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621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六百二十一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二十一卷目录
潼川州部汇考一
潼川州建置沿革考
潼川州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潼川州星野考
潼川州山川考
潼川州城池考
潼川州关梁考
职方典第六百二十一卷
潼川州部汇考一
潼川州建置沿革考 总志
本州
《禹贡》梁州之域。商周时为蜀国,及秦俱为蜀郡地。汉置广汉郡及郪县。蜀汉分置梓潼郡。晋置新都郡,永和初,分置遂宁郡。宋、齐为广汉郡。梁于郪县置新州。西魏改潼川郡,又改五城置昌城郡。隋改新州为梓州,寻改为新城郡。唐复为梓州,领县五,又分置遂州,改静戎军。大宝初,改梓州为梓潼郡。至德中,置东川节度使,属剑南道,治梓州。梁乾化初,为武德军。宋改安静军节度使。宣和初,升为潼川府。元为路。明为府。洪武九年,改为潼川州,并郪县入焉编户六里,领县七:
皇清因之,编户一里。
射洪县
汉郪县地。西魏置射江县。周改射洪。隋属新城郡。唐属梓州。元复置射洪县,并通泉入焉。明因之,编户三里,隶潼川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一甲。
盐亭县
汉广汉郡地。梁置白岩渠郡及盐亭县。唐属梓州。宋因之。元并永泰东关入焉。明因之,编户二里,隶潼川州。
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中江县
蜀汉为五城县。后周置铉武郡。隋改铉武县,寻置凯州,后罢州。宋改铉武为中江。元并飞乌、铜山二县入焉。明因之,编户五里,隶潼川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里。
遂宁县
汉为广汉地。晋置遂宁郡。后周置遂州,又改石山。隋郡废。大业初,改遂宁郡,治方义县。唐为遂州。宋升为府。元改为州。明洪武九年,改为县编户十七里,隶潼川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里。
蓬溪县
汉广汉地。梁小溪县地。西魏为方义。唐置唐兴县,寻改武丰县,后又改蓬溪县。宋县废。元复置,并长江入焉。明因之,编户六里,隶潼川州。
皇清因之,编户六甲。
安岳县
汉资中、牛鞞、垫江、德阳四县地。梁立普慈郡。后周置普州。隋改普慈县。唐置普州,寻增乐至、崇龛二县,改州为安岳郡。宋宝祐以后,州县俱废。元置安岳县,并安居、乐至入焉。明洪武初,置普州领县。后又并州入县编户二十六里,隶潼川州。
皇清因之,初附遂宁,无里无甲,今归并《乐至》。
乐至县
唐割普州置乐至县。元并入安岳。明复置,隶潼川州。正德中,复以其地改立简州编户六里。后复隶潼川州。
皇清因之,以“民少”停铨。今于康熙十九年颁印设官。
潼川州疆域考 州志
潼川州疆域图
本州
东至盐亭县界,七十里。
西至中江县界,八十里。
南至射洪县香山寺界,四十里。
北至绵州界九十里
东南至射洪县界五十里。
西南至中江县冷水垭界九十里。
自州治至省城三百六十五里。东北至
京师一万二百六十五里。
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射洪县》:
东至盐亭县界八十里,又至西充县界九十里,西至潼川州高观山界六十里。
南至蓬溪县界八十里
北至潼川州界三十里
东南至蓬溪县高峰山界,一百里。
东北至盐亭县界,六十里。
西南至潼川州马桑垭界四十里。
西北至潼川州菩提寺界二十里。
