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二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百二十八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二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二十八卷目录

     凤阳府部汇考二

      凤阳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八百二十八卷

    凤阳府部汇考二

    凤阳府山川考一       府志

    本府。凤阳县附郭。

    凤凰山 在府北县东,府治之主山也。势如凤翔,故名。

    万寿山 在县北一里。形势壮丽,冈峦环向。明筑皇城于是山。

    盛家山 在凤凰山东,一名“日精峰。”

    马鞍山 在凤凰山西,一名“月华峰。”

    独山 在县东三里。明初置观星台于上。《舆地纪胜》云:“王钦若墓前山也。”

    五头山 在县东十里,永乐驻跸席殿遗址在焉。

    蒋山 ,在县东二十里。以梁时助阵蒋帝之神居之,故名。

    青山 ,在县南四十里。山木常青,故名。

    平路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高可五里,其崖巉峭。

    碓楟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

    灵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石膏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长安山 ,在县南四十里。

    杏山 ,在县南四十里。世传董奉居此山,种杏,为人治病。

    磨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陡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镆铘山 ,在邑南八十里。相传古人于此山得镆铘剑,故名。焦山 ,在县西南九里。

    梅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庙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上有伍子胥庙,故名。白石山 ,在县西二十里。

    曹山 ,在县西三十里。

    围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

    东鲁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

    西鲁山 在县西南十八里。

    黄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猴尖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

    獾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双尖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大尖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

    尹家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

    画山 ,在县西五十里。山有木,枝如杨柳,画工可用为粉本,故名。

    丽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羊刺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虎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

    蚌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善山 即“翔圣山” ,在县南四十里。

    塔山 在县西北十里

    玉团山 在县西北十里。

    华山 ,在县南四十里。

    谢家山 在县南五十里。

    黄古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

    断梅谷 ,《方舆胜览》云:“周世宗征淮,以荆、涂二山乃濠州之朝冈,有王者气,命断之。有梅氏居此,因曰断梅山。”

    淮水 ,在县北十里。《禹贡蔡传》云:“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北过桐柏山,东流入海。” 今胎簪山绝无泉,其源实出桐柏山北,支冈有泉,潜流三十里,出大复山,南至阳口入河。大复山,今属泌阳,俗称铜山,其地有分水处,东流为淮水,西流为泌水。《通志略》云:“淮水出唐州桐柏县大复山,东过信阳,又东过褒信,汝水自” 西北来入焉。又东过安丰,决水自南来入焉。又东北,有穷水从北来入焉。又东过下蔡,颍水从西来入焉。又东过寿春,淝水从东南来入焉。涡水从西北来入焉。又东过锺离,有濠水入焉。又东过盱眙,有汴水从北来入焉。又东至山阳,通邗沟。又东,泗水从西北来入焉。东至海州入海。《班固》云:“行三千二百四十里。”

    濠水 流经县东境,有二源,东源出濠塘山,西源出镆铘山,至升高桥合流,又东北流经广运桥入淮。

    白湖 在县北

    东西湖 在县北

    华波湖 在县西

    蚌埠 在县西北

    粉团洲 在县西北

    东四眼井 在县西

    西四眼井 在县西

    玉井 在县北

    庵搭桥井 在县东南

    东泉 在县东

    西泉 在县西

    乳泉 在栖岩寺

    临淮县

    升高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俗以九日登此山,故名。

    云母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以山出云母石,故名。

    锺乳山 ,在县南六十里。山穴中出锺乳,又名“濠塘山” ,以濠水之源出此。

    栏杆山 在县西二十里,山相连如栏杆状。化明山 ,在县东六十里。隋置化明县,山在境上,故名。

    瞿相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上有瞿相公庙,今废。

    峰山 在县东六十里,山峰耸秀。

    王二山 在县南六十里。山有王二桥。

    留甫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山下有留甫村。矿山 在县东北六十五里。山有石洞,世传古有仙流隐居于此。

    团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以山形圆,故名。双山 ,在县东四十五里,山有二峰。

    石门山 在县东五十里。山下有石如门。峰。子山 ,在县东十八里,有小山相连。

    石牛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山旁有石牛。鹿塘山 在县南二十八里,山下有白鹿塘。南区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小横山 在县南五十里,以山势横于城南,故名。

    梅城山 在县东四十里。有梅城村。

    塔山 ,在县东三十里。山上有石浮图。

    南青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破口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

    骆驼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形如橐驼。

    石山 ,在县东三十里,山多石。

    乌云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与定远县接境。鼍龙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

    分水岭 在县东九十里。迤东为盱眙,西为临淮,由水中分,故名。

    淮水 迳县城北。按《县志》:发源桐柏山,经颍州、寿州,至怀远县合涡水,又经蚌埠、凤阳县北,至本县流入五河、泗州,由铁桥浦东北流入于海。濠水 ,水历县西南,有石绝水,谓之濠梁。庄子尝观鱼于此,即今之九虹桥也。迳城西北,入于淮。

    巿河 在城中。濠水旧从清流门入,与此河会入淮。宋连南夫作守,始决濠水,径达于淮,与此河不通。

    溪河 在县东北五十里。水流入淮。

    月明湖 ,在曲阳门外,县东一里,北流入淮。上坝湖 ,在闻贤门外。

    黄溪 ,在县东北五十里。

    花园湖 在县东北

    小溪 ,在县东北六十里。

    乘龙洲 在县东北四十里,淮水中流。周世宗征濠,夜遣兵持炬乘橐驼绝淮,濠兵惊,以为“鬼乘龙” 也,因以名洲。

    邵阳洲 在县东北十八里。

    响水涧 在城东

    蕉子涧 在县东北六十五里。

    青山涧 在县西南五十里。

    红娘子涧 在县东二十里。

    破车涧 在县东南六十里。

    沙涧 在县南六十里,诸涧水俱流入淮。凤凰池 ,在涂山门内。相传有凤凰止此。“化龙池 ” ,在临淮书院前。

    “龙井   ” 、“凤井 ” ,俱在开元寺内。

    莲花池 在通远坊

    芙蓉沟 “在城恩桂坊。”

