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727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二十七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二十七卷目录
镇江府部汇考三
镇江府城池考
镇江府关梁考
职方典第七百二十七卷
镇江府部汇考三
镇江府城池考 通志府志合载
木府:〈丹徒县附郭。〉
镇江府城池 :“土城,周二十六里十七步,高九尺六寸。吴时为京城,孙韶尝缮治之。唐乾符中,周实再加修筑。太和中,观察使王璠凿壕深数尺,东西夹城,高三丈一尺。明洪武元年,指挥宋礼请于朝更筑,甃以砖石,周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六尺。万历十二年,知府吴㧑谦于府后附城筑垣,与城齐,以卫府治。二十一年” ,周回城垣复加高三尺。迤北附垣增建虚台一,与北固山相对。门四:东曰“朝阳” ,西曰“金银” ,南曰“虎踞。” 夹城向北,增设一小门,北向曰“定波。” 水关二。
外县
丹阳县城池 《祥符图经》云:“云阳故城,周回五百六十步,高一丈五尺,四面无壕,即古简州城也。” 《咸淳志》云:“周回三里,上多古木。东门在斜桥,西门在县前,南门在草堰,北门在观音山,代远倾圮。元以后久废。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内地,知县陈奎始筑内城,周回九百七十九丈,径三百三十三丈有奇,高二丈二尺,下” 阔三丈,上半之。四面各开一门,上施楼橹。东曰“通漕” ,西曰“望京” ,南曰“迎薰” ,北曰“镇湖。” 又于通漕门之右开水关石闸一。嘉靖三十五年,倭船舣孟渎口,突犯河庄城下,内地戒严。时城既筑,市民遗于外者十之七,居人患其隘。巡抚张景贤令于城外稍垒土城。嘉靖三十六年,知县史永寿请增筑焉,建城门五座:东门在麻巷,小东门在运河,南门在草堰,小南门在新巷,北门在仓桥,西门在县治,仍其旧。敌台二座,水关二座,接内河,跨漕渠,延袤九里,壕阔八丈馀,始合内外城为一。云阳驿先在邑内,漕艘官舫悉经城外水关,至昼夜不得闭。万历戊子,知县周应鳌深浚外隍,令通舟楫,而移驿于西门外,邑民便之。自南迄西,深一丈五尺,广十一丈,亘八里。
金坛县城池 ,唐长寿元年筑万岁通天中,甃以甓,周七百步,高一丈五尺,门十有一,岁久湮废为平地。明正德壬申,流贼至江上,知县董相率众广之,修筑土城,周一千二百四十二丈,高二丈,下阔三丈,上半之。城门六:东曰通吴,南曰平湖,西南曰迎跸,西曰望山,西北曰丹阳,北曰望潮,并水关,皆甃以石。上各有楼,下各跨壕为桥。乙亥,知县刘天和以关基不固,又改筑之。嘉靖甲寅,倭警,知县赵圭始甃以甓,叠石为基,周一千二百三十四丈六尺,高二丈六尺。为门者六:东曰景阳,南曰“弘化” ,曰“兴元” ,西曰“望华” ,北曰“拱辰” ,曰扬武。外各有桥,为关者二:南曰“会龙” ,北曰“会潮。” 万历庚辰,知县刘美易城门,“兴元” 曰“文明” ,拱辰曰“拱极” ,扬武曰“朝天。” 万历乙酉,知县许弘纲复改筑两水关,高广于昔。天启四年,大水,东城圮百馀丈,知县杨锡璜修之。
皇清顺治三年,北城圮二十馀丈,知县胡延年修之。
