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218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十八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十八卷目录
河部汇考二
考
山川典第二百十八卷
河部汇考二
考
按《水经》,“河水又南入葱岭山。”〈注〉河水重源有三,非为 二也。一源西出身毒之国,葱岭之上,西去休循二百 馀里,皆故塞种也,南属葱岭,高千里。《西河旧事》曰:“葱 岭在敦煌西八千里,其山高大,上生葱,故曰葱岭也。” 河源潜发其岭,分为二水,一水西迳休循国南,在葱 岭西。郭义恭《广志》曰:“休循国居葱岭,其山多大葱。”又 迳难兜国北,北接休循,西南去《罽宾》国三百四十里。 河水又西迳罽宾国北。〈注〉月氏之破塞,王南君罽宾, 治循鲜城。土地平和,无所不有,金银珍宝、异畜奇物, 逾于中夏,大国也。山崄有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 身热”之阪,人畜同然。
河水又西,迳月氏国南。〈注〉治监氏城。其俗与安息同。 匈奴冒顿单于破月氏,杀其王,以头为饮器,国遂分, 远过大宛,西居大夏,为大月氏。其馀小众不能去者, 共保南山羌中,号“小月氏”,故有“大月氏”、“小月氏”之名 也。
又西迳安息南。〈注〉城临妫水,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 有商贾车船行旁国画革旁行,为书记也。〈元本此下接空须菩 提至子合同乃错简今改正于又西迳陀卫国注或云悬钵虚下〉 河水与《霓罗》《跂禘》水同注《雷翥海》。〈注〉释氏《西域记》曰: “霓罗跂禘,出阿耨达山西之北,迳于阗国。”《汉书西域 传》曰:“于阗以西,水皆西流,注于西海。”
又西迳四大塔北。〈注〉释法显。所谓竺刹尸罗国。汉言 截头也。佛为菩萨时。以头施人。故因名国。国东有投 身喂饿虎处。皆起塔。
又西,迳陀卫国北。〈注〉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邑。佛为 菩萨时,亦于此国以眼施人,其处亦起大塔。又有佛 楼沙国,天帝释变为牧牛小儿,聚土为佛塔,法王因 而成大塔,所谓四大塔也。《法显传》曰:“国有佛钵,月氏 王大兴兵众,来伐此国,欲持钵去,置钵象上,象不能 进。更作四轮车载钵,八象共牵,复不进。王知钵缘未 至,于是起塔,留钵供”养。钵容二斗,杂色而黑多,四际 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贫人以少华投中便满,富人 以多华供养,正复百千万斛,终亦不满。《佛图》曰:“佛钵, 青玉也,受三斗许,彼国宝之。供养时,愿终日香华,不 满则如言,愿一把满,则亦便如言。”又按道人竺法维 所说,佛钵在大月支国起浮图,高三十丈,七层钵处, 第二“层金络络锁县钵,钵是青石,或云悬钵虚空。须 菩提置钵在金杌上,佛一足迹与钵共在一处。国王 臣民悉持梵香、七宝璧玉,供养塔迹。佛牙袈娑、顶相 舍利,悉在佛楼沙国。”释氏《西域记》曰:“捷陀越王城西 北有钵吐罗越城,佛袈娑王城也。东有寺,重复寻川 水。西北十里有河步罗龙渊。佛到上浣衣”处,浣石尚 存。其水至安息,注雷翥海。又曰:“捷陀越西西海中有 安息国。”竺枝《扶南记》曰:“安息国去私诃条国二万里, 国土临海上,即《汉书》天竺安息国也。户近百万,最大 国也。”《汉书·西域传》又云:“犁靬条支临西海,长老传闻, 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自条支乘水西行,可 百馀日,近日所入也。”〈古本作西行可月馀日近可十日日所入也〉或河水 所通西海矣。故《凉土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 西入大海,东为河源”,《禹记》所云昆仑者焉。张骞使大 宛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达于昆仑者也。河水自 葱岭分源,东迳伽舍罗国。释氏《西域记》曰:“有国名伽 舍罗逝”,此国狭小,而总万国之要道无不由。城南有 水,东北流出罗逝西山,山即葱岭也。迳岐沙谷出谷, 分为二水,一水东流,迳无雷国。北,治卢城。俗与其西 夜〈当作其俗与西夜〉《子合同》。又东流,迳依耐国,北去无雷五 百四十里,俗同“子合。”又东流,迳蒲犁国北,治蒲犁谷, 北去疏勒五百五十里,俗与子合同。
河水又东,迳皮山国北。〈注〉治皮山城,西北去莎车三 百八十里。
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 海。河水又东,与于阗河合。〈注〉南源导于阗南山,俗谓 之“仇摩置。”自置北流,迳于阗国西,治西城。〈西城旧本作西域〉 上多玉石。西去皮山三百八十里,东去阳关五千馀 里。释法显自乌帝西南行。〈佛国记作邬夷〉路中无人民,沙〈一本 作涉〉行艰难,所迳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达 于阗。其国殷庶,民笃信,多大乘学,威仪齐整,器钵无 声。南城一十五里有利刹寺,中有石靴,石上有足迹彼俗言是辟支佛迹,法显所不传,疑非佛迹也。 又西北流注于河。〈注〉即《经》所谓“北注葱岭河”也。 南河又东,迳于阗北。〈注〉释氏《西域记》曰:“河水东流三 千里,至于阗,屈东北流者也。”《汉书·西域传》曰:“于阗已 东,水皆东流。”
南河又东北,迳扜弥国北。〈注〉治扜弥城。西去《于阗》三 百九十里。南河又东。迳精绝国。北西去《扜弥》四百六 十里。〈前汉西域传扜弥作杅弥〉
南河又东,迳且末国北。〈注〉又东,右会阿耨达大水。《释 氏西域记》曰:“阿耨达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牢兰海 者也。”其水北流,迳且末南山,又北迳且末城西。国治 且末城,西通精绝二千里,东去鄯善七百二十里。种 五谷,兵俗略与汉同。又曰:且末河东北流,迳且末北, 又流而左会南河,会流东逝,通为注滨河。注滨河又 东迳鄯善国北,治伊循城,故《楼兰》之地也。楼兰王不 恭于汉,元凤四年,霍光遣平乐监傅介子刺杀之,更 立后王。汉又立其前王质子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 为鄯善,百官祖道横门。〈汉西域传此下脱一其字〉王自请天子曰: “身在汉久,恐为前王子所害。国有伊循城,土地肥美, 愿遣将屯田积粟,令得依威重。”遂置田以镇抚之。敦 煌索劢,字彦义,有才略,刺史毛奕表行贰师将军,将 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 龟兹三国兵各千,横断注滨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 波,凌冒堤劢厉声曰:“王遵建节,河堤”不溢,王霸精诚, 呼沱不流。水德神明,古今一也。劢躬祷祀,水犹未减, 乃列阵被杖,鼓噪讙叫,且刺且射,大战三日,水乃回 减,灌浸沃衍,外国称神。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 国。其水东注泽,泽在楼兰国北扜泥城,其俗谓之东 故城,去阳关千六百里,西北去乌垒千七百八十五 里,至墨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去车师千八百 九十里。土地沙卤,少田仰。谷傍国,国出玉,多葭苇、柽、 柳、胡桐。白草国在东垂,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 负水担粮,迎送汉使,故彼俗谓是海为牢兰海也。释 氏《西域记》曰:“南河自于阗东于北三千里,至鄯善,入 牢兰海”者也。北河自岐沙东分。南河,即释氏《西域记》 所谓“二支。北流。迳屈茨。乌夷禅。”〈李云禅当作鄯〉善入《牢兰海》 者也。
北河又东北流,分为二水,枝流出焉。北河自疏勒迳 流南河之北。〈注〉《汉书释氏西域传》曰:〈汉书西域传无此文当作释氏 西域记〉葱岭以东,南北有山,相距千馀里,东西六千里, 河出其中,暨于温宿之南,左合枝水,上承北河于疏 勒之东。西北流迳疏勒国南,又东北与疏勒北山水 合。水出北谿,东南流迳疏勒城下,南去莎车五百六 十里。有《市列》西。〈宋本无西字〉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释氏 《西域记》曰:“国有佛浴床。赤真檀木作之。方四尺。王于 宫中供养。汉永平十八年。耿恭以戊己校尉为匈奴 左鹿蠡王所逼。恭以此城侧涧傍水。”〈后汉书作涧傍有水可固〉自 金蒲迁居此城。匈奴又来攻之,壅绝涧水。恭于城中 穿井,深一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饮之。 恭乃仰天叹曰:“昔贰师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 德神明,岂有穷哉!”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之。有 顷,水泉奔出,众称万岁,乃扬水以示之。虏以为神,遂 即引去。后车师叛,与匈奴攻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 食其筋革。恭与士卒同生死,咸无二心,围恭不能下。 关宠上书求救。建初元年,明帝纳司徒鲍昱之言,遣 兵救之。至柳中,以校尉关宠分兵入高昌壁,攻交河 城,车师降。遣恭军吏范羌将兵二千人迎恭,遇大雪 丈馀,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大恐,羌迳呼。〈后汉书作遥呼〉曰: “我范羌也。”城中皆称万岁,开门相持涕泣。尚有二十 六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相依而还。
