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220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百二十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卷目录
岳州府部汇考二
岳州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二十卷
岳州府部汇考二
岳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未载山川
《临湘县志》
万春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一峰特起,上有仰山神祠。
青山 在县南三里
石珠山 ,在县东四十里。
道观山 ,在县东四十里。
大佛山 在县东五十里。
石山 ,在县东六十里。
大河山 ,在县东八十里。
鸡笼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形如鸡笼,故名。丁家山 ,在县西南十里。
元子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杨圻湖下口。天螺山 ,在县北二里。
泰和山 ,在县东北一里,上有崇真观。
金鸡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其山盘礡峻丽,中有洞穴深邃,相传有金鸡出入洞中,故名。望城岭 ,在县南五里。
长岭 在县南二十里
佛岭 在县东南四十里。
山爬岭 在县东南五十里。
乘风岭 在县东五十里。
桐钉岭 在县东一百里。
雁岭 在县东南九十里。相传雁去时于此山栖迟数日,故名。
五斗岭 在县东五十里。山形如斗,高耸特出。孟城岭 ,在县东南一百里,抵巴陵界。
石城岭 在县东南一百里。
尖峰仑 在县东六里。上有大仙庙。
红朱岩 在县南四十里,与五尖山相连。柴头洞 ,在县南四十里。
鲫鱼洞 在县南九十里大云山北。上有仙人足迹,又有鲫鱼迹,宛然石上,故名。
头陀洞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两山壁立,中通石径,进二三里许,得宽平之野,而灵崖寺在焉。黄泥洞 ,在县南九十里。
箩筐洞 在县东南一百里。
《鬼孔 》在县南五里许渡头湖。
印石 在县东南一百里。有石方如印,下有港名“印石港。”
鸡子石 :在大云山之侧,七十七峰之一。一峰特立,形如鸡子,故名。
鹰石 在金鸡山下,有石如鹰,对金鸡孔穴。金鸡孔 在金鸡山下,有穴如洞,故名。
双牛湖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上通云溪,下通象骨。
枫桥湖 在县西南二十里。
鲁家湖 在县西南二十里,一名“莲湖。”
渡头湖 在县南五里
西湖 在县西北一里
杨圻湖 在县东二十里。
涓田湖 在县东四十里。
小鱼湖 在县东四十五里。
陈家湖 在县东五十里。
澥口湖 在县南五里,今稍淤。
拖枪湖 在县南五里。流经连家湖,绕邑城东。楠木港 在县东南六十里,源出太微庙,经长安流聂家市。
