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百九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九十二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百九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百九十二卷目录

     济南府部汇考四

      济南府山川考三

    职方典第一百九十二卷

    济南府部汇考四

    济南府山川考三   府州县志合载

    青城县:无《山》。

    大清河即“济水。” 在城北十八里。

    白龙湾:城西北十八里。大清河所汇,深不可测。相传有黑白二龙𩰚白龙胜之,故名陵县。无《山》。

    马颊河按《元和志》,“在德州安德。” 今去本县东南三里许,环绕而北,通于神头店,俗呼为马河。盖德州即今陵县,安德即州附郭也。

    覆釜河,按《通典》,在德州安德,《通志》云,在陵县西三里,至海丰县入海,今虽堙塞,其迹尚存。鬲津河,按《史记》云,在鬲县,今相传在县治南布政分司前,即其故迹。弘治间填建今儒学。钩盘河,按《寰宇记》云,在乐陵东南,从德州平原来。今在县东四十五里,谓之盘河店。

    旧黄河按《通志》九河经流故道,在县西四十五里,其自西南经本县北境,东过武定,至海丰入海,今割属德州。

    笃马河按《通志》,在县西二十五里,即今之土河,割属德州。

    德水,按《通志》在县东十里,今俗呼为十里河。平原津,按《史记正义》云,“德州南有水津焉,在县西十五里,始皇东巡,渡此而疾。” 今割属德州。古卫河,在县北十里,按《旧志》云“卫河绕于西北。”

    白龙湾在县东四十里,俗呼为“龙家洼。”

    边临浦按:《通志》在县北十八里。今割属德州,名为边里镇。

    莲花池在县东北十五里。

    泰安州

    泰山在州北五里,为东岳岱宗。《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 是也。其山周围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馀,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馀里。上有碧云祠、东岳庙、封禅坛。《史记》言古封泰山者有七十二君,而不见于经。三代以下,则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元宗、宋真宗皆登封焉。

    国朝康熙二十三年九月辛卯。

    皇帝东巡狩,抚恤编氓,问俗观风。十月壬寅,至于岱。

    宗,燔柴致祭,如祀五岳礼。

    凤凰山,在岳顶西南,其下曰白云洞,巉岩多窍,天将阴,则云从窍出如缕,顷而弥满山谷矣。象山,在凤凰山之下。

    青山在岳东南麓,汉明堂东北。

    傲来山,俗名“扇子崖” ,在岳顶西南,其石巑岏矗矗,在御帐俯视之,最奇。山之前有竹林寺,下曰“大峪” ,即中豁之路。峪西有剑匣石,有方石如匣。相传匣有宝剑,仙人取去。

    高里山在州西南三里。俗讹为“嵩里山” ,又名亭禅山。其阴有鬼仙洞,窈然幽暗,人不敢入。社首山,在高里山之左。周成王、唐高宗、元宗、宋真宗皆禅此,上有社首坛。

    东神霄山:在岳顶东十里。

    西神霄山:在岳顶西十里。

    石后山在岳顶西十里。前多巨石。

    孤山,在岳顶北十里,峥嵘特起。

    玉女山,在岳顶东北十里许,有玉女修真石屋在其下,一名“黄花洞。”

    蜡烛山在玉女山北,其石独立如烛。

    襁山,在岳北十里,如负子状。

    鹤山,在岳北十里,林木葱郁,野鹤巢此。

    三尖山:在岳顶西十里。

    雕窝山:在岳顶西十五里,崖多雕巢。

    石马山:在岳顶西北十五里。

    徂徕山在岳南七十里。岳之案山,《诗》“徂徕之松” 是也。上有紫源池,有玲珑山、独秀峰、天平东西二寨。下有白鹤湾。唐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隐此,号曰“竹溪六逸。” 宋石介因故址筑室著书,学者称徂徕先生。

    石闾山,在州南四十里。汉武帝封泰山,禅此。

    《史记》曰:石闾者,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闾,故上亲禅焉。《泰山记》云:“山顶西岩为仙人石闾。” 与史不合,今亦莫详其处。

    界石山,在州南五十里。宋真宗禅此。

    亭亭山,在州南五十里。《史记》曰:“黄帝封泰山,禅此。”

    黄山,在岳顶西四十里,以土色名,与“青山” 皆岳之翼山也。

    梁父山,在州东南一百十里。秦始皇封泰山,禅此。汉光武亦禅焉。

    云云山在梁父山之东。《史记》:“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颛顼、帝喾、尧、舜、汤封泰山,皆禅此。” 龙山,在州西南三十里。

    布金山在州西南九十里,上有大云亭。

    阴佛山在州东南三十里。旁有阴佛院,故名。揉耳山在州东南六十里。山形若蹲狮然。九女山在州西南四十里。世传有九女修道此山。

    鞍牛山:在州西南三十里。

    天柱峰,在岳顶西南,仰止亭之后。

    日观峰,在岳顶东,五鼓可见海上日出,今有观海亭。

    月观峰,在岳顶西,对日观而言,义取《月朏庚方》耳,讹曰越观。

    秦观峰在岳顶西

    丈人峰,在岳顶西南,特立如苍颜丈人。

    “悬石峰” ,在岳顶西南。

    “回雁峰” ,在岳顶西南。

    “独秀峰” ,在岳阳,屹然挺秀,古人题刻峰名于石。

    狮子峰在岳阳,以形似名。

    莲花峰在独秀峰之东,五峰巉簇如莲。

    “悬刀峰” ,在岳西南西溪上。

    芙蓉峰在西溪上

    飞鸦峰在西溪上

    “老鸦峰” ,在岳顶北,木多鸦巢。

    龙泉峰在斗母观东北,峰石峭拔。

    凌汉峰在普照寺后

    君子峰在岳顶

    《孔子厓》,在岳顶西南,又名“吴观峰舍身厓,其北联属日观峰下。馀三面厓壁,陡峭数百丈,中有石凸起丈许,愚民往往舍身投厓,徼轮回之福。” 明尚书何起鸣

    皇清运使喻成龙皆勒禁示。

    东百丈厓,在岳顶西南,其瀑布下汇为天绅泉。

    西百丈厓与东厓相去三百步,其高十倍东厓,而东崖南向,西崖则东向。五花厓在岳顶南,城郭仰视岳顶,不见崖蔽之也。又名“周观峰。”

