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九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四百九十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百九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九十三卷目录

     西安府部汇考三

      西安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四百九十三卷

    西安府部汇考三

    西安府山川考一  通志州县志合载

    本府。长安、咸宁二县附郭。

    终南山 在府城南五十里。一名南山。《西域传》曰:“于阗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相属。” 盖发迹于阗,终于关中,故曰终南。《关中记》以居地络阴阳之中,遂曰中南。西起秦陇,东彻蓝田,连绵八百里。按《咸宁志》:终南东接蓝田,西逆石鳖谷,与长安界,延四十里馀,袤二百里,南界镇安。《诗》曰:“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是也。《方朔传》:“终南,天下大阻也,其山多玉石金银铜铁檀柘异类之物。” 太乙山 ,在府城西南八十里,连亘秀特,上插云霄,汉武帝祀太乙于此。何景明云:“太华、终南、太白,实一山延亘不绝,名号各异尔。” 按《长安志五经要义》,终南一名太乙。太乙者,犹曰天下第一山也。《三秦记》曰:太乙山一名地胏。

    秦岭 《三秦记》曰:“秦岭东起商洛,西尽汧陇,绵亘千里,经万壑千谷,不能断绝。盖南山之脊,江河之水,所由分处,故岭南皆谓江,岭北皆谓河。” 龙首山 ,在府城北一十里,首入渭水,尾达樊川,长六十里,隋唐宫殿皆依之。按《咸宁志》:“山起终南义谷,径可数十武,蟠曲西北行,起伏摇曳,渐行渐阔。杜陵、鸿固、凤栖诸原,皆其” 横冈,宜春、芙蓉、曲江诸苑皆其洼下。东界浐水,西界樊川,延六七十里,复起峰峦入渭。《关中记》:龙首山,头高二十丈,入渭,尾渐下,可六七丈,达樊川。子午谷 ,在府城南一百里。汉颜师古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

    《三秦记》
    子午长安正南山名

    石鳖谷 在府城南六十里,谷口大石如鳖,咸宁、长安以此分界。按《咸宁志》:“水下流入滈谷,内有景阳川、梅花洞、九女潭、仙人迹。”

    锡谷 在府城东南六十里。有路至归安镇合义谷路通汉中府。

    豹林谷 ,在终南山麓,近子午谷。宋种放隐此山之东明峰。

    太乙谷 ,在终南山下,有太乙祠,陆长源所谓“灵母” 也。亦曰炭谷。

    神谷 在浐水东白鹿原。有泉甘洌,可酿酒。唐时以神策军禁守,谓之“神谷。” 日以骆驼运水,大明宫酝造御酒。今民引之灌田,退流入浐。乐游原 ,在府城南八里。汉宣帝起乐游庙,亦曰乐游苑,即此。

    少陵原 在府城南四十里,汉时名鸿固原。南接终南,北至浐水,西长六十里。按《咸宁志》:“汉宣帝许后早崩,葬于此,名少陵。”

    神禾原 在府城南三十里。晋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名。下即“樊川。”

    凤栖原 在少陵原北。按《咸宁志》,“汉神爵四年,凤凰十一集杜陵,故名。” 在唐为安化里。土脉沃阜,产谷美冠诸原。

    细柳原 在府城西南三十三里昆明池南。周亚夫军于此,则今石徼是也。

    太兴山 ,在库谷内,上有真武宫,每七月,人多朝礼。

    南五台 在邑南五十里终南山麓,延袤可十里许,有奇峰五,上有观音寺、火龙洞。每六月,远迩朝礼甚众。南山佳丽之处,唯此为最,故游人集焉。按《五台山志》:“五台山在城东三里漆水之浒。山尽树柏林木中,宫殿参差,郁郁苍苍,号北五台。” 故在终南者,曰“南五台。”

    《嘉五台 》在白道谷内。有苍鹰岭,道极险峻。上有巧工为花,开见佛像,大是奇观。每七月,人多朝礼。

    铜人原 ,在灞陵东北十五里,蓟子训《与老父摩挲铜人》处。

    高阳原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周文王作丰邑,武王作镐京,秦作阿房,咸依此,接咸阳界。长乐坡 在府城东北一十里浐水西岸。旧名浐坡,隋文帝改名。按《咸宁志》,隋文帝以西近长乐宫,故名。上有亭,为往来祖饯之所。

    金銮坡 在府城北,唐金銮殿侧,德宗移学士院于此。

    勋荫坡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牛头寺下。“朱坡 ” 在府城南四十里,与华严寺近。

    塔坡 在府城南二十里韦曲西。有浮图,今无。北曰“上塔坡” ,南曰“下塔坡。”

    鲍坡 在凤栖原东南,今为“鲍坡里。”

    玉案峰 ,在太乙峰东,其山平齐如案,故名。古诗云:“云从玉案峰头起,雨自金花洞口来。” 雾岩峰 ,在玉案东。

    鸿固原 ,在府南四十里。

    “高望原 ” 在少陵原北,即高望堆。

    丰梁原 在少陵原东南,西为嘉川,东为焦戴川。

    开元坡 在兴庆池西,为明皇藩第,后废为坡。元稹诗“开元坡下日初斜” ,即此。

    “二棱坡 ” 在北郭外,西亘长安。

    “七里坡 ” ,在高桥,达白鹿原诸村路。

    “龙首坡 ” ,在金銮坡东。

    翡翠坡 在宜平坊南。开元、天宝间,为教坊妓馆。商左山诗:“杜陵野老吞声哭,不到胭脂翡翠坡。”

