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五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五卷目录

     吴山部汇考

      图

      考

     吴山部艺文一

      胥山铭         唐卢元辅

      吴山忠清庙记      宋王安石

      前题           王安国

      吴山赋         元汪克宽

     吴山部艺文二

      吴山忠清庙       宋王禹偁

      吴山高           朱熹

      望吴山         元萨天锡

      晚登吴山        明赵应元

     吴山部纪事

     吴山部杂录

     秦望山部汇考

      图

      考

     秦望山部艺文一

      秦望山碑         秦李斯

      登秦望山记        明董𤣱

      秦望山记         黄汝亨

     秦望山部艺文二

      秦望山          唐萧翼

      登秦望山          薛据

      醉书秦望山石壁      宋陆游

      题秦望山         林景熙

      前题          明唐之淳

      题秦望山用壁间韵     王守仁

     秦望山部纪事

     灵隐山部汇考

      图

      考

     灵隐山部艺文一

      灵隐寺记        明袁宏道

     灵隐山部艺文二

      灵隐寺         唐骆宾王

      前题            贾岛

      游灵隐寺次李寺丞韵    宋苏轼

      飞来峰          王安石

      前题          明倪元璐

      前题           黄道周

     灵隐山部杂录

    山川典第一百五卷

    吴山部汇考

    《吴越》界之《吴山》,

    吴山在今浙江杭州府城内,《春秋》为吴东南界,故名 吴山,亦名“胥山。”其支麓所分为宝月山、蛾眉山、宝山、 浅山、竹园山、石佛山、金地山、宝莲山、清平山、瑞石山、 狗儿山、武林山、云居山、螺蛳山,因地立名不一,而总 谓之“吴山。”

    吴山图

    吴山图

    按:《后汉书郡国志》,“桂阳郡浈阳有苲领山。”《始兴郡 记》“有吴山。”

    按:《水经渐江水注》,“钱塘县东有定巳。”疑作包诸山皆西 临浙江,水流于两山之间,江川急浚,兼涛水昼夜再 来,来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 峨峨二丈有馀。《吴越春秋》以为子胥、文种之神也。昔 子胥死于吴而浮尸于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 曰胥山。《吴录》云:“胥山在太湖边,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文种城于越,而伏剑于山阴,越人哀之”,葬于重山。 文种既葬一年,子胥从海上负种俱去,游夫江海。故 潮水之前扬波者伍子胥,后重水者大夫种。是以枚 乘曰:“涛无记焉。”然海水上潮,江水逆流,似神而非于 是处焉。秦始皇三十七年,将游会稽,至钱塘,临浙江 所不能渡,故道馀杭之西津也。

    按《方舆胜览》。“浙西路临安府吴山在钱塘县南六里, 上有伍子胥庙,名曰胥山。有井泉。清而且甘。”

    按《浙江通志·山川考》:“吴山在杭州府镇海楼之右,春 秋时为吴南界,以别于越,故曰吴山。或曰:吴人怜子 胥以谏死,立祠其上,讹伍为吴。故郡志又称胥山。盖 天目为杭州诸山之宗,翔舞而东,结局于凤凰山。其 支山左折,遂为吴山。派分西北,为宝月,为峨眉、为竹 园,稍南为石佛、为七宝,为金地、为瑞石,为宝莲,为清” 平,总曰“吴山。”奇崿危峰,澄湖靓壑,江波海蜃,环拱周 回,扶舆淑丽之气锺焉。

    按《杭州府志山川考》:“吴山,杭之镇山也,在城西南。春 秋时为吴南界,故曰吴山。或曰以伍子胥,故曰伍山, 亦曰胥山,又曰越沼。吴时即此山以祀泰伯伍员,俗 讹伍为吴,则又谓之吴山云。其山哨崿奇峰,澄波靓 浦,周回环拱,扶舆,清淑之气锺焉。立山而环眺,则官 司廨署,卫镇营堠,九陌三条,红雾蔚起,隐隐振振,漏” 尽犹喧。道院僧庐,朱楼画阁,参差掩映,仙灵宅之。升 其巅,则恍惚凌虚,碧天倒匝,山川包络,界脉缕分,脊 腋首尾,历历可数。山之顶,背西面东,为城隍之庙,盖 通浙城隍之大神也。先是,永乐中锦衣卫指挥纪纲 有宠,使千户往浙,纵横不法,按察司使周新捕而治 之。千户诉于纲,纲诬新以他恶。帝怒,逮新至陛前,抗 声陈其罪,且曰:“按察按事,与都察院同,陛下之明诏 也。臣奉诏行法,奈何罪臣?”帝命戮之,大呼曰:“臣生为 直臣,死为直鬼。”帝寻悟,深为悼惜。后数日,朝退,见一 人直立不去,曰:“臣周新也。”上帝怜臣,命总司浙江城 隍事,帝即以此封之。威灵赫然,奇迹不可胜纪。故凡 浙官之初莅任也,必“先赴庙中斋宿,次日晨礼神读 誓,以洗其心。而旧例,每月朔县供香烛,至期,三台而 下,皆入庙谒神,拈香而拜。道士百馀人,皆习于虚静 之教,孤清淡穆,事神惟虔。玉磬琅璈,笙歌迭奏,步虚 之声,缥缈出于云霄之上,州人仰之,若天际然。晓望 初日透海而出,万顷摇赤,层霞弄殷,久之乃升,则草 树烘”台殿朗矣。入夜家家灯火,繁若坠星,遥与隔城 渔照,递相辉现,则又无夕非上元也。至若匹练横空, 堆银拥雪,排空鼓怒,势若雷奔,天下之奇,惟浙有之。 而吴峰一望,则尤胜他处。斯又枚叟之所扼腕而谈, 《元虚》之所《腐毫而赋》者也。杭州为全浙之都会,而吴 山又为一州之巨观,岂虚也哉!

