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十二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十三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十二卷目录

     会稽山部汇考一

      图

      考

     会稽山部汇考二

      夏大禹一则

      秦始皇二则 二世一则

      晋成帝咸和一则

      北齐总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唐元宗开元一则 天宝一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徽宗政和一则

      金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明昌一则

      元世祖中统一则 至元一则 成宗大德一则

      明太祖洪武四则 宣宗宣德二则 英宗正统四则 代宗景泰二则 宪宗成化三则

      孝宗弘治二则 武宗正德二则 世宗嘉靖一则 神宗万历一则 熹宗天启一则

      愍帝崇祯一则

     会稽山部汇考三

    皇清顺治二则 康熙一则

     会稽山部艺文一

      秦会稽山刻石铭

      会稽山赞         晋郭璞

      会稽禹穴赋有序   元杨维桢

      游南镇记        明沈纯中

      会稽山辩         蒋平阶

     会稽山部艺文二

      登会稽刻石山      晋王彪之

      会稽山          唐孙逖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李白

      仲春晚寻覆釜山       钱起

      登覆釜山遇道人       前人

      会稽山           李绅

      望会稽山         宋高宗

      会稽山          元吴莱

      前题           黄元镇

      登香炉峰二首      明王守仁

      宴集南镇山池        沈链

     会稽山部纪事

     会稽山部杂录

     会稽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一百十二卷

    会稽山部汇考一

    南镇会稽山

    会稽山一名茅山,一名苗山,一名防山,一名栋山,一 名覆釜山,一名衡山,一名涂山,一名镇山,一名覆釜 山,一名南山。其山在今浙江绍兴府城东南十二里, 山下有洞,名“阳明洞。”天山西北五里为禹陵山,之阴 为南镇庙,历代皆有敕祭焉。

    会稽山图

    会稽山图

    按《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 “会稽山”在越州,今绍兴府。订义王昭禹曰:“九州之山,皆 言其山镇者,盖国主山川而保之,山之大者可以镇 安其地也。”郑康成曰:“凡九州及山镇言曰者,以其非 一,特举其大者耳。”《易氏》曰:“稽,计也。”《吴越春秋》曰:“禹巡 狩天下,会计修国之道,以会稽名山。”《汉志》属会稽之 山阴县,唐为越州会稽县,山在州东南二十里,今州 为绍兴府按《山海经,南山经》成山“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其 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溴。” 今在会稽郡山阴县南,上有禹冢。

    按《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周行天下,归还大越, 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乃大会计治国之道,遂更名 茅山曰会稽之山。”

    按《史纪·夏本纪》:“太史公曰:‘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 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封禅书》:“禹禅会稽。”《索隐》曰:晋灼云:本名茅山。《吴越 春秋》云:“禹巡天下,登茅山以朝群臣,乃大会计,更名 茅山为会稽,亦曰苗山也。”

    按:《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山阴。”会稽山在南,山有禹 冢、禹井。扬州山越王句践本国,有灵文园。师古曰:“灵 文侯,薄太后父。”

    按:《后汉书郡国志》,“会稽郡山阴,会稽山在南,上有禹 冢。”《山海经》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 瑛石。郭璞曰:“有禹井。”《越绝书》曰:“有重山,句践葬大夫 种。”

    按《水经渐江水注》,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谓之为茅 山,又曰栋山。《越绝书》云:“栋犹镇也。”盖《周礼》所谓扬州 之镇矣。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玦石。《山海经》曰:“夕 水出焉,南流注于湖。”《吴越春秋》称,覆釜山之中,有金 简玉字之书,黄帝之遗谶也。山下有禹庙,庙有圣姑 像。《礼乐纬》云:“禹治水旱,天赐神女圣姑。”即其像也。山 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 葬之。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 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山东有硎,去庙七 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云东游者多探其穴也。秦始 皇登稽山,刻石纪功,尚存山侧。孙畅之述《征书》云“丞 相李斯所篆也。”

