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五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百五十一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五十二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五十一卷目录

     平凉府部汇考一

      平凉府建置沿革考

      平凉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平凉府星野考

      平凉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五百五十一卷

    平凉府部汇考一

    平凉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春秋为朝那故地。秦属北地郡。汉析置安定郡,治高平。晋徙治临泾。后魏于潘原县为武州,属太平郡。后周属原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置平凉郡。唐初,置原州。元和中,以原州平凉县置行渭州。中和四年,复置渭州。宋为泾原路。政和中,置平凉军。金初,为原州刺史。大定二十七年,为泾州支郡,后立平凉府。元初,并潘原县入平凉,化平入华亭,仍为平凉府,隶巩昌便宜都帅府。明仍为平凉府。领州三,县七:

    皇清因之。

    平凉县:附郭。

    汉为朝那、泾阳二县地,属安定郡。东汉省泾阳入朝那。南北朝后魏废为长城县地。后周复置朝那县。隋改平凉县,属平凉郡。唐属原州。宋属渭州。金于县置平凉府。元以潘原县省入。明因之,为平凉府附郭县。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崇信县

    秦属北地郡。汉属安定郡。唐贞元间,陇右节度使李元谅筑三镇屯军此地,为崇信镇。宋初,置崇信县,属凤翔府。淳化初,改属仪州。后州废,以县属渭州。金属平凉府。元因之。明仍为崇信县,隶平凉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华亭县

    秦为陇西郡地。汉为朝那县地。东汉为朝那、乌氐二县地。南北朝后魏置大会镇。隋大业初,始置华亭县,属安定郡。唐析属陇州,为神策军地。五代唐置义州。周复置华亭县。宋改义州为仪州。熙宁五年州废,以县属渭州。金属平凉府。元以化平县省入。明因之,隶平凉府。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镇原县

    秦为北地郡地。汉为高平、临泾、彭阳地,属安定郡。东汉、晋皆因之。南北朝、后魏置高平镇,后为太平郡,兼置原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为高平县,属平凉郡。唐初为原州。天宝初,改为平凉郡。乾元初,复为原州。宋置镇戎军。金改为镇戎州,属平凉府。元改为镇原州,属巩昌路,以临泾、彭阳、东山、三川四县省入。明洪武三年改为镇原县,属庆阳府,后改隶平凉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固原州

    汉高平县地。宋置开远堡,属镇戎军。金属镇戎州。元置开成路。至治三年,降路为州。明洪武初,州废为开城县。成化三年,徙今治。弘治十五年,改为固原州,隶平凉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泾州

    秦属北地郡。汉晋皆属安定郡。南北朝、后魏始置泾州,以泾水为名。隋大业初,改安定郡治安定县。唐复为泾州。天宝初,复为安定郡。乾元初,复为泾州,改县曰保定。宋改彰化军节度。金复为泾州,改县曰泾川,属庆元路。元属平凉府。明因之,以泾川县省入,隶平凉府。领县一: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灵台县

    周为密须国地。汉为北地郡鹑觚县地。晋为鹑觚、阴密二县地,属安定郡。隋大业元年,分鹑觚地置灵台县,取“文王伐密作灵台” 之义。二年,省入鹑觚。唐天宝二年,复置,属泾州。宋、金仍旧。元至元七年,省入泾州。十一年,复置,以良原县省入。明因之,隶平凉府泾州。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静宁州

    汉朝那县地。宋曹玮始筑陇于城,属渭州。庆历三年,以陇于城置德顺军。元祐中,复置陇于县,属秦凤路。金改为德顺州,属凤翔路。元省陇于。

    县,改为静宁州,属巩昌路。明改隶平凉府。领县二:

    皇清因之,编户十四里。

    庄浪县

    春秋、战国时属秦地。秦属北地郡。汉、晋属安定郡。隋、唐属平凉郡。宋因之。元初置庄浪路。大德八年,置为庄浪州。明初为庄浪州,属凤翔府。洪武八年,改为庄浪县,隶平凉府静宁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隆德县

    汉为安定郡地。宋天禧初,置羊牧隆城寨。庆历初,改为隆德寨,属顺德军。金升为隆德县,属德顺州。元属静宁州。明因之,隶平凉府静宁州。

    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平凉府疆域考    府州县志合载

    平凉府疆域图

    平凉府疆域图

    平凉府南图

    平凉府南图
    考证

    平凉府西北图

    平凉府西北图

    本府

    东至西安府邠州界

    西二百里至巩昌府会宁县界。

    南一百四十里至凤翔府陇州“白崖山界,北一百二十里至彭阳灵武监。”