    沙井 在清流门外

    五眼井 在曲阳门内

    圣井 在曲阳门外,岁旱汲之不竭。

    怀远县

    荆山 ,在县西南一里。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回一十七里,上有启王庙。山顶西北有玉坑,卞和得玉处也。其中白石,晶莹异常,他石色皆青黑。山上旧有三仙避雨石,前有三人影迹,上有“玉佛” 二字,后亦有二人迹,今裂作三块。山下有仙人卧迹,俗名仙人床。东有卞和洞,即抱璞岩,中可容数十人。石上凿有“青螺石帐” 四大字,内有《泣玉论》,明御史李循义笔。上有瀑布下流,水激石如碎琼。山下有圆石,上镌二十字云:“元帝仙桃石,往来人不识。略剖与君知,万载留踪迹。” 龟山 在县西,即荆山北支。形类龟状,故名。横山 、荆山西支。

    涂山 在县东南八里。高二百一十三丈,周围四十六里。《水经》云:荆山左,涂山右,二山对峙,相为一脉。自神禹以桐柏之水泛溢为害,凿山为二以通之。今两崖间凿痕犹存。《左传》:“禹会诸侯于涂山” ,即此。今山巅有禹庙,庙东数武有朝阳石,上镌“传心” 十六字。庙西下陡峻处有泉澄莹,四时不竭。遇旱祈雨,泉边辄应。故镌其石上曰“灵泉。” 山半有聚仙台、卧仙石。山之东有虎儿窝,淮西岸有防风冢,西麓有崇伯观,以祀伯鲧者。山前有禹会村。《史记》诸书以为禹会诸侯在会稽。宋濂《游荆涂二山记》云:“当稽之左氏,以寿春为正。”

    小涂山 :在涂之西麓,为儒学朝冈。上有文笔峰。

    洛河山 在县南六十里,以近洛水而名。其西峰曰“洪山” ,高二百三十七丈。其东峰曰“神山” ,高二百四十五丈。两峰联属,上出煤炭,草色微黑。新城山 ,在县南四十里,近新城。

    平峨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巍峨而顶平,故名。张公山 ,在县南二十里。山下有张氏居。土山 ,在县南十五里。

    石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

    王二山 在县东二十里。山下有王氏居。“舜耕山 ” ,一名“顺阁山” ,在县南七十五里。淮河 在县东南一里,历荆、涂二山,乃神禹所凿者。初,水从荆山西麓迂回入于涡,麓高水汇为患,故禹疏而导之,使出二山间,水乃安流。梁武帝尝于此堰之以灌寿阳。

    涡河 在县北一里。径蒙城流至本县,东入淮,谓之涡口。唐李吉甫云:“濠有涡口之险” ,即此。五代时为控扼之地。涡河势曲折,水流旋转成涡,故名。

    天河 ,在县南五里涂山西南,入于淮。

    洛河 在县南七十里。源出定远县界青洛涧,至洛河镇入淮。

    淝河 ,在县北十五里。至县荆山,东北入淮。《尔雅》:“出同归异曰淝。”

    洱河 在县西六十里,至县南欧家村入淮。芡河 ,在县西南二十里,至荆山南人淮。塌河 ,在县西十五里,流入涡河。

    清沟河 ,在县北二十里。

    碧溪涧 在县南一里。从荆山下迂回城中,入于淮。胡曾诗:“碧溪寒水至今流” ,即此。

    石涧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流入淝河。

    三注涧 ,在县南五里,入天河。

    柴涧 在县西七十里

    泠水涧 在县南三十里。

    涧, 在县南七十里。“土涧”, 在县西四十五里。

    茅涧 在县西北五十里。以上五涧流入淮。菱角池 在城东一里。

    莲花池 在县东二里

    “凤凰池 ” ,在荆山上。

    木滦泉 ,在洛河山北。

    白龟泉 ,在荆山下,色白而甘,白龟流出。“圣泉 ” ,在涂山西阻绝之处,有泉香甘清冽,旧有亭,今废。

    “张果老泉 ” ,在神山南。

    定远县

    相公山 ,在县东六十里。上有楚相公令狐子伯庙,俗呼“令狐相公” ,因以名山。

    大横山 ,在县东七十里,以山横界东南,故名。山顶有石垒旧址,西南有石佛,高丈馀。

    皇甫山 在县东七十里。相传有皇甫将军屯兵于此。

    大山 ,在县东七十里。山高大,因以名。

    华盖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山顶似盖。“郎公山 ” ,即宝公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泉坞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有泉清澈可鉴。槎桠山 在县西七十里。古有槎桠寺。明洪武间,改建圆通禅寺。又有芝岩洞。

    韭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以地暖多韭,故名。锺离人王唯忠尝据山垒石为城,民之依者九万馀人,城垒遗址犹存。

    塔子山 在县北五十里。有古榻,恐“塔” 误作“榻。” 白石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有白石,故名。大红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山有红石,故名。高山 在县北四十里。上有大禹庙,俗称庙山。喜羊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三峰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山有三峰,秀丽特异。有禅窟洞,外狭中宽,深不可测。在禅窟寺前,寺后有石窟泉。

