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卷《目录》:

     《京畿总部》·纪事

     《京畿总部·杂录》

    《职方典》第七卷。

    京畿总部纪事辽始以幽州为南京故京畿纪事始于辽其他事皆入于顺天府部

    《辽史》:“太宗会同元年十一月,诏升幽州为南京。 三年四月庚子至燕,驾入自拱辰门,御元和殿,行入 阁礼。十二月,诏燕京皇城西南堞建凉殿。”

    景宗保宁五年春正月,御五凤楼观灯。

    圣宗统和七年二月,幸长春宫。

    十三中正月,如长春宫。

    十五年二月朔如长春宫。

    统和二十四年八月。改南京宫宣教门为“元和。”外三 门为“南端。”左掖门为《万春》。右掖门为《千秋》。

    太平五年,驻跸南京,幸内果园宴,京民聚观。求进士 得七十二人,命赋诗,第其工拙。以张昱等一十四人 为太子校书郎,韩栾等五十八人为崇文馆校书郎。 燕民以车驾临幸,争以土物来献,上赐酺饮。至夕,六 街灯火如昼,士庶嬉游,上亦微行观之。

    兴宗重熙五年,诏修南京宫阙府署。九月,猎黄花山, 获熊三十六。冬十月,幸南京,御元和殿,以日射三十 六《熊赋》《幸燕诗》试进士于廷。

    道宗清宁五年冬十月壬子朔,幸南京,祭兴宗于嘉 宁殿。

    太康五年秋八月庚申,命有司撰《太宗神功碑》,立于 南京。

    《金史礼志》:“贞元初,海陵迁燕,乃增广旧庙,奉迁祖宗 神主于新都。三年十一月,奉安于太庙。”

    世宗大定三年,有司言:“每岁太庙五享,若复荐新,似 涉繁数。拟遇时享之月,以所荐物附于笾豆荐之,以 合古者祭不欲数之义。”制可。

    十一年十一月郊祀前一日享太庙。

    金自天德以后,始有南北郊之制。大定、明昌,其礼寖 备。南郊坛在丰宜门外,圆坛三成,成十二陛,壝墙三 匝,四面各三门。斋宫东北,府库在南,坛壝皆以赤土 圬之。北郊:方丘,在通元门外,方坛三成,四正陛,方壝 三周,四面亦三门。朝日坛曰“大明”,在施仁门外之东 南,门坛之制皆同方丘。夕月坛曰“夜明”,在彰义门外 之西北,掘地污之,为坛其中“常以冬至日合祀昊天 上帝、皇地祇于圜丘,夏至日祭皇地祇于方丘。春分 朝日,秋分夕月。”

    《元史》:“世祖至元元年二月,脩琼华岛。”

    七年,以帝师八思巴之言,于大明殿御座上置白伞 盖一顶,用素段泥金书梵字于其上,谓“镇伏邪魔,护 安国利。”自后,每岁二月十五日,于大殿启建白伞盖 佛事,与众祓除不祥。中书移文枢密院,八卫拨伞鼓 手一百二十人,殿后军甲马五百人,抬舁监坛汉关 羽神轿军及杂用五百人。宣政院所辖宫寺三百六 “十所,掌供应佛像、坛面、幢幡、宝盖、车鼓、头旗三百六 十坛,每坛擎执抬舁二十六人,钹鼓僧一十二人。大 都路掌供各色金门大社一百二十队,教坊司,云和 署掌大乐鼓板、杖鼓、筚篥、龙笛、琵琶、筝、𥱧七色,凡四 百人,兴和署掌妓女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祥和署 掌杂把戏男女一百五十人,仪凤司”掌汉人、回回、河 西三色细乐,每色各三队,凡三百二十四人。凡执役 者,皆官给铠甲、袍服、器仗,俱以鲜丽整齐为尚,珠玉 金绣,装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馀里,都城上女聚观, 礼部官点视诸色队仗,刑部官巡绰喧闹。枢密院官 分守城门,而中书省官一员总督视之。先二日,于西 镇国寺迎太子游四门,舁高塑像,具仪仗入城。十四 日,帝师率梵僧五百人,于大明殿内建佛事。至十五 日,恭请伞盖于御座,奉置宝舆,诸仪卫队仗立于殿 前,诸色社直暨诸坛面列于崇天门外,迎引出宫。至 庆寿寺,具素食,食罢起行,从西宫门外垣海子南岸 入厚载红门,由东华门过延春门而西。帝及后妃、宫 主于玉德殿门外,撘金《脊吾》殿彩楼而观览焉。及诸 队仗,社直送金伞还宫,复恭置御榻上,帝师僧众作 佛事,至十六日罢散,岁以为常,谓之“游皇城。”

    《元掖庭记》:“宫中制五云车,车有五箱,以火树为槛式, 乌棱为轮辕,顶悬明珠,张翠羽盖中箱为帝座,外四 箱为妃嫔坐。每晦夜游幸苑中,御此以行,不用灯烛。”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九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 《草木子》:“元世祖定大兴府为大都,开平府为上都。每 年四月草青,驾幸上都避暑。八月草将枯,驾回大都。” 《世祖纪》:至元十年十月,“初建正殿、寝殿、香阁,周庑两翼室。”

    十一年正月朔,宫阙告成,帝始御正殿,受皇太子、诸 王百官朝贺。十一月,起阁南大殿及东西殿。

    《元史·祭祀志》:“世祖至元十二年,于丽正门南之七里 建祭台,设昊天上帝、皇地祇位。自是国有大典礼,皆 即南郊告谢。”

