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511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百十一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十一卷目录
西安府部汇考二十一
西安府古迹考二
职方典第五百十一卷
西安府部汇考二十一
西安府古迹考二 通志州县志合载
咸阳县
毕陌 ,即毕郢,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周文、武、成、康始葬于此。秦谓“池阳原” ,汉帝后功臣陵墓居其半。
渭城 ,即古咸阳,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高赀十二万户实之。汉高元年之新城,武帝元鼎三年称渭城。隋开皇中移于西北三里,为秦杜邮亭址。唐武德六年,始移便桥。
棘门 ,在旧咸阳东北十八里。汉将军徐厉次军于此。
陈涛斜 在县境。唐肃宗在彭原,房琯为先锋,战于陈涛斜。又李晟与李怀光会于咸阳陈涛斜,即此。
咸阳故城 城有三。秦城,在今县东三十里,隋城,在县东二十二里,其城周八里。唐城,在渭北杜邮馆西,崇一丈五尺。
萧城 ,在县东北二十里长陵之北。世传萧何筑城以守长陵,故名。
长陵废县 在县东北三十里。高帝置,去长陵三里。莽曰“长平。” 晋省。
安陵废县 ,在县东三十五里。惠帝置,即周之程邑也。
平陵废县 ,在县东北一十三里。昭帝置,属右扶风。
《冀阙 》,孝公时卫鞅筑冀阙于咸阳,始徙都之渭北宫 。秦始皇破诸侯,遂作宫室于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交处,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各自为区,不相雷同。后世有得其宫殿遗瓦者,尚存“楚国” 等字,精美罕及。
大夏殿 ,在县境。秦始皇移十铜人列于殿前。兰池宫 ,在县东二十五里。秦始皇尝与武士微行,夜出,逢盗于此,使武士击杀,又大索二十日,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尺,名曰兰池陂。《雍录》云:“汉之池阳,即秦兰池之阳,而秦之兰池,即并此池建宫也。” 汉世亦有兰池宫,别在周氏陂。周勃以安刘功赐此陂。陂在咸阳县东南三十里,周一十三里,宫在陂南,唐高祖时,秦王出邠州,饯之兰池,则或为周氏陂南之宫也。
太公钓台 。公,东海上人。《说苑》云:吕望年七十馀,钓于渭渚,三日夜,鱼无食者,望即忿,脱其衣冠。上有农人者,古之异人,谓望曰:“子姑复钓,必细其纶,芳其饵,徐徐而投,无令鱼骇。” 望如其言,初下得鲋,次得鲤,刺鱼腹得书。书文曰:“吕望封于齐” ,旧有庙碑,今虽久废。至于日衔西山,暮气蒸郁,但见台色如晓,变幻万状。景曰“鱼台晚钓” ,在县西一十五里。
细柳营 ,周亚夫屯兵处。汉文帝自劳军,先驱至,不得入,曰:“天子且至军门。” 都尉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 帝至。又不得入。帝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门士请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 帝乃按辔徐行。至营,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帝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 敬劳将军。成礼而去。群臣皆惊。帝曰:“此真将军矣。” 古今以为美谈。景曰《细柳清风》
