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十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十七卷目录

     严州府部汇考一

      严州府建置沿革考

      严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严州府星野考

      严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十七卷

    严州府部汇考一

    严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地本扬州南境。春秋间属吴越。战国属楚。秦灭楚,置会稽郡,于桐江置富春县富春,别见“杭州。” 汉永建四年,分浙江以西为吴郡。建安十三年,孙权遣贺齐击定山越,破之,置新都郡,置始新、新定二县以属之。吴黄武四年,析富春置建德、桐庐、新昌三县,属吴郡。晋太康元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吴、新都二郡隶焉,改新都郡曰新安郡,改吴郡之新昌为寿昌县,改新安郡之新定为遂安县。宋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统新安郡。孝建初,改会州为东扬州,后省入扬州,改扬川刺史曰牧吴,新安二郡隶焉。梁普通二年,分吴郡之寿昌县属新安郡,六年,复立东扬州,十年,分吴郡之建德县属东阳郡东阳别见金华,而吴郡止领桐庐一县;新安郡领始新、遂安、寿昌三县。陈永定三年,省东扬州,并属扬州。天嘉三年,复立东扬州。隋开皇九年,省东扬州,废东阳、新安二郡,桐庐、建德亦废,而吴郡自后别见。改始新为新安县,并遂安、寿昌置婺州以领之。仁寿二年,以新安故城置睦州,领县三,曰新安、遂安、桐庐。盖遂安、桐庐二县于是年复置。大业三年,改睦州为遂安郡,改新安县为雉山。唐武德四年,复以遂安郡为睦州,领县二,曰雉山、遂安。以桐庐为严州,复置建德县,又析桐庐七乡置分水县。而严州领县二,曰建德、分水。七年,废严州,并建德、分水入桐庐,属睦州。睦之领县加一,曰桐庐。寻以睦州为东睦州。八年,仍为睦州。贞观元年,睦州隶江南道。永淳二年,复置建德县。文明元年,以雉山为新安县,又置武盛县,俱属睦州。睦州领县五,曰新安、遂安、桐庐、建德、武盛。永昌元年,分新安置寿昌县,载初元年废。神龙元年,复置寿昌县,改武盛为分水县。开元二十年,改新安为还淳县。二十一年,以睦州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改睦州为新定郡,领县六,曰建德、桐庐、寿昌、还淳、分水、遂安。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新定郡,隶浙西道。乾元元年,新定郡仍为睦州。宝应元年,析分水置昭德县。大历十四年,仍并入分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复分,二年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睦隶于西。永贞元年,改还淳为青溪县。光化中,割桐庐属杭州。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睦属吴越国。宋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纳土,国除,睦州隶两浙路,桐庐仍属睦州,而睦州之领县仍六。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睦州属西路。政和七年,升睦州为建德军节度使。宣和元年,改青溪为淳化县。三年,改睦州为严州,军为遂安军。绍兴元年,改淳化为淳安县。二年,分浙为东西二路,西路治临安府,严州属焉。咸淳元年,廾严州为建德府。元至元十四年,改建德府为安抚司。后改为建德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改曰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建德路属之。明克元,改建德路为建安府。“洪武元年,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建安府隶焉。” 二十五年,改建安府为严州府,领县六,曰建德,淳安,遂安,桐庐,寿昌,分水。

    皇清因之。

    建德县:附郭。

    三国吴析富春置建德县,属吴郡。晋、宋、齐因之。梁建德县割属东阳郡。陈因之。隋废建德县。唐复置建德县,属睦州。后五代,建德县属吴越国。宋建德县属严州,后属建德府。元,建德县属建德路。明,建德县属建安府,寻属严州府。

    皇清因之。

    淳安县

    汉始新县属新都郡。三国吴因之。晋始新县属新安郡。宋、齐、梁、陈因之。隋改名新安县,属睦州,寻又改名雉山县,属遂安郡。唐复名新安,属睦州,既又改名“还淳” ,避宪宗讳,又改名青溪县。后

    五代青溪县属吴越国。宋改名淳化县,属严州,后改名淳安县,属建德府。元,淳安县属建德路。明,淳安县属建安府,寻属严州府。

    皇清因之。

    桐庐县

    三国吴析富春置桐庐县,属吴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废桐庐县,寻复置,属睦州。唐因之。后五代桐庐县,钱氏割属杭州。宋,桐庐县属严州,又属建德府。元,桐庐县属建德路。明,桐庐县属建安府,寻属严州府。

    皇清因之。

    遂安县

    汉,新定县,属新都郡。三国吴因之。晋改名遂安县,属新安郡。宋、齐、梁、陈因之。隋并入新安县,寻复置遂安县,属睦州,后属遂安郡。唐遂安县属睦州。后五代,遂安县属吴越国。宋遂安县属严州,寻属建德府。元遂安县属建德路。明,遂安县属建安府,寻属严州府。

    皇清因之。

    寿昌县

    三国吴析富春置新昌县,属吴郡。晋改名寿昌县,属吴郡。宋、齐因之。梁寿昌县属新安郡。陈因之。隋省寿昌县。唐复置寿昌县,寻省,又复属睦州。后五代寿昌县属吴越国。宋,寿昌县属严州,后属建德府。元,寿昌县属建德路。明,寿昌县属建安府,寻属严州府。

    皇清因之。

    分水县

    唐析桐庐置分水县,寻省,寻复改名武盛县,后仍名分水,属睦州。后五代分水县属吴越国。宋分水县属严州,后属建德府。元,分水县属建德路。明,分水县属建安府,寻属严州府。

    皇清因之。

    严州府疆域考        通志

    严州府疆域图

    严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杭州府富阳县界二百里。

    西至徽州府歙县界二百三十里。

    南至金华府兰谿县界六十里。

    北至杭州府於潜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金华府界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杭州府界三百一十里。

    西南至衢州府界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徽州府界三百一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师四千四百二十八里。

