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207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七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七卷目录
沂水部汇考
考
沂水部纪事
淄水部汇考
考
淄水部纪事
淄水部杂录
山川典第二百七卷
沂水部汇考
《禹贡》徐州之沂水
沂水源出山东青州府蒙阴县之南河川,东南流至 沂水县城西,又南合桑泉水,与蒙阴水南流,至沂州 城东,绕城北与小沂水、祊水、涑水合流,迳古剡城南, 至江南之邳州城南,合淮水、泗水入于海。
考
按:《书经·禹贡》:“淮沂其乂。”〈疏〉沂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子 山,南至下邳入泗,过郡五,行六百里。〈蔡传〉《地志》云:“出泰 山郡。盖县艾山,今沂州沂水县也。南至于下邳,西南 而入于泗。”曾氏曰:“徐州水以沂名者非一。”郦道元谓 “水出尼丘山,西北径鲁之雩门,亦谓之沂水。水出太 公武阳之冠石山,亦谓之沂水。而沂水之大,则出于 泰山也。”又按:徐之水有泗有汶,有汴、有漷,而独以淮、 沂言者,《周职方氏》:“青州,其川淮、泗,其浸沂沐。”周无徐 州,兼之于青。周之青即禹之徐,则徐之川莫大于淮, 淮乂则自泗而下,凡为川者可知矣。徐之浸莫大于 沂,沂乂则自“沐”而下,凡为浸者可知矣。
按:《周礼夏官职方氏》:“正东曰青州,其浸沂沐。”〈订义〉易氏 曰:《汉志》“泰山郡盖县,沂水南至下邳入泗。”盖县在唐 及今皆兖州之境。下邳,唐属泗州,今为淮阳军。沂水 径下邳,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又一水径 城东亦注泗,谓之“小沂水。”
按:《前汉书地理志》:“京兆尹南陵。”〈注〉文帝七年置。沂水 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霸水亦出蓝田谷,北入 渭。
《泰山郡》。盖。〈注〉沂水南至下邳入泗。
东莱郡“曲成。”〈注〉有参山、万里沙祠。阳丘山,治水所出, 南至沂入海。
按《淮南子。地形训》,“沂出台台。”
按:《后汉书郡国志》,“泰山郡,盖沂水出。”
下邳国下邳本属东海。〈注〉戴延之《西征记》曰:“有沂水 自城西,西南注泗,别下回城南,亦注泗。”
按《水经》,“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注〉《郑元》云:“出沂山,亦 或云临乐山。水有三源,南源所导,世谓之柞泉;屯水 所发,俗谓之鱼穷山。”〈御览引此三源作二源屯水作北水山作泉〉俱东南 流,合成一川,右会洛预水,水出洛预山,东北流注之。 沂水东南,左合桑预水,水北出桑预山,东流。〈一作注〉于 沂水。沂水又东南,螳螂水入焉。出鲁山东南流,右注 沂水。水又东迳盖县故城南,东会连绵之水,水发连 绵山,南流迳盖城东,而南入沂。沂水又东迳浮来之 山,《春秋经》书“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即公来山也, 在邳乡西,故号曰邳、来之间也。浮来之水注之,其水 左控三川,右会甘水,而注于沂。沂水又南迳爆山西。 山有二峰,相去一里,双峦齐秀,员峙若一。沂水又东 南,迳东苑县故城西,与沂水合。孟康曰:“县故邺邑,今 邺亭是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弟吉为东 苑侯。〈按史汉年表作东莞〉魏文帝黄初中,立为东苑郡。〈晋书地志云太 康元年分琅琊置东莞郡此云黄初中立未详〉《东燕录》谓之“团城。”刘武帝北 伐广固,登之以望王难。〈王难字误当作五龙广固有五龙口塞其口则城必陷〉 魏。南青州治。《左氏传》曰:“莒、鲁争郓,为日多。”〈宋本作久〉“矣。今 城北郓亭是也。”京相璠曰:“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 亭,故鲁郓邑。世变其字,非也。《郡国志》:东苑有郓亭。”今 在团城东北四十里,犹谓之故东苑城矣。小沂水出 黄孤山,西南流,迳其城北,西南注于沂。沂水又南,与 闾山水合,水出闾山,东南流,右佩二水,总归于沂。沂 水南迳东安县故城东,而南合时密水。水出时密山, 莒地。莒人归共仲于鲁,及密而死,是也。密水东流,迳 东安城南,汉封鲁孝王子强为东安侯。密水又东南 流入沂。沂水又南,桑泉水北出五女山,东南流,巨围 水注之。水出巨围之山,东南注于桑泉水。桑泉水又 东南,堂阜水入焉。其水导源堂阜。《春秋?庄公九年》:“管 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杜预曰:“东莞蒙阴 县西北有夷吾亭者是也。”堂阜水又东南,注桑泉水。 桑泉水又东南,迳蒙阴县故城北,王莽之蒙恩也。又 东南,与�崮水合,水有二源双会,东导一川,俗谓之 “汶水”也。东迳蒙阴县,注桑泉水。又东南,庐川水注之。 水出鹿岭山,东南流,左则二川臻凑,右则诸葛泉源 斯奔乱流迳城阳之卢县,故盖县之卢上里也。汉武 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弟刘稀为侯国。〈汉书王子侯表云城 阳共王弟豨封雷侯按卢与雷古字通用周礼庐维读作雷雍是也〉王莽更名之曰“著善”矣。又东南注于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右合蒙、阴 二水,水出蒙阴山,东北流。昔琅琊承宫避乱此山,立 性好仁,不与物竞。人有认其黍者,舍之而去。其水东 北流入沂。沂水又南迳阳都县故城东,县故阳国也。 齐同盟,齐利其地而迁之者也。汉高帝六年,封将军 丁复为侯国。沂水又南与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阴, 东流迳阳都县南,东注沂水。沂水又左合温水,水上 承温泉陂,而西南入于沂水者也。
