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十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七百十八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十七卷目录

     常州府部汇考十一

      常州府祠庙考二寺观附

    职方典第七百十七卷

    常州府部汇考十一

    常州府祠庙考二寺观附通志县志合载

    本府。武进县附郭。

    隆兴寺 在惠民桥东偏。陈至德中建,旧名“中兴” ,唐神龙中改今额,元末废。

    国安禅寺 在县治东南二里荣桥。唐初名“国祥” ,僧伽尝留衲衣,后废,惟存古址。明成化十八年,僧正智始建佛轩禅堂。

    护国禅寺 ,在斜桥南。元大德间建。明洪武丙辰重修,增置僧堂,接纳禅侣。后废。正统间重建,嘉靖、万历续修。寺额传为东坡先生题,元萨天锡又书“忠义山旁” 匾。盖宋末起义莫谦之,此寺僧也,故名。

    慈恩寺 旧名“永福” ,在斜桥东北,梁天监元年建。唐大中间,刺史马植以郡人潘建宗请,重造。宋末废。元大德六年,本路监郡人大中大夫秃哥即其故址建,改今名,以女为比丘尼。明正德七年,知府李嵩并其尼于资圣寺,遂废。

    资圣寺 在县治东一里。唐咸通中建,舍比丘尼。宋宣和六年重缮。乾道间,创三门,孙鸿庆有“记。” 明嘉靖间,督学张鳌山毁淫祠,撤之。

    正觉教寺 在李子庙西。唐开元中建,名“开元” ,为李遵宅旧址。宋改今额,后毁。馀一殿有镬径寻及铜模明皇像。宋末像镬俱不存。明洪武二年重建。正德丁丑,知府王教以寺改名忠义祠,迁寺于妙胜寺废址,即今地也。南京吏部郎中恽釜为记。万历二十九年,寺僧道谦鬻田重修,复以铜范铸明皇像。寺有元学士赵孟𫖯“圆通” 扁字,盖得之圆通庵名。

    妙胜寺 在双桂坊。晋永和中,李大夫舍宅建。陈至德元年,郡人姜氏为尼者三,遂增辟。唐永初四年,名“天静。” 宋元祐赐今额。明嘉靖撤废,即其址建正觉寺。

    祟法教寺 在忠义祠东。旧传陈司徒后圃南。唐保大中,名“大圣院。” 宋大中祥符一年,改僧伽院。宣和七年,赐名“崇法禅院。” 明洪武二年,僧大古请为十方僧刹,重建佛殿、钟楼。二十四年,改教寺,设有钟夫,以司晨昏。万历十三年,知府王三锡重修钟楼,立碑。二十九年,雷毁钟楼一柱,知县晏文辉修之。三十三年,僧戒成修。

    圆通院 在德寿坊内。元皇庆二年建,赵孟𫖯题额。元至正乙酉重建。明宣德甲午修,嘉靖间再修。

    北观音院 ,在清和坊。宋至和元年,僧德谐建。治平二年,置大轮宝藏,以度诸经。明洪武三年重修。成化十年,重建佛殿。弘治二年,撤毁无名庵院。本寺因《古志》不载,毁为社学,并僧入崇法寺,改为忠义祠。后迁忠义祠于双桂坊,改为名宦祠。

    《并育庵 》在青山门内。顺治三年,邑人陆自岩买周氏园建,有十方佛殿、弥勒佛殿、关帝殿、大悲阁在焉。且浚旧池数处环通之,为放生池,基地共十五亩七分零。

    白龙庵 在府学之西,明洪武初建,内有石佛一尊。

    拱真道院 今名北真武庙,在鼎新坊左。元至元戊寅,郡人朱文卿舍宅建。明初,张真人太元题额曰:“拱真。” 正德间重建,邑人徐问记。嘉靖间再修,后建高阁。对院有古井亭。嘉靖末,邑人吕律有《井亭碑记》。

    白云禅院 在府治东南白云渡口,晏公庙东。明万历年间,邑人吴刚思为禅僧慧刃时雨建。真教寺 在池子巷。“明初以西域归化彝人,安插各府,其人犹守故教,不食犬豕。各府皆有寺,本寺初甚陋。万历间,知府马化龙,其先亦归化人也,遂扩大之。”

    三元庵 “忠义祠” 分地。明万历年间造。

    法济禅院 在县治东南二里西排湾。初名“浴堂院。” 宋太平兴国中,改“法济” ,后寖废。明洪武初重建。今废为民居。

    大初庵 在祠山行庙西。明天启丙寅礼部郎。

    中郑振先舍宅建

    澄清观 在县治西南早科坊。旧在尚宜乡。相传晋王祥舍宅建。祥女妹皆入道,自后女冠多其族。宋太平兴国三年,先徙于城东武烈庙。七年,州给教场废地改筑,广袤十六亩。先是有铜钟一,唐广德中王玉仙募铸,逾千五百斤,音响清越。绍兴末,取入灵山三茅观,禁庭视为寝兴之节,岁久废为民居。

    全真庵 在新坊桥东南。明洪武二年,知县舒裕撤晋陵县治废材建,祀张平叔,一名“紫阳观。” 新兴寺 在新坊桥,久废,即其地建南胜庵。元妙观 在县东南四里。旧作行春门城壕。晋永嘉初,毛中尉舍宅建。梁大同中,号“宝庄严。” 唐景龙中改曰“龙兴。” 淮南后因中筑外子城,徙今地。宋开宝中,郡人俞思创三清殿,天圣五年重修。六年,上遣内珰赐真武像一,仙卫道器称是。大中祥符元年,天书降,赐名。天庆五年,诏即观建殿,奉安圣祖神御,长吏朝谒如式。其正殿有三,前曰“金阙寥阳” ,次曰“昊天” ,上有通明阁,次曰“太清。” 东西修廊皆五十馀楹,南极、北斗、三官、五岳诸殿,与翊圣、真武殿介其间。绍定间,新建藏殿,层檐杰栋,为吴中道宫之冠。德祐乙亥兵毁,道流樊可道重建。元元贞元年,改今额。道士徐养浩建飞霞楼于观之东北。至正壬辰,复毁于兵。明洪武丙辰,重建亢元殿,宣德中增弥罗小殿。旧有门,在西偏。天顺间,都纪张碧虚移置荐福废寺前,南向。观中有古契书陈烈帝画像犹存,即《宋史》所谓藏之石匣中者。又有金铜像一躯,亦宋时物也。后人复摹赵孟𫖯“元妙” 二字榜于门。郡县迎春,必于其地。嘉靖间,知府金豪建迎春堂于太清殿后。万历二十九年,知县晏文辉移堂于殿前。中堂曰“阳春” ,左曰“太和” ,右曰“协和” ,规制视昔有加。旧有红梅阁,在观之山门,寻废。后人即飞霞楼故址重建阁两层,其上“层中祀玉皇像,东西两旁祀斗母文昌像,其下层为祖师堂,中祀东华帝君、锺离止阳、吕纯阳、刘海蟾、王重阳,是号北五祖。东则葛仙翁、茅司命,西则张天师、许真君,其东旁则张紫阳、石杏林、薛紫阳、陈泥丸、白玉蟾,是号南五祖。” “其旁则丘长春、刘长生、谭长真、马丹阳、郝太古、王玉阳、孙不二,是号北七真。” 自三国、汉、晋、唐、宋、元以来仙学源流,见于是矣。基地七十一亩四分,旧免粮五十二亩三分二釐,现免科二十七亩二分六釐二丝。多为居民侵址。水旱蝗疫,连岁叠作,邑人咎之。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张令望募复将半。二十一年,