    东西广三百九十里,南北袤三百三十里。《建德县》:

    建德,附邑也。东至桐庐县界六十五里。

    西至寿昌县界,六十里。

    南至兰谿县界六十里

    北至分水县界六十里

    东南至浦江县界七十五里。

    东北至桐庐县界,六十五里。

    西南至兰谿县界,四十里。

    西北至分水县界,四十五里。

    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淳安县》:

    府西一百六十里为“淳安。” 东至建德县界八十里。

    西至遂安县界七十三里。

    南至遂安县界,四十三里。

    北至昌化县界一百六十里。

    东南至寿昌县界七十五里。

    东北至分水县界,八十六里。

    西南至遂安县界二十里。

    西北至歙县界九十七里。

    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桐庐县》:

    府东一百里为“桐庐。” 东至富阳县界三十里,西至建德县界三十五里。

    南至浦江县界,七十里。

    北至分水县界六十里

    东南至浦江县界,九十里。

    东北至新城县界,四十里。

    西南至建德县界三十五里。

    西北至分水县界,七十里。

    东西广九十七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二里。《遂安县》:

    府西一百八十里为“遂安。” 东至淳安县界四十三里。

    西至休宁县界八十里

    南至西安县界,七十九里。

    北至淳安县界四十《五一》。

    东南至淳安县界三十七里。

    东北至淳安县界,四十里。

    西南至开化县界八十里。

    西北至淳安县界四十二里。

    东西广一百二十三里,南北袤一百二十四里。《寿昌县》:

    府西南九十里为“寿昌。” 东至建德县界二十五里。

    西至遂安县界七十五里。

    南至龙游县界,四十里。

    北至淳安县界五十里

    东南至兰谿县界三十五里。

    东北至建德县界三十五里。

    西南至西安县界,六十里。

    西北至淳安县界五十里。

    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分水县

    府东北一百五十里为“分水。” 东至新城县界八十里。

    西至淳安县界六十里

    南至建德县界,六十三里。

    北至於潜县界,一十二里。

    东南至桐庐县界,二十里。

    东北至临安县界六十三里。

    西南至建德县界五十里。

    西北至淳安县界七十八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一里。

    形胜附

    本府。建德县附郭。

    宋田锡《孔子庙记》:“建邦于山谷之间。”

    宋范仲淹《记》:“衢、歙二水,合于城隅。”

    宋苏轼《顺灵香阁记》:“群峰回环,一水萦带。”

    《郡志》
    四达皆巇险之道

    建德县 “面受重江,背负峻岭,高峰耸秀于其东,建苍环绕于其西。”

    淳安县 青溪环其前,蛟峰镇其后,不郭而山呈雉堞,不凿而水捍池隍。吴越封疆,从兹交会。桐庐县 “桐君拱左,牛山居右,襟大江而趋吴会,带两浙而赴钱塘。” 濑水清深,帆樯上下,东南之要津也。

    《遂安县 》婺峰崒嵂,当牛女之墟;义山嵯峨,据武强之胜。南呈织宿,西拱石英。介万山以析封,一郡之良邑。

    寿昌县 “岩冈后镇,艾水前临。湖光上彻彭头,松翠近连屋角。群峰回合,永奠山城。”

    分水县 ,“紫逻东连,玉华北拱,崒庆云之五色,应列宿之双峰,分桐水而环天目之流,镇肴山而据地形之际。”

    严州府星野考        府志

    府属总

    旧志,严郡即扬州南境。《周官》保章氏注,以斗、牛、女属扬州。《春秋元命苞》以牛、女流为扬州,分为越国。《汉志》以吴地为斗分野,为丹、扬诸郡。《隋志》以南斗十一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之分。《宋志》以两浙路当南斗、须女之分,迄今未有定论。然考《明清类分野书》,吴分野,斗牛在丑,自斗三度至女一度,属吴越,分扬州。而《一统志》亦为“天文。”

    牛、女分野近七闽。戴令廷槐志淳安,谓淳安去会稽六百馀里,而范蠡、鬼谷诸人以会稽入牛一度,临淮入牛四度,广陵入斗八度,则淳安尚未入牛,当如《宋史》所云“南斗须女之分” ,似为有据。盖严虽吴越旧疆,而僻在一隅,分野度数难以吴越广地律之,且《汉纪》《隋书》《唐志》《宋史》推测悉经数手,斗女之说近之,不然,淳在隋唐属新安,今徽曰“斗女分野” ,淳何迥异耶?

    严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

    本府。建德县附郭。

    乌龙山 ,在城北三里,一郡之镇山也。高六百丈,周回一百六十里。

    东山 在城北一里。《志》云:“乌龙山支脉下走平陆,绕入郡城,各有其名” ,此其一也。

    建安山 :在城北一里,“秀山” 之东。

    樊家山 在城北一里,山下有蟹黄泉。此与建安山,皆乌龙山支脉。

    建昌山 在府城西二里,又名建苍山。下瞰江水,左有西湖,诸水皆出于桥下。

    高峰山 :在城东五里。即北高峰,乌龙山之支也。

    南山 ,即南高峰,与城对峙,马目山之支也,上有天宁寺。

    九峰山 :在城西五里。有九峰寺。

    方门山 :在城东七里。乌龙山之支也。

    西山 :在府治西北一里。旧有孤高亭,今废。锦沙冈 在城北一里,乌龙山之支。

    赤山 在城西北一里。山无木,惟土石殷然。屯军山 在城西北一里。

    青山 在城西十里九都,南岸濒河,马目山之支也。

    平壁山 :在城西十五里。亦乌龙支山。

    橘山 在城南十五里,顶有罗浮橘一株,遇熟,风吹坠地,得者诧为“仙人橘” 云。

    棋枰山 :在城南一十五里。

    万岁山 :在城东南二十里。

    马目山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

    龙门山 ,在城东二十七里,山顶有浮图,临江渚,石壁上有瀑布泉,下连胥水,接严陵。

    鼠山 :在城东南三十八里。其形如鼠。

    幽径山 在城西四十里,朱池之西。

    义湖山 在城西四十里,山有池,大旱不竭。吴氏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山下多吴姓。“湫山 ” 在城北四十五里许。高六百丈,周回一百馀里,与乌龙、清泠二山相埒。