上林疆境 ,按张衡《上林赋》:“绕黄山而款牛首。” 是其疆境至渭水南岸而极也。《西京赋》曰:“抱杜含鄠,欱丰吐镐。” 则上林之境,渭水以南皆是矣。细柳仓 ,在县东五里,汉有柳市。《郡国志》:“长安大侠万子夏居柳市” ,即周亚夫屯兵营。
杜邮亭 ,按《史》,秦昭王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至杜邮,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自兹遗址血消,烧草复苏,睹青葱以兴思,望庙貌而怅悒景。
曰杜邮春草
信宫 ,在咸阳渭水南。秦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于渭南,亦曰“咸阳宫。”
“清渭楼 ” 在渭水南。
望贤宫 县东数里。唐明皇自蜀还京,肃宗至望贤宫奉迎,德宗西幸,又自望贤宫出奉天城。凌云阁 在故咸阳,秦二世造,其高与南山。《齐兴平县》。
槐里城 ,在县东南十里。即周犬丘之地,秦名废丘。项羽封章邯为秦王,都此。汉高帝三年,更名槐里。魏杨阜徙治小槐里,人因目此为“大槐里。”
樊哙城 ,在县南十五里。汉王袭雍王章邯,邯败走废丘城,令将军樊哙围之,于城西筑台以望,今城南有“武延台” ,疑即此。
章邯都 在废丘,闻韩信修栈道,不设备,后信兵俄至,邯失计,跌足于石上以悔之,有迹存焉。茂陵城 ,在县东北二十四里。武帝于槐里茂乡徙户六万一千,置茂陵县。
章邯台 ,在县东南十里。章邯为雍王,都废丘,故有此台。
习仙台 ,在县东北十六里,崇二丈三尺,汉置北芒岩 ,始平原数百里,其人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汉时谓“北芒岩。” 汉富人袁广汉所居。筑园激流,构石为山,高十馀丈,连延数里。
原氏阡 初,武帝时,京兆尹曹氏葬茂陵,人谓其道为京兆阡。原涉自以先人坟墓俭约,买地开道,大治冢舍,立表曰:“南阳阡” ,人谓之“原氏阡。” 落星石 在县治内,晋穆帝时,有星陨县西南污泽,化为石,色黄白,形如瓮,高五尺。唐韩琮为兴平令,移置县斋。
四马务 ,在县东南二十里,一曰“飞龙务” ,次曰大马务,次曰小马务,次曰“羊泽务” ,地凡三百七十一顷,南渡渭水。
马嵬故城 在县西二十五里。马嵬,人姓名,于此筑城以避难,未详何代人。姚苌时,扶风王骈以数千人保马嵬故城。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归吐蕃,改金县。天宝中,杨妃死于此驿,旁有白土,人谓之“贵妃粉。”
黄山宫 ,在县东南三十里,即北芒之西坂,惠帝二年建。武帝微行,西至黄山。
龙渊宫 ,在茂陵东。汉元光三年起宫,作铜飞龙,故以为名。
仙林宫 ,在县西一十八里。隋文帝所置。文学城 ,在县东十里。永安初,移扶风于文学城,今谓故县城。
武学城 ,在县东十里,崇二丈五尺,与文学城相接。世传二城俱章邯所筑。
古塔 有三:一曰“北塔” ,在宝宁寺后;一曰“南塔” ,在县署西;一曰“多宝塔” ,在县东南十五里。俱唐时建。
临潼县
项王营 ,在县东十五里。谢聚《关中记》曰:“在始皇陵北十馀里。”
官池 在洗头池之北。古石甃砌,状如玉环。或云贵妃小字玉环故似之。上有屋三楹,前后厅壁皆古今名人题咏。明弘治癸亥,知县丁相重修砌,刻成屏,名《萃玉屏》,作记识之。
九龙汤 在官池东,污泥久壅。明万历己未,知县王予爵修治之,覆以厅。
飞泉 ,在石瓮谷。其水瀑布而下如飞。
《丹霞泉 》,与饮鹿槽近。
“饮鹿槽 ” 在朝元阁之南。
《蟾井 拾遗记》曰:骊山白鹿观有井,中有金色虾蟆。贺兰先生见之曰:“此肉芝也。” 烹而食之,白日飞升。
“洗头池 ” ,在玉女池西。
球场 《在宜春亭》之北。
少府监 在县西南
《石婆父圣硙 》,在骊山上二十五里。
“蟒石 ” 在骊山艾叶沟。
《石屏风 》在东绣岭西畔。
虎斑石 在东绣岭侧,其石苔痕如虎豹斑。石兰 在长生殿西。
