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140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四十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百四十卷目录
大名府部汇考八
大名府风俗考
大名府祠庙考〈寺观附〉
职方典第一百四十卷
大名府部汇考八
大名府风俗考 府州县志合
《旧志》序
传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土人之情欲,故谓之俗。” 古者,天子出狩,则令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而列国亦采风以贡于天子。汉兴,数诏州郡举孝弟力田,岁存问高年,赐爵帛有差,遣太中大夫循行天下,览观风俗,察吏治得失以闻,谊犹近古。而隋、唐以来,郡县有司颇急筦钥,治簿书,以赋役狱讼为首功,而礼教衰矣。予按大名为古卫地,跨河山之间,其民刚武,尚气力,风俗固然也。然传记所载,想曙其形容数转徙,异指夏、商以前不可考。商之衰也,纣酗酒好色,又当时为都内地,王朝卿大夫公子颇食邑其中。《志》曰:“男女亟聚会,声色生焉。” 《卫风》所载桑间濮上之音,其政散,其民流,本纣之遗也。六国之际,务在强兵,以𩰚暴秦,秦亦数出师以窥山东,魏为首祸没兵革者什而七八。汉论功行封,数裂千里,封诸侯王将相,大城名都,户口散亡,可得而数,多者万户,少者不过五六百户。由此言之,卫盖虚壤也。文景以后,稍稍蕃息,韩延寿出为东郡太守,尚礼义,好古教化所至举行义让,财表孝弟,修治学宫,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升降揖让之仪,间行县召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问以谣俗及民所疾苦。因与杂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数令文学校官诸生皮弁执俎豆,为吏民倡,百姓颇遵用之。当是时,史称“东郡易治” ,而朝廷数出名贤大夫守之,此一时矣。晋之中叶,没于刘曜、石季龙,元魏、北齐之间,旦暮兵革者百馀年。隋、唐兴,名刺史稍稍开学校,兴农桑,休息再世。而天宝以后,安、史首河北之乱,而田承嗣遂拥魏博,竟与唐相为终始。当是时,知有藩镇而不知有朝廷。其继也,将骄卒悍,知有衙军而不知有藩镇,旦暮逐主帅而篡杀之,如格雉兔,而诏书所至,往往鼓噪呼号,而天子卒无可奈何,亦唯羁縻纳使之而已。是时其俗骄悍,而《鸷经》所谓“侵凌倍畔” 是也,此又一时已及。罗绍威借朱全忠之兵,计杀衙军八千馀家,赵在礼复引置银枪节校,唐明宗恶之,所驱斩漳水上凡九节校吏士数万口,是时骄兵为之殆尽。宋兴,累朝德泽略如两汉。唐贞观、开元之际,粘没喝南渡,复入金、元者,垂三百年。其时上之习尚无可条见。金、元州郡之间,半以蒙古监之,而大名为金行宫,天子法驾及其六宫百官数过焉,民习见冠带舄履章章如是,能不随之移易治化乎?予按观闾里,及讯问州县长吏,数为予言:“土之人忠信质直,君子而深思,小人而任侠。缙绅先生过闾里,数徒步不张车盖,地饶菽麦、黍、粟、梨、桑麻、布枲之利,赋税易供,四郊土著,不任商贾,贩游五方,仰射机利,酒醉或立𩰚,数持刀挟弓矢相向,城旦中以酒过罪系什而五六。” 间谒见长吏,仰天要神明,质誓然不习文法,不数讼。里有自少至垂“白不入州县庭者。州县庭尝空,竟日无人迹。” 此固繇长吏多贤,亦中州河山朴茂之气使然也。衣冠文物之盛,为畿南称首。婚姻丧葬,近稍稍用古礼云。其他岁时及𩰚鸡走马、蹴踘、探丸之戏,尚巫鬼。千里赍粮,东祠太山,转请福田。并河济以北,东涉齐鲁,西转晋阳,千里同风尔。予故不著,特著其俗所得失之略,俾有司者览观焉。《语》有之曰:“学者非学问无以变质,民人非更化无以移俗。” 有司或上依韩延寿故事,及蜀文翁、龚渤海所次条教施行之大名,特忠信殷阜之土,期月间彬彬邹鲁矣。
岁时风俗
元日按《开州志》,“是日鸡初鸣,悉起肃衣冠拜天地家庙尊长及乡里曰贺岁,小儿竞击金鼓为乐。” 按《大名县志》,是日祭神祗,饮椒酒。按《清丰县志》,“元旦,少长皆夙兴,祀天地神祗,即称觞为尊长寿,亲姻以次合拜,杂遝数日,谓之贺岁。”
