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百五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五卷目录

     常德府部汇考一

      常德府建置沿革考

      常德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常德府星野考

      常德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五十五卷

    常德府部汇考一

    常德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本府

    《禹贡》“荆州之域。” 《汉书》:“周成王时,封鬻熊之曾孙绎于荆,为楚。” 旧《志》:“商周为蛮蜑所居。” 按王应麟《玉海志》:“汉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 郦道元《水经注》,“武陵有五溪,雄樠、酉、𣲘、辰,皆蛮彝所居,故谓五溪蛮,在今辰州界。” 又《汉书疏》:“辰州卢溪县西有武山石室,可容数万人。” 乃其地也。据此,则常德非蛮蜑所居可知。盖其时武陵郡所统甚远,五溪皆其边徼,旧志讹舛,今宜正之。秦属黔中郡。《通鉴》始皇三十六年,分天下置三十六郡,后增四郡。楚曰南郡、曰黔中郡、曰长沙郡。考《汉书》,秦昭王使白起伐楚,取蛮彝地,置黔中郡。章怀《注》:“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县西,常德其属地也。” 汉高帝初,更黔中为武陵郡,后改为义陵。五年,更名雒阳,治索县。领孱陵、临沅、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酉阳、义陵、佷山、零阳、充并索为十三县。隶荆州刺史。新莽改建平郡,属荆州。东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复武陵郡,治临沅,领汉寿索。阳。嘉三年,更名荆州,刺史治,领孱陵、零阳、充、沅陵、辰阳、酉阳、迁陵、镡成、沅南三国曹操赤壁败后,遂与吴蜀三分。荆州北境属魏,西境属蜀,东境属吴,武陵西境也,先主殁后所分地,悉属吴。吴以武陵分置天门郡。晋武陵郡领临沅、龙阳、汉寿、沅陵、黔阳、酉阳、镡成、沅南、迁陵、无阳十县。宋、齐皆为武陵。梁置武州,改为沅州。隋改朗州,复为武陵郡。大业初,州废,复置郡治武陵,领武陵、龙阳二县。唐复朗州,改武陵郡。天宝中,属山南东道,领武陵、龙阳二县。梁将马殷因改朗州,执雷彦雄等送于梁,遂陞朗为永顺军,后马殷以其子希振为武顺军节度。唐改为武贞军,以朗人雷满为节度。周广顺二年,改为武平军。宋乾德三年,析武陵置桃源县。大中祥符五年,改为鼎州,升永安军,又改靖康军。政和七年,升常德军节度南度后又置沅江县。绍兴十七年,孝宗初以晋安郡王授常德军节度使,即位于乾道元年,遂升为府,领节度使,属荆湖北路安抚司。元至元十二年,置常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府,复改为路,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分隶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升桃源、龙阳为州。明洪武甲辰年,复为府,属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分隶湖北道,领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兼领澧州及安乡、慈利、石门三县。” 三年仍降桃源为县。九年降龙阳为县。十一年省沅江入龙阳,寻复置之。洪武三十年,归澧州及安乡、慈利、石门,隶岳州府,领县仍四云。

    皇清顺治四年入版图,府如旧。领四县,属湖广等处。

    承宣布政使司。分隶湖北道。康熙三年,以府分属湖南布政使司。临以分巡湖北道。康熙六年,裁减分巡湖北道。九年隶岳常分守道。

    武陵县

    汉义陵郡索县,东汉为武陵郡临沅县,顺帝更名汉寿,为荆州刺史治。沈约《宋书》荆州刺史治武陵汉寿,魏晋治江陵。刘禹锡《汉寿城春望》诗自注:“古荆州刺史治,亭下有子胥庙,兼楚王古坟,在今汉寿乡之崆巃” ,其城址宛然。三国吴改为吴寿。梁置武州,隋改为武陵县,属朗州。武陵县名由此始。大业初,改属武陵郡。唐属朗州。宋属鼎州。为望县,谓在五千户以上,名曰望县。乾德初,属常德府。元属常德路。明属常德府。

    皇清武陵县属常德。康熙三年,仍随府分属湖南。

    桃源县

    秦属黔中郡。未县,汉属武陵郡。未县,东汉为沅南地。阳嘉三年,更名荆州,刺史治领沅南,以其县南临沅水,故名。桃源尚未县,止属沅南。隋省入武陵县,属朗州。唐如旧。天宝中,属山南东道,领武陵、龙阳二县,是时桃源仍属武陵,尚未另县。宋乾德二年,析延口等村,始置桃源县为望县,谓在五千户以上,名曰望县。然“桃源” 县名由此始。元元贞丙申,升为州,明洪武三年复为桃

