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239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三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三十九卷目录
兖州府部汇考三十一
兖州府古迹考一
职方典第二百三十九卷
兖州府部汇考三十一
兖州府古迹考一 府志
本府。〈滋阳县附郭。〉
故昌平城 在府城东南八十里。《春秋》:僖公二十九年,介葛卢来朝,舍于昌衍之上。杜预曰:鲁县东南有昌平城。《史记》:“孔子生鲁昌平乡” ,即此地也。明为两京大路,建驿曰昌平驿。后因离城稍远,迁在西郭,而名仍之。
故嵫阳城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古瑕丘县。宋置之嵫阳。明洪武初年,仍隶济宁府。十八年,废而建今治。
顾王城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城北有墓,谓之《跖蒙》。
故檀城 ,《地志》“瑕丘檀城,古灌檀也,周时侯国,炎帝之后。” 《路史》云:“兖有檀乡。”
负瑕 《春秋哀公七年》:“季康子以邾子益来,囚诸负瑕。” 盖瑕丘之名所由起也。亦曰负夏,今城北二里有负瑕泉。
达巷 ,在城西北五里,乃适中都之要途。孔子为中都宰,往来憩息于此,相传即达巷。《党人里阙》党 在府城东北一里,其地人不满百,地不当道,在城一阙,因以为名。《阙党》之童子渔畋分有亲者得多,孔子尝使之将命。今有泉,亦以此名。
石堤 ,李白《鲁东门》诗:“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即今金口堰也,非祀爰居所矣。圣水井 ,在府治东北二里许,石佛寺门东。井底有石碑,上刻古篆。岁旱致祭,取碑出井即雨。魏《贾使君碑 》,在府治内,碑阴云:“唐褚遂良书法,实师此碑。”
少陵台 即旧兖州南城楼,唐杜甫《省父登楼赋诗》处。今在府治之东,岿然尚存小培𪣻,曲阜县
古鲁城 在今县城外。周回延袤可十馀里。城门十二:南曰稷门,曰章门,曰雩门,北曰圭门,曰齐门,曰龙门,东曰建春门,曰始明门,曰鹿门,西曰史门,曰归德门,曰麦门。自黄帝、神农、少昊皆都曲阜,其后周公封焉。汉鲁王亦都其地。古穷桑城 ,在县城北。《史记》:“少昊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 《路史》曰:“空桑氏以地纪。空桑” 者,兖卤也。其地旷绝,高阳氏所常居,世以为穷桑,非也。《归藏启筮》云:“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 干宝《搜神记》谓孔子生于空桑之地,今名孔窦,在鲁南山之穴。其言愈诞不可信。然空桑为鲁地,则有征矣。古奄国 在县境,东方淮彝之种。武王崩,与三监武庚叛,周公讨之,迁其君于薄姑。詹桓伯辞于晋曰:“薄姑,商奄东土也。”
故曲阜城 在今县东十里。相传即商奄之墟。明正德间,因流寇之乱,迁于阙里。
子驹城 ,鲁郭门也。《左传文公十一年》:“叔孙得臣败敌于咸,获长狄侨如,埋其首于子驹之门,以命宣伯。” 即此地也。
稷门 ,鲁南门也,在沂水上。圉人荦有力能投,盖于此门是也。《春秋》僖公二十年,新作南门。杜预曰:“本名稷门,僖公更高大之,故名高门。齐人以女乐遗鲁,陈之。” 鲁城南皋门之外。雩门 ,《春秋庄公十年》,公子偃请击宋师,窃从雩门,蒙皋比而出者也。南门隔水有雩坛,高三丈,曾点所欲风舞处矣。
鲁东门 ,《国语海鸟》曰:“爰居,止于鲁城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祭之,展禽讥焉。”
大庭氏库 在县治东。《春秋昭公十八年》,“梓慎登大庭之库以望气,曰:宋、卫、陈、郑火。” 是也。《禅通记》曰:“黄帝跻于大庭之馆。”
两观 ,在县东南。本鲁国悬法之地,孔子诛少正卯于此,今有石刻《两观》。
阙里 在
至圣庙东,相传在鲁两观阙右,故名。古《记》曰:“鲁县”
有二石阙,曰“阙里” ,盖里门也。后汉鲍永为鲁郡太守,孔子阙里无故荆棘自除,从讲堂至里门。
永因修乡射,诛董宪将彭丰是也。
端门 在
至圣庙东南,孔子将没,谓子贡曰:“端门当有赤书。”
子贡候之,果然。《书》曰:“趣作法,孔圣没,周姬亡。彗星出,秦人灭胡亥术。” 书既散,孔不灭。子贡以告,因往观之,化为赤乌飞去,盖纬书依托之辞也。周公台 ,《水经注》曰:季武子台西北二里有周公台,台高五丈,周五十步。台南四里许为孔子庙,即夫子之故宅也。今文宪王庙在城北高阜上,世所称鲁太庙旧址者,即其地也。
伯禽台 ,在县北一里。相传鲁公所筑,以望京师。
郊台 在旧城南,鲁之郊坛也。周公赐天子礼乐,鲁得郊祀。
书云:台 在县治东南,即今南溪也。《左传?僖公五年》:“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台以望,而书亦曰泮宫台。” 《水经注》曰:“灵光殿东南即泮宫也,在高门直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东西一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台池咸结石为之,《诗》所谓‘思乐泮水’” 矣。《东游记》云:“台有水,自西而东,深丈” 馀而无源。大学士李东阳有《南溪赋》。
庄公台 在城东二里。庄公筑台以临党氏,即此。
昭公台 在城西北,与庄公台相对。
楚宫 在县城内,《左传》:“襄公适楚,好其宫,归而营之。”
季武子台 在县城北二里,古鲁城建春门外。《水经注》曰:“曲阜阜上有季氏宅,宅有武子台,今虽崩废,犹高数丈。” 台西百步有大井,以石垒之,石似罄制。《春秋?哀公十二年》,“公山弗狃帅费攻鲁,公入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 ,是也。
𩰚鸡台 在县东南七里。《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鸡𩰚,季氏介其羽,郈氏为之金距,遂相怨也。”
鲁壁 即今
《至圣庙金丝堂记》曰:“孔子故宅,大一顷,所居之堂。”
后世以为庙,此其地也。初孔子九世孙鲋,秦时为文通君,李斯议焚书,鲋觉走还,取其《论语》《孝经》藏于壁中。至汉鲁恭王欲坏孔子故宅,以广其居,闻壁中金石丝竹之音,遂不敢坏。已而孔安国发壁,得古文经书。金人崇立宣圣庙,以其故址为金丝堂,肄乐舞于中,宋王禹偁有铭。“矍相圃 ,孔子射处也。” 《晋志》曰:“矍相圃在鲁城内县西南,近孔子宅是也。” 今以其地为曲阜县学。