    剑山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旧传山有宝劎,雨过时或倚立路旁,夜中光见。

    横涧山 ,在县西北七十四里。上有垒石及涧泉,兵火时,尝屯御于此。

    磨盘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形如磨盘,为南北大道。

    三山 ,在县西二十里。

    白茅山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山产白茅。石牛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有石似牛。

    鹤背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

    喜龙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

    五尖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

    豁鼻山 在县东六十里。元末,沈仁起义兵于此。

    东山 在县东六十里

    小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铜骨山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郎峰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山有石碑。

    登高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凤凰山 在县南二十里。昔有凤止此,故名。大现岭 ,在县西北二十里。

    小现岭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骆驼峰 ,在县西北七十里,山形似驼。

    银岭 在县东四十里

    兔子冈 :距县六十里。

    浮芦冈 在县西南七十里。

    石羊山 ,在县东十里,上有石羊。

    池河 在县东南六十里。自庐州巢县界流入县境,东北流入淮。

    洛水 ,在县西九十里。自白望堆流入寿州境,屈曲北流,至新城村南十五里入淮。

    水潆湖 ,在县东四十里。

    大桥湖 在县东南五十里。

    杨亭湖 在县西九十里。

    石塘湖 在县西北十五里。

    清洛涧 在县西八十里。

    白涧 在县西三十五里。

    沙涧 在县北三十里

    柘塘涧 在县西六十里。

    马长涧 在县西二十五里。

    乌沙涧 在县西南七十里。

    南涧 在县西北七十里。

    苦竹涧 在县东八十里。

    桑家涧 在县东三十里。

    香花涧 在县东九十里。

    铜城涧 在县西八十里。

    查塘涧 在县西八十里。

    放生池 在县治西南

    白莲池 在槎桠寺内

    凤凰池 在县治东

    曲阳池 在县治西

    簪井 在县东南二十里。

    古井 在城隍庙前。泉清,汲之不竭。

    珍珠泉 在县西四十五里。

    马跑泉 在县西北

    五河县

    金冈山 :在县西南二百八十里。色纯黄,形势尖耸,故名。

    翠柏山 在县西南六里。高阜壁立,藂柏挺秀,故名。

    淮河 在县东二里

    浍河 在县南门外。源出河南归德府永城县马长河,东流经宿州,过灵璧县固镇桥,至邑南,东流入淮。

    沱河 在县西北一里。源出宿州紫芦湖,经灵璧县东南,至县西北,绕浍河东流入淮。

    潼河 在县东北四十里。源出虹县羊城湖,绕沱河,经天井湖,南至铁锁岭入淮,北至虹县石䃳子,亦入淮。漴河 ,在县南二里,源出南湖,东流入淮。五河口 ,在县东二里,乃淮、浍、沱、潼、漴五水会处。

    南湖 在县南一里

    天井湖 在县东北十里。

    蔡家湖 在县西五里

    车网湖 在县东北十里。

    三冲湖 在县西南六十里。

    项家湖 在县西三十三里。

    汪家湖 在县西三十五里。

    三家庄湖 在县东北十三里。

    欧家湖 在县西二十里。

    香澜湖 在县西四十五里。

    刘家湖 在县西四十里。

    曹水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

    束家湖 在县西南四里。

    龙潭 在县西南七里。俗传有龙潜于中。十八里洲 ,在县南六十里。

    磨刀涧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赤龙涧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三岔涧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化龙池 在儒学南

    清泉井 在县左

    洗心井 在县右

    浴贤井 在儒学门内

    “便名井 ” 在城隍庙前。

    “义井 ” 在南濠街迤西。

    里仁井 在南濠街迤东。

    虹县

    朱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上有灵祐神祠,春秋祀之,相传为汉“朱买臣祠” ,讹也。

    平山 ,在县北二十里。

    赤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三面皆水,舟中望之,形势夭矫。

    秦桥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

    鹿鸣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

    峰山 在朱山西

    马鞍山 在朱山北

    阴陵山 ,在鹿鸣山西,即项羽失道处。

    獐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石龙山 在县北二十里。上有石磻伏如龙,鳞甲俨然,常有云气凝聚,上建有楼阁,巍然大观。四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土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

    汴河 由宿州东来,经县治前,至泗州入淮。《汉纪》:“明帝永平十二年,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 《注》云:“汴渠即莨荡渠,首受河水。” 《水经注》云:“渠流东注浚仪,又曰浚仪渠。” 《舆地广记》云:“汴渠在河阴县南二百五十步。” 河阴,汉之荥阳县。《河渠书》云:“禹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 《索隐》云:“为二流,一南经阳武,为官渡水;一东经” 大梁,今之汴渠是也。韩昌黎《赠张仆射》诗云:“汴泗交流郡城角。” 注:汴水在徐之西,泗水在徐之南。苏氏《书传》云:自唐以前,汴、泗会于彭城之北,然后东南入淮。近岁汴水直达于淮,不复入泗矣。隋大业元年开导,名通济渠,首受黄河,至泗州入淮。则导汴入淮,自隋始也。唐、宋之世,皆为漕渠,宋漕运尤以汴河为急,岁运六百万石,今河淤塞,有故堤存焉。

    蕲水 在虹县,入睢水,流于泗。

    南潼河 源出羊城湖,南经泗州界入淮。“北潼河 ” ,出本县西,东北流至白鹿湖,经睢宁县小河入淮。

    南沱河 出自灵璧县,东南流至本县九都,入“北沱河” ,经流五河县入淮。

    北沱河 出自灵璧县,东南流至本县九都,与南沱河合流入淮。

    凄河 源出东七都大贤桥,东北经宿迁界入于泗。

    新河 源出东七都,南接汴河,东北流入宿迁界入泗。

    草沟河 自灵璧东南流至本县九都,合于“北沱河。”

