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205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百五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卷目录
长沙府部汇考五
长沙府城池考
长沙府关梁考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五卷
长沙府部汇考五
长沙府城池考 府县志合载
本府。〈长沙、善化二县附郭。〉
长沙府城 ,自汉至元俱仍旧址。元以前筑以土,覆以甓。明初,守御指挥丘广,乃垒址以石,寻以上至女墙皆以甓城用完固址之,广三丈,颠仅四之一,高二丈四尺。周围度计二千六百三十九丈五尺,里计一十四奇二百八十步。女墙四千六百七十九堞,堞垛崇二尺。东三门曰“新开、小吴、浏阳” ;南一门曰南门,世称“黄道门;西四门曰德润、驿步、朝宗、通货。” 北一门曰湘春门,各有楼濠。自南门之右,深一丈五尺、广十丈奇。西下德润,深一丈、广三丈,延四百八十丈之驿步,延一百六十二丈之朝宗,延二百八十丈五尺、深一丈、广六丈之通货,延一百丈五尺、深一丈三尺之湘春,延二百四十五丈、深一丈,俱广八丈二尺之新开,延五十九丈五尺;濠为地二段,各深一丈一尺、广二十四丈之小吴,延四百九十八丈,深一丈九尺、广二十一丈之浏阳,延二百七十七丈之南门,延四百三十八丈,深二丈,广二十五丈。城之上更楼六七座,九门之巨建不与焉。楼垣年久,颓圮靡常,时加修建。惟城外隍池,自南门起至草场门止。小民填培隍池,建造楼屋,去城仅数武。明崇祯丁丑,临蓝贼猝至,兵道高斗枢、知府雷起龙尽撤其居,毁之。寇去,清复旧址,开浚隍池,深若干丈,周围环绕,去石桥而易以木。城上旧有窝铺,湫隘不堪。知府雷起龙捐俸置营房若干楹。辛巳,知府屠引锡始奉旨以修练储备四事增筑月城。癸未,流贼张献忠由武昌扬帆入湘,八月二十五日,城陷,在城居民悉被屠戮。闻左良玉自南昌拔营而来,始宵遁。既而左之蹂躏,倍于献逆矣。迨!
皇清顺治丁亥,总镇徐勇等加修焉。甲午复修之。《康》
熙乙巳,周召南增设四门。壬戌霪雨,江水浸溢,城垣颓倾一百七十丈。知府任绍爌请详部院,韩世琦,使七府二州各卫均捐修砌,其坚倍于往昔矣。
外州县
湘潭县城 邑旧无城,明嘉、隆间,广盗剽湘江,荆湖亡命乘风窥公帑,掠市廛,地方罔以戒不虞。万历二年,巡抚赵贤行部至,始檄县令吴仲城之。广袤三里,周围二千馀丈,高一丈六尺。为门五,覆以楼。南曰“观湘、通津” ,东曰“文星、枕湖” ,曰“熙春” ,北曰“拱极” ,西曰“瞻岳。” 又水门曰“通济。” 第重役不经,未几辄圮。典史张大礼力修之,增以女墙。崇祯间,推官李犹龙视县事,甃以砖石。迨癸未兵燹之后,雉堞复毁。
皇清初,知县阎安邦等前后修葺,而旋修旋圮。康熙
甲寅,“滇寇” 入潭;城之内外皆以栖兵,而民不与焉。贼撤营后,知县姜修仁纠众复修
湘阴县城 旧去白乌潭里许。五代许可崇以大理评事摄县事,迁今治,即罗之白茅村。宋绍兴初,避杨么,又迁于南十七里赤竹山。五年,再迁今治,四隅无城。明嘉靖四十年,江广寇警,震及湖南,民罔依据。兵巡荀延庚、推官翟台乃相基经始,初建县治北城池一面。四十四年,翟台复谋诸郡守蒋,檄宝庆卫幕闵柯来视掾环县治而筑之,工仅及半。隆庆间,邑大夫彭来令是县,续而成之。延袤三里馀,高一丈五尺。为门七:南曰“通津” ,西南曰“来薰” ,西曰“望湘” ,西北曰“广储” ,东曰“挹清” ,东南曰“文星” ,北曰“镇朔。” 文星门外为南关,镇朔门外为北关。城堞屹然一巨观。董其役者黄周仕等,启、祯间,倾圮几半,知县祖守节重修之。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唐懋淳重修。
