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六十七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六十七卷目录

     江部汇考三

      考

    山川典第二百六十七卷

    江部汇考三

    按《湖广通志》,“大江源自蜀之岷山,历归州、彝陵、宜都、 枝江、公安、石首、松滋,东至武昌府,与汉水合流。” 按《巴东县志》,“三坝河源出九府坪,一流入房县,一流 入大宁,一流入西瀼溪,会合大江。”

    东瀼溪。

    西瀼溪并在县东,西二水俱入大江。

    青水滩在县境内。江水泛急,触而为旋,舟人戒严于 此。

    大沱石在县西北大江中。欧阳修《砚谱》云:“巴东大沱 石,其色青黑斑斑,其文微粗,亦颇发墨。”

    按《归州志》:“大江源出蜀之岷山,历巫山巴东,由州而 东。”

    莲花滩在州西北二里。水涌沸,似莲花。

    叱滩在州西三里。水石相激,如喷叱声,故名。又名《人 鲊瓮》。

    乌牛石在大江中,与白马石相对。俗云:“白马对乌牛, 江水两边流。有人识得透,富过十三州。”

    “插灶”在江之左岸。 《铁心肝石》在大江中。

    卧牛山在州东四里大江中,形如卧牛。

    新滩在州东二十五里。初平坦无滩。嘉靖间,阴雨月 馀,山忽崩坏,两岸壁立大石横填江心,怒涛沸腾,其 声如雷。

    插灶滩,其水峻急奔暴,鱼鳖不能游,行者常苦之。袁 嵩云:“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按《兴山县志》:“南阳河在县西三十里,纡折于县治之 前,由青龙山下十数里,西至屈家铺,合建阳河而入 大江。”

    南阳溪自郧阳房县来,迳县治下,会流入大江。 按《彝陵州志》:“大江源发蜀之岷山,自三斗铺入州界, 经州二百五里,入宜都界。其三峡自南津而上千里, 日月蔽亏,波涛澎湃,下至彝陵州,划然开豁,若披云 雾睹青天也。行者咸欣欣相庆,舍险而易矣。”欧阳永 叔为《至喜亭》记之。明太祖遣官祀江渎神于州治。 使君滩在州西一百一十里大江中。《水经》云:“昔杨亮 为益州刺史,曾经此滩,故名。”

    黄牛山在州西九十里,即黄牛峡南岸峭壁间石色 如人负力牵牛之状,人黑牛黄,分明成就,江湍迂回, 行者经宿犹望见之。故《行路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 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黄牛滩”在黄牛山下。

    黄陵庙即黄牛庙,在州西九十里。

    三朱滩在州西九十里。

    查波滩在州西八十里。

    “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隐隐作人形,须发悉具, 大小不一,夏没冬出。

    虾蟆碚在州西五十里。《江北澨》有石如虾蟆,上出泉。 陆羽品其水味,天下第四。陆游诗:“巴东峡里最初峡, 天下泉中第四泉。”

    石鼻山,在州西北三十里,高五百馀仞,下临江流。中 有巨石,横六七十丈如簰筏,因名。亦曰“石鼻。”

    十二碚,在州西五十里,石山连峙江滨,与虎牙关相 对,挽舟甚艰。

    明月峡在州西二十里。悬崖间白石状如月。李白诗: “春水月峡来。”欧阳公诗:“江上挂帆明月峡。”

    西陵山在州北十五里。蜀江之险始此。《方舆胜览》载 “吴陆逊守峡备蜀于此。”

    西陵峡,在州西北二十里,《三峡》之一。

    赤矶,在州西北五里。陆逊以虾蟆石堪为砚,步阐筑 城之所,其水东合大江。

    平善坝在州境大江内。

    五龙山在大江西浒,去州十五里。五峰连峙,蜿蜒起 伏,有若龙状。

    葛道山一曰“孤山。”外边大江,尖峰耸秀,正当州学宫 之前,或称曰“文笔峰。”登山俯眺,若浮起于江面。舟过 其麓者,自下望之,峭直削成,如百仞壁立。相传葛稚 川炼丹之所。

