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五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一百六十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卷目录

     郧阳府部汇考二

      郧阳府封建考

      郧阳府公署考

      郧阳府学校考

      郧阳府户口考

      郧阳府田赋考

      郧阳府风俗考

      郧阳府祠庙考寺观附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卷

    郧阳府部汇考二

    郧阳府封建考        通志

    上古

    房 :舜有天下,封尧之子丹朱于房,即今房县。商 契佐禹治水有功,舜使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今上津县。契子昭明,传十四世而生成汤。

    郧 ,皋陶之后,子爵。按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计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败郧师于蒲骚。” 后楚灭郧子,封斗辛于郧公。《左传》称郧,即今郧乡。

    麇 ,嬴姓,子爵,国小地狭,处于郧乡。按《鲁文公十年》,楚子、陈侯、郑伯、蔡侯次于厥貉,将伐宋,麇子逃归。十一年楚子伐麇,成大心败于防渚。潘崇复伐麇,至于锡穴。十六年楚大饥,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𫇭贾曰:“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 乃出师。旬有五日,百濮乃罢。杜预云:“麇在郧乡” ,即今郧阳。

    庸 姓,爵未详,即今竹山县。

    北周

    郧国公《韦叔裕 》,《天和五》年封。

    韦国成 孝宽孙

    郧国公杨政道 ,开皇四年,以宗室封。

    郧王《高嗣谦 》,《先天元》年封。

    郧国公张亮 ,太宗时徙封。

    郧国公《殷开山 》,《武德》四年以从征有功,封郧国公。《韦安石 》,《武后神龙》元年封。

    郧国公严震 ,建中三年,以治行封。

    郧国公德钧 ,《魏王廷美》第五子。

    保康荣康王显湍 ,端王第二子。嘉靖六年薨,亡子,国除。

    郧国公廖永忠 ,洪武十三年封。

    郧阳府公署考     府县志合载

    本府

    郧阳府治 在城之西。成化十三年知府吴远建。中为正堂,左为经历司,右为照磨所,为案牍房,为戒石亭,为仪门,为大门。堂之后又为堂、为库,正北为知府宅,山麓设土地祠,东西列各官宅及吏廨。大门内设土地祠,外为申明、旌善二亭,前为古郧,名“邦坊。”

    都察院署 成化十三年都御史原公建。中为正堂,都御史胡宗皋立题名石二于堂东,大宗伯湛若水记之。前为仪门,东土地祠,西抄案房前。大门北为后堂,过前为川堂,西为军器库,后为中厅。寝室、卷篷在寝室后,内厨房在东厢房后。都御史蒋曙建。又书房在中厅西,都御史陈雍建,都御史王以旗重修。二坊大门外西都司官厅,东府厅,南县卫官厅。隆庆四年毁于火,都御史汪道昆檄本府同知韩孜重修,规制视旧益饬焉。自元至正间流逋生变,明始以副都御

    史杨璇巡抚荆襄。未几复乱,都御史项忠平之,遂留抚其地。不数年,流民复聚为患,乃命原公处置,设府县以统理之,都司卫所以控制之。郧之有府,盖自此始也。是时湖广镇守等官,以荆、襄二府山深地广,流民去而复来,乃并敕提督太岳、太和山少监韦贵,兼分守荆襄。先是原公荐监察御史吴道宏,因奉敕巡按湖广,提督八郡军民。事竣,进原公兵部尚书,留道宏按其地。是后,凡有新命,必并敕太和中官知会。嘉靖十年,都御史胡宗皋疏太监王敏之过,自是,中官不干抚治之事,而提督之威望益重矣。