砥柱石 在石瓮寺谷中。高逾丈,水暴下,冲之不动,故名。今覆以亭,名“飞来阁。”
“迎春坪 ” ,在老君殿前。
升仙台 在白鹿观
打鼓坪 ,在始皇陵东南。
“粉梅坛 ” 在华清宫南。
翠微宫 ,在骊山绝顶,唐高祖武德八年建名。
太和宫,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厌禁内烦热,命将作大匠阎立本再葺焉。笼山为苑,内有含风殿,后废为翠微寺。
老母殿 在县境之骊山西北第二峰。按《授经碑记》云:李荃号达观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其本糜烂,荃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髽髻当顶,馀发半垂,敝衣扶杖,神状甚异。路旁有一火烧树,因自语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荃惊问曰:‘此《阴符经》文,母何得’” 而言之?母曰:“吾受此已三元六周甲子矣。” 于是坐石上,与荃说《阴符》之义。母曰:“日已晡,吾有麦饭,相与为食。” 袖中出一瓢,令荃取水,水既满,瓢重,力不能制而沉。及还,失母所在,但留麦饭数升。荃食之,气血不衰。入名山访道,不知所终。后人建祠,其地益以巍阁。
曲邮亭 ,在县东七里。乃张良追汉高祖处。临渭亭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天狗院 在县西南
御马院 在县西
桑枣园 在县南
东瓜园 、椒园 、芙蓉园。
“西启园 ” 、“西瓜园 ” 俱在县西南。
黄巢堡 ,在县西南二十七里。
张翼寨 在县西南二里。元末兵乱,平章张翼筑寨以据守。闻明兵至,弃走。里民武宗厚率众归。
《枌榆社 别本》曰:“高祖少时,常祷枌榆社。” 后置新丰县,亦立焉。张宴曰:“枌白榆社。在新丰东北十五里。”
烽火台 ,在骊山西第一峰。周幽王与诸侯约,“有寇至举火为信,则举兵来援。” 幽王欲悦褒姒,无故举火,诸侯悉至,褒姒乃大笑。
幽王城 ,又名“幽王垒” ,在县东南戏水岸上。城高八尺,周二百八十步。
戏下 ,按戏水在县东二十七里。以幽王与褒姒游戏于此,故名。《史记》:“项羽军至戏,欲攻沛公。” 畦畤 ,在栎阳东北三十里。秦献公时,栎阳雨金,自以为得金瑞,作畦畤以祀白帝。
骊山故城 ,在县东二十四里。城高一丈五尺,周回四里,晋献公纳骊姬于此。
绣岭 ,《山海经》云:“骊山,其阳多宝玉,其阴多黄金,左右皆峻岭,云霞绣错,因有绣岭之名。” 又西绣岭,唐明皇时植林木花卉,烂如锦绣。
旌儒乡 在县西南五里。师古云:“温汤西南三里有马谷,西岸有坑,故老相传以为秦坑儒处。” 卫宏《古文奇字序》云:“秦既改古文为篆隶,恐天下不从,乃密令冬月种瓜于骊山谷中,温处皆熟。诏博士诸生说之,前后七百人,使往视,因伏机陷之。后人号其处曰坑儒谷。” 唐天宝中,改为旌儒乡。
《阁道 》始皇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马行桥下。今石柱犹存。山上立祠,曰“露台” ,不斋戒,往则风雨迷道。
“佷石 ,在始皇陵北里许。始皇远采,将致之骊山,至此不复动。石形似龟,高一丈八尺,周回十八步。” 皇甫湜有《佷石铭》。
鸿门 在县东七里。汉高祖会项羽处。北有鸿陂,南有坂口,坂长二里馀,堑通原道,南北洞开,有同门状,谓之“鸿门。” 内有曲邮亭,高祖征黥布,张良病强起,至曲邮亭。见上。
安幕坳 ,在县东二十里。高祖幸新丰时,安营幕于此。
栎阳废城 ,在县北五十里。秦献公二年,自雍徙都此。汉元“年,项羽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高祖定关中,初都之。后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 ,因置万年县,以奉陵邑。