北河又东,迳莎车国南。〈注〉治莎车城,西南去蒲犁七 百四十里。汉武帝开西域,屯田于此。有铁山,出青玉。 北河之东南迳温宿国。〈注〉治温宿城,土地物类与鄯 善同。北至乌孙赤谷六百一十里,东通姑墨二百七 十里。于此枝河右入北河。
北河又东,迳姑墨国南。〈注〉入姑墨川水注之。导姑墨 西北赤沙山,东南流,迳姑墨国西治,南至于阗马行 十五日,土出铜铁及雌黄。其水又东南流,右注北波 河。又东迳龟兹国南,又东,左合龟兹川。水有二源,西 源出北大山南。释氏《西域记》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 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 三十六国用。”故郭义恭《广志》:“龟兹能铸冶。”其水南流, 迳赤沙山。释氏《西域记》曰:“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 雀离,大清净。”又出山东南流,枝水左派焉。又东南,水 流三分,右二水俱东南流,注此河。又东,川水,龟兹东 北,赤沙积梨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入龟兹城音屈,茨 也,故延城矣。西去姑墨六百七十里。川水又东南流, 迳于轮台之东也。昔汉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 于此。搜粟都尉桑弘羊奏言:“故轮台以东,地广饶水 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其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 种五谷,收获与中国同。时匈奴弱,不敢近西域。”于是徙莎车,相去千馀里,即是台也。其水又东南流,右会 西川枝水,水有二源,俱受西川,东流迳龟兹城南,合 为一水。水间有故城,盖屯校所守也。其水东南注东 川。东川水又东南,迳乌垒国南,治乌垒城,西去龟玆 三百五十里,东去玉门、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 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汉使持节郑吉并护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起,自吉 置也。其水又东南,注大河。大河又东,右会敦薨之水。 其水出焉耆之北。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 《山海经》曰:“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崑 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者也。”二源俱道,西源东流,分 为二水。西南流出于焉耆之西,经流焉耆之野,屈南。 〈疑作而〉东南流注于敦薨之渚。右水东南流,又分为二, 左右焉耆之国。城居四水之中,在河水之洲,治员渠 城西去乌垒四百里。南会两水,同注敦薨之浦。东源 东南流,分为二水,但涧澜双引,洪湍浚发,俱东南流, 迳出焉耆之东,导于危须城西。国治危须城西,去焉 耆百里。又东南流,注于敦薨之薮。川流所积,浑水斯 涨,溢流为海。〈古本作溢海为海吴琯本改作溢流宋钞本作溢而为海〉《史记》曰:焉 耆近海,多鱼鸟,东北隔大山与车师接。敦薨之水,自 西海迳尉犁国,国治尉犁城,西去都护治所三百里, 北去焉耆百里。其水又西,出沙山铁关谷,又西南流, 连城别注,裂以为田桑。弘羊曰:“臣愚以为连城以西, 可遣屯田,以威西国”,即此处也。其水又屈而南,迳渠 犁国西,故《史记》曰:“西有大河”,即斯水也。又东南流,迳 渠犁国,治渠犁城,西北去乌垒三百三十里。汉武帝 通西域,屯渠犁,即此处也。南与精绝接,东北与尉犁 接,又南流注于河。《山海经》曰:“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 泽。”盖乱河流自西南注也。河水又东迳墨山国南,治 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
河水又东,迳注宾城南,又东迳楼兰城南,而东注〈注〉 盖发田土所屯,故城禅国名耳。
河水又东,注于泑泽。〈注〉即《经》所谓蒲昌海也。水积鄯 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龙城故姜赖之灵胡之大国 也。蒲海溢,荡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元晨发西门,暮 达东门,浍其岸,岸馀溜,风吹稍成龙形,皆西面向海, 因名龙城。地广千里,皆为盐而刚坚也。〈此注讹错难以意通据御 览所引凉州异物志云姜赖之虚今称龙城恒溪无道以感天庭上帝赫怒海溢荡倾刚卤千里蒺藜之 形其下有盐累棋而生即此事也〉行人所迳畜产,皆布毡卧之,掘发 其下,有大盐,方如巨桃。〈宋本作枕〉以次相累,类雾气云浮, 寡见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鄯善,东连三沙,为海之 北隘矣,故蒲昌亦有盐泽之称也。《山经海》曰:“不周之 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之 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者也。东至玉门、阳关一千三 百里,广袤三百里。其水澄渟,冬夏不减,其中洄湍电 转。〈电御览作雷〉为隐沦之脉。当澴流之上。飞禽奋翮于霄 中者。无不坠于渊波矣。即河水之所潜而出于积石 也。
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注〉河自蒲昌,有隐 沦之证,并间关入塞之始,自此经当求实致也。河水 重源,又发于西塞之外,出于积石之山。《山海经》曰:“积 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是山也,万物 无不有焉,《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也。山在西羌之中, 烧当所居也。延熹二年,西羌烧当犯塞,护羌校尉段 颎讨之,追出塞,至积石山,斩首而还。司马彪曰:西羌 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在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 流,迳于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 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馀里,羌人所居,谓之 河曲羌也。东北迳历敦煌、酒泉、张掖南。应劭《地理风 俗记》曰:敦煌酒泉,其水甘若酒味故也。张掖,言张国 臂掖,以威羌、狄。《说文》曰:“郡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 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县,下大夫郡。”至秦 始置三十六郡以监县矣。从邑君声。《释名》曰:郡,群也, 人所群聚也。黄义仲《十三州记》曰:郡之言君也,改公 侯之封而言君者,至尊也。郡守专权,君臣之礼弥崇。 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为元首,邑以载民,故 取名“于君,谓之郡。”《汉官》曰:“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三 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 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源,西 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得金酒泉,泉味如 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禹 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会计国名,会稽是也。河迳其 南,而缠络远矣。
