妙德扬辉于 东夏。虽法身常在,鸡山空掩于荒榛;应现有方,鹫岭 得名于兹上。”自非大士慈云弥漫,智海汪洋,廓法界 以无疆,尽众生而为愿,孰能感应若斯之盛哉?或问: 域内名山有五,古帝王四时巡狩,以时祀之。而泰山、 梁父为四岳长,于兹封禅,载诸经史详矣。今文殊大 士居清凉山,而令海内倾心,亦有所考证乎?答曰:“《大 华严经》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 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 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又《宝藏陀罗尼 经》云:“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 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童子 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及有无量天龙八部 围绕供养’。”斯言可谓审矣。此外自古及今,神人显彰 甚多。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者,四果人也,始至此土, 以天眼观,即知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育王所置佛 舍利塔。又宇文后周时,有化人来游此土,云礼迦叶 佛说法处,并往清凉文殊住处。至山,忽化现文殊像, 腾空不见,乃知即文殊化身。又唐初,师子国僧跣足 而来,礼清凉山。又唐道宣律师感诸天人常来侍卫, 咨询诸天冥远之事,无不详答。极言清凉山为文殊 所居,灵异彰著。已上诸条,并出《感通传》。故蓝谷云:“此 土名山,虽嵩岱”蓬瀛皆编外典,未有若清凉出于佛 口,传于龙藏,宅万圣以敷化,冠五印以飞声,美曜灵

    区,利周贤劫者也。问曰:“‘有云劫火洞然,此山不坏’。以
    考证
    今观之,山石之陨溃,林木之代谢,击之则裂,火之则

    灰,事理之常,安得历三灾而不坏耶?”答曰:“化相则坏, 真相不坏。故《法华经》云:‘大火所烧时,我净土不毁’。如” 身子见娑婆丘陵土石,斯可坏者也;螺髻见如自在 天宫,斯不可坏者也。然真之与化,非一非异。如镜中 像,非即是镜,亦非离镜有像可得。如梦所见,虽非本 身,然离本身,无别梦境。故《楞严经》云:譬如目眚,瞩灯 光中,别现圆影,彼非眚人,则无所见。众生以无明故, 妄见山河诸有为相,圣则不见。又如《法界品》中,如来 入师子奋迅三昧,逝多园林即有无尽功德庄严云 云。二乘在会不见不闻,乃至云:如是皆是普贤菩萨 智眼境界,不与一切二乘所共。以是因缘,声闻不见, 是知真境无殊,悟迷斯隔。推此可知,据上所论,真土 无边,独曰此处不坏者,欲令归心专一。又如窥一隙 之空,即见无尽之空云尔。

    《灵迹》五台亦曰五峰。台者言其高平,峰者,言其峭拔。 列为五者,“观国师云表大士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 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性源,故首建五佛之冠,顶绾 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其东西南北四 台,皆自中台发脉,群岚联属,势若游龙,惟南台独秀, 而窎居丁位,高三十七里,顶若覆盂,周一里,山峰耸 峭,烟光凝翠,杂花弥布,犹若铺锦,亦名“锦绣峰。”其《灵 迹》二十一曰:

    《仙花山》:即南台山名。

    “普贤塔”,台山。

    古南台台南二里。嘉靖间,香林大士卓庵其上。 《石城》:台南二十里,四山壁立,若城。

    《石罅神龟》,仙花山南麓。

    白龙池台东南麓。

    插箭岭台东二十里。宋太宗北征至此,见菩萨现八 臂相,插箭而还。

    “万木平”,台西南四十里。唐李澄师庄。

    龙宫圣堆,近娑婆寺。龙母闻法化去,龙池即涌为堆。 圣钟山,台南八十里,昔有神钟飞来,悬于岩下,后飞 鸣而去。今铁虡尚存。

    圣僧崖亦名“滴水崖”,台南七十里。唐贞观中,梵僧于 此立化。

    古竹林,台西南三十里,唐法照入圣境。

    虒阳岭西南三十馀里,佛陀波利见文殊处,有尊胜 幢存焉。虒阳河源发此。

    志公洞《清凉石》南。

    法华洞志公洞前。

    七佛洞,台西南二十里。古有七梵僧,至此入寂不起, 遂立七佛像。

    千佛洞台东北崖畔。嘉靖间,僧道方者,夜游至此,见 神灯万点,既出旋入。方随入,见“玉佛像森列其中,更 进,则闻波涛之声,悚惧不能出,因持观音名号,愿造 圣像。”旋见一灯前导而出,即洞造像焉。