    《元史列传》:“至元三年,城大都,张弘略佐其父柔为筑 城总管。十三年城成,赐内帑金扣、玳瑁卮。” 《元史祭祀志》:“世祖至元十四年八月,诏建太庙于大 都。”

    《元史兵志》:“元世祖至元十六年,签大都属邑编民三 百户,立屯于大都之宝坻县,为田四百五十顷。” 《元史世祖纪》:“至元十六年,建圣寿万安寺于京城。 十八年二月,发侍卫军四千,完正殿。”

    十九年,置留守司。

    “二十一年正月,帝御大明殿,右丞相和礼霍孙率百 官奉玉册玉宝上尊号,诸王百官朝贺,如朔旦仪。 二十八年二月,建宫城,南面周庐,以居宿卫之士。” 《元史·祭祀志》:“至元三十年春正月,建社稷坛和义门 内,坛高五丈,方广如之。社东稷西,相去约五丈。社坛 土用青赤白黑四色,依方位筑之,中间覆以黄土。稷 坛一”如社坛之制,惟土不用五色。坛皆北向。社主用 白石剡其上如钟,埋其半于土中。稷不用主,社树以 松,于社稷二坛之南,各一株。

    丹墀独对。至元二十九年,始用御史中丞崔彧言,“以 明年正月营社稷于和义门内少南,以春秋仲月上 戊致祀。牲牢器币,三献之礼,八成之乐,亚于郊庙,失 隆矣。”

    世祖在潜邸,一日,从容语霸突鲁曰:“今天下稍定,我 欲劝主上驻跸回鹘,以休兵息民,何如?”对曰:“幽燕之 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 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 所,非燕不可。”世祖怃然曰:“非卿言,我几失之。”己未秋, 命霸突鲁率诸军由蔡伐宋,且移檄谕宋沿边诸将, 遂与世祖兵合而南,五战皆捷,遂渡大江,傅于鄂。会 宪宗崩于蜀,阿里不哥构乱如林,世祖北还,留霸突 鲁总军务以待命。世祖至开平即位,还定都于燕,尝 曰:“朕居此以临天下,霸突鲁之力也。”

    《元史·兵志》:元贞二年十月,枢密院臣言:“昔大朝会时, 皇城外皆无墙垣,故用军环绕,以备围宿。今墙垣已 成,南北西三畔皆可置军,独御酒库西地窄不能容。 臣等与丞相完泽议,各城门以蒙古军列卫,及于周 桥南置戍楼,以警昏旦。”从之。

    《元史·祭祀志》:“先农之祀,始自至元九年。武宗至大三 年,从大司农请,建农蚕二坛。”

    《元史礼乐志》:“皇帝即位,上尊号,受朝贺,升大明殿。”按 《元史列传》,“仁宗将即位,廷臣用太皇后旨,行大礼于 隆福宫,法驾已陈矣,张圭言当御大明殿。帝悟,移仗 大明。”

    《元史·祭祀志》:“至元七年,大司农请于立春后丑日,祭 风师于东北郊,立夏后申日,祭雷雨师于西南郊。延 祐五年,乃即二郊定立坛壝之制。”

    《元史列传》:答里麻除大都留守,帝命脩七星堂。先是, 脩缮必用赤绿金银装饰,答里麻独务朴素,令画工 图山林景物。车驾自上京还,入观之,乃大喜,以手抚 壁叹曰:“有心哉留守也!”

    《元史》:海子岸上接龙王堂,以石甃其四周。海子一名 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 洋如海,都人因名焉。仁宗延祐六年二月,都水监计 会前后,与元修旧石岸相接,九月五日兴工,十一日 工毕。至治三年三月,大都河道提举司言:“海子南岸 东西道路,当两城要冲,金水河浸润于其上,海子风” 浪冲啮于其下,且道狭不时溃陷泥泞,车马艰于往 来,如以石“砌之,实永久之计也。”泰定元年四月工部 应副工物,七月兴工,八月工毕。

    《北平古今纪》:案:史自泰定以后作“万岁山,植花木八 百七十本。”

    《辍耕录》:“国朝每宴诸王大臣,谓之大聚会。是日尽出 诸兽于万岁山,若虎豹熊象之属,一一列置讫,然后 狮子至,身才短小,绝类人家所畜金毛猱狗。诸兽见 之,畏惧俯伏,不敢仰视。气之相压也如此。”

    《元史》本传:“张圭侍宴万寿山,赐以玉带。”

    《草木子》:“至正十一年正月,京师清宁殿灾,焚宝玩万 计,由宦官熏鼠故也。”

    《元史顺帝纪》:“至正十三年正月,重建穆清阁。”

    《续资治通鉴》:“元至正十四年,顺帝制龙舟于内苑。其 船式长一百二十尺,广二十尺,用水手二十四人,皆 衣金紫。自后宫至前宫山下海子内,往来游戏,行时 龙首、眼、口、爪尾皆动。又自制宫漏,高六七寸,广半之, 造木为匮,藏壶其中,运水上下。匮上设三圣殿,匮腰 立玉女,捧时刻筹,时至辄浮水而上。左右二金甲神一悬钟,一悬钲,夜则神人自能按更而击,无分毫差。 鸣钟钲时,狮凤在侧者,皆自翔舞。匮之东西有日月 宫,飞仙六人立宫前,遇子午时,自能耦进。度仙桥,达 三圣殿,复退立如前,其精巧绝出人意,皆前所未有。” 《元掖庭记》:“顺帝为英英起釆芳馆于琼华岛内。癸巳 秋,乘龙船泛月池上。池起浮桥三处,每处分三洞,洞 上结彩为飞楼,楼上置女乐桥,以木为质,饰以锦绣。” 《元史》:“顺帝荒于游宴,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 等一十六人按舞,名十六天魔”,首垂发数辫,戴象牙 佛冠,身披缨络,大红销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 天衣,绶带鞋袜。各执加巴剌般之器,内一人执铃杵 奏乐。又宫女一十一人,练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 窄衫。所奏乐,用龙笛头管、小鼓、筝、𥱧、琵琶、笙、胡琴、响 板、拍板。以宦者、长安迭不花管领。遇宫中赞佛,则按 奏乐。宫官受秘密戒者得入,馀不得预。