    邑人重建“三清殿” ,在元元殿之前。二十二年,造《三清像》。

    天宁万寿禅寺 在新城通吴门外。唐五祖法融尊者建,旧名广福。天福间,齐云长老维亢施舍利,卜居寺北,淮南杨行密因名齐云。南唐保大中,建浮图七级,龛僧伽所留。国祥寺衲衣,号普照王塔。宋崇宁三年,诏天下建崇宁寺,州以此应加“万寿” 二字。四年,赐塔名慈云。政和元年,改崇宁为天宁寺。绍兴七年,更曰“广孝报恩。” 有司寻以“广孝” 犯太宗谥,改“光孝。” 十二年,诏为崇奉徽庙道场。德祐乙亥兵毁,元初重建。至正壬辰复毁,仅存钟楼、佛殿。明宣德六年,都纲净以寺为祝釐之所,请于朝,募建天王殿、金刚殿,两庑合五十馀楹,危檐杰构,为郡中丛林第一。嘉靖丙申,僧德山修天王殿,范铜铸弥勒像于中。先是,洪武间,僧净因建楼于堂后,名“尘外楼。” 其后复毁于火。万历癸巳,住持僧道缘,偕江阴僧《圆矿》明辈,募修门堂殿庑,颇加壮丽。寺系一郡甲首,凡圣寿礼仪,及救护日月,设孤祈晴,皆在于此。崇祯四年,本府有给帖,一应杂差泛役,永为豁免。邑士大夫缁素,置饭僧田五百二十亩,以供往来行脚资粮。

    皇清康熙十二年,布政司另立“僧户”附入《通江区册》。

    太平讲寺 在季子庙西。齐高祖创造,名称“建。” 元。唐僧法偁始大之,改太平兴国禅寺,植两石幢于山门左右。宋建炎初,烬于兵,惟存浮图七级。明洪武初,谢应芳倡修塔造寺。二十四年,改讲寺。宣德三年,浮图灾,煨烬之馀,岿然遗甃。正统四年,副都纲宗珵重建佛殿,僧庐才数十楹。六年,僧祖权建方丈五间。正德三年,副都纲性仁重建,后复荒废。万历初,僧明果、明住募增后殿廊庑五十馀楹,重修殿塔。二十一年,僧性悟再修。距寺东百武,有“安仁禅室。”

    皇清顺治甲午,太平乡民王范购钱氏废囿成之。以

    栖禅静,四面环池,芰荷掩映,亦一幽胜也。《东有》

    考证

    指归净室系众捐资贸钱氏园所建。

    永宁禅院 在西门直街,离城一里运河之北,接众道场。明万历年间重建,郡人王昕《记》。寂光禅院 在府城西北隅,离城一里。明万历三十五年,邑庠生王雷同僧海祥募建。

    三元殿、文昌祠 明万历三十年,知县晏文辉建,旁凿义井以济渴者。

    龙兴茶庵 在通江桥,路当孔道。明末,僧雪朗募王尔思、张应进等建。后毁,雪朗拮据复建,勒石记之。

    红塔禅院 在青山门外二里。山门《题梁》云:“大唐某年建。” 字多漫灭。旧有浮图,建炎间撤去,得断碑云。熙宁元年九月重建,后废。其址今为社稷坛。前有弥陀庵,即红塔院遗址。

    广福禅院 在县东南五里。唐天复中,齐云长老维亢建,名“齐云。” 南唐保大中,改今名。前有双塔,对峙驿道。其砖刻云:“宋治平二年,太平寺讲师德兰,施衣盂重建。” 其徒怀永志。今废。

    地藏殿 ,“康熙元年建。”

    新兴广福禅院 在县治东南四里运河南。伪吴时为浴室院。南唐保大中,名“新兴。” 宋熙宁中改曰“寿圣。” 兴隆元年,避高庙册号,诏天下寺观并改今额。元末毁,明洪武初重建。佛轩后废,旁有土灵祠存焉。

    崇胜禅寺 旧在县治东南二里。陈司徒西第寺有轸氏舍宅,初名“杜业” ,更名“福业。” 宋太平兴国中,改赐今额,为“祝圣道场。” 寺有观音阁,后废。明嘉靖中,僧移置广化门桥东,复建万佛阁。唐太常鹤征《记》。

    端明寺 在德安桥南。旧在县东南三里。宋治平初,胡枢副宿请建。元末兵废。明永乐元年移建今地,即旧清凉寺基,故俗亦称清凉寺。宣德间,增建佛殿山门。景泰五年,礼部尚书胡濙请改额为“端明寺” ,以胡宿曾为端明殿学士,后赐佛经一藏安奉焉。胡濙有《报恩感慈禅寺记》。嘉靖间重修。