河水又自东河,曲迳西海郡南。〈注〉汉平帝时,王莽秉 政,欲耀威德,以服远方,讽羌献西海之地,置西海郡 而筑五县焉。周海亭燧相望。莽篡政纷乱,郡亦弃废。 河水又东迳允川,而历大榆、小榆谷北。〈注〉羌迷唐,锺 存所居也。永元五年,贯友代聂尚为护羌校尉,攻迷 唐,斩获八百馀级,收其熟麦数万斛,于逄留河上筑 城以盛麦,其作大船,于河峡作桥渡兵,迷唐遂远依 河曲。永元八年,迷唐复与锺存东寇而还。十年,谒者王信、耿谭西击迷唐,降之,诏听还大、小榆谷。迷唐种 人以汉造河桥,兵来无时,故地不可居,复叛居河曲, 与羌为仇。种人与官兵击之。允川去迷唐数十里,营 止,遣轻兵挑战,因引还。迷唐追之,至营,因战,迷唐败 走。于是西海及大小榆无复聚落。隃糜相曹凤上言: “建武以来,西戎数犯法,常从烧当种起。所以然者,以 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内,与诸种相傍,南 得锺存以广其众,北阻大河,因以为固。又有西海鱼 盐之利,缘山滨水,以广田畜,故能强大,常雄诸种。今 党援坏沮,亲属离叛,其馀胜兵不过数百。宜及此时 建复西海郡县,规固二榆,广设屯田,隔塞羌胡交关 之路,殖谷富边,省输转之役。”上拜凤为金城西部都 尉,遂开田二十七部,夹河与建威相首尾,后羌反,遂 罢。按段国《沙州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 一百五十步,两岸累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横, 更镇压,两边俱来,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 钩栏,甚严饰。”桥在清水川东也。
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洮水从东南来流注之。〈注〉河 水又迳沙州北,段国曰“浇河。”〈段国沙州记云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而 此注说浇水知洮字乃传写之误耳〉西南一百七十里有黄沙,沙南北 一百二十里,东西七十里,西极大阳川,望黄沙犹若 人委,千𣖾于地。〈御览引段国沙州记作若人委干𣖾于地〉都不生草木,荡 然黄沙,周回数百里,沙州于是取号焉。《地理志》曰:“汉 宣帝神爵二年,置河关县,盖取河之关塞也。”《风俗通》 曰:“百里曰同,总名为县。”县,元也,首也。从糸倒首,与县 易偏矣。言当元静徭役也。〈御览引作元静平旧役今本风俗通缺〉《释名》 又曰:“县也,县于郡矣。”黄义仲《十三州记》曰:“县,弦也。弦 以贞直。”言下体之。居邻民之位,不轻其誓,施绳用法, 不曲如弦。弦声近县,故以取名。今县字在半也。汉帝 元年,令天下县邑城。〈汉书作汉高帝六年〉张晏曰:“令各自筑其 城也。”
河水又东北流,入西卑郡界,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 东北,济川水注之。〈谢云据后注西卑当作西平 注〉水西南出滥渎, 东北流入大谷,谓之“大谷水。”北迳浇河城西南,北流 注于河。
河水东又迳浇河故城北。〈注〉有二城,东西角倚,东北 去西平二百二十里。宋少帝景平中,拜吐谷浑阿豺 为安西将军、浇河公,即此城也。
河水又东北,迳黄川城。河水又东迳石城南,左合北 谷水。〈注〉昔段颎击羌于石城,投河坠坑而死者八百 馀人,即于此也。
河水又东北,迳黄河城南。〈注〉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 七里。
河水又东北,迳广违城北,又合乌头川水。〈注〉水发远 川,引纳支津,北迳城东,而北流注于河。
河水又东,迳邯川城南。〈注〉城之左右历谷,有三水,导 自北山,南迳邯亭,注于河。
河水又东,临津,谿水注之。〈注〉水自南山北迳临津城 西,而北流注于河。
河水又东,迳临津城北,白土城南。〈注〉《十三州志》曰:“左 南津西六十里白土城,城在大河之北,而为缘河济 渡之处。北魏凉州刺史郭淮破羌遮寒。”〈魏志作塞〉“于白土。” 即此处矣。
河水又东,左会白土川水。〈注〉水出《白土城》西北,下东 南流,迳白土城北,又东南注于河。
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合二水。〈注〉参差夹岸连壤。〈旧本 作襄〉负崄相望。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 数百丈,亭亭桀竖,竞势争高,远望㟥㟥,若攒图之托 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县岩之中,多石室焉, 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 岩。”岩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裳之士, 练精饵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谓之神鬼。彼 羌目鬼曰唐述,复因名谓之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 谓之唐述窟。其怀道宗元之士,皮冠净发之徒,亦往 栖托焉。故《秦川记》曰:“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 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 十丈,藏古书”五字。〈当作笥〉“亮”,南安人也。下封。〈当作崖下〉有水 导自是山,谿水南注河,谓之《唐述水》。
河水又东,得野亭南。〈注〉又东北流,历研川,谓之“研川 水。”又东北注于河,谓之“野城口。”
河水又东,历凤林北。〈注〉凤林,山名也,五峦俱峙。耆谚 云:“昔有凤鸟飞游五峰”,故山有斯目矣。《秦州记》曰:枹 罕原北名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
河水又东,与漓水合。〈注〉水导源塞外羌中,故《地理志》 曰:“其水出西塞外,东北流,历野虏中,迳消铜城西,又 东迳河列城东。”考地说无目,盖出自戎方矣。左右列 水,水出西北谿,东北流,迳列城北,又入漓水。城居二 水之会也。漓水又北迳可石孤城西,西戎之名也。又 东北石〈疑作右〉合黑城谿水,水出西北谿下,东南流迳 黑城南。又东南,枝水左出焉。又东南,入漓水。又东北,
迳榆城东,《榆城谿水》注之。水出素和细越西北山下东南流迳于细越川,夷俗乡名也。又东南出狄周峡东南,右合黑城谿之枝津。津水上承谿水。东北迳黑 城东,东北注之榆谿。又东南,迳榆城南,东北注漓水。 漓水又东北,迳石门口。山高崄绝,对岸若门,故峡得 厥名矣。疑即皋兰山门也。汉武帝元狩三年,骠骑霍 去病出陇西,至皋兰,应谓是山之关塞也。《汉书·音义》 曰:“皋兰应在陇西白石县塞外,河名也。”孟康曰:“山关 名也。”今是山去河不远,故论者疑目河山之间矣。漓 水又东北,皋兰山水自山左右翼注漓水。漓水又东, 白石川水注之。水出县西北,下东南流,枝津东注焉。 白石川水又南,迳白石城西而注漓水。水又东,迳白 石县故城南,王莽更曰“顺砾。”阚骃曰:“白石县在狄道 西北二百八十五里,漓水迳其北”,今漓水迳东南注 之,而不出其北也。漓水又东,迳白石山北,应劭曰:“白 石山在东”,《罗谿》注之。水出西南山下,东入漓水。水又 东,左合罕幵南。谿水出罕幵西,东南流迳罕幵南。《十 三州志》曰:“广大坂在枹罕西北,罕幵在焉。昔慕容、吐 谷浑自燕历阴山西驰,而创居于此。”漓水又东,迳枹 罕县故城南,应劭曰:“故罕,羌侯邑也。”《十三州志》曰:“枹 罕县在郡西二百一十里,漓水在城南门前东过也。” 漓水又东北,故城川水注之。水有二源,南源出西南 山下,东北流迳金细北岭北,又东北迳一故城南,又 东北与北水会。北源自西南迳故城北,右入南水,乱 流东北注漓水。漓水又东北,左合白石川之枝津水, 上承白石川,东迳白石城北,又东绝罕幵谿。又东迳 枹罕城南,又东入漓水。漓水又东北出峡,北流注于 河。《地理志》曰:“漓水出白石县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 河水又迳左南城南,〈注〉《十三州志》曰:“石城西一百四 十里,有左南城”者也,津亦取名焉。
大河又东,迳赤岸北。〈注〉即河夹岸也。《泰州记》曰:“枹罕 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佛于此河。上作飞 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