    东南:三百六十里至凤翔府麟游县界,二百里至西安府邠州宜禄界,七百里至省城

    东北二百四十里至庆阳,府宁,环界三千四百里至

    京师

    西南二百九十里,至巩昌府泰安界。

    西北四百七十里至宁夏韦州。

    规方五百里

    平凉县

    “平凉” 为附邑也。东一百一十里至泾州界,西六十里至华亭县界。

    南:四十里至华亭县界。

    北六十里至镇原县界

    东南八十里至崇信县界。

    东北六十里至镇原县界。

    《西南》六十里至华亭县界。

    西北四十里至固原州界。

    规方几百五十里

    崇信县

    府东南八十里为“崇信” ,东二十里至泾州界之《九宫》。

    西四十里至华亭界之“断万山” ,

    南七十里至凤翔府陇州界之“清泥岭。”

    北十五里至镇原界之白水。

    东南十里至灵台界之横渠。

    东北二十里至泾原二县之交。

    西南七十里至凤翔府汧阳界之“六股槐” ,西北三十里至平凉界之“涧沟。”

    按《县志》,初设里七,曰郭下,曰上暖泉、下暖泉,曰拽兵,曰铜城,曰赤城,曰白石。后省为五,废白石、上暖泉。明正德中,又废铜城。崇祯末年,复省为二,曰郭暖,曰拽赤。地僻境狭,不通周道。

    东十里至“九功城” ,为平凉县界。

    西四十里至断万山,为武安监界。

    南二十里至陡沟,为灵台县界。

    北三里至拽兵原,为平凉卫界。

    东南二十里至“木林镇” ,为泾灵之界。

    东北二十里至“暖泉寨” ,为平凉卫界。

    西南七十里至青泥沟,为凤翔府陇州界华亭县。

    府南一百二十里为“华亭。” 东至崇信县界,西至静宁州界。

    南至:无考。

    北至平凉县界

    镇原县

    府北一百三十里为“镇原” ,东一百四十里至庆阳府宁州界。

    西六十里至固原界

    南六十里至平凉界

    北一百二十里至庆阳府环县界。

    东南至泾州

    西北至固原

    固原州

    府西北一百九十里为固原,东一百里至镇原界。

    西二百里至会宁界

    南八十里至隆德界之高岭。

    北三百里至宁夏卫

    东南五十里至华亭界之马蓿坡。

    西北至楚之海剌都

    按《州志》,“东一百六十里至镇原界。”

    北三百四十里至宁夏卫。

    西南一百八十里,至静宁界。

    泾州

    府东一百二十里为“泾州” ,东七十里至邠之窑店。

    西四十里至平凉界之花家庄。

    南三十里至灵台界之盘口。

    北:四十里至镇原界之浅河。

    东南七十里至灵台界

    东北五十里至宁州界

    西南六十里至崇信界

    西北六十里至镇原界之横河,为关西孔道,袤广可二百里。

    《灵台县》:按:“灵台县隶泾州。”

    州南一百三十里为“灵台” ,东六十里至邠州界之卲寨。

    西一百四十里至凤翔府陇州界牌沟。

    南三十五里至凤翔府麟游界之“阎王殿” ,北六十五里至泾州界之“盘口。”

    东南四十里至凤翔府麟游界之“天堂镇” ,东北四十里至邠州界之“枣林。”

    西南五十里至凤翔府麟游界之“丈八寺” ,西北一百二十里至崇信界之“白石镇。”

    按《县志》,“东一百五十里至邠州,四百五十里至省城,三千里至”

    京师

    西二百一十里至陇州

    南一百三十里至麟游县。

    北九十里至泾州

    东西广三百六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静宁州》。

    府西二百三十里为“静宁” ,东五十里至隆德界之神林堡。

    西五十里至会宁县界

    南一百四十里至秦安县界。

    北一百二十里,至固原州界。

    东南一百馀里至华亭界之“小陇山。”

    西南七十里至通渭界

    西北百馀里至安会,为河陇孔道。

    庄浪县:按:以下二县,俱隶“静宁州。”

    州东南九十里为庄浪,东八十里至静宁通变城。

    西八十里至庙隆沟

    南一百五十里至静宁治平川。

    北一百五十里至隆德界之朱庄沟。

    按:静宁、庄浪西暨华亭,有鬼门关、火焰山、宝盖山、麻庵山、大小十八盘山、湫头山、筓头山、龙家峡、美高山,北抵六盘,南北二百里,东西七十里,皆小陇山也。竹树林薮,猛兽窟巢。