    “鹁鸽崖” 在岳北,峭壁巢野鸽。

    马棚厓在岳阳,言崖深嵌,可覆马脊也。一曰“三字崖” ,上有墨书三画,风雨不磨,世传仙人书御帐崖,宋真宗驻跸地也。

    青岚岭在岳顶西南

    《回马岭》石磴渐峻,乘马不能上。

    黄岘岭土多黄色,势甚险峻,过此一径坦易,名曰“快活三。”

    西横岭在岳顶西,削壁横亘数十丈许。

    十峰岭在玉皇庙右

    分水岭,在岳顶东,汉明堂后,杨老园西。

    升仙岭,在岳顶东南,汉明堂之东北隅。

    双凤岭在岳阴,两山回翔如凤。

    思乡岭在岳顶西北

    迎风岭在岳顶西北

    “明月障” ,在岳北,群峰秀列,若屏障然。

    小龙峪,古名“小龙口” ,石硖为众水所归,飞泉若龙喷然。

    大龙峪,古云“大龙口。”

    “桃花峪” 在岳顶西南二十里桃花洞南。今多植桃花。

    仙趾峪,一名“马蹄峪” ,在竹林寺山后里许。有仙人草,履迹长尺馀,马迹长五寸许。

    石经峪,在岳之阳,坦石半亩许,上勒八分,书《金刚经》字大尺许。

    石壁峪在岳之阳,竦削如壁。“椒子峪” 在岳之阳,相传曾有异人种椒于此。“溪里峪” 在岳之阴,岩穴深邃,上有涌泉,四时不涸。

    艾峪在岳阴

    佛峪,在岳北,有谷山寺。

    岩巅石在玉帝观前。明侍郎万恭刻石曰“表泰山之巅。”

    望海石在仙人桥畔。石笋南茁,阔尺许,三面深堑无底。

    《探海石》,一峰横出。东指三面,无所凭依。

    大悬石在岳顶西

    “小悬石” 亦在顶西,与“大悬石” 对。

    仙桥石在舍身厓西。悬厓相对,相去五尺许,三石掌柱如梁。

    试心石在仙桥石西,二石钩连,悬厓万仞,人登践之,即摇动恐怖。愚民云:“惟心诚则无动。” 曝经石,在石经峪。

    《龙文石》,在岳阳,其文如龙。

    虎阜石亦在岳阳,其状似虎。

    《龙口石》两石相附,中喷清泉。

    牛心石以形似名

    《羊阑坡石》,相传仙人牧地。

    方正石以其形名

    《胭脂石》,在岳之阴,色如涂丹。

    《红门石》:石色红,望之如朱门。

    摩耳石在岳西北

    五女圈石在岳西北。相传夜有呼号用力之声。诘朝石垒成圈,云“五仙女为之。”

    懒张石屋在岳顶北麓。相传有懒张道人修炼于此。

    凤凰台在岳之阳

    登仙台在岳之阳。相传吕纯阳曾登此。

    南拱台在岳之阴。巉岩拱峙,上复平坦,故以“台” 名。

    《北拱台》亦在岳之阴。

    “读书台” 在普照寺西北,过投书涧山麓有石方四五丈许。宋孙明复、石守道、胡安定读书之所。

    瞻鲁台,在舍身厓上。水帘洞,在石经峪之上。水自悬岩奔潟,望之若帘。

    朝阳洞一曰“云阳洞。”

    《遥观洞》,在岳南,一穴高深,游者憩此,可览群山。

    吕公洞,一曰“金母洞” ,在岳之南麓,玉女池侧。朗然子洞,在岳半御帐东里许。

    桃花洞,在岳顶,唐磨碑石壁,下有泉。

    “八仙洞” ,由丈人峰下山阴,迤逦而东,洞在北山之岩,危若鹘栖。

    两峰岩,在岳顶西。两峰对峙,下有一穴如室。仙闾岩,《汉书武帝纪》曰:“岳顶西岩为仙闾岩。” 蜕仙岩,在岳阳,相传元翰林王从之跏趺化此。元好问《送张天倪》诗云:“蜕仙岩上愿迟留” 是也。