宁乡县城 邑旧无城,崇祯末年,县令沈始基之。西南北门各为垒数十丈,具雉堞之观耳。沈去而乱起,工委于隍,惜哉!门有四:东曰朝阳,南曰迎薰,西曰通安,北曰“拱极。”
浏阳县城 邑治旧惟有土城。按旧《志》云:“土城周六百五十二丈,年久颓圮” ,明嘉靖四十六年
知县周宗武筑土墙,沿河砌石。万历元年,巡抚赵贤、巡按舒鳌建议:“郡邑例得城浏,藉是塞。” 上命后土城崩。十二年,知县李朝佐重修。越三年,水冲决,县令杭廷对又修。十九年春,水淋颓,知县杨一桂始议建砖城。其高丈,其围仍土城旧址。其经费请于朝,得蠲现年饷若干两,五百甲分派,每甲各修一丈一尺零,刻其里甲之名姓于上,有倾圮者,命修补之。然更历年岁,民苦流亡,“一甲残败,则一垛不复振矣,百十甲残败则百十垛不复振矣。而况其下之筑基未厚,上之风雨飘淋,明季年间,墙倾石坠,启闭无间。”
皇清顺治十四年,奉巡抚林、巡按赵命:《郡邑宜各高》
城深池,修筑以戒不虞,示下严急。每城加高五尺,城楼悉从新建,经费仍自民起,除可仍旧补葺外,里甲分其丈尺各修之。城有四门,门各有楼,其经理较旧制稍加大焉。迄今尚仍其建制云。“东门楼三间,旧曰朝东门,后改东善门,今改曰朝宗门。南门楼三间,旧曰正阳门,今改曰向阳门。西门楼三间,旧曰水西门” ,今改曰“望月门。” 北门楼三间:旧曰“朝天门” ,后改“迎恩门” ,今改曰“拱辰门。”
醴陵县城 自汉以来无城。明正德十年冬,知县罗应文创筑未完。嘉靖四十年,兵道罗文蔚按县建议,“东北沿山则创筑土墙,西南沿江则竖立木栅。” 万历十九年,知县晏朝寅甃台增楼,“东启贤,西挹清,南向明,北拱极。”
皇清顺治十五年,张侯法孔设立木栅。康熙三年,《尧》
山张侯复修之。至十三年后,吴逆蹂躙,城中居民皆毁于火。康熙二十年,陈侯建立木栅,周遭凡若干丈。暨二十二年,以其围绕稍狭,且就敝也,迺撤而新之。爰捐资购备木植,按其地势,度以丈尺,竖立木城,设四门,门建四楼。又设小东门城楼一座,以时启闭。从东至南门,计一百丈;自南至西门,计九十丈;从西至北门计一百八十丈。北至东门计二百丈。内兼县前河岸居民稠密,不便议撤者四十五丈,通计五百七十丈云。
益阳县城 ,相传为鲁肃所筑,其遗址犹有存者。万历五年,知县郑思孟略加修葺,为水所侵,崩塌过半。
皇清顺治十四年,洪经略遣将镇县,编木为卫。康熙
二十一年,知县江闿捐俸堵筑,晨昏出入,始可稽察。城上惟《见岳楼》,为一邑巨观。
湘乡县城 邑旧无城。万历庚寅,知县揭士奇议建,未果。仅设四门于街口,各楼其上。治联谿峒,赋甲湖南。六关四通,漫无城守。如往者。土寇横行,坐受蹂躙。相民力以度土功,是在寔心任事者矣。
攸县城 ,汉、唐、宋皆无考,元末,潭州丘指挥差千户刘隆、镇抚姚正修筑,周一千一百二十步,垛九百一十座,不知废于何时,止馀四门。明正德中,知县赵春增置一门于儒学前,扁曰“文江。” 嘉靖壬午,知县于良相始建土城一座。癸卯,县令范志文伐石砌门。乙巳,佥事朱荣改文江门为兴贤门,移置棂星门前。崇祯癸酉,临蓝山,贼窥攸,营于对河。本县率乡勇力御,贼遁不敢渡。时邑绅文士昂疏请建砖城,知县余翠因旧址易土,而砖工未竟,以考选行。丁丑,知县蒋拱辰自新化调攸,谋开拓,度基量工,工未举,以忧去。继之者知县赖尚皋。始辛巳,迄癸未,三年而工始竣。癸未秋,再罹流贼张献忠之变。
皇清顺治十四年复奉。
旨增修。昔赖所修者,门无楼,城无垛,知县朱英《帜捐》
赀建五门楼,东曰《迎旭》,南曰《时薰》,西曰《涵岳》,北曰《望云》,东南曰《映波》。增垛一千九百六十座。康熙甲寅,滇寇盘踞西南,倒塌一百五十丈。己未,知县张潜捐资修造完固。
