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272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百七十二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七十二卷目录
永州府部汇考二
永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七十二卷
永州府部汇考二
永州府山川考一 府县志合载
本府。〈零陵县附郭。〉
高山 ,一名东山,上有寺,即古法华寺。旧志云:山在郡内之东,峰最高,故以高名。上凌青汉,环瞰碧流。近城名迹,举目可得。王元弼《名胜记》曰:“山在城内之东角,一名东山,多林木,皆百馀年间物。西北一石丈阔,有泉如壑,味如雪。” 又诸古祇林,俱傍山之崖𪩘高低,前后布置,亦复不偶。其山之石皆青色,惜被苔藓掩没,未得洗出。人迹往还,自朝复暮,虽晦明风雨不间也。
辉山 ,在城内。明万历三十一年,游太守竖碑以界之,召民居焉。王元弼《名胜记》云:“辉山之形,势如天劈青岩,其令人怡情处,不能向笔墨上道也。在城之西,傍有绿井,民居之,大为乐业。山上多有峭石凌空如琢磨者,然树木花草亦极繁盛,静对之,似一幅董北苑得意山水也。” 万石山 ,蒋本厚《山水记》云:“旧志称万石亭,群石插天,下瞰湘流。” 柳记亦云:“伐竹披奥攲侧以入,绵谷跨谿皆大石林立,今石平而水亦竭矣。” 王元弼《名胜记》云:“府治后即万石山,山多怪石,向有万石亭,在山之北角,跨溪回涧,傍皆大石,若倚立然,今已废。柳河东有《万石山记》,欧阳修有诗,皆有巨碑,今亦不复存。” 黄佳色《记》云:“山在郡治后,唐” 时崔公所启,屡有废兴。相传当日“木苍苍以古,竹萧萧而瘦,芭蕉绿映,兰蕙香浮,绕之以曲槛,翼之以危亭。入其中如历洞天,如坐琼室” ,而今俱荒芜矣。
西山 ,易三接《山水记》云:“山自朝阳岩起,至黄茅岭北,长亘数里,皆西山也。山列如带,石如散花,以类相从。有青壁,有苍磴,有深洞疏林,秀色郁蒸不已,而云生焉。苍流城郭,翠拂楼台,皆西山为之也。” 王元弼《名胜记》云:“零有西山,在河之西二里许,高万馀丈,大不能量,起伏曲折,如龙欲腾空。有涧有溪,有洞,石皆青,间” 有白色如玉者,与云相屯伏,四时花木阴翳浓翠,若九月天。登之枫叶黄红,人立树下,衣裳如染黄红色,更有白沙如银,与日光相夺目。《田山玉记》云:“余考柳州所记,以由染溪而上者为西山,山形圆秀,黛色侵天。登其上,见潇湘二水,起伏隐显,如巨蟒行草卉中,即《柳记》所谓悠悠洋洋,四望如一者” ,《湘烟》俨在,千载同情矣。
群玉山 ,王元弼《名胜记》曰:山去河西二里许,地势清幽,尘氛不到,为众山巨观。山间路亦平坦,然极深奥,游者往往难穷其胜。《田山玉记》云:“由朝阳而西南,过小冈,见众石累累,遥布冈下者,即群玉也。遍山皆石,石理皆白,故以群玉名。” 山之下有岩曰德星,有洞曰宅仙,星言状也,仙言事也,旧多题识,然尽在荆棘中矣。
香零山 。曹能始《名胜志》云:“香零山在城东五里,郡以此名。地产香草,其叶如罗,香闻数十步。唐世上贡,郡人苦之,刺史韦宙奏罢。” 蒋本厚《山水记》云:“山在潇水中,去城四里许。方春流汤,汤如贴水芙蓉,与波明灭。至秋高水落,亭亭孤峙,不可攀跻。泊舟其下,明月东来,江水莹白。独坐揽袂,觉草木皆有香气。” 王元弼《名胜记》云:“山中所产草木,当春皆有香气,袭人衣袂,数日不散。山之左右前后皆潇水,水涨时,山之容有若菡萏之浮于水面,似有随波摇动状,天然形势,非人力也。” 山在城东,去城止四里。
阳和山 在南门外,王真人修炼于此。王元弼《名胜记》曰:“在城南,山如虹形,草木经冬不枯,是以牛羊等物独不上此山。盖以山在南向阳,草木故如此之茂。相传昔年有王真人修炼于此,向有丹台,今不复见。”
石角山 在城东北五里许。连络十馀小峰,磊落如画,石上多宋人题识。王元弼《名胜记》云:“山之形有起伏势,多异花奇草,石如有意排列,可坐可卧,兼多灵秀气象。昔年柳河东尝来此山,留诗于石。宋人亦多题咏,俱勒于山之崖石,年久石长,而字迹俱埋没于石骨内。” 陈正谊记云:
山以“石角” 名,石甚众,远望之,如澹烟、如积霭;近即之,或林立,或峭露,皆石角也。
芝山 。蒋本厚《山水志》云:“从柳侯祠西北行可二里许,即芝山也。东面是肤,西面是骨,断壁千寻,下临无际,俯视田畴,仿佛是画。山顶一洞,可坐十馀人,入数十步,稍暗,复从东北出,见潇湘合流处,又别一境。” 王元弼《名胜记》云:“山之肤,山之骨,皆东西向,断壁千尺,下临如垂虹。然登最高顶,粤之黄花诸山胜概,咸历历” 在目。顶上一洞,深浅不可量,其中前人题咏最富,惜剥蚀无一存者。由山之南去一仄径下一庵,名半坡。庵之前后左右多修竹,瘦藤黄,佳色。《记》云:“芝山佳处,不在游而在望。” 由绝崖西下,直至平田。田间有溪,溪上有桥,桥上东望,壁立千尺,横亘百丈,如落霞散绮,彩色非常。