五父衢 ,在县东南五里。先圣殡母之所。季文子作“《三军》,诅诸五父之衢。”
杏坛 在
“至圣庙殿前” ,孔子居也。有金《党怀英石刻》。
陋巷 在滋阳城内者,系颜子故居。此地亦有陋巷井,后人附会之耳。宋太守孔宗翰建亭于上,名曰《颜乐》。
伯禽井 在周庙东南,鲁故宫也。水清而甘,亦名“甘井。”
季桓子井 在周庙正北,亦鲁故宫也。围五丈三尺,深八十尺,以石为之。杨奂《东游记》谓为双石梁井。按《史记》,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先圣,云:“得狗。” 先圣云:“以丘所闻羊也。” 地后为胜果寺。今寺巳废,有井存焉。
逵泉 在县城南。《左传》“僖叔饮鸩及逵泉而卒。” 即此地也。上有大明禅院,今为龙王庙。遇旱祈祷辄应。
坰泽 在城东九里。《春秋》鲁僖公牧地,俗名“连泉泽。”
灵光殿 ,《水经注》曰:“孔子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之南阙也。北百馀步,即灵光殿,基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馀,廊庑别舍,中间方七百馀步。阙之东北有浴池,方四十许步,池中有钓台,方十步,池台悉石也。以今考之,当在城东南偏矣,有王文考赋。”
蒲圃 在城东门外,季文子所树六槚处也。襄公十九年,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之三命之服。寿丘 ,《路史》:在曲阜东北六里。《帝王世纪》:“黄帝生于寿丘。” 《史记》“舜作什器于寿丘” ,皆此地也。宋大中祥符五年,建景灵宫于此。金始避孔子讳,改为寿陵。《山海经》曰:“空桑之北有轩辕山。” 空桑,即穷桑也。
《孔庙古碑 》:“后汉永寿二年鲁相颜午敕复。” 《颜氏幵官氏繇发碑》,“太尉锺繇书,建宁二年,鲁相孔晨奏出。” 《王家谷。祀夫子碑》,“魏黄初元年制命。”
“二十一世孙孔羡为宗圣侯《奉家祀碑》” 曹植撰,隋大业七年《曲阜县令陈叔毅修庙碑》汝南仲孝俊撰,唐乾封元年《赠太师鲁国孔宣公碑》崔行功撰,开元七年修《孔子庙碑》李邕撰,开元二十八年修《文宣王庙碑》张之宏撰,咸通十年修《文宣王庙碑》贾防撰,景福二年《灭黄巢纪功碑》宋太平兴国八年修《夫子庙碑》吕蒙正撰,大中祥符元年《真宗御赞碑》并儒臣王旦等作。《七十二贤赞》,景祐四年《创建讲学堂碑》成昂撰,景祐五年修。《五贤堂碑》孔道辅撰,金明昌二年修。《至圣文宣王庙碑》党怀英撰,大定三十一年建。《郓国夫人殿碑》党怀英撰,杏坛石刻党怀英篆,元大德十一年《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诰碑》元统“元年敕赐曲阜《孔庙田宅碑》” 欧阳元撰。
《孔林古碑 》。汉居摄元年,碑在子思墓前石坛上,二龛,径三寸,深半寸,有曰“上谷府卿” 者,有曰“祝其卿” 者,各数字,甚古拙。后汉延平元年《孔翊碑》,延嘉七年《泰山都尉孔君之碑》,今移入庙。《故博陵太守孔府君碑》无年号,字多剥落。
《庆寿石刻 》。在曲阜故城内,燕山老人书额。字径丈馀,书法遒劲,亦奇迹也。
周庙《真宗御赞碑 》“大中祥符七年立。”
孔庙古桧 。按《阙里志》:“夫子手植桧三株,两株在赞德殿前,高六丈馀,围一丈四尺,其文左者左纽,右者右纽;一株在杏坛东南隅,高五丈馀,围一丈三尺,其枝盘屈如龙形,世谓之再生桧。晋永嘉三年枯死,隋义宁三年复生,唐乾封元年又枯死,至宋康定三年复生。金贞祐甲戌,寇犯阙里,焚及三桧,无复孑遗。至元” 三年,复生东庑颓址甓隙间。时张䇓为三氏学教谕,取而植之故所,渐矫如龙形,高一丈,围三尺。明弘治十五年,复毁于火,尚有遗干在大成门内,知府童旭置石栏护之,有孔泾祖桧《记》。
颜林石楠 :《述异记》:“颜回墓前,石楠二株,可三四十围。土人云:颜子植也。”
孔林古楷 在至圣林享殿后,高四丈,围一丈,枯而不朽。《水经注》:孔子既葬,弟子异国,各持其土所宜植于墓前,此盖子贡植也。
邹县
故邾国城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峄山之阳,周回二十馀里,即俗所谓纪城也。《左传》曰:“鲁师入邾,邾人保于绎。” 杜预曰:“绎,邾山也。” 《水经注》曰:“峄山,即邹山,邾文公迁于绎,城在邹山之阳,即叔梁纥之邑,孔子生于此。” 杜佑《通典》云:“故邹国城在县东南,周回四十里,上冠峰峦,下属岩壑,穷胜极险,有邹峄山。” 又《邹山记》曰:“邹山,古之峄阳山下是邹县,本是邾国,鲁穆公改为邹。据此,则秦、汉邹县疑亦治此。晋已后,始迁今邑也。而俗以为纪地,岂所谓鄅子从孥于邾,而讹为纪邪?故闾丘城 在县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 ,即此。
故漆城 在县城东。应劭《十三州记》:“漆乡,邾邑也。” 《春秋?定公十五年》:“冬,城漆。” 注曰:“邾庶其邑也。” 《峄山碑 》在峄山上,刻秦始皇东巡狩群臣颂功德之词,丞相李斯篆。其碑不知何时为野火焚裂,后人传其文,刻于枣木。唐杜甫诗:“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宋欧阳修云:“今俗传《峄山碑》,《史记》不载,其字特大,不类” 泰山存者其枣木传刻耳。后元祐八年,邹令张文仲叹其残缺,恐或泯灭,复摹刻于石,置诸峄阴堂,今邹县治内所存者是也。《说郛》云:“今峄山实无此碑,乃南唐徐铉所摹刻石于长安者。”
《孟子庙祠碑 》“泰山孙复撰,在四其山。”
宁阳县
故蛇丘城 在县境内,即铸乡故城,《春秋左传》“宣叔娶于铸” ,是也。《水经》蛇,《水经》铸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已。
故冈县城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汶水上,即今堽城也,《春秋》谓之“冈父。”
故下讙城 在蛇丘西南。《春秋?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逆女,齐侯送姜氏于讙,公会齐侯” ,是也。故龚丘城 ,《路史》:龚丘东南二十里有故龚丘城。
