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百二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二卷目录

     长沙府部汇考二

      长沙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二卷

    长沙府部汇考二

    长沙府山川考一    府县志合载

    本府。长沙县附郭。

    大富山 在县北七里,一名“罗洋山。” 峰峦秀拔,江水萦带,邑之胜境也。

    石宝山 ,在县北二十里,一名鹅羊山,成少卿升仙处。《七十二福地》之第二十二山,石如鹅羊,故名。

    麻潭山 :在县北五十里。形家穪。芦花鞭。先贤杨方伯公墓地。

    智度山 在县北五十里。高数百丈,环二百馀里,众山罗列,独黑石峰最高,唐将军刘度居之。云母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山土紫色,内含云母。《列仙传》曰:“长沙云母,服之长生。” 《水经》云:湘水又北迳铜官山,亦谓之云母山也。唐刘文房诗:“云母映溪水,溪流知几春。深藏五陵客,时过洞庭人。”

    古华山 ,在县东锦绣乡。上有井,葛仙炼丹之所。

    谷山 ,在县西七十里。山有灵谷,下有龙潭,祷祠辄应。古传有石色淡青,有纹如乱丝,扣之无声,发墨有光,大约与庐山青石砚同。

    书堂山 在县北五十里。唐欧阳询读书处。乌山 在县西新阳乡。四时有乌哺其上,故名。铜官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旧传楚王马殷铸钱处。

    雷鸣山 在县东,铁祖师修道处。

    影珠山 在县东雾阳乡。山顶有井,其影如珠。灌潭山 在县东。周野庵得道处。

    青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雾阳乡。其山四季常青,故名。山下有寺名“国清。” 有泉名月泓。

    天井山 ,在县东锦绣乡。山上有井水下流,四时不绝。

    紫薇山 在县北二里。即开福寺山名。

    尖山 在长善界,距湘江十五里。巍然一峰,秀出天表,亦名圭峰。宋毕田诗:“圭镌碧玉镇南服,字耸黄金插半天。”

    仙女岭 在城北四十里,初名绍隆山。宋末遇旱,乡民迎洞庭考烈灵神祀于此,祷雨有应,改今名。

    “黑石峰 ” ,在智度山中。唐将刘度居之。

    鸡冠石 在县北二十里江滨,石形似鸡冠而高耸。

    骆驼嘴 在县北十里府县下臂。谚云:“骆驼嘴圆,《长沙出状元》。”

    湘江 在县西,环城而下。湘者,相也,言有所合也。长沙旧名临湘县本此。三湘者,潇、湘、蒸湘、沅、湘也。后人谓湘乡、湘潭、湘阴者非。湘水发源自全州,潇水发源道州,蒸水发源衡州,蒸水自全而下至永州,潇水出与湘水合,曰潇湘;至衡州,蒸水出与湘水合,曰蒸湘。三水汇流,自西入长沙,绕东而下,至湘阴,沅水出与湘水合,曰沅、湘,达于洞庭。沅、湘在长沙以下,经长沙者,潇、蒸二水耳。以湘江名潭者是也。以潇湘名潭,则遗蒸湘矣。《记》云:“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石子如樗蒱,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似朝霞。” 浏渭水 ,在县北五里,源出大沩山,有大小二溪,合流经浏阳县,前名浏水,西名渭水,俱西流经涝塘河达大江。

    倒流洪水 在县北,合涝塘水渡浏、渭三水,出湘江,有洲拦水,激而上流至白泥厂。星家谓“长沙水口有逆流” ,极贵之征也。

    《穿水 伏流》曰穿:一东流莲花桥,一西流大西门,一西流草场门。

    《漏水 》平地涌泉曰“漏。” 一从流水桥下出,一从潮宗门出,一从通货门下侧出。

    新康河 在县西北五十里。源自宁乡沩水,由玉潭江历善化注于湘。杜少陵有《北风》诗,自注云:“新康江口,信宿方行。”

    水渡河 在县北三十里,源有三,一自潦浒市,一自古华山,一自影珠山,合为大溪,由涝塘河

    考证

    出。明嘉靖间,监生陈时中良辅捐银造桥,九空,今废。

    乔河口 在县西北,通益阳,宋刘洪讨盗刘花三于此。

    坝子头河 在通货门外西北。

    “碧浪湖 ” 即开福寺后黑罗塘。

    杨家湖 。黄道湖 。鹅羊湖 。《大塞湖》。

    “浣家湖 。” 月池湖 。《巴茅》湖 。《板石湖》。

    朱家湖 、大源湖 、马场湖 、史家湖。

    松林湖 。石家湖 。苏廖湖 。清水湖。

    杨柳湖 、泉坑湖 、齐家湖 、顺头湖。

    唐家湖 、李家湖 、南渡湖 、大小鹤湖。龙洲 在县北五里,上有水府庙。

    铜官渚 在县西北六十里。“铜官” ,一作铜棺。《湘中记》云:“程普、关羽分界于此,共铸铜棺为誓。相侵者以铜棺贮之。” 杜子美有《铜棺守风》诗。靖港 ,在县西北,通宁乡水。唐李靖讨萧铣,驻兵于此。

    汲湾 驿步门外为“中汲湾” ,朝宗门外为“下汲湾。”