    焦山 在城西五十里,临新安江浒。

    莲花山 在城西五十里,与杨溪峰相连。安仁山 在城东北六十里。

    芝山 在城东六十里,桐庐县清泠山之支也。秀山 在府治东。宋时山巅有秀亭,麓有秀泉。紫盖山 在城西北七十里,淳安界。

    灵岩山 在城西八十里,与淳安县紫盖峰相连。

    铜官山 :在城西八十里。

    五宝山 :在城西八十里。

    明山   、岩山 俱在城东南二十里。云岫山 在城东北四十里。

    南高峰 :在城南十里,马目山之支。

    杨溪峰 :在城西四十五里,峰如卓笔。

    笔架峰 :在城西七十五里。五峰削列,有如笔架。

    乌龙岭 在乌龙庙后山顶,僧真悟建“圣水亭。” 罾潭岭 在城西二十三里。

    马鞍岭 在城东北三十五里,有石如马鞍。枫树岭 一在城西四十三里,一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岭多枫树,故名。

    井硎岭 在城东南五十里,通浦江界。

    蛇岭 在城西五十里,通淳安县界。

    午方岭 :在城东北六十里。

    铜官岭 在城西八十五里,路通淳安县。乌陇 ,在城西五十馀里。汉太守朱买臣有庙在焉。

    蕙岩 在城西十五里,翊忠潘侯墓在其麓。将军岩 在城东南四十里,与兰谿相界。羊亭岩 在城西南八十里,有晋太傅羊祜祠。石楼洞 在城西北四十里,众石攒聚如楼。项山洞 在城西四十五里,石泉涌出,可溉田。乌石 在城东十五里乌龙山。落脉石,黑色。香炉石 在城东南一百里马岭山巅。

    新安江 ,在城南,一名“歙江” ,经淳安县一带。又

    名青溪,至城东二里合婺港,又东入浙江。东阳江 在城东南二里,一名婺港。

    胥口江 一名建德江,在县东二十五里。东溪 在府治后射圃之南,有亭曰“银潢左界。” 西溪 在城西一里,自乌龙山发源。

    桐溪 :在城南十里,自南高峰发源。

    苔溪 在城东十二里,新亭两源之水出焉。黛潭溪 在城西十二里,自仁行乡溯流而来。洋㵒溪 在城南十七里,自浦江县界发源。绪塘溪 在城西十五里,自慈顺乡发源。马目溪 在城西十五里,自马目山发源。小洋溪 在城南二十二里,自南高峰发源。大洋溪 在城南二十五里,自马目山发源。胥口溪 在城东二十五里,自胥岭发源坌柏溪 ,在城东三十里。

    下涯溪 在城西三十里,自招贤桥发源。吴家溪 在城南三十五里。自浦江县界发源。杨溪 在城西四十里。自蛇岭发源。

    杜息溪 :在城东北五十五里。自云岫山发源。东湖 :在城东门内。

    西湖 在城西南和义门外。广袤五百四十二丈,上有宝华洲,唐刺史侯温开置。

    桐溪潭 :在城东南十里。

    黛潭 在城西十二里,潭深水碧如黛,故名。罾潭 在城西十七里。

    大洋潭 :在城东南三十五里。

    三河潭 :在城东南四十五里。潭水汇中则逆而上,两旁则顺流而下,故曰“三河。”

    吴坑潭 :在城东北六十一里。

    小里滩 在城东

    大郎滩 在城东十里。《图经》作“大浪滩” ,非也。方门滩 ,在城东。

    乌石滩 在城东十五里。以上四滩,并在东阳、新安二江之下,沿入桐庐县界。

    “唐浦滩  。” “平壁滩  。” “王家滩。”

    马目滩  。《海濑》滩  。《石关滩》。

    《杨溪滩  》。《山河滩  》。《仓厚滩》。

    栋森滩 以上十滩并在新安江之上,溯入淳安县界。

    石壁滩  。《颜犀》滩  。《鱼梁滩》。

    黄沙滩  三河滩  石塘谼滩 以上六滩并在东阳江之上,溯入兰谿。

    九井 在府城内。《新定续志》云:“郡城岸江枕山,泉味甘洌,旧为井者九:曰桂泉,在双桂坊;曰清泉,在子城外西北;曰华泉,在兜率寺西百步;曰甘泉” ,在遂安军门内西;曰酿泉,在郡圃;曰秀泉,在添差通判衙东;曰海底泉,在和平门西;曰白龙泉,在安泰门外;曰碧波泉,在嘉贶门外。龙泉 ,在城北一里锦沙冈西。

    蟹黄泉 在城北一里

    玉泉 在城东北七里乌龙山东麓。

    卓锡泉 在县东十八里灵石寺后。

    灵惠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其泉四时不竭。福泉 在县西五十里。泉水寒洌,味极清甘。石井泉 在县西八十里,泉涌石井中。

    古池 在城西北二里,一在百顺门外。

    《潇洒园池 》在府治后。

    荷池 在府治后松关之北。

    灵池 ,在城东七里。相传唐僧善道凿。

    圣水池 在城北十五里。

    朱池 ,在县西三十五里,为朱买臣读书处。南沟 在城内,有二源,一自百顺门外池来,一自乌龙山东西源来。

    《城南堤 》在城南澄清门外。

    余浦 :在城东三里。乌龙山发源。

    淳安县

    龙山 ,一名“灵岩” ,在县北六里,发脉金紫,百里而来,宛若游龙。而新安一江,逶迤环抱南山,凤雉蹲立前屏赤岸小金左右映带。

    南山 在县南,即南高峰,与城对峙,马目山之支也,一名“青山。”

