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百二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二十二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百二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百二十二卷目录

     广平府部汇考二

      广平府城池考

      广平府关梁考

    职方典第一百二十二卷

    广平府部汇考二

    广平府城池考      府县志合

    本府

    广平府城池 。其城相传为窦建德旧基。明初,侍郎王伟来分守缮筑,知府熊怀重修陈俎,拓以埏埴,周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广二丈五尺。建戍楼、敌楼、铺舍、甬道,缭以门垣。崔大德加重垣于郛,防水患。修撰陆泰有记,欧阳主生增堞铺、楼橹、瓮城、女墙。有四门:东曰阳和,西曰保和,南曰阳明,北曰“贞元。” 其隍先无水,知府李进始引水种莲。后屡加浚,荷苇日蕃,深一丈,广十二丈。推官余忠宸、知县宋祖乙绕郭浚壕,深一丈,广三尺,建闸以司启闭 。按《永年县志》,“原城周六里三百四十步,其拓为九里十三步,砌以砖石,则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也。上建城楼四座,角楼四座,铺舍二十六座,内置甬道一十九条。崇祯十二年,知府欧阳主生将旧垛一千七百五十二个,兼作八百七十六个,以便防守。新增铺舍五十七座,高垛墙三尺,各瓮城。外设重门楼橹,女墙一新。” 自明成化十二年知府李公进建闸,引滏水灌池,至陈公俎浚益深阔,今食其利。崇祯十一年,知县宋祖乙浚濠,东西北关各建一阁,与南关旧阁共峙重河外,俨然又一重城。城壕自东南引滏水入其地,漥下一望,弥漫如湖,曰“老滩。” 由滩分布绕城,至夏月芙蕖盛开,白鹭窥人,青菰夹岸。每夜静风来,暗香徐引,遥闻蛙声四和,野鹤时鸣,居者不知其在城市也。壕外有小堤,堤上杂植桃柳。每春载酒踏青者,坐卧竹篱菜圃间,探泥出藕,举网得鱼,城门欲闭,醉人始归耳。小堤外皆蒹葭,秋花戴雪,皓如云梦。大堤四面围合,如崇冈复岭,烟树参差,村坞互掩,树杪见聪紫诸峰,冉冉如数里外,此堤以内大概也。滏水在东南两面,东则无家,不种花木,四时担卖入城。南多园圃,蔬蓏所自出,月下辘轳与《款乃》声相答也。堤西二十里皆稻田绿树,一湾是一村落。门横小桥,鱼游阶下,碧浪千顷,间以菱荷,在吴越中为胜地。惟堤北一望皆平田,长沟曲折北去,时有桥梁,隐隐桑枣间。昔广武有“仙郡” 之称,兵兴以来,颇亦萧索,近乃渐复其旧矣。

    临洛镇城 隋唐置县。宋省为镇,后复置。金、元、明以后俱为镇。明嘉靖中,知府陈俎、知县阎文贵重筑土城,有通判、分司驿所官 。按《永年县志》:“镇在县西四十五里,为南北最冲地。”

    外州县

    曲周县城池 :“其邑初无城郭,明初,知县王佐始筑,周五里十三步,高三丈四尺,阔九尺。” 后丁钺建戍楼,推官罗鼎甓其堞,知县高出、通判江中淮、知县王祚昌、赵引昌渐易埏埴,李岩增南北瓮城。有四门,东曰崇化,西曰“永安,南曰景盛,北曰拱辰。” 其隍开自丁钺、张鹏翼。植柳牛斗引水 。按《曲周县志》,“知县牛斗引滏水” 入池。明成化四年,知县王佐筑城。是时城郭虽有,尚可攀跻。至正德六年,流贼乱,城不克守。七年,知县丁钺遂敷土增筑,改置四门,各建以楼。城高二丈馀,阔九尺,池称之。嘉靖年间,接次修补,创建砖城,东门至东北城角。知县高出修东门至南面西南城角。署印通判江中淮修西南城角至西北城角,知县王祚昌修西北城角至东北城角。知县赵引昌修南门以东至二铺,增高五尺。知县李岩修,知县李时茂周围尽行修补。