故郕城 在县东北九十里。《春秋?庄公八年》,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也。孔子行于郕之野,遇荣启期,鹿裘行歌,亦其地矣。定公十一年,孔子将堕三都,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子伪不知,我将弗堕。” 《注》:“成在鲁北境。” 窃谓成在齐、鲁之间,旧为小国,后入于鲁,为孟氏之邑,如鄪之去邑而为费也。
故巨平城 在郕城之南,城东有鲁道,《诗》所谓“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也。汶水经其东,水上有文姜台,俗谓故城。
故汶阳城 在巨平西南。《水经注》曰:“县北有曲水池亭。《春秋》桓公十二年,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 ,是其地也。汉章帝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世谓之阙陵城。
故盛乡城 ,《水经注》曰:“洸水西南流,迳盛乡城西。” 京相璠曰:“冈县西南有盛乡城也。”
故梁父城 在县东北九十里。其遗址周围约五六里,相传为梁父城。《开山图》曰:“泰山在左冈,父在右冈。父知生梁父主死,王者封泰山,禅梁父。故县因名焉。” 泰安西南有梁父社。
故菟裘城 ,《郡国志》曰:梁父有菟裘聚。《春秋》隐公谓羽父曰:“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故遂城 ,《春秋?庄公十年》:“齐人灭遂。” 《地理志》:“蛇丘隧乡,故隧国也。”
故春城 ,在县西北三十里汶水之阴,古春城郡也。
梁王台 ,在县东北十里,二台相对,不知所由名。或云即柳子沟上源故道也。经县东五里入于漕。俗云:“开得柳子沟,仰面下扬州。”
泗水县
故卞城 在县东五十里。古卞明国也。汤伐有卞,《春秋》入于鲁。卞,庄子之邑。襄公二十九年,还自楚,季武子取卞,告曰“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师以讨之” ,是也。城为市里,城东有十桥,泗水迳之。故姑薎城 在卞城南,《春秋?隐公元年》,及邾仪父盟于薎者,泗水迳其北。
故郚城 在卞城南。《春秋?文公七年》,“城郚。” 杜预曰:“卞县南有郚城,备邾难也。” 旧《志》谓在县西者,误。
滕县
故县城 在县西郭,隋开皇时置。按:北魏置蕃郡,隋为滕郡,此其地也。县不鸣钟,相传“城有所忌” ,殆堪舆家厌胜之说。
故休城 ,在县西二十五里。《通志》云:“孟子去齐居休” ,即此。楚元王子刘富封为休侯。
故公丘城 ,在县西南十五里。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齐乘》云:“古滕国也,秦以为县。” 汉初,夏侯婴为滕令,后封滕侯。其后改名公丘,为鲁共王子顺侯国。
雍城 在滕城西北一里许,建置无考。其中多唐太宗及功臣之故墟,俗谓之“球场。”
驩城 ,在县西南五十里。周回五里,世传“齐大夫王驩食邑。”
故戚城 在县南七十里,周回四里。汉戚县也,属东海郡。《通志》云:“汉高祖宠妃戚氏家此,高祖为筑城,故名。” 非也。戚姬,定陶人,定陶有戚氏村。故薛城 ,在县南四十里薛河之北,周回二十八里,古奚仲所封国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一年,邳迁于薛,改名徐州城。齐封田文于此,更筑其城。” 《齐乘》云:“其城高厚无比,以” 抗楚、魏,至今望之,犹岩岩也。
仲虺城 ,在县东南。《晋太康记》曰:“奚仲迁于邳,仲虺居之,以为汤左相,及周为诸侯。楚元王子郢封上邳侯” ,是其地也。有下,故此为上。盖奚仲之后,本国于邳,后乃迁于薛耳。
临城 在县南七十里临山之西。周回四里,创筑无考。按:北魏置永兴县于邑境,临城西有“永兴村” ,恐城即永兴也。
故昌虑城 在县东南六十里陶山北。亦曰滥城。城周回十里,内有子城。《左传》“邾黑肱以滥来奔” ,即此。后汉建安中,于此立昌虑县。有篮乡。郳犁来城 ,在县东一里梁水之东,周回八里。《通志》云:“《春秋》庄公五年,郳犁来朝,即此。” 杜预云:“昌虑县东北有郳城,小邾国也。”
仙源城 在东南峭村。《通志》云:文王第四子所封。考史无仙源国。
故灵丘城 ,在城东四十里明水之南,周回八里,内有子城。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 ,是也。
於菟城 在县东南七十里高山前。薛河南或云是於菟将军镇守高山之城也。楚人称虎为於菟山,必有虎祠以祷之耳。城后水涌出一石刻诗云:“倒流有无水,有石却无山。银瓶盛翠玉,挂在树枝间。” 不知何代何人作,其意不晓,殆似异人隐语。
梁城 在县东漷河之阳,止有一台,旧城基也,号“古梁城” ,兴筑无考。其曰“梁” 者,或因梁水为名。堌城 ,在县东四十里马山后,创始无考。城半。
为河水所圮。近于河岸塌出一碑。《八分书》。所引用皆汉以前事。文字古质。殆汉时物也。
王女城 在东,连青山,俗谓“纪王女城” 是也。故杞城 ,在县东北六十里。《春秋鲁隐公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娄” ,即此。非开封故杞也。
故祝其城 ,在城东北七十里,俗谓之竹沟。《春秋?定公十年》,会齐侯于夹谷。《传》曰:“实祝其地也。” 以地考之,不当在此。
汉宫 在城南二十里汉宫村,有“清凉台。” 按汉武帝幸泰山,琅琊诸郡国皆除道,缮治宫观以望幸,光武亦曾巡幸,不知何时所筑。
行宫 一在城东北三里,一在城南六十里。临城,俗谓“皇殿” ,明文皇驻跸所也。府境自滕县以北至于东阿,所在有之,馀不悉纪。
御井 ,在薛城东岳庙后。其井四方细石,甃砌极为工致。庙乃宋徽宗时所建,殆此时为之。郁郎亭 ,即城西郁郎村也。《春秋》费伯率师城郎,昭公九年筑郎囿。《括地志》云:“郎亭在徐州滕县西五十三里。” 《通志》“鱼台” ,误也。鱼台别有郎城。逍遥台 ,在薛城南十里,《春秋》庄公三十一年筑台于薛是也。孟尝归薛,更筑而名之。唐张九龄有《登薛公逍遥台》诗。
鸡鸣台 在湖陵城东北角,世传汉高祖与项羽对垒处。
钓鱼台 在陶山后薛河中。高一丈五尺,代经大水而不为损。土人云“是范蠡种鱼处也。” 庙基为范蠡宅。其山下河边平泽,为范蠡湖。
静乐园 在城西南隅。元监郡安侯建,有“云山” 、“月波” 、“赏心” 三亭。明副使李忠记。
峄县
故氶县城 在县城西北。汉氶县古城也。氶水之西又有旧土城,相传为隋鄫州城,亦称氶县。故鄫城 在县东八十里。《路史》云:“夏后帝杼,一曰松曼,是为帝舆。即位五岁,征东海,伐三寿,乃封其仲子曲烈于鄫。” 至周,为莒所灭。其后属楚。汉为缯县。《史记》称:“胊缯以北,其俗齐” 是也。隋为兰陵郡治。唐置鄫州,今故墟尚存,城西有溪一曲,土人引以溉蔬稻,溪旁多美竹。
