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656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六百五十六卷 |
第六百五十六卷目录
江宁府部汇考四
江宁府关梁考
江宁府封建考
职方典第六百五十六卷
江宁府部汇考四
江宁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载
本府。〈上元、江宁二县附郭。〉
大胜关 按《明一统志》:“在府南一十里”
龙江关 按《明一统志》在仪凤门外。
石灰山关 按《明一统志》在石灰山
东门桥 在乐游苑
尹桥 按《宋志》:“潮沟大港东出渡此桥。”
赤关桥 按《金陵志》,“在城南赤阑坊。”
鸡鸣桥 即齐武帝游锺山至此“鸡鸣处。” “募士桥 ” ,吴大帝募勇士处。
菰首桥 一名“走马桥” ,在湘宫寺前。东出渡溪,有桃花园,南曰“大桥。”
大桥 按《古迹编》,“东出句容大路渡此桥。” 中桥 ,按《宋志》,在上闸,按《陈书》,“隋军陷台城,晋王广命斩张、孔二妃,榜于青溪。” 中桥,即此。孝义桥 ,即甓子桥。
扬烈桥 宋王僧孺观𩰚鸭处。高晔桥 ,建康西尉在此。按《宋志》,“建兴寺北路东出渡此桥。”
檀桥 在青溪上,按《齐书》,“刘𤩽住檀桥,瓦屋数椽,学冠当时。”
南渡桥 ,李白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诗云:“舍舟共连袂,行上南渡桥。” 乃秦淮上桥,今不详其处。
日华桥 在宋行宫东,跨护龙河。
月华桥 在宋行宫西
青龙桥 在东长安门外,明洪武中建,受铜井水,西流入御沟。
白虎桥 在西长安门外,一名“大通桥。”
会同桥 “在大通桥西北,临会同馆。”
乌蛮桥 在大通街
柏川桥 在乌蛮桥西。以上五桥跨御河。回龙桥 在定淮门内。或曰“与清凉、四望” 山势回顾,故名。
武定桥 在镇淮桥东,旧名“嘉瑞浮桥” ,与长乐桥并峙。宋淳熙中,马光祖自书桥边。
文德浮桥 在府学前。明万历中建。
通济桥 在通济门外
中和桥 在通济桥东南。
上方桥 在中和桥东南。以上六桥,跨秦淮。“斗门桥 ” 即古禅灵寺桥,秦淮入运渎之始。“武卫桥 ” 近冶城,既古西州桥。
南乾道桥 即古高晔桥处。北乾道桥 ,二桥相近,并在斗门桥之北。“崇道桥 ” ,今仓巷,北出全节坊。
鼎新桥 在崇道桥东,旧名“小新桥” ,因马光祖新立,故名。
笪桥 在鼎新桥东,即古钦化桥。宋名“太平桥。” 景定桥 在笪桥东,旧名“闪驾桥。” 宋景定二年,马光祖改造,更名。以上八桥,跨古运渎。
淮青桥 在大中桥西。秦淮与青溪相接处,故名。相传明黄观妻女死节处。
清平桥 西通内桥。青溪在南唐城内者惟此。“竹桥 ” ,在元津桥北,一通大内,一通古城壕。以上三桥跨青溪。
内桥 御街之北,宫前街也。宋政和中,蔡嶷重修,又名“蔡公桥。” 南渡后,建行宫于此,改名“天津桥。” 不忘西京,故以名之。
升平桥 在内桥东北,即宋“东虹桥。”
大巿桥 在内桥西北,即宋西虹桥。
飞虹桥 在卢妃巷。以上四桥,跨古宫城壕。大中桥 旧名“白下桥” ,一名“长春桥。” 此处旧有大桥、中桥,故撮名曰“大中桥。” 乃南唐东门之桥。当江浙诸郡之冲,饮万马于秦淮,给诸屯之馈饷,京都之要冲也。
复成桥 :在大中桥北。
元津桥 在复成桥北,西华门之前。
新浮桥 在国学成贤街之南,近易为石桥。北门桥 南唐北门之桥,宋名“武胜桥。”
通贤桥 在北门桥东。以上六桥,跨古城壕。
张侯桥 在淮水南,对瓦官寺,以近张昭宅,因名。传为吴张昭所造。晋义熙六年,卢循焚查浦,进至张侯桥,即此。
白板桥 在城南。梁武帝次江宁,吕僧珍、王茂进军于此。
利涉桥 即古桃叶渡,自东晋以来未有桥以通济水,关来水,天门宜敞故也。
皇清顺治初,知府李正茂设木桥,名“利涉。”后易木为
石,以期久远。议者谓形家言天门闭塞,不利人文,非自古设渡之意,复废石桥,仍易以木。文德桥 在县泮宫右,与利涉、武定二桥相近。镇淮桥 在县南聚宝门内,晋置,旧名朱雀航,一名朱雀桥。按《晋起居注》,“泊舟为航。都水使者王逊立谢安于桥上起重楼,置两铜雀,又以朱雀观名之。” 按《建康实录》:“咸康二年,新立朱” 雀航对朱雀门,南渡淮水,一名“朱雀桥。”
饮虹桥 一名新桥,旧名万岁桥,在古凤台坊。按《建康实录》,“南临淮有新桥,本名万岁桥,后改名饮虹新桥。” 今俗呼为新桥,袭其旧也。宋乾道五年,留守史正志重建,覆大屋数十楹,甚壮丽,丘崇记之。开禧元年丘崇重建,刘叔向记之。宝祐四年马光祖重建,梁椅记之。明正德中重修。上浮桥 在饮虹桥北,西南即成国公府,明正德间重修。
下浮桥 在上浮桥北
聚宝桥 在聚宝门外。古长干桥,一名“长安桥。” 杨溥城金陵,引秦淮绕城,西入大江。宋马光祖新创桥,跨壕上。明因之,而制益壮丽。
狮子桥 在鼓楼北
金川桥 在金川门内
通江桥 在金川门外
临山桥 在龙江关外
土桥 在竹桥西北
《珍珠桥 》:跨珍珠河。
“莲花桥 ” ,在珍珠桥西。以上三桥,跨珍珠河。“铜桥 ” ,在上方桥东。
石城桥 在石城门外