立春按《清丰县志》:“是日啮萝卜杂五辛为春饼,谓之尝春。” 先期迎春东郊,民间皆扮优孟故事,冠诸邑。按《开州志》:立春前一日,以彩仗迎春于东郊,倾城看春,作春盘会。立春之日,祭芒神、鞭土牛。
七日按《开州志》,“七日,女子邀戚姑问吉凶。” 上旬按《开州志》,“破稗夹豆其中,凡十二枚,以绵䌸之,投水中,阅日开视燥湿,以占各月阴晴。” 元宵按《清丰县志》:上元前二夕,市民皆张灯。元夕则设脯果,蒸黍糕,佐以小灯千百,燃中庭及户溜井臼,邻比则合觞为欢,倾倒竟夜。十六日,士女倾城出游,间以伎艺之戏,谓之“遣百病。二月二日,按《开州志》:是日田家以灰围地,为仓廪之形,名曰围仓,取丰登之兆。
二月十九日按“《开州志》相传是日为观音大士生日,皆诣寺院进香。”
三月三日按《清丰县志》,是日俗传真武诞,多集黄冠作醮会。按《大名县志》,中和节后多作秋千戏。
清明按《开州志》,“是日拜扫,先茔悬纸钱,谓之扫墓” ,妇女皆缟素。自是日以后,女子有秋千之戏。按,《大名县志》:“是日多上墓,插柳枝。”
四月八日按《开州志》,是日各寺浮屠皆设供浴佛,即《释典》所载释迦降生,九龙吐水之日也。按《清丰县志》,是日祀碧霞元君。按《大名县志》:“是日浴佛拈香。”
五月五日按《清丰县志》:“是日插菖蒲艾为角黍相馈遗,午时采药疗百病。” 按《大名县志》:是日饮菖蒲酒,带艾虎按《开州志》:“是日午时,缚艾人采药物,食角黍,插菖蒲,饮雄黄酒,小儿抹额系百索于臂,皆云辟邪。凡嫁女之家,于此日送衣饰,名为追节。” 重阳日亦然。
五月十三日按“《开州志》相传,是日为关帝生辰,郡民各具牲醴,就近庙演剧致祭。” 按“《清丰县志》,是日祭壮缪侯,无论城市委巷,皆张彩设剧,穷昼达旦,不减元夕。间值沴旱,必以是日为雨征。”
六月六日按《大名县志》是日清暑。按《开州志》:“是日晒书帖衣裘以去虫蠹。”
七月七日按《开州志》,“是夕陈瓜果,作乞巧会,小男女罗拜月下,以针投水中,看浮沉卜巧。” 按《大名县志》,是日晒书乞巧。按《清丰县志》,“是日,女子设瓜果乞巧。”
七月十五日按《清丰县志》:是日祀祖先,又取麻谷插户。按《大名县志》:是日,上墓。按《开州志》:“是日祀先。以素羞往僧舍设斋荐亡,曰盂兰盆会。” 八月十五日按《开州志》:是日食月饼,登楼宴赏按《清丰县志》:是日设瓜果拜月,以果肴月饼相间馈。羽觞醉月,月西流未罢也。
九月九日按《清丰县志》,士大夫仿古遗事,率登高饮菊花酒,儿童放纸鸢为戏,亦有作糕相遗,谓重阳糕。按《开州志》,“是日蒸重阳糕供佛,对菊泛茱萸酒,作登高会。”
九月十二日,按《开州志》,“是日为城隍诞辰。先两日前,四方商贾毕至城中摆集,凡䌷缎布匹及衣饰器用之类,无不备具。乡村男女皆入市,凡一岁之需,皆于此时置办。”
十一月十一日按《大名县志》,是日上墓涤场。按《清丰县志》:“是日具牲醴,剪彩纸为衣,焚黄垆,谓送寒衣。” 又以西成告毕,作乐祀庙,谓之“报赛冬至。按《大名县志》” ,是日添线按《开州志》:“是日治花糕、刲羊豕祀先,冠盖者相贺。按《清丰县志》” :前夕,民家渍酒告先,亦有行拜贺礼者。
十二月八日按《清丰县志》:“是日以赤小豆为粥食以避瘟,谓之腊粥。” 按《开州志》:“是日各寺僧设豆糜,杂置榛栗菱枣之属,谓之腊八粥。” 二十三日按《大名县志》:是日祀灶神,扫舍宇。二十四日按《开州志》:“是日以夜祀灶神,俗谓之灶神朝天,言人过失。是夕扫屋宇尘垢,名曰除尘。” 按《清丰县志》:“是日市糖饼祀灶,扫涤宇” 舍。岁除。按《大名县志》:是日钉桃符,贴春联。按《清丰县志》:是日亲属各送土仪,谓之“馈岁。” 更桃符,饮柏酒,以祓不祥。合家欢饮,谓之“守岁。” 按《开州志》:是日祀先,易神荼郁垒,桃符贴春联,彩胜放爆竹。向夕,散芝麻鞂于地,践之名曰“踏岁。” 祭天地于中溜户前,束草焚之,名曰照星草。老幼聚饮,有围炉守岁,达旦不寐者。
按《大名县志》:春秋喜报赛神,多用倡优办杂剧,唱乐府,酒后耳热,歌“乌乌。” 民间无厚积,鲜千金之产,好进香。东顶及南顶间有持斋习无为之教者。
按《滑县志》:“滑俗有四,善乐输将,士大夫不经营宫室,衣服质朴,妇女不出官。亦有四弊:唱会女巫,越诉罔状,牙侩又每节令不乐游嬉,不为无益之费。” 此犹为近古。
