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969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百六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六十九卷目录
湖州府部汇考三
湖州府城池考
湖州府关梁考
湖州府封建考
湖州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九百六十九卷
湖州府部汇考三
湖州府城池考 通志府志合载
本府。〈乌程、归安二县附郭。〉
湖州府城池 子城即今府治,周一里三百六十七步,东西二百三十七步,南北一百三十六步。古乌程县治,吴兴郡旧城也。按秦时为项王故城。旧《志》云:“晋欲移郡城于东迁,郭璞女亦善地理,启璞无徙,因旧址而损益之,可以永无残破之虞,璞从之。” 唐初为辅公祏所据,李孝恭讨擒之,以其城湫隘,始于外筑罗城,以子城,内为刺史厅事及掾廨。城上旧有白露舍,宋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奉敕拆毁。原有门三,今止存中门,有谯楼。宋立“昭庆军额,置漏刻鼓钲,门立湖州牌。” 绍兴十六年,知州事王钦以郡密拱行都,增崇基宇,挟以垛楼,规模雄丽。乾道初火之,知州事王时升重建。元至正间,伪平章潘元明撤而复新。明成化九年,知州劳钺重修,仍榜“湖州府” 额于上,漏刻鼓钲如故。子城壕周子城外分霅溪支流,自西平桥入旧河,通舟楫,市鱼虾菱藕者集焉。今皆为居民架屋所蔽。罗城周围二十四里,东西一十里,南北一十四里。唐武德四年,赵郡王李孝恭所筑。景福二年,刺史李师悦重加版筑之工。宋绍兴三十一年,知州陈之茂修。城上旧有白露舍,太平兴国三年,奉敕同子城拆毁。元季丁酉年,伪吴平章潘元明以旧城宽而不固难守,乃筑小之。周围一十三里一百三十八步,复建楼橹于上。唐时开九门,放生池侧有阊门、定安门,东西各有瓮门,并废。宋门六,今因之。东曰迎春,通运河;西曰清源,通苕溪;南曰定安,通馀不溪;北曰奉胜,俗呼为“霸王门” ,止有水门,霅水支流所出。东北曰临湖,出霅溪,通太湖;西北曰迎禧,俗呼为清塘门,止有陆门。罗城壕,周罗城外,唐武德四年李孝恭筑城时所凿。广德四年,刺史独孤问俗重开北壕,自清源门沿城至迎禧门,又至奉胜门,又至临湖门,自“古苕水入太湖之溪也。阔数十丈,深不可测,实为天险。西壕自定安门至清源门,南壕自迎春门至定安门,北壕自临湖门至迎春门,或假人力开凿。然西壕受西南诸山之水,南壕受馀不众溪之水,东壕兼受运河之水,皆成溪泽。而东壕二重,曰外壕,曰里壕。诸壕之水遇春夏水生,浩漾汹涌,湍激” 迅驶,西南二水互胜交流馀不,水盛则浸淫入于苕溪,苕溪水涨,亦弥漫混于馀不,而众壕交受以入于湖,尤为深阔。然宋之故壕如此,今之为壕,惟绕城一水通舟而已,此又元季伪吴潘元明改筑城时所开也。外州县
