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202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二卷 |
第二百二卷目录
桑干水部汇考
考
桑干水部艺文一
加封桑干河神广济王制 元成宗
桑干水部艺文二〈诗〉
渡桑干河 唐雍陶
前题 贾岛
前题 冯海粟
前题 宋苏辙
桑干秋涨 明晏璧
过桑干河入云中 蔡叆
桑干水部纪事
山川典第二百二卷
桑干水部汇考
古桑乾县之《桑干水》。
芦沟桥浑河古之桑干水,源出山西太原府之天池, 伏流至大同府马邑县洪涛山之下,七泉涌出为灅 水,即《水经》之湿水,又曰冶水,又曰溹涫水,在古代郡 桑乾县之南,故谓之桑干水。此水受太原、代州、大同 浑源、应州山阴、朔州、广灵诸水,流入直隶界内,受宣 化及顺天之永清、房山诸水,俗呼为浑河,入宛平县 芦沟桥下,东南流至看丹口分为二支:一流通州之 高丽庄,入白河,一南经固安县至武清县之小直沽, 合卫河入于海。
考
按:《汉书地理志》:“代郡平舒。”〈注〉《祁夷》水,北至桑干入沽。
〈此以县言尚未以水言两汉志皆未言桑干水〉
按《水经》,“湿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 〈注〉湿水,出于累头山。〈累力追反〉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 坡历涧,东北流出山迳阴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 也。汉景帝后元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魏天安三 年,齐平,徙其民于县,立平齐郡。湿水又东北流,左会 桑干水,县西北上平,洪源七轮,谓之桑乾泉,即溹涫 水者也。耆老云,其水潜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 大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谓之“天池。”方里馀,其水澄渟, 镜净而不流。〈按御览引此作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也。清 水流潭。皎焉冲照。池中尝无斥草及其风泽〈御览引此作池 中曾无片草及其风箨〉《有沦》辄有小鸟翠色,投渊衔出,若会稽 之私鸟也。〈当作耘鸟〉其水阳焊,〈李云当作旱〉不耗。阴霖不滥。无 能测其渊深也。古老相传。言尝有人乘车于池侧。忽 过〈当作过〉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于“《桑干》泉”,故知 二水潜流通注矣。池东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 十步,清深镜洁,不异大池。〈宋本作天池〉桑干水自源东南 流,右会马邑川水。水出马邑西川,俗谓之磨川矣。盖 狄语言讹,马磨声相近故尔。其水东迳马邑县故城 南。干宝《搜神记》曰:“昔秦人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 城将成而崩数矣。有马走一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 因依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或以为代之马城 也。诸记纷竞,未识所是。汉以斯邑封韩王信,后为匈 奴所围,信遂降之。王莽更名之曰“章昭。”其水东流〈李云 流下当有注字〉《桑干水》桑干水又东南流,水南有故城南。〈宋本 作东〉北临河,又东南,右合湿水,乱流枝之。〈当作津〉南分桑 干水,又东,左合《武周塞水》。〈孙云地理志作武州〉水出故城东南 流出《山迳》,日没城南,盖夕阳西颓,戎车所薄之故城。 〈旧本作城故〉也。《荣》〈当作东〉有日中城。城东又有早起城,亦曰 食时城,在黄瓜阜北曲中。其水又东流,右注桑干水。 桑干水又东南,迳黄瓜阜曲西,又屈迳其堆南。徐广 曰:“猗卢废嫡子曰利孙于黄瓜堆”者也。又东,右合枝 津。枝津上承桑干河,东南流迳桑郡北。〈孙云当作桑干郡〉大 魏因水以立郡,受厥称焉。又东北,左合夏屋山水,水 南出夏屋山之东溪,西北流迳故城北,所未详也。又 西北入桑干枝水。桑干枝水又东流,津委浪,通结两 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 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唯 良木耳。俗谓之“南池”,池北对。𣷪陶县之故城南,故曰 南池也。池水又东北,注桑干水,为湿水并受通称矣。 湿水又东北,迳魏亭西,盖皇魏天赐三年之所经建 也。湿水又东北,迳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皇帝于是 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纳称焉。阜上有故宫庙,楼榭基 雉尚崇,每至鹰隼之秋,羽猎之日,肆阅清野,为升眺 之逸地矣。湿水又东流四十九里,东迳巨魏亭北,又 东,崞川注之。水南出崞山县故城南,王莽之崞张也。 县南面元岳,右背崞山,处三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 矣。其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迳繁畤故城东,王 莽之当要也。又北迳巨魏亭,又北迳剧阳县故城西王莽之善阳也。〈善一作鄯〉按《十三州志》曰:“在阴馆县东北 一百三里。其水又东注于湿水。湿水又东迳班氏县 南,如浑水注之。水出凉城旋鸿县。”〈后魏地形志恒州梁城郡有祇鸿县 一本作裋鸿县〉西南五十馀里,东流迳故城南北,俗谓之“独 谷孤城水”亦即名焉。东合旋鸿池水。〈孙云后魏书曰代都有旋鸿池〉 水出旋鸿县东山下,水即成池,北引鱼水,水出鱼谿, 南流注池。池水吐纳川流,以成巨沼。东西二里,南北 四里,北对凉州池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 河。虽隔越山阜,鸟道不远,云霞之间常有。〈疑下有脱字〉西 南流,迳旋鸿县南,又〈宋本作右〉合如浑水。是总二水之名 矣。如浑水又东南流。迳水固县。县以太和中。因山堂 之目以氏县也。〈水固疑是永固之讹㙔考魏书地形志并无此名〉右《会年水》。 〈孙云当作羊水〉水出平城县之西苑外武周塞,北出东转迳 燕昌城南。按《燕书》,“建兴十年,慕容宝自河而还,军败 于参合,死者六万人。十一年,垂众北至参合,见积骸 如山,设策吊之。”〈十六国春秋云设祭吊之礼〉死者,父兄皆号泣哀 恸,垂惭愤呕血,因而寝疾焉。轝过平城北四十里,疾 笃,筑燕昌城而还,即此城也,故北俗谓之老公城也。 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迳方岭,上有文明太皇 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冰固堂。