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543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百四十三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四十三卷目录
延安府部汇考三
延安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延安府城池考
延安府关梁考
延安府封建考
延安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五百四十三卷
延安府部汇考三
延安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通志州县志合载
本府。〈肤施县附郭。〉
延利渠 在府城南三里。宋司马光为麟州通判,凿引入城。
城南河 在府城南门外。
杜甫川 在府城南。以上二水,可资灌溉。暖泉 在府城北。泉有七眼,大寒不冻,甚济居人。
神龙洞泉 :在府城西南,居民资汲。
安塞县
延水 ,在城北一百里。
洛水 ,在城西七十里。
洧水 在城西北九十里,入延水。
背水 在城西北
西川水 在城东南
小平川水 在城东南。以上诸水可资灌溉安定县。
灌清谷水 在城东三十里。水清可资灌溉。麻儿河 ,在城西。
潘陵川 ,在城南八十里。
黑牛川 :在城西四十里。
黑龙泉 ,在城北。以上诸水,可资灌溉。
涌泉 :在城北五里。见资灌溉。
清涧县
霍公渠 在城西一百步。明万历乙亥,知县霍文玉开。今废。
石井泉 在城西。宋种世衡城此,以当夏人凿井得泉,赐名“清涧。”
延长县
延水 在城南
翟水 在城南
漱玉岩水 在城东一里。
惠民泉 在县儒学后。水清甘,邑民资汲。鸳鸯渚 即延水下流。以上诸水可资灌溉。《延川县》
黄河 在城东南
滔水川 :在城北五十里。
永平川 在城北。以上三水,可资灌溉。
鄜州
吉子湾水 :在城北五里。见资灌溉。
雒川县
仙宫河 :在城南四十五里。
黄梁河 :在城东七十里。
聿津河 :在城南一百二十里。
厢西河 在城西北二十里。以上四水,可资灌溉。
中部县
上善泉 在城东北。唐刺史崔骈疏引入城,以资溉汲。今废。
宜君县
七里店水 :在城西四十里。
姚渠川水 :在城西七十里。
洛水 ,在城东北八十里。
姚曲川水 ,在城西南一百里。
玉华川水 在城西四十里。以上诸水可资灌溉。
绥德州
龙泉 在城东三十里。其水自石龙口涌出,居民引以灌田。今废。
米脂县
无定河 ,自沙漠地来,经流城下。
饮马河 在城北
溥惠河 在城南。明成化间,凿引入城,民甚便之。
流金河 在城南文屏山下。明正德中,知府罗谕教民作堰,引泉水种稻,民获其利,号“流金堰。” 《葭州》
葭芦河 在城西南
大会川 :在城北二十里。
小会川 ,距城一十里。以上三水,可资灌溉。《吴堡县》。
青河沟 :在城西二十里。可资灌溉。
神木县:〈按:馀县无考。〉
清水川 :在城北五十里。边方士骑赖以汲饮。
延安府城池考 府州县志合载
本府。〈肤施县附郭。〉
延安府城池 ,唐天宝初建。一云“赫连勃勃筑。” 宋范仲淹、庞籍经略时,继修之。明弘治初,知府崔陞复葺之。周九里,高二丈,池深二丈。门三:东曰东胜,南曰顺阳,北曰安定。上建重楼。又有小东门曰津阳,西面依山,上建镇西楼。内祀文昌,范文正所创,后经兵毁。
皇清顺治乙未,知府陈培基同进士赵廷锡重建十
六年六月内大水冲没东城门垣,知府牛天宿修葺。康熙十四年,楼阁尽毁。十八年,知府陈天植捐资重修。楼堞聿新,巍然大观。
肤施县 旧以东郭为城,今俱冲圮。衙舍仓库俱移府城内。
外州县
