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259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百五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九卷目录
常德府部汇考五
常德府风俗考
常德府祠庙考〈寺观附〉
常德府驿递考
常德府兵制考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五十九卷
常德府部汇考五
常德府风俗考 府志
本府。〈武陵县附郭。〉
《汉书地理志》云:“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又云:“饮食还给,不忧冻馁,亦无千金之积。”
《武陵记》:“人气和平,多淳朴,少宦情,有虞夏遗风。” 《楚辞九歌注》:“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 按:楚开文字之始者屈子,其所称帝称神者不一,如湘君、湘夫人、东皇、太乙、司命、山鬼、国殇之类,皆从俗以为词者也。屈子犹且不免,况其他乎?谓之信鬼好巫,或亦其有之者。宋锺蜚英《学记》:“常武为守节礼义” 之国。
《元志》:“居民务本,勤于耕织。”
《元史节翁乐记》:“鼎城为文物之邦。”
武陵古望邑,衣冠礼乐为名区,文物甲湖。右《玉海镇节赋》“武陵桃源” ,是谓有常之域。
关尊德《燕贤序》:“文物之风再行,咿唔之声盈耳。” 《周瑛学记》“人才为湖南之冠。”
元旦 ,是日,男女晨兴,各盛服拜祖先毕,拜父母及以次尊长,然后出谒亲戚乡党不相见者投刺。大约三五日与他方略同,出必择吉方与吉时,三日不扫除舍。
立春 ,观土牛。以牛首红白等色占水旱等灾。以勾芒鞋帽占寒暑晴雨。人家近有以生菜作春盘,茹春饼,亲友会饮,谓之“春台席。”
上元 剪纸为灯,糊以竹格,饰以五彩,有绣球、走马、莲花诸类,虽无闽浙刻丝等项,亦颇精巧。好事者作成灯谜,夜则相聚以猜,名曰“打古灯” ;妇女成队宵行,名曰“走百病。” 各家以椒为汤,入虀菜诸果物,人至而饮之,谓之“时汤。” 又作面窝,如鸡子大者十二,以象十二月。每窝标记某月,用甑蒸之,如炊饭然。久之,取视水浅深有无,以稽某月之水旱,悉多有验。至十九夜,烧灯社日 ,鸠钱买牲醴赛会,相饮而罢。乡村即以是月浸破种谷。
清明 插柳于门,人簪一嫩枝,谓能辟邪。具酒食扫墓。以竹枝悬纸钱而插之,谓之“标坟。” 端午 俗重此节,是日悬艾于户,食角黍,切菖蒲和雄黄泛酒饮之。又以雄黄喷室,涂小儿耳鼻。旧相沿有泛龙舟之戏。其初不过乡人习为竞渡,近则角胜负,竟有殴伤溺死之异,构讼无休,反为俗累,今已禁止。
中元 ,各家备牲醴以祀祖先。
中秋 设酒果,对月饮之,名曰“赏月。” 即以月之明暗占湖鱼之有无;暗则有鱼,且卜来岁元宵之晴雨。谚曰:“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重阳 “饮茱萸酒,蒸菊花糕” ,相约登高,效孟嘉《龙山落帽》故事。
冬至 俗以为重,每作米面食相馈,及坊衢中交贺,略如元旦仪。
岁除 岁将尽数日前,乡村多用巫师,朱裳鬼面,锣鼓喧舞,竟夜不止,名曰“还傩。” 此亦信鬼好巫之一验也。二十四日,扫除舍宇祀灶。除日易门神桃符春帖。姻友之家,以酒果之类互相馈送,作米面食,以为迎新聚饮之储。至夜,烧爆竹辟瘟丹,饮分岁酒,或竟夕不成寐,曰“守岁。” 《桃源县》。
晋《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冠无新制。”
《旧志》:民性质朴,郊野事渔猎,嫁娶不亲迎,丧事用浮屠,疾病用鬼巫。少服药艺,不求工商,不致远。士少宦情,不好词讼,素号“易治。”
龙阳县
元纳《加台亭记》视鼎、澧诸邑文学为盛。
《旧志》:“地瘠民贫,风俗淳朴。山野之中,以农桑为本;水泽之中,以网罟为业。”
《新县志》:楚俗信鬼好巫,龙阳为甚。乡市每岁首数日,游傩索祭,人有疾则曰降神,吉则曰还愿。城市尚奢,饷客每丰簋,亦好施与,如募修之类。西南山村耕织贩负相半,颇称勤朴。惟服毒轻生为恶耳。
亲迎礼,废丧事,尚酒,宴飨友朋,乐义举。凡居父
母丧不能成礼者、男女不能成姻者,咸出赀助之。曰“孝友会” ,曰“喜会” ,轮次相偿。
沅江县
《旧志》:“地僻民稀,田低土瘦,人性愚懦,惧于争斗。湖汊为居,网罟是利,岁时所尚,颇同” 本府。附《清陵亭长》《武陵竞渡略》。
竞渡事本《招屈》,实始沅、湘之间。今洞庭以北,武陵为沅;以南长沙为湘也。故划船之盛甲海内,盖犹有周、楚之遗焉。宜诸路仿效之者,不能及也。
旧制,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讫,便拖船上岸。今则兴废早晚,不可一律。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或官府先禁后弛,民情先鼓后罢也。俗语好事失时者云:“打得船来,过了端午。” 至今不足为诮矣。
船一,以杉木为之,取其性轻,易划得燥木,为龙骨尤妙。一船司命,全在龙骨。生硬桡软,使船不进,皆龙骨病也。其次在䉡𥰓,以麻札竹相续为之,绕船首尾,急束数十番,然后互相穿度,勾绞为织。此一船之筋,以前后促紧如弓梢,船行身不动为良,否即亸水易败也。