    执笏山在州南二十里边江高百馀丈,山傍立一小 山,大小相凑,如人执笏之状。又石壁一白迹,俨若老人峨冠执笏,危坐蒲团之上,因名。俗讹为“媳妇山。” 虎牙山在州东南五十里,江北岸有黄赤文,似虎牙 在石壁间。

    荆门山江南岸与虎牙山袤迤相对,上合下空,有若 门象。一名仙人桥。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复避荆 门而北,凡两岸横流,乘风奋楫而上,否则寸寸以几, 艰如拔山。相传即公孙述作浮桥处。按:十二培之险, 莫险于荆门;而虎牙之险,则矶石大小,蹲踞隐现,正 若虎牙戟列,舟人望而辟易。“虎牙”之名始此。惟“虎牙” 不可上,乃渡向南岸,由荆门而上。是虎牙更险于荆 门也。

    “狼尾滩”三峡中惟此数滩最险。

    “鹿角滩”一石支水喷怒如雪。

    《虎头滩》嶙峋峙立,石文斑烂,所谓“晴斑同豹变,夜吼 忽生风”也。

    虎牙滩欧阳公诗所谓“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 虎牙滩”是也。

    按《宜都县志》大江,《水经注》云:“江水南历峡,径宜昌之 插灶,又东经宜昌县北云池,插灶俗名锅灶口。” 清江即彝水也,源出旧施州开蛮界,经建始县流入 长阳,至本县入大江。两水相合,清浊划然。

    鸡头山在县北十五里。清江南岸。

    汉洋河在县西十里。发源天址,经鱼洋关,下会清江 入大江。

    无尽泉在县西五里大江北岸。

    按《枝江县志》,沱水源自岷山,出于江,至于沱。《禹贡》所 谓“沱潜既道。”注云:“南郡枝江有沱水”,即此是也。 花溪,在县西南五里,水通大江。

    港溪在县西南三里。水通大江。

    石鼓山在县东南十里。崎立江滨。

    按《松滋县志》:“川江在县北一里,岷山至此分为三泒, 流三十里,复合为一,达江陵入大江。”

    “射垛岩”岩近江水而立,直竖若侯。昭烈入蜀,道经于 此,隔江戏射,矢至没石,故名。

    按《石首县志》:“大江自四川东下,历枝江、松滋、公安三 县,过石首,又东过岳州之华容”桑钦《水经》云:“大江右 迳石首山北,又东迳赭要。”注云:“赭要,洲名,在大江中。 杨林口在县西南三十里。”

    石首山在县北。江中有石峙立,为诸山之首,故名。 龙穴水,在县西南五里。《水经注》:大江右有龙穴水口, 昔禹济江,黄龙夹舟,故名。

    《杨子洲》在大江中,有蛟患。荆佽飞济此,忽遇两蛟,斩 之,自后无患。

    潴水湾在县西一里。近大江南岸。

    潭子湾在县东六十里,大江南。

    李金湾在县东六十里,大江北。

    按《监利县志》,夏水在县东南五里。《禹贡传》注云:“华容 有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

    按《公安县志》,“大江在县城北。”

    三穴桥江水支流,由虎溪口迳此以入洞庭。

    按《荆州府志》:大江在府城南,发源自岷,迳此东与汉 水合。苏代之告楚曰:“蜀地之甲,浮船于汶,乘夏水而 下,五日至郢。”即此水也。盛弘之云:朝发白帝,暮到江 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加疾也。

    汉水由岸口分入,合杨水、湖水而东南流,注于江 江津口,江水所过。《家语》曰:“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风 不可涉也。”

    灵溪在府城西九里。《水经注》云:“灵溪水无泉源,上承 散水,合成大溪,南流注江。”江溪之合有灵溪戍,背河 面江,西带灵溪,故名。

    黄潭渊在大江北,逼近江堤,内外皆水,捍筑取土维 艰。

    《龙二》渊在大江北,潭深不测,近滨大堤。

    梅花港江水支流。

    八角井在城东,下有海眼通江。观泉水之增减,识江 流之消长。

    燕尾洲《桑钦》曰:“江水又东迳燕尾洲,蚌城在其上。 枝回洲在县西南,江水自此分而为南北江。”

    邴里洲在宠洲下。《郦注》云:“洲有高沙湖,湖东北有小 水通江。”