新丰城 在县东十八里新丰原。汉高以太上皇思东归,乃于此置县,徙丰人以实之,故曰“新丰。” 并移枌榆四社,街衢栋宇,一如旧制。士女老幼,各知其室,虽鸡犬混放,亦识其家。盖胡宽所营也。太公生平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𩰚鸡蹴踘以为欢,故新丰多无赖少年。
露台 ,《汉书》:“文帝欲骊山起露台,召匠计之,费百金乃罢。” 按师古云:“今骊山顶露台乡有旧址,极为高显,意已成基,而未竟役。”
阴盘城 ,后汉灵帝末,移安定郡之阴盘县,寄理于新丰。后魏太和,移阴盘于县东二十里司马村。
昌陵故县 ,汉成帝以新丰戏乡为昌陵县。交口故城 ,在县东北六十里。
煮盐泽 ,在县南十五里。泽多盐卤,苻秦于此煮盐,周回二十里。
三田村 在县北,田真兄弟紫荆复茂之处。温泉 在县南一百五十步,骊山西北麓。秦始皇于此砌石刱宇,汉武游幸,加修饰焉。《三秦记》云:“以牲祭乃得入,可以去疾消病。” 俗云:“秦始皇与神女游,忤其旨,神女唾之则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洗除,后人因以为验。” 泉有三,其一所名皇堂石井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大冢宰宇文护所造,隋文帝列树松柏千馀株。
“集灵台 ” ,在长生殿侧。
舞马台 在𩰚鸡殿北。天宝中,尝令教舞马四百蹄,目之曰“某家娇” ,其曲谓《倾杯乐》。奋头鼓尾,无不应节。施三层木床,乘马于上,掉转如飞。李靖营 ,在县东三十里。
石瓮 在县之南山半腹悬泉激石,有似瓮形,名“石瓮寺。” 开元中以造华清宫馀材修缮。上有层楼北丘,悬辘轳于栏楯,斜引修绠,长二百馀尺。以汲瓮泉出于红楼乔树之杪,殊称险绝。楼上有元宗所题草书八分书。
僧一行塔 在铜人原。明皇幸温汤时,驻马塔前,徘徊而去。
圣硙 ,石婆父圣硙也。在县东南骊山上二十五里。
赵氏乡学 在县北栎阳。元季,工部尚书赵谅建,有太史欧阳圭《斋记》。
龙台宫 ,在丰水西北,又有“天梁宫” ,皆汉时所建。
华清宫 在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诏阎立德营建宫殿,御汤,名“汤泉宫。” 太宗临幸,咸亨三年,名温泉宫。天宝六载,改为华清宫。益治汤井,台殿环列山谷,明皇每岁十月幸,岁尽乃归。又筑会昌城,即于汤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其宫北向,正门曰津阳门,东面曰开阳门,西面曰望京门,南面曰昭阳门。津阳之东曰瑶“光楼” ,其南曰“飞霜殿。”
御汤。九龙殿 在飞霜殿之南,亦曰“莲花汤。” 《明皇杂录》:“帝幸华清宫,新广汤,制作宏丽,安禄山于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凫雁,仍以石梁石莲花同献,雕镌巧妙,殆非人工。上大悦,命陈于汤中,仍以石梁横亘堂上,而莲花才出水际,上至其所,解衣将入,而鱼龙凫雁欲飞动,上遽命撤去,独莲花至今犹存。又尝于宫中” 置长汤数十,门屋环回,甃以文石,为银楼谷船及白香木船,置于其中。至于楫,棹皆饰以珠玉。于汤中垒沉香为山,以状“瀛洲方丈。” 宫内除供奉两汤外,内外更有汤十六所。长汤每赐诸嫔御,中有玉莲花棒,汤泉喷以成池,又缝缀锦绣为凫雁,致于水中,上时于其间泛钑镂小舟以嬉游。
长生殿 温泉宫斋殿也。有事于朝元阁,即斋沐此殿。山城内多驯鹿,有流涧,号饮鹿泉。及金沙洞、玉蕊峰,皆唐明皇所命名。又有笋殿,殿之侧有魏《温泉堂碑》,其石莹澈,见人形影,宫中号“玻璃碑。”
朝元阁 ,唐天宝七载改名降圣阁。阁南有老君殿,玉石为像,制作精绝。
“观风楼 ” 在宫外东北隅,属夹城,达于内,临驰道,周视山川。其南为𩰚鸡殿、玉女殿 ,今名星辰汤。南有玉女殿,北有虚阁,阁下有汤泉二。玉石瓮,汤所出也。