石城山 在城西河三里许。易三接《山水记》云:“其石如林,可数十亩,中空而外方,有如城然。城外怪石累累,无径可通,从石入内,则生树草而贮烟云,不虚此城也。” 王元弼《名胜记》云:“按山之脉如城然,又多怪石异花,似无径可通。从石上行,徐徐入内,却如自城外入。城中草木繁盛,烟云依倚,大约十亩,其间景物不可” 尽述。
小石城山 。《易三接山水记》云:“在黄茅岭之北,云烟护之,蓬蒿没之,其中可隐也。睥睨梁欐之形,类智者所设施。” 王元弼《名胜记》云:“此山与石城山相似,其境界差小,故以是名。草木云烟,经时变幻,殆不可以笔墨记其美也。” 《黄佳色记》云:“山之结构甚巧,外望之峰峰绣列焕披,芙蓉入其中,一团清气,远绝尘俗,又别一” 天地也。福田山 ,在东北五十里,山与黄溪相近,崖壁峭绝,中有孤峰,耸起十馀丈,俗名阿育王塔。王元弼《名胜记》曰:“悬崖峭壁,势拔凌天。中有孤峰,岿然突立,高不可丈尺计。下有清泉,名如意。土人云:阿育塔下有清泉,泉水不涸如泓然。大家小户齐来汲,应知此泉通山川。” 田山玉《记》云:“即黄溪之外” 山也。西列屏障,东瞰福田。登巅以望,见白云青霭,时浮平畴沟洫间,若织绣然。昔子厚游黄溪,往来于此,皆醉心处也。
嵛山 ,在城南二十里,孤峰秀出,以逾众山,故名。易三接《山水记》曰:“其峰插天,翠色特远,见峰者先见其翠,濯以潇水之波,照以淡山之月,咏以名人之诗,可以振衣千仞。”
鸦山 ,王元弼《名胜记》曰:“去城南五十里,山多异石,极空明,如太湖石然。望之如鸦,登之若人工布置,穿凿有致,步位得所,即一草一木,生有别景。” 陈正谊《记》云:“危峰万点如鸦,每斜阳欲没时,明灭天际,如飞如坠,殆不可状。上有茅庵,在山深处,厨烟写影,佛鼓流声,皆非人间所有。” 岿山 ,王元弼《名胜记》曰:“城东北四十” 里,有山突立,即名岿山、零之山,皆有相对状,独此山无匹,有独鹤冲天势。山间所产,惟古木弱藤,其石上苔藓皆绿色,拾之成片,类碧云草。然更产忘忧草,土人每至春信摘之,晒干以拱茶具。此出《道州山记》,其他产未暇概述也。
戴花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田山玉《记》曰:“山麓横亘百馀里,一峰特立,群冈俯伏,树木蓊郁,中围一石。相传宋末有将军为神于此,远望若簪花然,故以名,里人岁时荐之。” 下有谿水,名茨头江,一汇于贤水,一汇于梅谿。
永山 ,王元弼《名胜记》曰:“山在城南百馀里,永水出于山下,今永州名本此。山容迢递,万水争荣,有崖有谷,有怪石,有峭壁,有悬岩,有深穴,有蛟室,白沙青泥,相间于道。黄柚苍松,恒产于此。民居之山田,无水旱之患。水汇于潇,由北而复回,由南而复绕,水之势与山之境有同一体。” 焦山 ,王元弼《名胜记》曰:“昔帝舜南巡,曾宿兹山。山在城西北,拒一百馀里。山之幽胜,多林木,有二岩相峙。山之前皆巨石,后皆土产。细石白色,击之有声。左有崖,崖下有泉,名未详。泉水清甜,产于僻地,深可惜也。”
云庄山 去城四十馀里,在进贤山。蒋本厚《山水记》云:“乱石矗起,都作云态,大若奔雷,小亦泼墨,皆有乘风欲起之意。其下空洞潴水,傍有一池,积水出流,可溉万亩。”
船。�山, 王元弼《名胜记》曰:“山去城百里,其形似船,故以之名。山上多孤崖峭壁,日照时影挂天半,花草咸依崖壁,随风斜正春残,落红满地,游蜂粉蝶,高低戏舞。交秋枫叶最茂,似花落残春,红黄铺径,惜在僻处,人迹罕至。”
阳明山 ,王元弼《名胜记》曰:“山在黄溪之尾,离城百里。嘉靖间,有僧秀峰焚修于山间,今为秀”
峰道场山,多峭石花木,固其所产也。山向阳,故以是名。山根皆露,土鲜故也。
鸡冠山 ,王元弼《名胜记》曰:“山在潇水西,从愚溪入四五里许,有石如鸡冠,土人以其形似,呼为鸡冠山。山多石,或排列,或横或直,或上或下,其势每不一,其色或不齐,相杂间之细草繁花,松竹成围,即善绘者,亦难描写其胜。山腹一庵,庵前后俱巨石,色白而有纹。庵左一泉,流水倒泻,声若狂风怒啸,水之色如雪,其” 冷冽气即六月犹寒。陈正谊《记》云:“山之幽者,莫如鸡冠,以其近溪也。苍松茂竹,著处丛生。隔溪望烟影,渡溪闻钟磬声,始知其中有庵。庵傍数石危立,即鸡冠也。” 石之古,溪之折,林之邃,庵之清美,皆不可多得。今林凋庵毁,独鸡冠怅立溪上耳。
零虚山 在朝阳岩上,太守丁茂儒有记。连山 去城西南四十五里,黄文元有记。永秀山 ,去城南五十里,有庵名“德兴。”
琥珀山 :去城南七十里。
大溪山 :去城东五十五里。由小木源曲折以进,翠色渐深。其上有庵三栋,闳敞峻整,规制精洁。近山采名胜者常游之。