    考证

    源县,属常德府,以县南有辟秦人洞,名桃花源,去县三十里,故因名其县云。崇祯中,议更天下州县同名,请改“花源” ,未果。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仍随府分属湖南。

    龙阳县

    汉属武陵郡索县地。未县,东汉为汉寿县地。三国吴始分置龙阳县,以流水形势如龙,县在水南,故名龙阳。按沈约《宋书》言,吴立龙阳,改汉寿为吴寿。龙阳亦汉寿地。《符瑞志》言:“吴孙权赤乌十一年,黄龙二见武陵、汉寿界,孙氏以为祥瑞应,改汉寿曰吴寿,仍于汉寿地更立一县,以龙见其阳,由是得名。” 晋隶武陵郡,十县中之二。隋龙阳县,属朗州。唐龙阳县属朗州。宋大观中,改曰辰阳。绍兴三年,复龙阳县旧名,额为中县,盖在二千户以上,名曰中县。元元贞中,升为州。明洪武九年,复改为县,属常德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五,《坊村》。

    沅江县

    汉益阳县地,属长沙国未县。晋属衡阳郡未县。梁普通三年,于洞庭正南岸建县,曰乔江,隶岳州郡。开皇中,改沅江县,属巴陵郡,沅江县由此名。隋大业初,更为安乐县。唐乾元中,复乔江县,属岳州郡。宋祥符中,因贡包茅,仍复沅江县。详包茅所产,盖有三处:一在麻阳县东,包茅山上有包茅庵,产茅以贡。一在沅江,元符初,为中下县。以户不满千百,故名曰“中下县。” 元属常德路。明洪武十二年,并入龙阳,寻复置。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常德府疆域考        府志

    常德府疆域图

    常德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岳州府华容县明山界三百六十五里,到岳州府四百零五里。

    南至长沙府安化县燕子洞界一百二十里,到长沙府安化县二百四十里。

    西至辰州府沅陵县铁岩界一百二十里,到辰州府三百八十里。

    北至岳州府澧州鳌山铺界,九十里到澧州。《二》

    百里

    东南到长沙府三百八十里。

    东北到沣州安乡县,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到辰州府沅陵县三百八十里。

    西北到澧州慈利县,三百六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师六千二百一十里

    东西广四百八十五里,南北袤三百一十里。《武陵县》。

    东至龙阳县宣布铺界,四十五里。

    南至安化县燕子洞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桃源县高吾铺界三十五里。

    北至澧州鳌山铺界九十里。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

    桃源县

    东至武陵县高吾山界,五十五里。

    南至安化县仙池山界,一百里。

    西至沅陵县官庄界一百九十里。

    北至石门县洞溪界,一百二十里。

    东西广二百四十五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龙阳县》:

    东至华容县古楼界,二百一十里。

    南至益阳县牛鼻铺九十里。

    西至武陵县河婆界,四十里。

    北至武陵县阳城村分水界,一百二十里。《沅江县》。

    东至湘阴县亩口界,七十里。

    南至益阳县羊角界,九十里。

    西至龙阳县南疆铺界,四十里。

    北至本县赤山岭界,五十里。

    形胜附

    本府。武陵县附郭。

    《蜚英学记》:“洞花水芷,各有德色。”

    《武陵集》“山林蓊郁,多可猎之兽;湖水浚阔,多可渔之鱼。”

    宋袁申儒《三亭记》:“沅水演迤,阳山雄峙。”

    《宋史地理志》:“旁通溪洞。”

    《方舆胜览》。“南楚上游” ,“重湖旧壤。”

    《元志》:“荆渚唇齿。”

    旧《志》:“左抱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

    《古诗》:“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

    “武山” 为常武天关,“枉山” 为“捍门华表。”

    德山“瞰江近城,风回波细,飞帆去舻,舒徐上下。” 武陵在洞庭之北,五溪之东,阳山之麓,土壤饶沃,民俗淳庞。南楚上游,故郢裔邑。

    吴蜀楚粤之会

    “流祉发祥” ,日月大异。

    湖山饶衍

    桃源县

    晋陶潜《桃花源记》:“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唐李白《寻桃源记》:“三十六天别为一天。”

    《广记》:“三十五洞白马浪光之天。”

    《旧志》:大江环带,群峰拱列。高吾峙其东,仙池界其南,安阳障其西,浮山踞其北。

    龙阳县

    袁申《儒书馆记》沧浪:“山与水秀,可以挹奇可以发,华可以茹。”

    纳加台,《墨池亭记》:“金牛居南,芷江在北,东望武口,西望阳山。”