船式长九丈五尺,最为中制。过长有十一丈五尺者,短至七丈五尺止。此武陵郡中船也。俗说“长船短马” ,大意以坐桡多者为胜,实不尽然。有长之驽缓,不及短之精悍者。其他湖泊溪港,所在有船,短不及式,或时饰他船水嬉而巳,赌赛无取焉。
凡船决赌,以选桡为第一义。桡手俱出江南打鱼家,以姓著者曰“段家” ,“芮家” 以地著者曰“德山。” 德山港其人谓之“水老鸦” ,狎巨浪如枕席者也。凡散桡皆以银米先期占募健儿,至期挑选用之。有畏生事不上船,及妇惜夫不听募者,须红布三五尺可得,亦犹款胡用脂粉之属焉。一种江头给艓之人,抱瓮灌园,不以渔为业。其桡轻少无力,谓之《菜桡子》。咸黜不用。
凡选桡法:先遣两桡共一船相背而划,以知强弱,谓之“两头忙。” 复合十馀桡,分左右翼,急划数转,如盘蚁封,以观整乱,谓之“涡儿漩。” 大抵左桡难于右桡,犹射左右开弓之有钝利也。
“船,以䉢为中线,虚缚船上。䉢前后立者头梢二人,䉢中立者旗鼓拍板三人。和䉢不拘人数,多不过四五,少或无之。䉢下施横木,约二尺许,一枚如梯,桄子相次,左右坐桡处也。船过十一丈,可坐八十桡,九丈者六十馀桡,七丈者四十馀桡。行船以旗为眼,动桡以鼓为节,桡齐起落,不乱分毫,乱者黜之。” 谓搅桨手与“桡相应,唯拍板声最妙,如出桡间,响戛空水。” 诸处不用拍板,唯武陵为然。或代以金,失之愈远。
和䉢一名和桡。刘禹锡《竞渡曲注》曰:“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义。”然则和䉢亦疑和楫之讹也。�古渐远不闻何在之声,第相呼曰“拏桡。”拏桡,《庄子·渔父》“杖拏而引其船。”陆游《老学庵笔记》:鼎澧谓拏子为桡,义兼诸此。
划船,当郡城之中,远者自渔家港来,沿流十五里;自白沙渡来,溯流三十五里。计一日之间,五十里内,旗鼓哄然,而徘徊往还与赌赛之地,不过十里间耳。江南上至段家觜,下至青草觜;江北上至上石硊,下至下石硊,面势阔远,堪为赛场。南则芳草茂林,雪沙霞岸,北则危楼画槛,古堞重城,观者于此鳞集。刘禹锡诗:“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斯实录矣。
赛船,虽有上下长江、南北分江之名,然不足为准。惟自北而南,横江互竞,两船约略齐驱,须到彼岸与否,为输赢的据。范慥《竞渡赋》曰“聿来肇自于北津,所届眇期于南浦” ,殆谓是也。五月沅江涨落,不时隔岸,迂捷俄异。惯船者皆深识水候,兼船所直之方,不差毫末,先胜而后战焉,否即浪战败矣。记船以鼓,大约横江涨时,三百六十槌,逐岸增损,不能悉载。
凡船赌赛,虽一江之中,彼己形见,犹狙诈百端。或前驱中流,整阵待敌;或卷旗卧鼓,发伏争先;或乍进乍止以屡出相疲;或一纵一横以分途并扼;或甲与乙赛,丙先为诱迨;甲乙成赌,丙旋抽回,谓之“送船” ;或甲强乙弱,让乙先行,却后追去,谓之“赶船计路。” 以船有赶半船、一船路,甚至五船、十船者。赢亦如之,谓赢半船一船路,甚至五船、十船也。又或量力不进,遇敌先逃,谓之“怯船” ;本无斗心,优游竟日,谓之“演船” ;其人久习船事,足智多奸,谓之“老水” ;后生轻锐,不测成亏,谓
之新水虽胜亦幸也
武陵唱《山歌》,多《竹枝》遗意。白居易诗:“江上何人唱《竹枝》,前声曳断后声迟。” 唯武陵人歌“曳后断,断后迟” 为备。其体亦时有新语,出渔翁、马隶口中,奇快可赏。《龙船歌》则不然,儿童所传,终老无异。每唱四声,前声毕馀,耶野二音,后声毕馀,阿、妸二音而已。亦有相沿套头,如《石榴花》、叶儿青之类,为起兴语。临时撰足四句,彼此相嘲,鄙俚无足道。抵暮散船,则必唱曰:“有也回,无也回,莫待江边冷风吹。” 其来甚远。按《隋书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 斯则有也回,无也回之义,乃数千年之语也。
武陵东门外旧有招屈亭,刘禹锡诗:“昔日居邻招屈亭。” 《竞渡曲》云:“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斯《隋志》竞会亭上之验。其地本名屈原巷,近有小港名三闾河,盖原生平所游集也。俗传竞渡禳灾。《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系臂,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亦因屈原《荆楚记》曰:“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为人,悬门户,禳毒气。” 又曰:“屈原以是日死,并将舟楫拯之。” 盖两事合为一耳。梅尧臣讥原好竞渡,使民习尚之,因以斗伤溺死,一岁不为,辄降疾殃,失爱民之道。刘敞作《屈原嘏辞》,言竞渡非原意,以晓圣俞,辩说蜂起。余谓楚俗尚鬼,原生时放逐沅湘,亲睹淫祀,山鬼国殇,何与人事?而皆为之辞,盖其俗有不可变者也。况原以忠直愤塞,蹈身洪流,民秉之良,目谋憔悴,耳属牢骚震駴,未有凭一叶之舟,堕千古之泪,亦何伤乎!江南卑湿,温暑司辰,王侯驾言,士女于迈,抑亦山阴之“禊竹” ,汝南之“插萸” 也。使其可已,何俟今日?