堂 之四周,隅雉列榭,阶栏槛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 也。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 以金银间云雉,有若锦焉。堂之内外四侧结两石扶 〈疑作趺〉帐。〈孙云疑作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 之容,题刻“贞顺”之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在冢。〈宋本 作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远 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 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镜矣。羊水又东注如浑 水。又南至灵泉池枝津东南注池,池东西一百步,南 北二百步,池渚旧名白杨泉,泉上出白杨树,因以名 焉,其犹“长杨”、“五柞”之流称矣。南面旧京,北背方岭,左 右山源,亭观绣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如浑 水。又南迳北宫下,旧宫人作薄所在,如浑水。又南分 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北苑中,历诸池沼。又南迳 虎圈东,魏太平真君五年成之,以牢虎也。季秋之月, 圣上观〈宋本作亲〉《御圈》。上敕虎士效力于其下。事同奔戎, 生制猛兽。〈按穆天子传云有虎在乎葭中七萃之士高奔戎请生捕虎必至之〉即《诗》所 谓“袒裼暴虎,献于公所”也。故魏有《捍虎图》也。又迳平 城西郭内,魏太当〈当作平〉七年所成也。城周西郭外,有 郊天坛,坛之东侧有郊天碑,建兴四年立。其水南又 屈迳平城县故城南。《史记》曰:“高帝先至平城。”《史记音 义》曰:“在雁门”,即此县矣。王莽之平顺也。魏天兴二年, 迁都于此。太和十六年,破太华、安昌诸殿,造太极殿 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干先。〈当作元〉中阳、端门,东西 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阁。东堂东接 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是洛阳八风 谷之《石缁》石也。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 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 其侧,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于堂南对 白台,台甚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路,自内而升,国之 图箓秘籍,悉积其下。台西即朱明阁,直侍之官出入 所由。其水夹御路南流,迳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毁 建白楼。楼甚高竦,加观榭于其上,表里饰以石粉,皓 曜建素,赭白绮分。〈宋本作粉〉故世谓之“白楼”也。后置大鼓 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谓之 “戒晨鼓”也。又南迳皇舅寺西,是太师黎昌凭晋国所 造。〈凭当作冯按后魏书冯熙字晋国文明太后兄也官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在诸州镇建佛图精舍 合七十二处孝文即位为侍中太师〉有“五层浮图,其神图像皆合青石 为之,加以金银火齐,众彩之上,炜炜有精光。”又南迳 水〈当作永〉宁《七级浮图》,西制甚妙。〈西宋本作其〉工在《寡双又 南远》。〈一作绕〉《出郊郭》“弱柳荫街,丝杨被浦”,公私引裂用 周园挽〈宋本作围绕〉长塘曲池,所在布濩,故不可得而论 也。一水南迳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台名也,去平城 七里。”如淳曰:“平城傍之高城,若丘陵矣。”今平城东十 七里有台,即白登台也。台南对罡阜,即白登山也。故 《汉书》称“上遂至平城”,上白登者也,为匈奴所围处。孙 畅之《述画》曰:“汉高祖被围七日,陈平使能画作美女, 送与冒顿,阏氏恐冒顿胜汉,其宠必衰。”说冒顿解围 于此矣。其水又迳宁先宫东,献文帝之为太上皇也, 所居故宫矣。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邺城东 门石桥柱也。按《柱勒》,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徙 之于此。余为尚书祠部,与宜都王穆罢同拜北郊,亲 所迳见。〈罢当作罴迳当作经按后魏书穆罴袭兄爵为宜都王〉柱侧悉镂云炬。 〈古本作矩〉上作蟠螭,甚有形势,信为工巧,去《子丹碑》侧远 矣。其水又南,迳平城县故城东,司州代尹治皇都洛 阳,以为恒州。水左有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 寇谦之所议建也。兼诸《岳庙碑》,亦多所署立。其庙阶 五成。〈宋本作三成〉四周栏槛上阶之土,以木为员基,令干 相枝梧。《以板》切。〈宗本作砌〉其上栏陛承阿上员,制如明堂, 而专室四户。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亲降,受 箓灵坛,号曰“天师。”宣扬道式,暂重当时。坛之东北,旧有静轮宫,魏神麚四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汉书武帝元鼎 二年春起柏梁台服虔注云用百头梁作台因名焉〉“台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 延霄客,下绝嚣浮。《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毁之,物不停 固,白登亦继褫矣。水右有三层浮图,真容鹫架,悉结 石也,装制丽质,亦尽美善也。东郭外,太和中阉人宕 昌公钳耳处,时立祗洹舍于东睾,椽瓦梁栋,台壁棂 陛,尊容圣像,及床坐轩帐,悉青石也,图制可观,所恨 唯列壁合石,疏而不密。庭中有《祇洹碑》,碑题大篆”,非 佳耳。然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跱相望,法 轮东转,兹为上矣。其水自北苑南出,历京城内、河干 两湄,太和十年,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南 结两石桥,横水为梁。又南迳藉田及药圃、西明堂。