    隆德县

    州西一百四十里为“隆德” ,东二十里至六盘关,西七十五里至静宁界之上峡口铺。

    南四十里至庄浪界之“务曹铺。”

    北四十里至固原界之张义堡。

    东南三十里至“高山。”

    东北亦三十里至高山

    西南至底店堡

    西北亦至底店堡

    按县,至东二十五里至华亭县界“六盘关” ,西六十里至静宁州界“乱柴铺。”

    北五十里至固原卫张义堡。

    东南二十里至“美高山。”

    东北二十里至固原州“观音殿。”

    西南三十里至底店堡

    西北六十里至群牧所单家集。

    “由县一百四十里至府城八百里至省城三千六百里” 至

    京师

    规方八十馀里

    形胜附

    本府。平凉县附郭。

    《图经》:“秦陇之地。以山立郭。平凉山川。最为秀拔。” 《寰宇记》。“水土杂于河西。人烟接于北地。”

    宋郑文宝《城萧关议》:“襟带西凉,咽喉灵武。” 元《开成志》:“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河在其北,崆峒阻其南。”

    《金胥鼎》云:“控制西陲,实为要地。”

    《德顺州志》:“陇水环流,绕带河渭。”

    《府志》:“北连朔方,南襟陇蜀,东抵豳、岐,西距安会,包括小陇、崆峒、大同、美高、都卢诸山。渡泾汭而带河、渭,据雍、凉之交,亦西陆都会也。”

    平凉县 横跨南北,山原经络泾流,西据可蓝崆峒,东接泾原,中包韩都。山川雄秀,甲于关塞。崇信县 地狭赋少,不通周道,《易治》。

    《华亭县 》林木畅茂,人民鲜少。承平日久,渐益开辟。

    镇原县 南临泾升,峻阪如山,无峰峦,川多绝涧。

    固原州 ,《旧志》称“市井繁而闾阎疏” ,盖尽之矣。泾州 诸山环萃,泾汭合流,盘礡雄远,气势其盛。

    《灵台县》:无考。

    《静宁州 》,“左枕六盘,右跨安会,前控秦陇,后距萧关。”

    庄浪县 僻居陇山之阴,层山峻岭,谿涧崎岖。《隆德县 》环隆皆山,而长阜断沟,砂石红土,多不毛之地。

    平凉府星野考         府志

    府属总

    《旧志》天文,东井十六度至柳八度为鹑首,于辰为未,秦之分野。而雍州安定入营室一度,乃在并州。雍、并分野,比之九州,天文书独交错谬误。然安定当以营室一度为正,其东南泾、灵分野,亦得井之分。

    平凉府山川考一   府州县志合载

    本府。平凉县附郭。

    白崖山 在石峡西南二十里。

    聚粮山

    平面山 ,俱与崆峒对峙。

    老山 对峙崆峒

    翠屏山 城枕其南。按《明一统志》:“崆峒峰之最高者,俗呼屏风山。”

    石马山 在翠屏东南二十里。

    马岭山 在石马山南二十里。

    草子山 与“马岭” 对峙而最高。

    大方山

    小方山 俱在火龙沟西北。

    崆峒山 在府城西三十里筓头山之东,大统山之西,即黄帝学道于广成子处。有穴曰广成洞,人迹罕到。其东岩有洞曰“皂鹤” ,鹤出洞中飞鸣,故名。西岩有泉,名西岩泉。又有琉璃泉,味俱甘洌。有巨石横亘两峰之间,名仙人桥。傍有石棋盘,传为仙人奕处。其最高曰翠屏峰,顶上圆石累累如珠,一名垂珠峰。对面有香炉峰,一名“香炉台。” 自台俯瞰一巨石,上平下锐,名“倒插石。” 又有青龙洞,在翠屏峰顶,雨晴云辄归洞中,一名“归云洞。” 其下为撒宝岩,相传秦始皇慕广成,巡幸经此。

    寿星山 :在府城南六十里。

    可蓝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一名都卢山。赫连据平凉,屯兵于此。按《明一统志》:赫连定畋于凉州,登可蓝山,望统万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业,岂有今日事。” 俄而有群狐鸣于定旁,命射之,竟不得一,乃叹曰:“此亦怪事也。”

    大统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按《明一统志》,“北有望家山。”