    胭脂坡 即翡翠,或云与翡翠相接。李长源诗:“薄游却忆开元日,常逐春风醉两坡。” 苏东坡诗:“不学长安闾里侠,貂裘夜走胭脂坡。”

    草场坡 在南郭外

    西市坡 《在旧西市》。

    狗脊岭 在城东南隈。明张治道诗:“岭东在城外,岭西在城中,城中不可见,城外有遗踪。” 孝子岭 ,白鹿原西北屿也,俗名鹞子岭。南杜固 在神禾原东北,即杜正伦凿开水利者。俗名凤凰嘴。

    杏花坪 在皇子坡南

    竹谷 ,在石鳖谷东南,《五台》由此入。其水西北流投沣。

    郊谷 在炭谷东。谷口有遇仙桥,上为仰天池,即普光寺。有无坏禅师塔,塔上有辟支佛骨,下有普光下院,今废。其水西北流投潏。

    土门谷 ,在郊谷东,内有五祖窑、“二龙塔。” 羊谷 ,在土门谷东。

    小义谷 在羊谷东。内有仙人潭、轩辕寺。白道谷 在小义谷东,为嘉五台入路。

    大义谷 在白道谷东通兴安路,龙首原祖脉于此。

    库谷 在大义谷东。上为太兴山,下有龙攻渠。荆谷 ,一名“荆谿” ,来自蓝田,至康村入邑界。本名“长水” ,后秦姚兴避讳改焉。水下流合采谷石门水为浐。

    川 浐河川上游也。其地多水田,漕水 由县界坑河分水,约五里西流。

    狗枷泉 在丰梁原东。狗枷嘴水下流入浐渭水 ,在府城北三十里。《淮南子》曰:“渭水多力宜黍。” 按《咸宁志》:在城北五十里,出鸟鼠同穴山,递流自长安入邑界,东去临潼可二十里,沿河民多种黍。其南曰渭阳。《诗》:“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史记》:西伯猎,遇太公渭之阳。又渭水,秦大川也。《汉书》:武帝元光六年,穿漕渠通渭。唐人诗有“渭水自萦秦塞曲” 之句。

    浐水 在府城东十五里,出田谷,至灞陵入渭。按《咸宁志十道志》曰:“荆谿、狗枷二水之下流也。”今按:川,焦戴川及汤谷、采谷、石门诸谷水皆会焉,不独二水然也。《地理志》:出南陵县之蓝田谷,北流入灞。《史记》:秦都咸阳,灞、浐长水。沣、涝、泾、渭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祠之。川宽十馀里,民堤水灌田,产物最盛,沿厓多名迹。灞水, 在府城东二十里,本名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源出秦岭,会浐水入渭。

    潏水 在府城南二十里。一名沈水。发源南山石壁谷,北流经昆明池入渭。按《咸宁志》,其水为太乙、土门、大小义谷之下流。西北流四十里,经申店。西有香积堰,凿神禾原,西南流至香积寺,投滈入沣也。

    沣水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出沣谷,北流入渭。按《长安志》:在城西二十五里。《诗》:“丰水有𦬊” ,即此。镐水 ,在府城西北一十八里。上承镐池,下流合滮池水,注渭。武王迁都依此,水曰镐京。汉曰镐池。

    交水 在府城南三十里。一名湢水。上承樊川,西至石碣,遂分为二。一注沣河,一入昆明池。御宿川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按《咸宁志》扬雄《羽猎赋序》曰:“武帝开上林,东南至御宿川。” 孟康

    《注》曰:“为诸离宫别馆禁御,不得使人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名。”

    樊川 在府城南二十里。汉赐樊哙食邑于此,一名后宽川。唐建华严寺,改名华严川。《一统志》误载入御宿合浐川,号为“三川。” 按《咸宁志》约宽十里许,潏水中流,两岸多水田蔬圃。自义谷西北四十里至塔坡川止,属长安界。

    滮池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诗》:“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是也。亦名圣女泉,一名水池。按:《一统志》发源咸阳县滮池,西北合滈水。

    酒池 ,在府城东北十里。秦长乐宫中。池上有肉炙树。

    昆明池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汉武帝欲伐昆明,穿此以习水战。按《关中记》,昆明池曰“神池灵沼。” 尧治水讫,停船此池。盖尧已有池,汉代因而广之也。

    唐中池 在昆明池北,太液池南,周回二十里。沧池 ,在长安故城中,未央宫池水苍色,故名。太液池 ,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有池以象北海,刻石鲸长三丈,中起三山,以象蓬莱。瀛洲。方丈,汉昭帝、元帝、成帝尝游于此。

    《孤树池 》,在太液池西北。

    影娥池 ,在建章宫,汉武帝所凿以玩月,使宫娥乘舟以弄月影,故名。

    淋池 在长安故城中。汉昭帝元始元年穿此,广千步。池南起桂台以望远,引太液池水。曲江池 ,在府城东南十五里,汉武帝所凿,其曲折似嘉陵江,因名。唐开元中,疏凿为胜境。按《咸宁志》:“本秦𬮿洲,创自汉武帝。故西南隅有汉武泉,涌水成渠。唐初又开凿之,引黄渠水注焉。后残于禄山。文宗太和间,发左右神策军” 三千人淘曲江,修紫云阁、彩霞亭,内出二额,仇士良以百戏迎之,仍敕诸司有创亭馆者,给以闲地,任营造焉。进士及第,宴杏林毕,游曲江,令中使戴花饮酒,缙绅莫不为荣。唐御食红绫饼餤为上。光化中,裴格等二十八人宴于曲江,敕大官赐二十八枚。后土人以石塞泉,水遂涸,今其故道犹存。