安化县城 邑,旧无城,止有五门,用木栅。万历元年,知县张思美建石楼五座。崇祯间为兵所圮迨。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县吴兆庆复加修焉。城东门
古曰回春,又曰迎恩,今曰迎曦;南门古曰宣化,今曰南薰;小南门古曰向阳,今曰嵩阳;西门古曰来远,今曰进贤;北门古曰望京,今曰拱极。茶陵州城 在州东五十里,曰茶王城,为汉元朔节侯欣所筑。北十里曰金州城,为宋祥符邓宜筑。在今治者,为宋刘子迈所筑。子迈,绍定中知县事。湖南安抚余嵘曰:“茶陵介三路之间,列联诸峒,寇盗窃发,非城弗守。” 乃命子迈城之。南东枕江水,冲荡不能城,子迈括铁数千斤,铸为犀,置江岸以杀水势,乃列木石其下,而土其上。
城乃成,阔凡五里一十三步,址广为尺三十,颠广损之,高为尺二十有五,为五门。东南因江为险,西以北为濠,濠深为尺一十有五,阔为尺六十有五。南导江流,灌注其中,北复会于江,环绕若带,邑用保弗忧。元增立万户府,知州顾复名其门东曰“聚星” ,南曰“迎薰” ,北曰“朝天” ,西曰“紫薇” ,小西曰“通湘。” 至正庚子,江西袁州伪王欧祥据之。明吴元年甲辰,因元万户府置为卫,以指挥范谷保领之。刘海、杨林相继至,益加葺焉。洪武二十二年,从都督李胜请,命指挥赵才、知县李士谦于城西展筑之。视旧之广加四里,高如之。仍为五门,门覆以重楼,增以月城,惟南滨江无月城。为敌楼八,为角楼四,为更楼二十有二。久“圯弗复修,为堞二千一百六十六甃。城以石,甃,堞以甓,裹门以铁。西北仍周以濠,深阔视旧濠延袤维城。” 城后圮坏,北门堤崩毁,水涨入城池。知州陈情又加修整,复筑河堤,屹然巨镇矣。万历庚戌,大水泛涨五六丈,涌入城,城近水者尽圮。时莅兹土者杨惟相次第修理,缺者补之,隍者葺之。崇祯丙子、丁丑年间,临蓝土寇窃发,不假钩援,轻茹飞城,藐若平地。时知州事苏泰初忧之,徙城北堤,增垒加堞,约二尺许。
皇清顺治丙申,水复泛,城复圮。时知州事周士先治
畚鸠工督匠,缮治城如故。康熙癸卯,水泛,视昔为甚。陵谷沧桑,民几昏垫,城之不没者仅数版。东南城墙崩颓五十二丈。现任马捐过俸银二百两修砌,已经完固。城上有五楼尽坏,东西重修二楼。西楼自周士先建也;东楼自今马公崇诏建也。高耸敞大,四望侦探,以备不虞,则未竟之三楼,端有望于当事者矣。
长沙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载
本府。〈长沙县附郭。〉
乔口关 在县西北六十里。旧有营寨,唐杜甫有《入乔口》诗,即其地也。
暮云关 在县东南五十里。两山相逼,中仅一路。唐末邓讷、马武戍兵处。
涝塘市 ,铜官渚 ,龙洲 ,麻潭 ,以上俱极险隘,旧时多盗。兵道委指挥巡视上下两江。
《皇清》各处派兵立塘,每塘设一快船,盘诘奸细。
小吴门桥 、“潮春桥 ” 、凤山桥 :以上三桥俱在府城内。
湘水桥 在县西江边
司马桥 在县东大街
夜市桥 在县西
返魂桥 在县西义和坊。
东阳桥 在县北五里
乐棚桥 在县北大街
长河桥 在县东八里
漆水桥 在县西南大街。
谷潨桥 ,在县北五里。寒水桥 ,在县北五十里。
清泰桥 在县北一里
栗塘桥 在县北涝塘市一里。
雷家桥 在县北四十里。
登云桥 在潮宗门外江边。
莲花桥 在缨东八里
孙家桥 :在北门大街。
洗药桥 在新开门外一里。
沙湖桥 去县北二里
罗家桥 在县开福寺前。
花桥 去县东十五里
望仙桥 去县东北三十里。
李公桥 ,去县东北十五里,大路。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官民捐赀重建。
鸦鸣桥 在榔梨市
离家桥 去县东北五十里。
水渡桥 去县东北三十里。
学士桥 在县东北七十里。
白泥厂渡 :在湘水桥下。
陈家渡 在县北五里
水渡 在县东北三十里。
黄丝渡 在县东六十里。