东 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堂,而不为重隅也。室 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仰象天状,画北通之 宿鸟,盖天也。〈此处错简已正尚有讹误当云画北辰列宿象盖天也〉每月随斗 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 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魏太和 中之所经建也。如浑水又南,与武周川水会,水出县 西南山下,二源翼导,俱发一山,东北流,合成一川,北 流迳武周县故城西,王莽之“桓周”也。〈孙云武周桓周字汉志皆作州〉 又东北,右合黄山水,西出黄阜下,《重》〈孙云疑作东〉北流,圣 山之水注焉。水出西山,东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注 武周川,又东历故亭北,右合火山西谿水,水导源火 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十七步,广减尺许,源 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响,以草爨之,则烟 腾火发。东方朔《神异传》云:“南方有火山焉,长四十里, 广四五里,其中皆生不烬之木,昼夜火然,鼠雨猛风 不灭。”〈古本作得雨猛风不灭考之神异经云得暴风不猛猛雨不灭吴本改作鼠雨误矣〉火中 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馀,细如丝,色白,时时出火。〈神异 经作时时出外〉以水逐而沃之则死。取其毛绩以为布,谓之 “火浣布。”是山亦其类也。但卉物则不能然,其山以火 从地中出,故亦名“荣台”矣。〈荣当作荧郡国志云连浑府遥火山西有火井炎气 上升常若微电以草爨之烟腾火发故名荧台〉火井东五六尺,又东有汤井, 广轮与火井相状,势热又同以草内之则不然,皆沾 濡露结,故俗以“汤井”为目。井东有文井祠,以时祀祭 焉。〈谢云文井祠当作火井祠孙云三卷圁阳县注中鸿门县亦有火井祠〉井北百馀步, 有东西谷,广十许步。南岸下有风穴,厥大容人,其深 不测,而穴中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盛暑,犹须袭裘, 寒吹陵人,不可暂停。而其山出雏乌,形类雅乌,纯黑 而姣好,音与之同,缋采绀发,觜若丹砂。性驯良而易 附。丱童幼子捕而执之,曰赤觜乌,亦曰阿雏乌。按《尔 雅》,“纯黑反哺,谓之慈乌。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 雅乌。白头而群飞者,谓之燕乌。大而白头者,谓之苍 乌。《尔雅》曰:“鸴斯,卑居也。”孙爻〈当作炎〉曰“卑居。”楚乌犍为 舍人,以为壁屋。〈当作卑居〉《说文》谓之雅。雅,楚乌。《庄子》曰:“雅, 贾矣。”马融亦曰贾乌者。〈宋本无者字〉也。又按《瑞应图》,有三 足乌、赤乌、白乌之名,而无记于此乌,故书其异耳。自 恒山以北,并有此矣。其水又东北流,注武周川水。武 周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祇洹舍,并诸窟室,比丘 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崖结 构,其容〈宋本作真容〉巨壮,世法所缔。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川水又东南流出山,《魏土地记》 曰:“平城宫西三十里,武周塞口者也。自山口枝渠东 出入苑,溉诸园池。”苑囿,洛阳殿。〈囿宋本作有〉殿北有宫馆 一,水自枝渠南流,东南出,《火山水》注之。水发火山东 谿,东北流出山。山有石炭,火之热,间樵炭也。〈间宋本作同〉 又东注武周川,迳平城县东南流,注如浑水。又南流, 迳班氏县故城东,王莽之“班副也。”阚骃《十三州志》曰: “班氏县在郡西南百里北,俗谓之去留城也,如浑水。” 又东南流,注于湿水。湿水又东,迳北平邑县故城南, 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地理志》曰:“属代。王莽所谓平 胡也。”《十三州志》曰:“城在高柳南八十里北,俗谓之丑 寅城。”湿水又东迳沙陵南,魏金田之地也。事同曹武, 邺中定矣。湿水又东,迳狋氏县故城北。〈汉书孟康注云狋氏字音 权精〉“王莽更名之曰狋聚也。”《十三州志》曰:“县在高柳南 百三十里,俗为之苦力干城矣。”湿水又东,迳道人县 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之道仁也。”《地理风俗记》曰:“初 筑此城,有仙人游其地,故因以为城名矣。今城北有 渊潭而不注,故俗谓之为平湖也。”《十三州志》曰:“道人 城在高柳东北八十里,所未详也。”湿水又东,迳阳原 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代郡之属县也,北俗谓之北郍 州城。”湿水又东流,又东〈宋本无流又东三字〉阳水注之。水出县 东北泽中,北俗谓之太拔回水,水自源东南流,注于 湿水。又东迳东安阳县故城北。赵惠文王三年,封长 子章为代安阳君,此即章封邑,王莽之“竞安”也。《地理 风俗记》曰:“五原有西安阳”,故此加东也。湿水东迳昌 平县,温水注之。水出南坟下,三源俱导,合而南流,东 北迳湿水。湿水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北,王莽之长昌 也。昔牵招为魏鲜卑校尉,屯此。湿水又东北,迳桑干 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王莽更名之曰安德也。《魏 土地记》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干水去城十里,有温汤,疗疾有验。《经》言出南,非也”,盖误证 矣。魏任城王彰,以建安二十三年伐乌丸,入涿郡,遂 北逐至。〈宋本作逐北遂至〉《桑干》。止于此也。水入。〈宋本作又〉东流,《祁 夷》水注之。〈周礼呕夷之川郑注云呕夷即祁夷而郦注滱水云即呕夷〉水出平舒 县东,迳平舒县之故城南泽中。《史记》:“赵孝成王十九 年,以汾门予燕,易平舒。”徐广曰:“平舒在代,王莽更名 之曰平葆。”后汉世祖建武七年,封扬武将军马成为 侯国。其水控引众泉,以成一川。《魏土地记》曰:代城西 九十里,有平舒城。〈旧本作有城平舒〉西南五里,代水所出。东 北流言代水,非也。祁夷水又东北,迳兰亭南,又东北, 迳石门关北,旧道出中山故关也。又东北流,水侧有 故池。按《魏土地记》曰:“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鱼池, 池西北有代王台,东去代城四十里。”祁夷水又东北, 得飞狐谷,即广野君所谓杜飞狐之口也。苏林据郦 公之说,言在上党,其实非也。如淳言在代,是矣。晋建 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即于此道也。