塞洪桥 在驯象门外。弘治间,知府吴雄重修。通江桥 在金川门外。水通江,入稳船湖,相传即古江桥所在。
江东桥 在江东门外,明洪武初建。
新浮桥 旧浮桥 以上跨上新河。
重译桥 在长安桥东,金陵故老相传,即古乌衣巷口,谓即朱雀桥,非是。
涧子桥 在来宾桥北,水流入城壕。
来宾桥 即古“望国门桥” ,在驯象街。近桥有来宾楼,因名。
善世桥 在来宾桥西南,跨跃马涧。明弘治间重修。筮日兴作,坎地三丈馀,得一小石碑,首刻曰:“建造跃马涧桥一所。” 中曰“庆元二年丙辰三月造桥。” 知宫事赐紫吕志淳、副知宫程应泽,并劝缘司库石工姓名。
就湾桥 在安德街,跨跃马涧水流入城壕。板桥 ,在县西南四十里。按《金陵故事》:“晋伐吴,丞相张悌死之,悌家在板桥西。”
新林桥 在县西南十八里。《扬州记》:《金陵新志》:“而沿江有新林桥,即梁武帝败齐师处。” 《世纪》云:“即今之西善桥也,在安德门外。”
秣陵桥 ,在县东南五十里。
河亭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河定桥。” 六塘桥 ,在县南八十里。
到驾桥 在县东南夹冈门外。俗呼为“宋家桥。” 明洪武初,高帝尝驻跸新亭乡,后建桥,因名。马务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唐置马务于此。真武桥 在县东南三十七里。有堰长三里,阔二丈,堰浦水通秦淮河。
草塘桥 在县南凤台门外。
曹家桥 在新亭乡,临沙河。
杜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戚氏志》云:“有堰长五里,阔丈五尺,堰横浦水。”
江宁桥 在县六十里,临江宁浦。
木龙桥 在县南七十里。古牧放之所。
“钱公桥 ” 即章桥,西近张山。
复古桥 在长乐乡
葛桥 在崇礼乡方山东南。《齐书》:“宋建安王景素反,李安民破之于此。”
墅城桥 在县东三十里,即谢安赌墅之所。亭子桥 ,在清风乡。按徐铉《新路记》:“建高亭于路周,夸重桥于川上” ,即此。
周郎桥 在丹阳乡。吴周瑜渡秣陵,破笮融,下湖,孰尝经此,故名。
灵顺桥 在湖孰市
土桥 在丹阳乡
西流桥 在宣义乡
安济桥 在西流桥东北,即东流桥。
韩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
杨堰桥 、五城桥 并在崇礼乡。
坝桥 在县东北八十里,与句容分界。
白水桥 在县东北二十里。
秦淮桥 在上方关北
东善桥 在县东南四十里吉山下。
牧马桥 在县东南。《南朝》牧地有浦水,阔三丈,深一丈二尺。
乌刹桥 在县东南七十里,一名“乌鸦桥。” “令桥 ” ,在乌鸦桥西北,临令水。
龙渡桥 在县东南八里。
陈浒桥 在县南三十里。
郭家桥 在县东南六十五里。
元武桥 在县东南六十里。
正阳桥 在正阳门外,平平如砥。
三山桥 在三山门外
高桥 在高桥门外
下方桥 在高桥东南
沧波桥 在沧波门外
彭城桥 在彭城山
石步桥 在长宁乡,古名“罗落桥。”
五城渡 晋王敦死,王含、钱凤率馀党自栅塘西置五城。《京都纪》:“五城边淮带湖,祖送多在此。” 竹格渡 在宋县治西南二里,即竹格航,当在今下水门东南。王敦作“逆从竹格渡” ,即此。按《舆地志》,两岸要冲,并以航济。西自石头,东至运渎,凡二十四所。平陈唯此渡独存。
桃叶渡 在秦淮口。桃叶本王献之妾名,《诗》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 此其渡处。
禅灵渚渡 在今斗门桥。由兴严寺西出渡淮水,即新桥也。
萧家渡 ,在上水门,即古邀笛步也。桓伊性谦,素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尝自吹之。王徽之时赴召,泊青溪侧,素不与伊相识。伊于岸上过,舟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 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伊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至今传其地为盛事云。《江东渡 》在江东门外,旧名平家圩。
五马渡 在县治西北二十里幕府山前。晋元帝与彭城诸王五人渡江处。晋太安时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永嘉中,元帝登位。长乐渡 在城南,即古朱雀航处,近桐树湾。麾扇渡 在朱雀航之左。晋永兴二年,陈敏据建康,顾荣密报刘准率兵临江,敏令甘卓屯横江。荣与周𤣱因卓兵断桥,尽敛船于淮水南。敏自出军临大航,荣以白羽扇挥之,其军自溃,因名。《旧志》谓即今毛公渡,恐非。
新江关渡 :在新江口。
龙江关渡 即今下关
“唐家渡 ” 对瓜埠江。
中渡 在安德门外
毛公渡 在聚宝门外,瓦屑坝南。
南津 在城南。按《金陵故事》,南朝置校尉守此津。侯景入寇,举朝无犯难,惟校尉江子一与弟二人同死王事。《梁书》:“子一尝为南津校尉。”朱雀航 在长乐渡处,直对宣阳门,又南为朱雀门,非今之聚宝门也。〈按:“航” 亦渡名,官设航以渡也。〉丹阳航 在丹阳郡城后。