今俗说,禳灾于划船将军具牲酒黄纸钱,直趋下流,焚酹诅咒,疵疠夭札,尽随流去,谓之“送标。” 然后不旗不鼓,密划船归,拖置高岸,搘阁苫盖,以待明年,即今年事讫矣。尔时,民间设醮,预压火灾,或有疾患,皆为纸船,如其所属龙船之色,于水次烧之。此本韩愈《送穷具》车与船之意,亦非苟作。
桃符、兵罐二物,船人临赛掷之以祈胜,非也。桃符能杀百鬼,乃禳灾之具。兵罐中所贮者,米及新豆之类。按《续齐谐记》:楚人哀屈原,每至五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教回以楝叶塞筒,五彩丝缚免,为蛟龙所窃。自是世有楝叶粽,并带五色丝。此兵罐盛米,乃竹筒之讹,未有角黍以前之遗制也。
“划船,不独禳灾,且以卜岁。俗相传歌花船赢了得时年。” 只此一句,无上下文,不知所自始,而频有其验。储光羲《观竞渡》诗曰:“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然则其来已久,盖未有好事划船,非乐岁者也。《龙船歌》耶野阿妸馀音唯武陵为然,诸处不尔。一云其音为些些,本《招魂》《楚些》之遗,吊屈意也。按宋玉《招魂》,帝告巫阳:“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散失,汝筮予之。” 盖原已死时语。今划船用巫寔始于此,说者乃谓玉徇楚俗,生用此法,于原似未为得。
划船用巫阳为厌胜,或走聘名巫于万山中,谓之“山老师” ,法力尤高。大约划船,先夜头人具牲酒,倩巫作法,从船首打斤斗至尾,撒荞燃火,名曰《亮船鼓》,彻旦不懈,以防敌巫偷作幻术,或捕得之,捶死无悔。
划船之日,巫举油火发船,以其红黑高下占船之胜负,历历不爽。巫所奉神,名西河萨真人,诅咒,有蛮雷猛火烧天等术。手诀有收前龙,息阴兵,移山倒海等术。卷裈露足,跳罡七步,持水激火,火起船行。咒词有“天火烧太阳,地火烧五方。雷火执常法,烧死诸不祥。龙舟下弱水,五湖四海任飘扬” 云云。船底在水中,用白茅从首至尾,顺拂一过。亦防敌人暗系诸物,以成滞涩。馀法秘妄,不能悉知。
划船择头人必有身家拳勇者为之。前数日,刊梨枣一片,上画龙舟,下书词,调蒸面为饼饵,遍送所隶地方索报,以金钱。亲戚或有力之人派供酒饭,以供具盛者为平生有行止之人,亦有寻常许愿供酒饭者。其日江中小艓揭“黄钱” 二树彩联,鼓吹而往,即供饭船也。
凡供酒饭,虽船人醉饱,必强饮食之,颗沥不留馀,则撒江中,盘箸亦掷诸水,不复携去。至晚散船,人家竞取船仓中水,杂百草为浴汤,云“可辟恶” ,斯皆祓禳之类也。
船人无不习水善游,惟头旗鼓拍四人,不必善水,则皆寄命桡手。是日,划船悉顶“巫师符篆” ,及制黄赤小旗,取鹭鸶毛插鬓间,厌胜物也。观者树红绿彩,或制句彩上,俟船过赏之。凡船所经,系其隶地,放爆竹、黄烟,挥扇喝采相和,否则群声合噪以揶揄之,怒者掣屋瓦飞击如雨,船人横桡舞掌,作势相应云。
花船庙神曰梁王。其像冕服侍卫兵仗甚严,乃东汉梁松代马援监军征五溪夷者也。土人祀之。阳山,刘禹锡诗:“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于今配此山。” 又曰:“梁国三郎威德尊” ,即此。江南有庙,郡人祈嗣踏青,桃李甘菊花时,率往游焉。划花船则有事兹庙。刻神像于龙之首,涂其鳞尾,五色两旗,白质龙文,或刺或绘,五色头梢,旗鼓和拍之人,服黄白色。所隶地曰神鼎、清平、常武三门及七里桥。赛花船,鳞尾、旗服多同花船,其庙神曰“灵官。” 所隶地曰渔家港、竹笮湾等处,紫船鳞尾,旗绘皆紫,服黄白色。庙神曰“李才将军,手赤棒” ,典江湖舟簰,未详所出。所隶地曰槐花堤、清泥湾。白船鳞尾,旗服纯白,庙神曰老官,曰羊头三郎、竹马三郎,皆一手操桡,一手或拳,或弄彩球。古有竹郎神,未知是否。所隶地,曰拱辰、永安二门及善德山。乌船鳞尾皆乌,红船鳞尾皆红,旗皆赤色,服皆纯青,诸船桡服杂色,此两船桡亦纯青。庙神曰黄公、大伯、二伯、三伯,黑面,手操桡。相传兄弟皆靛客,溺水为神者也。所隶地曰临沅门、大河街、德山港、苏家渡、白沙村。大抵庙神多不经,莫由厘革,姑纪其寔如此。
