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八十一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一卷目录

     武夷山部汇考

      图

      考

    山川典第一百八十一卷

    武夷山部汇考

    《道书》
    第十六洞天之武夷山

    武夷山,在今福建建宁府崇安县南三十里,高五百 仞,周回一百二十里,其峰峦大者三十有六,而其中 溪涧相夹,共成九曲,每曲各有景致,极为幽胜,《道书》 所谓“第十六洞天”者此也。

    武夷

    武夷

    按:《史记封禅书》:“武夷君用干鱼。”索隐曰:顾氏案:《地 理志》云“建安有武夷山溪,有仙人葬处”,即《汉书》所谓 武夷君。是时既用越巫勇之,疑即此神。今案其祀用 干鱼,兼不享牲牢,或如顾说也。

    按《洞天福地记》:第十六洞“武夷山,周回一百二十里, 名升真元化之天,在建宁府。”

    按朱子《大全集武夷图序》,武夷君之名著自汉世,祀 以干鱼,不知果何神也。今建宁府崇安县南二十馀 里有山名武夷,相传即神所宅,峰峦岩壑,秀拔奇伟, 清溪九曲,流出其间,两崖绝壁,人迹所不到处,往往 有枯查插石罅间,以庋舟船棺柩之属。柩中遗骸,外 列陶器,尚皆未坏,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 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盖亦避世之士,生为 众所臣服,没而传以为仙也。今山之群峰最高且正 者,犹以大王为号,半顶有小丘焉,岂即君之居耶?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江南名山武夷,在建宁府 崇安县南三十里。”《汉?郊祀志》有武夷君。《通典》“在建 安县。”《唐志》“在建阳县。”时未有崇安县。

    按《方舆胜览》:福建路建宁府,武夷山,在崇安县南三 十里,其山多猕猴。《神仙传》云:“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 昔有神仙降此山,曰:‘予为武夷君,统录地仙,受馆于 此,由是得名’。”《武夷志》云:“周回一百二十里,凡峰峦岩 石三十有六,此外以名著者不下十馀所。”《古记》云:“昔 有神降于山,自称武夷君,因名曰武夷。”又云:“混沌初” 开,有神星曰圣姥,母子二人来居此山,秦时号为圣 姥,众仙立为皇太姥。圣母又天台山元虚老君华真 仙师遣第七子属仁,驾鹤游历此山,铨叙地仙,今称 控鹤仙人是也。又云:昔有张湛、孙绰、赵元奇、彭令昭、 刘景、顾思远、白石先生、马鸣生,并胡氏、李氏、二鱼氏 三姓女子四人,凡十二人,同诣此山求道,偕谒魏王。 值魏王祭仙祈雨,湛等献诗。仙人甚喜,遣何凤儿往 天台取仙籍回归检视,具载魏王子骞与张湛一行, 先于上筵饮酒过度,触犯黄元真人,谪居此山。八百 年后方得换骨归天。时仙人既见此籍,各有姓名,因 语魏王等:“至八百年后,可斫取黄心木为函,于小藏岩中冲化”,迄今存焉。

    按《云笈七签》第十六洞天武夷山,名曰“升真元化之 天,周回一百二十里,刘少公治之。”

    按《三才图会武夷山图考》,武夷山在建宁府崇安县 南三十里,其峰峦大者三十六,《道书》谓为“第十六洞 天。”自洞天门出元关,至大王峰,峰高五千馀仞,绝顶 有投龙洞、天鉴池。又有仙鹤岩者,旧所绘鹤翎朱顶, 岁久不磨。东有升真洞,石壁中特谺开一室,广数丈, 而深倍之。最北有幔亭峰,其形如幄,峰峦环绕,烟锁 琪林。又紫桧丹枫,红尘不染,恍非人世。西折则九曲 在望,其一曲水中,石上题曰“智动仁静。”溪右为大小 观音石。狮子岩巍然独立,望之蹲踞昂首,真如狻猊。 石上刻“九曲溪”三字者,水光石也。右有铁板障,其色 纯黑,壁立镵削如砥。转至二曲,有玉女峰,如美姝丽 人之态。稍低,则妆镜台、仙冠石以次并峙,若为玉女 晓妆而有事者。其侧峰峦森秀,中峰尤峻而耸者,为 三峰石。后名升仙峰者,张真君之飞升处也。试剑石 则控鹤仙人,剑成而试之,石分为二,故以试剑名也。 下有小九曲,游舟可入,尤为奇绝。仙船岩峭壁间忽 开一穴,小船架于悬崖横木之上,所谓“绝壑架船”,亦 三曲之仙踪也。仙学堂则石壁环绕,中有石屋,几案 具存,盖仙家翰墨之馆,又名曰“翰墨岩。”其他曰水乐, 曰车前,肝联肺附,不可胜数。曰“仙机”者,于峭壁上谺 开一洞,木板横亘,如机杼状。又最胜者则大藏岩,峻 拔壁立,下际深渊,上接星斗,人迹所不到,猿猱所不 能升。乃有枯槎于石罅间,以度舟船棺柩之属,外列 陶器,至今不朽。或以群仙各逞技巧,理或有之。金鸡 洞,在四曲稍斜,朱晦庵所谓“金鸡叫罢无人识,月满 空山水满潭”者此也。晦庵精舍后有大隐屏,背倚大 王峰,悬崖瀑布,俯瞰清溪,碧流万顷,又其最也。水之 东流凡九曲,而五曲为最深。盖山之自北而南者,至 北而尽。传有蛟龙居之,在舟中。仰视峭壁,水势滉瀁, 令人心悸目眩。南之天柱,独耸全石为一峰,拔地千 尺,玉光灿然,与水相映。下有更衣石,平正如几,可以 伫足。昔魏王于此更衣以登天柱者,道人谓“天游一 峰,独号多景,高深元奥,群峰之鼻祖也。”又从一二曲 经龙门湾,数折而达于六曲,舍舟由仙掌峰入。两崖 插天,中间龙湫一道,恍疑银河落自九天。天游一庵, 隐隐瀑布林薄间。扪萝拾级,上达磨崖绝壁,多前人 题识。蹑其巅,前有万峰亭,亭后精庐数间,道人修炼 其中。由是倚棹谿头,穷七八九曲之胜。其溪之两崖, 峰石夹立,倒影插天。水势逆流,如喷云涌雪。山水明 秀,绝非偏胜,真所谓“天造地设”者也。

    按图书编武夷山,叙武夷之山当闽北境。其山自大 岭南支奔驰数百里,至崇安县南三十里而止。东为 建大溪,而九曲之溪西出与大溪合。其峰峦崒嵂,溪 水靓深,纠结萦回,翕张变化,渊入虚无,横出异状,有 鬼神无所施其巧者,盖南岭之灵气于是锺焉。自汉 著祀典,历代崇奉有加,咸称灵应,而武夷之名亘天 下,然皆以仙道显者。所谓篯铿、魏张十三仙之徒,理 或有之。至所称彩幔虹桥、遗蜕架船之事,极其神异, 则未能测其理之诚然也。宋兴,山灵蕴蓄,毓为名贤。 若游、胡、刘、蔡,忠勋道术,庇国、兴文,皆不越四五十里 间。龟山、道南诸公,亦只相望一二百里之外,而武夷 益重视若小泰岱然者。朱子文公初于五曲构精舍, 讲学其中,九峰蔡氏亦筑堂于虎啸峰下。自是,书院 继兴,与道宫并处。其胜士之宗、儒之学者,仰朱、蔡之 风,得无于是山而兴“仰止之思耶?”