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盐亭县》:
东至西充县葫芦坝界,八十里。
西至潼川州窑嘴界,三十里。
南至射洪县界五十里
北至剑州五十里,又至南部罗家坝界八十里,东南至射洪县界一百里。
东北:至南部雨霖庙界七十里。
西北至潼川州迥龙寺界六十里。
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中江县》:
东至潼川州土地垭界三十里。
西至石炭铺,交汉川界,七十里。
南至乐至县界一百九十里。
北至绵州界九十里
东南至潼川州榻水桥界,蓬溪县马桑坝界,乐至县圣灯寺界,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潼川州界五十里。
西南至金堂县界,四十里。
西北至德阳县界四十里,又至罗江县界五十里。
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二百五十里。《遂宁县》:
东至界牌交蓬溪县界,二十五里。
西至板桥铺交安岳县界,五十里。
南至安居县界一百二十里,又至李十三巢交大足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明水铺交蓬溪县界五十里。
东南至董市交安居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蓬溪县界,四十里。
西北至荒草堰,交中江、潼川、安岳、乐至四州县界,一百八十里。
东西广七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
蓬溪县
东至大坝井,交南充县界,三十里。
西至遂宁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遂宁县界一百里,又至空顶山交合州界二百里。
北至董家沟,交射洪县界二十里。
东南至大塘观交南充县界,一百里。
东北至“仙灵寺” ,交西充县界,三十里。又至“高峰山” ,交射洪县界,四十里。
西北至“白站垭” ,交蓬溪县界八十里,又至潼川州界二百里,又至中江县界二百里。
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乐至县》。
东至天台寺,交安岳县界,七十里。
西至花石场,交简州界七十里。
南至资阳县“老莺嘴” 界五十里;又至“邵家湾” 交资阳县界六十里;又至“熊家坝” 交安岳县界“八十里。”
北至“文殊庵。” 交中江县界五十里。又至《中江县》。
吊儿嘴界六十里
东北至张家坝交遂宁县界六十里,又至安岳县界七十里。
西北至“胜家池” ,交中江县界,三十里。又至“楠木林” ,交金堂县界,八十里。
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形胜附
本州
《通典》:“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冲要。” 宋乾道中,奏陞潼川府状:“江山形胜,水陆之冲,剑外一都会。”
《通泉县连鳌阁记》梓于西南为“大都。”
《马咸记》“据涪水之上游。”
东控泸叙西扼绵左
射洪县
山连越嶲,水散巴渝。巨川环绕于东北,众山拱峙于西南。
盐亭县
“高山雄峙,弥水环流,东跨凤凰,南驰白马” ,介剑、潼、果、阆之间,达京畿藩镇之道。
中江县
两山并峙二水夹流
遂宁县
东川会邑,涪水上游。有城如斗,有壁如金。沃野平畴,山川洒落。
蓬溪县
环邑皆山,溪流如带,左控东山,右襟涪水。《乐至县》
“飞凤蟠龙” 之𩰚胜,宝鼎玉带之“呈祥。”
潼川州星野考 总志
州总
在《觜参》之次,《入觜》一次;
潼川州山川考 州县志合载
本州