诸船分界,唯士民割据,胜负嚣争,儿童妇女,无肯逊人一语。或祖居此船、迁居彼船,只认祖居者过半。或居此船而不争船。其党人憎之,谓没志气,纳《降书》,攥桶子。凡与人手谈,拇阵角饮,争言胜;或口称“咚咚” ,打鼓声也;或张两袖舞,称赢了,赢了,和桡势也。流俗酷溺如此。若荣府建邦启土,道府县公署临民,虽在诸船界中,无屑屑分畛之理,俗儿亦以市井见分之细甚矣。船中两旗,方幅各尺五寸,以布为之。《楚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韩愈《罗池庙碑》曰:“侯之来兮两旗,度中流兮风泊之。” 此亦迎神之物也。
划船招屈,良有深意,不独感兴汨罗。《楚辞》:“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而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此原生平遭遇,掩抑迍邅。后人写之疾鼓轻桡,轰霆卷雪,庶一洗其不平之气耳。又曰:“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沅与枉渚,皆武陵水名。
龙船不施头角,或试施之,一再行即取去。唯刻木鳞三尺竖船首,谓之鹅项头,人所倚立者也。相传:昔河洑龙本造黄龙船,施头、角、鳞爪,体似真龙,鼓行没水,百无一人出者,故皆以为戒。亦云:“桡出德山龙井中” ,黄船用是始废,不诬也。青船旧隶清平门外,谓之“青竹标” ,不知何时废。今小庙存焉。
“《江上看船》。北岸楼有三四层,自清平门至下石硊,其长五六里,皆前期争纳僦直多至数百文,缓即为人占去。至日提壶挈榼,马步鱼轩,肩摩道上,巳牌则毕集矣。盘中佳果,有韩家李麦黄桃新味,有鲥鱼莼菜。尝鼎一脔,下鼓千里。方共清谈浪笑,忽闻船赛。莫不停杯变色,倚槛瞪眸,是耶非耶?若得若失,元黄自战” ,胜负俄分于时。或“气涌如山” ,可以踏江穿屋;或“颜灰若死” ,不知“下殿辞楼。” “鹰飞天” 而“雉伏蒿” ,“龙为鱼” 而“鼠变虎。” 殆未足以极其情状也。
看船僦楼,亦各有域。花白诸船人不入乌船域,“乌红” 船人不入花船域。有互入者,非忘情不能,若非斗不敢,亦往往凶,终,不如不入之为愈也。人众楼少,故有江南之食单。江中之舲舰,水陆蔽亏,莫可算数。在江南者,看横渡到岸极审,然船将到岸,非其隶地,则岸头飞砾击之,船人或挥桡挺斗,玉石莫分。居江中者,易碍诸船往来之路,或正当赌赛之冲,引避不及,立成泥矣。若取其点缀江南果蓏觞豆,满眼可沽。江中落日,金鼓喧阗,瓜瓢舴艋,皆扬袂折柳,危足踏舷而舞,亦诸方未有之盛观矣。
凡官府看船,往时多在寓贤阁、神鼎楼、县丽谯、临沅楼等处结彩张筵。诸船始至,必参严鼓,勒桡急划抢岸头人转面,鹅项跂足,点头拍岸,仍登楼遍叩,官给花红赏之,后至者有鞭扑之惧。今寓贤阁圮久矣,寓贤者谁?本朝薛文清为御史,监沅州银场,往来巡寓。王文成迕逆瑾,谪赴龙场,旅寓处也。
凡船赛胜,则以梢为头,倒转划之,人皆竖桡舞。
柳,鸣金,鼓吹船中,过所胜之船,地方掩抑数四,负者或勉为之,而神不王,或不相及,远则真服输寂寂然矣。日晚,散船头,家具酒饭,满船俱集,胜者加丰,邻里亲知踵门称贺。明日,结彩于门,开尊演戏,或书对联小令于城门缚狗悬龟,系芎䓖草果诸物,以嘲负者。负者地方之人偶过其下,则垂首去,或亲友封致前物以相谑云:“自四月说船,便津津有味。五月划后,或胜或负,谈至八九月间,沾沾未厌也。”
或曰:《划船》之说备矣。梅圣俞云:“斗伤溺死,其能免乎?” 则应之曰:“龙船不易溺于诸船也,斗则溺耳。于竞渡时而莫斗船,中禁藏竹竿、鹅子石,两岸禁掷砖瓦,一捕尉力何难焉?若寻其本限为小船,长不满五尺,桡不过三十人,宁以一船之费为两三船,恣其戏而杀其力,势自不至于斗矣,不斗亦不溺矣。前不云乎,使其可已,何俟今日。” 如欲已之而未可得是说而存之,其庶几乎。
常德府祠庙考 府志
本府。〈武陵县附郭。〉
山川坛 在府东门外二里,旧同社稷坛,“洪武二年改迁。正德四年移迁荣府城内,后废。知府胡向华仍重建于东门外。”
社稷坛 在府西门外二里。明洪武二年,知府张子俊创砌。正德四年,移迁于荣府城内,后废。
皇清康熙七年,知府胡向华重修,择地于府城西门。
外建坛一所
