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一百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五卷目录

     武昌府部汇考一

      武昌府建置沿革考

      武昌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武昌府星野考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十五卷

    武昌府部汇考一

    武昌府建置沿革考   府县志合载

    本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自周懿王时地属楚,楚熊渠封其子红为鄂王,始名鄂,春秋时谓之夏汭。秦属南郡。汉置江夏郡,治沙羡。三国时,吴分江夏更置武昌郡治武昌县,徙都焉。晋以武昌隶江州,江夏隶荆州。东晋更置汝南郡。刘宋于江夏县置江夏郡,兼置郢州。齐分郢为十四郡,江夏郡统六县。梁分置北新州。隋平陈,改置鄂州。大业初,为江夏郡。唐复为鄂州。天宝初,改江夏郡。乾元初,复为鄂州,属江南道。元和初,升武昌军节度。五代时,唐遥改武清军。南唐复为武昌军。宋以鄂州属荆湖北路。元至元中,置鄂州路,大德中,改武昌路。明洪武甲辰年,改武昌府,领州一,县九:

    皇清因之。

    江夏县:附郭。

    周懿王时,楚子熊渠甚得江、汉民和,乃封其中子红为鄂王,始名鄂,春秋时谓之夏汭。秦分楚为四郡,江夏属南郡。汉高帝六年,置江夏郡,治沙羡。今江夏县本汉沙羡地,属江夏郡。献帝时,刘表据荆州,以黄祖为江夏守,始于沙羡置邑郡,今江夏。吴孙权自公安徙都于鄂,分置江夏,以县属武昌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以江夏隶荆州。东晋咸和中,以汝南民流寓夏口,乃创置汝南郡,治涂口。太元降为汝南县,复隶江夏郡。刘宋复于沙羡置江夏郡,兼置郢州,治江夏。隋文帝平陈,改置鄂州。大业初,为江夏郡,寻废为鄂州,以州领县,改汝南曰县名,江夏始此犹治涂口。唐初改郡为州。贞观中,改为鄂州。天宝初,仍名江夏郡。乾元初,复为鄂州。明初,降陈理,改为“省会” ,邑名如故。编户六十二里。

    皇清因之。

    武昌县

    唐、虞、夏、商属荆州。周彝王八年,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按熊渠,鬻熊曾孙,甚得江汉民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今县西南二里有鄂王城。彝王时以东界为樊楚。按《一统志》,古岸有鄂县故城,盖旧樊楚。秦并楚为鄂县,属南郡。昭王二十九年,白起攻楚,取鄂为南郡,鄂属之。汉高帝六年,置江夏郡,鄂及下雉属之。武帝时,置荆州刺史,统江夏鄂隶之。东汉仍为鄂县,属江夏,又名东鄂。章武元年,吴孙权自公安徙都,更鄂曰武昌。按县南有山名武昌,权欲以武而昌,故名。《水经注》:“孙权改鄂曰武昌,徙治于袁山东,分建业之民千家以益之” ,以下雉、浔阳、阳新、柴桑、沙羡为武昌郡,为钓台、未央宫及礼贤馆。晋太康元年,立武昌郡,鄂、武昌诸县并属之。《晋志》:“武昌郡隶江州,领县七,有沙羡、鄂、武昌诸县。大兴二年,以武昌为江州。南宋孝武建元初,分荆、湘、江、豫置鄂州,武昌隶之。萧梁置二十二州,武昌为郡,统县二。” 陈沿梁。隋开皇初,改武昌郡为县,鄂省入武昌,隶鄂州。大业三年,改江夏为鄂州,武昌隶之。析县西置城塘县,寻废。唐分江南道,武昌属之,置樊山府。天宝初,改鄂州为江夏郡,武昌隶之。乾元复鄂州。德宗贞元十一年,升鄂为武昌军节度,武昌隶之。按武昌府名始此,今府县之别。后唐遥改为武清军,县隶之,置樊山砦,后复鄂州为武昌军,县隶之。宋开宝初,置荆湖北路,武昌隶之。嘉定六年,升为武昌军,更寿昌军,与鄂州节度名相类。因宝玉有“寿昌” 故名,寻改为郡。元至元甲戌,以寿昌为府,置湖广行中书省。元贞春,改寿昌郡为武昌县。明仍元旧,编户四十九里。成化初,并为三十七里。距府城东北一百八十里。