    雉山 ,《新安记》云:“郡西南渡水一里,周回七里四十步,山如凤立雉蹲。” 隋改郡为县,而以雉山名。

    迈山 在县西北六里

    金钩山 在县东八里,形如金钩。

    小金山 在县西十里,屹立江中。

    响山 在县西十八里。石壁如削,后有山,窈窕幽靓,下有深潭,𣻳洞澄清。舟人呼之,其响相应。圣姥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云濛山 ,在县南三十里。

    三鹤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

    燕山 在县东三十二里。宋氏世居其巅。羡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山势峭拔,数洞相联,水从龙口下注石盆常满不溢。

    蔗山 ,在县东北四十一里。

    东山 在县西五十五里。圆整雄秀。

    龟鹤山 在县东五十里茶坡溪南。

    蜜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岩石瞰江,人迹罕至。并桃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

    乐安山 ,在县东六十五里。

    马岩山 在县东六十五里。有巨石崛起,如马首昂然,旁有银屏石。

    蜀阜山 ,在县之西六十五里。

    “照山 ” 在蜀阜之前。

    《桃屏山 与照山》相连,如一桃实。

    都督山 在县西六十里。旧为新都郡新安县。芝山 在县南七十里,桐庐、清冷,山之支也。尹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梓桐源山上有庵。两峰南峙,跨一石桥,倚一石人。旁有石室,中列石碁,天然奇怪,不可名状。

    岐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石门径内,山势矗拔。吴山 在县东北一百里,上有仙姑洞、子胥祠。担盐山 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

    东泉山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旧名覆船凤山 。一在县东北安乐乡,一在县西北永平乡。

    南来山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重坑山 在县东八十里。

    灵岩山 ,在县东北六里。周回十三里。

    蛟峰 即龙山灵岩是也。

    “状元峰 ” 名“鱼口峰” ,正对儒学棂星门。

    苍虬峰 在县西,与东山相对,照山之子峰也。乌石峰 在县西六十五里。山顶一石,形如乌立。

    百桂峰 在县西七十里。绵亘雄峙,香桂丛生。虎峰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渡市东西两岩蹲踞如虎。

    梅花峰 在县西南三十里,秀峰五出,若梅花。紫盖峰 在县东南七十里。山腰微瘦,上旁拓形如拥盖,紫云常绕其上,因名。

    金紫峰 在县东北八十里,高二千馀丈。双柏、真坞二岭 ,在县东二十里,递铺必由之路。

    赤石岭 一名“和尚岭” ,在县西六十二里。方壶岭 在县西七十里。

    登云岭 在县西六十五里永平乡。旧名“黄泥岭。”

    佛岭 在县西八十五里。相传有大佛现岭首,乡民因塑像立庵。其前峰一名“道士尖。”

    白鹤岭 ,在县东北一百里。

    铜岭 在县东七十里清平乡。

    燕石岩 ,在县西十五里,石室可坐十馀人。灵岩 ,在县西九十里何村口。

    保安岩 在县东北六十里。一名“玉笋峰。” 小溪岩 ,在县东六十里。怪石巉岩,水陆行者皆畏其险。

    清风洞 在县东十五里牌岭路旁,旧名“风穴。” 仙居洞 ,在县东三十五里,连十数洞,皆有一窍相通。

    灵岩洞 在县东五十里青溪乡。

    仙女洞 ,在县东北六十里,洞口有仙女祠。乳洞 ,在县西六十里。洞源莫测,泉淄凝结似乳。

    鹤迹石 在县东二十里。石高五丈许,上有鹤迹,长径尺有馀。

    棋石 在县西龟石下,布列溪中,宛如棋局。虎石 在县西三十里。山有二石,一如虎踞,一如鹰扬。

    筊杯石 在县西七十里,黄江潭界上。

    魁星石 在县东北五十里。世传星陨所化。“龙眼石 ” 在县西七十里梓桐乡。石壁上对裂二眼如点漆,微泉渗出。

    金鸡石 在县东四十里,如金鸡状。

    新安江 一名青溪,在县西,接石港。按《县志》,“源自浙岭,从歙而合流蜀溪。”

    东溪 在县东二里,合《巽齐》水而会于青溪轩。驻溪 ,在县东五十里。相传汉方储乘鹤轩至此登舟,鹤轩常驻此,后人立庙溪上。

    小溪 ,在县东六十里。青溪之委流。

    东源水 ,在县东北二里。

    遂安港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合洋水 ,在县东北三十里。

    云溪 在县西北四十里梓桐常乐乡之界。清平源 在县东六十里。

    蜀阜水 ,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名“蜀溪。”

    双桂源 在县西三十里,旧名“梓桐源。”

    鸠坑源 在县西七十里。其地产茶,以其水蒸之,香味加倍。

    栅源 ,在县东北四十里。

    桃花源 在县东五里,一名“赤洲。”

    文源 在县东三十五里,旧名“辽源。”

    南山潭 在县南门,即青溪古渡。

    雉山潭 :在县南一里。

    风潭 在县东一里

    塔山潭 在县西六十里,因云“塔山” 而名。并山潭 在县东北八十里,二潭相并如瓮。三潭 在县西一百里。崇冈僻峤极深处。响山潭 在响山之下。

    九里湾潭 :在虎石潭下。

    三望潭 ,在县东二十里,以其三回曲折,故名。“长潭 ” ,在黄江潭下黄花谷口。

    黄江潭 在县西七十里。

    石柱潭 在县西九十里。三潭相连,中有石柱,卓立两崖之间,非仙莫能陟也。

    茶园潭  、鳌山潭  、合山潭。

    曹潭   、山潭   、虎石潭。

    云头潭  、威平潭  。东溪滩。

    “接溪滩  ” 、“团寺滩  ” 、“固市滩。”