    “分守下荆南道” 署 在府治北,迎恩观西。兵燹后,拆毁,址存,后移住于都察院。

    察院 在都察院东,知府宋豸重修。

    税课司 在府治西一里,设大使一员。

    大丰仓 在府治西后,添设小西门内高冈,今如故。设大使一员。

    阴阳学 ,在府治街南。正术一员。

    医学 在府治街南,正科一员。

    僧纲司 在府治北,都纲一员。

    道纪司 在府治北,道纪一员。

    郧县治 旧在府治西,创自前代元季。明洪武二年,县丞臧晋开设。洪武十年,知县马伯庸重修。成化二年,知县戴琰改建。中为正堂,左为幕府,厅为土地祠,为库,两廊为书吏房,前为戒石亭,又前为仪门。仪门内为狱,前为大门;堂之后为馔堂,为知县宅;堂之西为主簿宅。大门内为典史宅,大门外东西为申明、旌善二亭,明末拆毁无存,今移住于龙门书院,设知县一员、典史一员。

    雷峰岈巡检司 在东北七十里。

    富丰仓 在县治西。知县吕仲彬建,今废。预备仓 在县西。知县戴琰建,今废。

    养济院 在县西。洪武七年,知县马伯庸建。成化七年,知县戴琰徙于县治之西南,久废。今移东城外,为茅屋数间,以蔽风雨。

    外州县

    房县治 在县西南隅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傅六吉于本县旧址刱建正厅。

    三楹,仪门三楹,馔堂一楹,内寝室正房五楹,东西茆房各三楹。七年,知县田蒸髦又于寝室刱楼五楹,馔堂右建书房三楹,仪门前建大门三楹,门屏一座。大门内左为典史宅。正厅两序各建茅屋五楹,为六曹文案房。设知县一员、典史一员。

    察院  “分司  ” 府馆 今俱废。

    板桥山巡检司 ,去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明洪武六年设,后移于博磨坪。今仍于板桥山设巡检一员。

    县仓 今废

    阴阳学 、医学 今俱废。

    僧会司 、道会司 ,今俱废。

    养济院 在县东

    竹山县治 始建于方城山,再迁于上庸河,再迁于今文庙基。洪武十三年,知县郭世贤创于城之西,后又归并房县。二十九年,知县张宗政迁于文庙之右。今因之。康熙四年,知县萧功一修建茅房,俱为贼废。今知县贾待聘复修茅屋数间。其典史宅亦系茅房。设知县一员、典史一员。

    布、按二分司 府馆 ,今俱废

    吉阳关巡检司 ,在县西一百里。巡检一员,今裁。

    县仓  。阴阳学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养济院 以上昔全设,今俱废。

    竹谿县治 ,在城中。康熙四年,知县曹席珍修。茅房一座;因逆谭宏,拆毁无存。十九年,知县徐京陛修建。大堂、仪门、案牍房俱备。设官知县一员、典史一员。

    布政分司 旧址在县治南。

    按察分司 旧址在县治北。

    府馆 旧址在县治东“通惠坊。”

    尹店巡检司 旧在白土关,康熙五年裁。阴阳学 旧在县西街,设训术一员。

    医学 旧在县南街,设训科一员。

    僧会司 、道会司 ,今俱废。

    县仓  、养济院 今俱废。

    保康县治 在岮峪山。康熙四年,知县李粹白以地方初辟,物力不及,权于旧址之上架茅为屋,以蔽风雨。设官知县一员、典史一员。

    布按二分司  府馆

    阴阳学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县仓  养济院 以上昔全设,今俱废。郧西县治 在城中,成化十二年,都御史原杰奏设。中为正厅,东为幕厅,西为库,为路台,左右为六科承发架阁房,前为戒石亭,又前为仪门,又前为县门,即谯楼也。谯楼内为狱亭,北为县宅。幕厅东为主簿宅,又东为典史宅。自后莅兹土者,屡多增修,规制颇备。历兵燹后,城垣屋舍俱平。