    金阁岭台西北。昔人见空中金阁,因建寺拟之 “天盆谷。”金阁岭之左,山若仰盂

    蛇沟天盆之北,亦名“车沟。”

    海螺城天盆东。昔人见化城若海涛盘旋之状。 东台高三十八里,顶若鳌脊,周三里,蒸云浴日,爽气 澄秋。东望明霞,如陂若镜,即大海也。亦见沧、瀛诸州, 因名望海峰。东溪之水,北注滹沱,东南四十里入阜 平县界,西北二十里入繁峙县界。其灵迹一十四曰 那罗延窟,台东畔,其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灯光时 现。《华严经》云:“是菩萨住处。亦是神龙所居。”

    笠子塔台顶。宋宣和间,代牧赵康弼,同慈化大师见 异僧入那罗窟,留斗笠,建塔藏之。

    观音坪,台北麓一里。

    华严谷台西北,今名“东台沟。”

    枣林台东北,后魏永安二年,恒州刺史家人逐白鹿 至此,有白须长者,扶杖立大宅门外,指其人食枣疗 饥,再往寻之,不可踪迹矣。

    《五王城台》东北建梵宇,

    天城,五王城侧。《灵迹记》云:“天城即化寺也。不依地立, 迥出云霞之表。珠楼绀殿,皎若天成。得遇之人,尘机 顿息。”

    大会谷,台东众溪交汇。“滹沱”源出此。

    华林台东南二十里,即古华严。

    温泉,台东南七十里。

    马跑泉,台东南六十里。

    龙泉关:台东南六十里。

    旧路岭台东南五十里。

    铁铺,台南五十里。

    栖贤谷台西南沟,古德藏修处也。

    观音洞栖贤谷,岩畔有滴泉,味甘。

    化竹林,台西南支山二十里。昔人远望,万竹森森,近 则失之,遂此卓庵。

    青峰化竹林南,今名大螺顶。有不语僧,久立不坐卧人亦以“立禅”呼之。

    《现圣台青峰之南。唐观国师》常见“万圣罗空,五云停 岫。”

    “明月池”,台西南,昔人晦夜,见皎月澄池。

    石佛岭池南二十里。

    漫空石,东台顶,盛夏流液,人结屋覆之。

    研伽罗山。即东台山名。梵语未详。

    “紫府”,五台之总称也。《赵无恤猎常山》西占紫云之瑞。 “黄巍岭”,张商英见神灯隐现。

    《观来石》未详出处。

    西台高三十五里,顶平,周广二里,月坠峰颠,俨若悬 镜,因名“挂月峰。”其上有泉,群山拱合,岩谷幽邃。四十 里至繁峙县界。其《灵迹》十七,曰:

    “魏文帝人马迹。”相传魏文帝至此避暑。

    八功德水,台北。

    《二圣对谈石》《唐法林见缁白二叟对谈石上,近之则 失》。

    《狮子踪对谈石》下。

    牛心石,台东有石,状若牛心。

    文殊洗钵池台东北,昔有白发母洗钵于此。僧明信 问:从何来,母云:“中台乞食而来。”言讫忽隐,惟见光映 林谷。

    泥斋和尚习定处。台东北。昔有神僧住此,以泥作馔, 食之。

    《鸟门台》,西北隅。

    龙窟台西麓。

    石门台西南谷中。

    李牛谷台西北三十里。

    禅堂沟台西北。

    峨谷台西五十里。

    秘魔岩台西四十里,木义和尚所居。

    《龙洞秘魔岩》,恳祷则龙现,大小不等。

    《萨埵崖》,“秘魔岩之西,古有代州王氏女不欲配,逃于 此,食薇饮露。父母逼之,女投崖未及地,飞升而去。” 香山中西二台之间。

    北台高四十里,顶平,周广四里。仰视峰巅,上薄斗杓, 因名“叶斗峰。”风雨雷电,惟出半麓。云气弥漫,旋覆盖 为龙帝之宫也。东瞻海洋,北眺沙漠,聿为巨观。四十 里,至繁峙川前,众溪发源入清河。其灵迹二十七,曰 黑龙池,亦名金井池。有龙神祠,四方之民祷雨辄应。 说法台,台东人游观者,时闻钟梵之音。