    皇清仍旧为三十七里。《县市》三里,《洪道》三里,《永福》三

    里《神山》,五里。《贤庾》,四里。《符石》,四里。《灵溪》,七里。《马迹》,八里。

    嘉鱼县

    县为古荆州地,汉入沙羡,俱未晰其名。《晋太康》

    元年,始著为沙阳县。梁升为沙州。隋废入蒲圻,为鲶渎镇,并沙羡为鄂州。五季,南唐改镇为场。升元六年,升场为县。保大十一年,始升为嘉鱼县。其地有鱼岳山,取《诗》“南有嘉鱼” 之义为名。元大德五年,改鄂州为武昌路。明复改路为府,嘉鱼为府。属邑编户一十二里。距府城西南二百四十里。

    皇清因之。

    蒲圻县

    在府城南三百六十里。《禹贡》荆州之域。按《禹贡》导嶓冢至于东陵。《水经注》云:东陵即巴陵,今蒲圻在巴陵东北。殷属荆楚,《诗》称“殷楚居南乡” 是也。周属荆州。《史记》:鬻熊事文王,其孙熊绎事成王。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封熊绎于楚,锡以子男之田,属楚。绎孙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伐庸扬粤,至于鄂,立中子红为鄂王。蒲圻属鄂。秦分楚为三郡,属南郡。汉分楚为七郡,置沙羡县。按《汉书》,高帝六年置江夏郡,统十四县,一曰沙羡。武帝元封五年,初置荆州刺史,沙羡仍属江夏郡。沙羡境内有蒲圻湖,以湖产蒲草故名。三国属武昌郡。按《三国吴志》,汉建安四年,孙权讨黄祖于沙羡。十五年,鲁肃屯六口。二十五年,权自公安徙都鄂,改名武昌郡,沙羡属焉。吴赤乌二年夏五月,城沙羡,乃建县于西良湖侧,名曰蒲圻,以吕岱镇之。分武昌为两部,自武昌至蒲圻为右部。盛弘之《荆州记》云:“蒲圻沿江百里有赤壁,晋分荆州为二十二郡。武帝太康元年,分蒲圻置沙阳县,以沙阳、沙羡属武昌,蒲圻属长沙;宋分湖南诸州” 属郢州,蒲圻、沙阳咸秩男爵。晋武帝太康元年立,从晋封也。齐分郢为十四郡,江夏郡统六县,蒲圻属之。梁置沙州、上隽郡,蒲圻属上隽。隋分荆州为二十二郡,江夏郡统四县,蒲圻属焉。是时并沙阳入蒲圻。唐分江南为三十四州。高祖初平萧铣,复置鄂州,统七县,一曰蒲圻。有凤山监。武德九年,以蒲圻旧治邻水多淤洳,乃改迁蒲圻于凤山监。后唐分蒲圻鲶渎镇为嘉鱼县治。宋置荆湖南北路,统二十四州郡,鄂州属北路。至道二年,改武清军为武昌军。绍兴二年,改兼荆湖北路,鄂州统七县,一曰蒲圻。元置湖广行中书省及肃政廉访司。至元十一年,改荆湖路安抚司。武昌路统七县,蒲圻属武昌。元末,陈友谅起沔阳,僭据南国,伪称汉主,明太祖亲征友谅于鄱阳湖。友谅死,子理奔武昌,太祖招降之,改武昌路为府,统一州九县。蒲圻,属武昌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咸宁县

    咸宁本隋江夏县南境。唐大历初,置永安镇。五代时,吴杨行密改为场。南唐升为永安县,隶鄂州。宋改曰咸宁。元仍旧。明亦相沿。编户一十六里。距府城南二百四十里。按《县志》,“南唐保大十三年,始割江夏南境三乡地置永安县。宋开宝初,改为咸宁县,属鄂州。哲宗元祐元年,又割蒲圻长乐乡以益之。元属武昌路” ,明改路为府,咸宁属焉。

    皇清因之。

    崇阳县

    旧属鄂州,为荆地。汉属长沙下隽县。南宋元嘉属湘州。齐改上隽县,隶巴陵。梁置上隽郡。陈改隽州。隋废隽州,以其地入蒲圻,属鄂州。唐天宝中,开山洞置唐年,县属鄂州。五代吴杨行密始改为崇阳县。后梁改临夏。后晋及南唐复改曰唐年。宋开宝八年,复名崇阳县,属湖北路。熙宁五年,析通城镇为通城县。绍兴五年,复并入崇阳。至十七年,复析。元仍其名,属武昌路。明改路为府,崇阳属武昌府编户一十六里。距府城东南三百九十里。