安塞县城池 ,“元初改建,明景泰中重修,周三里七分,高一丈七尺,池深一丈,有南、西、北三门。” 甘泉县城池 ,“唐天宝初建,明景泰中重修,周三里三分,高二丈,池深一丈,西、南、北三门。” 保安县城池 ,即“古栲栳城,明洪武二年县丞洪道修葺。嘉靖四十年署篆吏目郭邦靖重修。万历三十三年知县陈桂芳相继增修,周九” 里三分,高二丈,池深一丈。崇祯中,截西南角为城。按《县志》,“旧建土城,远不可考。” 明天启间,知县宋明俊砌石垛墙,九里三分。崇祯年间残废,知县黎昌期将旧城西南角截断,新筑一角,仅容百步。
皇清顺治间,知县张嗣贤建南城楼一座、东西城楼。
各一座,至今民皆穴居,并无房舍。
安定县城池 ,“宋置堡。元因为县。明洪武中,千户曹忠重修,周五里三分,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五尺,东西北三门。” 按《县志》:“旧城周围三里三分,南北一街,左右二巷。宋绍圣二年,泾原道经略使章楶所筑者。明正统间,知县杜让接南门筑关城,增廓六里三分,直分四街,曲有四巷,其功倍于旧矣。天顺六年,知县赵通,弘治丙寅知县曹铭,嘉靖间知县张永茂、葛登府,俱增修之。培高浚深,均于城为有功矣。” 城高三丈,基阔五丈,顶二丈五尺,女墙六尺,砖砌墱槽二十八处,壕堑口阔一丈二尺,深如之。关城墱槽四十二处。镇楼五座,四角有飞楼三关俱为瓮城,壮伟尽制。惟旧城南门外有瓮城门,因葛令去任,撤而未建。万历二十四年,知县恽应翼捐俸修葺宜川县城池 。“宋初改建。元至正中,参政朱希哲修。明正统十四年,知县张绎重修,周四里一百二十八步,高三丈,池深五尺,西南跨七郎山。”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陈《扆铭》补筑南瓮城门。
清涧县城池 ,宋康定元年种世衡所筑。明洪武初增筑,周三里五步,高三丈,池深二丈,东、南北三门。正德六年,知县赵辂增修西面外罗城。嘉靖乙巳,副使方远宜筑西、南二面。癸丑,同知何尚贤筑南瓮城。
皇清知县廖元发重修。
延长县城池 ,金大定二十六年,知县董承务始建。明弘治中,知县王绅重修,周四里二百四十四步。北倚砦山,南临延水,东西二门。
延川县城池 ,本元旧址。明正统中,知县王坦重筑,周四里,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二尺。按《县志》:周围五里,高五丈。建东南北三门,东门号“水门” ,旋塞之。明正统间,边圉戒严,邑令王坦为固国计,将西山一段截断弃之,筑垣南北联络。知县陈文以石砌瓮城,方兵道助工。又知县金栋、王行仁、武之屏、毛储元相继重修。
皇清戊戌夏,北门楼倾颓,知县刘谷捐俸修筑。
鄜州城池 有内外二城,宋范仲淹所筑。元吴知院修筑,周二里一百三十步。外城周十里,东滨洛水为患。明成化以来,修筑不一,高四丈,池深二丈。按《州志》:“内城二里一百三十步。南北第一层关厢,外城连山六里。南北第二层关厢,外城连山九里三分。南二层外城门一重,南一层外城门一重,东南小水门一座。南” 内城门一重。东北小水门一重。西城门一座,北内城门一重。
东北小水门一座,北一层外城门一重,北二层外城门一重。内西城内又北门一座,又南门一座,令官民止居内城。西城南北第二层外城,随山因险逶迤蜿蜒而上,达于西山之巅。故明崇祯六年,兵道王楫以“流寇猖獗,城阔而民稀,不便守御,截断二层外城,止守一层外城。十五年,兵道杨彤庭修西山为寨,上倚” 山城为险,下因山麓石畔伐石修筑,作石头城。中面向东南作门曰“凤翼” ,南面向东作门曰“龙盘” ,北面稍向北作门曰“挹斗” ,又东南作小门通泉水,就山阿而南建宪署。乱后下城为墟,官民皆居寨上,民居窑穴。
皇清顺治初年,以下城寥廓,又截断外一层城止守。