    金紫湾 在县北三十里。有坳风,舟人于此落蓬,乃过湖。

    明月池 世传池在长沙星下,虽旱不涸。宋政和中,命取醴陵明月石置池上,因名。

    鸳鸯井 在北门外二里县学后。清冽甘美,汲者如市。昔有阴谋风水盗葬井边者,其水即污;觉而掘之如故。诚龙之津、泉之醴也。

    彭家井 在北门外墙下。

    三眼井 在新开门内

    龙门泉 ,在智度山顶。内有龙居之,祷雨辄应。“月泓泉 ” ,在雾阳乡青山。

    锅底塘 :在小吴门内。

    善化县

    岳麓山 在县西南岳之足,七十二峰之一也。时有风云,知其必雨。又名“灵麓。” 自古渡登峰,夹径乔木,泉涧盘绕,诸峰叠秀,俯瞰湘江,顶有禹王碑。下有岳麓书院、岳麓寺、《北海碑》、讲经台、抱黄洞、苍筤谷、白鹤泉、清风峡。峰有云麓宫。岩前一石方丈馀,平如掌,构亭其上,人于此望拜南岳,名“拜岳石” ,一名“飞来石。” 临江对郡,最为佳胜。云盖山 在县西三十里。峰峦秀丽,望之如盖,一名“灵盖。” 上有寺。有虎溪、蛇井、白云关。宋析彦质《诗》云:“昔年建立依蛇井,今日流通赖虎溪。” 观音山 在县西十五里,上有寺。

    华林山 在县西六十里。山林耸秀,下有龙潭,善觉禅师证觉处。

    神通山 在县十六都。圆明祖师得道处。搴旗山 ,在县南三里,临大江。汉樊哙于此搴旗会兵。

    锡山 在县南三里。唐王钖隐此。下有龙潭。伏龙山 在县东五十里。宋张栻有诗,今无考。天马山 在县西,嵬然如马,居岳麓右者为大天马,左者为小天马。

    玉屏山 在县西,乃岳麓支山。昔人题云:“玉屏山外一峰青。”

    “天台山 ” ,即双枫寺,彭祖师修道处。

    凤凰山 在县南十五里。

    杨梅山 在县南十五里。

    关山 ,在县东四十五里。叠峰峭拔如城壁,中道仅通一车。唐末,邓处纳遣蒋勖于此拒刘建锋,后马武亦尝戍此。

    昭山 在县南五十里。绝岭而奔,秀起湘岸。亭然翠立,怪石磅礡,异木层阴,微露岩崿,而无倾落之势。舟过其下,隐隐见岩牖石窗,窥攀莫及,洵异境也。旧载湘谭县,误。又《记》云:“楚昭王南征不返,溺死于此,故名。”

    龟峰山 在县三十三都,袁祖师得道处。俗传上有肉身。

    嵇架山 在县西七十里。上有田数亩,仰天小湖,旱不涸,有丹炉遗址。昔嵇真人宅,今为观。金盘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山高逼空,一峰特出,四围环捧如盘。

    青旗山 ,在县南十里,以形名。

    宝盖山 在县八都

    乌山 在县西二十里

    谷山 在县西十七都

    妙高峰 即高峰寺。高耸云表,江流环带,诸山屏列,此城南第一奇观。山下即南轩城南书院,年久颓废。嘉靖末,推官翟台于寺后高阜重建,寻废。

    云麓峰 在岳麓,右如覆釜,南望衡山。

    金盆岭 在县南五里。周环如盆山。峻曰岭。豹子岭, 在县南十五里。

    歇马岭 在县东南二十里。府县来龙

    峨嵋岭 在县东五里,俗名“阿弥。”

    仙女岭 在县西七十里。宋麻田七姊妹修炼处。

    洞门岭 在县西六十里。

    白石冈 在龙头铺,为府、县来龙。

    金牛冈 在县西。《湘中记》云:汉武时,有一田父牵赤牛,告渔人欲渡江。渔人云:“‘船小岂能胜牛’。田父云:‘但相容,不重君船’。于是人牛俱上。及半江,牛粪于船,田父曰:‘以此相赠’。” 既渡,渔人怒其污船,以桡拨粪,弃水欲尽,方觉是金。讶其神异,乃蹑之,见人牛俱入岭,随而掘之,莫能及也。因其所掘,故名。

    “抱黄洞 ” ,在岳麓山万寿宫后。先有道家者流以修炼居此,因名。晋有蟒患,陶侃除之。

    桃花洞 府县来龙。一在十六都。

    龙洞 ,在县西四十里,两山相围,中有深潭。苍筤谷 在岳麓山下,宋仙巢先生锺尚书闲居处。有“吹香亭” ,宋理宗题额。

    琮琤谷 在县城南。张南轩书院即高峰寺。清风峡 在岳麓寺前,双峰相夹,中有平地,纵横十馀丈,云烟载目。当溽暑峕,清风徐来,人多憩息。旧有桥亭,今废。

    西屿 在岳麓书院右

    拜岳石 在岳麓山右,有石方二丈馀,俗呼“飞来石” ,于此望拜南岳。旧有亭在上,今颓。

    浦石 旧名黑石,在湘江东南岸边,高三、四丈,如狮形。上一大石如狮头,翘首昂立。相传无心,推之即动。下有深潭,渔人时从此设祭。明壬午仲夏,司李蔡忠宪公江门有事湘中,郡人冯一第、尹长民、吴愗、郭金台载酒候别,因登石上,各拟一名易之。峕杨德远读书南湖,过而蓍焉,得“郭子浦” 字,遂各赋诗纪事。

    观音石 在县观音港内,长二丈,立江中,俨如观音。邑人甯期选又复加庄严,覆以亭,今废。“铺石 ” 在湘江西,近岸有巨石数片,细白平坦如铺毡,耸出水中,渔人群憩于上。