南过琅邪临沂县东,又南过开阳县东。〈注〉沂水南迳 中丘城西。《春秋?隐公七年》“夏,城中丘。”《左传》曰:“书不时 也。”沂水又南,迳临沂县故城东。《郡国志》曰:琅邪有临 沂县,故属东海郡。有洛水注之。水出泰山南武阳县 之冠石山。《地理志》曰:冠石山,洛水所出。应劭《地理风 俗志》曰:武水出焉,盖水异名也。东流迳蒙山,下有蒙 祠。洛水又东南,迳颛臾城北。《郡国志》曰:县有颛臾城。 季氏将伐之,孔子曰:“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社稷之 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便近于费者 也。”洛水又东南流,迳费县故城南。《地理志》东海之属 县也。为鲁季孙之邑,子路将堕之,公山弗扰师袭鲁, 弗克。后季氏为阳虎所执,弗扰以费畔,即是邑也。汉 高帝六年,封陈贺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顺从也。许 慎《说文》云:“沂水出东海费县,东西入泗。从水斤声。”吕 忱《字林》亦言是矣。斯水东南所注者,沂水在西,不得 言东南趣也。皆为谬矣。故世俗谓此水为小沂水。洛 水又东南迳祊城南。《春秋?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 之祀而祀周公,使宛归泰山之祊而易许田。”杜预《释 地》曰:“祊,郑”祀泰山之邑也,在琅邪费县东南。洛水又 东南流,注于沂。沂水又南迳开阳县故城东,县故鄅 国也。《春秋左传昭公十八年》,“邾人袭鄅,尽俘以归。鄅 子曰:‘余无归矣’。从孥于邾。”是也。后更名开阳矣。《春秋· 哀公三年》经书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者是 矣。县故琅邪郡治也。
又东过襄贲县东,屈从县西南流,又屈南过郯县西。 〈注〉《鲁连子》称:“陆子谓齐湣王曰:‘鲁费之众臣,甲舍于 襄贲者也’。”王莽更名章信也。郯,故国也,少昊之后。《春 秋》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公与之宴。昭子叔孙婼问 曰:‘少昊鸟名官,何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黄帝炎 帝以云火纪官,太皞以龙纪少皞瑞凤鸟统历。鸟官 之司,议政斯在。孔子从而学焉。既而告人曰:‘天子失 官,学在四夷者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四年,越子末句 灭郯,以郯子鸪归。”〈今竹书纪年晋烈公六年于越子朱勾伐郯以郯子鸪归〉县故 旧鲁也,东海郡治。秦始皇以为郯郡,汉高帝二年,更 从今名,即王莽之沂平者也。
又南过良城县西,又南过下邳县,西南,入于泗。〈注〉《春 秋左传》曰:“昭公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吴子辞, 水道不可以行,晋乃还。”是也。《地理志》曰:“良城,王莽更 名承翰矣。”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于 城北西南入泗;一水迳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 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圮。昔张子房遇黄石 公于圮上,即此处也。建安二年,曹操围吕布于此,引 沂、泗灌城而擒之。
按:《魏书 地形志》,“鲁郡鲁。”〈注〉二汉、晋属。有牛首亭、五父 衢、尼丘山、房山、鲁城、叔梁纥庙、孔子墓庙、沂水、泗水。 下邳郡下邳〈注〉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有沂水巨川 神祠。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沂水出沂州沂水县艾山, 南至下邳西南入泗。《禹贡》徐州“淮沂其乂。”《职方》“青州 浸。”曾氏曰:“徐州水以沂名者非一。”郦道元谓“水出尼 丘山西北,迳鲁之云门,亦谓之沂水;水出泰山武阳 之冠石山,亦谓之沂水。”《禹贡广记》曰:“沂水经下邳县, 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经城东,屈曲” 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
按:《金史地理志》:“邳州下邳。”〈注〉有沂水。
兖州“曲阜。”〈注〉宋名“仙源。”有沂水。
