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六百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六百一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六百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一卷目录

     顺庆府部汇考一

      顺庆府建置沿革考

      顺庆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顺庆府星野考

      顺庆府山川考

      顺庆府城池考

      顺庆府关梁考

      顺庆府公署考

      顺庆府学校考

      顺庆府赋役考

    职方典第六百一卷

    顺庆府部汇考一

    顺庆府建置沿革考      总志

    本府

    《禹贡》梁州之域。商末,入于卢彝。周建巴子国。春秋时,为巴国地。秦惠王灭巴,初置巴郡。汉为充国、安汉等县地,仍属巴郡。汉末,刘璋分垫江以上,仍为巴郡,治安汉。晋属巴西郡。刘宋分置宕渠郡。隋省宕渠郡入巴西。唐初,地属隆州,寻置果州,治南充,寻复旧。大历中,又改充州,寻复旧。五代蜀置永宁军节度。宋初,以州隶梓州路,宝庆间,升顺庆府。元置东川府,又改顺庆路。明仍改为顺庆府。领州二,县八:

    皇清因之。

    南充县

    汉巴郡充国地。晋属巴西。宋置宕渠郡。隋废郡为南充县。唐立果州。宋为顺庆府治。元并汉初县入焉。明因之编户八里,为顺庆府附郭。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西充县

    汉安汉地。晋置西充县,属巴西郡。梁置木兰郡。西魏改“晋城。” 唐复改西充县,属果州。宋、元、明俱因之。编户八里,隶顺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蓬州

    汉宕渠地。晋置巴西郡。梁置伏虞郡。周置蓬州安固县。唐复置蓬州,治大广县。宋以蓬池县为州治。元置蓬州路,后复为蓬州,治相如县。明以相如县省入编户六里,隶顺庆府。

    皇清因之。领县一,编户三里。

    营山县

    汉宕渠地。梁置相如县。隋属巴西郡。唐置朗池县,属果州。宋改营山县。元、明俱因之,编户三里,隶顺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仪陇县

    汉阆中地。隋废,县属隆州。唐置方州,寻废,以县属蓬州。宋因之。元并蓬池、伏虞二县地省入。明因之,编户六里,隶顺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广安州

    汉巴郡之宕渠、垫江、安汉三县地。晋属巴郡。唐为果、渠、合三州地。元置广安府。明改州。编户一十里,领县三,隶顺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渠县

    汉宕渠地。晋属巴西郡。后魏置流江郡。唐为果州。元因之。明改县,省流江入焉编户十里,隶顺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大竹县

    汉宕渠地。晋属巴西郡。隋置宕渠郡。唐分宕渠县东界大竹属蓬州,入邻山县。宋复置渠州。元并邻山、邻水二县入焉。明改今属。州编户十三里,隶顺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邻水县

    汉属宕渠地。晋巴西郡。齐宕渠郡。梁立邻水县,于县置邻州。西魏改邻山县置邻州。元复立,并邻山入焉。明复分大竹地置邻水县编户十七里,隶顺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考证

    顺庆府疆域考        府志

    顺庆府疆域图

    顺庆府疆域图

    本府。南充县附郭。

    东至梁山县界,六百二十里。

    西至盐亭县界,一百四十里。

    南至定远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南部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蓬溪县界九十里。

    自府治西至省城六百二十里,至

    京师一万五百二十里

    东西广七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西充县:

    去府治西八十里 。八至未载。

    蓬州

    去府治东一百四十里 。八至未载。

    营山县

    去州治东六十里 。八至未载。

    仪陇县

    去州治北一百八十里 。八至未载。

    广安州

    去府治东二百一十里 。八至未载。

    渠县

    去州治北一百三十里 。八至未载。

    大竹县

    去州治北一百六十里 。八至未载。

    邻水县

    去州治南一百里 。八至未载。

    形胜附

    本府。南充县附郭。

    开《汉志》:“嘉陵、大江襟带于左,金泉、栖乐雄峙于右。”

    《方舆胜览》。“依山为郡,接连汉中” ,

    郡山矗于四望,溪水迤其西南。

    《蓬州图经》:“溪山奇秀,两峰高峙,屹然霄汉。山多兰菊,春秋开时,香满山谷之间。”

    《寰宇记》:“南邻渠水,东枕大溪。”

    宋何行中《广安军驻泊记》:“南连巴徼,北接通川。” 渠江《图经》:“东流篆水,西倚秀屏,南望猊峰,北接马瑙。”

    《南充县志》:“山川连绵,翩跹舞凤。西湖十里,荷香青居,朱凤白塔龙门,插汉回旋,多仙人窟宅。” 西充县

    《凤台》《鹤鸣》,雄峙东西。《孝廉》《仙林》,屹立左右。群峰环抱,渠水潆洄。

    蓬州

    连巴引梓,蔽蜀控夔。双凤飞其左,五马驰其右。嘉陵漾其前,翠屏绕其后。东有黄合之奇,西有洪崖之固。南有合峰之险,北有清溪之流。群山环拱,大江襟带。

    营山县

    前拥翠屏,后据云凤。芙蓉拱。左太白接后《仪陇县》。

    金城、仪陇,拥于西北。伏虞、龙源,峙于东南。《广安州》。

    南建巴徼,北接通川复岭,西横西江,东下渠县。

    “渠江潜渝” ,襟带于左;玉环宝珠,环拱于右。封疆介夔梓之间,歌舞带巴、渝之俗。

    大竹县

    南引巴渝北抵通达

    邻水县

    首连夔达,尾引巴渝。海宝崑楼,耸于西北。卧龙邻谷,介在东南。地间賨垫,水会岷江。

    顺庆府星野考        总志

    府总

    参井之分鹑首之次

    顺庆府山川考    总志府志合载

    本府。南充县附郭。

    果山 层峰秀起,上多黄柑。晋御史陈寿归隐于此。宋邵伯温诗:“昔从遨游盛两川,充城人物自骈阗。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 金泉山 在治西,唐仙女谢自然于此,白日飞升,上有石像。宋李宏诗:“昔时谢女升仙处,此日遗踪尚宛然。蝉脱旧衣留石室,龙飞流水涌金泉。碑书故事封苍藓,殿写真容锁翠烟。” 薄暮岭松听鹤唳,犹疑仿佛是神仙。