    《石子 》大如樗蒱,在江水中。

    “白沙 ” 在三洲河下一带。

    “赤岸 ” 在江东山子尾一带。

    湘江 在县西,环城而下,源出广西兴安海阳山,至分水岭分为二,北流曰湘,谓由灵渠与永州潇水相会合也。曰潇湘,至衡合蒸水,曰蒸湘,至沅合沅水,曰沅湘。《湘中记》云:“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石子如樗蒱,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似朝霞。”

    靳江 在县西二十里。一名瓦官水口。从湘乡万载塘来,经宁乡麻山,过楚大夫靳尚墓前,出湘江。《水经》曰:“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 ,湘浦也。又迳瓦官西湘洲,商舟之所次也。东对长沙郡县,因以为别号。

    梁栈河 在县西七十里。源自湘乡、宁乡来,水泛可通竹木米谷,小舟由新康入于湘。

    《穿水 》从城内东至善化县学前,向城左出,至西湖桥入江。一在旧南门出,一在府学右出,一在普庵桥出。

    漏水 一在灵官渡,一在小西门,一在上塔桥。锡山潭 水之勾而覃者曰“潭。” 在县南三里,俗名老龙潭。水溢则通湘江,分清浊,涸则清如镜。上有龙王祠,祷雨多应。旁有五色土。

    “莲花潭 ” ,在湘江橘洲边,深不可测,有莲花出水面,香浮袭人。

    泉水潭 ,在县西七十里。广袤三亩,清深不测。下有龙穴,盛暑寒气逼人,雩即应,乃嵇架山“潜龙别室。”

    昭潭 在县南五十里昭山下。水澄如墨,深不可测,亦谓之湘洲潭。《寰宇记》:“楚昭不返处。” 或曰宋许旌阳斩蛟贾宅成潭,即此。

    黑石潭 在湘江东岸上有奇石,深不可测。大石潭 ,在县西,可通舟楫。

    善化港 ,在县东三十五里。水出榔梨市,合浏水。

    南湖港 水之窄而长流者曰港。县南三里近大江,水源二十里,内河聚舟,但所容不多,肯开浚深广,商舟鳞集,长沙之大利也。申详载《水利志》内。

    溁湾港 在县西五里。可通舟。观音港 :在县西三十里。

    “之” 字港 :在县西南。源从宁乡道林公馆来由。

    靳江出

    任陂港 :在县西三十里。

    小埠港 :在县东六十里。

    东狮港 :在县东北五十里。

    橘洲 沙石圞水面而起曰洲。县西湘江中,上多美橘。洲尾有水陆寺、拱极楼,亦长沙胜概。夏月水泛,惟橘洲不没。谚云:“昭潭无底橘洲浮” ,杜少陵诗“乔口橘洲风浪促” ,即此地也。

    中洲 即泥洲

    上洲 即直洲

    誓洲 、白小洲 俱在县西湘江中。三洲宏敞平衍,旧有人家百馀,望之如带,实不相连。故《长沙谶》云:“三洲连,出状元。”

    莪洲 在县西十里。旧载“湘潭” ,误。

    石瀬 ,清风峡下,泉流触石有声。白鹤泉 ,岳麓山清风峡上,泉出岩石中,仅一勺许,最甘冽。相传尝有白鹤飞止其上,故名。石刻有“白鹤泉” 三字。古建有亭榭,今废。俗指观音阁后者,非。

    “太乙泉 ” ,在太乙寺后,泉出山岩,清洁可爱。“洗药池 ” ,在太乙寺中,太乙真人洗药处。“曲水池 ” ,在岳麓书院。

    “九龙池 ” ,在太乙寺后。

    黄香井 在府左孝顺坊,黄香取水养亲处。文渊井 在旧南门外,深三尺许,清冽不竭。白沙井 在县东南二里。府来龙边井仅尺许,清香甘美,不溢不竭,长沙第一泉。明末,泉分为二出,遂缓。

    鸳鸯井 :在县治后。一井二孔,四时清洁。洗胭脂得此水,其色鲜明。

    贾太傅井 ,本祠内。《荆州记》云:“湘州南寺之东,贾谊宅,有井,水最深,上敛下大,状似壶,即谊所穿井也。” 《寰宇记》亦云:“谊有井,上圆下方。” 成化中,知府钱澍复浚。

    冷淘井 在城西门内,水至冷,傍有祠。

    陶公井 在公庙右

    双枫寺井 ,岁旱,祷雨有应。

    《梅堤 》“柳堤 ” 在岳麓书院前。

    陆公堤 在县南黑石铺前。明万历中,知县陆南阳筑以障江水,便行人,避田潦。

    《濴湾堤 》,郡人王重冠筑。

    湘潭县

    晓霞山 在县南七十里。山高耸朝东,每晓日升荡,霞彩炫明。元姜天麟筑室讲学其上。螃蟹山 在县南隔江岸一里。其形如蟹,相传汉将军卫青南征驻兵处。

    金紫山 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每朝乌升荡,冈峦黯然,而此山辉辉弄影,赭如冶金,故名。一名“凤栖山。”

    石鳍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回波捍流,其形如鱼也。

    龙王山 一名隐山,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山顶有湫,下有池,世传神龙所居也。唐开元僧密师北游,经此山,见浮菜随涧水出,流入幽处,有茅庵,老僧居焉。参问久之,僧不答。夜半火其庵,遁去。留诗石壁云:“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平生穿凿不相干。” 故后人又名为“隐山。” 因菜叶之事,又建“流叶桥。” 石马山 在县南五十里,一名“小浅山” ,石高十丈如马。

    银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山石晃白如银。五顶山 在县西七十里。顶有五峰,故名。历山 在县南二百里。相传舜南巡,曾历此。陶公山 在县西南七里。晋陶侃卜居于此。下有石,曰锦石,亦曰马蹄石,侃钓石也。有二亭,曰望岳,曰“钓鱼。” 今俱废。