康熙十三年,以岁久多倾圮,知县康万宁修之。十五年,城西北圮二十馀丈,知县李暽修之。按旧《志》:“隍周城东广二丈,深一丈;西广一丈五尺,深八尺。潦则周流,少旱乃涸。” 今筑城后,水关既溢,西壕复浅。上流四十八汊之水,唯赖东壕分泄。又以朝天、景阳、弘化三门浮桥石垛塞壕之半,故时雨则城北之水高于城南者五六尺,而岁岁被涝。大加开浚,尤恤民之急务也。
镇江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载
本府。〈丹徒县附郭。〉
千秋桥 在府治西。晋王恭作万岁楼于城上,其下有桥,因名“千秋。” 宋嘉定间,郡守史弥坚重建。明永乐中,更名“永安桥。” 弘治十四年,与城南虎踞桥俱圮。知府王存中皆重建。
绿水桥 在千秋桥西,唐以来有之。唐杜牧之诗云:“青苔寺里无鸟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宋乾道中,郡守蔡洸重建,仍旧名,俗呼为高桥。明洪
武初重修,更名“鼎新桥。” 弘治壬子,知府郑杰重修。万历辛巳圮,知府徐桓重建。
嘉定桥 在千秋桥南,旧名利民桥。宋淳熙间,郡守钱良臣甃以砖,覆以亭,邑人呼为“钱公桥。” 嘉定初,郡守复甃以石,易今名。俗呼“镇方桥。”
皇清康熙初,邑人高拱斗重修。
清风桥 在嘉定桥南。宋景祐间,郡守范希文重建,俗呼为范公桥。苏子瞻《怀刁景纯》诗有“伤心范桥水” 之句。嘉泰开禧间,郡守辛弃疾甃石长桥 ,在清风桥南。宋嘉定乙亥重建。
通济桥 在南水门上。元延祐二年,守臣太平因水门旧址创建。蜀杨如山《记》:“后圮。” 至顺二年重建。今名南水关。
虎踞桥 在虎踞门口,为郡孔道。明万历丙子,知府张纯易之以木,春运时撤,民大不便。后知府苏兆民易以石,更名“泰运。”
迎恩桥 在金银门外。明成化己丑,知府翟敬重建。弘治乙卯,知府郑杰重修。
镇西桥 旧名“拖板桥” ,在今社稷坛前,大历二年废,至顺二年重建。明正统中,侍郎周忱、郡守郭济重建,太常少卿郑雍言《记》。
皇清康熙初,邑人高拱斗重修。
通阜桥 当金银门口。旧为板桥,因系冲道。明万历时,易以“石桥。”
程公桥 在上闸南。宋嘉定前,已废。
嘉泰桥 在市东紫金坊。宋嘉泰间造,故名。俗名“真子桥。” 后废重建,更名“中市桥。”
张公桥 在中市桥北,旧名“汤家桥。”
柏家桥 在张公桥北
怀德桥 在绿水桥南
水鿎桥 ,在丹阳馆西。斜桥 ,在积善坊。元名“登瀛桥。” 旧县儒学东北。大围桥 ,在乾元万寿宫北。
小围桥 在大围桥西。大围、小围以近江,围岸大小名市河之水皆由此二桥出江。
韩氏桥 在嘉泰桥南
染皂桥 在市南旌孝坊,今刁家巷,上有亭。宋景定中,郡民重建,俗呼“观音桥” ,亭废。明正德六年,杨少保家重建。
火炭桥 在养济院西
真珠桥 在火炭桥南,俗呼“西桥。”
皇祐桥 在市南坊。明初得《断碑》于桥下,乃宋皇祐间所建,故名。
朝真桥 ,在皇祐桥东南,以近东观故名。“石鿎桥 ” ,在元妙坊口,旧桥下有石鿎,今废。坝子桥 ,在石鿎桥东,旧名“坝子头” ,里人建。“折桥 ” ,在清风桥侧,受漕水折旋而入市河,今名“小桥。”
新观桥 在光孝观西,旧名“社坛桥。”
观东桥 在光孝观东
七狮桥 在旧丹徒县治西,上有石狻猊七枚,故名。俗呼“道人桥。” 桥下有石翁仲二,若道士然。利涉桥 ,在城西。知府潘一桂建,寻易以木,后甃以石,又名“浮桥。”
西园桥 在放鹤门内
关门桥 在登云坊西。城西旧有西坊门,是桥介二门间,取“关通” 之义为名。
三折桥 在关门桥北,今名“洪济桥。”
师姑桥 在《三折桥》西北。
红门桥 在红门子寨内。
龚家桥 在博马务巷
圆通桥 在唐颓山后,旧名“土桥。”
水西桥 在水西门