    《辍耕录》:槜李顾渊白入京,献《燕都赋》,翰长元公复初 不喜曰:“今大朝四海一统,六合一家,燕盖昔时战国 名,何燕之称?”惭恨而归。

    《记纂渊海》:“海子在府西三里,汪洋如海,中,有芰荷、鸥 凫可玩。”

    《涌幢小品》:“禁城中外海子,即古燕市积水潭也。源出 西山一亩马眼诸泉,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泺,纡迥 向西南行数十里,称高梁河。将近城分为二,外绕都 城开水门,内注潭中,入为内海子,绕禁城出㢲方,流 玉河桥,合外隍,入于大通河。”

    《燕都游览志》:“积水潭在都城西北隅,东西亘二里馀, 南北半之。西山诸泉从高梁桥流入北水关汇此。或 因内多植莲,名为莲花池。或因水阳有净业寺,名为 净业湖。内官监向严鱼禁,今稍弛矣。酒后一苇,山光 水色,箫鼓中流,时复相遇。江以北来,无此胜游。然泛 必从小径抵虾菜亭,乃尽幽深之致。每年三伏日,锦” 衣卫率御马监官校浴马湖干,如濯云锦。中元夜,寺 僧于净业湖边放水灯,杂入莲花中。游人设水嬉,为 盂兰会。梵呗钟鼓,杂以宴饮,达旦不已。水中花炮,有 凫雁龟鱼诸种。冬时湖冻作小冰,床各坐于上,一人 挽行,轮滑如骤驶。好事者恒觅十馀床,携围炉酒具, 酌冰凌中积水。潭水从德胜桥东下,桥东偏有公出 若干顷,中贵引水为池,以灌禾黍,绿杨鬖鬖,一望无 际。稍折而南,直环北安门宫墙左右流入禁城,为太 液池,汪洋如海,俗呼“海子套。”

    《鸿雪录》:“《南海子》,本元之飞放泊。元制:大都八百里以 内,东至滦水,南至河间,西至中山,北至宣德府。捕兔 有禁,以天鹅、𪉈䳓、仙鹤、鸦鹘私卖者,即以其家妇子 给捕获之人。有于禁地围猎,为奴婢首出者,断奴婢 为良民。收住兔鹘,向就近官司送纳,喂以新羊肉,无 则杀鸡喂之。自正月初一日至七月二十日,禁不打” 捕,著之《令甲》。其苛政如是,亦异乎文囿之刍荛雉兔 者巳。

    《元史兵志》:“元制,冬春之交,天子亲幸近郊,纵鹰隼搏 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

    《混一方舆胜览》:“下马飞放泊,在大兴县正南,广四十 顷。北城店飞放泊、黄埃店飞放泊,俱广三十顷。” 《元史》:“至正二十年十月朔,甘露降于国子监大成殿 前柏木。”

    《草木子》:“至正戊申九月,有一饿鸱鸣端明殿上,帝命 善射者射之,终莫能中。俄常遇春等统兵至柳林,帝 召文武百官军民议战守之计。迟明,会议端明殿。及 开门,忽有二狐自殿上出。帝叹且泣曰:‘宫禁严密,此 物何得至此。殆天所以告朕,朕其可留哉’!”即命北狩。 《元史兵志》:“车驾行幸上都,太仆卿以下皆从。先驱马” 出健德门外,取其肥可取乳者以行。

    《明通纪》:“洪武元年闰七月,徐达等克长芦,守将左佥 院遁至直沽,获其海舟,造浮桥以济师。常遇春等率 舟师并河东西以进,步骑遵陆而前。元丞相也速捍 御海口,望风奔走。至河西务,元平章俺普、朵儿只、进 巴等率兵迎敌,我师与战,大败之,擒知院哈剌孙及 省院将校三百馀人,俺普等皆遁。师至通州,距城三” 十里为营,众欲速攻之,指挥郭英曰:“吾师远来,敌以 逸待劳,攻城非我利也,宜出其不意破之。”翼日大雾, 英以千人伏道傍,率精骑三千直抵城下。元将五十 八国公率敢死士万馀,张两翼而出,与战良久,英佯 败,敌乘胜来追,伏兵中起,截其军为两道,斩首数千 级,擒元宗室梁王孛罗,遂克通州。是月二十七日也。 元主闻报大惧,集三宫后妃、太子同议避兵北行。左 丞相安烈门、知枢密院事黑厮等,皆劝固守京城,不 听。即命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丞相庆童同留守燕 京,夜半,遂开健德门北去,如上都。

    《启运录》:“洪武元年八月,大将军信国公徐达,副将军 鄂国公常遇春,偏将军傅友德、康茂才、薛显等,克元 都。师至齐化门,将军尹坚执长刀突阵,生擒元金虎 符两将。元兵辟易,遂命将填壕登城而入八月二日,大兵至燕京,攻齐化门,填壕登城而入。大 将军达登齐化门,执元淮王及丞相庆童、平章迭儿、 左丞丁敬”等戮之,获“玉印二,玉玺一,封其府库图籍 等物及封故宫殿,以兵守之。宫人妃主,令其宦寺护 持,号令士卒毋得侵暴,人民安堵,市肆不移。”

