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806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百六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六卷目录
池州府部汇考二
池州府山川考二
池州府城池考
池州府关梁考
池州府封建考
职方典第八百六卷
池州府部汇考二
池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
建德县
玉峰山 在县南半里许。旧名峰子山。有石光莹如玉,为县治前屏。
白象山 在县北,为县治枕山旁有蜕龙洞。鸡鸣山 在县东二里,有朝霞洞,深广数丈,内有悬石,形如钟鼓,声亦如之。
鹫台山 ,在县西去二里许。有寺院。
铜鱼山 在县北半里
石印山 在县西七里,上有石印洞。
西山 ,在县西三里,与梅山相连,屏峰秀拔,迤逦十馀里。
博阳山 在县东十里。宋嘉定间,祷雨有应,易名“广阳。”
梅山 ,在县西南十里。
青山 在县北八里,与石印对峙,形如狮象,为邑治捍门华表。
湾涛山 在县东一里
北台山 在县北二里。平原突高数仞,为邑水口。明崇祯壬午,邑绅士议建浮图其上。已筑基垒石,因兵乱中寝。
南台山 在县南一里
官池山 在县南二里,下有池,属儒学,水利。马鞍山 ,在县东半里。
阳乌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下有洞。
宝峰山 ,在县东二十里。岩中有石,如佛眠。象山 ,在县北五里。
历山 ,在县北二十里。上有龙池,祷雨辄应。横山 ,在县东三十里。方正如屏,山半有泉,盛旱不竭。有洞名“槐花” ,广可数十步。
华盖山 在县东三十里。有龙池书院旧址,又名“笔架山。”
五龙山 在县东三十里。五峰森立,山半有石井,名“化龙池。” 邑人柯暹《记》。
天马山 在县南半里。玉峰连岫。
永丰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上有平地五丈许,雪久不积。
列叠山 在华盖山北,列叠盘旋,故名。
石龙山 在县西北十里。
鸣山 在县东五十里北山村之南。上有西峰刹,泉从石涧暗度,闻镗鞳声。
旵山 在蛇冲西
玉笋山 在县东四十里。
太平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赤木山 在蛇冲,上有石屏石笋。
大罗山 :在县东四十五里,最险峻。过石柱岭,为小罗山。
斜溪山 在县南五十里。有石径长里许,崔嵬直上。
茶酒山 在县南二十里。旧传有杨、李二仙会饮于此。
道仙山 :在西庄村口。
狮子山 在坦头村
留山 在县东三十里。前山互峙,二水合流,若留住然,故名。
凤鸣山 在东参村
葛公山 在葛公镇。旧传葛仙炼丹于此。石乳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有石高十丈许,泉出石顶,可资灌溉。
三面山 在县南四十里,又名白面山,有石笋如象鼻。
龙潭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八公山 ,在县北四十里。
蜜崖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
