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一百二十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卷目录

     武昌府部汇考六

      武昌府赋役考

      武昌府风俗考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卷

    武昌府部汇考六

    武昌府赋役考        府志

    府总

    原额田地、山塘上、中下共五万三千五百四十二顷一十五亩二分六毫二丝六忽。

    载秋粮米一十六万四千六百二十九石九斗五升七勺六抄。

    载夏税二麦折净共一万五石一斗二升六勺八抄,内除江夏拨归潞府米麦二千一百一十四石七斗一合六勺五抄。

    实在秋粮米麦、共一十七万二千八百二十石三斗六升九合。

    额征,并新加一十二万五千三百二两三钱八分五釐二毫六丝三忽四微六尘五纤一渺。载夏税桑二丝共一万七百一十六斤九两五钱六分二釐三毫三丝。内江夏以山科丝加绢价,征银二千六百三十九两九钱八分三毫七丝二忽九微,俱于秋粮内带派。

    原额人丁除豁免运夫外,实在人丁一十三万四千七百三十三丁。

    额征并新加共银二万七千一百九十二两。顺治十四年,江夏、武昌、崇阳、通城四县编审新增人丁七千五百一十三丁。

    增征银一千五十七两八钱三分八釐七毫,地亩九釐、饷银共四万九千五十三两九钱三分八釐一毫五丝七忽。

    以上共实征银二十万五千二百六两一钱四分二釐七毫有奇。

    兑军本色正、二耗米四万五十二石六斗四升二合,“里纳盘脚、船脚米” 七百四十六石五斗五升五合五勺。

    南粮本色正耗共米三万二千五百四十二石纳驴脚米、折银三千九百五石四升。每石折银一两、以二钱给解役外、

    额充饷银三千一百二十四两三钱二釐一更名地款项除原额荒卸外,

    成熟田地、山塘、草场、河套、基园等项,共二千九百四十五顷二十一亩三分七釐七毫有奇,实征银八千九百五十五两九钱一分三釐八毫有奇。

    实征九釐饷银九百二十三两七钱五分八釐三毫有奇。

    康熙七年分。江夏县新垦地七顷八十六亩九分。

    实征租折银二千四十七两八钱二分六釐七毫有奇。

    一代征黄州卫屯田八十四顷四十九亩九分六釐六毫,科粮一百二石。每石征银三钱。加派计科银五钱三釐。共征银三十六两六釐。一芦洲地原额开除、并康熙二年三年丈出。共应纳芦课地一千五百二顷八十九亩六分三毫一忽。