    面安益千峰之翠,带湖湘诸派之流。

    为荆襄之唇齿,通云贵之门户。

    隆阜迤坡昂藏耸伏

    沅江县

    居鄂岳之上流,分洞庭之右㲼。琼堤拱其南,沙浦俯其东。石溪环其西,赤山护其北。

    常德府星野考        府志

    府总

    《汉书》:“楚地,翼、轸分野。” 按《星经》,“翼二十二星,凡十九度;轸四星,凡十七度。” 陈卓云:“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为楚之分野。” 张宿止十七度。蔡邕言起张十二度,费直亦言起张十二度,此盖指全楚分野而言。今江西、广西皆属翼、轸,古亦楚地也。《晋天文志》谓桂阳入轸六度,武陵入轸十度,零陵入轸十一度,其析丽颇详。《玉海》又云“武陵。”

    考证

    入轸十一度,及他郡度数,俱各不同。所谓“毫厘之差” ,其以此也。

    十二次舍鹑尾巳位

    二十八宿翼轸

    《星经》:“玉衡星,主荆州,北斗有七,一枢,二璇,三玑,四权,五衡,六闿阳,七瑶光。” 《广雅》云:“雍属璇,冀属枢,兖青俱属玑,徐扬俱属权,荆属衡,梁属闿阳,豫属瑶光,常德荆域属衡。候以丁卯日。”

    五星属荧惑

    荧惑主霍山、扬、荆、交州,又曰主楚。《汉书》:“吴楚之疆,候荧惑,凡考灾祥,视荧惑之所经行。”

    三台属司命星

    《天文志》: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为鹑尾,于辰在巳,楚之分野,属荆州。《史记注》:翼轸分野皆为鹑尾。《郑语》《周史》云:“楚重黎之后,黎为高辛氏火正。” 此鹑尾为楚之分星。荆州之星土也,在诸侯谓之分星,在九州谓之星土云。北斗属衡星。五车五星在毕东北。其西北大星曰天库,主太白,秦也。东北星曰天狱,主辰星,燕赵也。“东南星曰天仓” ,主岁星、鲁、卫也。中央星曰司空,主镇星,楚也。西南星曰卿,主荧惑魏也。

    《宋志》:“三台六星为天阶,太乙蹑以上中下。上台为司命,主寿;中台为司中,主宗室;下台为司禄,主兵。又曰,上台上星主兖豫,下星主荆扬;中台上星主梁雍,下星主冀;下台上星主青,下星主徐。”

    天市垣属西垣第二星

    天市,东西各列十一星。“东垣曰宋、南海,燕;东海,徐、吴、越、齐;中山,九河,魏、赵;西坦曰韩、楚、梁、巴、蜀、秦、周、郑、晋;河间、河中。”

    五车主司空星

    《武陵县志》:“北斗星明,主天下昌。”

    第五星不明,或变色,废正声,务淫乐。

    翼星明礼乐兴

    “星孛于鹑尾” ,荆域有变。

    星孛于翼,近太微上将兵兴,有灾。

    “星孛于轸” ,太白昼见,在轸,其地有兵。

    日蚀在翼岁旱

    岁星蚀月在翼,楚地饥。

    太白犯轸荆楚有兵

    辰星守轸岁水

    荧惑色赤,循执,天下又安,年谷顺成。若变色则灾。

    荧惑犯岁星,在翼,《岁》旱。

    岁星、太白、辰星聚轸,兵兴灾。

    《三台星》明,上下和,法令平。

    “天市中星众润泽” ,岁丰。

    白气贯北斗大风

    黑云气,贯翼轸荆楚水。

    五车司空星明,其地岁丰,仓廪实。

    常德府山川考一    府县志合载

    本府。武陵县附郭。

    阳山 在府治北三十里。由浮山左发一支,走石脉山,经罗紫山,于蔡家冲钟灵凹过峡,遂结此山。其山高耸雄峙,为常德巨镇。四时常有云气,可以占晴雨。山顶有庙,以祀阳山之神。《武陵旧经》云:“阳山之女,云梦之神,尝以夏首秋分献鱼。” 山上望江如环,望湖如镜。唐时以汉梁松配飨,因名梁山。山下有寺,一名观音寺,后废。今重修,一名洞泉寺,在梁山后。飞泉瀑布,雷吼电奔,古木疏松,卷涛鼓浪。唐季缘观开建。然梁山之名,其来自远。《前汉书地理志》注:义陵县有鄜梁山。《后汉注》:有松梁山。《水经注》:有嵩梁山。汉寿县西有阳山。义陵者,武陵也。汉寿乡去山不十里,则阳与梁,实合为一山明矣。

