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九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百九十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九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九十七卷目录

     台州府部汇考三

      台州府关梁考

      台州府公署考

      台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职方典第九百九十七卷

    台州府部汇考三

    台州府关梁考        府志

    本府。临海县附郭。

    状元桥 在城内治东一里。宋侍郎陈公辅所居。

    南桥 在治东八十步,旧名“州桥。”

    学桥 在治东五十步

    永泰桥 在治东一里

    嘉爵桥 在治东一里,又名“升平桥。”

    顺政桥 在治北二百步。一名“东桥。”

    狮子桥 在治西北六十步。

    白塔桥 在治北二百六十步。其侧有塔,故名。悟真桥 在治北二百八十步。宋张平叔居此,故名。

    卖猫桥 在治北三百二十步。又名永宁桥。观桥 在治北一里。以近天庆观,故名。

    中津桥 在兴善门外。宋淳熙八年,郡守唐仲友建。长八十六丈,广一丈六尺,节二十有五,籍舟五十。明弘治初,郡守马岱置田九顷八十一亩,岁课租银九十八两,以供岁修,今废。正德间,郡守顾璘重修。桥夫二十名守桥,以防桥船漂失。

    皇清康熙十八年,“玉带桥”成,移于上津西门外。

    玉带桥 在城靖越门外交里桥下,江面阔一百馀丈。康熙七年,僧妙真募造石桥一十六洞,于波涛汹涌中,自水底下椿筑墩,桥面铺石,每洞长六丈,阔二丈。造作数百万工,资用悉系募给。计一十二年。至康熙十八年仲冬,桥成。邑人洪若皋为立碑,改今名。

    怀义桥 在县东二里。宋乾道六年,郡守向建。或云宋时舒亶为尉,斩恶少于此,故名。交礼桥 在县东二里,因大固乡旧有交礼里,故名。一云“交鲤”,以唐开元中蛇与鲤斗而名。通明桥 在县东三里,以路通四明,故名。俗又呼为“十将桥。”

    东留贤桥 在县东七里,本茶院,宋绍熙五年,郡守徐子寅建。

    大固桥 在县东一十五里。一名“双桥” ,跨滨溪。宋时多梅花。

    新桥 在县东一十五里。无桥有渡。明景泰间,一僧渡此,苦舟人索利,遂建此桥,至今便焉。林浃桥 在县东一十七里。

    于公桥 在县东二十里。俗名枧桥。三乡桥 ,在县东二十里。以界于大固、重晖、清化三乡,故名。

    锦衣桥 在县东二十里。旧为邵家渡,以布政蔡潮捐《衣》助桥,故名。

    清化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一名“下林桥。” 下馆桥 ,在县东三十里。

    伍家桥 在县东四十里。

    船坊桥 在县东南五里。旧有造船场,故名。九星桥 ,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宋乾道间建,有九洞。

    遂仁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栏界桥。” 东建桥 在县东南一百里。

    茅师桥 在县东南五十里。旧传有巫姓“茅” 者建,故名。

    蔡家桥 ,在县东南一百里金鳌山之东。九子桥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东逻桥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

    赤栏桥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五里,又名章安桥。其上旧有亭,东西有楼。晋成公绥为章安令,登桥望江,制《雪赋》

    合浦桥 在县南一十一里。旧有渡,今为桥。三洞桥 ,在县南一十五里。

    皇清顺治年间,圮。康熙八年,僧妙真募建。

    浮冈桥 在县西一十里。

    吉祥桥 在县西三里。宋时建,旁有“吉祥寺。” 弘济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邑人杨益卿建。思贤桥 ,在县西十五里。

    仙居桥 在县西一十五里,以路通仙居,故名。

    西留贤桥 在县西二十里。宋淳熙十六年,郡守沈作宾建。

    八叠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康熙八年重建。后岭桥 在县西北四里。旧名“升仙桥。”

    洪桥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宋绍兴三十年建。重晖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旧名柘溪桥。木龙渡 在县东十三里。

    黄家渡 在县东二十里。

    三十六渡 在县东二十里。自潮际至小芝,凡三十六节,故名。

    邵家渡 在县东二十里。

    万村渡 在县东三十里。

    下渡 在县东南二里

    两水渡 在县东南五里。

    泾山渡 在县东南十里。

    唐家渡 在县东南十里。

    亭山渡 在县东南六十里。

    西岑渡 在县东南六十里。

    石新妇渡 在县东南六十三里。

    上十渡 在县东南九十里。

    栅浦渡 在县东南一百二里。

    连盘渡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姥窟渡 在县南一十五里。

    西江渡 在县西一里

    三江渡 在县西十五里。旧有官渡埠头,岁久渐坏。明嘉靖戊戌,同知朱世忠、邑令刘大直移徙上流里许,筑大埠,造巨船,建济川堂。买废寺田三十亩,给篙工。民多便之。

    白猫渡 在县西二十里。晋薛长官尝覆舟于此,白猫同溺,故名。后误为“白茆。”