    万安湖 在县境

    峰山湖 在峰山西南

    《苗家湖 》即“张家湖” ,在县南。

    杨家庄湖 在县西北二十里。

    羊城湖 在县西北四十里,为古虹州城。平山湖 在平山前。

    老营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

    四山湖 在四山下。风帆杂沓,水路交冲。柏家湖 在县北五十里。周湖皆荷花,五六月间,香气袭人。

    响水潭 在城西门外,潼、汴合流至桥下,波涛相击,声如雷吼。

    白马潭 在城南二十里,水中有石庙,曰“龙王庙。” 昔人尝见有白马出没其中,疑以为龙,岁旱祷之,即应。或取其水洒之,亦如圣水能至雨焉。陡门潭 在城东陡门桥南。

    《八角琉璃井 》在羊城土墩中,今无迹。

    圣水井 在朱山之巅,泉自石穴中出,虽旱不竭。

    大井 在通泗门外。明嘉靖间修城,掘出水最清洌,为诸泉之冠。

    双泉 在秦桥山上。一泉两派分流,左清右浊,涓涓不竭。

    寿州

    紫金山 在州东北十里。南唐齐王景达于此山列十馀寨,以拒周师。周显德四年,征淮南,唐之援兵营于紫金山,与寿州城中烽火相应。宋太祖率殿前诸军,击紫金山连珠砦,拔之,遂下寿州,即此。

    峡石山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两岸相对,淮水经其中,以中流分界。在西岸者属下蔡,在东岸者属寿阳。魏诸葛诞举兵,王脉据硖石以逼诞,即此。西崖石上,大禹疏凿,旧迹犹存。山上筑二城,以防津要。山口有茅仙洞。

    八公山 ,在州西北五里。汉淮南王安与其宾客八公俱登此山学仙,故名。

    黄闾山 在州东北五十里。楚春申君黄歇尝游于此。

    舜哥山 在州东北八十里,有井,俗呼“舜哥井。” 龙爪山 ,在州北二十里。

    石家山 在州北二十五里。

    四项山 ,在州北七里。

    北塔山 在下蔡南

    东山 在下蔡东

    淝陵山 在州东北

    淮水 ,历正阳,合沙河,经本州。

    洛水 ,自怀远县白望堆流入寿州界。

    东淝河 出合肥鸡鸣山,北流二十里许,分为二:其一东经合肥县,南入巢湖;其一西北流二里出寿州,西入于淮。

    《西淝河 》,下蔡西南十里入淮。

    青河 在州西南七十里。

    沿河 在州东南五十里。

    皂口河 在州东南六十里。

    大香河 在州东南三里。此古运河,元都燕始淤。

    舒家湖 在州西北八十里。

    西湖 在西门外

    钱家湖 在白龙潭东南。

    南湖 在正阳南门

    焦冈湖 在州西三十里。

    马家湖 在鲁村湾

    董奉湖 与焦冈湖相连。

    白龙潭 :在州东北三十里。

    清水潭 在州南六十里安丰塘下。

    黑龙潭 在州北三十里下蔡东。

    羊头涧 淝水,左合羊头溪,受芍陂水,谓“羊头涧。”

    黄天涧 在州西南四十里。

    “秀涧 ” 在正阳北门。

    清水涧 在州东北七里。

    柳槐涧 ,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

    温水涧 在紫金山后,其水常温。

    陡涧 在州东南二十里。

    霸王井 在州北五里

    八角井 在八公山

    “九井 ” 在州南,汲一井则诸井皆动。

    马跑泉 在州北五里,冬夏不涸。

    观海泉 :在报恩寺前。

    元女泉 在州东北七十里。清流潆洄,大旱不涸。

    霍丘县

    大别山 ,一名“安阳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与固始分界。

    九仙山 ,在县南一百里。上有巨石,大小有九臼,相传九仙捣药于此。

    三尖山 在县南三百里,其山三峰。

    九丈潭山 在县南二百里。山下有潭,俗传其深九丈。

    南长山  、中长山  、北长山 ,俱在县西八十里,三山相连。

    高祖山 ,在县西八十里。相传汉高祖追项羽至固陵,屯兵于此。

    牛城山 ,在县南二百二十里。

    羸山 ,在县南二百里。

    临水山 ,在县西九十里。

    灌山 ,在县西一百里。

    大步山 ,在县南二百里。

    望到山 ,在县南二百二十里。山形峭峻,遥望似近,而行实难到。

    落笔山 :在县南二百五十里。

    下驴山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芙蓉山 连大别山,山多芙蓉,因名。

    凯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

    打石山 :在县西八十里。

    卧牛山 在县西七十里。

    梅山 在县南二百里。有张果老钓鱼遗迹。药山 在县南八十里。产半夏、苍术等药。仇山 在县西八十里。旧名“韩公山。”

    淮河 ,在县北四十五里。

    沣河 在县西十里。发源自县西南枣木河,东北流入淮。

    新河 在县北二十五里。宋宣和前,不通舟楫。建炎后,湍流冲激,水势渐大,遂成新河。

    河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源自六安州香和岭,分流入东河。

    东河 在县东五十里。源自六安州东来,入淮河。

    史河 ,源出固始县界,经县北境入淮。

    丰水 ,在县西南十里,源出穷谷,旧名“穷水” ,后改今名。

    “决水 ” ,淮水东过安丰,自南来入焉。

    沙河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小河 ,在县南一百里。东流至北,转南入。河《打石河》 即“善乡桥河。”