    永庆寺 在县治东南四里夹城。旧传陈司徒果园。后唐长兴初名正勤。宋咸平六年,以陈天节名天下寺观。政和七年,改曰“能仁。” 宣和中,诏为神霄玉清万寿宫,诏书刻石。大殿今不存,后宫废,复为寺。建炎四年,张参政守请为坟刹,改赐“显慈永庆。” 元至正丙申毁于兵。明洪武丙辰重建。后倾圮几尽,惟存正殿。嘉靖末,有游僧佛明至,修复之。应城李幼滋来知府事,聚徒讲学其中,士子翕然师尊之。因即寺南故城构亭其上,名曰“精微” ,自为记,勒石亭中。李既去,后人因肖像其中祀之,名曰“李公祠。” 万历初,重修佛寺,郡守施观民记。知府穆炜又即精微亭后构观稼亭,时与宾僚游衍其间,登高临眺,颇称胜览。不久倾圮。二十九年,知府周一梧始徙馀材,更为修建,立祠寺右,春秋致祭。祠故有田百亩,给永庆寺守之,以供焚修。岁久,寺僧利祠之毁,以没其田,祠日就倾。

    皇清顺治五年,僧若蕉《轮鼎》建大殿两廊,重装佛像。

    康熙四年,邑诸生赵申乔读书寺旁,请于有司,捐赀重葺。近有居民罗际斯,别建“鸿宝堂” 于祠后。

    文明寺 在县南三十里三涡溪,俗名三涡寺。唐大中五年建,名缘果。宋太平兴国中,改乾明,后复改文明。崇孝禅寺殿前有杉二株,干大数十围,枝皆下垂,特异凡木。自唐迄今馀五百祀,苍然与古殿俱存。明洪武中,增创僧伽等屋。今寺渐圮,杉亦不存。惟米芾留题云:“陈文老、刘巨济、米元章戊辰暮春同游。” 刻石尚在,笔法遒劲可观。寺东有《忠佑庙》。

    华严教院 在县治东南四里运河南。旧为太平寺支院,名法华。有文殊、普贤二台,东西对峙最伟特。后寖废,为人所撤,惟门屋佛殿仅存。《旧志》称“遗址尚存” ,今废。

    丰稔庵 在城村。旧尝毁于盗,遗址犹存。嘉靖己酉年重建。

    景德教寺 在前黄,俗名前黄寺。唐咸通初建,名“宝田。” 周显德中,肇崇殿宇。宋太平兴国中,改景德禅院。淳熙庚子,置庄田重修。明洪武间修改教寺寻毁。景泰间,里人杨林重建。嘉靖四十年修,万历二十八年又修。明末正殿毁。

    皇清顺治间,重建。康熙十三年,山门圮,里人杨廷铨

    重建

    永宁寺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唐咸通四年建,名“道成。” 宋改今额,后废,遗址犹存。明嘉靖元年建,今名“吴黄寺。”

    宝相寺 在县南六十里。宋大中祥符二年改名“瑞像。” 明洪武初重建,复旧额。万历元年重修。福林院 在湖滨。

    慈云庵 在大路桥堍北。顺治间,里人乡饮宾邵文灿创建。

    大顶院 在夹山麓

    蓼莪庵 在王婆岭南,相传孝子王褒墓在焉。其地有“望湖亭” ,庵址旧六亩八分零,僧恒一益广之,有田六十馀亩。顺治九年,建弥陀殿。康熙壬寅至壬子,重修正殿,建天王殿、禅堂、普同塔殿。古松双桂,俱数百馀年,多名人题咏。

    冯庵 在张山南

    慈云院 俗名“张山南庵。”

    寿昌院 俗名《张山庵》。

    龟山塔院 山下。宋有书院,今改庵。

    祥符寺 在寨前湾。唐贞观初,尝徙置津里山隩,名“灵山。” 里民杭恽舍基建寺,居重湖叠嶂间,最为清绝。宋大中祥符间,改祥符禅院。宣和四年,升为寺。元末废。明洪武二年重建,宣德十年重修。正统十三年,敕赐佛经一藏。万历初,里人李备建石塔,稍为修葺云。

    云居道院 今名仙人庵,在西村山中,旧传葛洪丹室也。《太湖志》云:“洞庭有葛洪宅,尝来此炼丹,其丹井犹存。”

    栖云庵 在檀溪湾。宋宝庆元年建。明洪武间重修。有卓锡泉、半月池。正德间重修。万历三十年,僧慈航建韦驮殿。崇祯九年,僧冰庵、《耳通》重建佛殿、山门及两庑庵以重新。

    青龙庵 在桃花湾之东滨湖。明崇祯十一年复建。

    慈福禅院 今俗名大刘寺,在县东南三十里。唐咸通中建,名“永安。” 宋崇宁二年赐名“保安” ,三年改今名。明洪武间重修。

    兴教寺 在县东三十里胡桥。唐大中初建,南唐保大五年重修。宋太平兴国中赐额“兴教禅院。” 天圣间重修,后毁。明洪武元年重建,二十四年改为寺。万历间重修,并建禅堂。

    大圣庵 在洛阳

    六一庵 顺治八年,郑竞舍宅,僧炯如建,郡人薛采题,“布政司慕将本庵荡田作放生池。” 奉先庵 在岑村东。明永乐间建,万历十二年重修。

    皇清顺治十六年,僧海旭增建禅堂。

    甲墅院 “在青丝塘。”

    汤墅庵 在汤墅

    福缘庵 康熙十二年,里人许姓舍建。

    周墟庵 旧名“慈庵” ,在戴埼桥,元至治间建。明嘉靖己酉重修。毛给事中建文昌阁,万历十五年,御史唐裔再修。

    保宁寺 在横林镇北。宋太平兴国间建,名“接待院。” 庆元间改今额。元末废,明洪武重建。前有寺,并西有倾盖亭,今废。皆寺基也。

    皇清寺僧筑埄种松于后,蔚然称胜。

    宝云寺 在县东二十七里。隋名“摄山。” 旧有断碑,谓在横山,一夕大雷电摄至斯地,故云。唐会昌废,大中间复建。宋赐今额。元末兵毁,明洪武元年重建。嘉靖间重修。

    妙智院 俗呼“华庄庵。”

    浮梁庵 在横林镇北街西。

    圆通院 在邓庄村

    潜灵寺 俗名“白龙庵” ,在横山南麓。有龙井,祀嘉山白龙之母,旱祷辄应。宋绍兴七年,州学正哲等请封赐今额。及明登载祀典,命有司每以春秋仲月,用豕一致祭。成化七年岁旱,知府龙晋祷雨刻应重建。嘉靖辛卯大旱,知府赵兑步行躬祷祠下,汲井泉以还,中途雨骤至,霑溉三日,是年有秋。自后凡旱,辄往请水,皆得雨。其屋栋下墙常穿,土人以为龙之来去由此。万历七年,白龙至庙觐母。起自滆湖,四十五里,间广三里馀。大雨电,田禾垂成,席卷而尽。其殿晏然不动。

