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371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三百七十一卷 |
第三百七十一卷目录
开封府部汇考二
开封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三百七十一卷
开封府部汇考二
开封府山川考 府志
本府。〈祥符县附郭。〉
夷山 在府城安远门内。亦名夷门山。以势平夷,故名。乃魏侯嬴监守之处。唐胡曾诗:“六龙冉冉骤朝昏,魏国贤才杳不存。惟有侯嬴在时月,夜来犹自照夷门。”
龙亭山 在府城,一名“煤山。” 明太祖封周藩于开封,筑土山于王宫,后建亭阁,列花石。明末废。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新建。
“万寿亭”于其上。
艮岳 在府城东北。详见《古迹》。
独乐冈 在府城东十五里。昔有富翁了婚嫁,日邀故旧饮酒为乐。徽宗微行,见而羡曰:“此人其独乐哉!” 故名。
凤城冈 府城西南十里许。世传金章宗时,有凤凰集于此,亦名凤凰冈。
彭子冈 在府城南。元刘哈刺不花屯兵于此,败颍、亳盗兵。
望牛冈 :在府城西南十三里。
“潘冈 ” 在陈留东北四十里。宋潘美尝居此,故名。
𬸚𬸦冈 在通许东南四十里,昔有彩鸟集于上,见《古迹》。
桃陵 在杞县东南十里,隐隐有隆起状。昔张巡夜击贼于白沙涡,至桃陵,遇贼救兵,悉擒之,即此。
长白山 ,在太康县东北一里。
“五凤山 ” 在尉氏县南圣井之北。
牛脾山 ,在洧川西南十里,有大隧涧,两崖峨嶪争高,中有坦途,可容方轨,即郑庄公与母相见处,俗呼为“遇母冈。” 上有颖考叔祠。
《赤坂冈 》,在洧川东南二十里,土赭色,望之如丹丘。
彭祖冈 在鄢陵县北,俗传“彭祖葬此。”
三晋冈 ,在扶沟西北二十五里。相传春秋时,三晋大夫帅师于此。
雕陵冈 在扶沟北二十里,有郑庄公祠。弘治间,《得志石》云:“前有雕陵嵠屿,后背大川烟霞。” 翠屏山 在扶沟儒学前,与城相连。
牟山 在中牟北五里。上建牟山庙,县之得名以此。
清风岭 在中牟东南二里许,其高数仞,绵亘十数里。
土山 在中牟南三十里。
马陵冈 在中牟西南,绵亘五十馀里。《史记》:“韩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 ,即此。
中岳 在阳武西北二十里。
黑洋山 在原武北二十里,连阳武界。昔没于河,至今河岸犹有山脚,隐隐。
黑山 按《史》,汉献帝初平四年,曹操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断袁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馀贼及于扶罗等佐之,曹操击破之,术退保封丘。旧以“封丘” 、“黑山” 连而为句,遂谓封丘有黑山,不知“黑山” 乃常山贼帅张燕之名号也,今正之。
淳于冈 在封丘东北十八里。
酸枣山 延津西南十五里,今名“土山” ,属阳武。白云山 ,在兰阳西十五里。土山无石,每旦有白云上腾,故名。山下有黄风洞,洞幽且长,莫知所底,旧传为张子房辟谷处。
张成山 ,在白云山东南,周围三里,或云“子房旧居。”
黄陵冈 仪封东北五十里,接山东曹县界。曹操立疑冢于此。
具茨山 在新郑西南四十里,一名大隗山。《山海经》谓之大騩山。又《水经注》:“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 即是山也。潩水出其阿,而流为陂,俗谓之玉女池。今其山有轩辕避暑洞。又其巅有风后岭,下有白龙湫,每遇旱,致祷辄应。