    枣木河 在县南八十里。

    牛角河 在县西南五十里。

    闻家河 在县南九十里。

    两河口 ,在县南六十里。

    鹭鸶湖 :在县西六十五里。

    大悲湖 在县西南

    大白湖 在县西四十里。

    西湖 在西门外

    张湖 在县西五十里

    茶湖 在县西八十里

    龙池湖 在县西三十里。

    彭塔湖 在县南

    洪塘湖 在县南四十里。

    九文潭 ,在县南二百里,通固始县河。

    新河洲 ,故皆陆地,水涨渰没,因名洲。

    九女池 ,在县东。相传九仙女浴此。

    龙池 ,在县西四十里。张龙公变化处。

    藏天涧 在县治后西北,通古淮河,雨则流,晴则涸。旧有桥名“回龙。”

    蒙城县

    灵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

    狼山 ,在县西北十八里。

    齐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檀城山 ,在县北四十里檀城内。

    稽山 在儒学东北,嵇康曾隐其下。

    涡河 在县北二里

    淝河 ,在县北三十里。

    芡河 ,在县东南五十里。

    洪塘湖 在县南

    鲫鱼湖 在县东南

    轩家湖 在县东南

    关子湖 在县西南

    白家湖 在县西

    大冲湖 在县西

    蔡湖 在县西

    赤鲤湖 在县北

    伞儿涧 在县东

    双涧 在县东二十里

    令水涧 在县东五里

    三穿涧 在县西十三里。

    黄连涧 在县西十三里。

    小涧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圣泉井 在县西北四十里。遇旱取水,祷雨辄应。

    泗州

    甓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上有祠。

    重冈山 :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

    峰山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赤山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巉石山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与浮山相对。梁天监时作堰处也。

    碧山 ,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

    柳山 ,在州东北一百三十里。

    车门山 :在州西一百三十里。

    粉山 在州西,以地出土粉,故名。

    九山 ,在州西北八十里。有九丘,故名。

    基运山 在州北十里。明祖陵地。

    广济新埭 ,唐开元二十七年,采访使齐令开,自虹至淮阴北十八里入淮,以便漕运,今废。淮河 自五河东来,经州城南。

    汴河 即隋时所开,自大梁通淮,今上流湮塞,夏月水涨,舟楫可通。虹县冬月水涸不通。古汴河 今呼为“闸口。”

    一字河 在州东门外,以河形直如“一” 字,故名。隋时开通直河口入淮。

    溧河 在州北七十里

    枯河 唐名“徐成河。”

    栏马河 在州北十八里。夏月水通汴入淮。直河 ,在州东北二十里。宋崇宁三年开,由汴河入于淮。

    塔影湖 在州西北四十里。长六十里,阔五十里,湖东有龟山寺,塔日照塔影入湖,故名。甓山湖 在州西四十里。长十馀里,水通淮。陡湖 在州西二十五里,夏涨,水通沙河。仑墩湖 在安湖西。

    安湖 在州东北六十里。

    龟山湖 在州东北

    雁门关河 在州东北

    创泊湖 在州北

    高平湖 在州北

    义城湖 在州西

    柳山湖 在州西北

    沙湖 在州北五里,夏涨冬涸。

    峰山湖 ,在州西一百一十里。水通淮。

    盱眙县

    第一山 今县治主山也。有石刻米芾书“第一山” 三大字。

    清风山 在县南

    台子山 在县治东一里。臧质守盱眙以拒魏师,魏造弩台射城中,即此。

    宝积山 ,在县西南三里,与都梁山相接,为郡朝山。山足有石刻“道德” 二大字。

    磨旗山 在县西南五里。相传南北争战时,立旗于山。

    上龟山 在县西南一里。旧有八仙观及招隐洞,洞口有“招隐亭” ,今废。

    下龟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上有绝壁,下有重渊。禹治水,三至桐柏山。相传获淮涡水神巫支祁,锁于山足,淮水乃安。唐永泰初,楚州有渔人夜钓龟山之下,其钓为物所掣,因沉水,视之,见大铁锁绕山足,一兽形如青狼,兀若昏醉,涎沫腥秽不可近。一云:“永泰中,李汤以牛五十引锁出之,锁末有一青猿,高丈许,复曳” 牛没水。陡山 ,在县东北五里,山瞰淮河,宋高宗常于此渡,有字刻石。元元帅保童磨去,刻其石云:“领兵十万过此。”

    军山 ,在县东北六里。邓艾常于此屯军,筑堰溉田。

    望州山 ,在县南五里。自南而登,望见泗州。九头山 ,在县南三十里。

    都梁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方舆胜览》云:“隋于此置都梁宫,山出都梁香,今草亦不甚香,隋宫亦无迹可考。”

    紫阳山 在县西南一百里。山上有古浮图,山麓有古净明寺,相传昔人常于此铸剑。有试剑石、磨剑池。

    临淮山 ,在县西一百四十里,俯临长淮。山下有穴,随水高下,若浮于水者,一名“浮山。”

    云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一名“东阳山。”

    嘉山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相传宋使将孟梁于此山作寨,遗迹尚存。

    东山 在县东。上有石洞,左曰云关,右曰“剑壁。” 宋郡守霍篪修治之,界以方池,映以朱户,上有“北望亭” ,为十景之一。

    牧羊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俗传龙女牧羊于上,柳毅相遇,传书,即此。

    三台山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三山相并,鼎立如“品” 字。

    明光山 在县西南百里。

    慈氏山 在县东,昔有“慈氏院” 在上。

    青平山 在县西南八十五里。宋绍兴间,刘泽保聚于此,贼不敢近。

    长围山 在县东北七里。刘宋臧质守盱眙,魏太武遂于都梁筑长围,围城,筑浮桥,截水路,即此。

    打石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

    平原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

    莲塘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

    卜塘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

    狐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

    凉庐山 ,在县西八十里池河西。

    东庙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龙王庙。西庙山 在县西七十里,有九江王英布庙。鲁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末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