“七圣殿 ” 殿在宫中,自神尧至唐睿宗,昭成肃明皇后,皆衮衣立侍。绕殿石榴,皆太真所植。南有功德院,其间瑶坛羽帐,皆在顺兴影堂。《果老药室》,亦在禁内。
“羯鼓楼 ” 在朝元阁之东,近南缭墙之外。《荔枝园 》在绣岭下。
梨园 在唐京兆光化门。《北雍录》云:“光化门乃禁苑南面西头第一门,在芳林景曜门之西也。中宗令学士自芳林门入,集于梨园,分朋拔河。开元二年,置坊于蓬莱宫上,自教法曲,谓之梨园弟子。” 至天宝中,即东宫置宜春北苑,命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此是按乐之地,而蓬莱、宜春皆不在梨园之内。安禄山献白玉箫管数百事,皆陈于梨园。文宗幸北军,因幸梨园,命太常卿王涯取《开元雅乐》献诸梨园亭,则为梨园地耳。
重明阁 ,“在四圣殿北,临高倚栏,北瞰县境,如在诸掌。阁下有方池,中植莲花。池东凿井,每盛夏,泉极甘冷,邑人汲之。” 阁南有四圣殿,殿东有怪柏。
白鹿观 ,去县西南十五里。以唐高祖幸温泉。
旁观川原,见有白鹿,遂改今名。观内有老母殿、升仙台。蟾井,《拾遗记》云:“白鹿观井中有金色二虾蟆,贺兰先生见之曰:‘此肉芝也,烹而食之,白日升天’。”
逍遥公园 唐韦嗣立诏拜逍遥公,构别业于骊山凤凰原、鹦鹉谷,有重崖洞壑,飞流瀑水。中宗临幸,改为清虚原幽栖谷。嗣立尝燕集群公,张说为作《东山记》。
步昌亭 ,在故县西南五十里。汉成帝于步昌亭起昌陵,取土东山,与粟同价,靡费巨万,积年无成。
“宜春亭 ” 在开阳门外。
高陵县
左冯翊城 在县西南二里。汉左冯翊即此。毗沙镇 在城西南。或云汉文帝诞生于此。东渭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灞水合渭之地,汉高帝造,以通栎阳道。奉天之乱,刘德信入援,以东渭桥有转输积粟,进屯此桥。李西平于此屯兵,德宗有碑在桥侧。旌表西平克复之功。降驾原邸 ,在县西南崇皇寺。薄后方妊,被吕后妒,出宫,至此柏下诞生文帝,今称降驾原。鹿台城 ,在县南二十五里。县有果园,名鹿苑。唐析置鹿苑县,有鹿台祠,在鹿苑原上。百姓祈祷水旱有验,号“鹿台将军。” 元末李思齐筑城戍此。
御井 在接蜀门西十里,唐高祖旧宅中井也。梁开平中废。
昭慧院古塔 ,在迎翠门东南三里,唐大中年置,比隆昌寺浮图尤为崇高。
龙跃宫 在县西十里。唐高祖旧宅,本名通义宫,武德六年名“龙跃宫” ,德宗改为修真观,内有神尧真容。至朱梁时其宫废。
“如淳宅 ” ,汉平帝时赐淳宅于高陵,有碑颂节文。
莲池 在城东偏。元时,知县王圭引昌连渠水以纳池。今花木皆废而址存。
鄠县
灵台 ,距丰宫二十五里,即文王灵囿之地。中有灵台,高二丈,周围一百二十步。秦晋战于韩原,获晋侯以归,舍诸灵台。按《括地志》云:“辟雍灵沼,无复故基,惟灵台介然孤立。” 今台之遗址尚存。
辟廱 引丰水为之。《三辅黄图》云:“在长安西北四十里。” 然则引、丰同,而居鄠不可考矣。
钟宫城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始皇收天下兵,销为钟鐻处。
故鄠城 ,在县北一里,即扈国也。杜预云:“有扈乡,至秦始改为扈。”
鄠杜 汉宣帝微行,尤爱鄠杜,故鄠杜并称,杜即下杜,至今鄠人自称亦曰鄠杜。
马祖坛 在龙台泽中,每岁太常太仆四时祭焉。
渼陂 在县西五里。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直五味陂,鱼甚美,周一十四里。唐宝历二年,敕“渼陂令尚食使收管,不得杂人采捕。其水任百姓溉灌,勿令废碾硙之用。” 文宗初,诏并还府。元季为兵所坏,水去陂涸,今惟水硙存焉。净土树 ,在县南八里。俗传鸠摩罗什来西域,憩此覆履。土中生树,高四尺许,叶鲜明异常,二月开如杨花,八月结实似小栗,壳中皆黄土。柳塘 县南山下,元杨奂隐居,教授其徒,植柳千株,内有“清风阁” 、“读书堂。”