    十月,下诏改元燕京为“北平府”,置“燕山等八卫以都 督孙兴祖、华云龙守之。”至永乐元年改为北京事详京都城池考 《成祖实录》,“永乐元年五月,礼部言:‘旧制,应天府设学, 不设上元、江宁二县学。今既设北京国子监,以顺天 府学为之。革大兴、宛平二县学,而以大兴县学为顺 天府学。其顺天府及二县生徒通经能文者,令充北 京国子监生,其馀皆充顺天府学生’。”从之。

    《明一统志》:“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旧为下马飞放 泊,内有按鹰台。永乐十二年增广其地周围凡一万 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 别名南海子。”

    《实录》:六年八月,浙江宁波府知府郑珞言:“国家肇建 两京,合于古制。自太宗皇帝定鼎北京以来,四圣相 承,正南面而朝万方,四十年于兹矣。而诸司文移印 章,尚仍行在之称,名实未理。请正名京师,其南京诸 司,宜改曰南京某府某部,于理为得。”是年十一月朔, 上御奉天殿,大赦天下,改给两京文武衙门印。北京 诸衙门去“行在”二字,南京诸衙门增“南京”二字。 《英宗实录》:正统七年正月,修南海子北门外桥。至冬 十月朔,上谕都察院曰:“南海子先朝所治,以时游观, 以节劳佚。中有树艺,国用资焉。往时禁例甚严,比来 守者多擅耕种其中,至私鬻所有,复纵人刍牧,其即 榜谕之,违者罪无赦。”

    《可斋笔记》:“南海子距城南二十里,方百六十里,辟四 门,缭以崇墉,中有水泉三处,獐鹿雉兔不可以数计。 籍户千馀守视。每猎则海户合围,纵骑士驰射于中, 所以训武也。”

    《大政记》:“南苑方一百六十里,苑中有按鹰台,台傍有 三海子,皆元之旧也。国朝辟四门,缭以周垣,设海户 千人守视。自永乐定都以来,岁时蒐猎于此。”

    《帝京景物略》:城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 十里,中有殿,殿傍晾鹰台,台临三海子,筑七十二桥 以渡,元之旧也。海子西北隅,岁清明日蚁集成丘,中 一丘高丈,旁三四丘亦数尺,竟日乃散去,土人目为 “蚂蚁”坟西墙有沙冈委蛇,岁岁增长,且高三四丈,土 人曰“沙龙。”

    《梅村集》:“南海子,周环一百六十里,有水泉七十二处, 元之飞放泊也。”“晾鹰台,元之仁虞院也,明置二十四 园。”

    《寓圃杂记》:正统十一年,太师英国公暨侯伯二十馀 人,早朝毕奏曰:“臣等皆武夫,不谙经典,愿赐一日假, 诣国子监听讲。”上命以三月三日往。祭酒李先生时 勉命诸生立讲五经各一章,讲罢,设酒馔,饮甚欢。先 生命诸生歌《鹿鸣》之诗,宾主雍雍,抵暮而散,亦太平 盛事也。

    旧《志》:丰润县沙岩寺塔,故十三级。洪武中,雾三日,塔 失所在。今其址存。南关外玉皇阁石塔,自元时塔六 角,角一石龙。成化中,南北角龙乘雨飞去,今缺焉。涿 州旧塔,立桑干河中,名镇河塔。嘉靖中塔崩,内古钱 飞空如蝶,尔后河水时溢矣。大兴县故安村塔,万历 初,大雷雨过,其下段存,其上段著一里外,土人呼半 “截塔”也。

    京畿总部杂录

    《契丹志》:“南京本幽州地,自晋割弃,建为南京,又为燕 京析津府,置都总管府,节制马步军控鹤指挥使、都 统军司、牛栏监军砦、石门详稳司、南北皮室司、猛拽 剌司,并隶总管府,备御宋。”

    《九域志》:“宋为化外州、安东上都护府,领羁縻州十四, 北边备对。阿保机称帝,援立晋帝,得其所割雁门以 北幽州节度,管四十六州。其地东北有卢龙塞,西北 有居庸关,中国恃此以为限界。自十六州既割之后, 河北尽属平地,无险可以拒守矣。”

    《北平古今记》:“辽有二长春宫,一在南京,一在长春洲。 若五年三月朔幸长春宫赏花钓鱼,十二年三月如 长春宫观牡丹,十七年正月朔如长春宫”,则非南京 之长春宫也。

    《蠙衣生集》:洪武初,营汴为北京,则亦周公意也。末年 东宫营秦,则亦娄敬、张良,艺祖意也,而卒不果,岂天 将以待燕耶?成祖之营燕也,当时台谏交口不便,主 事萧仪言之尢峻,岂未识上意所属耶?成祖曰:“北平之迁,吾与大臣密计,数月而后行。”彼书生之见,岂足 以达英雄之略哉!