    天坛山 :在府城北五里。一名卧虎山。其西为会盟坛。

    筓头山 在府城西四十里,以形名,泾水所出。《史记》:“黄帝西至于崆峒,登筓头山。” 即此。

    分水岭 在银洞沟南二十里。

    箭括岭 与“马岭” 对峙。

    石门峡 在大统山西十里。

    前峡 泾出峡中

    雕窠峡 在府城南三十里。为群雕往来之路,后峡 泾之北支出焉。

    岨谷 在五龙泉东

    小谷 在五龙泉西,一曰“南河” ,即浚谷。

    大岔谷 在马岭东十里。

    小岔谷 ,在草子山,南抵武安苑六十里。甲岨谷 在小岔谷东。

    打火谷 在草子山东十里。

    番口谷 在浅涧原东南。

    虎山原 在城北里许,涉泾上五里坂。“叶平原 ” 在草子山东十里。

    小芦河原 在虎山原北十里。

    大芦河原 在小芦河原北十里。

    浅涧原 在大芦河原北十里。

    潘原 ,在浅涧原东南。

    草峰原 在番口谷东北五十里。

    佛堂原 在草峰原北三十里。

    卓村原 在佛堂原东北二十里。

    杏原 在虎山西二十里。

    全真洞 ,在府城北五里卧虎山下。元道元贺志贞所居。

    泾水 在府城西北,源发白岩,流入泾州界。按《明一统志》府城西南,东南至邠州界,又东北至西安府高陵县界,会于渭。

    横水 在府城西五十里,源出华亭县界,与湫峪诸水俱入泾。

    胡卢水 源出镇原县颓沙山,下流入泾,本名蔚茹水。《唐志》白草军在蔚茹水之西,即此。湫峪水 ,在府城东三里,北流入泾水。

    柳湖 在府城北三十里,湖畔柳数千株。湫池 在府城东北五十里。其水四时常溢,旱祷有应。

    “五龙泉 ” 与鲜家沟近。

    “鲜家沟 ” 在翠屏山麓。

    干沟 在小谷西

    银河沟 ,在干沟西十里。

    四十里沟 在甲岨谷东。

    涧沟 在草子山东十里。

    “火龙沟 ” ,在杏原西二十里。

    暖泉 按《明一统志》:“在府城北二里,其水涌出,四时温然。”

    崇信县

    凤山 在城北,形如凤翥。巅作柱石,峰与文壁映。其下为芮谷,悬飞泉。

    烽台山 少西五里,最高盘折数十层。昔传烽火,今为砦,可备寇兵。

    三姑山 在断万山左

    五龙山 在县西四十里,距峡口之阳。峰岭蜿蜒,林木蓊蘙,相传为唐时御戎故垒。上有玉帝、三清等祠,药王、观音等洞。明建修,今祠废洞存。唐毛山 ,山名“自唐” ,林木丛生如毛,人皆取材于此。

    王京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

    闭银山 ,在赤城右,山特峻拔,上有“玉帝、真武等祠。”

    花山 在县城南。上列雉堞,繁花木,三时绚烂如屏,俗名“锦屏山。”

    五马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许。山形如五马,故名。

    断万山 ,在县西四十里。险绝难登,有铜城遗址,与武安监接壤。

    文笔山 在县西四十里峡口北岸。奇峰秀峭,状若芙蓉。

    文壁峰 在县东三里。知县武有备筑峰其巅,高四丈五尺,曰“昂龙首。”

    箭筈岭 在赤城南

    殿子坡 在县北五里。下聚贯珠、浓露诸泉之水,由汇口而南流入汭。

    迎驾坡 在县西南三十里。昔太王游畋至此,居民箪食壶浆以迎之。一名“宴驾坡。”

    拽兵原 在县北。唐李元谅破吐蕃,拽兵败北,故名。

    冲天原 ,在县之南境。

    左峪 ,在铜城西南,流入渭。

    湫峪 在凤山右南。流入汭。内有湫,深广里许。土人相传:有蜥蜴怪类,阻雨致旱。明万历间,知县武全文为《文三谯》之怪遂绝。

    散化峪 :在凤山左,南流入汭。

    五马峪 在五马化下,北流入汭。

    通汭峪 在临汭堡右,北流入汭。

    红土峪 在迎驾坡左,北流入汭。

    西寺峪 ,在城西二里,北流入汭。

    《城东峪 》,经城东门折而西,环城之西北以入汭。

    龙峪 ,在县西南四十里。

    神峪 ,在县西南八十里。

    九峪 :距县八十里。在崖底堡南岸。

    对峪 ,在新窑二水之交。

    四峪 在赤城之南,白石之北,四水所汇。峡口 在县西北四十里,两岸峻削,群峰巑岏。汭水自华亭南北二源合流出此。

    赤城川 ,在县西南六十里,至灵台,东北入黑水。

    白石川 ,在县南八十里。即黑水。东至豳入于江。

    汭水 距县八十步

    新柳滩 在城西北一里汭水之滨,旁有稻畦,知县武全文穿渠植柳。

    暖泉 有二,一在县东五里为“上暖泉” ;一在县北十里为“下暖泉。”