    石:渡 在县西二十里。张家渡 在县西三十里。

    仙人渡 在县西三十里。

    中渡 在县西五十里

    曹庵渡 在县西五十里。

    山石渡 在县西五十里。

    黄岩县

    县桥 在谯楼前,宋宣和五年建。明隆庆二年,令杨廷表重修,增二桥于左右。

    永宁桥 在县东

    花柳桥 在县民和堂西。宋开禧年间,知县赵汝伯建。

    桂枝桥 在县东二里

    新罗坊桥 即清水闸

    东门桥 :在镇海门外。

    大南门桥 在迎薰门外。

    金带桥 在应秀门外

    孝友桥 在县西一里。修六十丈,广三丈,跨大江别浦。宋元祐中,知县张元仲累石为之。元仲字孝友,因以名桥。元末年圮,后赵伯云重筑。桥有五洞,桥面亦五折。

    三洞桥 在县西一十里。

    李进士桥 在县西四十里,进士李滔建。下盈桥 ,在县西南五十馀里。

    “钱屿南桥 ” 、“白塔桥  ” 、“三屿桥。”

    应田桥

    下桥 俱在县西南五十里。

    新城桥 在县西北一十里。

    塌水桥 在县西北一十里。

    头陀桥 在县北二里

    利渡桥 在县西十五里。旧为断江渡。江流湍急,善溺人。明万历丙子冬,死者尤甚。署县事推官乐义因地方之请,欲倡义建桥。未几,袁令应祺至,复召父老估勘,庀工兴筑,期于必为。己卯秋告成。

    五里牌桥 在县北五里。

    戍浦桥 在县北七里。一名“陈晏桥。”

    鹤林桥  、下埠桥  、唐门桥。

    王店桥

    桥亭桥 俱在一都

    岩头桥 在县北一十五里。

    利涉桥 在拱辰门外澄江上。旧为江亭渡,宋嘉定四年,令杨圭建。长一百丈,广三丈,为台、温通衢。

    断江渡 在县西一十七里。今建利渡桥。白石渡 在县东北一十里。

    丁家渡 在县西五里。有丁氏妇死节于此,故名。

    亢山渡 在县西二十五里。里人郑于矿造义舟以济往来。又置田一十亩,以备修舟。

    东江渡 在县北一十七里。

    江亭渡

    西浦渡 在县西,以建孝友桥,今废。

    天台县

    孝义桥 在县东九十步大街上。淳化元年建,即潘丑捍母当刃处。

    临川桥 在县西一里。旧名西桥。众流湍会,砥柱屡折。宋隆兴二年,邑令王琰始为石梁,建亭五间于上,以琰临川人,故名。令陈骙为《记》。元祐五年,水冲倒坏复修,桥完而亭废。明永乐七年,暴涨冲坏,知县张坰委陆孟洋、许均庄重建。

    皇清康熙六年,知县侯仁爵委里民陆必捷、姜承齐。

    等督建

    灵水桥 在县东三十里灵溪北。宋淳化三年建,今废。

    螺溪桥 在县东七里九都。世传智𫖮于此放螺。宋景德三年建,今废。

    石井桥 在县东十三里哲溪上。宋咸平五年建。其旁有石井,故名。

    永宁通济桥 在县西三十里关岭溪上。宋咸平六年建。《图经》云:“长老所称,锺氏所建。” 又呼为锺家桥。

    丰家桥 在县东二里九都。其水自螺溪分流,相传“丰尚书居此” ,故名。

    思贤桥 在县西二里二十都赤城涧上。宋嘉定二年,令詹阜民有德政,秩满,邑人送至此,刻石名桥,以记善政。又名迎宾桥。桥侧宋儒潘子善故宅在焉。《图经》云:“咸平五年建,后坏。” 万历十九年,义官许榜捐资重建。

    碧水桥 在县西十五里涌泉溪之上。旧名“碧泉。” 宋咸平六年建,今废。

    长洋广济桥 在县西二十里十八都长洋涧上。里人洪氏建,宋濂为之《记》。

    石湖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二十五都。有石刻“石湖桥” 三字。

    落马桥 在县西北七里十二都南。溪上五峰双涧桥 国清寺前。宋景德三年建。横山铺前桥 在县东南十里八都。

    马铺桥 在县西二里二十都。

    钱椿桥 在县西三里二十都。

    开溪桥 在县西四十里。

    土公桥 在县西四里十二都。

    步上桥 在县西四里十二都。

    石棚桥 在县东十五里。

    岭下桥 在县东三里

    界首桥 又名“三里桥” ,在县东六十里。一都。通化桥 在县东北五十五里。一都又名“张家桥。”

    丹霞桥 在县西十五里福圣观前。以近丹霞洞,故名。宋绍兴间,邑令李亦建。元时冲坏,后桐柏宫设黄箓醮,以馀资再建,故又名“黄箓桥。” 振锡桥 在县北十里国清寺东。以水声如振锡,故名。

    飞泉桥 在县西二十里。居瀑布飞流之下,故名。大平兴国九年建,今废。

    清河桥 在县东十五里响山溪上。宋景祐四年建,今废。

    洪桥 在县南七里。地多洪姓,今废。

    清化桥 在县西五里清溪上。宋咸平元年建,今废。

    曹家岩桥 在县西五里。溪流峻急。宋令丁大荥改刱石桥,长三十二丈,即清溪桥,今废。清溪桥 在县西五里二十都。地当孔道,水势湍悍。宋令丁大荣建大桥,长四十丈,阔一丈六尺,以“鹤仙” 名之,杨似起为《记》。万历六年,邑令岳如厚重改石桥,环洞二十有八,名岳公桥,碑存。四十三年,令胡来聘修。崇祯间,知县程良符重建石桥七,大洞广一丈馀,行人利焉。