河水又东,洮水注之。〈注〉《地理志》曰:“水出塞外羌中。”《沙 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垫江源, 山东则洮水源。”《山海经》曰:“白水出蜀。”郭景纯注云:“从 临洮之西倾山,东南流入汉,而至垫江。”故段国以为 垫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台、西倾之异名也。 洮水东北流吐谷浑中,吐谷浑者,始是东燕慕容之 枝庶,因氏其字,以为首类之种号也,故谓之野虏。自 洮嵹南北三百里中,地草遍是龙须,而无樵柴。洮水 又东北流,迳阳曾城北。《沙州记》曰:嵹城东北三百里 有曾城城,临洮水者也。建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于 临洮,上遣行车骑将军马防与长水校尉耿恭救之, 诸羌退聚洮阳,即此城也。洮水又东迳共和山南,城 在四山中。洮水又东迳迷和城北,羌名也。又东迳甘 枳亭,历望曲在〈疑作右〉西南去龙桑二百里。洮水又东, 迳临洮县故城北。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 受黑玉书于斯水上。洮水又东北流,屈而迳索西城 西。建初二年,马防、耿恭从五谿祥。�谷,出索西,与羌 战,破之,筑索西城,徙陇西南部都尉居之。赤水城,亦 曰临洮东城也。《沙州记》曰:“从东洮至西洮,一百二十 里者也。”洮水又屈而北,迳龙桑城西,而西北流。马防 以建初二年,从安故五谿出龙桑,开通旧路者也。俗 名龙城。洮水又西北,迳步和亭东,步和川水注之,水 出西山下,东北流出山,迳步和亭北,东北注洮水。洮 水又北出门峡,历求〈一作东〉厥川,蕈川水注之。水出桑 岚西谿,东流历桑岚川,又东,迳蕈川北,东入洮水。洮 水又北,历峡迳偏桥,出夷始梁,右合蕈垲川水东南 石底岭下。〈宋本作石底横下〉北,历蕈垲川,西北注洮水。洮水 又东北,迳桑城东,又北会蓝川水,水源出来历川,西 北,谿南流历川,东北流,迳蓝川,历水城城北,东入洮 水。洮水又北迳外羌城西,又北迳和博城东。城在山 内,左合和博川。川水出城西南山下,东北迳和博城 南,东北注于洮水。洮水北迳安故县故城西,《地理志》 曰:“陇西之属县也。”《十三州志》曰:“县在郡南四十七里。 盖延转击狄道安故五谿及羌,大破之,即此也。”洮水 又北迳降狄道故城西。阚骃曰:“今曰武始也。”洮水在 城西东北下又北垄〈当作陇〉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滥 水”也。水出鸟鼠山西北高城岭西,迳底。〈宋本作西迳陇坻〉其 山岸崩落者,声闻数百里,故扬雄称“响若坻颓”是也。 又西北历白石山下。《地理志》曰:降狄道东有白石山。 滥水又西北,迳武阶城南,又西北迳降狄道故城东。 《百官表》曰:“县有蛮夷,谓之道,有公主,谓之邑。”应劭曰: “反舌左衽,不与华同,须有译言乃通也。”汉陇西郡治, 秦昭王二十八年置。应劭曰:“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 西也。”《神仙传》曰:“封君达,陇西人,服链水银,年百岁视 之如年三十许,骑青牛,故号青牛道士。”王莽更郡县 之名,郡曰厌戎,县曰操虏也。昔马援为陇西太守六 年,为狄道开渠引水,种粳稻,而郡中乐业,即此水也。 滥水又西北流,迳注于洮水。洮水右合二水,右会大 夏川水,水出西山,二源合舍而乱流,迳金柳城南。《十三州志》曰:“大夏县西有故金柳城,去县四十里,本都 尉治。又东北,迳大夏县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之顺 夏。”《晋书地道记》曰:“县有禹庙,禹所出也。”又东北出山, 注于洮水。洮水又北,翼带三水,乱流北入河。《地理志》 曰:“洮水北至枹罕,东入河。”是也。
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注〉金城郡治也。汉昭帝始元 六年置。王莽之西海也。莽又更允吾为修远县。河水 迳其南,不在其北。南有湟水,出塞外,东迳西王母石 室、石釜、西海盐池北,故阚骃曰:“其西即湟水之源也。” 《地理志》曰:“湟水所出也。”湟水又东南流,迳龙夷城,故 西零之地也。《十三州志》曰:“城在临羌新县西三百一 十里。王莽纳西零之献,以为西海郡,治此城。”湟水又 东南,迳卑禾羌海,北有盐池。阚骃曰:“县西有卑禾羌 海者也。世谓之青海,东去西平二百五十里。”湟水东 流,迳湟中城北,故小月氏之地也。《十三州志》曰:“西平、 张掖之间,大月氏之别,小月氏之国。”范晔《后汉书》曰: “湟中月氏胡者,其王为匈奴所杀,馀种分散,西逾葱 岭。其弱者”南入山,从羌居止,故受小月氏之名也。《后 汉·西羌传》曰:“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以奴隶亡入 三河,羌为神,推以为豪。河湟之间多禽兽,以射猎为 事,遂见敬信,依者甚众。其曾孙忍,因留湟中,为湟中 羌也。”湟水又东,右控四水,道源四谿,东北流注于湟。 湟水又东,迳赤城北,而东入经戎峡口,右合羌水,出 西南山,下迳护羌城东,故护羌校尉治。又东北迳临 羌城西,东北流于湟。湟水又东迳临羌县故城北,汉 武帝元狩元年,以封孙都为侯国,王莽之监羌也。谓 之绥戎城,非也。湟水又东,《卢谿水》注之。水出西南卢 川,东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东迳临羌新县故城南, 阚骃曰:“临羌新县在郡西百八十里。湟水迳城南也。 城有东西门,西北隅有子城。”湟水又东,右合溜谿、伏 溜石、杜蠡四川,东北流注之,左会临羌谿水,水发新 县西北,东南流,历县北,东南入湟水。湟水又东,龙驹 川水注之。水又出西南山下,东北流,迳龙驹城,北流 注于湟水。湟水又东,长宁川水注之。水出松山,东南 流,迳晋昌川,晋昌川水注之。长宁水又东南,养女川 水注之。水发养女北山,有二源,皆长湍远发,南总一 川,迳养女山,谓之养女川。阚骃曰:“长宁亭北有养女 岭,即浩亹之西平之北山也。”乱流出峡,南,迳长宁亭 东,城有东西门,东北隅有金城。西平西北四十里。《十 三州志》曰:“六十里远矣。”长宁水又东南,与一水合,水 出西山,东南流。水出南山,上有风伯祠,《春秋》祭之。其 水东南迳长宁亭南,东入长宁水。长宁水又东南流, 注于湟水。湟水又东,牛心川水注之。水出其南远山, 东北流迳牛心堆东。〈古本作牛心堆御览引湟水注云牛心堆乃湟水源山名也吴 本改作牛心川非矣〉又北迳西平亭西,东北入湟水。湟水又迳 西平城北,东城即故亭也。汉景帝六年,封陇西太守 北地公孙浑邪为侯国。魏黄初中,立西平郡,凭倚故 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以为郡治。湟水又东,迳土楼南, 楼北倚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 墙故壁存焉。阚骃曰:“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者也。今 在亭东北”五里。右则五泉注之。泉发西平亭北,雁次 相缀,东北流至土楼南,北入湟水。湟水又东,右合葱 谷水,水有四源,各出一谿,乱流注于湟水。又东迳东 亭北,东出漆峡,山峡也。东流,右则漆谷常谿注之,左 则甘夷川水入焉。湟水又东,安夷川水注之,水发远 山,西北迳控众川,北屈迳安夷城西北,东入湟水。湟 水又东,迳安夷县故城,城有东西门,去西平亭东七 十里。阚骃曰:“四十里。”湟水又东,左合宜春水,水出东 北宜春谿,西南流至于安夷,南入湟水。湟水又东,勒 且谿水注之,水出县东南勒且谿,北流迳安夷城东, 而北入湟水。湟水有《勒且》之名,疑即此号也。〈勒且后汉书耿 恭传作勒姐注云姐音紫〉阚骃曰:“金城河初与浩亹河合,又与勒 且河合。”湟水又东,左合承流谷水,南入,右会达扶。东 西二谿水,参差北注,乱流东出,六山名也。东流期顿、 鸡谷二水,北流注之。吐那孤、长门两川,南流入湟水。 湟水又东,迳乐都城南,东流,又合来谷、乞斤流二水, 左会阳非、流谿、细谷三水,东迳破羌县故城南。应劭 曰:“汉宣帝神爵二年置城,省南门。”《十三州志》曰:“湟水 河在南门前,东过。六谷水自南,破羌川自北,左右翼 注湟水。又东南,迳小晋兴城北,故都尉治。”阚骃曰:“允 吾县西四十里有小晋兴城也。”湟水又东与阁门河 合,即浩亹河也。出西北塞外,东入塞,迳敦煌、酒泉、张 掖南。东南迳西平之鲜谷塞尉故城南,又东南与湛 水合。水有二源,西水出白岭下,东源发于白岸谷,合 为一川,东南流至雾山,注阁门河。阁门河又东迳养 女北山东南,左合南流川水出北山,南流入于阁门 河。河又东迳浩亹县故城南,王莽改曰兴武矣。阚骃 曰:“浩读阁也,故亦曰阁门水”,两兼其称矣。〈孟康汉志注云浩亹 音阁门今俗呼此水为阁门水〉又东流注于湟水。故《地理志》曰:浩亹 水东至允吾入湟水。又东迳允吾县北,为郑伯津与 润〈汉志作涧〉水合,水出县北令居县西北塞外,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汉武帝元鼎二年置,王莽之罕虏也。又南 迳永登亭西,历黑石谷,南流注郑伯津。湟水又东迳 允街县故城南,汉宣帝神爵二年置,王莽之修远亭 也。县有龙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蛟龙,或试 挠破之,寻平成龙,畜生将饮者,皆畏避而走,谓之“龙 泉”,下入湟水。湟水又东迳枝杨县,逆水注之。水出允 吾县之参街谷,东南流,迳街亭城南。又东南,迳阳非 北亭。又东南,迳广武城西,故广武都尉治。郭淮破叛 羌,故无载。〈魏志作治无戴乃羌人名〉于此处也。城之西南二十许 里,水西有马蹄谷。汉武帝闻大宛有天马,遣李广利 伐之,始得此马,有角为奇,故汉赋《天马》之歌曰:“天马 来兮历无皂,迳千里兮巡东道。”胡马感北风之思,遂 顿羁绝绊,骧首而驰。晨发京城,食时,至敦煌北塞外, 长鸣而去。因名其处曰候马亭。今晋昌郡南及广武 马蹄谷,盘石上,马迹若践泥,中有自然之形,故其俗 号曰“天马径。”夷人在边效刻是〈疑作足〉“有大小之迹,体 状不同,视之便别。逆水又东,迳枝阳县故城南,东南 入于湟水。”《地理志》曰:“逆水允吾东至枝阳,入湟河。又 东流注于金城河,即积石之黄河也。”阚骃曰:“河至金 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释氏《西域记》曰:“牢兰 海东伏流龙沙堆,在屯皇东南四百里。河步于鲜卑 山,东流至金城为大河,出昆仑。昆仑”,阿耨达山也。 河水又东,迳石城南。〈注〉“谓之石城津。”阚骃曰:“在金城 西北矣。”河水又东南,迳金城县故城北。应劭曰:“初筑 城得金,故曰金城也。”《汉书集注》,薛瓒云:“‘金者,取其坚 固也’。故《墨子》有金城汤池之言矣。王莽之金屏也。”《世 本》曰:“鲧作城。”《风俗通》曰:“城,盛也。从土成声。”《管子》曰:“内 为之城,外为之郭。郭外之上,开池,高则沟之,命之曰 金城。”《十三州志》曰:“大河在金城北门,东流,有梁泉注 之,出县之南山。按《耆旧》言,梁晖字始娥,汉大将军梁 冀后,冀诛入羌后,其祖父为羌所推,为渠帅而居此 城,土荒民乱,晖将移居枹罕,出顿此山,为群羌围迫, 无水,晖以所执榆鞭竖地,以青羊祈山,神泉涌出,榆 木成林,其水自县北流注于河也。”