梦溪桥 在朱方门外。水源自圆通沟入漕渠,以沈内翰括居梦溪,故名。宋嘉泰中,郡守辛弃疾重修。旧呼“小桥。”
乌盆澳桥 在嘉定桥东南。
菜市桥 在市南坊,旧“菜市” 所在,故名。
古老桥 在清风桥东北。
苏公桥 在范公桥东南。
林大师桥 在苏公桥南。林仁肇庙在桥东,因名。
通吴桥 在长桥东南
臭桥 在通吴桥南
双寨门桥 在臭桥东,水源发京岘山,过臭桥入长河。
卷蓬桥 在钦贤门外北固山埂下。
得胜桥 在朝阳门口。年久倾圮,顺治间重建。“青龙桥 ” ,在杂造局前。
县桥 在制锦坊。丹徒县治在此,故名。
胭脂桥 在后“百礼堂” ,今县学西。
小桥 在胭脂桥南
西城桥 在府治西。宋嘉定十五年,郡守赵善湘建。北通郡治,南通饷台。“官府行其上,行人往来其下。” 今废。
便民桥 在南水关外,明弘治中建,今为木桥。“升仙桥 ” ,在城南鹤林寺。相传绯衣杜鹃花神自桥腾空去。
洗马桥 在京口驿西。唐太子洗马陈翌建,故名。
金盏桥 在城西阳彭山下。
柳溪桥 在平等寺前,今废。
东鸿鹤桥 在仁和门外,俗呼“孩儿桥。” 石栏作孩儿状,故名。
西鸿鹤桥 在放鹤门外。
香花桥 在鹤林寺前
乐昌桥 、程道桥 、鲍家桥 并在登云门外。
螽斯桥 在南门外土城下,里人为祈子建。双和桥 在城西运河边,邑人程可聘建。太平桥 在北水关内新察院左。系木桥。戴港桥 、柳港桥 、大港桥。
黄泥桥 。“向家桥 。” 韩渡桥。
杜家桥 并在丹徒东乡。
樊桥 、“涧壁桥 。” “徒儿桥。”
倒流桥 、泄港石桥 并在大慈乡。“涧壁” 下濞桥 、“罗木桥 ” 、“七里桥。”
乐亭桥 。炭渚桥 。“都里桥。”
芦定桥 并在义里乡,下濞乐亭、炭渚,见《图经》。高资桥 在义里乡。元延祐五年,邑人蔡杞等重建,吏部主事俞庸记。
皇清顺治戊戌,邑人重建,今名“东方桥。”
观音桥 在涧壁镇,其上有亭,弘治辛酉修建。“上会桥 ” 、乌莫桥 并在高平乡。
马公桥 在新丰镇,跨漕河。旧为明知县陆梦祖建,名“陆公桥。”
皇清康熙十年倾圮,里人募重建。巡抚都御史《马公》
祜捐赀以助,因易名《马公桥》。
永宁桥 在崇德乡丹徒镇,跨运河。康熙十九年重建。
东桥 在崇德乡。内通白兔高山之水。浚河须高筑官坝,以防山水陡发。
丁卯桥 在城南三里。晋元帝子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以丁卯日,制可。后人构桥,因名。唐许浑筑别墅于其侧,浑有《归丁卯港》诗。明杨文襄一清有“丁卯桥别业。”
颜洲桥 、“开禧桥 。” 波查桥。
车村桥 ,黄水鿎桥 并在崇德乡丁甪镇上下二桥 。千秋桥
“张部桥 。” “刘偃桥 。” “都湾桥。”
“曲阳桥 。” 《小时桥 》。《萧子桥》。
吕家桥 、万岁桥 、卧龙桥 并在洞仙乡。此乡旧隶延陵,惟丁甪一桥见《图经》。
埤城南北二桥 :寨桥 、草村桥 :并在平昌乡。
上塘石桥 。彭桥 。“白露桥。”
“官塘桥 。” “楚墓桥 。” “大地桥。”
“画师桥 ” 、“栈冈桥 ” 、刘公桥 ,并在长乐乡。
西津渡 去府治九里,北与瓜洲对岸,旧谓之蒜山渡。唐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于蒜山渡严勒渡逻,即今西津渡也。宋乾道中,郡守蔡洸置五艘以御风涛之患,各置旗一,以“利涉大川吉” 五字为识,其受有数,发有序,又别浮轻舸,以送邮传,遂鲜有风波之患。元延祐中,以总管段廷圭言,增船十五,官收船资,以免胁勒。泰定中,革去滥设排岸监渡人吏,寻以船资不便,罢之。明正统间,巡抚侍郎周忱作舰二,佥水工三十馀以济渡。又甃石堤三十馀丈,直抵江皋,人免病涉。万历中,知县庞时雍遇风禁渡诸船,各立号限,以人数悬榜立石,人鲜覆溺。