按《开州志》:“古称卫多君子,固也,然即古考今,亦有不尽然者。古也人性敦朴,今也似狡伪矣;古也气习刚毅,今也似颓靡矣;古也好学乐善,今也弃道乐谤矣;古也勤俭务本,今也骄惰逐末矣;古也忠厚推逊,今也顽浇𩰚讼矣。” 治之教之,所赖于官师者,不诚亟哉。又州之风俗有三美,亦有二恶。男女婚姻,多以童稚,一经问名,终始不渝。至财币多寡,妆奁厚薄,总不论。婚嫁无愆期,此一美也。开民丧葬惟知竭力,贫富称家,有无及时而葬,无经久暴露之失。至于作乐以娱宾,饭僧以祈福,要亦皆俗尚之从厚者,此二美也。开地瘠,无桑麻之利,止艺五谷,乡民务本而鲜逐末,家无儋石,力田如故,此三美也。开民贫不知节蓄。每冬春之月醵钱赛会,多致梨园互角胜负。虽典衣饰践毁田禾不顾也。甚且诱聚赌博匿酿贼盗此一恶也。开民多孱弱,有乡里奸豪,每于农隙设席招宾,名曰“打网。” 凡婚姻丧葬、开馆借市必传帖于一方。其人得帖,即科银送之则已,不则借端寻衅。择人而鱼肉莫敢谁何。更有无子而“贺弄璋,不娶而告纳采?寡廉鲜耻,莫此为甚?” 此二恶也。
按《魏县志》:“魏俗古称矜尚节概,敦尚礼让,勤学尚友,务本力农。” 今者其终岁勤动,大抵力树艺,务蚕缫,丝成则坐贸山右之商,梨熟则远趋江南之利,纺绩组𬘓,歉岁税粮,多由此出。而孀居寡妇,仰事俯育,尢赖之以无虞。其人心犹称近古云。
大名府祠庙考 通志府县志合
本府。〈元城县附郭。〉
社稷坛旧在北关之外。万历十九年,知县刘三英奉知府涂时相议,改建于西关之阳,规制视前尢宏敞。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南。
郡厉坛旧在府北关之东。万历十九年,知县刘三英奉知府涂时相议,将北关之西旧社稷坛改建,而门从南堤以进,规制视昔大备。府城隍庙在城西南。旧为圈门,规制弗称。万历十九年,知府涂时相易三戟门内外修饰,庙貌焕然改观矣。
马神庙在府西北隅
八蜡庙在府西北隅,马神庙东。
元城县城隍庙在县学西南。屡经修饰,庙貌焕然。每朔望,知县祀。
元城县马神庙在府治西北,与县学奎星楼相并。庙宇甚圮,其旁多旷土,而八蜡向无特祠。庙当岁祭,则即刘忠定祠,掩其像而列牌以祭,非礼也。万历二十一年,知县李炳请于知府涂时相,并建二祠,东八蜡,西马神,轮奂奕奕,神得所栖矣。
魏武侯庙在元城县东十里,下有“武侯坛。” 李元后庙在元城东北堤上,祀汉王皇后者。今废。
西门豹庙在元城东五里。
寿亭侯庙境内凡十一,大率州县多有之。束晰庙在元城东六十里束馆镇墓上。晋太康中,晰祷雨有感,邑人德而祠之。元泰定间,祠毁而再建。至正末复修。成化八年,知县段正重修。
“三贤堂” 祀唐魏郑公征、狄梁公仁杰,宋韩魏公琦,已废。
南将军庙祀唐忠臣南霁云,嘉靖年建。
狄梁公祠在旧府城内。唐通天中,公刺魏州,民德之,为立生祠,春秋上丁日祭。
四贤祠嘉靖二十一年,知府张瀚撤书院之西偏改为之,并祀狄梁公仁杰、韩魏公琦,复益以寇莱公准及刘忠定公安世,为四贤,以春秋丁日致祭云。万历二十年,知府涂时相以东为四贤祠,西为一贤祠。详《境内图说》。按《境内图说》:东四贤祠祀狄梁公仁杰、寇莱公准、韩魏公琦、文潞公彦博也;西一贤祠祀元城刘忠定公安世也。
刘忠定公祠在府
文庙西南,已改入《乡贤祠》。
府文昌祠在启圣祠东,今移建。
县学文昌祠在魁星楼上界,前此有楼无祠。万历十八年,知县刘三英塑像列从上下,绘风云文曲,《春秋》列于丁祭后。
泰山庙在石家寨。大殿层阁,俱极弘敞。凭高纵观,有“双眸千里” 之概。
张仙祠在五贤祠左。知府周邦彬建,邑人求嗣者争奉之。但《张仙》实无此神,乃蜀王孟昶像也。
寺观附
压沙寺在旧府城,始建莫考。中有梨千树。韩魏公留守大名,每花繁时,辄造树下游赏,因命僧创亭花间,曰“雪香亭。”
兴隆寺,在旧府城。始建莫考。佛殿西楹下有魏宫“弹棋局” ,犹文帝时故款也。
大安寺,在旧府城,宋时建。东壁画真宗幸大名时仪卫卤簿旗物及扈从百官,首列寇莱公。普照寺,在府城西南隅。本在旧城,徙城时改建于此。清丰县亦有。
兴化寺在旧府城西关,唐时建。
皇清知府周邦彬重修,建“临济塔”于内。
宁国院在元城县第七都南。元大定三年敕赐名额。“僧性福等置。”
甘泉庵:在旧城。提督刘良佐建。
《白衣大士庵》:在北郭外。邑人郭汝贤建。
真武观:在县治东北隅。知府涂时相建。
大名县
社稷坛在县西门外。缭以周垣,坛在中央。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门外。
邑厉坛在北城堤外
城隍庙县丞秦本建,后经重修,门宇弘敞,与南坛同祭。
马神庙在县治东
八蜡庙在县西郭内
土地祠在县治大门内东。