    实征银四千三百七十两九钱二分六釐八毫有奇。

    一、湖洲杂课银除豁减并无征外,

    实征银三千九十七两六钱二釐一毫有奇。遇闰加银五百三十一两六钱六分三毫有奇。本府带征龙坑子湖课银二十五两。

    江夏县:附郭。

    《原额》田地、山塘上、中下共一万三千七百五十一顷三十八亩七分五釐四毫。

    载秋粮米、三万二千五百八十石三斗二升三合有零。

    夏税二麦一千九百一十三石五斗八合八抄。《夏税》桑二丝二千三百七十五斤六两六钱一分九釐九毫九丝。秋粮内带派

    额征并新加银二千六百三十九两九钱八分三毫七丝。

    原额人丁五千三百四丁,新增二千七百七十八丁。

    额征并新加银五千一百九十三两六钱三分。

    五釐八毫八丝

    地亩九釐,饷银九千五百六两九钱九分七釐。以上共征银四万六百二十五两八钱三分四釐八毫有零。

    兑军本色正、二耗米六千四石一斗五升二合。一,临湖水乡田地一千一百八顷三十一亩三分二釐一毫。

    载秋粮一千九百九十九石二斗八升一合二勺。

    额租折银一千五百七十三两二分。

    地亩九釐饷银四百九十一两五钱二分二釐一渔课银一千八百八十三两七钱四分五釐九毫五丝。

    一、洲地租课银一千八百七十三两八钱七分四釐四毫有奇。

    一、废藩屯田籽粒额银并租折银、共四千四百八十一两九钱九分四釐八毫。

    康熙三年,清丈得各洲原纳废藩租地外,应纳芦课银八百一十二两五钱八分三釐四毫。一代征嘉、鱼、黄州卫屯田芦课并九釐饷银六十八两四钱九分六釐。

    《班匠》见在纳班七十四名,每年征银一百四两四钱。

    武昌县

    原额田地、山塘上、中下共六千六十四顷九十亩三分二釐。

    实在秋粮二万四千六百一十五石九斗三合四勺。

    额征银一万六千二百八十三两六钱二分六釐有奇。

    夏税二麦三千三百一十三石八斗四合二勺五抄。

    夏税桑二丝一千八百一十八斤二两一钱九分三釐三毫二丝

    额征银二千四十七两三钱一分三釐有零。原额人丁一万二千九百七十一丁,新增二百七丁。

    额征银“新加银” 共三千八百六十三两四钱七分七釐有零。

    地亩九釐饷银七千七百五两七钱七分七釐有奇。

    以上共银二万九千八百九十九两一钱九分四釐六忽零。

    “兑军” 本色正、二耗米六千七百六十二石二斗四升。

    南粮本色正耗米六千八百一十四石五斗,驴脚米折银六百五十四两一钱九分二釐;一改名地款项额征租折银一百二十四两九钱一厘九毫八丝。

    一,芦课原额田地,并清丈新加地亩。

    额征:银三百七两六钱四分八釐六毫。

    一、河湖渔课杂项正扛银九百三十两五钱八分三釐有零。

    遇闰,加银一百七十二两五钱四分五釐四丝八忽五微。

    《班匠》见在纳班五十四名,每年征银三十二两四钱。

    嘉鱼县

    原额田地、山塘上、中下共四千二百六十三顷三十九亩一毫。

    实在秋粮六千二百九十六石九升三合四勺,夏税二麦共四百五十三石三斗二升七合;夏税桑二丝七百四斤九两六钱九分,秋粮内带派

    三项,共额征银六千六百一十四两二分六釐二毫有奇。

    原额人丁除豁免运夫外,实在四千二百三十四丁。

    额征:银一千一百五十八两八钱五分一厘八毫有奇。