    按孔灵符《会稽记》:“会稽山在县东南,其上石状如覆 釜,禹梦元夷仓水使者却倚覆釜之上是也。”今禹庙 在下,秦始皇尝配食此庙。

    山有石室,云是仙人射堂。东高岩有射的石,远望的 的如射侯,形圜,视之如镜,土人常以占谷食贵贱。射 的明则米贱,暗则米贵。谚曰:“射的白斛一百,射的元 斛一千。”

    按《太平御览地部》:会稽山有石帆壁立,临川涌出,亘 山遥望,芄芄有似张帆也。下有悬岩,名为“射堂。传云 仙人常射于此,使白鹤取箭。”此是会稽东峰。

    按《方舆胜览》:浙东路绍兴府,会稽山在城西二十里。 《周礼》:“扬州之镇山曰会稽山,又名衡山,又名苗山、龟 山。”《白玉上经》:“会稽山周回三百五十里,名阳明洞天, 一名极伭太元之天。”此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也。《史 记封禅书》:“禹封泰山,禅会稽。”又云:“始皇上会稽,祭大 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司马迁传》:“禹巡狩至 会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间云禹入此穴”《遁甲 开山图》,禹治水至会稽,宿于衡岭,宛委之神奏玉匮 之书十二卷以授禹,禹未及持之,四卷飞入泉,四卷 飞上天。禹得四卷,开而视之,乃《遁甲开山图》。因用以 治水,讫乃缄书于洞穴。

    按《三才图》,会会稽禹穴图。考《史记》,禹会江南,计功而 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山之东也,有陇 隐若剑脊,西向而下有窆石。窆石之右是为禹庙,背 湖而南向。《旧经》:禹庙之梅梁,张僧繇画龙于其上,风 雨夜飞入镜湖,人见梁上萍藻,始骇异之,乃以铁维 于柱。禹庙之西曰中峰,下有禹寺,寺之后相传为禹 “陵。陵有禹井,并有菲泉”,以禹菲饮食,故名。山之东北 接官岭,其上有盘石屹立,曰降仙台,下有茗坞、淘沙。 径山南曰玉笥,其别峰曰石伞,曰香炉。西北五里与 宛委山相接。宛委山上有石匮壁立,中有孔穴,号阳 明洞,即《旧经》所云三十六洞天之十一洞也。夏禹发 之,得赤圭如日,碧圭如月,又中得金简玉字之书,悟 百川之理。贺知章《纂山记》曰:黄帝号宛委穴,为赤帝 阳明之府,于此藏书。大禹始于此穴得书,复于此穴 藏书,人因谓之禹穴。越句践自夫椒之败,栖于会稽 之石室,受辱养马,盖即此处也。《史记》:秦始皇上会稽, 祭大禹,望于南海,刻颂秦德。今山下传有始皇坐石, 并无刻石,惟县西南七十里有刻石山,一名鹅鼻山, 此山最高,上有始皇刻石,云“李斯书。”山顶有巨石如 屋,中开,插一碑于其中,文皆为风雨所剥,隐约可见。 及司马迁《自叙》上会稽,探禹穴,然旧经诸书皆以禹 穴系会稽山之宛委山,今里人以阳明洞外飞来石 下为禹穴。又杨升庵谓蜀之石泉,禹生之地,谓之禹 穴。诸如此类,皆流传失真矣。过会稽,自镜湖达枫桥, 美竹嘉树相望,十里而至于王逸少之兰亭。亭有曲 水,有鹅池、墨池。曲水非其旧,当是溪流失其处矣。又 去而入苎萝村,观西施浣沙石,拜范蠡祠,群峰拥簇, 昔人谓“行山阴道上,如行镜中”,信矣。

    按《浙江通志·山川考》:“会稽山在绍兴府城东南十二 里,一名衡山。其山有石,状如覆釜,亦谓之覆釜山,又名苗山,又名涂山。吴王夫差入越,越王以甲楯五千 保会稽山。”《水经注》:“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名镇山,又 曰栋山。《越绝书》云:‘栋犹镇也’。”