    玉环山 在县西八十里。一名“女山” ,上有二女庙。

    瑞岩 在县西北瑞岩庵后有石刻字下有泉源。

    “杏花岩 ” 在瑞岩下,即杏花园。

    “秀岩 ” ,在玻璃泉上。有石刻字,并唐宋人题咏。“绣谷 ” ,在县普济院南白虎坡。其石岩多花木,春日如锦绣。

    跃龙冈 即孕龙基,明太祖生于其地,在县西七里。

    淮水 在县北,趋东北,环绕邑治。

    池河 在县西。发源自合肥,至本县界北流入淮。

    津里河 :发源嘉山北。

    木场河 在太平乡田。发源嘉山,北通淮龟山运河 ,一名新河,在龟山镇。宋熙宁四年,发运副使史公弼言:“漕运涉淮,有风涛之险,请开是河。” 元丰六年,发运副使蒋之奇等复开治之。

    万寿湖 在县西三里。方圆三十里。昔周世宗驻跸于此。

    马过湖 在县西

    十八里湖 在县西

    赤栏浦 在县南。旧有桥,上作“赤栏” ,故名。洪泽浦 在县北三十里,旧名破釜涧。

    长沙洲 在县北。淮水泛涨,赖以捍御。

    雾涧 在县东

    香花涧 在二郎庙旁。明太祖生时,取水澡浴,涧水皆香。

    神仙洗肠池 ,在县南三里。

    罗汉井 在光福寺中

    “磬泉 ” ,在古离宫。

    罗汉泉 :在宝积山下。

    天长县

    冶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相传吴王濞即山铸兵,故名。上有天井、白龙池、铁牛洞。

    横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宋刘纲尝保聚于此。浮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古有介子推庙。覆釜山 在县西五十里。相传周世宗征南唐,尝驻跸焉。

    胭脂山 在县旧城西隅,包孝肃改名“红山。” 道人山 ,在县南六十里。

    汊涧河 ,在县西四十五里。受覆釜山西南诸水,三汊合流。

    石梁河 在县东北三十里。南有石梁堰。白杨河 ,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浮山水,经城壕入于石梁河。

    渭水河 ,在县东十里。

    铜城河 ,在县西北四十里。

    龙冈河 在县东北五十里。与渭水河并入于丁溪湖。

    秦兰河 在县东四十里。源出横山,经于官桥,至秦兰而始胜,舟楫入于毗沙湖。

    得胜河 在县北七里。相传汉高祖自将兵击淮南王英布,得胜于此。

    马场河 在县东三十五里。

    万寿湖 ,在县西五里。秦始皇东游止此。

    感塘湖 在县东五里

    沂湖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旧名“泥湖。”

    上白湖 在县东。四湖俱入于河,会流达于丁溪湖。

    丁溪湖 在县东

    五湖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旧有五水相连,岁久合为一。东接高邮州毗沙湖,可通舟楫。《鱼通》湖 ,在县北十里。

    洋湖 在县东三十里

    创冈湖 在县北四十里,东接五湖,舟通高邮州。

    琉璃井 在县治东胜真禅寺。砖石结砌,光若琉璃。

    芦龙井 在县东二十里。相传古时尝有异人汲水,用芦化龙,因名。上有石栏,断而复合。龙王庙井 在冶山上。相传云气出则立雨,常候之以占岁。

    圣泽泉 在学宫内

    盛水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青墩北。相传,初时五穴齐涌,冬夏不竭。

    宿州

    丰山 ,在州北七十里。《新丰集》

    龟山 ,在州北七十里。

    梁子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

    相山 在州西北九十里相城乡。旧有《相山碑记》云:“巍巍相山,盘纡穹崇,上应房心,与天灵冲。” 大山 ,在州北四十五里。

    黄山 在州东北九十里。

    东三山 在州北五十里,其山三峰并峙。阑干山 ,在州东北九十里,方峦并出,如阑干状。

    篱山 在州北五十里,地生符篱草。

    打鼓山 在州北三十里。揭傒斯《望先楼记》云:“鼓山中有声如鼓鸣,岁则大熟。”

    尖山 在州北六十里

    青山 ,在州北五十里。

    三山 ,在州北四十里。

    鹤山 在州东北四十里。

    武里山 在州北六十里。

    胡山 :在城西北五十五里。

    蒋山 在州西北四十五里。

    石弓山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檀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山产檀木,故名。“龙山 ” ,在州西南一百五里。

    丘畽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

    柏山 在州东北八十里。

    刁山 在州东北八十里。

    磨山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山产磨刀石。南独山 ,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山唯一峰。齐山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独山 在州西南一百一十里。一峰独耸,四无附丽,故名。

    茅山 ,在州北五十里。

    干山 在州东北四十里,上有干达婆庙。睢阳山 ,在州西北三十里。山在睢水之阳,或名“诸阳山。”