“忠孝祠” :在艾家口河北岸,知县李本意建,以祀唐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暨子布也。祭用仲春、仲秋上巳日。
东岳庙在城隍庙东,蔽于养济院,今废。
真武庙在东郭内,万历四十年重修。
龙王庙在县东十八里。因祈雨有应,大加修缮。往来艘至,必祈祷焉。
泰山行宫在县东北隅城下。
关王庙旧在县之瓮城内,移之南城堤外,今圮坏,万历二十一年,复移城内。
寺观附
白佛寺在县城内西南隅。宋徽宗建。崇宁中,有佛放毫光数十丈,前有白马驾宝车。因敕僧了云、士人唐富等三千馀人建寺,名曰“白马寺。” 作浮图五层,极土木之盛。金泰和间重修,后毁于兵。明万历间,邑人张自西重修。
报国禅院坐在本县漳河村。
南乐县
社稷坛在县北关外,旧有斋所三间,今废。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关外,旧有斋所三间,今废。
邑厉坛在县北门外
城隍庙在县东街北
马神庙在太仆寺东,弘治间建。
八蜡庙旧在城西。�固村后废,每祭,设棚于马神庙前,用木主以祀。今则改建于旧址之西,易木主以像。
仓颉庙在县西三十五里冢上。元时祠宇颓废。成化初,知县张清复建。弘治五年,知县张隆重修。已而知县王德以道远不便瞻谒,改建于学宫东南。
齐王庙在县东罗畽村,唐开元二十四年建也,元废。明成化十五年,土人重修。
龙王庙在县北郭演武场西。
“忠义” 祠:在北街东,知县王邦泰建,祀阵亡武举霍贯道重修。
魏公祠在儒学西,祀佥都御史魏允贞。万历四十七年奉旨建。
王佥省祠在县兴文坊南,祀土人王珍者。张梦山祠在县南二里,祀元处士张淳者。寺观附
净土寺在县儒学后。明嘉靖间,知县叶本建,置僧会司于内。
魏县
社稷坛:在县城北门外。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门外。弘治十八年,知县高显建。
邑厉坛在县城北门外
城隍庙在县治西北西小门内,洪武六年建。马神庙一在县东作门外,宣德四年建,举春秋二祭。一在县城东铺上村,乡民路卿倡建。八蜡庙旧在县城东,知县杨春徙于县城东北。
土地祠在县治内
赵文君祠在县东南二十三里,祀汉赵夔也。武帝时为令,大旱,自焚请祷。乡民感之,立祠。嘉靖三十五年,知县陆东改建。〈按《魏县志》,今在县仪门东。〉三义庙在县西郭外。
里社祠在城东南双井集东,旧观音堂改建,以祀土谷之神。
关王庙一在东作门内,一在南关,一在西郭门外,一在东郭外河北岸,一在县治东。
真武庙一在北堤,昔大水溢城,县民王宝夜见真武立城上,翌晨雨霁,感而建庙,自是城无水虞。一在南关,一在北门。
龙王庙一在县城南堤,一在杨儿庄村。
白龙王庙一在县东南新漳河西岸。一在西罗儿村。
三官庙在小南关外
酂侯祠在县治仪门东
古刹龙王庙在县西北徐家庄北一里许。祷雨有灵验。
回龙庙在县西回龙镇
玉皇庙一在陆狮畽,一在中马庄,一在阮家堡。
三宗庙一在大韩道村,一在“路固村。”
七圣庙:在于村河北岸。
五圣庙在北门内
泰山庙一在县南康畽村,一在《双井集》,一在《北高集》。
东岳庙在野户拐村
碧霞元君庙在县北八里庄。
汤庙在县城东陆狮畽
舜庙在县东大塞村
寺观附
文殊寺在县治西。明初以旧“兴国寺” 改建,置僧会司于内。
文殊寺:在县西南胡管庄,始建莫考,相传为金、元以前古刹。
石佛寺在县东南沙口村,有石佛像,碑刻甚古,剥落不可读,惟“天保元年十二月” 数字,书法遒劲。按“天保” 乃北齐《高洋纪年》也。
白佛寺在县城东南清化庄。
慈佛寺在县城东南南马庄。
广福寺在县城东北邵村。
法云寺在县城西小汪村。
兴荣寺在县城西仓口村。
青云寺在县城北寺庄村,今废。
观音寺一在县城西南蒲潭营。一在《北高集》北门外。
观音堂在斜县村
观音庵一在南关,一在城东代固村,一在大寨村,一在高儿寨门外村,一在东南韩道村,一在城南双井村,一在路固村,一在城西院家堡。《三大士庵》在县城东郭门外龙化村。
清丰县
社稷坛在县城西北,明弘治十年重建。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郭外。
邑厉坛在县北郭外
城隍庙在县西北隅。“洪武四年建,嘉靖三十六年重修。”
马神庙在县太仆寺东
八蜡庙旧在窦固村,知县王宠徙置南关外。土地祠在县治仪门东。
文昌祠旧在太仆寺西,今移像尊经阁上。“子路墓祠” 在县西南三十里赵让村,嘉靖三十七年建。
隋孝子张清丰祠在县南郭外,嘉靖四十五年建。
唐南将军祠在县北门外,嘉靖二十六年,知县沈链建。