    皇清顺治五年,知县贺绳烈权于东南门瓮城内筑

    堡为垣,并借“梓潼庙” 栖之,以蔽风雨。典史无宅,亦借栖于城隍庙中。

    布按二分司  府馆

    阴阳学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县仓   养济院  以上昔全设,今俱废。

    郧阳府学校考        府志

    本府

    郧阳府儒学 “旧为郧县学,在府治东南。洪武间,知县马伯庸刱建。成化二年,知县戴琰重修。十二年置府,升县学为府学。弘治十四年,都御史王鉴之以卑隘弗称,鼎新之,并设乐器、祭器。嘉靖甲申,都御史胡东皋移建于府治之北,后知府黎尧勋又改于府治之西。丙辰年,都御史章焕更迁于东门外,仍展城基环” 绕之,增一门曰“时雨” ,即府学朝门也。中为大成殿,倾圮

    皇清顺治十六年,御史张尚委推官骆士倩重修戟。

    门、“明伦堂” 、“启圣祠” 、“四斋” 、“尊经阁” 、“杏檀亭” 、“博士宅” 、“洙泗亭” 、“时雨堂。” 而棂星门及两庑,则后知府张文星所修也。

    名宦祠 原祀张士逊、戴珊、徐蕃、王宪、张极、王鉴之、沈晖、锺蕃、吴远,今久废。

    乡贤祠 原祀尹吉甫、伯奇、黄香、寇伟、温如玉、赫奕、周之冕,今亦废。

    《郧山》书院 御史于湛建,今废。

    龙门书院 御史黄纪贤建,今借作“县治。” 射圃  、社学  、学田 ,今俱废。

    郧县儒学 旧在县东。成化十三年设府,升为府学。嘉靖十七年,知府许词奏建于县治之西南。中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为戟门,为棂星门,外以屏墙横之。启圣有祠,宰牲有所。右为明伦堂,东西为两斋,曰《进德》、“修业。” 后为教谕宅,为训导宅,左右为号舍,规制宏备。后俱毁。

    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府李灿然重修戟门、棂星门通

    判仇昌祚重修“屏墙” 二坊,毁于火。后知县侯世忠复修之。至于“启圣” 、名宦、乡贤诸祠,以及尊经阁、两庑、东西斋舍,左右号房,则至今废坠,终未修整焉。

    外州县

    房县儒学 旧为州学,在城内东北。洪武八年改州为县,学亦因之。后改迁城东门外。成化七年复迁城内。嘉靖十八年又迁东门外,即今所也。中为大成殿,旁列两庑,前戟门、棂星门。门外泮池,东西号房。屏墙、射圃、明伦堂、居仁、由义两斋,左藏书所,右祭器库。后启圣祠、名宦、乡贤二祠,东西博士宅,后尽废至

    皇清康熙六年,本府通判仇始刱大成殿三间,东西

    庑各一楹。知县雷化龙建明伦堂茆舍三间,而戟门、棂星门、门屏以及名宦、乡贤祠、博士宅则仍未修焉。

    射圃  、学田  、学仓 今俱废。

    社学 本未设立

    竹山县学 旧在县东。洪武三年,知县郭士贤重修,久倾。宣德、正统间重修。成化十一年,以地污下迁于北莲花池,即今所也。中为大成殿,久废。至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萧功一始建茅屋以安木主。又

    废。二十年,知县贾待聘捐赀重修三间。其馀堂殿斋庑、名宦、乡贤祠,俱废未修。

    秋江书院 今废

    射圃  、学田  、学店

    社学 今俱废

    竹谿县学 在县治东,与县连界。成化十二年,都御史原杰檄杨琚等刱建,知县曹熙修之。弘治七年,县令伍夔以卑隘弗称,尽撤其旧而新之,又刱文昌、“乡贤” 二祠。十年,知县曹瑾造龛案祭器,立卧碑。十三年,知县傅亨昌又以号房卑隘,且倾坏,遂拓东辽巷地修焉。嘉靖二十三年,署印同知温汝璋重修。中为大成“殿,旁列两庑。”