    宝月山在吴山西北,地蟠中轴,对峙藩司。东北为蛾 眉山,又东为浅山,正东为金地山。

    宝山,在吴山西南,下为“宝奎寺。”

    蛾眉山在布政司南。

    浅山在蛾眉山东,其支为宝山,有青霞洞,奇石错峙 如青霞。池曰蕉池井,曰子午井,子午二时则水溢齐 井口,今并在真圣观。观中有碑,曰“蜥蜴碑”,古文剥落, 皆旧迹也。

    竹园山在吴山西,相接一脉,独趋而北,阴阴隆起。宋 临安尹赵与𥲅建阁其上,平瞰西湖,扁曰“竹阁”,理宗 御书。景定三年,魏安抚克愚徙其阁,而山亦渐弛为 地矣。

    七宝山在三茅观之趾,稍东为宝莲山,又东为清平 山,与城外凤凰山相接。西为铁冶岭。

    石佛山旧为宝成讲寺,今寺废而石佛尚在。上为“重 阳庵”,其西为青衣洞,有青衣泉。

    金地山,在七宝山南。

    宝莲山在吴山西。

    清平山在吴山南,凤凰山北。

    瑞石山一名“紫阳山”,在宝山南,中有三茅观、锺翠亭、 紫阳庵、紫阳洞、瑞石泉。此山秀石玲珑,岩窦䆗窱,寒 泉涓沥,汇为澄泓。清幽彻骨,空翠扑肌。湖山奧区,罕 与伦者。橐驼峰峭削凌空,雪风洞谽谺曲径,履舄所 涉,栩栩欲仙。

    狗儿山按旧志,在清波门内之北,旧丰乐桥之南。考 今山在清波门北约半里,颓而犹存,高止丈许。 武林山在武林门内一里而近,有小土阜,高可三丈, 广不满百步。宋太乙宫,元青莲寺皆在其下。山之阳 旧有长寿寺,今改为圣寿寺。寺有大井,山上有银杏 树,皆宋故物。宋时又为杂造局,今废不存。《仁和县志》 谓:“武林名城,因其近此山也。乃知此山实名武林,非 虎林。《梦梁录》谓此山为杭城之王山,今称圣寿寺为 祖山寺,信知为主山也。

    云居山在杭州城西南,上有云居寺,又名圣水寺,面 圣湖,倚枫林,颇称佳境。而中峰和尚之履、赵子昂之 碑,尤为胜迹。寺额题“云居”二字,亦子昂书螺蛳山一名螺子峰,亦称螺峰,在吴山背,迳必盘旋 屈折而上,故名之,当吴山半腰。高不迕风,低不障景, 拾级望湖,犹倚翠屏而临明镜也。

    《旧志》:陈善曰,自吴山已下,峰岭其名虽殊,然迤𨓦连属,皆凤凰山之支脉。郡城横亘山上,截入城内,郡人总名之曰“吴山。”

    青衣洞,在吴山重阳庵后。故老相传,昔人至洞口,有 青衣童子问之不应。良久入洞,不复见,但闻风雨之 声,毛发悚栗而出,有青衣泉。

    圣母池在吴山中兴观侧,围以石栏,今废。

    金龙池在吴山三官庙后。庙为古承天观。梁龙德三 年改为玉虚观。建炎初,废于兵燹。绍定四年,元虚真 人复新之。天顺七年,始改称三官庙,中奉天地水府 三官之神,有梓潼行祠、清晖亭、天开图画阁,极金壁 之观。万历时,里人姚世民复于庙左建殿,供金龙水 神。殿成,而庙后忽澄泉迸发,遂浚为池,即所云“金龙 池”也。大旱不涸,清洌亚于郭井。

    三佛泉,在城内吴山云居“圣水寺。”

    吴山井,在吴山北,周四丈。吴越时,韶国师始开此井, 品其味,为钱塘第一。盖山脉融液,独源所钟,不杂江 湖之水,故泓深莹洁,异于众泉。宋淳祐丁未大旱,城 中诸水皆涸,独此井日下万绠如常,人以为神。赵安 抚与𥲅奏立祠旌异之。又为亭覆井上。明洪武七年, 浙东参政徐公本立石,表刻“吴山第一泉”五字,纪宋 《遗事》。于石表之阴,复建亭井上,屡毁屡复。井中有五 色大鱼数十,时出游泳,人不敢取。相传取者立有祸 至,人以为戒。成化甲午,火延亭圮,井为瓦砾填委,居 人病之。今修浚如故。

    吴山英卫阁,宋嘉熙间,海潮大溢,七八十里溃为洪 流。京兆赵与欢祷于子胥祠,水患顿息,乃奏建此阁。 “瑞庆双竹”,在瑞庆院内。矫立斜透,枯树冠其顶出,森 然并竦。

    三仙阁,内雕张三丰,三身一立,一卧一坐。相传明文 皇访三丰于此。林潞曰:“尚有文皇御扎存”阁中。 忠清庙,俗名伍公庙,在吴山之椒。吴人怜行人伍员 之忠,为立祠。宋赐额“忠清。”大中祥符五年,海潮冲击 州城,诏本州岁春秋祭。康定九年,守蒋堂重建,王安 石为《记》。绍兴三年,改封忠壮侯。嘉熙三年,海潮大溢。 京兆赵与欢祷于神而息。建英卫阁,七年重修庙宇, 王安国为《记》。自嘉熙至咸淳间,累封“忠武英烈显圣 安福王”,元改封“顺祐忠孝威惠显圣王。”正统十四年 重修,万历八年重建。

    惠应庙在吴山至德观右。宋东京土神。南渡,移像至 杭,民祠祷之。

    火德庙“宋南渡后建于吴山,以奉荧惑。”明洪武中方 伯黄纯、永乐中参政易昶重建。今重修。

    汪王庙在吴山大观台之麓,唐节度使名宦祠也。“王 讳华,唐高祖时以保障有功,得封越国称王,使持节 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诸军事。明洪武间,封广济惠王。” 三茅观在七宝山之巅。宋绍兴间,如东京旧名,赐额。 元末毁。明成化间,镇守太监李义于正殿左创“昊天 宝阁。嘉靖初,总督胡宗宪改三清殿”为“元武正殿。” 至德观在吴山巅,宋浑仪台侧,十二曜太岁堂也。端 平初,理宗书额,今俗呼为“星宿阁。”