金牛岭 在城东南二十里。《田山玉记》云:“晋咸和七年,桓元见老人乘青牛至零陵泾溪,牛饮水入江不出,因此得名。” 今人皆曰金牛岭,但泾与金音相似,恐后人误以金为泾,亦未可知也。然泾溪旧志所不载,余因是而补入。其岭群峰,面面皆石骨,潇水绕其下,凡数折而出之。陈正谊《记》云:“岭蜂甚锐,左右低昂,若笔” 架然。上有真仙观,道人贺丽阳居之。曾于观前为小楼,开窗坐望,以收潇川之色。丽阳系郡人,洁身隐处,不污世尘。时郡镇彭公建七日醮,强丽阳主醮事。醮毕,即往游茅山,孤身独去,不知所终。
马鞍岭 王元弼《名胜记》云:“去岭三十里半为猺峒乐业所,岭际游云,终日不散。岭左一里,有水流成壑,未知水之何自。岭上多细石,草木花鸟与人家烟火相间而出。岭下皆田亩,农夫耕耘时,俱赖岭之水以栽种。”
石门岭 曹能始《名胜志》云:“在县东五十里,上有石门,双起如城壁。又有石楼阁,羚羊时往来其间。” 王元弼《名胜记》云:“岭依天表,众峰峙拔,石门崛起如城。门。外皆松杉,大可数围。门以内未能窥探,为门半掩故也。岭西一巨石如楼,凭高天半,山间麋鹿往往来戏于此。”
丫髻岭 王元弼《名胜记》曰:“岭去城五十里,通宁远县路,岭容如髻,故名。岭上皆石,草树少有。岭下湖田最肥,岭西一崖,一巨石如斧削,可容数十人至。岭之高大,难以数量也。”
黄蘗岭 王元弼《名胜记》云:“岭距城一百二十里,在东南角中有峒名黄蘗峒,皆猺獞所居地也。岭高数十丈,岭半有村人,咸耕种山田为活。岭之路或低或高,阔仄不一,人度此岭,恒有难陟意。树木丛茂,细草夹道,浮云与岭相接续。岭西有僧舍,晨夕磬声与流水相映响。” 《黄佳色记》云:“岭在猺乡,高岩绝壑,参差绣错” ,而猺家散住其间,终身乐业,颇无水旱之患。
鸣水岭 在县南百里。瀑布飞泉,声闻数里,故名。王元弼《名胜记》云:“岭在东南,去零一百二十里,岭上出藤条,可作杖,有纹如花朵,或似飞禽,或有山水图画。藤虽多,然亦不易得也。” 岭头一水,喷万丈回流,岭之左右,上下鸣声,闻数里外。岭下望之,如雪积然。
黄龙岭 ,王元弼《名胜记》曰:“在城北二百里外,唐顺宗朝,申炼师居此,岭多林木,有黄龙观在岭外,即昔年炼师所居地也。岭产白石,多如鸡子大,有色如玉者,在昔有之,今不可得矣。” 五星岭 ,王元弼《名胜记》云:“在邑南四十馀里,岭有谷,有溪,有井,井最深,溪亦坳,谷亦爽垲。” 蒋氏记曰:“零陵山水,惟东南最胜,东南山水” 又五星岭最高,岭极险峻,岭中树木巨石,花香鸟语,谷鸣泉响,无不各尽其胜。潇水远来,与岭相排宕,岭之奇,岭之秀,岭之灵,盖不可以尽之。黄华岭 ,王元弼《名胜记》曰:“岭去城百里外,为楚粤分界之所,上有紫云庵,属零陵,西去即属全州地。湘水绕其下,青嶂平天,悬崖立地,望之如翠屏然。” 黄华之名,未详何所指。
华严岩 ,王元弼《名胜记》曰:“岩在城东山郡学后,游人最多,故题咏甚富。惜逼处无崖谷,林泉点缀平如掌,今人往往忽之。” 田山玉《记》云:“乱草丛中,一石独起,苍凉之色,对之令人意消。石上题咏颇多,今亭榭无存,冷烟一片。”
朝阳岩 在潇江之浒,岩有洞,水入于潇,《唐、元》
结,以其地高东向,遂名朝阳,一名流香。岩门高悬斜出,以收江色,元公筑茆阁于此。《铭》曰:“苍苍半山,如在水上。” 柳柳州诗云:“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铭与诗,曲尽此岩之神。洞名流香,流香字亦奇。石淙原,原自群玉山伏流出岩腹,色如雪,声如琴,气如兰蕙,冬夏不涸。黄山谷云:“时有白云出洞,洞门左右石壁形如半环。” 昔人作钓台嵌半环中,架以木,凿乱石以枕之。去水只数尺,如浮一筏于水面。路公汉畦作亭于岩上,凭阑纵望,远出百里外,水清沙白,云渺山苍,后有祠,以祀唐、宋谪官。岩之后名青莲峡,丁公观峰所名也。峡后石斑驳如花,棱棱如浪,丁公名为“卷潮峰。” 作石亭于中,颜曰“芙蓉竞秀。” 曹能始《名胜志》云:岩在县南三里,下临潇江。《旧经》云:唐守独孤愐、宾必俱有创建。元结次山,以地高而东其门,故以“朝阳” 为名。今所刊记犹在。岩下有涧水自洞中出,流入湘江,亭台凡十六所,唐、宋名贤题咏皆镵于石。黄鲁直游朝阳洞,徘徊水滨,久之,有白云出洞中,散漫洞口,咫尺不相见,乃为诗。陈正谊《记》云:“朝阳乱石插空,巨碣结顶,穿岩下径,人在急湍危壁之间,可谓幽绝矣。岩以东向得名,止一隅耳。若登岩之上,东环城郭,西带青莲峡、卷潮峰诸迹,南望远山,如列翠屏。潇水又从翠屏中百折而来,凡山色水色、洲汀草树烟岚,真令登览者意念皆空。” 上有寓贤祠,祀元黄、苏、蔡辈,凡十位。
柳岩 ,曹能始《名胜志》云:“岩在愚溪之右,以柳司马所尝游也,久失所在。宋零陵宰王淮搜得之荒谷中,仍为之记。” 蒋本厚《山水记》云:“由柳祠西行里许,荒苇黄茅间,一岩突出,如怒猊然,柳侯所尝游也,故名亦因之。岩可容数十人,岩静而深,石瘦而古。柳侯有字迹,皆剥落不能辨。” 芝山岩 ,王元弼《名胜记》曰:“即芝山也。上有石,大如屋宇,可坐数人。白而洁,不草无苔藓,若有雨过,苔痕,洗濯明净,意甚可怡人也。”