    地亩九釐,饷银一千九百二十两三钱六釐三毫。

    以上共银九千六百九十三两一钱八分四釐四毫有奇。

    《兑军》本色正二耗米,共二千三百一十二石五斗九升六合。

    一、更名地款项原额除减外,实成熟地七百六十八顷七十四亩一分一厘七毫有奇。

    实征租折银九百七十九两四钱六分九毫九釐,饷银二百七十四两九钱四分八釐四毫有奇。

    一芦课原额各年清丈加减不一。见在纳课基地稀芦麦地、草塌、共七百九十六顷二十八亩一分六釐五毫

    实征:银一千二百四十八两九钱九分三釐四毫四丝。

    一、“《湖洲渔课》学租充饷” 银除免外,实征六百九十三两九钱六分七釐有奇。

    遇闰,加银四十两七钱九分一毫一丝五忽。班匠见在纳班一十七名,每年征银一十两二钱。

    蒲圻县

    原额田地、山塘上、中、下五千八百九十二顷六十四亩七分五釐。

    实在秋粮米一万五千九百四十九石七斗六升一合三勺。

    夏税二麦一千一百七十八石一斗五合。秋粮带派

    夏税桑二丝一千三百七十九斤一十二两五钱八分。秋粮带派

    三项额征银共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一两九钱九分六釐零。

    实在人丁二万一千一百八十丁。

    额征并新加共银四千一百两六钱八分九釐三毫五丝零。

    地亩九釐,饷银五千九十两二钱一分八釐七毫四丝。

    以上共银二万四千一百三十一两九钱五釐四毫零。

    “兑军” 本色正、二耗米四千一百七十五石一斗七升一合。

    南粮本色正耗米四千一百九十三石五斗。驴脚米折银五百三两二钱二分

    一、更名地款项实征租折并九釐,饷银共一百六十九两八钱四分八釐四毫七丝。

    一、《河湖渔课》杂项正扛银共二百一十六两五钱一分九釐四毫零。

    遇闰加银一十六两五钱一分九釐四毫零。班匠见在纳班六十九名,每年征银四十一两四钱。

    咸宁县

    原额田地、山塘上、中下共三千三百五十五顷九十九亩六分三釐。

    载秋粮米一万四百五十八石六斗三升四合,夏税二麦七百四石七斗八合六勺秋粮内带派

    夏税桑二丝八百一十七斤十三两九钱三分三釐。秋粮带派

    三项额征并新加银九千九百五十九两四钱四分七釐二忽零。

    原额《人丁》,实在九千九百九十七丁。

    额征:银二千一百二十一两七钱六分八釐六丝六忽六微。

    地亩九釐,饷银三千二百七十四两三钱七分八釐八毫零。

    以上共银一万五千三百七十七两四钱五分四釐七毫有奇。

    兑军本色正、二耗米二千七百二十二石七斗二升。

    南粮本色正耗米、二千六百二十一石。

    驴脚米折银三百一十四两五钱二分。

    地租、渔课杂项除豁免外,

    共实征:银一千三十四两一钱八分八釐五毫有奇。

    班匠见在纳班五十名,每年征银三十两。《崇阳县》

    原额田地、山塘上、中、下三千二百七顷三十七亩五分六釐三毫。

    实在秋粮米八千六百六十五石六斗一升九合七勺。

    额征并新加银六千三百八十三两七钱一分二釐二毫零。

    夏税二麦八百一十二石六斗一升四合九勺八抄。

    夏税桑二丝九百二十九斤二两七钱五分。秋粮内带派:

    额征:银二百六十一两九钱一分五釐二毫四丝三忽。

    原额实在人丁一万四百四十三丁,新增四十七丁。

    额征并新加银共一千六百九十四两六钱三釐一丝一忽零。

    以上共银一万一千二百二十六两八钱六分八釐八毫三丝六忽零。

    《兑军》本色正二耗米,共二千二百四十四石八斗一升六合。

    南粮本色正耗米、二千二百一十五石。

    《驴脚米折》银二百一十一两三钱四分四釐。“一更名” 地款项租折并九釐饷银共二百三十一两七钱二分七釐四毫五丝。

    一、废藩田地租折并九釐饷银共二百三十二两五钱七釐四毫五丝八忽。

    《班匠》见在纳班四十一名,每年征银四十五两二钱。

    通城县

    原额田地、山塘上、中、下三千九十顷一十三亩七分八釐二毫。

    实在秋粮米、一万二千一百八十二石三斗四升四合

    夏税二麦一千一百四十三石九斗八升一勺。《夏税》桑二丝一千二百四十三斤七两二钱三分三釐三毫三丝。秋粮内带派

    三项额征并新加银,共八千六百六十三两四钱八分九釐六毫有奇。

    原额人丁,除豁免运夫实在九千三十三丁额征,并新加银共一千八百四十二两五钱五釐七毫零。

    地亩九釐,饷银三千七百八十二两九钱三分二釐二毫。

    以上共银一万四千七百四十三两三钱四分一厘三毫零。

    兑军本色正、二耗米三千一百六十二石四斗五升。

    南粮本色正耗米、二千六百二十一石。

    驴脚米折银三百一十四两五钱二分。

    一、更名地款项租折并九釐饷银共二百九两三钱八分四釐一毫。

    班匠见在纳班四十名,每名征银二十三两八钱。

    兴国州

    原额田地、山塘上、中、下五千三百七十八顷五分八釐六毫五丝六忽。

    除“楚府田地另派纳租课外” ,

    实在秋粮米二万八千二百七十六石五斗八升一合六勺有奇。

    额征并新加银二万一千一十六两八钱六分七釐一毫零。

    夏税二麦二百五十一石六斗二升四合六勺。《夏税》桑二丝七百八十五斤十三两五分三釐三毫。秋粮内带派

    额征:银一百三十五两八钱二分七釐八毫八丝五忽。

    原额人丁除豁免运夫外,实存二万八百八十六丁。

    额征并新加银四千一百二十两五钱六釐五毫有奇。

    以上共银三万三千一百五十两一钱五分一毫零。

    兑军本色正、二耗米八千五石五斗六合九勺。南粮本色二耗米七千四百八十五石五斗,驴脚米折银八百九十八两二钱六分。

    一、更名地款项并芦洲租课银共一百七十三两九钱六分一厘八毫二丝。

    一、河湖杂课除减外,实征银一千八两七钱五分六釐三毫零。

    遇闰,加银二百二十二两九钱二分一厘二毫零。

    《班匠》见在纳班九十四名,每年征银五十六两四钱。

    大冶县

    原额田地、山塘上、中下共七千二百二十三顷三亩四分四釐。

    实在秋粮米一万八千四百九十二石八斗八升九合一勺。

    夏税二麦五十二石三斗七升六合。

    夏税桑二丝五百三十四斤一十二两九钱八分六釐四毫。二项秋粮内带派

    三项,共额征“新加银” 一万一千三百四十七两五钱二釐有奇。

    原额人丁除豁免运夫外,实在一万三千五百六十四丁。

    额征并新加银二千九百八十八两四钱四釐八毫有奇。

    地亩九釐,饷银五千六百两三钱五分一厘五毫七丝五忽。

    以上共银一万九千九百三十六两一钱五分八釐八毫零。

    《兑军》本色正二耗米,共五千三百三十二石一斗八升四合。

    《南粮》本色正、耗米,共五千四百五十一石七斗五升。

    驴脚米折银六百五十四两一钱六分八釐。“一《湖洲杂课》正扛” 银三百八十七两三钱五分一厘一丝一忽。

    遇闰,加银七十九两五钱四分四釐六毫八丝三忽。

    《班匠》见在纳班二十八名,每年征银一十六两八钱。

    通山县

    原额田地、山塘上、中下共一千三百一十五顷三十一亩三分七釐九毫一丝。

    实在秋粮米四千八百七十一石一升六合一勺。夏税二麦四石八斗三升七合六勺。

    《夏税》桑二丝一百四十三斤一十三两九钱三分三釐二毫

    三项额征银共四千四百七十三两四钱三分一厘八毫有奇。

    原额人丁,除豁免运夫外,实在四千一百四十四丁。

    额征并新加银共九百一十九两一钱九分七釐八毫有零。

    地亩九釐饷银一千四百九两四钱八分九釐有奇。

    以上共征:银六千八百二两一钱一分九釐七毫有奇。

    “兑军本色正二耗米” 七百七十九石七斗七合五勺。

    南粮本色正耗米、一千一百五十三石二斗五升

    驴脚米折银一百三十八两三钱九分。

    一、更名款项租折并九釐、饷银八十四两九分四釐四毫一丝。

    班匠见在纳班一十名,每年征银六两。

    起运

    户部项下 起运等银十五万三千七百九十一两四钱五分五釐九毫有奇。内原旧“户部” 项下银九万九千三百六十四两九钱一分八釐五毫有奇。

    礼部项下 银七十二两六钱八分九釐七毫有奇。

    工部项下 银一万五千三百二十四两四钱九分四毫有奇。

    光禄寺项下 银六千二百七十四两二钱一分七釐八毫。原旧裁扣俸公等项银一万九千四百五十六两一钱五釐有零。又“筹饷” 案内额外清出民赋银十二两五分五釐有奇。更名租饷银一万三千二百八十九两八釐五毫有奇。采办本色牙茶银四十两。

    存留

    驿站项下 排夫、脚马、红船水手、江济等银二万九千八百六十三两一钱七分七釐有奇。随漕项下 ,随漕浅船并驴脚米折,共银一万七千六百七十二两二钱五分二毫有奇。俸工项下 官俸、役食等银一万八千五百五十二两九钱八分二釐有奇。