    承天灵应观吴山巅。旧为天地水府三元堂即三官 庙。宋绍兴中,改冲天观,后毁。端平间,赐今额。

    重阳庵在吴山,有泉曰“青衣洞泉。”

    宝奎寺在吴山之阳。宋丞相乔行简故第,奇石峭拔, 东望海门,如在咫尺。理宗幸其第,书“见沧”二字,又书 “双现楼”,又书“孔山”五大字赐之。勒之崖石。遂舍宅为 寺,以“宝奎”请,诏从之。元季毁,明成化间重建。

    元妙观在吴山石龟巷。

    汉鼎,高尺有九寸,广尺,两耳傍出,曲上三尺,牛首,《识》 云:“有汉建元三年八月,作牛鼎,祀太庙。”有铭。

    《唐钟识》云:“丙辰九月二十四日,常州澄清观女冠王 玉仙作,河东薛泚铭。”

    褚遂良小楷《阴符经》,宋理宗诏就观取以赐贾似道 者。

    吴道子:《南方星君像》。

    《玉靶剑》:

    《七宝数珠》。

    《轩辕镜》以上,世传为七宝,并在吴山三茅观中,今尽

    失矣
    考证

    吴山部艺文一

    《胥山铭         》唐·卢元辅

    元和十年冬十月,朝散大夫使持节杭州诸军事杭 州刺史上柱国卢元辅视事三岁,尘天子书,上畏群 灵,下惭蒸人,乃启忠祠,铭而序曰:“维唐敷祀典于天 下,废淫置明,资父事君,罔有不举。寝庙既设,我命厥 新。有周行人伍,公字子胥,陪吴之职,得死直言。国人 求忠者之尸,祷水星之舍。将瞰鸱革,遂临浙江,千五” 百年,庙貌不改。汉史迁曰“胥山,今云青山者,谬也。”吁, 善父为孝。《记》曰:“父仇不与共戴天”,谏君为臣。《经》曰:诸 侯有诤,臣不失国,当枕于宋、郑,绝楚出疆。在平为末 宦臣,在奢为既壮子。坎𡒄伏节,乞师于吴。军鼓丁宁, 五战至郢。先哲王建邦启土,著以话言。戴后惟人,虐 人惟后。成汤用为大义,孔子立为大经,子胥修为大 仇,骚人赋为《大怨》。咸令在上,慢恶不生。则前戈鞭墓, 非倒行也;后戈走昭,非逆施也。夫差既王,宰嚭受赂; 二十年内,越恁又颠。大伯庙血将干。阖闾劎光,先失 公。朝焉宴焉,入则谏焉。孰谓矢毒,孰谓刀寒?虽言屡 出口,而车甲巳困于齐矣,蟹稻巳夺于岁矣。属镂之 赐,竟及其身。鸱夷盛尸,投于水滨,愤悱鼓怒,配涛作 神。其神迄今一日再至来也。海鸱群飞,阳侯夹从,声 远而近,声近而远,奋于吴,怫于越,夕于楚,乃退。于是 仲秋朔望,杭人以旗鼓迓之,笳箫和之,百城聚睹,大 耀威灵。卷沙墨,裂地灰,截若岸坼成坑。迎潮氏格之 如吕梁丈人为灵戈威矛,潋浪百重,渚塞不先,跳樯 揭舷,“再饭之间,绝其音声,荡漭千里,洪波砥平,有滑 有腯,有咸有腥,遥实乎下庭,山海梯航,鸡林扶桑,交 臂于卯阶,金狄在户,雷鼓在堂,魏樽汉豆”,六代笙簧, 可谓奉天爵之馨香,获人神之盛礼,佐皇震怒,驱叱 大邪,万里永清,人观斗气,铭曰:“武王钺纣,子胥鞭平, 为人君父,十死一生,矫矫伍员,执弓挟矢”,杖其宝劎, 以谒吴子。稽首楚罪,皆中纣理。烝报子妻,歼锄直士。 赫赫王闾,实听奇谟。锡之金鼓,以号以诛。黄旗大举, 右广皆朱。戮墓非赭,瞻昭乃乌。后王嗣立,执书不泣。 颠越言润,宰嚭谗辑。步光欲飞,姑苏待执。吾则切谏, 抉眼不入。投于河上,自统波涛。昼夜两至,怀沙类骚。 洗涤南北,簸荡东西。夷蛮卉服。罔敢不来。虽非命祀。 不让渎齐。帝帝王王。代代明明。表我忠哉。

    吴山忠清庙记      宋王安石

    予观子胥出死亡逋窜之中,以客寄之身,卒以说吴, 折不测之楚,仇报耻雪,名震天下,岂不壮哉!及其危 疑之际,自能慷慨不顾,万死毕谏于所事,此其志与 夫自恕以偷一时之利者异也。孔子论古之士大夫, 若管夷吾、臧武仲之属,苟志于善而有补于当世者, 咸不废也。然则子胥之义又曷可少耶?康定二年,余 过所谓胥山者,周行庙廷,叹吴亡千有馀年,事之兴 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 也!盖亦子胥之节有以动后世,而遗爱尤在吴也。后 九年,乐安蒋公为杭使,其州人力而新之。临川王安 石与之《铭》曰:“烈烈子胥,发节穷逋,遂为策臣,奋不图 躯,谏合谋行,隆隆之吴,厥废不坠,邑”都俄墟。以智死 昏,忠则有馀。胥山之巅,殿屋渠渠。千载之祠,如祠之 初。孰作新之?民欢而趋。维忠肆怀,维孝肆孚。我铭祠 庭,示后不诬。