按图书编《沂水考》,郑康成云:“沂水出沂山。《水经》云:‘出 盖县艾山’。道元则曰:‘沂有二源,一出柞泉山,一出鱼 穷山’。”余按今蒙阴县东北地名南河川,小阜之下有 曰狗泉,此沂源也。东南迳马头固山,有泉东流与之 合,北望沂山五十里,殊无别源。据《周礼》,沂山因其水 得名。康成又齐之大儒,不应有误,疑沂山水源古流, “今竭耳。”沂水过马头固,南流,迳盖县故城,又南至沂 水县城西,又南至河阳村,桑泉水西来入焉。《道元》云: “桑泉水出五女山,南流纳堂阜水,即今蒙阴东北惮 阜、大水二河也。”又南合蒙阴水,通名为汶河,东注沂。 沂水又南迳诸葛城,又南迳王祥墓,孝感水入焉。其 水出墓西戚沟湖,剖冰跃鲤之地。又南至沂州之城 东,小沂水西来入焉。小沂出蒙山西,东过费县神山, 纳祊水。祊水出县南关阳川,至沂州西,分为涑水,涑 自州城西,小沂自城北,俱入沂。宋庆历间,《沂州修城 碑》云:“大小二沂,环流外转。而小沂尤湍于西北,平日 波如簟纹,清浅可爱,及山雨水至,如百万阵马,摩垒而来”,谓此水也。沂水又南,分流三十六穴湖,东通沭 水。又南迳古郯城,又南至下邳入泗。下邳古城,在今 邳州南道。元云:“沂水至下邳分为二,一自城北趋南 入泗,一自城之东南入泗。东,沂水上有桥,徐泗间呼 为圮桥子房,遇黄石公进履处。”今入泗者,西沂耳。 按《山东通志》:沂河在沂州城东二里,源出蒙阴县东 北南河川迳蒙阴沂州郯城南,迳邳州,注淮、泗,入于 海。《水经》:“沂水出泰山郡盖县艾山”,即此。
按《青州府志》,“临胊县南一百二十里有沂山,西连岱 宗,东连琅邪巨海,沂水出此。”
沂水县之西南一百三十里。蒙阴县之西北一百二 十里,有艾山。《水经》云:“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即此 沂水县。沂河,在县西一里。《周礼》:青州,“其浸沂、沭”是也。 郑元注曰:“沂山,沂水所出。”贾公彦曰:“沂水出沂山,水 取名于山也。”郦道元曰:“沂有二源,一出柞泉山,一出 鱼穷山,俱东南流,合成一川。右会预山,东北流注之, 东”南螳螂水入焉。出鲁山东南流,右注沂水。又东迳 盖县故城南,东会连绵之水。水发连绵山,南流迳盖 城东,而南入沂。沂水又东迳浮来之山,即公来山也, 浮来水注之。其水左控三川,右会甘水,而注于沂。沂 水又南迳爆山西,山有二峰,双峦齐秀,员峙若一。南 迳东菀县故城西。“小沂水出黄柘山,东”南流迳其城 北,南注于沂,今俗谓“牛心山,小河所出”,或即此也。沂 水又南与闾山水合,水出闾山,东南流,总归于沂。沂 水又南迳东安县故城东,今县南三十里小城址。当 是而南合时密水,水出时密山,莒地。莒人归共仲于 鲁,及密而死,是也。东流迳东安城南,又东南流入于 沂。沂水南桑泉、堂阜诸水入之。盖今蒙阴诸水,俗名 汶河,桑钦所谓“沂水南至河阳村,桑泉水西来入之” 者也。沂水又南,迳阳都县故城东,又南,与蒙山水合。 水出蒙山之阴,东流迳阳都县,东南注沂,又南入临 沂县界。
汶河在县西南八十里,即桑泉水也。合蒙阴诸水入 县界,东北流,又折而南至河阳村入于沂。
铜井泉在县西南六十里。其泉四出西岭,下有土为 壤地,而伏流滚滚,声闻于外者汇为一水,下流五里 入于沂。
大石渊在故东安城西南。西北诸山谷水,至此汇为 大渊,方数顷,鱼泊之利,居民赖之。下流一里入于沂。 雪王台泉,在县西八十里。其台不知其所自始,或曰: “故薛国之台也。”上有佛寺,泉出台前,溪壑幽胜,合桑 泉水,流九十里入于沂。
上泉在县西四十里,通顺乡。东南流四十里入于沂。 龙王泉在县西北九十里,东流一里入于沂。
灰泉,在县北一百里。东南流七十里入于沂。
小水泉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南流二里入于沂。 张庄泉在县西北十七里,东南流二里入于沂。 蒙阴县城东北八十里,有黄孤山,小沂水之源出此, 西南流转东入于沂。
蒙阴水在县东南九仙、绵山二社地。水出蒙阴山,东 北流入于沂。螳螂水,在福吉社,俗名“松仙河”,源出鲁 山,东南流注沂水。
南河在南河社,即《齐乘》所谓南河川也。源出贾庄社, 北流至玉泉社,玉泉水来入至南河社,狗泉水来入。 合流至河庄注沂水。
按《兖州府志》,曲阜县东南六十里有尼山,其山中峰 之麓为宣圣庙。东为中和壑,沂水出焉。《水经注》:“沂水 出鲁城东南,尼丘山西北。”是也。流而下为智源溪。 沂河出蒙阴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艾山,《水经》云:“出泰 山”,盖县艾山,即此地也。南流至沂水县城西,又南至 蒙阴县东南,汶水注之。汶水有二,一出蒙山东涧,一 出沂水县南山谷间,至是入焉。沂水又南迳王祥墓, 孝河水注之,河出墓西戚沟湖,相传即剖冰跃鲤处 也。又南至沂州城北,祊水入之。祊水出费县大匡崓, 西流经其境内,受浚水。浚水在费县北二十五里,东 流会诸水,经古费墟而东,至于王庄,入于祊水。祊水 又合朱龙河水,朱龙河在费县东二十里,源出马东 山,北入于祊水。祊水又合苍水,苍水在费县南苍山 之西,源出楼子峪,北流入于祊水。祊水又合柳毅河 水,柳毅河在费县南四十里,源出铁城,北流入于祊 水。祊水又合横沟,横沟在费县东十里,源出左城岸 西山曲间,东北流入于祊水。祊水又合浊泉,浊泉在 费县荆山上,将雨则浊,雨止则清。流入于祊水。祊水 由祊田东流,至沂州城北,入于沂水。沂水又南至沂 州城东,小沂水从西来入之。《齐乘》:“小沂水出蒙山西”, 《滕志》辨其不然,以为小沂水有二源,皆出滕县,东流 至彭家集,合而为一。北至蒙山,复折而东,至于州境, 入于沂水。沂水又南至镇海门外,涑水从西来入之。 涑水出费县南四十里天井汪,南流至沂州,分为二 支,其一流入郯城,其一经故即丘城下,过沂州西门, 屈从其北,复折而南,至是入于沂水。沂水又南迳郯城县西,白马河水从东来入之。白马河出九龙山,西 流过县城西,入于沂水。沂水又南至邳州境,与泇水 合,又南过周湖,又南过柳湖,又南过黄墩湖,又南过 落马湖,入于大河。