    《方舆胜略》:张良谓关中用武之地,阻三面而守,一面 东制诸侯。今世都燕,亦用武之地,亦阻三面,以一面 制天下。前之进无穷,后之退有限,大非关中之比。 杨文敏公集天下山川形胜,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者, 莫逾金陵。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握中原之夷 旷者,又莫过燕蓟。虽云“长安有崤函之固,洛邑为天 地”之中,要之帝王都会,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 金陵、燕蓟若也。

    汉、唐居关中,去边几千馀里。今北京北抵居庸,东北 抵古北口,西南抵紫荆关,近者百里,远不过三百里 尔。

    《五杂组》。燕山建都,自古未尝有此议也,岂以其地逼 近边塞耶?自今观之,居庸障其背,河济襟其前,山海 扼其左,紫荆控其右,雄山高峙,流河如带,诚天造地 设以待我国家者。且京师建极,如人之元首,其后有 枕藉,而前须绵远。自燕而南,直抵徐、淮,沃野千里,齐 晋为肩,吴、楚为腹,闽、广为足,浙海东环,滇蜀西抱,真 所谓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者也。且其气势之雄大, 规模之弘远,视建康偏安之地,固已天渊矣。今国家 燕都,可谓百二山河天府之国,但其间有少不便者, 漕粟仰给东南尔。运河自江而淮,自淮而黄,自黄而 汶,自汶而卫,盈盈衣带,不绝如线。河流一涸,则西北 之腹尽枵矣。元时亦输粟以供上都,“其后兼之海运。 然当群雄干命之时,烽烟四起,运道梗绝,惟有束手 就困,此京师之第一当虑者也。”

    《元史百官志》:“京师二十二仓:万斯北仓、万斯南仓、千 斯仓、永平仓、永济仓、惟亿仓、既盈仓、大有仓、屡丰仓、 积贮仓、丰穰仓、广济仓、广衍仓、大积仓、既积仓、盈衍 仓、相因仓、顺济仓、通济仓、庆贮仓、丰润仓、丰实仓。” 《博望山人稿》:曹履吉《重修京粮厅碑》:“国家岁漕东南 四百万粟,以实京边,特于户部左右曹外,别领以总 督”,号曰后部,而以仓部郎隶之。仓部旧署,称东官厅 焉。厅寝室南向,堂东向,额曰“咸裕。”东北筑台,内有藏 书室。

    朔纪元人杂剧,乔孟符有《黄金台》,沈和甫有《燕山逢 故人》。又无名子有《燕山梦》,皆演大都旧事也。

    寄园寄所寄,录自宋员外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 水八幅,一时观者留题,目为“潇湘八景。”南渡诗人若 陈允平衡仲、张盘叔安、周密公谨、奚灭倬然,皆有西 湖十景词。而《北平旧志》载《金明昌遗事》有《燕京八景》, 元人或作为古风,或演为小曲。所谓八景者,居庸叠 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阴、《蓟门飞雨》,《西山积 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是已。至永乐间,馆阁诸公相 继倡和,更《蓟门飞雨》为《蓟门烟树》。或又增益二题为 十景,和者相属。因而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 以及琳宫梵宇,靡不有八景十景诗,可憎甚矣。 《潞水客》谭京东负山控海,负山则泉深而土泽,控海 则潮淤而壤沃。诸州邑泉从地涌,一决而通,水与田 平,一引而至,如密云县之燕乐庄、平谷县之水峪寺、 龙家务庄、三河县之唐会庄,顺庆屯地。蓟州城北则 有黄厓营,城西则有白马泉、镇国庄,城东则有马伸 桥,夹林河而下。河南则有别山铺及夹阴流河而下, 至于阴流淀疏渠,皆田也。遵化西南平安城,夹运河 而下,及沙河铺地方。又铁“厂、涌珠湖以下,至韭菜沟, 上素河、下素河百馀里,夹河皆可成田。”丰润县“南则 大寨乃、剌榆沱、史家河、大王庄之地,东则榛子镇,西 则鸦洪桥,夹河五十馀里,皆可田。玉田县青庄坞,导 河可田;后湖庄,疏河可田;三里屯,及大泉、小泉,引泉 可田。至于濒海,自水道沽关黑岩子墩起,至开平卫 南宋家营”之地,东西度之百馀里,南北度之百八十 里,皆隶丰润,其地与吴越濒海之沃区相等。昔虞文 靖公之议,东极辽海,南滨青、徐,濒海皆可田之地。今 丰润实其中境,欲举其议行之,兹非其先当致力者 乎?盖先之京东数处,而畿内列郡皆可渐而行也;先 之畿内,而西北之地皆可渐而行也;在边陲,则先之 蓟镇,而诸镇皆可渐而行也。至于濒海则先之丰润, 而辽海以东,青、徐以南。皆可渐而行也。

    《博物策会》:范镇之赋幽州也,曰:“绳直砥平,形胜爽垲。” 木华黎之传幽燕也,曰:“虎踞龙盘,形势雄伟。”以今考 之,是邦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 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究其沿革,唐虞则 为幽都,夏殷皆入冀地。周封尧后于蓟,封召公于燕, 正此地也。厥后汉曰广阳,晋曰范阳,宋曰燕山,元曰 “大兴。”国朝初,谓之“北平”,而为燕府龙潜之地,寻建为 北京,而谓之“顺天”焉。

    《渔石集》:“宣府、大同藩篱也;居庸、紫荆门户也;顺天、真 定、保定等府州县堂室也。藩篱密斯门户固;门户固 斯堂室安。”

    《日下旧闻》:按《元史·地理志》,至元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年六月,发 军修完大都城。”而王秋涧诗则云:“今年戊子冬十月”, 是至元二十五年矣。与史不合。

    《稼堂杂抄》:“元于大都腹里设税务七十三处,其在京 城者,猪羊市,牛驴市、马市,果木市,煤木,所有宣课提 举司领之。利网虽密,然自酒醋而外,若鱼虾药果之 属,以及书画、棻席、草鞋、筱帚、砖瓦、柴炭诸色,灯铜铁 线、麻线苎绵草索曲货,皆为不合税之物,比于明《崇 文门税课条目》疏矣。”

    梓谿集《京师形胜》,“以堪舆家论之,玉河之水,当直出 会南海子,从天地坛前转东入潞河,方为自然。崇文 门外闸河宜塞之,庶几左臂不断,此乃帝王建都万 代之计也。”