孟壤城 ,在县西北三十里。城北为夹谷山,土人相传为“齐侯城” ,无可考。
故逼阳城 在县南五十里。故妘姓之国,祝融之孙陆终第四子求言,封于逼阳,后为晋所灭。后汉为傅阳县,属彭城。《路史》云:“晋襄公母逼姑国” ,即周之逼阳也。
故兰陵城 在县东五十里。即荀况所令邑也。汉置县,属东海郡。晋置兰陵郡,别理氶城,非此地矣。城中有次室亭及荀子宅,城南为荀子墓。故阴平城 ,在县西南三十里。汉平阴县,属东海郡。
二疏城 在县东四十里。城中有散金台,汉疏广疏受归老于此城,方五六里,土人指以为宅。按《齐乘》,二疏归乡里,顾有旧庐田,娱乐终身,不为子孙增益产业,宁有如是之宅?询之耆旧,为乡人感其散金之惠,共筑此城。即城内古寺,其故宅基也。《通志》谓为不其城者,近之。明弘治五年,即其地建二疏祠,城南为墓。
故峄州城 ,周十馀里,北枕凤麓,西临氶河。晋兰陵郡、宋氶县,俱理此城。元置峄州,今县偏筑西南隅儒学、城隍庙俱城外。明嘉靖九年,知县李孔曦因峄州旧址,东南增筑外垣,以护学宫。未几,李迁去,城亦寻废。
故建陵城 在县西四十五里白茅山之阳。汉卫绾封建陵侯,即此。按《括地志》:“汉建陵县故城,在沂州氶县界。”
蔇亭 在鄫城东北。《春秋?庄公九年》,“及齐大夫盟于蔇” ,即此。《路史》云:“沂之氶有蔇亭。” 即古暨国。金乡县。
故昌邑城 ,在县西四十里。城基东西六里,南北六里,有塔,今废。《史记》谓“王贺日中发晡时至定陶,行百二十五里。” 今据地理良是。杨震却金在莱州。《昌邑通志》谓即此地,非也。
故山阳城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故东缗城 ,在县东北二十馀里。古侯国也。舜次妃女英,生义钧、季釐。钧封于商,釐封于缗,为夏桀所灭。春秋时,地入于宋。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邹衍曰:“余登缗城以望宋都者也。” 后汉封冯异子璋为侯国。
故高平城 ,汉丞相魏相封邑。《地理志》曰:“即故橐县。” 《水经》高平山,县所由名。
甲父亭 在昌邑东南,古侯国也。炎帝之后封于甲父。
故金城 ,《水经注》曰:“昌邑大城西北有金城,城内有《沇州刺史河东薛棠像碑》。棠为郯令,甘露降园。熹平四年,迁州。明年,甘露复降殿前树,从事冯巡等相与褒树,表勒棠政。”
故茅乡城 在昌邑西南。周为侯国,周公第四子封焉。《水经注》曰:“高平县西三十里有故茅乡城也。”
鸡黍城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汉荆州刺史范式故宅也。式与汝南张卲有“鸡黍” 之约,故名。其旁有范巨卿墓。
春城 ,在县东三里,谓之“春城埠” ,郗太尉故居也。
坟书台 ,在儒学东,俗呼为焚书,又或讳焚书,易以文馀,文儒皆非也。元徐容斋《记略》曰:“按《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下逮五帝,遵先王之道,必有增置《三坟》之书于此台者,因以坟书名之,是以后世传焉。”
于志宁石刻 在金乡儒学。明成化间,知县盛德修掘得之,盖庾子山《枯树赋》也。字画剥落,仅有歌可识,曰:“建章三月火,黄河千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便是河阳一县花。” 桓大司马闻而歌曰:“昔年杨柳,依依汉南;今日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贞观四年,燕国公书。
太白大书《壮观碑 》,在金乡儒学明伦堂前,碑阴题云:“贺知章为任城令,与李太白友善,过城镇有所观览,书此二字。元至治初,永丰里人冯氏得此石于沛中,置诸中堂,以为家宝。元末兵革,仆于草莱,明天台郡公移置学宫。”
《栖霞阡表碑 》在金乡县治内,赵承旨书,单县
故单父城 在城南一里,即今故县城也。《路史》曰:“帝舜师单卷,故号单父。” 东汉封刘茂为侯国。隋开皇初,置州。历代因之。明洪武间,复为县。嘉靖二年,河水横溢,城郭垫没,遂北迁焉。
故西防城 《路史》单州有古西防城,注曰:“在高平昌邑西南,臧武仲所据也。”
琴堂 在故城北岭下。横亘千尺,下临空坎,覆以巨石,中镂翔凤之形。相传子贱弹琴处,盖后人所饰也。元大德至正间,皆尝重修,各有碑记。梁王栖霞山 在县境内,李白有诗。
半月台 在故城东巅,唐少府陶沔所筑,形类半月,故名。李白诗:“筑台象半月,回向高城隅” 是也。
晏堌 在县境内。李白送族弟凝至晏堌,即此。吕仙井 在城南。相传金大定间,吕洞宾来游单父,与惠冲为友,易姓为“汪。” 一日发狂,坠井溺死,遂葬城南。后在大梁寄书与冲,发冢视之,乃空棺也。邑人为筑吕仙堂,有碑记。
留魄堌 在单县东。昔有道士姓焦,久寓单父,忽欲去,友爱者饯之迓春门外,逾汉河桥,见焦升于空,弟子号泣而望,随之。至城东二十里,忽堕地,已死,乃瘗其尸于落处为高冢。堌名“留魄林。” 台 在城南十八里,三台相望,东西九里馀,乃汉高祖漕运防御之所。
听政台 在旧城楼上,一名“庆寿台。”
鱼台县
故湖陵城 ,在县东六十里。汉王陵攻湖陵,即此。《地志》曰:“故胡陆县也。汉封东平王苍子为侯。又有胡陆东城,其地南为沛,东北为滕。”
武棠亭 在县北十二里。《水经注》曰:“在方舆县故城北十里,城有高台二丈许,下临济水。昔鲁侯观鱼于棠” ,谓此也。今谓之观鱼台,县所由名。谷庭城 ,即今谷庭镇也。古济、泗合流之地,谓之黄水口,在旧运河岸。
甯母亭 在县东二十里。《春秋》僖公七年,会齐侯、宋公,盟于甯母,谋郑故也。管仲言于齐侯曰:“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 齐侯修礼于诸侯,官受方物,郑伯使太子华来听命焉。杜预曰:高平方舆县东有泥母亭。音如甯。郎台 ,在县东南。《春秋》庄公三十一年,筑台于郎。
城武县
郜城 一在县东南十八里。《春秋》“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太庙” ,是也。谓之北郜。《水经注》曰:“邛城县故城南,即山阳县也,谓之南郜,在北郜南二里。” 梁丘城 ,在县北二十五里。《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宋公、齐侯会于梁丘。杜预曰:“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 ,即此地也。彭越以功封梁,都定陶之梁丘,其后割入邑境,土人为梁王庙,岁时祀焉。