    西山 其来千里,郡中名家多卜地于此。宝台山 在治西,与金泉山相对,上有览秀亭。朱凤山 在治南十里。相传尔朱仙及李淳风修炼之地,其丹井尚存。苏子瞻偕黄鲁直居此,岁馀,鲁直书《准提咒》刻石,今遗碑尚在。

    鹤鸣山 在治东十里。相传谢自然升仙之日,有鹤飞鸣于上,旁有紫云亭。

    栖乐山 在治西十里。相传谢自然升仙之日,仙乐振响峰顶,因名。旧有“驭风亭。”

    清泉山 在治北十里,有古刹,俯瞰龙门诸山。舞凤山 在治西北十里。状若凤翔。

    大方山 在治西,谢自然栖真于此。又有小方山,与此山相峙。千峰百岭,周回缭绕,若洞天然。清居山 唐姚昂诗:“天峙两峰南北峭,地盘一水古今流。” 宋淳祐中,因兵乱尝徙府治于此山。元至元初,建征南都元帅府于此山之龙筇坝。请雨山 在治东七十里。邑人祷雨有应,因名。大耽山 在治西一百里,与小耽山相对。隋居士杨耽修道于此。

    诸葛山 在治东。孔明驻师于此,阵迹犹存。总真山 在治西三里。山势巍峨,峰峦突屼,环山皆拱,面峙若屏。旧传一夕风雨,飞观音石像于此。郡人为之建庵,祈祷响应。

    凌云山 在治东。层峰耸削,高可凌云,因名。佛龛山 。按《明一统志》在治西五十里,亦名宝玉山,上有普德祠。

    徐仙洞 :在治西富安镇。

    朝阳洞 ,在治西金泉山左,两洞相通,户东向,因名。额刻“隐仙洞” 三字。

    画卦石 ,在治东四十里。其石如砥,上有八卦,相传李耳以足画者。

    嘉陵江 在治东。自大散关历兴州、大安军、阆州至此,为一郡形胜。又东至合州钓鱼山,下合渠江。唐韦应物诗:“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清水溪 :在治东。居民藉以灌溉。

    大斗溪 在治东八十里。源出老君山,与嘉陵江合。溪傍有石如斗,因名。

    西溪 在治西。发源西充崇礼山,逶迤而来,绕城西面,距嘉陵江仅里许,南下朱凤山,汇于江。“曲水 ” :在治西四十里,源自琉璃镇,盘回曲折,流入嘉陵江。

    流溪水 在治西八十里,源出遂州,平流三十里,无滩,因名。

    大小洲 :在治西三里。

    冽泉井 在学东,泉味甚甘。

    天封井 在治内。昔尔朱真人吐丹在内,有疾者饮之辄愈。

    昆井 在城西六十里

    江泉井 去治北五里,在江干,因名。味甚凉美。岁旱,郡人祷雨,请水辄应。

    滴乳泉 在治西二十里。昔有道士何志全饮此泉,年至八十,面如桃红。宋樊汝贤诗云:“云液落山腹,脉与昆仑通。云何山下叟,八十桃颜红。” 金泉 在治西二里。昔袁天罡宅此。李淳风来访,瘗钗门外以试其术。袁曰:“子有金气,然已化为水矣。” 李出视之,果成泉,因名。

    神女泉 按《明一统志》“在大方山,相传常有神女出没其间。”