陉山 《一统志》作“邢山” ,在新郑西南三十里。《史记》魏襄王六年,败楚师于陉山,即此。山上有郑祭仲墓,墓西有子产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并东北向。郑城,杜预谓不忘本故也。庙有枯柏,其尘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列秀青青,望之可爱。此山与具茨并峙。
《自然山 》在新郑西二十五里,下有轩辕饮马泉。
抱獐山 在新郑北三十里。上有驻节台,相传宋陈尧佐所筑。
黄崖 在新郑北十里。《春秋传》云:“鲁襄公及诸侯之楚过郑,郑伯有迎劳于黄崖” ,即此。
西铭山 在陈州西北五里。
宜山 在西华南三十里,褚河北岸。战国时大梁邑名,以其城在山之南也。
庙陵冈 在西华西四十里。楚灵王章华台故址。
思都冈 ,在西华北二十里。女娲氏之遗民,思故都,故名。
顿山 ,在项城北五十里,即古顿子城。
乳香台 在沈丘西南二里,昔产乳香,故名。首山 在襄城南五里,横亘九里。《史记》称天下名山八五在中国,皆黄帝所尝游,首山其一也。又云: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湖。庄周谓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为令武、紫云、仙翁诸山之首,故曰首山。明贾咏诗:“路出名邦渺树烟,首山横带马蹄前。身经七圣皆迷地,望入诸峰众妙天。静里高寒真可爱故人凋谢不堪怜等闲又负登临兴,笑指云林一粲然” 令武山 在襄城西南五里。旧传楚令武将军景差葬此,因以名山。今有令武将军祠在焉。紫云山 在襄城西二十五里,其山峰峦崒嵂,林木蓊郁,自中峰而下,重𪩘叠嶂,如纳陛然。南北两山,左右环拱,一泉从中涌出,旋绕东北入汝水,襄山第一奇观也。明李恭靖公敏建书院于上,赐额“紫云书院” ,一名书院山。明马文升诗:“崒嵂孤峰上插空,宛然削出玉芙蓉。四时云气春偏盛,酿作甘霖济岁丰。”
龟山 ,在襄城西南十五里。山形如龟,因名。有二井,遇旱祷雨辄应。一名“灵泉山。”
高阳山 在襄城西南十五里。山麓多泉,足滋灌溉。
仙翁山 ,在襄城西南十八里,迥出群峰,襄山之最高者,上有丹井,俗传葛仙翁旧迹。
骆驼岭 在襄城西二十里,旁高中下,状如驼背,故名。
召陵冈 在郾城东三十五里,旁有召陵城,即《春秋》“齐桓公盟于召陵” 地。
东紫冈 在郾城东三十五里,土色紫翠森秀,与西紫冈对峙。
西“紫冈 ” 在郾城西南十五里。
宋冈 在郾城西北十五里,旁有青娥城。紫荆山 在长葛西五十里,与禹州相接,西北属禹州,东南属长葛。小洪河发源于此。
凤凰冈 ,在长葛西北十五里。汉黄霸治颍川时,凤一集于此,故名。
大鸿寨山 在禹州东北四十里,即具茨之别峰,与密县新郑相错。昔黄帝臣大鸿氏屯兵于此,故名。
太白山 与“大鸿山” 相接。
牧牛山 在禹州东北。下有九十六泉,溱之上源也。
孝山 在禹州东北五十里,俗传有黄香墓,故名。
马鞍山 ,在禹州东北六十里,即陉山,有子产墓,其阴属新郑。
金牛山 与陉山接壤
黄台冈 在禹州东北。《魏志》:“阳翟有葛沟水、黄台冈。”
大礡山 ,在禹州北二十里,元隐士张克己号“大礡” ,取此。
六盘山 在州北十里
大阳山 在州北,有李崆峒墓。
杏山 在州北二十里。有涧名“张翁” ,汉仙人刘根所栖隐者。
明山 ,在州北五十里。明周定王葬于此,是为“九龙口” ,九沟相合,水聚故也。
荆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洛阳记》:“齐武帝采玉于此。” 亦临颍水。
崆峒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
盘旋而上,悬崖绝壑,石涧瀑布,淙淙有声,为一郡之胜。《旧志》云:“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 按《史记》,黄帝披山通道,西至崆峒,其山在陕西。今据庄周所云“命驾于襄城之野” ,禹州近襄,或即在此地与?