郡厉坛 在府北三里黄华桥畔。洪武二年,知府张子俊建。正德二年,以城南之养济院并入是坛。知府陈希文、知县应能相继建厅五间,及厢房各三间。
皇清康熙七年,知府胡向华重修。
里社乡厉二坛 在府城西门外,各县乡保俱有。
旗纛庙 在府治南
城隍庙 “去府治一里。洪武二年,知府张子俊建正殿五间,穿堂二间,后殿三间,东西两廊六间,大门三间。洪武时,以助国有功,敕建书楼一座于会仙桥畔。右有火神祠,成化间,知府杨宣葺修。正德十四年,郡人李文重修。嘉靖六年,知府方仕复修。万历年间,颓败不堪,郡人龙德孚捐赀倡修。丙寅年以火,祠庙俱毁” ,郡人罗尚质捐金合郡助修,后兵火丘墟。
皇清康熙七年,知府胡向华鼎建。
伏波庙 在府城南江浒。伏波将军马援征五溪蛮有功,因祀之。俗称“马王庙” ,址存。今改为“三贤祠。”
关公庙 在治西北。三国时,羽仗义归蜀,安集南郡,故郡人祀之。天启丁卯,火毁,郡人杨鹤捐赀倡修。
张公庙 ,在新街口东。扁题“双忠祠。” 相传以祀张巡、许远。
忠佑庙 在府境内。宋刺史程昌寓有弭盗安民之功,故立庙祀之。
英佑侯庙 有二:一在东门外,一在清泥湾,皆先年商民建之,以祀萧、晏二神。萧名天任,晏名戊仔,俱江西临江人。生有异相,没后著灵于江湖间,萧累封为“水府灵通英佑侯” ,晏为平浪侯。五显庙 在县学后,即华光庙。宾兴年,两学赴试,于此祈福。
朱三庙 在府西
阳山庙 旧《志》:汉时郡人建,以祀阳山之神,在府城东北三十里阳山之岭,后因展祭不便,又建行祠于府治东北,以每年十月祀。今废址存。四贤祠 ,在府学泮宫坊前。嘉靖十六年建,以祀楚大夫屈原、汉将军马援,宋前武陵尉唐介,湖北制置使岳飞。后知府陆垹拓前隙地,构祠堂三间,翼以厢房,前为大门,后为旷感堂,三间。善卷祠 在德山上。有善卷先生古坛并读书台,即今之孤峰顶。
二妃祠 ,在府治西。二妃,娥皇、女英也,即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
屈原祠 :在府东二里。每年五月五日,竞渡以祀。
三闾祠 在府东二里。五月五日竞渡,以祀屈原。
张虚白祠 在天庆观后,今废,仅遗断碑,其字浸灭,不可读。
都土地祠 :在府治后。
文昌祠 在县学东南
烈士祠 在善济山上。祀唐人袁映。有《辟邪崇》。
正之功
“天王堂 ” 一在清平门内,一在常德卫壮国坊前。
桃源县
山川坛 在县东二里
社稷坛 在县西三里
邑厉坛 在县北二里
城隍庙 在县东一里
伏波将军庙 在县南三里。嘉靖十年,知县汪洋重修。
关公庙 在县东三里。明隆庆五年,洪水漂没,知县张植重修。明末废。
皇清顺治十五年,所存土像白昼动摇数日,观者如
《堵辰常》镇标将领亲见请于主帅,捐费以兵力盖造。
东岳庙 在县东一里
苏公祠 在关王庙旁。明万历四年,知县郑天佐为本县耆老苏彬创建。今废。
龙阳县
山川坛 在县南一里龙潭门外。
社稷坛 在县西一里。明洪武初,知州段旻建。成化间,知县周泰“重修。”
邑厉坛 在县北。洪武初,知州段旻建于城东北。成化十四年,知县周泰迁建今处。
城隍庙 在县东。宣德二年知县韩瑄建。嘉靖十一年知县黄豫重修。按《龙阳县志》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县李滋奇捐资重修。
张大帝庙 在县南一里,祀汉张渤。渤字伯奇,本县人,生而神异,长而奇伟,后有功兹土,故邑人祀之。
潘将军庙 在县西半里。祀吴将军潘浚。浚常驻军是邑,有功于民,有司岁时致祭。
洪沾水神庙 在县东一百八十里洞庭湖西。洪沾州上。里人相传云“祀汉柳毅。” 庙侧亦有柳毅井。凡舟楫往来过湖者,辄乞灵焉。
东岳庙 在县东,久经圮坏。
皇清康熙十八年,僧照缘修。二十四年,复修后宇,并
新楼二层制甚弘敞
洪山庙 在县南一里
忠惠祠 在县东二百步。祀本县典史青文胜。洪武间,文胜常上疏捐躯以免租,有惠于民。成化十一年,知县周泰建祠祀之。正德三年,巡按御史翁理“以祠地狭隘,重给存留仓” 空地,以益其祠。知县韩光表建,立正堂三间,大门一间。嘉靖八年,知县黄豫重修。
皇清顺治年间毁。康熙九年,知县王萃又重修之。
仙翁祠 ,在县南六十里金牛山上。
沅江县
山川坛 在县东半里
社稷坛 在县东。旧在县北半里,嘉靖十四年,知县郑珊迁建今处。