长兴县城池 :按旧《志》,“吴王阖闾使夫概于吴西筑城狭而长,因谓之长城,又名夫概城,又谓之雉城,以县有雉山故也。晋太康三年,始置长城县,建城于富陂乡,在今县治东南二十里。咸康三年,徙箬溪北。晋隋之间,县治迁徙不一,故城荒圮。唐武德七年,移县治于今所,实辅公祏辇土而筑,岁久土复崩坏。内有子” 城,外有七门:东曰“朝宗” ,西曰“宜兴” ,南曰“长城” ,北曰“吉祥” ,东南曰“迎恩” ,西南曰“广德” ,东北曰“茹菇。” 明丁酉年,元帅耿炳文克长兴,始筑今城,比旧减小,砖甃甚固,高三丈,阔二丈八尺五寸,周九百二十九丈。城门六所。东曰“神武” ,距故朝宗一里,旁有水门曰“清湖关” ,通郡城及太湖;西曰“长安” ,旁有水门曰“大雄关” ,通罨画溪、合溪俱上有门亭。南曰“嘉会” ,距故长城二百步;北曰“吉祥” ,距故门一里;西南曰“承恩” ,旧曰“广德” ;东北曰“宜春” ,距故茹菇一里。今南北古城址见在,各有瓮城,内外楼橹。沿城浚壕,阔七丈,深一丈五尺,并引箬溪之水分入。中一道自大雄关入城,出清河关,岁久就圮。嘉靖丙辰,知县黄扆修筑,建城楼于六门,上置窝铺三十座。万历三十四年,知县熊明遇以“城河久壅,募丁开浚。内河延袤三百十六丈,加广五丈,加深五尺;外河延袤三百六十七丈,深广如内河。” 崇祯二年,知县向鼎修筑清河关,视旧
阔三尺。八年,知县吴锺峦修筑《大雄关》,高广如旧,亦加三尺。
皇清康熙十年十二月,知县韩应恒开浚“《城河》故城。”
则有三城。三圻在县治东,临太湖,吴王屯戍之地,城与圻接,畛吴城联斯圻,彭城联石圻,丘城联芦圻,石圻以岸多石,今没入太湖。斯圻、芦圻仍存。吴城在县北三十里,即勾吴故城。彭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城皆无迹久矣。黄城在县东北,与郭转堆皆勾吴所筑。九里城在县西南一百九十里,未详其由。东林城在县西南四十九里。西林城在县西南四十八里。以上二城吴时所筑。城山城在县南五十一里。《吴地志》云:“吴时有乌程人严白虎与吕蒙相拒于此” ,今尚有城址。大骑城、小骑城并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吴王濞所筑。朱城在县东南二十四里,严白虎婿朱叔廉所筑。四安城在县西南七十里。隋大业九年置鹰扬府,筑城于此。后至元季武总兵重筑,亦未知其详。城有四门:东曰长安,西曰广安,南曰吉安,北曰直安,其城尚存。
德清县城池 ,唐初置武源县,县治在下兰山南。天宝中,改德清,移置于百寮山南。旧无城,宋未始筑。明初,止存土郛,启七门,东行春、临溪,西“西成、清商,南见山、广储、武塘。” 嘉靖三十二年,推官方敏城之。
武康县城池 ,汉初平间置,在今县治西五里之银山,今徙乌回山。无城郭,累土为缭垣池。无安吉州城池 。安吉旧治在天目乡,今孝丰县址是也。唐开元十六年,移治于玉磬山东南旧无城郭,有六门,惟西、北二门有名,馀皆无名。西曰齐云,北曰迎风,东曰迎春,南曰崇阳,东北曰沙井,西南曰教场。元至正十六年丙申,始筑土为城。丁酉,甃以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二尺,阔五尺,改为四门:东曰迎春,又曰“宾阳” ,西曰“迎恩” ,又曰“宝城” ;南曰“朝阳” ,又曰“丽正” ,北曰拱辰。城濒大溪,引水为壕。凿壕为池,仅通舟筏。岁久城圮,壕亦湮。明嘉靖壬子,增建城楼更铺。甲寅,以海寇之警,复加高三尺,内土岸以石甃之。