东山 在州东四里,隔涪江。层崖修阜,势若长城。有苏公泉暨石塔存焉。以山在州东,故名。唐杜甫诗:“东山高顶罗珍羞,下顾城郭销我忧。” 牛头山 在州西南二里。形如伏牛,古刻“牛头” 二字于崖。俯临城郭,旧多楼阁,为一方胜概。杜甫诗:“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
印台山 在治南。山方而顶圆,其形如印,逆水而上,倒影于凯、涪二水之间。旁有三小峰,学宫、州治皆向之。山麓有南山寺,刘蜕文冢在焉。来衮山 在治北。明州守刘自纮建亭于上云山 ,去治南二里。
龙顶山 在治西,其状如龙。又有盘龙、宜君二山,与龙顶相连,相传宜君产麈尾。
三台山 去治西五里,突起层级,蔚然奇秀。远近瞻望,恍如台星,一州重镇也。山腰石洞,相传有仙人鲁交修炼于此。
金鱼山 在治南,岩畔有赤龙君祠,《碑记》尚存。长平山 去治北二里,冈长而平,形势磅礡,逶迤数十里,至此州治结焉。涧中甘泉,山麓有洞宾亭,上有惠义寺。
金字山 :去治东二十里。
鹅山 :去治西五十里。
茶堵山 在治东。相传有仙煮茶于此。乃跨江而西隔十里,一足迹在茶堵山,一足迹在城西凤凰山之石,足拇痕深入石非经斧凿者。云顶山 去治南十里,逶迤层叠,顶若云盘。宋德敷禅师同黄鲁直炼习于此。
紫盖山 在治西。上产虞美人,有柳溪书崖。留使山 在治东。唐李绛为东川节度使迁任,民不忍去,于此遮道留之,故名,有碑毁灭。古楼山 在治东。层峦叠峙,状如楼阁。董仲真人曾修炼于上,有石室,乡人祷雨屡验。
钟山 ,去治东五十里,形同覆钟。山腰有泉,其味甘。董仲诗:“英英灵气峰千出,决决幽泉石梦”
寒。采药不知何处是,白云引我到钟山。
黄龙山 在治东。叠嶂层层,一峰独出,横枕于桃花溪上。相传黄龙禅师飞锡于此,故名。五层山 在治北,即天柱山,重冈五层。
映溪山 去治东五十里。高冈逶迤,峰峦如半月。山麓双溪凑合,重流通济桥下,日出山影,映入波心。文同诗:“古木吞云气,晴山浑浪浮。” 凤山 去治东五十里,峰岫翱翔,其形如凤。浮山 去治南二十里,涪江水面突起一峰,旁有涧水,曲折环绕,故以浮名。
观鹿山 去治北八十里。尝有仙人跨鹿于此。马头山 在治北,上有石塔,山形如马首。望君山 去治南七十里。杜甫尝登此山望阙,大书“望君山” 三字于上,有明真井铭。
文峰山 与望君山相连,山腰系赵真人生长处,俗名“赵村垭” ,基址遗迹犹有存者。
赤岩山 在治南凯水上,岩皆丹色,陈尧叟有记,乃八分体。下有蛙石矶,游人亦多题咏。青泰山 去治南七十里,叠嶂嶙峋,昔处士王彦道家焉。周字山,与之善,尝过而游,有“家住青泰山上头,头高眼底白云游” 之句。
云鹤山 去治六十里。旧传有异人尝止于上宜军。山 去治南一百二十里。昔诸葛武侯尝屯兵于此,故名宜军。
望川山 去治南一百二十里。高出重霄,有楼台崔巍之胜,天晴日霁,登绝顶,遥望西川。“云锦” 山 去治东五十里。
石城山 :去治东五十里。四面如城。
金鹅山 去治东六十里,与盐亭交界。高山连峙,势若长城。上有半峰裂岩,相传为金鹅飞去。香积山 在州西五十里,北枕涪江,上有寺。海会山 去治北四十里。
万峰山 :去治东北五十里。有万峰朝拱之势,上建梓潼庙。
云台山 ,去治南百里,本肖庵真人修炼处。按《化书》,属真武八十三世化身也。尝自偈有“武当游驾到飞乌,茅屋云台天下无” 之句。
环龙山 :去治东五十里。势如盘龙。
南峰山 在治东。州守张云建慈众堂于上马跃岩 ,去治南十里。唐易铉子乘马至此岩上,马忽跃入水中,化为赤龙,名赤龙潭。
魁字岩 去治东二里,上连东山,下临涪水,石壁大书“魁” 字,映入波心。
《义仆》洞 去治南五里,岩间有洞,适客死此,仆痛哭,触石亦死,因以名焉。
梅花石 在治南云台山大石上有梅花,雨过则现,下有洞,相传为肖庵真人铜棺铁椁在焉。五马石 去治西南五十里,峰高水秀,上有蔡林寺,下有怪石参立,形如五马。