《魏 土地记》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飞狐门,门〈二门字宋本俱作关〉水 西北流,迳南舍亭西,又迳句璅亭西,西北注祁夷水。 祁夷水又东北流,迳代城西。卢植言:初筑此城,板干 一夜自移于此。故代西南五十里大泽中,营城自护, 结苇为九门,于是就以为治。城圆匝而不方,周四十 七里,开九门,更名其故城曰东城。赵灭代,汉封孝文 为代王。梅福《上事》曰:“代谷者,恒山在其南,北塞在其 北,谷中之地,上谷在东,代郡在西,是其地也。王莽更 之曰厌狄亭。”《魏土地记》曰:“城内有二泉,一源流出城 西门,一源流出城北门,二源皆北注代水。祁夷水又 东北,热水注之,水出绫罗泽,泽际有热水亭。其水东 北流,注祁夷水。又东北,谷水注之,出昌平县故城南。 又东北,入祁夷。祁夷右会逆水,水”导源将城东,西北 流迳将城北,在代城东北一十五里,疑即东代矣,而 尚传将城之名。卢植曰:“此城方就而板干自移。”应劭 曰:“城徙西南,去故代五十里,故名代曰东城。”或传书 倒错,情用疑焉,而无以辨之。逆水又西,注于祁夷之 水,逆之为名,以西流故也。祁夷水东北迳青牛渊,水 自渊东注之。《耆谚》云:“有潜龙出于兹浦,形类青牛焉。” 故渊潭受名矣。潭深不测,而水周多莲藕生焉。祁夷 水又北,迳一故城西,西去代城五十里,又疑是代之 东城,而非所详也。又迳昌平郡,东魏太和中置,西南 去故城六十里,又北,连水入焉。水出雊瞀县东,西北 流,迳雊瞀县故城南,又西迳广昌城南。《魏土地记》曰: 代“南二百里有广昌城,南通大岭。”即此。非也。《十三州 记》曰:“平舒城东九十里有广平城。”疑是城也。寻其名 状,忖理为非。又西迳玉莽城南,又西,到剌山水注之。 水出到剌山西,山甚层峻,未有升其巅者。《魏土地记》 曰:“代城东五十里有到剌山,山上有佳大黄也。其水 北流,迳一故亭东。城北有石人,故世谓”之石人城。西 北注连水,又北迳当城县故城西。高祖十二年,周勃 定代,斩陈豨于当城,即此处也。应劭曰:“当桓都山作 城,故曰当城也。”又迳故代东,而西北流注祁夷水。祁 夷水西有随山,山上有神庙,谓之女郎祠,方俗所祠 也。祁夷水又北迳桑干故城东,而北流注于湿水。《地 理志》曰:“祁夷水出平舒”县北,至桑干入湿,是也。湿水 又东北,迳石山水口,水出南山,北流迳空侯城东。《魏 土地记》曰:“代城东北九十里,有空侯城也。”其水又东 北流,注湿水。湿水又东,迳潘城县北,东合协阳关水, 水出协溪。《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 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骃曰:“笄 头山在潘城南”,即是山也。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 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魏 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 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十三州记》曰:“广平城东北一 百一十里,有潘县。”《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树武。其泉从 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 不流,唯洴泉而已。关水又东北流,注于湿水。又东迳 雍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西”〈当作而西〉二十里有 雍洛城,桑干水在城南东流者也。湿水又东,迳下洛 县故城南,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甯县,广甯郡治。 《魏土地记》曰:“去平城五十里,城南二百步有尧庙。”湿 水又东,迳三台北。湿水又东,迳无乡城北,《地理风俗 记》曰:“《燕语》呼亡为无,今改宜乡也。”湿水又东,迳温泉 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魏土地记》曰:“下洛城 东南四十里,有桥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 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 焉无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于湿 水。湿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水出塞外子元镇西,长 川城南小山。《山海经》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脩 水出焉。东南流,迳且如县故城南。应劭曰:“当城西北 四十里,有且如城,故县也。代称不拘名号变改挍其 城郭相去远矣。”《地理志》曰:“中部都尉治于延水,出县 北塞外,即脩水也。”脩水又东南,迳马城县故城北。《地
理志》曰:“东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俗谓是水为河头,河头出戎方,土俗变名耳。又东,迳零丁城南,右合延乡水,水出县西山,东迳 延陵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 故县也。俗指谓之琦城川。”又东迳罗亭,又东迳马城 北,又东注脩水。又东南于〈宋本作流〉大甯郡北。右注雁门 水。《山海经》曰:“雁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雁出其间,在 高柳北。高柳在代中,其山重峦叠𪩘,霞举云高,连山 隐隐”,东出辽塞。其水东南流,迳高柳县故城北,旧代 郡治。秦始皇二十三年虏赵王,迁国以为郡。〈当作以国为郡〉 王莽之所谓“厌狄”也。建武十九年,世祖封代相堪为 侯国。昔牵招斩韩忠于此处。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 里,于代为西北也。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迳一故城,背 山面泽北,俗谓之叱崄城。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而东 北,积而为潭,其陂斜长而不方,东北可二十馀里,广 一十五里。《蒹葭兰》〈一作丛〉生焉,敦水注之导〈当作其〉水导 源西北少咸之山南麓,东流迳参合县故城南。《地理 风俗记》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敦水 东又�水注之,出东阜下,西北流迳故城北,俗谓之 和堆城。又北合敦水,乱流东北注雁门水。故《山海经》 曰:“少咸之山,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郭景纯 曰:“水出雁门山,谓斯水也。”