孝丰县城池 ,孝丰析自安吉,其治即旧《志》所云“安吉旧城在天目乡” 者。是县设于弘治元年,有汉县故城,岿然存焉,因筑土垣,周围六百一十丈。万历四年,请更为石城,广六百七十九丈,高二丈,厚半之。城楼四,城门四,窝铺八,水洞三。城门东旧曰宾阳,曰文恬,新曰威凤。旧西曰乐成,曰武熙,新曰通德。旧南曰来薰,曰“宣化” ,新曰“灵龙。” 旧北曰“迎恩” ,曰“承流” ,新曰“迎安。” 城壕自西跨北,广三丈,至迎安门,有迎恩桥,溪水环绕至东门,为山公潭,堑险可守。
湖州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载
本府。〈乌程、归安二县附郭。〉
金竹关 在归安四十一都。
刹山关 在乌程西南三十里刹山岭。
青山关 姚坞关 俱在归安三十七都。骆驼桥 在府治东南,跨霅溪。唐初建,以其形崇穹,故名,又名“迎春。” 明万历元年重修。
仪凤桥 在府治西南,跨苕溪。唐仪凤间建,因名。宋天圣三年,知州高慎交重建。画栋朱栏,与骆驼桥“华焕” 相望。绍兴间,改甃以石。
长桥 在府治东南灵通庙前。自唐有之,亦名伏龙桥,又名东骆驼桥,后废。宋政和中,知州章援建,以木为之,以其父常守此,名曰“甘棠。” 庆元末,郡人易木以石,筑渚于中流,折桥为二,南曰“甘棠” ,北仍名长桥。二桥之中,曰浮涯墩。明天顺四年,知府岳浚重建。
人依桥 府治东运河上。唐元和中,刺史辛秘建,以集商为市,故名。后名“花楼桥” ,昔人曾覆以楼,今从之。
望州桥 在迎春门,跨运河。
眺谷桥 在仪凤桥西
楚帝桥 在霸王门内。以上七桥,徐仲谋诗谓“罗列全如斗极星” 是也。
望仙桥 、“无星桥 ” 、“贵泾桥。”
寿先桥 、“两平桥。”
仓桥 一名探𬞟桥。其南旧有坠钗桥,云有女子行桥上,偶坠钗,下桥觅之,遇仙人授长生术。
女子后尸解去
斜桥 骆驼桥 北堍旁,水出子城壕而形斜。崔载华《消暑处》诗云:“卷帘对斜桥。”
《沈尚书桥 》尚书沈介建,故名。
西回桥 在小西铺,一名“回龙桥。”
马公桥 在便民仓前
韦坛桥 旱渎桥 “俱府治西南。”
苏家桥 。德明桥 。月河桥。
坠钗桥 郑家桥 俱府治东南。
曹公庙桥 、“营桥。”
广化桥 旧有广化寺,俗呼“广化桥。”
荐桥 、猎场桥 、江桥 俱府治西,原系“虹桥。”
城隍桥 其东即府城隍庙,故名。
太平桥 桥下有庵,名“太平胜境。”
隆兴桥 、教场桥 、范家桥。
前石桥 :系“前射桥。”
报本桥
后石桥 系“后射桥。”
飞英桥 、盛家桥 。徐家桥。
汤家桥 “俱府治北。”
潮音桥 在慈感寺前。旧为渡,两岸皆有渡亭。“迎禧桥 ” 即青塘桥,在青塘门外。
安定桥 即“驿司桥。”
锁苕桥 在东门。苕水自南来,至此一锁,北入毗山溪,故名。
大通桥 在北门上新桥南。明永乐间,里人计四募修,今易以木。
望中桥 在西门
市桥 、祥符桥 、洪源桥。
游仙桥 翟公桥 一区。
倡济桥 又名“昌济桥。”
广春桥 、锺家桥 二区。
宝积桥 《三里桥 》三区。
新桥 、“潘店桥 ” 、“圆通桥。”
钮店桥 霅水桥 四安塘桥 四区。沈店桥 百名桥 在南塘之中,内通村落数百,故名。旧名“通安” ,以通定安门也。
苏湾桥 五区