    《百子池 》,在汉宫中,尝以七月七日临池,以彩缕相羁为怜爱。

    初池  、“东陂池  、当路池  ” 、大台池、糜池  、牟首池 ,皆在上林苑中。

    蒯池 ,在上林苑中,生蒯草以织席。

    西陂池  、郎池 皆在长安故城南上林苑中。陂、“郎” 二水名,因为池。

    积草池 ,在上林苑中,池中有珊瑚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条,南越王赵佗所献,号为“烽火树” ,至夜景常焕然。

    鹤池 ,在长安故城西。

    盘池 在长安故城西北。

    西苑池 在长安故城中。“隋炀帝大业元年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池,周十馀里,为三神山,储水百尺馀,台观宫殿,罗列山上。北有龙鳞渠,萦纡注池内。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宫树秋冬凋落,则剪彩为花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沼内则剪彩为荷芰菱芡。车舆游幸,则积” 水而布之。“凝碧池 ” ,在长安故城东,《东内苑》。

    《景龙池 》在长安故城东,即兴庆池。

    九曲池 在兴庆池西。唐宁王山池院引兴庆水西流,疏凿屈曲,连环为九曲池。上筑土为基,叠石为山,上植松柏。有落猿岩、栖龙岫,奇石异木,珍禽怪兽。又有鹤洲仙渚,殿宇相连。前列二亭,左“沧浪,右临漪。” 王与宫人宾客宴饮弋钓其中。

    定昆池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唐安乐公主恃宠,请昆明池,中宗不与,公主怒,自以家财穿池,号曰“定昆。”

    鱼藻池 ,在长安故城北禁苑中,引灞河、天壕水涨之。唐穆宗尝发神策军浚此。

    “四海池 ” 在唐西内,一在球场亭之东,一在咸池殿之东,一在望云亭之西,一在望云亭之北。《龙首池 》在唐东内苑。

    隆庆池 在府城东。唐武后时,民家井溢,浸成大池数十顷,号“隆庆池。”

    蓬莱池 在唐苑中。宪宗畋苑中,尝至此池。皇子陂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周七里。秦葬皇子,起冢陂北原上,因名。隋文帝改永安陂。广运潭 即汉运渠,在浐水苑左望春楼下。天宝元年,太守韦坚凿潭运漕,一年而成。元宗御楼,诏群臣临观,名曰“广运。”

    丈八沟 在府城西南十五里,即漕河岸最深处。长杨高柳,莲塘花圃,竹径稻塍,为胜游之地。鸣犊泉 在府城南六十里之鸣犊镇。相传因犊跑鸣得泉,故名。

    《楩梓》谷水 出南山,北流合润国渠,又西北入《豹林谷水》。

    涝水 ,出鄠县南山谷,合渼陂水流至县界入潏水。《山海经》云:“涝水多飞鱼,食之可已痔。” 盖即指此。

    河池陂 ,《水经注》曰:“昆明故渠,上承昆明池,东经河池,亦曰四观陂。”

    圣女泉 ,旧《图经》云:“在县西二十五里,平地涌出为池,周二十步。”

    涌珠泉 白鹿原。其泉方阔数丈,深不见底,涌水如珠,昼夜无息,流百步,临高崖落为瀑布。下有大石龛,溅若云片,谓其岩为“喷雪山。” 岩水下流入贠庄。龙泉 ,在太乙山普光寺上。无坏,尊者每夜谈经,有龙出听,故名。所谓“仰天池” 也。

    干湫 ,《少陵志》:“南去杜祠八里,俗传湫内有龙藏焉,后龙去湫干。”

    水湫 临太乙池

    龙移湫 在太乙谷内,一名南山湫。初在平地,一日风雷移居山上下湫遂化为土。韩愈诗:“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雌雄随。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

    饮马池 在邑治西京兆驿后。明嘉靖中,张正一真人宿京兆驿,恶蛙声聒耳,以法镇之。后池中无蛙声。今废。

    樊川“龙堂泉 ” ,“杏花坪下。” 泉在龙王殿中,遇旱祷雨辄应。

    《通寺井 》,赵景公寺在长乐坊,寺前有井,俗呼为“八角井。” 元和初,有公主夏中过,百姓方汲,令从婢以银棱碗就井盛水,误堕井中,经月馀出于渭河。

    布政司井 在布政司库内。唐李德裕嗜惠山泉水,日令邮致于京师,有异僧言:“昊天观水,惠山泉脉相通。” 李试果然,遂罢邮致,俗传即此井。二龙寺井 在佛殿中稍南。唐开元时创名山亭,即有是井。至宋咸淳癸酉,释昙延设无遮会,登座说法,有二人冕服执简,自井中出,侍立座侧。昙问何神,曰:“弟子井之二龙神也” ,特出听说法,言讫不见。后人有疾,服此水即愈。明成化间旱,都御史陈镒浚井祷雨,立应。井今存,寺僧恒以石覆焉。

    刘公井 在按察司内扶沟。刘自强莅官时凿。时旱甚,城内外渠井咸涸,既穿此井,味极甘洌,因名“刘公井。”