骠骑航 在古东府城外渡淮处,会稽王道子所立。又纪瞻以镇东长中乞归元帝,进为骠骑将军,即其宅为骠骑府,府宅浮航名曰“骠骑航。” 上四古航,皆在秦淮上,今废。
句容县
白鹤桥 在县东南三里一十五步。
沈公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麻培桥 在县南四十里。
赭渚桥 在县东一里二百四十一步。
归善桥 在县南一里一百七十五步。
淤乡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崇德乡。
西坝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茅山乡。
降灵桥 在县南二十七里句容乡。
义城桥 在县南二十里福祚乡。
高平桥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上容乡。
斜桥 在县东五里来苏乡。
柳桥 在县北二十五里孝义乡,有前后二桥。悬纛桥 一名“沿陆” ,在县西十五里通德乡。周瑜尝住军于此。
宣家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琅琊乡。
永安桥 在县南七里福祚乡。有小港通秦淮。降真桥 ,在茅山玉晨观西三十里。
芦江桥 在县南三十里崇德乡芦江村。集仙桥 在县治东南一里许。
刘师桥 在县北七十里琅琊乡。
苏行桥 在县北二十里孝义乡。
泥湾桥 在县北十四里孝义乡。
红鹤桥 在县西四十五里望仙乡。
陶堰桥 在县南五十里。
新昌桥 在县南五十里。
石彭桥 在县北三十三里琅琊乡。
张堰桥 在县北五十里琅琊乡。
淡塘桥 在县南七里福祚乡。
张桥 在县南二里一百七十五步。
省塘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来苏乡。
社坛桥 在县西九里通德乡。
周郎桥 在县西二十里。周瑜尝经历于此。《土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土桥镇。
湖西桥 在县南三十里临泉乡。
先桥 在县南四十里上容乡刘巷村。
西沟桥 在县南四十里上容乡刘巷村。宋乾道四年,隐士周省建,石刻尚存。
华桥 在县北三里许。今名“纪华。”
谢家桥 在县南十里尚容乡。
荆干桥 在县南五十里上容乡。
后白桥 在县南四十里上容乡。
社公桥 在县西北十里琅琊乡。
竹里桥 ,在县北六十里仁信乡竹里山下。“常宁镇桥 ” ,在县南五十里。
社桥 在县南四十里茅山乡。
小干桥 在县东北五里移风乡,建闸处。蔡家桥 ,在县东北五里移风乡。
光里桥 在县东北十里移风乡。
清阳桥 在县东北仁信乡。
坎坛桥 在县东北七十里仁信乡。溪桥 ,在县西南四十里上容乡。
涧西桥 在县北二十里涧西铺。
郭西塘东西二桥 在县西二里许。
苦竹桥 在县东三十五里。
井庄桥 在县东南十五里。
东桥 在县东门外
南桥 在县南二里许。旧名“政惠。”
平政桥 在县治南
三思桥 在县大街税课局西。
集庆桥 在县东门内,俗呼为“方桥。”
句曲桥 在崇明寺街口,俗呼为“寺桥。”
八字桥 在县治北街,以其路分八字,故名。“官桥 ” ,在县城隍庙街,以其沟渠流坊市之水。“分水桥 ” 在县兴教寺东。
兆文桥 在县治西南二里许。按《建桥记》曰:“去县治可二里许,有山曰赵坟,绕山有河,卧河有桥。” 桥之建也,有水势冲撼,随建随圮,不知几阅岁。乡刺史张君锦首捐金以为倡,告之邑侯周公继之。桥增而高,以泄水势,命名状元,不知起于何时。至嘉靖丁未,元辅李公,果大魁应之,今易之。兆文者,望继起也。至
皇清顺治辛卯,邑令姜辅周重建,乡绅捐助有差。
下蜀渡 在县治北七十五里琅琊乡。
东阳渡 在县治北八十里琅琊乡。
白茅场渡 在县治八十里东阳镇侧。
溧阳县
春雨桥 在县治东。旧曰春市桥,俗呼中桥。宋嘉定间,陆子遹重建。时久旱得雨,因以为名。陈子高诗:“屐声春市雨,人语夜桥灯。” 卢乾元诗:“水关人进艇,桥市晚提壶。” 皆此桥佳景也。
皇清康熙甲寅年圮,知县王锡琯倡邑人重建。
上水关桥 在县治北。旧有“清晖堂” 在桥上,明弘治十年,符观建。
皇清康熙八年,改建“太白酒楼”,县尉陈必达督成之。
下水关桥 在县治东南。挹秀堂在其上。明嘉靖间,教谕林楚浚泮池,改建于儒学之左,曰“跃龙桥” ,覆以亭。万历间,知县徐缙芳复建于学右。崇祯间,知县金和仍开“跃龙关。”
砚渎桥 在县治东北隅。按《建康志》:“谢元晖洗砚处也。”
东平桥 在东门外。跨壕而梁,目以“门” 名。明成化间,知县贠贤重建。
葑埭桥 在县东十八里。元至正蒋道焴重建。八字桥 在县东十八里。
秦公桥 在东南一里,俗呼“下桥” ,以秦梓第相近而名。桥侧即报恩寺,一曰秦桥寺。
二贤桥 在县东南二里。宋崇宁中,知县李亘建。二贤不知何指,“亘” 字“通微” ,今亦呼“通微桥。” 渡济桥 在县东南十二里。明万历中知县徐缙芳建。伍相祠、文昌阁夹峙左右,岁久阁坏,知县王锡琯重建。
南安桥 即南门桥也。明正统间,知县邬璚建。背桥 在县西南八里燕山北。