    皇清顺治间,一夕蜃出,大水冲突桥废,里人设“木桥。”

    以济涉

    安定桥 在县南门外,即溪南下渡。万历三十九年,令胡来聘以溪多浮沙,木石易泛,建造浮桥板船一十六只,铁索八十三丈。南首又有石桥二十七洞。立二石坊于两岸,名“安定桥” ,今废。茅桥 在县西三十里十四都小田铺,地多茅姓,故名。

    夏家溪桥 在县东七里。

    从化桥 在县西北一里。方国珍于县北筑寨,取石为城,遂废。万历二年,邑令黄道年建石桥,更名“平政桥。”

    乌石桥 在县西北五里赤城溪涧上。

    秀溪口桥 小田铺之上。邑令岳如厚建,碑存。

    干溪桥 在县东十五里。里人徐昙建。

    欢溪桥 在县东三里。耆民许推建。

    晋陵桥 在利济门外,今名“利济桥。”

    蟹渚渡 在县东十里

    杜潭渡 在县东二十五里。

    溪南上渡 在县西南半里。

    溪南下渡 在县东南一里。官渡在此。

    曹家岩渡 在县西五里。

    仙居县

    县桥 即观政桥

    迎恩桥 今名“河桥。” 宋时此地为郭外迎诏于此,故名。嘉定二年,令姚偓建亭其上。宝庆二年秋,大水坏。

    市桥 ,在县西一百三十步。

    平政桥 在东郊外。旧名“白水桥。” 宋嘉定十六年建。至明万历二十年,主簿曾学周重建,改今名。但浮水𣊻急,易于倾圮。知县汪梦说、顾震宇屡修葺之。明季,里人李士龙改为“石磴步” ,今亦冲颓矣。

    鹭鸶桥 在县西七十里。

    广业桥 在县西六十里。

    逢仙桥 在县西七十五里。

    新坊桥 在县西五十五里。

    板桥 在县西五十里

    丞相桥 在县西三十里。宋吴芾建。

    折桂桥 在县西三十里。以宋吴芾子侄联科,故名。

    官路桥 在县西一十九里。

    石井桥 在县西十五里。宋嘉定十四年建。苦竹桥 ,在县西五里。

    三桥 在县西三里,以盂溪、马踪、张阜三水合流而名。明正德间,知县曹廷桂偕主事张槺重建,侍御王存忠为“记。” 明季又圮水月堂,僧德进募而新之,徒若箕竣其工。

    杜婆桥 在县西北四里。以杜氏妾建,故名之。社桥 在县西二里,以近社故名。宋有倾盖亭。庆云桥 在县东十五里。宋庆元间建。

    断坑桥 在县东二十里。宋绍定六年,知县程士龙政成解组,民送之于此,不忍别。又名“留程桥。”

    彭溪桥 在县东二十里。宋建炎元年建。夏阁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

    礼仙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集仙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凝真宫之前。广业渡 在县西六十里,即九郎溪也。万历间,主簿曾学周造舟济人,杨先春赠以诗云:“菜茹不入曾公房,捐俸造舟成康庄。日渡行人应且遍,溱洧何如今九郎。” 今水浅可涉。

    韦羌渡 在县西四十五里。

    下沥洋 在县西二十五里。

    石牛渡 在县东南十里。

    林下渡 在县东南十五里。

    罗汉渡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即今罗渡。石润渡 在县东南四十里。

    河头 在县南二里

    青口渡 在县南十里

    赵墺渡 在县南十二里。

    宁海县

    登台桥 在县东七十里,取孙绰赋语名之。《志》云:“桥成,叶信公登台,辅者误。” 跨二十四洞,可通舟楫。宋绍定中,发运郑霖与僧元海同建。其孙灊于桥东建庵,置田一顷,居民主之。元至治中,圮僧复元募建。明成化十七年,又圮令张弘宜修。今仍半废,惟东二洞无恙。相传初建时,有谢姓之女立誓养亲不嫁,捐资助建故尔,岂孝感耶?

    广渡桥 在县东七十步。

    遗惠桥 在县东,跨玉河。明万历壬辰,令曹学程建。近陈长官祠,故名。

    桃源桥 在县东一百九十步。昔传夹岸多桃花,故名。按储国秀自称桃源主人,黄文献有“桃源名更美” 之句,令王士弘号桃源仙宰。桃源,宁海之通名。

    登瀛桥 在白峤。宋集贤修撰陈行建。

    陈家桥 在县东十里白峤。

    吕公桥 在县东十里

    黄墈桥 在县东十里

    僧官桥 在县东南一里洗马潭下。明成化初,僧会永钦建。

    县桥 在鼓楼前五步

    通德桥 在治前五步

    上王桥 在县南二里

    三界桥 在县南五里

    过远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梁王山下,崇福寺前。

    摘星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摘星岭下。

    永济桥 在摘星岭上。明万历庚寅,令曹学程建。

    海游桥 在县南六十里。

    朱嶴桥 在县南九十里。明万历辛卯,令曹学程建。

    清溪桥 在县南六十二里。桑洲令曹学程改建。

    新市桥 在县西南六十里海游渡。长四十丈,宋绍兴中坏。

    横塘桥 在县西南六十里,吴越时叶景大建。麻嶴桥 在县西南七十里。宋麻将仕郎建。泗洲桥 在县西三里。宋乾道五年建。

    余渔溪桥 在县西。明弘治五年,令江征建。永逸桥 ,在县西。由双楼至小桐岩十里,大溪二,小溪四。明万历丁亥,令周应雷建。石承芳《记》。太平桥 ,在县北三里,地名跳头。