    按《绍兴府志山川考》:“会稽山在府城东南十二里。《吴 越春秋》,禹登茅山,大会计治国之道,更名曰会稽。隋 开皇十四年,诏会稽等山并就山立祠。唐开元十四 年,封四镇山为公,会稽曰永兴公,有南镇永兴公祠。 经史地志所著,曰苗山,曰茅山,曰衡山,曰釜山,曰防 山,曰覆釜,曰栋山,曰南山,实一山也。东北接官岭,其” 上有磐石屹立,曰降仙台,一曰苗龙仙人台。台下有 香炉峰,永兴公祠之侧有茗坞、淘沙径、思古亭遗迹。 山南别峰曰石伞峰,下有范蠡养鱼池,唐齐抗书堂。 山西北五里,即禹井、禹庙。又西百馀步有大禹寺,菲 饮泉。又按《旧经》云:“会稽山周回三百五十里。”盖总言 东南诸山之隶会稽郡者,如晋王彪之《刻石山赞》云: “会稽刻石山。”宋《何引传》云:“居会稽秦望山。”然则刻石 秦望,皆可以会稽山名之。《泊宅编》:“会稽东南巨镇,对 案梅里尖,其周回六十里。”此又兼言宝山也。然则会 稽山云者,诸山之通称尔。

    按《会稽县志山川考》:“南镇会稽山在县东南一十二 里。”

    忆家岭在县南十五里,会稽山之东北麓。过岭有“朱 氏宜园”书室,多树梅竹。

    “石伞峰”,会稽山之别峰,峰下有范蠡养鱼池。

    方干岛在会稽山东北麓,俗呼“寒山”,唐方干之别墅 也。

    阳明洞,在会稽山龙瑞宫旁。其洞是一巨石,中有罅, 即道书“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也。又按《龟山白 玉上经》:会稽山周回三百五十里,名阳明洞天,皆仙 圣天人都会之所。据此则阳明洞天不止龙瑞宫之 一石矣。唐观察使元稹以春分日投金简于此,诗曰: “偶因投秘简,聊得泛平湖。”其后王文成守仁为刑部 主事时,以告归,结庐洞侧,默坐三年,了悟心性。今故 址犹存,其谪居龙场也。尝名其东洞曰“小阳明洞天”, 以寄思云。

    “禹陵”,在会稽山西北五里。

    南镇庙在县治东南一十二里会稽山之阴。

    会稽山部汇考二

    大禹禅会稽

    按《史记夏本纪》不载。按《管子封禅》:“禹封泰山,禅会 稽。”

    始皇 年定祀典祭会稽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不载。按《封禅书》:“秦并天下,令 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自殽 以东,名山曰会稽,春以脯酒为岁祠,因泮冻,秋涸冻, 冬赛祷祠。其牲用牛犊一,牢具圭币。”

    始皇三十七年,上会稽。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一月,临浙江水波 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 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二世元年巡狩礼祠会稽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皇帝元年春,东行郡县,李 斯从。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按《封禅书》,“元年东巡 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皆礼祠之,而刻勒始皇 所立石书旁,以章始皇之功德。”

    成帝咸和八年以会稽山从祀北郊

    按《晋书成帝本纪》,不载。按《礼志》,“咸和八年正月,追 述前旨,于覆舟山南立地郊祀五岳、四望、四海、四渎、 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岳山、白山、霍山、医无闾山、蒋山、 松江、会稽山、钱塘江先农,凡四十四神也。”

    按《会稽县志》,“晋成帝咸和八年,会稽山从祀北郊。”

    北齐

    北齐祀地祇以方泽,其神则会稽镇诸山。

    按《北齐书》。不载。按《会稽县志》云云。

    文帝开皇十四年诏于会稽山立南镇祠

    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礼仪志》,“开皇十四年闰 十月,诏南镇会稽山就山立祠,并取侧近巫一人,主 知洒扫,并命多莳松柏。”

    ===唐===

    元宗开元十四年定祀南镇会稽于越州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礼乐志》云云。

    天宝十载封南镇为永兴公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天宝十载“二 月己亥。遣江东道采访使吴郡太守赵居贞祭会稽 山。永兴公”取“三月十七日庚子祭。”