雁门水又东北入阳门山, 谓之阳门水,与神泉水出苇壁北,水有灵焉。及其密 云不雨,阳旱愆期,多祷请焉。水有二流,世谓之比连 泉。一水东北迳一故城东,世谓之“石虎城。”而东北流 注阳门水。又东迳三会亭北,又东迳西伺道城北,又 东,托台谷水注之。水上承神泉于苇壁北,东迳阳门 山南托台谷,谓之托台水,汲引泉谿,《泽泽》涛东注,行 者间一十馀渡。东迳三会城南,又东迳托台亭北,又 东北迳马头亭北,东北注雁门水。雁门水又东迳大 甯郡北,魏太和中置,有脩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脩 水东流注于雁门水”也。《地理志》曰:〈疑衍〉有于延水,而无 雁门脩水之名。《山海经》有“雁门之目而燕。”〈当作无〉说于 延河,自下亦通谓之于延水矣。水侧有桑林,故时人 亦谓是水为藂桑河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 以名焉。于延水又东,迳罡城南。按《史记》,“蔡泽,燕人也, 谢病归相秦,号罡成君。”疑即泽所邑也。世名武罡城。 〈疑脱一于字〉延水又东,左与宁川水合,水出西北,东南流, 迳小甯县故城南。《地理志》:宁,县也。西部都尉治,王莽 之博康也。《魏土地记》曰:“大甯城西二十里有小甯城, 昔邑人班丘仲居水侧,卖药于甯百馀年,人以为寿。 后地动宅坏,仲与里中数十家皆死,民人取仲尸弃 于延水中,收其药卖之。仲被裘,从而诘之北。”〈疑作此〉人 失怖,叩头求哀。仲曰:“不恨汝,故使人知我耳。”去矣。后 为大馀王。〈谢云一作夫馀王〉驿使,永甯。〈永当作来〉北方人谓之“谪 仙也。”于延水又东,黑城川水注之。水有三源,出黑土 城西北,奇源合注,总为一川。东南迳黑土城西,又东 南流,迳大甯县西,而南入延河。延河又东,迳大甯县 故城南。《地理志》云:“广宁也。王莽曰广康矣。”《魏土地记》 曰:“下洛西北百三十里,有大甯城。”于延水又东南,迳 茹县故城北,王莽之谷武也。世谓之如口城。《魏土地 记》曰:“城在鸣鸡山西十里。南通大道,西达宁川。于延 水又东南,迳鸣鸡山西。”《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北三 十里,有延河东流,北有鸣鸡山。”《史记》曰:“赵襄子杀代 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代之夫 人也。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乎’?遂磨笄于山而 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疑脱一地字〉为磨笄山。 〈孙云磨笄山在今保安州汉涿鹿县秦上谷郡治〉每夜有野鸡群鸣于祠屋 上,故亦谓之为鸣鸡山。《魏土地记》云:“代城东南二十 五里有马头山,其侧有锺乳穴。赵襄子既害代王,迎 姊姊代夫人。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 义也’。磨笄自刺而死,使者自杀。民怜之,为立神屋于 山侧,因名之为磨笄之山。”未详孰是。于延水又南迳 且居县故城南,王莽之久居也。〈旧本作王莽之所谓文居也〉其水 东南流,注于湿水。《地理志》曰:“于延水东至广宁入治”, 非矣。
又东过涿鹿县北。〈注〉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 东北流,迳涿鹿县故城南,王莽所谓“褫陆”也。黄帝与 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河,即于是处 也。其水又东北与陂。〈一作阪下同〉泉合其水,导源县之东 泉。《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 一里有陂泉,泉上有黄帝祠。”《晋太康地理记》曰:“陂泉, 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 无南。”〈古本作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 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则流注陂泉,乱流东北入 涿水。”涿水又东,迳平原郡南,魏徙平原之民置此,故 立侨郡,以统流离。涿水又东北,迳祚亭北,而东北入 湿水,亦云“涿水枝分入匈奴者,谓之涿耶。”地理潜显, 难以究昭,非所知也。湿水又东南,左会清夷水,亦谓 之沧河也。水出长亭南,西迳北城村故城北。又西北, 平乡川水注之。水出平乡亭西,西北流注清夷水。清 夷水又西北,迳阴莫亭,在居庸县南十里。清夷水又西,会牧牛山。《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八十里有牧牛 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河之上源也。山在县东北三 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庙。耆旧云,“山下亦有百泉竞 发,有一神牛驳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山得其名。” 今山下导九十九泉,积以成川,西南流国。〈宋本作谷〉水与 浮图沟水注之,出夷舆县故城西南,王莽以为朔调 亭也。其水俱西南注于沧水。又西南,右合地裂沟。古 老云:“晋世地裂,分此界间成沟壑”,有小水,俗谓之分 界水南流入沧河。又西迳居庸县故城南,魏上谷郡 治。昔刘虞攻公孙瓒不克,北保此城,为瓒所擒,有粟 水入焉。水出县下城西枕水,又屈迳其县南,南注沧 河。又西与右阳沟水合,水出县东北,西南流迳居庸 县城北,西迳大翮小翮山南。高峦截云,层陵断雾,双 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 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 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辄不至。 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 送之。次仲首发于道。〈古本作首发于迈〉化为大乌。〈御览引作大鸟〉“出 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 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 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翮神。山屋东有温汤水口,其 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峰举四十里,上庙则次仲庙也。” 右出温汤,疗治万病。泉所发之麓,俗谓之土亭山。此 水炎热倍甚,诸汤下足,便烂人体。