象骨港 :在县西南三十里。源自崖岭,经松杨湖,即巴蛇吞象处。
槎港 在县南二十里
黄荆港 在县南五十里。源出浆山,北流经聂家市,会清江入大江。
双港 在县东八十里。源出中坊、土城二港之水。出桃林,逾西井,过罐子口,入洞庭。
经港 :在县东七里,为水口。
南港 在县东四十里。源出金竹山,经冶湖,出清江口入大江。
爬儿港 :在县东六十里。源出金鸡桥,至王见。
畈港与聂家市港合流,下沅潭入黄盖湖。土城港 ,在县东南七十里,发源清水,源出鱼潭。
桃林港 :在县东南八十里。
潭湾港 :在县东南九十里。发源药姑山,经沙坪出新墙。
滩头港 :在县东一百里。发源羊楼司,经新店历马公溪,出黄盖湖。
臣山港 :在县南一十五里。发源佛岭,出渡头湖。
黄枫港 :在县南八里。
云溪港 在县南四十五里。源出崖岭,北流入松阳湖。
马公溪 在县东一百里,接滩头水,入黄盖湖。港头水 在县南十五里,源出佛岭,入渡头湖。柘园沟 在县东北二里,接白泥、渡头诸水。东井 、西井 俱在县南一百一十里,随掘三五尺有泉,可以溉田。
断山泉 在县西九十里。皇泻断崖间。
芦陂池 在县东七十里。池在山顶,四时不涸。遇旱祷雨,取水于此。
中坊溪 :在雁岭下。相传昔年出金。
石井泉 在县市里黄泥湾土门山内。石泉如井,方圆一丈,水四时不竭。
放生口 在县北二里,边大江有放生池。“青菱套 ” 、荷叶套 ,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梁头罶下,水涨会为一湖,水涸为二。
梁头罶 在青菱套上
南阳洲 在县西南五里江中,今崩圮。
新朴洲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嘉靖十四年,商人王十万沉巨舟于此,历年积沙,遂成一洲。白沙洲 对河潦岸。
孚洲滩 在冶湖里
迎水滩 在杨林里。每遇天欲雨,则滩水声响如雷。
双洲滩 在迎水滩下。中有二洲,故名。
清水源 ,在县东南八十里。
大冲源 在楚冲县东南一百里。
抬头源 ,在县东南一百里大云山下。
小源 在板桥县东南八十里。
郑家源 在王禾县西南七十五里。
铁船潭 在杨林里,去县五十里。相传神人运铁船于此,至今水涸,渔者探得之。
石山潭 ,在冶湖里,去县七十里。
青丝潭 在万库里,去县九十里,其水青丝色。樟木潭 ,在县南九十里,近桃林。
野潭 在县东南七十里板桥里。
石壁潭 在聂家市之下,其潭最深,聚鱼。
《华容县志》
黄湖山 在县东。产薇蕨,多雉兔,黄湖之水绕焉。
石伏山 ,在黄湖东七里,形伏,多巨石。《风土记》以为石佛山,石堆成佛像。
小尔山 在黄湖东十里。
龙秀山 :在驿道东十里。二峰笔立,最秀,俗称“石嘴山。” 相传山半巨窍中有龙云起天必雨,声响辄风,其中有圆觉寺。
“菜花山 ” 、“望夫山 ” ,俱与小墨山近。
“小墨山 ” ,其中有普莲寺、崇真观。
马鞍山 在田家湖南
姬公山 与鹿角山近
石龙山 ,相传龙蜕洞中,今隐龙形。有狮子崖、水帘洞。
孤山 在禹山北
《寄山 》湖水周遭,浮峙如寄。
团山 有赭石,研之可以书字。
层山 ,在墨山东二十里,诸山咸屹然峙水中,非舟莫能至。旧有鼍鹤驿,冬春间犹仿佛见其遗迹。
《太阳山 》“在游桥。”