    按:《文献通考》:“天宝十载,封会稽山为永兴公。”

    按《会稽县志》:“天宝十载,封永兴公,岁以南郊迎气之 日祭。”

    太祖乾德六年诏祭会稽山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图书编》,宋初缘旧制,祭 止四岳。乾德六年有司请案祭典,祭南镇会稽山于 越州。

    按《会稽县志》,“乾德六年,以会稽在吴越国,乃下其国 行祭事。”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定南镇之祀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太平兴国八年,秘 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 自兵乱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 间,虽奉诏特祭,未著常祀。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 于所隶之州,长吏以次为献官。”其后立夏日祀南镇 会稽山于越州。

    按《会稽县志》:“淳化二年,从秘书监李至言,以立夏日 祀南镇会稽山永兴公于越州。”按此作淳化二年与宋史不同当以宋史

    太平兴国八年为是

    徽宗政和三年封南镇为王

    按《宋史》,徽宗本祀不载。按《礼志》,会稽山旧封永兴 公,政和三年封永济王。

    世宗大定四年诏以立夏日望祭南镇会稽山于河南府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按礼志云云。

    章宗明昌 年封南镇为永兴王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按《礼志》,“明昌间从沂山道 士杨道全请,封会稽山为永兴王。”

    世祖中统二年分南镇为南道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祭祀志》,“岳镇海渎代祀 自中统二年始分南镇为南道,遣使二人出玺书给 驿以行。”

    至元三年定南镇祭日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 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三月南岳镇海渎立夏日 遥祭衡山,土王日遥祭会稽山。皆于河南府界。”

    成宗大德二年封南镇为昭德顺应王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二年二月癸未,诏诸王驸马 毋擅祀岳镇海渎。三月壬子,诏加封南镇会稽山为 昭德顺应王,岁时与岳渎同祀,著为令式。”

    太祖洪武二年遣官张本致祭南镇

    按《会稽县志》云云。

    洪武三年、“定南镇”称号

    按《会稽县志》,洪武三年,诏去前代所封爵号,止称“南 镇会稽山之神。”每三岁制遣道士赍香帛致祭。凡遇 登极则遣官告祭,灾眚则以祈祷祭。每岁则有司以 春秋二仲月祭后禹陵一日。

    洪武四年,以登极、遣官致祭于南镇会稽山。

    按《会稽县志》云云。

    洪武七年、令礼部颁《祭典》。定南镇会稽山于浙江绍 兴府祭

    按《明会典》云云。

    宣宗宣德元年以登极遣官祭会稽山

    宣德十年,以灾眚遣官祈祷于会稽山。

    按:以上俱《会稽县志》云云。

    英宗正统元年以登极遣言祭会稽山

    正统二年,以祈谷,遣官祭会稽山。

    正统九年,以岁旱,遣使祷祭会稽山。

    正统十年,以禳疫,遣使祭会稽山。

    按:以上俱《会稽县志》云云。

    代宗景泰元年以登极遣使祭会稽山

    景泰六年,祈谷,遣使祷于会稽山。

    按:以上俱《会稽县志》云云。

    宪宗成化元年以登极遣官祭会稽山

    成化十三年,以灾异遣官祷于会稽山。

    成化二十年,以岁旱地震,遣官祭会稽山。

    按:以上俱《会稽县志》云云。

    孝宗弘治元年以登极遣官祭会稽山

    弘治六年,以旱,遣官祷祭会稽山。

    按:以上俱《会稽县志》云云。

    ====武宗正德元年以登极遣官祭会稽山====正德六年,以宁夏平,遣使祭谢会稽山。

    按:以上俱《会稽县志》云云。

    世宗嘉靖元年以登极遣官祭会稽山

    按《会稽县志》云云。

    神宗万历元年以登极遣官祭会稽山

    按《会稽县志》云云。

    熹宗天启元年以登极遣官祭会稽山

    按《会稽县志》云云。

    愍帝崇祯元年以登极遣官祭会稽山

    按《会稽县志》云云。

    会稽山部汇考三

    《皇清》。

    顺治八年

    按《会稽县志》,顺治八年,遣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孙廷铨致祭于南镇会稽山之神。顺治十八年