    古云岩在回马岭

    回车岩,在日观峰西数十步,游黄花洞发足处也。洞路险危,明参政吕坤题此以告来者。“水仙寨” ,在岳顶西,可容千人。

    “九女寨” ,在岳顶西三尖山下。相传九女避兵于此。

    “仙人寨” ,在岳顶北,可容千人。

    “凌汉寨” ,在岳阳,可容数百人。

    姜倪寨,在岳西北,自天柱峰至此,皆泰山胜概。

    试劎石在傲来山大峪西。相传仙人取石匣宝剑,断劈此石,半仆于地。今二石文理若中分然。

    仙影石在试剑石旁。其形有巾有剑,伸一足而坐。石平如磨,崖影处如剥如勒,而实非人为。相传“取剑劈石者” ,即此也。

    《仙影厓》在傲来山。其山皆苍石,惟仙影如白纸。

    观音洞,在傲来山阴,容数百人,中有碾硙几榻,俗呼“牛王洞” ,意缘盆子窃据“牛刘” 声误耳。天胜寨、招军岭,在傲来山前,赤眉刘盆子曾聚众于此。

    鸡笼峰:亦在傲来山,以形名。

    尧观台在玉女山顶有石平坦如台,相传尧封禅登此。

    莲花洞,在岳顶北,与黄花洞相连。

    泮河,源出泰山西桃花峪诸水,转州东南二十里入汶河。

    梳洗河源出黄岘岭,诸谷之水汇为中溪,经王母池,池上有“王母梳妆楼” ,故名。其水由州东南入泮河。

    㴎河:源出泰山西南诸谷,汇为西溪,由白龙

    池出大峪口,南流入泮河。

    漕河,源出淳于野,经州南五十里,西南流,会济河入汶河。

    汶河出莱芜县原山,西南经徂徕山,会泮水南流三十里,曰“大汶口。” 又西南经汶上县北,达于漕。

    王母池,一名“瑶池” ,在泰山南麓。自黄岘岭会石经峪、水帘洞诸源,汇而为斯池焉。

    “玉女池” ,在岳顶,元君祠右。

    白龙池,在傲来山下,悬厓绝壑,殆非人境。石壁平广二十馀丈,池周数寻,深不可测。山有龙神祠,岁旱祷雨辄应。

    紫源池,在徂徕上,阔数丈,产九节菖蒲。

    东溪源出岳阳登仙台下及青山诸水,经汉明堂入梳洗河。

    竹溪在州徂徕山下

    《碧天泉》在岳顶广生殿东。

    碾驼泉在丈人峰下岳顶,居人皆取给于此。“天绅泉” ,在傲来山百丈厓下。巅厓十丈许,悬流下泻如垂绅。

    白鹤泉,在岳南麓。冽而甘清,以井泉称,较轻重亦异。

    “护驾泉” 在黄岘岭御帐之下。

    圣水泉在回马岭

    水帘泉一在西百丈厓,一在岩岩亭右。“涤尘泉” 在岳南麓后土庙内,游人多掬水涤目,又名“眼光泉。”

    “飞鸾泉” 在王母池右。

    醴泉,一在天书观,即宋王钦若所奏于真宗者,今虽不竭,无异凡水。《法苑》所称“醴泉” ,今失所在。

    铁佛寺泉在州东二十五里。

    周家湾泉:在州东南二十五里。

    曲沟泉在周家泉东五里。

    鲤鱼湾泉:在州东五十里。

    北滚泉在州东五十里

    顺河泉在州东六十里

    谷家泉在州东六十里

    马儿沟泉在州东南三十五里。

    羊舍泉在州东南一百一十里。

    力沟泉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

    东、西二柳泉在州东南一百一十里。

    浊河泉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

    水泊泉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

    斜沟泉在州东一百二十里。

    龙湾泉在州南二十里

    木头沟泉:在州南二十五里。

    孔家泉在州南三十里

    龙堂泉在州南七十里

    颜鲁泉

    侯村泉俱在州南七十里。

    张家泉在州西南五里

    狗跑泉在州西南六十里。

    报恩泉

    陷湾泉俱在州西南六十里。按《通志》:“自铁佛寺以下诸泉,多由平地土石中涌出,四时不竭,俱入汶河,以达运河。”

    皂泥沟泉在州东北五十里。

    范家湾泉:在州东五十里。

    云潭泉在州东四十五里。

    凤凰泉在州东四十里

    板桥湾泉:在州东六十里。

    会泉在顺河泉西北

    井泉在会泉西北

    韩家庄泉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

    石缝泉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

    谢过泉在州东北十五里。

    梁子沟泉在州东南二十五里。

    风雨泉在州东南三十里。

    吴山沟泉在州南四十七里。

    沧浪沟泉在州南五十里。

    梁家庄泉在州南三十里。

    上泉在州南五十里

    灵应泉在州南五十里

    臭泉在州西南五十里

    水磨泉在州西南六十里。

    喷金泉在州西南六十里。

    马黄沟泉在州西南九十里。

    龙王泉在州南一百二十里。

    坤温泉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兴龙泉在州南二十二里。

    广生泉在州西北四里

    香井在岳南古岳庙前。伍缉之《从征纪》曰:“泰山庙前有大井,水极香冷,异于凡水。” 朱曰藩诗曰:“庙前香井识投钱” ,盖谓此也。

    天井泉在岳东北十里许,广数亩,汇诸峪之水,由东转南,入于汶河。又名天井湾。岳西南亦有“天井湾。”

    投书涧在凌云峰下,以胡安定投家书于此。忽雷湾在西溪。天将雨,每闻雷声迅发于此。锣鼓湾在大峪西溪。俗传中元日有声如锣鼓,因以名焉。

    新泰县

    新甫山在县西北四十里,连莱芜县界。《诗》曰“新甫之柏” 是也。高峰插天,盘结百馀里,苍翠若画屏,泰山之左翼也,旧名小泰山。上有云冲岫,下有球杖壑,西有水寨溪、五云涧。西北有千人洞,深远不可测。峰前有云孤寺,汉武帝封禅于此,见仙人迹,建离宫于上,遂改名宫山。筑望仙台,有石秋千架犹存。宋常曾《记》云:“武帝易小泰山为宫山,封三峰为义山,其义山之北曰黄岭,下有洞极深,今土人呼曰莲花山。”

    曝书山在县北五里。相传昔有异人曝书于此,今土人呼曰“金斗山” ,新泰之镇山也。

    具山在县东鄙。四峰特起,色若泼靛。西连嶅山。《左传》鲁献公名具,因废具山之祀,即此。嶅山在县东南十里。《左传》鲁武公名敖,因废祀。宋宣和间,雨晹不时,父老祈求响应。二年,敕赐庙额曰“孚泽” ,封溥灵侯。今建三元庙于上,土人谓之青云山,与泰岱灵岩五峰莲花,称五山云,祷祀最盛。

    龙堂山在县东北四十里。

    法云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正觉寺,相传有异僧说法而云生。林壑茂美,不雨常润。牛心山,在县东四十五里。