宋康王庙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世传康王质于金,间道奔宋,追骑将及,昼夜行五百里,跨泥马渡河至此,土人慕而祀之。
泉源祠,在县东北三十里。按《县志》《寰宇记》,在澶州顿丘县东北三十五里,有泉源祠。《诗》云:“泉
源在左
江渎广源王庙在县南十五里。庙侧有井,甘冽不竭,所谓江渎也。旱祷辄应。按《县志》,“江渎广源王,相传即楚三闾大夫。”
明沈青崖祠“讳链祠” 在县北门外,隆庆六年建。
贞烈祠在
文庙东。嘉靖三十六年建,祀蒲矩妻夏氏而下。凡
九人皆正统、成化间旌表,及正德辛未死变者。“崇宁宫” 在县城西南隅,祀关圣帝君,顺治十一年建。
三官庙在县南门内小街。
关王庙在县瓮城内俱有。
龙王庙在县东门外
真武庙在县西关外金堤上。
东岳庙在县东二里李家庄。
虫王庙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豆固村。
显圣灵源公庙祥符元年,宋真宗幸庙酌奠,以顿丘令为《庙令》。
确山庙在县东南三十里。神当头村。
玉泉庙在县东三十里王毛村。
齐王庙在县北十五里夏村,庙北有墓。
三宗庙在县北二十里大流村。
寺观附
普照寺在南城中,始建莫考,置僧会司于内。《万安宫》在县治西北,明洪武中建。
万寿宫在县东二十里武强镇,有碑记。
清真观在县东五十里夏畽村。
内黄县
社稷坛在县报成门外迤北。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迎薰门外。
邑厉坛在县拱极门外
城隍庙:在县治东大街。南向。
马神庙在县治东青云坊左。
八蜡庙在县西门外仁寿桥西。
商中宗庙,在内黄西南二十里冢上。庙前有“隆碑,高二丈馀,宋开宝七年建。明洪武七年,命有司修治碑亭厨舍。” 其三年祭享及改元祭告祝文仪品,并与颛顼帝喾同。以上唯二县有之,皆奉敕建修者,故特志之。
汤王庙三一在内黄天一村,金章宗泰和四年所建也。东海郡侯太安元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俱尝修葺之。嘉靖六年,知县张古复移建于楚王镇。清丰、魏县亦皆有之。按《县志》,旧传,河北大旱,以汤尝祷雨桑林有应,立庙祀之。按《魏县志》,庙在魏县城东陆狮畽。
栾尚书庙,在内黄西四十里伏恩渡冢上,其地已属相之。安阳庙,在冢西二里许。金皇统间所建,大定二十五年重修。元至元二十年,加号“护国神惠王。”
王羲之献之庙在县西五十里。二庙南北相距仅二里许,不详其因,俗传金时重翰墨,场屋中以此进退人才,故土人尊而祠之。
显灵王庙祀唐李靖也。在县永丰里。
文昌祠在大成殿东
酂侯祠在县治仪门东南隅。
楚王庙在县北楚王镇,祀项羽。羽尝以宋义救赵不进,即帐中斩义,进军破秦将章邯巨鹿城下,后遂为羽立庙,故镇名曰“楚王。”
玉皇庙在江村集
三元庙在东郭门外
东岳庙在城东关厢中街北。
真武庙一在县北郭门,一在《亳城集》。
九龙庙在张龙村,今废。
火星庙在旧太仆寺西,知县徐成楚建。
田祖庙在高堤镇北
比干庙在旧县东北半里许,今废。
蘧公祠在新学道右,知县颜思忠建。
关王庙一在迎薰瓮城内,一在察院内。
宋公祠祀县令宋安,在迎薰门外,今废。
宋公祠祀封丘宋安者,宣德间为内黄县丞,多惠政,去而民立祠祀之。
寺观附
灵感寺在县迎薰门外,僧会司在内。
浚县
社稷坛在县北郭外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郭外。
邑厉坛在县北郭外
城隍庙在县南门外浮丘山上。
马神庙在县城内东大街。
八蜡庙在县南郭内
玉帝阁在善化山巅
魁星朱衣阁在大伾西崖。
魁星楼在县城上东南角。
中心阁在县城内
黎公祠在县有二,一在黎公书院,御史段汝砺所建也;一在大伾山墓上,县令胡惟良建。文昌祠在长春观西,射圃亭内,今废。
关帝庙一在县西门内,一在道口镇、一在卫县集。
忠孝祠在浮丘山北
东岳庙在大伾山南
真武庙一在县北郭外,一在西郭外。
三官庙在县东郭外
火星庙在县南郭外
“水国灵祠。” 在县西郭卫河西浒。
文昌阁一在县北郭外,一在《卫县集》。
禹王庙在大伾山东南。明知县甯时谨建。“玉帝庙” 在大伾山巅。
文昌祠万历二十年,知县甯时镆捐俸贸城北居民王卿地,倡率士民鼎建,规制准郡中,“魁星阁” 为之。