    吴山忠清庙记       王安国

    胥山庙者,吴人奉事巳千百馀年,至于今,天子命祀, 而使之岁时祈祝,未尝懈也。嘉祐七年,长兴沈公作 藩于杭,政以大成,下畏以爱。既而雨晹或愆,躬祷于 庙,岁仍大熟,于是邦人皆以为神之赐也。乃相与告 于公曰:“愿治庙堂,以妥神灵。”公既乐诏教之施,能媚 于民,而又嘉民之不忘神惠而思为报也,故听之。八 年六月,庙成,公遂祭享,耆稚嗟叹,咸愿刻石,以诗题 之,而使人来请辞于临川王安国,乃作辞曰:“维此勾 吴,泰伯肇居。其后绵绵,享有邑都。阖闾夫差,力欲图 伯。有臣子胥,才实刚者。报楚入郢,遂栖越君。使国为 雄,我志获伸。彼何宰嚭,冒货奸宄。我愤于忠,国亦随 毁。武林之墟,胥山之冈。立庙以祀,民”思不忘。既历年 久,报事不懈。以迄于今,常遣祈拜。公作邦伯,实治庙 民。每祝必诚,获应于神。卒是逾岁,风雨顺节。谓非神 休,或有菑孽。人乃告公,庙堂将倾,愿易而新,不戒遽 成。严严之堂,有翼其庑。凭依之威,观者俯偻。众曰“讫 事”,公即大祭,宾赞肃虔,鼓箫喧沸。豕羊具肥,桂酒香 醇。神愿享之,醉饱欣欣。众愿具石,刻载厥美。系之铭 诗,庸告无止。

    吴山赋         元汪克宽

    天泬寥而清旷兮,金风淅淅而萧森。驾言驰骛于西 浙兮,绁余马于虎林。寓遐瞩于此邦兮,爰陟吴山之 高岑。苔梯《石磴》“萦九折之委蛇兮,蹑巉岩而登临。跻 㠑嵬之峻顶兮,眺奇𪩘之嵚崟。倚太虚而峭拔兮,崷 崒《崱屴》不知其几层。根盘数千里而广袤兮,周回纡 郁于坤垠。”层崖倚披而鹏翅兮,叠峰崚嶒而蚪鳞。烟云歕薄其万状兮,日月蔽亏于夕晨。草木畅茂而异 香芬郁兮,灵奇恍怆而升沉。东望则《海门之岝》兮, 三岛负鳌而赑屃。天目渺以西至兮,万石飞来而错 峙。左西湖之㲿瀁兮,汇冰壶而清泚。浙江右带而混 瀚兮,惊湍漷潏而漰濞。纷总总其上下兮,艅艎《舳舻》 相属于千里。下窥阛阓之衍迤兮,楼观巍峨而叠起。 衢道衡纵而如画兮,车马骈阗于九轨。异珍辐辏以 咸萃兮,委南金而象齿。大府屹立于雄藩兮,甍栋翚 飞而丽美。台星耿耿而旁烛兮,阇婆、《琉球》会同而至 止。挹隹气而拄笏兮,伟翠屏之若倚。系是山之锺秀 兮,肇元、黄之开辟。顾名号之曷从始兮,由泰伯文身 而建国。阖闾挥戈而驾楚兮,夫差夺矛而栖越。何西 施之婵媛,吾以为好兮,赐属镂于婞直。勾践长驱而 沼吴兮,胥沉遗忠于潮汐。银屏雪“屋冲突于山趾兮, 存英雄之遗迹。丛祠屹于崇冈兮,荐馨香于明德。高 风棱棱而与此终古兮,镇坤舆以无极。”歌曰:“大块流 形,峙危阜兮。勾吴祚土,锡分守兮,伍员鲠直,忠肝剖 兮。命祀千载,怒潮吼兮。圣人驭极,一宇宙兮。拳石海 堧,如培蝼兮。雄藩重镇,永遐久兮。蛮夷卉服,拜稽首 兮。我皇抚运,亿万寿兮。抽思作颂,贻不朽兮。”

    吴山部艺文二

    吴山忠清庙       ,宋王禹偁。

    朝驱下越坂,夕照当吴门。停车访古迹,霭霭林烟昏。 青山海上来,势若游龙奔。星临斗牛卷,气与东南吞。 九折排怒涛,壮哉天地根。落日见海色,长风卷浮云。 山椒戴遗祠,兴废今犹存。残香吊木客,倒树哀清猿。 我来久沉抱,重此英烈魂。嗟吁《属镂锋》,冥尔国士冤。 峨峨姑苏台,榛棘晓露繁。深居麋鹿游,此事谁能论。 因之毛发竖,落叶秋纷纷。

    吴山高           朱熹

    行尽吴山过越山,白云犹是几重关。若寻汗漫相期 处,更在孤鸿灭没间。

    望吴山         元萨天锡

    仙居时复与僧邻,帘幕人家紫翠芬。后岭楼台前岭 接,上方钟鼓下方闻。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 绿云。一代繁华如昨日,街前灯火自纷纷。

    晚登吴山        明赵应元

    蕉池饮罢更扶筇,历尽吴山第几峰。万井尽围苍蜿 蟺,一江乱插碧芙蓉。声初过秋光尽,云影频移树 色重。谁道下方城市近,身闲随地有仙踪。

    吴山部纪事

    《杭州府志》:“丁野鹤,钱塘人。延祐初,居吴山紫阳庵,导 引辟谷者二十馀年。一日召其妻王守素入山,书偈 云:‘懒散六十三,妙用无人识。顺逆两俱忘,虚空镇常 寂。坐抱一膝而逝。守素束发簪冠,著道士服,漆夫遗 骸而奉之。二十年迹不下山,年逾七十,几于得道。 明吴武昌在任时,官廪有赈济馀资十馀万石,适邻 郡’”饥,告借武昌以便宜应之。士大夫有议其钓誉谋 进者,武昌时年方四十五,即慨然致仕,以明其志。张 顺感其事,赠之诗曰:“早年解组独超群,出守无惭盛 世臣。已见仁恩移别郡,莫将心事诉旁人。凤凰台上 丹心古,鹦鹉洲边绿树春。归到吴山寻旧业,乡闾应 不议清贫。”