内城。十七年,巡道许瑶、知府牛天宿、推官荆柯、知州耿臣捐修。十八年,巡道李荣宗捐俸竣工。凡城陴、女墙、城楼、城门,俱修葺完备,城壕深广俱二丈,周匝城外。按《旧志》,嘉靖初,副使汪珊、知州杜蕙筑堤固城,建龙王庙。十六年,副使吴瀚、知州金万绩,植柳以固堤,号“柳林城。” 十九年,副使谢兰。二十年,副使刘宗仁、知州张旄增建角楼门楼东门曰“瞻洛” ,南门曰“望岳” ,西门曰仰山。二十九年,宋副使增筑南北城,连山,北门曰“镇朔。” 四十一年,水侵东北城圮,副使张西铭、知州苏时化补筑,稍移于内。四十二年,水侵新城圮,知州苏璜又稍移于内,补筑。四十五年,兵备冯舜渔以外城不可守,“南自东南角连西山,北自” 东北角连西山,增城垣二层,自是南北有二重关矣。隆庆六年,兵备程鸣伊增高新城四丈,周垣埤堄,易以砖砌,改建南北东三城门,极其弘壮。南门曰“保鄜” ,东曰“镇洛” ,北曰“威朔” ,门上各建重楼。万历六年,兵备李《釆菲》、知州阎思孝,捐俸将内外旧城城门易砖砌,建以重楼。雒川县城池 ,元佥院胡兴“所筑,缘山阻涧,亦天险也。周二里一百六十步,东、西、南三门,明正德七年筑东郭。嘉靖二十五年知县吉澄重修,万历元年知县李奉昭增修。” 按《县志》:“明正德七年,妖贼李午作乱,东关加筑土城,周三里七分,池深一丈三尺。嘉靖间知县吉澄重修,高厚皆二倍。东、北、南三门,建大楼三座。嘉靖三十年” ,王令因防秋,建城东西门楼二座。万历元年,知县李奉昭增高四丈,加厚一丈,筑敌台一十三座,俱建重楼,并西门大楼各一座,内城添敌楼八座。
中部县城池 旧在沮南。明成化中,改建于此。城卑薄,隆庆六年,知县卫汝霖增筑,周四里一百三十六步,高三丈,因沮水为池。万历元年,知县李迎特筑南城。万历己未,知县江之澨增高数尺。崇祯五年,知县姚一麟筑土城。
皇清顺治初,知县彭圣培重建门楼。康熙二年,知县
金九鼎“增修启东门。”
宜君县“城池 旧无。明景泰中,主簿季仲和始筑,然石砾难城。成化中,县丞杨安因龟山之势,筑削为城,周五里三分,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门二。”
皇清康熙十七年,知县贾有福增修。按《县志》原在龟
山之下,自明末兵燹,俱为灰烬,后改建山上,今有“上城” 、“下城” 之名。
绥德州城池 ,宋鄜延宣抚使郭达所筑。明洪武“中,指挥严渊重加增修,周八里二百八十步,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门四。”
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州王元士重修。按《州志》,绥德卫
与州同城。其制缘岩依阜,环水抱山,东西二里一百八十五步,南北二里三百一十五步,方八里二百八十步。重门四:东曰镇定,西曰银川,南曰安远,北曰“永乐。” 跨门为楼各二。南关接连大城,方六里三十步。门四:东曰宾阳,西上曰上水,西下曰挹秀,南曰“来远。” 建文中,兵变后废。米脂县城池 ,宋、金为砦,元始为县。明洪武六年,守御千户王纲修葺。成化五年,知县陈贵拓东北隅。万历元年,知县张仁复增筑。周五里三分,高二丈九尺,池深一丈,东南北三门。按《县志》:“古名毕家砦,又为银州关,即今上城地。” 至宋改建米脂县城。周围五里三分一千九百零八步,高三丈二尺,阔一丈五分,池深五尺,阔七尺,门三,跨门为楼。东门楼曰“拱极” ,南门楼曰“化中” ,北门楼曰《柔远》。西角楼一座,敌台十二座,舍铺二十四座。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县甯养气补修。
葭州城池 ,宋康定中所筑葭芦砦也。明洪武初年,千户王纲改筑,周二里一百二十步,高三丈,池深一丈,南北二门。天启年,知州卢扬辉重。
加修葺
皇清顺治年,知州武弘祖增修。