康显侯祠在县大伾山之巅。有石窍三,盖龙穴也,名“阳明洞。” 石上镵五龙。宋政和八年,诰讨康显侯。元至正庚寅夏旱,晁州判祷之应,新其祠,寻罹兵变。明正统初,知县胡清重建。成化乙巳岁旱,知县洪远祷之,霖雨饶洽,新其庙。寺观附。
裴庄寺在县境内。明太祖龙潜时,尝游此寺,僧异之,供奉甚谨。及即位,召为都纲,俾世袭云。按《县志》有普济寺,在裴家庄,疑即裴庄寺也。长春观在县城东南隅。
全真观在县淇门。按《县志》,全真观二处,一在淇门,一在旧卫县
天宁寺在大伾东岩下
太平兴国寺在天宁寺南。
千佛寺在浮丘山巅
浮山寺在城内浮丘山
金山嘉祐禅寺在城西黑山。
观音寺《在李家道口》城北。
延寿寺在中寺村
西明寺在高宋村
庄头寺在庄头村
迎福寺在巨桥村
东明寺在郭村
延福寺在卫县城北
普照寺在贾店村
福胜寺在翟村
荆山寺在荆家寨
云锦寺在善化山
白马寺在邢固村
福延寺在南皮村
高真观在杜家庄
白衣阁在道口镇河西
“白衣堂” “三教阁” 在县城内浮丘山巅。
万仙楼在大伾绝顶
锺离殿在大伾吕祖洞左。
滑县
社稷坛在县西门外鲧堤上。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门外。
邑厉坛在县北门外
“乡厉坛” 七十九处洪武七年建,今合祭废之。城隍庙:在县治东。
马神庙今废,“太仆寺改建。”
八蜡庙在县西门外鲧堤上。
土地祠在县治仪门外东。
“颛顼帝喾庙在滑县东北七十里冢上,唐太和四年建也。宋乾德六年尝修之。” 金大定七年,自开入隶于滑。明朝每三岁遣官,敕有司用太牢致祭。列宗改元,遣廷臣祭告。洪武三十五年,遣道士杨嗣兼、唐常德致祭。“正统元年,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鲁穆致祭。天顺元年,遣中书舍人程洛致祭。成化元年,遣户科给” 事中黄缙致祭。
尧祠在县西五十里。刘盆子创立。唐宝历中,节度使李听祈雨有感,因而重修。
显灵庙祀唐李靖也。在县程固村。
滑伯祠在县西北滑伯墓上。春秋二仲月上丁日,有司用牲帛致祭。
比干庙在县境内
河侯庙在县南一里,祀汉王尊也。东郡河决,尊以身当河决,水乃止。及卒,民立河侯祠以祀。
之
孚济王庙祀隋韩擒虎也。在县东北七十里小韩村冢上。
宋忠肃公庙在县沂春坊。公名存禄,宋公讷之父也。仕元,追封魏公,至正元年,敕赐立祠。欧阳公祠在县东,祀宋欧阳修,己废,当修建者。
豢龙庙在县废韦城内
冉子祠,在县城东七十里。有伯牛六十四代裔孙居此。
东岳庙在县东门内
元帝庙在县北门瓮城内。
三官庙在鱼化街南
龙虎庙在县北十里苗固堤上。汉武帝时,城西北大河,水势猛恶,以黑白二龙相𩰚,冲渰城池,敕修宣防宫,又起龙虎庙禳镇之。
龙王庙,一在县北四十里了堤头。一在龙门𩰚口堤上。关帝庙:一在南门内。一在西关堤上。一在酸枣庙。离城三十里,即白马坡斩颜良处。
泥马庙在县南二十里。宋高宗为康王质于金,逃归倦息。崔府君庙,梦神告以门外备马候,王觉门外果有马,遂驰渡河,马为泥。土人建泥马庙。
文昌祠一在鱼化街东,一在车家街南。
火神庙在县南门内,东有文昌阁。
金龙四大王庙在县南关。
五祠庙在县宅门外。历城王公创建。
王公祠。在县治东南,滑民共为推官王德立。五侯祠在马厂口,为刘汉儒、张佳引、胡定、孟重、彭范五侯建。
寺观附
圣功寺在县城内,始建莫考。僧会司在内。白雪观在县卫南坡。
万寿宫在城隍庙东
太山行宫在县东关外
吕仙堂在“万寿宫后。”
东明县
社稷坛在县西关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关。
邑厉坛在县北关
城隍庙旧在县治东,弘治间移建于城东南。马神庙在县治西南。
八蜡庙旧基没于民,万历十九年,知县区大伦重复刱建。
公西华庙在县城西二十里许,有闵子骞、公西华二冢。知县沈大南建。春秋二仲上丁日于
文庙,祭毕举祭焉。按《东明县志》:二贤祠祭公西华
闵子骞也。嘉靖间,居民掘地得石碣,上书“闵子骞公西华之祠。” 附近又有《西华集》。损城村故建祠。
关王庙原在县治大门上,即谯楼处。后移于大门外东鼓楼后。
火神庙在县治西南,太仆寺迤西。
单将军庙在县治正堂东北。祀唐时将军单雄信也。以有墓,故祀之。
娘娘庙在县西关一里许。
真武庙在县西关
东岳庙在县东关外东北隅。
玉皇庙在县东门外
三官庙在县治西
关王庙在县南五十里徐村店。
泰山行宫在县西北五里双井村。
寺观附
南焦寺在东明县二十里茅子庄,汉桓帝元年建。
隆兴寺在县西北十五里八照村,晋太康元年建,元至正元年修。