    邓隐峰塔参马祖归飞锡,解战,倒化于北台,妹为建 塔。近僧明来重修。

    “生陷狱台”后麓。隋繁峙民张爱盗龙池钱,将归,暴风 忽起,吹堕于此。上俯巉崖,下临绝涧,黑云四合,冰雪 涌身,求出不得,乃哀号称菩萨名。经宿云开,见白兔 引之出。

    “罗汉台”“台东”,唐十六梵僧集此同化去。

    华严岭台东南二台之间。

    楼观谷台东南二十里。

    《金刚窟》,在楼观左崖畔,乃万圣之秘宅。《祇洹图》曰:“三 世诸佛供养之器,俱藏于此。迦叶佛时,楞伽鬼王所 造神乐,及金纸银书毗奈耶藏修多罗藏,佛灭度后, 悉收入此。昔佛陀波利入此不出。”

    白水池楼观谷后,其泉若乳,人取涤眼。

    “五郎祠”楼观谷西,宋杨业《第五子出家》处。

    “玉泉”无著见化人于此饮牛。

    紫霞谷台南,俗呼北台沟,清凉最深处,禅侣所栖。 龙门台南麓。下有留云石,北有藏云谷,云出为雨,云 入为霁。胡顺庵刺舌血书《华严经》处。

    金沙泉龙门侧。

    仙人庵台后麓。

    九女泉台后七里。昔有九仙女浣濯于此。

    《藏“真谷”台西北,五百梵僧藏修》之地。

    大黄尖,台北二十里。即古北台。

    卓锡泉在兰若寺。唐初僧道贤缚茅藏修,艰于得水。 偶客僧至,索浴,贤远汲涧下。明日僧欲浣衣,贤复负 器汲水。器破,贤易器再往,略无怠色。其僧叹曰:“子可 谓诚矣。”即卓锡庵前,命贤拔之,甘泉随拔而出。僧持 锡弹指,腾空而去。

    憨山昔有梵僧,从魏文帝丐一卧具地,帝许之。其僧 展具覆五百里,帝知为神,僧不顾,驰马径去,山随后 逼之,帝还顾曰:“汝憨耶?”山乃止。因此得名。

    文岫山:台西北四十里。

    宝陀山:台北四十里。亦名宝山。

    秦戏山台东七十里。《山海经》云:“秦戏之山,无草木,多 金玉,滹沱之水出焉”,亦名派山。

    “品字泉”,在秦戏山,即滹沱源。西流由北台之阴,注达 真定。

    中台高三十九里,顶平,周广五里,苍崖拔地,翠霭浮 空,因名翠岩峰。与西北二台肩臂联接,南瞩晋阳,北凌沙塞,有五溪发源。二溪左注清河,三溪右由西台, 下出峨口,入滹沱焉。《水经》云:“峨谷之水,出于中台。”即 此也。其灵迹二十有八,曰:

    灵鹫峰台怀小山,今称菩萨顶,宛若西天灵鹫山,故 名。

    “甘露泉”峰右。

    大宝塔,灵鹫之前,五峰之中,汉摩腾天眼见此,有阿 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历代帝王,不废修饰,明神宗母 慈圣太后重建。高入云汉,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 也。

    佛足碑大塔左,按《西域记》云:“摩竭陀国波吒利精舍 大石,释迦佛所遗双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 辐轮相,十指皆现花文卍字,宝瓶鱼剑之状,光明炳 耀。昔佛北趣拘尸那城,将示寂灭,回顾摩竭陀国,蹈 此石上,告阿难言:‘吾今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有 能见者,生大信心,瞻礼供养,灭无量罪,常生佛前’。”如 来既寂,诸外道軰妒嫉,圣迹除铲愈显。如是八番,文 理如故。唐贞观中,元奘法师自西域图写持归,太宗 敕令刻石祖庙,以福国祚。明万历壬午秋,少林沙门 明成、如意二僧,募众缘摹写,刻石中台。