    《支给》项下 祭祀等银二千八百三十四两三钱九分七釐有奇。

    一本色 漕粮、四万六千五百二十三石五斗三升六合有零

    南米、三万二千五百四十二石

    《外芦课》项下 芦课洲地一千五百八十四顷一十亩八分一厘九忽有奇。

    应征银二千四百四十六两五钱四分八釐七毫有零。

    武昌府风俗考     府县志合载

    本府。江夏县附郭。

    江邑幅𢄙绵亘百里,当省会冲,租税所入,不足以备一年之储。所仰给者,皆湖南沔汉之所输运,以成都会。其山则为复岭,泽为巨浸,稻田之场十不三四。有田之家亦不躬畎亩,难置产而轻弃业,史称“无千金之家” ,信然。其俗不喜赴公庭,畏见官长,惮于讼事,即市廛之人,不识官府姓。自郡邑而上,藩臬监司及两台制使《吏猭胥》

    役,江邑少有,即有之亦不能因缘为奸。故其民拙于封殖而敦于《诗》《书》,踬于武健而因于仁柔,短于逢迎而优于仕学。《史》所谓“楚俗啙窳偷生,而无积聚” ,盖谓此也。至于商贾之牙侩,丝帛之廛肆,鱼米之市魁,肥其妻子,雄视里闬。下至百家技艺、土木、食工、卜筮、阴阳之属,以及俳优侏儒趋利于阛阓者,又未尝不趾相错,踵相接也。惟江邑淳庞之气,虽以熙来攘往之人杂糅其间,而土俗民风,经百馀年而未变迨?故明万历之季,风气寖薄。往者黉序之儒,治一经外,不问杂学,不理外务,高不见之节,以献身为羞。今则他郡子弟寄籍其中,亦有贽《雁羔》以游,大人,树私援而互相标榜者矣。往者缙绅先生悬车之“后,与乡闾之民不相往来。其有跻膴仕、涉华津者,辄与分庭抗礼,以为志节,然亦不相嫉妒。今则贵贱无分,少长无序,或悦膻而吓腐,城社而神丛” 者矣。大抵江邑之俗,岁时吉凶之礼,家自为政,里自成风。婚姻不计妆奁,葬瘗不计风水。合族多葬先陇,以为美事。祭祀士大夫半用家礼,闾阎多用道释,寒食扫墓,七夕除日祀祖先,大约与各邑同。惟士大夫居官则多尚气节而不苟遇合,孤立而不为党援,居乡则简出而不与公事,其小民则缄讷而不敢干法纪,至今未之或易。迩年以来,忽有市狯乡愚,假冒子衿名色,武断乡曲,把持上官长短。惟在上有采访而芟剔之,去其蟊贼,剪其稂莠,庶乎里有仁风而民多善俗矣。

    武昌县

    《汉书》
    啙窳偷生而无积聚

    《隋志》
    人多劲悍决烈

    《圜册》《五方杂寓》家自为俗。田里小民,惟知务本力农。

    唐崔偃云:“土沃民剽,杂以成俗。”

    《刘清之传》,“计利尚鬼。”

    元许善胜《记》“先进礼乐之风,蔼然茅檐场圃之间。”

    元旦 拜贺,以次设春酒款宾客。

    二月社日 祀新坟

    清明 ,扫旧墓,挂楮钱。男女出郊踏青,环冢而哭。

    四月八日 ,造乌米饭饷亲族,迎大烛供佛。五月午日 ,竞龙舟分东西南街。沿岸分党,以胜负为荣辱。岸或狠斗,水有溺者。俗虽沿古,事颇险悍。

    十七日 ,小儿女悉赴瘟司庙上枷。次日,庙神出游,舁者盛饰去帽,簪五色花,沿街拽茆船,谓之“逐疫。”

    七月十四、五日 ,诸民盛焚楮钱祀先祖,名《盂兰大会》。

    九月九日 ,合家饮茱茰酒,好事者登高。是日造酒,极清冽,久藏不坏,诸家或聚米成之。十二月二十四日 为“小年夜” ,祀灶,扫舍宇。以后随日分羹会族。

    武昌风土乡县不同,大端土地硗确,人民淳厚,火耕水耨,以渔稻为业,多英伟之才。《冠礼》民间尽废,“士大夫子弟学古者间行之。丧礼民间多用释、道,士大夫间行家礼祭礼,岁时告奠,称家有无。至若未冠而先婚,男少而女壮” ,健讼之风日长,并倨之习犹存。惟灵马诸乡所沿习然也。贤者盍亦为中流之砥,则先进礼乐之风,岂不蔼然再易乎。