    西充县

    西充山 在治西,为一邑之胜。

    孝廉山 在治东上,旧有文昌祠。

    化凤山 在治东。上有《汉将军纪信庙》。

    凤台山 :在治西。山顶方如台,因名。

    亚夫山 在治东,与县城相倚。

    双图山 在治东十里。隋程太虚尝浴于谷中,仙迹犹存。

    隐居山 在治北十里。上有清泉宫。隋程太虚尝居于此,因名。

    凤仪山 :在治南四十里。

    南岷山 在治南十五里。上有九井十三峰。汉何岷隐居其上,因名。隋程太虚尝修炼于此。岁堂山 在治南十五里。上有百福院,为岁时禳祝之所。

    回龙山 :在治北三十里。耸翠纡青,萦回盘绕,因名。

    乾明山 :在治西北四十里。

    拱辰山 :在治北五十里。

    琼珠山 在治西三十里。望若琼珠相联,故名。紫崖山 在治北六十里,上有利应庙。

    扶龙山 在大陵镇

    鹤鸣山 在治内,有萧君庙,若孤鹤摩空。仙林山 在治南郊外,上有列真观。

    青莲山 :在治东郊外圭峰禅师何炯祠堂。塔曰“青莲” ,因名。

    文笔山 在治南二里,即学宫之文笔。奇峰耸翠,势若干霄;出没烟云,如花如雾。

    鹭鸶山 :在治南二十里。上有井,相传井侧有巨人迹,室女履迹而孕,生圭峰,弃诸野鹭鸶以翼覆之,因名。

    金粟山 在治南二十里。相传,每晨有粟穗现于山岭,隋因敕建“维摩院” 于上。

    凤凰山 :在治南二十里。

    凤头山 :在治西北五十里,接古东关界。万山攒伏,一峰孤耸。

    天马山 :在治南十里,即县治对向,宛如飞骑凌虚,奔踶万状。

    鹿岩山 在治东八里。郴州同知斯美尝登眺山颠,养鹿建亭,集门人讲说,《大易》。岩下即鹿溪,因名。

    西岳山 在治东十二里。相传蜀汉赵云屯兵于此,上有桓侯庙。

    金贵山 在治东十五里。唐敕封建龙台寺。紫凤山 在治东二十里。唐时有碑飞来,巅上有文昌祠。

    衣架山 :在治东四十里。上有应星庙,形如翠衣熠灼。

    金华山 在治西三十里。唐射洪陈子昂访友于此。山下清泉香冽,不减卓锡。

    官禄山 ,在治西四十里。有徐丞相墓。古碑题“宋敕赐鱼带丞相徐之墓。”

    奇巩山 ,在治东北三十里。汉纪信将军获马于此。后汉祖困荥阳,急信授高祖马先驰去,信乘黄纛出降,汉祖始得免。

    书楼山 :在治北三十里。宋徐丞相建书院于上,因名。

    观子山 :在治东十里。其势旋绕秀折。

    窦禅山 在治北四十里。白窦禅师修道于此,因名。

    金子山 :在治东三十里。

    织机山 在治西六十里,接古郪江界。奇峰插天,巉崖千仞。山巅有石室,室中有石穴幽甚,入不知所抵,额题“织女洞。” 世传有仙女织机声。先时,凡孝义贫窭者持线祷于洞口,三日往取,即成绢。

    走马岭 在治东北三十里,下即纪信宅。《纪》载“扶龙村” 即此。信得神马,常于此游骑,因名。清虚岩 ,在小宁镇。

    降真崖 在降真观。悬崖如削,真人何群题诗崖上。

    琴洞 :在治北二十里,人履其中,声响如琴,因名。

    环潭洞 :在治西五十里。唐李洪潜修于此,后为神,号“土主洞” ,通秋垭龙井。

    《海棠川 》:环绕县治内,多海棠。

    虹溪 在治东郊外资福寺前。东流合派,直注奔趋。

    象溪 在治北四里,环流绕县,合于学前。陵溪 。在治西三十里,即小陵镇河。

    三河口 即东北二水合流。学前为泮池,顺流而下,为郡之西溪,合于江。

    鹿溪河 在治东二十五里,为县东溪发源处。马龙潭 在治东四十里。宋时有神马夜饮于

    九井 按《明一统志》在南岷山下,曰:“磨劎洗钵,清心蘸月,饮虎石鸡,濯印浴丹,漱玉。”

    蓬州

    玉环山 在州治下。有玉环井。

    凤凰山 在治南。上有三峰,中一峰高峙,两峰相接,如凤凰飞舞之状。

    五马山 在治北五里。五峰并列,势若奔马。壮山 在治北八十里。为蓬州主山。

    崇觉山 :在治西二十里。上有崇觉寺。

    云山 在治东南二十里。宋淳祐间,尝建州治。三合山 在治西五十里,三峰品峙,又呼“笔架山。”

    五马潭 ,在治西,怪石飞水间,若五马浮水之状。异人过此,有“五马潭干出状元” 之句。

    玉泉 在治南五十里,其泉涌出,一如喷玉。《营山县》。

    云凤山 :在治北门外,宛若云中飞凤。

    太白山 在治西

    集真山 :在治北八里,上有玉皇宫。

    狮子山 :在治东三十里,以形似名。

    封窦山 :在治西十里。

    衮山 在治西十五里。上有凤凰台,石壁峭立,隐隐若龙鳞状。宋郡守吴几复《诗》云:“苍石皱文龙脊在,清泉涵泳海源通。”

    青羊山 在治东六十里。上有石池,水泉清洌,四时不盈不竭。昔有仙人修炼于此,尝有青羊出没。旧建有《青羊宫》。

    大蓬山 在治东北七十里,与小蓬山对峙,一名绥山。《列仙传》:“葛由得道于此。” 山上有龙湫,遇岁旱祷雨辄应。

    芙蓉山 :在治西北八里。峰峦丛峙,秀若芙蓉,因名。

    翠屏山 在治西一里。梧竹苍翠,俨若屏障。透明岩 在大蓬山前,上有石穴,宛如穿凿之状,一名栖真岩。道士陈知礼有“岩穿徒使月出没,路险何妨云往还” 之句。

    东岩 在治东。又有西岩,俯瞰大溪,为一邑登临之胜。

    蓝溪 :在治西一十里。

    七曲汇 在治东六十里。水流潆洄七曲,两崖石悬绝,飞湍喷沫,若烟雾腾涌。

    仪陇县

    金城山 在治北。众山环向如雉堞,故名。上有数石,如贮米囊,故又名“金粟山。” 唐义士何滔举兵讨贼,死于此,上建有祠。

    南图山 :在治南一里。

    仪陇山 ,在治西三十里。上有石刻“仪陇” 二字,县以此名。

    伏虞山 :在治东五十里,为一方险要之地。隋《伏虞县》以此名。

    石城山 在治北三十里,四壁峭立如城。铁山 在治北四十里,其色如铁。

    《观陇山 》,在治东一十五里。登此,则陇之诸山皆见。

    龙源山 :在治北十五里。上有石泉。

    大仪山 在治西二十里。每觇烟云,卜晴雨。上建高明殿,中真武殿,下敕建张公土主永济庙。仙女山 在治北十五里。上有盘石,世传仙姬游此。

    历山 在治东一百里。峰峦插天,上建通明殿。岱华山 在治西南十里。

    峰峦山 :在治北二十五里。山腰有石如船,上有生成石佛,世传自蓬岛飞来。

    凤凰山 :在治西三十五里。旧传:凤凰翔于其上。

    高冠山 在治西南五十里,宛如冠形。世传昔有凤鸣其上,一名“凤鸣山。”