又东过榆中县北。〈注〉昔蒙恬为秦北逐戎人,开榆中 之地。按《地理志》曰:“金城郡之属县也。”故徐广《史记音 义》曰:“榆中在金城。”即阮嗣宗《劝进文》所谓“榆中以南” 者也。
又东过天水北界。〈注〉菀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 东北流,历此城川,世谓之“子城川。”又北迳牧师菀,故 汉牧菀之地也。羌豪述吾。〈汉书通典并作迷吾〉等万馀人到襄 武首阳,平襄勇士至抄此菀焉。〈当作马〉焚烧亭驿,即此 处也。又曰:菀川水地为龙马之沃土,故马援请与田 户中分以自给也。有东西二菀城,相去七里,西城即 乞佛所都也,又北入于河也。
又北过武威媪围县东北。〈注〉河水迳其界,东北流,县 西南有泉源,东迳其县南,又东北入河也。
又东北过天水勇士县北。〈注〉《地理志》曰:“蒲福也。”“属国, 都尉治。”〈蒲福当作满福前汉地志勇士县注云属国都尉治满福〉王莽更名之曰 纪德。水出县山,世谓之“二十八渡水。”东北流,谿涧萦 曲,途出其中,迳二十八渡,行者勤于溯涉,故因名焉。 北迳其县而下注河。又有赤晔川水,南出赤蒿谷,北 流迳赤晔川,又北迳牛官川,又北迳义城西北,北流 历三城川,而北流注于河也。
又东北过安定北界《麦田山》。河水东北流,迳安定祖 厉县故城西北。〈注〉汉武帝元鼎五年,幸雍,遂逾陇,登 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即于此也。王莽更名之曰《乡 礼》也。李斐曰:“音赖。”〈汉地志安定郡有祖厉县本纪李斐注云祖厉音嗟赖〉又东 北,祖厉川水注之。水出祖厉南山,北流迳祖厉县,而 西北流注于河水。
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城西,又北与麦田泉水合。〈注〉水 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
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山西。〈宋钞本西下有谷川二字 注〉在安定西 北六百四十里。
河水又东北,迳于黑城北,又东北,高平川水注之。〈注〉 即若水也。水出高平大垄山若水谷。建武八年,世祖 征隗嚣,汉从高平第一城若水谷入,即是谷也。东北 流,迳高平县故城东,汉武帝元鼎三年,安定郡治也。 王莽更名其县曰铺睦。西十里有独阜,阜上有故台, 台侧有风伯坛,故世俗呼此阜为“风堆。”其水又北,龙 泉水注之。水出县东北七里龙泉,东北流注高平川。 川水又北出秦城。〈宋本无又字秦城字作长城〉长城,在县北一十 五里。又西北流迳东西二太。〈太字疑误〉娄故城门北合一 水,水有五源,咸出陇山西。东水发源县西南二十六 里湫渊,渊在四山中。湫水北流,西北出长城北,与次 水会。水出县西南四十里长城西山中,北流迳魏行 宫故殿东。又北,次水注之,出县西南四十里山中,北 流迳行宫故殿西。又北合次水。水出县西南四十八 里,东北流,又与次水合。水出县西南六十里《咸》。〈宋本作酸〉 阳山,东北流,左会右水,总为一川。东迳西娄北,东注 若水。段颎为护羌校尉,于安定、高平,若水讨先零,斩首八千级,于是水之上。若水又北,与石门水合。水有 五源,东水导源高平县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 水出县西百二十里如州泉,东北流,右入东水,乱流 左会三川,参差相得,东北同为一川。混涛历峡,峡即 陇山之北垂也。谓之石门口。《水》曰:石门水在县西北 八十馀里。石门之水又东北,注高平川。川水又北,自 延水注之,西出自延谿,东流历峡,谓之自延口,县之 西北一百里。又东北,迳延城南,东入高平川。川水又 北,迳廉城东,按《地理志》曰:“北地有廉城县”,阚骃言“在 富平北。”自昔匈奴侵汉,新秦之土率“为狄场,故城旧 壁,尽从故目。地理沦移,不可复识,当是世人误证也。” 川水又北,若水注之。水发县东北百里山,流注高平。 高平又北,迳三水县西,肥水注之。水出高平县西北 二百里牵条山西。东北流,与若勃谿水合,有二源,总 归一渎,东北流入肥。肥水又东北流,违泉水注焉。泉 流所发,导于若勃谿东,东北流入肥。肥水又东北出 峡,注于高平川。水东有山,山东有三水。县故城,本属 国都尉治,王莽之广延亭也,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 十里。侍郎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治此。羌有献金马 者,奂召主簿张祁人于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 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尽还不受。威化大行。 县东有温泉,温泉东有盐池,故《地理志》曰:“县有盐官。” 今于城之东北有故城,城北有三泉,疑即县之盐官 也。高平川水又北入于河。〈宋本河下有一汭字〉 河水又东北,迳眴卷县故城西。〈注〉《地理志》曰:“河水别 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 也。
河水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注〉河侧有两山相对,水 出其间,即上河峡,世谓之为“青山。”河。水历峡北注,枝 分东出。
河水又北,迳富平县故城西。〈注〉秦置北地都尉,治县 城。王莽名郡为“威戎”,县曰“特武。”〈汉地志作恃武〉建武中,曹凤 字仲理,为北地太守,政化尤异,黄龙应于九里谷高 冈亭角,长三尺,大十围,稍至十馀丈。天子嘉之,赐帛 百匹,加秩中二千石。
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注〉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 桑果馀林,仍列洲上。但诸出戎方,不究城名,访诸耆 旧,咸言故老宿彦,言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 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骝韵》之谬。〈韵字下当有转字谓白口骝转 读作薄骨律耳〉遂仍今称,所未详也。
河水又迳典农城东。〈注〉世谓之胡城。又北迳上河城 东,世谓之汉城。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 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所治也。
河水又北,迳典农城东。〈注〉俗名之为“吕城”,皆参所屯 以事农。〈宋本农下有一毗字〉
河水又东北,迳廉县故城东。〈注〉王莽之“西河亭。”《地理 志》曰:“卑移山在西北。”
河水又与北枝津合。〈注〉水受大河,东北迳富平城,所 在分裂,以溉田圃,北流入河,今无水。《尔雅》曰:“澭反入。” 言河决复入者也。河之有澭,若汉之有潜也。
河水又东北,迳浑怀鄣西。〈注〉《地理志》曰:浑怀,都尉,治 塞外者也。太和初,三齐平,徙历下民居此,遂有“历地” 之名矣。南去北城三百里。〈汉志浑怀都尉治在北平此作北城误〉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注〉去北城。〈亦当作平〉五百里,山 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战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 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注〉河水东北迳三封县故城 东,汉武帝元狩三年置。《十三州志》曰:“在临戎县西一 百三十里。”
河水又北,迳临戎县故城西。〈注〉元朔五年,立旧朔方 郡治。王莽之所谓《推武》也。
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迳沃野故城南。 〈注〉汉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绥武也,枝渠东注以 溉田,所谓“智通在我”矣。
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 浑县故城东。〈注〉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治。又有 西部都尉治,有道自县西北出鸡鹿塞。王莽更郡曰 沟搜,县曰极武。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一百二 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泽在县东”,即是泽也。阚骃谓 之浑泽矣。屈从县北流。