    嘉鱼县

    古称正直侠烈,后变。而朴素淳雅。居民不远行。商以务农立本为业。士皆知读书尚气节,出以经济为营,处以品谊自厉。故往往出大儒为理学正中,其足以风教天下,载光俎豆者多矣。昌黎之言曰:“风俗与化移易。” 安知今不易于古所云耶?逮入

    皇清。涵濡德化,俗愈淳良。户诵家弦,渐摩仁义浸浸。

    乎,为礼教之邦矣。惟丧祭多用浮屠,岂《楚辞》所云“信鬼而好祀” ,犹为荆楚之遗风欤。

    蒲圻县

    “蒲邑缙绅士庶,人来急公,输将恐后。迩来土著渐滑,里排渐黠,此一变也。且也引分自安,大家不混于齐民,冠盖不齿于仆隶。今则屠沽市侩,觊觎干预公家,伧父杂流,妄窃高冠矩矱,此又一变也。至于先辈典型,其言动举止,斤斤不失尺寸,一有不韪,恐长厚者知。今则笑端方为古拙,以圆熟为快人,又一变也。向” 时脱粟之饭,可奉故人;鹑结之衣,不羞狐貉。今则山珍海错,一宴费中人之产,峨冠博带,衣裳极靡丽之观,亦

    云僭矣,甚至立谈之间,便为痛哭流涕,睚眦小忿,辄逞毒手老拳,已足异矣。更可畏者,惟口可以兴戎,毛间虫亦可伤虎,而况乎聚蚊成雷,三言投杼,信疑忠谤,长此安穷。故楚俗斗悍好胜,而蒲亦渐次改弦。惟在上者仁育而义正之,去其浮邪而一轨于正,则《风斯》善矣。

    咸宁县

    邑旧志云:“民好农诵钓采,俗耻狡伪浮华。” 《郡志》云:“火耕水耨,鱼稻为业。” 人多勇悍决烈,犹有楚之遗风。以故家无殊俗,里有同风。迩来士涉末流,自甘放废本业;束之高阁,胸次一味蓬茅。士习不端,莫此为甚。至于辨等威定,名分一定,莫可易也。明隆、万间,耆老相传,名分贴然。大家世族,虽际中业,犹有善教流风,为中流砥柱。至后间有愚宦,生不分宝玉以厚伯叔,死徒积金帛以饱豪僮,率尔成风,名分安在?

    皇清以来,化被所及,士敦《诗》《礼》,民乐耕桑,以故科第

    蝉联,人文蔚起,彬彬乎为文献之邦矣。

    崇阳县

    立春 ,遐迩趋城,观土牛五色,占水旱。以勾芒神冠占寒燠。市行分及里下,演故事,歌舞为乐。元旦 ,男女长幼夙兴盛服,拜天地祖先,诹历日年神,定方烧香出游,携供具,仿椒酒辛盘之意,谓之出方。儿童鸣爆竹,击钲鼓,谓之闹年。是日不倾水,不洒扫,不与钱物,不形怒。乡人听先鸣鹊声,占养鸡鸭。《荆楚岁时记》云:“爆竹以辟山臊。” 《神鬼经》云:“山臊,鬼名。长一尺馀,一足似人,人犯之则疾,以竹着火,有声则惮而去。” 又俗以爆取庭燎之义。《四民月令》云:“椒是玉衡星,服之耐老,柏酒仙药。” 周处《土物记》云:“辛,所以发五脏之气,不倾水,谓行不遇雨也。”

    正月三日 ,俗谓“送祖日。” 各焚其门钱,开市交易。士大夫家或有至上元者。

    正月五日 ,俗呼牛日以饭饲牛,戒家僮勿鞭詈,重农事之始也。俗云“七人八谷。” 古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帖人于帐,亦此意。此东方朔《占验》也。以日阴晴占植物吉凶。