南高桥 、“北高桥 ” “葫芦颈桥 ” “六区” “横塘桥 ” 系横塘港桥。
通济桥 清东桥 ,七区。
虾蟆练桥
田桥 系心田桥
急水桥 八区,系急水港桥。
八里店桥 升山桥 ,九区。
德新桥 即旧馆桥,在旧馆。明正统间,里人陈孟暹重建,有亭于上。
骥村桥 十区
“珍珠桥 ” “戴婆桥 ” “广济桥 ” ,十一区。“晟舍塘桥 ” ,“大石桥 ” “后林桥 ,十二区。张官桥 ,十三区。”
“祜村桥 ” “《回澜》桥 ” ,“鹅泾桥 ” ,十四区。“虬村桥 ” ,“谢公桥 ” ,“范村桥 ” ,十五区。“《众安》桥 ” ,“东迁桥 ” ,十六区。
洪济桥 、通津桥 、大安桥。
北新桥 十七区
马要桥 “系马㜑桥” 、“南沈桥 ” ,丁家桥 十八区。
兴济桥 棘里桥 十九区。
中塘桥 通湖桥 二十区。
五林桥 前潘桥 二十一区。
丁泾桥 冯家桥 二十二区。
富春桥 、登瀛桥 、普宁桥。
神济桥 二十三区。以上属乌程。
沙村桥 、“前村桥 。” “杨保桥。”
花林桥 一都
韶林塘桥 东亭子桥 二都。
仁寿桥 四通桥 三都。
西城桥 、定泉桥 四都。
妙严桥 徐桥 五都。
思家桥 红石桥 六都。
朱塘桥 九里桥 北塘桥 ,七都。东塘桥 西塘桥 ,八都。
含山桥 蔡家桥 九都。
柏林桥 十一都
周径桥 上宅桥 十二都。
圣堂桥 十三都
盛林桥 亭子桥 十四都。
“吴婆桥 。” 《普公桥》。
花桥 虹桥
化成桥 十五都
土山桥 十六都
祝家桥 通济桥 十七都。
史泾桥 观音桥 十八都。
双福桥 八里店桥 十九都。
五港桥 张家桥 二十都。
施吴桥 兴福桥 、新桥 二十一都。前溪桥 。水西桥 。凤凰桥。
永兴桥 二十二都
马溪桥 王家桥 二十三都。
下泽桥 西高桥 二十四都。
圣祖桥 务桥 二十五都。
草田桥 东汇桥 二十六都。
清风桥 、明月桥 二十七都。
分乡桥 寺前桥 二十八都。
沿村桥 三十一都
东老桥 三十三都
乌戈桥 三十四都
泥村桥 乌木桥 三十五都。
张村桥 三十六都。以上属归安。
长兴县
筋竹关 :在县治南六十五里。出归安地方,达武康。
司马关 ,在县治南六十里,出乌程地方,达妙喜。
飞桥 在县谯楼前,一名“飞仙桥。” 相传葛仙翁在此飞升。
平政桥 在县治南,云即程氏桥。宋邑令袁且名广利桥。嘉祐七年,叶斐重建,改今名。元以长兴为州,故至今呼州桥。
凤凰桥 :在县治东兴仁坊。
祥符桥 在县西和义坊,俗呼“打鼓桥。”
太平桥 在县南十字街东。
西石桥 在县南中十字街西。
政和桥 在按察分司右。
百家桥 在承恩门街,布政分司左。
嘉会门桥 跨城南壕
吉祥门桥 跨城北壕
宜春门桥 跨城东北壕。
神武门桥 跨城东南壕。明嘉靖间,知县齐之鸾重建,改名“望春桥。”
长安门桥 跨城西北壕,少北金莲塔,后曰“金莲桥。”
承恩门桥 跨城西,南壕。
紫金桥 在紫金涧,跨箬溪。
画溪桥 在罨画溪
震龙桥 在便民仓前,一名“仓桥。” 明嘉靖间,知县归有光创建。
高石桥 “三里桥 ” ,跨黄墩港。
五里牌桥 跨塘桥 明隆庆四年,知县林敬冕改建“三环洞。”
永隆桥 吕山往南,二十五里四安塘。
通霅桥
新桥 从吕山过东
尹村桥 在县二十里,跨吕山塘,从此至八字桥入乌程。
大德桥 在县二十五里,跨四安塘。