宋田山 在太阳山南十里。
《方台山 风土记》:在县南萧城。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山出云母石,土人候云所出,掘之,往往有长数尺可为屏风者。”
蟠龙山 在五田渡十里。
“招山 ” 与蟠龙山近。
仙人台 在田家湖北
白竹圻 在龙秀山东南二十里。
《张师圻 》:“在龙开河上,地产薄荷。”
马岭冈 、曹家冈 ,俱在游桥。
普贤冈 在田家湖二十里。
“七女峰 ” ,历熊家桥十里。
倒马崖 俗称曹操赤壁战败,从华容奔荆州,道经兹崖,马堕,因以名。其下有吴王庙。
仙人洞 在石门山
黄湖 其水绕黄湖山,东与赵家湖合。
青湖 在黄湖山南一里。
褚塘湖 秋水涸时,渔舟鳞比,所积城市。江干湖 在墨山北二十里。
田家湖 出城门而西,湖方十馀里,有官渡,通“安乡县” ,今废。其中富菱芡鱼藕。鱼有鲫有鲤,肥美异他产,荷香袭人,游玩不倦,罾罟渔歌,无间雪月。潴而为垸,溉田几千亩。
邓家湖 、长灔湖 俱在蔡田堤之外,至黄洋渡凡六七十里,莽荡沮洳,无有涯际。
安津湖 亦名“塌西湖” ,环迳五十里,南接涛湖、菱溪湖通蔡田为大垸,中有白泽湖、寺湖有田数千亩,民聚而居者数十百家。
“白泥湖 ” ,在黄封堤下。
大荆湖 、团湖 、谿间诸水俱会此入于江。兔子湖 、澄江湖 、上津湖 俱在县治,沙渚港 诸山之水自此而出,合板桥港流至于龙开河。
萝卜港 河水由此出,合蒋家、黄蓬、须臾诸湖水,东迳红柿林,会于沙港,迤逦入于江。
苏州港 在明山下。有银鱼,亦有稍大者。景港 ,《水经》谓之“景口。”
破冢洲 ,《世说新语》注:“破冢洲在华容县。” 王家洲 、白沙洲 、永兴洲 ,俱在县治。炼丹池 在石门山。
香泉 在石门山
《平江县志》
卢山 按《明一统志》“在县东五十里,一名独石山” ,上有七仙井并祠。
永宁山 按《明一统志》:“在县北六十里,四壁削成,履云梯飞栈而后可跻,其端沃衍可耕,断戈朽镞,时出于上。”
王龙山 ,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北一百里,汨水经其下。
仙女岩 按《明一统志》“在县南三十里,下有石室,名仙郎洞。”
昌水 ,按《明一统志》“在县北八十里,源出幕阜山,流至县南,有巨石形如昌字,水环绕其中,故名。”
《澧州志》
紫和山 有皮子药炉。汉皮伭曜与太微先生王谷神卜庵南岳金母殿,胎息还元。道成曾寓于此。按《石门县志》亦载此山。
夹山 ,高二百馀丈,大三十里。有灵泉寺,夹山禅师道场。
紫金山 近天龙山,逾山十里,有水木洞、桃花洞、霞溪洞。中有龙床水,极清冷,沁人肌骨。旱年浥水,云气即合,雷雨随至。
天龙山 在州西八十里。
将军山 ,在州东南,高一百馀丈,周三十里,汉“荣阳死事蜀将军纪信故垒。”
钦山 ,高八十丈,周二十里。有乾明禅寺,唐大中间,文遂禅师建。
“伏牛山 ” ,《李文山读书处》。
刻木山 在州西七十里。俗传苍梧丁兰所寓。“天供山 ” ,在州西北八十里,有金粟寺。唐建寺时,石穴中涌粟供匠,寺成遂止。
“观国山 ” ,临道水之上,女仙苟正觉修真之所。《花山 》高五十丈,周十五里,有花山寺。
层山 有松柏,盖隋树也。其顶曰“黑崖峪。” 《卓锡泉》