石公渡 在定波门外,去府治九里石公山下,渡江至开沙。
高资东西渡 在县西四十里。东达仪真,西至铁锭桥。
大港渡 在大港镇西北渡至扬州苑林村。韩桥渡 在丹徒乡。宋朱倬诗:“阳溪人唤渔樵动,江上潮平船欲行。” 即此渡也。
甘露港渡 ,唐孟浩然诗:“愁杀渡头人” ,指此。焦山渡 。谏壁渡 。丹徒渡。
柳港渡 、大港渡 、水东堡渡。
马师桥渡 。段固渡 。当江渡。
莫家港渡
丹阳县
云阳桥 在县东漕渠上,旧名清化桥,俗名“贤桥。” 宋嘉熙中,刘宰重建,王遂《记》。明成化中,知县蔡实重建。弘治中,浚河拆毁,知县李循重建。
皇清康熙十三年,复圮,邑宰管承基重建。
来秀桥 在儒学采芹池上。
孔家桥 在草巷南市河上,俗名“板桥” ,因有孔氏所居,故名。宋咸淳间建,明成化间重建。寺前桥 在普宁寺前市河上。元至正间建,明景泰中圮,成化四年里人孙思孝等重建。三思桥 又名“再思桥” ,在县治前直街河上。元大德间重建,上有伟亭。
广济桥 在三思桥南,旧名“冰清桥” ,俗呼“居家桥。” 宋咸淳间,邑人孙士元建。
安镇桥 在双井巷南,俗呼“南桥。” 宋咸淳间,砖匠胡永兴建。明成化中,里人梅文节募乡人重建。
太平桥 在县治东。一名广济,又名市西桥。元泰定间建。按旧志,名富家桥。宋宝祐甲寅,邑宰胡梦高重建,故又称胡公桥。
民安桥 去县东一里。元泰定间建,俗呼“王家桥” ,即广济桥北,妙觉寺西之桥也。
纪家桥 在民安桥北,去县东一里,因宋进士纪霖所居得名。元至正间重建,又呼“孙家桥” ,又名“花桥。”
洪家桥 在南河上。宋学士洪兴祖居此,故名。元泰定间重建,今废。
仁智桥 在南河上,北通太平桥,宋咸淳间建。“掩龙桥 ” ,在妙觉寺前。
庆丰桥 在县东北凝真观西。因近土地陈司徒庙亦名“土地桥。” 宋淳熙间建。
仲家桥 在庆丰桥北,今废。
惠政桥 在云阳桥右,因民不病于徒涉,故名。俗名“斜桥。” 明成化乙未重建。弘治丁巳复建。简桥 ,在简渎上,去县南五里。因晋谌姆元君掷简于此,为桥以度许、吴二真君,故名。明永乐中重建。
七里桥 在县东南七里漕渠珥渎口,宋元祐中建。明成化乙酉,知县蔡实复建。嘉靖间,知县来汝贤改名麦舟桥。汝贤作《箴序》,略曰:“桥何以名麦舟?志义也。桥去邑治七里而近,南受麦溪之水,会珥河东入于孟渎。而麦溪也者,以昔范忠宣公遇石曼卿于此,闻其三丧未举,以所载麦舟付之,因以名也。” 予既毕治桥之役,爰易之名,亭其东隙地,而为之《箴》,以风邑人云
嘉成桥 在县南四十里珥村镇。宋嘉定中,漫塘刘宰重建。
黄堰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珥渎上。亦名“通德桥。” 宋咸平中建。
左墓港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以有唐左恢墓,故名。宋咸平中建。嘉定间,刘漫塘又建。
左庄桥 因尚书左恢“庄居” 得名。
越。〈《越》,读为“掘。” 〉塘桥 在左港西。宋祥符间,邑人陈诚建。
忠显桥 在越塘村后汉王庙侧,俗名“越塘石桥。” 宋祥符中,二桥并建。按:越塘为少阳陈公故居,迄今故迹依然,二桥如故。
寨桥 在县北七十里
宝庆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大河上,俗呼“延陵市石桥。” 宋宝庆间建。
望仙桥 在延陵镇南桥畔,地有名“董陂” 及“董墓” ,俗传董永妻仙去之处。