    按《会稽县志》,“顺治十八年,遣刑部左侍郎李敬致祭于南镇会稽山之神。”

    康熙六年

    按《会稽县志》,“康熙六年,遣刑部右侍郎王清致祭于南镇会稽山之神。”

    会稽山部艺文一

    秦会稽山刻石铭

    《史记》:“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始皇出游,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其文曰。”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 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 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 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傲 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 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 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 中,被泽无疆。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 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 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 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 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 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脩洁,人乐同 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 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会稽山赞         晋郭璞

    “禹徂会稽,爰朝群臣。不虔是讨,乃戮长人。”《玉匮》表夏, 元石勒秦。

    会稽禹穴赋有序   元杨维桢

    会稽山为南镇,见《周礼职方》,至于今祀典不废,人以不见于《禹贡》为疑。《禹贡》书治水,起自扬州,止于震泽,故会稽与浙江皆不登载。禹穴在会稽山,见《皇览》,又见《太史书》,人以葬衣冠为疑。考帝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则禹穴在会稽无疑也。《真诰》以禹醉锺山而仙去,此异说之谬也。又以穴藏禹治水《秘策》者为尤谬,故辨其说以为赋云。

    “追太史之东游兮,蹑夏后之巡踪。过会稽之巨镇兮, 登宛委之神峰。曰群圣之所栖兮,辟阳明之洞府;问 东巡之故陵兮,固已失其窆所。绕古屋之云气兮,瞻 衮冕之穹窿。雷霆掣夫铁锁兮,梅之梁兮已龙湫。空 山无人兮,挂长松之落日。枕荒草之芋眠兮,栖专车 之朽骨。忽白日其有烂兮,射五色之神晶。窥神迹于” 一窦兮,眩太阴之窈冥。世以为衣冠之圹兮,神书之 窦也。圭璧出乎耕土兮,彼巨石者不可扣也。曰《玉匮》 之发书兮,遽渊沦而天飞。赖馀策以泪鸿兮,复韫椟 以閟之。夫以四载之跋履兮,亦云行其无事。锡元圭 以告成兮,始龟文之来瑞。何诞者之夸毗兮,异九畴 而不经。使穴书之不泄兮,夫岂汨陈“其五行。观连天 之巨石兮,妙斧凿之无痕。南笥削乎其玉立兮,东娥 接其雷奔。涂峰归其西北兮,执玉帛者万亿。夫既游而遂息兮,吾又何疑乎窀穸。绵祀典之常尊兮,石岂 泐乎一拳?妄锺山之金酒兮,又何附会于妖仙?噫嘻! 南望苍梧兮,东上会稽,九疑澒洞兮,窆石凄迷。秦之 望兮低回,悲沙丘兮”不西。客有酾酒荒宫,而和之以 歌曰:“稽之镇兮南之邦,纷万国兮来梯航。若有人兮 东一方,酌余菲兮荐余芳。舞《大夏》兮象德,泳东海兮 西江。”