    土山 ,在州西北四十里。

    孤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

    天马山 ,相山西南尽处,西控汴河。其麓曰“磷石坡” ,乃晋丹阳尹刘公故乡。

    芳岩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

    骞山 在州北七十里。即闵子故里。有晒书台。睢水 在州北二十里。源出河南夏邑县白河,经州境东流至清河县,会泗入淮。

    淝河 ,在州南九十里。

    浍河 在州南三十五里。源出河南永城县马长河,东流历宿州南境,至五河县西北入淮涡河 ,经州南境。

    汴河 经州境入虹县

    泡河 在城南九十里。源出亳州舒安湖,经州之临涣城,合浍水东流至五河县入淮。

    蟹河 源出州之仁义乡,东流经灵璧县入淮。《蕲水 》出蕲县乡。

    《涣》水 出《涣》阳乡。

    白渎水 合穀水,经相城东南。

    早庄湖 在州西北四十里。

    横堤湖 在州西一十里。

    黄压湖 在州南三十里。

    蔡里湖 在州西北八十里。

    赤底湖 :在州西九十里。

    运斗湖 在州南四十里。

    刘家湖 在州东北二十五里。

    杜家湖 在州东五十里。

    郭家湖 在州东北三十里。

    紫芦湖 在州西。或曰“子路湖。” 即百里负米处。龙山湖 在州西南。

    云白河 ,在州西六十里。

    “莲花湖 ” 旧为睢阳驿刍牧之所。

    龙涴潭 在闵子乡武城里之左。潭流分派,灌田数千亩。岁旱祷雨即应。潭侧旧建龙王庙,今废。有遗址与碑存。

    新河滩 在蒿沟北

    睢溪 ,汴水入睢之口。

    灵璧县

    凤凰山 在县西北五里。

    三注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

    羊山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山上乱石如卧羊。栲栳山 ,在县北三里,今名。改为龙主山。虎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

    齐眉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明永乐车驾渡淮,尝驻跸于此。

    孟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相传孟子尝游此山。下“《娑罗树》一株,人不敢伐,伐则有灾。岁以枝叶先发所向之方为丰兆。”

    申村山 在县北七十里申村堡。有鬼谷子洞。陈畽山 在县北八十里陈畽堡。希夷先生尝寓此,遗迹尚存,一名“陈抟山。”

    潼山 ,在县北七十里。世传《庄子》尝修道于此,有南华观,明洪武间赤脚张寓此,炼丹九载而去。

    耳毛山 ,在县北九十里。

    磬石山 ,在县北七十里。以山出磬石,故名。《禹贡》“泗滨浮磬” ,即此。

    龙车山 在县北二里

    大婆山 ,在县北十二里。

    豸子山 ,在县北三里。

    阎家山 在县北十五里。

    卓家山 在县北五里

    冉家山 在县北十五里。

    红石山 在县北六里

    黄家山 在县北二十里。

    叶家山 在县北十里

    貉子山 ,在县北二十里。

    白马山 ,在县北六十里。

    车腰山 :在县北七十里。

    无影山 ,在县北七十里。

    马鞍山 ,在县北九十里。山东南有朝阳洞,尝有道士往来其中,丹灶尚存。杜渠山 ,在县北九十里。

    枕头山 ,在县北九十里。

    靶拉山 :在县北九十里。

    金山 ,在县北九十里。

    九顶山 ,在县北一百里。

    贯山 ,在县北一百里。

    张渠山 ,在县北一百里。

    荆渠山 ,在县北百里。

    杏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

    菱角山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山北有洞,人不可入。

    张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相传子张游学于此。菜玉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以山出石如菜玉,故名。

    塔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黄河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淮水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

    汶水 在县东

    浍水 ,在县南七十里。

    汴水 ,在县治南二十步。

    睢水 ,在县北六十里,俗名“小河。” 项羽追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即此地。

    沱河 ,在县西南四十里。

    蟹河 ,在县西南八十里。

    草沟水 ,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东洪里,东流至五河入淮。

    石湖 在县东北十五里。中有巨石,水涨涸,不过旧痕,人以为异。

    白莲花湖 在县南十五里,湖中多白莲。注湖 ,“在县北十五里。”

    洙沟湖 在县北

    杨畽湖 在县西北

    秋济湖 在县东十五里。

    甜水井 在县治西南

    石泉 在龙车山之阳

    “龙泉 ” ,在豸山上。

    颍州

    中村冈 在州南七十里,南临谷河。

    安舟冈 在州南九十里,淮水北岸。

    仁胜冈 ,在州南一百四十里,近艾亭。

    钐冈 ,在州南一百一十里,蒙河之北。

    枫北冈 在州南九十里,近地理城。

    熬鼎冈 在州西南一百四十五里,汝水之北。黄牛岭 ,在州西一百六十里,流鞍河北。金黄岭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淮水北岸,近宋皋镇。

    七旗岭 在州南七十五里,北临谷河,王保保曾屯兵于此。

    留陵 ,在州东六十里。

    金丘 在州南八十里。旧《志》谓“楚王埋金于此,以镇水灾。”

    青丘 在州东五十五里,濒颍。古有青丘县,今名青丘村。

    黄丘 ,在州南四十里。

    澹丘 ,在州东八十里。

    黄河 金之季年,河决太康,自州西北陈州界入州境,东南流经州城北。元末,又自通许分派一支入涡河,一支自陈州商水入南顿,合颍水,东流项城赵家渡入州境。明正统二年,复徙于鹿邑旧黄河,河流遂绝。成化末年,黄河一支复通于颍,今亦绝。

    颍河 在州西乡。自南顿东来,绕州北门外,至正阳入淮。明宣德五年,西北淤塞,俗呼为小河。上达古汴,下通淮泗。《山海经》:“颍水出少室山。” 《通志》略之,“颍水出阳城县少室山。今阳城省入登封。东南至郑州,洧水入焉。又东南过南顿,濦水入焉。又东南至下蔡入淮。” 《河南志》之颍水,在登封县西四十里。按郡图,水出登封西南百呢山,有故颍阳县遗址。又少阳河、李庄河,俱出少室山,入颍,自颍水之所从来也。明洪武二十五年,黄河决,改流经此河入于淮,遂通汴梁。正统二年,复徙于鹿邑旧河入淮。