王堰桥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广济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
李塘桥 、南杨桥 俱去县四十里。
望婆桥 、下松桥 俱在县西南四十三里。观山桥 一名“盘白桥。” 西有地百亩,传是盘白观遗址,去县西南四十五里。
双涧桥 、神墩桥 俱在县西南五十里。社渚桥 、西里桥 俱在县西南六十里。舍头桥 去县七十里。
洪桥 《戚志》作“洪涧。” 在县西南七十五里西成桥 ,即西门桥也。
青安桥 在县西三里,以旧城门而名。
丁塘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上路桥 在县西三十七里。
古文桥 在县西五十里。
河口大桥 在县西七十里。
藏舟桥 在存留仓西,官舫停泊之所。
望贞桥 在贞女祠之南,故名。
凤凰桥 双虹如翼。在县北一里,俗呼“土桥符观。” 立石于中,如凤之有冠也。
横桥 在凤凰桥北
盐港桥 在县西北九里。其水通古渎。
小石桥 在县西北十里。
丙圩桥 在县西北十八里。
官圩桥 在县西北二十里,其水通前马荡涂。西港桥 ,在县西北二十二里。
李家渡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
丝网桥 在县西北三十三里。诸桥皆知县符观移。铺道临河,俱用石木新建,而凤凰二座最大。
大德桥 在县西北三里。
蒋店桥 在县西北十八里。
南渡桥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一云滩渡。嘉定桥 在县西北四十里,凌跨中江,一名中江桥。唐开元间,县令乔翔尝刱浮梁。宋元祐三年,建桥曰“众乐。” 庆元修葺未成。嘉定中,运使俞健行部,命县尉赵时颂重建,改今名。
北渡桥 马六公桥 俱去县四十五里。曹口渡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
沟岸桥 。“增芳桥 。” “舒塘桥。”
板子桥 俱在县西北五十五里。
黄莲步桥 在县西北五十七里。
破堰桥 、上兴埠桥 ,俱在县西北六十里。雨成桥 ,在县西北六十五里。
北固桥 即“北门桥。” 明宣德间,里人黄伯安建。胥渚桥 在县北四里。
北昆仑桥 在县北八里。
徐角桥 、“会仙桥 。” “大安桥。”
大成桥 俱在县北十里。
塘路桥 在县北十五里。
石塘桥 。鸿塘桥 。斗门桥。
陆安桥 、永成桥 、永丰桥 俱在县北二十里。
道人渡桥 “朗洋” 、双桥 、师姑桥 俱在县北二十五里。
前马桥 在县北三十里。
安乐桥 在县北三十五里。隋大业初,县令达奚明建于渎南,以甓甃两岸,亦名“甓桥” 也。土山桥 、吕渎桥 俱在诸里东。
长桥 、双桥 。倪桥 、“道成桥。”
丫溪桥 俱在县北三十里。
永固桥 塘垾桥 俱在县北二十里。虎塘桥 唐马桥 俱在县北四十里。新兴桥 在县北五十里。正统间知县邬璚建。乌金桥 在县北五十五里。
檀石桥 在县北六十里。
广济桥 在县北十五里。
薛家渡桥 、山西桥 ,俱在县东北二十里。渡头桥 、山前桥 ,俱在县东北二十二里。通津桥 、广通桥 ,俱在县东北三十里。
黄家桥 。陆家桥 。孔家桥。
莲花桥 俱在县东十五里。
奉桥 在县东五十里
金背桥 、“横涧桥 ” 、“庆元桥。”
仙桥 俱在县南六十里。
戴埠桥 在县南三十里。
三丫桥 在县南四十里。
泓口桥 在县西北三里。
袁溪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
张墅桥 、“乌盆桥 ” 、“窦桥。”
高友桥 俱在县南二十里。
新桥 高要桥 ,俱在县南二十五里。徐塘桥 、招仙桥 俱在县西三十里。湖渎桥 、平陵桥 俱在平陵城西一里。刘塘桥 在县西二十里。
胡桥 在县西十八里
朱村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高桥 在县南十八里
望仙桥 在县南九里
仙人桥 在县南十里。顺治间,邑人董策儒重建。
“部令桥 。” “兴唐桥 。” “骆驼桥。”
古县桥 俱在县南十五里。
吴潭渡桥 在县西北十里。
蒋仙桥 在县北七里
神头桥 、新桥 、“燕桥。”
三塔桥 俱在县西南六十里。
丁山桥 晋坊桥 、桂林桥 俱在县西南三十里。
马店桥 。“赵村桥 。” “玉堂桥。”
张太保桥 、张巷桥 俱在县东八里。
永丰桥 、麓上桥 俱在县东十里。
葛渚桥 在县东南六里。
太平桥 在县东南十二里。
周舍桥 在县东南十里。
南昆仑桥 在县东南十八里。
蓬城桥 、寿升渡桥 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接龙桥 在县东北三十七里。
溧水县
惠政桥 在县东门外,即临淮桥。明嘉靖间桥圮,知县曾震以筑城馀工重修。崇祯十六年,邑民马继桂捐赀倡建。
秦淮桥 在小西门外。旧《志》云:“临淮者,误。” 万寿桥 在南门外西街,一名万岁桥,通开福寺。宋皇祐间,邑人刘应之建石桥。僧从雅有碑记。今无考。