驻跸亭 在县西北文亭山右。相传汉高祖驻
跸处。上有高祖庙,碑刻剥落,尚存断石。
怀贤堂 在城北。王禹偁尝佐此邑,邑人思之,因构此。明嘉靖间,知县郑汉改“景贤祠。”
沐雁池 在县南,今没。
虞世南撰《孔子庙碑 》在邑境内。
《黄华老人墨刻 》:金学士王廷筠,熊岳人,读书东平黄华山中,因以自号,为《草书四幅》。笔法遒劲,世人珍之,遂为名迹。
济宁州
故樊城 在州北。汉置县,属东平国。
故亢父城 ,《水经注》曰:“黄水又东南,迳亢父故城西,夏后氏之任国也,在州南。” 杜预曰:“亢父有邿亭。”
故邾娄城 ,在州南十里。《春秋》“城邾瑕。” 杜预《注》:“任城,亢父县北邾娄城也。”
郑均庄 在州南十里。均仕汉为尚书,辞疾不出。章帝东巡,尝幸其舍,赐禄终身,时人号为“白衣尚书” ,今呼东郑庄。
射戟台 在州南门,相传为吕布射戟处。太白酒楼 在南城上。李白客游任城,县令贺知章觞白于此,后人因建楼焉。唐人沈光有《记》。故元时监州冀德芳复于任城县治东北创二贤祠,祀李贺。元延祐三年,判官赵议甫移于楼东百步,学士曹元用为记。今楼、祠俱在,题咏甚多。
南池 在城南运河岸侧,上有观澜亭。杜甫诗:“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即此地也。
“汉《庐江太守范式碑 》。” 在州内,蔡邕书。
《吴郡丞武开明碑 》,在州内,汉建和二年立。《北海相景君碑 》,在州内,汉建安二年立,篆书,郓城县。
故廪丘城 在县西南。汉以来廪丘治也。相传夏秋间阴雾初开,有城郭楼堞,隐见可指,如海市状。《家语》“孔子在齐,景公欲以廪丘之邑为孔子养,辞不受。” 疑即此地。
故高鱼城 在廪丘东北,《左传》“袭我高鱼” 是也。故阳晋城 ,《史记》苏秦说齐王曰:“过卫,阳晋之道,经于亢父之险者也。” 《水经注》曰:“在东南一十馀里。”
故羊角城 ,《春秋传》曰:“取晋羊角,遂袭我高鱼。天大雨,自窦入,介其库,登其城,克而取之者也。”
《水经注》东郡廪丘县东南有羊角城
嘉祥县
故焦城 ,在县南一十五里青山之东。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世传焦王宫殿遗址尚存。今青山惠济庙,即其地也。乡名焦城村。
南武城 ,世传曾子故里也,在县南四十里。以在南武山下,故名。其后改为“阿城。” 今于其下建宗圣公祠。
耘瓜台 在南武山之阳。相传即曾子耘瓜误断其根处也。后人因名其地曰耘瓜台。
郗湖 在城南五里,晋郗太尉池也。宋、金以来,潴水成湖。元末乃涸。
清风亭 在县治萌山之巅。金令常大同所建。元至顺壬申,县尹徐庆甫重修。
“一寄亭 ” “在独坐山” 之巅,元训导娄奎所建,《巨野县》。
大野 在县城北。《禹贡》“大野既潴。” 亦曰巨泽,济水故渎所入。
郥亭 ,《春秋》齐、鲁交兵会盟之地,在巨野西南五里,至今高台尚存。
咸丘 ,《春秋桓公二年》,“焚咸丘。” 杜预曰:“咸丘,鲁地,高平巨野县南有咸亭。”
麟台 ,在县治东十五里许。有《麟冢碑》,西狩获麟地也。公孙氏车子锄商载麟归鲁,不当有冢,盖附会耳。
落凤台 在城东南五十里。世传春秋时,大鸟自西北来,身被五采,高数尺,万鸟从之集于此,人知为凤凰也,故以名台。
秦梁桥 在金山西。相传始皇东游所造。麟凤亭 在县治北。元至治间,总管徐公所创。以其地常落凤获麟,故名。
曹州
故冤胊城 ,在州西南界内。汉所置县。吕后元年,封楚元王子执为侯国。隋、唐以来因之。宋曰“宛亭。”
故煮枣城 在州西南五十里。《史记》苏秦说魏襄王,“大王之地,东有淮、颍、煮枣” 是也。《水经注》曰:北济自济阳县北,过煮枣城南。汉高祖封革朱为侯国。
故葭密城 ,在州西南三十五里。俗名“葭密寨。”
《竹书纪年》考王十四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
丘即葭密,遂城之。《史记》“田忌为将,破魏师于葭密” ,皆此地也。汉置县。
故乘氏城 ,故《春秋》“乘丘” ,即今州治也。曹州治济阴县,县旧在左山之阳。金末河决,徙州及县于此。明洪武初,徙州治于盘石。正统间,复徙于此。
故鹿城 ,《郡国志》曰:“济阴乘氏县有鹿乘乡。” 《春秋》?僖公二十年,“盟于鹿上” ,即此地也。
故句阳城 ,在州北二十五里,《春秋》之谷丘也。
《左传》以为句渎之丘县处其南故名
故离狐城 ,在州西四十里。汉初为县。唐改南华,今谓之“李二庄。”
孟海公城 ,在州南五十里,在山之阳。居人相传,每天阴雾,仿佛见城郭之状。
故雷泽城 在州东北六十里。本汉成阳故城,古之郕伯国也。《索隐》曰:“郕亦作成。” 武王封弟季载于成,其后世迁于成之阳,故名。汉县,亦作城阳。北齐废。隋置为雷泽县。唐、宋因之。金省为镇。《史记》:庖牺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注云:“即舜所渔地也。”
故吕都城 ,在州西南三十里。汉为县。吕后称制,封吕产为梁王,都此,更名梁曰吕。文帝后省入冤胊县。城内有台,俗谓之“吕后妆台。”
故鄸城 ,《寰宇记》:“乘氏西北大亭城,古鄸城也。” 姚墟 ,《援神契》云:“舜生姚墟。” 《寰宇记》:“在雷泽县东。” 《路史》:“今雷泽县北六十里,有小山孤立,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土人目为姚墟,是也。”
舜井 ,郑元云:“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河东曰兖州” ,即此地也。详见《山川》。《路史》亦云“曹、濮间有舜豢龙井也。” 谓在蒲坂、济南等地,皆误。垂亭 ,在冤胊故县。《春秋》:桓公元年,会郑伯于垂,《史记》所谓“垂都焚” 也。
平阳亭 在州东六十里。《左传》哀公十六年,“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醉而遣之。” 即其地也。阿谷 州南三十里。相传即孔子南游于楚,见列女佩璜之地也。
庄子台 在州西北四十里,南华之左。相传庄周所居,亦曰“钓台。”
文台 在州西境内。《史记》“文台隳” ,即此。
披云楼 在州西南城上。宋知州郭概建。清风阁 在州城内。
想山亭 在州城内。宋郡守卢襄诗:“客来如见小窗扉,便是山翁想山处。”
超然洞 ,在州西北七里河侧,长五十里,广二丈馀,可容骑乘,不知所由创,盖地道也。
曹县