    曹氏井 在参政曹韩别墅,以水味甘,名“甘泉书院。” 后废为民。马氏宅一夕变为咸卤。众皆异之。

    冰井 ,在咸宁县西一里许马医士家,水寒洌如冰,即盛暑人饮不能尽一掬。《城南记》:长安县南八十里太乙玉案山有冰井,深数丈,结冰经暑不消。长安不藏冰,每夏于此井取之。昔人有诗云:“雾檐玉案射波澜,石井冰凝六月寒。” 御井 ,在府善化坊,井水味甘美,唐时以供内厨。

    咸阳县

    毕原 在县北。西起武功,东尽高陵,即王季所都毕地。文王卒于此,武王封弟于此,咸阳原,总此一原。按《县志》,其上文、武、成、康、周公、太公及秦、汉君臣陵墓俱在焉。亦名毕陌,以陵冢之间,人居游者称阡陌也。又名石安原,即石勒建县之所。亦曰咸阳原,以县名也。

    鲜原 ,在县东二十里。《诗》谓“度其鲜原” 者。洪渎原 ,在县北二里毕原之趾,东西一冈,阔七里许。

    高阳原 ,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文王作邑于丰,武王作镐,秦始皇阿房宫,咸依此。

    矩阴原 ,在县西南二十里。

    渭水 ,在县南,经兴平界。

    沣水 ,在县东南三里。按《县志》,自鄠县终南山丰谷流长安界入渭。《老子》云:“丰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尘垢,金铁在中,形见于外” ,文王、武王因得作邑于旁地。

    涝水 ,在县西南二十里。按《县志》:出鄠县潦谷,北流入渭。《山海经》曰:“牛首之山,涝水出焉,西注于潏水多飞鱼,状似鲱,可以疗痔。”

    泾水 ,在县北四十里。按《县志》,出笄头山,一名崆峒山。流咸泾之交曰鹿台,东注高陵。秦中八

    考证

    水咸阳有四焉

    野韭泽 ,在县南八里,有自生之韭,故名。即上林苑旁牛首池。按《县志》坦不树五谷,惟野韭自生于蓬蒿莎草中,东西平开一道,阔十武,长五六里,为文王朝庙之御路,独此地为良田,可耕。

    兰池陂 ,在县东二十五里。秦始皇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丈。亦名“兰池。”

    周氏陂 在县东南三十里,周一十三里。汉周勃家于此,其子亚夫有功,遂以其地赐之。双泉 ,在县北二里。其水甘洌,有药王庙,疾病祈禳,旱干祷雨。

    马跑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唐太宗猎此,马跑地涌泉。按《县志》:“昼夜浪喷珠玑,流声潺湲,澄泓碧澈,大旱不竭,霪雨不溢。”

    兴平县

    黄麓山 在县北一里

    始平原 在县北二里。汉时谓之北芒岩,富人袁广汉于此筑园。按《县志》:“东入咸阳界,西入武功界。” 《三秦记》曰:“长安城北有始平原数百里,无山川湖水,其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有伯夷墓,居人常采薇食之。”

    马嵬坡 在县西二十五里。唐杨贵妃葬处,有冢存。

    渭水 ,在县南二十五里。西发源于渭源县,东流入于黄河。

    清水 ,在县南十五里。东流入渭。

    宋泊 ,在县西二十里,周四十里。

    百顷泊 ,在县西二十五里,周一十六里。曲泊 ,在县西南十五里。

    马牧泽 ,在县东南二十里。南北广四里,东西二十一里。

    醴泉 ,在县东南三十里。唐贞观十二年,自然涌出,其味如醴,饮之愈疾。

    灵宝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汉时边韶得灵符于此,祈请有应,因名。

    汤台泉 在县西一十五里。

    板桥泉 ,在县西十七里。《后魏地形志》曰:“槐里县有板桥泉。”

    马嵬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溉田二十馀顷。五龙泉 ,在马嵬镇西。

    史家泉 在县西三十五里。

    “玉女泉 ” 在县东五里高店寨。

    龙泉 ,一名“温泉” ,一名“姜子泉” ,在县西一十七里。

    清水泉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胡浃桥,湮没久远,变为桑田。顺治十五年,知县徐开熙开,清流荡漾,灌溉七村一十馀里,土人德之。时典史洪廷宪同事,因名“徐洪泉” ,又名“永济泉” ,有《记》。浪井 在县耿祠乡。唐贞元中涌出,有疾者饮之辄愈,远近汲取,朝夕如市。

    临潼县

    骊山 在县东南二里,即蓝田之北山也。山之麓温泉所出,唐明皇更名昭应,上有老母庙。山左肩曰东绣岭,右肩曰西绣岭。按《县志》:“县南里许绵亘而东五十馀里,殷周时为骊戎所居,故名。” 按《长安志》:“天宝元年,更骊山曰会昌山。” 胏浮山 在县境,一名浮胏,即骊山之麓。金斧山 在骊山东南石罅中有斧,以杖抵之则动。

    庆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唐武后时,因风雷涌出,高二百尺,有池周三顷,中有龙凤禾麦之异,武后以为休征,名为庆山。按《一统志》:荆州人俞文俊上书曰:“地气不和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处阳位,山变为灾,以为庆山,臣以为非庆也。”

    凤凰原 ,在县东北一十里。后汉延光初,凤集新丰,即此。唐中宗临幸,改为“清虚原。”