郪江 在治西南。源自铜山赤崖,流至飞乌,会众流入涪江。
涪江 在治北。源自吐蕃下,历绵州入本州,东南合中江为一,历遂宁与嘉陵江合。
卫江 在治东。源自卫城,历映江、古楼二山,至慈云寺二里许,合弥江,到射洪神溪口入涪江。玉江 去治南百里,源自铜山,水色澄清如玉,过云台山,入明水寨,合大江。
西溪 众山积流成溪,逶迤九曲入郪江。濯笔溪 ,在治西,古传李白访赵蕤习书于此。桃花溪 ,去治东二十里,春日桃花夹岸,掩映清流,由稻花坝入涪江。
横水池 在治北二里。水可煮茶。
琴泉 在治北,崖洞深邃,有泉如窦,滴人池中,鉴铮流越,声如琴鸣。古联云:“山腰水有千年润;井底泉无一日干。”
福牛泉 去治南二十里,上有“福牛芳润” 四字。鉴泉 ,在治南印台山半,有慈云洞,相传为大士示现处,泉从洞出引之。山下有塘,名曰鉴泉。横冰泉 ,去治北三里,泉凝彻若冰。昔曾敕取洗目,疾得愈,因建报恩寺。泉岩多名人题咏。苏泉 ,在治东山之腰,窦流清冽,味极甘。东坡曾烹茶于此。
顾公井 在治内,节度顾公开凿。
明真井 在治南百里望君山麓,杜工部有铭。射洪县
金华山 在治北二里。杜甫诗:“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巍。” 有陈子昂读书台在上。
三台山 在治西。三峰并列,有类三台,故名。武东山 ,在县东七里。
玉屏山 在县南十里,即古之白崖山。远望悬崖,宛类玉屏,故名。
独坐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射洪、涪江左右合流,此山卓然孤立,故名。有陈子昂墓在焉。官冈 去治西北一里。
梧冈 :在治西北一里,三台山之右。
归云洞 去治南六十里。
龙穴 在治内梓潼江滨,世传有龙马出焉。大弥江 在治东,源出剑州。又小弥江在治北。涪江 ,在治东,从郪来,至独坐山,与射江合。射江 ,《水经》云:“涪江东南流,合射江。” 李膺《益州记》:“娄滩东六里许,土人呼为射江水。”
沈水 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南八十里。公孙述据蜀时,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固守,汉臧宫进兵从击,破之,斩首溺死者万馀人。”
可波水 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合梓潼水。桃花水 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北,流入涪江。唐桥溪 ,去治南十里。
鸣琴泉 :去治西北半里。
《方义》泉 :去治南一里,相传“水可愈病。”
甘泉 去治南四十里。唐邑人黄嘉猷父没,躬负土成坟,感甘泉之应,诏蠲租税,仍旌其门。《盐亭县》。
凤凰山 在治东北,下临弥江,孤峰绝岛,起伏翼然,状如凤凰。《寰宇记》云:“隋开皇间,县令董淑封尝游晏于此。后人思之,号董淑山。”
高山 在县西一里。杜甫诗:“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门。” 又名负戴山。
赐紫山 ,去治北一里,有帝君神祠,士民多祈。嗣。潼川州守高文芳改为“赐子山。”
紫金山 ,在县北一十五里。世传严震封冯翊郡王,有金紫之荣,故名。
光禄山 ,去治南十里。
驸马山 :去治西北二十里,上有神女慈孝元妙真人祠。
玉屏山 在治北弥江上,状如玉屏,故名。天禄山 ,去治北三十里。
宝莲山 在治南,为儒学之文峰,县城之屏蔽。龙固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山高四面悬绝,可以固守。