    冲虚观 在横山。梁有王八百修道得仙。陈朝以州东北为鬼道,因筑道馆镇之,名“登仙。” 中遭毁荡。唐乾宁初,道流张皎然重建。宋开宝七年,大加营缮,徐内史锴为记。大中祥符,改赐今额。元末兵毁。明洪武初,有僧即其址创为佛庐,名曰“大林庵。” 谢子兰有《游大林庵》诗。

    报恩庵 在横山西,俗名《爵林》。

    云居庵 宋咸淳间,僧行兴号祖庭,自天目山驻锡爵林,露坐说法,风动一方,缁素檀施坌集,遂结庵处之,名曰“云居。” 元末庵毁,庵干兵。明洪武

    十六年间重建,距爵林百馀步,更得里人汤达卿故基,以广其居焉。嘉靖二十一年重修开福教寺 在县北三十五里,唐大历中建,旧号“丰城” ,以丰城乡得名,俗名南城寺。宋太平兴国中改开福禅院。元末兵毁,明洪武间重建。改教寺时有翠微寺,在无锡之阳山,梁太清元年建。明永乐十四年并入寺中。嘉靖初因魏国庄田邻寺侵夺之。僧与讦讼不胜,乃弃寺出游。后过寺,《题诗》云:“残山剩水一荒堤,古寺烟笼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万历间,大林庵僧重建。佛殿三间。

    开法寺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隋开皇间建,名“天光。” 唐时废,乾宁初重建。宋太平兴国五年赐今名。元末毁。明洪武十一年重建,寻废。

    皇清顺治初,僧断愚募化重建,启请龙池万如法嗣。

    行慧,号《航野者》。特力鼎新。名蓝再造。跻堂说法,大阐宗风。康熙癸亥天中日涅槃。甲子有弟子超干示期火化。

    天宫庵 在双笔峰东南。旧有古桂,四时常花,上生净院 。明嘉靖间,有大士石像自江阴诉流而上,里人异之。大理寺卿吴亮迎之园中,建阁奉焉。今以施之。僧坚忍,因以“上生净院” 名之。内有孙慎行《七佛偈》,镌石上。

    思敬道院 在魏村,明洪武初建。

    寿春庵 俗名“金牛庵。”

    显庆寺 在周庄,唐显庆中建。宋元祐三年,胡右丞宗愈请为坟刹,赐额“感慈显庆禅院。” 明正统时重修。

    长庆庵 明崇祯元年庆堂和尚建。

    通一观 俗名“小茅山” ,在县北五里,明成化辛丑建。嘉靖、万历间,邑中丞唐顺之、太常唐鹤征嗣修。

    广福禅院 在府城外西北隅,离城三里。明万历间,太虚禅师募建,俗名“芦墅庵。”

    大生禅院 在府城西南,离城三里。有放生池。

    皇清顺治三年建。

    含辉观 在县西北七十里。交州刺史陈文则宅址,宗令纯有《记》。唐乾封元年告成。中岳有景星之瑞,命天下立景星观,郡守刘德敏以此应诏。宋大中祥符二年,改赐今额,后废。元复建。明永乐十一年重修。嘉靖丙辰倭毁复建。今俗名“含辉寺。”

    观音教寺 在县北六十里。唐开元中建,名善业。宋元丰中重建。县尉高子方为《记》云:“唐上将曹公之故居。” 宋改观音禅寺,元季毁。明洪武间重建,改教寺,嘉靖间重修。寺地故广,渐为居民所侵。今存二十六亩有奇。

    智宝寺 在阜通镇,又名万岁寺。梁武帝旧第,天监七年舍为院,名“慧炬。” 伪吴天祚间重修。宋太平兴国中,改智宝禅院。明洪武中重建。今多毁废,改为道观。旁有元通庵,旧慧炬经堂也。今存。

    慈济庵 在九龙山南

    净名庵 唐代迄明,颓废,僧静斋重建。

    大悲庵 在伯牙渎西。顺治初,僧四知自河南来,覆茆施茶于此,因结庵焉。

    永丰庵 在六庄。宋朝建。庵左为东岳殿,明洪武初年,建《乡约》所。嘉靖间,有五台定僧显异得免倭难,启龛颜色如生,因造塔。年久庵圮,僧达原重修。

    问津庵 在九里铺。明崇祯年,本真建丛林,邑令马嘉植碑记。基四亩,免科。有贯休画《十八罗汉》。

    能仁禅寺 在奔牛镇西。齐黄门侍郎萧惠开舍宅建,名“禅乡。” 宋政和间改今额。明洪武初重建。嘉靖间修。

    魏墅观 ,即《旧志》忠佑行庙之一也,地名陈基,旧传司徒祖父葬焉。或云旧居,殿后有小磨,为故物。

    灵济龙祠 在奔牛闸侧。宋政和三年赐额“升仙观 ” 在县西南三十二里。唐开元七年,张氏子嗜酒,饮辄一石,鬓发如银。越三载,白昼策驴上升,舍宅建此,故名。后废,莫知所在。

    大圣院 在县西三十五里。宋嘉熙庚子建。前有石池。宝祐间,光禄卿高旸病目,以池水洗之,即愈。后浚池,得白石罗汉小像一十有八。元至正丙辰毁,明洪武庚戌重建。万历庚寅修,里人陈常道有“佛像记。”

    “地藏院 ” 在张墅桥。

    七宝塔 在社学祠旁。相传,一方以塔废兴为盛耗,今废址犹存。

    嘉平庵 在卜弋桥镇西,为有司往来行厨所。龙兴禅院 ,在城之西南隅。其地俗名龙嘴,旧在惠民坊,移建于此。始于僧德山、惠祥、性通继成之也。明万历初,平湖蒙宰陆光祖题曰:“龙兴禅院。” 十年丈量寺基三亩六分九釐二毫三丝,给帖优免。有记。

    皇清康熙六年,县令刘荪芳建大悲阁,而令僧雪朗

    董其事落成于次年,荪芳暨子楫俱有记。雪朗又捐赀建“心远楼。”