    皇清因之。

    通城县

    春秋时,鄂属秦南郡。汉高帝六年,分南郡置下隽县,属长沙。吴、晋因之。梁置上隽郡。陈改隽州。齐改上隽县,俱隶巴陵。隋废州,并入蒲圻,属鄂州。唐天宝中,属唐年县。元和始置通城镇。五代时,吴杨行密改唐年为崇阳。梁、晋又改临夏。南唐复为唐年。宋开宝八年,改唐年为崇阳,置巡镇。熙宁五年,升通城镇为县。嘉定十五年,以武昌县升为寿昌军,领县七,通城属焉。绍兴五年,复降镇归崇,后陞县。元仍旧属武昌路。明改路为府,通城其九县之一也。编户十五里。距府城东南五百里。

    皇清因之

    兴国州

    州本秦南郡地,汉高帝六年,析南郡更置江夏郡。总县十四:曰西陵,曰竟陵,曰西阳,曰襄,曰邾,曰曰安陆,曰沙羡,曰蕲春,曰𫑡,曰云杜,曰锺武,曰鄂,曰下雉。兴国居鄂、下雉之间。东汉献帝十三年,复为下雉县,属江夏郡。孙权自公安徙治鄂,更鄂曰武昌,析鄂之南境置阳新,以武昌、下雉、浔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东晋义熙中,以吴头、楚尾之交,废下雉入阳新。宋复隶武昌郡。隋开皇九年,置鄂州,废阳新县为富川县。十八年,改富川县曰永兴。唐太宗元年,分天下为十道,以鄂州隶江南鄂州,领县五,永兴隶焉。五代属吴。南唐以永兴县属地设通羊镇,置青山场,兴炉冶。寻复以通羊镇置通山县,以青山场为大冶县。宋开宝八年,平江南,鄂州隶江南道。统县九:曰江夏,曰武昌,曰蒲圻,曰嘉鱼,曰崇“阳,曰永安,曰永兴,曰通山,曰大冶。”太平兴国二年,以永兴县为永兴军,三年,升永兴军为兴国军,县仍为永兴,割鄂之大冶、通山属焉。元至元十二年,仍为兴国军。十四年,升为兴国路,领永兴。至正十二年,伪将丁普朗、徐明远陷兴国,改兴国为军。十八年,伪汉陈友谅复改兴国为路。二十三年,明引兵取兴国,改为府。洪武九年,改为州,《永兴县》入焉。属武昌府。领县二。编户四十六里。距府城东三百八十里。

    皇清因之。

    大冶县

    本隋武昌县地。唐太宗贞观元年,永兴隶鄂州。南唐于永兴属地置青山场,以兴炉冶。保大十三年,升青山场,并析武昌三乡置大冶县,仍属鄂州。宋太平兴国二年,改永兴为兴国军,割鄂之大冶属焉。元至元十四年,升兴国路。顺帝至正二十三年,明太祖取兴国,改兴国府,隶湖广行省。洪武九年,改兴国州,省永兴县入焉。领大冶、通山二县,属武昌府。编户四十六里。距府城东三百八十里。

    皇清因之。

    通山县

    唐尧因帝喾,建九州,其南为荆州,东南为扬州。通山界于荆、扬。虞、夏、商、周因之。汉高帝析为下雉县,属江夏郡,通山县始此。新莽改下雉曰闰光。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复为下雉县,属江夏郡。孙权自公安徙治鄂,曰武昌,析鄂之南境,置阳新县,治居今属水乡阳新里。《舆地志》云:“兴国军永兴县,本鄂县地,孙权改鄂” 为武昌,置阳新县。东晋又析下雉县入阳新。隋合二县为永兴。旧《志》云:通山本汉下雉地,三国吴为阳新。隋末为永兴县之新丰,属鄂州。唐因之。五代时,杨行密起铁冶,置羊山镇征赋。南唐始置通山县。旧有青山镇、通羊镇,各摘一字,而以通山名县。宋太平兴国三年,改羊山,寻复通山。绍兴四年,仍降为镇。五年,复为县,属兴国军。元仍旧。明始编户为六里。距府城东南一百八十里。