    洗合桥 在县北九里。康熙九年圮,十一年重修。

    章监溪桥 在县北十一里。

    集义桥 在县北四十里紫溪。《旧志》作“十二保桥。”

    朱行桥 在县北五十里。桥成,适朱夫子往台赴任经此,故名。

    石广桥 在县北七十里。道士桥 ,在县东北五里。宋绍兴七年建。旧有天庆观。

    桐山西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宋嘉祐八年,应宗贵建,后废。淳熙十二年,张潭架木为之。谢豹桥 在县西北八里。筑时闻杜鹃声,故名“谢豹。”

    归锦桥 在县东仓。宋叶丞相致仕时建。市嶴渡 在县东十里。

    亭头渡 在县东二十五里。

    黄公渡 在县东七十里。

    沙头渡 在县东南十五里。

    下白溪 在县东南十五里。

    双港渡 在县南十里

    上白溪渡 在县南四十里。即狐啸渡。

    海游渡 在县南六十里。

    练蛇渡 在县南八十里,今名“连槎。”

    常乐渡 在健跳城外。明正德间,里人张士斌造舟以济。

    黄门渡 在健跳城西十里。

    彝吾渡 在县西十里

    桐洲渡 在县西五十里。

    浮溪渡 在县北三十五里。

    沙埼渡 在县北五十里。

    太平县

    阜民桥 在县治前直街。

    三元桥 :在县治十字街北。

    社堂桥 在县治十字街。

    登云桥 在学前东首。生员林尚冲鸠建。“镇东桥 ” :在迎晖门外。

    大远桥 :在观海门外。

    江家桥 在江家溪上

    泥源桥 在江家桥西。明隆庆间,丘氏建。

    皇清,知县郭治重建。

    渭漳桥 在县治东一里,知县郭治重建。横湖桥 在县东五里。

    塔前上下二桥 在瓦屿北。

    绛桥 在瓦屿南

    新牛桥 在下嶴

    沙埭闸桥 在县东北三里。林乔建,林应祯修。百岁桥 在一都。

    长沙桥 在长沙塘下,设闸堰水溉田。

    前宅桥 在三都黄氏前宅。

    普照院桥 在县东北沙。

    石井桥 在石井铺东

    清河桥 在四都

    赵家桥 在乌沙浦

    箬横桥 在六都

    王库桥 在盘马山

    伏桥 在六都

    娄子大桥 在六都官道。

    塘下五桥 在七都。元时戴氏建。

    塘下上桥 在七都。元时王氏建。

    虹桥 在八都官道

    长屿桥 在八都

    金清桥 在净应山前

    撮屿桥 在七都

    阮家埭桥 在八都。阮氏建。

    黄版桥  牛桥 在十都。

    下冒桥 在县东。上下有二桥。

    郑行人桥 在五都。宋行人郑越建。

    东麻车桥 :在县东府车港。

    金佛桥 在娄嶴

    心屿桥 在九都

    光桥 在南监街

    叶朗桥 在十一都

    湖亭桥 在十都

    新渎桥 在新渎山下

    光明桥 在十二都

    前陈大桥 在扁屿

    沈桥 在十二都

    官塘桥 在鹜屿

    假山桥 ,在泽库东偏,无山,立此以应井山云。“泽库大桥 ” 在泽库,一名“月河上桥。”

    新桥 在泽库北,黄岩连界。

    丹崖桥 在丹崖山南

    竖石桥 在竖石南

    应钱桥 在十四都。应、钱二家建。

    双桂桥 在十四都。叶检校德骥建。

    金鉴桥 在三坑径口

    西新桥 在白山街

    鸦鹊桥 在下朱山

    白菩桥 在江洋

    九星桥 在江洋

    泾边上桥 在灵伏山北。

    潘郎桥 在茅嶴南

    新建桥 在新建山南

    下戴桥 在娄旗山北

    西麻车桥 在赵嶴

    登云桥 在方岩山东

    俞家桥 在油屿

    白箬桥 在关屿

    楼旗桥 在楼旗山南

    通济桥 在马望山前

    望云桥 在温岭

    横峰桥 在横屿东,一名“月河桥。”