女徒山 去治七十里。昔有女徒千人,置栅山顶御变,故名。但不识何年事。今山顶有祠。蚕丝山 ,在治东十里。
鼓楼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山有三层,高五十丈。又蓬溪县亦有鼓楼山,双峰对峙,可望数百里。蜀王建时,尝置古楼烽火于其上,因名。梓潼水 ,在县南二里。源出剑州废阴平县窦团山,经梓潼,过盐亭,至白马河,与涪江合流。云溪 源出高山,入县城,过德星桥,合弥江,入梓江。杜甫诗云:“溪花淡淡。”
鹅溪 在治西北八十里,其地产绢。宋文同诗:“待将一片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东坡诗:“为爱鹅溪白茧光。”
皇清成都知府冀应熊书《鹅溪流韵》四字刻于石。
麟溪 在治西。蜀王时,有麟见于此,因以为名。杨溪 ,在治南,源出顺庆府。
竹溪 去治北十里。有寺。
花溪 去治南三里
春谷溪 在高山下。水甘美。
“飞龙泉 ” 在负戴山下。
浴丹井 在凤凰山下,昔易铉子浴丹于此。《中江县》
东帽山 去治东一里按《县志》作“宝城山。” 西帽山 去治西一里,与东帽山为县东西峙,按《县志》作栖妙山,即田大神得道处。
元武山 一名大雄山。旧有真武祠,今废。水中之石多如龙蛇状。隋有元武县,以此山名。天柱山 去治西南二十里,山峦孤秀如柱。火烽山 去治东南三里,武侯尝置烽火于此。覆舟山 在治西南三十里,山腹有风穴,人往视之,则风从穴而起,甚至折木。
赖应山 去治南五十里。地产铜及空青铜。官山 ,在县西南九十八里,即废铜山。产铜。或谓“卓王孙、邓通治铁之所” ,非是。
可蒙山 在治西南。一云“可象山。”
飞乌山 ,在县南一百六十里。峻峭如飞乌之状。唐有“飞乌县” ,以此山名。
私容山 去治南一百三十里。与可象山皆有铜,贞观二十三年置铸钱官,调露元年罢。会军山 ,去治东南六十里。汉昭烈入蜀,遣武侯张飞略地至此,百姓以牛酒迎师,故名。按县治作“会军堂山。”
崆峒山 去治北十里,有洞可容千人。
天台山 去治北二十里,惟攀萝梯岩可上,有天台寺,故名之。
凤凰山 去治北四十里,俨若飞凤状。上有二泉并出,谓之“凤眼。”
三堆山 ,见《隋书》,今不可考,疑即斗山。
亚松山 在元武山侧。宋绍定间,知县许彪祖收瘗暴骨处,所题《福会阡》三字碑今存。
铜鱼山 去治东南二里。联云塔,详《古迹》。峰流山 去治东南四十里,有杨伯侯庙。狮子山 去治东南七十里。
马鞍山 :去治东南九十里。
龙华山 :去治东二里。
天台山 :去治南二十里。
宝珠山 去治南三十里,上有“玉皇宫。”
沙尖山 去治南三十里。秀拔峻丽,迥出众山。明正德间,居民避兵于此。
灵泉山 :去治南四十里。有普陀寺。
东禅山 :去治南五十里。
星宿山 :去治南八十里,交金堂界。
紫荆山 :去治南九十里。有铁佛寺。
“瑞云山 ” ,上有龙居寺。
“天台山 ” 在废铜山县地。
万岩山 :去治南一百五十里。
乾元山 在飞乌东十里,有紫极宫,元帝游览驻迹处。
凤凰山 :去治南一百八十里。有净安寺,又名“灵鹫山。”
回龙山 去治南一百九十里。有龙神宫。卧云山 去治南二百里。有龙兴寺。
鲤鱼山 以形名,有七泉寺。
红崖山 :去治西二十里。
挂榜山 :去治西二十里。每乡科年分,当暑雨后,邑人视山土崩痕,卜中式多寡。
云龙山 在古店驿下,有寺,以“山” 名。
天马山 :去治北十五里。
鸡冠山 :去治北二十里。
玉峰山 :去治北二十里。峰峦秀丽,因名。有安祥寺。
卧龙山 、大名山 ,俱去治南三十里。
净云山 有《弥勒院》。
油笼山 俱在废铜山县地。
铙钵山 、柏坡山 :俱在下村。
印台山 、玉琴山 :俱去治北二十里。
关索坪 :去治北四十里。宽平无际。相传关索曾驻军于此。
“郪江 ” ,见《隋书》,今不可考。
中江 在治东。南江来自绵州,东江来自涪城,至中江元武山下,合而东南流。