故济阴城 在县北左山南。隋时置县。唐、宋以来,皆为曹州治所。亦谓之孟海公城,以海公尝聚兵于此也。居人相传,每天阴仿佛见城郭状。故楚丘城 在东南四十里,本春秋时己氏邑。隋改置楚丘县,并属宋州。迨元改属曹州。明洪武省入。历考《一统志》诸书,卫文公楚丘在滑东六十里,其曹邑在滑县南,并与本县邈绝,盖彼为卫境而此曹境也。旧《志》以此为卫之楚丘,误。故亳城 在县南二十里曹南山之阳,其旁为蒙城。《括地志》谓“宋州北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 ,是也。谓之北亳。其谓谷熟县西南亳故城,为汤都,在今宁陵,谓之南亳。河南偃师,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迁焉,谓之西亳,故曰三亳。
莘仲城 在县北十八里。本夏有莘之国,今名莘仲。《集》有莘仲国君墓。《元和志》:“古莘仲国,在济阴之东南三十里。” 《东昌》莘县起于隋,缘莘亭而名,谓为古莘国,误。
故安陵城 在县西北七十里。明初州治也。及迁今县治所,以其地置巡检司。《通志》谓即桂陵,误。
漆园城 ,在县西北五十里。《路史》曰:“今兴仁之冤亭有庄子漆园,古蒙城也。”
故济阳城 在县西南五十里。《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城济阳,在济水之阳,故以为名。” 汉时,梁孝王子明封济川王,都此。《水经注》曰:“光武生济阳宫,光明照室。” 即其处也。又谓故武父城。
故秺城 ,在县东北。汉封“金日䃅侯国。”
诸冯 ,在县西北五十里。相传为舜生之地。今按:其地与姚墟接近,恐或然也。
盘庚村 在县西南十里。有盘庚庙。
济堤 ,在县北三十五里,即古济水堤。王隐曰:“河决为荣,济水受焉,故有济堤矣。”
范蠡湖 在城内西南隅,其地洼下多水,俗传
为范蠡养鱼之所,今涸。昔齐威王聘陶朱公,问曰:“公所住辄至千万家,累亿万金,何术乎?” 蠡对曰:“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所谓水畜者,鱼也。以六亩为池,池中有九洲,即求怀子鲤鱼,长五尺者二十头,牡鲤四头,以三月上旬日纳池中,令无声,鱼必生。凡鱼远行则肥,池中养鱼虑其数,故于池中聚九岛鱼绕之” ,日行千里。明正德七年,有乔氏家竹园,筑墙篱前四十馀步泉旁掘得一石,上有《范蠡湖》字。
故戎城 ,在县西南五十里。《春秋》“会戎于潜。” 杜预曰:“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即济渎所迳也。”
《路史》戎州己氏邑今宋之楚丘
汉《竹邑侯相张寿碑 》在县境内。建宁元年,立定陶县。
故《贯城 》《贯》。�也。宋、齐盟处,古之�国。杜预曰:“济阴蒙城西北,有贯城也。齐田和伐卫,取毋丘。”《大事记》曰:“毋音贯,即古贯国,在济阴南五十六里。”
陶丘亭 在县西南七里。《尚书》:“导河水自陶丘北。” 《尔雅》曰:“丘再成为陶。” 《帝王世纪》云:“舜陶河滨,曹国西陶丘亭是也。” 《墨子》以为釜丘。《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于楚丘。”
三朡亭 在县西南十里。古诸侯国,亦谓之朡川。蔡墨云:“舜封豢龙子于朡川。” 《九州要记》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 《汉书》:曹国有三朡亭。昔汤与桀战于鸣条,败走,保三朡,汤从之,遂伐三朡,更其国曰曹,及振铎之封,作三朡亭。盖志汤以仁兴,桀以虐败也。
受命坛 在县西北十里。汉高祖即位于汜水之阳,今高阜犹存。
陶朱公亭 在县西南柳河北堤,遗址尚存。县北五里,又有陶公墓。《史记注》云:“济北平阴县东三十里陶山南五里有陶公冢,今肥城陶山是也。”
梁王台 在县东北五里。世传为汉梁王彭越所筑,有高阜如台,左右古冢数区。
戚姬村 在城东北十五里,戚夫人故里也。今有戚堌寺,世以为“滕县戚城” 者,误。
林过《三皇庙碑 》,赵孟𫖯书,在梁王台。
东平州
故郓州城 在州西十五里,即隋所置须昌县也。唐徙郓州治此。后唐因讳,改为须城。宋咸平间,河冲城圮,乃迁今治须城,从之。
故无盐城 ,无盐汉县,东平国所都。《水经注》曰:“汶水西流,迳无盐县之故城,古宿国也。” 今州东二十里有古宿城。
故须胊城 。《水经》:“济水又北迳须胊城西,又北迳微乡东,又北过须昌县西。” 京相璠曰:“须胊一国,二城两名。” 盖迁都须昌,胊是其本。秦以为县,汉封赵衍为侯国,即此推之,须昌盖因须胊而得名矣。《地理志》曰:寿张县西有胊城,即今州城之西也。《水经》:须昌县城东北有阳谷山。又云:“济水过须昌而北,又迳渔山,左合马” 颊水,则所谓须昌者,当在今之阳谷店,而旧《志》以县当之,误也。若东平府治须昌,则又因此“须昌” 得名,而非其地矣。
故鄣城 在州东七十里。《水经注》曰:汶水西南迳桃乡县故城西,王莽之鄣亭也。《春秋》:“齐人降鄣。” 杜预曰:“东平无盐县东北有鄣城也。”
郈乡亭 在州东五十里,故郈城也。鲁为叔孙私邑。定公十年,侯犯以郈叛入于齐,叔孙州仇帅师围郈,齐人致而归之,叔孙往谢,齐侯享之,曰:“若使郈在君之他境,寡人何知焉?属与敝邑际,故敢助君忧之。” 对曰:“非寡人之望也,所以事君封疆社稷,是以敢以家隶勤君之执事。” 十有二年,孔子相鲁,将堕三都,叔孙帅“师堕郈” ,其在此地无疑,谓沂州有“郈” 者,误。
故寿张城 在州西南五十里。所谓寿张集也。《水经》:“汶水西南过无盐县南,又西南过寿张县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
安民亭 在西南。《水经注》曰:“济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对安民山,东临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也。” 安民山即安山,旧为寿张境,今改属州。
微乡 ,春秋冬筑郿,《公羊传》谓之征。《水经注》曰:“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 考其地理,在今州之西境。旧志属之寿张,误。吕母桥 ,在州西南。《水经注》曰:东海吕母起兵所造。梁山北三里有吕母宅,宅东三里,济水所经也。
小洞庭湖 在州北三十里蚕尾山下,傍有洄源亭,唐刺史苏源明燕五太守处也。
谿堂 在州治内。唐节度使马总建。韩愈诗序,牛僧孺书。
纶章阁 在儒学明伦堂后。元武惠公严实建。初名“尊经阁” ,至元间易此名,今废。元学士李谦、侍御史王士熙俱有记。