    皇清因之。

    武昌府疆域考     府县志合载

    武昌府疆域图

    武昌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江西九江府瑞昌县界五百二十里,西至汉阳府汉阳县界七里。

    南至岳州府临湘县界四百里。

    北至黄州府黄冈县界七十二里。

    东西广五百三十里,南北袤四百七十二里。由府治北达于

    京师三千一百五十五里。

    江夏县:附郭。

    东至武昌县界,七十七里。

    “西渡江” ,至汉阳县界七里。

    南至咸宁县界,一百三十七里。

    北至黄冈县界,七十二里。

    武昌县

    东至蕲州白田洲界八十里。

    西至江夏县严婆丘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大冶县大驿路界十五里,又跨大冶至咸宁县一百五十里。

    北至黄冈县,大江心五里。

    广二百里而近,袤一百五十五里而遥。自县治至府一百八十里。

    嘉鱼县

    东至咸宁县界八十里,到县治一百四十里。西至临湘县界新店一百三十五里,又至沔阳州治二百五十五里。

    南至蒲圻县界茗山五十五里,到县治七十五里。

    北至汉阳县界潦水甲一百里,到县治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咸宁县治一百四十里。

    东北至江夏县,治二百五十五里。

    西南至临湘县,治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沔阳,州治三百里。

    东西广二百一十五里,南北袤七十里。自县治西北至本府二百八十里,至

    京师,水路四千八百三十里。陆路四千二百一十

    九里

    蒲圻县

    东至咸宁县界汀泗桥七十里。

    西至临湘县界新店,四十里。

    南至崇阳县界壶头山,四十里。

    北至嘉鱼县界障山四十里。

    东南至咸、崇二县界,一百里。

    东北至咸嘉二县界,七十里。

    西北至嘉鱼县界一百里。

    西南至临湘县界一百五十二。

    东西广百有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由县治至本府,水行二百八十里、陆行三百六十里至

    京师,水行四千九百九十里,陆行四千三百二十

    咸宁县

    东至兴国州三百里

    西至蒲圻县一百里

    南至通山县九十里

    北至本府小路纸坊一百八十里,东湖驿大路二百四十里。

    东北至武昌县,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崇阳县,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嘉鱼县,一百里。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六十里,延袤一百里。由县治至

    京师。水路五千四百七十五里。陆路二千七百一

    十五里

    崇阳县

    东:至通山县界,地名“白羊” ,四十五里,至通山县治一百里。

    西至通城县界,地名“小井” ,六十五里,至通城县治一百里。

    南至江西南昌府宁州界,地名“太原” ,一百二十里,至宁州治,二百五十里。

    北至蒲圻县界,地名“壶头” ,三十里,至蒲圻县治七十里。

    东南:至通山:地名“界头北山” ,八十里。

    东北至咸宁,地名“连河岭” ,七十里。

    西南至通城,地名“柘桥” ,八十里。

    西北至蒲圻,地名“分水岭” ,五十里。

    自县治至

    京师,陆路三千九百二十里,水路五千五百三十

    五里

    考证

    广一百一十五里,袤一百四十五里。

    通城县

    东至崇阳鸡鸣岭,五十里。

    西至临湘县楚门界,四十里。

    南至平江县元鸟岭,四十里。

    北至崇阳县柘桥十里

    东南至南楼岭石门界,四十里。

    西南至岳州巴陵县“相师山” ,四十里。

    西北至蒲圻县方山四十里。

    东北至崇阳县大岐岭,三十五里。

    东西相距九十里,南北相距五十里,周匝二百一十里。

    自县治至

    京师,陆路四千五十里,水路五千五百五十里。

    兴国州

    东至九江府德化县巢山下小石堆界,九十五里。

    西至武昌府,崇阳白羊山分水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南昌府,宁县,上界一百八十里。北至黄州府蕲州黄颡口大江心六十里。东南至九江府瑞昌县永城铺九十里。

    西南至南昌府武宁县石洞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黄州府蕲州茅山大江心六十里,西北至武昌府武昌县界首岭,一百七十里。距郡城三百六十里。东西一百九十里,南北二百里。

    大冶县

    东至蕲州一百二十里

    西至咸宁县,一百八十里。

    南至本州治一百里

    北至武昌县九十里

    东南至本州黄颡口镇,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蕲水县,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本府二百七十里。