    “石鱼岩 ” 今“石瓮寺。”

    “玉蕊峰 ” 在东绣岭东。

    石骆驼岭 在县西南骊山上。

    走马岭 在县东南骊山上二十七里。

    “燕子龛 ” ,在骊山降圣观南。

    硙子谷 ,在县南七里。

    芝兰谷 即“石瓮谷。”

    金沙洞 在长生殿南。按《旧志》,“山阴多黄金。” 明万历二十五年,有百户段大金首疏,随遣内使赵钦开采,经年所获,尚不足夫匠之费。后以供额不继,因分派地亩。至三十四年遂罢采,民始苏。

    新丰原 ,一名“青原” ,起阴盘至冷口,蜿蜒三十馀里。

    种金原 在县东

    普陀原 ,在县北十五里渭河北岸。

    坑儒谷 在县西南五里。秦始皇坑儒于此,后人号为愍儒乡。按《县志》,谷在县西南二十里。汉卫宏《古文奇字序》云:“秦既焚书,改古文为篆隶,患天下不从,召诸儒至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各异。乃命就视之,方相难未决,伏机发,从上填之以土。” 唐天宝中改为旌儒乡,立庙。兵部侍郎贾至撰碑。

    鹦鹉谷 ,在新丰原,唐中宗改为幽栖谷。《唐书》曰:“此水清,天下平。”

    鸿门坂 在县东一十七里。即汉高帝会项羽处。旧有“鸿门亭” ,今废。

    断原 ,在县北七十里。即荆山尽处,为漆沮冲断,故名。

    阴盘城河水 ,在县东北一十四里。

    石涧河 在县西二里。俗谓之“冷水” ,以别温泉水。硙河 ,在县西六里。上三里许有硙子谷。清河 ,在县北六十馀里。随荆山东下,至黑市桥,转而南至栎阳,复折而东,至相桥,与漆沮合流,西南入于渭,是名交口。

    漆沮,河 名石川,中多圆石,故名,味异。他水自耀州合流,历断原康桥南下至相桥与清水合,至交口入渭。《书》蔡《注》以为自朝邑入渭者,误。葡萄河 发源于富平之温泉,至康桥西流入漆沮。其水微温,冬月不冰,中产鳗鱼蛤蟹之属。五丈河 、清水陂 俱在栎阳,今涸。

    煮盐泽 在栎阳南,苻秦时于此煮盐。

    渭水 ,在县北十五里。按《县志》,自咸宁界来,东流入渭南界。

    戏水 在县东二十五里。源出骊山,即秦将章邯拒陈涉将周章处。按《县志》,“周幽王与褒姒戏于此,故名。”

    冷水 ,在县东四十里。出胏浮山,经阴盘、新丰二原,北流入渭。

    潼水 ,在县西半里。源出骊山谷中,味甘美,异于他水。

    鱼池水 ,泉出骊山,在秦始皇陵北五里,周四里。初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

    牡丹沟 ,在骊山西,两岸尽植牡丹,今犹存。温泉 ,出骊山麓,在县南一百五十步,始皇于此砌石起宇,汉武加修饰。唐建温泉宫。

    《饮济泉 》:在老母殿西南。

    鸣犊泉 在县西北十二里。东西二泉相隔里许。谚云:“一犊没于东” ,泉自西泉出,故名。

    灥澄泉 在县西南五里。

    石塔泉 在县西南十五里。

    平泉 ,在县东五十里。

    阿姑泉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饮马泉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蝎吽井 在县东北七里官道侧。

    八角井 在县西十五里。

    蟾井 在骊山白鹿观中,有金色三足虾蟆。贺兰先生见之曰:“此肉芝也。” 烹而食之,白日飞升高陵县。

    奉正原 在县南十里。旧传汉文帝诞于此。又名降驾原。按《县志》,自泾阳来,过县达临潼,延几百里,高者四五丈,泾、渭之不能北徙者此也。鹿苑原 ,在县西南三十里。通名奉正原。按《县志》,自咸阳来,当泾渭间,阳陵之所在也。

    渭水 在县南十里。按《县志》:发源鸟鼠山五泉,冬夏人可跃涉,历岍、陇、岐、邰、宝鸡、咸阳,北受𣲗汭,南受沣、涝、浐、灞诸水,至高陵而益大,每遇泛涨,弥漫十馀里,然皆南徙不崩,北岸虽崩,数年不过一二丈,故县曰高陵云。东至潼关入河。泾水 ,在县西南二十里。按《县志》,出笄头山,历平凉、泾邠、泾阳,至县上马渡入渭。

    御井 在县西十里,唐高祖旧宅,龙跃宫中井也。梁开平中废。今龙泉寺八角井是。

    莲池 在县东偏

    渭北沟 在奉正原上。或曰:“亦先正引渭水以溉田者,中作而辍。”

    鄠县

    牛首山 ,在县南二十三里。状若牛伏,左右两泉,传为牛乳。

    鸡头山 ,在县南三十里,俗呼为“小武当。” 其形似鸡头,故名。

    五林山 ,在县境内。《汉书》“鄠有五林。”

    子房山 在县境。下有子房庄,土人相传为子房辟谷之处。

    圭峰山 在县境,其形若圭,故名。

    紫阁峰  、白阁峰  、黄阁峰 在县东南三十里。紫阁,旭日射之,烂然而紫,其形上耸,若楼阁然,即杜诗所谓“紫阁峰阴入渼陂” 也。白阁阴森,积雪弗融,三峰相去不甚远。