殿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
柏尖山 近殿山
大龟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
大仙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相传轩辕修炼于此。
大龙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有五代汉高祖陵。小龙山 ,颍水经其下。
玲珑山 :一名“辋山。” 石皆玲珑。山腰有石洞,嵌空幽邃。郡人张南溟建书院于其地。
书堂山 州西北四十八里,相传古人聚书处。逍遥山 在临颍水,有汉中郎将墓,摩崖作碑,字多剥落,失考。
雪山 ,在州西北六十五里。
三磴山 ,在州西五十里。若三磴,上下皆有龙潭。
神后山 一名“大刘山” ,在州西六十里,其土可陶。有汉高祖庙,明周世子于此获《驺虞》。
方山 在州西,有太尉冢,树柏犹存,失考。干鸣山 ,在州西六十里。
夹龙山 在州西四十里。
凤翅山 在州西三十里。
禹山 旧《志》:在州北颍水之南,下有禹庙,在州西南,宋元丰间重修。《北魏史》曰:“阳翟县有禹山祠” ,此其是矣。
三峰山 在州西南二十里,有宋庠墓。金陈和尚与元兵战溃于此。明督师孙传庭拒李贼,前锋亦溃于此。
皇清沈荃诗:“秋色三峰丽。扬鞭指翠屏晴峦迷近远。”
“锦树杂丹青。笳吹林间发,霜砧野外听。凭高聊放眼,仿佛对山灵。谡谡山风起,萧萧木叶干。词人挥玉碗,候骑簇金鞍。谷暝疏钟动,天空过雁寒。高唫犹未倦,微月上林端。” 《九山 》,在州西南三十五里。
吕梁山 塘口河源出其下。
柏山 在禹州东南,其峰秀出,与三峰山东西相望。
青屏山 在密县北八里,其形若屏。
云垄山 在密县北三十里,一名“侵云山” ,三峰特起,势插云表。
开阳山 在密县西北十五里,冬雪降即消。龙岩山 ,在密县西北二十五里。起伏连延,其势如龙,有寺曰“龙岩” ,中有甘露泉。
香炉山 ,在密县西二十五里,上有元帝庙,土人呼为“小顶。”
“横山 ” ,有二,一大一小,俱在密县西北三十馀里,东西相对。
大方山 在密县西北五十里。山渐高大,林木森秀,下有绥谿,绥水出焉。
香峪山 在密县西北五十里,有上中下三峪,山多产药卉,中峪有虎跑泉。
兰岩山 在密县西北,接汜水西南境。《唐诗鼓吹》注:“昔有密人兰公夫妇死于此,化鹤飞去。” 至今岩下有石成对,形如双鹤。
织锦洞 ,在密县西北五十里。
凤凰山 在密县西四十里,尝有凤集其上,故名。
火门山 ,在密县南三十里,有洞豁然向离,因名。
柏崖山 ,在密县南三十里,古柏成林,下有龙湫,俗讹“熊耳山。”
承云山 在密县东南三十里,土人呼为破荆山。据《水经》有东西承云二水出其下,流迳超化寺前,则今之破荆,即古之承云也。山巅有石,天将雨,则云雾先出。
七敏山 在密县东南,西连承云,脉落相贯。超化山 ,在密县东南,与承云相接,有超化寺,洧水出焉。
石楼山 在密县东北十八里。其山高峻重叠,状若楼然。
灵岩洞 在密县东四十里。
梅山 在郑州西南三十里,高数十仞,周数里,其脉来自嵩岳,为州镇山。或谓旧多梅花,故名。下有龙池,小金水河源于此 。按《明一统志春秋》,楚𫇭子冯率师侵费滑,还师于此。
泰山 在郑州南四十里,以其能吐云,不亚岱宗之肤寸而合亦名“泰山” ,与梅山东西斜对较
梅山为尖秀,三面陡绝,不可跻攀,惟南隅叠石可登,上有泰山、三仙二庙。纵目远眺,云树苍茫诸村落皆历历可指奇观也。
广武山 在荥泽西十里,与三皇山连。上有东西广武二城,即楚、汉屯兵相拒处。其山西跨河阴,南跨汜水,绵亘五十里。峰峦尖秀,峭拔数十丈,朝霞暮烟,变态万状。宋刘景文诗:“楚汉兵相接,乾坤昼亦暝。虎争千里震,龙𩰚四郊腥。故垒谁从问,严祠自昔灵。北风吹败木,落叶任飘零。” 副使沈荃诗:“晴秋振屐层峰上,壁” 垒风云万里开。山合崤函争北向,河连汾沁却东来。寒沙白碛埋遗镞,衰草青磷长废台。帝业霸图俱泯没,阮公千载有馀哀。
《岳山 广武山北》,北枕黄河,南临陡涧,人称“小桃源。”
五龙峰 ,在岳山顶,五峰对峙,秀气锺焉。嵩渚山 ,在荥阳东南二十五里,一名“小陉山” ,京水出焉。
万山 在荥阳南二十里,嵩渚山之西,须水出焉。
清水岭 在荥阳东南,《索水》出于此。
贾峪山 在荥阳东南,贾谷水出焉。