    吴山部杂录

    明袁宏道《西湖杂记》:“吴山有紫阳宫,其石玲珑窈窕, 变态横出,真梅花道人一幅活水墨也。但在郡郭之 内,使山林僻懒之人亲近不得,可叹哉

    秦望山部汇考

    《秦始皇》望南海所登之山。

    秦望山在今浙江杭州府城南一十二里,高一百六 十丈,周回百步许。相传秦始皇尝登此山以望南海, 故以“秦望”为名。山之东南隶会稽,山之西北隶山阴。

    秦望山图

    秦望山图

    按《会稽记》:“东有秦望山”,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勒石, 其碑见在。

    按《水经渐江水注》,吴又有秦望山,在州城正南,为众 峰之杰,陟境便见。《史记》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 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嶝孤危,径路险绝。《记》云:“扳萝 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山 南有嶕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馀之旧都也。故《吴越 春秋》云:勾践语范蠡曰:“先君无馀,国在南山之阳,社” 稷宗庙在湖之南。

    按《方舆胜览》。“浙东路绍兴府秦望山在州南四十五 里。为众峰之杰。”

    按《广舆记》,“秦望山在杭州府城南,秦始皇登此望海。 又在绍兴府城东。”

    按《浙江通志·山川考》:“秦望山在杭州府钱塘县南一 十二里,高一百六十丈,周围百步。”《舆地志》:“秦始皇欲 渡会稽,登此山南望,因名。后唐同光中,钱氏于秦望 建上清宫,有巨木二十馀株,自然成行,名金洞门。有 罗刹石在山之东南,横截江涛。五代开平中,为潮汐 涨没。”

    望秦山在绍兴府城东南三十二里,与秦望山相接。 稍北,始皇登之,以望秦中者也。一名“天柱峰”,一名“卓 笔峰。”

    按《杭州府志山川考》:“秦望山,《宋两朝国史志》:钱塘有 秦望山,去县旧治之南一十二里一百步,高一百六 十丈,周围一百步。《舆地志》云:秦始皇东游,登此山,瞻 望欲渡会稽,故名。晏元献公云,‘近东南有罗刹石,横 截江涛,商船海舶经此,多为风浪倾覆,因呼为罗刹。 每岁仲秋既望,必迎潮设祭,乐工鼓舞其上,后改名 ‘《镇山石》’’。”五代开平中,为潮汐所涨没。

    按《绍兴府志山川考》:“秦望山在府城南四十里宛委 山南,高出群山表,秦始皇登之,以望东海,故名。其东 南隶会稽,西北隶山阴。”《十道志》:“秦始皇登秦望山,使 李斯刻石,其碑尚存。”《水经注》:“秦望山在州正南,为众 峰之杰,陟境便见。山南有嶕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 馀之旧都也。山有三巨石,屹立如笋,龙池冬夏不竭”, 俗号圣水。旁有崇福侯庙,今废。山在城之南,与府治 屹对,故谓之南山。姚令威《丛语》:“予尝上会稽东山,自 秦望山之巅并黄茆,无树木,山侧有三石笋,有水一 泓,盖即嶕岘也。”咸平中,陆参撰《法华山碑》:“夏后氏巡 狩越山,方名会稽,后世分而为秦望,釐而为云门、法 华,其实一山。自始皇登此山以望南”阳,又陟天柱之 高峰以望秦中,始有“秦望。”“望秦”之名,而《秦望》为最著 者。

    秦望山部艺文一

    《秦望山碑         》。秦李斯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 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颂 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 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傲 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 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 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 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 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 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 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 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洁,人乐同 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 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登秦望山记        明董𤣱

    秦望山在越中最为杰特。《史记》谓始皇东巡至此,故 名。予昔以省觐归,得纵游诸溪山,独歉未及秦望。今 年冬仲,王邑侯道修除道以邀予游,乃与司马邦柱、 汪子宿会。至云门寺,命舆而登,循麓数百步,有泉锵 然,折而北,至小阜,疑在霄汉间。问樵者,曰:“此未及半。” 又数十步,石益峻,径益萦曲,乃摄衣攀援以上,至山 之绝顶而止。遥望东海,渺弥一白云起天末,隐若岛 屿。俯瞰郡城,迤𨓦一带,八山累累,仅如卷石。南接宛 委诸峰,列若屏障;左右拱峙,势如飞舞,禹陵在焉。西 临鉴湖,烟水浮映,帆影出没有无间。盖一郡数百里 之土壤与夫千崖万壑之竞争者,皆在履舄下,一览 而尽。久之,落日渐低,暝色四合,林木震动,乃寻旧路 而下。子宿与邦柱相顾叹曰:“吾越人,生长于斯,有终 身弗获至焉者。今日之游,讵非幸欤?”予曰:“《传》有之:不 登高山者,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者,不知地之厚 也。秦望且尔,况所谓泰岱恒华者哉?若乃始皇之事, 固无足道者;而兹山之胜,亦非秦所能辱也。”