    南浦在江南岸。《水经注》云:“江浦右迤南浦曲,世谓之 江曲。”杜甫有《出江陵南浦寄郑少尹》诗。

    沙市在府城东南十里大江滨。宋王安石诗:“沙市放 船秋月白。”一名沙头。

    按《安陆府志》:“江水在沔阳州城南二百里,源出岷山, 与汉水合。”

    长夏河在沔阳州城南四十里。江之沱也。

    按《岳州府志》:“大江发源岷山,从荆州石首北流,至县 西北城陵矶,合洞庭诸水东流,岷江为西江,沣江为 中江,湘江为南江,会于矶下,故又名三江口。宋慕容 延钊等师大破周保权军于此城陵矶在府城北十五里,湘水南来,岷江北注,为一 郡水口。”

    洞庭湖在府城西南,又名“五潴”,北入大江。

    按《临湘县志》“团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滨江。”

    如山,在县东北八里。《水经》:“江水自彭城矶东迳如山 北。”《注》云:“如山地对隐矶”,即今杨林山。

    白马矶山,在县东北十里。《水经注》云:“有独石孤立大 江中,山东江浦,世谓之白马口。”唐裴隐居此。

    鸭栏矶山,在县东北十五里。《水经注》云:“右历鸭栏矶 北江中也。”

    潦浒洲、荷叶洲二洲俱在县东北三十里。江湖夹流, 二洲中峙,军民耕种。

    按《华容县志》,华容湖在县城北一里,亦称沱水,又称 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

    涌水,《水经》云:“江水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出焉。”又 云:“江水又东,涌水注之。”郦道元注:“水自夏水南通于 江,谓之涌口。”

    杨子洲在县东北大江中。旧志以为西南十都,《方舆 胜览》以为县南三十里者,俱非是。

    按《汉阳府志》,江水在汉阳县治东南,环抱郡城北去, 即岷江也。上接蜀川,潇湘洞庭诸水,合流东南入本 府界一百五十里,转烟波湾四十里,入黄州界,东流。 《水经》曰:“江水东右得滠口,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 山北,东迳大军山南,又东迳小军山南。又东北至江 夏沙羡县西北,沔水从北来注之。又东迳叹父山南, 又东迳鲁山南,左得湖口,又东合滠口。”今按:江自荆 州监利而下,经汉阳、玉沙界水洪二口,东江脑,又经 大小军山北会沌口,过城南,经大别东北与汉合者, 江之正流也。有经沔阳播为阳明诸湖,汇于太白自 沌口出江者,有经沔阳播为黄蓬诸湖,经上平放过 汉阳之下平放至新滩镇出江者。有自孝感经汉阳 之石潭河,入黄陂境,至沙口出江者。此在邻境别出 旁出,而皆入于江者也。出沌口新滩者,在府治西南。 出沙口者在府治东北。又按:《书》言“江沱潜汉”,及《史》云 “江夏,其水皆会于汉阳”,而今不可悉指矣。大江东流, 环郡二百里,去府城仅数十丈。《诗》曰:“滔滔江汉,南国 之纪。”言纪夫南国也,“江既浩漭,中多洲渚,渔苇所资, 分岸输税。曩时,江岸有鹦鹉洲蔽之,去水略远。百年 以来,洲既沦没,岸亦崩洗,城郭剥肤,势且不测。惟有 心者留意防维之,斯可耳。”

    沌水在汉阳县治西南三十里。汉水别出三汊,汇太 白湖,至于沌口,南入于江。

    滠水在府城北四十一里。自黄陂入汉阳县界,为沦、 索二水合流,南入江。

    刘公洲在府南大江中。宋延祐八年,有沙洲涌出,知 军刘谊种荻其上,令民采用。民感之,以名洲。

    炭步,《水经》曰:江水又东迳叹父山,南对叹洲。《郦注》亦 曰:“炭步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 渚。”

    旧水在县治南七十里。《左传》定公五年:“楚王奔随,将 涉成臼。”杜预注曰:“江夏竟陵县有臼水,出聊屈山,东 南入江”,即此水之上流也。

    百人山在汉阳县西南八十里,下即大江。《水经注》曰: “昔周瑜遣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处。”旧《志》云:“瑜遣盖 领百人诈降曹公,因其不备而掩之。”