    大顶峰  、凌霄峰  、罗汉峰 三峰有仙掌,俱在三阁东,明道先生尝游于此。

    终南山 ,《三辅黄图》云:“终南山横直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盩、郿鄠、长安、万年,相去且八百里,既高且广,多出物产。故《禹贡》曰:‘终南,惇物也’。” 惇物也者,即《东方朔传》所谓“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而百王可以取给,万民可以仰足” 者也。吉甫在元和间,核关中、终南所历,而著论郡县,自鄠、郿、武功以至长安、万年,每县皆著《终南》,且曰“在县之某方,某方之几里” 云。今终南山之在鄠者,远三十里,近可二十里。涝峪山 二里有支锅潭,潭南有卧龙石、桃花沟、磨石沟、瓦统沟、仙人桥、化庙湾有仙人碑,不能到。又有十八盘银铜沟、朝阳洞。沿峪两岸,西盩、东鄠,南极秦岭、韩城、郃阳,贩木者多往来其中。

    栗峪山 内有马连岔、车辕坡、石墙沟、逃军庄、东夹沟、西夹沟,山口至黑龙大王岭约三十里许。

    皂峪山 内有东平沟、西平沟,又有子房洞。登临一眺,长安宛然在目。相传为子房卧看长安处,有三仓、廒兵沟、铁楼沟、黄土坡、苦竹沟、石门、仙人迹。自将军石山口至上银铜沟三十馀里。檀峪山 内有𩰚鸡台、锦鸡台。白云山 在檀峪内,与县治相对,下有白云观、老子泉。

    曲峪山 内有莲花山、石灰洞、蒿平潭、石青洞、斑鸠岭,上至一碗泉岭。

    华阳峪山 最高者为“将军山。”

    “黄柏峪” 山 内有土地岭,绝顶有金寺。

    乌桑峪山 内有仙人桥、长仙洞、观音淬、赤干岭。

    太平峪山 :在隋太平宫旁。

    万花山 在太平峪中,又有药王洞、黄崖洞、草坪,其外为隋太平宫。

    “神水峪” 山 内有“睡佛洞。”

    紫阁峪,山 内有紫阁峰。《汉书》曰:“《紫阁图》云:太乙台,圣人得瑞者,宜张乐。” 终南山上

    旨壁崖 在县境

    黄石洞 ,相传为子房受道之处。

    丫髻山 :其形分岐似髻,故名。

    云际山 杜诗云:“夜半月归云际寺。” 即此。高冠谷 ,在县东南三十里。

    渭水 ,秦中名川,《旧志》未载,但涝水入渭,在鄠之元村,是“渭” 即鄠界。

    栗峪口水 源出于清凉山,入于涝,又入白公河。《皂峪口》水亦然。

    阿福泉水 入《吕公河》。

    太平峪水 。峪有长啸洞、重云阁。有凤池,在县东南三十里,阔七步,深二尺,其底多碎砂石,北流入长安县界,合沣水。《十道志》曰:“太平峪水,一名林峪水,即清水渠之上流也。” 今分为众流,以灌稻田。

    檀谷水 ,《十道志》曰:“长乐渠之上流也,源出终南山檀谷,引入白公河。”

    高冠谷水 亦出南山,而北界于丰谷。有石穴、石潭,岁旱祷雨最灵。

    扈阳峪水 ,《十道志》云:“一名扈水,又名马腹陂。” 《水经注》曰:“扈水上承扈阳池。” 王九思曰:“鄠南惟化羊谷有水出焉。” 盖声近也。或本为扈阳,而误为化羊,亦不可知。

    阿姑泉 ,水甚甘,洌下有阿姑庙,为祈嗣之所。没猪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孙谷村,其源澄湛,俗传昔有野猪没而为泉。《图经》曰:“‘按《说文》,猪亦潴也。水所停曰潴’。《尚书禹贡》曰:‘大野既潴’。又曰:‘彭泽既潴,荥波既潴’,皆由水所停耳。” 又曰:“黑水西河,惟雍州、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底绩,至于潴野。” 今鄠县实终南之隈。没,汨没也。盖泉泽即水所停耳。俗神之,非也。今旁有禹王庙。海子 在文义里。河水潆流,有莲不时出,出即瑞应,土人传为灵囿。

    胡公泉 在县西十里。旁有虞思胡公庙,故名。按《县志》,“泉东北流,溉田千顷不竭。竭则岁乃大旱。”

    柳塘 在南山下。紫阳杨奂隐居传道,门生百人,植柳千株,有紫阳泉。

    渼陂 在县西五里。出终南诸谷,合胡公泉为陂。云“渼” 者,以其产五味鱼甚美也。陂周十四里,唐宝历间,敕渼陂令尚食禁采捕。元季为游兵所坏,水涸为田。

    八部泽 ,在县东南十八里,周五十里。

    满地泺 ,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周三里。按《县志》,即高水上源,东北流入长安县冯席村。

    牛首池 张楫曰:“在上林苑西。” 司马相如《上林赋》曰:“濯鹢牛首。” 郭璞注曰:“牛首池在沣水西边,近沣河。”