    大龙山 :在府治北三十里。山势蜿蜒若龙,故以“大龙” 名山。旧有兴国寺。

    风门山 在府治阳。山侧有石门,每风将起,此门先出黑气,若烟雾然,人以为候。又按:阳山有风洞、雷洞、雨洞,此其一洞云。

    茶林山 在府治北三十里,产美茶,故名。长坡山 在府治北二十里。山不高峻,背枕阳山,前瞰诸湖,为诸山之秀。

    绂紫山 :在府治北七十里,在新兴馆之西南。有宋管“白云先生之墓” 在其上。

    鳌山 ,在府治北九十里,本名“兽齿山。” 相传:昔有僧宣銮、义存、文邃三人同游此悟道,故其徒

    称鳌山悟道

    七姑山 :在府治北八十里。

    药山 在府治北九十里。梁以此名县。唐为僧惟俨道场,刺史李翱曾访之。

    文殊山 在府治北雁门村,旧有双松亭。宋黄庭坚诗:“文殊堂下松,永日如鸣琴。我登双松亭,时步双松阴。中自寂寞人,安禅无古今。”

    龙岩山 :在府治北九十里。中有石桥,岩壁嵌空,石乳如笋,行可五里至其穴。泠然水流,不可俯视,祷雨辄应。

    虎齿山 :在府治北二十里。形如虎齿,居民尝以六月祭之。

    浮山 在府治阳山西北三十里,为本郡少祖山分一支,下结阳山为府,枕落一支结府城。滨沅水。

    花山 :在府治西二十里。山多杜鹃花,每春季鸟鸣,花开如锦屏横列云。

    善济山 在府治西八十里。昔有妖女祠,唐袁映焚之,妖遂息。后人因名山曰“善济” ,而立袁烈士祠。

    善德山 在府治东南十五里。一名枉山。隋刺史樊子盖以尧曾让天下于善卷,卷避之于此,故名善德山。其村曰善卷村,《道书》第五十三福地。又曰枉人山。《水经注》曰:“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 山西带循溪一百馀里,茂竹便娟,披渼荫渚,长川迳引,直抵金霞。小溪迂折,远注于沅。小湾乃善卷之钓湾也。渡枉水而西,为乾明寺,存米芾宝藏扁字。旧有“楚望” 、“临睨” 、“仰止” 三亭,后俱圮。明万历间,郡人杨时芳者,敛赀倡建石塔一座、八方楼一座,为府学巽方文笔。盖无是山,不可以为郡,堪舆家谓为捍门华表。明万历间,知府刘一全于塔前筑楼三层,上供大士,中供善卷先生、三闾大夫,沧浪渔父,以风流俗,今俱废。盖寺宇昔称壮丽,兵燹之后,荒圮颓败。清辰常镇少保杨遇明重修。木瓜山 在府治东十五里,有木瓜古寺。相传李太白长流夜郎时宿此,有诗。

    淳于山 在府治。盛弘之《荆州记》曰:“武陵舞阳县有淳于、白雉二山,在宁州武陵之界,绝壑之半,有一石雉,远望首尾可长二丈,伸足翔翼,若虚中翻飞,头缀著石。”

    古城山 在府治西南七十里。前有古堤,城砌宛然。考司马错城,不知定处,或即此也。又有坡,亦名曰“望城坡。”

    盘古山 在府治西南三十里。山上有盘古寺,创自唐同光元年。山旁为裴家冲,冲内有裴公古井,井泉历久旱不竭。《碑铭》曰:“裴公古井,清泉皎冽。盘古之灵,液流不竭。”

    五泉山 在府治西南四十里。山下有泉五处,四季长流不涸。五泉之水,其味不同,有冷者、甘者、小温者、澹者、重者,故号“五泉” 焉。

    三尖山 在府治西南一百里。层峦耸翠,三峰插天。旧《志》谓金霞为常城面山形势犹少。偏如三峰,乃真文庙之文峰特秀者。山势重。七宝洞绵亘百里而来,为大江以南万山发轫之祖。山上石壁崄峻,高插云汉。中有六峒:一雷峒、二闪峒、三风峒、四云峒、五雨峒、六龙峒。凡祈晴祷雨,诣峒响应。至此,山之晦明变化,千熊万状。西望乌云山,隐跃天外。旁则稻萝岭耸出云表;浪岭坡层崖叠浪,神功寨森立嵌巉,茶合殿连峰接岫,三峰并肩,特出云外,宜吾郡人文蔚起也。武山 在府治西二十五里,一名河洑山,又名大和山。山阿中有耆阇寺,山顶有道德观,俱经兵燹。嘉靖初,方士即观址建真武庙,改名太和观。观下有卓刀泉,又云德胜泉。有崔婆井,水甚清冽,往来人皆掬饮之。井后有关公庙,又有崔婆庙,今废。其傍有西山仙井、白云峒遗迹,即张虚白醉卧处,有巨石,明崇祯间,分巡陈公瑾于其上建马伏波庙。其水出石下,谓武陵溪。石弯环如牛,俗名犀牛口。中有沙石高堆,俗呼“自来坟。” 石根潜行水中,名“石骨渡江” ,堪舆以此为常武天关山。