    康王井 在县西北郭。昔李武康王元谅所凿,以城中水咸汲远浚,深一丈,径五尺,得甘泉。《华亭县》

    华尖山 在县境,居山之西麓,古为亭,故以名县。

    泉家山 :在华尖山之西。

    烂柯山 :在泉家山西。

    观山 :在烂柯山西北。

    观音殿山 :在观山西,又名“齐山。”

    风洞山 :在观音殿山南。

    十八盘山 :在风洞山南。

    宝盖山 、火焰山 ,俱在十八盘。山极南,绝无人迹。

    瓦狮山 :在《齐山》之北。

    老龙山 :在瓦狮山北。

    尖山 :在老龙山北,陇𪩘也。

    乌龙山 在湫头山北,其上曰“筓头山” ,下有百泉,流为泾。

    高山 :在乌龙山西北,《山海经》所称也。

    六盘山 :在《高山》西北。

    牛营山 ,在县北二十里。古萧关。

    都卢山 在《高山》之东。

    丰台山 :在王母山南。

    瞻仪山 在县东。古以名州。

    五村山 :在丰台山南。

    “三乡山 ” 与白崖山近。

    白崖山 :在五村,山极南。

    土峰山 :与双凤山近。

    双凤山 与石柜山近

    石柜山 在白崖山西南。

    红土山 :在县之东北。

    两亭山 在县北

    仙姑山 ,在朝那山旁,乃朝那之支山也。齐山 ,按《明一统志》在县西十二里

    飞凤山 按《明一统志》:“在县西北一百里,形如飞凤。”

    陇山 ,在县西三十里。北接大漠,南界汧陇,高五十里,冬夏有雪,厥名不一,随地各异,其称王母山 ,在县南一里。

    海龙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上有神洞。

    义山 在县东二里

    湫头山 在县北六十里。山腰有湫池二,其深莫测,遇旱祷雨多应。

    桦岭山 ,在县南一百二十四里。山多桦树。《皛然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

    朝那山 在县西七十五里。

    瓦亭山 ,在县西北一百八十里。即隗嚣使将牛邯所守之地。

    见子岩 在县东四十里。世传人失其子,数载,至此见之,因名。岩内有大小石佛像二十有二。弹筝峡 在县西北一百八十里。风吹流水,音韵铿锵,自成律吕,如弹筝声,故名。唐宋为戍守要地。按《明一统志》“在府城西一百里。”

    石香炉峡 ,在县西北四十里。

    金佛峡 ,在县西北一百八十里,长二十里,峭壁层峙,不见天日,穴中有金佛,故名。当河西孔道。按《明一统志》,“在府城西六十里。”