    冷泉 在双庄

    “吕公河 ” :发源于皂峪,知县吕仲信开自东北,绕城而归于涝。

    白公河 即吕公旧河。知县白应辉嫌其水小易涸,又开檀谷水,自苟村与吕公河汇入于涝。涝水 ,在县西二里,出涝谷,合渼陂水,流至长安县界入潏水。

    沣水 ,在县东,入长安界。

    甘水 ,出南山甘谷,与耿谷水俱北注于渭。丹阳井 ,在县东三十里。元真人马丹阳取此水炼药,故得名。

    蓝田县

    终南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在天之中,居都之南,谓之中南。又曰:此山旋绕于西,连亘千里,至此而尽,故曰终南。东方朔曰:“终南,天下大阻也。” 其地多八石五金异木奇卉之类。唐卢藏用隐于此,因应召,人称为捷径云。

    王顺山 即南山,去县二十里,雄据东南一隅,若翠障然。按旧《图经》云:“昔道者王顺隐于此,后登仙去,故名之。” 旧《志》云:“舜南巡不返,娥皇、女英望舜于此,故又名望舜山。”

    凤儿山 ,在县东六十里。《俗传》常有一禽止此山,众禽争随之,人疑为“凤” 也,因名之。

    倒虎山 ,一名“元象山” ,在覆车山之北。苻坚时,王子年避石季龙之乱,徙于此。

    绣岭 ,在县北四十里,即骊山之阳也。以左右分东西,绣岭之名。唐元宗时,植竹木花卉,错如锦绣,故名。

    龙凤坡 在县南二十里许,盖白鹿原之尾也。其脉融结至凤凰嘴,为汉文帝葬处。

    獐坡 在县西二十里。昔有獐游于此,故名。全山 在县南五十里。峭拔天表,树木森郁,与碧仙洞对峙焉。

    金山 ,在县北四十里。上有金山神庙,以祀风后。

    七盘山 在县南二十里。近北又有䋫坡。《杜氏通典》:“七盘十二䋫,蓝关之险路也。唐剌史李西华自蓝田至内乡,开新道七百馀里,回山取涂,行旅便之。”

    峣山 ,在县南二十里。秦之峣关,以此山为名。蒉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汉高帝引兵逾蒉山击秦军,即此。

    玉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覆车山。《计然》曰:“山出玉英” ,因名玉山。灞水之源出其谷。

    秦岭 在县界,即冢岭。东起商洛,西尽汧陇,绵亘千里,经万壑千谷,不能断绝。盖南山之脊,江河之水,所由分处,故岭南皆谓江,岭北皆谓河。按《县志》:秦岭,天下之大阻也。东西八百里,岭根水流入渭,俗号为八百里秦川者此也。韩文公诗云:“云横秦岭家何在?” 即此山尔。今上有昌黎祠。佥事张楷建。

    横岭 ,在县北三十五里。自骊山东入蓝田界,横截华州,岭下有水,名“横河。”

    白鹿原 在县西五里。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此。《三秦记》云:“盖泰运之象。” 晋苻雄与桓冲战于白鹿原。按《县志》:“其顶平直如截,袤广百五十里。” 《长安志》曰:“南接峣山,西北入万年县界。汉文帝及薄太后陵皆在其上。”

    凉风原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一作“风凉原” ,为雍州福地。按《县志》,南接石门山,北入万年县界。桓公堆 ,在县南二十五里。桓温伐苻坚,坚遣苻雄等拒温于秋思堆,后因名桓公堆。

    虎坷山 在县南十五里许。即辋川之北垞亚峪 ,在县东南,中有翠微寺。

    倾峪 ,在县东五十里。

    铜峪 ,在县东五十里倾峪之西。

    倒回峪 ,在县东南五十里。灞水之源出于此。采峪 ,在县西南三十里,与辋川相并,路通商洛,其水出秦岭,北流

    库峪 ,在县西南五十里。峪有峣关,其水北流,合浐入灞。

    金峪水 ,在县西南。出终南山之金峪,东北而注于浐,又北流经蓝入灞。

    刘峪水 ,一名“青泥水” ,在县东南。

    水, 在县北三里。字,《字典》无。“沙河, 在县北二十里。”

    注水 ,在县北五里,其源发于青冈凹。

    渥水 在县北十里

    土胶河 在县东半里。以其混浊不清,故名之。又名“白马峪。” 源出石鼓山,会里峪诸涧水,西流入县境。嘉靖二年,王科凿渠引水于城中,出东入西,民享田园之利。

    凫峪 ,在县西白鹿原十五里。

    焦岱河 ,在县西三十里许。北注于灞。

    鹿走沟 在县西白鹿原十里。周平王东迁,见白鹿走于此,故名。俗称“卢子沟” ,语之讹也。汤峪河 在县西四十里。

    白牛峪水 ,在县西,北流入灞。

    荆峪水 :发源秦岭之荆峪,西北而流合广峪、库峪、石门峪诸水,自白鹿原东流入浐

    木峪沟水 ,在县西二十里。发源杜家村,居民引以灌田。

    双溪水 在县西二十里獐坡之左右。二水合流,东西绕山腹而下,珠联虹绕,入渠,灌田约数百亩。

    灞水 在县境。按《县志》,古滋水也。其水北流会浐水。水,北入于渭,其源出县东南秦岭倒回峪,西北流九十里入万年县界。旧河岸阔六十丈,今河水涨溢,岸颓为谷,其阔盖不啻数十倍矣。