    慈渡庵 在普济桥东南。明崇祯戊寅建。新安人以为旅榇居停之所。并置义茔,以葬其死而不能归者。庵田三十馀亩,以支住持香积之供。

    皇清顺治乙未增修。

    圆通庵 在广化门外一里。明嘉靖间,邑人杨经建。

    广济庵 在陈渡桥南。相传唐贞观中建,明成化十七年修。天启年间,僧悟空建禅堂九间。崇祯年间,建山门、大殿、左右廊。

    皇清康熙八年,建“贝叶楼”九间,“包厢房”七间《普同塔》

    三座建井亭,旧名“甘露。”

    宝林寺 今名石庄花寺,在县南三十里。周闵帝舍宅建,名“法华。” 宋改今额。元末毁,后重建福林院 俗名“高禖庵” ,宋宝祐丙辰建,明成化癸卯修,万历甲午又修。

    兴福寺

    太和观 在后馀,梁朝始创。按《唐碑》,又为汉张真人道场,岁久废。唐贞观中,道流三慧辨于旧址北重建,中书刘祎之为记,名“腾仙。” 宋大中祥符三年,改赐今额。茅山元符宗师刘院康受业于此,徽庙深敬礼之。元至正辛卯重建。丁酉毁于兵。明洪武初,改葺堂宇。成化十七年,鼎建三清殿。

    福庆院 宋建炎中建,明嘉靖间重修,邑人金主事九龄《记》。

    天福庵 俗名《乔思庵》。

    圆明教寺 在县西南六十馀里。唐贞观中,镇威将军薛恬、武陵王记室薛世绪、徐州西曹从事薛法兴舍宅共建。初名“乐善。” 宋改元明禅寺。元末兵毁,明洪武五年重修,改教寺。嘉靖三十六年重修。

    三和堂 在大圩荡。宋大中祥符三年,道流葛灵山建。元末废。明洪武八年重建。

    建圣庵 “宋时建,明成化癸卯重修,万历甲午又修。”

    问松庵 在镇龙桥北

    化成庵 :在《西岫》之阴。

    净化庵 明正德间,有明老禅师居此,颇显灵异。师于火中坐化,庵亦灭。万历间,心逵师结庵于此,名“净化庵。”

    修善教寺 在县北三十里。旧本社稷廨院,隋建。唐会昌中废,大中间复建。元末兵毁,止存山门。明洪武元年重建。

    无锡县

    崇安教寺 在县治东三百步。晋哀帝熙宁二年建。或云王右军故宅,榜其门曰“祝圣都道场。” 传是右军书。宋太平兴国初,赐今额。建炎中火,后重建。绍兴二十八年,僧义深造《五轮大藏》于西庑。绍定中,僧师亨创千佛阁于东庑。元至正火。明洪武十四年,僧道圆重建大殿。正统九年,僧慈拱撤旧改作。六月十九日,俗于寺中作市最盛。其曰“东院” 者,林木深蒨,庭宇邃密。景泰初,刑臣用事,于是张宪副思安、唐提举理、俞通判雍辈皆致仕归,共为诗社,春秋会于山中,寒暑会于东院。

    北禅寺 在县治南中市桥西巷。唐武德中与凤光桥同建。初名凤光,后废。宋宝元中复置,赐名寿圣禅院,俗称北禅寺。正殿署书“释迦宝殿” ,宋米芾笔,世所传赏。殿东有轮藏,其下传有石函,置佛牙舍利之属以作镇。明嘉靖中,夜常有光,寺僧疑其金也,发之,得两方石,有字如二王法而无名,旋亦剥落遗失。

    东林庵 在城东隅箬叶巷。元至正十年,僧秋潭建。明洪武初,邑人朱子华施地以广之。成化、万历相继重修。初,宋杨文靖时讲学地,故名东林。邵文庄尝作书院于泰伯渎之上,而或以此地为是。于是知县郑普作文靖木主,祀之庵中。后始迁之崇正书院。及顾端文、高忠宪创复东林,为“道南之祠” 以祀焉。今在庵之南。

    化城庵 在县治东北盛巷,旧本在东门外三里,宋时所建。元至正间,僧弥福以邑人王信甫施地,移置于此。殿阁堂庑,规模整丽。明天顺三

    年重修。嘉靖间倭变,有以俗谣欲毁之者,事虽不行,然竟以倾废。

    善智寺 在金匮山之西,尼寺也。唐乾符初建。明正德中,督学御史张汝立毁寺置淮海祠。药师禅院 ,在第四箭河。本都御史谈恺香火院,后归其甥秦燮。燮之孙御史镛,置千休馆于院后,读书其中。僧月滨、雪毂、彻圆先后重修,并建大殿。

    《古观音殿 》,在大市桥,元达鲁花赤禾罗思弥所作。

    皇清顺治九年,秦尔佳重建。俗传以禳火灾。以上在

    城中

    惠山禅寺 在县西五里惠山第一峰之白石坞。梁大同三年,改建法云禅院。唐会昌中废,咸通中重建。宋至道中,赐额“普利院。” 绍兴初,以院赐信安郡王孟忠厚,奉昭慈圣宪孟太后岁祀,改寺名曰“精忠荐福。” 元末毁。明成化间,僧戒钦者掘地得铜章一,文曰“旌忠荐福功德禅院之印。” 正统间火,巡抚周忱、知县项伾重建。万历三年又火。其后邑绅邹迪光修复而增饰之。历岁既久。

    皇清康熙十一年,僧超果葺其颓败,不竟厥功。寻亦

    复圮二十三年恭遇

    车驾南巡道出无锡躬幸惠山寺酌泉于亭遂礼佛。

    于殿上。百姓瞻望踊跃。幸睹

    “天颜。”其明年邑人周弘词者,力加缮治,一切焕然。乃

    悬榜其上曰

    圣敬式临,严中允绳孙书以志奇,觏寺门旧署曰“惠

    山寺,陈工部勉书。外有石幢二,左刻《楞严》诸咒,宋熙宁间立;右刻尊胜诸咒,唐乾符初立。白鹿山人李端行书。入为日月池。逾小桥而上,有左右二坊,左曰听松,右曰“观泉。” 上为天王殿,榜曰“惠泉福地” ,亦勉书。入为金莲池,一名纑塘,一名浣沼,中生千叶莲,旧谓服之羽化,与华州华山所产同。其花似莲而小,引蔓如荇,色微黄,香绝异。后有妇人浴于池,其瓣遂减为五出。池跨石梁,更上则古木阴翳。石台二重,可数十步,摄衣而登。中为大雄殿,梁大同中作,亦名“大同。” 东西两廊,左有门,曰“不二” ,内为禅堂。右门曰大行,内为弥陀殿。大雄殿之后有天眼井,又其上数级,传是宋高宗驻跸地。有行殿,后为白云堂,堂亦废。今有门曰护云关,左右真武、文昌祠。又其左为魁星阁,右为张仙阁,邑绅刘雷恒建。又其上,石台数十级,为大悲阁,邑绅马瑞建。可望东胶、西高,两山对峙如屏。又其上,玉皇殿,则非寺之所有也。按旧《志》,前有曲水亭,亦名憩亭,去石幢五十步。大雄殿前有石床,长可数尺,广厚半之,上平可供偃仰,旁刻“听松” 二字,传是李阳冰篆,皆苍润有古色。唐皮日休诗“殿前日莫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 是也。后移听松庵。或云天顺中县丞邵性移。