    《蓬愈日录》:“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 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 河,与白河合。朱雀水为芦沟河,出大同桑干,入宛平 界,出芦沟桥;元武水为湿馀。高梁黄花镇川榆河,俱 绕京师之北,而东与白河合。”

    《长安客话》:“京东之外镇,营、蓟、辽阳也;京西之外镇,宣 大偏头也;京东之内险,山海也;京西之内险,居庸、白 羊、紫荆、倒马、雁门、宁武、平刑、龙泉也。”

    《实录》:“关隘之要有四:曰古北口,曰居庸关,曰喜峰口, 曰松亭关,烽堠相望者一百九十六处。”

    《经世挈要》。“京辅扼要,当以古北口、石塘为急,其次守 马兰,其次守黄花、居庸、横岭、镇边,其次守喜峰、冷口, 其次守金水、马水、紫荆、倒马。”

    “自山海关而北而西,极冲去处,如一片石、石门路、大 毛山、城子峪、平顶谷、义院口关、台头营、中桑堡、罗汉 洞、东胜寨、徐流口、喜峰口、河流口关、冷水口关、石门 子关、古北口、潮河川等处,皆当严备。”然计其要害之 处,大略有四:以冷口为一路,自山海关抵太平寨,而 以建昌营为适中之地;以古北口为一路,自马兰峪 抵石塘岭,而以密云为适中之地;以昌平为一路,自 渤海头抵镇边城,即以昌平为适中之地;以紫荆、倒 马二关为一路,自沿河口扺故关而以易州为适中 之地。顾此关隘,均为要害,而古北口尢为紧要。盖“冷 水、马兰有重冈叠嶂以为天险,紫荆、倒马有云中、上 谷以为外藩,惟古北口一带沙淤水”漫。万马驰骤。甚 难防御也。

    《方舆纪要》:“蓟镇分东、中、西三路,东路帅驻台头营。”昌黎 县所急者四:曰“山海关。”抚宁县曰:“石门砦。”抚宁县东曰:“燕河 营。”永平府北曰:《建昌营》。迁安县北中路帅驻三屯营。遵化县东所急 者四:曰《太平砦》;迁安县西北曰。《喜峰口》。遵化县东北曰《松棚谷》。 遵化县北曰:“马兰峪。”蓟州东北西路帅驻石匣营。密云县东北所急 者四:曰“墙子岭。”密云县东北曰:“曹家砦。”密云县东北曰:“古北口。” 密云县北曰:“石塘岭。”密云县西北其边墙皆依山凑筑,大这为 关,小道为口。屯军曰“营”,列守曰“砦。”

    《经世挈要》:“东协石门路之一片石、义院口、燕河路之 界岭口,建昌路之桃林口、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冷 口、观音沟、白羊峪,中协之喜峰路、潘家口、李家口、董 家口、铁门关、鲶鱼口,松棚路之罗文峪、洪山口,俱极 冲。中协之马兰、太平二路,则次冲。西协之墙子路、镇 卤关、签儿岭、磨刀峪、南北樱桃园,古北路之潮河川”, 石塘路之大水峪、白马关,东西驼谷等处,俱极冲。曹 家路惟有汗儿岭正关,其馀之河西七寨、乍儿峪、吊 马谷,皆次冲也。

    《国朝典汇》:“洪武初,即古会州、大宁地,设北平行都司, 兴营诸屯卫,封建宁藩,与辽东、宣府东西联络,为外 边。已而魏国公经略,自古北口至山海关,增修关隘, 为内边。以故蓟州西接居庸,北折而东,南抵海上,尽 渔阳、卢龙,皆其管内。船泛登、莱,陆走赵、魏,襟带原泽、 冯翊,京师号称雄镇。迨文皇靖难,兀良哈内附,乃徙 北平行都司于保定,为大宁都司,而散布兴营诸卫 于京府。大宁之地,尽畀兀良哈,通贡互市,朵颜、大宁、 福馀三卫是也。自是红螺、白云东北,辽东、宣府声援 隔绝,而喜峰三屯、密云、白羊以渐收缩,失计甚矣。” 《昌平山水记》:“金立中京大定府,至贞元元年,更为北 京。元世祖至元七年,改为大宁路。洪武”初,元将纳哈 出尚据金山。二十年三月,命大将军宋国公冯胜等 率师出松亭关,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胜遂率 兵趋金山。六月,纳哈出降。九月置大宁都指挥司,大 宁中左右三卫及会州木榆、新城等卫悉隶之。二十 一年改大宁都指挥司为北平行都指挥使司,距北 平布政司八百里。二十四年,封皇子权为宁王。建文 元年九月,燕王兵出刘家口,袭破大宁,下富峪、宽河、 会州等城,以宁王及将士归北平。大宁初设,未有民 人,但立一十六卫。自燕王拔之而南,遂为空城。及转 战三年,始下南京,而大宁已弃之。后不能复置,因徙 卫于山南,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然永乐元年,仍命武 安侯郑亨于千户寨、灰岭、废州、神树、西马山、七渡河 皆设墩堠。新昌伯唐云领军自小兴州、大兴州东接牛岭、会州、塔山、龙山诸处屯种迨十九年,命边将置 逻骑营于古北口之北神树之地,则当时此地尚为 瓯脱也。

    四镇《三关志》:“蓟镇,东自山海关,西抵石塘路幵连口, 接昌镇慕田峪界,延袤一千七百六十五里。”

    《经世挈要》:“蓟镇一带边墙,乃国初徐达创修,以为内 边,长二千三百馀里。”