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东迳高阙南。〈注〉《史记》:“赵武 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山下有 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 云举,望若阙焉。”节状表目。〈大事记注引此作峨然云举节作即〉故有高 阙之名也。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 高阙戍。上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汉元朔四年, 卫青将十万人,败右贤王于高阙,即此处也。河水又 东,迳临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 刘贤为侯国,王莽之监河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 军卫青绝梓岭,梁北河是也。至河目县西。
河水自临河县东迳阳山南。〈注〉《汉书注》曰: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迳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斯阜纳称焉。南屈迳河目县左北假,地 名也。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去。〈宋本作以西〉皆北 假也。《史记》曰:“秦使蒙恬将十万人北击胡,度河取高 阙,据阳山北假中”是也。北河又南合南河,上承西河, 东迳临戎县故城北,又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牧 县故城北,有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盐官也。迳流二百 许里,东会于河。
河水又东,迳马阴山西。〈注〉《汉书音义》曰:“阳山在河北, 阴山在河南。”谓是山也,而即实不在河南。《史记音义》 曰:“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今山在县北。言阴山在 河南,又传疑之,非也。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 悉沙阜耳,无他异山。故《广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 而无山以拟之。”是议志之僻也。阴山在河东南,则可 矣。
河水又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注〉《诗》所谓“城彼朔 方”也。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 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以为武符者 也。按《地理志》云:今〈前汉地志作金〉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 矣。又按《魏土地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 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官盐池,去平地。〈疑作 平城〉宫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 方千里。”如淳曰:“长安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瓒曰:“秦逐 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新秦也。”屈南过五原 西安阳县南。
河水自朔方东转,迳渠搜县故城北。〈注〉《地理志》曰:朔 方有渠搜县,中部都尉治,王莽之沟搜亭也。《礼三朝 记》曰:“北发渠搜,南抚交阯。”此与北对南,《禹贡》之所云 “析支渠搜”矣。河水又迳西安阳故城,王莽更之曰鄣 安矣。河水东迳田辟城南,《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 也。屈东过九原县南。
河水又东,迳成宜县故城南。〈注〉王莽更曰“艾虏”也。 河水又东,迳原亭城南。〈注〉阚骃《十三州志》曰:“中部都 尉治。”
河水又东,迳宜梁县之故城南。〈注〉《阚骃》曰:“五原西南 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
河水又东,迳稒阳城南。〈旧本作副阳城南 注〉东部都尉治迳 河阴县故城北,又东迳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 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获 降郡成平县矣。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 王莽之填河亭也。《竹书纪年》云:“魏襄王十七年,邯郸 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伐吏,皆 貂服矣。”〈今竹书纪年作适子代史〉“其城南面长河,北背连山。秦始 皇逐匈奴,并河以东,属之陶山,筑亭鄣为河上塞。”徐 广《史记音义》曰:“陶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二十 四年,起自临洮,东暨辽海,西并阴山,筑长城及南越 地,昼警夜作,民劳怨苦。”故杨泉《物理论》曰:“秦始皇使 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 用𫗦。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冤痛如此矣。蒙恬 临死曰:“夫起临洮,属辽东,城堑万馀里,不能不绝地 脉,此固当死也。”
又东过临沃县南。〈注〉《王莽之振武》也。
河水又东,枝津出焉。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注〉 水出石门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鄣”,即此山也。西北 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还,诏遣长乐卫尉 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将万六千骑送单于, 居幕南堡。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 东北即怀朔镇城也。其水自鄣东南流,迳临沃城东, 东南注于河。
河水又东,迳稒阳县故城南。〈注〉王莽之固阴也。《地理 志》曰:“自县北出石门鄣,河水决其西南隅,又东南枝 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北溉田, 南北二十里注于河。”
河水又东,迳塞泉城南而东注。又东,过云中桢陵县 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注〉大 河东迳咸阳县故城南,王莽之《贲武》也。
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注〉水出塞外,西迳定襄武 进县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莽更名伐蛮。世祖建武 中,封赵虑为侯国也。白渠水西北迳成乐北,《郡国志》 曰:“成乐故属定襄也。”《魏土地记》曰:“云中城东八十里 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卢城也。”白渠水又西, 迳魏云中宫南,《魏土地记》曰:“云中宫在云中故城东 四十里。”白渠水又西南,迳云中故城南,故赵地。《虞氏 记》云:“赵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 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 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火光在其下。武侯曰:‘此 为我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秦始皇十 三年立云中郡县,曰远服矣。白渠水又西北,迳沙陵 县故城南,王莽之希恩县也。其水西注沙陵湖。又有 芒于水出塞外,南迳锺山,山即阴山。故郎中侯应言 于汉曰:“阴山东西千馀里,单于之苑囿也。自孝武出师,攘之于漠北,匈奴失阴山,过之未尝不哭”,谓此山 也。其水西南迳武皋县,王莽之永武也。又南迳原阳 县故城西,又西南与武泉水合。其水东出武泉县之 故城西南,县即王莽之所谓顺泉者也。水南流,又西 屈迳北舆县故城南。按《地理志》曰:“五原有南舆县,王 莽之南利也。”故此加北。旧中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 “广陵有”〈当有南字〉舆,故此加北,疑太疏远也。