    肥乡县城池 ,其城列人堤,旧在城西,后城迁堤西,宋濮阳李令修垣墉 。按《肥乡县志》,“肥城池不知所自起,明知县张博古重修,仍土城,周五里一百十八步。明正德间,漳水坍塌,张博古修复。梁承福甓其堞,潘垆增楼沟 。” 按《肥乡县志》,“嘉靖十二年,梁知县易以砖垛。三十一年,潘知县因寇警增水沟四十条,角楼四座” ,门加彩饰。其后踵相葺理者,无岁月可考,然皆编营垒土,圮坠难支。天启壬戌,水注城,王国祚修复,郝炯始易埏埴 。按《肥乡县志》,惟留西门瓮城,有

    未举及

    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张公翼募复之。有四门:东曰

    玉川南曰阳和,西曰长乐,北曰永安。其隍环城,阔二丈,深一丈 。按《肥乡县志》,“玉川、阳和、长乐、永安,今皆改易,四门皆有板桥,可通车。”

    鸡泽县城池 《府志》未详 。按《鸡泽县志》:“隋唐来徙置不一。金泰定元年,始筑今城,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三尺,池深一丈,广二丈。元至正十五年,知县霍安道重修。明成化十八年,没于水。二十年,知县谭肃创增瓮城四座,城楼四座。弘治十八年,知县邵锦重修。正德五年,知县银镜重修。后七年,流贼作乱,果赖以保障。嘉” 靖十一年,知县周文定重建南北二楼,南扁曰“迎薰” ,北扁曰“拱辰。” 十五年,知县于慧重建东、西二楼,东扁曰“襟萦漳滏” ,西扁曰“带绾沙洺。” 二十年,知县曹希鲁广浚隍池。三十六年,知县张廷槐增砌砖垛口敌铺。四十二年,大水,城垣半圮东西门圮。知县常世勋重建东西二门,东曰“望鲁” ,西曰“通晋” ,修葺城垣如故。万历八年,知县张受道重修砖垛口敌铺。三十年知县曹孔荣修城垣。崇祯十三年知县贾益谦建砖城 。按《府志》:“金时寄治北抬头村,大定中始筑城,周五里,高一丈五尺,有四门,南曰迎薰,北曰拱极,东曰望鲁,西曰通晋。其隍修于曹希鲁,深一丈五尺。”

    浮图店堡 城周围三里。高一丈,厚五尺,池广二丈,深五尺许。

    小寨堡 城,周围四里二百二十步,高一丈二尺,厚七尺,池广三丈,深五尺。

    广平县城池 《府志》未详 。按《广平县志》:“新旧有三城,旧城一在鸡泽,一在鹅城,今城新城也。宋元以前,迁徙无常,制度未备。自明洪武二年,以县属郡,始创规制。天顺间,始备城池。成化间,知县何琮相继葺治,东开长春,西开美利,南开时薰,甃以砖石,垣以女城,浚以深沟。正德间,开小东门,民多疫,随塞之。嘉靖间,御史” 傅公命寇知县于城东作保障楼。万历十七年,传檄议筑城池,以保安遗黎。知县陈鎜复加修葺,四城焕然一新,楼上各揭以扁名。“夫广平” 土城耳,高二丈,周围三里一百六十八步,南北径二百九十一步,东西横三百七十五步,池深一丈五尺,广二丈。崇祯十二年,功令修砖城,知县张弘志设法创建,增高一丈八尺,作城楼八一,时人呼为铁瓮。城池乃益深广其半。城门三:东门曰“长春” ,后曰“启春” ;西门曰“美利” ,后曰“延秋” ;南门曰“时薰” ,后曰“保障” ;北城楼曰“兆元” ,后奉真武,扁曰“威定金汤 。” 按《府志》:城阔一丈,隍阔三丈。

    邯郸县城池 ,其城古赵国旧址,在城西南,新城仅二里许。明初始修拓,周五里四十六步,高二丈,阔一丈五尺。知县张伟增广之,置台堞楼橹。韩骃道河修城,董威益加缮筑,周八里,高三丈,阔三丈,增甓堞、墩铺、楼券、吊桥。张第修楼铺。有四门:东曰“瞻岱,西曰环沁,南曰带河,北曰迎祥。” 唐李白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即此。其隍赵时吉始开,董威加浚,深一丈五尺,阔七丈 。” 按《邯郸县志》,按宋人《北辕录》,“丛台在邯郸城北,则台以南为北城旧址可知。其在洪武初,南不过斜街口,北不过观音阁,远不及二里,东西不及半里。成化间始于南北各拓城半里许,即于拓处开东西四门。正德间” 塞四门,酌南北之中,始开东西二门。正德六年,东西四门尚在,惟城甚陋。会有蓟盗起,知县张伟亟修之,不逾月告成事。是时城尚未有池,至嘉靖十年,赵时吉知县时始有之。至十三年,兵备副使杨彝循城,见城东有赵王丛台,与城甚逼,乃筑甬道,与城相连。道阔仅丈许,仍亭其台,而以“据胜” 名之。至二十五年,城大坏,知县董威改筑,始有今城。公筑城时,复夹丛台甬道,兴版锸。向所称丈许者,其阔遂与台相等。今之建讲院者即其地也。至隆庆六年,知县张第复一修筑,楼舍俱饰,云邯郸城自明隆庆间修筑后,迄今百馀年矣。虽敌楼垛铺间或因时补葺,而大势渐就倾圮迨。