    《长安客话》:“喜峰口乃兀良哈进贡之路,本名喜逢口, 古松亭关也。”

    圭塘小桥,滦阳驿东北四十里,有双冢。世传昔有久 戍不归者,其父求之,适相遇此山下,相抱大笑,喜极 而死,遂葬于是,因谓之“喜逢口。”

    四镇三关《志》:“喜峰口路,关砦一十二。东自铁门关,西 至团亭砦,延袤九十四里。董家口下关,砦五:青山口 关、横山砦,游乡口关、董家口关、胜岭砦,边城二十八 里,空心敌台二十五座。大喜峰口下关,砦七:铁门关, 李家谷关,椵木谷砦,石梯子谷砦,大喜峰口关,小喜 峰口关,团亭砦,边城三十四里,空心敌台一十五座。” 《渌水亭杂识》:唐之诗人,惟陈子昂、张说、高适集中间 有幽州之作,此外游宦于兹土者寡。宋则非奉使不 至,故题咏亦无多。王之涣《九日送别》诗云:“蓟庭萧瑟 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 作断蓬飞。”窦巩《蓟门》诗云:“自从身属富平侯,蝉噪槐 花已四秋。今日一茎新白发,懒骑官马到幽州。”马戴 诗云:“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日暮萧条 蓟城北,黄沙白草任风吹。”张耒诗云:“十月北风燕草 黄,燕人马饱风力强。虎皮裁鞍雕羽箭,射杀阴山双 白狼。”四诗辞俱工,其馀杂见于《出塞送行》之作,如“屡 战桥恒断,长冰堑不流”,徐陵诗也。“塞禽惟有雁,关树 但生榆”,王褒诗也。“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 旌”,祖咏诗也。“日生方见树,风定始无沙”,裴说诗也。“沙 河流不定,春草冻难青”,王贞白诗也。“风折旗竿曲,沙 埋树杪平”,马戴诗也。“黄云战后积,白草暮来看”,释皎 然诗也。“塞馆皆无草,儒装亦有弓。已行难避雪,何处 合逢花”,项斯诗也。“戍楼承落日,沙塞碍征蓬”,张蠙诗 也。“有雪常经夏,无花空到春。”“下营云外火,驱马月中 尘”,于鹄诗也。“野烧枯蓬旋,沙风匹马冲”,黄滔诗也。“儿 童能走马,妇女亦弯弓”,欧阳修诗也。“边日照人如月 色,野风吹草作泉声”,范镇诗也。皆善状燕中风景者。 《旧京遗事》:京城五坊辐辏,担卖蔬果,辄为曼声唱。卖 麸者旧有四句,比叶成诗。“巡城者加以杖”,故惟《卖麸 者》一声,他物则重叠其辞,不止一句。盖彼以曼声为 招,此即感耳而引,听唱一声而辨为何物,知其担市 何人也。

    《两京求旧录》。昔人论燕人者,《管子》谓其愚戆,《隋志》则 云“冀幽之士钝如椎”,郝伯常称其不渐宣政,佻靡之 化。今也不然,执涂之人及五尺童子,叩之莫不便便 口给,其讷于言者盖寡。乃知习俗之移,今昔攸殊也。 《五杂组》京师奄竖多于缙绅,妇女多于男子,倡伎多 于良家,乞丐多于商贾。谚曰:“天无时不风,地无处不” 尘,物无所不有,人无所不为,殆古之所谓陆海者。或 谓不如是不足为京都,斯言亦近之。

    《日下旧闻》:“按召公所出,众说纷纶,当以陆德明为是。 盖《乐记》所云封黄帝之后于蓟者,即召公也。”

    《方舆纪要》:“铁门关外有大潭,即喜峰,水之源也。关南 十五里为穹窿山,山多洞穴,高与铁门关齐。自洞口 而西十里为西山岭,即喜峰,古松亭山也。南行二十 里,曰小喜峰。又西南三里曰老子谷,下为团亭砦”,滦 水由此流入抚宁县境。隔滦水而西为楼子山。又南 十里为平山,抚宁与遵化相出入处也。

    喜峰口关在遵化县东北七十里,关城周三里,关口 有来远楼,可容万人。宣德三年,车驾由喜峰口大败 兀良哈众于宽河。嘉靖十年,三卫入犯。自此益增兵 戍守,为蓟边重地。

    粉墨,春秋元人善画者多。其在大都,山水则刘融伯 熙、乔达违之、韩绍晔子华、高克恭彦敬、李希闵克孝, 竹石则李衎仲宾、于士行遵道、张德琪延玉、李有仲 方、刘德渊仲渊及张敏夫、高吉甫、刘广之,花果则谢 佑之,人物则李士传,传写则焦善甫、冷起岩,而浮屠 羽士之善绘事者不与焉。

    《析津日记》:古诗:“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 衣,当户理清曲。”然燕中妇女,虽曰秾丽,大约调朱杀 粉,涂饰为多,十三辄嫁,至三十而憔悴矣。此如蕣华 易落,何如玉之有?至于青楼之伎,多著穷裤,其被服 罗裳者亦鲜也。