景元寺在县西南二十里。梁时建,元至正元年间修。
福兴寺在县东北十五里。梁贞明三年建。寺僧犹藏梁时三宝铜印,背刻“贞明三年” ,成化间重修。
高堈寺在县西十五里。唐景德四年建,明正统二年重修。
资寿寺在县东二十里。唐天宝间建,明万历四十二年重修。
开元寺在县西八里。宋太平兴国年建,明永乐七年重修。
龙骨寺,在县南二十里杨望营前。相传为旧清净庵金冠李道姑住持。道姑江南人,美姿容。
有求聘者辄暴死,遂出家云游,至此寓焉。宋真宗谒泰山,见而悦之,纳为妃。后诞仁宗,乃改庵为“龙骨寺” ,碑刻尚存。
涮城寺在县东二十里
兴国寺,在县西南二十里葛堽。
平堽寺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平堽营。
观音寺在县西南二十里葛堽。
寿圣寺,在县西三十里武丘。
白云寺在县东北二十里。《海头集》。
庄子观在县东十五里,裕州屯。
老君堂在县北二十里
水月庵在城东北隅
六圈寺在县东二十五里。
大兴寺在县东三十里
塔堽寺在县东六十五里。
小单观音寺在县东南十里。
兴智寺在县东南三十里。
石佛寺,在县东南三十里。《马主簿集》。
出城寺在县东南三十里旧南东明城南。宋元以前建,寻没于河,永乐己卯重兴。
观音寺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五伯堽迤南东北隅。
清凉寺在县东南四十里展家屯。
观音寺在县东南五十里夏营。
龙兴寺在县治西南
大路寺在县东南十五里,裕州屯后。
朱堽寺在县东南五十五里。
旧贤寺在县东南六十里。
观音堂在县南三里许家军营。
郝士连寺在县南三十里。
万僧寺在县南三十里刘官营。
明阳寺在县南五十里裴子岩。
白佛寺在县南五十里郭尧屯。
永康寺在县南六十里
真如寺在县南六十里陈里长屯。
开州
社稷坛在镇宁门外迤西。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开德门外。
邑厉坛在镇宁门外,洪武八年立。
城隍庙:“在同文坊。”
八蜡庙在州儒学东
马神庙在太仆分司东
柳下惠祠在州东北柳家屯。万历甲午,知州沈尧中立祠,建墓碑,春秋特祀。
程明道祠在兴国寺西,有遗井。
虞舜庙在州东郭里。土人所立,称“舜王庙” 云。周文王庙在州龙城村。
子路祠在州北戚城,知州张寰所修。
莱公祠在州御井旁。正德己卯,同知潘埙第置名宦祠中,御井祠遂废云。
忠烈公祠在州由义坊,祀元臣郭嘉者。洪武三年奉诏立祠。
阿术律大官人祠在州由义坊。术律,元人也,屡立战功,世祖器重,以“大官人” 称之。时开州有作乱者,罪及千馀家,公为剖辨,活者殆三之二焉。至元初,散军卫于河北,民被其虐,公悉绳以法,民感而祀之。
灵津庙在州西八里。宋元丰初建,有司岁时享祀。
贞烈祠祀唐高愍女元谷氏。万历甲午,知州沈尧中入陈氏、刘氏淑珍、梁梅女李氏、汤氏。颛顼帝庙在东郭里,春秋特祀。
三皇庙在文昌祠西
宋真宗原庙宋皇祐中,遣使奉安真宗御像于澶州立原庙。金时毁。
关帝庙一在儒学西,一在东张郭里,金明昌元年建。
土地祠在州治仪门之东。
东岳庙一在州治东南,今改“明道书院” 一在孟村,一在清河。
龙王庙,在清河北冈之上,元至正四年建。碧霞元君祠,在瑕丘,去州十八里。
泰山圣母祠在井店集,去州城七十里。
龙王庙在清河店
玉皇庙在州治东北
“泰山行宫” 在清河店。
“武安王庙” 在清河店。
玉帝庙在州西《井店集》。
东岳行祠在州西吕丘店。
文昌阁在吕丘店
真武庙在吕丘店
“碧霞元君庙” 在南湖村。
寺观附
太平兴国寺在州城隍庙东,宋时建。明初置僧正司于内。
延昌寺在州东南小濮村,元睿宗尝驻跸此。云峰寺,一名“延寿寺” ,在开州古定镇,元至正二年建。
万寿宫在州儒学东,元泰定二年修。
纯阳宫在州治东南。孝子张德配督修。
弥陀寺在州北白仓店
狮子寺在州东牙豆屯,宋太平兴国年建。洪福寺,在新店,去城数里。创于后周,修于宋明隆庆时,万历时重修,有碑,谓即宣防之故墟。佛圣寺,在城西南丁家寨,元至正二年修。青龙寺,在州南大韩村,距城七十里,宋开宝八年创。
龙泉寺,在清河店北冈之上,去州十里。
集因寺在保安集,去州五十里。
华严寺,在州西南大桑树,离城三十五里,明洪武中建。
兴福寺在州南五十里还城村,宋太平兴国年建。
兴元寺去州四十里,万历中重修。
清凉寺在郭村,去城十里,唐太和中建。
官人寨寺在大韩里。相传宋时高僧所建。上元寺,在道期庄。
庆福寺在州南庆祖店,宋元祐中建。