    文殊发塔大塔东,昔菩萨化贫女,遗发藏此。万历间, 方广道人修塔,见发色若金,光彩无定。

    般若泉大塔左,唐僧慧潜结庵于此,日课《金刚经》。感 庵侧涌泉,因名之。

    “《杂花园》大塔”前,唐代筑戒坛,今为荒址。

    凤林谷,台东南。

    “西天洞”凤林谷北岭。

    梵仙山,台东三十里。中《台案》山,昔有五百仙人,饵菊 成道。

    井沟梵仙山西。

    杨柏峪,井沟南。

    九龙冈台南近竹林寺。

    令公塔冈畔。宋杨业殉节,其子延朗收遗骸,建塔。 竹林舍利塔台南竹林寺前。成化间,耕者得石椁,内 藏银匣,中贮琉璃瓶,盛舍利数百颗,光色璀璨,匣上 刻字:“僧云宗宝藏。”弘治间,燕京穆氏建塔。嘉靖间,古 灯重修。

    竹林小像寺中,《如来像》一龛,制度精巧绝伦。

    清凉谷:台南四十里。

    《古清凉》,“清凉谷中僧法聚,构兰苕。”

    清凉石清凉谷岭西。厚六尺五寸,围四丈七尺。面方 平正,自然螺纹,能容多人,不隘。昔有异僧,趺坐其上, 为众说法。梵音琅琅,状貌可畏,即之则失。后人目其 坐处为“曼殊状。”

    《清凉泉》《清凉谷北岩》。

    罗汉洞清凉寺北。

    清凉桥台南溪上。

    《万年冰》,台东麓,有冰数丈,九夏不消;桃李树生于冰 孔,夏初盛开。

    寒山石台东南三里。

    玉花池台东南麓。昔有五百梵僧于此休夏,池生白 莲,坚莹如玉,代牧以石筑之。

    伽蓝沟,台西北。

    万圣澡浴池中、北二台之间,古有涌泉,澄洁可爱。游 人每见天光云影之间,有天仙沙门莲花锡杖之状, 相传为菩萨盥掌之所。四方善信多持香花拭巾投 之。后人浚凿砌石,构亭覆之,而灵迹隐矣。

    《太华池》,在台上西北隅,其水随人所见,深浅不一,临 池顾影,可辨毫发。

    祈光塔台西南隅。成化间,秋崖法师同晋王祈光遂 愿,故建此塔。

    台中舍利塔,唐蓝谷法师从梵僧乞得舍利,造铁塔 盛之,外建大塔。万历间,塔欹将倾,一夕雷雨大震,塔 正如故。

    《狮子窝》,中台西南岭。昔人见万狮游戏其中。万历丙 戌,僧智光、净立等约五十三人,构室结净社,惟十方 学道者共居,不许子孙承业。

    《古志》以大黄尖为北台,叶斗峰为中台,翠岩峰为南 台。后以锦绣峰灵瑞显彰,大士频现,且与四峰鼎立, 故酌定以为南台,则翠岩居中,叶斗为北矣。况大黄 尖乃叶斗支山,比之叶斗殆若培𪣻,固不足以当五 峰之列。《蓝谷传》以中台高于北台,则误指古北台也。 按《妙济传》:“五峰之外,复有四埵,东曰青峰埵即常山。” 赵襄子曾登,亦名“无恤台”;南曰“朱明埵”,即方山李长 者著《论》处;西曰“鹤林埵”,即马头山,亦名磨山,代子 夫人磨笄处也。北曰“元冥埵”,即夏屋山,亦名覆宿山, 古帝王避暑处。然四埵之名,好事者所立,于《圣教》无 考焉。

    五台山半麓以上,林木童然,惟香草丛生。至夫溪壑 之间,异草杂花,不可悉记。而金芙蓉则他方所无。更 如灵芝神药,得而啖者,足以洞宿命,易仙骨,然非肉眼所能轻识也。今据《妙济传略》,附录花药于左: 花曰日菊,昼开夜合。

    金芙蓉:亦名《金莲花》,陆地莲。

    《百枝香气》如松柏,

    《鬼见》“愁生台麓,能驱邪。”