邑厉坛 在景星寺畔,旧在县北一里。其各乡“厉土谷坛” ,随里多寡设之,创建无考。嘉靖十四年,知县郑珊总迁今处。
城隍庙 在县东一百步。
蠡山庙 在蠡山上。相传唐光宅间建,以祀越相范蠡。其女称“武陵娘子” ,亦有祠。
湖西庙 在县西岸大悲寺遗址,改建以祀水神。
东岳庙 在县东一里,重修。
南岳庙 在县南,重修。
景公庙 在沈家陂上
水府庙 在县东二里。前后高楼。节年大水洗崩。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成明瑞捐俸鼎建。
黑衣庙 在县西五里
五岳庙 在县西二里。即古大悲寺。
楠母庙 在县东小江口。
张公庙 在角碧口
郭公庙 在角碧口。祀郭子仪也。
许先锋庙 :在水庙侧。
土地祠 :在典史门左。
“五显祠 ” 在县仪门外,即寅宾馆。
沅公祠 在县西
姚公祠 在县东
寺观附
本府。〈武陵县附郭。〉
大善寺 在府治东北一里。宋熙宁间建,后毁。郡人杨鹤重修。
皇清总镇杨遇明又重修之。
乾明寺 ,在府治德山上。唐咸通间建。第五十
三福地也。又山上有孤峰临江,郡中胜概。一源寺 在府治十里车桥村,梁普通二年建,明末焚毁,今复重修。
二圣寺 在府治清平门外。唐同光间,副将沈如常叠砌石柜,上设《观音》二圣,以镇水势。宋乾道间重建,永乐六年重修,今复重修。
彰法寺 在府治七里桥东。周显德五年建,明洪武元年修,后废。
回峰寺 :在府治东十里,为本郡,即《下关》石基上。
真觉寺 即“圆通寺” ,在府治河水驿西三十步,唐同光元年建,今重修。
光福寺 在府治西南五里。宋建炎年间建。内有《沈公台》石碑。
高陂寺 在府治西十五里竹湾边。
木瓜寺 在府治东七里,元时建。
神鼎寺 在府治西三十里,郡人杨嗣昌重修。南湖寺 在府治西二十里,宋乾道四年建。道林寺 在府治南三十里,唐龙纪元年建。金刚寺 在府治西四十里。
观音寺 :在府治北阳山东侧,晋白鹿建,今重修。
洞泉寺 在府治阳山西侧,今重修。
兴国寺 在府治北大龙站。提督杨遇明重修。《后保寺 》在府治东三十里。宋淳熙间建,名“报恩寺。” 洪武初重建,改今额。
甘泉寺 在府治东六十里。宋寇莱公题三十字云:“庚申年秋九月,平仲南行至甘泉院。僧以诗板示征途,不暇吟咏,代记年月。” 后丁谓过此,有诗云:“翠影人疏度,波光琴瑟凝。帝家金掌露,仙署玉壶冰。晓井侵星汲,宵厨向月澄。岂惟蠲沛渴,灌顶助三乘。”
菩提寺 :在府治东北七十里,元时建。
崇福寺 在府治北七十里永受北村。
成都寺 “在府治北七十里。”
静居寺 在府治北六十里。
法洪寺 在府治北八十里下新村。
永寿寺 :在府治北七十里,元时建。
马照寺 在府治北八十里。元时建,明洪武二年重修。
文殊寺 在府治北八十里,今重修。
药山寺 “在府治北九十里。” 今重修。
佛光寺 在府治西南五里,有沈约啸台。慈化寺 在府治西十里。
天庆观 在府治西一里。唐时建,名“乾明。” 元末兵燹。今为道纪司。
报恩观 在府治东一里。唐时建,宋高宗赐号“天宁万寿宫” ,孝宗改“报恩。”
光孝观 元宋兵燹,明洪武甲辰年重建,正德十年重修。今有《道藏经》并《白玉蟾文集》版。修真观 在府治西南一里,宋祥符间建,明洪武癸卯年重建,嘉靖十二年重修。
开元观 在府治南五里。宋咸淳间建,明洪武间重修。
善德观 在府治潜水桥南,宋嘉定间建。神仙观 在府治北七十里泄陂村,唐时建,明洪武初重建。
道德观 在府治河洑山,上临大江,今改“太和观。”
元妙观 按《一统志》在府城北。
洞阳观 在府治东三十里,宋咸淳间建。灵芝观 在府治东七十里,梁大同七年建,以产芝而名。明洪武间重修。
修真庵 在县内珠履坊。
桃源县
劝善寺 在县治东一里。宋乾道三年建。元末兵燹,明时间复修。
观音寺 在县治西一里。宋乾道间建,明洪武二年重修。
华严寺 在县治东四十里末塘村。宋乾道间建,明洪武五年重修。
西禅寺 在县东四十里邹溪市后。
双泉寺 在县北七十里。
白崖寺 在县西五十里。
茅叶寺 在县西六十里,俱高桥村。
慈光寺 、馀仙寺 ,俱在县西四十里。沙萝村。咸泉寺 ,在县西六十里。
芭蕉寺 在县西五十里。
岩溪寺 在县西五十里。《俱土》东村。
象林寺 在县西九十里西东村。
古城寺 ,在县北一百里。
长塔寺 ,去县九十里。