分金桥 在延陵镇西,又名“破培。” 或云“管鲍分金处。”
登云桥 在滕村。明万历癸未,尚书姜宝建。万年桥 ,在延陵县放生池上。唐贞观中建。泰定桥 在吕城镇漕渠上。元泰定间里人庞舜举建。旧呼为“大桥。”
青龙桥 、“处落桥 ” 俱在吕城镇。青龙以清微观左得名。
马林桥 在辰溪上。长山八十四派水皆由此入练湖。宋嘉定间,里人马万里建。
新河桥 在县东便民仓后九曲河口岸上。陈家桥 在仓桥南一里。旧名“朝阳。” 明洪武间僧满继建。成化间里人任钿重建。
华店桥 在县东十里。宋景定间,里人华福成建。明洪武间,里人徐义重建。
挽角桥 在县东十五里挽角村后。
荆村桥 在县东十五里荆村。元至元间,里人束崇文建。明永乐中,僧一慧重建。
山城桥 在九曲河上。元至正间,束崇文建。三成桥 在县西二十里。明永乐间建。
萧塘桥 在县东二十二里萧塘港,又名“颜桥。” 元泰定间建。
东阳桥 在县东二十八里。
小利桥 在县东三十五里小利村。宋时建。博望桥 ,在县东四十里博望村。
曲水桥 在县东五十里。明洪武间建。
龙巷桥 在曲水桥北五里。明正统间,包港巡检黎某重建。
马嘶桥 在县东北六十里,在马嘶港上。大泊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大泊村。元延祐间,中峰和尚建。
丁桥 在县南七十里丁桥镇。或云“以丁令威” 得名。
下琴桥 在县南五十里下琴村。
李庄桥 在县东南五十里李庄村。
杨西桥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杨西村丁义渎上。亦名“安丰桥。” 元至正间建。
德新桥 在县南五十里竹塘南,亦名竹塘桥。先有“竹塘桥” 三字,类欧阳率更书法,乃真隐孙淑真之笔也。今无。
道士桥 在县东南六十里白鹤溪上,近太霄观,故名。明洪武中建。
太华桥 在县东南六十里太华村白鹤溪上。宋祥符间建,明洪武中重建。
迎仙桥 在县东七十里十四都归真观。前唐开元间建。
后亭桥 在归真观后,宋祥符中建。
鸿鸣桥 在延陵镇北,唐中和间建。
虎溪桥 在妙果寺前,明景泰中建。
奈何桥 在九里庙前,又名“九里桥。”
皇甫桥 在县东南四十里。皇甫冉居此,因名。蒋墅桥 ,在县南七十里蒋墅村。
闾塘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元符宫庄。东泄桥 在县西十里,以练湖蓄泄得名。元泰定间建,明成化庚寅重建。
花垾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花垾铺,明初建。杨巷桥 在县东北五十里。
刘泰桥 在县西十里,明洪武间建。
吴陵桥 在县西十五里高陵。明洪武间建。成化戊子重建,在吴王墓侧,故名。
方渎桥 在县东北十八里漕渠东岸。宋皇祐中建。明永乐中重建,后坏,成化间以木为之。福安桥 在县东北大同寺前。宋延祐间建。福缘桥 、善庆桥 并在县东石潭村。新桥 在便民仓侧漕渠上。明正统间知县陈谊建。弘治十年知县高谦复建。
尹公桥 在县东门外。明知县尹良任建。天宝桥 在太霄观西。宋开禧间建,元时重建。芮家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元至元间建。西门桥 在西水关外。今圮。
小东门桥 :在东水关外。
大南门桥 :在大南门外。
北门桥 在北门外
草堰南门桥 在草堰南门外。
麻巷门桥 在麻巷门外。
军家渡 。李庄渡 。何家渡。