其水又西南 入芒于。水西南迳白道南谷口,有长城在右,侧带长 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南。谷口有城自城北出,有高 阪谓之白道岭。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余每读 《琴操》,见《琴慎相和雅歌录》云:“饮马长城窟。”及其攀陟 斯途,远怀古事,始知信矣,非虚言也。顾瞻左右山树, 〈宋本作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谿亘岭,东西无极,疑赵 武灵王之所筑也。芒于水又南,西迳云中城北,白道 中,谿水注之。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迳武川 镇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其水西南流,历谷,迳 魏帝行宫东,世谓之“阿计头殿。”宫城在白道岭北阜 上,其城员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唯台殿而已。其 水又西南,历中谿,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于云中 城北,南注芒于水。芒于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 中南流,迳广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从高祖 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讲武碑》。碑 文是中书郎高聪之辞也。自台西出,南上山,山无树 木,唯童阜耳,即广德殿所在也。其殿四柱两厦,堂宇 绮栱,图画奇禽异兽之象。殿之西北,便得焜煌堂,雕 楹镂桷,取状古之温室也。其时帝幸龙荒,游鸾朔北。 南秦王仇池杨难当,舍蕃委诚,重译拜阙,陛见之所 也。故殿以广德为名。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树碑,勒 宣时事。《碑颂》云:“肃清帝道,振摄四荒。有蛮有戎,自彼 氐羌。无思不服,重译稽颡,恂恂。南秦敛敛,推亡。峨峨 广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之辞也。碑阴 题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遐等从臣姓名,若新镂焉。 其水历谷南出阴山,西南入芒于水。芒于水又西南 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
河水南入槙陵县西北。〈注〉缘胡山历沙南县东北两 山二县之间,而〈一作南〉出。余以太和中为尚书郎,从高 祖北巡,亲所迳涉。县在山南,王莽之桢陆也。北去云 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许里有东西大山,山西 枕河,河水南流,脉水寻经,殊乖川去之次,似非关究 也。
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注〉定襄郡,汉 高六年置,王莽之得降也。《桐过县》,王莽更名“椅桐”者 也。
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注〉昔汉桓帝十三 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 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御览引此无曰子封三字疑此当作田子封是 津长姓名〉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 发冢举尸,资费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 受。事闻于帝。〈御览有两帝字〉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 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馀里。
河水又东南,左合一水。〈注〉水出契吴东山,西迳故里 南而北,俗谓之“契吴亭。”其水又西流注于河。
河水又南,《树颓》水注之。〈注〉水出东山,西南流,右合中 陵川水。水出中陵县。〈县下黄本缺一字吴本补作东字谢云宋本作西字〉“南山 下北俗谓之大浴山,其水亦取名焉。东北流,迳中陵 县故城东北,俗谓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十三 州志》曰:“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武二 十五年置。其水又西北,右合一水,水自东山北,俗谓 之贷敢山,水又受名焉。其水自西北流,注于中陵水。 又西北流,迳善无县故城西,王莽之阴馆也。”《十三州 志》曰:“旧定襄郡治。”《地理志》曰:“雁门郡治。其水又西北 流,又会一水,水出东山下北,俗谓之吐文水,山又取 名焉。”北流迳锄亭南,西流土壁亭南,西出峡,左入中 陵水。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谓之流水。又东 迳沃阳县坎城。〈李云当作故城〉南北俗谓之可不埿城,王莽 之敬阳也。又东北迳沃阳城东,又东合可不埿水,出 东南六十里山下,西北流注沃水。又会东迳参合县 南,魏因参合陉以即名也。北俗谓之仓鹤陉,道出其 中,亦谓之参合口。径左县之西北,即《燕书》所谓“太子 宝自河还师,参合三军奔溃”,即是处也。魏立县,以隶 凉城郡也。西去沃阳县故城二十里。县北十里有都 尉城。《地理志》曰:“沃阳县西部都尉治者也,北俗谓之 阿养城。”其水又东,合一水,水出县东南六十里山下 北,俗谓之灾豆浑水,西北流注于沃水,又东北流,注 盐池。《地理志》曰:盐泽在东北者也。今盐池西南去沃 阳故城六十五里,池水澂渟,渊而不流,东西三十里, 南北二十里。池北十里,即凉城郡。《注》〈疑作治〉池西有旧 城,俗谓之凉城也,郡取名焉。《地理志》曰:泽有长丞,此 城即长丞所治也。城西三里有小阜,阜下有泉,东南 流注池北,俗谓之大谷,此隹水亦受目焉。中陵川水 自枝津西北流,右合一水于连岭北,出沃阳县东北山下,北俗名之乌伏真山,水曰诰升袁河。西南流迳 沃阳县,左合中陵川,乱流西南,与一水合北俗谓之 “树颓水。”水出东山下,西南流,右合诰升袁水,乱流西 南注,分为二水,左水枝分南出北俗谓之“太罗河。”右 水西迳故城南,北俗名之“昆新城。”其水自城西南流 注于河。
河水又南,太罗水注之。〈注〉水源上承树颓河,南流西 转迳武县故城南。《十三州志》曰:“武县在善无西百五 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水亦藉称焉。”其水西南流,右 水注之。水导故城西北五十里,南流迳城西北,名之 曰故盘回城。又南流,注太罗河。太罗河又西南流,注 于河。
河水又左,得湳水口。〈注〉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 《东观记》曰:郭伋细侯为并州牧,前在州,素有恩德,老 小相携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数百小儿各骑竹马 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曰:“闻使君到,喜故迎。”伋谢 而发去。诸儿复送郭外,问使君何日还,伋计日告之。 及还,先期一日,念小儿,即止野亭,须期至乃往。其水 又东南流,羌人因水以氏之。汉冲帝时,羌湳狐奴归 化,盖其渠帅也。其水俗亦谓之为遄波水,东南流,入 长城东。咸水出长城西咸谷,东入湳水。又东南,浑波 水出西北穷谷,东南流注于湳水。湳水又东,迳西河 富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富成也。湳水又东流,入于湳 水。左合一水,出善无县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 历于吕梁之山,而为吕梁洪。其岩层岫衍,涧曲崖深, 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渀云。〈一作 电〉泄,震天动地。昔吕梁未辟,河出孟门之上,盖大禹 所辟,以通河也。司马彪曰:“吕梁在离石县西。今于县 西历山寻河,乃无过峘!”〈当作遏岨〉至是乃为巨崄,即吕梁 矣。在离石北以东可二百有馀里。
又南过西河圁阳县东。〈圁音银注〉西河郡,汉武帝元朔四 年置。王莽改曰归新。圁水出上郡白土县圁谷,东迳 其县南。《地理志》曰:“圁水出西南入河。王莽更曰黄土 也。”东至长城,与神御。〈古本作衔〉水合。水出县南御山峡山, 东出,至长城入于圁。圁水又东,迳鸿门县,县故鸿门 亭。《地理风俗记》曰:“圁阴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 宛火井庙,火从地中出。”圁水又东,梁水注之。水出西 北梁谷,东南流注圁水。又东,迳圁阴县北,汉惠帝五 年立,王莽改曰方阴矣。又东,桑谷水注之。水出西北 桑谿,东北桑谿,东北流入于圁。圁水又东,迳圁阴南, 东流注于河。