    狗枷川 在县西五十里。按《县志》,与东孟峪、大峪、雀峪、土门峪五水合流入浐。

    蓝峪水 ,发源秦岭,北经蓝关、蓝桥,西北流入渭。杜诗“蓝水远从千涧落” 即此。按《县志》又名清河,西北流入灞

    辋川 在县南峣山之口,去县八里,水沦涟如车辋然。川尽处为鹿苑寺,即王维别业。按《县志》,川口为两山之峡,川水从此北流入灞。其路则随山麓凿石为之,计五里许,路甚险狭,故谓之匾也。过此则豁然开广,即村墅相望,鸡犬相闻,蔚然桑麻肥饶之地。四顾山峦掩映,似若无路,此关中第一景也。

    石门汤泉 在县西南四十里。唐时尝大雪,此地落即融,有异僧云:“必温泉也。” 掘之果然。咽瓠泉 ,在县北一十里。唐李筌遇骊山老母,授《阴符经》。既毕,令筌携瓠汲泉水,因名。

    泾阳县

    嵯峨山 在县北五十里。一名巀嶭,一名荆山,一名慈峨。山。巅云起辄雨,人以为候。上有三峰,最东曰钵盂台,中曰大台,有仰天池。西有穴曰石窟山,东入三原界。按《县志》,“东抵清谷,西抵冶谷,亘二十里,昔黄帝铸鼎于此。”

    仲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俗传汉高祖兄仲所居,上有仲子庙,一曰中山,以山上有石成“中山” 字者二,故名。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迎至中山,即此。山北入淳化界。按《名胜志》载入富平者,非。石蛇山 ,以石有类蛇首,故名。在县西北七十里临江潭上。

    丰乐原 ,在县东北五十里清谷西岸上,东西十五里,南北五六里。

    清凉原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以上二原,俱逶迤峨山前,宜黍稷。

    《舆车原 》起仲山下,东至冶谷口。

    石安原 ,在县西南七里。秦苻健登此,叹曰:“美哉斯原,怅然有终焉之志也。”

    丰稔原 在县北二里,有宝丰寺。按《县志》,“发自仲山之麓,蜿蜒东南,下至高陵始尽。”

    毕原 在县南十里。按《县志》:西自武功县来,东讫于高陵,在泾渭间,绵亘二三百里。其北邮傍泾者,入县境内,东西三十八里,高二十丈。百顷原 在县西北六十里峨山西南麓,西抵冶谷口,东西十里,南北五六里,高数百丈。长平坂 在县西南二十里,即汉武帝遇怪哉虫处。

    车箱坂 ,在县西北五十里。即冶谷口往甘泉道。

    西城原 在县北四十里。东自天井渠抵洪门监,东西四十里,南北十五里,颇宽饶。昔云阳恃为县西形胜焉。

    金线峪 在县东南二十里南原。

    清谷河 ,北自耀州三原来,从峨山东麓出谷,南流清凉原,乃折而西至大石里,又折而南至辛管汇后谢家村,与冶水合,而复经三原入渭。故老传“山左掩水逆流” ,得其概矣。

    瓠口 秦时郑国自仲山西抵瓠口,凿渠溉田,即此。《水经注》曰:“泾水东南流经瓠口,一名洪门,又名洪口。” 按:凡河流山夹处率名洪,洪口为近之。

    文川 以水村花卉望之佳丽,故名。

    靖川 在清河西折处。唐卫公李靖故居临江潭 俗呼为“龙潭” ,即冶水出谷之潭也。瀑布飞流,喷薄激荡,疑中有神物焉,故名龙潭。泾水 在县南十里,经仲山、九崚山间,出口落平壤而南,逾县入高陵界。

    冶谷水 在县西北五十里。淳化来合清水入渭,即郑子真隐处。山可为冶,故名。一名寒门。焦濩泽 在县西北。郭璞以为池阳瓠中,是也。郑泉 在谷口,因子真居,故名。按《一统志》在县西北七十里。

    流金泊 在县东北三十里峨山南大石仙里之北。东接李家庄界,西接仇家村,今无。

    龙泉陂 ,在县南三里。多鱼蒲之利,今无。《三原县》。

    嵯峨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东峰属县界。按《县志》,一名巀嶭。旧《志》云:“峰峦高耸,其势嵯峨,故名。” 每山巅云起辄雨,乡人视为雨候。其山三面,西南属泾阳,西北属淳化,东北属本县。秀拔苍翠,隐然若笔架状,盖邑之主山也。

    尧门山 ,在县西北。按《淳化志》即石门山。《一统志》载,“在县西北三十里,其山两合如门。”

    浮山 ,在县北二十里。

    白鹿原 在县西北

    孟侯原 在县西北

    天齐原 ,在县西北二十里。西连嵯峨,上有天齐祠,故名。俗名“七里原” ,一名“鄷原。” 清水 自耀州来,至县治北十五里许。出谷口西南与冶水合,贯县而东入渭。

    浊水 在县北清峪水之东,亦自耀州界来。其水浑激,故名。

    五龙泉 在县治东北五龙村。池方一里许,五泉合流,民引溉田,混混不竭。

    神泉 在县治东北四十里。其泉洪澄,岁旱祷之即雨。人以其灵异,故名。一名白马泉。明崇祯七年,旱,知县张缙彦祷于祠下,令乡夫掘神泉,水溢,日灌田数顷。土人争之,乃今岁出祭赛。八年九月,三祷三应。巡抚焦源溥作《记》立石浪井 唐开元十六年二月,京兆三原浪井出。《宋志》曰:“浪井不凿自成,王者清静则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