火星岩 ,在群玉山侧,太守唐珤更其名曰德星岩,田山玉有记。王元弼《名胜记》曰:“岩在朝阳洞上,众石森立,时有白云依之,终日不散。” 澹山岩 ,王淮《记》云:“岩去城二十五里许,山有二门,壁立万仞,东南角有一石窍,遥瞩云日。昔传有澹姓者家其下,故名。” 旧经云:“有周正实者,秦始皇时人,遁居于此,凡未来之事,皆能” 先知。始皇三召不起,后尸解焉,易三接。《山水记》云:“澹山岩,唐以前犹未见,是以不入。元柳诗文,至宋黄山谷始题识之。” 今山谷诗与岩争秀,洞中一石,宽数丈,若烟云簇簇、珠玉瑟瑟者然。洞外一石,石下构一佛寺,上镌“觉皇台” 三字。曹能始《名胜志》曰:“澹岩间有兰岩,人不知其所,而时闻兰香。今为乱石所掩,求之不可得。然搜石披草,云起时,香若馥馥欲来。” 王昭之《神境记》云:“兰岩山路阻险,绝无人迹,有石如双白鹊翔集其上。暗岩去澹岩三里,秉炬而入,其中广袤可容万人。宋邹道乡谪道州经此岩,有老蟒化为灵狐,作人言,语老僧曰:‘明日邹公至,当往迎之’。” 僧如其言而迎之,果邹公也。邹有诗。《田山玉记》云:“澹山高峙半天,翠环数里,每有云气起其间,竹树冈峦,苍白一片,中露岩扉,坦步可入。至东南角上,一窍忽开,天光下注。见岩中怪石累累,或横如几,或立如屏,溜乳如珠,溅霏如玉,寓目皆有异态。元柳好奇而失之,乃显于宋以后。”
高岩 。蒋本厚《山水记》云:“丹崖南行五里,至高岩,山体纯骨而无寸肤,广袤里许,峻石狞猛畏人。山顶乱石林列,参差起伏,莫可名状。岩昂如狻猊张吻,宽可容数百人,深不可测。傍有一穴,复通一岩,峭壁悬崖,不可攀视。上有一石,广似澹岩之觉皇台。复得一小洞,傍又一洞,相连如双环,筱竹密布,炎日如失夏月。” 王元弼《名胜记》曰:“岩在丹崖南五里,纯骨无土,多峻石,列岩顶有舞立状,樵牧不能至。岩容似狻猊,张吻可容数百人。傍有穴,复通一岩。岩前峭壁悬崖咸峙。天末岩之景。难以笔墨尽之。”
新岩 ,王元弼《名胜记》曰:“在东门三里,外岩孤峙,岩下流泉成湖,四壁皆峭石苔藓,产花每一朵红白相间,大如菊,在秋冬有之,惜不香耳。” 新岩之名未详。黄佳色《记》云:“由袁家渴溯流而上,即新岩。岩临潇水,与朝阳相仿佛。然朝阳敞,新岩僻,朝阳光豁百里,新岩幽隐一潭。”
四仙岩 在西南龙庆里。《田山玉记》云:“由梅谿西行四十里,突起一峰,围可二里许,仄行俯视,约四五十丈。半壁皆石嵌空玲珑,古木寿藤,莫可名状。” 下有二潭,一潭澄静而幽,一潭澎湃怒。
号瀑布直下,莫测其所往。由潭而北则为洞,宏敞可坐千人。由洞而东有石井在石隙中,一泓清碧,甘冽可饮。傍有石门,可容身以入。上至悬崖间,则为石楼,楼亦可坐数十人,几案榻磴皆天然石物也。土人相传:宋元间有四人修炼于此,因以得名焉。
福仙岩 ,王元弼《名胜记》云:“去城西四十里。岩之胜,树木花石,各具态度。或似兽,或似飞禽,或似云雾,状总不一。上有台,可坐数人。台之四面俱石壁,游人翰墨,皆刻于岩左。” 田山玉记云:“山联石错,湖南之常。若奇幻精出,则兹岩所独也。云点山容,月浸石骨,一花一木,各有幽致。” 东岩 ,曹能始《名胜志》曰:“在治东子城外” ,其下有清流激湍,世传牧守流觞于此。
丹崖 在城南四十里,石色如丹。《易三接山水记》云:“一名赤石洄。” 元次山有铭。唐翁家于此,自号曰丹崖翁,次山时时与翁游,喜翁之隐于丹崖而丹崖之能隐翁也。有《宿丹崖宅》诗。
梅谷 ,王元弼《名胜记》云:“在城北里许,谷口有” “‘梅谷’二字,未详何人书。昔年有梅花万树,今惜无。谷之前后皆巨石,如人工排列然。”
小隐洞 ,王元弼《名胜记》云:“洞在石角山,最深邃,洞上有群石攒立,日光照耀,时如群玉之在渊。洞后一峰斜挂,又若仙掌凌空状。洞在峰下,远望之不见也。” 小隐之名,或为是欤。
红玉洞 ,王元弼《名胜记》曰:“洞在城南四十里外,洞上有松杉数株,排列如画。更有高低数峰,参差其间。洞内有石灶、石磬、石级、石台、石研,相传昔年何仙姑修真于此。” 红玉,名未详。
梅谿洞 ,在城西南四十馀里,源出戴花山,逶迤曲折,汇于愚溪,以入潇水。三吾田龙爱其胜,携家隐于此。王元弼《名胜记》曰:“洞之源自戴花起,至愚溪,入潇水,极曲折。洞中有巨石横倒,击之有声若磬然。田龙有记。” 盖洞之得名自田始。四时花木不乏,春天更觉怡人。
承平洞 ,王元弼《名胜记》云:“去城南百里,洞势高悬,孤峰特立。有水横流,不知何自。秋来,芦花与苇花相间,一望如雪。更有疏林密竹,相傍于洞之左右,故洞虽处乱山中,亦可娱目也。” 陈正谊《记》云:“万山环耸,中衍平田,又有小溪,潆洄随田。左右,傍山村落,皆植花卉于竹扉茅屋间,映带如画。至于秋冬之际,果熟禾登” ,家家香粳美酒,绿橘黄橙,彼此往来,亲睦可爱。