    皇清康熙七年秋,霪雨淋漓,垛垣大坏。今任县令张

    慎发时甫下车,即以仓库关系城垣为重,捐银设法修理,虽广厚不及初制,而万堞已巍然具观矣。

    成安县城池 《府志》未详 。按《成安县志》“城池,元以前不可考。明正统中,知县张云重筑。周围三里有奇,高二丈一尺,池深一丈五尺。东西南三门:东曰善政,西曰辅政,南曰迎薰。成化四年,知县刘荛辟小东门于东门左,曰广居,以便薪。”

    水门各建楼。嘉靖二十二年,知县郑寅筑城浚池。城高二丈三尺,根阔一丈八尺,宽八尺,易垛以砖,计一千七百三十。池深一丈五尺,底阔一丈,面阔三丈,建角楼四,窝铺十二。二十五年,知县万文彩重修门楼,扁其东曰“迎晖” ,西曰“拱极。” 池两岸植柳千馀株,民号“万公柳。” 四十二年,漳河溢,堤决,善政、广居门俱坏。知县刘希尹重修。更善政曰“大东。” 万历十二年,知县李琯扁大东曰“阳谷生春” ,西门曰“太行西望” ,南门曰“清漳环抱” ,小东门曰“挹晖。” 三十二年,知县刘永脉重修。崇祯六年,知县李宗昉于北城建德胜楼三楹。八年,知县曹养鲲建东、西门吊桥、门楼各一座,砖筑铺共十座。九年,建北城人和楼三楹。十二年修砖城高三丈九尺,垛厚一尺五寸。敌楼四座。长治门楼一座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王楷重修东城“迎晖楼郭门。”

    明嘉靖九年,知县桂萼建东关东南北各一。二十一年,知县杜聪于四门外建郭门各一 。按《府志》:“其城土基周四里二百四十步。”

    威县城池 《府志》未详 。按《威县志》:“本县城周围六里六十四步,原高一丈三尺,厚九尺,周围绕城,其里数视城有加焉。明成化中,知县李圆、王政,弘治中刘镒相继增修,高厚稍加。至正德中,知县姜文魁、崔节奉兵备副使刘文宠檄修,高三丈二尺,阔三丈,上阔一丈五尺。起城楼、瓮城、角楼各四,敌台二十四所。每台上” 盖腰铺三间,垛口一千四百一十一个。嘉靖四年,知县钱术增修外郭,高一丈,阔称之,绕栽树木以为阻固。二十六年,知县胡容修城浚隍,额其门东曰“迎和” ,南曰“迎薰” ,西曰“迎成” ,北曰“迎恩。” 隆庆三年,垛口皆易以砖,知县焦冕修。万历二十一年,知县史学迁。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李之栋补修。按《府志》,“其城宋”

    宗城,金洺水。元威州,明降为县,城仍州制。清河县城池 ,《府志》未详 。按《清河县志》:“旧有土城,周九里,高二丈,阔二丈,壕池平浅。宋元祐六年,监官赵荐之修,岁久崩圮。明正德七年,同知何宗伊、知县张一鹏奉命改建,今城仍旧。城东南隅,周三里,高二丈,阔一丈五尺,壕池深阔,水沟六十,有二,门楼三:东曰望日,西曰美利” ,南曰“迎薰。” 无北门。嘉靖二十年,推官王尧日督民修城浚壕。嘉靖二十九年,秋雨日久,城垣坍塌,知县孟仲遴重修,绅衿输砖十万,补筑水沟。万历五年,知县向日红增设吊桥、瓮垣、坊栏,东曰“化迎、邹鲁” ,南曰《薰动》、“虞弦” ,西曰《甘陵古迹》。万历十一年,知县张公民纲以城垛土筑,易于塌损,申请两院道府改修砖垛。万历十八年,知县王公守礼重修城垣,三门各竖坊牌一座。题南门曰《两汉甘陵》,西门曰“古郡清河” ,东门曰《接武弦歌》,题东城楼曰“望日” ,南城楼曰“迎薰” ,西城楼曰“美利。” 崇祯十一年,知县曹公亭重修城垛。