钦汇桥 在县二十里,跨九里塘。
红星桥 在县二十八里。
午山桥 在县三十里,跨四安塘。
林成桥 在县三十里,跨四安塘。
周渎桥 在县西南,达四安镇。
四安新桥 在县西南,往四安镇。
新塘桥 十五里,跨四安塘。
镇桥 在四安镇
城隍桥 环桥
马鞍桥 在四安镇,达广德界。
光明桥 出东门三里,跨光明河。
“道德高桥 ” 即河泊所。桥在冲真观东。
甫里桥 陆龟蒙别业在此,俗呼“陆汇桥。” “上新桥。”
庄前村桥 七里,跨前村港。
鸿桥 在县二十七里,跨两乡河。
陈桥 在县三十里陈桥港。
范湾桥 在县三十里,跨范湾港。
阔板桥 在县二十里
新塘桥 在县三十里,下太湖。
汤家浦桥
小陈渎桥 在县东,南达小梅。
朱渎桥 在县六里,跨朱渎。
《生身桥 》李王生身处。
陆家坝桥 在县十五里。
皋塘桥 在县三十里,跨寺前港。
清仙桥 在县二十二里,跨环沉溪。
夹浦桥 在县二十七里太湖口,县西北达宜兴。
曲塘桥 在县十里,往北水口镇。
爇香桥 在县十五里,北达水口镇,德清县。
通济桥 “在县治前。”
清河桥 在县东学宫前。
阜安桥 在县南
大虹桥 在龟溪东。相传建此以镇蜃尾。峻明桥 在峻明门外。
毛公桥 在便民仓南
龟回桥 在县南二里
平政桥 在县东一十五里,当杭湖往来之冲。“白云桥 ” ,在平政桥南,为本县津𠋫之地,有公馆在岸。
通济长桥 在塘栖镇,长六十馀丈,为环洞者七。
三登桥 在梅林村
状元桥 在新市镇北,因宋吴潜及第,故名。“安庆桥 ” 在县东南三十里,南出塘栖,北通新市。
武康县
千金桥 在县南
桂枝桥 在县东馀英溪上。
永新桥 在县南
云谷桥 在县北
南津桥 、秋桥 、众善桥。
万安桥 俱在县东
寿昌桥 、通济桥 俱在县东南。
永安桥 在县西南
蔡公桥 在县北
黄山桥 、富安桥 俱在县东北。
乌程桥 在县西北
安吉州
独松三关 :在凤亭乡独松岭。
高坞关 在凤亭乡高坞岭。
铜关 在铜山乡,去州东四十五里。
湛水关 在铜山乡,去州东四十里。
金竹关 在昆山乡,去州东四十五里。
凤凰桥 系“中治桥。”
登云桥 在儒学前
北川桥 在拱辰门外,有碑。
齐云桥 在迎恩门外
锁龙桥 系德新桥。一名“锁龙。”
白云桥 秦桧父敏为主簿所建,初名“秦公桥” ,后更今名。恶桧以及其父也。
汪婆桥 “青岘桥 ‘司马桥 俱顺安乡’。” 万湾桥 “吴渚溪” 桥 升慈桥 定安乡。太平桥 昆山乡。
通云桥 。“浮塘桥 。” 钱坑桥。
吴桥 横溪桥 铜山乡。
圣堂桥 、乐平桥 。母康桥。
杨家桥 俱梅溪乡
陈桥 ,“小溪桥 ,颜村桥 ,荆溪乡。谢公桥 ,龙湾桥 ,桐木桥 ,晏子乡。” “横埭桥 ,石店桥 ,顺云乡。”
孝丰县
迎恩桥 在县北门外
白慈桥 在县西北五里。旁有观音堂。
沿干桥 在县北二十里,近安吉界。
凤凰桥 在县东一里凤凰山下。
龙王桥 在县西南金石乡。
结绝桥 在县西二十里广苕乡。
后干桥 在县西二十里广苕乡。
插虹桥 上下二座在县东北二十里孝丰乡,“前塘桥 ” 在天目乡。
天打桥 在孝丰乡
孝子桥 在孝丰乡
湖州府封建考 通志
汉
荆国 高帝时建
吴国 ,高帝时建,景帝四年国除。
《江都王 刘非》,景帝时徙治吴国。
三国吴
乌程侯 孙皓