凯江 发源安县,经罗江绕县西南,至潼川,又名“武江。”
玉江 水色碧清澈,底皆石。发源水池沟,穿铜山,东流至高滩子河,有石如玉,因名,始通舟筏。凡盐货俱于此装载,至遂宁入涪,重庆入江。飞乌江 发源九里浸,径圆山,历废飞乌县,东南流至清凉寺,会金水河,下合玉江为二水口。金水河 去治南一百四十里,发源油笼山,历大龙泉、大龙滩东流入飞乌江。
余家河 :发源猫儿坎,北流三十里,至治西南八里,合龙王滩水,东流城南二里为曹家河口,入于《凯江》。
清溪河 去治南五十里,南流出怀州。〈金堂县地。古怀安军。〉“入金堂峡”,至泸州入江。
东溪 由东转南,与凯江合流于潼川。
龙王滩 去治西十五里。发源山谷,径高桥至此,独深十数丈。遇旱,土人取水,祷之即雨。东流与余家河合,入于凯江。
青洲 去治北五十里。水出山涧,其水独清,前有青洲寺。
洗笔池 水色如墨,相传有仙人于此洗笔。飞泉 在治南,其水平地涌出,味甚甘美。李广泉 ,去治北六十里,相传李广提兵至此,乏水,广望岩发矢,水随箭出。
蔡家沟 在治西六十里古店山后,西南流至石灰铺。〈汉州也。〉入绵阳河,经焦山驿,会湔滩诸水,至泸州入江,是为《古中水》。
《筒车堰 》共四十八处:
遂宁县
长乐山 去治西二里,形若蟠龙,顶平如砥。宝台山 在治西,顶平如台。
书台山 在治西南,唐张九宗读书于此。丹山 在书台左,一曰“天榜” ,其右曰“金鱼” ,下有
金鱼镇
梵云山 ,在县西南二里。
玉堂山 去治北十里。峰峦耸翠,气象雄峙,县之主山也。
鹤鸣山 去治东北二十里。汉张道陵入蜀,居此山,养道行教,后仙去。山有双石鹤。
灵泉山 去治东十里,数峰壁立,有泉自崖滴下成穴,深尺馀,绀碧甘美,流注不竭。宋杨大渊等行灵泉山,即此。
蕨山 在治北,本名“屈山” ,唐景云中改今名。“伞子山 ” 在治北。环山之民,以植蔗煎糖为业。“寻香山 ” 去治东二十里,旧名“血腥山。” 宋刺史白子昉改今名。
资圣山 去治东五里。顶上有井,不溢不涸,因建灵泉寺。邑人尝读书于此。
卧龙山 :去治西三里。环亘蜿蜒,深谷幽麓,唐克幽禅师修行之所。
“明月” 山 去治北五里,襟带两溪,幽林古寺,秋光掩映,潇洒出尘。
文笔山 :去治东七里。山势高耸,连亘数十里。中有一峰,远望如笔。
旗山 去治东十里,势若龙旗。相传山现赤痕,则发科第。
凤台山 去治北二十五里。山形似凤,故名。龙头山 去治西五十里,有石如龙头。
铜盘山 去治东五十里。壁立四绝,人莫能上。樊哙山 去治东南五十里,上有插旗石,相传汉初樊侯曾驻兵于此。
瑶山 去治南一百三十里,诸山罗列,上有四佛寺,为安岳、遂宁、大足分界。
隆龛山 去治南百四十里。废崇龛山以此名。石城山 去治西五十里,四面如城。
仑山 自瑶山枝出,蜿蜒逶迤,雄峙璚江。觉山 自瑶山发脉,特出群峰之上。
大佛岩 “在治东南。岩高十馀丈,势甚陡峭。镌佛像于上,高与岩称,下临涪水,每一登眺,令人生遗世想。傍有石磴,历阶响应,若琴声焉。” 涪江 源出龙安,经绵潼射入县界,东南流下合嘉陵江入重庆。
赤溪 在治北。源自蓬溪,经治东,流入涪江。倒流溪 在治西。其水旋绕向北入涪江。石子溪 ,源乃两溪,合流十里许入涪江。磨溪 在治东南。绕各溪之水,流入涪江。零星池 去治西南四里。
龙池 ,昔池侧有柳树,大十围。后周天和初,有龙自树升,士女共观之,其后树枯池竭。
金壁池 ,在城内,其色如金。
黑龙潭 :去治八十里。石溪一泓,飞泉瀑布,澄潭不测。其底有龙潜焉,旱祷必应。
涌泉 在土叠镇。有泉涌出,灌溉田亩。
仙井 在县衙后。唐节度使夏公鲁奇死节于此,日初出,霞气蒸腾,其水甘冽。
蓬溪县
跪象山 :在治北,学宫前。
石鱼山 去治东里许。上有梓潼宫。相传此山曾出石鱼,故名。
蓬莱山 在治西北
赤城山 :去治东二里,中峰蔚然,左右环拱,上有七曲老人祠。