桓公渎 《晋史》:“桓温以太和四年,率众北入,掘渠通济。刘裕西入长安,又广其功,谓之桓公渎” ,济水所注也。《水经注》:“洪水上承巨野薛训渚,北迳阚乡城西,与济渎合,为桓温所开。” 又云:“济水经任城、亢父,其中有桓公沟。” 以今考之,当在州之西南,与南旺、巨野相接。
宣圣燕申堂 在州东七十里。元至元间,郡侯王敬建。
稽古堂 在州城内。元行军万户严忠济建,今废。
岁寒亭 在州城内。宋待制李诚之建,与苏轼会饮于此,今废。
乐郊池馆 在州西南二十里,宋郡守刘敞所造。有堂曰《燕誉》,台曰《陈献》,池曰“芹藻” ,榭曰《博野》,坞曰《梧竹》、曰《玩芳》,馆曰《乐游》,南门曰《舞咏》,北门曰“熙春” ,合而命之曰《乐郊》。
《冀州御史王纯碑 》汉中平四年立。《水经注》云:“济水西有安民山,山西有此碑。”
《张迁寿颂碑 》在明伦堂前。“迁,陈留已,吾人汉谷城长。”
汶上县
故平陆城 在县北境。《水经注》曰:“汶水西南迳平陆故城北。” 应劭曰:“古厥也,后有厥亭。” 《路史》曰:“魏得厥西,孔子所宰。战国为齐南阳。”
故致密城 ,《郡国志》曰:“须昌有致密城,古中都也,即夫子所宰之邑。”
阚亭 在县西南旺湖中。《左传?桓公十年》“会于阚。” 是也。鲁自隐、桓以下,皆葬于阚。定公元年,葬昭公于阚先君墓道南。孔子为司寇,乃沟而合之,即此地也。故在寿张境内。寿张北徙,今为县境。湖中高阜,六、七月时,水际见烟云楼台之状。准字池 在县治堂上。自汉、唐以来,中有孔子准字池,以石为之,外方内圆,刻鲤鱼四环,注以水,上不在水面,下不在底,以示为政者中行之意。
思圣堂 在县堂西。宋元祐三年,县尹周师中建。
东阿县
故小谷城 ,今县治也。鲁庄公二十三年,诸侯城之,邑管仲焉。《魏土地记》云:“县有谷城山,山出文石。” 《水经注》曰:“谷有黄山台,黄石,公期子房处。今城北黄石山是也。” 杜预曰:“小谷城中有管仲井。今湮不存。”
故县城 一在县北十里新桥镇,宋绍兴中置。一在县南十二里,宋开宝二年置,后废为南谷镇。
柯亭 ,《春秋》:“公会齐侯盟于柯。” 杜预曰:“东阿即柯邑也。”
桃城 在县西五十里。《春秋》“桓公十年,会卫侯于桃丘。” 杜预曰:“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即此。” 今其地为桃城铺,铺旁一丘,高可数仞。
晋城 ,在县西南五十里。城迹具存,相传晋王李克用屯兵垒也。
故清亭 ,《春秋隐公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 ,以河得名也。京相璠曰:“今济北东阿东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谓清也。” 以今考之,当在县西北数里大清河岸。
三归台 在县南三里,有土丘云。按《韩非子》:“管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臣贫’。桓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台,曰:‘臣富矣,然而臣卑’。桓公使立于高国之上,曰:‘臣尊矣,然而臣疏’。乃立为仲父。孔子闻而非之曰:‘太侈逼上’’。” 刘向《说苑》:“齐桓公立仲父,致大夫曰:‘善吾者,入门而右;不善我者,入门而左’。有中门而立者,桓公问焉。对曰:‘管子之智可与谋天下,其强可与取天下。君恃其信乎?内政委焉,外事断焉,民而归之,是不可夺也’。” 桓公曰:“善。” 乃谓管仲曰:“政则卒归于子矣。政之所不及,唯子是匡。” 管子故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挂剑台 在县西南六十里漕河东岸。相传徐君墓。墓前有祠,并祀徐君季子。台在祠下,台左右生草,曰“挂剑草” ,能已心疾。《史记》:“季札过徐,徐君好札剑而不敢言,札心许之,以使故未献,还则徐君没札,解剑挂其墓树而去。徐人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挂君墓’。” 元人李谦、明人李东阳、薛瑄诸公各有题咏。今泗州城北徐城亦有徐君墓。
仓颉故居 ,在城西北三十里,有墓有寺。《世纪》:“仓颉,黄帝史官也,四目观鸟迹而制字。” 《禅通纪》曰:“仓帝史皇氏,龙颜侈哆,四目灵光,生而能书,上天作令,为百王宪。” 以此推之,乃上古帝王,非史官也。《皇览》云:“葬卫之利乡亭南。” 墓亦不在此矣。
尹卯垒 ,《水经注》曰:“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馀里” ,是谷城县界,盖在今凌山上下矣。
阿井 在县西四十里,故阿城中阳谷界也。井覆以亭。明天顺间修,侍郎许彬有记。《水经注》曰:“阿城北门西侧皋上有井,其巨若轮,深六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 《禹贡传》曰:“东阿,济水所经,取其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则清,服之下鬲疏痰。” 今其水不盈数尺,色绿而重,所谓阿胶者,岁解藩司入贡,甚为四方所珍,而土人不蓄也。柳舒城 ,《水经》东“阿鱼山上有柳舒城。” 《路史》:“春秋之留舒违谷七里,亦曰柳舒。” 疑即此地。孙膑营 ,在县西南五十里。史传膑生阿、鄄之间。疑即其地。
严侯花台 在城东南十里东流池西。元东平行台严武惠公筑。
野斋书院 在县前十里,元学士李谦故居。谦没,诏立书院,设山长以掌祀事。今书院已废,本地居民伏腊不绝。
望岳楼 在县境张秋镇,通政韩鼎建。
唐李卓《黄石公碑 》。在城北黄石公庙。
瑞鹤亭 元学士司允德庐墓,有鹤数百飞集其上,因以名亭。
行宫 一在县西南十五里尹村,一在县西北四十里铜城,明成祖往来两京行宫也。居人谓之“皇殿。” 其在尹村者,去碻磝山不远,成祖常登此山,有辇道焉。
阳谷县
古城 ,在县东三十里。创始无考,或谓“邑旧城也。”
故阿城 县东北五十里。阿城闸西岸,谓之“阿城店。” 春秋以来,东阿治也。去东阿四十馀里,而境土不属。
会盟台 在县治南。《春秋?僖公三年》,齐、宋、江、黄会于阳谷,谋伐楚也。杜预曰:“阳谷,齐地,在东平须昌县北。”
古塔 在县治东,浮屠十三级。元时迅雷甚雨,其上三级遂没。已而宣府塞外有“飞来古塔” 三级,相传即此塔也。
寿张县
寿张旧城 一在县南,隋末居人所筑,后尝置寿州者。一在县西南三十五里竹口镇。一在县南五十里梁山东,今为东平境。
故范城 ,在县东二十里。
莲台 在县南雪山之阳。上有《安禅记》,下有石洞。又有八角井,围可二丈。
隆孤台 在县西一里。明人殷云霄尝题咏,人不知所以名。
平阴县