《瓜牛台 》,即渼陂西南台。一径通幽,四水回环,柳阴稻畦,映带南山之下。
钓台 ,在县南十里,涝水中流,起一洲,高二寻有奇。登高眺远,千峰秀色,逐波俱来,渼陂而外,胜无逾此。
丹阳井 在县东三十里。俗传元马丹阳取此水炼药,故名。
丰宫 ,在县东五里小丰村。周文王作邑于丰,至康王有丰宫之朝。
萯阳宫 ,在县西南二十三里。秦文王所造,汉宣帝甘露二年幸焉。
太平宫 隋建,在县东南三十里草堂寺东。唐高祖避暑之处。南有太平谷,宋程伯淳游此有记。
甘泉宫 ,隋宫在鄠县西南二十里,对甘谷,古以甘泉名宫者三:秦甘泉在渭南,汉甘泉在云阳县磨石岭,隋甘泉在鄠县。惟秦之甘泉,史尝明言在渭之南,而不言在渭南何地。《始皇本纪》又载“始皇通骊山,作甘泉前殿” ,则此宫不在渭。
北,而与隋之“甘泉” 同名两地。若秦之“林光宫” ,则汉甘泉耳。
宜春观 ,《雍录》云:“在鄠县涝、渼二水之旁,汉武帝所建也。” 《水经》云:“涝水迳渼宜春观” ,自与下杜之宜春宫苑,其别甚明。名虽有三,只是两地。龙台观 在丰水西北。《三辅故事》云:“去丰水县五里,今有龙台坊,正当其处。” 旧有龙台驿。空翠堂 在渼陂北岸,宋知县张伋撰记,久而堂废。明嘉靖间,御史方新过使,鄠令王璋重造。前有紫阁,后有菱池,气象清幽。松竹丛中水磨之声不绝。
巢阁 在县西七里。唐白乐天读书处。村名割耳庄,有白沙诸泉。长安逸士张光裕汇泉为湖,种竹十亩,倚树为楼,高七丈,故曰“巢阁。” 冯恭定讲学其上。富平刘解元士龙有《记》纪其胜。甘亭 在县西南五里长水乡。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以其在甘水东,故名。即鄠甘泉。
灵囿 ,按:《一统志》在县东三十里,中有沼曰灵沼。《诗》所谓“王在灵囿,麀鹿攸伏。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是也。
夏有扈氏 。扈本有扈氏之国。《尚书》:“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 孔安国曰:“甘有扈郊。” 《春秋左氏传》:“夏有扈丰。” 杜预曰:始平鄠县有扈乡。《帝王世纪》曰:扈至秦改为鄠。《东汉志》,鄠县属左扶风有扈父亭。
商崇国 ,崇伯子之后也。曰《侯虎》者,实谮文王干纣。
般若台 在姚秦时逍遥园内。又有须弥山。程邑 。《大雅·常武》之诗曰“命程伯休父。” 濮氏曰:“程,畿内邑,在丰。”
“锦绣沟 ”,即渼陂之上流也。从瓜牛台北逶迤而下至渼陂可二里许,夹岸桃柳,值初春时,婆娑蓊�“花光”与水色相映,望之若锦绣然,故名。元季凿陂水涸,沿沟一带悉成稻田,而与渼陂之盛观同归于乌有矣。
双槐 在县治大门内东。宋嘉祐间,程明道先生为主簿时手植,至今已数百年,而老干扶疏,状若虬龙,诚奇观也。邑令王九皋立坊,题诗记之。
屠地 。韩奕之诗曰:“韩侯出祖,出宿于屠。” 按《诗经大全》。屠在鄠县。
大社 在故丰
秦渡 即古丰地,丰水之西岸也,丰旧城在焉。水之北即灵台,今属长安与鄠界。唐高骈《寄李遂良》诗云:“吟社客归秦渡晚。” 则其来远矣。《楚金禅师碑 》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吴通微书。碑唐贞元二十一年立,今在府碑林。
唐太宗《与三藏元奘师对谈图 》,吴思温画,在重云寺东壁,今毁。
“东溪草堂 ” 在圭峰寺。本姚兴逍遥园鸠摩罗什译经处。后为禅院。罗什死,焚之。其舌不坏。塔影甚古。
郑谷别业 谷,盛唐诗人,其《渼陂》诗云:“山前别业依然在,雨里梨花寂寞开。” 盖别业应在渼陂韦庄旧居 。庄,盛唐诗人,有《过渼陂》诗云:“渼陂可是当时事,紫阁空馀旧日烟。” 又有《鄠杜旧居》诗云:“再到山阳事事非。” 谷云“溪鸟尚依依。” 阮咸“贫去田园尽,向秀归来父老稀。” 旧居当亦在渼陂。
清风阁 按《一统志》:“在鄠县南柳塘旁有紫阳泉,元时有杨紫阳名奂者,于此教授。”