车公山 ,武子生于此,有车公亭、车公桥。黄山 ,一名金峰山,有谢晦祠。段宏古墓在山南。
金刚山 在州南一百里。一曰“红岩山。” 岩前有净尘桥、白龙井、清凉亭、众中寺,唐时所建。燕子山 在州西北一百里。有燕子岩、燕子洞,有人入洞则水涛怒涌。明末,居民避贼其中,水独不至,人以为异。
温泉 ,发北山石穴中,长三十丈,冬夏若汤。由慈利南注于澧。
武溪水 ,出卢溪迳大庸城东,马伏波所歌《武溪深》是也。
道水 ,出石门花子坪、桃源、慈利界浮丘子洗药处,至道口入澧,曰“道澧。”
紫水溪 关山有紫水流出,因以名溪。
桃花潭 :在城西北三里。有石桥,并无桃树水。
涨有桃花瓣常随水流出,因以名潭。
溇水 出巴东溇中,东流入于澧。有石桥曰“溇澧。”
团潭水 ,出澧西北石龟山,东注梦溪寺,会龙洞水。
龙洞水 出澧西山,一支由龙神潭,一支由石马堰,皆会老湾,过石壁下,东南流为青泥滩、竹根滩,东注梦溪,与团潭水合。又东为黄潭,黄溪注之,过沅田,入于涔,概名“涔河。”
《石门县志》
石门山 有二,一县东二里,一县西十五里,皆两崖壁立如门。县名“石门” ,取诸此也。
白云山 在县北十里,上有风云二洞。
涔水 在县东
双溪 在县东
道溪 在县南
界溪 在县西
苦竹溪 在县北
龙泉 ,在县南十五里,溉田千亩。
碧岩泉 在县南
民安泉 :在县西北五十里,溉田甚多。
慈利县
“金莲山 ” ,一名“紫金山” ,以其有紫金树,其花经百日不谢,至今犹存,即铁佛寺基。
天门山 :在县治十三都。
龙茹山 :在县治西北极陲,茹水所出。其色清澈,漏石分沙。
严石山 ,极奇僻,后杨柳掩映如屏障,前乱石森列,临澧水。
叇云山 在县治六里。宋仁宗建观于山巅,有镌字石柱犹存。
琼云山 在县东四十里。其高插天,形如屏障,罗列数十里。
云朝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九都地。其山孤峰壁立,如天门。山有石垆、石瓶、石烛列前。高三十丈,有真武庙。
五雷山 乃雷岳也。山最高,屏障环列,县学前三十里。其顶峰祀真武。有龙头岩、虎踞石、会仙桥。
兔座山 在县东二十里。其形如兔,坐江岸,有松泉不竭。
金刚山 ,在县东三十里。下坎,有鱼泉。
饭甑山 ,在县西北三里官家渚,上临溇江边。道人山 ,在县北十里,石形如黄冠道人,高五丈,面南立,顶有道湾泉、道墩桥。
白云山 在紫霞观后。时有白云覆之,故名。屏峰山 在县治十五里,叠翠如屏,山中有庙。秀峰 在县东七里遗笔溪。
仙人峰 在县二十五都。
挂瀑峰 ,在县西一百八十里。
百丈峡 山脉来自永定城北青龙山,石崖对峙,中通一峡,长三十里,流泉峻急,古木嵯岈,鱼鸟浮波,猿猱挂壁,视天光如一线,石高千仞,所镌“百丈峡” 三字,非飞挽不能视,最为奇观。犀牛峡 ,在县十二都。
鬼谷洞 ,在天门山下,鬼谷子尝遁于此。雷公洞 ,阴雨中,隐隐雷声从洞出,两岸壁立,有神像。
风洞 ,在县北三十里,与星子洞相近。其旁穴风出,可以占岁丰歉。
星子洞 通津桥畔,有石莹然,以火照之,众星灿烂。水自石洞中出,可容数百人。但慈有“星子洞二,其一在五雷山,其一在遗笔溪。”
潜龙洞 在县二十五都。
龙洞 、电洞 、云洞 ,俱在天门山。
云梯岩 :在天门山。路如梯阶层叠,故名。“将军岩 ” 在县治。