    两限山,在齐鲁界上,县西四十里。

    五峰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五峰秀出,其麓有水曰“宝泉” ,泉东有宝泉寺。北有山高险,名“青龙崓” ,与长清五峰名同地异。峙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山石上有羊蹄迹。相传龙女牧羊于此,柳毅为之传书洞庭,遂成姻媾。土人立祠于上,前有池,祷雨辄应。

    龟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其形肖龟。《诗》:“奄有龟蒙。” 孔子去鲁,作《龟山操》曰:“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孤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形独立,有云秀庵。迤东南有平埠山,上有雷公坛。

    榆山,在县东北十里,南麓有大埠岭。

    杏山在县西北五里

    横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南有雷山、雨山、荆山。鹿角山,在县南二十里。

    鹰崖山,在县东三十里。

    关山,在县南四十里,蒙山之西麓也。

    太公山在县东北三十里。西有太公村,相传姜太公曾居此。

    寨山在县东三十里许。宋元兵燹之际,民避兵于此,犹有城迹。

    黄寨山在县南二十五里。

    圣水山,在县东二十五里。

    雌山,在县西北七十里。

    黄山,在县东三十五里。

    丹山在县东十八里

    梁父山,在县西四十里。

    小汶河源出龙堂山,会县南北诸水,西流入汶河。

    东河,源出孤山,经县东郭,西南流三十里入小汶河。

    泥河源出寨山,经县北四十里,西南流入小汶河。

    广平河,源出宫山之阳,经县西北三十里,西南流入小汶河。

    广明河,源出关山,北流入汶。

    苏庄河,源出新甫山,南入汶。

    羊流河,源出新甫山,右入汶。

    龙池河“龙堂山下,两崖如削,壁立数仞,阔三丈,亘二十里许,源发恶沟,上口为大龙池,水势湍急,石峡陡峻,喷激如珠,吼声如雷。绕百馀步,有石突起如龙门。中有大渊,深不可测,为小龙池,相传有龙潜此,土人以荼取鱼,雷电交作,电灼若龙飞,渔者尽仆,始名龙池。” 明末,土人姚典取鱼,以火烧石,滚入云烟,陡起,雨大滂沱,龙腾而去。典数日毙,池遂塞至

    皇清顺治六年复如故。

    徽泉源出鹰崖山,其阳有“徽泉庵。”

    清泉在县上四庄,大石上三孔水如连珠。《宝泉》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水澄清如镜。

    魏家泉在县东北三十里。

    太公泉,在县东北三十里。

    路踏泉在县东北四十里。

    北陈泉在县东南十里

    南陈泉在县东南十五里。

    名公泉在县南三里

    张家沟泉在县南十里

    玉泉在县南十五里,水色如玉。

    西都泉在县南二十里

    柳沟泉在县南二十里

    大峪泉在县南二十里

    孙村泉在县西南十五里。

    古河泉在县西南二十里。珠光迸出,雨气遄飞,最为清胜。

    名湾泉在县西南四十里。

    钓鱼台泉在县西南五十里。

    灵查泉在县西南七十里。

    南师泉在县西北十五里。

    金沟泉在县西北二十里。

    周家泉在县西北三十里。

    西周泉在县西八里

    里桥泉在县西二十里

    构沟泉在县西三十里

    红河泉:在县西五十里。

    和庄泉在县西五十里。以上诸泉,俱入小汶河。

    龚家庄泉在县西南八里。

    刘杜泉在县西南四十里。

    啸泉在县南三里

    新西周泉在县西北十五里。

    黄水湾泉:在县西南四十里。

    “高峪泉” ,在县北三十里,仅一线,天旱即涸。《莱芜县》

    矿山在县西北三里。泰山在右,鲁山在左,大舟山屏其后,宫山列于前,汶水汇而朝焉。相传“大比年或山气蒸冲,旋结有城市楼台之状,则获隽者众。” 其下有伏龙洞。

    阴凉山,在县北三十里。旧名“铜冶山。”

    望夫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巅有石如人,洞壑玲珑,居民避寇者多得全活,云。“其阴有鹰窝崖。” 马鞍山在县北六十里,双峰连峙,状如马鞍。茜山在县东北五十五里。状如叠嶂,巉岩可观,山高峪深,多产药材。

    原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东界益都,高耸出群山之上,峰顶有夏禹祠,一名岳阳山。《尚书禹贡》:“浮于汶。” 注云:“汶水出莱芜县原山之阳,西南而入济。淄水出原山之阴,东北而入海。” 《齐乘》曰:《地志》云:“原山,淄水所出,跨淄川、益都两县界。” 按:淄川之命名以此。自颜神镇割入益都,原山遂不接淄川界矣。

    大突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山势突然屹立。鹏山在县东二十五里。相传有大鹏集此。黄山俗名“黄羊山” ,在县东三十里。旧传有黄姓者牧羊于此,后仙去。其阴中深窗莫测,外若龟形,石壁绿色,秋冬不变。

    大屋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山形如屋。《通志》谓“司马河源出大屋山” ,即此。又谓即大室山。棋山在县东五十里。旧传仙人奕此,棋局尚存。山麓有洞真观。

    三尖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山有三峰,形如笔架,又名“笔架山。”

    九岭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一山九岭,巑岏秀出。

    大石山:在县东南十三里。产铁及煤炭。

    仙人山在县南二十里。旧《志》:“安期生修炼于此” ,上有仙人堂,傍有仙人观,有蝙蝠洞。

    凤凰山与仙人山接,状如翔凤。山顶平阔,四围巉峭,又名“凤凰寨。” 山阳有安期洞,一名“朝阳洞” ,与矿山伏龙洞相通。每旱久,两洞云连即雨。山径绝陡,松桧及香草丛生,层崖间有天然石屋,相传吴道姑尸解于此,遗蜕尚存。

    龟兕山县西南三十里。旧称聚胜寨,亦名“龟山。”