    横滩 有嶕石

    赍爵滩 有嶕石

    “《藻河》滩  。” “《泥倾》滩  。” 《衙步滩》。

    “《浪渴》滩  。” “《塔航》滩  。” 《卢湾滩》。

    孙家滩  。迎翠滩  。罗项滩。

    木樨滩  。《渡渎滩  》。《杨树滩》。

    “龙亭滩  。” “《小溪》滩  。” 《漏港滩》。

    “合洋滩  。” “枣和滩  。” “兰谷滩。”

    古诗滩 以李白有诗,故名。以上诸滩,俱在县东南新安江之下,青溪之左,沿入建德县界。葩苏滩  划船滩  龟滩

    牛栏滩  。《养材滩  》、慈滩。

    《上息滩  》《下息滩  》,《元亭滩》。

    云“滩  《上阳城滩  》,《下阳城滩》。”

    “富资滩  。” “帮源滩  。” “羊须滩。” “《一滚》滩  。” “和尚滩  。查滩。”

    鸠滩  《王家后门滩》。

    “悬藤滩 崖” 有二石临滩上。以上诸滩,俱在县西新安江之上,青溪之右,溯入歙县界。

    桐庐县

    安乐山 在县北一里。此县治之坐山,差低于四山,嫌于压。宋时邑人罗彦升建塔其上,名曰“安乐塔。”

    桐君山 在县东二里。突然一峰,下瞰两江。山侧旧有桐树,枝柯偃盖,荫蔽数亩。

    凤凰山 在县东二里。下临横港,如凤展翅。戴山 ,在县东二里。南宋时征士戴颙与其兄弟自会稽来隐于此,因号“戴山。”

    舞象山 ,在县西三里,因形得名。

    常山 ,在县西五里。晋许迈隐处。

    梓芳山 在县东六里。一名“纸坊。”

    新妇山 在县西北八里。前临桐溪。

    龙潭山 在县南十里。上有龙潭及龙王祠。牛山 ,在县西五里。山当驿道,为闽、广、杭、越通逵。内逼山,外瞰江,崎岖屈曲,十有五里。

    金鸡山 ,在县西十里。前临大江。

    寨基山 在县南十四里。昔人避乱立寨之处。金牛山 在县南十四里。相传昔人失牛,寻见于此,变为金色入穴,故名。

    歌舞山 在县南十五里。山下有泉,流入剪溪。尖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一峰秀锐,敻出江上。香泉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山下出泉,味甘美,上有“华林寺。”

    大龙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其势蜿蜒如盘龙。

    法华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时高僧昙翼挂锡松下,日诵《法华经》,群鸟聚听。后人名其山云。环翠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晋时郭文尝隐于此山。有仙棋石。

    虎镇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侍郎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上有“胡寅侍郎庙。”

    摩旗山 ,在县西北二十三里。上有临溪龙王庙,里人濮灌置亭于上。

    考证

    香垆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形似香垆,尝有云气,若紫烟罩之。下有“报恩” 、“保寿” 二寺。

    龙角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高耸如龙角,山巅有大石,解缝,方直如板,号“解石” ,旁有泉。清泠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一名钟山。高五十馀丈,周回七十里,有洞,四面出泉,溉田五十顷,祷雨辄应。宋时尝遣使醮祭,今村名“谢田” 是也。又有周禅师道场,山有大钟,因名钟山。唐天宝中,改今名。

    朝使山 在县西三十里。山有巨石,高一丈,广八尺,下有座,远望如印台,又名“印峰。”

    龙洞山 ,在县北三十里。其山巉巀,行羊肠半舍许,有石浃洞门,越此空旷,中有龙门池,灌田二百馀亩。有广法寺。

    富春山 ,一名严陵山,在县西三十里,前临大江,上有东西二台,严子陵钓处清丽奇绝,号“锦峰绣岭。” 《西征记》云:“自桐君山而西,有山蜿蜒如两蛇,对走于平野之上,二江之水并流于两间,惊波斗驰,秀壁双峙。上有东汉故人严子陵钓台,孤峰特拔,耸立千仞,奔走利名,汨没尘埃之客,一过其下,清风袭人,毛发竖立” ,使人有芥视功名之意。按《通志》,在县西四十里。

    蓝田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旧名“洋田山” ,绝顶宽平可居。宋时里人姚势杰创精舍,今废。罗峰山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群峰罗列,因名。风穴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山下有穴出风,因名。

    五婆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因有妖妇石五娑居其上得名。

    乌石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一名“白鹤峰。” 汉孙锺种瓜于此,上有孙锺祖墓,下有贤圣庙。石柱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巨石高十馀丈,阔一丈,如柱得名。下有狮子石。

    鸡笼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俯瞰溪水,下有石洞,小舟可通。又名灵鸡洞。对岸有金鸡石,相传有金鸡鸣于石上。元何骥子诗云:“鸾凤高翔短翅低,孤飞深入此山栖。危机恐堕模金手,风雨凄凄不复啼。”

    狮子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取其形似,顶有泉,可备旱。

    白石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崖壁瞰溪,山多白石。

    钟山 按《通志》:“在县西北四十里,其形如钟,乡以是名。晋周颙隐金陵之钟山,后出为海盐令。会稽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因为所诮,乃卜居于此,以谈佛书。颙死,人塑其像于清冷山。”

    独高峰 在县西北二十里,耸峙江表。宋嘉定间,有径山僧妙机建塔并佛殿,郡人杨缵书扁。明宣德中,塔震殿毁。正德以后,复修殿宇,延僧主之。

    “白鹤峰 ” 在乌石山下。

    鸡头峰 ,在县东南四十里,下有鸡足庵。《瑶峰 》,在县西北三十里。

    桐砚岭 在县北一里。路入桐庐乡。

    白峰岭 在县东三十里,岭西有铺,到新城县。赤洲岭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曲折凡三里,中有钱王水穴。