龙洞 ,王元弼《名胜记》曰:“洞去城六十里,昔有一木,从洞中流出,于石岸上,人见之浮于水,易日视之,复在洞口,如是者数次,木如神形,土人祀之。至旱年迎木祷雨,辄应。龙洞之名,盖因之。” 黄佳色记云:“洞有四十八源,在在可观。或桐花开处,望若远云;或枫叶丹时,凝如落霞。”
东丘 ,王元弼《名胜记》曰:“即汉蒋琬之东丘书院是也。在城之太平寺内,丘聚石而成,上多林木,书院在焉。有东丘碑记,题咏最多。”
小丘 ,王元弼《名胜记》曰:“丘在钴𬭁潭西,上多小石,有林木禽鸟之乐。潭之水通丘之左,柳河东有记,书于石。丘虽小,别有意趣也。”
化石 ,王元弼《名胜记》云:“在城南八十里,石如人形,相传淮阳王兵败,被追至此,遂化为石。” 云庄石 ,按《府志》:去城四十里,在进贤乡。潇水 ,蒋本厚《山水记》云:“出九疑三分石,自夏阳至宁远城下,过大洋,出青口,入于泷。又一支出江华,一支出永明,一支出濂溪,俱汇舂陵城下,北流过青口,以入于泷。” 自此则皆潇水矣。经泷泊则永水汇焉,流百馀里而合湘水。
湘水 ,蒋本厚《山水记》云:“湘水与漓水分流,出始安阳海山,过零陵北合潇水。出衡阳者曰蒸湘,出武陵者曰沅湘。三湘惟潇湘之名最著。” 贤水 ,王元弼《名胜记》云:“在城南六十里,出进贤乡,故以贤水名。” 水出众山之中,极清冽,旱岁不涸,与永水相合,复入潇水,水出山间,疑山有巨泉。此亦未见于书,难评也。陈正谊《记》云:“进贤之南有二洞,西曰太闻洞,东曰龙洞,二水合而贤水名焉。当其合处,有岩崛起,横数千尺,高十馀丈,下有居民数十家,倚岩枕水,篱落宛然。循贤水而下,约三十里,田畴千顷,烟火一乡,民淳俗朴,择居者多托处焉。”
永水 在城南百里。曹能始《名胜志》云:“永水源出永山,流入湘。” 《寰宇记》云:“郡南去湘水八里,北去潇水三十步,汇于城下。” 后汉太守陈球以郡下湿,筑土城不便,乃编木为城以居之。至建安十年,吴孙权遣吕蒙攻零陵,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下,则是时已有城矣。距郡北二里,有吕蒙。
城乃蒙所筑,与普相拒者。
遥水 ,王元弼《名胜记》云:“在城南八十里,水清见底。冬月产白鱼,美似鲫,愈小愈佳。其源本自遥山之泉,昼夜流之不涸。”
羲水 在城南。源出白水岭,流桴江,入潇水。泷水 ,《易三接山水记》曰:“潇水急下,众滩叠奔,涌波逐流,凌空飞舞。水愈激,石愈波,舟行波流中,欲没还起。” 元次山诗所云“上泷船似欲升天,下泷船似入深渊” 者也。
桴江 ,蒋本厚《山水记》曰:“由丹崖沿江东上,则桴江也。水出白水岭,逶迤曲折,行七十里,汇于潇水。幽窅奇奥,不减黄溪。山中多美树,野人采伐为桴,故名以桴传。” 陈正谊《记》云:“桴江深处,远绝世尘。人入其中,如历蓬岛。每见飞鹭横烟,浮鸥浴濑,山獭野鹿,懒避人踪,当与退谷、杯湖同其幽异。有僧慧杲,建莲因寺于江” 口。
愚溪 在城西。河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并愚溪而为八,是为八愚。王元弼《名胜记》曰:“即柳河东八愚之一,旧名冉溪。” 愚溪之名,自河东始。溪上旧有亭,溪西有巨石,溪流直接钴𬭁潭,当年河东第一赏心处。愚溪之胜,未可以尽述也。陈正谊《记》云:“愚溪彻底皆石,小舟入处,篙声铮铮。旧时花木交织,杂于” 招提楼阁中。曲曲折折,一步一态,今不如旧矣。然“桥横野色,石卧寒云,雨岛晴峦,月潭雪径” ,溪之隐德犹存。柳侯居溪上十年,而诗文大进,竟与退之齐名,其得力全在于此。
黄溪 。王元弼《名胜记》云:“去城东七十里,溪广百里。溪山灵秀,多石路,曲折环绕,时仄时阔,高下不齐,多异境。至溪东,林木层叠,森立如城池,虽炎夏而清凉袭人,有如入玉壶中,不知暑之已至也。溪西有水,从溪山流出,入溪东南,恒有水云杂出,亦零陵佳胜地也。” 柳河东有记。《黄佳色记》云:“黄溪两山峙翠,一水流碧。” 路度千峰,势开万象。大扺一丘一壑,位置天然。山露春晖,溪延秋影,林藏夏翠,岩吐冬花。《柳记》云:“黄溪最善” ,读者可以意得之矣。
高溪 在城北九十里,沿江有二十四矶,溯舟甚艰。昔有唐叟居其下,操舟独钓,几三十年。人赠之金帛,即施之众。杨诚斋先生建高风亭于其上。曹能始《名胜志》曰:“宋乾德初,有唐叟者,世居溪上,一旦厌喧杂,登舟而去,往来乘钓,伏腊暂归,受子孙谒见,如此者三十年。”
都溪 在县境。水出舂陵,西有五色山,山各有一溪,五水皆会,故名。
泾溪 在城南二十里金牛岭下。昔桓元乘青牛于此处。
蒲溪 在城南五十里五星岭下。
兰溪 在琥珀山下,去城南七十里。沿溪皆兰,香闻数里,故名。
钴𬭁潭 ,蒋本厚《山水记》曰:今所记在柳侯祠前者,非是。《柳记》云:“钴𬭁潭在西山西。” 又云: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𬭁潭。今潭在柳祠前数步,岂《柳记》所云云耶?大扺愚溪之妙,愈入愈奇。桥后一带,居民溷扰,宁有佳趣耶?《田山玉记》云:“柳侯祠前,有镌钴𬭁潭三字于溪石上者。” 蒋本厚辨其非。予尝与友人同游,求其是者而不可得,即得亦不敢信也。