    淮河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与汝水合,至正阳,与颍水合。

    汝河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自汝宁东北流入颍,东过永安废县,至宋皋镇入淮。

    清河 在东南。有东川、中川、西川。

    小汝河 在州西一百三十里。至沈丘,北入颍河。

    柳河 在州西。源自白杨湖,经废柳河驿,至石羊铺,入旧黄河。

    舒阳河 在州西。源自项城县,经州境,入柳河流。鞍河 在州西。源自项城县,经沈丘,入颍河。相传光武征王寻,战不利,没马漂鞍。

    大润河 在州南五十里。源出土陂上地泉,东过砖桥,受小润河水,过板桥,东南入淮。

    小润河 在州南三十里。河流入桃花店,接大润河入淮。

    北茨河 在州北。自金沟水南流至石羊铺,北入旧黄河。

    西茨河 在州西。合五道沟诸水,流至废柳河驿,东入柳河。

    东三十里河 在州东,徙梁庄坡,南流成河,西南注张家湖。

    西三十里河 在州西,自蚕方、北畎、浍诸水积成河,至蔡村南入颍河。

    涎河 在州西。自新蔡东流入州境,东北过杨桥入颍河。

    蒙河 在州南一百里。自红林东坡积水成河,西流入淮。

    谷河 在州南九十里。源自润河,经一虎桥至水台西入淮。

    桃子河 在州南六十里。源自海家沟,流至水台入淮。

    五门河 由茨河东通良庄湖五十里,东南通留陵口四十馀里,西通茨河,水涨可行舟楫,两岸悉为膏壤,民甚利赖之,今半堙废。

    西湖 在州西二里,袤十里,广二里。欧阳文忠公乐颍州风土,尝筑室湖上。

    东张家湖 在州东三十里,颍水北岸。相传隋初,张路斯家于此,后化龙城陷为湖。

    南张家湖 在州西南一百七十里。龙项湾界沟湖 ,在州西一百四十里。

    郑家湖 在州西

    白杨湖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考证

    镜儿湖 在州南九十里谷河之南,其形如镜。六百丈湖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

    白鱼涧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琉璃井 在州东,旧有青石,莹润照人。

    颍上县

    老梧冈 在县东南十里。

    黄冈 ,在县西南二十里。

    焦冈 在县东南七十里。

    垂冈 在县东南四十里。

    王冈 在县东五十里

    郑家冈 在县东四十里。

    淮河 ,在县南二十五里。

    沙河 在县东门外。东南流入淮,即颍水也。润河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淮润乡。源出颍州,西流入淮。

    济河 在县北五十里甘罗乡。源出亳州,东北流合淝水入淮。

    江口河 在县西北五十里。源出颍州东南合润河入淮。

    八里河 在县东八里

    清河 ,在县西南六十里。

    史河 ,在县东十里。即沙河支流。

    淝河 在县东北六十里,经颍上,合金沟南流。新河 即沙河故道,去城里许。明初,黄河决,屠隆筑堤护城,开复故道。

    赛阔湖 在县东南六十里正阳乡。水与淮河通。

    太和县

    万寿山 ,在县北九十里。《太和县》。宋名“万寿” ,因此。

    卧龙冈 在县西北六十里。

    卢家冈 在县西南四十里。

    曹顺冈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茅冈 在县西北十五里。

    沙河 ,在县南二里。上通项城县,下达颍上县,即颍水也。

    柳河 ,在县东南七十里。上通项城县,下达颍州入沙河。

    茨河 在县东北三十里。上通鹿邑县,下达颍州入沙河。

    宋塘河 在县北六十里。北通亳州淝河,南流至县双泉沟入谷河。

    谷河 在县东北三十里。上通鹿邑,至县境入茨河。

    八丈河 在县北四十里,通谷河。

    铭河 在县北九十里。东通亳州淝河,西通陈州蔡河,东流至斤沟入茨河。

    黑河 ,在县北八十里。上通陈州“蔡河。”

    淝河 在县北九十里。自亳州流入县境,达颍州。

    古苍河 ,长二十里,从八丈河东南经聂家湖入黄河。

    东白洋湖 在县西

    西白洋河 在东湖之右。

    聂家湖 在县西北,即柳林湖。虽分名,实一水也。周回五十馀里,菱芡蒲荷,水天一色,洵一方之胜览。

    宝仲湖 在县南三里,入沙河。

    陶种湖 在县西四十里,入柳河。

    鱼营湖 在县西南二十里。

    茅冈湖 在县北十里

    竹园湖 在县东五十里。

    时家湖 在县西八里

    史家湖 在县东北四十里。

    亳州

    北虎头冈 在州北二里,乃北门之屏,今无存。南虎头冈 在州南一里。

    涡河 发源自葛河口,由鹿邑西来,至北城外,与马尚河合,东流经蒙城,至怀远县东北入淮。马尚河 由归德府北来,至北门外入涡河。十字河 ,在州南三十里,东流入涡河。

    淝河 ,在州南八十里。

    黄河 ,在州西北三十里。

    雉河 在州东一百二十里。东流入涡河。漳河 ,在州南三十里。东流入涡河。

    包河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东流入马尚河。百尺河 在州东南五十里,东流入涡河。三里河 在州南三里。东入涡河。今淤。

    宋塘河 在州南二十里,北流入涡河。

    明河 在州南六十里。东流入涡河。

    油河 在州南五十里。东流入涡河。

    三丈口河 在州东南四十五里。东流入涡河。清水河 在州西南一十五里。东流入涡河。湄水   耿塘湖 在州东南三十里。七湖 在州东南七十里。

    白岑湖 在州东北三十里。

    龙潭 在涡河西十里

    干谿 在城父南。《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干谿,以吴之援” ,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