    九龙山 在治北五十里。宋状元李协恭故址,建。有九龙观。

    金堆洞 ,在大仪山畔。石壁刻“金堆洞” 三字,相传晋县令张英遇仙处,至今石门宛然。

    佛龙洞 在金城山。万历辛巳间,两面崩出一大洞,内有生成石佛,上有“佛龙洞” 三字,中可坐四五十人,上下悬峦绝壁,各数十丈。县人因就势开凿,建立殿宇。明知县廖敦于山顶《抱朴子》修行处建楼,高耸摩空,下临万仞,屹然一方伟观。

    抱朴洞 ,在金城山。石壁刻“葛先生修仙处” 六字,洞曰“还朴。”

    贾岛洞 :在治南图山内。有《读书石案》。

    鳌水 在治北三十里,水中有石如鳌伏。悬水 在治前城角下,石穴涌出。

    流江溪 :在治南二十里。源出仪陇山,达县注江。

    平溪 :在治东十里,源出永家山。

    观音井 在崇福寺侧。石壁有观音像,天旱祷雨立应。

    “月井 ” 在金城山北峭壁间,石形如半月,水自石中出。

    峭壁井 在治前,石壁一窝如钵,随取随盈。“永济井 ” 在大仪山右,大旱不涸。

    高明井 :在大仪山岭。冬温夏凉。

    乳泉 在大仪山左。悬岩有石如乳,泉从乳出,内有洞曰“乳洞” ,世传老子炼丹于此。

    松花泉 ,在东龛寺右,味有松香。

    广安州

    秀屏山 在治西。层崖峭壁,草木丛茂,宛如屏障。

    白鹤山 在治东。《寰宇记》:“在新明县西南十里,上有白鹤观。”

    猊峰山 :在治南一里。

    子仙山 在治西二十五里。相传汉冯绲之子修炼于岳门山。一旦辞父母,谓当仙去,以来晨白鹤飞翔为候,绲登此山望之,巳而果然。故又名望子山。

    富灵山 在治东六十里。《郡县志》:“在渠江县东南七十里,峻峭多药物,实仙灵所居。”

    谷城山 :在治东六十里。山能兴云雨,有祷辄应。

    鹤栖山 在治西南十里冀都镇有碑。略云:唐贞元十年,果州女子谢自然白日飞升,先有双鹤栖于此山,后飞迎自然,驾之而去,因名香炉山 。按《明一统志》:在治北五十里,以形似名。

    系绦石 在治西崖下,石上有系绦痕。相传异人到此礼塔,解绦于石而去。

    石龟山 ,在旧岳池县治西一里,形如伏龟,上列《龟峰》二字。

    龙穴山 在旧岳池县治北五里许。山峰高秀,穴在山半,崖石中有巨龙回旋之状。

    姜山 在旧岳池县治北二十里。蜀汉姜维屯兵于此。

    岷山 在旧岳池县治北二十里,最高峻,上有寺,俗呼为“禹山。”

    羊山 在旧岳池县治北三十里。峰峦秀异,下有洞曰“角竹。” 樵牧每见羊自洞出,叱之复回。世传天监中,有居士于此栖隐讲诵,二羊跪听,因名。

    速山 在旧岳池县治东四十里。《唐地理志》:“岳池县有龙扶速山” ,即此。有环水出此山。

    老君山 在旧岳池县治北八十里。相传唐天祐间,有人乘白鹤至此,化为石,又名“白鹤山” ,因即其地建道宫。

    封山 在旧岳池县治北六十里。上有龙湫,旱祷辄应。

    翔凤山 ,在旧岳池县治北一百二十步,上有三峰,如翔凤之状。

    虎头山 在旧岳池县治东二十里。其山巉岩险峻。

    山 在旧岳池县治东二十里。其山与岳门山相联,分峙三十六峰。

    大龙山 :在旧岳池县治西十里。蜿蜒起伏,状若游龙。

    宝珠山 在旧岳池县治西六十里,山有石捶,河有石鼓。

    鸭山 在旧岳池县治西二十里。昔人见双鸭飞入山池,化为石,因名。上有“鸭山寺” ,唐乾元中建。

    金龙山 ,在旧岳池县治西三十里,宋庆历中状元蒲信读书处。碑现存。

    石牛洞 在旧岳池县治南五里灵溪水中有石似牛。

    篆水 在治东北五里。滩石纵横,湍流奔急,呼为“三十六滩。” 其间有两渠相拒二尺,广深半之,可以流觞。每岁冬春之交,水落石出,官吏士庶,常赏于此。

    洄水 在治东,即渠水也。以其潆洄,故名。又名“清泪。”