    皇清康熙十年,僧超果修寺,复舁置殿前石旁。旧有

    大松二,不知其时代。有双温树,李文肃绅手植。有凤桧,有长生桧,宋天圣中邑宰苏绅植。又有赵令松,元符中邑令赵伾植。金莲池上有芙蓉亭,又上有半山亭,有“嘉荫、挹翠” 、“秋涛” 之轩,望湖之阁,今并废,不知其处。由邑之寺,水陆皆五里,故风日佳时,为冶游所聚,不胜杂㳫。及晚而雨散,空山寂然,则摈落之徒得其“晨暮矣。”

    听松庵 在惠山寺左,桃花坞下。明洪武七年,僧普真即绣岭亭故地为庵,而植万松其中,因以为名。有秋涛轩,王舍人绂画《庐山景》于其壁,“秋声小阁” 以贮竹茶炉,皆为时名迹。庵火于成化中,邑人武昌守秦夔重建,增置松风阁,后并废入邵文庄茔。

    禅悦庵 在惠山寺右锡山之南。宋咸淳中建。明永乐、成化相继增修。旧有三塔,以贮僧尼化骨,故俗名“三塔庵。”

    白衣庵 在惠山寺左。其《大士像》,为宋时所造。僧慧照者卓锡于此,构“柏庭禅舍。” 明天启间,邑绅邹迪光重修,求嗣者悉趋焉。

    《忍草庵 》在二泉南,章家坞之上。明万历中,有僧诛茅结庐其地。邑人夔州守顾与沭为筑庵而广之。

    石浪庵 在锡山之半。巨石簇起,望若层波,故以为名。南眺五湖二溪,烟水骀荡,晴雨皆好。庆云庵 在锡山之南。顺治间僧行龄建。西方庵 在县西官渎桥。明万历间邑周文简炳谟建。

    镇溪庵 在西郭外。明正德中,秦氏施地铸真武铜像,以镇溪流。崇祯中,秦户部堈,复施地以

    广之

    致敬庵 在县西布政乡,宋淳祐中建。

    延寿庵 在布政乡刘塘桥。宋咸淳初建。华藏禅寺 在县西三十五里华藏山,亦名青山寺。宋绍兴间,太师张循、王俊敕葬于此,因建寺墓左,以奉岁祀,赐名华藏褒忠显亲禅寺。至今其地因以“华藏” 名墓。经屡发,独神道片石尚在。高宗御书题额曰:“安民保大、翊戴元勋循王之碑。” 元时寺废,明洪武、正统中相继修复,像设庄严,与湖山争胜。后崇祯中,邑绅侯鼎铉新之。旧有“云海堆” 、“玉望湖” 诸亭,并废。

    玉泉庵 在县西钱桥,宋景祐初建,喻工部樗“读书地。”

    德庆庵 在富安乡贾山,唐天宝中建。

    法喜院 在富安乡,宋嘉定中建。

    普济庵 在县西四十五里,宋绍兴间建。太平庵 在县西富安乡,元泰定初建。

    化城庵 在县西五十里俞巷村。宋端平中建。绕庵四匝皆水门,跨以桥,有出尘之致。

    资福庵 在富安乡,宋咸淳初建。有石观音像,相好殊特。

    翠微寺 在县西安阳山。梁中书舍人陆举故宅。太清初,为远山寺。宋太平兴国赐今额。明洪武以后,以次重修。

    馀庆庵 在县西长腰山,宋乾道间建。

    志公寺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青城乡,志公禅师尝居其地,故名。宋建炎二年,僧昙显建,后废。明洪武中重建,成化间修。万历三十八年元旦大殿火。” 以上《西境》。

    南禅寺 在望湖门外。梁太清初建,始名护国。唐咸亨中改曰灵山。宋天圣间重建,名福圣禅院。雍熙中,僧某见持钵入寺者,既而求之不得,唯壁间挂锡犹在,众异之,建浮图焉。既成,以前所见必僧伽也。将设像其中,则梦一人谓曰:“无烦塑工,泗州有三像,可迎之。” 及往果然。先夕,舟师梦有紫衣僧乞附舟至无锡南禅寺。旦则僧迎泗州僧伽像者适至,乃载以俱来。自是,寺以“南禅” 名其塔。崇宁三年,赐名妙光。元天历中灾,僧心月重建。明永乐中又灾。宣德二年僧一苇重建。八年圮,一苇又修,而独峰、柏庭共成之。其大雄殿,则元僧本复所作,制甚工。天王殿之右有真武、关帝二殿,左有西来阁,今改置观音大士。俗于此求嗣,塔院之后为法堂寺,四周旧有缭垣,若城然。倭寇尝登以瞰城内,后遂削平之。塔去太湖数里而遥,或言“风静之夜,塔上燃灯,影落湖中,灿然可数。”

    镇塘庵 在扬名乡清宁桥之西。明嘉靖四十三年建。后戒毂等次第增建大悲、“药师” 、“西方” 等殿,贮大藏焉。

    皇清康熙丙辰,因冲扰县,给照勒石,免地税。

    清和庵 在城南景云乡,明万历三十二年建。后体音增建禅堂等。

    皇清康熙丙寅,僧见眉勒石县给照,免地税。

    涌莲庵 在景云乡,明崇祯中建。

    皇清康熙丙寅,给照免地税。

    磨蝎庵 在城南二里许。前为户部郎中华云别业。

    《福城庵 》,在城南菰渎桥之南,华郎中云之菰川庄也。其曾孙时亨,施僧佛音以建庵。堂殿宏敞,几埒丛林。有楼五楹,以贮大藏。

    保安教寺 在城南五里景云乡。始创于梁大同初,在宋重建于绍兴赐额,“于乾道” 为禅院,元废。明洪武二十八年重修,改教寺。嘉靖中,僧广才等拓而新之。有天王、大雄、秽迹诸殿,有禅堂七佛阁。其地甚僻,多修篁古木,山门流水泓然,可以忘暑。邵文庄公尝作东林书院于其后,寺基免科。七佛阁系华珂鸣建。