沂水入漕之泉,曲阜县十九:曰“珠河泉”,曰“咏归泉”,曰 《双泉》,曰“迁泉”,曰“辋泉”,曰《柳青泉》,曰“茶泉”,曰《城北新泉》, 曰《城南新泉》,曰“新泉”,曰“温泉”,曰“连珠泉”,曰“濯缨泉”,曰 “巧泉”,曰“曲沟泉”,曰“青泥泉”,曰“新安泉”,曰“埠下泉”,曰“近 温泉”,合而为沂水。
按《江南通志》,淮安府,“沂河在邳州城西一里,自沂州 南流下邳入泗河。”
合湖在睢宁县西北七十里,合邳州沂水南会于河, 故名。
按《淮安府志》:邳州沂河在州西一里。《地志》云:“沂水出 自泰山郡盖县艾山,经沂州沂水县流至下邳西南 入泗。”今为黄流淤塞,至猫儿窝入会通河东流。
沂水部纪事
《左传》襄公十九年春,诸侯还自沂,上盟于督扬。 《西京杂记驰象》曰:“昔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 年休还家,其妇采桑于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见 而悦之,乃遗黄金一镒。妻曰:‘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 独处,三年于兹,未有被辱于今日也’。采不顾,胡惭而 退,至家,问家人妻何在,曰:‘行采桑于郊,未返’。”既还,乃 向所挑之妇也。夫妻并惭,妻赴《沂水》而死。
《宋书符瑞志》:张良游于下邳,沂水之上,有老父来,直 至良前而堕其履,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 殴之,以其老,乃下取,跪进。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 骇。父去里所复来,曰:“孺子可教也。”
《三国魏志武帝本纪》:建安三年:“九月,公东征布。冬十 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进至下邳,布自将骑逆击,大 破之,获其骁将成廉。追至城下,布恐欲降,陈宫等沮 其计,求救于术,劝布出战,战又败,乃还固守,攻之不 下。时公连战,士卒罢,欲还用荀攸、郭嘉计,遂决泗、沂 水以灌城。月馀,布将宋宪、魏续等执陈宫,举城降。” 《隋书薛胄传》:“胄字绍元,河东汾阴人也。除兖州刺史。 先是,兖州城东沂、泗二水,合而南流,汎滥大泽中。胄 遂积石堰之,使决令西注,陂泽尽为良田,又通转运, 利尽淮海,百姓赖之,号为薛公丰兖渠。”
《山东通志》:“明崇祯四年,沂水二龙斗于沂河,河水氾 溢,漂没数千家。”
淄水部汇考
《禹贡》青州之淄水
淄水源出今山东济南府淄川县城南七十里,莱芜 县城东二十里原山之阳。流迳青州府城西,又迳临 淄、益都、乐安、寿光诸县界,合济水东入于海。
考
按:《书经夏书禹贡》:“潍淄其道。”〈疏〉淄水出泰山莱芜县 原山,东北至千乘博昌县入海。〈蔡传〉《地志》云:“出泰山郡 莱芜县。”原山,今淄州淄川县东南七十里原山也。东 至博昌县入济,今青州寿光县也。
按《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浸菑时。”〈订义〉黄氏 曰:“淄水出淄州淄川县原山,北至博兴县入济。”易 氏曰:“《汉志》泰山郡莱芜县原山,淄水所出,东至博昌 入泲。考《舆地记》,则袭庆府莱芜县有原山,淄水所出。 其地即汉之泰山郡。东北流入淄川县,汉莱芜故城 在东北,过临淄县东,又东北过利津县,又东北入于 海。”西《汉志》乃同入泲,盖入泲乃禹川之旧。自济之上 流既涸,故淄水入海。
按:《汉书地理志》:“泰山郡莱芜。”〈注〉原山,甾水所出。 梁国蒙。〈注〉获水,首受甾获渠,东北至彭城入泗。 按:《淮南子地形训》,“淄出自饴”
按《水经》,“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注〉淄水出县西南 山下,世谓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经》有 原山之论矣。《淮南子》曰:“水出自饴山,盖山别名也。东 北流,迳莱芜谷,屈而西北流,迳其县故城南。”《从征记》 曰:“城在莱芜谷,当路岨绝,两山间道,由南北门。”汉末 有范史云为莱芜令,言莱芜在齐,非鲁所得引。旧说 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 《禹贡》所谓莱夷也。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 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余按太、无、莱、柞,并山名也, 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 也。应劭《十三州记》曰:“太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淄水 又西北转迳城西,又东北流,与一水合。水出县东南, 俗谓之家桑谷水。《从征记》名曰“圣水。”《列仙传》曰:“鹿皮 公者,淄川人也。少为府小吏,才巧,举手成器。岑山上