    浓、洄二水 《寰宇记》云:“浓水出龙扶山,东入渠江。” 洄水,即渠水潆洄为潭者。《唐·地理志》:岳池有龙扶速山,还水出焉。非浓水也。《州志》云:浓水即

    西溪水色常浊,故曰“浓。” 发源蓬州绵坝,流至橡树坝,二溪相合,经龙扶速山下龙溪滩,与还水合。至城南五里,东折入渠江,与洄水合。是龙扶速山乃三溪合流处,非源也。

    《渠江 》江有三十六滩,水之灌输其间者,涡、渟、“渠别,莫知凡几。江中沱碛,有如鸬鹚,若系绦,若张伞,有如明月团圆,神仙游戏。州人常以三月三日往游。宋大观以及嘉定间知军宇文能、承务郎张庭坚,德州参军李陶、桃彦远、何温淑、游伯畏、何宋卿、杨次皋、安康民,各偕时髦游赏其中。”

    《琉璃渊 渠》江中,两水相映,其一紫碧,其一“深清。”

    龙镜潭 ,在渠江。石盘间开一窍,团圆如镜,清光鉴人。

    龙窟 在学宫前,有龙窟出泉水,最甘。《古志》表之曰“寿水。”

    “寒泉” 水 :在学前,泉自石罅出,极寒冽。

    甘泉 在治南,井中有三穴,中一穴泉极甘,虽大旱不竭。宋郡守陈良刻石。

    石泉 :在治东北二十里,源出石崖中,清冷甘冽,四时不涸。

    酉溪 在旧岳池县治西二十里。自旧县发源,流入平滩。有酉溪寺。

    《岳池水 》在旧岳池县治北。

    灵溪水 在旧岳池县治西,水中有石若灵龟。渝水 ,在旧岳池县,即流江溪,在渠县北十里,源出仪陇,东入渠江。

    龙穴水 在旧岳池县。源出大竹金盘山,流至邻水,入洪溪注江。

    石牛潭 在旧岳池县治南五里灵溪水中有石似牛。

    金石井 ,在旧岳池县凤翔山下三百步,其水清洌甘美,四时不竭。崖上刻“金石” 二字。

    将军池 在旧岳池县治东五里。相传汉武侯尝驻兵于此。

    渠县

    福寿山 唐赵忠简公于崖畔书“福寿” 二字。玉蟾山 在治西。峰峦耸翠,形如满月,故名。八濛山 在治东北七里。八峰起伏,尝有烟霞濛其上。张桓侯与张郃相拒于此。

    乐山 :在治北二十八里。每岁人日,邑人将鼓笛酒食登此宴乐,以祈蚕事。

    礼义山 在治西。宋宝祐间,以渠州尝徙治于此,因名。

    宕渠山 在治西五十里。一名大青山,又名“花果园。” 其山崇峻,险不可测,东西有二石门。绿沼山 在治东五十里,上有池水,四时皆绿。宝珠山 在儒学前百步。其顶特立,状如圆珠。悫头山 一名“大斌山” ,在县治东北六十里,与礼义山相峙壁立,四面峭削。正德十年,鄢、蓝贼变,土人避兵于此。明末寇乱,邑人郭荣贵、荣昌率乡中数千人,筑砦居之,屡败贼兵,存活数万人。

    凤凰山 :在治东十里。《梓潼化书》“五十二凤山化” ,即此地也。

    大青山 ,在治北六十里,上有冯绲祠。《方舆胜览》以为即宕渠山,非是。

    虹饮岩 在治西,其形类虹饮亭。上有滴水,下有石臼,大如杯,盛之日出,有虹影映岩下。㠓山砦 在治北七十里。邑人筑砦避寇。梭罗砦 在治北五十里,四壁悬峻,土人避寇于此。

    报恩砦 在治北一百二十里。旧学基址,邑人曾鉴有诗勒石。

    老关砦 在治北六十里。土人避寇于此。流贼来攻,梦汉寿亭侯来救,已而贼众皆病,解围而去,遂立庙祀之。

    石子冈 ,在治西三百步,即今儒学是也。《梓潼化书》“第五十九旌隐化在此。”

    白水洞 在治东四十里,有瀑布数十丈,自绝顶直挂洞口。下为龙湫,旱祷立应。

    起文峰 在治东

    潜水 ,在治东五十里。晋郦道元谓:“宕渠有大穴,潜水入焉。”

    渝水 在治北二里,即流江溪。

    渠江 在治东。源出巴山,流经达、蓬等州至此县。又东经府界,流至合州,与嘉陵江会于渠口。白水溪 在治东三十里,以源出白水洞,因名。铜鱼洲 在治南三里。其下有石碛,黄色若鱼。旧传凡开科之岁,水声潺湲异常,是年必有第。