    皇清康熙十一年,坍塌渐窄,守城人役夜间常有坠。

    下者。知县夏琮内外重修,宽平坚固。康熙十四年,墙垛坍塌,知县卢士杰重修。

    谢炉集堡城 ,在城东南十二里。城周一里有奇,高二丈,阔一丈五尺,外有壕池。

    连冢集堡城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城周一里馀,高二丈,阔一丈五尺。

    里社附

    本府 通计九县一百七十八社,其屯皆归并在内。

    永年 四镇二十八社屯:“镇曰临洺、大由、牛家堡、曲陌;社曰在城、关厢、南中、井、家周村、阎村、中堡、阎胡、下乡、新庄、大由、双陆、茹佐、李固、杜村、阳城、石碑、孙陈、郑西、柳村、七方、刘营、新寨;屯曰东家、大由、张西、辛安、丰稔。”

    广平府关梁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

    本府。永年县附郭。

    临洺关 在府城西五十里。隋唐置县。宋省,后复置。金、元、明俱为关镇。明嘉靖中,知府陈俎、永年知县阎文贵重筑城有通判、分司、驿所官,以诘奸暴。

    长桥 在府城东南十二里。《唐书》:元谊据洺叛王虔休战于长桥,又破之鸡泽,即此。

    广济桥 在府城南五里之滏阳河上。

    弘济桥 在府城东五里。

    安惠桥 在府城西南十里之阎村。

    普惠桥 在府城西十五里之大磁村。

    韩家屯桥 在城南五里。

    洺河桥 在城西五十里高家寨。

    贾葛桥 在城西二十五里。

    张西堡桥 :在城东北十五里。

    西阎村桥 在城西南十五里。

    小营桥 :在城东北二十五里。

    大营头桥 :在城北三里大堤外。

    田家堡桥 在城南五里。

    漳河渡 在府城南

    洺水渡 在府城北二十里。

    曲周县

    东桥 在县东关外

    滏阳桥 在县西十二里。今废。

    新寨桥 在县西南八里。

    刘庄屯桥 在县西南十里。

    新庄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

    七岔路桥 在县东北八里。

    城南寨桥 去城南二里。

    马畽桥      “东门石桥。”

    肥乡县

    西落堡桥     。“赵儿寨桥。”

    张儿寨桥     北高营桥。

    鸡泽县

    东平桥 在县东门外

    西成桥 在县西门外

    南明桥 在县南门外

    北拱桥 在县北门外

    通济桥 在城西八里

    通固桥      。田家桥。

    旧城桥

    邢家桥 在县东十五里。

    于家口桥 在县东十五里。

    永阳桥 在县西北郭外。

    北双塔桥 在县南五里。

    小石桥 在县南二十里。

    落西口桥 在县南二十里。

    柳林口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雁池桥 在县南三十里。

    沙阳桥 在县西北六里。

    小韩固桥 在县西北三里。

    广平县

    浮桥 一在长春门外,一在美利门外,一在时薰门外。日为“浮板,夜则去之。”

    芾棠桥 在德化街,新建。

    邯郸县

    张庄桥 在城东南

    罗城头桥 :在城东南。

    柳林桥 在城东

    南苏曹桥 :在城东北。

    《北苏曹》桥 在南苏曹桥之北。

    马村桥 在北苏曹桥之北。

    苏里桥 在冯村桥北

    贾葛口桥 在苏里桥东北。

    渚河渡 去城五里许

    成安县

    东门桥 旧有吊桥,年久朽坏,改为砖桥。小东门桥 在城。

    西门桥 旧有木桥,改建“砖桥。”

    南门桥      “西郭北隅桥。”

    南郭护城堤桥

    威县

    迎薰桥 在南门外

    旭日桥 在东门外

    迎恩桥 在西门外

    拱辰桥 在北门外

    弘济桥 在南门东,天齐庙前。

    清河县

    孔桥 在永济渠东,今废。

    垒桥 在《连冢集》西北。

    永济桥 在永济渠西,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