    秦望山记         黄汝亨

    “秦望”者,《史记》秦始皇东游会稽,登而望海,故名。于越 峤中最为奇绝。从云门溪风桥转而上,余与肃之肩 小舆同游。珍卿、张众之及尔韬兄弟、陈清长俱骑行。 是日亦微雾。行数百步,有白乳泉,志称洌而甘,埋没 沙草中。予披得之,令仆夫汰之,秽不可尝,此亦少一 题识作护耳。又三里许为秦望,山足石磴,陡峻而磊 块,不便舆马,俱舍而步。又数百武,不便长袖,各解去 衣短衣,相扶掖行。遥睇山顶,如在天际。缘地迥多风, 无高木,惟黄茅茂草相践。尔时荒芜亦尽,而当其半, 忽有峰壁立,露青芙蓉,相传为望秦山。其下有松孤 峙,亭亭云表,遂相与坐松下,肃之云:“此昔者钱八山 子弃妻子焚衣冠处也。”叹羡久之。循此而上,并樵踪 溪溜所成,径益险益窄,石益危,即扶掖不及施,乃相 攀茅附葛,猿引而升。寺僧亦怯登,命山童携茶铛前 行,各小坐泼茗以进,呼啸动山谷,或倚或伏,或跳或 踞,亦各勃勃。不得已,日午,乃得至顶。顶狭可仄,布十 数人坐。是时濛雾渐豁,日色加朗,四面旷绝,俛视万 山,潆以川流,绣错罗“列,不可枚指。东则宛委、香炉诸 峰,南则云门、若耶诸胜;西则鹅鼻、茅岘,而东北则海 门浩渺,卧龙飞来,累累而是,大观哉!逍遥乎,汗漫乎! 古来贤达如王、谢、陶、许诸公,自有此山,相啸歌觞呼, 不知其几。吾辈此游同不同未可知,于富贵何有哉?” 因相与藉草趺坐,举杯小酌,而从者耻罍,遂大笑挽 手起,循故道而下。时尔韬不能上,从山半见迟。余辈 笑其怯,尔韬亦复相笑曰:“吾在山半,仰睨蛇行,渐上 渐低,若木杪草衣。及挽而下,则垂垂如覆盂伏蒲,此 景诸公不自知也。”复相与大噱,下仍就云门饭,而陈 生清长,忽后则已飘忽堕马矣,幸饮啖无恙。浮大白 益复矫矫,仍各从舆骑抵平水下舟。时清泉修竹,苍 翠互献,不可名状。而陇头一枝早已破腊,遂命童子 折作酒筹,催花鼓痛饮,尽欢而罢。日已夕,舣舟水次, 予带醉作别,肃之与诸郎仍相推拥去,就陔萼楼寝, 次早乃得别去。肃之诸君仍载酒见送,循镜湖而西, 曰:“不妨,公西陵归舟也。湖光清远,竟昨游所未历,较 两双溪更旷。遥指水中,一”阜,块立山骨,棱棱出水涯, 则贺季真幽栖处,俗称道士庄是也。又行数顷,肃之 指为沈酿川。昔巨君赴洛饯者,酒尽,命以钱投水,依 价量水,各醉而去。至今傍川者半为酒冢。余叹曰:“异 哉!昔人亦何必荷锸营丘为?”于是引觞鼓楫,忽至柯 亭,则云汉蔡中郎避难亭下,鉴赏椽竹,取以作篴处。 又前则柯山一石佛,高数丈馀,吾乡大佛,头几为侏 儒,相传一高僧幻化三世身凿成者,愿力深至如此。 一伧道人作层屋障之,可恨!从石佛而右,一石洞,是 匠石采凿处,空洞如渊,下视百丈,侧身而入如螺盘。 石工置炬数十盏,如繁星下坠,谼声如雷,从者股战, 流汗如雨。复相与抵掌曰:“昨登秦望而高,今俛石壑 而深,升沈何常?其为吾醉,资胜具则一耳。”随把臂过 七星岩,坐石屋剧饮,临舟次,黯然薄暮,烟光翳湖水 间,始成别矣。是游也,得水什九,得山什七,廿年未偿 之愿,稍为欣畅。昔王子敬语人曰:“从山阴道上行,山 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初以为文人俊语历境,乃知其胜情所到,妙与景会 也。惟是“宛委藏书”,阳明洞天、五泄、剡溪、东山诸胜,未

    及揽取。而从西陵过,未及游湘湖,从慈水止,不及为
    考证
    补陀、招宝。海上之游。以人则门人张葆生留滞淮海,

    陶君奭在墨邑,不及同游诸名流闺秀,鸾栖岩谷间, 闻其名不获见其人,然胜事难穷,情缘不宜太尽,以 俟来日。予无砚笔,如摩诘画,生平所寄兴。久之恐其 脱落,归即避华严,径中纪之。是万历己酉腊月八日 也。书成,寄肃之,投云门山中。

    秦望山部艺文二

    “《秦望山          》唐” ·萧翼

    绝顶高山路不分,烟岚长锁绿苔纹。猕猴推落悬崖 石,打破下方遮日云。

    登秦望山          薛据

    南登秦望山,极目大海空。朝阳半荡漾,晃朗天水红。 溪壑争喷薄,江湖递交通。而多渔商客,不悟岁月穷。 振缗迎早潮,弭棹候长风。余本萍泛者,乘流任西东。 茫茫天际帆,栖泊何时同。将寻会稽迹,从此访任公。

    醉书秦望山石壁      宋陆游

    “秋雨初霁开长空,夜天无云吐白虹。劈波浴海出日 月,披山卷地驱雷风。昆仑黄流泻浩浩,太华巨掌摩 穹窿。平生所怀正如此,拜赐虚皇称《放翁》。放翁七十 饮千锺,耳目未废头未童。向来楚汉何足道,真觉万 古无英雄。行穷禹迹亦安在,聊借旷快洗我胸。”涛澜 屡犯蛟鳄怒,涧谷或与精灵逢。黄金铸尽江河塞,俘 献颉利长安宫。不如翠华扫青嶂,一寸毫健惊天公。

    题秦望山         林景熙

    镌石奇功席卷来,眼中沧海一琼杯。神山只在灵鳌 背,徐福楼船不见回。

    《前题》
    唐·之淳

    秦鹿未云失,龙驾此遐巡。茫茫二神山,虎视欲来宾。 时维四海内,孰不仇狂秦。睽睽千万目,相顾不及晨。 尚采不死药,楼船访仙真。意欲世无儒,一身当万春。 遂令徐福辈,奔走空辛勤。有之谅莫致,况乃无其人。 兹山几春秋,艸木披暗尘。上有《李斯碑》,磨灭无复存。 下有神禹陵,佳气日氤氲。过者同叹息,仁暴固殊伦。