有神象,人不能到。小吏白府君,请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转轮,造县阁,意思横生,数十日,梯道成。上其巅,作祠屋,留止其傍,其二间以自固。食芝草,饮神泉,七十 馀年。淄水来山下,呼宗族,得六十馀人,命上山半,水 出,尽”漂一郡,没者万计。小吏辞遣家室,令下山著鹿 皮衣,升阁而去。后百馀年,下卖药齐市也。其水西北 流注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谓之“莱芜口”,东北流者也。 又东北过临淄县东。〈注〉淄水自山东北流,迳牛山西, 又东迳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水出南郊山 下,谓之天齐渊,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山即 牛山也。左思《齐都赋》曰:“牛岭镇其南者也。”水在齐八 祠中,齐之为名,起于此矣。〈封禅书云秦始皇东游海上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 八神者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大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在东 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七曰日主祠成山八曰 四时主祠琅邪〉《地理风俗记》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 也。其水北流,注于淄水。又东迳四豪冢北,水南山下 有四冢,方基圆坟,咸高七尺,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 冢也。”淄水又东北,迳荡阴里西,水东有冢,一基三坟, 东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之坟也。 晏子恶其勇而无礼,投桃以毙之,死葬阳里,即此也。 淄水又北,迳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王莽之齐 陵县也。《尔雅》曰:水出其前,左为营丘。武王以其地封 太公望,赐之以四履,都营丘,为齐或以为都营陵。《史 记》:周成王封师尚父于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莱侯 与之争营丘。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 安,殆非就封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至营丘,陵亦 丘也。献公自营丘徙临淄。余按营陵城南无水,惟城 北有一水,世谓之白狼水,西出丹山,俗谓凡山也。东 北流,山《尔雅》出前左之文,不得以为营丘矣。营丘者, 山名也。《诗》所谓“子之营兮,遭我乎峱之间兮”,作者多 以丘陵号同,又去莱差近,咸言太公所封。考之《春秋 经书》,“诸侯城缘陵”,《左传》曰:“迁,杞也。”《毛诗》郑注并无“营” 字,瓒以为非,近之。今临淄城中有丘,在小城内,周回 三百步,高九丈,北降丈五,淄水出其前,故有营丘之 名,与《尔雅》相符。城对天齐渊,故城有齐城之称。是以 晏子言:“始爽鸠氏居之,逢伯陵居之,太公居之。”又曰: “先君太公筑营之丘。”季札观风,闻齐音,曰:“泱泱乎,大 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田巴入齐,过淄《自镜》〈旧误 作回巴按新序云田巴临淄水而观形自知丑恶〉郭景纯言:“齐之营丘,淄水 迳其南及东也,非营陵明矣。献公之徙,其犹晋氏深 翼居绛,非谓自营陵而之也。其外郭即献公所徙临 淄城也,世谓之虏城”,言齐涽王伐燕,燕王哙死,虏其 民宝居,因郭以名之。〈当作虏其民实居郭因以名之〉秦始皇三十四 年,灭齐,为郡,治临淄。汉高六年,封子肥于齐,为王国。 王莽更名济南也。《战国策》曰:“田单为齐相,过淄水,有 老人涉淄而出,不能行,坐沙中。单乃解裘于斯水之 上也。”
又东过利县东。〈注〉淄水自县东北流,迳东安平城北, 又东迳巨淀县故城南。征和四年,汉武帝幸东莱,临 大海,三月耕巨淀,即此也。县东南则巨淀湖,盖以水 受名也。淄水又东北,迳广饶县故城南。汉武帝元鼎 中,封菑川靖王子刘国为侯国。淄水又东北,马车渎 水注之,受巨淀。〈李云当作首受巨淀〉淀,即浊水所注也。吕忱曰: 浊水一名溷水,出广县为山,世谓之治岭山。东北流, 迳广固城西。城在广县西北四里,四周绝涧,岨水深 隍,晋永嘉中,东莱人曹嶷所造也。水侧山际有五龙 口。义熙五年,刘武帝伐慕容超于广固也,以藉崄难 攻,兵力劳弊。河间人元文说裕云:“昔赵攻曹嶷,望气 者以为绳水带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当必陷。” 石虎从之。嶷请降。降后五日,大雨雷电震开。后慕容 恪之攻段龛,十旬不拔,塞口而龛降。降后无几,又震 开之,旧基犹存,宜城修筑,裕塞之。超及城内男女,皆 悉脚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为晋所擒也。然城之所 跨,实凭地崄,其不可固城者在此。浊水东北流,迳尧 山东。《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狩 登此山,后人遂以名山。”庙在山之左麓,庙像东面,华 宇修整,帝图严饰,轩冕之容穆然。山之上顶,旧有上 祠,今也毁废,无复遗式。盘石上尚有人马之迹,徒黄 石而已。唯刀剑之踪逼真矣。至于燕锋代锷,魏铗齐 铭,与今剑莫殊,以蜜摹写,知人功所制矣。〈齐铭宋本作齐铓疑 当作齐镡以蜜摹写谓以蜡摹拓其迹也树提伽经云庶人然脂诸侯然蜜天子燃漆晋书山涛传有蜜 章亦谓以蜡封奏章也〉西望胡公陵,孙畅之所云青州刺史傅 弘仁言“得铜棺隶书处。”