湖州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乌程、归安二县附郭。〉
府治 在子城内。吴宝鼎元年建,即乌程县故治也。唐弘道中,拓其厅事。宋元祐七年增建。明洪武、天顺、成化、隆庆中,皆相继修葺。今中为正堂,左翼为丰德库,右翼为架阁库,为仪仗库;堂后为轩、为后堂。东西列房、科各四:东勘合科,吏、户、礼房;西承发科,兵、刑、工房。庭前为戒石亭,又前为仪门,左右为榜廊。东廊末为“迎宾馆” ,西廊末为司狱司。又前为谯楼为“府门” ,门旁为“惠民药局” ,左为“旌善亭” ,右为“申明亭。”
同知署 在正堂左
督储通判署 在正堂右。
经历署 在正堂东南
知事署 在正堂西南
湖州守御千户所 在府治南,隶浙江都司。察院行台 在乌程学左。
分守嘉湖道署 :在府治东。
布政分司 在察院后稍北。
按察分司 在骆驼桥东。
税课司 在崇新界
织染局 在府学东
杂造局 在府治东南
阴阳学 医学 旧在府治前,今徙府学西。僧纲司 在飞英塔院。
道纪司 在元妙观
羁候所 在泰定仓内
永宁仓 “在府治东。”
养济院 “在郡治西北。”
“漏泽园 旧在清源门外,今徙定安门外。乌程县治 旧在子城内,即今之府治,晋义熙间迁子城西一里。唐时肇建厅事,宋乾宁中重修,元至正中毁,明洪武二年即旧治重建。正德、嘉靖中相次重修。” 中为厅事,后为轩,为后堂。正堂东为东库,西为耳房,东西序为六房,中为戒石亭,前为仪门。仪门之内,东为义仓门,西为架阁库,为监房,又前为县门。“申明亭” 、“旌善亭” 俱在县治东。
县丞署 二,在正堂东。
主簿署 在正堂西
典史署 在主簿署西
大钱湖口巡检司 ,在县东一十八里。太湖口后潘巡检司 ,在后潘村,县东五十里。
便民仓 在定安门内西岸。
预备仓 明嘉靖九年建,更名“大有仓” ,在县仪门东。
乡都预备仓 四所一在黄墅,一在后林,一在祜村,一在后潘。
养济院 在县治东北
归安县治 旧治在子城东一里,宋太平兴国间置。宣和、嘉定中相继修建。靖康中,以兵乱徙迎春门内。绍兴十七年,复移故址,元仍故。明洪武二年重建。嘉靖中再修。中为厅事,后为轩,为后堂。厅事左为架阁库,为东库,东西序为六房,中为戒石亭,前为仪门。仪门之内,西为监房。仪门之外,左为迎宾馆,又前为县门。“申明亭” 在县左,“旌善亭” 在县右。
县丞署 在正堂东
主簿署 在正堂西
典史署 在正堂东南
琏市巡检司 在县东南八十里。
税课司 在菱湖镇
便民仓 在定安门内
预备仓 四所一在花城,一在东林,一在千金,一在思溪,今俱废。
县仓 在县治西
外州县
长兴县治 “旧治在城内西北隅。唐武德七年建。宋开宝六年重建,建炎三年毁,绍兴五年重建,历绍定及元、至元、元贞中,代有增建。元末废。明改为元帅府,寻改元帅府为长兴卫指挥使司,后又改为长兴千户所。洪武八年改为长兴百户所。洪武十九年,始复为县署。” 弘治、嘉靖、隆庆间,皆相次修葺。中为正堂,后为轩,为后堂。厅事之左翼为架阁库,右翼为耳房库。东西序为六房。中为戒石亭,前为仪门。仪门之内,东为达道门,又东为仪仗库,西为监房。仪门之外,左寅宾馆。又前为谯楼,为县门。门左为申明亭,右为旌善亭。
县丞署 在正堂东南
主簿署 在县丞署东
典史署 在主簿署东
府馆 在县南大雄寺街。