    肃然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泰山之东麓也。《史记》:“汉武帝元封元年四月乙卯,封泰山,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趾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 即此。今讹为宿岩山。

    香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山形如旗,产香草。雨后朝霁,香气袭人。

    方舟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形如方舟。

    大舟山在方舟南,形如大舟。山下东有白龙潭,西有黑龙潭,邑人祷雨于此。

    照壁山在大舟山正南。山阴一石如斧削,高数百丈,影蔽潭祠者半。

    杨丘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世传古有杨郎隐居此山之麓。

    冠山在县西南五十里,脉起南山。《通志》云:“汉昭帝元凤间,山忽汹汹如千人声,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四十八围,三石为足,一石居上,其形如冠。”

    葫芦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形如葫芦,一名“葫芦关。” 路径幽险,行人有戒心。

    黄谷山在县东北八十里,界连益都。左翼有峰十馀,其第七峰有洞,名“月窟” ,六月忘暑。右翼东南行十馀里为文字岭,又数里为八龙台,又数里为老姑峪。东有马陵山,山下水皆东流。瓮口山,在县东北九十里。自土门道至青石关二十里,两山夹谿,崖壁峻竦,中通一道,形如瓮口。行者单车徐引,数步一息焉。

    仓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形多土,古为田,今荒。

    杓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状如杓首。

    茶芽山,在县北八十里。

    石马山在县东北八十五里。山之阴有洞,可以避乱。传有仙人化此,留石崖马迹,故名。黄雪山,在县东半里。本昔之北冶谭笠石筑山归隐,以地多古槐,因名“黄雪山房。” 今土人止称“谭家山。”

    夹岭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为南北通衢,两山相夹,因名。

    云高洞,在县东南二十里。山峰耸翠,常有云雾拥护,与淄川“云高洞” 异地同名。

    绿矿洞在县北五十里浆水沟西。山石多绿色,由山腰一孔入,得平地可三四十步,东西相向者,大洞各一。又二十馀步,小洞二,俱阔丈馀,缘梯而上丈馀。又二小洞一,平台名“玉皇顶” ,此绝巅也。世传有丫寰道人修真于此。

    苍龙峡在县西南八里。两崖相峙,遇五六月雨,飞瀑轰然而下,如龙喷水。又东崖洞中有石如龙形,鳞甲可辨。

    胜水峪,在县南二十里。汶水会流于此。

    夹谷峪在县南三十里,连新泰界。左为龙门崖,盘旋如龙。右为凤凰山,两翼首尾皆肖。《春秋》“鲁定公会齐侯于夹谷” ,即此。

    狼虎谷在县西南三十里,连泰安界,为黄巢伏诛处。亦名《降寇集》。

    北埠在县北三里

    沙埠在县南五里

    田家埠在县东南八里

    麦埠在县东十八里

    麻埠在县西南六里

    毛埠在县西南三十里

    温石埠在县西北六十里。

    长埠岭在县东二十五里。

    大步岭,在县东十里。平延而长,行人以为急,行不得到,故名。昔皆熟田,今荒。

    马家庙岭在县西四十里,西南至泰安埠东庄,北至吐子口,长六十馀里。昔为熟田,今荒。白龙岭在县北十八里,白龙庄之西北。昔为熟田,今半荒。

    长春岭在县北九十里。东北连益都、淄川界,西北连章丘、泰安界。林木郁茂,四时如春。出胡茧、木炭、栗、枣、栋梁、椽杆、香料等物,俗名“长林” ,率皆章、益二县人种植,非莱人有也。一名长城岭。岭上有古长城遗迹,世传齐宣王所筑,以御楚寇。西接平阴,东距海。又按:周显王元年,赵侵齐,取长城。又《通志》:齐长城在诸城县南四十里,跨安丘境,连亘蒙、泰、莱芜,直至平阴,乃齐宣王所筑以御楚寇者。旧志辨非长春,良是。乃《一统志》又以长城岭属章丘,长春岭属莱芜,未知何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叶方恒招集民居为一《村聚》。

    于岭上有《新村碑记》。

    向水湾在县东北五十里。两山夹平地,中一石可亩馀,高数丈,甚平。顶上有三官庙、孟游亭、文昌阁、三教堂,四围皆削壁,荆柏丛生。一水自北环流而南,由高崖下,潺湲之声,清冷如琴可听。

    石龙湾在县西南六里,麻埠东。

    嘶马河源出大屋山,经县西十里入汶河。世传汉韩韶乘牝马来宰莱邑,及归,留驹,其马嘶于河上,故名。《通志》一名司马河。

    孝义河,源出望夫山,经县东北十二里入汶河。

    义姑浆水在县西北六十里。俗传有姑嫂行渴,至此让饮,故名。

    汶水在县南门外。《禹贡》:“浮于汶,达于济。” 是也。按《一统志》,汶源有三,一发泰山傍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至泰安州静封镇合焉,名曰堑汶。西南流,与徂徕山之阳小汶河合,又西南流,注洸河入济。按《水经》有五汶:北汶、嬴汶、紫汶、浯汶、牟汶,名虽五而流则同。又按《通志》,汶水西南与小汶河合流入兖州府宁阳汶上县界,又西流至东平州界,又北流由济水故道入海。盖“汶” 者紊也,其源不一,因详考五汶附下。

    浯汶在县东南四十里。发寨子村海眼,合湖眼泉、莲花池等泉,至盘龙庄合牟汶西流,即春秋归汶阳田处。

    《牟汶》牟即古牟城,在县东二十里。水发响水湾,朋山泉,合赵家泉至盘龙庄,即古汶阳田,合浯汶西流。

    嬴汶在县正南三十里。发宫山之阴,自石漏河至安仙寺,合滤马河、浯汶、牟汶、蒲曹漥、郭娘泉,至方下村,西南合嘶马河、牛王泉、王家沟泉、五龙泉、青杨行沟,合堑汶河西流。一在县西北,嬴博之间,发小龙湾,合乌江岸泉,龙泉自西北合嘶马河西流。