郭公渡 在县东七十里。
湖碛渡 在县东
东屯渡 在县东北
涝塘江渡 在县北十里。
榔梨河渡 在县东三十里。
善化县
“东关 ” 在醴陵坡上,地近南东,旷野险害,最宜防守。
南关 :一在学院巷后,一在旧预备仓南路。旷野临江,最宜防御。
《西关 驿,步门外,阻湘江》为险。
芦塘寨 在八都石壁岭。
新设水塘 :南湖港 铺石 白水湾。
“兴马洲 ” :以上诸处,极其险隘。本府苏于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捐赀置立塘房、塘船,设兵守御。
以防奸宄
王道桥 在南门外,俗名“金鸡” ,年久居民占住。万历间,知府吴查、申守道金,巡道徐砌石鼎建。郡人布政使周有记。崇祯寇薄城下,以木代石,废为隍池。
登瀛桥 在府前
三元桥 在县学前
青石桥 在苏家巷
洗药桥 在县学南。相传孙真人洗药处。濴湾桥 ,在县西过江五里,下通小河。嘉靖元年,吉简王建。石巩知府杨表倚山建关王祠镇焉。
募桥 在濴湾桥前。郡人王重冠捐银百馀两修砌,石巩阔大,又筑长堤,人多利赖焉。
延寿桥 去县北四里
大椿桥 去县南二里
上塔桥 在县西南
沙湖桥 在县东南太乙寺畔。
永寿桥 去县西三十里。
西湖桥 在县西,旧石砌。嘉靖翟司理开河泊舟,易以木,遂颓。万历兵备道李复以石砌。郡人参政黄翼有《记》。
清风桥 在岳麓山上清风峡。
暮云桥 去县南五十里。
回龙桥 在县南
吕塘桥 去县南里许
白家桥 去县南二里
新坝桥 以上四桥俱张希亮建。张公桥 在县西。
广济桥 去县东三里
临观桥 在县西临观渡。
咏归桥 在岳麓山前
葛丝桥 在县西
源江桥 在县境内
喻家桥 在县东,经历邹达修。
梁栈桥 在县西,通小河。
仙人桥 在县西。传有异人憩于上,坐迹犹存。县丞黄恒修。
自箬桥 去县西五十里。
赤竹桥 去县西三十里。
金马桥 去县西七十里,宁乡县界。
王家桥 :在渔湾市内。
麻田桥 在县西
大桥 在县东,有亭屋。
桐关桥 去县西三十里。
车马桥 在一都,去县东四十里。
永泰桥 去县西三十里。
黄土桥 在黑石铺
道渡桥 去县东五十里。
戚家桥 去县东六十里。
莲花桥 去县西四十里。
温塘桥 郡人李乔林修,在洞井铺。
万古桥 在八都。即龚宅、樊旗营。
内湖桥 在西湖桥内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左美之修。
曾家桥 在县西五十里。
陶埠渍 去县南十五里,临河网鱼处。
濴湾渡 :在大西门,颇险。
渔湾渡 在上关
河口渡 即靳江
临观古渡 在县西河街,今废。此古渡也,以长江面甚阔,上下俱有风波之险,惟此处江心有中洲,即大风无浪,于此过渡。至洲横行百步,江心一带有浮桥,在岳麓书院登洲,里人最称便焉。
湘潭县
黄茅堡 在黄茅铺
朱亭堡 在朱亭市
“《哨亭》子 ” ,择地要领,聚丁健以伺恶少年者也。
凡九所,夜击钲,用代枹鼓,作之自包始,今废。流水桥 在儒学前。
燕子桥 旧在学前。二桥水自城出城,跨桥上。“大步桥 ” 城西门外五十里云湖界,一名“云湖桥。”
陶公桥 在陶公山下
宋家桥 去县东二里,县之下界也。
石桥 :在县治东五里,通长沙小驿路。
昭阳桥 ,在县东三十里,以其地名昭阳也。暮云桥 ,去县东南四十里,今改“濯缨桥。” 黄龙桥 ,在县西三十里。
飞龙桥 在县南三十五里冷水铺上。因山势盘绕如龙,故名。
白关桥 在县西八十里,忠臣乡一都。
珂里桥 在县西南一百里“隐山” 之下。以宋胡文定公父子常游此而名。
龙蛇桥 在县北三十里。
《虎井》桥 中路市。传崔生遇虎,化为妇,藏皮于井,故名。
流叶桥 在县西南一百里。因密师见菜叶自隐山流出,故名。