通济桥 在北门外。明嘉靖戊戌,桥圮于水,知县陈光华倡义民武。�“重建。”崇祯十六年,又圮于水,邑人出赀,姚宗显、甘继龙督建。
唐家桥 在县治西,宋时建。
通京桥 在南门外,一名南门桥。按“旧志” ,疑即南渡桥。宋高宗时建。
望京桥 在望京街
破军桥 在县北三里,一名“募军桥。” 明嘉靖间,李佛保与倭战死于桥上,因名。
杨林桥 在县北五里,通省官路。
胜水桥 在县北一十五里胜水铺。
乌刹桥 在县北四十五里。水经其下。
午干桥 在县东三十里丰庆乡午干村。倪村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明嘉靖间,邑人汤永亨重建。
贩车桥 在县东北三里。明万历间,邑民姚守元重修。
陈沛桥 在寻仙门外二里。正德间,邑民朱用文重建。
栖贤桥 在南门外
巫家桥 在小东门外,旧名“夹家桥” ,以字讹也。大桥 在县东七里中山下。
马家桥 在演武场前
尚书桥 在县东一十里。以“齐尚书有庄” 于此得名。
天生桥 在县西一十里。高十二丈,阔七丈五尺。旧有南北二桥,今所存者北桥也。明洪武二十五年,太祖命崇山侯李新凿河通苏、浙运道,桥因势而成,故名天生。父老相传云:“李新尝私于民家舍平陆,焚石凿之,役而死者万人。太祖微行至,立诛之,以报役死者。”知县王弼有诗。嘉靖间,义士武�武浚重修,员外黄志达有记。尚义桥 在赞贤乡,去县二十五里,始名“蒲塘”,邑人赵琪兄弟独建,邑令陈宪义之,为更是名
而为之记。桥凡九空,为一邑冠。
段亭桥 在县东六里
黄坡桥 在县东四十里。
九涧桥 在县东三十五里,以有九涧之水汇此,故名。旧《志》作“苟涧” ,误。
利涉桥 在县北三里,俗呼为“虎捍桥。”
马沉桥 在县南三十里。
大觉桥 在县东南八里。旧名“六和桥。”
俞初桥 在县南十里,旧名“余母桥。”
戴公桥 在县南一十里。
白马桥 在县东四十里。
汤桥 在县西四十里,邑民黄善述造。
圩东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竹塘桥 在县西南一十八里,路达便民新仓。贾经桥 在县东四十里,邑民周、薛、陈三姓建。土山桥 在县南五十里,邑民茆玨造。
祠润桥 在县南一十五里。
石洛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知县包桐建。遇仙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赵坚四,赵坚六造。花溪桥 在县西四十五里。
六家桥 在县西三十里,邑民王实造。
积庆桥 在县南三角铺前。顺治八年,邑民萧士经重建。高淳令崔抡奇过而义之,为易名曰“积庆。”
长乐桥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邑民刘政重修。有碑,桥傍有庵。
小桥 在大东门外三里。
张墅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
板阁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
神龙桥 在县东四十五里。旧名神靖。宋知县李朝政易今名。相传,昔有女子洗菜与龙交,有孕,后产一小蛇,弃之溪中,遂成小龙。后妇临水,龙辄来附,女大骇,因投之以刃,伤其尾,乃跃去。龙去时,顾恋其母,每一折则成一湾,凡四十九湾,俗称为望娘湾。母死溪畔,迄今清明前数日,内溪率暴有鱼,居人争操罾罶取之,皆云龙自湖来祭母,故鱼从之而上云。桥以此得名。徐家桥 在县北三十五里大人山侧。会元顾起元有记。
青龙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旧志》未载。
油坊桥 在县东北一十五里。《旧志》未载。永昌桥 在永寿寺侧。明万历间,邑民萧济造。
皇清康熙间重造。
沙河桥 在县西七里。邑民萧济等,万历间造。曹涧桥 ,在县东南四十里。旧《志》未载。
吴村桥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吴村渡。
新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达仙杏山。《旧志》未载。五安桥 在县西七里。《旧志》未载。
刘李桥 在县东三里,以二姓合造,名。旧《志》遗。洪济桥 在洪蓝埠,初为渡。明崇祯庚午年,埠民始即渡建桥。
柯涧桥 在县南五里。邑民任孚重建。
齐家桥 在县东二里,为齐司马庄居,故名。明万历四十一年圮,邑民王涵捐赀重建,随以水圮。涵侄懋梧复倡建。
大沛桥 在县南七十里段家山东。
韩胡桥 在县东南十五里。
永安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芮起渭等造“王师桥 ” 、“碑亭桥 ” 、“千金桥。”
市北桥 、“娄家桥 ” 、“白沛桥。”
“孟桥 。” “李墅桥 。” “钱埭桥。”
谢家桥 。“窑塘桥 。” “独山桥。”
安政桥 。“许村桥 ” 、“石埭桥。”
五里排桥 前山桥 以上十七桥按《旧志》所载,今无考。