疗疾者要须别引 消息用之耳,不得言。〈孙云谓不得声言其热耳言之则更灼热矣〉次《翮山》。 〈宋本作大翮山〉东。其水东南流,左会阳沟水,乱流南注沧河。 沧河又左,得清夷水口,《魏土地记》曰:“牧牛泉西流与 清夷水合者也。”自下二水互受通称矣。清夷水又西, 灵亭城水注之。水出马兰西泽中,众泉泻流。〈宋本作溜〉归 于泽。泽水所钟,以成沟渎。渎水又左,与马兰谿水会, 水导马兰城,城北负山势,因阿仍谿,民居所给,唯仗 此水。水南流出城东南入泽水。泽水又南迳灵亭北, 又屈迳灵亭东,落次仲鸟翮于此,故是亭有“灵亭”之 称矣。其水又南流,注于清水。清水〈并当作清夷水〉又西得泉 沟水,会水导源川南平地,北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 南,得桓公泉。盖齐桓公霸世,北伐山戎,过孤竹,西征 束马,县车上卑耳之西极,故水受斯名也。水源出沮 阳县东《西而》〈谢云当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清夷水又西迳 沮阳县故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曰朔 调,县曰沮阴。阚骃曰:“涿鹿。”东北至〈李云疑脱一上字〉谷城六 十里。《魏土地记》曰:“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其水又屈 迳其城西南流注于湿水。湿水南至马陉山,谓之“落 马河。”
又东南出山。〈注〉湿水又南入山,瀑布飞梁县河注壑, 漰湍十许丈,谓之“落马洪”,抑亦孟门之流也。湿水自 南出山,谓之清泉河,俗亦谓之曰“干水”,非也。湿水又 东南迳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过广阳蓟县北。〈孙云广阳今京师蓟县今大兴 注〉湿水又东,迳广阳 县故城北。谢承《汉书》曰:世祖与铫期出蓟,至广阳,欲 南行,即此城也。谓之小广阳。湿水又东北,迳蓟县故 城南。魏氏《土地记》曰:“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而不迳 其北”,盖《经》误证矣。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 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 矣。武王封召公之故国也。秦始皇二十三年灭燕,以 为广阳郡。汉高帝以封卢绾为燕王,更燕国。城有万 载宫、光明殿。王莽改曰广公,县曰代成。东掖门下,旧 慕容隽立铜马像处。昔慕容廆有骏马,赭白有奇相 逸力。至隽光寿元年,四十九矣,而骏逸不亏隽奇之 比。鲍氏骢命铸铜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颂其傍,像 成而马死矣。大城东门内道左。有魏征南将军《建城 乡景侯刘靖碑》。晋司隶故尉。〈当作校尉〉《王密表》:“功加于民, 宜在祀典。”以元嘉四年九月二十日刊石建碑,扬于 后叶矣。湿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水,西注 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道泉流结西湖, 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渌水澄澹,川 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 城南东门注昔铫期启戟处也。〈后汉书铫期从光武徇蓟时蓟中起兵应 王郎之檄光武趣驾出百姓聚观满道不得行期骑马奋戟瞋目大呼曰䟆众皆披靡及至城门已闭攻 之得出〉其水又东入湿水。湿水又东迳燕王陵南。陵有 伏道,西北出蓟城中。景明中,造浮图建利。〈当作刹〉穷泉。 掘得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寻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 二基趾盘〈疑作磐〉固犹自高壮,竟不知何王陵。湿水又 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迳 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魏氏土地记》曰: 蓟东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其水又东南入湿水也。 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注〉汉光武建武二年, 封颍川太守寇恂为雍奴侯,魏遣张郃乐进围雍奴, 即此城矣。笥沟,水之别名也。《魏氏土地记》曰:“清泉河, 上承桑干河东流,与潞河合湿水东入渔阳,所在枝 分,故俗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微
涓浅薄,裁足津通,凭借涓流,方成川圳。清泉至潞,所在枝分,更为微津,散漫难寻故也。按:《魏书地形志》,“平原郡博平。”〈注〉二汉属东郡,晋属。有 博平城、桑叶城、湿水。
《澄城郡》“五泉。”〈注〉真君七年置。有五泉水、湿水。〈按此只言湿水 亦未有桑干名〉
按:《隋书地理志》马邑郡“云内。”〈注〉有湿水。
马邑郡神武。〈注〉后魏置神武郡,后齐改曰“太平”,后周 罢郡。有桑干水。〈诸史志至此始有桑干水之名〉 按《辽史地理志》,“南京析津府有桑干河。”
弘州博宁军。有“桑干河。”
奉圣州武定军永兴县有桑干河,在州南六十里。 按《金史地理志》,朔州鄯阳〈注〉晋故县。有“桑干、河 马邑。”〈注〉晋故县。有洪涛山、《灅水》又有桑干河。
应州“金城。”〈注〉晋故县。有桑干河、浑河。〈按此以桑干浑河为二河〉 山阴。〈注〉本名“河阴。”有桑干河。
蔚州:〈注〉北有桑干河。
定安。〈注〉晋县有“桑干河。”
按:《明一统志》:“保安州桑干河在州城西南四十里,旧 州城南一里,一名漯水,自浑源州流至州境,土田赖 以灌溉。与温河、洋河合流,东南入宛平县界,为芦沟 河。”
“按《明会典》,芦沟河出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 从雷山发为浑泉,会桑干河及云中诸水,经太行山 入宛平县界,东南至看丹口,分为二派。一东流至通 州高丽庄入白河,一南流至霸州合易水,又南至丁 字沽入运河东岸自庞村回龙等庙处,至芦沟桥堤 岸,长二十五里,宣德以后,时决时修。正统元年,决狼” 窝口。弘治二年决杨木厂。正德元年又决狼窝口。俱 敕大臣督修。嘉靖三十五年题准共修东岸狼窝口 等决口一十八处,凡筑堤二千三百九十二丈,甃以 条石。四十一年,水决西岸,复命修筑。东西两岸,各分 八区,每区约五十丈,凡为石堤九百六十丈。
按《畿辅通志》:“顺天府,芦沟河在府西南二十五里,本 桑干水,又名漯水,俗曰浑河,黄河别源也。源出山西 大同府桑干山下,经太行山入宛平县界。出芦沟桥 下,东南至看丹口,分二支,一流至通州高丽庄入白 河,一南经固安县至武清县小直沽,与卫河合流入 海。”