    十五日 ,各街市放花灯,奥窔皆炳明炬。又制龙灯,环绕衢巷。士民嬉游达旦,粘诗射谜,谓之“打商灯。”

    二月社日 ,四邻合祭本境社神。祭毕,饮其馔,分其胙。农家是日浸早稻,谓之“社种新冢” ,于是日标祭。

    清明 ,人皆祭墓,标纸钱于冢上。士女郊游踏青,家家插柳于门,并戴于鬓。《风俗通》云:“禊后簪金印。” 谓嫩柳也。

    四月八日 ,俗谓浴佛日,各寺以栋米饭供佛,俗谓“乌茶米饭” ,《佛经》名“青精饭。”

    五月五日 ,人家以艾叶、菖蒲悬门户,以禳毒气。小儿以雄黄、朱砂点额,辟邪,斗百草为戏。土人制龙舟竞渡,亲故以角黍腌蛋相馈遗,盛者金花表里如正旦。《齐谐记》:“楚人哀屈平,以竹筒贮米为祭。” 汉长沙人区曲,见屈魂告为龙窃去,改卷箬彩线缠之,以惮蛟龙之类。

    六月六日 ,谓“天贶节” ,农家酒食禳田,祭墦间地土之神。

    七月七夕 ,妇女于月下以彩线穿针,谓之“乞巧。” 《四民月令》:六月六日晒腊肉。七月七日曝书,占天汉出没,卜谷价贵贱。又晒衣亦此日。十五日 谓中元节,具粢醴纸钱祭祖先。诸寺多作盂兰盆会放焰口。

    七月二十六日 ,张乖厓仙游,士民不忍忘德,效《成都》故事,祭于北峰亭。

    八月中秋 ,比户以月饼菱藕相馈遗。至月起,设饼酒于露台,玩月中五色云,谓之《守月华》。又以月之明暗占来岁上元阴晴。

    《九月九日 ,饮茱茰酒,登高赋诗,采菊盈头而归以为乐》

    冬至 ,家以羹饭奉先祖及逮下。

    十二月八日 ,俗称嘉平日,寺僧以果入糜粥,邀檀越食之,谓之腊八粥。俗亦效之。是日食素。二十四日 ,扫屋尘,具香供迎祖先,献馔侑食,以米作饼供灶神。照釜灯曰送灶神。按《礼器》云:“灶神,老妇之祭,尊以瓶,盛以盆。” 又许慎云:“神即祝融也,姓苏名吉利,汉阴子房见灶神祀以黄犬,谓之黄年。” 阴氏世获福,俗盖本于此云。除夕 ,家为神荼郁垒之像贴于门,谓之“门神。” 又悬五色纸钱于门上,贴春联以迎岁。夜静祀祖先,如小年冬至礼。挝鼓鸣爆,为尊者寿。长幼饮至夜分,谓之守岁。少者必揖长者,谓之“辞年。” 是日,挑沙于门,采柏腊梅花,遍插糊纸钱于户。

    考证

    妇女办果肴以待元旦饮,谓之头脑酒。《括地志》云:“桃都山有树,盘屈三千里,下二神,一名郁,一名垒,执索以伺不祥之鬼,遇则杀之。” 今盖效此。三春之月 ,迎傩神演戏。凡傩一夜,醵钱靡费,谓之“还香火。” 是月,市中建春醮祀张巡,其费亦如傩。

    旧志云:“山多田少,土瘠民贫。士大夫鼎盛时,而丧祭之礼,质而不文,舍末务本,俗习雅俭,风俗敦朴。士务《诗》《书》,敦尚廉耻。行冠礼,则男子自十六以上,士大夫之家则具公服,庶民之家则具本等服色,告于庙,父加之冠。缙绅之后承荫者启县君,制与俗同也。婚姻丧祭,有以家礼行者制也,有不尽行家礼者,则陋习” 为之也。至于家各有教,里自成俗,士敦古处,农服先畴,则又在司民牧者有以作兴而鼓舞之,庶乎风移俗易,而相与以有成也。