白马岩 在县严石,石壁白马如生。
曦照岩 在县八都北岸大星滩下。削壁百仞,临于江上。洞内可藏数百人。
金鼓岩 在县南三十里。道傍有石鼓,相传闻有石鼓自鸣。
千里岩 在县南三十里。高千仞,登其上,一目“千里。”
二尉岩 在县十都
和尚岩 ,在澧阳坡西岩顶上光圆如僧立,有三圣祠。
慈井 在仪门内
明济井 在学宫前
永济井 在十字街
八角井 在东门内
《安乡县志》
梳成冈 在县东二十里。相传杨幺一梳沭而成,故名。
井字冈 在县北十五里。
茶条冈 ,在县北二十里。
夹字冈 在县东北十五里。
包家冈 在县北七十里,联绵七里许,中有池名“饮马。” 相传三国时有包氏二娘者屯兵其上,故名。
兔儿港 在儒学东北接后河,东南流绕学宫,又南流会澧江。
南头港 在永宁村
大鲸小港 :在永丰村。
中澌港 、南澌港 二港相联在南平村。景源港 在长寿村。上通荆州,下达洞庭。渭港 、九接港 俱在松渚村。
龙渎港 、利港 :俱在永宁村。
大溶港 :在县南十五里。
小溶港 :在县西南七里。
“夹港 ” ,在灵柩湖左。
豆港 、山港 、弼港 :俱在县西“长河。”
《兰浦 旧志》云:“其地多兰蕙,故名。罟舟钓艇,多聚其中,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亦佳境也。”
安溪窖 在县南二里。即安南溪也。
“王判窖 ” 、“邓家窖 ” ,俱在“松渚村。”
《蔈古窖 》,在永丰村。
《大觉澥 》,在长寿村。
南湖澥 在南平村
唐畔澥 在县北三十里。
墓林澥 在县北十五里。
庙子洲 在县西南。旧有龙王庙,故名。
大金洲 在县南十五里。
浮洲 在南平村。水涨诸地皆没,惟此洲若浮,故名。
《似鱼洲 》在澧江之岸,其形似鱼,故名。
白鹭洲 :在大鲸小港口。
《永定卫志》
天门山 在卫南三十里,巅有天漕堰,每夏旱,白练千仞,悬流而下,山麓之田,赖其灌救。有十六峰:曰“高远” ,曰“玉堂” ,曰“玉壶” ,曰“金匮” ,曰“丹灶,曰漆园,曰弩牙,曰箭干” ,曰“笔架” ,曰“将军,曰老僧,曰天姥” ,曰“负儿,曰猿点,曰鸡笼,曰簸箕。”
葛山 在卫西南极陲,澧水所出。
赧王山 在卫西十五里。传周赧王曾至此,有古庙墓,恐系讹误。
浮山 在澧南,左后所屯隶。其东北二面庵庙最多。
墨石山 在右所屯,宋李仁得道处。山出石如墨,故名。
阮山 在右所屯。上有庙,以祀王陵、陈平、张良将军山 在右所屯。汉纪信曾驻兵于此。看花山 在中所屯。相传宋王看花处。
古老山 在中所屯
银朱山 在中所屯。上连阮山,下连将军山。桃花洞 在卫西北二十里。宋澧州知州郭逵破彭士义之处。
将军洞 ,门阔丈馀,高数丈,倒悬石柱,游人持炬而入。中有石田,区亩井然,其水伏流,时出糠秕,见于卫西五里外,名“白马泉。” 每春水溢,鱼极肥美。
赤松岩 ,与天门对峙,上下数十里,号赤松村。里人祀其神曰“赤松大王。”
白马岩 在卫东五十里水南,岩上有白斑如马,故名。
埋儿河 在前所屯地。发源龙神潭,下流詹家垱桃花滩,至澧城,东入澧水之后河。浴溪河 道溪下流浮丘子试丹处。
道溪河 水,发源慈利五雷山下牛角垱,至石门境之杨家湖,澧州之佘市桥卫屯,皆参属之下。而裴家河、洪家河、浴溪河则皆卫屯地。其小溪水由南入者,有枯藤溪、阳明溪、谢家溪、畚溪口、化溪、桥溪;由北入者,有马家溪,皆卫屯所隶地。而来入道溪。出道口与澧水合,则澧州之津市。