    钵囊:世传五百罗汉结夏中台,遗其钵囊,化为此花。 他处名荷包花。

    玉仙亦名大吉,一生南台。

    天花,菌类,生于柴木、台山佳品,最不易得。

    《异草》曰:“瞢𧄼、 鸡足、 菩萨、线 药草二十五种:茯苓、 长松、 黄芪、 黄精、 黄莲、 木瓜、 茵陈蒿、 大黄、 赤芍药、 桔梗、 麻黄、 藜芦、 白芨、 天麻、 乌药、 细辛、藤、 甘草、 柴胡、 百合、 沙参、 小茴香, 管仲、 木贼、 秦芃、 苍术。”

    药石一种:曰“钟乳石。”

    《迦蓝台怀佛刹》凡六十四曰。

    大显通寺,古名大孚灵鹫寺。汉明帝时,摩腾、法兰二 大士西来,见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佛舍利,奏帝建 寺。腾以山形若天竺之灵鹫,即以为名。帝始发信心, 加以“大孚”二字,解为弘信也。后魏孝文帝重葺,环山 复置院十二,以拥护兹刹。前有杂花园,亦名花园寺。 唐太宗复加修建。则天朝,以新译《华严经》中载此山 名,改为大华严寺,清凉国师驻锡造疏钞。明太宗特 敕重建,以感通神应,杰出震旦,改大显通寺,赐额“庄 严”,敕旨护持,凡十馀道。永乐三年,增设僧纲司,率合 山僧众祝釐焚修。代州月给僧粮。至嘉靖间,始革其 粮。

    大文殊寺,即菩萨顶真容院。唐僧法云创建,拟塑圣 像,塑工安生者请言圣仪,云曰:“大圣德相,我何能言?” 相与恳祷,求菩萨现身。经一七日,忽于云光之际,显 现全像,金碧照耀,慈容相好,送图模塑成,因名真容 院。历代修葺。明永乐初,奉敕改建大文殊寺,颁赐贝 叶灵文、梵书龙藏,御制序赞。成化七年,内造镀金文 殊乘狮行像,运供本山。万历辛巳,遣太监李友重修 大宝塔院。寺显通之南,五峰之中,有育王所置佛舍 利塔及文殊发塔,因以为名。永乐五年,始建寺。万历 戊寅重修,恢巍壮丽,冠于清凉。

    大圆照寺显通之左,古称普宁寺。永乐初,印土僧室 利沙者来此土,诏入大善殿,坐论称旨,封圆觉妙应 大善国师,赐金印旌幢,送居台山显通寺。宣德初,复 召入京,广宣秘密。无何,启辞归山,上永许。明日示寂, 上为伤悼,敕依法茶毗。分舍利为二分,一于都城建 寺曰“真觉”,一于台山普宁寺基建寺曰“圆照。”正德间, 设都纲司于此。

    大广宗寺鹫峰南。正德初建。铸铜为瓦,今称“铜瓦殿。” 命秋崖等十高僧住持。

    罗㬋寺塔院寺东北隅。张无尽见神灯于此。成化间, 赵惠王重修。

    广缘寺鹫峰东,古大王寺。相传,古有王子,弃国出家 于此。后有妃子寺,即王妃出家处。

    法王寺“妃子寺后。”

    普济寺华严谷,亦名“北山寺。”

    般若寺楼观谷无著见文殊处,童子送出,指曰:“此般 若寺也。”后人因为建寺于此。成化间,立禅和尚道行 闻于晋王,捐资重建。

    太平兴国寺,在楼观谷。宋沙门睿见结庐于此,持律 精严,缁白皈信。太宗平晋,闻师道行,诏建“太平兴国 寺”,以师主之,即杨延朗之师也。中有五郎寺,后有真 宝者,代州僧,殉靖康之难。