    游南镇记        明沈纯中

    《职方氏》:“东南之州曰扬州,其薮曰具区,其山曰会稽, 谓之南镇。以其能兴云雨,施润泽,镇一方之民。”礼望 秩于山川,《小宗伯》:“四望于四郊。”郑元谓:四望为五岳、 五镇、四渎也。盖天子方望之祀,无所不通,而岳镇海 渎之在诸侯,祭其封内名山大川也。秦罢封建,岳渎 之祭,皆领于祠官。祭殽以东,名山五,会稽与焉。其牲 用牛犊各一,牢具圭币各异。春泮冻,秋涸冻,冬赛祷 祠。宣帝时,始有使者持节以祠之礼。由魏及隋,岳镇 海渎皆即其地立祠,命有司致祭。唐、宋之制,命本界 刺史、县令祠之。元遣使分祀。国初稽古,以夏至日祀 方泽,五岳、五镇从祀。五岳在东,五镇在西,用纯犊一, 帛五,笾豆八,簠簋各二。三年,罢神之封号,而止曰“南 镇会稽山之神,依古定制也。”乃命都督孙遇仙等一 十八人分祭五岳、五镇、海渎之神。九年,分遣国子生 周渭等往修祠宇,命江阴侯吴良祠南镇。夫会稽素 沃饶巨丽,甲于东南,且人材特盛,咸以为山岳之灵 所钟也。然神为南镇,将尽南方之民而庇之,则江、淮、 闽、浙皆其所佑也。功大者其典隆,是以历代禋祠加 虔焉,罔敢失礼,而岂其独厚此一郡之民?戊戌岁,余 读书越之戢山,暇时遂与同人游会稽也。神甚灵爽, 占梦者竞祈焉,其应如响。山有夏后禹之陵,圣王之 墓也,亦领于祠官。山之草木俱蘙蔚蒙茏,葱翠如幕, 虽盛夏不见旭日也,游者堪憩息焉。祠有古松数十 株,顶皆结屈,轮囷如偃盖,盖数百岁矣。兹山也,遥望 之,则凡越之岩嶂峰峦皆趋向焉,洵仙灵之所栖也。 同游者为游子士林,亦稽古好文之士也。既归而为 之记。

    会稽山辩         蒋平阶

    《绍兴旧志》,以禹陵南之覆釜山指为会稽山,传闻乖 谬,袭而不考,一至此哉!《虞书》以四岳为天子巡狩之 所,禹定九州,各以道里适均之地,大会诸侯,封其高 山,为州之镇,扬之会稽其一也。夫《王制》五岳视三公, 言德高地峻,品物仪章,莫隆于此。是则四隩之山,惟 此四者难可等伦,故命之为岳。岳者,高也。《大雅》赋嵩 高,亦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言非二室、三台所能并 也。《周礼职方氏》不云岳,而均谓之镇。镇者,尊也,镇犹 岳也。然则会稽之在扬州,犹青、齐之有岱宗、汉南之 有衡山也。若覆釜蜿蜒,卑伏屈于诸山之下,而名之 曰镇。以与石闾、日观、祝融、玉女并称赤帝之阙,而表 受命之符,抑亦爽其实矣。必若所云,则作镇金天者, 当于少华、首阳,而何必从太华七十二君之金泥玉 简,当于云亭、梁父、社首肃然,而奚必登介丘?由斯以 谈,覆釜之欲当会稽,求诸义类,无适而可。按《宋志》作 于陆待制游,《明志》相传以为徐山人渭代作。二君素 号淹雅,岂其有挂漏与?然则会稽山云何?曰:即今所 称秦望者是。《山海经》曰:“会稽之山,四方勺水出焉,南 流至于溴诸山。惟秦望其形削成,而方有南流之水, 若天柱而下香炉宛委水皆北流,与《山经》不合。”此一 证也。《吴越春秋》:“夫差入越,越王以甲楯五千保会稽。 秦望险峻,故可擐甲自卫,敌不能仰攻,若在覆釜,蹙 之即鸟散矣。且其山仅可栖数十人耳,五千之众,安 所容”足乎?《泊宅编》亦云:会稽东南巨镇,周围六十里, 覆釜未及里许。何云六十里,岂不谬乎?故《旧志》又曰: “会稽山者,诸山之通称尔。”彼刻石望秦,皆可以会稽 名之。历考古经并后贤绪论,秦望之为会稽,彰彰可 据矣。自始皇东巡,登之以望东海,辄置其故名,贶以 荣号,而谓之秦望,盖秦以后之文,非三代之旧也。宋 陆参《法华山碑》亦曰:夏后氏巡狩越山,方名会稽,后 世分而为秦望,釐而为云门、法华,其实一也。而李斯 所作颂德之碑,其文盖谓遂登会稽,宣省习俗。旧云 碑在秦望,则当昔时祖龙驰道之初,其山名从古未 之有改也。然则覆釜之称会稽者何居?曰:以南镇之 庙在其侧也。夫庙之立也,必择爽垲平衍之区,广可 设坛场,而涂足以通使臣之车辙。若必于秦望,则崎 岖斗绝,非其便矣。且以其无非会稽也,故随所择而 庙焉。岂牲犊圭璧独此培𪣻能歆之哉?苟循端反复