澧水 在卫城下。源出历山极西龙茹山,有茹水入于澧。东流至武水口,左得温汤水,右得大庸水、仙人溪水,东得焦溪水,东左得园布水、团岩水,下流观嘉渚,至慈利鸳鸯浦,溇水合入之。大庸溪 在卫西十五里。按溇、澧左右有三十六溪,此其一。
恶蛇溪 :发源分水岭,经后所中所屯地东北。
流至停贤渡下入澧
白龙潭 在卫西三里。有潭泓然以深,下有白龙潜之,能兴云雨。夏旱,祷取其水。上有白龙庵镇焉。
熊家湾 在前所。上河地。水发源宣阳,流至涔河,出白阳堤六冢口津市,下入澧。
杨柳坝 在前所三洲村。地水自黄滩河分派入张公垱,下流青龙嘴,至浩口合涔水同入于澧。
磨房滩 在卫江上流。天晴霁,夜闻声激如雷,阴雨则无声。
大星滩 在卫河下六十里。陡滩遄溜,岩石数十块散列波中,大如屋,小如舆,或圆或方,或锐或长,或伏或昂,若星点霄汉,急流冲之,激为飞雪,怒为狂风。舟行其间,回环宛转,迅不容懈,称最险云。
“纸坊滩 ” “手巾岩” 滩 白向胡三滩 木龙滩。大庸滩 傅家滩 蠃蛳滩 “《下角鹿》滩” “《上角鹿》滩 ,以上俱自卫城而上,至大庸所。” 野猪滩 孟公滩 。田家滩 “磨滩”
施水渡滩 杨林滩 三滩 双眼桥滩黄厓滩 潭头滩 以上俱自卫城而下,至金藏关。
墨石滩 ,狮子脑滩 ,红鱼滩 ,“上张九滩,下张九滩 。”阳合滩 ,馒头石滩 ,袁家滩,燕子滩 ,将军滩 ,向家长滩 ,上麻桩。吉峒滩 ,穿石滩 ,三里滩 ,牛鼻濑,白马濑 ,陡。�濑 犀角滩 邓耙勾滩小星濑 大星濑 宜眉滩 伏龙三滩,以上俱自潭头滩而下,至龙复关。此下至慈利尚十馀滩,除笼子大星濑险,其馀水势尚平,舟行可以无虑。
《九谿卫志》
大平山 在卫城内,屹立其中,山大顶平,故名。屏山 在卫城东。一峰突出,如屏在列。晦明风雨,变幻不一,春烟冬雪,亦有可观。
麻阜山 :在卫城外,以形似名。
笔峰山 在卫城外东,俗呼“尖山。” 高六、七里,绝顶孤峰,凌霄如笔。山下四围尽属水田溪涧,全无林麓,故名。
凤虎山 在屯堡北。上有祖师殿,四围山拥,形如凤虎。此唐、宋以来之名也。
亘山 :在屯堡东北七十里。
马颈山 在卫西,夹索口。草木之利,军民资之。马鬃岭 在卫城北。高岩壁立,两旁如削,岭上止通一径,故名。又有玛瑙坡、牛角尖、通麻寮、容美及一十四司。
茅花岭 在卫城西北八十里,有永洞,两溪合流,穿洞门,复流至鲁阳溪,数十里方见。
龙门洞 ,在卫城东三十里,其修长如管玲珑,其坎坷如蜂巢蚁穴。入一里许,有石狮蹲踞。旧名“狮洞” ,今名“龙门” ,以其在鲤鱼滩也。
联环洞 :在卫治十五里。两洞相联,一南开、一西向,故名。
三江口 在卫城东北一百二十里。
平湖 :在屯堡西北三十里。
杨潭河 :在屯堡东三十里。
清泥潭 :在屯堡正北五十里。
喝涂溪 溹水溪 大泉溪 ,以上俱在城内。大壑溪 和豹溪 炉煽溪 响夹溪张马溪 仁石溪 ,以上俱在城外。
输瀛溪 :在城外八里。
冷水溪 :在城外十一里。
《大庸所志》
应山 在所东。石峰高耸,临河,层峦叠翠。旁阜石室,方广丈馀。昔人读书于此。夜有神女叩门,不纳梦语其生平,后悉应验。因建庵峰顶,曰“应山。”
花岩 在应山下,沿河数丈,茎叶如莲,虽极剥落,形肖愈奇。