    前为戟门,又前为泮池,为棂星门。殿之后为明伦堂,旁列两斋:曰“进德” 、“修业。” 堂之后为敬一亭,右为启圣祠,殿之后为馔堂。戟门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又左为聚奎楼。门内为号房。而教谕宅则在明伦堂之右,训导宅则在馔堂之前。后俱废。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曹席珍建茅殿三间以栖“神主。”

    十三年,贼焚。二十年,知县徐京陛捐赀重修大殿三间,东西两庑。教谕谢加恩修“明伦堂” 一座,其馀门舍庭庑,俱废未修。

    射圃  、社学  、学田

    学仓 今俱废

    保康县学 在县治右。弘治十一年,知县苏惠和建,久废。

    皇清康熙六年,知县李粹白建茅殿三间,贼,又废之。

    二十年,知县金国明重修。

    射圃  、学田  、社学 俱久废。

    郧西县学 在治西南。成化十三年,都御史原杰刱建。中为大成殿,“旁列两庑,前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后为明伦堂,旁列进德、修业两斋、博士两宅。” 弘治八年,知县刘理重修,又刱置泮池于戟门外。十四年,知县王才于棂星门甃石台、刱号房于东庑后,未就,主簿张谊成之。嘉靖九年,知县邵旸建启圣祠于学门内,又建敬一亭于启圣祠前。今俱废,仅存旧址。

    皇清顺治六年,知县贺绳烈于旧址盖茅屋三间,康

    熙二年,李昱重为盖之。七年,祝应晋增修正门、角门,馀俱废,尚未修。

    “博士” 两宅 ,今权寓僧寺。

    社学 在县治西北。成化十五年建。正德元年知县石璇重修,至嘉靖七年全毁。

    学田 无

    学仓 在儒学东,今废。

    郧阳府户口考     府县志合载

    府总

    原额户口人丁二万九千二百八十七丁。今实在人丁五千二十丁。

    原额丁银九千五百九十九两七钱八分。今实征丁银一千六百八十三两七钱。

    郧县

    原额“户口人丁” 九千一百一十六丁。

    额征丁银二千八百三两三钱六分。迄今凋残之后,不及十之二、三。

    《实在人丁》一千三百六十八丁。

    实征丁银七百九十一两五分。

    房县

    原额户口人丁三千七百八十丁。

    今实在人丁三百一十丁。

    原额丁银一千三百四十五两二钱五分有奇,今实征丁银一百一十三两一钱七分有奇。《竹山县》:

    原额《人丁》四千三百七十一丁。

    额征银一千二百八十七两六钱三釐有奇。除逃亡人丁三千九百九十三丁。

    无征银一千一百七十六两三钱二分五釐有奇。

    “见在招抚复业人丁” 三百七十八丁。

    实征银一百一十一两三钱五分七釐有奇。《竹谿县》。

    原额户口人丁二千八百一十丁。

    “《实在》人丁” 二百二十五丁。

    原额丁银一千一百八十一两四钱一分,实征丁银一百三十六两六钱四分有奇。《保康》县:

    原额户口人丁二千四十二丁。

    今实在人丁一百四十一丁。

    原额丁银八百九两九钱三分五釐。

    今实征丁银五十五两九钱二分二釐。

    郧西县

    原额户口人丁七千一百六十八丁。

    内除逃亡实在人丁一千三百零六丁。

    原额丁银二千一百九十六两六钱二分四釐有奇。

    今实征丁银四百九两八钱六釐有奇。

    郧阳府田赋考     府县志合载

    府总

    《原额》、田地、塘四万九千二百六十九顷八亩一分。

    实成熟田、地、塘四千五百一十七顷四亩二分。原额征粮除减免外,实该秋米麦一万二千七百零三石九斗五升三合。

    今实成熟粮二千七百七十四石一斗一升五合。

    原额征条银二万二千一百九十八两六钱六分。

    今实征银四千六百二十五两一钱六分。屯田原额八百九十七顷九亩。今荒熟不一。俱并入襄阳卫管理

    郧县

    《原额》八则田地、共九千六百二十八顷八十七亩五分

    额粮四千三百五石八斗五合。

    额征银五千六百八十七两六钱四分。自凋残之后,不及十之七八。

    今实成熟田地九百六十八顷十亩九分,实成熟粮一千一百八十七石六斗四升八合,实征银二千七十八两七钱九分。

    房县

    原额二十八则田地共四百三十二顷八十四亩。

    今实成熟田地一百三十五顷九十三亩一分。原额粮三千五十一石五斗

    今实在成熟粮五百二十九石二斗三合,原额征银三千二百三两二钱八分。

    今实征银五百五十五两三钱四分有奇。屯田原额一万四千七百七十五亩。今照《新册》入襄阳卫管理。

    竹山县

    原额《六则》田地、六千六百二十四顷三十七亩七分三釐

    科粮一千九百二十六石九斗二升一合有奇,征银二千八百四两九钱二分一厘有奇。除荒芜田地六千四十六顷二十四亩一分二釐

    《无科》粮一千七百三十一石四斗五升有奇,无征银二千五百二十两三钱一分九釐有奇。劝民新垦成熟田地五百七十八顷一十三亩六分一厘。

    科粮一百九十五石五斗一升五合有奇,实征银二百八十四两六钱有奇。

    九釐辽饷额派银六百三十四两四钱九分六釐七毫有奇。

    内除荒芜无征银五百七十两一钱一分七釐有奇。

    实征银六十四两三钱七分九釐有奇。

    屯田原额一百四十二顷四十六亩。今照新册、入襄阳卫管理

    竹谿县

    原额上、中下田地、塘五千六百一十四顷五十二亩八釐。

    今实成熟田地九百五十九顷八亩三分。原额粮一千一百三十七石五升三合。

    今实成熟粮一百六十二石四斗四升八合。原额征银二千九百五十四两八钱五分二釐。今实征银三百三十一两二钱四分

    保康县

    《原额》《六则》田地四百六十二顷一十九亩三分。今实成熟田地、一十九顷三十四亩七分。《原额》粮七百四石四斗二升八合

    今实成熟粮二十七石七斗三升七勺。

    原额征银二千三十五两四钱一分。

    今实征银八十两一钱一分。

    郧西县

    《原额》《七则》田地、二万六千五百六顷二十七亩三分六釐有奇

    今实在成熟田地一千八百二十五顷六十三亩八分九釐有奇。

    《原额》粮二千二百一十二石六斗一合有奇。今实成熟粮三百五十五石五升三合有奇。原额征银五千四百九十二两五钱五分二釐三毫有奇。

    今实征银一千零四两一钱三分五毫有奇。

    郧阳府风俗考     府县志合载

    本府。郧县附郭。

    《范子长记》:“其人劲悍决裂,兼秦晋之俗。”

    陆宣宗《海楼记》:“人民朴野,公庭无事。风俗秀美,泉甘土肥。”

    张舜民诗:“任用无非竹,衣裾尽是麻。”

    《地理志》:“水耕火耨,以渔稻为业。”

    信巫鬼重淫祠

    郧介荆、襄之间,据江汉上游,万山盘亘,其刀耕火种,易动难戢。盖楚之轻剽,秦之强悍,兼而有之。

    《方舆胜览》。“男子烧畬为田,妇人绩麻为布,以给衣食。”