    龙崖山 旧名龙回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其山妍秀,下有龙窟深湛,一泓水,不溢不竭,入窟中不知其出处。山上有许真君祠,中存铁钟,上铸宋端平三年丙申十二月,道者周道修置。壶山 在县东三十里,顶有巨石如壶。

    龙安山 一名仙女山,在县西四十里,上有仙女洞。相传宋理宗峕,有老妪携其女及妇陟东桃岭,见巨桃如瓜,啖之,遂得道。居新安,后皆仙去,土人为庙祀之。

    黄龙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群峰崒然,联亘相附。黄,象色也。龙者,其蜿蜒夭矫如龙也。盖邑治祖山也。顶有古庙,旱祷辄应。下有金峰寺,今尚存。

    马山 ,在县东三十里。截江而起,仄立万仞,仰抱湘流,森秀如画,盖邑之华表山也,因其下有

    昭潭,故又名《昭山》。

    昌山 在县西南一百里。山周四十里,巍峨巀嶪,与衡岳敌。峰峦属于左右,中若屏障。其上有雷祖庙,每旱祷于神辄应,所谓昌福祠者是也。彝坚《志略》云:“多筱簜花,结实,每石得米五斗。” 宋庆元间,粒米腾贵,民赖以饲,向雷祖庙祷之,始获。而今无之矣。

    明月山 ,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足跨攸县界,高耸奇丽,土人置祠祀其巅。

    韶山 ,在县西八十里,联上湘西宁界,苍莽无际,世传大舜南巡,道经此山作乐。又传韶氏女升仙,有凤衔书而去,因其上置凤音亭。

    石龙山 在县西南百馀里,近衡山湘乡界。其形妍秀,有石觺觺,昂然山㕒,望之如龙首。宋进士廖宋民读书于此,又传隐士李半村亦乐其幽居之。

    乌台山 在县西四十里。其山高耸凝立,上有石台,屹然一邑之镇也。

    大兴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上具谭真人像。西上为石洪山,若砥柱屹于中流。《形家》云:“亦县治之案山也。”

    大安山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其山高秀,上有谭真人庙,旱祷必应。

    金霞山 在县南四十里。尖峦特立,与县治对。朝光雨霁,灿若霞蒸。盖县治之文峰也。

    南谷山 ,在县北四十里。远若屏障,近如狮伏。山隈旧有青阳观,今存。

    东雾山 在县西百馀里,与昌山对。群峰联衍,溪洞窅然。古有东雾庵,其都陈氏世居之。凤凰山 去县百七十里,居衡、醴、攸四邑之界,周百馀里。顶蓄灵泉,旁分四迳,以达四邑。奥衍苍莽,时起非常。明末刘荒保、黄朝宣、郑斯爱负险为寇,赖重兵治之始宁。思患预防,不可不以前事为鉴也。

    鹅管山 ,在白鹿潭。常奉真《湘潭记》云:“鹅管山霜可染紫,白鹿潭露可染红,为天下冠。” 惜无人知者,今俱不可考。

    琵琶峰 ,在县南一百里,与祝融峰相望,《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形似琵琶。

    石围峰 刘长卿《湘中纪行》赋有诗。

    玉几峰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当衡山界。盘势屈曲,环抱如几。

    芙蓉峰 在县南一百里。山姿韶媚,状如芙蓉。草衣岩 在县西一百里,岩如月轮。五代周峕,蜀僧奉初,结草为衣,居山岩中,后人建禅寺。宋张天觉诗云:“古人一悟便心安,计较何须有百般。了得草衣岩下事,任他摩袖与金襕。” 考其寺与诗,皆灭去久矣。王岱《记》云:“寺在大罗山旁,有岩如夏屋,僧傍岩而居,寺址尚存。” 《李志》以为玉几山者,非也。按《古志》,玉几在县南,而草衣在县西大罗西偏,则岱之言是也。

    燕子岩 ,在县西南一百馀里。岩空一穴,常有群燕巢于穴中。

    鹞子岩 ,在县东二十五里,临于大河之涯。上有石穴,吞吐云烟。

    涓水 在县西南十五里。源自南岳山,北合数溪,流至本县龙口,东流入湘江。

    涟水 ,在县西南十五里。源发邵阳龙山,合本县石潭、云湖二水入湘江。

    易俗河 在县西二十里。源发涓水,出衡山之阴,与青山碧泉合流入湘江。因其傍有易俗乡,故名“易俗河。”

    湘乡河 在县西十五里。源发涟水,出邵阳县之龙山、安化之珍琏山,经湘乡下流合本县石潭、云湖二水入湘江。因其水自湘乡来,故名湘乡河。

    云湖 在县西六十里。古云:沿湖受乌石四十八泉,灌田四千馀亩,四山环绕,潴水不泄,间出云气溟濛,故名云湖。以水怪出荡其堤,今无旧观矣。

    松湖 在县东二十里

    杨梅洲 在县南六十里。杨、梅二姓居之。石洲 ,在都石驿下,去县一百五十里。

    辽洲 ,在县南一百里,在象石驿下。

    晚洲 在石洲下,县南一百一十里。杜少陵有《次晚洲》诗。

    空洲 ,在山门滩下,去县一百四十里。

    鼓磉洲 去县四十里,中扼湘流,上延岳秀,桑麻渔火,左右环居。以“鼓磉” 象形者,谬也。

    兴马洲 ,在昭潭下,去县三十馀里。按《水经》云:“湘水北迳南津城西,西对橘洲,为南津洲尾水。”

    考证

    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今南津城橘洲子戍故郭皆不可考。然据西对橘洲,疑南津洲即今兴马洲,而橘洲即今莪洲也。谚云“昭潭无底橘洲浮。” 其地故应相连。而《通鉴注》所引《晏公类要》亦谓橘洲在长沙西南四十里,此与邓《注》甚合。且考兴马洲是马殷据长沙日所改名,安知橘洲之不变而为莪也?