    于此,则时人之惑可以释矣
    考证

    会稽山部艺文二

    《登会稽刻石山      》晋·王彪之

    隆山嵯峨,崇峦岧峣。傍觌沧洲,仰拂元霄。文命远会, 风淳道辽。秦皇遐巡,迈兹英豪。宅基灵阿,铭迹峻峤。 青阳曜景,时和气淳。修岭增鲜,长松挺新。飞鸿振羽, 腾龙跃鳞。

    会稽山          唐孙逖

    稽山碧湖上,势入东溟尽。烟景画清明,九峰争隐嶙。 望中厌朱绂,谷内探元牝。野老听鸣驺,山童拥竹轸。 仙花寒不落,古蔓柔堪引。竹涧入霜多,松崖向天近。 云从海山去,日就江村陨。能赋丘尝闻,和歌参不敏。 冥搜信冲漠,多士期标准。愿奉濯缨心,长谣反招隐。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李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湖清双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仲春晚寻覆釜山       钱起

    蝴蝶弄和风,飞花不知晚。王孙寻芳草,步步忘路远。 况我爱青山,涉处皆游践。萦回必中路,阴晦阳复显。 古岸生新泉,霞峰映雪𪩘。交枝花色异,奇石云根浅。 碧洞志忘归,紫芝行可搴。方嗤嵇叔夜,林卧方沉湎。

    登覆釜山遇道人       前人

    真气重嶂里,知君嘉遁幽。山阶压丹穴,药井通洑流。 道人带经出,洞中携我游。欲骖《白霓》去,且为紫芝留。 忽忆武陵事,别家疑数秋。

    会稽山           李绅

    削平水土穷沧海,畚插东南尽会稽。山拥翠屏朝玉 帛,穴通金阙驾云霓。秘文镂石藏元璧,宝检封云化 紫泥。清庙万年长血食,始知明德与天齐。

    望会稽山         宋高宗

    六龙转淮海,万骑临吴津。王者本无外,驾言苏远民。 瞻彼草木秀,感此疮痍新。登临望稽山,怀哉夏禹勤。 神功既盛大,后世蒙其仁。愿同越句践,焦思先吾身。 艰难胜遵养,圣贤有屈伸。高风动君子,属意种蠡臣。

    会稽山          元吴莱

    自我行至越,因之成《越吟》。会稽乃巨镇,拥拔天东南。 东南谁开辟,大禹世所钦。外方岛屿接,支子祧庙临。 磬鼗或声谏,樏橇惟力任。收功黄熊化,画道应龙深。 衣冠千年定,玉帛万国沉。荒烟专车骨,落日望狩心。 “盛德蔑以过,遗祠尚兹歆。渤澥敛馀涨,苍梧分远阴。 前迎莲花渚,后拥竹箭林。犹回剡曲棹,肯鼓玉门琴。” 秦皇旧时辇,散乱何可寻。欲去不忍去,追游更来今。

    《前题》
    黄元镇

    巨镇东南表海邦,玉书金简昔人藏。云从禹会奔侯 国,星列《周官》奠职方。野迳莓苔秋树老,空山香火夕 辉凉。恭惟岁遍宗群祀,敕使年年摄荐璋。

    登香炉峰二首      明王守仁

    曾从炉顶蹑天风,下数天南百二峰。胜事总为多病 阻,幽怀还与故人同。旌旗影动星辰北,鼓角声回沧 海东。世故茫茫浑未定,且乘溪月放归篷。

    其二

    道人不奈登山僻,日暮犹思绝栈云。岩底独行穿虎 穴,峰头狐啸乱猿群。清溪月出时寻寺,归棹城隅夜 款门。可笑中郎无好兴,独留松院坐黄昏。

    宴集南镇山池        沈链

    桂席俯云端,山禽舞《合欢》。羽觞流满月,仙管发幽兰。 香醑花能酿,清丝水共弹。不知歌咏地,犹作晋衣冠。

    会稽山部纪事

    《山陵杂记》:“禹到大越,上苗山,更山名曰会稽,死因葬 焉。穿地深七尺,上无泻泄,下无流水。坛高三尺,土阶 三等,周围方一亩。”