    崇福庵 在县南十五里,宋绍兴初建。

    崇庆庵 在县南新安乡。宋嘉祐中建。明洪武、万历先后重建。

    净慧寺 在县南新安乡。宋嘉定中建,赐今额。明正统、万历先后重修。

    显慈庵 在新安乡,宋咸淳中建。

    妙庆庵 在县南十里俞村,宋嘉祐中建。裕庆庵 在县南三十里,俗呼“草庵。” 元至正中建,明永乐、嘉靖间重修。

    横山庵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横山东坡。宋咸淳间建,明洪武初重修。

    雪浪庵 在横山之巅,结庐洞穴之中,旁有石池不竭。其麓宋时大枫树二,荫十馀亩,枝生芸香。今树合为一,其下有朱砂墩,旧产朱砂。

    成性寺 在县西南开化乡军帐山。旁有龙湫,旧名龙祠庵。宋淳熙中建。明天顺中赐今额。石塘庵 在县西南长广溪北口。宋嘉定中建。本名“法王” ,又名“宝庆。” 明正统、崇祯先后增修。永安院 在县西南冠山之东北。俗称石塘。元至正间建,明万历间重修。

    万梅庵 在县西南野山,居悬崖邃谷之中,前临震泽,梅时望若香雾。弥漫十里,实栖真之奧区。

    长泰寺 在县西南长泰山。梁大同元年建,隋废,唐上元重建。宋赐额“普宁禅院。” 寺有井,旧传昔有仙人从井中出,土人逐之不及,留一笠而去,因作留笠阁。或言仙人乃僧伽也,后有罗汉迹。明洪武中,仍旧名“长泰。” 嘉靖中,重建大殿,植柏树百馀。万历、崇祯相继增筑。

    方湖寺 在开化乡。宋绍兴初建。明洪武、正统、万历次第重修。

    普庆庵 在县西南开原乡,宋绍兴中建。明洪武中,张尚书筹施地增修之。

    龙泉庵 在开原乡。利山明弘治十八年,僧信真者掘地得残碑,有永兴二年敕赐“龙泉庵”字,盖其始建也。庵左有泉,山僧接竹引之厨下。以上南境。

    绿萝庵 在靖海门外。明时有渔人网得观音石像,因建塔为庵。面城临壕,多树竹木藤萝之属。嘉靖中,结精舍其中,为游息之所。有钓台、“惠光塔、翻经坛、灵宝轩、海天吟阁。” 今并废。

    金鹫庵 在靖海门外。梁大同中建。相传上梁时,有金色鸟来集,故名。宋改曰“普济。” 宝庆间,僧法昌掘地得泉,以施行人,亦名“施水院。” 去城九里,今又称九里庵,中有古树。

    延福庵 在芙蓉山之西南,元延祐间建。明洪武中,有禅师文洪、文泽居之,甚有名。

    龙祠庵 在县东北芙蓉山之巅。宋嘉定间建,以有龙井故名。元至正重建。明宣德、天顺中修。祇陀讲寺 在县东梅里乡。梁大同二年邑人王建施宅为寺。隋废。唐上元间重建,又废。乾符二年修复之,赐名“崇教禅院。” 元废。明洪武元年建,二十五年仍改今额。

    兴教禅院 在县东四十里。梁大同二年建,名“施陀。” 宋绍兴初,赐今额焉。

    永锡庵 在县东梅里乡,宋宝庆间建。明洪武中重建,万历中增修。

    胶山教寺 在县东胶山之西。梁萧侍郎施宅建于太清。初名弥勒寺。隋大业重创。宋至道中,赐额“兴化。” 建炎间,李忠定纲请奉先祀,改崇亲报德禅院。旧传胶山、惠山两寺之门,东西相望,不爽尺寸。上方有环翠、听松等轩,并废。明洪武、正统先后重修。

    静教禅寺 在县东上舍,亦名上舍寺,陈至德元年建,初名“善寂。” 隋开皇中,吴郡刺史陈子迈徙家邑之东山,增筑之。大业中毁,唐上元中重建。宋太平兴国五年赐今额。元废,明永乐三年重修。

    灵趵庵 在胶山,明正德中建。旧有“灵趵泉” ,因以为名。

    成福庵 在县东斗山,宋淳熙间建,明洪武间重修。

    水月庵 在县东东沙泾,明万历中建。

    香山禅寺 ,在县东六十五里香山,一名“顾山” ,亦名“硕山寺” ,梁大同中建。

    崇庆庵 在县东怀仁乡。宋景祐间建。明洪武、嘉靖、万历先后相继修复。

    敬思庵 在怀仁乡。元至正初建,明洪武中修。靖节庵 在怀仁乡。元至正中建,明洪武重修。嵩山禅寺 在县东嵩山,传有嵩头陀者居此,因名。元至正中建。邑员外杨德彝施地大创台殿,遂成丛林。有“桫罗林” 、“来月轩。” 明宣德八年赐今额。