    题秦望山用壁间韵     王守仁

    秦望独出万山雄,萦纡鸟道盘苍空。飞泉百道泻碧 玉,翠壁千仞削古铜。久雨忽晴真可喜,山灵于我岂 无以。初疑步入画图中,岂知身在青霄里。蓬岛茫茫 几万重,此地犹传“望祖龙。”仙舟一去竟不返,断碑千 古原无踪。北望稽山怀禹迹,却叹秦皇为惭色。落日 凄风结晚愁,归云半掩春湖碧。便欲峰头拂石眠,吊 古伤今益惘然。未暇长卿哀二世,且续苏君《观海篇》。 长啸归来景渐促,山鸟山花吟不足。夜深风雨过溪 来,小榻寒灯卧僧屋。

    秦望山部纪事

    《梁书·何引传》:引以若耶处势迫隘,不容生徒,乃迁秦 望山。山有飞泉,西起学舍即林,成援因岩为堵,别为 小阁,寝处其中,躬自启闭,童仆无得至者。山侧营田 二顷,讲隙从生徒游之。引初迁,将筑室,忽见二人著 元冠,容貌甚伟,问引曰:“‘君欲居此邪’?乃指一处云:‘此 中殊吉’。”忽不复见。引依其言而止焉。寻而山发洪水, 树石皆倒拔,唯引所居室岿然独存。衡阳王元简乃 命记室参军锺嵘作《瑞室颂》,刻石以旌之。

    《南史范云传》:“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太守,云为府主簿, 王未之知,后克日登秦望山,云以山上有秦始皇刻 石,此文三句一韵,人多作两句读之,并不得韵。又大 篆,人皆不识,乃夜取《史记》读之,令上口。明日登山,子 良令宾僚读之,皆范然。问云云曰:‘下官尝读《史记》,见 此刻石文,乃读之如流’。子良大悦,因以为上宾。” 《富阳县志》:“唐道林禅师圆修,潘氏富春人。见秦望山 有高松,茑萝繁密,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时人称为 鸟窠禅师。元和中,白居易出守兹土,入山礼谒,乃问 曰:‘禅师住处甚险’?”师曰:“太守住处尤险。”白曰:“弟子位 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煎,识性不停,得非险 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曰:“三岁孩子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子道得,八 十老翁行不得。”白遂作礼。长庆四年,忽告众曰:“吾今 报尽。”言讫而逝

    灵隐山部汇考

    杭州之灵隐山

    灵隐山在今浙江杭州府城西十二里,一曰灵苑山, 一曰仙居山,亦称“西山”,山上有寺,名“灵隐寺”,即唐宋 之问咏诗,骆宾王续成处。

    灵隐山图

    灵隐山图

    按:《元和郡国志》,“灵隐山在钱塘西十二里,本名西山, 一名仙居山。”

    按:《方舆胜览》,“浙西路临安府灵隐寺,在钱塘西十二 里,灵隐、天竺两山由一门而入。”

    按《潜确类书区宇部》:“灵隐山在钱塘县。晋咸和元年, 梵僧慧理登山叹曰:‘此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 知何年飞来仙灵隐窟,今复尔否?因名灵隐,为建灵 隐寺于此。相传刹利禅师宝达,以晋天福间居是山, 善持秘咒,时浙江水溢,激射湖岸,师诵咒止之。是夜 有伟人,黑冠朱衣,谓师曰:‘伍员复求雪耻耳。师慈心’’” 为物。员闻命矣。自是潮击西兴。而杭州东岸沙涨数 里。今寺有印沙床、《照佛鉴》。是其遗址云。

    按《杭州府志山川考》:“灵隐山去城西十二里,亦曰灵 苑,曰仙居,又称西山。其山起歙出睦,跨富春,控馀杭, 蜿蜒数百里,结于钱塘,如引两臂。南垂胭脂岭,北垂 驼𪩘岭。其山峰之北起者曰高峰,高峰之东曰屏风 岭,又东曰驼𪩘岭,高峰之西曰乌峰,又西曰石笋,又 西曰杨梅石门,又西曰西源,亦曰西庵。支出于西源” 之右者,曰石人。其南起而望之蔼然者曰白猿。左出 白猿之前者曰香炉。益前而垂涧者曰兴正。右出于 白猿之前而林木森然者曰月桂。白猿之东曰胭脂 岭。白猿之西曰狮子峰,又西曰五峰,又西曰白云、白 云,又西曰中印。中印之前曰无碍,又前曰善住。并善 住而特起者曰稽留。俗称“鸡笼”者讹也。稽留之西曰 莲花,有岩曰玉女。莲花之东曰飞来,上有石梁石跨, 下有岩洞,曰龙泓,曰香林,曰射旭,曰理公。其水南流 者谓之南涧,北流者谓之北涧。南涧自合涧桥诉流 至白云峰之下,凡八逾桥,其七石也,其一水也。北涧 自龙春桥诉流至西源峰之山,凡七逾桥,其四石也, 其三木也。南涧之源出自白云峰,而东注,会他支涧, 逾第八桥之西,会溪家涧,入新移涧,出涧口,曲流,北 经合涧桥。北涧之源,出自西源峰,而东注,过腾云坞, 逼风树坞,湍于第五桥下,浸飞来峰趾,汇于西坞,漾 停于洗耳潭,潴于涡渚。东屿亦曰暖泉,潋灔于冷泉 亭,下,经呼猿石门涧,潜激于龙脊桥,东经合涧桥,又 东二里,过行春桥,出灵隐浦入西湖,谓之“钱源。”泉之 南出者七:曰月桂,曰伏犀,曰丹井,曰永清,曰偃松,曰 聪明,曰倚锡。月桂在天竺寺之右,伏犀在飞来峰之 巅,其馀皆出支坞。泉之北出者九:曰冷泉,曰韶光,曰 白沙,曰石笋,曰白公茶井,曰无著偃松,曰永安,曰弥 陀,曰腾云,惟冷泉在涧堧,其馀皆出支坞。其西为栗 山灵隐。山有灵隐寺,慧理为祖。近弘礼数年,方丈法 席一新。山绝顶有韬光庵,盖寺之别院。磴道盘空,极 望寥邈。骆宾王诗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即此 境也。