龙马山 去治西北十里。昔季章甫牧马于此山,下产一驹,毛骨异常,人呼为“龙马” ,因名。青石山 去治南百七十里。山有青石,可为护磬,采者必先祀其神,唐青石县以此山名。风门山 ,在县南一百七十里,四面峻绝,常有清风,因名。
伏龙山 在县西二百里。其山盘曲,形如伏龙。明月山 ,在废长江县十里。两峰对峙,下临涪水,相映而明。唐贾岛诗:“长江微雨后,明月众星中。” 即此。又按《总志》:在治西二百二十里。
龙多山 ,在县西七十里。
高峰山 见祠庙
翔凤山 下有寺
高观山 :去治西八十里。
凤凰川 去治北百二十里,近凤凰山,故名。蓬溪 在治北,源自蓬山,西通遂宁县。
珠玉溪 去治西北七十里。古有珠玉村,因名。洗芝溪 去治东二里,水入蓬溪。
放生池 在龙多山下,唐武后尝放生于此。羊龙潭 去治南百里,有龙君殿。祈雨用空瓶,将蜡封固,入龙口中,以摇瓶得水为验。须疾走到县,缓则大雨随瓶而注。
鉴潭 即今之“黎潭。”
圣泉 在龙多山下。有淳祐二十年文震协记《牛仙尉祈雨灵应事》,碑记尚存。
火井 在伏龙山下。地洼若池,以火引之,有声隐隐出地中,少顷炎炽。夏月积雨,停水则焰生水上,水为之沸,而寒如故。冬月水涸,则土上有焰,观者至焚衣裾。
乐至县
大娑婆山 ,去治南十里。
小娑婆山 :去治北一里,对大娑婆山。二山高耸特奇,皆可屯兵。
宝鼎山 去治西北七十里,状耸秀如台鼎。笔架山 去治西北十里,以形似名。
宝盖山 在治西北,与笔架山相连,有宝盖寺。凤飞山 与大娑婆对峙,如交翥,故名。
周鼎山 去治西三十里,形如古鼎。
凤凰山 :去治东南二十里。
四面山 :去治东十里,四方如塔。
石佛山 :去治南七十里。
金鸡山 :去治东二十五里。
盘谷洞 ,在治南,石刻“小盘谷” 三字尚存。龙洞 ,去治东七十里。
铁峰山 在旧安岳县后,一名“凤凰山。”
大云山 在旧安岳县治北五里铁峰山后。上有栖岩寺,宋冯山读书于此。
鳌鱼山 在旧安岳县北二十里,以形似名。云居山 在旧安岳县治东南十里。上有葛仙洞,崖畔勒“龟鹤” 二大字。
瑞云山 在旧安岳县治东六十里。四壁如削,邑人张侍御筑砦于此。
狮子山 在旧安岳县治北三十里。形如狮子。无际禅师修行于此。
香云山 在旧安岳县治南十里。山顶有池水,煮茗甚甘。
胜水河 :去治东六十里。
清水潭 在治东周鼎山之下,莹如璧玉。龙潭 在治西。相传潭下有龙潜焉,祷雨辄应。桂林溪 在治西。环绕如带,以多产文人,故名。放生溪 在治东。源出宝鼎山,流入简州河。乐至池 在治内。宋寇准为乐至令,尝读书于此。明知县朱统直迁学于池北,即以池为外泮,登科则有龙见之祥。
莲池 在治东,一名“洗马池。” 旧传勾侍郎所凿。若莲盛开,则科第多,常有验也。
玉堂池 在治西五十里。
莲池井 在莲池傍
灵观井 在治内仪门傍。
岳阳溪 在旧安岳县治西,即清竹溪,绕治东南流。宋太守彭乘临溪凿石为曲水,每岁修褉于此。以乘尝官翰林,故名“翰林滩。”
大安溪 按《明一统志》在旧安岳县北七十里。通贤溪 在旧安岳县北五十里,昔有通贤馆,今废。
岳阳溪 在旧安岳县。环绕学宫。溪上筑堤曰“三元” ,流百里入璚江。
方池 在旧安岳县治北,旧有陈抟手植莲。流杯池 在旧安岳县东,郡守彭乘命工凿之。破石井 在旧安岳县治西,有巨石中分而出水,世传陈抟所凿也。
潼川州城池考 总志州县志合载
本州
潼川州城池 “石城周围九里有奇,状若蛇盘,与西川龟城对峙。明天顺、成化间,知州谭道生、蒋容相继修筑。门四,高一丈六尺,楼翼层檐,墙飞女堞。外凿池阔四丈,引西溪九曲水注于中,岁久湮废。知州钱轮重加疏凿,又于城东筑堤三十馀丈,以御水患。嘉靖中,知州赵德宏砌以石门四,东流通蜀南薰川北植柳万株于外,今崩圮。”
属县
射洪县城池 石城,周围五里。明天顺初,典史廖斌筑土城。成化间,知县郭镗甃以石,周五里,门四:“观澜、宗海、览秀、迎恩。” 隆庆中,知县李猷重修,外环以壕。