浊水又东北流,迳东阳城北, 东北流合长沙水,水出逢山北阜,世谓之阳水也。东 北流迳广县故城西,旧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阳 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顶,洞开,望若门 焉。俗谓是山为“礔。”〈当作劈〉头山,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 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馀,长津激浪,瀑布而 下。澎赑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并北流入 阳水。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后 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 嬉娱,尤慰羇心,但恨此水时有通塞耳。阳水东迳故七级寺禅房,南水北则“长庑遍驾。”〈旧本作偏驾〉迥阁承阿 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钵闲设,所谓“修修释子,眇眇 禅栖”者也。阳水又东,迳阳城东南。义熙中,晋青州刺 史羊穆之筑此,以在阳水之阳,即谓城之东阳城,世 以浊水为西阳水故也。水流亦有时,穷通信为灵矣。 昔在宋世,是水绝而复流,刘晃赋《通津》焉。魏太和中, 此水复竭,辍流积年。先公除州,即任未期。〈北史郦范字世则范 阳涿鹿人太武时给事东宫文成践祚追录先朝旧勋赐爵永宁男为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司马及定 三齐范多进策白曜多用其谋遂表为青州刺史进爵为侯〉是水复通,澄映盈川, 所谓幽谷枯而更溢,穷泉辍而复流矣。海岱之士,又 颂通津焉。平昌尨民孙道相颂曰:唯彼绳泉,竭逾三 龄,祈尽圭璧,竭穷斯牲,道从隆替,降由圣明。耋民河 间赵嶷颂云:“敷化未期,元泽潜施,枯源扬澜,涸川涤 陂。”北海郭钦曰:“先政辍津,我后通洋,但颂广文烦,难 以具载。”阳水又北屈迳汉城阳景王刘章庙东,东注 于巨洋。后人堨断,令北注浊水。时人通谓浊水为阳 水,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二水浑流,世谓之为长沙 水也,亦或通名之为绳水。故晏谟、伏琛为《齐记》,并云: 东阳城既在绳水之阳,宜为绳阳城。非也。世又谓阳 水为洋水。余按群书盛言洋水出临胊县,而阳水导 源广县,两县虽邻,川上不同,于是疑焉。浊水又北迳 臧氏台西,又北迳益城西,又北流注巨淀。《地理志》曰: “广县为山,浊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淀。巨淀之右 又有女水注之,水出东安平县之蛇头山。”《从征记》曰: “水西有桓公冢,甚高。大墓方七十馀丈,高四丈,员坟 围二十馀丈,高七丈馀,一墓方七丈,二坟。”晏谟曰:“依 《陵记》非葬礼,如承世故,与其母同墓而异坟,伏琛所 未详也。”冢东山下女水原有桓公祠,侍其衡。〈三字未详〉奏 魏武王所立,曰:“近日路次齐郊,瞻望桓公坟垄,在南 山之阿,请为立祀,为块然之主。”郭缘生《述征记》曰:齐 桓公冢在齐城南二十里,因山为坟,大冢东有女水。 或云齐桓公女冢在其上,故以名水也。女水导川东 北流,甚有神焉。化隆则水生,政薄则津竭。燕建平六 年,水忽暴竭,元明恶之,寝病而亡。燕太上四年,女水 又竭,慕容超恶之,燕祚遂沦。女水东北流,迳东平安 县故城南。《续述征记》曰:“女水至安平城南,伏流一十 五里,然后更流注北杨水城,故酅亭也。”《春秋鲁庄公 三年》,纪季以酅入齐。《公羊传》曰:“季者何?纪侯弟也。贤 其服罪,请酅以奉五祀。田成子单之故邑也。”〈史记齐襄王入 临淄封田单为安平君集解云安平城在青州临淄县东十九里古纪之酅邑也〉后以为县。 安陵有平,故此加“东”也。世祖建武七年,封菑川王子 刘茂为侯国。又迳安平城东,东北迳垄丘东,东北入 淀。《地理志》曰:“葂头山,女水所出,东北至临淄入巨淀。” 又北为马车渎,北合淄水。又北,时绳之水注之。时水 出齐城西南北二十五里,平地出泉,即如水也,亦谓 之源水,因水色黑,俗又目之为黑水。西北迳黄山东, 又北历愚山,山东有愚公冢。时水又屈而迳杜山北 有愚公谷。齐桓公时,公隐于谿,邻有认其驹者,公以 与之。山即杜山之通阜,以其人状愚,故谓之“愚公。”〈韩非 子曰齐桓公入山问父老此为何谷答曰臣旧畜牛生犊以子买驹少年谓牛不生驹遂持而去傍邻谓 臣愚遂名为愚公谷〉故山水有石梁,亦谓为石梁水。又有𣶩水 注之。水出时水东,去临淄城十八里,所谓𣶩中也。俗 以𣶩水为宿留水,西北入于时水。《孟子》“去齐三宿而 后出𣶩”,故世以此而变水名也。水南山西有王歜墓, 昔乐毅伐齐,贤而封之,歜不受,自缢而死。水侧有田, 引水溉,迹尚存。时水又西北,迳西安县故城南,本渠 也,齐大夫雍禀之邑矣。〈左传作雍廪〉王莽更之曰东宁。时 水又西至石洋堰,分为二水,谓之石洋口。枝津西北 至梁邹入泲。时水又北迳西安城西,又北,《京水系水》 注之。水出齐城西南,世谓寒泉也。东北流直申门,西 京相璠杜预并言:申门即齐城南面西第一门矣,为 申池。昔齐懿公游申池,邴戎庸职二人害公于竹中。 〈左传作邴歜阎职〉“今池无复仿佛,然水侧尚有小小竹木,以 时遗生也。”