梅林桥 在县南五十里,通衡山官路。成化八年,知县马濙立。“青山桥 ” ,胡康侯读书处,因康侯字青山,故名。青云桥 ,去县西二十五里,以娄升中试而名。平政桥 在县治南,为邑通衢,城西田涧之水所出也。今名“大埠。”
小埠桥 在县治西河街。成化七年知县马琛修。
通济桥 在县西锦湾右。旧名“唐兴桥” ,一名“陶公桥” ,今颓其半。
青龙桥 在县西二十里。成化二年,知县丁濙立。
状元桥 去县西一百里。以宋状元王容读书桥侧,故名。
关山石桥 去县西七十里。在忠臣乡一都,通醴陵路。明嘉靖二十五年,尹指挥妻甘氏修大花桥 ,去县北二十里。
小花桥 去大花桥右二里。
回龙桥 去县西八十里。今重修。
方上桥 去县西六十里,以其旁有方上寺,故名。
县前渡 下摄司渡 、竹埠港渡。
湘阴县
湖风桥 在忠靖墓前。昔人浴乎湖,风乎桥上,故名。
梅子桥 去桥南十里
涝溪桥 在涝溪铺
脍鱼桥 在治东六十里,一名“斩鱼。” 晋太康年四月八日,陶澹家有斩鱼于桥者,忽报家飞升,遂弃其鱼。后每岁是日,鱼来于桥上。
恩波桥 在县南。宋邓氏母因湖水涨漫建。俗呼“邓婆” ,行人德之。德祐时,桥毁,官复之。元初又圮。州人黄仲规捐赀,令子惟敬率众南北建石岸,中垒石为高柱,布木石上,为屋九楹,易名“镇湘。” 后弟惟贤、惟德出千金募众二千五百金易以石。上为大屋,中为道,左右为市肆,至今赖之。元余阙有记。
文昌桥 在儒学前,又名魁星。江之水拱于学宫,桥卧其上,又在邑南,故名。嘉靖十三年,桥圮,知县刘璧修之。三十二年又圮,张登重建之。成江桥 ,去县东南五十里。
龙家桥 去县东二十五里。
林木桥 去县南三十五里。
杉木桥 去梅子港五十里。
魁星桥 去杉木五里
梁公桥 在黄谷铺,即黄谷桥。嘉靖二十一年,知县梁汝璧建,父老改今名。
欧家桥 在县东,又名“通济。”
惠涉桥 在县北兴化寺西。
大黄桥 去县南八十五里。
湖上桥 在禅林寺西
许家桥 去县东三十里。
板桥 去县东十里
望京桥 在长乐镇
花桥 去县一百里
小桥 去县东南五十里。
文家桥 在文家铺
栾桥 在杨梅铺下五里。
大桥 去县东七十里
高车桥 去县东北六十里。
望仙桥 去治东三十里,邵家望琥之处。伍子桥 去县北一百馀里。
石崇桥 去县北百里。吴崇庸修。
柳家桥 去县北六十里。
杨家桥 去县南二十里。
穆屯桥 在穆屯市
黄板桥 去县北九十里。
裘名桥 在北穆屯观下。
王家桥 ,在黄陵上,去县北四十里。
笙竹岐渡 洋沙渡 双屯渡 以上俱在四都。
赤江渡 剑滩渡 李揽渡 、石鼓渡 以上诸渡俱在二十七都。
宁乡县
释临关 ,在县南二十五里。旧有关可守,遗迹尚存。
柳林堡 在县西,与安化、新化、湘乡村壤通接,去政教远,尝为奸盗之薮,故设堡于此,今奉裁。青云桥 在儒学前。
玉潭桥 在南门外
大胜桥 去县南五十里。
秋溪桥 在县南七十里。
鲁家桥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张南轩墓前,久废。崇祯末年,陶密庵为《文劝》修之。今存。
西门桥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成化七年,知县黄甄创建之。
福田桥 ,在县南二十里。以下湘潭小路。永济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水南桥 在县南七十里,宋时建。
和尚桥 在县南五十五里。
屈公桥 在县南九十里。
北迁佛桥 在县西二里。明正德二年,知县刘绚砖甃之。以下益阳路。
青华桥 在县西青华铺前五十步。
河㪷桥 ,在铺后,去县十里。汤矮桥 ,在县治内。
斑竹桥 去县南里许
白杨桥 去县南二里
千佛桥 去县南十二里。
青叶桥 在县南
李家桥 在县东
鹅珑桥 去县南一百里。
大塘桥 去县西七十里。
通安桥 去县西二里
安乐桥 去县十九里
江家桥 去县五里