《周家渡 》。花家渡。
金坛县
观光桥 在儒学前泮池上,又名泮桥。以行者至此得瞻圣贤遗像而景仰其风度,故名。“去思桥 ” 在谯楼外。上为陂陀,下为石函,以通行潦。相传邑人至此则思名宦遗爱名以讽后贤。一名“再思” ,令讼者至此再思之,可止即止。三思桥 在县前街南百步许。就街心为陂陀,下为石函,以通行潦,令讼者赴县至此三思之。文清桥 在县治东百步,旧名行香桥。宋淳熙中,甃石,改名“惠政。” 淳熙末,知县张佐率众重修。端平中,刘文清宰,撤而新之,改名端平桥。后人仰文清之风,因改名文清桥,俗呼“新桥。” 明嘉靖四十四年,桥圮,邑人于未重建。广二十尺,崇倍之,袤又倍于崇。两翼以栏与袤称。下峙桩木,令深密交固,而后卧石为足,洞石为门,层石为垛。清河桥 旧名安定桥。宋端平中甃以石,改今名,俗呼为“大桥。” 元至正间圮,邑人史俊输千金新之,并甃东南市街。明弘治中又圮,知县周楫重修。嘉靖间又圮,知县黄缙重建。
凤诏桥 、澄源桥 俱在县城内。澄源废。醋库桥 在县治东。
锺秀桥 在县北三里,旧名“怀德桥。” 明成化间。
邑人史澄重建。嘉靖中,邑人于未甃以石,又名“钟桥。” 相传古有铜钟,流至此得名。今其钟在慈云寺,声特洪大,以为异制云。
联秀桥 在县北五里。俗呼“小桥” ,邑人于未建。郑家桥 在丹阳门外三里。武安侯郑亨故居。沈渎桥 在县北三里渎口。
三淹桥 松子垾桥 俱在县北三洞乡高湖。下口桥 在县北八里。明永乐间废为渡。弘治间,县丞毛信重建。
濯缨桥 在县北九里,北通丹阳之要道,旧名“三里岸桥。” 明永乐初,知县孙时重修,改今名。弘治癸丑,知县周楫始甃以石,下为三洞。
觐龙桥 在县西南二里。旧名社桥,又名“顾龙。” 明太祖经此,改“顾龙。” 永乐间,典史杨孟贯重修。万历三十九年,桥复圮。邑人于孔兼捐赀易之以石,改名“觐龙” ,自为《记》。
见龙桥 在顾龙山南,俗呼为“九里桥。” 明万历庚辰,知县刘美建,自为《记》。
腾蛟桥 在见龙桥西。明万历庚辰,知县刘美建,自为《记》。
周公桥 在县南十五里,跨钱赀荡,即旧刁庄渡。明弘治间,知县周楫始建木桥于上,往来便之,因名。万历四十一年,巡按薛贞、邑人史弼、史树德助赀易以石。
陈塘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元至正间,有陈某居柘荡,出赀建桥,故名。
莲渚桥 在县东北八里北渚荡上流。东通陈塘,东北通柘荡。旧为渡,人有溺死者。明万历三年,里人汤涵春建桥以济。
皇清康熙八年,其孙诸生汤励行增筑南北岸圩埂。
高四尺许,甃石六十丈,远近便之。
乐庄桥 宋绍兴间,有乐庄头肇建,因名。思墓桥 在县东八里,地近左思墓,因名。旧架木为之。明万历间,土人易以石。
横堰桥 在县东十五里。因灌漕时,筑横堰于此,故名。
下塘桥 在县北五里
路庄干桥 宋嘉定十五年乡人臧实建。下墟桥 在县南一里。宋绍兴中李升建。南戴庄桥 在县南三里。宋嘉定间臧实建。彭公桥 在县东五里。乡人赵礼于宋政和七年建。明万历壬午重建,因三水合流,故更名曰“三元。”
通济桥 在县南,路接济川坊。
岸头桥 在县东南十里小墟村。明成化中,知县王和重修。弘治六年,知县周楫重建。万历末圮。
皇清康熙八年,知县高种之重建,李巽臣《记》。
陆家庄桥 在县东南金山乡。
史庄桥 在县东三都,地有史迁庄,故名。昼锦桥 在县东八里石碑村。宋绍兴中建。时知枢密院汤鹏举为浙漕,邑人建是桥以荣之。俱在县东唐安乡。