“十亩园 ” 即王渼陂书院,内有春雨亭、紫阁峰,阁内有遗像存焉。康对山《石碣》记其胜。
蓝田县
宣曲 ,在县南五里许。今称为“焦马曲。”
将帅堡 ,在县南白鹿原十里,与蒉山相接。前数里即长水。汉长水校尉屯兵之处。
蓝田故城 ,在县西三十里。
白鹿故城 ,在县西十五里,以白鹿原得名。青泥城 ,在县南七里。按峣柳城谓之“青泥城” ,即今县也。旧有青泥坊。
思乡城 ,在县东三十三里。一名柳城。旧传宋武帝入关,筑城于此,南人思乡,因名之。又以城旁多柳,故曰“柳城。”
唐玉山故城 在县东四十三里,有万金堡。咽瓠泉 在县北十五里。旧传唐李筌遇骊山老母,讲《阴符经》日,晡母出一瓠,令筌取水,瓠忽沉。及还,失母所在。今有里,名咽瓠街。〈并载《山川考》。〉蓝桥 在县东南五十里。唐裴航遇云翘夫人及云英处。其桥久废,有羽士王天枝募铁为索
飞控如虹
石门汤泉 在县西南四十里,俗名汤峪。有泉五:曰“玉女” ,曰融雪,曰连珠,曰漱玉,曰濯缨。凡有病者,浴之辄愈。后有白鱼之瑞,神女屡降,立玉女堂于泉侧。明皇赐名“大兴汤院。”
华胥池 ,在县北三十五里,少昊氏母居也。今有陵,及华胥沟、毓圣桥俱存。
玉浆井 在玉山下。有石井深丈馀,本无水,有患病者虔祷之,悬瓶井中,即得水。色白味甘如玉浆,饮之辄愈。
悟真峪 ,在县南十五里。寺有高僧写《涅槃经》,群鸽自空中含水以添砚。
公主洞 ,在县东南三十里会胜寺之上。其地秀倩奇丽,唐公主好道入山,辟此居之。
桓公堆 ,在县南二十五里。晋桓温伐秦,苻坚遣将苻雄等拒温于此,因名。
狗枷堡 在县西五十里。《三秦记》曰:“襄公时,有大狗来下,有贼则狗吠之,故一堡无患。”
芷阳宫 白鹿原东灞水西坂,即秦芷阳宫。秦都咸阳,以此。为风气所钟,王侯太子多葬于此。万金宫 ,在县东四十里。唐开耀间,诏新造凉宫万金宫。
万泉宫 ,唐仪凤三年建。
御羞苑 《汉书》,“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属官有御羞、禁园令丞。” 如淳云:“御羞,地名,在蓝田,其土肥沃,多出御物可进者。” 师古以为即御宿川,非是。
崔氏东山草堂 在玉山下,杜子美《题咏》云:“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可知其清幽。
辋川别墅 在县南峣山之口,去县八里。川口为两山之峡,随山凿石,计五里许,路甚险狭。过此豁然开朗,村墅相望,蔚然桑麻肥饶之地。四顾山峦掩映,似若无路。环转而南,凡十三区,其美愈奇,王摩诘别业在焉。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官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二十景,维日与裴迪游咏其间,旧有《辋川图》四幅,沈国华摹十二幅,举世宝之。
玉谿馆 在县东南四十里。
蔡伯喈庄 在县东南二十里,今名“蔡家湾。” 北关外有冢,乃文姬葬处。
柳公权庄 在县东五里。
石门精舍 在县西南
鼎湖宫 即滹沱,在县东四十里。
昆吾台 ,在县东四十里。汉宣帝霍皇后葬亭之东。
射雁亭 在县北二十里,汉将军李广之庄也。广屏居蓝田山下,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羽。今挂弓树尚存,地名“官庄。”
白鹿观 ,在县西十五里,其基址碑塔尚存。唐亦有白鹿观,在临潼。
华山隈 ,在县北十五里,有洲方二十里。“补天台 ” ,在县东五里许,俗传女娲炼石之所,女娲亦华胥氏所生。
宁民故城 ,在县西南三十里。
桂泉 在县北四十里。泉畔旧有“桂。”
冰池 ,在县东南六十里。唐凿冰之所。
莲花池 在县东五里
锡水洞 在县南三十里。世传久乐和尚以锡杖自蓝桥山下通之,其水遂由山孔经洞边流入辋峪河。
贵人垞 在县西三十里。汉时有贵人葬于此。阿福泉 在县北四十里。世传太白之祖居也。今有太白庙及泉,土人每岁致赛祷焉。