小石潭 按《府志》,“在小丘西百步许。”
醴泉 在旧天庾观,味甘若醴,今止存其名。瑞莲池 。曹能始《名胜志》曰:“晋时产并蒂莲于此,已废为总铺。” 宋陶弼有诗。
南池 曹能始《名胜志》曰:“在城东南。池当南山之缺,设自神功,无庸工凿,随山周旋,可容巨舰。” 柳宗元有《陪崔使君宴南池序》。
墨池 在城东郭里许。易《三接山水记》云:陈眉公误以零陵墨池在衡山城外。不知怀素自叙为零人,筑庵于此,种蕉万树,学书,名庵曰“绿天浣墨。” 有池,池水皆墨,藏笔有冢,覆以石塔。今者山无庵,蕉无绿,池无墨,笔无冢,而塔顶断残,尚伏丛莽中,烟云冷艸树荒,不见醉僧一字矣。王元弼《名胜记》曰:昔僧怀素筑绿天庵,种蕉为学书地。傍有墨池、笔冢,冢上有塔。今庵与池及冢俱伏丛莽中,不复存,惟塔尚存,亦断残矣。近有僧名寂辉者,从远方来,筑一室于绿天之旧址。郡丞刘作霖题匾曰“古绿天庵。” 今徐龙章复筑亭于塔上。予有《怀素塔铭》《绿天庵赞》。
东湖 曹能始《名胜志》云:“在东山之西。唐刺史李衢刱芙蕖堂于上,宋以范忠宣寓居于此,因建有思范堂。熙宁间,蒲宗孟奉使荆南,与朱思平等来游。题名明宗人占之,今复入官。”
石簰滩 曹能始《名胜志》云:“在城北四十里,其石皆片段联缀如簰筏。相传秦始皇造桥海上,有异人乘簰往助始皇死,遂弃去。” 又十里为石马滩,湘水中有石如马状。王元弼《名胜记》曰:“滩势潆洄,滩水下石,皆如削成。若经春水涨,舟楫往来,始无戒心。” 滩两岸皆山,望之似崖。
垂幔滩 曹能始《名胜志》云:“在城西南,枕湘江之岸,峭壁倚空,遥望若帷幔状。其上有留香洞泉,自石窦喷出,飞瀑如练,不假疏凿,自成曲水之状。游者时闻香气馥烈,故名。” 王元弼《名胜记》云:“滩枕潇水,两岸巨石参天,望之若帏幔列于山前,翠屏开于水面,故以垂幔名。滩之水,环旋无定,触石成涛,乘舟一过,真若天” 上坐。陈正谊《记》云:“诉潇流而南,愈折愈幽。至垂幔,而潇之胜独绝矣。” 滩出两山之间,树影幕青,石容铺翠,若展深宫而设床帏者然,故有垂幔之名。
石渠 在袁家渴西,柳宗元有《记》。
石涧 ,曹能始《名胜志》云:“石涧在渠西北,其水之大,倍渠之三,亘石为底,达于两崖,水平布其上,流若织纹黄佳色。” 纪云:“涧之石较渠更密,水之阔亦倍之。娟洁靓美,有自然之质。”
《南涧 》失其地,无考。柳子厚有诗。
白𬞟洲 王元弼《名胜记》云:“在城西潇水之中,洲长数十丈,洲上植绿柳万株,有春雨欲来,烟凝天半景状。洲前水横流如峡,即潇湘二水合流之所。相传昔年产白𬞟最盛,若玉盏之浮沉于水面,故以白𬞟名。” 陈正谊《记》云:“白𬞟一片洲耳,漾于湘波杳霭中,白莲黄叶点缀其间。潇之幽益其幽,洲之野助其野矣。” 杜诗云:“《虚无》只少对潇湘。” 于此可会其意云。
浮洲 。王元弼《名胜记》曰:“即潇湘合潴处,有潇湘祠在焉。” 洲上竹木花卉,无一不有,经春望之,洲容若云髻然。洲之西,更有一大石碑倒于地,因无字名。无字碑其来未知何自。黄佳色《记》云:“湘流于左,潇合于右,浮洲于中。” 洲上旧多古树,烟拖杨柳,雨亚芙蓉,春媚秋娟,尤为特胜。《旧志》云:“洲之西一大碑卧于其侧,相传” 自湘水浮出,一民见之遂止。于是有司禁采,故得完好。潇湘神祠原在浮洲上。有司以春水汎滥难于涉,迁之东岸。至今秋水澄碧,尚见甬道也。
蒲洲 ,王元弼《名胜记》曰:“去城东六里许,居潇水之涯。洲若弓形,上多修竹,花木绿艸。洲之南,昔年曾长蒲,相传有九节者,高数丈。秋来蒲叶尽脱,有如桐干初凋,尚多青色可爱。柳河东恒登石矶,望洲之景,洲之胜可想见矣。”
袁家渴 。王元弼《名胜记》云:“渴在西南,众山森列处,渴即石。渴下清流如练,渴上白云绿树,更有重洲浅渚,相助渴容。” 昔柳河东云:“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巳曲尽渴之胜矣。田山玉记云:“潇水多折,每折必有曲岸危石以束之。” 水与石遇,欲顺反逆。楚人言水之反流者为渴也,而袁家渴之石独异,盖水势怒,走众小石,小石无所逃,迫而聚为一大石,朝淜夕湃,渐久渐坚,历百千年,而“《渴中之山》出焉。” 其状斑驳,其色苍古,或高或低,散布水中。西岸复有高峰,峰色荫石,石色荫水,而《渴》之胜特备。
百家濑 在城南里许。田山玉《记》曰:“濑上怪石,历落嘉木,复层层荫之。予尝爱其幽,与友人饮于此,见一泓寒碧,其容如练,洋洋之妙,真可乐饥。近暮村鸦带日,江树生云,放舟破浪,从烟霭中行,景色尤不可状。潇中之胜,无以逾此。” 司马塘 在北关外,柳司马尝游此,故名因之。父老相传,有关学校,蓄水深则文运盛,蓄《水浅则文运否》。上官立有禁约。许蓄鱼,不许植菱藕以致水浅。亦嘉惠学校之盛意也。