吴堡县城“池 ,宋、金为砦,元始为县,周一里七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八尺。”
神木县城池 ,“金为砦。元始为县。明正统八年重修。成化四年,巡抚余子俊增修,周四里三分,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
府谷县城池 ,始建未详。明正德十五年,知县张汝涉因旧开拓,周五里八分,高二丈五尺,因河为池。
延安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载
本府。〈肤施县附郭。〉
延水桥 在城东门外。知府王彦奇建石桥东关,门刊“永济桥” 三字,有记。后大水冲没,遂泯其迹。崇祯间,推官顾咸正鸠工砌石,建大桥。将成后,兵变未竣,复为水没。每岁冬,则架木起小桥,夏初则撤。民苦于涉。知府牛天宿易之以舟,民不习舟。今仍桥。
安塞县
芦关 ,在县北一百七十里。有东西二城基址。
《甘泉县志》阙
《保安县志》阙
安定县
济民桥 在城东南三里,石宫寺之右。
利物桥 在城北一里
镇远桥 :在城北六十里。
通顺桥 在城南十五里。
永安桥 :在城南三十里。
便民桥 在城南九十里。
广惠桥 在城东一里
永济桥 :在城东六十里。
宜川县
马头关 :在城北一百五十里。
乌仁关 在城北一百六十里,金置,元废。广济桥 ,在城南五里,龟背寺之东。
清涧县
老鸦关 在城东一百二十里,通石楼县界。永兴桥 在城南二十里。
南天桥 在城南三十里。
龙门桥 :在城东六十里。
遇仙桥 :在城东八十里。
小桥 在城南门外,以木为之,水发辄被漂没,冬春立焉。
大桥 在城南一里
新关渡 在城东一百二十里。即种公致河东之粟处,堤址犹存。
马灰坪关渡 在城东一百五十里,通山西石楼县。
界首渡 在城东二百里,通山西宁乡县。郭家河渡口 在城东一百里,渡黄河通山西永和县。
崖头渡 在城东一百一十里,通山西、石楼县。
《延长县志》阙
延川县
永宁关 在城东七十里黄河渡口,古今饷道,路通绥德。宋置,元废。
延水关 在城东南七十里。渡黄河即山西永和县界。
清水关 在城东南八十里,渡黄河即山西太宁县界。
通济桥 在城南门外,知县贺璎建。
惠民桥 在城南关外
弘济桥 在城西五里,一名“干桥。”
漩窝渡口 在城东北六十里。渡黄河即山西隰州界。
马家河渡口 在城东南九十里。渡黄河即山西大宁县界。
清水渡 在城东南八十里。
鄜州
直罗关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唐太宗征突厥所开,置直罗县。元省入州,设巡检司。明因之。永济桥 ,在城北十五里。
南石桥 在城南五里
宋公桥 “在城南七里。” 以上石桥。
榆林桥 在城北二十里洛渡口。
故州桥 在城东门外
党海桥 在城西南五十里。
张村桥 在城西六十里。
三川桥 在城南七十里。
寺谷桥 “在城西五十里。” 以上木桥。
雒川县
紫金关 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旧在韩城县界紫金山,明嘉靖十八年,移建黄龙堡内。今名鄜城巡检司。
石家庄桥 在城西五十里,路通西安,两面悬岩百仞,仅可徒行。乡民王文义出粟百石修筑,今可通车。
西三里桥 在县西
北三里桥 ,在县北。俱细如蜂腰,有警则断。“高祖庙西桥 ” ,在县西南四十里,沟深难行。嘉靖初,有道士力筑,今为坦途。
中部县
北桥 在城北今圮
宜君县
“金锁关 ” ,在县南六十里。为西延咽喉重地。《绥德州》
无定河桥 在城外,冬架夏废。
大理河桥 在南城下。冬则徒杠以济夏,废官。菜园渡口 在城东一百四十里,黄河西岸,吴堡县地。明正统间,建巡检司。
米脂县
银州关 ,在城西北一百里,上有古城。
五里铺石桥 在城南