龙溪山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藕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为步头村。枕山泉壑幽异。邑大夫檀良翰有《别业》。
南丰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步头村前。三山并列,势如笔架。两泉合流,田资以灌。
捉钟山 ,在县南一百一十里。旧传“普明失钟。”
追至于此
花山 ,在县北二十里。一峰秀丽,插天浔皖,大江在望。
和山 ,在县北三十里。下有洞,清泉滴溜,如击磬声。
陶山 ,在县北三十里。
笔头山 :在县东四十里。
丫髻山 在县东五十里。
将军山 ,在县南四十里。
乘龙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传有仙乘龙去。吉祥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四山壁立,中有平原。
九凤山 :在县南四十里。
相公山 一在县南三十五里。一在县南五十里。
虎冈山 ,在县南一百里。
东山 在县南八里
白瀼山 ,在县南九十里。
大元山 ,在县南一百里。
削藤山 在峡峰村内
塔岭山 在西参,有古塔,巅多白石,下临深潭。田北山 在县东三十里。
云峰 在县西五里,高耸入云。
东峰 在县东五十里,即鸣山之阳,上有龙井二。
峡峰 在峡山村
玉峰 在县治南,绝顶有石,光莹如玉,一名峰子山。宋严荜得汉武登嵩所刻“寿” 字石本,刻于上,名寿崖。
举子峰 在县南四十里。南宋时,举子祁浮上公车由此,故名。
仙女峰 在县南五十里。山顶有泉,祷雨必应。一名“望江峰” ,为通邑山之祖。
笔架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五峰森立如笔架。奎峰 在美人坂,解元彭应奎有歌。望江峰 在县南十里。上可望江,下为亭子岭。香炉峰 在广阳山左。
笔峰 :在祥林村。旧名筊子尖。
吴康岭 距县六十里。通贵池尧田。
桃墅岭 在县南八十里,通浮梁。
良禾岭 在县东六十里,通祁梁。
牵牛岭 :距县二十五里。通东流。
石门岭 ,在县东五十里,通贵池。
高岭 在县东十里
低岭 在县东十里,连高岭俱为邑东通衢。普门岭 在县西南十五里。详《古迹》。
蔡家岭 在县东八里
龙塘岭 在县西七里。上有龙塘,芦菰芰荷,如湖中景,世传有龙居焉。江桓建庵隐居其上。安居岭 在二十七都,义民叶经创开。
查岭 在县北十里
贵冲岭 在县南四十里。
中山岭 在县东南五十里步头村。捍门杉树岭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石柱岭 在县东南五十里,有石柱高可数丈。蜈蚣岭 在县东五十里。状如蜈蚣。
双溪岭 在县南九十里。
松岭 在县南九十里。其下河有石墩,高三丈许,古木围丈馀。
石印岭 在县西八里,与青山对峙,岭下有洞,壁有印文。
梓木岭 在县南一百里。
师岭源 在县南九十五里。
杨梅岭 在县南九十里。
茶坑岭 在县南一百里。
沈坑岭 在县东五十里,与吴康岭连。
矿山岭 在县南十五里。
桂家尖 在县南二里。传有徐公得道丹炉。“阳老尖 ” ,在县西南十五里。有西峰禅师像,祷雨辄应。
望江尖 在县南四十里小坑山内。俯瞰江流如带。
鲁家尖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罗笔尖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如笔峰。