“大周山 ” ,在荥阳南三十五里,汴水之源。宋仁宗曹皇后建塔于上,中有“三泉九峪。”
伞盖山 ,在荥阳南四十五里。峰形如伞,故名。一名摩旗山,韩信伏兵于此,山顶有旗穴在焉。石棚山 ,在荥阳南三十五里,一石平坦如盘,其下空洞如屋,可容数十人,故云“石棚。”
灵源山 在荥阳西,其山尝出“灵芝、石菌、石髓、紫菊,往往人闻山上有长啸声。”
敖山 在荥阳北,河阴西。《诗》:“搏兽于敖” 是也。商仲丁迁都于此。《左传》晋师救郑,在敖鄗之间。吕东莱曰:“士季设七覆于敖,秦时筑敖仓于上,因以名山。” 汉郦食其劝高祖据敖仓之粟,又因敖山筑甬道,下汴水皆在此。
牛口峪 ,在河阴西北二十五里,与汜水接壤,唐太宗擒窦建德之处。
运斗峪 在河阴西北二十里,俗传张子房观星望斗处,今运斗台犹存。
“秦王顶 ” ,在河阴西北十八里,平阔数亩。唐太宗驱窦建德处,今有“秦王寨。”
摩旗顶 ,在河阴西北十一里。相传樊哙曾摩旗其上,因名。今汉高帝庙犹存。
招子顶 ,在河阴北十六里。王陵以兵属汉,项王欲挟之归楚,取陵母置军中,遣使招陵,陵母私对使者泣曰:“愿为妾语陵,善事汉王,王长者,终得天下,毋以老妾故持二心。” 遂伏剑死。太公顶 ,在河阴东北十四里,即项王欲烹太公处,在广武山之巅。
三皇山 ,即广武山之别名,东与荥泽相连。按:《明一统志》,其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为楚汉屯兵相拒处。
石榴谷 ,在河阴东北二十里,盈山皆安石榴,参差蓊翳,不计其数。
大伾山 在汜水城西一里。考大伾在黎阳,《宋史》以为即今成皋。其山有大涧九曲,又名九曲山。上有吕布城,或云成皋旧城。
伏蛟山 在汜水西二里许。唐会昌三年,建“昭武庙” 于其上,祀历代君臣有事于虎牢者。元季废。
方山 ,在汜水南四十里,汜水出焉,《山海经》所谓“浮戏之山” 也。周围数百里,环绕数县。
五云山 ,在汜水东南四十里,其山嵯峨如浮图,又名“塔山” ,雪霁则粲烂如玉树然。
三山 在五云山东六七里,山有三峰。
紫金山 在五云山南十五里。上有伏羲庙,其西曰白玉岭,有女娲祠。宋程颢诗:“仙掌远相招,萦纡度石桥。暝云生涧底,寒雨下山腰。树色千层乱,天形一罅遥。吏纷难久驻,回首羡渔樵。” 分水岭 在五云、三山之间,南有桃花泉,北有竹叶河,因名。
金龟山 在汜水东郭堤外。宋人尝建“美哉亭” 于其上。元末毁。
蓼子峪 ,在汜水西北,大伾山之中。
狗脊山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中牟县后。其上产黄麻。
伯牛冈 ,《府志》无 。按《明一统志》,“在汜水县东北三十里,有冉伯牛庙。”
水
“黄河 ” ,源出昆仑西南二千里星宿海,北流塞外,由山西境而南,至潼关入河南境,至汜水入。
开封府境,历河阴、荥泽、郑州、原武、阳武、中牟、祥符、封丘、陈留、兰阳、仪封,至考城入归德府境。宋太平兴国十年,河决荥泽,始南徙,夺汴水之道以注于淮。金明昌五年,河决新乡,由太康迳陈州至颍州。元末,又自通许分一支,自陈州商水入南顿,混颍水,东流于淮水。明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经汴城东南至陈州城西,东南经项城入淮。永乐九年浚入故道。正统十三年,又决荥阳,经陈州、项城入淮。弘治间,又北徙。崇祯十六年,河决入涡河。
皇清顺治九年。河自复故道 按《明一统志》。黄河旧
在府城北四十里。自西北汜水县入境,东至虞城县,下达山东济宁州界。洪武二十四年,决原武县黑阳山下,东经府城北五里,又东南至项城县,出境入淮,而故道遂淤。永乐八年,复疏入故道,自是河分为二。正统十三年,又决荥阳县,东经府城西南,又东南至项城县,出境入淮,而城北之新河又淤。元陈孚诗:“千载金汤拥上流,只今惟有荻花秋。江南客子笑无语,闲看黄河绕汴州。”
蔡河 源失考,宋时为漕渠,岁漕上供米六十万石入京师,兼闵水、洧水、潩水以通舟楫。闵水自尉氏历祥符合于蔡,是为“惠民河。” 洧水自许田注鄢陵,东南历扶沟,合于蔡。潩水出郑之大隗山,注临颍,历鄢陵、扶沟合于蔡,凡许、郑诸水悉会焉。犹以其浅涸,故植木横栈,及设斗门以节水。建隆三年,诏发丁夫数万,浚蔡水入颍。其自尉氏北流,至汴戴楼门东,由广利水门入城,名西蔡河,接闵水,缭绕城内。其从陈州门西,普济水门出城,流经通、许,复接旧蔡河,名东蔡河,即所谓“惠民河” 也。元至元二十七年,河决祥符,西蔡河上源由是塞。明洪武以来,河屡南徙,淤为平地。惟府城南薰门内东西有河,积水不通舟楫,尚存东西二桥。崇祯末,河决,汴梁并桥亦沦没。