按《山西通志》:太原府代州雁门废县西北六十里,有 累头山,七峰如斗形,又名北斗山,一名牛斗山。山之 神能兴云雨,宋金俱有封号。《水经》:“湿水出雁门阴馆 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注云:湿水出累头山,又东 北会桑干水,上下洪源七轮,谓之桑乾泉,即溹涫水 者也。
按《马邑县志》,“县北十五里有洪涛山,一名累头山,灅 水出焉。周围里许,有七泉涌出,俗名洪涛泉,即桑干 之源也。山下有桑干河神庙,碑刻犹存。《汉书》谓之冶 水,《水经》谓之溹涫水,下与金龙水合流,经山阴应州 大同县界,东南入芦沟河。”又按《水经》,“其河源自太原 汾阳燕京山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雷山之阳,汇为” 七泉:曰上源,曰玉泉,曰“三泉”,曰“司马洪涛”,曰“金龙池”, 曰“小芦”,曰“小浦。”七泉合而为一,是谓“桑干河。”由县治 之西,东南流朔州北有七里河。西北下峪有腊河,南 山有灰河及雁门关、太和岭,凡水自南而北者悉归 之。过应州,则浑源水自东来。又沿泓州之襄山至顺 圣,则葫芦河水注之。经广灵、灵仙、定安而西,以至灅 阳之杨河、怀来之沩河。又滑石之水自东北来者,及 山西之水皆合,是为“合河。”至宛平县境分而为二:一 从葫芦沟东南入海,一从金口络都城东合白河入 海。
按《朔州志》:“灰河在州南三里,源出宁武军山口,流至 马邑北洪涛村,伏流十五里涌出,经州城南至马邑 注桑干河。”
腊河,在州北二十里,洪涛山之阳,水连桑干。
趵突泉,在雁门关西门外,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 北流出塞口,入桑干河。
按《山阴县志》,“桑干河在县北十里。”
黄水河,源出朔州之三泉,流经辛村,至元英村,稍散 乱,复聚于黑屹塔村,经流县城南,至东辛寨入于桑 干河。
按《应州志》:“桑干水,在州西二十里。”
浑河在州东二十里。源出浑源州神头村,西流至安 边镇,折而北流,合于桑干河。
黄水河在州西南八里,至山阴县城南入桑干河。 按《大同府志》:大同县如浑水,一名街河,在城东北四 十里,开山口,两源合为一,历城东而南流,与武州川 水合,注于桑干河。
按《浑源州志》:“浑源河在州东南十里,源出叹土峪,绕 城西北汇为大泽,名浑源川。西流入神谿,至应州龙 首山折而北,入桑干河。”
崞川,源出州东北二十里,流经州西南十五里古崞县麻家庄,合浑河至应州西安镇,折而北流,注桑干 河。
按《广灵县志》,“壶流河在县南关外,源出莎泉,其形如 壶,经蔚州入桑干河。”
按《太原府志》:“天池在静乐县北一百四十里管涔山 谷,名祁连泊池,潜通桑乾泉,旱不涸,霖不滥。隋开皇 间,建寺池上。今祷雨有应。”
按《宣府镇志》:“浑河在保安卫西南二十五里。”今妫川 洋河交流至芦沟入海,即桑干河。
燕尾河在保安卫南二十里。桑干洋河合流,如燕尾 然。
龙湾河在永宁卫西北一十里。源自缙阳山下,西流 入桑干河。
桑干河在顺圣西城南二十里,源出马邑洪涛山下, 与金龙池合流,东南入芦沟河。
妫川,在延庆州界。流至怀来城东南,又西流合桑干 水。
溪河在儒州。今考之,源自永宁县界团山,流经隆庆, 南合沽河,西至怀河,入桑干水。
万全左卫洋河在城北五里。自西河口流入境内城 北,与东河合,至保安与桑干河合,达于芦沟。
按《保定府志》,“浑河在新城县东二十五里,即桑干河, 源出代郡,经宣府宛平、固安、新城,达直沽入于海。” 按《房山县志》,“广阳水出县北公邨,经良乡东广阳,与 盐沟水合,入桑干河。”
按《宛平县志》,“芦沟河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本桑干水, 俗曰浑河。”
芦沟桥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浑河上。
按《良乡县志》:“广阳河自房山北公村至本县境,南流 至桑干河。土人呼浑河。发源自山西,经宛平县,过芦 沟桥至本境,流入固安县三岔口,与湖良河合,达霸 州,入于直沽。”
按《涿州志》:“浑河在州东三十里,桑干下流。”
按《固安县志》:“浑河发源于山西大同府马邑县东北 桑干山,东经宣府镇,过顺圣州及蔚州北镇,至黑龙 潭,悬流数尺,势如瀑布,声如隐雷。东过土木驿,始折 而南,入太行山宛平县境。出芦沟桥下流入县境。明 嘉靖初,徙县北十馀里。每岁秋霖水涨,巨浪滔天,然 且带沙拥泥,沧桑屡易,故道难寻。万历中,又徙县西” 十馀里。无何,又徙县城堤下。至万历四十一年,水势 泛涨,竟与堤平,湮没村居庐舍过平。其近村居民,或 巢居,或结草依堤岸而居,困敝极矣。邑侯禹城孙公, 与邑绅郭光复,率合城士民,荷锸从事,日夜修筑,始 得保全。后又徙县北虞岱店,又徙庞家庄,至今则由 官村与清水交流矣。
按《东安县志》:浑河自西北浚流,下抵瀛海,中经县西, 地仅七里馀,甚为民害。究河之自,其源出山西云中 口外,名曰桑干河,贾浪仙所谓“无端更渡桑干水”,辽 天祚遗传国玉玺于桑干河,即此是也。入我中国,经 马邑县入芦沟桥,至东安州过耿就桥,一分东至界 河,入土楼东南,一分西至界河,入左奕西南。今自芦 沟桥下流,从固安县经永清县北,东注自孙家垡,一 分流永清之南,一分流东安之西。至隆庆末年,分派 于东安者,又分为二股,“一股经东横流,由韩村至管 家屯迤东,离县城二十馀里;一股从韩村往东南,下 历衡亭、左奕、朱村、马子庄等处,下至挑河头,民甚苦 之。”至万历二十三年春,水复奔溃,至七月朔四日,始 徙于霸州。
按《永清县志》:“桑干河即古漯河,又名小黄河,迁徙无 常,土人称为浑河,原在固安。明嘉靖间,水溢至县境, 漂没庐舍。至万历初,中丞王一鹗筑堤,延袤五十馀 里障之。又至二十二年,复抵永清界,且逼城垣。至三 十五年,复大溢,城垣堤岸俱崩。又至后数十年,始迁 固安迤西几七十里,合白沟河南流,下注于海,而其 患遂息”云。
桑干水部艺文一
《加封桑干河神广济王制 》元成宗
朔州桑干河,源会雁门,流通马邑,目击灵贶,吻合前 闻。名久著于朔方,神举登于王爵,令著不刊之典,祭 符咸秩之文,有感必通,无德不报。执法有褒崇之请,
奉常据礼制而言,广济王可加封《协应广济王桑干水部艺文二〈诗〉
《渡桑干河 》唐·雍陶
南客岂曾谙塞北,年年唯见雁飞回。今朝忽渡桑干 水,不似身来似梦来。
渡桑干河 贾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 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前题》冯海粟
几年朔客渡桑干,野水潺潺滴沥寒。回首燕南烟雨 外,西风沙雁报平安。
《前题》宋·苏辙
“《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南渡桑乾风始 和,冰开《易》水应玉波。
桑干秋涨 明晏璧
八月桑干秋序平,狂澜百折浪涛惊。天兵移海水欲 立,河伯取山宫未成。蛟蜃群趋疑故穴,鶤鹏骞举任 前程。几回待渡思舟楫,乱石穿江无限情。
过桑干河入云中 蔡叆
白草黄沙汉使稀,桑干渡马驻斜晖。孤城雉堞依危 障,古戍狼烟起翠微。入夜角声惊客梦,凌风霜气裂 征衣。《云州》一望天连水,惟见山头朔雁飞。