三角尖 在县东北十五里。有仙姑庙。
杨伯尖 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
峰门尖 在县南二十五里。
葛仙尖 在县东三里,官田坂北。“老鸦尖 ” 在县治北,来脉少祖。
齐公岩 ,在县南四十里。
水帘岩 详《古迹》。一名夫子岩。
徐公岩 在南溪村外。旁一树高并岩,春花冬叶,不识其名。石上瀑布,旱祷取水多应。相传徐公修道于此。
滴水岩 距县三十里
狮子岩 在县东南四十里,形如狮,流泉不竭,夏凉冬温。患疟疾者饮之多瘳。
《葛仙岩 》在小和山,有葛仙像。
迎春洞 在县东八里。高深如屋,旁有两穴,可秉烛以游。
朝霞洞 ,在县东三里,深广数丈,悬石若钟鼓形,叩之有声。
蜕龙洞 :在县治山后,深广数丈。
唐桥洞 在奠龙山
鱼龙洞 ,在华盖山下。
苍莆洞 ,在县北十里。
太子洞 ,在奠龙山芦冲坞内有石柱、石屏,传昭明太子过此。
天山洞 ,在列叠山下,有桃花流水之胜。明贡士江杏隐此,多名人题咏。
龙山洞 ,在县东三十里。内有潜龙蟠屈之迹,爪甲隐然,石钟、石鼓声皆宛似。
龙池洞 在县东五十里。高敞如屋,上有三池,注水深泓,可鉴须眉。其下飞瀑如练,多名人题咏。
新华洞 ,在县东五里。
上洞 、下洞 :在詹村,二洞相对。上洞有石乳如莲,下洞潭深无底,大资灌溉。
大龙洞 ,在县东二十五里。有泉穿山数里,灌溉无穷。
小龙洞 在县东二十五里。
滴水石 在县北十里博阳山口。上有“佛” 字。佛石 ,在广阳山西峰亭,其形似佛。
《和尚石 》在詹村沙波滩,以石形似,故名。“鲤鱼石 ” 在县北二十五里,宛然一鱼。俗以鱼之低昂验地方之丰歉。
女儿石 在县南黄蘗铺二里。有石数百步,舆马难行。传为倪氏女初嫁,轿阻施财,凿为坦途,刻记路旁,遂名。
凉伞石 在县东三十里天马山下。
狮子石 在县南四十里。有飞瀑,可疗病。龙头石 在县南四十里。水中突起丈馀,似龙波流,搏击铮然有声。
兔儿石 在罗家亭河干,形如兔,尾耳悉具。金鸡石 在县草堂寺北。相传唐罗隐过此,题诗有“金鸡不向五更啼” 之句,石遂迸裂,有鸡飞鸣而去。
前河 一出桃墅岭、马坑,经双河口,一出方岭大坑,经步头村,一出抄溪九凤山、栗埠山,经花果园总汇步头湾,过尧城达茹兰溪,委蛇百折百有馀里入于江。
后河 自石门岭发源,过留山、横山,汇双河口,绕灵山、和山,委蛇百馀里,由张家滩达黄湓入于江。
饶河 在县南九十里。其源三:一出鄱阳南坑,达白石溪;一出桃墅岭达黎痕;一出东西涧,过斗龙溪,汇为昭潭,合于玆河,迤入饶州之独山湖,西达彭口入于江。
茹兰溪 在邑城外,源出迎春、朝霞二洞之间,合而西流,过龙门桥汇于前河。
北栅溪 在县北四里。有官渡。元末罗友贤筑寨于此。
尧城溪 在县南二里。旧有渡,今改为“击壤桥。” 昭潭溪 ,在县南一百里,即饶河。
抄溪 ,在县南三十里,源出彭泽。
谭石溪 在县东三十里。
西港溪 在隐山坂。石门溪 ,在县东四十五里。溪中有大石,高十馀丈,阔数丈,光峭屹立如门。
阳乌潭 :在县东三十里。
楮潭 在县北十五里
小石潭 :在县北十五里。
清潭 在县南二十里
龙潭 在龙潭山寺旁。泓澄莫测,旱祷立应。明景泰壬申大旱,知县傅霖徒跣致祷,旋降甘霖,送水归潭谢之。柯暹赠联云:“雨三日乃止,求之与?与之与水一勺之多,出乎尔,反乎尔。” 遂刻于潭之龙王庙。一在北山村之南。宋时龙旋为潭,遇旱水沸即雨,阑于石,尚存。
百步滩 在县南十五里。
沙滩 一在县南五十里,一在县北五十里。二望滩 在县南十里。