    松子峡 在石香炉峡北。

    大会坡 在县西北五十里。

    朝那湫 ,在湫头山,渟泓五亩,中有微行。北河 在朝那湫之下流,汇于马峡口,循华尖县城北而东。

    南河 在华尖之南,源于齐山,循仙姑县城之南而东,与北河汇于东峡口。

    新店川 与柴坻川近

    柴坻川 ,在县西北五十里。诸水皆东出水磨川 ,与武村川近。

    武村川 在县境,东至断万山,汇于汭。按《明一统志》在县南十里武村

    屯头川 与三乡川近,流入泾。

    三乡川 在县境。东经崇信、赤城、良原、灵台,而东北汇于泾。

    白岩川 在大会坡西北十里。

    “圣女川 ” ,《化平川》。

    龙家峡川 ,与上二川汇于崆峒之前峡。马支川  、鲍家川 ,皆汇于沙棠川。

    卧阳川  蔡家川

    瓦亭川 俱汇于金佛峡。

    泾水 在县西北八十里。东流入平凉县界。北水 ,在县北一里。东流与汭水合流入泾河。汭水 ,在县东三里许,流入泾水。

    策底水 ,在县北三十里,东流入泾河。

    胭脂川水 ,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东流入泾水。

    《南乱 》出崆峒之后峡,汇于崆峒东麓。

    《北乱 》循府川而东,与崆峒前后峡之水合而为泾。

    暖泉 在县西南六里

    海龙诸泉 东南入汧

    百泉 在大会坡西北十里,流为白岩川木贼沟 ,与延官沟源同。

    延官沟 ,出县西南十八盘诸泉。

    镇原县

    东山 在县东二里,极高峻,其下为旧东山县。大陇山 在鸡头山右二十里。

    玉山 ,在县东十里。多白石,阴雨之夜,明艳如玉,虽数日后,其光不熄。

    鸡头山 ,在县西五十里。隗嚣尝使其将王孟塞鸡头山道,以扼汉兵,即此。

    雉头山 ,在县西三十里,状如雉头。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至雉头山,即此。

    潜夫山 在县北五百步,即东汉王符著《潜夫论》处,上有读书堂。

    桃坡 ,在县西八十里,其地有桃万株。

    风堆 ,在县西十里。独阜上有故台,侧有风伯坛,俗呼为“风堆。”

    和戎原 在桃坡南二十五里。

    泾水 在县境

    高平川水 在县南二百步。源出旧县之大垄山若水谷,一名若水。肥水。蒲水自延水入焉。石门峡水 在大垄山北阜,有水迳流,谓之“峡水。”

    次水 ,在县东北六十里。与若水、东水乱流参差,合而为一,下流入高平川。

    若水 在高平川水出焉。

    一水 在五泉交汇。按《明一统志》:“三水在县西北六十里,流三派,会归一川。” 又有水五,俱出陇山,合而为一,又名一水。

    三川 ,在县西北三十里,一源三派。按《明一统志》:“其源本一流而为三,入高平川。”

    肥水 ,去三川十里。按《明一统志》,在县西北四十里,与自延水俱注高平川。

    莲花池 在县西一百二十步。旱不涸,冬不冱,旧植莲甚广,故名。

    石泉 在县西三百步。水从石孔中出,四时不涸,夏凉冬温,官民汲用。

    温泉 在县境,冬夏常温。

    自延水 在县西,石窦出泉,汲焉。

    蒲川 ,在县东北五十里。按《明一统志》,发源南蒲谷,与灵台细川水合。

    三水 去蒲川十里,与高平水咸,东汇于泾。盐池 在县东,有泉冬温,又有泉可植莲。皆东入高平川。

    太阳湫 在五泉里

    任湫 在新城里

    圣井 在石窟寺

    九龙井 在上作里,以原高难凿,故得名。《固原州》。

    大六盘山 :在州西南七十里。曲折险峻,盘旋

    而上元世祖尝驻驆于此。

    印子山 :在红古城西南十里,绝顶有印迹,如篆刻状。

    马麾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秦苻坚与姚苌战,败奔此。《郡国志》作“马屯山” ,误。

    照壁山 :与炮架山相连。

    炮架山 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许,石城堡之前。四壁峭立,极为崄峻。明成化五年《满四反》据此。

    青羊山 山顶有泉,故名,在平虏所西四十里。“须弥山 ” ,在州北九十里,上有古寺,松柏桃李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

    扫竹岭 在州西北百馀里。其峰高峻,危桥深洞,登者骨悚目骇,土人借以备寇。

    南川 有二,一在州东七十里,名大南川;一在州东南六十里,名“小南川。”

    黑水 有二:一在州北五十里为大黑水,一在州北百二十里为小黑水,合流入黄河。

    徐斌水 在州北三百里。无城堡,居人。

    海子水 ,在州西南三十里。

    甜水 在红古城西门外,味甘可饮。

    清水 在州西南四十里。发源六盘山下,绕城东北,至鸣沙入黄河。

    朝那湫 有二,俱出山间。一在州东南四十里,泉流有声,长五里,阔一里,馀波入清水,即古朝那湫,秦投诅楚文于此。一在州西南四十里,山腰有泉,东西阔一里,南北长三里。《寰宇记》云:“湫渊四十里,渟水不流,冬夏无增减,两岸不生草木,土人谓东海、西海。” 东海东岸有庙,西海北岸有庙,旧传祭龙神润泽侯处。明正统十一年,总兵赵文、兵备景佐,因本城井水苦咸,人病于饮,遂导引于州城入泮池,由西门而入,环流于街巷,自东门而出,公私利之。

    硝河 在州西北一百里。流入须灭都河。干川 ,在州东北一百六十里。

    须灭都河 在州北九十里,流入小黑水。北乱池 ,在州西南七十里。阔有百七十丈,其深莫测,祷雨辄应。

    养鱼池 旧开城西三里,元安西王养鱼处,又名“莲花池。”