桑干水部纪事
《北史》:“魏孝文帝以金珠穿七鱼于天池滨,后于桑干 得所穿之鱼。又以金缕笴箭射池中鲸,亦于桑干获 之。”
《辨疑志》:幽州石老者,卖药为业,年八十,忽然腹大,十 馀日全不下食,饮水而已。其夕犹扶持而行。比明,其 子号泣叫四邻云:“适来有两白鹤入我父室中,吾父 亦化为白鹤,同飞去。”遂指云中白鹤擗地号叫。顷之, 人异而观之,皆焚香跪拜。节度使李怀仙及兵马使 朱希采验见室中有穿纸格出入处。遍问邑人,四邻 皆言石老化为白鹤飞去,翔翥云间。移时,节度使赐 石老子米一百石,绢一百匹,远近传石老得仙。太清 宫道士段常著《续仙传》,备载石老得升仙事。月馀,其 子与邻人争斗,官中推鞫,乃为绢不平,云:“石老病久”, 其夕奄然将终。其子以木贯大石,缚父尸,沉于桑干 河水,妄指云中白鹤是父。州县复差人检,兼于所沉 处捞漉得尸。怀仙怒,遂杖杀其子。里伍节级科次瘗 其“《石老》死尸。”
《山西通志》:“宋太宗淳化三年七月,桑干河溢,漂禾坏 屋,溺人甚众。”
《宣府镇志》:“淳化四年秋七月,契丹桑干河洋溢,漂禾 稼,坏屋庐,杀人甚众。”
《宋史孔守正传》:“守正,开封浚仪人。累迁日骑东西班 指挥使,从征范阳,至金台驿。时契丹兵在涿州东,守 正与傅潜率御前东西班,分两阵驰击之,逐北二十 馀里,降其羽林兵数百人。继与高怀德、刘廷翰合兵 追之,至桑干河,契丹自是不敢近塞。以劳再迁日骑 都指挥使。”
《辽史圣宗本纪》:“统和七年五月辛卯,猎桑干河。 十一年秋七月己丑,桑干河洋溢居庸关西,害禾稼 殆尽。奉圣、南京居民庐舍多垫溺者。”
二十三年十一月辛亥观渔桑干河。
《天祚本纪》:保大二年春正月,余睹引金人逼行宫,上 率卫兵五千馀骑幸云中,遗传国玺于桑干河。 《金史·河渠志》:芦沟河,大定十年,议决芦沟以通京师 漕运。上忻然曰:“如此则诸路之物可径达京师,利孰 大焉!”命计之,当役千里内民夫。上命免被灾之地,以 百官从人助役。已而敕宰臣曰:“山东岁饥,工役兴则 妨农作,能无怨乎?开河本欲利民,而反取怨,不可,其 姑罢之。”
十一年十二月,省臣奏复开之。自金口疏导,至京城 北入壕,而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计工可八十日。 十二年三月,上令人覆按,还奏止可五十日。上召宰 臣责曰:“所馀三十日,徒妨农费工,卿等何为虑不及 此?”及渠成,以地势高峻,水性浑浊,峻则奔流漩洄,啮 岸善崩;浊则泥淖淤塞,积滓成浅,不能胜舟。其后,上 谓宰臣曰:“分芦沟为漕渠,竟未见功。若果能行,南路 诸货皆至京师而价贱矣。”平章政事驸马元忠曰:“请 求识河道者按视其地。”竟不能行而罢。
二十五年五月,芦沟决于上阳村。先是,决显通寨,诏 发中都三百里内民夫塞之。至是复决。朝廷恐枉费 工物,遂令且勿治。
二十七年三月,宰臣以“孟家山金口闸下视都城,高 一百四十馀尺,止以射粮军守之,恐不足恃,傥遇暴涨,人或为奸,其害非细。若固塞之,则所灌稻田,俱为 陆地,种植禾麦,亦非旷土。不然,则更立重闸,仍于岸 上置埽官廨署及埽兵之室,庶几可以无虞也。”上是 其言,遣使塞之。夏四月丙子,诏封芦沟水神为安平 侯。
二十八年五月,诏:“芦沟河使旅往来之津要,令建石 桥。”未行而世宗崩。
章宗大定二十九年六月,复以涉者病河流湍急,诏 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桥。明昌三年三月成,敕命名 曰广利。有司谓车驾之所经行,使客商旅之要路,请 官建东西廊,令人居之。上曰:“何必然,民间自应为尔。” 左丞守贞言:“但恐为豪右所占,况罔利之人多止东 岸,若官筑则东西两岸俱称,亦便于观望也。”遂从之。 六月,芦沟堤决,诏速遏塞之,无令泛溢为害。右拾遗 路铎上疏言:当从水势分流以行,不必补修元同口 以下丁村以上旧堤。上命宰臣议之,遂命工部尚书 胥持国及路铎同检视其堤道。
《元史·河渠志》:“芦沟河,其源出于代地,名曰小黄河,以 流浊故也。自奉圣州界流入宛平县境,至都城四十 里东麻谷,分为二派。”太宗七年岁乙未八月敕:“近刘 冲禄言,率水工二百馀人,已依期筑闭芦沟河元破 牙梳口,若不修堤固护,恐不时涨水冲坏,或贪利之 人盗决溉灌,请令禁之。刘冲禄可就主领,毋致冲塌” 盗决。犯者以违制论,徒二年,决杖七十。如遇修筑时, 所用丁夫器具应差处调发之。其旧有水手人夫内 五十人差官存留不妨。已委管领常切巡视体究,岁 一交番。所司有不应副者,罪之。
《世祖本纪》,“至元十六年六月丙子,进封桑干河洪济 公为显应洪济公。”
《河渠志》:“浑河本芦沟水,从大兴县流至东安州武清 县,入漷州界。至大二年十月,浑河水决左都威卫营 西大堤,泛溢南流,没左右二翊及后卫屯田麦。由是 左都威卫言,十月五日,水决武清县王甫村堤,阔五 十馀步,深五尺许。水西南漫平地,流环圆营仓局,水 不没者无几。恐来春冰消,夏雨水作,冲决成渠,军民” 被害,或迁置营司,或多差军民修塞,庶免垫溺。三年 二月十二日,省准,下左右翊及后卫、大都路委官督 工修治,至五月二十日工毕。
仁宗皇庆元年二月十七日,东安州言,浑河水溢,决 黄埚堤一十七所。都水监计工物移文工部。二十七 日,枢密知院塔失帖木儿奏:“左卫言浑河决堤口二 处,屯田浸不耕种,已发军五百修治。臣等议,治水有 司职耳,宜令中书戒所属用心修治。”从之。七月,省委 工部员外郎张彬言巡视浑河,六月三十日霖雨,水 “涨及丈馀,决堤口二百馀步,漂民庐,没禾稼。乞委官 修治,发民丁刈杂草兴筑。”
延祐元年六月十七日,左卫言:“六月十四日,浑河决 武清县刘家庄堤口,差军七百,与东安州民夫协力 同修之。”
延祐三年三月,省议“浑河决堤。”�“没田禾,军民蒙害。 既已奏闻,差官相视,上自石径山金口,下至武清县 界,旧堤长计三百四十八里,中间因旧修筑者,大小 四十七处,涨水所害合修补者一十九处,无堤刱修 者八处,宜疏通者二处,计工三十八万一百,役军夫 三万五千,九十六日可毕。如通筑则役大难成,就令 分作三年为之。”省院差官,先发军民夫匠万人,兴工 以修其要处。是月二十日,枢府奏:“拨军三千,委中卫 佥事督修治之。”
延祐七年五月,营田提举司言:“去岁十二月二十一 日,屯户巡视广赋屯北浑河堤二百馀步将崩,恐春 首土解水涨,浸没为患,乞修治。”都水监委濠寨,会营 田提举司官、武清县官督夫修完广武屯北陷薄堤 一处,计二千五百工;永兴屯北堤低薄一处,计四千 一百六十六工落。�村西冲圮一处,计三千七百三 十三工。永兴屯北崩圮一处,计六千五百十八工。北 王村庄西河东岸至白坟儿,南至韩村西道口,计六 千九十三工。刘邢庄西河东岸,北至宝僧百户屯,南 至白坟儿,计三万七百十二工。总用工五万三千七 百二十二。
泰定四年四月,省议:“三年六月内霖雨,山水暴涨,泛 没大兴县诸乡桑枣田园。”移文枢府,于七卫屯田及 见有军内,差三千人修治。
《许有壬传》:有壬转中书左丞。二年,囊加庆善八及孛 罗帖木儿献议,开西山金口,导浑河,逾京城达通州, 以通漕运。丞相脱脱主之甚力。有壬曰:“浑河之水,湍 悍易决而足以为害,淤浅易塞而不可行舟,况地势 高下,甚有不同,徒劳民费财耳。”不听。后卒如有壬言。 《畿辅通志》:涿州旧塔,立桑干河中,名填河塔。嘉靖中, 塔崩,内古钱飞空如蝶,尔后河水时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