    周颙岭 ,在县西北四十里,极高峻,上有田园,足以耕耨。锺山相对,昔周禅师颙隐此岭,通分水县。

    桃岭 在县东南七十里,东至浦江县界。金紫岩 在县北十五里,相传时有异光。白雾岩 在县西北十五里,欲雨则白雾罩之。按《县志》,今称白凤岩,下有万寿庵。

    仙姑岩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上有何仙姑祠。老鹰岩 在县西四十里。岩际有路,沿江险峻,缆舟之人多有颠踬。明成化间,同知张升命工琢岩砌石,而其险犹存。

    焦山岩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下瞰溪流,险甚,舟人过此必乞山灵。

    泉石洞 ,在白雾岩下。泉可溉田。

    阆仙洞 ,在高山,去县东北十五里。昔有仙人居其中,有石关,入关十步许,曲折而东,忽旷然空明,藤萝交加,葱蒨可爱。其北乃洞也,回环平坦,可坐百馀人。二岩间石乳,滴溜不竭,中有天池、石鼓、禅床,跨空有桥,真为仙境。宋时黄裳游此,作诗十绝以记之。

    洪石洞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有一泉,上接瑶林洞,下达天目溪。

    冷坞洞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地名“杏源洞” ,有石台,泉分二派,夏凉而冬燠,与新城肴山相通。

    吴楚洞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昔有吴、楚二王游此。

    通天洞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洞穴通天,故名。鹳山洞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洞石阔十馀丈,横入二十馀丈,山形如鹳。

    瑶林洞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天境殊绝,唐宋以来,题墨尚存。元末乡人徐舫避居于此,有《瑶林杂咏》一卷。又有诗云:“洞传缑岭似,仿佛玉笙清。石或藏鱼鼓,云犹隔犬声。” 按《县志》,“洞口阔二丈许,梯级而下五丈馀,有崖、有地、有潭、有穴。壁有五彩,状若云霞锦绮;泉有八音,声若金鼓笙琴。犬吠人语,可惊可怪,盖神仙游” 集之所也。垂云洞 在县西北五十里,旧名石佛岭。初入洞口,藤萝交加,怪石垂下。行数步有石门,上瞰晴空。又有石堂,可坐百馀人。旁有石棱万片,状如晴云乱坠。夏月极冷,阴气袭人,冬则如汤可浴。唐县令刘文会因改为“垂云洞。”

    赤洲洞 在县西北五十里。自洞门梯级而下三丈馀,有石壁。自壁侧入十馀步,洞屋高厂,乳窦涓滴,有石柱、石塔、人马龙鳞之象,萦纡曲折而下,莫知所穷。相传内有蟾蜍翠鹊,壁间多名人题咏。侍御史李士举来游,改名“仙馆。”

    象鼻洞 ,在县西北五十里,即象鼻山下。山系古迹,叠禁槌凿取石。

    仙棋石 在环翠山。周围三丈许,方正如棋局。相传,郭文常与群仙奕于此。宋进士濮柱发诗:“环翠山间一丈石,天然局路分横直。晋时道士炼丹馀,曾作棋秤共仙奕。”

    砚石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方二丈许,上有池如砚,宋喻樗点书处。邑人姚建和有“何用铜台琢砚砖,云根削出自天然” 之句。

    仓石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东梓港中。潮涌则有声,水平则无。其石虽突出,不碍舟楫,远望如一仓庚然。

    马迹石 在蒋君庙前。石方一丈,有人马二迹,相传蒋君为神之时,于此驻马。

    一指石 在县西北四十里蓝田山后。元杨维桢诗:“一指力可动,万夫莫能移。” 按《县志》:“其石长一丈,高五尺,突然缀于岩谷间,以一指撼之,即动。”

    金鸡石 :与鸡笼山相对。相传有金鸡昼出鸣石上。

    箬帽石 在县北十里。石围三丈许,宛如箬帽。老鼠石 在县西北四十里。石近义仓,远望如鼠。

    虎嬉石 ,在盘龙山顶,方五丈,上有虎迹。相传郭仙翁引虎采药,因留此迹。登石,可见钱塘城郭,并闻本县钟鼓声。

    打鼓石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高十丈,方五丈许,天雨闻有击鼓声。

    双门石 在县西北五十里。两石对峙如门,高阔五丈许,中有路通建德。

    石墩 在县东柴埠江中,状如横岫。

    担石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三石重叠,上横下竖,方正中绳墨。相传钱镠微时,担盐抛石于此。杨维桢诗云:“担石在江边,千年尚姓钱。徒劳神武力,不及祖龙鞭。”

    桐江 在县南六十步。一出徽州,一出衢州,一出金华,三水合而东北远注九十里至县南,曰桐江。东流历富阳、浙江,以入于海。两岸山高水深如黛。宋柳耆卿词云:“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桐溪 在县北三里。源出杭之天目山,经于潜、分水二县,东流六十里,绕郭而东南,出桐君山下,入于桐江。一名“学溪” ,一名“潢港” ,一名分水港。时以此为“桐江” ,而以县南者为“浙江” ,误矣。梅林溪 在县八里,源自石井出,北流二三里,过山芝浦入于江。

    剪溪 在县南十三里。一名“穰溪。” 源出歌舞山下,东南流入于江。

    双溪 在县东北十里。一自白峰岭出,西流。一自仙洞山出,北流,至石栏合而西流,历质素、桐庐,会二乡之水十馀里为双溪,南入于桐溪。甘溪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有大小二源,小源自西坑岭出,介于白云源之东,东流六十馀里至雷坞木杓堰;大源自桃岭出,西北流数十里合小源,历晦冈,复东北流十馀里为窄溪,入于江。以其源甘美,故曰“甘溪。”

    窄溪 在县东南三十里,乃甘溪之下流。由前村众善院北分派,东北流十三里入于江,名“窄溪埠” ,与新城港口相对。

    鹅溪 在县西北三十里。发源戴家山,东北流二十里至黄村铺入桐溪。

    芦茨溪 在县西南四十里。有大小二源,两旁山皆壁立。大源出自荆州,小源出自西坑岭,至端平桥合流半里许,入于江。一名“白云溪。” 桃源溪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发源斜口山,西流五里至竖石,折而南,历十馀里,合云溪入于桐溪。