    《野获编》京师人以都城内外所有作对偶,其最可破 颜者,如:“臭水塘”对“香山寺”,“奶子府”对“勇士营”,“王姑庵” 对“韦公寺”,“珍珠酒”对“琥珀糖”,“单牌楼对双塔寺”,“象棋 饼对骨牌糕”,“棋盘街对幡竿寺”,“金山寺对玉河桥”,“六 科廊对四译馆,文官果对孩儿茶”,“打秋风对撞太岁, 白靴校尉对红盔”;“将军”诚意高香对“细心。”“坚烛细皮薄脆对多肉。”馄饨椿树饺儿对桃花。“烧卖天理肥皂 对地道。”“药材香木混堂对醹醪,酒馆麻姑双料酒对 玫瑰。灌香糖,旧柴炭外厂对新莲子。胡同奇味,薏米 酒对绝顶松萝茶。京城内外巡捕营,对礼部南北会 同馆秉笔司礼,佥书太监对带刀散骑,勋卫舍人。” 《春明梦馀录》:“南城”,今在城西南,唐幽州藩镇城,及辽、 金故都城也。隋之天宁寺旧在城中,今在城外矣。悯 忠寺有唐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其铭曰:“大燕城内 地东南隅有悯忠寺,门临康衢。”悯忠寺旧在城中东 南,今在城外西南僻境矣。

    《日知录》:“《汉书》,蓟故燕国,召公所封。”《后汉书》:“蓟,燕国,刺 史治。七国时燕都此。项羽立臧荼为燕王,都蓟。高帝 因之,为燕国。五凤元年,燕刺王旦自杀,国除为广阳 郡。本始元年,为广阳国。建武十三年,省属上谷。永平 八年,复为广阳郡。晋复为燕国。魏为燕郡。隋开皇初 废。大业初,置涿郡。唐天宝元年,更名范阳郡,并治蓟。” 《水经》:“湿水过广阳蓟县北,又东至渔阳”雍奴县。注:“今 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后汉书·彭宠传》: “宠反渔阳,自将二万馀人攻朱浮于蓟。”《晋书载记》:“魏 围燕中山,清河王会自龙城遣兵赴救,建威将军馀 崇为前锋。至渔阳,遇魏千馀骑,鼓噪直进,杀十馀人, 魏骑溃去,崇亦引还。会乃上道徐进”,始达蓟城。即此 三事,可见蓟在渔阳之西。《唐书·地理志》“幽州范阳郡, 治蓟。开元十八年,析置蓟州渔阳郡,治渔阳。”及辽改 蓟为析津县,因此蓟之名遂没于此而存于彼。今人 乃以渔阳为蓟,而忘其本矣。《史记乐毅书》:“蓟丘之植, 植于汶篁。”此即《水经注》所言蓟丘。

    《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 于蓟。”《疏》云:“‘今涿郡蓟县是也,即燕国之都’。孔安国、司 马迁及郑皆云:‘燕祖召公,与周同姓。按:黄帝姓姬,召 公盖其后也’。”按:此以蓟、燕为一国,而召公即黄帝之 后。《史记·周本纪》:“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 北燕。”《正义》曰:“按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 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后,蓟微燕盛,乃 并蓟居之,其说为长。

    《晋书载记》:“慕容宝尽徙蓟中府库,北趋龙城。魏石河 头引兵追及之于夏谦泽。”胡三省《通鉴注》:“夏谦泽在 蓟北二百馀里”,恐非。按《水经注》,“鲍丘水东南流,迳潞 城南,又东南入夏泽。泽南纡曲渚一十馀里,北佩谦 泽”,眇望无垠也。下云“鲍丘水又东与泃河合。”《三河志》: “鲍丘河在县西二十五里,源自口外,南流经九庄岭”, 过密云,合道人溪,至通州之米庄村,合沽水入泃河。 今三河县西三十里,地名夏店,旧有驿,鲍丘水经其 下,而泃河自县城南至宝坻下,入于海。疑夏店之名 因古夏泽。其东弥望皆陂泽,与《水经注》正合。自蓟至 龙城,此其孔道。宝以丙辰行,魏人以戊午及之,相距 二日,适当其地也。

    《后汉书公孙瓒传》:“中平中,张纯与乌桓丘力居等入 寇,瓒追击战于属国石门,大败之。”注:“石门山在今营 州柳城县西南。”而《水经注》云:“灅水又东南迳石门峡, 山高崭绝,壁立洞开,俗谓之石门口。”汉中平五年,公 孙瓒讨张纯,战于石门,大破之。今蓟州东北六十里 石门驿,即《水经注》之石门是也。按《史本纪》但言石门, 而传言属国石门,明有两石门。《水经注》所指乃渔阳 之石门,非辽东属国之石门,当以柳城为是。《通典》“柳 城有石门山。”

    《日下旧闻》按隋之幽州洪业寺在城内,唐之幽州悯 忠寺在城东南隅,辽之南京因之。康熙辛酉,西安门 内有中官治宅,掘地误发古墓,中有瓦垆一、瓦罂一, 墓石二,方广各一尺二寸。一刻“‘卞氏墓志’四字,环列 十二神相,皆兽首人身。一刻志铭,而书作志铭题曰 ‘《大唐故濮阳卞氏墓志》’。”志文曰:“贞元十五年岁次己 卯,七月癸卯朔,夫人寝疾,卒于幽州蓟县。蓟北方”以 其年权窆于幽州幽都东北五里礼贤乡之平原,是 金之西安门,去唐幽州城东北五里而遥矣。金拓南 城,时妆台,在城之东北。至于元之中都,则今德胜、安 定、东直三门外,皆城中地。而白马庙、琼华岛、籹台、太 液池、柴市、悯忠寺、大悲阁,咸在南城。迨徐武宁又改 筑,缩其北五里,废“光熙”、“肃清”二门,规制差隘。永乐中, 重拓南城,然悯忠寺、大悲阁仍限门外,盖都城凡数 徙,坊市变置,代有不同。阅《绛云楼书目》有《皇元建都 记》及萧洵《故宫遗录》二编,惜燔于火。今博访未得,金、 元之遗迹,遂多湮灭而无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