湮塘 ,王元弼《名胜记》云:“塘在东北百馀里,其深不可测。相传昔年有民得一鳗鱼,将烹而食,一老人相告曰:‘尔勿烹此,鳗不可食,此即湘江之龙也’。民不听,将操刃,即风雨四起,鳗遂不见。一时村民皆陷,湮塘之名自此始。”
铁𬬻步 在城北郭,柳宗元有记。
紫岩井 在文昌宫前。宋魏公张浚号“紫岩” ,移居永州,因浚得名。
智泉井 在“梯云坊。”
吕虎井 王元弼《名胜记》云:“在永宁寺前,井水清澄,至旱不涸。相传吕蒙取荆州时,插剑于地,忽涌泉。今名吕虎井” ,盖谓吕有力如虎也。撒珠井 ,在东冈山下。
春泉井 在登贤坊
朝京井 在朝京坊内
“扬清井 ” 在“激浊” 扬清坊。同知徐浚浚。
发珍井 ,在郡治内,太守唐珤有诗。惠爱井 ,王元弼《名胜记》曰:“井在县治前,水极清冽,相传水脉通江水,远近之民赖之。” 惠爱之名,未知始自何人。
祁阳县
祁山 在县北十五里。数峰拔起平畴间,首瞰湘流,尾蟠遐澨。环、祁诸山,四望如一,萦青缭白,与天为际。昔构道观,其上有牡丹仙种,每年三月三日放花,作浅红、深紫、通白三色。或云:遇科试年开白花者,数其花以占得隽名数。
龙山 在县城内文庙后。县龙分派,列成高冈。一冈为甘泉寺基,一冈为学基。嶂连中峰,最为竦杰。左右潺湲,前汇为陂。自明末拓城界,山脉凿损。迩来科名不昔,若多由此改卜县治之左,未见秀丽过于此者。今与生儒创复旧基,焕然新之,文运与地脉咸蒸蒸丕变矣。
小东山 :在县治东二里。与龙山相接,茂林修竹。邑人陈斗筑书屋于此。
排城山 ,在县西七里。有《甯母魏太宜人墓状》《元黎公淳碑铭》。
三台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三峰秀出,江水回注,其右为邑下关,上有观。
挂榜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形若张榜然,有“一榜” 、二榜、“三榜” 之号,与白鹤山排连。
白鹤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崿嶂齐云,岑壑幽蔚。相传楚白公奔避于此,元孙改姓屈,名处静,炼丹于绝顶,跨鹤仙去,坛灶存焉。熊罴山 ,在县北三十里。半壁《崚嶒》永,监司严起恒为关其上屏障一邑。由客星度回雁峰而至者,少憩焉。有邮舍暨大士阁、关帝祠。
云头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重峦复岭,绵亘百里,篁竹幽青,触石出云,亭亭如盖,行者望邑上游广畴细亩,水明如江,江水如一缕白云。马鞍山 ,在县东四十里。邵陵之山,驰入祁境,亘数十百里,至湘江而止,状若韀具,故名。大宝山 在县东四十里,与祁山为伯仲。中一流曲纡,凡十馀渡,行者劳于揭厉。山腹有路,如蜿蜒,透梅溪《青冈》之支径。
石榴仙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亭然中立,高五千馀丈。峰顶有真武祠,有祷辄应。又作新庵,多高士隐迹。邑人卢鼎养静于此,施田二十亩于新庵,刘孝廉惟赞亦隐其下。
香炉山 ,在县东六十里。山青未了,岳望欲来,千螺万黛。中一峰如紫盖,上为亭紫观。
乌符山 在县北六十里。宋逸士蒋晖居紫霄观,吕、白二仙时来访之。白玉蟾书《镇蛟符》,高妙淳古,莫测其运笔起止之端。纯阳有诗。
白水山 在县东六十里。九疑之麓,出三支水,至白水市合流湘江双岭,插天夹峙,束而为沟,曰“紫罗峡” ,永郡之下关也。左岭有白泥塘,方三四尺,泥白如粉,相传何仙姑洗粉于兹。
苦竹山 ,在县东百里。山多苦竹。
七星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有七峰,即七姑岭。玉盘山 在县东八十里马江埠,下有金兰寺。石燕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水经注》云:“其山有石,绀色而状类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及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矣。” 罗君章云:“今燕不复飞也。” 湘水绕其东,有馀谿水东北注之,烟江之源所出。
石门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高岩夹立如城瓮。一水涌波激石,声势壮猛,人语不闻。峻坂危栈,相延百数里。峭壁上合仰天一线。又行可十里许,石桥横渡,乱流汇泻,潨然一潭,森沉不可测。过此古木高松,铁干虬龙,渐入衡境矣。幽人题咏甚多,一名“峡山” ,有似三峡也。