    高吾山 在府治武山侧,一名“西山。” 盘踞森耸,周环百馀里,发迹甚远。诸山四面攒拱,其下即武陵溪,合于沅水。晋渔父黄道真隐此。

    鹿山 在府治高吾山下。古有鹿穴。武陵溪人射鹿,遂入石穴,见有梯,因上,豁然明朗,桑果阴森,归以桃树记之。后复寻前处,莫知所在。塔山 在府治西南九十里。

    金霞山 在府治南八十里,为府儒学。前案“夕阳斜照,光灿陆离” 八景中《金霞晚照》是也。正德

    考证

    间,方士创立“真武庙” ,远近神之趋附者无虚日。嘉靖丁亥,知府方仕虑其惑众,毅然除之,幻妄遂息。

    沧山 在府治南一百二十里,与霞山相对。上有孟子岩,讹传孟母教子曾迁于此。其水东北流出沧港,合于沅。旧《志》编入龙阳县,误。

    霞山 按《一统志》:在府城南一百里,有淘金场。穿石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五里,横插大江,传马援穿石窍以避暑,恐非人力,春夏水溢,则江水穿流。

    龙门洞 ,在府治西北六十里梁山北麓之七丘村。上有龙王庙,用软梯以下,约四丈馀,始得路。岩石空杳,中有石柱,八棱如玉。前为石室,名曰“观音堂。” 其大士遗像,皆水液滴成,宛如装塑。后有龙床,鳞爪刻画,宛同雕琢。半里许,小门内一石坪,上有小田七丘,以水之盈竭占岁之水旱,此又七丘之由名也。又约里许,前后有门,下有龙潭,幽深难料。投以石,半晌,潭底铿然如钟声。门小开,不能入,止伸手门内以取水。祷雨者取而辄应,讹传潭水与枉山白龙潭相通。唐司马刘禹锡有《龙门祷雨歌》。明成化间,知府杨宣亲至其处,因验,作歌颂之。弘治间,知县应能亦祈祷而验。典史秦颀生入其中,详其崄异云:“大江 ” 在府治南,名沅水。沅水出牂牁且兰县,为傍沟水。又东至镡城县,为沅水。其支从黄平州出诸葛洞,下镇远府,始通舟流。平溪与思州水合,过沅州经洪江与黎平水合,又过江口与溆水合。又流辰溪,与锦水合,东至泸溪及辰州与酉水合,东下壶头,经怡望,历临沅,则今本府城是也。东注龙阳,与沧浪水合。有澹水出汉寿,自鼎港复与沅合,始下注洞庭,与澬、澧合流云。渐水 在府治,一名澹水,出汉寿县西阳山,今武陵县东北四十里崆巃城,古汉寿县城也。其地仍名汉寿乡,城堑犹在县西阳山则今梁山是也。所出之水,则梁山西麓灵泉寺侧石罅中水轰殷不绝为溪河。迳崆巃城下,东北流,历诸湖而出于今龙阳鼎港。按:此水为洞庭九江之一,

    潜水 在府治东北一十五里。溯源九溪,下合大江。

    枉水 在府治南。源出枉山,《楚辞》“朝发枉渚” ,即此。

    朗水 在府治南八十里。酉水自辰州流至此,谓之朗江。《汉书》:“何卲封于此。”

    沅水 按《一统志》在府城南。上自辰州界流入桃源县境,经此东流至龙阳县北,入洞庭湖。油水 ,《水经注》:出武陵孱陵县西界,东过其县。县北有白石山,油水所出,东迳其县西,与洈水合。水出高城县洈山,东迳其县下,东至孱陵县入油水也。县治故城,王莽更名孱陵也。刘备孙夫人,权妹也,又更修之,其城背油向泽。

    又自孱陵县之东北,迳公安县西,又北流注于大江。

    泿水 ,《水经注》:出武陵镡城县北界沅水谷。《山海经》曰:“祷过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 是也。