    松溪桥 在温岭松溪

    锺秀桥 在虞嶴

    《三王桥 》在《三王》。

    彭家桥 在消湖

    石桥 在二十三都

    江心桥 在楚门

    灵山桥 在灵山寺前

    上阳桥 在县北十里

    截屿渡 在二十二都。过渡入乐清界。

    磊石渡 在县南五里,今废。

    清港渡 在二十四都

    台州府公署考    通志县志合载

    本府。临海县附郭。

    府治 在城西北大固山之麓。汉治临海,因山为名,后徙章安。孙吴太元二年,立屈晃次子惠坦为太守,治章安,改其宅为郡治,在大固山上。隋改临海郡治。唐改台州治。大历间徙今所。元为安抚司,又改总管府。至正末毁。明洪武初,知府范明敬重建。弘治间,知府马岱修。

    皇清顺治八年,知府徐化成,康熙二十一年,知府鲍

    复泰重修旧制,府治之外,南为同知厅,西为通判厅,东为推官厅,废。

    分巡台州巡海道公署 在台州府东南半里。明嘉靖三十九年,始设分巡宁绍台兵备道,建署于此。明季毁于兵。

    皇清顺治初,改驻“布政”分司。康熙十二年复“巡道”,即

    旧址重建

    察院行台 在观桥西,即部院行台,今废。布政分司 在府治东。

    按察分司 在府治西

    阴阳学  、医学   、惠民药局 并在按察司东。

    僧纲司 在天竺院

    道纪司 在栖霞宫

    永盈仓 在府治东北一里。明洪武初建。收贮临、天仙三县粮米,给台州卫官兵后圮。

    皇清康熙元年,裁,别建三仓

    临海县治 。在府治东南二百三十步。宋皇祐

    间,令崔黄臣建。乾道间火。淳熙六年,令彭仲刚重建。绍定二年大水冲坏,明年令叶爽重修。元至元间毁于兵,令王锐建,至正间再毁。明洪武初,知县王贵重建,后圮。弘治、崇祯间,知县陈钊、周瑞旭相继重修。前为大堂,后为后堂,旧名“正己。” 后堂左右为两库,最后为令宅。大堂之前有戒石亭,两旁为吏舍,前为仪门。仪门之前为平桥,左旌善亭,右申明亭,东寅宾馆、土地祠,西囹圄。平桥之前为大门,门上旧有鼓楼。

    县丞署 :在县堂东。旧有县尉宅,后裁。

    典史署 在县西。旧有主簿宅,今裁。

    蛟湖巡检司 在县治东一百一里。

    连盘巡检司 在海口之长沙,去县一百二十里。

    河泊所 在县治东南二百步。

    阴阳学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因附郭,俱不设。

    杜渎场盐课司 ,在县东一百里。

    预备仓 :在仪门内。康熙六年,知县吕象恒移建。

    外县

    黄岩县治 。宋宣和五年,令王然建,后圮。嘉定八年,令胡衍重建。宋末毁。元至元间,令孙谔重建。元贞初,升为州,仍旧治。元末复。明洪武初,复为县,知县唐宏重建。嘉靖三十一年,倭寇毁,知县高材重建。

    县丞署 ,在正堂东北,本“宋时簿厅址。”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废。

    典史署 在东廊东

    布政分司 在县治南

    按察分司 在县治西

    黄岩场税课司 ,在县东南七十里。

    长浦巡检司 在县治东四十里。旧在海门卫,明洪武二十年,徙今所。

    医学 在城隍庙侧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僧会司 在庆善寺

    道会司 在大有宫

    预备仓 在县南一里

    济留仓 在县治西

    天台县治 居城,正中始建,无考。宋庆元以来,迭有建置。逮元至正中,遭火为墟,令周琏复建。明洪武初,令邓林重修。三十二年,令张时习增葺。永乐八年七月,大风雨,公宇摧坏,令张坰重修之。正统六年,令吴昌建公厅。弘治七年,丞杨兰建后堂。崇祯间,公厅倾颓,令复修葺之。县丞署 在公厅东,今废。

    主簿署 在公厅西,今废。

    典史署 在公厅东南

    察院行台 :在县治北二百步。大门三楹,仪门三楹,正堂三楹,左右各三间;后堂三间,东、西膳房、吏书房各三楹。

    布政分司 ,在县治东二十步。旧有大门、仪门各三楹。内有正堂、两庑、后堂,规与察院、行台同而稍狭。

    税课司局 在县治东一百步。

    阴阳学 “明洪武十六年开,设于九都莲堂” ,今废。

    “僧会司 明洪武十五年开,设于崇报寺,今废。” “道会司 明洪武间,设于东岳庙,今废。”

    仙居县治 ,在北峰之下。旧在盂溪前金家店上若西郭垟之北。其址耕为田,土人呼知县台者,乃再迁也。今址为晋令羊欣永和四年所卜,土城周二里许,治亦窄隘。至宋皇祐元年,令陈襄始拓之。露台甬道,植柏木,刻御文,规制颇敞,复建岩老堂于后。宣和二年,土人入寇,以榜上“仙” 字“大己” ,犯其讳焚之。建炎二年,令张亨重建,又为丞、尉建署。绍兴十二年,令杜师旦建安乐堂于后。三十五年,令梅克明建谯楼于前。淳熙六年,令唐仲温建三亭于后圃。庆元四年,令以民献瑞麦,建秀岐堂于东。开禧三年,令姚偓重新谯楼。嘉定五年,令董履道建受山堂,又建贞趣亭。六年,簿赵彦儋建主簿厅。十二年,丞林访建三益亭。端平二年,令章敏子以谯楼圮新之。淳祐六年,令许景龙以堂及廊渐坠,葺之随毁。七年,令夏嘉复建,又建穹桥以压狮山,凿七井以禳火厄。则朱文公熹行部时事也。景炎二年,治毁于乱矣。元至元十八年,尹王征建,又建思政堂于后,丞杜继良加增焉。至正丙申正月十四日,复毁于寇。尹亚大亦以榜“仙” 字类己亚大也。明洪武初,令王从古建。弘治九年,令李经修。