    按《八闽通志·山川考》:“武夷山在建宁府崇安县,周回 百馀里,其峰峦大者三十六道,书谓为第十六洞天, 相传尝有神仙降此,自称武夷君。”又《列仙传》:“篯铿二 子,长曰武,次曰夷,因以为名。”二说不同。山有小溪,缭 绕群岫之间,凡九曲。李左史诗:“溪流玉雪三三曲,山 锁烟霞六六峰。”洪迈诗:“一溪穿空舞澎湃,九曲度尽” 方盘纡。

    按《武夷纪要图》说,武夷山在崇安县南三十里。杜光 庭《洞天记》称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萧子开《建安 记》曰:“武夷山高五百仞,岩石红紫二色,望若朝霞。有 石壁峭拔数百仞,于烟岚之中,石间有木碓、簸箕、箩 箸、竹器等物,顾野王谓之地仙之宅。半岩有悬棺数 十。”魏王泰《坤元录》云:“建阳县上百馀里有仙人葬,山”, 亦神仙所居之地。《郡国志》云:汉武好祀天下岳渎,此 山与祭,故曰汉祀。陆鸿渐以为昔有神人自称武夷 君,来降此山,因以为名。白玉蟾引奏《列仙传》,以为篯 铿与二子曰武、曰夷,隐居斯山。岂鸿渐所指神人者, 即铿之子而君长于斯者乎?朱考亭谓皆诡妄不经, 不足考信。然今仙船有七,四在大王峰,一在兜鍪峰, 二在小藏峰。又有虹桥板散插诸峰,皆悬崖峻壁之 处,无论人力不能致,即此脆薄之木,千年之后,不坏 于风雨之飘零。向非神仙灵迹,安得若是?即如考亭 所疑,以为往古避世之士,生为众所臣服,没而传以为仙,故汉武帝祠以干鱼。历代帝王载于祀典,亦云 奇矣。按《名山志》:“是山周一百二十里”,崇安一水从分 水关来,至九曲溪汇流处,东为裴村公馆,西则问津 亭址在焉。溯流而上,即万年宫。大王峰在宫右,高数 千仞,其阳纵裂一罅,长数百尺,下有木槎立横石上, 趫捷者从石上攀援至末,末背靠足蹬,可至绝顶。顶 夷旷有升真观址,有礼斗台、天鉴池。池右有投龙洞, 洞口直下,垂绠千尺,始及泉。宋尝遣使投金龙玉简 于中。近峰顶有砖卷城门,魏王所筑也。峰之腰有升 真洞,可坐十数人。洞中藏仙蜕函十一,空函九,外插 木板,板阁小舟,迺刳木所为者。又横架独木为桥,从 木槎下出石罅。转左,磴石罅数丈,上有石室丈馀,徐 仙坐解,遗蜕在焉。转右,磴合壁上,亦有石室丈馀,张 仙坐解,遗蜕在焉。峰之左为幔亭峰,魏王子骞与皇 太姥武夷君架虹桥设幔宴曾孙之处。汉孝武遣使 祷祀于峰下,其石盘陀,方广数十丈,名汉祀台。旁为 云龙道院址,彭祖之居也。大王峰之右,壁崖裂纹如 绘鹤,曰仙鹤岩。岩下为禅岩,岩前为修真坛,迺张湛 等遇控鹤真人之所。岩下为止止庵,十三仙修炼之 所也。瀑布流浇水光石。入溪,石上刻一曲字。“九曲溪 万丈丹青,碧水丹山,渐入佳景,修身为本,智动仁静” 诸字。石门岩刻石门字,刻“灵源一派”字。溪之西有岩, 蹲踞昂首,曰狮子峰。左为大小观音峰,此一曲之观 也。观音峰左兜鍪峰下为九峰书院,路通一线天。近 鍪峰者,妆镜台,刻二“曲”字,“镜台”二大字。对镜台者,玉 女峰,刻第一山字。次为勒马峰、凌霄岩、赤壁峰,远望 则三峰虎啸岩也。自赤壁进为小藏峰,峰中崖壁回 合为石室,几案布列,谓之仙学堂。水中浮印石、檀音 石、儒冠石,刻千崖万壑字。溪之东为铁板嶂,嶂后仙 猿岩。嶂右翰墨岩。崖石隐起,状若墨铤,下有二孔如 人目,俗呼“回子献墨岩”,此二曲之观也。之墨岩者,会 仙岩、升日峰也。进而车钱岩,迺圣姥鞭牛背钱之地, 上有白玉蟾丹灶在焉。水中方石如砥,曰三杯石,可 停棹坐饮。溪流冲激作声,谓之“水乐。”溪之西峭壁千 仞,谓之大藏峰。崖端石室数穴,乱插木板,望之如栈。 一穴板上阁小舟,谓之“架壑船。”下刻三曲字、“飞仙台” 字,此三曲之观也。《大藏》而上为鸡窠岩,中有洞穴,外 隘中宏,藏仙蜕数函,横插木板草筱,纵横堆积,如鸡 栖状。传闻有仙鸡鸣于内,名金鸡洞。旁有数穴。嘉靖 乙巳飞铁香炉大如兜,入洞中,登岸可仰而见。岩下 卧龙潭,旁刻四曲字,上为宴仙岩,左为李仙岩,李蜕 尚存。石龛壁峭不可登。下为御茶园、龙井,龙亭在焉。 涧水从碧云桥下出,自此而上为更衣台、天柱峰,盖 魏王更衣登天柱也。溪中巨石立水中数折,号小九 曲,游舟可穿入。复有试剑石,上水鱼石。溪之东为钓 鱼台,其半谺开一穴,名真武洞,内藏仙蜕三函。近溪 为希真岩、题诗岩,此四曲之观也。鱼台连大隐屏,屏 下文公书院,屏后伏羲洞。洞广数丈,有石堆列如画 卦,又名先天洞。左为罗汉洞,外有黑洞,曰回回洞,其 上坦平,铁笛亭址也。溪中石如灶,曰茶灶石。溪西为 晚对峰,刻五曲字:“高山仰止”字。由书院右数折至云 窝,过铁象岩,石门、撞冠石。从小径而入,半里许,有境 一匝,四周穹崖壁立,产茗,名曰茶洞。进数武,即接笋 峰。有一石附屏三接,状若立笋。倚梯十丈,梯尽右折, 凿石为径,仅容趾,名曰“鸡胸。”穿崖环以铁缆,登者扪 缆侧行。石径断处,复横木为栈。至顶则两壁洞裂,一 磴孤悬,下俯百丈,名曰“龙脊。”上甚平坦,有道院亭馆, 泉池园圃,恍疑在天上,此五曲之观也。下接笋转至 仙掌岩,壁石纹类人指掌者十数痕,长二丈馀。从磴 道登天游观一览亭,可穷三十六峰之胜。过此则石 门岩。溪旁有燕石,溪中有曹家石。自溪而西为响声 岩,刻六曲字:“逝者如斯”字。又仙迹岩,苍屏峰垒叠而 起,此六曲之观也。苍屏而上,山形高峙,长亘五百馀 丈,曰城高岩,亦名神皋,有上下二处,其岩中嵌空,刻 “空谷传声”四字。溪东三仰峰,为武夷最高处,中有碧 霄洞,下为陷石堂,其地古为禅寺。宋天圣间,忽一夜 雷雨陷没。今石崖交横,外成石门,仅容足进十馀步 平旷,又名小桃源堂。门口盘旋联属,状若廊庑。即北 廊岩,刻七曲字。岩顶天壶岩,溪中上水龟石,此七曲 之观也。接天壶者为鼓楼岩,岩前一峰屹立如鼓状, 曰鼓子峰。下崖壁广数百丈,壁间裂开一穴,可容四 五十人。吴公成道于此,曰吴公洞。下为鼓子庵,左连 钟模岩、狮子岩,刻八曲字。又有猴藏岩,岩下为百花 庄、三层峰,三峰鳞叠,水中禅笠石、下水龟石、海蚱石, 此八曲之观也。九曲溪头为灵峰、白云岩,元都观在 其下,岩左为毛竹洞,次而三峰并峙,曰三教峰。下有 香炉石,方正如炉,对峙丘公岩。内有石室,广数丈,丘 公于此成道,故以名焉。近溪有大小廪石、磨石,溪尽 处为星渚渡,文公所谓“桑麻之墟”者,此九曲之观也。 自一曲至九曲,有十五里之遥。一曲一湾,一湾一滩。 山周围环溪,有山南山北之分,如盆中置石是也。一石自为一峰,诡谲奇瑰,互相参错,可名者三十六,而 不可名者尤多。峰头石戴,土与崖谷间皆产青松修 竹,杂以嘉卉。隙地为茶园,四时苍翠,如披云锦。清泉 流洞壁间,随处皆有。兹其所以为名山之冠也与 《名胜纪》