    西南至通山县,一百五十里。

    自县治至

    京师,陆路三千六百三十里,水路四千九百八十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通山县

    东至本州界首三十里

    西至崇阳界,四十五里。

    南至江西武宁界,八十里。

    北至咸宁界三十里

    东西广一百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五里。

    形胜附

    本府

    “江汉为池,扼束江湖,襟带吴楚,地居要区,控接湘川,边带汉、沔。雍、梁津要,连岘吞云。黄鹄矶边,江峭山险,南抵五岭,北通襄汉。墉山而城,堑江而池,山川包络,气象万千,东连西控,巩固万年。”江夏县。附郭。

    西有长江之险,东有九峰之隘,山川环护,风气攸锺,实郊署之内奥,都邑之纲纪也。

    武昌县

    《学记》“前瞰南湖,北枕大江。”

    《史记》:“北背汉水,南镇雉峰。西山锁樊口之险,凤台塞石盘之流。”

    《庾信赋》“龙蟠凤集之乡。”

    《王述》:“江东镇戍之中,非但捍御上流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

    《张魏公中原声援》,络绎可通。

    《玉海》:“一江天堑,万骑云屯。” 孙吴都之,尝为重镇钤记,莲荷浮水之状。

    薛氏地襟江沔,依阻湖山,左控庐淝,右连襄、汉。北人南牧,尝出此,以袭豫章。

    南瞰湖水,北枕大江,地襟江沔,依阻湖山,左控庐、淝,右连襄、汉,此《武昌形胜》之大略也。

    嘉鱼县

    县治自东南,蜿蜒扶舆,磅礡郁积,龙潭鱼岳,浮西江之坽。南则湖坦为腹,而马鞍、牛首峡然矫其两翼。“三楚” 属邑之秀,斯其选矣。

    蒲圻县

    县治凤凰蹲其前,龙翔峙其北,东则丰财耸秀,西则马鞍关锁而叠秀、金台诸冈,蜿蜒城内,陆水、蒲河襟带萦绕,形势之固,亦盛矣哉!

    咸宁县

    咸当鄂之上游,而绾毂其口,唇齿辅车,实相倚赖。今崇墉完堞,屹屹言言,民稍奠枕矣。

    崇阳县形胜无考

    通城县

    背隽水,面银山,东连幕阜黄龙之奇,西挹衡岳洞庭之胜,“元鸟黄鹤拱于前,铁束龙窖” 枕于后,诚胜境也。

    兴国州

    州城最小,东西关附焉。西北山麓也,南北皆湖,然阻鄂盘江,跨峙庐阜,湖山表里,称雄一方矣。《大冶县》

    《古钤记》“山从长乐,水出含香。面对千秋,永为康泰。”

    元伯颜《鄂议》:“襟山带江,江湖隩区。”

    《虞集记》:“江湖之表,山川包络,形气涵蓄。”

    “千秋叠嶂” ,森列于前;长乐诸山,环拥于后。𣲗源之水,春夏为湖,则弥漫灏渺,远接天碧。秋冬为港,则旋转曲折,而莫知其所从出。

    通山县

    前列翠屏,后枕罗阜。东南扼九宫之崔巍,西北环散水之险阻。

    武昌府星野考

    府总

    《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封域皆有分星。郑注曰:“鹑尾楚也。” 《春秋元命苞》曰。轸星散为荆州。江夏入轸十二度。

    《史记天官书》《汉天文志》并云:“翼、轸荆楚。” 注:“翼二十二星,轸四星,皆为鹑尾,在巳楚之分。” 又曰:“吴楚之疆,候在荧惑,占于乌衡。”

    蔡邕《月令章句》云:“起张十二度,至轸六度为荆州。” 《晋·天文志》:“翼轸楚,荆州。江夏入翼十二度。” 《星经》:“玉衡星主荆州。” 又云:“荧惑主楚。” 又云:“翼二十二星,凡十九度。轸四星,凡十七度。”

    《宋志》:天巿西垣第二星曰楚。又北斗第二星曰璇,其分楚。

    《元志》:鄂州,北极出地三十一度半。《苏辰图注》:“轸十度,楚之尾。”

    荆为《禹贡》九州之一,江夏附焉。历考星属,其辰巳,其北斗玉衡,其五星荧惑,其五行丙丁,其天巿西垣,其十二次舍鹑尾,其二十八宿翼、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