    飞来峰界乎灵隐、天竺两山之间,盖支龙之秀演者。 高不逾数十丈,而怪石森立,青苍玉削,若骇豹蹲狮, 笔卓劎植,衡从偃仰,益玩益奇。上多异木,不假土壤, 根生石外,矫若龙蛇,郁郁然丹葩翠蕤,蒙羃联络,冬 夏长青。其下岩扃窕窈,屈曲通明。壁间布镌佛像,皆 元髡杨琏真伽所为也。晋咸和元年,西僧慧理登而 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仙

    灵隐窟,今复尔否?”因树锡结庵,名曰灵隐,命其峰曰
    考证
    飞来。支分而回拱者,曰灵鹫,曰稽留,曰月桂莲花,盘

    礡照曜,争奇竞秀,乳漉泠泠,大旱不绝。

    “北高峰石磴数百级,曲折三十六湾,浮屠七层。唐天 宝中建,会昌中毁,钱王复修之,宋咸淳七年复毁。”群 山屏列,湖水镜浮,云光倒垂,万象在下,渔舟歌舫,若 鸥凫出没。烟波远而益微,仅觌其影。西望罗刹江,若 匹练新濯,遥接海色,茫茫无际。郡城正介江湖之间, 委蛇曲折,左右映带,屋宇鳞次,草木云蓊,郁郁葱葱, 悉归眉睫。山顶旧有望海阁,今废。

    “南高峰”在南北诸峰之界,羊肠诘屈,松篁葱蒨。塔居 峰顶,晋天福间建,宋崇宁、乾道两度重修。元季毁。旧 七级,今存五级。塔中四望,则东瞰平芜,烟消日出,尽 湖山之景。南𫖯大江,波涛洄洑,舟楫隐见沓霭间。西 接岩窦,怪石翔舞,洞穴邃密。其侧有瑞应像,巧若鬼 工。北瞩陵阜,陂陁曼衍,箭枥丛出,麰麦连云。山椒巨 石屹如峨冠者,名“先照坛”,相传道者镇魔之所。峰顶 有钵盂潭、颍川泉,大旱不涸,大雨不盈。 潭侧有白龙 洞、龙王祠,今废。

    理公岩,在天竺山灵鹫峰之左,飞来峰之阴。昔慧理 冥息于此。慈云法师所谓“访慧理之禅岩,吊客魂之 山馆”是也。元时,西僧杨琏真伽于岩上遍镌菩萨罗 汉之像。

    玉女岩,在灵隐山南,俗名叉儿山。顾野王《舆地志》云: “灵隐山南有玉女岩。”

    石屋洞,在南高峰下。洞高厂如屋,周围镌《罗汉》及诸 佛像。洞色苍翠,其窦深窈若螺形,极底有泉。

    天池洞,在南高峰之南。山半石笋跃起,架虚壁立。上 有穴滀水,旱潦不加盈涸。下即洞,深邃莫测。

    “葛坞”在灵隐山,吴方士葛孝先所居也。

    “降魔石”在南高峰山椒。

    灵隐山部艺文一

    《灵隐寺记        》明·袁宏道

    灵隐寺在北高峰下,寺最奇胜,门景尤好。由飞来峰 至冷泉亭一带,涧水溜玉,画壁流青,是山之极胜处。 亭在山门外,尝读乐天《记》有云:“亭在山下水中,寺西 南隅,高不陪寻,广不盈丈,撮奇搜胜,物无遁形。春之 日,草薰木欣,可以导和纳粹。夏之日,风冷泉渟,可以 蠲烦醒醉。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坐而玩之,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可垂钓于枕上。 潺湲洁澈,甘粹柔滑,眼目之嚣,心舌之垢,不待盥涤, 见辄除去。”观此《记》亭当在水中。今依涧而立,涧阔不 丈馀,无可置亭者。然则冷泉之景,比旧盖减十分之 七矣。韬光在山之腰,出灵隐后二三里,路径甚可爱。 古木婆娑,草香泉渍,淙淙之声,四分五络,达于山厨 庵内,望钱塘江浪纹可数。余始入灵隐,疑宋之问诗 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词客,捃拾帮凑。乃登 韬光,始知沧海浙江,“扪萝刳木”数语,字字入画,古人 真不可及矣。宿韬光之次日,余与石篑子公同登北 高峰绝顶而下。

    灵隐山部艺文二

    《灵隐寺         》唐骆宾王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互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

    《前题》
    贾岛

    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人在定中闻蟋 蟀,鹤于栖处见狝猴。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 石楼。心欲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曾游。

    游灵隐寺次李寺丞韵    宋苏轼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屋堆黄金斗量珠, 运尽不劳折简呼。四方官游散其孥,宫阙留与闲人 娱。盛衰安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溪山处处皆 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乔松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笑 柳与蒲。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凝香方 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清风时来惊睡馀,遂超 羲皇傲几蘧。归时栖鸦正毕逋,孤烟落日不可摹

    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 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前题》
    明·倪元璐

    “灵鹫何年至,追游正酒阑。猿声催客泪,鸟语逼人寒。” 乳窦侵衣湿,江花倚杖看。自贪幽兴惬,相对更盘桓。

    《前题》
    黄道周

    “登岸何所极?古刹碧松边。”涛气归巉石,泉心与静弦。 坠花留过客,放鸟认前年。不识青坪路,今搴百丈莲。

    灵隐山部杂录

    宋苏轼《灵隐天竺记》:“钱塘东南有水乐洞,泉流空岩 中,皆自然宫商。又自灵隐下天竺而上至上天竺,谿 行两山间,巨石磊磊如牛羊,其声空砻然,真若钟声。 乃知庄生所谓天籁者,盖无所不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