六丈河 在府城北封丘门外。世传宋时恐河水为患,故开此河以杀其势。今湮。
广济河 在府城安远门外,亦宋之漕渠,一名五丈河。唐武后延载元年,引汴水入白沟,接注湛渠,以通曹、济、兖、郓之赋,因其阔五丈,故名。唐末湮废。后周显德四年修复。至宋太宗,改名广济,岁漕东北上供米六十二万石入京师,于京城之西,夹汴水造斗门,引京、索、蔡河水通城濠入斗门,俾架流汴水之上,东进于五丈河,以便漕运。水门三:上曰“咸丰” ,下曰“善利” ,上南曰“永顺” ,元初淤塞。
金水河 一名天源,本京水,导自荥阳黄堆山,其源曰祝龙泉。宋建隆二年,凿渠引水过中牟,名曰金水河,抵汴城西,其水横绝于汴,设斗门,入浚沟,通城濠,东汇于五丈河,后淤塞。按《明一统志》“在郑州城西南二十五里。”
汴河 ,本作“汳” ,即浚义渠也。一名莨荡渠。源出荥阳大周山下,受西南诸山谿京、须、索、郑之水,东流至中牟县北,与沙水同流,东南至浚义而分一渎南注为沙,一渎东注为汴。汉平帝时,黄河南奔冲汴。明帝永平中,命王景修《汴堤渠目》:荥阳东分,疏河、汴二水,令黄河东北流入海,汴河东南流入泗。隋大业元年,开通济渠,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渠广四十步,渠傍皆筑御道,树以柳,名曰“隋堤” ,一曰“汴堤。” 宋定都汴梁,汴水穿,都中有上水门、下水门,岁漕江、淮、浙、湖之粟六百万石达京师,常至决溢,设官司之。元至元二十七年,黄河决,始淤塞。旧府治南有汴渠故迹,即其地也,止存今沙河,一名贾鲁河,又名小黄河,受京须、索、郑诸水,经朱仙镇吕家潭至扶沟东北受双洎河水,又东南入西华境,绕城西北、东三面,又东南经李方口西,又东南合颍、汝二河入商水境,迳周家口,又东受清水及柳庄河水,为白马沟,其南为颍岐口。沙水东流,颍水东南流迳南顿镇,又东南迳项城北,受瀔水。汾水又东入沈丘境,至颍州复与沙合。沙东迳槐坊店,折而东南,受枯河水。又东迳纸店界首集,入江南太和县。东由颍北合注于淮。唐李益诗:“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伯俞河 在府城西三十里。韩孝子伯俞居此。巴河 在陈留北三十五里。明杨一清诗:“一带巴河纵复斜,孤帆疑是泛星槎。东吴万里云涛外,过尽春山直到家。” 按:《明一统志》:东入宁县界。伊水 在陈留东北二十里,环绕伊尹故里。
雎水 ,在陈留东北四十里,又名堤河。按:《明一统志》,“东经睢州,达宁陵县”
铁里河 在杞县西南三十五里。
清河 在太康县南
双洎河 在溱、洧二水并流,迳新郑县城南,又东受黄水,又东受南濮、北濮二水,又东南受龙渊水,又东南受禀水,迳长葛县城,至东南郭折而北流入洧川界,复东受清泉水,又东南迳洧川城南,受大沼水。又东南迳新汲故城北,东南入鄢陵界,又东北入扶沟界,东注于沙河即汴河。按《明一统志》在洧川县南,即溱洧二水之下流。
马蹄河 在兰阳北五里,一名清河。明杨一清诗:“春浓官柳飏东风,隔岸歌声款乃中。欲向沧浪同濯足,谁清谁浊问溪翁。”
黄水河 在新郑北十里。东入于洧。
谷河 ,源出商水西召陵冈,流经项城县入淮虹河 。项城旧西汉漕河,旧阔十馀丈,历城内,下达颍水。
潩河 在许州北八里。源出密县大隗山,名“鲁固河” ,又名“清流河。” 东南入长葛境,迳许州,至临颍县入于颍水。
石梁河 在许州西七里。源出密县山谷中,流至超化寺前,汇为黑白二龙潭,其深莫测。东流至禹州郭连里,迳石固寨南有石梁桥,为许州长葛分界。流入临颍北境,又名五汲河,东至西华界入颍水。宋名石塘河,漕运许州一带之粟,达于汴京。按《明一统志》在临颍县北三十里,东南入黄河。
清流河 源出许州东秋湖,流经鄢陵、西华二县界,入于颍。
颍河 源出登封颍谷中,东流经禹州,又名褚河。按《汉书》以阳翟大贾褚姓所居,故名。东过临颍受潩水,又东至西华,受石梁河水,经县东南,合汝水,又东南入商水境,合沙水,迳周家口,渐达于淮。按《明一统志》,东经郑州至襄城县为渚河。
枣祗河 ,临颍北三十五里,颍河之支流也。魏枣祗屯田许下,引流灌溉,得谷百馀万斛,因以名河。
“五里河 ” 临颍北五里,颍河支流。
艾城河 ,临颍东北三十里,石梁河之北。魏邓艾屯田,引潩水为河,最宜稻。