    嘉靖丙辰,倭入,焚之殆尽。丁巳,同知毛德京掌县事,概新之,规制视前加胜。隆庆元年,令黄议平其桥。万历十年,汤聘尹始建寅宾馆于土地祠前,迁“申明堂” 于县治内。明末尽坏。

    皇清初,令蒋成栋新其堂,后渐修复。

    县丞署 在县治东北。明末裁,令汤聘尹葺为东衙。后令顾震宇因旧址创为“河阳馆” ,今圮。主簿署 在县治西,今废。

    典史署 :在后堂东北。康熙十一年,典史宋应显葺。十三年,圮后修葺。

    布政分司 在县治西二百步市桥上。明正统三年重建。嘉靖间毁于倭,同知毛德京重建,久圮。

    皇清康熙元年,令康明远重修。

    按察分司 在县左五十步。明洪武三年建,今废。

    府厅公馆 在显庆寺西,厅房与分司同,今废。税课局 在县西三十步。明洪武间,即旧驿馆改置。

    河伯所 在河埠,明洪武十四年设。

    巡检司 有二

    医学 在阴阳学东,明洪武十年建。

    阴阳学 在按察司东,明洪武十七年建。僧会司 ,在显庆寺,明洪武十五年建。

    道会司 在峡山,明洪武十五年建。

    慈济仓 在酒坊巷东。元令闻人仲修建。收三废寺之租,以济贫民。即今城隍庙址也。

    平济仓 在显庆寺左。宋端平中,丞诸葛宣建,贮雇役之赢粟以济民。

    养济仓 宋嘉定间,尉王龠建,以给孤贫。“社仓 ” :宋淳熙间,用朱文公之法,置于寺观,凡十仓。今久废。

    养济院 在税务巷东。旧在东门外,宋朱文公徙于此,今存一,在迎恩桥之南,今废。

    漏泽园 有三:一在县西北三里,宋崇宁四年建院以僧守之。一在县东白水溪。一在县北二里,宋淳祐元年邑官陈圭建,亦创庵以僧守之。宁海县治 旧在广度里,晋初设白峤,唐徙海游,永昌元年徙今处。宋皇祐二年,令李纯师重建。隆兴二年,令薛抗修。元毁于火。明洪武初,制令知县以下悉置廨宇及吏舍。于是度故址,中为正厅,东西耳房,改“问政堂” 为幕厅,置日晷,辟甬道,立戒石亭。前建仪门,门东为土谷祠,为存留仓,西为册局,为犴狴,两旁置榜房,《申明》、“旌善” 二亭,直抵衙楼。又前为治平门,正厅后为后堂,北列知县、丞、簿宅,而典史宅则置于幕厅后。厥后衙楼、后堂、耳房俱圮坏。丞艾思直建衙楼,令余亢继葺之。置壶漏鼓角,令郭绅修耳房,建吏舍,令张弘宜建后堂。前为穿堂,以接正厅。改土地祠为“册局” ,令江征修葺之。正德戊辰,令戴显改耳房以贮册籍、祭器。万历辛卯,令曹学程更建。天启丁卯及崇祯己巳,东西两廊毁于火。辛未冬,知县宋奎光复建。

    皇清顺治戊戌,圮。康熙丁未,令黄命贤复建。

    县丞署 在堂东,今废。

    主簿署 在堂西后。主簿裁,丞移作署,丞李友泌增建堂舍及后厢。

    典史署 在正堂西,旧为正衙楼轩,曹学程改建。

    察院行台 在县治东五十步。明洪武间,令李茂创建。旧为按察分司,后移司改院,今废。布政司 :在治西北二百步。明正统五年建,今废。

    按察司 在治西二百步,原白峤驿基。明嘉靖间改司。今旁置马王庙。

    海道司 在治东二百步,妙相寺前。明万历辛巳,黄淳建。

    铁场巡检司 在治北六十里。

    窦嶴巡检司 在治东南八十里。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之南。

    僧会司 在妙相寺,今废。

    道会司 在东门外元妙观,今废。

    存留仓 在治仪门东。明成化二十二年,令张弘宜建,久废。

    预备仓 与《存留》相对。

    养济院 旧在治西四十步,废。明成化十五年,令郭绅建于南门外一里。

    漏泽园 在县东四里白峤山。宋崇宁二年奉诏置,岁远迷失。

    《义阡 》二处一在东隅一里,一在社稷坛西北隅。

    太平县治 在百千山南。明成化五年,台州知府阮勤奏析黄岩南三乡管都二十一,置县。六年,知县常完建治。十二年,知县袁道又奏析温之乐清、下山凡六都附益之。

    县丞署 在正堂左

    主簿署 在县丞宅左。明天启间裁废,今改典史署。

    典史署 在县丞署南。今废为蔬圃。

    布政分司 在县治东南三百步。明知县常完建。成化二十年,县丞范亮修,今废。

    按察分司 在县治西南三百步。明成化六年,知县常完建,今废。

    府公馆 在按察司东五十步。明成化间建,今废。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后街,今废。便民仓 在县治西。康熙十一年,县丞张光恩改建。