许段桥 在县东三十里尧塘村。宋绍定间,邑东毛庸病,延医许传正治之,未效,更延段康年用药,与许同病,良已。庸具金币为谢,传正曰:“某无功,愿归康年。” 康年复辞曰:“某所用剂,不能加于许君,顾病剧则其愈以渐,某适当其时耳。” 亦坚让不受。乃相与谋曰:“尧塘徒涉者众,曷以为桥?” 庸建桥,因名为许段桥。刘宰为记。元至元甲午,康年传正之裔段德潜、许及辰捐赀修之。大息桥 、小息桥 俱在县东三十里。张巷村。以上俱县东礼智乡。
尹干桥 戴庄桥 、陆家庄桥 俱在县东南金山乡。
南洲大桥 在南洲村,当白龙荡下流之冲。明弘治甲子,巡检陈用明募民蔡方等易石重建。南洲小桥 在南洲埂之尽处。巡检陈用明重建。
成家桥 在县南二十里孙庄之前。宋建炎间邑人成氏建,岁久圮坏,明崇祯十年重建。学田桥 在县南二里近下塘村。地侧有府学田,故名。
文昌桥 在县南三十里王母观村东。明嘉靖间建,久圮。
皇清康熙五年,兵备佥事,邑人许熙宇捐千金。《里人》
捐四百金重建
新河桥 。“周渎桥 。” 张店桥。
小娘桥
纸钱标桥 在县南三十里,地近周侯庙侧,过者以纸钱标之,因名。或曰:明以前东坝未筑,兹
地为濑阳江,舟行至此,标纸钱以祀神,故名。“陈师田桥 ” ,唐贞观间建。
古渎桥 在县南十八里长荡湖东北。宋朝散郎陈亢开渎,因建桥其上。
仪龙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明永乐间,乡人万子方率众建以石。
东长桥 在县南二十七里,旧名“方洛桥。” 以上俱县南登荣乡。
青培桥 在三十二都,县西北四十里朝茅山登陆之地。
乌干桥 在县西十五里。元至正间,邑人邹正叔建。
史荡桥
大亭桥 在县西二十里。
邓思桥 在县西七里。顺治二年六月,里人防突骑往来,毁之。事平,架以木。
吴干桥 洪灵桥 在县西十里后时干村。元至正间,邑人邹正叔并甃以石。
东塘大桥 在县西二十里大溪上。元至正间,邑人邹正叔重修。明正德十五年,知县任佃“重建。”
皇清顺治二年六月,里人防游骑冲突,撤其桥。三年
乃架木以通往来
定塘桥 在县西六十里。旁曰定塘,故名。后阳干桥 在县西十里。旧名为“西城桥。” 宋宣和间,邑人张原建。元至正间,邹正叔易以石。明正德十一年重修。
社干桥 以上俱县西三洞乡。
大云桥 “旧为彭期渡,在县东南四十里,宜兴、溧阳皆取道焉。” 元大德间,里人尹万里筑长堤,建大桥,后因湖浪冲击,未久辄坏。天历中,其子辅甃以砖石,行者便之。
下田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
大林桥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通池桥 在县南四十里,近管庄村,今名“大云。” 上疁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上疁村。曹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通《五叶》及常州。甘棠桥 在县东三十里,往常州要道。
白桥 在县东四十里。宋端平间,潘枢建。马鞍桥 ,在县东四十五里。溧阳分界。
后疁桥 在县东五十里。宜兴、溧阳三县分界潘枢建。
永济桥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湖头村。
生塘桥
后干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今改名“尹干桥。” 叶渎桥 在县东南四十里,近后臧村。今改名“永储桥。”