    一曲诸胜

    问津亭在九曲溪口,与崇安一溪汇流处,名“山前渡。” 初入武夷之路,往来待渡者多憩于此。

    万年宫在大王峰下。先名武夷观,汉设坛𫮃,唐始为 屋。明皇天宝间即洲渚创建。伪闽增饰殿宇。南唐李 后主弟讳良佐访道居武夷,后主敕有司为之弘创, 移建今址,赐“会仙”为额。宋咸平间,太宗御书“冲佑”二 字为额。祥符、元符、绍兴间,俱赐田增修。元赐玺书护 持,蠲免粮差。天历间,改观为宫,又加“万年”二字。首门 扁曰“武夷山”,二门扁曰升真元化洞天。门内稍北为 望仙桥,桥北三门扁曰“敕赐冲佑万年宫。”三门内汉 祀亭。亭北拜章台。台北三清殿,殿后为宾云亭,亭后 玉皇阁,阁下祀十三仙。阁东有方池,清泉不溢不涸。 阁后法堂,堂后方丈。宫之内旧有持正院、中和院、清 隐院、止善院、宾云院、存正院、静廉堂、橘隐堂、观妙堂、 存心堂、观复堂、静隐堂、清虚堂、真隐堂、深静堂、岁寒 轩、竹间轩,皆养素凄真之所。宫之左右有邹东郭祠, 即大云寺故址。王思质祠、罗念庵祠、宗方城祠、王阳 明祠,以甘泉湛公、东郭邹公、荆川唐公配,扁曰“国朝 理学四先生祠。”旧金山寺故址。文昌楼又有一曲书 院,祀清献赵公、文定胡公、屏山刘公、紫阳朱公,有田 以供祀事。一名“四贤祠”,在宫右。又有龙井二:一在宫 门前之右,内圆,一在宫门前之左,内方。井底皆石崖 生成,泉自石罅迸出。岁旱,乡人祷取以归,辄有灵应。 大王峰在万年宫后右。高数千仞,矗立云表,上锐下 敛,峭壁斗削,顶分二级,其阳纵裂一罅,长数百丈。昔 魏王子骞与张湛等十三人隐于此峰,登者自止止 庵后,循小径逾飞翠亭,逶迤而上,直抵峰下石罅间 架梯上缘崖迳外东数十武,有石室名“张仙岩”,即真 人张垓坐化之所。真身趺踞石上,首微右顾。旧传张 临化时,其母呼之,因而回首。右顾室旁有石方正石, 左竖长梯,腾空而上,有砖卷城门,乃子骞辈所筑也。 入门稍坦,从梯而上,有升真观,宋时建。前为天鉴池, 清冷莹澈,可照星斗。广微天师书“寒碧”二字刻于石。 此为峰之左级也。与右级相夹之缝,相去约三尺许, 洼而成洞,即投龙洞,直下垂绠数百丈,始及泉。宋尝 遣使投金龙玉简于中,自左级攀藤拔筱而渡。右级 遵径直达绝顶。其顶平旷,古木合抱,蓊郁葱蒨,多产 桧柏、松竹、芝草、兰蕙之属。有礼斗坛,一名“通天台”,真 仙境也。峰之腰有升真洞,即仙蜕岩,可坐十数人,洞 中有雷纹磁五,以盛仙人蜕骨。其一置石窖,窖口 狭,束不可出。洞口有黄心木,纵横为栈,险而不坠,久 而不坏。又有四船相覆,以盛仙函,半枕于洞。船皆圆 木,刳成仙函二十有馀,空者数函。乡人传言,“昔取仙 蜕祷雨,作新函易之,仍返其旧于故处。”及取,则仙蜕 尽入于旧函中,而新函空矣。又有穴,横插双木为桥, 桥之西壁别开一罅,中有香炉药瓶之属。又东之半 石室为徐仙岩,真人徐熙春留蜕其中。万历间,以旱 迎下祈雨,遂于会真庙后建楼崇奉。峰之西壁,崖石 皱裂,纹如绘鹤,为仙鹤岩。岩之西,有禅僧冲举于此, 是为禅岩,又名“望鹤台。”台下有登仙石。

    幔亭峰,一名铁佛嶂,在大王峰北,相去百馀丈,本联 属,其高稍亚之,顶复平旷,有宴仙坛,坛前有巨石如 香鼎。峰之左有石盘陀,方广数十丈者,为汉祀坛。浑 然天成,不假琢削,汉武帝祀以干鱼,即此坛也。土人 误称为棋盘石。下有常清庵、万春庵。《旧记》云:“秦始皇 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置酒肴会乡人于峰上,初” 召男女二千馀人,如期而往,乃见山迳平坦,虹梁驾 空,体轻心喜,不觉其倦。至山顶,有幔亭缘屋,玲珑隐 映,前后左右可数百间。就幔亭北壁,中间设一宝床, 谓之“太极玉皇座。”北壁西厦设一宝床,谓之“魏真人 座”;北壁东厦设一宝床,谓之“武夷君座”,悉施红云裀, 紫霞褥。初,乡人至幔亭外,闻击鼓声,少顷,空中有呼 乡人为曾孙,男由东序,女由西进。既而闻赞者云:“汝 等曾孙可拜。”又闻赞者云:“命鼓师张安陵,打引鼓,赵 元奇拍副鼓,刘小禽,坎铃鼓,曾少重摆鼗鼓,乔智满 振嘈鼓,高子春持短鼓,管师鲍公希吹横笛,板师何 凤儿拊节板。”于是东幄奏《宾云左仙》之曲。次命弦师 董娇娘弹坎篌,谢英妃。抚长琴。吕荷香,戛图鼓琴瑟。 管师黄,次姑噪,悲栗,筚篥秀淡鸣洞箫。朱子娥,运居 巢笙金师罗,妙容挥。铫铜钹。于是西幄奏《宾云右 仙》之曲,行酒进食,百味珍奇,皆非世俗之所有。乃命 歌师彭令昭唱《人间可哀曲》。词曰:“天上人间兮会合 稀,日落西山兮夕鸟归飞。百年一瞬兮志与愿违,天 宫咫尺兮恨不相随。”歌罢,彩云四合,环佩车马之音 亘空而至。闻赞者云:“曾孙可再拜而别。”乃下山,则风雨暴至,虹桥倏尔断绝。回顾山顶,无复一物,但葱翠 峭拔如初耳。乡人感幸,因名其峰为“幔亭”,相与立祠 山下,岁修祀事,号“同亭”,今会真庙是也。

    复古。洞在大王峰前之西,有石室长十数丈,旧为修 真坛,在禅岩之前。魏王子骞得道于此。有张湛等十 二人偕谒魏王,会大旱,魏王置酒脯祭仙祈雨。时控 鹤仙人乘紫云从空而下,大霈雨泽。湛等献诗云:“武 夷山上武夷君,白马垂鞭入紫云。空里只闻三奠酒, 龙潭波上雨纷纷。”仙人甚喜,乃遣何凤儿往天台山 取仙籍检视,具载魏王子骞与张湛一行,先于上筵 饮酒过度,触犯黄元真人,谪居此山。八百年后方得 换骨归天。仙人因语子骞等,“至八百年后,可斫取黄 心木为函,于小藏岩中冲化,迄今存焉。”坛内有白玉 蟾丹基,元金野庵继隐于此,虞集题扁。后余复婴亦 炼丹其中。复婴能诗,尝与蓝山兄弟倡和,址久废。今 僧载若、徒千松、徒孙东元址傍建庵。俗传复古洞在 止止庵左,误。

    紫云洞在复古洞右,今刘虚中修炼于此。

    “止止庵”在大王峰下禅岩之前,太姥元君及十三仙 修炼之所。晋娄师锺、唐薛邴、李磨镜、李铁笛、李陶真 皆于此成道。岁久荒圮。宋詹美中重建,延白玉蟾居 之。玉蟾为记其事,久之复废。明景泰中,道士王守端、 江一真复创小宇,寻亦废。正德末,建阳方道明复创。 嘉靖丁酉,直指李公元阳复建,祀玉蟾于其中。 灵云《洞在大王峰》之东,与峰相对,洞有上下,幽邃莫 测。其中石盆、石砚,皆天然生成,即《孔叶庄》三女仙炼 丹之处。

    仙羊石在大王峰西。大小六七成群,若初平叱立之 状。

    会真庙在大王峰之麓。祀魏真君及从神潘遇。初。乡 人以幔亭之宴,得与仙真同会,创祠山下,曰“同亭。”每 岁上元日,聿修祀事。政和四年,赐以今额。庙之后有 徐仙楼。万历己丑旱,邑侯林公一焕自大王峰东壁 迎蜕,祷雨获应,建斯楼祀之。

    换骨岩在幔亭峰北,岩高千仞,上有石凸出,《旧记》谓 群仙来此换骨。《道书》云:“学仙者当于天台。”注名“武夷 换骨。”今岩室内有仙蜕九函,又有四柱楼一所,如世 俗庋阁,其上置蜕函,函中仙蜕,皆质小而色红。昔庐 山仙人罗公得宝印元文于此。岩半有石室,方广六 七丈,可容百馀人。室前路断,数尺不可度。有黄心木 一根为桥,不知年代而坚固不坏,故世人得以造其 间。室内一小穴,有泉七孔,清洌不竭,名曰“七星井。”人 匍匐以手探取,咽之可以愈疾。又岩下石涧中,高流 下冲,隐隐作雷轰声。有潭深不可测,相传有龙居焉。 天每将雨,则云气先自中起,世人以之占晴雨,名曰 “龙潭崖。”