    养济院 在县后西街

    台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通志县志合载

    本府。临海县附郭。

    台州府儒学 在府治东南。宋初建于州治北。景祐二年,守范说徙东城。康定二年,守李防建学今所。淳熙七年,守唐仲友修。元至正间兵毁。明洪武初,知府范明敬建。正德三年又毁重建。嘉靖八年,诏建敬一亭,属县学,同时建。十年,诏建启圣祠,属县学,亦同时建。

    临海县学 “在县治东一百步。宋时在县治西南二十步。景祐二年,赵师范建。崇宁中,徙附于州。” 乾道九年,火。淳熙二年,郡守赵汝愚重修。宝庆初,令刘栋以其地狭,移建今地。后迁元妙观,续又徙原处。德祐二年,火于兵。元至元“间,学官梁志道、至大间,达鲁花赤马必吉、男总管王居敬相继建葺。” 至正末,复火。明洪武三年,令王贵、教谕胡继善重建。十三年又火,令庞惟方重建。二十七年又火,令段凯重修。宣德时,令谢恂因火重建。正统二年,令刘刚、主簿卓宜购民地,增辟讲堂。正统“中,令李文序、景泰中令孙振望及成化中县令,前后相继修葺。” 弘治间,郡守马岱、陈钊相继拓治。正德三年火。十五年,郡守顾璘徙元妙观。嘉靖十八年,令胡子廉复还于故址。

    皇清顺治甲午,令徐玨重修。康熙壬戌,令赵之奎再

    东湖书院 在旧淇水园。

    上蔡书院 在东湖上。宋上蔡谢良佐,程门高弟,遭党禁未解而卒。仲子克念,避难流落台州。绍兴六年,给事中朱震奏官之。克念寻卒。嘉定中,郡守黄㽦请祀良佐于州学,而以克念子偕奉祀。景定三年,郡守王华甫遂建书院,徙祠焉。元至元间,徙元妙观右。

    鉴溪书院 在县东一百里。元邑人柯釂建。丹崖书院 在龙顾山。恭愍陈逊建,今改为“恭愍祠。”

    溪山第一书院 :在龙头山侧。朱文公亲书“溪山第一” 扁额。现存邑人洪若皋读书处。

    南刚书院 在巾子山塔下,面灵江。康熙十一年,邑人洪若皋建,又名“淇山园。”

    白云书院 在府后龙顾山,逸庵陈遂建,《外县》。

    黄岩县儒学 在县南二百步。旧在东三里。宋治平间,即庙建学。元丰六年徙今址。元元贞二年升州学。明洪武时,复为县学。

    皇清康熙九年毁,知县张某、教谕徐光旭重建。

    “樊川书院 ” 在杜家村。

    紫阳书院 在朱文公祠后。

    回浦书院 在县东五十里,今废。

    文献书院 在委羽山侧。元末浙江枢密副使刘仁本建,今废。

    柔川书院 在柔极山

    “九溪书院 ” 在芧畬。

    社学 在大寺巷,今废。

    天台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二百步。前临大溪,溪流旧分为三。谶云:“三水合一流,此地出公侯。” 宋绍兴戊辰,大水冲突,溪流遂合,自此人文日振。旧基在县西南四十步,杂居市廛,凡三徙至今地。庆历七年建。淳熙中,令赵植、嘉泰二年令丁大荣、嘉定元年令詹阜民俱增修。元至元丙子,大成殿毁于寇,县尹张伯达、刘庆相继修复。至正十六年,复遇兵燹,邑人杨伯宁重建。明洪武初,敕天下所在立学,时知县邓林因旧址而新焉。三十三年,令张时习复新之。正统间再修。

    成化己亥建大成殿。二十一年,学宫皆毁,惟大成殿独存,令王凯重修之。嘉靖八年又毁,十一年,令周振建。万历二十二年,推官刘启元请于知府阎邦,徙于城南门,与学宫相对。以溪流作泮水,颜曰:“三台道脉。” 建楼于城门上,颜曰:“经笥文波。” 至甲午冬,张弘代莅任,始落成焉。戊辰,民居火,延烧明伦堂、敬一亭、启圣祠两斋俱属煨烬,惟存庙殿两庑而已。知县张弘代重建。嗣后殿庑,日久圮坏。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陈献可请于上台,复鼎新之。

    府学教授查继佑、本学教谕吴辂及邑绅衿皆捐资俸有差。始于是年冬,落成于十八年秋。胡兆龙为《记》。其名宦、乡贤二祠,康熙丁巳,教谕邹楷、训导徐德恂增修戟门及墙垣,教谕杨王治重葺。