四安巡检司 在四安镇。
皋塘巡检司 在太湖口。
税课司 在县东
阴阳学 在县南
医学 在县东
僧会司 在大雄寺
道会司 在冲真观
便民仓 在县东门外,明正统间建。
义役仓 在县治东南
预备仓 四所一在白乌乡,一在方山乡,一在惟新乡,一在吉祥乡,并废。
会居院 在县治西麒麟巷。明洪武八年建。漏泽园 旧四处,今存其一。
德清县治 旧治在下兰山。唐天宝初徙百寮山南。宋宣和中重建。明迁通济桥北,嘉靖中重修。中为厅事,后为轩,为后堂。厅事之左翼为东耳房,又东为仪仗库,右翼为西耳房,后为架阁库。东西序为六房:中为戒石亭,前为仪门。仪门之西为吏舍,为监房,又前为谯楼。县门左为香亭、申明亭,右为药局,为旌善亭。
县丞署 在正堂东北,今废。
主簿署 在县丞署稍南。
典史署 在县署稍南
察院行台 在县治东
新市巡检司 在新市镇之西。
下塘巡检司 在清坡村。
阴阳学 在县治南谯楼东,今废为“香亭铺。” 医学 在县治南谯楼之西,即旧“惠民药局” 居之。
僧会司 在慈相寺
道会司 在紫阳观
武康县治 旧治在馀英溪北。隋仁寿六年徙于溪南。唐时复徙治于北溪。宋绍兴中重修。元即旧治,至正十六年毁于兵,明洪武元年即旧址重建。今中为厅事,后为后堂。厅事左翼为耳房库,右翼为仪仗库,为架阁库。东西序为六房,中为戒石亭,前为仪门。仪门之内,西为监房,又前为谯楼,为县门,左为申明亭,右为“旌善亭。” 县丞署 在正堂东南。
典史署 在正堂东
府馆 在县西南
税课司 ,在县北七里。
阴阳学 ,在县治南,谯楼东。
医学 “在县治南,谯楼西。”
僧会司 、道会司 ,俱未载处所。
安吉州治 ,旧为县治,汉分故鄣南境置安吉县,在天目乡,唐迁于玉磬山东南。绍兴十六年重建。元仍其故。明洪武初年始北徙,改旧元帅府为之。正德二年,改为州,即县旧治也。嘉靖中重修。今中为厅事,后为轩,为后堂。厅事左翼为东耳房,为架阁库;右翼为西耳房,为仪仗库;东西序为六房,中为戒石亭,前为仪门。寅宾馆在仪门东,监房在仪门西,又前为谯楼,为州门,左为“申明亭,右为旌善亭。”
同知署 在正堂东
判官署 在正堂西
吏目署 在正堂东
府馆 在州治后
阴阳学 ,“在州治西。”
医学 在州治东
僧正司 在常乐寺
《道正司 》,在玉枢道院。
孝丰县治 汉丹阳郡故鄣之南境、安吉之旧址。唐开元中移县于东北,其址犹存。明弘治元年,立孝丰县治。中为厅事,后为后堂。厅事左翼为仪仗库,右翼为架阁库。东西序为六房,中为戒石亭,前为仪门。仪门之内,西为吏舍,东为监房。又前为县门,左为申明亭,右为旌善亭。县丞署 在正堂东。
典史署 在县丞署东
天目山巡检司 在县南二十里广苕乡。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北。
僧会司 、道会司 ,各随僧道官所居。寺院便民仓 在县南三里永和乡。
义役仓 在县治内仪门西。
预备仓 旧设四:曰“乐舍” ,曰“后柳” ,曰“神林” ,曰“澉村” ,今废。
社仓 五所一在县治西,一在县东浮玉乡,一在县西太平乡,一在县南广苕乡,一在县北灵
奕乡
养济院 在迎安门外
漏泽园 在迎安门外堂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