赵庄桥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黄家渡 在县北二十五里。
河庄渡 在县西四十五里。
梁村渡 在县北四十里。
塔山渡 在县西北五十里。《旧志》未载。
地墟渡 在县西北五十里。《旧志》未载,今建桥。蒲塘渡 在县南二十五里。今建尚义桥。毛家渡 在县北二十里。
清墅渡 在县南四十里。
谢家渡 在县南四十里。
吴村渡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今建桥。
刘家渡 在县东南四十里。今建桥。
梅梁渡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江浦县
江淮关 按“旧志” ,旧设于江淮巡检司,今移于浦子口。
淳化桥 在县治西一里。明洪武初开新路,甃石建,正统间重修。
皇清康熙八年,耆民赵廷玺重修。
腾蛟桥 在学左
起凤桥 在学右
育英桥 在青云楼下
阜安桥 :在县治西街口。
石碛桥 :在县治南三十五里。
茅塘桥 在县治北三十里。明洪武三年建。横桥 在县治北四十里,明洪武十三年建。通浦子口驿路。
沙河桥 在浦子口城东门外。
通江桥 在万峰门外
太平桥 在浦子口万安门外。
浦子口渡 按《明一统志》在县东三十里,由江北渡江南处。
六合县
龙津桥 在县治南数十步。按《成化志》:桥十八空,累石为之。桥下尝有鲭鱼,长数丈,或见或隐。唐时,敕上下五里不得采捕。后黄巢叛,桥废,鱼亦不复见。明万历元年,知县李箴设浮桥,造船十二只,木跳五十馀根,栅栏二十四扇,大铁索二根,𥰓缆二根。四十三年,知县张启宗于南岸建楼三间,额曰“上游庆泽。” 西为耳楼,八窗玲珑,远眺河北,山亭水榭,烟树错出。崇祯初,桥废。今知县刘庆运更建新船六帮,跳缆栅栏,悉皆坚备。按:龙津,水陆要会也。屏列灵岩,影摇烟树。官航客舫,骈集于兹。渔唱樵歌,环回未已。牵之一苇,荡影含鲜。映以长林,浮青引翠。午月俗修竞渡,各以泛宅争驰,箫鼓中流,盛时之乐地也。冶浦桥 在县东五里冶浦河。五代时避杨浦讳,人呼为冶清桥。唐天宝中建,宋嘉定中改造。明宣德中,知县史思古大其制,用木桩万馀,叠石为五空,铺以板木,覆以瓦屋十七间,长三十馀丈,伟然为邑巨观。后倾颓,嘉靖十六年,知县周薇重建。按冶浦桥于丁丑之变,寇自西来,桥东居民思焚桥据水可守,寇果不能渡,获保,而仪、扬一带俱得免。后邑贡生厉振岳就石为基,横木作址,旁营二阁。中屋二楹,比初制更加轩豁。
程家桥 在县西二十里。明洪武二十三年民人侯孙儿建。按程家桥水通滁河,县西诸山集镇悉由此出。街市东西长里许,亦会聚区也。永定桥 在县东北七里,明洪武二十八年民人耿大建。
会桥 在县治东
仁和桥 在县东,跨旧城河。
新会桥 在县东。以上三桥俱岁久坍塌,明洪武二十五年,俱系道士金葆原建。
马湖桥 梁家港桥 以上二桥俱在县西南四十里新开路,明永乐中知县王翱建。黄湖桥 在县西十五里,明洪武二十年民人陈神保建。
荣家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明洪武二十五年,民人刘德造。
金家板桥 在县南二十里。
洪家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官洲地方。
茅家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滁口山北。沿河通长芦、陈里港。
皇厂河板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
葛家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普庵桥 在长芦寺旁,去县二十里。
菩提石桥 在县二十五里,长芦寺前。
念佛桥 去县二十里,在长芦寺旁。
龙池石桥 在县南五里。
广洋卫桥 去县二十二里。
土桥 二一在东河下,一在迎恩门内,跨城河。白坟池桥 在县西十里,明洪武年,僧继祚建。追人桥 在县治东旧来春门外。按《成化志》:周世宗命宋太祖领兵十万援扬州,太祖下令曰:“扬州官兵敢有过六合者,必断其足。桥正当驿路,以兵御之,至此必追以斩。” 后因名曰追人桥。岁久废。明洪武三年,民丘成重建。
马昌河桥 在县西南二十里。
双板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竹镇桥 在县西北三十三里。按竹镇河道最纡曲有情,故为士大夫荟萃之区。从陆路入竹镇可四十里许,而从水路入遂至二百里有奇,其关锁之密可知也。与滁水出江之“惜水湾” 形势正同。
杨都桥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赵家桥 在县北五里
北献齿桥 在县西北三里,通竹镇。
鹿城桥 在县西十里,通竹镇。
青竹桥 在县东北十里,通天长。
长坝桥 在县东北十二里。
芦塘桥 在县东北二十里。
青陆桥 在方凌乡
泉水桥 在宣化镇
唐公桥 在县东十里。旧名“土桥。” 成化间,邑人唐清用石重建。
锺秀桥 在文明坊西,旧名“西水闸。” 明嘉靖二十七年,邑人胡述修,即今西城门外桥也。安西桥 在县西二里许。