    皇清康熙元年,超果重修。

    普明庵 在县东延祥乡,元至正建,明洪武重修。

    圆通禅寺 在延祥乡,唐乾元初建,本名“乾元” ,或云里。张氏之宅,施为浮图。咸通中重建,宋景祐赐今额,明永乐正德重修。

    甘露寺 在县东七十里甘露市。唐乾符中建,宋太平兴国改赐名广济院。明洪武中重建,仍名“甘露。” 万历中修。

    集福庵 在县东垂庆乡界泾,宋绍兴初建。明永乐间,姚少师广孝以其族弟道正居此,为修其殿宇,有《赐敕》。

    崇先禅寺 在县东泰伯乡。宋绍兴五年建,赐名“普利。” 蒋丞相芾请为墓刹,改今名。明洪武重建。

    泗州教寺 在县东泰伯乡。宋嘉定中建。德祐中毁于兵。元至大间复建,寻废。明洪武中修复。隆庆四年邑华学士察重修,火,万历间重建。福缘庵 在泰伯乡。宋咸淳中建。

    善庆庵 在泰伯乡,宋咸淳中建。

    利济庵 在泰伯乡,元泰定中建。

    报福寺 在垂庆乡胡堰,宋建炎中建。

    祈福庵 在垂庆乡,俗名“庙庵。” 宋元祐中,圆照禅师乞归山,建此。明洪武、嘉靖重修。

    崇真庵 在垂庆乡。以上在东境。

    三教庵 在控江门外江阴巷,明万历间建。“泰山庵 ” 在控江门外黄天荡旁,明万历中邑绅秦耀建。

    增福庵 在城北西村。明万历间,邑绅周继昌建。

    蓉湖庵 在城北三里桥。明万历间,邑绅万象春建。

    放生池 在县北塘。明崇祯中,邑举人邹兑金建。广池四匝,环莳花竹。中为石台,构殿其上,贮《大藏》焉。朱桥宛转,外列僧寮。风帆南北,时闻钟声。后军兴废圮略尽。

    莲居庵 “在城北后祁村,明万历中建。”

    《善住庵 》在后祁村,蓬莱阁右。

    前汤庵 在县北天受乡。“前汤” 其地名也,亦名普济庵。宋德祐元年,元兵陷常州,邑人陈通判照巷战死之。施宅构庵,明时屡毁。万历二十六年,僧行恩昭慧大兴复之。

    保宁寺 在县北兴宁乡。梁大同中建,后废。唐上元中重建,宋淳化赐今额。旧传为甘罗故宅,旁有《甘荡》。

    皇清康熙癸亥重修。

    “继志” 庵 在西高山真武殿左。

    永庆庵 在县北邹圻。元皇庆中,学士王玺施地建。明洪武、弘治重修。

    崇庆庵 在县东北西高山。吴赤乌二年建废。明洪武、天顺、弘治先后修复。旁有祠山庙,俗称“庙庵。”

    报本庵 在县北西高山陈村,元泰定中建。“《德庆》庵 ” 在县北招义乡,元建。

    开利教寺 在县北洛社镇。旧传为王右军别墅。梁太清初建,始名“兴福。” 宋景祐三年,赐今额。元末废。明洪武十三年,僧永康重建。天顺、成化先后重修。有池二:一曰“涤砚” ,一曰“观鹅。”

    长庆院 在兴道乡周村。宋杨后建长庆院于汴京。后其侄扈跸南渡,因侨置于此,以奉后岁祀。明洪武、正统重修。

    报慈庵 在兴道乡玉圻村,宋景祐中建。妙相院 在兴道乡。宋明道初建,明洪武中修。以上在北境。

    洞虚宫 在县治东崇安寺之左。旧在胶山。梁大同二年建,始名“青元宫” ,后废徙今地。宋大中祥符间,改赐今额。庆历中火,嘉祐初重建。元至元中火。明洪武二年,道士陈道安渐修复之。洪熙、景泰相继增葺。万历中火,寻复建。有殿六:三清、昊天雷尊、七元、真武、三元。井亭二。三清殿后有奎星阁,雷殿后有元都第一楼,又有“涵碧楼” 、“吟仙阁” 之类,并废。

    希夷道院 在城东南隅弓河上。旧传有丁道固者,遇一道士日暮乞食,其妻以好食饷之,遂称患疮不能行。道固止之数日,因留一丸药,赠其夫妇而去。及午,将服之,小苍头言:见道士乃用疮中脓水为丸,道固唾而投之于火。忽五色烟起空中,见前道士手持一扇,扇有“希夷” 字,众共目之。道固遂施宅为院以奉之。元贞元间,道士孙必闻重修。院有荧惑像,关壮缪祠。有泉,亦以“希夷” 名

    女贞观 在城西南。宋至道间,女冠邵得新从胶山移置于此,赐今额。明正德中废。

    真应道院 在县治东沈家巷。明洪武初建。其殿柱皆青石,元元万寿宫故物也。成化中火,邑绅知县钱纲为复邻之侵地而重建之。

    元元万寿宫 在第六箭河,元倪昭奎建。昭奎,高士瓒之兄,有诗名,去为黄冠,初祀《老子》于此,名“元文馆。” 门列古木,池跨二桥,坛、殿、讲堂、斋馆位置有法。延祐间赐今额,赵承旨孟𫖯书其碑,后废为邹氏别业。主经屡易,无复遗迹。昭奎后赐名元中文节贞白真人,晚自号元中子。又尝创清微精舍于锡山之阴,遏涧为水帘。潺湲之

    声日夜不绝

    真武堂 在县治东偏。元延祐四年建。旧谓“其门适对独山” ,前人埋符其下,以镇水患。明宣德中,知县唐泰安修复。

    斗母阁 :在第五箭河。康熙十年,秦锳施地,邑中士族共建之。亦名“报恩道院。” 道士马真济筑殿堂。

    三茅殿 在惠山上,俗称“其绝顶为三茅峰” ,稍下为二茅峰,向有石泉,又下为大茅峰。

    洞阳观 在县西七里灿山之麓。陆羽《惠山记》言:“山之西有古洞,潜通包山,即古洞阳观,今亦壅塞。” 观创于梁天监中,隋大业间废。

    明阳观 ,宋崇宁四年卢真人至柔建。《李远记》谓即古洞阳观地也。大观元年赐今额。至柔,蜀华阳道士,初居洞虚宫,以符水济人,久著灵验。既思晦迹,行至灿山,有白鹿跃出,遂结庵居焉。将化,其弟子问葬地,曰:“但舁棺绕行山阿,觉轻便止。”死后果然。启视,有白鹤南飞,唯两履独存。观有三清铁像,其后许蓬头居之,亦多奇迹。庆历间重修,明洪武、宣德、弘治累葺之。其地西溪在前,青山在后,龙山在左,章山在右,长松白云,居然清都。旧有望湖阁、“横翠”、半山诸亭,并废。观门之右有泉名“泂酌”,深不盈丈,而味亚二泉。真武殿 在西高山,吴赤乌中建。杨“重建。”其右有“葆真院”,杨培修建焉。

    妙觉观 旧在县北胶山乡,梁大同二年建,名“如觉。” 本居女冠。宋至道中,邵得新者移之城中,即今女贞观。

    宝华庵 在梁清溪口,旧名“溪口庄” ,秦德藻舍为庵,去息溟禅师卓锡地。

    众香庵 :在双河。邑孙氏建,毅庵观禅师卓锡地。

    菩地庵 在东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