汝河 一名溵水,郾以西为汝,郾以东为溵。发源于伊阳天息山,经汝州,过郏县,至襄县,始大薄城而行城南门下,横以石桥,东流经郾城,收沣河、溏河,至周家口东入于淮。按《汝故道》,由汝州襄郾东南至汝南郡,由新蔡合洪河入淮。元季因水势泛溢,为蔡州害,自武阳截断其流,约之使东注,水患少宁,故陞蔡州为汝宁府。而汝水之由舞阳而东者,入郾城,土人始呼曰“沙” ,或传古之名曰溵也。按《明一统志》在襄城县南,东流入黄河。
�勒河, 一名“土泸河”,在郾城北一十里,下流入颍。
玛瑙河 ,源出襄城东朱湖潭,经临颍、郾城入。�勒河沣河 在郾城南二里,源出鲁山,东南流,经叶县南,又东流经舞阳,北至郾城,合于汝河。溏河 在郾城南二十里,出宝峰龟儿山,东北流,经郾城南,合于沣河。
洄曲河 在郾城东南三十里。沣河自城东螺湾渡,北流合汝河。其东南流者又名洄曲,唐吴元济屯兵之所。《史》所谓“蔡之精兵,皆在洄曲” ,李诉破之,即其地也。
小洪河 在长葛。源出紫荆山,明流十里,伏流十里,经陈太丘祠东注,至洪庇寨入潩水。�河 在长葛西北二十五里。源出新郑,东南流入长葛,东北入双洎河。
大吕河 在禹州西南。明巡道曹公所开。玉寨河 在密县东北五十里,南流四十里入洧水。
洧水 ,源出密县东南马岭山中超化寺东之金花泉,纵广二亩。泉源涌出山址,东北流受绥水,又东受滴沥泉水,又东南受承、云二水,又东受马关水,又东至新郑县,与溱水并流,东至长葛合流,是为双洎河。明孙元贞诗:“二水并东注,映带城南北。往来行路人,病涉今犹昔。缅怀乘舆济,存心惠为德。古道谁复然,川流日不息。” 溱水 ,一名浍水,源出密县东南平地,一云出鸡络坞,东南流经故郐城西,为柳泉水,又南注。
于洧并流而东按:《明一统志》,东北至新郑县,与洧水合。
绥水 出密县大方山绥谿,流经汉弘农张伯雅墓,复东南迳上郭亭,即今之《上郭图》,“东南注洧。”
马关水 ,密县东南五十里。源出七敏山,渐入于洧。
郑水 ,源出郑州东二十五里,东北至中牟县,溉田千馀顷,其水下入于汴。
小金水河 ,一名泥河,在郑州西一里。源出梅山北黄龙池,东北流至州西,如襟带,以其来自金方,故名。乃郑水之西派,东北绕旧渠,与蔡城水合,总名“郑水。”
京水 源出荥阳嵩渚山,经郑州西南十五里,东流入郑水。唐祖咏诗:“前路入郑郊,尚经百馀里。马烦时欲歇,客归程未已。落日桑柘阴,遥林烟火起。西还不遑宿,中夜渡京水。”
须水 ,源出荥阳南万山,东流经县北境,合索水达于汴。
索水 ,源出荥阳南小陉山清水岭之圣水池,北流入京水合汴。《左传》“韩宣子入楚,郑子皮、子太叔劳诸索水。” 《史记》“楚汉大战京索间” ,皆在此。贾峪河 在荥阳东南四十里,源出贾谷山,流经县东,入于索水。
五通河 在荥阳西南五里。其源出土沟,流经县北,入索水。
荥水 发源于济源王屋山岩,从高注下,既见而伏。东出济源县,由温入河,伏流溢为荥。《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 荥泽之得名以此。今无水,成平地。
旃然河 源出河阴南二十里,流经县北五里广武山麓,逶迤东流,经荥泽达于河。
汜水 在汜水县西一里。源出巩县玉仙山,北流经古崤关,东入黄河。谓之汜水者,取水决复入之义。《史》谓“汉高祖即位于汜水之阳” ,是也。按《明一统志》,源出汜水县西方山,东南入黄河。竹川 ,在汜水县南十五里,有竹丛生其西,即旧太溪泉也。至寒战山,同棘寨河水、耿家河共入。汜水。出玉门,合洛河水达于河。
会冈湖 在扶沟县东北。
东湖 一名“秋湖” ,在许州东二十五里。
西湖 有二,一在鄢陵县城西,周二里;一在许州城西北,周九里。宋邹浩诗:“绿荷香满草阡阡,流水潆洄万里田。鸟阵云盘接楚地,岚屏锦帐对嵩天。歌声缥缈疑杭月,曲唱幽彝傍许烟。薰得游人真醉处,汴州景色自长年。” 宋苏轼诗:“西湖小雨晴,灔灔春渠长。来从古城角,夜半传新响。使君欲秦游,浚沿役。千掌纷纭具畚锸,闹若蚁运壤。夭桃弄春色,生意寒犹怏。惟有落残梅,标格若矜爽。游人坌已集,挈榼三且两。醉客卧道傍,扶起尚偃仰。池台信弘丽,贵与民同赏。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颍川比不登,野气长苍莽。谁知万里客湖上独长想云间。” 冯樾诗:“上巳萧条兴不孤,扁舟残日渡西湖。梨花两岸莺啼落” ,携酒寻碑忆大苏。