    锦湾 在县西南,即陶桓公钓鱼潭也。

    空冷峡 ,在县西北六十里。《水经》曰:“惊浪奔雷,浚同三峡。” 《梁书》作“空灵滩。” 杜诗作“空灵岸” ,土人谓之空洲,洲旁石若悬钟,故云“空灵。” 《通鉴梁记》作“空云城” ,《典略》又作“空零城” ,皆误。

    昭陵滩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

    三门滩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此二滩皆险,水落石出时,往往非土人拽舟不可涉。

    凿石浦 在县西九十五里。

    石潭 在县西七十里,下深潭有石户,有龙床。昭潭 在县东三十里昭山下。碧波澄湛,上摇绝壁,晴光烟霭,一望撩人。《湘中记》云:“周昭王南征,不复没于此,故名。” 邑人蔡自强诗曰:“欲寻水底昭王事,想有山中望帝知。” 固已疑之。考楚人胶舟,其在汉、沔之间,李善夷有《责汉水词》,事甚显著,不可以诬湘灵也。而《许旌阳传》又云:“潭故贾玉宅,有蛟为人入室。贾女旌阳诛蛟,使贾徙别所,即日宅沈为潭。” 是潭自诛蛟始邪?按《一统志》云:“山之南有石穴,为蛟匿处。” 《李志》是其说,以辟许传。余谓穴居山足,至今一望而识潭沈水底,非穴也。况湘何处无潭,潭不足异。惟昭王没舟事,不可不辩耳。

    稠清泉 ,在县北三十里。旁有碑,镌“有灵处” 三大字。馀细书剥落莫辨。

    碧泉 在县西南七十里。唐天宝间,石岩中泉忽沸出如拖蓝,投物水中皆碧。今泉底有小莲花,金色奕奕,亦异产也。上有“碧泉书院” 及高竹川生祠。邑人郭金台《记》。王岱、唐世征诗。

    义泉 ,在县西一百六十里,地名“井头” ,里人赵氏世居于此,颇有古风。

    两头坪 在县西南四十里。灌田三千馀亩。义井 在县南二十里下摄镇官路之侧。有石四方亘其上,镌“咸淳庚午季冬韦仁甫重修” 十一字于上。泉水清冽,行人利之。

    虎阱井 在县西八十里,中路市虎阱桥畔。相传崔生所遇,虎化而为妇,藏皮于井而名也。义井 在县东熙春门内,虽盛旱不竭。何氏割其泉以济邑人,故曰“义。”

    湘阴县

    黄陵山 ,在县北四十里。大江之𣸣。上有舜二妃墓,黄水出于山下。郦道元《水经》云:“江有支水曰黄陵,西入于秦。”

    汨罗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上有屈原墓,汨罗江出其下。

    白霞山 ,在县南五十里。昔有百岁禅师开岩坐禅,上有百岁岩屋,石井泉百岁不竭。

    白鹤山 在县东五十里。相传晋陶侃孙陶澹学仙于此,时有二鹤来侣,故名。山下有鸿水洞,自山顶下入于潭,又数十里入湘江。

    神鼎山 在县东六十里。上有古井,陶澹炼药于此,后有人获其鼎。宋毕田诗:“深藏宝鼎今方出,合有丹经与世传。” 一云山顶有石似丹,其后为𬤇公道场。

    玉池山 在县东六十里。孤峰插天,上有陶澹浴丹池,即玉池也,又名“浴池。”

    玉笥山 ,一名石帆山,在县北七十里屈潭左。屈原既放居于此,而作《九水歌》。隋于此置《玉州经》云:汨水又西迳玉笥山。罗含《湘中记》云:“道士遗言,此福地也。” 一曰地脚山。或谓汉武好仙,于玉笥山顶置降真坛,大设丹灶,道士昼夜祈祷,天感其诚,乃降白玉笥置坛上,武帝遣使取之,置坛侧,飘风大震,卷玉笥而去,因此为玉笥山。隋于此置玉州。

    磊石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一名万岁山,一名青龙山,一名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状,故俗人借以名之。旁枕青草湖,北接巴陵,下临湖口。昔轩辕奏乐重湖之上,释子因遗址造小招提,名曰“龙寿。” 后建洞庭庙,又立磊石驿。

    青山 在县南三十里,高五里,即仙坛岭,山色比诸峰特秀。南有湖鼻岩、龙潭上有霞峰台,皆祷雨之处。

    智原山 ,在县东九十里。古李云“慈惠大仙修道处。”

    女洲山 在县南三里。顶锐而方,又名“印山。”