乱石滩 在县南三十五里步头村口乱石百数,屹立如人物状。
鹅颈滩 ,在县南一百里。
东流县
历山 在县东三十里。西枕历池,故名。上有池二,一虽久雨不盈,一虽久旱不竭。其山雄峻。县治“来龙” 本此。
石人山 ,在县东五十五里。上有石如人立。舜山 ,近历山,相传舜耕此,旧有祠,废。
龙山 在县东三十里。山势盘亘如龙。
葛仙山 在县东五十里。相传葛洪炼丹于此,山上有庙,今废。又名葛公山,去葛仙铺十里,山称胜境。近年大士现身,里人因建庵其上,礼谒者众。前有峰名“香炉” ,尤佳。
列叠山 在县东七十里,以其冈峦层叠,因名“列叠山。” 南抵建德醍醐寺、奠龙山界。
白云山 在县东北,抵贵池界。山有洞,可容数百人。洞有泉,四时不竭。
金紫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明宰相孔贞运田多在此山。庵即其所建,颇佳。
黄雀山 ,在县北四十里。谷幽林郁,每春至时,山多黄雀。
岩山 ,在县北六十里,为皖郡朝山,岩高踞如虎。
密峰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山巅有五峰,隐隐插于云表,如列剑戟。
拱北山 在县南半里。旧名“神山。” 明令陆芹怪其不拱,顾县治人文落寞,因立石改今名。后果大振。
回龙山 即县北祝家矶。
梅林山 ,在县南二十七里。昔有姓梅人居其下,好植梅,后成茂林,故名。
香山 在县南四十里香口镇。主山。上有石岩泉洞,古建有寺。
黄山 近香山,又有山名“金鸡。”
阴山 在县南四十里,其麓有庵。
隐山 在县南四十里。尖峰插云,又名“隐峰。” 浩山 ,在县南七十里,抵彭泽九都界,山有大小二名。
青山 ,在县南七十馀里,抵彭泽界。又邑东舒村有山,亦同名。
下马山 ,即马当矶下。
月山 在县南四十里湖西岸。
铜顶山
白茅山 俱在县南五十里。
叉溪岭 在县南五十里,抵建德界,有山横亘,两水交流,故名。山产仙茗极佳。
鹁鸠岭 在县南彭泽界。
青峰岭 在县东六十里,又名“清风。”
斗岭 在县东贵池界,又名“陡” ,上有庵。
薰风洞 在县南二十五里。
黄石矶 在县北六十里。石色纯黄,土性坚腻可陶,昔建城多用此窑。又矶名俗呼为“土失机” ,明正德中,宸濠作乱,舟师败于此,人谓亦其谶云。
祝家矶 在县北五里,为县治下首第三关。横江激湍,舟过甚险。昔有祝姓者施缆于矶以济舟,因名。旧有兴文阁。
陆贯矶 在县北三里许。又云“麓贯。”
《鳖石矶 》在菊江门外。
稠林矶 在县南七里
乌石矶 在县南十五里,石色纯黑。
炮儿石矶 在县南二十里。
白石矶 在县南二十五里,石色纯白。
土矶 ,在县南三十馀里。
张公矶 在县南四十里许。
“牛矶 ” 在张公矶之上。
“紫石矶 ” 在牛矶上,石色纯紫。
狮子矶 在紫矶上,有石屹然立于江岸,其形极肖狮子。
响水矶 ,近彭泽马当矶,下去县五十馀里。《金鸡石》。
“独墩 近金鸡石” ,即《罗隐诗》中所指。
双墩 在里泊湖中
相公墩 在县东十里湖塌中。旧有相公庙,今废。
大江 在县西一里。上接彭泽,下接贵池洲。曰“莲花” ,曰“阁𥱼” ,曰“白沙” ,曰“雁落” ,曰“七团” ,曰“鬼颈” ,曰“雀料” ,曰“大新。”
南门湖 川之汇者曰湖。湖在县镜内,不一名,而大势各有所聚,以达于江。今考近县治之南
为南门湖。南门湖者,即明令陈春所浚拖船洼,引江艘以达于南门者也。
《团湖 》团湖者,学湖也。未建县城之先,其规如镜。
仙人湖 距团湖南五里,为“仙人湖。”