盐亭县城池 石城,周围六里。成化初,知县李惟中筑,门四,“《凤仪》、云谿、春谷、弥江,今崩。” 圮,中江县城池 石城,周围七里三分,高厚并一。
丈三尺。女墙高四尺,壕深一丈,宽一丈五尺。门五:宾阳、正观、迎恩、永镇、近民。今西南隅有门曰“水南” ,开设无考。共六门。明天顺中,知县谭敏筑。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崇祯间,相继补修。
皇清康熙四十四年,摄县事知州张应诏始置门,以
时启闭。五十二年,知县李来仪补筑池外为“护城堤” ,创自宋时,历今屡经补筑。
遂宁县城池 石城周十里,外环以池。唐节度夏鲁奇筑。明天顺间,典史吴让、正德间知县范府重修。嘉靖中,佥事杨瞻檄增高三尺。门四:“望鹤、登龙、玉堂、金马。”
蓬溪县城池 “石城周围五里。明成化初,知县杨珙建,逼河崩圮。正德间,御史熊相檄知县冯本改修。嘉靖中,知县陈养正重修,增广百馀步,门四:宾阳、南薰、西城、拱辰。”
乐至县城池 石城,明正德初,知县汪民所“砌,高一丈八尺,周一百四十九丈,门四。迎恩、《演武》” 、《修文》、朝京知县王聪重修。
潼川州关梁考 总志州县志合载
本州
孝弟桥 在治东,学宫前。
锦江桥 去治西一里
迎恩桥 去治西北二里。
马瑞桥 去治西二里
永固桥 :去治东二十里。
敦义桥 在治东三十里桃花溪上。
永安桥 去治西一里
天生桥 去治南五十里。
通济桥 在治东五十里,映溪山下,横锁双溪。《射洪县》
五马桥 在治南玉屏山下。
飞虹桥 去治北一百里。
里贤桥 在武东山下子昂故宅前。后人取“思子昂” 之义。
盐亭县
德星桥 在治南,近严氏故宅。杜甫诗有“严家聚德星” 之句,因以名桥。
云溪桥 去治南八十步。
春谷桥 ,去治西五十步,杜诗:“春谷水冷冷。” 龙门桥 ,去治东百步。
广汉桥 ,去治南百步。
龙江桥 去治北一里。明尚书甘为霖有“龙江秋涨” 之句。
虎洞桥 :去治南一里。明尚书甘为霖有“虎洞云深” 之句。
中江县
东溪桥 去东门半里。万历初,知县陶显功建。朝京桥 。万历间,知县安正孝重建,改名“安济。” 崇祯乙亥,知县任之望创修石桥,改名“拱极。” 通济桥 去治东二十里。天启间建。
回水桥 去治东二十里。
安行桥 去治南二十里。
弘济桥 去治南三十里。隆庆间,义士樊选建云津桥 ,去治南四十里。
龙龟桥 去治南四十里。相近有罗汉桥。李公桥 ,在治南龚家口。康熙乙未创建云。板桥 去治南五十里。
铜兴桥 去治南六十里。万历辛亥建。
皇清康熙癸巳,楚僧实弘重建。
挂金鱼桥 在铜山,宋嘉定五年县令牟巽建。“普济桥 ” 在铜山石帽沟,万历间建。
琉璃桥 去治东一百里。
卷洞桥 在治南,交乐至县界。
河西桥 在小西门。弘治元年知县王杲建,宽七尺,长五十丈。嘉靖间重建,改名复古桥,今废。鱼鳅桥 去治西六里,正德癸酉,寿官孟宗建。匀溪桥 在治西。见《总志》,今无疑。今旧高桥高桥 ,在治西。嘉靖丙戌知县余祺改官路,于此创小石桥随圮。戊戌知县张玠重建。
彭家桥 去治北十里
通溪桥 在治北。嘉靖癸丑,知县张曾建。永兴桥 ,去治北四十里。
四通桥 去治北五十里。旧名黄家桥。
皇清康熙乙未重建,为潼川、中江、德阳、“罗江四路会。”
合之处
东桥 去治东十里
西河渡 、南河渡 ,俱隶治境。
遂宁县
安济桥 :去治西十里。
嘉福桥 :去治北二里。
蓬溪县
利国桥 去治西六十里。
连珠桥 去治东北二里。
文星桥 在北门前。壬子年造,今壬子年崩。跨虹桥 在白塔寺前。
飞马桥 相传有神马见,故名。
乐至县
通济桥 去治南百里
文光桥 在治南
龙尾桥 :去治北十里。
彭成桥 去治东一百里。
报国桥 去治西五里
八里桥 :去治西八里。
龙桥 在旧安岳县治南,学宫前。
普金桥 在旧安岳县治北一里。
文星桥 在旧安岳县治南四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