    白云庄,一名“白云深处”,在换骨岩侧,四面俱峻壁,入 石门半里许,忽平旷,有丹井、石台、道院遗址。

    排峰岩一名“灵龛。”在换骨岩左。轮囷如龛。从梯而上。 今之刘家岩是也。左有莲花峰。

    “三姑石”在幔亭峰侧,三石森立并秀。

    北斗峰:在三姑石之后。七峰联络,状如北斗。

    道者岩,在三姑左,二石离立,状类寒山。《拾得》

    兰汤渡在三姑石下。自东北来者,过此渡入宫。 云龙道院在幔亭峰下,乃彭祖所居旧址。明光禄卿 陈洙重建,颜曰“一水草庐。”

    狮子岩,一云“狮子峰”,在溪南,蹲踞昂首,类狮子 大。小观音峰,一云“观音岩”,在狮子岩西,二峰对峙,巅 微戴土,草木蓊郁,藤萝垂蔓,状若观音,宝冠缨络,因 名。

    石门岩在溪傍,有崖如门,上刻“石门”二字,“灵源一派” 四字。

    虎鼻石在溪水中,两窍仰吸,形如虎鼻。

    二曲诸胜

    兜鍪峰一名兜担石,一名赌妇石。其势前高后下,形 如兜鍪。西壁有穴,内藏一舟,舳舻俱完,又名“阁船岩。” 近筑为二级,下级有门,从梯而上;上级亦有梯,上至 顶建庵。峰之左有九峰书院,乃文肃蔡公沉咏归堂 故址。公之子杭建,今移入县旧学右。

    《鲤鱼石》,在水中,如游鲤跃波。

    水光石一名晴川石,在水之滨,倒影溪中,与澄波相 辉映。石上有亭,名“水光亭”,今废。

    仙猿石在水光石后。静夜月明,猿每啸于其上。 铁板嶂俗名“挂榜岩”,在大王峰右。石色苍黑,劖削如 板,长数十丈而高称之。会稽传养全挂冠隐此。 翰墨石,在铁板嶂后。半壁有长石一片如墨,粘于壁 间,下有石川二孔,状如回子,名“回回献墨”,上有琼琯 亭。

    儒巾石在铁板嶂下,半在水中,状若“儒巾。”

    玉女峰,在二曲溪右。三石差肩挺立,其色红润,有姝 丽之态,不可攀跻。绝顶花卉参簇,若鬟髻然。背有二泉穴,冬夏不涸。

    妆镜台在玉女峰前。石面相向,如妆镜之状,旁刻“镜 台”二字。其顶石势回转,形如勒马,又名勒马峰。 三髻峰在妆镜台之后,三峰森秀若髻。

    “仙冠石”,在玉女峰下水中,宛如道冠。

    凌霄峰,在勒马岩右。𡽱嶪尖锐,高插霄汉。 “题诗石”,在玉女峰下水涯,昔人题诗在其上。

    《印石》,在玉女峰下,水中有石,方正如印。

    虎啸岩在玉女峰南。草木丛茂,四壁峭立。昔有真人 跨虎啸于其上,故名。顶有崇真庵,从梯而上。下有南 山书堂,乃蔡九峰从朱夫子游时所构,岁久倾圮,近 修真者建庵于故址。其傍有敛袖峰、太平岩、太极岩、 马枕岩。

    揽石峰在虎啸之南。两石揽结高耸,从东岩隙中垒 石叠梯而上,至顶,宽平葱郁,昔人栖隐基址犹存。 仓廪山在虎啸岩西,相传陈友定聚粮屯兵于此,至 今山石上犹有煨烬残谷在,经风雨不腐。又有偃月 刀一口,插岩缝间,可见而不可得。垦山者常掘得铜 剑刀戟之属,友定何能致此?皆山之灵异故耳。 “灵岩一”线天在仓廪山西。由虎啸岩横斜行四五里, 穹崖峭削,壁立千仞。其下谽谺嵌空,因为广室,栖诸 神像,曰灵岩庵。其谷口崖上刻“灵岩”二字。有三洞,俱 可容数十人。洞内两崖相倚,长数百丈,中分一线,仰 见天光,名一线天,亦名一字天。其一尤深广,风从中 出,昼夜不绝,石刻“风洞”二字。又有伏羲洞,洞口为观 音阁、葛仙馆。又由一线天右有窄径,仅容一人,侧足 而上,可至绝顶。顶上平旷约里许,名飞舄台。崖下有 穴,石洼生成,阔方尺,深数寸,底无泉眼,乃水自谽谺 中溜滴注下成池。昔有仙人浴其中,名仙浴池,又名 圣水井,自生鱼虾。相传陈友定立寨其上,天兵攻之, 绝其汲道,友定从山椒示以“生鱼。”今山下时有遗镞 折戟,为耕夫所拾。岩南有楼阁岩、蓝岩两峰并立,圜 整如台。稍西下有石门,如关隘然。

    舞雪台在一线天左,邑侯诸葛廷瑞乘雪登此。 “五老岩”,在风洞前。五山拱立,如老叟之形。

    “三才峰”在玉女峰侧。峰峦鼎列,中峰尤高而耸,上有 飞泉、石门之胜。

    “鼓角岩”与“风洞”对峙。

    小藏峰在玉女峰西。高耸峻拔,峭壁间谺开一穴,中 插木庋板,望之如栉。昔控鹤仙人语魏王子骞辈曰: “公等八百年后,可藏蜕于此。”今有黄心木函,藏十三 仙蜕骨其中。又半岩间一穴,内有二小船架于横木 之上,岁久不坏,又名仙船岩,武夷仙船有七。大王峰 之升真洞四艇,兜鍪峰一艇,此峰二艇也。万历丁巳 夏,一夕此峰忽坠一艇,声震远迩,所贮遗殖之磁瓮 悉皆糜碎。所谓不坏者,亦有时而坏矣。好事者争取 船木镌以为佩,嗅之微有香气,咸莫辨其为何木也。 仙学堂又名“仙馆岩”,在小藏峰上。岩壁回环,中有石 室,几案布列,盖仙家翰墨之馆。上有漱玉泉。

    三曲诸胜

    会仙岩在铁板嶂西升日峰侧。其石方平,可坐数十 人,群仙时会于此。

    升日峰在会仙岩侧。晨旭初升,照映烁耀,其下有金 光石。又峰之阴有金井涧,茆茨竹筚,多隐者之居。僧 疵巳建庵于此。又有外金井石室,长数丈,前临深崖, 僧石廛筑室居之。

    上升峰在升日峰右,其色青紫,又名“紫峰”,相传张真 君于此上升。

    车钱岩在升日峰侧。《旧记》云:“圣姥常鞭牛车载钱于 此,上有白玉蟾丹炉。”

    芙蓉洞,在升日峰南,内有漱玉泉、曜金池。

    《三杯石》,在水中,平如砥,可坐数人。

    水乐石在三杯石侧。水石冲激,作金石管弦之韵。 大藏峰在溪南,其势峻拔,峭壁千仞,下际深渊,壁间 洞穴数处,皆横插板木,望之如栈。穴中有石器,圆者 如筥,方者如笥,亦有如杵如盘者。又石罅中有小艇, 盛仙蜕一十六函。乡民遇旱,以竹绳系篮,人坐其中, 数人从岩绞车辘轳下绳,又使人伺于溪北,候篮至 罅“边击鼓,则止辘轳。篮中人以铁钩钩入罅中,请出 仙蜕。溪北鸣鼓,复返辘轳而下。蜕至醮坛,祷雨立至。 祷毕,其蜕自返故处。他日复取,为孕妇所厌。今虽灵 验,不复飞上矣。”《冲佑宫,历》传有魏王子骞仙颅,道士 盛以石函,彩帕百袭,观者验其色,红白枯润,以卜休 咎。嘉靖戊午,代巡樊公献科,命道士亦送于此峰洞 中,恐为后人惑也。

    超真亭:在大藏峰之南,后有羽流,即故址结茆庵于 其中。

    仙机岩乃小藏峰之背。峭壁之半,谺开一穴,内有物, 俨然如机杼状,杂木曲直纵横,相传以为仙人机杼 架壑船。在大藏峰侧,即小藏峰之背。半壁有小舟,阁 于横木,历劫不坏。一云“仙船岩