七里湖 仙人湖南之近东为七里湖,诸湖皆合建德之水聚焉,而循江口河入于江。
江口河 ,其源四:一出鄱阳北坑,一出九凤山,一出马坑,交于清潭,播于百步滩,纳西参港,潴于官池,历尧城渡;一出茹兰溪,合苏家沟,会枧田湾,经栅头,汇石印洞,下引道士查册沟,迳苍埠小石潭,绕过路滩,落于青泥湾,溢于仙人湖,团湖至此。
黄金湖
白洋湖 俱远于县治之南者,在十四都一带为黄金湖。白洋湖聚境内之水,由铁山渡入于江。
里泊湖
暖水湖
夹江湖 在香山而上一带,为里泊湖、暖水湖。夹江湖远合彭泽九都各山之水,开衍七十馀里,又名“内湖。” 水大则自双河口断港河与黄金、白洋通,水小则聚于香山口,由港而入于江。香口河 ,其源一出彭泽山林港,一出陈仓源,交于三汊,激于麻姑,绕查池至此。
寨下湖 近县治之北者,城外为“寨下湖” ,即许山立寨之处,故名。亦即陈春所浚,又名“新河” 者也,其源不远,即入于江。
西湖
大清湖 远于县治之北四十馀里,有西湖、大清湖。“大清” 广环十馀里,澄澈如鉴。
九都湖 又远而百里,有九都湖,各湖源不一,或自贵境,或自建境,或自县境,诸水大聚,渔人利焉。直抵黄湓入于江。
江口河 川之流者曰河。河不一名而在县境内者,源虽别,要亦同归于江。今考:县西南大港为江口河。
青泥湾
沙滩湾
《仙人沟 》由河七里为“青泥湾” ,为“沙滩湾” ,为“仙人沟。”
铁山渡 滨乎江者二十里,为“铁山渡。”
香口河 四十里为“香口河。”
乌石夹 江之别者为乌石夹,其源载江湖中,可互考。
双河口 县东之界。左贵、右建二县,山川幽阻,源各百有馀里,至是而始合者,双河口也。南河,上自鲁公堰为东河,上自鸡冠堰,下至本县界内,皆东流纳课。
张钊湾 去县治六十里,西流而下,为张钊湾。张钊者,元尚书也。水盖以人重乎?然考之明宰相孔贞运、藩司徐廷宗,其茔墓亦多在湾山之阳。
张家滩 河流而下,为卧虎潭,为港口,为塔里,为石潭,为张家滩。滩去双河盖二十馀里,而去县治约较是加半焉,然河势则已趋乎南矣。高湖 石涧
杨河 河循高湖,过石涧,历杨河头,经三十六青草、斗风诸湾,沉潭、天井、慈潭、梅潭、胡家、韩家诸池,一泒流衍,自南而西而北,随远近而异名。抵于沙山,则入贵池之境而即沙山。沿湖以北,由岩山、白石诉炭埠港,则又境水之别出以达于湖者。大抵春夏之交,潦水、白水盛溢,湖光掩映,周广数十里。南望沙湾、大清诸村,北抵九都湖,循黄湓合大江,冬月水涸则落故道,唯曲折而达黄湓,入乎江耳。然湾池湖窟,民多渔业,亦足当农家三时之利云。
池州府城池考 通志府志合载
本府。〈贵池县附郭。〉
池州府城池 在汉,居石城,距今郡治西八十里。吴筑虎林城,在今郡治东北,非今之郡治也。梁大同中,仍于石城置太原郡。隋平陈,废之。唐永泰间,始置州治于此。太守李芃筑城,后为巢贼攻破,太守窦潏修复之,亦非今之郡治也。宋坏于建炎兵火,州守李彦卿营缮。绍兴初倾圮。开禧丁卯,李思重甃之,嗣后赵炎、陈覃、傅伯召
叶永渐徐桥,乃相承经理。史定之又于城外西偏附以新城,状如偃月。端平乙未,郡守王伯大重修。高宗南渡后,尝建驻札御前诸军,统制大帅,宿重兵而镇之。宋季为元将伯颜攻陷,城无完堵。元至正丙申中,又为赵普胜攻毁,九华门东南一带,尽皆湮废,而郡无城池矣。明正德甲戌,淳安何绍正来守兹土。丁丑,始筑城,高二丈三尺,而厚倍之。其西北仍旧,东南则恢拓之,周一千四百二十八丈。为门七:南曰通远。南之左曰毓秀,右曰锺英,北之左曰迎恩,右曰望京,东曰九华,西曰秀山。壕池自昔湮为民业,乃凿浚益深,俨然金汤矣。隆庆末,江贼越城杀人。万历初,兵备副使冯叔吉、知府王颐乃增城而高之,雉堞益巍,寇警遂绝。后通远门大观楼倾圮,