    旧志:民多秦音,俗尚楚歌,男耕女织,有古淳朴风。但信鬼不药,惟知务农。渐因流寓鳞集,以至风俗侈靡。自创府以来,衣冠辐辏,礼乐兴行,士风因之丕变。

    四封之内,依山而居,编竹缉茅,以代陶瓦;男妇插秧,击鼓而歌。悉力耕山,野无旷土。暇则负笼采樵,络绎于道。四方流移杂处,淳漓相半。江汉之间,金锡之穴,流移之所聚,形势之最盛。吴誉闻志,山多土薄,俗俭民淳。力耕桑而鄙贩鬻,右质愿而耻不义;士彬彬向学,女修织纴班白不负戴;丧祭宴会,不僭不滥;民跼蹐奉法。词讼亦无深文弄智,案牍清简。盖褒然有古之风焉。

    陕西之民五,江西之民四,德、黄、吴、蜀、山东、河南之民二,土著之民二,皆各以其俗为俗焉。房县:

    自战国时,更秦属楚,故其民兼秦楚之俗,舟车不通,专事担负,俗尚淳朴,士亦向学。《竹山县》

    《旧志》:“俗尚俭朴,颇知礼义。男务耕读,女勤织纴,婚姻择阀阅,疾病事巫鬼,栽种击鼓讴歌,卜葬信风水,器用服食悉如制。”

    竹谿县

    民多秦音,俗尚《楚歌》,信鬼而尚巫,务农而少学。依山而居,绩麻而衣,烧畬而田,栽种击鼓讴歌,出入负背筐筥。迩来风气渐开,人文始著,咸知敦本积学,儒风日盛。

    保康县

    “地险土瘠,垦山为田。有疾者好巫鬼,不平者好争讼,丧葬不用浮屠。” 迩来朴而秀,野而文,豪杰慕义之辈,如日之升矣。

    郧西县

    《邑旧志》:“人民朴野,多秦音,好《楚歌》,劲悍决裂,力耕勤绩,四方寓处,淳梗相半。迩则人知向学,科目渐盛。”

    郧阳府祠庙考     府县志合载

    本府。郧县附郭。

    山川坛 在城东三里

    社稷坛 在府城西

    郡厉坛 距城东北二里。

    城隍庙 在城北半里

    关夫子庙 有四

    东岳庙 在城北

    县城隍庙 在县北

    八蜡庙 在三元宫西

    萧公庙 去治东八里

    五显庙 去治东五十步,今废。

    “广施庙 ” ,先在武阳金冈山,夜移于河南各家,牛皆汗,皆神借牛力。

    原吴二公祠 今废

    三皇祠 在县治后

    房县

    山川坛 在城南

    社稷坛 在城西北

    邑厉坛 在城北

    城隍庙 在治东

    关王庙 ,去城外二里。

    三官庙 在治西

    东岳庙 在治东

    诸葛庙 今废

    潵澥龙王庙 在县治内。白马庙 白马害稼,建庙祀之。

    泰山庙 去县东北八里。

    西岳庙 ,去县西北四里。

    萧王行祠 今废

    “崇祀” 祠 祀费长房。

    “尹吉甫祠 ” 、黄香祠 俱在县治内。

    竹山县

    山川坛 在城西

    社稷坛 在治东

    邑厉坛 在县北

    二郎庙  。城隍庙  。关王庙。

    三官庙  。龙王庙  。《水府庙》。

    玉皇庙  。五显庙  。东岳庙。

    祖师庙  、“大华行祠 ” 、“三教堂。”

    竹谿县

    山川坛 在县南

    社稷坛 在县西

    邑厉坛 在城北

    城隍庙 :知县曹席珍建,茅屋三间。

    三官庙  。东岳庙  。水府庙。

    关王庙  、嘉祐太子庙。

    罗圈岩山庙  、原公祠。

    文昌祠 :以上俱旧设,今废。

    保康县

    山川坛 在城南

    社稷坛 在城西

    邑厉坛 在县北

    城隍庙 :今建茅屋三间。

    水府庙 :“在城内。”