    四曲诸胜

    鸡窠岩即大藏岩。背半壁有穴,外隘中宏,木筱纵横, 堆积如鸡栖。《建安记》曰:“鸡岩隔涧西,与钓台相对,半 岩有鸡窠四枚,峭不可登。传有群鸡约数百飞翔其 上,雄者类鹧鸪。”《坤元录》云:“武夷涧东一岩,上有鸡栖, 即此是也。”金鸡洞在鸡窠岩下,从舟中仰视,若不甚 深广,昔人尝闻鸡鸣于此。洞背有希贺堂,乃宋枢密 陈升之建。嘉靖戊戌夏,巡台李元阳游大藏峰,次日, 忽见洞中新来一物,如香炉状,丹朱煜煜,约方六七 尺,相顾骇愕。洞在二十仞之上,下临不测之渊,一宿 之顷,伊谁置之?信神物云。万历间,羽士程应元自岩 悬辘轳入其中,有楠木无数,皆长三丈,径尺馀,上阁 仙蜕十三函,每函或头颅一二片,胫“骨一二茎,手足 一二节,裹以锦帕一函,中有鹤骨,头与足各一。”又有 楠木刳一舟,长丈馀,阔三四尺,细罗香末并香灰几 满洞中香灰成堆者累累然。上洞视下洞,其口尤小, 人不敢进。有张富郎者,年八十馀,冒险入其中,则见 数人鼾睡,香灰内傍有铜磬覆地,富郎翻而视之,磬 下一鸡,惊起展翼,扇灰扑目。郎仓皇俯伏,半晌稍息, 亟内篮缒下。半空篮掀富郎,坠入舟子怀中,竟亦无 恙,年九十而终。应元曾见富郎,乃得其详,而陈司马 为应元记其实。

    卧龙潭,在金鸡洞下。空洞渊澄莫可底,人语棹声,辄 相响应。相传有神物潜于此。许旌阳斩蛟,欲尽杀九 子,其幼者愿皈正道。旌阳许之,命护此山,人见者多 不利云。

    宴仙岩在鸡窠岩顶,与仙钓台相对。尝有仙鹤鸣于 上,故又名“鸣鹤岩。”

    李仙岩,在御茶园之后,一名“灯窝”,上有石龛,相传李 仙坐化于此,真蜕尚存,无迳可登。

    御茶园在李仙岩下溪中,即小九曲。按制茶为贡,自 宋蔡襄始。先是建州贡茶,首称“北苑龙团”,而武夷之 茶名犹未著。元设场官二员。茶园南北五里,各建一 门,总名曰“御茶园。”大德己亥,平章高兴之子久佳创 焙局于此。中有仁风门、碧云桥、清神堂、焙芳亭、燕嘉 亭、宜寂亭、浮光亭、思敬亭,后俱废。

    喊山台在御茶园中,元暗都喇建。台高五尺,方一丈 八尺。上有亭,曰喊泉亭,旁有井,曰通仙井,泉极甘洌。 宋元时,每岁惊蛰日,有司率所属致祭,命众茶户鸣 金击鼓,同喊曰:“茶发芽,则泉水渐满。”造茶毕,冰遂涸。 真人张邋遢至此饮其水,曰:“不独茶之美,亦此水之 力也。”一名龙井,又名呼来泉。自后茶贡蠲免,悉皆荒 废。

    潘侯故址,在御茶园内一舍许。越小山凹后,其地稍 平旷开廓若弈枰然,即潘遇居址也。潘虽仙去,而神 灵犹存。至元间,草寇毛兴八自南浦来,欲止宿冲佑 观,肆行劫掠。临晚至三姑市,见洲渚间旗帜皆“潘”字 号,兵卫剑戟森然。寇退驻梅溪,次早,邑兵两路夹攻, 擒之。其寇首告人云:“本欲逃去,见四山兵围脚如束 缚,是以遭获耳。”潘侯之灵如此。

    小九曲在溪水中。内有石窦,委蛇曲折,凡九小船可 盘回旋绕其间。旁镌“小九曲”三字,朱文公笔。僧非固 筑庵于其上。又庵之右有金谷,产茶最佳。

    试劎石即小九曲中,相传控鹤仙人试剑于此,石分 为二,希真岩在其上。又上水鱼石在小九曲中。 云岩在李仙岩后,岩半有石室,可容百馀人。昔为巨 蟒所据,詹法师驱之,因创云岩庵于下 仙钓台在溪北,与大藏峰相对。悬崖深穴,俗呼为真 武洞。外狭内宽,中有仙蜕三函。又有磁瓮若酒坛者 数枚,形制精朴,异于今器。取仙蜕,祷雨者常跻险至 其中。

    《仙床石》,与“金鸡洞”相对,在洲渚石室下。

    题诗岩与御茶园相对,前贤题刻甚多,上有“观山亭”, 宋侍郎刘夔建,今废。

    “钓矶”,近在试剑石半溪中,可坐以垂钓,旁有石如鱼。 故名。 拜章台在九曲溪北,即钓矶别名。以其上平坦方正, 又有石如香炉,浑然天成也。又万年宫殿前亦有拜 章台。

    天柱峰,在晚对峰右,峭拔特立。相传魏王子骞于此 上升,然子骞颅骨尚存,岂上升者非子骞,或非子骞 颅骨耶?下有三敲庵、迎绿亭,今废。

    更衣台,在天柱峰侧。平正如几。昔魏王子骞于此更 衣以登天柱峰。蓝润彩,字素先,构有“崑石山房”、“问渔 亭。”缘石磴从梯而上,入小门,皆异卉奇花,茂林修竹, 天成一佳境也。

    五曲诸胜

    大隐屏,与钓台联属。一峰峭拔,夷上直下,方正如屏。 两麓陂陀环抱,其下为文公书院,即隐屏精舍。宋淳 熙间,朱文公卜筑于此,为讲学之所。内有仁智堂,左 室曰“隐求”,右室曰止宿。又有石门坞,其中为观善斋西少南为寒栖馆。前山之巅为亭,名“晚对。”其东出山, 背临溪水,因故基为亭,名“铁笛。”文公自为序记其事 并题咏。后改称“书院。”

    茶灶石在大隐屏西溪水之中,巨石屹然,可环坐八 九人。四面皆溪水,天然爨窝。朱晦翁尝于此烹茶,旁 刻“茶灶”二字。 钓矶石在大隐屏西,溪北,上平可坐垂钓。

    伏羲洞,在隐屏峰左,一名“先天洞。”广数丈,中有石,列 如画卦。

    罗汉洞,在伏羲洞左,顶秃骨露,下有石室。

    黑洞一名回回洞,在伏羲洞外。其上平坦,即铁笛亭 故址,旧名“夺秀亭”,宋胡寅与刘衡建,为游陟之所。刘 善吹铁笛,胡赠以诗,有“更烦横铁笛,吹与众仙听”之 句。刘没,亭废。朱文公一日与客寻其故址,俄有铁笛 声发于林外,悲壮回郁,众皆惊异。文公因复作亭,直 以铁笛名之。

    玉华峰在隐屏北。岩穴幽邃,白石罗列,玉光莹然,故 名。中有玉华洞,旧名幽微碧玉洞。天下崇元馆、 晚对峰在隔溪,与书院相对,旧名“紫石屏”,又名“小隐 屏。”宋刘建康从朱文公游,卜筑于此峰之下,以对书 院,名“仰高堂。”文公因作亭于其上,今改名。左有洪源 书堂,熊勿轩建。

    “文峰”与“隐屏”相对壁立,卓如文笔,即四曲更衣台。 “平林渡”在五曲溪口,丹壁青林,别是一景,游辕往来 者由此而渡。

    云窝在接笋峰下。有上下云窝。上乃宋羽客陈丹枢 修炼之所,下即幼溪草庐。万历间,长乐少司马陈省 建。内有宾云堂、研易楼、栖真阁、聚乐洞、迟云亭。外有 停云亭,在溪边石崖镌“石沼青莲”四字及问樵台诸 景。旁右边有王文成祠、葛屺瞻祠。

    接笋峰在隐屏北相连。其西南有一石附屏,状若立 笋,中有痕三,断而复续,高数十丈,连接三梯而上。梯 尽右折,凿石为径,仅容趾,峭壁凸出,名曰“鸡胸。径。”险 莫跻,因穿崖横贯铁缆数寻,登者扪缆,面壁侧行。石 径断处,复横木为栈,至一小亭,曰“定心亭”,今改“石门。” 过此,一磴高悬,诘屈陡逼,两旁洞裂,下俯百丈,名曰 “龙脊。”攀跻绝顶,夷旷四达,则为隐屏真境、元元道院、 仙弈亭,又有痴颐窝、栖霞所,迺汪丽阳、刘古松栖真 处也。峰虽峭立削壁,而甘泉日涌,四时不竭。竹树琪 花瑶草,夹径争荣。绣壁丹崖,顷刻变幻不一,天地间 别一乾坤也。