    《史记·孔子世家》:“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 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 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 “‘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其守为神, 社稷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 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 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客曰:“人长几何?”仲尼曰:“僬侥 氏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于是吴 客曰:“善哉圣人!”

    《述异记》:“吴既灭越,栖勾践于会稽之上,地方千里。勾 践得范蠡之谋,乃示民以耕桑,延四方之士,作台于 外而馆贤士。”今会稽山有越王台。今交州麻林,一名 纻林,勾践种麻,将以弦弓。交州糠头山,勾践贮米于 其上,春积糠为山。今会稽之上有越王铸剑洲。箭镞洲往往有得古箭镞,盖古制也。

    《拾遗记》:越俗说,会稽山夏禹庙中有梅梁,忽一春而 生枝叶。汉成帝常与赵飞燕游太液池,以沙棠木为 舟,其木出昆仑山,人食其实,入水不溺。《诗》曰:“安得沙 棠木,刳以为舟船。”

    《梁书何引传》:“引以会稽山多灵异,往游焉,居若耶山 云门寺。初,引二兄求、点并栖遁,求先卒,至是引又隐。 世号点为大山,引为小山,亦曰东山。”

    会稽山部杂录

    《述异记》:“会稽山有虞舜巡狩台,台下有望陵祠,帝舜 南巡,葬于九疑,立祠曰望陵祠。”

    《续博物志》:王充云:“会稽本山名,夏禹巡狩,会计于此, 遂以名郡。”或曰:“此非五岳,禹时吴裸断发文身,无会 计事。”

    《西溪丛语》:《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上会稽祭大禹,望于 南海,有立石刻颂秦德。”《越绝书》云:“始皇以二十七年 来游会稽,以正月甲戌到越,留舍都亭,取钱塘浙江 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一尺,东西面广一尺六 寸,刻文于大越东山上,其道九曲,去越二十里。”《水经》 云:“秦始皇登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在山侧。”孙畅之《述 征记》云:“丞相李斯所篆也。”《梁书》,竟陵王子良为会稽 太守,范云为主簿。云以山上有始皇刻石,三句一韵, 多作两句读之,并不得韵。又字皆大篆,人多不详。云 夜取《史记》读之,明日登山,读之如流。张守节云:“会稽 山,刻李斯书,其字四寸,画如小指,圆镌。今文字整顿, 是小篆字。”予尝上会稽东山,自秦望山之巅,并黄茅, 无树木。其山侧有三石笋,中有水一泓,别无他石,石 笋并无字。复自小迳别至一山,俗名鹅鼻山。又云“越 王栖于会稽宫娥避于此”,又云娥避山,山顶有石如 屋大,中开,插一碑于其中,文皆为风雨所剥,隐约就 碑可见缺画,如禹庙没字碑之类,不知此石果岑石 欤,非始皇之力不能“插于石中。”此山险绝,罕有至者, 得一《采药》者则至之耳,非伪碑也。或云大篆,或云小 篆,皆不可考。

    会稽山部外编

    《山陵杂记》:舜葬苍梧之野,有鸟如丹雀,自丹洲而来, 吐五色之气,氤氲如云,名曰“凭霄雀”,能群飞,衔土以 成坟。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将老,命群臣曰:“五百世 之后,葬我会稽之山,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下无及泉, 坟高三尺,土阶三等。葬之后曰:‘无改亩’。”以为居之者 乐,为之者苦。禹崩之后,众瑞并去。天美禹德而劳其 功,使百鸟还为民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

    《太平御览》。“会稽山上有草,茎赤叶青。人死覆之便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