北石桥 在城北,知县张禹谟重修。
“无定河” 木桥 在城西,知县甯养气创修。《葭州》。
桃花关 在东城,下临黄河。
葭芦上桥 在州西故城下三里。
葭芦下桥 在州南故城下五里。
寺子川桥 距州二百二十里。
桃花渡 在州城下
吴堡县
清河沟桥 在城西三十里。
《神木县志》阙
《府谷县志》阙
延安府封建考 府志
秦
翟王 董翳,以郡劝章邯降项羽,羽立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汉元年,汉王兵至咸阳,翳降。高奴城,在鄜州东五里。
汉
安定戾侯 刘贤,燕刺王子。宣帝时封。传子延年,孙昱免。
北魏
河西公 《万公普》,其先世为酋长。魏孝武封清水郡公,神武封河西郡公。子洛嗣。
唐
《延王 》,名玢,元宗二十二子。开元十三年封。兴元初薨。
《鄜王 》,名憬,宪宗第八子。长庆元年封。开成四年薨,子悼顺王嗣。
宋
鄜王 刘光世,保安人。封杨国公,谥“武僖” ,追封鄜王。
元
万户侯 刘〈阙。〉食釆坊州,子孙因家焉。其子泽,掌五门禁都尉。
明
保安怀僖王 ,愍王第三子。永乐元年封之国临洮府。兄隐王奏与永兴王俱留西安府,薨。安定王 ,名尚炌,愍王第六子。永乐十六年以罪废为庶人。
宜川庄靖王 ,隐王第三子。薨荣顺王嗣。薨子康僖王嗣。薨子《思裕王》嗣。薨无子除。
延长庄懿王 ,恭王第六子。嘉靖十年封。薨。长子未封。九子嗣。
延安恭靖王 ,定王第二子。薨,无子,除。
安塞宣靖王 ,靖王第六子。薨,无子,除。
延川端穆王
延安府公署考 府县志合载
本府。〈肤施县附郭。〉
府治 在小东门内,明洪武年建,屡经兵燹,兼大水后多圮,时加增修。寅宾馆、土地祠在左火器库,今毁。
军粮厅 在左今裁
理刑厅 在右今裁
经历司署 在左
照磨所署 在右
司狱司 今裁
税课司 在府门外,今裁。
察院 在街北之东
考院 旧在北门内街之西巷,今毁。
阴阳学 在府门外
医学 在府门外,今俱毁。
僧纲司 在城东南万寿寺。
道纪司 在城内城隍庙。
《乡约》所 在府治前,今毁。
马政院 在城南一百步。明正德间,督理马政、都御史杨一清檄行知府王彦奇建,今毁。延丰仓 在府城北,今毁。
预备仓 在府治南。明成化间,知府崔陞创建前房十二间,廒房二十座。兵毁。
皇清康熙年,知府王廷弼改建“五县新仓。”近例“安塞。”
甘泉、宜川、延长、延川皆输本色于府城,各建仓经收。
延安卫署 在鼓楼街之东。今毁。
肤施县治 在府城东门内,明洪武六年建,兵毁。今在城隍庙街。
预备仓 在府城隍庙东。
养济院 在城南一里
外州县
安塞县治 在城东,明洪武二年建,成化年重修。崇祯间,贼陷城毁。
皇清顺治二年,知县黄瑶略葺后宅三舍,前堂一楹。
未及旧址之半。十八年,知县李暲增修。康熙十八年,知县马震重建二堂
敷政巡检司 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
阴阳学 在县治左
医学 在县治右
预备仓 在县治西
甘泉县治 在城内东隅。明洪武七年建。正统十二年重修,后残毁无存。
皇清顺治十一年,知县余明彝入城,辟草莱,构茅檐。
以居。又二年立堂旧址上。康熙元年知县刘汝植增修。
“阴阳学 ” 在医学旁。
医学 在县治南
预备仓 在县治西
保安县治 在城内正北隅。明洪武癸丑建,万历二十三年重修。崇祯辛未,城陷,贼毁。
皇清顺治九年,知县袁英新建。十六年,知县张嗣贤
增修堂门及吏书皂房,规模少备。按《县志》,“兵燹毁坏,止有遗址。” 明知县黎昌期在南门瓮城栖住。旧城阔大九里三分,将东南角裁断,仅作一角小城,未及百步。知县袁英建正堂三间,寝室三间,中庭三间。顺治己亥,知县张嗣贤增建后厅三间。
察院 旧在县治西,贼毁无存。知县张嗣贤创建正堂三楹,大门、二门、两角门,寝室三间,厨房三间,照壁、墙垣俱备。