知方桥 在县西二里
马桥 在县东二十里,邑人唐璟造。
张家桥 在县北张家山。乡宦陆昌重建。善家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瓜埠,六合、仪真分路处。旧土桥,明弘治间谢宗旦建。石桥。通平桥 在县北,庠生王岐凤立。
瓜步石桥 在善家桥西北,下通灵岩山,流入匠人河。明弘治间,谢宗旦用石建。
蒋家沟桥 在县西二里。
𥰓缆桥 在县东,庠生苻涣有《记》。高桥 ,在县西二里馀。
神策木桥 在县东北,百户陈相建。
芦门桥 在县东五里。嘉靖间,耆民汪澜石建。铃当桥 在县东北。耆民王拱秀重建。
垛石桥 在县南十里
宋家桥 在县西二里
三德桥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三㲼河处。周家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
高淳县
兴仁桥 在县东儒学前。
育英桥 在儒学左
集贤桥 “在儒学右。” 以上三桥俱明万历二十六年,知县丁日近建。
诸家桥 起凤桥 、积德桥 在儒童寺后,俱县东三十里。
石坝桥 在县东四十里。
步云桥 在县东五十里。旧石埠桥。
开运桥 在县东五十里。
卧龙桥 、蒋家桥 、严家桥 俱在县东六十里。
刘家桥 王母桥 俱在县东五十里。西沟桥 在县东五里。明万历四十六年建。马步桥 在县东南六十里。一名“二百桥。” 顺治八年,里人夏希浩、希洙捐赀重建。
黄连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
张沛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跨沛溪,明嘉靖三十六年建。万历初修,崇祯间再修。
上桥 在县东南七十里,跨胥河、建平县界。永康桥 在县东七十里,一名“下桥。” 明万历十八年,居民吕侯重建。
双桥 在县南十里。原为双河渡。明万历三十二年,知县项维聪倡时,乃有沈铭、沈锵建石桥。曹塘桥 在县东南四十里。
万寿桥 在县东南万寿观左。明弘治九年,居民孙策、陈元七建。万历九年孙儒、陈鉴重修。永济桥 在襟湖门外新桥左。初为甘棠渡,有浮桥。明嘉靖二十年,知县甘惠造木桥,名“甘棠桥。” 隆庆六年,义民陈显四捐赀倡募更造石,知县张佐治更名“永济” ,凡七空。邑人邢世荣、陈时弼、陈希文共助建。崇祯十六年,桥圮,邑绅徐一范募赀倡重建,督工居民陈化民、袁光应、陈履忠、吴运锡悉捐赀重建,襄厥成工。
东新桥 在县治东南望洋门外。明嘉靖二年,知县刘启东建,副使建平吕盛有《记》。
西新桥 在县治西南襟湖门外。明嘉靖三年,知县刘启东建。姑苏按察副使顾璘有“记。” 《正义》桥 在县治西,一名蒋村桥。吴赤乌三年建,明万历元年重建。
常丰桥 在县治西常丰仓前。明万历二年,知县夏大勋倡建。
王村桥 在县西二里。明万历四十三年,居民王所泰捐赀建。
平埂桥 在县西七里。有上中、下三桥,俱明成化三年建。
仙人桥 在县南十五里陈村,刘姓建。顺治初年,史文盛捐赀重建。
东溪桥 在县南三十里。
练城桥 在县南二十里永宁乡。谢彦恩造。
礼村桥 、梅公桥 俱在县南六十里。隆兴桥 在县西二十里。
青龙桥 在县西二十里。葛氏建。
刘家桥 在县西二十里。原系木桥。明嘉靖间,刘闵等倡建。今名“长春桥。” 有晏公庙、茶亭在上。夏家桥 、卞家桥 俱在县西三十里。戴家桥 在县西三十里晏公庙旁。
水碧桥 在县西南三十里。东即宣城界桥,为两县修造。徽、宣之水至此澄碧,因名焉。
里仁桥 在县北十五里,一名“湾桥。” 明万历三年,邑人邢世荣建。
甘家桥 在东关外一里。明嘉靖癸巳年,甘元章同男锦捐赀建,兼筑埂砌路。
袁家桥 在县东北七里南魏塘北大丰圩。成化三年,袁鉴三捐赀建。
姚村桥 、姜村桥 、棠犁桥 俱在县东北七里。
木桥 有二,俱在永济桥下。
双庙桥 在县东六十里。张应思募建。
斗元桥 、新桥 、汤桥 俱在县东六十里。
月河桥 在县东六十里。顺治五年,里人魏承用建,知县刘泽嗣重修。
凤凰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明嘉靖初,邑人韩烈建。万历十三年,韩邦本置胥乐亭于上。漆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东汉末平氏建,后废。明嘉靖二十三年建,有《记》。
江夏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明万历初,邑人黄可文建。三十二年,子秉石重建,为之《记》。
王婺桥 在县东六十里,当江宁、广德、浙省大路,行人艰于涉。刘启东妻王氏年二十守节,无子,遂捐赀建,乡闾义之,故名。
永清桥 在县东六十里。贡士张正邦造桥,为吴、越要津。先有木梁,行者戒心。顺治八年,正邦弃产三十馀亩,造为石桥。翰林费勋为“之记。” 官涧桥 在县东六十里。邑人芮廷松捐赀建桥跨官涧,故名。芮邦重有诗。
史家桥 在县东二十里。
吴相桥 在县西南二十里相国圩。宋相国吴渊建,故名。
河城桥 在县东南十五里。