    又南至郁林潭中,县与邻水合。水出无阳县,县故镡城也。晋义熙中,改从今名,俗谓之“移溪。”溪水南至潭中,注于泿水。又东至苍梧猛陵县为清溪。又东至高要县为大水郁水。郁林之阿林县,东迳猛陵县,猛陵县在广信之西南,王莽之猛陆也。泿水于县左合郁溪,乱流迳广信县。《地理志》曰:“苍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开王莽之新广郡县曰广信亭。王氏《交广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羸”县,移治于此。建安十六年,吴遣临淮步骘为交州刺史,将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苍梧太守长沙吴臣,拥众“五千,骘有疑于臣,先使谕臣,臣迎之于零陵,遂得进州。臣既纳骘而后有悔,骘以兵少,恐不存立。臣有都督区景,勇略与臣,同为之用。”骘恶之,阴使人请臣。臣往告景“勿诣骘。”骘请不己,景又往,乃于厅事前中庭俱斩,以首徇众,即此也。郁水又迳高要县。《晋书地理志》曰:“县东去郡五百里,刺史夏避毒徙县水居也。县有鹄奔亭。广信苏施妻始珠鬼讼于交州刺史何敞,处事与釐亭女鬼同。”王氏《交广春秋》曰:“步骘杀吴臣区景,使严舟船,合兵二万,下取南海。苍梧人衡毅、钱博、宿臣部伍兴军逆骘于”苍梧高要峡口,两军相逢,于是遂交战,毅与众投水死者千有馀人。

    又东至南海番禺县西,分为二,其一南入于海。

    郁水 。《水经注》:分泿南注,又东过县东南入于海。泿水东别迳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问云:“何以名为番禺?” 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为之番山,县名番禺。” 倘谓番山之禺也。《汉书》所谓“浮牂牁下离津,同会番禺,盖乘斯” 水西入越也。秦并天下,略定杨越,置东南一尉,西北一侯,开南海以谪徙民。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召龙川令赵佗曰:“闻陈胜作乱,豪杰叛秦,吾欲起兵阻绝新道,番禺负崄,可以为国。会病绵笃,无人与言,故召公来,告以大谋。” 嚣卒,佗行南海尉事,则拒关门,设守以法诛秦所置吏,以其党为守,自立“为王。高帝定天下,使陆贾就立佗为越王,剖符通使。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等攻南越王,五世九十二岁而亡,以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也。” 建安中,吴遣步骘为交州。骘到南海,见土地形势,观尉佗旧治处,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海怪鱼鳖,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胜记。佗因冈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回环,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台。” 前后刺史郡守,迁徐新至,未尝不乘车升履,于焉逍遥骘,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也。” 建安二“十二年,迁州番禺,筑立城郭,绥和百越,遂用宁集。” 交州治中姚文式《问答》云:“朝台在州城东北三十里。” 裴渊《广州记》曰:“城北有尉佗墓,墓后有大冈,谓之马鞍冈。秦时占气者言南方有天子气,始皇发民凿破此冈,地中出血,今凿处犹存,以状取目,故冈受厥称焉。” 王氏《交广春秋》曰:“越王赵佗,生有奉” 制称藩之节,死有秘异神密之墓。佗之葬也,因山为坟,其垄茔可谓奢大。葬积珍玩,吴时遣使发掘其墓,求索棺柩,凿山破石,费日损力,卒无所获。佗虽奢僭,慎厥其身,乃令后人不知其处。有似松乔仙景牧竖,固无残矣。邓德明《南康记》曰:“昔有卢耽,仕州为治中,少栖仙术,善解云飞,每夕辄凌虚归” 家,晓则还州。尝于元会至朝,不及朝列,化为白鹄,至阁前,回翔欲下。威仪以石掷之,得以只履。耽惊还就列,内外左右,莫不骇异。时步骘为广州,意甚恶之,便以状列闻,遂至诛灭。《广州记》称:“吴平,晋卢循为刺史。循乡人语循虾须长一尺,循以为虚,责其人,乃至东海取虾须,长四尺,远送示循。循始谢” ,厚为遣。其一水南入者,郁川分派迳四会入海也。其一即川东别迳番禺城下,《汉书》所谓“浮牂牁,下离津,同会番禺” ,盖乘斯水而入于越也。泿水又东,迳怀化县,入于海。水有䱜鱼。裴渊《广州记》曰:“䱜鱼长一丈,大数围,皮皆鑢物。生子,子小,随母觅食,惊则还入母腹。” 《吴录地理志》曰:“䱜鱼子朝索食,暮入母腹。” 《南越志》曰:暮从脐入,旦从口出。腹里两洞肠,贮水以养子,肠容二子,两则四焉。其馀又东至龙川水,为涅水,北入员水。泿水枝津衍注:自番禺东历增城县。《南越志》曰:“县多鵔鸃。鵔鸃,山鸡也。光彩鲜明,五色眩耀,利距善斗,世以家鸡斗之,则可擒也。” 又迳博罗县西界龙川,左思所谓“目龙川而带坰” 者也。赵佗乘此县而跨据南越矣。