    歇马庙 相传关公曾歇马于此。

    济渎庙 在县南。知县潘可贤祷雨于此,有应额“雨旸” 时若。今废。

    洞庭庙 在县北,今废。

    东岳庙  。真武庙  。玉皇庙。

    关王庙 :以上诸庙今俱废。

    郧西县

    山川坛 在城西

    社稷坛 在西门外

    邑厉坛 在城北

    城隍庙 在县西

    萧公庙 在西门内

    原公祠 在学东

    忠烈祠 赠左参朱褒,废。

    寺观附

    本府。郧县附郭。

    兴福寺 ,在城西,都御史原公改为“僧纲寺。” 法华寺 ,去县东五里。弘治中,郧指挥康勇修。圆通寺 。去县南四十里。

    武阳寺 在县西北二十里。

    松林寺 去县西五十里。

    二龙寺 去县西三十里。

    石佛寺 去县西十里

    狗冢寺 去治南七十里。

    观音寺 去治东二里

    清禅寺 去治东九十里,有诗刻石。现存堰沟寺 、普安寺 ,俱在境内。

    狗陪寺 在县治前

    白鹤观 在城内

    迎恩观 ,旧为“唐德观” ,都御史沈晖祝釐于斯,增拓之,奏请,敕赐今名。

    药术观 在县西,今废。

    回龙观 去治南七里

    三元宫 ,去县北三里。

    玉皇阁 去县西二里

    房县

    观音寺 去县西三百里。

    圣水寺 去治西北五里。

    皇庆寺 去治西二十里。

    停舟寺 去治东北一百里。

    双泉寺 去治北一百八十里。

    天池寺 去治北一百三十里。

    松柏寺 :去治西北三十五里。

    石门寺 去治南十里

    大悲寺 去治南一百五十里。

    白云寺 ,去治西北一百八十里。

    中峰寺 去治西北二十里。

    龙门寺 ,去县东三里,碑存。

    湖溪寺 去县西北三十五里。

    马岩寺 去县西一百里。

    十佛寺 ,去县西七十里。

    玩月寺 ,去县西四十里。

    志公寺 去县西北十五里,碑存。

    龙泉寺 ,去县东北一百里。

    米罗寺 去县西南三百里。

    佛图寺 去县西六十里。

    毗卢寺 ,去县东一百五十里。

    秀池寺 ,去县西南一百里,懒读祖师修禅处。马进寺 ,去县东北一百里。

    长滩寺 ,去县西北一百里。

    白马寺 ,去县东北一百里。

    仙官寺 去县西北四十里,陈抟修炼处。净莲寺 ,去县西南二百里。

    衣钵寺 ,去县西北一百八十里。

    地藏寺 ,去县西南二百里。

    华严寺 ,去县西南一百里。

    水陆寺 去县西北八十里。

    紫规寺 ,去县西南二百五十里。

    弥陀寺 ,去县东北六十里。

    宝林寺 ,去县东一百里。

    惠感寺 去县西一里

    龙兴寺 ,去县西北一百里。

    文昌观 ,去县一百十五里。

    望仙观 ,去县西四十里。

    玉皇观 ,去县东南五里。

    云台观 ,去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白鹤观 ,去县南一里。

    药水观 ,去县西北十五里。

    四圣殿 去县西北四里。

    朝天庵 去县东八十里。

    古洞庵 去县西八里

    天池庵 去县西二里

    竹山县

    大梵寺 去县治东一百步。

    白云寺 ,去县南五十里。

    鳌鱼寺 去县西南二十里。

    盘龙寺 去县南五里

    天坪寺 去县南二十五里。

    法华寺 ,去县北二十里。

    塔院寺 去县东北六十里。

    龙泉寺 在县治内

    华严寺 ,去县北一百四十里。

    禅定寺 ,去县北一百六十里。

    东岩寺 ,去县北一百三十里。

    圣水寺 去县西北八十里。

    朝阳寺 ,去县西北三百里。

    隆兴寺 ,去县西一百八十里。

    石佛寺 去县西南五十里。

    宝林寺 ,去县西一百五十里。

    罗汉寺 ,去县南一百五十里。

    善缘寺 ,去县西六十里。

    宝池寺 ,去县南一百里。