河水又东,端水入焉。〈注〉水西出号山。《山海经》曰:“其山 木多漆㯶,其草多芎穷,是多冷石。”〈经作泠石郭注音金云未详〉端 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河水又南,诸次之水入焉。〈注〉水出上郡诸次山。《山海 经》曰:诸次之山,诸次水出。是山多木无草,鸟兽莫居, 是多众蛇。其水东迳榆林塞,世又谓之榆林山,即《汉 书》所谓榆谿旧塞者也。自谿西去,悉榆林之薮矣。缘 历沙陵,届龟兹县西出,故谓广长榆也。王恢云:“树榆 为塞”,谓此矣。苏林以为榆中在上郡,非也。按《始皇本 纪》:“西北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然榆中 在金城东五十许里,阴山在朔方东,以此推之,不得 在上郡。《汉书音义》苏林为是失也。其水东入长城,小 榆林水合焉,历源西北。〈源古本作涧〉穷谷其源也,又东合 首积水,西出首积谿谿,东注诸次水,又东入于河。《山 海经》曰:“诸次之水,东流注于河。”即此水也。
河水又南,汤水注之。〈注〉《山海经》曰:“水出上申之山,上 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也。”
又南,离石县西,奢延水注之。〈注〉水西出奢延县西南 赤沙阜,东北流。《山海经》曰:“所谓生水出盂山者也。”郭 景纯曰:“盂或作明。”汉破羌将军段颎破羌于奢延泽, 虏走洛川。洛川在南,俗因县土,谓之奢延水,又谓之 朔水矣。东北流,迳其县故城南,王莽之奢节也。赫连 龙升七年,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将作大匠梁公 叱于阿梨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蒸土加功,雉堞虽 久,崇墉若新,并造五兵,器锐精利。乃咸百链为龙雀 大镮,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 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 威服九区,世甚珍之。又铸铜为大鼓,及飞廉、翁仲、铜 驼龙虎,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则今夏州治 也。奢延水又东北,与温泉合源,西北出沙谿,而东南 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黑水入焉,出奢延县黑涧。 〈当作奢延水又东与黑水合黑水出奢延县黑涧谢兆申云按宋本黑水入焉水出奢延县黑涧宋刻本 无焉水二字〉东南历沙陵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合交兰 水,出龟兹交兰谷,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北 流,与镜波水合,水源出南邪山南谷,东北流注于奢 延水。奢延水又东迳肤施县,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 东南流,县因处龟兹,降胡著称。又东南注奢延水,又 迳肤施县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汉高祖并三秦, 复以为郡。王莽以汉马员为增山连率,归世祖,以为上郡太守。司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别名也。”东入五 龙山。《地理志》曰:“县有五龙山也。”帝原水自下,亦为通 称也。历长城,东出于赤翟。白翟之中,又有年水。〈宋本作平 水〉出西北平谿,东南入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 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 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 惟《弓劎》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其水东流,昔段颎追 羌出桥门,至走马水,闻羌在奢延泽,即此处也。门即 桥山之长城门也。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 起自临洮,至于碣石,即是城也。其水东北流入长城, 又东北注奢延水,又东与白羊水合。其水出于西南 白羊谿巡谿,东北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入于河。 《山海经》曰:“生水东流注于河。”
河水又南,陵水注之。〈注〉水出陵川北谿南迳其川,西 转入河。
河水又南得离石水口。〈注〉离石北山,南流迳离石县 故城西。《史记》云:“秦昭王伐赵,取离石者也。”汉武帝元 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绾为侯国。后汉西河郡治也。 其水又南出,西转迳隰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 年,封代共王子刘忠为侯国,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 语讹,尚有千城之称。其水西流,注于河也。
又南过中阳县西。〈注〉中南县故城在东。东翼汾水,隔 越重山,不滨于河也。〈孙云中南疑作中阳〉
又南过土军县西。〈注〉吐京郡治故城,即土军县之故 城也,胡汉译言,皆讹伪变矣。其城员长而不方。汉高 帝十一年,以封武侯宣义为侯国。县有龙泉,出城东 南道左山下牧马川上多产名驹,骏同滇池元河。〈元下 脱一马字〉其水西北流,至其城东南,土军水出道左高山, 西南注之。龙泉水又北屈,迳其城东,西北入于河。 河水又南合《契水》。〈注〉“傍谿东入穷谷”,其源也。又南至 禄谷水口,水源东穷,此谿也。
河水又南,得大蛇水。〈注〉发源谿首,西流入河。
河水又南,又纳辱水。〈旧本作河水又右纳辱水 注〉《山海经》曰:“辱水 出于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阴多铁,阳多玉。”其水 东流注于河,俗谓之秀延水。东流得浣水口,傍谿西 转穷谿便即浣水之源也。延水又东,会于根水西南 谿下,根水所发,而东北注延水。东南,露跳水西出露 谿,东流,又东北入延水,乱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左合 信支水,水发源东露,西流入于河。河水又南,左会石 羊水,巡谿东入,道源穷谷,西流注于河。
又南过上郡高奴县东。〈注〉域。谷水东启荒源,西历长 谿,西南入于河。水又南合谿口,水出孔山,南历谿西 流注于河。孔山之上,有穴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当,相 去各二丈许,南北直通,故谓之孔山也。山在蒲城西 南三十馀里。河水又右会区水。《山海经》曰:“次四经之 首曰阴山,西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谷柞,其下 多杻橿,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世谓之清 水。上郡东流,入于长城迳老人山下,又东北流至老 人谷傍。水北出极谿便得水源。清水又东,得龙尾水 口,水出北地神泉,鄣北山龙尾谿,东北流注清水。又 东会三湖水,水出南山三湖谷,东北流入清水。清水 又东迳高奴县,合丰林水,《地理志》谓之洧水也。故言 高奴县有“洧水,肥可㸐。”〈古燃字〉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 《博物志》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 沟,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极 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 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项羽以封董 翳为翟王,居之三秦,此其一也。汉高祖破以县之,王 莽之利平矣。民俗语讹,谓之“高楼城”也。丰林川长津 泻注,北流会洧洧水,又有谿谷水注之。水西出奚川, 东南流入洧水,又东注于河。
河水又南,蒲川石楼山南,迳蒲城东。〈注〉即重耳所奔 之处也。又南历蒲子县故城西,今大魏之汾州治。徐 广《晋纪》称“刘渊自离石南移蒲子”者也。阚骃曰:“蒲城 在西北,汉武帝置。”其水南出,得黄卢水口。东出,历蒲 子城南,东北入谷,极谿便水之源也。又南合紫川水, 水出东北,出紫川谷。西南合江水。江水出江谷,西北 入紫水。紫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于河水。 河水入南黑水,水出定阳县西山,二源奇发,同泻一 壑。东南流,迳其县北,又东南流,右合定水,俗谓之白 水也。水西出其县南山定水谷,更迳定阳县故城南。 应劭曰:“县在定水之阳也。”定水又东注于黑水,乱流 东南,入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