普济寺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云岩寺 在县北一百十里。俱上“苏村。”
长滩寺 、龙池寺 俱在县北九十里黄沙村。涌泉寺 在县北七十里黄溪村。
龙兴寺 在县北七十里水田村。
兴国寺 在县东四十里杜青村。
马头寺 在县北五十里马头山。
真如寺 在县北七十里莫林村。
永兴寺 在县北八十里高桥村。
罗汉寺 在县北一百里上苏村。
香山寺 在县北一百里香山村。
龙昌寺 在县北五十里莫溪村。
龙车寺 在县北六十里。
宝圆寺 在县南一百四十里白石村。
灵峰寺 在县南七十里郑家驿后。
红莲寺 在县南五十里沉溪渡。
青林寺 在县东十里古司铺。
麻谿观 在县北一百里高都村。
真源观 在县西,又名“蟠桃观。” 晋太始间建,明洪武三年修。
黄龙观 在县北六十里。东晋建武元年建,明洪武七年重修。
游仙观 在县渌罗岩下。
灵应观 ,在县北八十里硖州村。
桃川万寿观 在县西南二十八里。晋人建。宋政和间,转运副使张庄奏请重修,敕赐“万寿宫。” 元岳行观 在万寿宫后。宋淳祐元年,龙阳富民文必胜者建,施田一百亩,给与道士。后废龙阳县。
南禅寺 在县南三里
皇清康熙元年,洞庭水师协镇华承恩建为学宫。《巽》。
方议者欲移《文峰》共处。
沧溪寺 在县西沧港。枕江带湖,久委榛莽。
皇清康熙年间,衲僧雄峰复修。
义兴寺 在县西北大汎洲。康熙四年重修。潭明寺 ,在县西潭明湖。明末兵燹,康熙六年修。
镇龙寺 在县东二里,临大江。明万历庚戌年建。
上林寺 在县西上小江口。
西林寺 俱明末兵燹
皇清顺治十二年复修。
净照寺 在县西一里。东晋时建,号香积寺。唐咸亨间重建。宋淳熙间赐额“净照寺。” 明洪武二十五年,以本寺为丛林。康熙二十二年重修。仁王寺 又为古佛寺,在县东攀桂坊。唐开元间建,明洪武重修。康熙二十一年,知县李滋奇、洞庭水师协镇张世捷、守备戴明干仝建,邑民张仲、陈嗣昌等募化。
龙安寺 在县南六十里金牛山。唐乾明建,为“大丛林。” 明洪武十九年重修,经兵燹废。
皇清康熙十一年,禅僧上崇率众度址经营,渐次修
复辟山门
崇福寺 在县南小安村,宋绍兴间建,明永乐四年重修。
白华寺 在县东二里,临大江。明万历庚戌年建,今废。
大富寺 在县南四十里。康熙十九年,僧照缘募化重修。
“白鹭寺 ” 近金牛山。
枫林寺 、东华寺 ,今俱重修。
景星观 在县南半里,宋绍兴间建,明洪武九年修。
鸡鸣观 在县西文昌坊,宋绍兴间建,明洪武十一年重修。
乘虚观 、游仙观 俱废。
沅江县
景星寺 、明王寺 俱在县北。
沧浪寺 在县南三十里。
乌龙寺 在县西四十里,内有卧龙墨池。
常德府驿递考 府志
武陵县
府河水马驿 原止名水驿,后归并,故名水马驿。县东南一里大江岸。明洪武四年,知县张子源建正厅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厢房六间。成化八年,知县徐必敩于厅后建水亭三间。成化九年,知府杨瑄迁旧亭于西北,鼎建正厅五间,扁曰“皇华。” 后为“退居” ,翼以寝室。弘治九年,知县应能增修。嘉靖八年,奉例将和“丰马驿” 归并。
乃改本驿为“水马驿” ,甚为省费。但地濒大江,居杂商市,无刍牧馀地,今馆舍尽废。
和丰马驿 在县北二里。洪武四年,知县张子源建。嘉靖八年裁革。
大龙马驿 在县北六十里。旧在蹇家坪。洪武十五年,马夫文祖等告以“风水不便” ,遂迁今处。嘉靖八年,知府方士重修。
总铺 在府前
毛公铺 ,马步铺 ,杜木铺。
白沙铺 在东路,四铺达龙阳县。
佛子铺 南湖铺 ,在西路,二铺达桃源县。石桥铺 ,清泉铺 ,阳山铺。
韩僧铺 ,折桥铺 ,大龙铺。
马鞍铺 、柿子铺 ,在北路八铺,达澧州桃源县。
桃水马驿 在县西南二里。明洪武十四年建,今修。
渌萝水驿 在县南半里。嘉靖七年,并于桃源驿。
郑家马驿 在县西南七十里。洪武四年建,今重修。
新店马驿 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按桃源郑家、新店初制,原设三驿,后归并烟庄,每站程途百有馀里,人马疲于奔命。康熙二年,巡抚周召南题请复兴旧制,每驿相去六十里。郑新重整,招集居民,接应稍便。但可虞者,每驿人户寡小,驿递往来不绝。宜思永久之计,使驿不困乃可耳。