    便河 在府治北门外。元郡监哈。所辟以民输运艰于肩荷,乃从北门起至潜水十五里,开河以便之。岁旱,人得以溉田,民甚赖焉,故谣云:《哈》“开便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

    港南湖 :在府治东郭外半里。旧属居民渔利之所,渐成泥淤无几矣。

    东湖 :在府治内之东岸。傍有铁船庙,有水星楼,以镇府前一带火变。今圮址存。

    白马湖 在府治西七里。一名“白蟒湖。” 谓昔有巨蟒出此。昔宋柳拱辰滨此以隐归老桥,即其津也。

    柳叶湖 :在府治东十里。郡人太常龙君御有《㶏园》齿于湖上。其南山之梅,功德庵之佛,堤柳渔歌,松风水月,皆极其秀。

    盘塘湖 :在府治东二十里。

    沾天湖 :在府治北三十里。

    牛溪湖 :在府治北四十里。

    青草湖 :在府治东北七十里绂紫山下。杜子美诗云:“青草续为名。”

    笠湖 :在府治东北七十里。湖中沙洲数浮,其形如笠,故以“笠” 名其湖。

    鹰湖 在府治东北六十里。渐水之所经。郡人罗时升以“晚盖堂” 临之。湖光月色,霜气晓烟,使人应接不暇。诸名人题咏有诗。

    冲天湖 :在府治东北七十里。

    马颈湖 :在府治东北一百二十里。

    士桥湖 :在府治东北六十里。

    紫苑洲 :在府治境内。其洲丛生紫苑,人因以此名其洲。

    白沙洲 :在府治东三十里。八景中有曰《白沙晴月》。

    雷家洲 :在府治西十五里。

    陈家洲 在府治西十五里。上有民居,以种蔬为业者多。

    丹洲 在府治西二十里。相传掘土得丹砂,人以此名。又其土赤似丹,故名。杨太傅谓为吾郡称鼎州者,以其形如鼎,此为鼎之一足。郡人太常龙君膺、总督杨君鹤于其洲以建寺,额曰“神鼎寺。” 久圮,今其洲人重修。

    武陵溪 在府治西三十里,源出武山,入沅江。唐孟浩然有诗:“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水回青嶂合,云渡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马子溪 在府治西十里。有桥曰“万相桥。” 苏公溪 在府治西三十里。

    岳王溪 :在府治南三十里。

    阳家溪 :在府治北二十里。

    莫家溪 :在府治南九十里。

    李广溪 :在府治北二十里。

    唐家溪 :在府治南九十里。

    何家溪 :在府治北二十五里。

    马龙潭 :在府治东四十里流花港口。其潭最深。

    上、下百胜潭 :在府治东十里。德山上,镇江渡下。

    德山潭 :在府治德山下。传有白龙蟠伏于其内,其底与山上白龙井相通。

    杨树潭 :在府治东十五里。

    白沙潭 :在府治东三十里。

    牛皮潭 :在府治东四十里。

    德胜潭 :在府治东二十里。

    朝宗潭 在府治东二十五里。以上俱上自河洑,下至龙阳杨旗嘴,属本府河泊所,谓之“九潭。” 三闾港 在府治东二里。昔屈原游此,故以名港。

    罗卜港 :在府治东五里。传傅罗卜孝传里闾,故“崇孝港” 、“罗卜港” 皆以此名。郡人刘昌臣祖墓在此。

    乌龙港 :在府治西二里。俗传有乌龙潜此。新口港 :在府治西五里。

    石塔港 在府治北二里万金村。旧有小港,不通舟楫。永乐十三年,常德卫指挥李忠因城垣圮塌,开浚成港,以便装运砖石,长约二十馀里。穿紫桥港 ,在府治西八里,贺奇母唐安人墓在此。

    黄港 :在府治东十三里。通大江。

    官仓港 :在府治南六十里。

    余家港 :在府治西十五里。

    沙石港 :在府治南十里。

    大溪港 :在府治南三十里。通大江。

    花叶港 :在府治南四十里,通沅水。

    两汊港 :在府治西六十里。通花叶、官仓二港,故名。

    流花口港 :在府治东四十里。循大江旁由港入,通华容交港以达荆江,可避洞庭之险,又可刻途路之期,甚为往来之便。

    崇孝港 :在府治东北八十里。相传孝子傅罗卜居此,故名。今街为“崇孝街。”