    社学 明洪武间,每里设一所,后废。永乐元年,复设乡学一所,亦废。

    仙居县儒学 ,在县东五十八步。宋天圣三年,令陈戭之建,地尚湫隘。皇祐二年,令陈襄买地以广之。宣和三年,学毁于寇而庙存。绍兴十四年,令梁筠建,历时既久,渐觉倾圮。乾道四年,令留立贤修之,规制始备。淳熙间,庙压于风雨。八年,令莫洸建。十一年,令徐柟又为丹雘,后又渐圮。嘉泰元年,令林岳复加整葺。嘉定元年,令姚偓重修明伦堂、直舍、棂星门。宝庆二年,丞刘垕建中门、两庑、四斋。学之东据城。西有射圃,有观德亭,后有涌泉,潴水为沼。有浴沂亭。东庑立古灵晦庵祠,堂西庑立三老堂。土地祠在中门左,学廒在中门右,总庖湢仆舍四十馀楹,增田五顷,气象大异。淳祐间毁,八年,令夏毁重建,以文公升列从祀,独建古灵堂,又建藏书库,祭器库,亦列其左。景炎二年,庙毁于兵。元至元十八年,尹王征重建。至正二十一年,明伦堂倾圮,丞杜继良建,廉访高伯元书榜堂后。旧有直舍、御书阁,已废。又有池,作亭其上,题曰《沂咏》。后为水圮,乡士求磐重建。至正二年,尹袁整复加葺建,更建棂星门,立石六槛。元末学毁而庙亦存。明洪武三年,知县王从古重建明伦堂,构二斋,更名曰“依仁游艺。” 三十一年,教谕高侃重建“沂咏亭。” 成化十四年,知县刘志芳塞学后背水塘建号房。嘉靖十年,更大成殿曰

    先师庙,立木主以《易象》。三十五年,倭毁县治民居。

    燎延学宫,惟庙独存。同知毛德京修建,统为一新,颇称完美。万历十五年,知县沈道光移建文明楼于学东十五步。二十一年,知县王明嶅复加葺焉。二十三年,知县阎邦嫌庙前棂星门逼阶,捐俸命移于庙门外池桥内。万历三十六年,知县顾震宇复修明伦堂,推官黄景星为之记。崇祯八年圮。九年,知县萧鸣盛重建。

    皇清初,学舍俱圮,惟庙与“明伦堂”尚存。康熙十八年

    夏,郑知县捐资重建,规模大备。

    桐江书院 在县西四十五里。宋方斲本唐方干之后,居台州。元皇庆中,其孙志道建,今废。安洲书院 在县东二十五里。元至元中,隐士翁森建,今废。

    宁海县儒学 在治南二百步。旧在东一里郭门外,即今东观。庙学各奠一区。宋大中祥符四年,令李季始合于一。嘉祐四年,徙县驿侧。绍兴四年,再徙治东南。六年,令钱峻徙今地,中建。

    先圣庙旁为两庑,庙后为讲堂,扁曰“四教。” 旁为斋。

    舍。殿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再前为泮池,东偏立射圃。庆元三年,令赵笈夫建庙,又作《丽泽》《棠憩》《咏归》三亭。绍兴五年,令李知微于讲堂前凿新泉。元至元二十六年,毁于寇。路判张承直、知县孙天锡、教谕应同孙重建,易四教堂曰“明善” ,增置八斋,主簿胡长孺铸铜为钟。延祐六年,尹朱哈剌改棂星门于泮池外。明废八斋为二斋,东曰“进德” ,西曰“修业” ,改明善堂曰“明伦” ,立学仓。永乐九年,二斋废,后重建,明伦堂毁。宣德六年,教谕萧顺集义士新之。正统十三年,学谕朱绍宗浚泮池,跨石梁,建文昌祠。天顺三年,令余亢建学门,买田凿学塘。成化五年,督学刘洎、守阮勤出金重作。

    文庙侍讲杜宁《记》。府判孔彦纶,“开拓明伦堂” 基重

    筑露台,十五年令郭绅修建。十八年令张弘宜继修,廉使高瑛“记。” 时有会膳堂、观德亭,又造祭器,肃祭仪焉。先是,元主簿胡长孺于明善堂右立陈长官祠,郭令徙庙西,改景行堂。张令改建先贤祠,又益乡贤三人。正德元年令张羽别立长官祠,而以此祠专祀乡贤云。

    太平县儒学 在县治东五百步。明成化七年

    知县常完建。旧址在百千山下,以地渍故徙今处。

    先师殿三间,丹楹砻桷,窠拱攒顶,中尽盘螭,边画

    菱花背。门用青琐,基高五尺许。前为露台,东西石级备陟降焉。东西庑在庙之前。左右对列,各联七间。戟门在两庑之前。名宦祠在戟门左。乡贤祠在戟门右。泮池、泮桥在戟门之前。棂星门在泮池南。石柱凡三座,高二丈。有启圣祠在明伦堂西南,凡三间。明伦堂宋名文会堂,继名“明伦” ,再改“明教” ,明洪武复名“明伦。” 在庙之后凡五楹。中三间分布师席。东北立卧碑一座,东西序用板,碑刻历朝科第岁贡名氏。后屏隶书《大学圣经》一章。

    方岩书院 在方岩山北。

    社学 在城隍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