千佛阁在州南,明时建。
普济禅院在州东岳村里。
接引庵在州南大堤口
普慈禅院在西湖
兴云寺在州东清河店
护国寺在州南安丘里
清丘寺在州东南清丘店,去城七十里。
大觉寺在州北三十五里昌胡村。
云岩寺在州东南七十里。
春容寺在州东南长乐里。
太清观在王城堌,元至元十三年建。
长垣县
社稷坛在县北关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关。
邑厉坛在县北关之东
城隍庙在北街,“洪武三年建。”
马神祠在马厂内
八蜡庙在西关外
土地祠在县治大门内东。
双忠庙在县南,祀夏关龙逄、殷比干也。知县杜启创建。后知县杜纬复增修之。
蘧公祠在县南十里。按《长垣县志》,“伯玉祠在县城内南街,即旧子路祠地也,正德年建。晏平仲祠在县东四十里。”
崔府君庙在县西三里耿村。祀汉崔琰者。正统间建,而浚县亦有之。
火神祠在北街
周文王庙在县南龙相村。其祠文王无因,岂以文遭纣虐与?龙逄,事类与?抑文衍。《周易》羑里地与蒲近,蒲民或闻风而作与?要之,蒲民亦三代之民也。
子路祠旧在南街,嘉靖三十五年,移建祠于北街。
妇姑祠在县南关厢。按邑侯张治道曰:“妇姑不知为谁” ,旧有庙在妇姑城,城毁,庙亦毁,民间祗传其名。正德乙亥,余承乏来,得石于司家坡之南,迺知为节孝妇,遂建今祠。或曰:曾并祀卫庄姜及庄姜傅姆,今无。
寺观附
白塔寺在县西门内,洪武八年建,置僧会司于内。
兴国寺在县南十里司家坡,宋时建。至和元年,太尉陈尧佐、待制范讽登临经阁有诗,宋县尹钱某刻石。今土人掘地得之。
寿圣寺,在县西北十二里留村,唐太和二年建。
龙泉寺在县西北二十里《青冈集》。宋靖国元年建,宣和三年重修。
业修寺一名“寿圣寺” ,在县东四十里小盖村,唐天宝八载建,有塔,宋时造。
上院寺,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黄门村,梁天监八年建。
崇真观在县治东北隅。元至正八年建。
小青观在县东二十里小邢村。
东寺在县城内,今为“蘧公祠。”
报恩寺在县南三里乱冈村。
崇兴寺在县南十五里西了墙村,元至大年建。
观音寺在县南三十里,《版丘集》。宋至和二年建。内有龙逄祠、文王像。
上院寺在县西南十里小张村,嘉靖二十二年建。
万寿寺在县西南十五里相如村,永乐二年建。
法兴寺在县西南二十里《孙东集》。宋元祐年建。
柳桥寺在县西二十五里柳桥屯,元大德二年建。
洪福寺在县西北二十里樊相集。天顺五年建。
万寿寺,在县北十里北宜丘村,天顺二年建。天宁寺,在县东北十里北墙里村,元至正二年建。
小白塔寺在县东十五里吕村,元大德元年建。
净土寺在县东北二十里翟畽村,元至元六年建。
观音寺,在县东北三十里桑园村,至元二年建。
清凉寺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大寨集。元至正元年建。
崇禄寺在县东北四十里,旧长垣县,元至正八年建。
寿圣寺,在县东二十五里卢冈村,天顺年建。阳觉寺,在县东二十五里新庄,元至正年建。观音寺,在县东三十里南翟村,元至正九年建。
弥陀寺在县东三十五里黑冈村。
弥陀寺在县东四十里小冈村。元至正元年建。
万寿寺在县东四十里谢家寨。
纸坊寺在县东一百二十里。《纸坊集》:洪武七年建。
白茅寺在县东一百二十里白茅村,洪武二年建。
樊家寺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樊家庄。唐太和元年建。
观音寺在县东一百八十里长垣店,洪武四年建。
华严寺在县东南十五里奇祥村,宋景德六年建。
大留寺,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兴和四年建。千佛寺,在县东南四十里《兰通》集,洪武元年建。
机城寺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海渠村,永乐元年建。
金刚寺在县东南五十里《荆冈集》,正统十四年建。
海乔寺在县东南五十里海乔村。元至正元年建。
万寿寺在县东南六十里《黄家集》。元至正元年建。
兴福寺在县东南六十里祥符营,宋时建。观音寺,在县东南七十里王因村,一名火烧寺,永乐二年建。
崇真观在县东一百八十里天鹅坡。
三教观在县东北二十里五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