下驾原 ,在县北四十里昭王冢前。盖葬昭王时王侯将相皆从此原执�其下为下驾河济众侯, 在县五十里倒回峪,其神名“石门将军”,每旱祷辄应,因名之。
韩湘子洞 又名“碧仙洞” ,在蓝桥,乃湘子修真之所。
泾阳县
汉故城 ,《旧志》曰:“疑即故云阳县。” 盖故云阳,既云在仙法村,此所指必故县村,昔以为池阳县者也。“池阳” ,或作“沈阳。”
殿下桥 ,在峨山前冶谷河北岸上,汉时有殿,武帝幸甘泉,尝宿于此。今按其地,东北通峨山下,称御道所,而西南适长平坂,亦便西视谷口反不顺,信乎?汉时幸甘泉,道在峨山东,而谓“谷口车箱坂” 为驰道者,误矣。
洪门监 ,掌泾渠事者,在瓠口,今有河渠行司遗址。《旧志》又有“洪池监” ,或讹而重出耳。
折冲府 《旧志》云:“不详所在。” 又有水冲府、仲山府,今俱亡。
山寨 ,在仲山巅,泾水绕其下,可屯兵,金国安抚司所也。
《柳毅传》书台 在县南五里,今名柳家街者是,尚有台址。
温韬寨 在百顷原。后梁开平间,华原贼帅温韬据以为乱者。
长平观 ,新莽时,长平观西岸崩,壅泾水不流。流金泊 ,在县北五十里,黄帝铸鼎处。《帝王世纪》云:“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成,崩于荆山之阳。” 按:阌乡有鼎湖驿,亦传为黄帝崩处。然此地阳为鼎州,其南为湖县,其西为冶谷及仙里、仙法诸村,则鼎成仙去之迹著明。况明庭桥陵去此最近,当以《世纪》为定。又《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 岐东惟嵯峨为大,即古荆山也。
睢城渡 在长平坂下,汉唐通津也。昔晋襄公伐秦济泾,秦人毒泾上流,师多毒死。津口有桥,曰泾桥。《述异记》云:“汉武帝祠甘泉,至此,见女人浴于泾水,乳长七尺,问东方生,以为斋祀,不洁则见。近。” 东曰花池渡,通长安。又东曰宋村渡,通临潼。
迎冬城 在广吉乡。《十道志》云:“本旧池阳县城,城中有尹吉甫碑,后为驿,今废。”
云阳旧县 在县西北二十里文川仙法村,今亡。一在县北三十里,今云阳镇也。镇东有故城址,汉置。
湖城故址 “旧志” 在西南二里,今其地无迹可考。按《县志》“考古诸地志” 固无此县
鼎州城 在今县西北长街镇。唐天授间,析云阳县置鼎州,寻废。
长平坂 ,在县西南五十里。汉武帝上甘泉经此,有虫盘而覆地,色如生肝,头目口鼻皆具。上令东方朔视之,还曰:“此必秦故狱处,愤气所生。” 按《地图》果然。问何以去之,曰:“积忧者得酒而忘。” 以酒沃之,遂消。
焦获泽 在县西北。亦名瓠口,即《尔雅》“十薮” 之一也。朱晦庵训焦、获为两地。按:瓠口今名洪口,郑国自仲山西抵瓠口,凿渠溉田,秦自是愈富。郑岩 ,在县北谷口,汉郑子真隐居于此,一以为在醴泉谷口。
石安原 ,在县西南七里,崇二丈,东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阳界。崔鸿《前汉录》云:“苻健攻张琚于宜秋,还,登石安原而叹曰:‘美哉斯原也!怅然有终焉之志’。”
文川 在县西南,接百顷原。此处水村,花卉望之佳丽,故名。
赫连台 ,赫连勃勃驻兵所,在今桥底镇东有遗址。
瀛州故址 ,在县东南金线峪之黄甫村。台垣故址,东西相向,断础尤存,相传唐十八学士所游也。
孟店 在云阳镇东北二十里。相传李靖屯军所。
智悫寨 在西成原,北临冶谷水。唐宦者曹智悫御黄巢遗址。文塔 ,在县东十五里,邑尚书李世达建,南临泾口,为一县文峰。时袁、黄在李幕,以《堪舆法》覛其地。妙峰禅师规金刹摩鹘之势,收其顶,盘旋十二层,高出云表,为三辅巨观。
望弋宫 在县东南八里长平坂上。秦二世梦白虎啮其左骖,卜曰:“泾水为祟。” 乃斋于望弋宫、鼎湖宫 。晋灼曰:“鼎湖宫,《黄图》以为在蓝田。” 今按:荆山前有鼎州湖县,此宫疑在此处,因并存之。
池阳宫 ,汉武帝微行,北至池阳。宣帝甘露二年,自甘泉宿池阳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