双沟桥 在县北二十六里。
登云桥 在县东十五里驼头。明万历间,李玉铉倡建。
永兴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藕丝堰上。明万历四十二年,魏德忠造。
安福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下塘。邢致芳建。魏成西桥 ,在县东五里魏塘村。袁守廉建。万家沟桥 ,在县北二十六里。
薛城桥 埒埂桥 俱在县西十五里。高淳渡 在县治西南。
谈溪渡 在县东二十里。旧名戴家渡。
诸家渡 在县东三十里。
侯吴渡 在县东南二十里。
固城渡 在县东南三十里。
前村渡 在县东南三十里。
徐村渡 在县南十里
双桥渡 在县西南十里,今建桥。
犁耙渡 在县西南三十里。
陈家渡 在县东四十里。
官溪渡 在县东四十里。
孔师渡 、鲍家渡 、练城渡 俱在县西十里。
钱家渡 在县西七里
港口渡 在县西二十五里。
水阳渡 在县西三十里。
姚家渡 在县西二十里。一名“永宁渡。”
分界渡 在县西北十五里。
祠城渡 在县东北三十里。
西陡门渡 在县西三十里,界丹阳湖三汊河,为宁、太冲要,非舟莫渡。邢安之祖捐赀设渡。撑龙港渡 、沉沟河渡 、毛家嘴渡 ,俱在县西三十里。
王家渡 在县西南二十里保圣圩岸滥钞地。
江宁府封建考 府志
汉
棠邑侯 陈婴,东阳人。高帝六年受封,食邑六百户。封六年薨,谥安。棠邑,今六合县。
棠邑侯 禄,婴子。高后五年嗣,十八年薨,谥共。棠邑侯 《午,禄》子。文帝三年嗣,尚馆陶公主,武帝立其女为皇后,四十八年薨,谥“夷。”
棠邑侯 季须,午子。元光六年嗣,十三年爵除。句容侯 刘党长沙王发子。元光六年封,二年薨,谥哀,无后,国除。
丹阳侯 刘敢,江都王非子。元朔元年封。六年薨,谥哀。无后,国除。
湖孰侯 刘《胥行》,江都王非子。元朔元年封,十六年薨,谥“顷。”
湖孰侯 刘圣,刘胥行子。元鼎五年嗣,免,国除。秣陵侯 刘缠江都王非子。元朔元年封,十五年薨,谥终,无后,国除。
《溧阳侯 刘钦》,《梁王定》国子。建昭元年封溧阳侯 《毕钦子》嗣免国除。
溧阳侯 史崇,杜陵人。建武中封。谥“壮’,子颢嗣。“溧阳侯 茅” ,颢子。元初三年嗣谥,顷子洽嗣,洽薨,子泽嗣,泽薨,子铉嗣,改封“兰山。”
“溧阳侯 陶谦,丹阳人。献帝时封” ,历徐州牧,三国
“溧阳侯 潘璋” ,献帝时,受孙权封。
《溧阳侯 芮元》,丹阳人。吴主权封。
丹阳侯 孙引,吴主权再从弟。追录其父功封。无子,弟晜嗣,后爵除。
溧阳侯 何蒋,《永安》六年封。
晋
丹阳侯 孙楷吴人嗣临成侯咸宁二年来降以车骑将军封。
丹阳侯 张闿,丹阳人。以佐翼勋赐县侯,后改宜阳伯。
秣陵侯 《戴渊》,广陵人。以功赐爵,后为王敦所害。谥简。
“江宁公 陆晔” ,吴人。咸和四年,以“平苏峻” 进封“梁。”
江乘公 《陆法和》,承圣元年以都督刺史封,加司徒。
溧阳侯 杜龛,杜陵人。大宝间封,加镇东大将军。以叛诛。
丹阳公 元景隆,魏宗室。来降。历刺史,改封彭城。
北魏
丹阳王 刘昶,宋宗室。来奔,和平六年封丹阳王 。萧赞,梁宗室叛降,永平二年封。累官太尉。寻走死。
“丹阳侯 萧宝夤” ,梁宗室,来奔。景明四年,任扬州刺史,后以反诛。
唐
《溧阳侯 史净滋》,溧阳人。
溧阳男 史务滋,“溧阳人,景龙四年任侍中。” 《五代》
“蒋公 李从镒” ,《南唐》主璟子,封国公。煜立,进封“郑王。”
锺山公 李建勋,南唐主璟时以司徒赐号“宋。”
升王 受益,真宗子。天禧二年,以寿春郡王行江宁尹,充建康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进封,寻立为皇太子。
金陵公 吴渊,溧水人。以观文殿大学士封金陵侯,复进公爵,拜参知政事,赠少师。
建康侯 魏良臣,溧水人。历参知政事,赠光禄大夫,追封开国侯,谥《敏肃》。
金陵侯 吴潜,溧水人。嘉熙三年,封县开国男,淳祐四年,进封子。七年进金陵侯。
建康王 秦桧,绍兴二十五年封郡王,死后追夺王爵,改谥《缪丑》。
“建康侯 秦堪,桧孙。” 高宗时封郡侯。
义烈侯 秦巨,江宁人。嘉定十五年,以死节追封,淳祐十三年加封《显节》。
溧阳伯 钱时敏,溧阳人。权兵部侍郎,封县开国伯。
溧阳男 李朝正,“溧阳人,封县开国男。”
元
句容王 怵兀儿,初封容国公。至大二年,进封。至顺二年,以子燕帖木儿加赠为王。
句容王 答里怵兀儿孙。
溧阳王 班都察,至顺二年,以曾孙燕帖木儿追封。
升王 土土哈,追封延国公,谥“武毅” ,进句容王。至顺元年,以孙燕帖木儿加赠。
容国公 帖木儿《普化》,任建康牧马户达鲁花赤,以子阿鲁忽都,赠荣禄大夫、司徒、上柱国,追封国公。
英烈伯 阚文兴,建康人。至顺二年,以“死节” 追封。
句容男 赵鉴“溧水人,追封县男。”
明
溧阳王 聪《代惠王》子。
《江宁王 厚炼》《赵庄王子》。
《句容王 宪㸅》辽庄王子《高淳王 谟》。𰊊韩王子溧阳伯 纪广,句容人。以功历右都督。景泰中,追封,谥《僖顺》。
丹阳男 孙炎,句容人。明初,以死节追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