    北汶在县东北七十里。源发原山之阳,由普通庄、西麻峪、西南等庄,西至危石庄、雪野庄镇,折而南流。又由大舟山之东,合长城岭南汇水河泉自古博城南西流,又合新兴泉,西至泰安州故县镇,合西南嬴汶西流。

    “紫汶” 在泰山之旁,发仙台岭。

    淄水《禹贡》:“潍淄其道。” 注云:“淄水出原山” 是也。又《水经》:“淄水出莱芜县原山,东址过临淄县,又东过利津县,东北入于海。”

    濯锦泉在县西南十二里。泉如万珠喷溅,凡夏日中暑者饮之立愈。世传郭娘洗锦于此,又名郭娘泉。

    五龙口泉在县西四十里。有五脉萦纡,如五龙然。

    乌江岸泉:在县西北二十里。

    吕公泉在县北八十里。相传有孝妇远汲,遇纯阳先生,插剑出泉,故名。

    小龙湾泉在县东北四十里,泉流曲折如龙。鹏山泉在县东二十里,出鹏山之麓。

    赵家湾泉:在县东二十里,源出牟城。

    莲花池泉在县东南三十里。

    湖眼泉在县东南三十里,以水涌流如湖。《通志》曰:“一名狐眼” ,谓泉眼如狐目。

    牛王泉,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西北入汶。

    王家沟泉在县西二十五里,入汶。

    水河泉,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入汶。

    龙泉,在县西北二十里,入汶。

    青杨行泉在县西南四十里。

    贺家湾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旧志》误名霍家沟。

    德州

    方山在州东二十里。“积土为山,高三四丈,冬雪则宛然雪山。”

    平原岭在州南百步许,土冈无石,今为市里。按《齐乘》云:“平原岭在德州东南七十里,其上有鹿角关。” 当时德州即今陵县。《一统志》载:鹿角关在今临邑县北十五里,唐置。则此之平原岭,亦后人取以名之者。

    卫河即汉之屯氏河。隋大业中疏为永济渠,亦名“御河。” 其源自河南卫辉府辉县,合滏、洹、淇三水东流至馆陶县界,与漳河合,至临清州界与会通河合。自武城县郑家口北来,入德州境,至州城下,又北至桑园。出德州境,经东光、沧州、天津,至直沽入海。东南漕运,商纲官舫,外国朝贡,皆由于此。

    古屯氏河。《水经》云:“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东绝大河故渎,又经平原县故城北,东北枝津又出,东北至安德县界,东会商河。屯氏别河南渎,又东北于平原界,又有枝渠右出,至安德县遂绝。自隋疏为永济渠。” 古迹遂不可考。

    古商河。《水经》云:“商河又北迳平原县东,又迳安德县故城南。” 今不可考。

    考证

    古黄河在州东南二十馀里,今谓之黄河。崖自州适平原、陵县、德平,皆由之。《水经》云:“大河故渎又东迳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绝屯氏三渎。北迳绎幕县故城东北,西流迳平原、鬲县故城西,又北迳修县故城东,又北迳安陵县西。” 又云:“河水又北迳平原县故城东。” 又云:“河水自平原左迳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 《史记》:“秦始皇东游海上,西至平原津而病。韩信渡平原,袭齐历下军。” 皆当在州境上。今为枯渎矣。《山东通志》曰:“旧黄河在德州城东二十里,西南自济河南接于梁山,北过临邑县西南四里,曰大土河。秋冬俱涸。盛夏霖雨时,水或涨溢,从禹城流入县界,东接济阳黑水湾,北流至乐安县白龙口入海。又西” 北流至德州界,经德平西北十三里,曰“土河。” 又经陵县、武定州南三里,东北至海丰县入海。今其流皆涸,每值霖雨,河水泛溢,民居患之,或曰即九河经流之故道云。

    《吴桥县志》曰:“古黄河在县城南里许,西南接德州界,东北入宁津县界,岁久枯塞,沿河堤岸存焉。” 按《金史》,乐陵与将陵皆有钩盘河,即此。鬲津河在城东七十里。

    笃马河在城东四十里。《汉地志》:“平原县有笃马河,东北入海五百六十里。” 《沟洫志》:“丞相史孙禁请决平原金堤间,开通大河,令入故笃马河。” 《水经》: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通谓之笃马河。东北迳安德县故城西,今俗呼为土河。如济宁黑马沟水涨自东昌魏家湾溢出,则循故道东北注于“海,不则常枯。” 《德平县》。

    基山,在县西二十里。高五丈,周三百六十步,状若台基,故名。上有寺。

    钩盘河在县南门外。绕西门永丰桥下,北流半里折而东,其道经齐河、禹城、平原、陵县、德平,由海丰入海。今淤。

    鬲津河在县治东南里许。其道与“盘钩河” 同,今亦淤。

    土河即“徒骇河。” 在县治西北十里。

    黑水潭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两崖陡立,渊深莫测,水黑如黛。俗传有龙潜其中,祈祷有应。甘露泉在县城外西南隅。水清而甘,为概县井泉冠。土人于旁别为井,遂远不及。

    平原县。无《山》。

    蒲河在县南二十里

    鸿沟河在县东十里

    平原津,在县南六十里。

    武定州。无《山》。

    聂索河在州南五十里。河腹高于岸,居民恒被水患。明成化十二年,判官王璈奉檄疏凿,民甚称便。今淤。

    大湾,在州南四十里,方十馀顷,北有堤横亘,民获鱼利。

    土河,距州城南五十里。即徒骇河旧黄河故道。

    济河:距州城南八十里。今名大清河。

    沙河距州城南十里。《舆地记》指为马颊河。钩盘河,距州城北十里。

    覆釜河距州城北八十五里。鬲津河距州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白龙湾距古城东十一里。