故邿城 ,《春秋》“栾盈克邿。” 邿,齐地也。注曰:“平阴城西有邿山。”
石门 《春秋?隐公三年》,“齐郑会于石门。” 《地理志》:“临邑县有济水祠,王莽谓之谷城亭。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 以今考之,当在邑境之西,大清河西岸,而其地不可详矣。旧志以西南石门山当之,与《经》不合。而临邑在平阴南,亦非今济南临邑县也。
京兹 ,古齐邑也。《春秋》“襄公十年,齐人伐我北鄙,公会晋侯于鲁济,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诸侯之士门焉,齐人多死。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畏其众也,夜遁,晋入平阴,遂克京兹。” 杜预曰:“平阴城在济北卢县东北。其城南有防,防有门,于门外作堑,横行,广一里。” 京兹在平阴东南。
广里 在县东北,即上文广里也。《京相璠》曰:“平阴在卢县故城西南十里,城南有长城防门,去平阴三里,防门北有广里。” 与杜解不同。
野井 《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公逊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将唁公于平阴,公先至于野井。齐侯曰:“寡人之罪也。” 使有司待于平阴,为近故也。古长城 在县东北,齐筑防为长城,以御楚寇,东距大海,西接平阴,《战国策》所谓“长城巨防,足以为险” 是也。
𩰚祭台 在县西南二十里。山麓有陵,俗谓之康公墓。东西二台相对,号“𩰚祭台” ,不知所本,疑。
春秋会盟坛也
迎銮堤 在县东六十里。宋真宗东封,改郓州临酅驿曰“迎銮” ,即此地也。
醉经堂 在县北五里。宋元祐间,陇西李羙夫建。
环翠堂 ,醇德先生设教处。金学士承旨党怀英、元集贤直学士李鉴俱有诗。
折桂亭 在县东南。金时有申氏子弟十人,相继登第,仕皆显达,时人美之,为建此亭。
义浆亭 在县南二十里。金大定间,邑人任翁作亭,贮水以济渴者。
沂州
故开阳城 在州北十五里。即古之鄅国,夏禹之后也。《左传》昭公十八年,“邾人袭鄅,尽俘以归。鄅子曰:‘余无归矣’。从孥于邾” ,后名启阳。《春秋》叔孙州仇城启阳是也。汉初置县,属东海郡。汉避京帝讳,更名开阳,是为琅琊郡治。
故即丘城 ,在州西二十里。《春秋》“桓公五年,城祝丘” ,是也。汉置县,属东海郡。
故中丘城 ,在州北三十里。《春秋》?隐公四年“夏,城中丘。” 注云“中丘,古城在琅琊临沂县” ,即此地也。今谓之诸葛城。
故锺离城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春秋》:“成公十五年,会吴于锺离” ,即此。
故襄贲城 在州西南,与锺离城相对襄贲,汉县,属东海郡。
故县城 在州东五十里。俗谓康王城。前有沙阜,谓之“康王射台。” 其下又有康王池,不知所本。柞城 ,在州西南七十里,又名柞王城。封建无考。
故向城 在州西南一百里。《春秋》“宣公四年,伐莒,取向” ,即此。今名向城镇。
舜过城 ,在州西四十里。相传舜南狩经历处,后人因筑为城。
邓王城 在州西南八十里邓王山上。有晒钱埠。无考。
泽笔池 在城西南,王羲之故宅也。其上为曝书台,台前为池。相传临沂诸王随元帝渡江,舍宅为梵宫,故今为“普照寺。”
雨声轩 在州东湖岸。金大定间,州守郑子聃所建。
香林馆 在州治东,金太守张汝芳构。环植花树,清香袭人。又为二亭,南曰双清,北曰香界。平野亭 在东城台上,不知所创,盖取“平野入青徐” 之句。元至元辛巳,州守储天章重修。《汉南武阳功曹墓阙铭 》在州城内,汉章帝章和三年立。
宋人《莲华漏碑 》。元祐六年立,在沂州公署后堂。
郯城县
古郯城 ,在县东北。其中有“《郯子》故宅” ,遗址尚存。
于公宅 ,在县西十里。昔于公高大门闾,故亦谓其社曰《高大》。
望海楼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相传孔子曾登此望海。
倾盖亭 ,在县北十里。孔子遇程子,倾盖而语,命子路以束帛赠之,后人因建亭焉。
驷马亭 在县西十八里。为汉于公立,亭废,今为“马头集公馆。”
忆梅亭 在县西北六十里。为梁扬州法曹何逊立。
勇士亭 ,《后汉志》“郯有勇士亭,古勇士万丘欣也。”
费县
古费县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古鄪伯国,姬姓,后为季氏私邑。
故颛臾城 ,在县西北九十里蒙山之阳,鲁附庸国。隋置颛臾县,属沂州。其南二十馀里又有颛臾铺。
故祊城 ,《春秋?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使宛以祊易许田。杜预曰:“祊,郑伯泰山之邑也,在琅琊费县东南。” 《寰宇记》云:“汉费县移治祊城。元魏太和间,自祊城移于阳口山。隋开皇间,复自阳口移入祊城,即今县治也。” 土人以阳口为祊,又呼为许田城,皆误。
故武城 在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所谓南武城也。《春秋》:“襄公十九年冬,城武城。” 《路史》谓子游弦歌旧邑,曾子所居,今名为弦歌里。
故南成城 ,旧《志》:南城山在县西八十里,即曾子葬父处,王符所谓“南成之家” 也。亦名曾子山。
《路史》城在费县南百里齐檀子所守汉属东海
因南成山而名。汉末郑元避难此山,有注经石室。按《通志》:“西汉置南成,属东海郡,东汉改属泰山,晋改南成为武城,元魏复改武城为南成,后齐省入南武阳。” 以此推之,武城、南成,即一邑也。
《路史》分而为二因不明矣
故东阳城 ,《春秋》:“夏孔甲游田于东阳。” 《左传襄公八年》,“吴师克东阳” ,今关阳镇是也。
郑城 ,在县西南七十里,即郑元所居处。城北有元墓,非也。元避难居此,北海太守孔融迎还故里,不当葬此。
故城 ,在县东五十里,中有“隐贞观” ,相传即颜鲁公宅。
密如亭 在县界。《春秋》“闵公二年,莒人归共仲及密。”
放生池 唐乾元二年,诏诸路各置放生池,此其一也,颜鲁公有铭。
含仁井 在城西十五里。宋景祐元年,县令曹君凿,赵师民有《记》。费境多山,旧乏井泉,故以为巨工云。
善渊井 在城东南隅。宋元符二年,县令杨温凿。
唐校书郎李潜《漏泽赋》碑 ,在费县廨,宋至和间出于泥中,今断裂为二。
宋苏唐卿《醉翁亭记碑 》。《齐乘》云:“唐卿,欧公同时人,为费县宰,篆记文石刻,立于县署,并刻欧公往复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