《长桥 张南轩诗》:“西风吹短发,复此渡长桥。木落波空阔,亭孤影独摇。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拟有山中隐,凭谁为一招。”
观德桥 射圃前
浮桥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今废。
茶园桥 东南十五里
《黄杨板桥 》平冈上,
《东坏桥 》《木构》。
杨梅桥 石甃
洗马市桥 在县南三十里,通湘潭。
建江桥 去县南六十里。
武安桥 在西关外,一名“利涉桥。”
通化桥 俗呼为“小桥” ,去武安桥下三十馀步。惠民桥 ,去通化桥三百步。
大栗桥 在县南十九里。
云龙桥 在青云桥下三十步。明嘉靖十二年,知县黎民皞砖甃之,御史胡琼有《诗》。
曹家桥 下云龙桥七十步,通鸡公巷。明正德间,坊民谢彦良砖“甃之,岁久而圮,市民并力新之。”
通济桥 俗呼为“便民桥” ,下曹家桥百十三步,通便民仓。嘉靖十一年,监生刘良臣伐石甃之。侧石桥 在便民仓下。弘治末年,张甫砖甃之。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士民重建,有“碑。”
董家桥 在县北三里,州判刘京造。
玉带桥 在东关外,阳春台前,藓花岩下。知县陈以忠建,今废。
清湖桥 在玉潭桥前半里。宋邵周“记” ,久废。至崇祯初年,邑人刘鸿鸣子生员为邦、监生宪邦重建石桥,迁于下,数百武,长广倍昔。进士周堪赓记。数年,以水涨不克复,至今有病涉之叹。释临桥 在释临关之外数步。
歇马桥 在油草铺前一里。正德年间,善化民文钦砖砌之。
花桥 去茶园桥半里许。今邑侯权重建木桥。
回龙桥 在县南三十里。义民谢崇玺石甃之。寻峰桥 ,在县南四十里。
玉潭渡 在县南
袁家河渡 在县西南
赵家河渡 在县东五十里。
浏阳县
大围堡 :距县治一百五十里。按“旧志” ,大围山广袤五十里。今游历其间者,尚谓度可百里,盘踞四县,鼠贼出没无常。明隆、万间,设兵守之。
皇清顺治十年全裁。
渠城界 距县七十里,此吴、楚分界处也。游食之人,往来难以稽察,故设巡检司以防察奸伪。明万历初,议立巡检司,今存。
洗药桥 在孙隐山下,乃孙思邈洗药之“济川桥” 也。
龙津桥 在西门外
浦子桥 在南市渭水所经。典史成继铎率里民同修。
南流桥 在南乡,距县十里。
垒石桥 在县北,距县七里。
隐相桥 在县南隐相台下。
枫浆桥 在枫浆铺内,距县四十五里。
罗江桥 在东乡,距县五里。
双板桥 在县北五十四都。
平政桥 在县前南横街,后废,惟存八墩。此桥系浏邑关锁也。
邹婆桥 在县东,距县二里。
竹莲桥 在东乡旧十三都,距县六十里。“沿溪” 桥 在东乡第九都。距县八十里。
争溪桥 在南乡路口下,距县三十里。
普通桥 在南乡深山路口。
灌江桥 在南乡二十九都,距县六十里。严符桥 在南乡二十七都,距县二十五里。谢婆桥 在县西巨湖山下,下水寺前。
韩家桥 在西乡韩家港上,距县十里。僧人憨石化修。
七里桥 在西乡社坑路,距县七里。
红丝桥 在县东旧学前。
拱北桥 在县拱辰门外。
百子桥 在县泰和铺,距县十里。
邹家桥 在焦溪岭侧,距县三十里。
高峰桥 在长坑铺内,距县四十里。
永安桥 在洞阳铺内,距县五十里。
城南渡 ,东乡渡,头渡 ,双江口渡,仙州渡 ,塘田市渡 ,滩头渡。
竹莲桥渡 ,西乡关公渡 ,《龙虎岭》渡,枨坑渡 ,木帘渡 ,“《大水市》渡,《普迹》渡 ,江家渡 ,镇头渡。”
百家山渡
醴陵县
建安寨 :距县北二十里。高三百丈。
《西山寨 》《李靖驻兵处》。
渌江桥 距县南百步,水出江西安陆山。宋令创为石墩。元至正间重修,壬辰毁。明洪武十二年,主簿王旗修复。永乐再毁。成化中汪道重修复圮。知县龙章重建五墩桥屋四十九间。万历癸巳,知县晏朝寅鼎新。上建凭虚阁,下建百楹列肆。而贾永年火毁。天启甲子,署县通判葛一麟重建。