店基桥 在县东南五十里。桥之南即宜兴界。储村桥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以上俱县东南大云乡。
紫阳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
西阳桥 :在县治西五十里西阳镇。
直里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傍直里,故名。庄城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为唐储光羲故居。井庄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望仙桥 在县西四十里。〈并载丹阳县。〉
吴期桥 在县北二十五里,去吕墟一里。新亭桥 在县西北四十里,近陶村半里。太平桥 在县西四十里新河村。明成化七年曹上募修。
磻石桥 :在城西三十五里。
永思桥 旧名“环壁” ,一名“北桥。” 明邑人邓桢、邓揭移建。以上俱县西孝德乡。
下仗桥 在县西四十五里,近下仗村。
纺车桥 、“下丰桥 ” 、“既村桥。”
张桥 在城南五十里,近东浦村。
白塔桥 在县西四十里。其侧有塔,故名。印桥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施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昔有施氏居于桥侧,故名。
唐王桥 在县西四十里唐王村,为二木桥,又名“双桥。”
顺成桥 在县西南薛埠村。桥当山水之会,木植易坏。宋建康通判张宗泌属邑人重甃以石。洛公桥 ,在县西四十里,近唐王村。
上沈桥 在南沈庄
下城桥 在县西七十里,近薛埠、句容交界。许庄桥 、“徐二史桥”
楼庄桥 在县西四十里。
蒋巷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芦培桥
杨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赵庄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工家垾桥石闸桥 在十八都。
墅山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王问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邢邬村。
石马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谿凌涧。
昆仑桥 在县西二十里三十六都。邑人范崑、范仑兄弟二人建,故名。
后溪桥 在县西三十里。
西冈桥 在县西三十里。
板桥 以上俱县西游仙乡。
彭期渡 今建,在大云乡。
马塘渡 在大云乡,今建桥其上。
蒋家渡 在县北十里,界运河东西。
官载渡 在县北十五里。跨运河,接壤丹阳界。始自明初。于备用项内官给造船工食七两二钱,因名“官载。” 嘉靖三十四年,知县赵为造城乏资,裁汰银两。其修船募夫撑摆,皆保下自备,不动库支历蠲一应差徭军需杂项。
周家渡 在县南十八里岳阳村西。
马口渡 在县东十里小塘东北。
龙宿渡 在县东石牌村北。明武宗南巡,宿于桥左旅店,故名。今桥废为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