南湖 在商水县南,广四里。
北池湖 ,在商水县城北十五里,聚榖济、枣子、双沟五河之水,方四十里,东流入陈州境达于淮。
黄渡湖 在仪封县北堌阳乡,周围六十里。回湖 有二,俱在郑州城东三十里,东西相连,自祭城以入中牟县,迤逦达于河。
柳湖 有二,一在陈州城北,一在新郑县西北三里。
金明池 在府城西郑门外西北,周回九里馀。见《古迹》。
龙女池 ,在鄢陵县南。
“五龙池 ” 在原武西门外。
白龟池 ,在陈州城内东北。相传伏羲干蔡水,得白龟,遂以名池。
东门池 在陈州城内东北隅。《诗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即此。按:《明一统志》:“水至清,不生草木。”
蛟龙池 ,在襄城北二十里。按《明一统志左传》,“郑大水,龙𩰚于时门之外洧渊” ,即此。昆仑池 在禹州西南神后山顶。
“凤凰池 ” 在禹州治东北。
黑龙潭 在密县西香谷山。元至正间,县人祷雨于此,有黑龙见,故名。
清水潭 ,在延津县西十里,广二十亩。
五子潭 ,在太康县西北二十里。
朱湖潭 在襄城东三十里。玛瑙河出于此。“椹涧 ” 在许州西南三十里,世传汉蔡顺遇赤眉于此。
“镜泉 ” ,在按察使司署西,味甚甘。康熙三十三年新浚。
青龙泉 在洧水县西北流,经东南二十里,入双洎河《曲阜》。李玉诗:“谁凿云根沁冷冰,琮琤悠雅接天声。平滩滴沥弦鸣急,曲岸潺湲玉漱轻。日逐松风惊野梦,夜随渔鼓过孤城。年光流尽无人识,我傍长干欲濯缨。”
禁沟泉 在禹州西一里。其水甚甘。战国时,韩王禁人取,即此。
马跑泉 在禹州城东北四十里。世传汉光武驻兵于此,“马跑地得泉。”
灵泉 有二,一在禹州北灵泉里,平地涌出,南流入颍。一在荥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流合须水。暖泉 ,在禹州城东司马里,流迳长葛县界,合固店河。
“涌泉 ” ,在禹州玲珑山,谷中涌出,东流入颍水。“甘露泉 ” ,在密县龙岩寺东,水味甘美。
滴沥泉 在密县天仙庙前。石涧水出,滴沥如雨,昼夜不息。李芝兰诗:“玉女临妆倾浴盆潜通地脉润灵根虎跑仙径泉翻泻龙下天门珠乱喷。晴日无云常自雨炎天有暑不知烦坐来一吸清凉沁涤尽尘嚣羡异源。” 邑令李鹏鸣诗:“拳崖悬泉骊龙守,掌掷珠光不见口碎殢碧泓谁敢拈盘阴幻溜银床朽忽若漏屋” 补炼石,几年会试女娲否。太掖仙人摘晓星,倒看青天小如斗。上有黄帝千尺松,种松卜此施大手。流霜独活元冰鸣,收雨雨师收不走。声声滴沥复声声,年年滴沥岩壑清。
金花泉 在密县东南超化寺。洧水之源,土人引以溉田数百顷。
神井 在杞县西北。每岁祷雨辄应。
龙井 在尉氏县南岳寨堡。按《明一统志》,“世传金时有石如羊首,自天而坠,遂成井,岁旱祷雨辄应。”
漆井 ,在鄢陵县西七里,汉陈寔祠前。
琉璃井 在仪封县西五里。
“灵井 ” 有二,一在许州城西三十里,其色元而气温,积雨不溢,久旱不涸。一在郑州东三里,李卫公祠后。
圣水井 在禹州义让里。按《明一统志》:“遇旱祷雨皆应。”
湫水井 在禹州北。“灵泉井” 二井源泉相通,虽大旱不涸,涝亦不溢。
灵仙井 在荥阳县南二十五里灵仙寺前。元祐间,龙见于此。
琵琶沟 在祥符县西南,以形如琵琶,故名。“长明沟 ” ,源出长葛县界,流经尉氏县西南,汇有大陂,东南入大沟河。
鸿沟 在河阴东,即楚、汉时分界处,北接广武山,与荥泽相连。唐韩愈诗:“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许浑诗:“相持未定各为君,秦政山河此地分。力尽乌江千载后,古沟芳草起寒云。” 宋吕蒙正诗:“沟中流水已成尘,沟畔荒凉起暮云。大抵关河须一统,可能天地更平分。烟” 横绿野山空在,树倚高原日渐曛。方凭征鞍思往事,数声风笛马前闻。
五梁沟 ,在陈州西南二十五里。沟有五桥,故名。
陈佗沟 在陈州城北一十里,相传为陈公子佗所开。
三山陂 在府城西北五里。明李梦阳诗:“崔嵬艮岳他年笑,寂寞三山后代思。湖色春光净满眼,古城风暮几人悲。”
仆射陂 ,在郑州城东南四里。后魏孝文帝以此陂赐仆射李冲,后人因名。唐元宗更名“广仁池。”
圃田泽 在中牟县西北七里。《周职方豫州薮》曰“圃田” ,即此。其泽东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长城,东极官渡,高者可耕,漥者成汇。今为泽者八,若东泽、西泽之类,为陂者三十有六,若大灰、小灰之类,其实一圃田泽耳。