南陵桥 :距县北四十五里。
龙山桥 :距治南二十里。
仙人桥 :距治西五里。
枫树桥 :距治北三十里。
石亭桥 :距治西五十里。毁于元兵。
玉带桥 在县北大街,有小溪如带。洪武十三年,主簿王琪修建石桥。今存。
通济桥 在南二十二里。
黄梁桥 在北二十里
流陂桥 在县北四十里。
渌安桥 在北四十里
快山桥 在西七十里
黄沙桥 在东十五里
符范桥 在南四十里
二圣桥 张南轩、吕东莱讲学处南二里,今人讹为“二王。”
明兰桥 在东六十里,今废。
黄仙桥 在治东三十五里。
稍冈桥 在县北五十里。
光浦桥 在县南渌江桥左。
仙石桥 在县东五十里,今废。
车碓桥 在县北二里
浮桥 今“状元洲” 尾,徙于东门外,今废。
檀山桥 在西南四十里。
横岭桥 在县南
花桥 在县西北四十里。
泗汾桥 在南三十里,今更“慈寿桥。”
龙潭桥 在北五十里
江春桥 在县西
恩江桥 :距治西北九十里。
石壁桥 :距治南六十里。
高田桥 :距治北八十里。
楚东桥 :距治东南二十里。
清潭桥 距治东二十里。周谔诗:“潭水沉沉树影疏,往来桥下隐双凫;波光终日清连底,过者惟应坐看鱼。”
断桥 在治南大街
山田桥 :距治东十里。
成天桥 :距治东南二十里。
阳春桥 :距治北五十五里。
仙源桥 :距治西五里。
金牛桥 在治西
芦塘桥 :距治南一里。
八步桥 :距治北五十里。
仓前渡 。松杨渡 。邓家渡。
廖家渡 ,小石沩渡 。铁江口渡。
唐山口渡 。《桐木渡 》。《石亭渡》。
李家渡 。《寻羊渡》。
香水渡 在治东三十里。俗传楚昭王得萍实处。
益阳县
瓦湖镇 在八子脑
金城桥 在县西
银城桥 在县东
洛浦桥 在县南
三里、五里清溪桥 俱在县南。
拱北桥 在北门外
望浮桥 去县南三十里。
观涧桥 去县南五十里。
浮丘桥 距县南六十里。
迎风桥 :距县北二十里。
马良桥 :距县北一里。
一溪桥 去县东南二里。
粟公桥 在集真道院西。
石梁桥 在县东
揽秀桥 去县西南二十里。
横龙桥 :距县南六十里。
登瀛桥 :距县南五里。
碧津渡 在税课局前
湘乡县
永丰堡 :旧有官兵防守。今裁。
昆仑桥 去县南一里。叶廉使记。崇祯间重修,名“青云路” ,以其近学宫也。
鸬鹚桥 在县东三里便民仓上。
兴河桥 去西南三里
双板桥 去县东南十里。
芭蕉桥 去县东南二十里。
龙集桥 ,去县东南一百三十里。以上往衡阳。杨州桥 ,距县西南八里。
城江桥 距县西南三十里。贺幼殊《副使记》。龙鸟桥 ,距治西南三十五里。
虞塘桥 距治西南五十里,在虞塘。文监察有记。
谭家桥 在治西七十里。
定胜桥 在治西南一百里。以上俱往宝庆。迎恩桥 在治东北。上有亭文教谕有记,今洪水冲圮。
视仙桥 在治东北
通化桥 去治东北四十里。彭侍讲有记。官步桥 在县东北十二里,跨尧溪上。
双江桥 :距治东北二十二里。上有屋,有记。罗公桥 距治二十里。
栎江桥 距治东北二十八里。以上俱往湘潭。“绯紫” 桥 距治北一里。
源兴桥 :距治西北四里。
发尺桥 在治西北八里。
尧塘桥 在治正北十里。
大益桥 :距治北三十里。
夏阴桥 距治北五十里。以上俱往宁乡。“荆紫” 桥 距治西二里。
长桥 距治西三里
彭贞桥 :距治西八里。
窦溪桥 在西二十五里。
涌溪桥 在治西一百里。俱往安化。
发祥桥 在褚公祠前,知县陈拱照改驿路建。“莲花桥 ” 在莲花峰下,里人陈其见建。
龙集桥 在治东南一百三十里。
石狮江桥 在治西二十五里。明崇祯间,邑庠生朱德修建,未成。
皇清康熙壬子,庠生成于乐倡募重修。
广济桥 在三十七都
皇清顺治戊戌,义民黄文奇、吴邦达倡募修建。
大埠桥 在三十三都。明万历丙辰,里民成绍秀修。
太平桥 在治西一百五十里。