    升真洞,在云窝东,旧刻“升真洞”三字,内有石臼、石灶。 又大王峰亦有升真洞。

    铁象岩在接笋下,偃伏如象,前有“云窝道院。”

    石门累石为门,穹窿倚险,为接笋之门户。进此,有“仙 凡、岐路。”坊额,万历辛亥年建。

    撞冠石在石门之内。石上刻“升真元化之洞”六大字, 游九言书。前有棘隐堂,宋女真刘妙清创,白玉蟾为 之《记》。今废。

    茶洞在接笋峰侧。洞门甚隘,内境平旷,四周皆穹崖 壁立。土人种茶,视他处为最佳。内有小隐堂、清真道 院。又洞口有井,右边刻“司马泉”三字。

    清隐岩:在茶洞内。四环绝壁,石径可以攀跻。

    仰止亭在“接笋梯”下,万历庚辰年建。

    六曲诸胜

    仙掌峰,在茶洞之右。壁立平削,岩半石纹如人指掌 者数处,晴明时红光相射,旁有瀑布,下为仙浴池。峰 壁横刻“壁立万仞”四大字,登天游者,从崖壁下逶迤 而上。

    天游峰在仙掌峰后。绝顶隐屏,平立于前,外高敞而 内幽邃,拔出群峰之上,三六峙流,一览而收,为武夷 最佳胜。又肩舆可至,士大夫多游此。峰顶有天游观, 迺宋道士刘碧云、张希微建,法师张虚一栖真于此, 奏请敕赐今额。永乐中,道人高景愚号“弄九子”,栖真 其上。续藩参蔡霞山,与其徒味呆子结云水交,复扩 其宇,前为一览台、啸台,后为聚景亭,侍郎程文德易 其名曰“妙高台。”台上有万峰亭,峰顶有天筠亭,楚刺 史周思久建。又有仙掌亭,明嘉靖间,代巡樊献科建。 今改“一览台”为“天游阁。”前后二亭。前塑纯阳吕仙像, 后塑屺瞻葛公像,并十三仙。上有振衣冈,冈下三友 堂。上饶郑邦福、丰城李琯、耿定力三人同官于闽建。 又天游门内有“晞真馆”,绍兴渔人得石刻,“仙游馆”遂 易名,今建书室。

    胡麻涧,在天游阁右。自山当庵曲折而来,四时不涸。 相传昔有胡麻饭从中流出,故名。涧下有碓,可供舂 捣。即瀑布泉之上流也。瀑布泉在仙掌旁。

    响声岩在城高下。岩中嵌空,隔溪笑语声辄响应。 石门岩与响声岩相对,有石穹窿如门。

    苍屏峰在响声岩北方正如屏,下有道院,今废。 仙迹岩在溪南,与仙掌相对,有二膝痕,印于崖上。传 为仙人跪太姥于此,其背上即城高岩燕石在溪水滨,状如燕,有滩。

    曹家石在仙掌峰下溪中。相传,昔有曹姓者过此覆 舟,忽得石以免,因名之以纪其异。

    七曲诸胜

    神皋岩,今名“城高”,在溪南,山形高峙,盘亘五百馀丈, 以其为仙灵窟宅,故名神皋。有上下二处,上神皋从 崖隙中仄径崎岖而下,出崖边有梯可登。顶上宽广 有泉,四面壁立。中建庵宇,清雅特胜,松柏修竹,森森 可爱也。嘉靖中,住僧拉妓上宿,一夕为风雷掣去,庵 宇基地尽圮,今再建卑陋。下神皋两头墙绕筑门,庵 宇犹存。岩下之潭,绕至石鼓渡。宋端平元年,奉旨放 生于此,并禁捕鱼,名“放生池。”

    陷石堂。从六曲仙掌峰西,迤𨓦而入,旧有石堂寺。宋 天圣二年二月朔夜,为雷雨陷没。石崖高叠,相倚成 门,仅可容身。门内有小涧,横石为矼,水流石下,移数 武,地忽平旷,桑麻禾黍,俨然村落,故又名小桃源。内 有文简公祠。又石门内有一穴,中藏铜佛像,可见而 不可取。旧《志》云:“鼓楼岩有仙蜕,又有一兽如山羊,常” 游食院侧。僧果缘詹立既锻仙蜕以为齿药,又捕山 羊而食之,以故岩崩地陷。时僧果缘与乡人詹立皆 罹覆压之难,惟僧居仁行者子明、子云获免。黎明,乡 人至,始见居仁坐于先师塔前李木下,皆前致问,而 居仁方觉,似熟寐而寤且叹:“僧牒钥在柜中,必没于 水。”乡人方切骇视,忽见文字一道浮溪岸取观,乃居 仁度牒也。居仁语人曰:“是夕风雷大作,闻有沙石敲 击屋瓦声,开户视之,忽觉其身如人掖去,不省所之。” 子明、子云亦言恍惚如人所掖,旦则皆在居仁之侧。 北廊岩在陷石堂门口,盘旋联属,状若廊庑,以其在 溪之北,故名。

    天壶岩在北廊岩顶。峰峦环合,中有道院。峰壁下清 泉甘美。天壶观在岩下。

    上水龟石,在北廊岩下。溪中。将湖石,在北廊岩后。 郎官岩,在天壶岩前。

    玉版岩在陷石堂左。白石兀立,状若版焉。

    三仰峰在陷石堂岩顶之左。三峰耸拔,斜插比连,若 举首企仰之状。第一峰下有棋盘石,方正平坦,可坐 数十人。第二峰有白玉蟾丹灶。第三峰有洞曰“碧霄”, 高出半空,构屋其中,凭栏可望数十里。洞口凿石门, 迳而入。其上有丹井,井面作碧琉璃色,相传白玉蟾 浴丹于中,此峰高为武夷之冠。

    白鹤窠俗呼江南竹窠,在碧霄洞下。从流香涧入。一 水潆洄,两山相环,桃梅杂翠,松竹交青,辋川盘谷,莫 比其幽致。僧语渊“隐此,名曰穆岩。”

    古井窟,在穆岩之左,一源从三仰峰泻,下有天然石 窟,深且大。僧心坦见其碧绿盈泓,四时不竭,遂结茅 隐焉。

    活水洞,在三仰峰南下半处。阻深幽敻,绝地千尺。山 人谢智栖真于此开凿构设,为洞三,而最上一圆洞, 其规如月。智学止修于李见罗,见罗名其洞为“涵翠 洞”,因智号“活水”,人呼为“活水洞。”上里许有萝庵,景致 清幽可爱,僧忍茵建,右有龙吟庵。又活水洞上有铸 钱岩、纱帽峰。

    仙山庵一名“山当庵”,在三仰峰下。叠石为门,浚流为 池,有屋数椽,中祀十三仙。上为楼以奉三清。四峰环 抱,亦一胜区也。今废。

    流香涧在三仰峰右白鹤窠中。景似小桃源,而幽邃 过之。杂树交荫,稀见曦影,涧水淙淙有声。明徐熥名 为“流香涧。”又涧蜿蜒数里,两岩削壁,高数十丈,划然 中开,仅同一线。涧流其下,而清风飏飏,山壑俱响。明 徐熥名为清凉峡。《旧志》俱未载。

    八曲诸胜

    鼓楼岩与天壶岩相接,稍入山中,视群峰特高峻。宋 刘夔《志》云:“洞中有柟木楼,其下四楹,近世惟莆田卓 有,见如其说。”诸志皆以为石楼,然其实木也。高广仅 三四尺,瓦甓亦皆以木为之,窗棂户牖咸具,制甚精 巧。钉出于木外者四五分,缘壁可登,但下临深潭,怖 人罕有至之者。旁有炉鼎,并仙蜕数函。岩下有水粼 粼,激石而出,时作滴漏声。环涧皆桃树,春时飞花不 断,名曰“桃花涧。”

    鼓子峰在鼓楼岩前。两峰屹立,有石如鼓,叩之轰然 有声。石壁下倚崖为屋,名“石鼓道院。”上不覆瓦,地势 复峻绝开豁九曲溪山,献秀目前。舟行自五曲望之, 已见岩室,若远在天上。绝顶有石穴,盖山中之高朗 胜地也。叶梦鼎号西涧,筑室于麓,名“石鼓书院”,今废。 峰之腰有云影池。