跂人岩 在所城北十里。冈阜岧峣,一石突立,上舒下缩,高约五丈,如人跂立。
武溪 ,在大庸城东,疑即伏波《南征歌》“武溪深” 之所。
《安平所志》
迎恩山 、望高山 、得胜山 ,俱未详载。立雪峰 ,在所治。
观音洞 ,在所南三里许。空旷轩敞,类九谿仙侣洞,而明爽过之。悬崖削壁,凝结缀旒,千态万状。初入一层,后竖甬壁,两旁通户。壁后石髓所滴盛莲花盘。蜿蜒而下,为第二层;又下为第三。
层前阻深潭,由石崖倾侧缘过,历三潭数里许,通所东门下。入者闻城内喧哗鸡犬声。
《添平所志》
“金子山 ” ,“古祖” 师祖真人炼丹处。
白虎山 古有铜锅,飞来成池。至明末,铜锅复飞去。
金鸡山 深林茂树,杳无人烟。宋末,覃汝先领兵屯于山下,见一老翁扶杖前来,问庐何在,对曰:“深处便是。” 答后俄然不见。至夜深,听鸡声鸣唱,天曙往视无踪,名曰金鸡山。
《穿山 》晋许旌阳追孽龙至山下,穿麓而去,名曰“穿山。”
《热水》溪 山下出水,热气勃涌,遇三冬,水更热。
《麻寮所志》
金鸡山 ,在大龙潭内。有潜龙,旱祷辄应。《馀所司俱未载》。
水利附 府县志合载
本府。〈巴陵县附郭。〉
偃虹堤 在府城西,正临洞庭之滨。夏秋水涨,波涛汹涌。宋滕宗谅筑堤以杀水势。明初,堤渐崩洗,城渐缩退。嘉靖三十九年,知府李时重加修筑,凡二百六十馀丈。城下筑土堤以防水。今已倾圯无存。
永济堤 在城陵矶。明成化十九年,知府李镜募工为堤,凿石为桥,引水为闸,往来悉便之,号为“李公堤。” 堤长四千丈,广二丈,高以地势为平,或七八尺,或丈馀。树柳以固积壤,日久多冲决,途人患之。
皇清康熙十年,知县李炌捐修,凿石为梁,于故所置。
梁处广二丈,高倍半,长可五倍,其下通舟。九龙堤 即北湟岸。
南津堤 在府南十五里洞庭湖之侧。明弘治间,知府张金筑。
白荆堤 在府东十五里。一名“紫荆” ,俗呼“堤头渡” ,有桥,名“通和堤。” 筑于宋。明成化八年,知府吴节增之。嘉靖十年,知府萧晚重修。四十一年,重加增筑。
枫梓陂 ,古江陂 ,大塘陂 ,河风陂,燕竹陂 ,瘦蛇陂 ,黄沙陂 ,白家陂,马家陂 ,龙西陂 ,庞过陂 ,龙潭陂,檀树陂 ,官陂 ,莲花陂 ,金陂,樱桃陂。
横塘 君山塘 ,麻塘 ,李婆塘,段家塘 ,金林塘 ,寺塘 ,万塘,万工塘 ,西婆塘 ,道塘 ,清塘,石塘 ,长湖塘 ,千工塘。
“黄泥塘 ” ,“李公塘 ” ,“石城塘。”
百家塘 沙塘
临湘县
赵公堤 在县东五里。元泰定间,知县赵宪筑。《华容县》
黄封堤 在县河之滨。宋知县黄照筑。
《杨柳堤 》在《放生池》之侧。
官垸 在县堤,周十五里。
曹墩垸 在一都
黄田垸 在五都
纸坊垸 在三都
任东垸 、《赵家垸 》《毛家垸》。
蔡田垸 陶家垸 俱在七都。
李家垸 、姜家垸 、张家垸 俱在八都。
《黄金垸 》《谈家垸 》《穆家垸》。
张斯垸 马庄垸 俱在九都。
刘家垸 ,上路垸 、下路垸 俱在碾溪渡南。
胡家垸 、吴小垸 、陶树垸 、左陂垸、宋家垸 、宋阳垸 、西小垸 、蔡刘垸、许小垸 、江家垸 、林家垸 、陈家垸、鲁家垸 、马儿垸 ,俱在十都。
安津垸 渊德垸 斗门垸 、逐陂垸涛湖垸 戈家垸 伍家垸 俱在十一都。
金三圩 正德间,金拱筑。
新堰垸 、杨家垸 、柳木垸 、白杨垸、黄公垸 、费公垸 、徐家垸 、高小垸、青水垸 、杜家垸 、龚湖垸 俱在十二都。