皇清康熙十年,知府朴怀玉同贵池县知县张应薇。
重建
外县
青阳县城池 ,唐天宝间,洪州都督徐辉请割临阳、临城故地置今县。初土城,后易以砖,辟四门:东曰宾阳,西曰望池,南曰对华,北曰仰辰。铜陵县城池 ,初无城,明万历三年,兵备副使冯叔吉、“知县姜天衢筑,周围七百丈,高二丈一尺。门四:东曰启明,西曰临津,北曰贞城,南曰涌洲。” 十一年,知县熊荩臣改辟东门,后城“郭倾圮。”
皇清知县蒋应仔、刘曰义补筑,视昔倍固。
石埭县城池 ,旧设土城,明嘉靖间,知县曾谌相地定基,用砖甃之。门五:东曰来宁,西曰金城,南曰仪凤,小南曰清舒,北曰望华,东西水关二。建德县城池 ,明嘉靖四十五年知县谭经建,高一丈八尺,厚一丈,广袤五里,辟四门:东曰“鸡鸣,西曰龙化,南曰凤翔,北曰象驯” ,东跨马鞍,北距象驯。后则因险于山,前则凭河为固。崇祯间,闯、献二贼震邻,知县宛三奇率士民增高四尺五寸。
东流县城池 ,初无城,明万历元年,知县陈春申建,周围约三里半。崇祯间,知县许茂莘复增三尺。知县张云翚又于外筑土城,浚壕沟。后城郭颓坏。
皇清顺治六年,知府梁应元、知县苏弘谟修筑,设门。
五:东曰“迎曦” ,西曰“菊江” ,南曰“丽山” ,西南曰“通津” ,北曰“瞻极。” 各有谯楼,较昔为固。
池州府关梁考 府志
本府。〈贵池县附郭。〉
溥济桥 旧在通远门右,造自宋以前。明弘治十四年,洪水冲发,知府祁司员移造于通远门左,名“济川桥。” 嘉靖间,知府田赋易今名。崇祯时,渐圮。
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府颜公敏复加《甃造》。
泻水桥 在城南半里翠微堤,宋时名“浅水桥。” 兴济桥 在九华门外。明万历十三年,知府刘孟雷建,姚士观继修。
圣母桥 在城西三里许。元至正十一年,郡人管云甫建。一名“西湘。”
山口桥 在城西南五里,石灰冲口。
吊桥 在城西门外,今名存。
晏公桥 在城北五里池口。知府晏毅造,何绍正修。
惠桥 在城西七里丰家赛汊,凡二座。明正德间邑人寿官刘裕造。嘉靖间刘端修,万历间刘光谟重修。并三为一,高广倍之,碑识桥处。雁断桥 与纪家桥近。
纪家桥 在城西四十里荡石湖滨。元至正间,纪安福造,福裔纪珑等修。有《四明木英记》。虹升桥 在城西五十里,僧海松募修。
白面桥 :在城西六十里白面渡口。
庆源桥 在源头
升仙桥 在元妙观前
湘坛桥 在兴孝乡,去城南二百里。初以木板。明万历间,吴兴邦见有坠而死者,为《募疏》,令僧募财筑之以石。
胭脂桥 在城东南一百馀里,近七井山玉关桥 。知县史鸣皋建议后,王家柱筑之,未成。
杨桥 在秋浦,以兵废,后复重建。
枫桥 在峡川枫林,怪石,今废。
白沙桥 在白沙铺左
马衙桥 在城东二十里。一名“马牙。”
灵芝桥 在城东三十五里,地产灵芝,故名。黄屯桥 ,在城东北四十五里。
神山石堰桥 在城西八十里。
钱家桥 在东一保。刘正蒙修。
童村桥 在贤一保。宋淳祐中建。里人姜可教有诗。
郎家桥 在舞鸾乡。郎必光重修。
应桥 在孝二保,诸生吴国瑞造。桥成而举子,故名。
上清溪渡 在城南十里。
下清溪渡 在城东北五里。
池口渡 在城北五里池口河。
杜坞渡 在城西五里杜坞河。
白面渡 在城西六十里。
黄湓渡 在城西九十里。
青阳县
青平桥 在县坊巿,旧名“定心。”
高阳桥 在县坊巿。宋淳熙间,邑令许介造。许高阳人,因名。
蒲塘桥 在县坊巿,两旁皆塘,多菖蒲,因名。“永安桥 ” 在县进士坊内。
清和桥 在县东
北山桥 在县东四十里。