高都水驿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旧在县南三十里乌水村故乡驿,明洪武二年改此,更今名。总铺 在县前。
古师铺 ,延泉铺 ,邹溪铺。
高吾铺 ,吕真铺 ,在东路,五铺达本府渌萝铺 、白马铺 ,桃川铺。
乌头铺 、唐林铺 、沉溪铺。
竹瓦铺 ,吉阳铺 ,《燕庄铺》。
长版铺 、“竹老铺 ” 、“唐地铺。”
新店铺 ,太平铺 ,苏坊铺。
宁乡铺 ,杨家铺 ,末浊铺 ,在西路十八铺,达辰州府。
龙阳县
河池水马驿 在县江北。明洪武三年建,旧为水驿,嘉靖九年改为水马驿。万历三十八年,本府署印推官智几先改建西关外,其故址犹存。龙潭驿 在县南七十里,即名龙潭桥。原龙阳、益阳相隔一百三十里,驿递最远,难于应递。议于桥边添设本驿,两县各加夫五十名,马二十五疋,在驿应递往来夫马人等,庶可答应而民力不疲矣。
武口水驿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吴元年创建。明成化七年,知府杨宣改迁,以避水患。知县周建重修,仍筑基高四尺有馀,而水患可免。总铺 在县前。
张家铺 、南强铺 ,在东路,二铺达沅江县。
沧口铺 黄镇铺 宣布铺 在西路,三铺达本府。
“押东铺 ” ,“望城铺 ” ,“小塘铺。”
东仓铺 、毓德铺 、常仑铺。
澄清铺 军山铺 在南路,八铺达益阳县。
沅江县
按《县志》,邑治极僻,不设驿。其驿站红船银两,每年协济。桃、郑二驿,已全解驿道,止有县前铺、马公铺、河渡铺、白驼铺,送县下行上申公文。每铺额设铺司、铺兵、总领工食,载在全书。惟县治滨江驿路,鞍马劳苦,多从水路需应差船,民甚苦之。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蒙宪给示禁止,稍稍敛辑矣。
总铺 在县前
马公铺 河渡铺 ,白驼铺 ,在西路,三铺,达龙阳县。
常德府兵制考 府志
本府。〈武陵县附郭。〉
守备一员 ,总理一卫屯政,掌印《左汉》、右满。俸银每年二十七两三钱九分四釐,薪银每年七十二两,蔬菜、烛炭八两,案表家伙八两,心红纸张八两。书办、门子、快手、牢役、伞马夫等工食,通计年终共银二百二十二两九钱九分四釐。此酌定经费额数也。至于内奉裁减书办名数等项,不悉详扣数目,以俟后复焉。
千总三员 ,其俸薪、书办、门子、牢役、伞马夫,共银一百一十五两九钱六釐。本卫“奉例” 一名员,今裁。
拖沙喇哈番二员 应袭。原驻入銮仪卫、改驻常德卫。各食俸银八十八两。
经历司一员 。其俸薪等项,共银一百五两九分六釐。今并缺俱裁。
《桃源县志》
演武场 在县东门外半里。
操演民壮一百七十名
团堡 :在上、下坊,设立兵器未定数。
“冷铺 ” 在上下坊,设立火夫,遇夜看守。
按:冷铺之设,本为巡警,明末多为奸猾侵占。民壮之设,本防寇盗,亦止供勾摄差遣之用。又市棍包揽,人少数多,故武备废弛。近演武场、团堡冷铺俱废。
《龙阳县志》
顺治十一年,增设“洞庭” 水师副将一员。原驻湘阴三峰窑。是年移龙阳
康熙九年,安插投诚海兵于县东龙潭桥等处开垦荒芜田地,另名“建阳村” ,欲籍为民。嗣遭吴逆变乱,迁徙不定,故迄今尚未起科。
《沅江县志》
沅邑僻壤,在洞庭西㲼,湖沟逶迤,渔艇出没,四郊尽白芦荒草,居民落落晨星。有文事必有武备,有疆隅要害,必有资于防御。明常德卫委点哨官分哨防守,即以本卫千百户充其选至。
皇清废卫,哨官亦裁,乃于县治设水塘三,属“龙阳水。”
师营。设旱塘二,属常德协镇营旱汛一驻县市,一驻毛角口耑,管旱路在县,防守仓库。县治在乡,防御四乡九保,各委百总一员,论季践更。水塘一驻白沙,冬移驻富池,一驻大神潭,一驻瓦石矶耑,管江湖防守巡汛。三塘内二塘皆常德境洞庭湖界,惟瓦石矶一塘为长沙协镇交界之所,龙阳水师营以瓦石矶为顶塘,长沙协镇营以八字哨为顶塘,适中有彭池港,为交界会巡之地,前此互诿不决。至康熙二十四年,立界牌于港口。二十五年,又奉委署常德府张,檄益阳知县邸仲、沅江知县顾智,公同踏验彭池,确为适中之地。奉宪文两营汛防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