黄蓬垸 、张家垸 、蔡家垸 、澄江垸、蒋家垸 、严家垸 、马家垸 、黄湖垸、朱家垸 、列梓垸 、陈家垸 、李家垸、宫娥垸 、赵家垸 ,俱在十三都。
宫堰 新子堰 ,徐家堰 、庄公堰、龙陂堰 、排马堰 、荷二堰 ,荷山堰,黎家堰 ,金荷堰 、金牛堰 ,三郎堰,玉莲堰 、陶家草堰 ,俱在县东。
上王堰 、中王堰 、下王堰 、长堤堰、青草堰 、熊家堰 、过溪堰 、蒋家堰、长江堰 、木新堰 、仁义堰 、金家堰、上古堰 、下古堰 、牛车堰 俱在县西。宫堰 、寺堰 、程家堰 俱在城内,隶“巴陵湖课。”
洪灔垱 、长湖垱 、鼍湖垱 俱在县东,《澧州》
“灌垱塘堰,本州共一千五百有四。” 经兵荒,堰垱废弛,前州守王之翰鸠令里老修筑九百五十七口。水之在江河者凡七派,皆从山谿溢出,势如建瓶,注于洞庭。其滨河之田约十三里,每春夏水泛,强半淹没,惟东南一带湖可蓄泄夕阳湖、孟姜湖、黄丝湖、杨溪湖。沿河可捍水者,谭家湾、观音港、六冢口、白杨堤、窖口、魏家垣、毛家垣、朱家垣、李文垣,经乱后堤多冲塌。知州朱士华至澧,即询农田水利,委官周视,谕各地居民分定弓口丈尺,刻期鸠工。今堤岸岿然,旱潦无虞矣。
石门县
永昌堰 、千工堰 、三汊堰。
千工垱 、洋港垱 、牛角垱 、花山垱、化子垱 、黄溪垱 、龙溪垱 、西泉垱,慈利县
一都堰塘十口 ,二都一图一十三口,二都二图九口 ,三都一图八口。
三都三图十七口 、四都五口。
五都二图十口 ,六都一图十一口,六都四图十二口 ,七都十二口。
八都三图四口 。八都五图八口。
九都一图五口 ,九都二图三口。
九都三图九口 ,十都一图三口。
十都二图十四口 ,十都三图十一口,“十一都一图四口 ,十一都三图五口,十二都一图二口 ,十二都二图五口,十三都一图三口 ,十三都二图五口,十四都九口 ,二十都八口。”
二十一都十六口 。二十二都十口。
二十四都十口 、二十五都一图二口、二十五都二图八口 、二十五都三图八口、一坊六口 、二坊五口。
三坊五口
安乡县
大吴陂 在永宁村
赵光陂 在高田村
李公堰 在永丰村。《旧志》云:“相传古有李姓者,四十馀家居其上,汲水得一鲤,分而烹之,地遂陷为堰,故名。”
何家堰 太和堰 以上俱“军牧村。”
兰陂堰 密防堰 以上俱永宁村。
邓堤堰 ,蒲堤堰 ,长寿堰 ,东田堰,金家堰 以上俱长寿村。
里堤堰 上灌堰 、下灌堰 ,陶陂堰以上俱永丰村。
雷冈堰 、大宋堰 、小宋堰 以上俱“松渚村。”
黄白堰 唐陂堰 以上俱高田村。
熊家垱 在长寿村。秦家垱 在永宁村。金陂垱 在永丰村。“温司溪 ” 在高田村。
铁炉溪 乌龙溪 以上俱松渚村。
长渠 《旧志》云:在双林村,今属永宁村。与李公堰相接约七八里,故名。
“《围城》垸 ” ,《惠民垸 》,《惠喜垸 》,《罗杨》垸,《中和垸 》,《黄堤垸 》,《板桥垸 》,《拾会垸》,《兴家垸 》,《太和垸 》,《合家垸 》,“刘孟垸,张让垸。”
邑之水害,不关于荆水北流,而苦于洞庭下涨。堤垸防水止以御小祲尔。春涨湘流,九水贯注,湖高于堤数尺许,堤垸虽坚,奚能捍八百里湖水之患?
九谿卫
长河堰 在屯堡东北六十里。
馀县卫所司俱未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