    惠民沟距州城东南二十里。

    仝家漥 、《齐皮漥 》、“甯家洼 ” 、“康家漥。”

    头铺洼 、孔家漥 、赵家洼 、杨里洼。

    朱家漥 庙、“王洼 。” 萧家洼 、齐家洼。

    董家漥 、杨家湾 、莲花池 、河柳树、《漥蒲洼》。

    阳信县。无《山》。

    成河在县东南七里。今名“七里河” ,即信河也。阳信命名以此。

    屯氏河《水经》云:别河北渎,东入阳信,在城南二十里。今无水,地名截河铺。

    赞河在城西南三里,钩盘河支流也。

    钩盘河自武定州西北至网口,为阳信县界,在城西南四十五里。至截河铺,在城西南二十里。为屯氏河。至红庙,在城正南十里,为阳信河,县名以此。至河流店,在城东南八里。至崔家砦,在城东三十五里。为霑化县界。

    鬲津河,自武定州西北至洋湖口,为阳信县界,在城西南四十五里,至温家店,在城正西三十五里,入夹堤圈,在城西北五十里,为庆云县界。

    马颊河自武定州南,东北至钦风镇,为“阳信。”

    《县界》:在城东南四十里,“至大桑落墅” ,在城东南五十里为滨州界。

    金堤冯智舒曰:“金堤,自河南开封府荣阳县东北至千乘海口千馀里,历代筑之,以捍水患。” 《通谓》“金堤距阳信城西四十里,经千乘故城西北,今谓夹堤圈。”

    海丰县

    马谷山在县北六十里。俗呼为大山。高三里,周遭六七里。山西南之半有洞,广二丈,深不可测。相传有龙马自中出,故名马谷。绝巅为泰山庙,山后半岩为钓台,平石盈亩,俯临旷漭,系海上之遐思焉。东西两涧,深数丈许。按《金史》,无棣有老乌山,或云即此。

    骝山在县西北一百里,俗呼为“小山。” 山首高一里许,自南而北,复折而西,势渐卑,形如环带,延袤十里许,土石相半,草木蕃茂。峰上有望海亭,稍下为青龙寺。北一里为七龙口,山乃中断,山西潴水,经此而东。山之两旁,土沃泉甘,凿石为井,灌植蔬果,万区棋列,称一方之腴壤云。海、丰二山,泰山极北之培𪣻也。

    无影山,在县东北一百里。高阜叠起,俗呼为“乱山子。” 土多石少泉甘,相传出金顶艾。

    商津河,在县北九十里。

    无棣沟在县西北十五里,会商津河入海。按《唐书》永徽初,沧州刺史薛大鼎开商津河,因故道疏之,达海丰,以通鱼盐之利。今皆淤塞。《舆地记》曰:“在故城界,又曰无棣河。”

    海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为大沽河海口。东至登莱,西达天津,横渡山海关等处,可一帆而至,旧为运粮经商水道。

    覆釜河经县马谷山前抵润国场界沙土河口入海。

    鬲津河经县马谷、骝山之间,北至大沽河海口入海。

    钩盘河自乐陵东南经县境。

    胡苏河,《寰宇记》曰:“自庆云南十里,流经海丰,夹河里,会入于海。”

    旧黄河,自武定南三里,东北入海丰。

    大沽河,即鬲津下流入海处。

    黄龙湾在县北七十里。久旱不涸。

    古井在县骝山旁。山洞深广,可容数百人。沿海水多咸,惟此水甘洁,时取不竭。人呼为“自然泉。”

    乐陵县。无《山》。

    钩盘枯河,在县南十二里。

    鬲津枯河,《寰宇记》云:“在县东南。”

    易源井在县后。地势低漥,水多卤浊,后因浚得源,而水变甘,因名。

    商河县。无《山》。

    商河,在县南三里。东北经乐陵入海。汉时河水为患,许商凿此以杀其势。

    马颊河在城北三十里,即《禹贡》九河之一。土河,在城南四十里,即黄河故道。其水自禹城来,东北经武定入海。又有猪羊沟者,即此河支流,相传开则邑被淹没。

    龙湾东门外迤北。相传明宣宗征汉庶人,驻跸于此,故名。

    黑泉在县东四十里。水色如墨,邑人名“黑水潭。”

    聂家洼 、陈家洼 、团泊洼 、姚沟洼 ,俱《聚仙》一图

    坛场洼 。“崔家洼 。傅家洼 。大陷洼。”

    小陷洼 、“吴百户洼 ” 、刘旺家洼 、俱“聚仙” 二图。

    梁家洼 、王家洼 、俱“聚仙” ,三图

    柳树漥 、任家洼 、丁家洼 ,俱聚仙六图。季家洼 、孙家漥 俱“聚仙” 十四图。

    干家洼 、董家漥 黑洼 、俱聚仙十六图。王十六洼 、孙家漥 ,俱“聚仙七图。”

    周家漥 、狄家洼 ,俱归厚。《三图》

    郑家洼 、棘城洼 ,俱归厚。《四图》。

    段家漥 《归厚》十一图。

    梁家漥 《归厚》十七图。

    “季家洼 《归厚》” 十九图。

    母猪洼 、朱家洼 、麻洼 、孙家漥 ,俱太平一图。

    撒家洼 、贾家洼 、判官洼 ,俱太平二图。丘家洼 、张家洼 ,俱太平三图。

    夏家洼 、王家漥 、李家洼 ,俱“太平《五图》。” 崔家洼 、傅家漥 、荣家洼 、霍家洼 俱“太平八图。”

    王家漥 蒲洼 、赵洼 、马家洼 、田家漥毛洼 ,俱“隆德” 二图。

    石家洼 、《隆德三图》

    俎家洼 隆德八图

    黄家洼 、团洼 俱《隆德》九图

    清水洼 “《隆德》十图。”