    密岩山 在县东四十里。上有仰山祠,岩石稠叠。

    乌石山 ,在县东八十里,如乌飞,故名。

    杨梅山 在县东四十里。

    九龙山 :在县治东一百里。

    大樟山 在县西九十里。每春水泛涨,山为障蔽。

    金鸡山 在县南三十里。俗传旧有黄鹤栖此山,羽毛似金也。

    三峰山 在县北五里。三峰青耸,厥土黄白,民取之以陶。今已深入山腹,恐其为形胜之妨。望江岭 在县南五里。岭上可望县江。

    狮子岭 在县东三十里。

    盘桓岭 在县东四十里。俗名“旁江石。” 有石塞江中,舟筏难进,故名。

    笙竹岐 在县南三里。俗传舜采笙竹于此,因名。

    文笔峰 ,在市心,见在《峰亭下》。

    湖鼻岩 :在治南三十五里青山。

    百岁岩 :在县治南白霞山。昔有百岁禅师开岩坐禅,故名。

    哀江 ,在县南三十里。

    后江 ,在县南三十里。

    汨罗江 在县北七十里。源出豫章,流经湘阴县,分二水,一南流为汨水。一经古罗城,曰罗水,至屈潭合,曰汨罗。西流入湘。唐韩愈有诗。采桑江 在治北二十里。相传二妃采桑于此。拨水江 俗名北水江,源出清泉、白鹤、玉池、密岩,汇于同含口,萦纡三十里,入于东湖,拱于学宫,名曰“秀水湖。” 涸江逶迤自流。

    汶泾江 在县南三十里。江口有老龙潭,其深无际。《水经》有云:“湘水又北,津北谓之门迳也。” 湘水纡流西北,东北合门水,谓之门迳口。按:此或即汶泾江口也,土俗声相讹耳。

    魁楼江 在县南二十里。内有悬藤港、梅子港,三水会流于笙竹岐,水涸,舟楫不通。

    锡江 ,大江西岸。《水经注》曰:“湘水又北迳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宋置锡江寨,今废。有岐平起如冈,民聚居焉。”

    乌龙江 在三峰下,通县江,入鳖池。晋有《堪舆家记》:“其地乌龙嘴,过状元生。”

    黄水 在县北四十里。上承大湖,湖水西流,迳二妃庙南入于湘江,即今羹鲙湖也。

    湄水 在县东七十里。出白鹤,历三洞而下鸣水,流入平江河。

    玉水 ,在县北七十里。水出西北玉池,东南流注于钖浦,谓之“玉池口。”

    三十六湾水 ,在县南,本湘江,北流至县门迳江口,乃分一派,东流为三十六折,一派北流由陵子口出,合洞庭。

    东湖 在县南十里。一名澄鲜湖,受拨水入江。漉湖 ,在县北一百五十里。

    青草湖 在县北一百里,与洞庭相连。一曰重湖。旁有叠石山,水落则见山足水溢,与洞庭为一。《水经》曰:“青草湖亦谓之青草山也。” 或曰:“湖北连洞庭,东近磊石,茭苇生焉,故水涸则青青弥望,非青草之谓也。”

    茭湖 在县西南六十里,接乔江,下通湖北。南水泛水自外入,西水泛水自内出。

    石湖 :在治北六十里,巡检司对岸。

    鹤龙湖 旧名“学粮湖” ,在县西荻州相连,盼望莫穷。学宫廪饩,胥取诸此。

    洋沙湖 在治西南一里。

    古湖 :在治北七十里,穴子口对岸。

    后湖 :在治北一百六十里屈潭后。

    白塘湖 :在治北一百四十里。

    新塘湖 :在治北一百五十里。

    被里二湖 :在治西九十里怀西乡。

    火障湖 :在治西北六十里。

    滶头湖 :在治东三十里。

    后江湖 :在治西北三十里。

    陵子潭 ,《水经》云:“乔水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

    芦林潭 :在县北三十里。

    屈潭 在县北六十里,即罗渊也。屈原自沈于此,故罗渊以屈为名。《异苑》曰:“长沙罗县有屈原自投之渊,山水明净,异于常处,民为立祠,在汨潭之西。岸侧盘石,马迹尚存,相传云: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

    杨雀潭 :在治西三十里。

    白乌潭 :在治西三十里。

    三洋潭 :在治西二十里。

    驿马潭 :在治南四十里。

    上窑潭 :在治南五十里。

    鳊鱼潭 在治南三十里。哀江洲 在县南三十五里。有大哀、小哀二洲。舜南巡,二妃从之不及,哭于此。

    聚宝洲 :在县南四十里。即蔡家岐旧建课税局之处。

    文洲、武洲 在县南三十里水中二洲左右相对。相传秦始皇赭湘山后憩于此,文武各止一处。

    大菱港 :即双港。在治西南三十里。

    横岭港 :在县北四十里。

    漕溪港 在县北三峰下。

    樟树港 :在县南四十里。

    东港 西港 :在县南五十里。

    剑滩 在县北七十里。俗传许旌阳追斩蛟孽,试剑于石而石裂,今石犹存。

    石鼓滩 在县北七十里新市下。

    青泥湾 在县南四十里安保寺下。

    鸿水洞 ,在白鹤山下,水自山顶下入于潭,又数十里入湘江。

    新开淖 :在大菱港下。

    鲫鱼淖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琴岐淖 》,磊石上岸。相传尹真人陆地行舟,至漉湖,岐乃成淖。

    白鱼岐 ,在县北三十里。

    黄陵口 ,黄水又西流入于湘,谓之黄陵口。昔王子山有异才,年二十而得梦,作《梦赋》,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此川矣。

    傍江石 在治东四十里。有石涌沙江中,舟筏难进。又名“盘桓石。”

    大湖赛板竹池 在县东南十里。

    放生池 即东湖,东至禅林寺,西至瓦陶岐,南至双林寺,北至县,禁民不取鱼。宋嘉定间,为豪民侵夺,学官黄乙、晁百乘等浚之,后又为民所占。明嘉靖三十二年,知县张登请复之。占者以“课米” 为辞,课盖别有湖也,不在池内。

    九井 一在市心,一在兴化寺,一在县前,一在文晖坊下,一在昭烈庙后,馀四井不可考。南堤 在县东界两湖之间,久为巨浸所啮。宋嘉熙四年,知县黄洪嗣修筑。宝祐元年,主簿邵庶加筑。