溵水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郾城县有大小二水,大者在县治南一里,小者在县治北一里。隋溵州以此水名。” 甘泉井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府城内明魏国公徐达故宅。洪武间,河水入城,诸井苦不可食。永乐初,忽涌此泉,色莹而味甘,因名。”
八角井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府城西南,水苦不可饮。” 宋刘敞诗:“谁凿八角井,不方亦不圆。此地饶美水,此井独苦泉。泉甘常不竭,泉苦更永年;浪得世上名,对之还慨然。”
冰井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延津县西南二十里,世传韩襄王藏冰之所。” 明越应扬诗:“饮水思源歌帝力,冰壶玉鉴碧璘璘。不缘深有甘棠泽,那得延津万井春。”
厄井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氾水县东南七十里。《风俗通》云:“汉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入此井,鸠止鸣其上,追者以为无人,遂得脱,因名。”
鸣井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陈州城东三里。以物投下,声应如钟。”
龙华井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许州城北。蓬池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府城东北。本《春秋》之蓬泽,后因为池。晋阮籍诗:“徘徊蓬池上,回首望大梁。” 唐元宗改为福源池,禁鱼采。
黄池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封丘县南一十里,《春秋》“公会吴子于黄池” ,即此。
凝碧池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府城东南平台侧,唐为牧泽。宋真宗时凿为池,后为河水淤塞。”
灵池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长葛县西,一名葛仙池。世传吴人葛元寓居于此,池有石甃,每遇旱,祷雨辄应。”
大沟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尉氏县西南一十五里,东北合康沟入于黄河
笔沟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尉氏县东北四十里,端直如笔,故名。”
驿马沟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商水县西南一十三里,其湍急如驿马,因名。”
漻堤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自府东至归德府三百馀里,世传汉梁孝王徙都睢阳时所筑,今俗讹为蓼堤。”
金堤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自荥阳县东至千乘海口千馀里,历代筑之,以御河患,通谓之金堤。” 汉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即此。
隋堤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汴河故道,隋炀帝所筑。”
湛渠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府城外,唐载初元年,引汴水注白沟以通漕。
牵渠 《府志》无。按《明一统志》:“在郑州界内。魏牵招为广武太守,时郡城井苦不可食,始为凿渠,引城外清泉注之,民以为便,因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