    圆通寺 ,去县西南五十里。

    白莲寺 ,去县北一百里。

    报恩寺 ,去县东七十里。

    宝林寺 去县东八十里。

    禅定寺 ,去县西南三百里。

    地藏寺 ,去县北二十五里。

    洪福寺 去县南五十里。

    停舟寺 去县北一百里。

    香山寺 ,去县北一百一十里。

    观音寺 在县内

    保丰寺 去县西九十里。

    清凉寺 ,去县北六十里。

    真庆观 ,去县北一里。

    玉皇观 二所

    元妙观 去县南二十里。

    兴隆观 ,去县西六十里。

    团山观 二所

    回龙观 ,去县西五里。

    重兴观 ,去县西九十里。

    圣水观 ,去县南一百里。

    龙池观 ,去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狮子观 ,去县北一百八十里。

    迎风观 ,去县北四十里。

    白云观 ,去县南七十里。

    祖师观 二所

    大悲庵 去县南二十里。

    圆觉庵 在县东北

    维摩庵 去县南七十里。

    明月庵 去县西北一百八十里。

    天池庵 去县东三里

    弥陀庵 去县西十五里。

    观音庵 去县南三十里。

    考证

    善庵堂 去县西南一百五步。

    竹溪县

    庆登寺 在县东

    西寺 去县西二里

    白云寺 ,去县东十五里。

    莲花寺 去县西十五里。

    禅定寺 ,去县西南一百五十里。

    华严寺 ,去县西北一百五十里。

    普济寺 ,去县西南一百四十里。

    弥陀寺 ,去县西南五十里。

    独松寺 ,去县北三十五里。

    青山寺 去县西四十里。

    香山寺 去县西七十里。

    观音寺 去县西五十里。

    元和观 ,去县西三里。

    龙山观 去县东二里

    兴隆观 去县东一里

    青华观 ,去县西七十里。

    云峰观 ,去县西南三十里。

    雪山观 ,去县西七十里。

    淡山观 :去县南九十里。

    保康县

    龙兴寺 去县东七十里。

    观音寺 ,去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北峰寺 ,去县南一百五十里。

    普光寺 ,去县东一百里。

    乾兴寺 ,去县南五十里。

    行香寺 ,去县北五十里。

    楞严寺 ,去县一百里。

    兴圣寺 去县西五十里。

    古佛寺 在县北五十里。

    禅𥙿寺 ,去县北二十里。华严寺 ,去县八十里。

    朝阳寺 ,去县一百里。

    兴隆寺 ,去县八十里。

    幽静寺 去县北一里

    铁佛寺 ,去县六十里。

    佑圣观 在县治内

    白云观 ,去县七十里。

    迎仙观 去县五里

    马须岭观 去县东七十里。

    祖师观 ,去县南二十里。

    明兴观 在东门外,祝釐之所。

    松庵 去县七十里

    郧西县

    永庆寺 在县东,祝釐之所。

    乾兴寺 去治北五里

    万寿寺 去治西北四十里。

    清净寺 去治西北六十里。

    普福寺 去治北二十里。

    九龙寺 去治北五十里。

    正仁寺 去治东南五十里。

    兴胜寺 去治西南八十里。

    清明寺 在东关

    清洁寺 在南关

    龙泉寺 去治东南四十里。

    大宁寺 去治西六十里。

    圣水寺 :去治东北七十里。

    盘龙寺 去治南一百二十里。

    天寿寺 ,去治南一百二十里。

    云峰寺 在县治内

    悬钟观 ,在悬鼓岩下。

    弥陀观 在北门外

    云台观 ,去治东南三十五里。

    仁威观 ,去治西北十里。

    清龙观 在治内

    天池庵 去县西南四里。

    观音堂 去县西南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