    宁乡县

    大沩山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高可三十里,亘百四十里,层峦绝𪩘,掩霭云中。自祖塔入回心桥,水木清华,如行桃源、辋川也。逾山陟岭者数息乃及其巅。得广野,为古敕建密印寺,唐大圆禅师所居。沃壤千亩,溉以云泉,是诸上善人力作之处,至今称“罗汉田” 云。考宗门五灯,沩居其一,当与漕溪、南岳壁立中原矣。考沩山前后左右各数十里,蜿蜒绵亘,在沩水之间者,皆隶于沩。当密印盛时,丛兰静室,环沩而居者固多焉。诸如加悟寺、花果园、观音堂、莲花庵,其迹至今在也。“加悟” 景最幽,花果尢峻。“加悟” 为灵祐经行自欣得处,花果则选胜幽栖,种诸果树而名之。其上清泉奇木,石涧稻畦,故能妙高助道,长为严净之别峰矣。

    嵇茄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面宁背湘,高峰邃壑,古嵇仙之丹丘也。顶可瞰洞庭,今多栖禅者。嵇山最高,眺数百里外于郡县间,负培𪣻众山之势,前代有仙人之旧馆,久蓁莽矣。独仰天湖清泉淙淙,拟雁宕而小。中有蜿蜒数头,其色正赤,以净器掬之,可狎视也。然移时有云气,不得捉玩,此独类诸福地,而又至今存,丹灶白云,尚有待耶?然《旧志》所称“崇林茂树” ,乌有矣。其下仅有庵住,为戒僧居之,则亦古寺址,而非栖真之区也。当时元释所宫,固非一处,读大洲赵相公诗,令人增怀耳。

    大芙蓉山 ,一名青羊山,在大沩西南三十里,其西隶安化。奇峰绝壑,势人云霄,如青芙蓉,秀出天表。岭有泉,清冽不竭,合沩水而下,其中曰青羊潭。天宝六年,樵者见青羊卧其上,云盖奇木,古藤翳幽,栈绝之路,亘十数里,有寺曰“芙蓉” ,唐楷禅师道场也。往有武冈僧某来居,引猺人构屋其间,以射生为业,渐亦百馀家。自是灵诡之区专于獦獠矣。

    皇清顺治间,以其山归大沩,常分禅者主之,复为“净。”

    《梵》而猺人相附亦如故,兵燹所不到也。

    飞凤山 在县东。一峰突如凤首,左右有山如翼。儒学建此。

    鹜山 在县南百里,一名东鹜。《宋遗民录》云:“王显谟不肯仕元,隐居于此。” 刘浚诗:“满山云雨蛟龙走,万壑风烟虎豹通。岩窦石泉流出冷,草庵禅隐坐来空。”

    玉几山 :在县治西数武。端正环抱如几,县治倚焉。

    石鼓山 在县南,有石如鼓。

    楼台山 ,在县南三里。状如楼台,桂平令陶公葬其阴。

    孟子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相传欧道结庐读书于此。尝登山植杉数株成林,因书《孟子》“牛山之木” 一章于壁自警,里人遂呼之。

    滩山 在县西九十里石迳。十里车马不通,行者率缘石攀竹树。明成化间,义民谢鉴凿石刊山,平堑填壑,始成路。

    龙溪山 在县西六十五里。山势盘转,宛如龙形。旁有溪田,为龙潜之所。

    吴溪山 在县西三十里,袁犀潭墓在焉。聚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居民常取其石冶铁营生。

    金盘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岭有寺,四面多泉。流至西北者,经雷公塘,合诸溪涧为环山港;东南者,注善化长冲而下。

    狮顾山 在县东北三里。如狮蹲伏,回顾于江之滨。玉潭水泻其下,为邑之关键云。

    天马山 ,在县南五十里。高入云汉,如马腾空踊跃,俗呼为释陵关。桂平陶公有“行空真有像,立伏几时鸣” 之句。

    麒麟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怪石崚嶒,高可二十丈,周回六百二十步,尾鬣昂耸,酷似麒麟。大雾山 在县南五十里。崇岩深谷,云雾常护其上。宋建炎间,金骑至境,刘廷佐驻兵于此。黄柏山 在县西百里。山多黄柏,有泉自窦出。一云“柏作伯” ,以有黄伯祠在其上。

    瓜畬山 ,在县西百里。相传唐丞相裴休尝种瓜读书于此。

    香林山 在县西北数武。旧产栴檀香,宋立寺于此。

    龙凤山 ,从稽、茄之山迤西而衍十数里,峙为高峰,若蜿蜒而昂首,踞花桥之原。稍纡而右,一枝穿重嶂间,矫而张翼,如凤之翔,故名。上有元帝庙,高可五、六里,岁有雷电涤。其宫旧为黄冠所居,兵火后,有僧增置禅舍,称净土矣。凤山则陶乡贤祔母夫人葬处。李宗伯《湘洲铭》有“龙山左蟠,凤山中舞;葬公此乡,祥发双琥” 之句。刺凤岭 在县西一百里,两山峭拔,如凤之翔。七星岭 在县西南六十里,七峰插天。

    罘罳峰 在县西北三十里,如笋石嶂。元至正十三年,何、孙、朱、曾、李、许、谢诸姓立寨,拒红巾。九祖峰 在县西六十里。唐张九龄弟九祖居此,上有九祖祠,邑人郭宣敷重建。

    灵峰 一名“道山” ,在县东三十里,高数百仞,林谷清幽,江流环绕,胡五峰书堂遗址在焉。青云峰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峰峦层出,祥烟布护不绝。