    法云寺,在华严岭,唐三昧姑开化处。代藩中官王朝 捐资重修。

    普恩寺,在普济寺东,旧称“西天寺。”明洪武间,梵僧室 利板的达止此。诏入京,奏对称旨,赐龙章护持。正统 间,赐藏经。

    平章寺,金建。

    报恩寺,并在华严谷,久沦榛莽。

    金界寺在华严谷,唐建。张无尽见神灯于此。成化初, 清玉禅师重修。

    万寿寺,亦名玉花寺,在中台东南麓。隋有五百应真 栖此,龙神修供,有骡数十头,不用驱策,自能入市运 粮。朝往暮归,率以为常。其时池生白莲,坚莹如玉,七 日乃萎。代牧建寺,即名“玉花。”明永乐初,改名“万寿。” 铁瓦寺在玉花池南,三泉之水入焉。

    寿宁寺在三泉寺南,古名“王子焚身寺。”北齐帝高洋 第三子自识宿命,于此燃身供圣,烈焰中菩萨现形。 内侍刘谦之回奏,敕为建寺。唐普雨大师奏昭宗重 修,拨州田百顷,充常住膳僧。宋景德初,改名寿宁。元 华严菩萨者,果位人也,禅定于此。成、英二宗先后驻 跸,命右丞相巴思重为修葺焉。

    “西寿宁寺”,元碧峰建三塔寺,在鹫峰之西。

    殊像寺,在梵仙山左。有文殊大士跨狻猊像,神功所 造也。

    《日光寺》:在凤林谷。嘉靖初,独峰和尚建。

    宝林寺在日光寺北。嘉靖间,古灯禅师建。

    凤林寺,嘉靖间,彻天和尚卓锡。有盗至,见二虎据门, 因呼“二虎禅师。”

    护国寺,在鹫峰南三里。元成宗敕建。真觉国师住此, 著《慧灯集》。

    “帝释宫”,即今“玉皇庙。”

    碑楼寺在宫南。

    万圣佑国寺,在交口东山麓,元海印大师居此,注《肇 论》。英宗为建寺,赐号弘教大师。

    观海寺在明月池侧,元魏建。明成化间,月舟禅师修。 镇海寺在交口西南岭下。

    雷音寺在海螺城。

    “云集庵”“在《晓天梁》。”

    天圣寺在井沟,明嘉靖间建。

    灵峰寺在阳白峪,唐建。明成化间,义宾大师结五十 三人参禅于此。国戚周善世来游,见之感动,割资三 千馀金重修。

    中峰寺:

    圣水寺:

    天城寺三寺俱在阳白峪,皆灵峰寺支院。

    天盆寺依山得名。

    日照寺在天盆谷。

    金灯寺在南台东北麓。

    金阁寺南台西北岭畔。昔人见金阁浮空,即其地建 寺。

    竹林寺,中台南三十里。唐法照悟入化竹林,因创寺。 志《奇迹》。

    清凉寺,中台南四十里。唐、宋设僧正司于此。

    智导庵:中台南麓,即清凉泉之崖畔。

    望海寺东台元建。

    普济寺南台,宋建。

    法雷寺西台,唐建。

    灵应寺,北台惟此寺最高。风极猛厉,往者多冻馁亡 躯。隆庆初,释圆广与徒明来,构屋,开粥糜,以济饥寒。 万历间,僧佛秀募造文殊大像,未就而寂。感梦慈圣 太后范金铸像,遣中官陈儒送峰顶,建梵宇,为祝釐 焉。

    演教寺中台,唐建,有舍利藏于铁塔。

    净土庵栖贤谷。嘉靖间,玉峰和尚开山,广修净业,即 以名庵。

    龙兴庵栖贤谷。嘉靖初,太虚和尚卓锡于此。初住茂 林,无人居,正旦,见金色女手执莲花立石上,俄而不 见,祥光满谷。已而丛林鼎盛,接待方来,为台山之冠。 因中夜闻龙吟,故名。

    灵鹫庵在华严谷东。

    大钵庵,在紫霞谷。群峰拱抱,茂林森秀。无边禅师受 法于临济下二十八代楚峰和尚。峰尝嘱曰:“尔后有 钵饭,当共衲子食。”嘉靖甲子,卓庵于此,掘得铜钵受 斗粟,遂成丛林。