化成桥 在县西二十里五溪。宋庆元六年,邑令傅诚建,后废。明万历四年,知县苏万民重建。兵备副使冯叔吉易今名。
竹溪桥 在县十五都。王廷造。
洞仙桥 在县东北四十里。
青山桥 在县东四十里。
延寿桥 凡三座,知县王政造。
同章桥 在县东六十里,邑人章叔仁建。“尚志” 桥 在县澥冲,邑人吴孟高重造。
王狮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
青锁桥 知县郑元昭建。
查家渡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铜陵县
三思桥 在县治仪门外。
顺安桥 在县东
太平桥 在县巿心
大有桥 在县东《栖下》耆。
东门桥 在县东
盛冕桥 在县南大栏耆。
峡山桥 在县东南朱村。
横塘桥 距县一里许。凡三座。
新河桥 在县西,知县刘绮建。
顺便桥 在县东十三里凤凰耆。
栖凤桥 :距县十五里。
石龙桥 在县东三十五里花堰耆。
黄溪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
平阳桥 在县东二十里。
新桥 在新沟。贾伶募建,贾谕重修。
板桥 去县四十里,今改为“石桥。”
南市桥 在县前通河墩南。今巿废,桥亦废。大高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通郭岭大道。通济桥 在大通回回嘴前。明成化六年,金瓒建。
重新桥 在大通上街。知县刘曰义率佘姓重造。
沙窝渡 在钱家湾
城洑渡 近县巿
张三渡 在三港口
羊山渡 在县北三十里。
江口渡 向系射利者刁索稽迟,本邑士民具呈禁革。知县刘曰义捐俸买船,设立官渡两洲。业户王国柱、施明鼐等数百人出资置地,为雇夫及修船等费,往来称便。
石埭县
惠政桥 在县东
𬸚溪桥 在县西二里,今废。
雍溪桥 在县六都。明弘治二年,知府陈良器令造。
夹溪桥 在县南。明天顺间,知府邓义令造通远桥 。距县十五里。知府邓义造后,知县周源重修。
鱼龙桥 在县西四十里,源自鱼龙洞出,故名。望仙桥 ,在县北。
义兴桥 在县后溪。明弘治三年,知县萧环命邑人董旺宗造。
迎村桥 在县西六都。知县萧环令邑人沈善因造。
柏山渡 在县西
建德县
击壤桥 在城南尧城渡,桥头有望楼一座。顺治十八年,知县高寅重修。
广济桥 在县治南。康熙六年,知县喻成龙修。洗马桥 在县治北二里。一在县南十六里。“望京” 桥 在县治北。
舜王桥 在县北二十里历山。
崇义桥 在县治东一里。有亭。
杏花桥 在县北四里
惠政桥 在县治西。康熙六年,知县喻成龙修。龙门桥 在县治西下关。
平步桥 :距县五里。路广造。
小阳桥 在县治东七里,为邑东通衢。
历宝桥 在县北八里
龙潭桥 在县东三十里。柯桪林造《查册》桥 在县治北十五里。
板冲桥 在县西五里。江贤昌造。
傅家桥 在县治东二十里。
板桥 在县东三十里
南山桥 :在县治东二十五里。
新桥 在县东十五里。张文聪、汪云冨造。广利桥 在县治西四十五里。
官营桥 :在县治南九十里。
昭潭桥 :在县治南一百里。
东流县
蓝桥 在县东北
洪士桥 在县东晋阳乡。
石桥 在县东唐丰下乡。
镇西桥 在县东晋阳乡。
双虹桥 在县东北晋阳乡。
石潭渡 去县五里
铁山渡 去县十五里
江口渡 即县城南大港。
张滩渡 。香口渡 。雁汊渡。
池州府封建考 通志
汉
石城侯 王《广》,建武十年封。今贵池县。
齐
石城县男 崔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