左思《齐都赋注》:“申池在海滨,齐薮也。”余按 《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伐齐,戊戌伐雍门之荻,己亥焚 雍门,壬寅焚东北二郭;甲辰东侵及沂,而不言北掠 于海。且晋献子尚不辞死以逞志,何容对仇敌而不 征暴草木于海嵎乎?及炎夏火流,非远游之辰;懿公 见弑,盖是“白龙《鱼遁》”,见困近郊矣。〈遁当作服〉左氏舍近遗 远,考古非议,杜预泛言,有推据耳。系水傍城北流,迳 阳门西水次有故封处,所谓“齐之稷下”也。当战国之 时,以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邹衍、淳于髡、田骈、接 子、慎到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 论议,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十人。刘向《别录》 以稷为齐城门名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门下,故曰 稷下也。”《郑志》曰:“张逸《问赞》云:‘我先师棘下生,何时人’? 郑元答云:‘齐田氏时善学者所会处也。齐人号之棘 下生,无常人也’。”余按,《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如齐, 盟于稷门之下。汉以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史记· 音义》曰:“欲以继踪齐稷下之风矣。”然棘下又是齐城
内地名。《左传定公八年》,“阳虎劫公伐孟氏,入自上东门,战于南门之内,又战于棘下者也。”盖亦儒者之所萃焉,故张逸疑而发问,郑元释而辩之,虽异名,于见 大归一也。城内有故台,有营丘,有故景王祠,即朱虚 侯章庙矣。《晋起居注》云:“齐有大蛇,长三百步,负小蛇, 长百馀步,迳于市中,市人悉观,自北门所入处也。北 门外东”北二百步,有齐相晏婴冢宅。《左传》晏子之宅 近市,景公欲易之,而婴弗更,为诫曰:“吾生则近市,死 岂易志。”乃葬故宅,后人名之曰清节里。系水又北,迳 临淄城西门北,而西流迳梧宫南。昔楚使聘齐,齐王 飨之梧宫,即是宫矣。其地犹名梧台里。台甚层秀,东 西一百馀步,南北如减,即古梧宫之台。台东即《阙子》, 所谓“宋愚人得燕石处。”台西有《石杜碑》。〈一作石柱碑〉碑犹 存,汉灵帝熹平五年立,其题云:“梧台里系水,又西迳 葵丘北。”《春秋·庄公八年》,“襄公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 京相璠曰:‘齐西五十里有葵丘地,若是无戍之’。”《僖公 九年》,“齐桓会诸侯于葵丘,宰孔曰:‘齐侯不务修德而 勤远略,葵丘不在齐也’。”引湖广汾阴葵丘山阳西北 葵城宜在此,非也。余原《左传》连称管至父之戍“葵丘, 以瓜时而往还之期,请代弗许,将为齐乱。故令无宠 之姝候公于宫,因无知之出,遂害襄公。若出远无伐, 宁得谋及妇人而为公室之乱乎?”是以杜预稽《春秋》 之旨,即传安之注于临淄西。不得舍近托远,苟成已 异。于异可殊,即义为负。然则葵丘之戍,即此地也。时 水西左迤为潭,又西迳高阳侨郡南,魏所立也。又西 北流,注于时。时水又东北流,绳水注之。水出营城东, 世谓之汉溱水也。西北流迳营城北,汉景帝四年,封 齐悼惠王子刘信都为侯国。绳水又西迳乐安南博 昌县故城南,应劭曰:“昌水出东莱昌阳县,道远不至, 取其嘉名。”阚骃曰:“县处势平,故曰博昌。”绳水西历贝 丘京,相璠曰:“博昌县南近绳水,有地名贝丘,在齐西 北四十里。《春秋》庄公八年,齐侯田于贝丘,见公子彭 生,豕立而泣,齐侯坠车伤足,于是处也。”绳水又西北, 入时水。《从征记》又曰:水出临淄县北,迳乐安博昌南 界,西入时水者也。自下通谓之为绳也。昔晋侯与齐 侯宴,齐侯曰:“有酒如绳。”指喻此水也。时水又屈而东 北,迳博昌城北。时水又东北,迳齐利县故城北,又东 北,迳巨淀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广饶县故城北,东北 入淄水。《地理风俗志》曰:淄入濡。《淮南子》曰:“白公问微 言曰:‘若以水投水,如何’?孔子曰:‘淄绳之水合,易牙尝 而知之,谓斯水矣’。”〈淮南所引孔子白公语出列子说符篇及吕氏春秋审应览俱作淄 渑〉
又东北入于海。〈注〉淄水入马车渎,乱流东北迳琅槐 故城南,又东北迳马并城北,与时绳之水,互受通称, 故邑流其号。又东北至皮丘沈,入于海。故晏谟、伏琛 并言“淄绳之水,合于皮丘沈西。”《地理志》曰:“马车渎至 琅槐入于海也。”盖举县言也。
按:《隋书地理志》,河南郡“桃林。”〈注〉开皇十六年置。有上 阳宫。有淄水。
鲁郡嬴。〈注〉开皇十六年分置牟城县,大业初并入焉。 有艾山。有淄水。
按:《地理通释·名臣议论考》:“临淄,青州临淄县,古营丘 之地。城临淄水,故曰临淄,师尚父所封。”
按《金史地理志》:“淄州,淄川。”〈注〉有淄水。
按:《续文献通考》:“山东青州府:淄水在府城西五十里, 源出泰安州莱芜县原山,流达临淄,至寿光县入于 济。”
按《山东通志》,济南府有原山,在淄川县南七十里,莱 芜县东二十里。淄水出其阴,下流至青州府城西五 十里,又迳临淄、益都、寿光界入济水。《禹贡》潍、淄其道 田单见老人涉淄处。皆指此。