    云盖峰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高耸如华盖,下有乐道庵。曾有掘地者得铁牌,其上有“云盖” 二字。

    莲花峰 在县西八十里。丛秀高耸,俨然莲花。上有石门、古庙,祷雨恒应。

    九龙峰 在县西七十里,九峰相拱,如龙翔焉。十泉峰 ,在县西七十里。其山有十峰,顶各有泉如注。

    罗仙峰 在县南七十里。高峻如削,上有浴仙池、滴水洞,居湘、宁二邑之界。

    青龙岩 ,在大沩山内。有大小二岩,石壁飞流,称为奇胜。土人祈雨辄应。

    香严岩 在大沩寺南。石壁崚嶒,下有岩若虚室。前有瀑布,高可数十丈,澎湃之声,振动林谷。佛家云:“香严祖师修行。” 岩中,曰“悟水入道。” 响泉岩 ,在县西九十里深谷中。悬崖峭壁,泉流数仞而下,响振林谷,下若虚室可居。世传欧遵道尝避兵读书于此。

    青龙岩 有二,其大者在大沩寺北,下有神龙潭,万山壁立,人溯深涧而入,攀缘石磴至岩顶。下瞰龙湫,深暗莫测,旱极祷雨,水转泛,趋避不及者,多为汨没。南行三里许,更有小岩,静深弘澈,祷旱不敢入大岩者,即此汲水去,亦应聚仙岩 。按《宁乡县志》:“在县南七十里白云山回龙寺前,石壁高耸三十馀丈,泉从石窦” 飞流而下,俗云滴水岩。邑郡庠生李宗仙诗曰:“犹是”

    考证

    “人间丘壑痕,破空一石起云门。丝丝灌绿寒泉细,历历分霜古木繁。岩自有神邀李白,世应无窍度桃源。何年羽客曾骑鹤,割得蓬瀛贮此村。” 《藓花岩 》在玉潭江岸,石壁流泉,淙淙不绝,《旧有亭》。

    雷鸣洞 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其岭有石窍通巨洞,入者如闻雷声,隐隐中有灵湫,深不可测。又有石龙首,泉自口吐,涓涓不绝。

    石屋洞 在县南七十里。峰峦峻削,绝顶有洞,高可七八丈,以下复有窍,中可列客席数十,必然炬乃可入。访诸父老,皆未有见者。及考《一统志》,安化县东南四十里有石屋云。疑即宁乡县之西南,固安化县之东南也。胡宗臣曰:“考县南七十里接湘潭,内有石屋在焉,宁民世居之。” 当是其地所云安化石屋,误矣。

    三角寨 ,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馀里,高广险阻,古称贼巢。元至正十二年,湘乡岐山李干贤、袁清仲立寨于此,招集人民避红军乱。

    蛇皮寨 ,突兀不甚高,四围皆深坑,人马不易越。元至正十二年,李士礼立寨于此,招集乡民,以避“红巾乱。” 其后四远亡命者胥负此肆害,拒官兵。明嘉靖乙未,剿平。

    悬钟石 ,在香严岩前。巨石下垂如钟,人不语而击之,则隐隐如钟声,语则无声。

    香炉石 在县西南一百里香山仑。其形肖鼎,故名。

    石牛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巨石高耸如牛。八仙石 ,在县南九十馀里。巨石八堆,相对而峙,上有履迹,俗传神仙坐痕。

    石柱 在县治东南七十里秀士乡。高耸数尺,广可二、三丈。平坦光莹,不生草木。宋谢英读书其上。

    玉潭江 在县南半里。有三源:一自芙蓉山,一自大沩山,又自黑石至乌江,一自湘乡丰山,三水合流,环县治,而东出新康口。唐独孤及有诗。玉堂江 在县西四十里。大沩、芙蓉合而成江。俗谓宋易祓为学士时曾驻此濯缨,故名。干江 ,在县西一百八十里,分两支,春秋入宁而溢,冬夏入湘而干,世传为仙家之遗迹。沩《江 。水经》云。“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司马陀头曰黄水。江口。” 水甘美如优钵花。香

    平江 在县南五十里。出金盘山,流二十里曰跂石江,中有石如人立。又二十五里会干潭,流入洞庭。

    乌江 ,在县南十里。有石临江如乌,源自湘乡丰山,经灰汤点鱼滩下。

    乌龙潭 在县西南八十里滩山下。相传元至顺间,有龙空中助国难,复梦示主帅以出处。事平,上遣使物色褒宠之。

    犀潭 在县西南三十里袁家河中,有巨石如犀。

    玉潭 在县南门外。世传唐元宗幸蜀经此坠玉。故名。袁犀潭曰:“考《唐史》,元宗避禄山之乱,由凤翔历汉中,幸成都,未尝经此。然考《五代史》,巳有此名,不知何自。由此而下流七十里,是为新康口。”

    黄土潭 在县河下四十五里。岸高数仞,土色尽黄。

    狮子潭 在县南七十里鲶鱼滩下。中有巨石如狮。

    雪溪 在县东三十里

    凤凰溪 在县南四十里。宋时有凤凰饮此。紫溪 在县西南一里。源自四方山玉潭狮子湾而出,岸土皆紫色。

    化龙溪 在县北学宫前。环抱儒学徂玉潭而下。

    云溪 在县东三十里。尝有云烟腾其上。浯溪 ,在县西三十里。

    观音井 在香山寺前。清冽甘美。

    醴泉井 在城隍庙前右之东。庠生欧遵道作铁笼于其上,俗遂名“铁井。”

    玉泉井 在县前旧谯楼之次,今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