关王桥 :在治西一百八十里。
上渡 即张家渡,在第六上都,旧便民仓下。中渡 在第三上都,即马王头渡。
下渡 即马荡里渡,在第三中都。
珠津渡 :距治西十里。往宝庆。
潭市渡 距治四十里。在十二都。
山枣渡 在第七都,距县二十里。
车头渡 在三十五都
侧水渡 在三十二上都,距治七十里。
定胜渡 在五十五都。右俱西南通宝庆。柘陂渡 在治东二十五里。东通湘潭。
合水渡 在三十二上都。
薛家渡 在三十一都,距治八十里。
霹雳渡 在三十一都。右俱西渡涟湄、通宁乡、安化。
攸县
大州堡 明嘉靖四十五年因土民刘庚甫为乱,增设。
凤岭 隶境内,最为险隘。
丹陵桥 计三“巩亭” 十七间在北江乡,去县九十里,知县徐希明建。
公义桥 在县北九十里。
侧桥 去县北三十里。元皇庆间,李云张建。同乐桥 ,在县北七里。
明月桥 在县北九十里。
虹桥 在县东一百里
重兴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宋宣和六年,勇禅师建。明洪武戊申,沈氏重修。
石桥 在县北五十里擢秀乡。淳熙乙酉,龙阳陈总干建。
界海石桥 在县西三十里。
李公桥 去北门十里
普济桥 去县北九十里。宋政和三年,张彬鼎建。明洪武三年,主簿王范重修。
渌溪桥 去县五十里。宋宝祐年间,蔡梦祥等建。
新陂桥 在县西二十里。宋景祐四年,杨月卿建。
万石市桥 在县东五十里清阳乡。元至正辛丑年,皮弘道建。
石桥 在县东一百里,抵安福界,地名“罗塘。” 元元贞元年,谭渊建。
浮桥 在县西门外。宋元祐二年建。元至正甲子崩坏。明嘉靖间,邑绅陈维顺重建,今复废。东门潭桥 在县东三十五里。至正辛卯年,李祥轻建。
攸水渡 距治东十五里。
南门渡 在县南
安化县
安远堡 在丰乐乡。明嘉靖三十一年建设东坪堡 ,在十三都。明崇祯三年知县蒋允亨建。
南桥 在县南门外
西新桥 、西石桥 俱在县西。
石溪桥 在浮清
利济桥 、八里桥 。“望远桥。”
永利桥 、马家桥 。石城桥。
“青塘桥 ” 、“三里桥 。” “七星桥。”
大桥 。“《雷鸣》桥 。” 《烟竹桥》。
高平桥 。“黄板桥 。” 《梦建桥》。
“《珑宰》桥 。” “双板桥 。” 茅田桥。
温塘桥 。“何山桥 。” “石塘桥。”
大峰桥 。“梅溪桥 。” “团山桥。”
伏口桥 、“干溪桥 ” 、“永惠桥。”
广积桥 马桥 俱在十一都。
“闻远桥 ” 、钓桥 。菖蒲桥。
开远桥 、“知津桥 。” “继志桥。”
俊兴桥 在丰乐乡
《石株桥 》、“梅家桥 ” 熊本琛修。
广济桥 王以文修
《思亲桥 浮》清蒋加贤修。
《卧龙桥 》《利涉桥 》王以锦修。
正阳桥 、“龙起桥 ” 、迎泮桥 在治北。
烟竹桥 :知县叶天芳捐俸修造。
柳家桥 郭尚恩修
兜牛渡 在丰乐乡
黄沙渡 去县一百五十里。
四里河渡 在县北八十里,接益阳县界。仙溪渡 在县北三十里。
激溪渡 、《金鸡渡》。
茶陵州
尧水镇 在上十三都
中坝桥 ,在州城内。“宣化桥 ” ,在州治前。废为“街。”
小西桥 、西门桥 俱在州西。
北门桥 在州北
曲江桥 在州西北五里。
小江桥 在第三都
黄石桥 在第四都
月江桥 在境内
脂水桥 在二十二都
屏风桥 在第四都
蒲江桥 在二十都
曲桥 在州城内
雷公塘桥 在十二都
赤塘桥 在二十五都
陂桥 在十四都
唐富桥 在九都
竹下桥 在六都
大药桥 在八都
小冲桥 在九都
文章桥 在十一都
马伏江桥 在七都
狮子口桥 在儒学西一里。
北门渡 在城北
南门渡 在城南
亭子渡 在小西门外
平水渡 在州四都
下米渡 在城内
高水渡 在六十七都
赤下渡 在二十六都
黄堂渡 在二十七都
老虎山渡 在第一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