    茅冈岭在鼓子峰之右。岭上有崖紫色,径中长松七 株,两石并峙。僧超朗号弢颖,入山采药,见此石径如 云封,遂结茅隐此,名曰“紫崖云门庵。”建州严睿赠联 云:“云过门外呼来易;人在山中招出难。”庵右有象峰, 其徒得先亦结茅偕隐焉。

    吴公洞,在鼓子峰之南。岩壁高广,中裂一穴,外隘中宏,可容四五十人,《吴公尸解》成道之处。洞右小穴,仙 蜕犹存。

    笋洲在鼓子峰下溪滨。上有“丽泽堂”故址。宋提刑吴 逵建。

    猫儿石在鼓子峰侧。山巅有石,卧伏如猫,下有数石 如鼠。

    超峰在鼓子峰后。

    钟模石在鼓子峰后。高数十丈,其形类钟。前有翠虚 庵,又名“三敲庵”,今废。

    狮子岩在溪滨。上刻“八曲”二字,状若奔江狮子。 猴藏岩在鼓子峰前。其下洲渚间,四时花开烂熳,名 百花庄。

    《烟际石与猴藏岩》相对,高插烟霄。

    三层峰在鼓子峰后。三峰鳞叠,比群峰尤耸拔。每将 雨则先阴霾,将霁则先明净。土人因之占“雨旸。” 棋盘石在三层峰左。相传有仙人对弈于此。

    桃源洞,在山背长岭路左之顶有石洞。相传辟支古 佛栖此证果。

    人面石:大小二石相向,状如人面。

    禅笠石在下水龟边,有石圆状如笠。

    《下水龟》,在笋洲边溪水中。

    海蚱石:在溪中,一名“獭控石。”

    鱼磕石在溪右,与笋洲相对。

    九曲诸胜

    灵峰一名“白云岩”,在鼓子峰右。奇耸高峙,半壁絪缊 如云。旁一穴,内藏小艇,岁久不坏,仙蜕数函。下即寒 岩洞,洞外有灵峰元都观,元时里人余药坡弃俗入 道,自以私囊创建。初名“道院”,太守李真峤奏请赐今 额,赵子昂领旨书扁。岁久复圮。成化十八年,方士王 道元重建。

    白云洞自灵峰观蹑上云关,朝观银涛,极目无际,晚 视星村,如秦时鸡犬在焉。僧髻庵与其徒梵光重兴 佛阁,并建寿塔于洞之侧。又洞后长岭路上有“东云 庵”,僧中立与徒莲士、徒孙学难建。

    寒岩在灵峰元都观后。有洞,清阴蔽野,六月如秋。有 泉一泓流其左,冬夏不竭。上刻“寒岩”二字。

    香石,在灵峰下。

    毛竹洞在灵峰右。岩壑幽邃,遍生毛竹,真人王通修 炼于此。

    挨人石在毛竹洞外。行者侧身而过,石或摇动,若挨 人然。

    三教峰,在鼓子峰前。三峰并峙,若儒、道、释之冠。下有 三教庵,楼阁弘敞,鼎新特盛。

    “香炉石”,在三教峰下。方正如炉,烟霭缤纷,如篆盘鼎 中。

    丘公岩在灵峰下。石室横亘数十丈,丘公于此修炼 仙去。

    霞洲一名“虾尾洲”,在溪南水滨,中有云碓、霞扉,断桥 曲坞,澹若村墟。今僧镔铁筑室居此。

    大小廪石在溪滨,有二石圆整如仓囷状。元詹光野 隐居处,常称“廪江之滨”,即其地也。

    磨石在溪滨,石形如磨。

    星村渡一名星渚渡,在九曲溪尽处,文公所谓“桑麻 雨露之墟”也。游人于此沽酒市殽焉。元吕桂,金华人。 历官教谕,迁安溪令,徙居于此。高节清标,有东莱家 风云。

    清微太和宫在溪头洲渚中。元道士彭日隆开创。规 模宏丽,亚于冲佑。中有道纪堂、清虚堂、凝云阁、宜晚 亭,皆胜处也。旧名“和阳道院”,嗣汉三十八代天师留 国公改署今名。至明永乐十四年,为洪水所漂。溪北 见罗书院,万历间,学宪徐公即登为见罗李公建。见 罗谪戍漳州,聚徒讲学于此。

    儒林祠在溪尽处,元詹景仁建,与杜本读书其中, 题谶,石晋郭璞留谶云:“黄冈降势走飞龙,郁郁苍苍 气象雄。两水护田归洞府,诸峰罗列拥神宫。林中猛 虎横安迹,天外狻猊对面崇。玉佩霞衣千百众,万年 仙境似崆峒。”在九曲溪头。按此谶语似七言律体当是后人伪托非郭璞也

    《九》、“曲折而南诸胜”

    “齐云峰高插霄汉,静夜时常见天灯。”上有齐云亭,又 有齐云庵、圣者庵。

    蓝原涧:在山南。蓝诚、蓝智卜室于此。

    赤岩,一名“赤霞岭”,又名“赤壁峰”,在蓝原涧东,虎啸岩 右,离狮子峰七八里,其色纯赤,高数十丈,有云寮,为 女道士修炼之所。上有赤霞洞,最先见日出。

    《万卷》书楼在平川。元詹景仁建,今废。

    静可书堂在山之南。元詹琦字景韩建,今废。

    王城庙在山南十里魏王子骞故城。《旧志》以为同原, 即其地。

    聘君宅在平川中。元杜本筑室于此,移家居之,遂构 “思学斋”、“怀友轩”,为终隐计。今皆鞠为丘墟,游者徘徊 于荒烟草莽之间,为之惆怅而已思绍堂在平川中。杜聘君之孙杜圻建。

    《九》、“曲折而北诸胜”

    马月岩《九曲溪》发源于此。

    铸钱岩在七曲之背,有石棱层似梯。

    乌石在武夷溪北,下有“李真人丹基。”

    水帘洞在武夷山北,丹霞嶂之左。石壁高耸,绵亘数 十丈,倚岩为屋,不施片瓦,而雨露不沾。岩上有水,自 顶泻下,随风飘洒,溟濛联络,如珠帘垂挂,声韵瑟瑟 然,倏忽变态不一。又名唐曜洞天。内有清微洞真观, 乃宋道人江成真所创。嘉靖间,道人王广仙成坐化, 遗蜕尚存。先贤刘甫尝读书于此。昔有联云:“石室云 开,见大地山河三千世界;水帘风卷,露半天楼阁十 二栏杆。”又联云:“今古晴檐终日雨;春秋花月一帘珠。” 亦足以檃括洞中之胜。

    上、下章堂在三仰峰之背。从水帘洞口逶迤曲折,沿 流直上。两边石壁万仞,夹道松梅。至上章堂,左右皆 筇竹。僧寿宗与其徒铁华结宇其上,名曰“筇岩。”三十 年来,四方僧笠辐辏。邑令杨云鶤请师开法,本山始 成丹山一丛社,仍建寿塔于岩左。

    芦岫在筇岩之阳,相去三里许。左吊灯岩,右乔岩,僧 香生居之。背后莲花峰,对面火焰、天柱二峰,游者溯 源而上四五里,皆苍藤石壁,直入云霄。僧思恒隐此, 扁曰“芦峰深处。”

    九井岩在水帘洞左近鸡苏坂,洞穴可居。岩上石窦 九口,似井,浑然天成,清澈一脉,汲一则八井俱动,泉 味甘洌,异于他处。

    丹霞嶂在水帘洞之右,石色丹赤,雄峙如城,绵亘层 叠,长数千丈,而高称之。

    《翠竹窠》在水帘洞东北,由鸟道入深坞内复平旷,修 竹刺桐交翠。

    刘官寨在水帘之北。宋刘衡与其子甫集义兵于此 御寇,以卫乡井。邑人义之,表其所曰“刘官寨。”

    火焰峰在水帘洞右。高耸飙焰,故名。缘水帘洞外涧 谷中,入有迳,可陟其巅。上有古庵基。明天启壬戌,远 僧慧明辟地静修。今邑人王琯字西献,年几八旬,集 耆友彭腾初、陈惇五等,筑石门,以儒业启迪后学,扁 其门曰“焰峰山房。”峰后赤石街溪头上有霞宾岩,僧 悦可、徒弘茂、徒孙月波结茅于此。