    大竹县

    邻山 :在县治东南二百里。其山土色如铁。唐邻州及邻山县皆以此名。

    皛然山 :在治南二百二十里。相传有皛然真人尝游憩于此,因名。

    仙门山 ,即今“盘山” ,在治东一百里。峰高石耸,上有仙女石、梳妆石,皆突起奇特。

    七碑山 在治东南百馀里。上有七石,望之如碑。

    九盘山 在治西十里,其山高峻,盘旋九折。仙林山 在治东一里,程太虚于此修炼。黄城山 在治东八十里,绝顶宽平,四围苍黄,石壁如城。

    龙潭峡 在治南六十里。其峡下有龙潭,祈祷必应。

    邻水 在治南二百里。中有大石碛,悬流十馀丈,流入岷江。唐有邻水,县以此名。

    东流溪 :在治东七十里。源出狮子山,流入渠江。

    邻水县

    黄陵山 在治南五十里,崖半石窟,微有泉出,百人饮之不竭,经年不汲不盈。

    挂榜山 在学宫之右。是年,邑有登第者,则大雷雨洗尽浮沙,赤土耀石,状若金榜。

    五华山 :在治东六十里。上有五峰,秀色如华,因名。

    宝谷山 在治东五十里。相传有老僧携一徒倚石建庵,忽有谷自石罅出,日给二僧之用。“海宝山 ” 在治西,无际禅师成道处。

    崑楼山 在治北五十步,其形如楼。

    邻山 在治东北六十里。山色如铁。唐邻州及邻山县以此名。

    玉屏山 在治后,其形如屏。

    天马山 :在治前二十里。形如天马。

    卧龙坡 在治东北三十五里。武侯尝经此山,畔有石高二丈,刻“卧龙坡” 三字。

    老君洞 ,在治南六十里老君山下。其水冬暖夏凉。

    关门石 在治南四里。两溪夹合,石壁如削,中有大石壁立,下有土洲,状似鱼。是岁水扑其首尾,可卜登第先后。

    石船 在治东五十里宝谷山下。溪中有石形如舟,俗呼“石船,载宝谷。”

    邻水 在治南一百里。中有大石碛,悬流十馀丈,县以此名。

    鸳鸯池 :在治东北七十里。方圆数十丈,每有鸳鸯浮其中。

    顺庆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南充县附郭。

    顺庆府城池 ,明洪武初,自北津渡迁于此,周一千三百丈,高一丈二尺,阔一丈,池深九尺,阔六尺。门九,曰“景和” 、“来薰” 、“阜成、阳、复馀” 小东门、小西门、小南门、小北门、西湖门,各覆以楼。崇祯甲申毁至。

    皇清康熙七年,知府李民圣重修,易其额。“东汉津南。”

    鹤和,西金池,北仪凤。康熙十五年,江涨入城,城崩池塞。二十二年,知府张经、知县张宿焜捐俸重修。

    外州县

    西充县城池 明天顺间,知县张贵始筑土城,周七里,高一丈。成化间,知县柳金用石包砌,门四:“进贤、大安、仙林、恩光。”

    蓬州城池 ,明天顺间,判官李懋始筑墙竖栅,周四里。弘治中,知州毕宗贤、同知段普相继包砌,建楼门四,蓬莱、凤山、龙溪、五马。按《州志》载:“周五里七分,高一丈五尺。”

    营山县城池 ,明成化中,知县李琳始筑土城。正德中,知县严杰包砌,周八百八十一丈,门四,“东秩临清,西成览秀。”

    仪陇县城池 明成化初,知县明睿筑土城,周洙竖楼。正德中,知县利本坚迁城。北倚金城山,周一百六十丈,高广各一丈五尺,包石门四,东作、西成、迎恩朝阙。

    广安州城池 ,旧竖木为栅,依山甃石为墙,周

    六里明成化中,知州曾瑀、许仁修筑,同知秦升甃台驾楼,砌石门四。柔安、镇安、清安、《宁安志》载:“九里七分。”

    渠县城池 ,明成化中,知县朱凤始筑,西南竖栅。正德中,知县甘泽补筑,通包砌石门四,各覆以楼,外环壕。《县志》载:“周约四里,高二丈,置五门。”

    皇清康熙二年,知县雷鸣鲁率士民归城,修筑如故。

    大竹县城池 ,明成化初,知县李旻始筑,砌石,周八百馀步,门四:“通济、通渠、通贤、通达。”

    邻水县城池 ,明成化“初,知县于福削山砌石为城,周四里,门四。迎阳、永宁、镇安、安庆” 、

    顺庆府学校考        府志

    本府

    顺庆府儒学 在府治南。宋庆历间建。明洪武九年重修,乱后灰烬。

    皇清康熙九年,知府李民圣重修。

    嘉陵书院 在治北一里。明万历间,知府饶景晖建。

    金泉书院 在治西一里。明大学士陈以勤建。嘉湖书院 ,明万历中,太守昝云鹤、南充知县吴嗣亮,筑室率诸生讲艺,获隽甚多。后因塑二公像于院祀之。

    果山书院 按《明一统志》:“在城北五里,蜀汉谯周建,后郡人边速达以秘书大监致仕,归隐于此,藏书万卷。” 今为南充县学。

    学租 银二钱四釐,租谷三石七斗九升三合。南充县儒学 在治西南。旧在北门外,明弘治中迁入城,万历中知县吴嗣亮重修。乱后灰烬。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汤裔振重修。十九年,知县张宿