    静林庵,在紫霞谷,释真云建,云为中峰和尚嗣。 杂华庵,在塔儿沟,僧正参建。

    法云庵即古弥陀庵,憨山大师德清居此。清幼岁,人 皆呼为清郎。万历乙亥,与友妙峰卓庵于此,掘地得 石座,上泐“清郎居”三字,若为预谶。

    大林庵:在凤林谷。金陵素庵法师构。

    龙树庵,在车沟。嘉靖初,实印、楚峰、玉堂三师,同参大 川和尚。《川记》曰:“向去三人载一车,后至蛇沟,共结茅 而居,遂成丛林。”盖蛇沟旧名车沟也。

    栖凤庵在天盆北岭。嘉靖间,宝峰建。

    华严庵,在栖凤庵东北。嘉靖间,僧古檀诵《华严》于此。 白头庵,南台东北十里。昔有行者,生而皓首,神异颇 多。嘉靖间,结庐于此,后不知所之。

    卧云庵在中台西南麓。

    不二楼在西台北,倚二圣对谈石。嘉靖间,慧月法师 于此见文殊、净名,二圣对谈华严旨趣,亦名“华严楼。” 台外佛刹凡三十六,南台外曰:

    灵境寺去台二十里。成化间,释清善建。

    石塔寺在台东南,亦名“小柏寺。”

    娑婆寺,在台西南三十里。北齐释元颐卓庵于此。有 妇携子数来听经,颐疑而问之。妇曰:“我名娑婆,乃龙 母也。因听法得悟,将脱鳞甲矣。”颐曰:“斯言谁当信之?” 母指池曰:“我若真悟无生,此深渊涌成高阜。”言讫,随 手而起,即成高阜,龙亦化去。后人目其阜曰“龙宫圣 堆。”颐于此建寺,即以龙母名名之。

    佛光寺:在台西南四十里。魏文帝见佛光之瑞,因名。 唐解脱和尚藏修之地。

    嵌岩寺:在台南六十里。魏文帝建圣福寺。

    赤崖寺:

    法华寺:

    殊公寺并在仙花山之阳。

    《东台外》曰“华林寺”,在古华严,唐建,明朝四修。

    香云寺,与华林相连。

    香蘽寺,在华林东,中有乳头香蘽。 慈云寺,在香蘽之南。 龙蟠寺,在大会谷,山势若蟠。

    凤岭寺与龙蟠相邻。

    温泉寺:在台东南五十馀里。元重修。

    铜钟寺在大会谷中。昔有古钟受三十斛,雕文镂藻, 神彩焕发。寺僧慧灯,受戒赴京,及归已失之。徘徊怆 恻,默告大圣。忽闻空中报曰:“钟乃拘楼秦佛时兜率 天王所造,今收入金刚窟中,尔何求耶?”灯乃著铭,泐 石记之。

    龙泉寺在台东南旧路岭,宋建。嘉靖间重修。

    《西台外》曰:“秘密寺”,在秘魔崖,岩谷最深。唐木义和尚 始建。

    圭峰寺在峨谷,隋建。

    豹子寺:

    熊头寺:

    向阳寺:

    育王寺。

    望台寺:

    石门寺六寺并在峨谷,隋唐所建。

    铁勒寺台西南六十里铁勒山,唐慧洪大师建。 北台外曰“宝积寺”,在台北谷中。

    木瓜寺:在台北谷中。

    普济寺在大黄尖南麓,唐建。

    公主寺,在台西北,后魏诚信公主出家建。唐末唯德 禅师重修。

    净名寺:在台西北、繁峙县南。唐建。宋兴国年重修,敕 建;金、元复修葺。

    正觉禅院,在台北,临滹沱。宋称天王院。宣和间,为黄 冠侵,改神霄宫。有真容院僧请复为佛寺,请敕于朝, 乃赐今额。

    清源寺,在大黄尖下二十里,元建。群峰环抱。关西僧 戒喜参悟中和尚,久而辞去,中记之曰:“尔缘在北,逢 源而止。”明万历初,至此卓庵,掘地得古碑,名清源院, 即以颜之。

    兰若寺在大黄尖北二十里,唐建。明万历初,法华道 者挂锡于此。宋谷、天宫二寺入焉。

    普光寺今名黎峪寺,在文岫山壁峰金禅师藏修处 也。明洪武间敕修,上赐诗旌之。金公常依华严制为 忏法,梵音婉雅,凡四十二奏,唯本寺袭其法。四方学 者于兹观顶受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