按《济南府志》,莱芜县东北七十里有原山,东界益都, 高耸出群山之上,峰顶有夏禹祠,一名岳阳山。《尚书 禹贡》“浮于汶”注云:“汶水出莱芜县原山之阳,西南而 入济。淄水出原山之阴,东北而入海。”《齐乘》曰:“《地志》云: 原山,淄水所出,跨淄川、益都两县界。”按淄川之命名 以此。自颜神镇割入益都,原山遂不接淄川界矣。 按《青州府志》益都县淄水,《齐乘》云《书传》曰:“出泰山郡 莱芜县原山之阴,东至博昌入海。”按《地志》,水黑为淄, 出今益都县颜神镇东南二十五里岳阳山东麓,地 名泉河,古莱芜地,岳阳即原山也。东北流迳莱芜谷, 又北迳马陵,俗名长峪道,非庞涓之马陵也。出峪东 流,淄川圣水入焉。又东北迳牛山,折而北,天齐渊水 入焉。又北渐临淄东城。又东北迳安平故城北。又东 北迳乐安县东,古广饶地。又北入巨淀。又北出注马 车渎,合时水入海。淄多伏流,俗谓“上下有八十漏。” 乐安县《淄水水经》:“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至乐安 城南二十里黄丘店南入邑境。北至曲堤,折而东北 流,迳城东十里朱家道口。”又东北迳古巨淀。广饶、琅 槐地寿光县界,合济水入海。而桑钦偶遗巨淀、广饶、 琅槐三方未及。是以郦道元《补注》之曰:“淄水又东迳 巨淀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广饶县故城南,又东北迳琅槐县故城南。”所谓三县故城南,其实为利县之东, 今城之东北尔。淄往有堤在朱家道口,嘉靖丙午,知 县王本固所筑也。先是,淄流至此,滋溃东岓,坏良田 何限?自是以来,始复其故安流矣。
淄水部纪事
《左传》:“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
《晏子》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 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
《淮南子》:“臾儿易牙,淄、渑之水合者,尝一哈水而甘苦 知矣。”
《战国策》:齐襄王立,田单相之。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 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 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 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之,恐后之。”〈恐单先发〉左右顾无 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女闻吾言乎?”对 曰:“闻之。”王曰:“女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 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 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虽单之 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苏代谓《孟尝君》曰:“今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 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土以 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 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 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 漂者将如何耳’?”
《册府元龟》:“周太祖广顺三年八月,淄州临河镇淄水 决,邹平长山人四千堙塞。”
《山东通志》:“鹿皮翁,淄川人。少精木工。山上有神泉,人 不能至。翁于泉上作转轮悬阁,又于山顶作寺舍,止 其旁七十年。一日下山呼宗族六十馀人登其山,俄 淄水涨,尽漂一郡。后卖药于市,不知所终。”
《青州府志》:“明愍帝崇祯十六年,益都淄河中狼行五 六成群。”
淄水部杂录
《青州府志》:“商山一曰铁山。崔淡《述征赋》云:‘涉淄水,过 相都,登铁山,望齐密’”,即此山也。在益都境内,隶高苑, 去高苑实远。
《通志略》曰:“杜预谓淄入汶,班固谓淄入济,桑钦谓淄 入海”,考其形势,当以杜为正,岂其然乎?诸说惟桑氏 为有据,宜其以水名家也。
《临淄志》云:“城东五里南十五里,水岸有钓台,相传为 严子陵披裘钓处,故邑名临淄。广崖平沙,石颗如球, 而干潦无定时。潦则弥漫,干则濡轨而已。俗所谓九 干十八溜”者也。
《水经》云:“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又东北过临淄,又 东过利县,又东北入海。”此其以原委言之。今细流清 浅,粼粼见石者,盖淄之本派。而夏秋之交,黄浊弥漫, 则西南诸山雨水流注,此其源矣。
《乐安志论》曰:“淄水自临淄入乐安,地界土疏,每秋夏 大雨时行,西南山壑之水或萃,而河渠浅狭,岸复善 崩,则恣为民病。即余所见,己酉以来,淄决朱家道口, 凡一再徙,坏民田舍不可胜计。乃三决曲堤,顺流而 北,几没城垣。微杨、吴二令塞之于前,姜令塞之于后, 吾邑其水居乎?噫淄,名川也,既不通舟楫,又不资灌” 溉而徒贻吾人忧。盖水之无利有害者也。有民社 者念之堤防,可无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