    焜补修

    外州县

    西充县儒学 在治南城外。宋淳祐间建。明洪武二十年重修,乱后灰烬。

    皇清知县王葵锡重修,知县戴民凯补修。

    蓬州儒学 在治北。宋淳祐间,建于云山。元至正中迁此。明因之。

    果山书馆 在治南嘉陵江。宋刺史王旦建。明成化中,刺史毕宗贤重修,今毁。

    营山县儒学 在治西。元至顺间建。明万历间重修。乱后灰烬。

    皇清康熙年间,知县毛鸣岐重修。

    仪陇县儒学 旧在南图山。宋嘉定中,迁城东北,倚金山,俱毁。

    皇清顺治间,刘在宸署居“金城山”,就上建庙三间。康

    熙甲辰,知县柳天植于西门外改建。

    至圣庙,二十二年,复建于城东旧地。

    广安州儒学 在治东。旧在秀屏山下,宋嘉祐间,迁南冈。明建,治城西,乱后灰烬。

    皇清康熙年间,州守黄标重修。

    甘泉书院 在旧岳池县西。明成化中,郡人吴伯通建,今毁。

    渠县儒学 旧在南门外饮虹亭侧。宋嘉定间,知县邸居正迁入治西石子冈,乱后灰烬。

    皇清知县雷鸣鲁重建。康熙二十四年,知县董巨补。

    大竹县儒学 在治南。宋嘉定中建。元至正初重建,乱后灰烬。

    皇清知县高文泋重修。

    学租 谷一石一斗八升。

    邻水县儒学 在治东。宋崇宁初创。明万历中重修,兵毁。

    皇清知县蒋擢重修。

    学租 谷一石二斗

    顺庆府关梁考    总志府志合载

    本府。南充县附郭。

    卫渠关 在龙骧山右,知县甘泽建。

    西桥 在治西三里,明大学士陈以勤建。马宗桥 在治东四十里,宋邑民马普宗建。观音桥 在治东四十里,学士黄辉建。

    浮桥 在治东白塔寺,知府沈侨建。

    永安桥 按《明一统志》“在治西北五里。”

    西充县

    桂花桥 在治南。桥前多桂树。

    文明桥 按《明一统志》“在治内。”

    蓬州

    毓贤桥 在治内

    惠政桥 在治西

    石佛桥 按《明一统志》“在治东,旧有石佛寺。” 营山县

    望仙桥 在治东六十里。相传:昔有群仙会此,因名。

    济川桥 在治东

    望使桥 按《明一统志》:“在治东三十里,旧为望使客之处,有碑,字画剥落。”

    仪陇县

    天生桥 在治北五十里。

    天仙桥 在治南三里。广三尺,厚一尺,长一丈,浮空横渡,泉从岩底石穴中出。

    广安州

    至喜桥 在治东。昔欧阳修自吴入蜀,喜路险,至此始平,因名“至喜。”

    罗洪渡 、黄瓦渡 、洄水渡 、龙门渡 ,俱在治西。

    灵溪桥 在旧岳池县治内。

    渠县 《关梁》未载,无考。

    大竹县

    永安桥 :在治东南三十里。

    邻水县

    观音桥 :在治东南二十五里。

    顺庆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

    顺庆府治 :康熙十七年毁,暂建茅屋为听事之所。

    经历司 照磨所 俱在“府治内” ,毁。

    司狱司 在府治东

    僧纲司 、道纪司 ,俱在府治西。

    南充县治 在府治西

    皇清知县汤裔振重修。

    外州县

    西充县治 在西充山下。

    蓬州治 今毁未建

    营山县治 ,在翠屏山麓,明主簿继富建。仪陇县治 ,在城南。

    广安州治 在秀屏山东,即宋元军府旧基。明洪武间,知府左祥、知州王可尊建。

    河泊所 在州治内清源坊。

    税课司 ,“在州治前” ,裁。

    养济仓 在三溪里

    永丰仓 在桃坪里

    永膳仓 在清溪里

    永安仓 在崇义里

    盘龙驿 在州南,明嘉靖中建。

    渠县治 在城北

    丰盈仓 在治西

    大竹县治 在峙山下。明知县凌伯温建。培贤仓 、丰禾仓 俱在治西。

    龙溪驿 明嘉靖中建

    邻水县治 在昆楼山南。成化初,知县宋莹建兴济仓 在治东。

    养贤仓 在学内

    顺庆府赋役考        府志

    府总

    《原额》税粮、七万二千四百七石三斗二合七勺三抄二撮八圭八粒

    《人丁》七万三百七十七丁。

    《皇清》清丈实熟民田九百八十五顷七十四亩五分。

    九釐一毫七忽三微九尘。

    见载税粮七百九十三石八斗一升八合五勺九抄五撮六圭八粒九粟。

    《人丁》一千四十一丁六釐七忽一微三沙三渺。见征《丁粮条》银一千九百三十一两六钱七分二毫八丝六忽四微八纤八沙。遇闰加征六十五两四钱三分九釐二毫八丝三忽六微四尘。每岁

    上供白蜡四百二十三斤一十两六钱七分。《核减》每

    斤价银三钱整,共银一百二十七两一钱六釐七毫八丝七忽五微。

    鱼油课银一两一钱五釐。

    附盐法

    见总征课银四十三两一钱六分。

    税银四十六两八钱四分三釐七毫。

    南充县

    旧额税粮四千七百五十七石一斗六升六合一勺六抄一撮五圭。

    《人丁》八千七百九丁。

    皇清清丈中下田地七十四顷三十二亩三分七釐;

    八毫一丝八微五尘

    见载税粮五十二石六斗五升二合一勺七抄八撮八圭二粒。

    《人丁》九十三丁二釐七丝一忽三微六尘三纤,共征大粮条银二百一十两九钱八分七釐七毫五丝五忽三微九尘三纤,遇闰加征银六两六钱五釐二毫六丝八忽八尘一纤。

    每年采买

    上供白蜡三十七斤十两六钱七分。每斤核减价银。

    三钱,共价银十一两三钱六丝二忽五微。原额中、下盐井十眼,现存六眼。煎烧中井六眼,每井征课银五钱,共征银三两。中下井一眼,征银四钱五分。下井三眼,每井征课银四钱,共征银一两二钱。每岁中、下井十眼,共征课银四两六钱五分。每年行旱票八十张,每张征税银二钱七分二釐四毫,共征税银二十二两八钱八分一厘六毫。