    《玉柱峰与火焰峰》相对,圆直高洁,宛如削成。

    紫岭峰在火焰峰左,石色青紫,其顶有路达诸处。 鹰嘴岩在火焰峰西,直耸高骞,顶复尖曲如鹰嘴。 天心峰在火焰峰右,象鼻岩左。三峰屈曲毗连如“心” 字。其地幽邃旷夷,人迹罕到,仍当洞天之心,下有天 心庵。

    葫芦石在天心峰侧,两层上尖下圆,状如葫芦。 “葛香林”在天心庵后,禾黍环匝,竹树森列,望之郁然 犹濠濮间云。

    杜葛岩在天心峰东北。其巅可以远眺城邑,相传有 杜氏、葛氏隐此岩隈累石为门,遗址尚存。又传为姓 杜名葛者纠乡兵于此以御山寇,故名杜葛寨。又云: 浑成邃密,窅然绝尘之境,仅启一窦以通门径,不容 车马之往来,故曰“杜辖岩。”由石门进不数武,悬崖嵌 空,风雨不侵,乃高真燕集之都,名曰“会仙”,是为下洞。 由兹蹑石磴,盘折鸟道,竹树交荫,流泉汪汪。有飞霞 岩、藏真岛,群峰罗列其傍。前有山川,迤逦环绕于襟 抱间,举远近山川之秀,略为兹岩所有,名曰“小有”,是 为上洞。中建吕仙亭,因石为龛,以奉仙像。又有楼三 间,中祠玉皇诸真,傍栖云水,夹以蜗室,是为“静圜。”亭 之右径有石几凳、石棋枰,俯挹丈人峰,桃花满树,如 对赤城明浦城吴中立侨隐于此,构造扁曰“养恬庵”, 下有观化台。

    形狮岩在杜葛寨之南。遵洲渚而西,渡黄柏溪,从一 间道,仅容负担。两傍陡绝,灌木阴森。移数十武,豁然 平旷,稻田高下,环绕溪流。又行二里,有岩突兀,猊蹲 于天际,形似狮子,故名。范公《虚灵小隐》在焉。址久废, 今僧斗元与徒妙德筑室于此。又近形狮岩处,有龙 头洞。

    “鱼岩”,在杜葛岩前。

    黎道岩在山之西北,顶有“招仙馆。”

    马头岩,在天心峰之南,排峰岩之北有五石,昂然竞 出,势如腾骧。下有永乐庵,久废。今僧越宗卓锡于中 之石崖下,更名“累石岩。”

    凝云庵在马头岩下。从换骨岩纡曲以入,中平旷可 田,茂林修竹,环匝左右。桃杏梅桂次第迭开,虽秋冬 若夏春。明隆庆初,道士张德恩重葺楼宇,筑窝于庵 右,额曰“息机。”景物熙然,人谓之“小蓬岛。”

    象鼻岩在马头岩之左。其巅有石,贴岩头直垂而下, 若象鼻然。今僧省其筑室居此。

    马鞍岩:在马头岩之右。昂藏披拂,状若雕鞍。

    梧桐窠,在象鼻岩之北,枕马头岩而面杜葛寨,四维 峰峦耸立,古有植桐于此,故名。僧雪松筑室居之。思古人有云:“来仪岂是寻常物,不是梧桐树不栖。”因更 名凤林。

    铁郎寨在马头岩西。旧传,叶、豆二寇掠崇安时,驻众 石鼓铺。忽见天兵自武夷来,遂骇愕宵遁。而避寇山 中者,多于此闻铁马金戈之声,因筑室以祠护法诸 神,故名。

    雪花岩在铁郎寨左,以岩巅“皑皑洁白”,故名。

    碌金岩,在天心峰之南,杜葛岩之北。《旧志》未载。明末 有丘道人结庐其上。道人自云:“年五十而失明”,六十 始学内养之术。未几复开明。遂弃捐尘虑,遁迹山中。 年至八十有七,双眸炯炯。灯下作蝇头细书,手不停 披,终日忘倦。

    《物产纪》:茶“诸山皆有,溪北为上,溪南次之,洲园为下。 而溪北惟接笋峰、鼓子峰、金井坑者为尤佳。以清明 时初萌细芽为最,谷雨稍亚之。其二春、三春以次分 中、下。至秋露白,其香拟兰,但性微寒。大抵茶质不甚 相远,在制烹有法耳。”按宋、元时有北苑龙团之贡,遂 编徭役,名曰“茶户。”每岁差官督制,民疲奔命,苦不可 言。至明朝罢之,而茶户之困如故。盖有司取以荐新, 胥役每贿营是差,以饱其欲耳。尝见唐子畏戏为《虎 丘僧题》云:“皂隶官差去取茶,只要纹银不要赊。县里 捉来三十板,方盘捧出《大西瓜》。”使子畏而在,不知当 更作何语也。

    兰,大王峰阴及各处多有之。一茎一花,色如绿玉,微 缀朱丝,清香四达。

    黄精按《博物志》云:“太阳之草名黄精,饵之可以长生。 太阴之草名钩吻,入口即死”,盖野葛之别名也,采者 不可不辨。

    《仙茅藏经》中所谓“阿轮干陁”者是也。川浙俱生,独此 山为最。

    何首乌分雌雄两种,雄淡白,雌微赤。唐李远云:“此仙 草也。”五十年者,大如拳,饵之一年,须发返黑。百年者, 大如碗,饵之一年,齿落更生。二百年者,大如斗,饵之 返老还童,追及奔马。三百年者,大如栲,栳,中有鸟兽 山岳之纹,号为山精纯阳之体,久服且成地仙。须九 蒸九晒,咀制得法,方有效验。

    茯苓,深谷中老松根底多生。《经》云:“树老枝叶不复上 升,其津气旋向下泄,故凝结成块耳。”

    石菖蒲生涧水石隙中,其大如著,一寸九节,五日、九 日采,如法制之,多服益人聪明,久服身轻延年耐老。 葛山谷土厚,而背阴之地多生,根入土深者为最治 伤寒,解野葛、巴豆之毒。花色微黄,服之消酒不醉。蔓 烧灰可祛喉痹,亦药笼中之珍品也。

    山药《本草》所载,以怀庆者为最。盖取其坚实,味甘而 效大。兹山之产,正未易伯仲也。

    山查丛生,其实大者如慈菰,小者如算子。秋至则《赤 累》累缀于绿叶间。采以入药,消食健脾。生啖,味甘而 微酸,差可拟西蜀之樱桃也。

    岩松,长三四寸许,盖草属,以其婆娑类松,故名。久藏 枯瘁,得水即青翠复活,因又号“万年松。”生悬崖峭壁 间。采之颇不易,惟大王峰顶独多。

    芝有青、紫、白三色。《方书》云:“色分六品,味应五行,俱主 祥瑞,夜视光彩映目,入火不焦,久藏不朽,饵之可以 长生,佩之辟兵镇恶。”然皆生之五岳,他处鲜有,人亦 希遘。是三者得毋非其种耶?

    鹿葱叶如兰,青翠而稍柔脆,《花重台,五出,里丹外赭》, 味甘美,食之令人忘忧,故名忘忧草。《一说》“久饵壮阳, 又名宜男。”

    毛竹,产毛竹洞傍。每株数十节,节生一枝,枝与干小 大不殊。

    方竹遍山皆有,秋乃生笋,甘香脆美,当与天目之产 并称。

    白鹇,状如雉,大倍之,素质黑纹,嘴爪皆丹。

    鹧鸪形类牝鸡,臆前有白圆点,羽毛黄紫青碧,相错 成文。《山谷诗话》谓其声之鸣,乃行不得也。哥哥,《南越 志》云:“鹧鸪虽东南回翔,然始开翅,必先南向。”

    “鸬鹚形如鹜,色褐而黑,不生卵,孕雏于池泽之间,能 没水捕鱼。渔人畜之,驯者听呼名而至。每渔时,先以 环束其项,再驱入水,伺食满乃悬足倾而出之。”杜荀 鹤云:“不知此鸟当时亦作何想,然渔人亦大不仁矣。” 猿似猴而大,黑色,长前臂,栖木杪,每引臂悬连而饮 涧中,恐其足之履地也。土人云,“其种有三:仙猿、山猿”、 岩猿。每清夜送声,闻之凄越。

    猴,大者为狙,中者为胡孙,大仅如拳者为王孙。晦翁 诗云:“好鸟时时鸣,王孙远相唤。”则不但猿声凄越矣。 桃所在皆有,凡数种,一种名鹰嘴,其大数倍常桃,有 嘴弯起如鹰。种桃者云:有寒疾者食之能发汗,故其 品独贵。每花时,红锦纷披,涧谷茶歌樵唱,与牧笛相 为倚和。安仁而在,当不得以河阳傲十三仙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