    鱼池 在州城南三里。池上有亭,名“后乐。” 嘉靖乙未,总制唐龙建,至今仅存池

    泾州

    兼山 在州北五里许。有重山之义,州之主山也。

    米面山 在州东南五里,二峰峭绝。南北朝卢祖迁为泾大将,指二丘为“米面” ,寇遂遁还,因名。笔峰山 在州南五里,以二峰峭拔而名。树林阴密,景致幽雅。

    回中山 在州西三里。脉自昆仑来,上有王母宫,下临泾水,一名“宫山。” 周穆王、汉武帝尝至此。安仁谷 ,在州东南四十里,古长城砦。昔范仲淹奏遣宋良等控守于此。

    罗汉洞 在米面山东三十里。碧泉洞 ,在共池左。按《明一统志》在废临泾县境。其中水皆青色,四时长流,味苦不堪食。后川河 在乌氏城北十馀里,镇原之横河也。泾水 在州境,自平凉西南来,东南流入邠州界。

    阁川水 ,在州南三里。流入《泾水》。

    汭水 在州西。自崇信界来,东入泾水。又有盘口水、后川水。井见《水利》。

    共池 ,在州北五里华岩海印禅寺内。从地涌出,密人侵阮徂共,即此。

    瑶池 ,在宫山之阳,水从石窦而出,相传王母瑶池,参政迟凤翔有碑。

    百泉 在州西三十五里。泉眼百馀,乱流难计,故名。

    暖泉 在州西五里宫山之阳。水从石出,四时温暖。

    湫池泉 在薛举城东十馀里。

    “朝那沟 ,常瀑涨” ,为州民害。

    灵台县

    苍山 在县东二里。柏林苍翠,蔚然可观。隐形山 在县东北一里。孤峰突起,日中无影,与苍山近。《图经》云:“其色苍翠而地深奥,故名。” 保岩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山势峭拔,回旋百折,巅有泾台,云雾所出入处。一名九顶峰岩山台山 在县治北。山多奇木异鸟,甘泉秀石,而荆花尤茂,一曰荆山。按《明一统志》固原州南三里亦有台山,以上有“烽火台” 而名。

    离山 ,在县西南二里。状如象形。面北有至定寺,乃僧孺之别墅也。

    虎山 ,在县西北一里许。古有太清观。

    兼山 ,在县西九十里。出《旧良原县》。有“重山” 之义,乃泾州主山。

    马鞍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凤凰山 ,在县北十里。其状如凤,俗谓之“上山凤。”

    书台山 ,在县东北五里。多奇木异兽,泉甘石秀。隋皇甫元晏读书处也。

    白石原 在县西北。首起旧良原,县西南三十里,东下三十里,分为二原:一良原,一杜原。卧龙原 在县东十里。

    望儿原 在旧良原县东三十里。

    白云洞 ,在县南一里,元清虚子炼丹处。“三香水 ” ,在县东十五里,源出麟游县东,亦名“三交水。”

    细川水 ,在县东南二里。上流与蒲合。

    达溪川 即县之西川。源发陇之五马山,至邠之梁山入泾、邠。《志》云“梁山黑水” ,即此。

    妲己川 在县西七十里。旧传妲己生于此。三女川 ,在县西九十里,即密康公受三女奔处。

    蒲川 县之南川也。自凤翔分水岭发源,夹苍离而出,与达溪合。

    小庵川 在县南二十里。自麟游大贤里至川口,与蒲水合。

    兔儿川 ,在县西二十里。

    “温冷泉 ” 出保岩山之阴,半温半冷,疾者洗涤即愈。

    悬泉 ,在县西一百三十里横渠镇。石崖数仞,上覆如幕,分流下注,若柱若帘。

    甘泉 ,在县北十里。水味甘美。

    马跑泉 在县西一百二十五里。俗传秦王至此,马跑泉出。

    后沟 源自景村,经县东北流入达溪。其水甚甘,一邑食之。

    范家沟 在县西北。流入达溪,其水亦足一方之养。

    静宁州

    陇山 ,在州东一百五十里。旧水洛县,乃水洛川及《犊奴水》所出,以近陇州之地,因名。

    横山 在州北十里

    石门山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两峡平分,斩截若门。刘沪破氐羌于此。按《明一统志》作“石门峡。” 山石如门,其路斩截,即陇山北陲也。

    武山 在州南七十里,多产奇花异卉,四五月间,炫烂夺目。

    宋家山 ,在州西南八十里。多牡丹,百种千叶,无色不备,奇艳绝伦。

    孙家山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派接秦陇诸山,号“陆海” ,林薮渊泽,深不可测。

    旗鼓山 ,在旧水洛县南一里,形似得名,乃刘将军防御西夏处。

    主山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其中沃野旷阔,山势环抱,溪水潆洄,松桧竹花菁葱掩映。