    石公渡港 :在府治北六十里。通大江。

    清泥湾 :在府治西十五里。

    竹湾 在府治西南二十里,八景中《竹湾》《雪艇》是也。江边有高陂古寺,疏竹摇青,残云留谷,渔家数椽,茆屋几篱,亦雅观也。雪时洲宛如艇。龙湾 在府治西三十里。

    唐家湾 :在府治西五十里。

    芷头湾 在府治东三十里。取沅有芷,故名。磨盘滩 在府治东北十里。陈洪谟有祖墓在此。

    砚瓦滩 :在府治西二十里。

    黄泥滩 :在府治北七十里。

    九冈冲 :在府治东南六十里。

    烂泥冲 在府治东南三十里。

    下阳坪 :在府治西北十里。

    高坪 :在府治东北十里。港水环拱如带,遥望德山,在案若揖。

    柳映池 在府治东报恩观。

    白鹤池 在府治内。昔有人来朗州鬻墨,索值笏一缗,无有肯售者。一日,以墨一笏授其道旁之贫者,不索其值。贫者挟以归,开视之,乃金也。朗州人闻,竞夺所有,群以白于刺史李翱。翱诘之,巳而所夺者皆土。翱知其异,因索其人,惟遗芒鞋一只,以献乎翱,翱不受。鬻墨者以鞋投诸池中,化为白鹤而去。因辟地为亭,扁之曰“白鹤轩。” 其轩修葺不一,明万历间,知府萧腾凤重修,因为记以传于后。旧传武陵太守偶出行道中见一人以鬻草屦于市,知为异人也,命市以归。将蹑之,为其家人所止,投之池,即化白鹤飞去,因命名曰“白鹤池。” 后复见之山中,其人口诵一绝曰:“芒鞋织得甚坚牢,万两黄金价不高。当时不听妻儿语,跟我蓬莱走一遭。” 言终不见。事与《前记》相异同,故附载之云。

    龙池 在府治前。宋谢承为守时,有黄龙见池水中,承缮表称贺,遂名“池” 云。

    火星池 在府治学后,俗传曾有火星坠于其中。吴都御史廷举命官清出按府学,“頖池之水,从后入火星池,过明月桥、土地祠,下通玉带河,绕缠县学。往年疏通无滞,故县学科第盛于府学。今壅淤已甚,急宜修浚。”

    明月池 ,有三,一在府治天庆观前,俗称放生池;一在桃源县治西,一在龙阳县治东。

    《冽清泉 》:在府治庆丰坊西。

    濯剑泉 在府治修真观内。

    卓刀泉 在府治西三十里。昔蜀将关公过此,以刀卓地出泉,故名。后人嘉其清冽,故名“清胜泉。”

    圣惠泉 在府治修真观前,同知吴寅开。“得一泉 ” ,在府治天庆观前左。其水澄澈甘美。“无咎泉 ” ,在府治珠履坊北。

    双柏泉 :在府治戒石亭左。知府杨英得于双柏下,故名。

    龙坑 在府治清平门外。

    澄清井 在府治东按察司前。

    胭脂井 :在府治西街。每取水,桶中赤色一点,大如胭脂。或曰:“其水可染颜色” ,故名。

    果行井 在府治大善寺前。

    四眼井 “在府治西四百馀步。”

    铜板井 在府治“绣衣坊” 前。

    玉泒井 在府治天庆观西。

    胡家井 在府治东南六十里中淰村,地名牛桥。其水清冽甘冷,然每年四季涌溢不竭,但于年终除夕之日一刻而枯,居民淘净祭之。其次年元旦子刻即满溢如常。自历日改闰之年,便不相应。仍照《未来历》所载,除夕之日枯,元日溢,亦类古蓂荚,彼定之于木,此定之井泉也。附记之,以章其异。

    丝瓜井 在府治天庆观之左后,县学秀水斗门之前。传刘海所戏之蟾于井中。每夜有白气一道直冲云汉间,人不知其异。独刘海望而知之,取其蟾而仙去。人称“刘海戏蟾” ,即此物也。橘香井 在府治东。

    白龙井 在府治枉山中,与潭通。

    异泉井 在府治学黑门之东,涤生池之西。明成化八年,同知李泰承祀事,泉水忽出,人以为异泉。泰因凿井构亭以覆之。今亭圮而井犹存,其味甘冽可饮。

    功德井 :在府治庆丰仓街前。味甘,取八《功德》以命名。

    博济井 “在府治西五百馀步。”

    义井 在府治北二十里上桥。泉甚甘冽。仙姑井 在府治北四十里大龙坡西。其泉清冽,久旱不枯,其味甘冷异常。上有仙姑庙。郡人陆幼祯《诗》云:“大龙坡西仙姑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