    应家溪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源出屏风山下,北流十数里为荻溪,又北流数里入于江。坞墡溪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自灵山南流十馀里,过大浦桥,合云溪入于桐溪。

    荆芥溪 在县西北五十里。发源分水,直至清渚港入于江。

    侯渚港 在县东十里。以洋洲为限,分而复合,随江山消长。港口名“侯渚港。”

    清渚港 在县西三十里。源出建德之云岫山,其上流名杜息溪,东南流绕严陵山之北,又东流二十里入于大江。

    雪水港 在县南六十里,乃龙湫也。崖壑飞流,如雪霰交下,因名“雪水。” 遇旱祈祷辄应。

    白云源 在县西南四十里。一名芦茨源。重山插天,林麓茂盛,乡民采薪为炭,供数州烝爨之用。源口对钓台,宋景祐中,范仲淹登台,望东岩绝壁白云,徐生问之,乃唐处士方干隐处也。石井源 ,在县南十里。

    屏风源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上有龙潭,其泉自石罅中出,下有遮风碑。外有山对峙,铃锁如葫芦喉,其中阔五里许。识者谓筑其喉以积水,则深澳可济,一方水利。

    县埠洲 在县南七十步大江中,袤一里,广半里,皆沙石。相传与县治同高。其上旧有江心寺,今冲而卑下,遇潮则没矣。

    洋洲 在县东十五里。居民耕种其上。方干《题郝氏园林》诗:“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乡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即此地。九里洲 在县东二十五里。江分燕尾,绿荫桑麻。北有小港,其袤九里,居民擅鱼薪之利,号“小杭州。”

    桐洲 在县东四十五里,袤二十里,南临大江,北有后港,以富阳赵家滩为界。相传桐君种瓜于此,故名。上有居民四十馀家。栖霞、吉祥二寺。石下潭 ,在县东桐君山下。相传潭有巨锺,渔者见之。旧有渔租纳县学时,徐舫《送张师文赴桐庐县学》诗有“雨落春江俸有鱼” 之句。

    牛头潭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大旱不竭,灌田二百馀亩。

    龙潭 在县南十五里。有龙王祠武牛山上。宋淳熙间,邑命邵普祈雨有应,作《送龙山》之词。“山回环兮古龙湫,木荫翳兮枝相樛。雷掣电兮跃云虬,膏泽沛兮岁有秋。”

    天井潭 在荆芥溪中,巨石间天然一窍如人凿,径二丈许,深不可测。

    铅潭 ,在翠屏山下,县西北三十五里。

    丘家滩 在县南桐江之下。昔人有诗云:“野航无事倚江横,风静潮回浪自平” 之句。

    洋滩 在县东洋洲之北。

    柴埠滩 在洋滩之下

    舒湾滩 在柴埠之下

    上漏港滩 在清渚滩之下。

    下漏港滩 在河湾之上。

    七里滩 在县西四十五里。《舆地志》:距严陵濑四十馀里,又下数里乃至钓台。两山夹峙,水驶如箭。谚云:“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 盖舟行艰于牵挽,惟视风以为迟速。谢灵运诗所谓“一瞬即七里,箭驰犹是难” 是也。以上诸滩,俱在桐江之上,溯入建德县界。

    “饭萝滩  。” “《旧县》滩  。” 《牛厄滩》。

    “《临源》滩  。” “《茆渚》滩  。” 《马浦滩》。

    《盛渚滩  》。《浪石滩  》。《虎跑滩》。

    《潮逆》滩  。《袁阐》滩  。《洪石滩》。

    “四公滩  。” “派溪滩  。” “椒山滩。”

    《金潭滩  》。《柿叶滩  》。《郭渚滩》。

    《叶家滩  》《冻滩》。

    “姚家滩 ” 以上诸滩并在桐溪之上,溯入分水县界。

    义井 在县东永泰寺侧。其水甘美,日汲甚众,民均得济,故曰“义井。” 而地因号“甘泉坊” ,一号“甘水坊” ,皆指此井而言也。又质素乡亦有义井,以济行旅,相传为孙盘峰之祖所凿云。

    柯井 在县西北三十里。深不过三尺许而大。

    旱,汲之不竭,往来掬饮者甚众。乡人立小亭其上,地名“柯洲” ,故曰“柯井。”

    称心泉 在县西二里圆通寺后。味极甘美,饮者喜之,故名“称心。”

    神泉 在县北十五里桐溪之东。泉侧三山相映,高峰独秀。其泉自岩下涌出,泓澄皎莹,冬温夏凉,病者饮之或瘥。农商祈祷,亦多有应。乳泉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珠山之侧。渊澄深碧,冬夏不竭。泉出石窦间,潺然有声,上“乳泉亭” ,旁有乳泉龙王庙。

    孝子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晋夏孝先诚孝所感也。县令李师旦以泉因孝先而出,遂名曰“孝子泉。” 其水自黄山入于江,大旱不竭,灌田数百亩。后泉或涸,里人董举斋沐露祷,以身殉之。泉复涌,味转甘冽。邑令郑宝尝表而旌之。

    十九泉 在县西三十五里钓台下。泉甚甘美。《茶经》品第天下水味,以此泉居第十九,故名。唐张又新云:“客有熟识两浙者,自言搜访未尽,尝志之。及刺永嘉,过桐庐江严子陵滩,其溪至清,水色深翠。家人辈用陈黑坏茶泼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鲜馥也,又愈于杨子江南泠远矣。”

    浴翠池 在县学东北,学前一名“荷花塘” ,《遂安县》

    五狮山 在县后。五山联属,如狮子状。童季荣诗:“古树重重拥翠微,五山排峙势如狮。绿沙风动髯疑奋,修竹烟笼毳欲垂。”