    上峡山 ,在州东五里。

    翠屏山 在州南五里

    西岩山 在州西七里

    咸底山 :在州西十里。

    龙家峡 ,去通遍川三十里。

    石马坪 在州西。每夜静,见群马食田,众以百矢射之,遂泯迹。次日视之,乃石也,因名。通遍川 ,在州东一百五十里。

    麻家川 蒲芦川

    仁当川 俱见《水利》。

    水洛川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源发陇山,流合犊奴川,经石门峡,西南入秦州界。

    干硙川 在州东三十里。有温泉。

    张麻川 ,在州东一百四十里。

    威戎川 在苦水南三十里,有槛泉。按:《明一统志》,“宋于此置威戎堡,金置威戎县,故名。”

    阳三川 ,去威戎川六十里。

    犊奴川 流入渭

    垂家川 ,过阳三川,入于渭。

    底店川 在垂家川左

    《人当川 》在底店川南。

    高家堡川 在人当川西二十里。

    天麻堡川 在高家堡川右二十里。

    抛龙川 ,去天麻堡川五里。

    好水川 在抛龙川北十里。

    苦水 在州西五里。源出固原之须弥山,味苦不堪用。

    甜水 在州西南三里。源出六盘,其味甘美。温泉 ,在州南五十里,隆冬激磨不冻。

    庄浪县

    龙盘山 ,在县南四十里。状如盘龙。

    游龙山 在县北一里

    樱桃原 在县西三十里,花时其地如雪。杏花冈 ,在县东三里。

    牡丹岔 在县西三十里。旧传多产牡丹。“阳三川 ” 在县西南七十里。山阳有三川,故名。寨子川 在县北十里。

    曹务川 在县北三十里。按《明一统志》,“川旁有姓曹名务者居之,故名。”

    苦水川 在县西二十里。按《明一统志》:“其水味苦。”

    隆德县

    六盘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古谓之“络盘道。” 美高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山高耸秀,底堡水出焉。

    襟山 ,在县南十里,状如衣襟。

    莺架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

    象山 在县北

    龟山 在县南二里

    峰台山 ,去状元山一里。

    笔架山 在县西二里。一名燕家山。

    旗山 :去笔架山一里。

    鼓山 去旗山二里

    凤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

    饱马岭 在县南十五里。

    汤羊岭 在县西北十五里。

    状元峰 在县南一里。峰巅秀丽,迥出群山,相者以为有状元气,故名。

    得胜坡 在县西二十里。明马端肃文升于此破敌。

    祭旗坡 在县南六十里。宋曹玮征吐蕃,盖祃焉。

    凉殿峡 在县南七十里。元太弟避暑处。清流河 在县东。

    南源河 ,在县南一里。出高美山。

    曹务河 与底店河近

    底店河 在县西南四十里。

    底堡河 在县西一里,出高美山。按《明一统志》其西有堡,故名。

    红城河 ,在县西北四十里。出《灵湫》。

    苦水河 ,去红城河二十里。

    旧隆德河 ,去苦水河三十里。

    各道河 在县北二十里,北乱湫之流也。好水川 ,在县西二里。宋任福违韩琦节制,败于夏人,即此。

    武延川 在县西北七十里。昔有武延者居此,故名。宋曹玮知渭州,破章悝族于武延川,即此。马兰川 ,在孤树川西三十里。

    孤树川 ,在县北三十里,旁有“孤树。”

    通边川 ,在县南六十里。

    六盘水 在县北

    灵湫 在县东四十里。四时常溢,旱祷有应。按《县志》,“县东北三十五里山麓中,周回三里,深不可测。始于春秋。上建惠泽大王庙,邑人遇旱,祷雨于此。”

    马侍郎泉 :在北城下。

    龙泉 在得胜坡下

    线泉 在汤羊岭

    马跑泉 在底店

    涌泉 在神林堡。颇多温暖,冬冱时不凝冻。“玉皇湫 ” ,在县北二十里。

    圣母湫 ,在县西三里。

    黑水龙王湫 ,在县西北三十里。

    雷公湫 ,在县治百步许。

    观音湫 有二:一在县南十里,一在西四十里。莲花池 在县东一里山下石中涌水为一方池流出。又为一圆池,上建龙王庙,又名为“龙王池。” 土寒,不生莲花,不知何因得名?或地宜古今亦有异欤?

    官泉 在儒学东二十步,其水四时不涸。温泉 ,在县东南一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