    大军山在汉阳县西南六十里。《水经》:“江水东迳大军 山南。”注曰:“山东有山屯夏浦,江水左迤,江中有浮石 出,谓之节度石,右则涂水注之。”旧《志》云:“吴魏相持,陈 军两山之间,故名。”故老相传,元时风雨之际,则闻金 鼓之声也。山高百馀丈,每出云蒸雾,则数十里内皆 雨矣。

    小军山,在汉阳县西南五十里,与大军山近。

    大别山在府城东北半里大江之滨,一名鲁山。《水经》 曰:“江水又东迳鲁山南。”

    张王矶在府城南纪门外,临江绝险,上有唐张巡庙 沔口。

    汉口,按《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水经》曰:“沔水之南,至江 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注》引庾仲雍之言,“夏口一曰 沔口。”《图经》曰:“汉水至江夏安陆县又名沔。”《通鉴》载“梁 武帝筑汉口城以守鲁山。”盖夏口、沔口、汉口,名有三 而实则一也。以沔水之下尾与汉水合流,乃始入江, 故称沔口。以江夏郡本治安陆,而安陆城在临漳,且 夏水为江之氾,南北初无定名,故称夏口。自孙权筑 城于黄鹄山东北,以夏口为名,徙江夏之治安陆者 治之,于是夏口之称移于江南,而汉水所出专名沔 口。故何尚之谓夏口在荆江中,正对沔口,通接梁、雍, 是为要津也。祝穆曰:“三国以前,史传”多言“汉”,不言“沔”; 三国以后,多言“沔”,不言“汉。”后人不察,遂以“沔”“汉”为二 也。

    按《嘉鱼县志》,赤壁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大江之滨,西界乌陵,有诸葛拜风台。《沔阳图经》云:“汉建安十三年, 周瑜败曹操于此。”

    按《武昌府志》:“大江自嘉鱼入境,历大军山、小军山,会 沔水东流,会汉水金沙洲障城南,至白湖入武昌县, 凡二百九十里。”

    《夏汭》在汉水曲入江处。

    里河在望山门外,通大江口,曰“鲶鱼口。”

    鲁湖,在江夏县西南八十里。水由金口入江。

    梁子湖在江夏县东八十里,水由武昌县樊口入江。 吕公洞在府城外大江滨,有石刻“吕公洞”三字。 鹦鹉洲在府城西大江中。黄祖杀祢衡处。按衡于祖 长子射席上作《鹦鹉赋》,“怀忧畏祸,非狂士也。”后人伤 之,因以鹦鹉名洲。

    黄军浦在鹦鹉洲下。吴将黄盖屯兵处。

    散花洲在府城西。旧传周瑜破曹操于赤壁,吴王于 此酾酒散花,以劳军士。

    夏浦江自夏水以下多有此名,皆左迤也。《哀郢》云:“背 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夏口在府城外,正对沔口,东汉谓之夏口戍,故《唐书》 称鄂州为夏口,本在江北。孙权取对岸为夏口,而江 北之名始晦。又云:鲁口即夏口,正对鲁山。

    樊口在府城外。

    白浒山,在武昌县西九十里,半属江夏,半属武昌,雄 峙大江之浒,云出则雨,上有“碧云寺。”

    靠背山,在武昌县西五里大江之滨。俗传樊哙渡江 靠背于此,至今有迹。

    “黄鹄矶”在江夏县城西,下临大江。

    黄鹤楼在黄鹄矶上。下临大江,世传仙人王子乔乘 鹤过此。又云:费文伟登驾黄鹤憩此。一说辛氏沽酒, 有道士数诣辛氏,不计酬,道士临别,取肴核中橘皮, 画鹤于壁曰:“客至拍手引之,鹤当飞舞以侑觞。”辛氏 遂致富。一日,道士复至,取所佩铁笛吹数弄,白云自 空飞来,鹤亦飞下,道士飘然乘鹤去,辛氏即其地建 楼。