    婺山 在县南二里。邑界金华,乃婺女之分。徽之婺源与此山相连,故名。或云“雾山” 者,非也。仁山 在县北五里,巅有池水,崖落为瀑布。义山 在县西五里,县龙障角,双峰并峙如插戟。

    许由山 在县东十里,又名牛头山。朱晦翁《访詹仪之过》此,诗云:“许由山下过,川水映明珠。流耳怀高洁,抛筇墩上娱。”

    朱墩山 在县东十里。墩上有佛庵。昔朱子访詹仪之憩此,因名。状元罗洪先有“式瞻朱子像,高仰许由踪,文石呈龙马,云天拥笔峰” 之咏。十八坞山 在县东十里。邑人吴世良诗:“晓登十八坞,日破万重关。溜滴珠渊水,屏开婺宿山。” 白石英山 在县西七里,出白英石。

    岩山 在县北十里。其巅有庵井,大旱不竭。织女山 在县西南十里。相传有织女墓,故名。纯和山 在县西十里。高可百丈许,上有仙人桥。

    公山 ,在县西四十里。《图经》云:“山出水,水有橘自泛来,行人啖之。”

    花果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相传有僧化身于此,因建庵焉。居民不种蔬,焚其地而锄之,蔓菁之类自出。

    龙耳山 在县西六十里,旧名兔耳。《新安记》:两峰直上如兔耳,有神号天姥夫人。若地方有寇,则神鼓先鸣以示兆。唐天宝间改今名。按《通志》,又名云濛山。

    武强山 在县西六十里。山多巨石。唐末破黄巢于此山下,名“黄巢坪。” 明万历间,知县吴㧑谦修城之,后更名“靖武。”

    洪铜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唐天宝中,置场采铜,民苦输赔,遂废。

    灵岩山 在县北十五里。层崖飞瀑,过从云际,深潭百丈,中有神鱼出没,故名“灵岩。”

    瀛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相传朱晦庵访詹仪之讲学处。明隆庆间,知县周恪建书院于上。云濛山 在县北五十里,与梓树坞相属。金紫山 在县北二十里,为县镇山。

    七峰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嵷嶐奇秀,为诸山魁。

    荡砀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耸秀特起,为休、歙、遂安诸山分脉之祖。

    高乔山 在县西六十五里开化县界。层峰峻削,旁谷迂回。明正德癸酉,流贼至开化马金,去界不远,因筑寨遏其冲。是年,县令亦筑寨御贼于此。

    长垓山 在县西五里。两山墙立,道狭多阻。元末,高指挥遏《红巾》于此。

    积雪岭 在县西八十里。冬春积雪不消,故名。马金岭 ,在县西南八十里,即开化县界。马、金二姓世为婚姻,以名其地。

    黄连岭 ,在县南七十九里。崖石崄峻,行人过之口苦,因名。

    青塞岭 ,在县北二十里。

    安硎岭 在县东北四十里。

    猥岭 在县南五十里

    佛岭 在县西南四十里。

    杨岭 在县东北四十里。

    连岭 在县西七十里。相传明太祖过此,有“啸天龙” 、“躲风石” 遗迹。

    霞岭 在县东北三十里。教谕萧彦立《诗》云:“极目霞山最上头,晴岚一带未曾收。谷口重阴迷杖履,林间空翠扑衣裘。”

    灵岩洞 在县西北十五里。山半有岩,可容数百人,悬处有迹若人脐泉滴沥而下,号“龙脐泉。” 岩上有泉,自山岭石罅中流出为小涧,涧中有自然井,三泉注于井,满溢石壁,为瀑布二百丈许。井旁有龙祠。宋宣和元年岁旱,县令邵洪致祷焉,龙见而雨,建祠以奉之。

    双龙洞 在县西五十里。洞门高五、六丈,仰视碧石如覆釜,中有两石龙附壁而起。洞泉极旱不竭,祈祷辄应。

    乳洞 在县南八十里。洞门广三丈许,中有异石如桥梁仙掌、龙鸟、僧佛之状。又有石龟在悬崖中,上有泉滴沥。岁旱,缘梯取水,祷之则雨。狮子洞 在县南八十里,洞门一丈许,中有白石蹲踞如狮,故名。

    香垆石 在县东六十里。昔有仙人于此炼丹,此石乃其跨鹤之处。

    悫头石 在县南八十里。临水屹立,高十丈,广八丈,形类悫头。

    石船 在县南八十里。屹然中流,如船,长四丈,尾悬一石若柁。

    石柱 ,在县南八十里。耸立山足,高数丈,围丈馀。俞岘《诗》云:“云门铜柱呈天表,露湿金茎望汉宫。”

    武强溪 在县西十三都。源出白漈岭,至中洲过武强山下,故名。东南流至三渡,与双溪会注八十馀里,达于县绕郭之南。复东注四十里,入淳安县境,又二十馀里入新安江。

    双溪 在县西,有二,皆自歙山发源,石岭合流,复东注十里至三渡入武强溪。

    龙溪 在县东北。发源淳安出燕源,南流至县东一里,入武强溪。

    跃龙泉 在县南二十步。相传有双鲤从地跃出。

    渼井泉 在县南八十里。大旱,可以济田。放生潭 在县西北二十里龟石山下。

    二石池 在霞源山。临崖泻为瀑布,声传岩谷。罟网溪 在县南。自衢境发源,东北经凤林溪至万年乡,名曰“罟网。” 复西北流至岩下入武强溪。

    灵岩溪 在县西北。源出灵岩山下,东流南十五里入武强溪。

    石下潭 :在县东二里。

    百丈漈 在县西五十里霞源山。顶有三石池,泻作瀑布百馀丈,下有丛石激水,声震岩谷。《后村岸 》,在县南四十五里。

    洪桥岸 在县西五十里。

    姜村岸 在县西十五里。

    皂角滩岸 在县西五十五里。

    放生池 在县东,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