    通城县

    县居僻处,山多水少,民生其间,资性重厚,甘淡泊,尚礼义。男务耕凿,女攻纺绩,少事商贾,多勤耕读,俗美风淳。故“邑虽弹丸,而民鲜刁悍之风,士多磊落之气。苟由此而振作之,庶乎仁里也。” 《兴国州》。

    楚俗尚气,由来远矣。至兴国踵习太甚,讦讼成风。然终多才人,好读书,亦勤亦俭,而绅衿不事华丽,不履公门,尤见古朴。《地理志》云:“俗尚俭朴,饭稻羹鱼,火耕水耨,蜃蛤不待价而足,瓜果不择地而生。民力本业,士高名节,今无异于古也。但冠礼废,婚失序,葬溺风水,祭用浮屠,妇少蚕织,人习刁讼。” 如此种种弊端,未尽裁革,是不能不望于职司牧者。

    大冶县

    小民务本力农,但梗化不便于治。惟儒者不事浮华,敦尚朴质,可语入道。以考亭门人万正淳表章斯文,士有所向。

    皇清风教所被,弦诵蔼然,缙绅先王清修雅化《彬杉》

    《尚文》:丈夫力田作苦,女工纺绩不蚕,以故服用朴略,民鲜素封,自

    《皇清以来》,类能输将应期,无复异时犷戾之习。苟非

    值大灾祲,似无复忧逋赋矣。惟里役包收之弊未绝,黠者喜讼,尤累善良,奸民乘间以邀利。又且等威莫辨,少长凌竞。则夫分泾渭,明彰瘅革,薄忠良以还淳古,此长民者事也。

    五月十八日 ,俗谓“送瘟日。” 以纸作龙舟,长数丈,上为三闾大夫像,人物数十,皆衣锦绣彩绘冠佩,器用间以银锡,费近百金,送至青龙堤燔之,其盛他处罕此。人言送穷遗制,船以茅,故至今犹谓之“茅船。” 其馀节序风尚与他邑相同。《通山县》。

    元日 曰“上日” ,又曰“新日” ,曰《三始》,曰三元,曰“三朝” ,曰《三微》。其日正旦,设供养,具楮钱,焚香拜天地祖先。

    仲春二月 为如月朔日,曰《中和节》。

    社日 雨曰社翁雨。里谚曰:“社公、社母,不饮旧水。” 又土人以惊蛰日阴晴,占一春晴雨;其十五日花朝曰扑蝶会。

    季春三月 为“疢月” ,又曰“日轨青陆。”

    孟夏四月 为余月,又曰“景风。八日为浴佛节。” 浮屠有乌米饭会,民间各欲饱食,云过歇夏节。仲夏五月 为皋月,童男女以五色线束手腕,云避鬼祟。

    季夏六月 为旦月,曰“烦暑” ,曰“溽暑” ,曰“隆暑。” 伏日曰“三伏,修景” 六日,晒衣曝书。以是日阴晴占“秋成旱潦。”

    孟秋七月 为相月,曰“白商素节。” 中元日祭先祖,七日晒衣帛,十五日焚楮钱,作度亡大会。八月 为壮月,中秋设瓜果玩月。处暑种荞,白露种菜。

    “季秋九月 ” 为“铉月” ,正冬曰“小春” ,月朔曰“阳朔。朔日上冢焚楮袱。”

    仲冬十一月 为“辜月” ,曰《畅月》。

    季冬十二月 为涂月,曰“穷阴。” 又曰“一阳换节。” 二十四日为交年节。

    《旧志》
    称通山县尚刚毅民多朴野风气淳粹民

    俗敦庞,无偷惰淫靡之习。士勤学问,尚气概,敦节行。氓庶戮力本业,重农桑,务勤俭,知孝友。工商贾客辩物价,平交易,息纷争。其他如方技、医巫、百工之属,皆挟其艺术,计功售能于人。“疏财而好义,尚德而黜奸” ,盖人人有士君子之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