    西充县

    旧额税粮四千六百三十八石六斗四升二合七勺四抄

    《人丁》九千七百七十七丁。

    《皇清》清丈中下田地二百九十八顷八十四亩二分;

    六釐八毫一丝八忽七微。

    见载税粮二百三十一石一升一合八勺六抄七撮六圭七粒二粟。

    《人丁》四百七十五丁七釐九丝一忽九微六尘二纤。

    共征:大粮银四百九十八两七钱九分二釐八毫八丝七忽二微七尘五纤八沙八渺。遇闰加征银一十五两四钱四釐二毫八丝二忽六微八尘九纤。

    每年采买

    上供白蜡五十五斤,每斤核减价银三钱,共银一十。

    六两五钱

    盐井二十二眼,崩塌十五眼,现煎七井。每年共征课银三十八两一分,征税一十八两五钱二分三釐三毫。

    蓬州

    旧额税粮一千七百八十四石八斗五升五合。《人丁》五千五百一十二丁。

    《皇清》清丈土著流寓及弁兵自首开垦田地三十三

    顷六十三亩六分八釐八毫一丝八忽;

    见载税粮一十七石六斗一合八勺一抄四撮六圭八粒。

    《人丁》四十九丁一厘一丝八忽七微七尘一纤。共征大粮银七十一两七钱二分三釐三毫六丝五忽五微五尘六沙二渺。遇闰加征银三两一钱九分三釐四毫五忽五微五尘八纤。现征盐课银五钱。旱票二十张,共征税银五两四钱四分八釐。

    营山县

    旧额税粮一千七百五十四石七斗一升四合七勺三抄

    《人丁》二千二百七十三丁。

    皇清清丈中下田地一百二十二顷三十八亩二分;

    八釐一毫一丝六忽

    见载税粮一百二石六斗六升五合九勺八抄四圭九粒五粟。

    《人丁》一百三十三丁一厘二丝二忽八微八纤,共征大粮条银三百五十九两九钱三分九釐一丝二忽九微二尘九纤二沙六渺。遇闰加征银一十四两八钱九分四釐四毫二丝四忽三微二尘三纤。

    每年采买

    上供白蜡一百二十六斤。每斤核减价银三钱,共银

    三十七两八钱

    仪陇县

    旧额税粮三千二百二十一石六斗二升四合三勺

    《人丁》六千一百一十丁。

    皇清清丈中下田地七顷七十七亩七分八釐六毫。

    四丝一忽

    见载税粮八石二斗四升九合二勺六抄七撮。

    三圭八粒七粟

    《人丁》一十五丁五釐三丝四忽三微二尘五纤,共征丁粮银一十二两七钱九分八釐一毫四丝五忽九微一尘九纤九沙一渺。遇闰加征银七钱九分九釐九丝九微八尘三纤。

    广安州

    旧额税粮一万七千七百四十九石九斗七升三合九勺九抄四撮八圭八粒

    《人丁》一万二千六百一十二丁。

    《皇清》清丈实熟中下田地共二十六顷八十亩九分。

    四釐四毫八丝六忽四微四尘。

    《人丁》一十三丁八釐六忽四微二纤。

    见载税粮二十二石三斗二升八合七勺七抄九撮五圭七粒三粟。

    共征:大粮条银四十二两八钱四分六釐五毫九丝五忽八微二纤八沙五渺。遇闰加征银一两四钱七分九釐三毫五丝八忽五微九尘一纤。

    每年采买

    上供白蜡三十五斤,每斤核减价银三钱,共价银一。

    十两五钱

    《租谷》九斗三升三合。

    渠县

    旧额税粮六千九百一十石三斗七升八合三勺二抄

    《人丁》四千二百九十五丁。

    《皇清》清丈中下田地共三百二十五顷一十二亩六;

    分四釐八毫

    见载税粮二百九十七石二斗四升二合六勺一抄一撮四圭一粒二粟。

    《人丁》一百八十三丁四釐五丝七忽二微七尘一纤。

    共征:大粮丁条银五百七十两一钱九分五釐一毫五丝五忽八微七尘八纤四沙五渺。遇闰加征银一十九两八钱八釐四丝三忽三微四尘六纤。

    每年采买

    上供白蜡一百七十斤。每斤核减价银三钱,共银五。

    十一两

    大竹县

    旧额税粮八千三百九十三石一斗六升二合二勺九抄九撮四圭。

    《人丁》四千五百六十九丁。

    皇清清丈中下田地三十四顷四十一亩二釐六毫。

    五丝五忽

    见载税粮二十石二斗六合八勺八抄一撮一圭七粒八粟。

    《人丁》三十五丁,四分一厘五丝八忽九微三纤。共征大粮条银五十四两二钱五分七釐九丝一忽六微七尘二纤二沙二渺。遇闰加征银二两一钱八分五釐二毫一忽四微三纤五沙一渺。

    邻水县

    旧额税粮九千三百三十八石七斗五升六合四勺二撮一圭

    《人丁》五千五百六十一丁。

    《皇清》清丈中下田地共四十三顷五十八亩七分二;

    釐二毫八丝

    见载税粮二十八石四斗八升七合三勺二抄六圭。

    《人丁》一十七丁六釐一丝三忽九微三尘四纤。共征丁粮条银五十四两六钱六分三釐九毫四丝八忽二微三尘六纤九渺。遇闰加征银一两一厘三毫九丝四忽四微四尘一纤。

    实征鱼油课银一两一钱五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