阴阳学 ,在县治西,久废。
医学 在县治东,久废。
僧会司 久废
道会司 久废
预备仓 今废
常平仓 俱在县南,贼毁无存。
养济院 在县城外天寿寺前。
义冢 明在县北一里,有碑记。
皇清移于县南二里地名柳树坪,里民王士连输典。
《史马国让踏立界碑》。
安定县治 在城内正西隅。元大德五年建,明洪武年重修。
皇清康熙年,知县张洪谟增修,建二堂。知县朱尚义
建书房三间按《县志》:“在内城街东,另辟一巷,创自洪武间知县周杰。” 大门左为土地祠,旧名马神庙;右为狱,中为仪门。门内旧有戒石亭,左右分列六房。正堂五间,左有寅宾馆、仪仗库,右有赞政厅,后有后堂三间,左右书房各三间。后堂后有衙舍三间,左右厨房。万历间,知县恽应翼建申明亭、旌善亭各一座。
县丞衙 在仪门之右
典史衙 “在赞政厅” 之右,左右隙地,为“吏书公廨。”
察院 在县治东。知县曹铭建,规制宏敞。布政分司署。
按察分司署 :俱与县治对。
府馆 在县街之左面西,俗名“张家司” ,盖冢宰旧宅也。
阴阳学 在县东
医学 :在城隍庙之右。
僧会司 在敕赐崇福寺。
道会司 在万寿宫
税课局 在县治西六十步。今废。
巉口巡检司署 距县五十里。明成化二十年,监生刘昱奏请设立。
广富仓 在县治东北。明成化二十年,建预备仓 联“广富仓。”
养济院 在北城门内
宜川县治 在城内近北,即宋丹州治。明洪武九年,知县高以敬重修,其后随时修葺。
《阴阳学 》与医学近。
医学 在县治西南
预备仓 在县治西
清涧县治 在县内中街之北。明洪武癸丑知县邹宗彝建。万历甲寅知县陈汝元重修。崇祯庚午正堂火,知县牛养蒙重建。按《县志》:“正堂四楹,大门、仪门各四楹,左右角门二楹。堂东西库房各三间,房科共十四间,隶房二间,亭五间,在堂后。” 知县宅在厅后。狱一所,在大门内之右。寅宾馆在预备仓之北。万历丁未知县陈王道建。甲寅,知县陈汝元改建旌善亭、“申明亭” 在大门外左右,今圮,基址犹存。
县丞衙 在堂东,今裁废。
典史衙 在堂西
察院 在县西五十步。明洪武壬戌,知县袁敬建。嘉靖戊午知县王钦、丙寅知县阮孝各重修。正堂三间,东西隶房六间,大门、二门各四楹,左右角门二楹,寝室五间,左右厨厢房各三间。万历丙辰,知县陈汝元奉文重修,增建穿廊五间,内有损坏。
皇清顺治己亥,知县廖元发重修。
石嘴驿察院 兵荒久废。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廖元发于官署旧址建正堂。
三间、后房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大门二楹。重修石嘴驿公署,有记。
阴阳学 久废
医学 久废,遗址无存。
僧会司 在城外东南
道会司 久废无考
预备仓 在大门内之左。三十五间。兵毁,知县廖元发“重修。” 正庭廒房四间,南廒房六间,北廒房六间。
常平仓 在预备仓内。廒房一间,与预备仓南北廒房共一十七间。养济院 旧在北街,后改于北关外,又改于教场演武亭。大兵拆毁无存,遗址尚在。
漏泽园 在厉坛南十步。知县廖元发建,立为义冢。旧《志》载有坊表,兵乱拆坏无存。
延长县治 在城内西北。明洪武间,知县吴宗梅建。成化间,知县卢鉴重修。崇祯十六年,寇陷,城毁。
皇清顺治二年,移山城上。八年,知县张三异《增扩规》
模大备
“阴阳学 ” 在医学旁。
医学 在县治南
预备仓 在县东
延川县治 在城内西南。元至治元年,邑令王恪建。明洪武三年重修。万历间,知县刘宗增修。
皇清顺治七年,知县钱茂秦补修。十六年,知县刘谷
又增修。按《县志》:在城北大阜,本历代故址。明洪武三年主簿王佐拓堂宇,葺门楼,景泰间邑令李琮重修,嘉靖间邑令宋大本重修。
皇清顺治己丑岁,前堂焚毁,邑令钱茂秦于“辛卯岁”