    南浦在江夏县南三里。水出景首山,西入大江。 浪花井在洪山小塔寺中,水沸如浪,自晋建塔以覆 井,乃安澜焉,其下通江。

    梁子湖在江夏县东,与武昌县分界。县东之水多潴 于梁子湖,由樊口入江。

    釜头湖在江夏县南,水出金口入江。

    武昌县诸溪港水多会于高家河,潴于梁子湖,出樊 溪九十曲过樊口入江。

    按《咸宁县志》:“县有官埠港、赤口港、北洪等港,皆合淦 水汇为紫潭,曰马桥河、丁泗河,潴于西良湖。又有桃 花港、贺胜桥河,潴于黄塘湖,与西良湖水俱潴于江 夏之釜头湖,出金口入江。”

    按《蒲圻县志》:“陆水自江西宁县修水发源,北流至通 城会隽水,至崇阳会桃溪水,合流折东,复西,由壸头 山四十里过荆港,北经县治南,数回出六溪口入江。 又有在县西南四十里发源港口望湘桥及龙桥诸 泉,折而西入马蹄湖,由黄盖湖迳石头口入江 界,石潭湖河诸水咸注之。自此出六溪口达于江, 任家河”汇诸溪流入马蹄湖,由黄盖湖入于江。 接里湖、梅湖、锦湖、沙阳湖、螺蛳港湖、真湖,俱在江北 岸,南流入江

    大罗湖、小罗湖、活湖、松柏湖、沧湖、左荆湖、柳山湖、杨 林湖,俱在江南岸,北流入江。

    按《兴国州志》:“州境多水,若鸡口、慈口、龙潭、山溪等河, 皆会于长河。自排市而下,由富池口入江。若海口湖, 𣲗源湖水,则直放于大江。”

    《大冶县志》:“县有河,发源于西阳茅潭诸里,绕洪滨桥, 合而东流,至县前为金湖,直由𣲗源口入江。”

    按《黄州府志》:“大江自蜀东行以入于海,嶓冢导漾,东 流为汉,至汉阳与江会。两水环抱黄郡”

    上巴河在黄冈县东八十里。发源县西北,迤𨓦抵鱼 博、下巴河以入于江。

    沙武河口在黄冈县西北百三十里,发源孝感达大 江。

    团风湖口在黄冈县北五十里,今崩入江。

    竹根潭,在黄冈县北九十里,通团风,注大江。

    石头潭在黄冈县北九十里,通大江。

    龙口港在黄冈县北百十里,通樟松湖,达大江。 浒子滩在黄冈县西十里,滨江。

    大江渡在黄冈县南五里。

    “五灵山井”在山寺中,脉通大江。

    雪堂在黄州府城东南大江之滨。苏轼谪黄二年,适 马正卿为守,与故营地数十亩,躬耕其中,是为东坡 筑垣作室,落成时大雪,因名“雪堂。”轼尝于雪堂前手 植一梅,大红千叶,一花三实,至明嘉靖后始枯。知府 郭凤仪摹形于石,今置赤壁。

    临皋亭在黄冈县南,濒江乃古之回车院也。宋苏轼曾寓居,尝曰:“亭下大江,半是峨嵋雪水。”为筑堂于此。 今废。

    按《蕲州志》:“大江自岷嶓发源,合洞庭、潜沔、湘汉诸水, 流衍以经于蕲,至于马口,为诸水之尾,而气脉融结。” 刘诚意谓“蕲江为诸省要会,舟航往来必由之冲”,有 以也。

    按《蕲水县志》,“大江在县西四十里。”

    “回风矶”沿河而下,西泊江渚五十里。

    下巴河在县西七十里。会诸水入江。

    按《罗田县志》,官渡河在县南,源出峨嵋紫潭,西流与 多云河合,经县南通黄冈巴河石潭口注之江。 按《麻城县志》,高岸河在县南十里铺,合桃林河下岐 亭入江。

    木稚二里河,在县东九十里,出巴河达江。 按《黄陂县志》:“县河在县南郭外,接滠河,绕鲁台西流 入江。”

    滠河,在县北二百里。发源罗山,入县河达江。

    武湖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周围四十五里。相传黄祖 阅武于此,东通大江。

    沙口,在县东南五十里,通武湖入江。

    滠口,在县西南四十里,接县河入江。

    按《广济县志》,“大江在县南七十里。”

    积布山,在县南百里。矶石临江如积布。

    武家穴坝在大江边,自盘塘下至黄梅杨家穴,计长 百九十里。每岁修筑,以捍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