    高家洼 “《隆德》十一图。”

    “江家洼 ” “顺德” 一图:

    “官堤洼 ” 、顺德《二图》。

    韩家漥 《顺德九图》。

    小亩田洼 、野里洼 ,俱《顺德》八图。

    段家洼 、方家洼 、王明家漥 、冯家洼 、“俱归厚” 六图

    黄家洼 、信家洼 、毕家洼 、陈家洼 ,俱《归厚五图》。以上七十二洼,遇丰倍收,遇潦则一苗不遗。故谚有“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秋” 之语。小洼尚多,不可胜纪。

    滨州。无《山》。

    大清河:去州治西南五十里。

    鬲津河绕州城北又三十五里,东北入于海。俗谓“士伤河。” 土人谓昔日战场,因伤贤人,故名大河。在州治南十五里。

    宽河在州治北十五里。沦淤断续,莫究其源,下流与大河汇州东北三十里外,弥漫入海。然一循大清河来,一循鬲津河来,或黄河决时,为二河之分流,亦未可知。志之以俟考古者论定焉。

    利津县。无《山》。

    大清河在县东门外半里许。

    海,东北去县治一百二十里。元及明初,海运皆由此达大清河口,乃漕舸经泊处,后遂报罢。《霑化县》。

    久山在县东北之久山镇,距邑七十里。世传秦始皇筑此久镇海口。峰顶可二丈,脚亦不下五、七尺。

    黄柏岭镇之东五里

    鱼山距镇南十里

    孤山:距镇西十里。平中一突,故名。

    敖家山距镇北十里

    担山距镇北十五里。上生金顶艾,百病灸疗立愈。

    李春山距镇北二十三里。

    “大白山” ,近李春土,色白,望之如雪。

    四角山:近大白,距镇三十三里。

    于家山,近四角,距镇三十八里,抵海丰县界。以上皆久山蜿蜒,相续不断,而名号各别。渤海汇于县之北少东百里外极东之所之经碣石达朝鲜,直抵扶桑,外控夷落,内卫中夏,故东土之大险绝也,岂一郡一邑所得专哉?然海虽同源,派分自异。其西界霑、暨诸郡邑者,实称渤海,他地不能争之矣。《说文》曰:“东海之别有渤澥。” 故东海亦称渤海。《初学记》曰:“北海之别有瀚海,瀚海之南有渤鞮海。” 则北海亦渤也。春秋时,齐桓用管仲䇲,铸山煮海,国以富强。宋、元之世,富国永利,场务郑重,所谓《晴云因山楼记》,犹可认识于败垣荒草间。今读其文,规制宏丽,人物熙洽,此非富强之明验欤?

    抢网铺在海之阳,距《久山》河八里。潮前置标布网,潮至,网在水中,当自得鱼;潮落取之,复置网如故。

    曹家坨在抢网铺南十里。

    “程子园” 在曹家坨南十五里。

    烟圈在程子园西十二里。

    张家园在烟圈南十五里。

    马家沟在张家园南二十里。

    饭酱河在马家沟东十五里。皆产盐所也。久山河,在饭酱河北。

    降河在久山河东

    浑水汪在降河直东。每年小满后,鱼大至,渔舟集此地,不下千艘。然多燕、赵客,六十日鱼去即止,俗名“海秋。” 是年得鱼,则曰“收海。”

    小沙河,在浑水汪东。此皆水乡,难以里计。南河,在海之南。

    查臼嘴在南河南

    西河在查臼嘴西

    劳盐滩在西河西

    蛤蜊桥在劳盐滩北。蛤蜊活物,大者如盘盂,岁积聚于此,横数尺,亘三二里。行人往来其上,俨然一桥也,故名。岁饥,居近桥者割而食之,足以卒岁。

    五岔河在蛤蜊桥西。河产骨鳞鱼,其鳞则骨。

    水酱河在五岔河北

    猪头河在水酱河北

    海门在猪头河北

    泊野河在海门东

    套儿河在泊野河北

    马进庄在海门西北。潮上则漫退见树根。传谓“马家庄没入于海” 云。

    徒骇,禹所疏九河之一也,俗称为“大沙河。” 按《寰宇记》,“河在无棣县界。” 此河正从无棣来,由朱家坊河、王郎中、石桥二河抵霑之流锺口黄升店、小博头、富国店诸河而东,两岸耸阔,时涸时盈。当其涸不能一线盈,则潴岸之间不辨牛马,距海数十里,转睫入矣。

    “钩盘” 亦九河之一,即久涸,形固在也。自长河西平、商河、宜城,抵霑城北一里许,折而东,寻王泊洼、久山镇之大小运粮河,迂回东达于海。粉里洼在城之东,阔三里,长十二里。

    于家洼在城极东大庄里,阔二里,长八里。“吴家洼” 在城东吕家庄,阔十二里,长二十里。“常家洼” 在城东南,阔五里,长十五里。

    芦洼在东南,阔十里,长二十里。

    皮店洼,在城南,阔五里,长十二里。

    烽台李家洼,在城南,阔七里,长十里。

    边家洼在城东南,阔五里,长十二里。

    青州洼,在城东北上博头,阔八里,长二十里。“旧店洼” ,在城之东稍北久山镇,阔十五里,长三十里。

    沙漥在城北,阔三里,长八里。

    王泊洼在西北,阔十里,长三十里。

    蒲台县:无《山》。

    “大清河” ,即济水故道也。

    龙湖距城东十五里,俗呼曰“龙湾。” 广阔数顷,水常流碧,鸳鸯时集,鱼鳖蕃育,网罟相代。俗传龙王采木,必经于此。又云:“水底往往多卧龙,阴雨时,野人得而窥见之,故名。” 万历间枯竭,今变为桑田。

    秦堤在大清河北滨州界上,相传秦始皇东巡所筑也,俗曰“秦堤” ,巍峨迤逦,足为登眺之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