捐赀修建,历三月始告成焉。前堂五楹,题其堂曰:“亲民堂。” 后堂五楹,宅一所,其仪门东西角门戒石碑。六房。寅宾馆明万历间邑令苏廷建。大门鼓楼三楹。成化年间邑令贺璎建。土地祠在仪门外。狱一所在大门西。旌善亭隆庆间邑令王桢建,今弗存。申明亭嘉靖间邑令宋大本建,今弗存。官库旧在县堂东,兵毁,今改建于二堂西。
典史衙 年久圮甚。知县刘谷于丁酉岁捐俸助典史卢裕重修。
察院 在城内东南隅。明洪武四年,邑令马宪建。嘉靖间,邑令宋大本重修。万历间,邑令畅扬、苏廷、王立身重修。大门西旧有公廨一所,兵燹颓坏,知县刘谷于己亥秋建庭三楹,委典史李钦董其事,告成颇速。
布政司署 ,在城内东北隅,旧文安驿也。明正统六年,邑令张辅政建。今坍塌隙地内,改建“准提庵。”
府馆 在县治中街迤北,明成化间建,今弗存。阴阳学 在医学旁。
医学 在县治南
预备仓 旧在县治西,兵变拆毁。今改建于县堂西。
草场 旧在县治西。明季寇毁其垣,知县刘谷于庚子秋捐俸雇夫,四面筑墙,中建门楼一座,以为贮刍场。
养济院 旧在城南西街,邑令陈王道迁北城外。今旧址无存。负郭内有“陶复” 、“陶穴” ,安插孤贫居之。
漏泽园 在城二里。明天启二年,邑令张尔俊捐俸置地。
皇清顺治戊戌春,知县刘谷捐俸再置“义冢”一处,名
关家坪:距县二里。在官厅铺前。有碑记。
鄜州治 在城东门内道署之西。明洪武四年建,永乐九年重修。崇祯间兵毁。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州顾耿臣增扩修葺。按《州志》,兵
火后,知州刘国祯僦民房在山寨内。顺治五年,知州李芳澂始成构,倚山向东,建堂三间。八年,知州刘应科改堂向南,增建大门。十一年,知州江中耀倚山作榭,建“仿欧亭。” 十七年,知州顾耿臣增宅房数间,但崖阿隘小,殊非临莅之所。康熙二年,知州顾耿臣视下城旧治,芟草莱,觅基址,自捐俸金,创建大门、鼓楼三间,仪门三间,大堂三楹,左右库房东西六房二十馀间,过庭三间,二堂三间,内宅大房五楹,廊房一十八间,东西书房各三间。本年七月,倡士民移治于下城,士民各认址盖房,相率移居。下城。土地祠在仪门外左,知州顾耿臣重修。寅宾馆在仪门外左,今存址。监狱在仪门外西,康熙二年七月移治下城。知州顾耿臣复捐俸,因旧址葢造监仓二所于大门之西,较山城更为慎固宽扩。钟楼旧在州治右,万历间移城上。东南角大铜钟,敦厚浑坚,色若鼎彝,声宏闻数十里。考《钟铭》,乃宝室寺之梵钟,唐贞观三年大将军张神安铸。同知衙 在州治右,康熙二年同知王国礼建。堂三楹,东西房各三间,大门宅房俱备。
州判衙 在同知宅右,今裁废。
吏目衙 在同知宅南。康熙二年,吏目韩文旭建堂三楹,宅房廊房俱备。
察院 旧在州治南,废。
皇清顺治间,知州江中耀改创于州治西关,知州顾
耿臣增建大门书房并廊房。
按察司署 在州治西南。崇祯年废。
布政司署 在州治东南,废。
分巡河西道署 在州治东,旧为按察分司。明嘉靖间,副使孙公乐改建。兵燹后,民舍尽毁,惟道署存,门户墙垣倾圮。
皇清康熙二年,河西道李荣宗、知州顾耿臣缮修《一》。
新又建书房廊室数十间,台上亭子三间。自裁“分巡道” 后,多倾圮。
西山道署 今改“察院。”
城守营署 在州治西,旧客使公馆址。
皇清康熙二年,城守营守备叶呈兰因址创修为营。
署
阴阳学 在州治大门外左,今废。
医学 在州治大门外左,今废。
僧正司 ,在开元寺旁。
“道正司 ” 在城隍庙旁。
仓 旧有预备仓、存济仓,既废,知州顾耿臣建二所,一在上城,一在西关。
养济院 在城南门外,孤贫三十七名,按月给粮。
义冢 在南门外一里
雒川县治 在城内东南隅。明洪武间,主簿萧复仁建。正德七年,贼毁。嘉靖二年,孙令重加修葺。万历间,知县陈惟芝又增修。按《县志》:“弘治间,苟令续修。” 嘉靖以后,吉令、杨令署事,宁州刘同知及万历间李、陈、韩、张、萧五令,各以时增修。捕盗厅 在黄龙山城内。
察院 在县治东,主簿萧复仁建,张令续修。分司署 在县治前。万历十八年赵令建。阴阳学 在东关。今废。
医学 在东关今废
僧会司 在圣寿寺
道会司 在《泰山庙》。
预备仓 在县西北
鄜城巡检司署 旧在紫金山,明嘉靖十八年,改建黄龙堡内。
中部县治 在城内街南,明洪武间建。弘治间,知县郑源增修。崇祯癸未,城陷,贼毁。
皇清顺治十一年,知县彭圣培新建于山城“上堂”,“庑。”
《粗备》。康熙三年,知县金九鼎改建。
《阴阳学 》与医学近。
医学 在县治西南
预备仓 “在县旧治北” ,今圮。
宜君县治 在城内西北隅。明洪武间,县丞王文辅建。弘治间,知县李相增修。崇祯辛未,城陷,贼毁。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郑名新建于山城上。康熙十
七年,知县贾有福增修。
《阴阳学 》与医学近。
医学 在县治东南
预备仓 旧在乡,明成化间,知县王泽移于县,今圮。
绥德州治 在城内疏属山下东北隅。明洪武间知州张进建。景泰间知州张轼重修。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州王元士增修“申明亭”、“旌善亭。”
俱在治前鼓楼。唐建州,置保大军节度使,故又名“保大楼” 、“钟楼。” 金大定中铸。射圃亭在东门外数十步。
考院 在城东南。始建无考。
卫署 在城内,洪武中建。
官菜园渡口巡检司署 在河西驿前。
阴阳学 ,“在州治左。”
医学 在州治右
僧正司 在天宁寺
道正司 在九真观,正德年废。
常平仓 在州治内。明洪武间知州张进建。“广盈仓 ” ,在城北山上。明洪武间建。
预备仓 在城南关外
屯仓 明景泰中建,今废。
丰盈仓 “系卫仓。” 同城。
养济院 在城南
漏泽园 在城西
米脂县治 在县东南隅山阜之坡。元泰定四年,县令吕东建。明洪武间,知县王元成复修。崇祯间,城陷稍毁,随时修葺。
皇清顺治七年,知县张禹谟重修。按《县志》,大堂五楹。
吏书公廨东六楹,西六楹。大门鼓楼三楹,仪门三楹,角门左右各二楹。以上俱康熙二十年知县甯养气“重修。” 二堂三楹,系重建。知县宅在堂后,狱在大门内之右。寅宾馆在大门之东,知县甯养气“重修。” 马房旧在大门内之西,今在大门内土地祠之后。知县甯养气创修。
察院 旧赁民房,今在草场街北。知县黄离照创修。
“阴阳学 ” 在医学旁。
医学 在城东门内
僧会司 在城内东北华严寺。
《乡约》所 在城东门内,久圮,知县甯养气始设讲约。
预备仓 旧在小城北,今改县治大门外之东。知县黄离照创修。按旧《志》,仓共四处,俱明洪武间知县包弘建。
养济院 “在东上胡同” ,今废。
漏泽园 在城西
葭州治 在城内北。明洪武八年,同知崔一思建。弘治间,知州沈理重修。后随时修葺,遭乱独存。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州武弘祖增修。
阴阳学 “在州治旁。”
医学 在州治东南
上官仓 在州治北。明洪武间,知州陈守智建。下官仓 在州治东南。明正统间建。
预备仓 旧在四乡。明正统间,知州张明改建城中。
新仓 在州治东南。明洪治间,知州沈理建。吴堡县治 ,在城东北。明洪武二年,知县范平仲建,后知县俞安继增修。
预备仓 在县治内
神木县治 在城东南。明洪武年,知县任奉先建。正统间,知县彭佐重修。
东路道署 在城
监收厅 在城
阴阳学 在县治南
医学 在县治西
预备仓 在县治中
府谷县治 在城中隅。明洪武间,知县齐翱建。阴阳学 在县治东南。
医学 在县治西南
预备仓 在县治东。明洪武间在乡村,天顺间徙于城。
清水仓 在清水营
广济仓 在《孤山堡》。
黄甫仓 在东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