排山 ,在县东北百里。盘壁成城,横冈如界。建驿于此,为衡、祁之冲要。
杳湖山 ,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顶有真武观,山高风烈,覆用铁瓦。
四望山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山势最高,俯视一切,登峰而望,群山尽㟝嵝也。上有四明寺,唐时王孙桂留、桂伸隐此修禅。
包山 在县东北。昔有包姓者居其下,故名。白竹山 ,在县治大江南五里。
七姑岭 即七星山,祁、衡交界处,中有鲤鱼山。云头岭 即在云头山上。
“杳湖岭 ” 即在杳湖山上。
腾云岭 相传唐时一炼师,每夜半至城买豆浆,鸣钟时辄还。后弟子不鸣钟,师从云端堕于黄冈铺。道旁一冢累然,田中有碑,至今存。竹岭 在县东六十里,山产筱竹,苍翠无间深。
林密径,人在绿阴萧瑟中,梵呗鱼响,遍于山壑。往往龛庵于石广间,俗称小南岳。东崖 在县南五里浯溪之东。按元公刻铭,“崖在峿台西面𢈪亭之东。崖下可行可坐,与石门石屏相对,亦犹宫羽之相资也。”
栖真岩 在县北三十里,山阴王国桢题为“栖真洞。” 天高敞,可容数百人。岩顶有窍,透漏天日。过石门有石田九区,床枕、药炉、茶灶皆石所为。旁出一泉,雩告每应。
隐仙岩 在县东北四十里。林樾沟塍之间,高耸一小洞,岩乳滴沥,皆成地肺。神工刻划,物状逼真,但少绿泉从石隙奔出耳。明卢鼎吉买田三亩,以充常住。
灵岩 在县东北六十里。山连竹岭,皆积石叠成。上有灵岩观,观右有石室,广数楹,清泉伏流,自石洞溢出,其水渟泓十馀里,入青江。
洞宾岩 在县东五十里。中虚可纳百人,深入约三里许。古遗石神像一堂,不知置自何代。雷泽洞 在县西七里冈。苍崖峭壁,岩石玲珑,奇怪万状。源泉伏流,冬温夏清。掬饮甘芳,气如蕙兰。
风云洞 在县北五里
福岩洞 在县北十里
梅花洞 ,在县东三里许镇祁楼,下临大江,邑人邓球读《易》其中。
东冈 在马家埠区木塘东。
“窊尊石 ” 在峿台绝顶。
《镜石 》,石方数丈许,黑光如玉,嵌浯溪岩上,以溪水拭之,隔岸山树,行人毕照。
潇湘水 与漓水同源,分流出始安县阳海山,过零陵县北,至湘口,与潇水合。《水经注》:“湘水东北迳祁阳县南,潇水出九疑,自夏阳至宁远,过大洋,出清口入泷。又一支出江华,一支出永明,一支出濂溪,俱汇舂陵城下,北流过清口以入泷,至此则皆潇水矣。经泷泊则永水会焉,流百馀里而合湘水。”
湮江水 在县北八十里。发源梅塘,泉出如鲛珠,深黑如泼靛。自湮江桥至双江口,会而东流,由沙滩至县东新桥入湘。
祁江水 ,罗含《湘中记》载十五水皆流入于湘,祁水其一也。源自宝庆界馀溪,径广田桥银杏渡,东北流九十里,出县北飞虹桥,南会潇湘,复折而东。《水经注》云:“馀谿出邵陵县,东北流入于湘” ,其水浊,然惟积雨后山水湍涨则然,亦非尽浊也。但视潇、碧、湘、蓝少逊耳。
三江水 在白水巡司上五里。有三小江,一出宁远石梨树下紫巢源,至九牛坝;一出宁远大竹源钗江至黄家渡,二水会为两江口;一出零陵黄溪,至雒川里大忠桥,会二水为三江口,合流入湘江。
白江水 在县东六十里,自宁远界而来。上合黄溪,流至白水市入大江,清彻可爱,故名。青江水 ,在县东百里,源有七泉,东流至归阳,与白河江合。
白河江水 ,在县东一百里。源出马江埠黄龙町大泉陂,至归阳市两江口,会清江水合流入于湘。但青江水绿,白河水白,如泾渭两分为异耳。
狮子洑 在县南一里湘江侧。巨石如狮,崖伏见齿,沿崖盘石,如有衔状。古谶云:“狮子衔球出状元。” 成化庚子,水泛洑口,经两月始退,沙聚如球。时姚江王华讲学于此,明年廷对,果魁天下,亦见其兆也。按:“洑” 当作“澓” ,伏流也。《郭璞赋》云:“迅澓增浇,涌湍叠跃。” 其险不减吕梁焉。
“人” 字滩 在县南三里。
柘洲滩 在县南一里
蒋濑滩 在县南十五里,石险可畏。按《尔雅》:“沙石上曰濑,亦曰湍,曰滩。”
狮子洑滩 在县西南一里。
姑洲滩 在县东一里
沥浙滩 在县东十四里。水中石如笋尖。凤凰滩 在县东二十里。石伏水中如翼,水激而怒,称“凤凰” ,以善其名。
沥涧滩 在县东三十里。水石如削,一石展如鹅翅,险甚,往往舟过人心凛栗,因改名“观音滩。” 东岸有水府晏公祠。
三门滩 在县东三十八里江中,危石峙起如门。
圆鼓滩 在三门滩下
马口滩 在县东四十里,有山名“马鞍岭。” 黄鱼口滩 ,在县东四十五里,水最高急。
茅箭滩 在县东六十里。石险水怒,甚碍行舟。紫罗峡滩 在县东六十里白水峡山。其滩底土紫,故名“紫罗。”
西洲滩 在县东七十里。石险峻。
溘浪滩 在县东八十里。相传潭底有巨钟一,巨锅一,有时而鸣。锅鸣则旱,钟鸣则雨。
石板滩 在溘浪滩下十里。
归阳滩 在县东一百里。
九洲滩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滩长十里,最险。有九滩,中一滩稍大。
洋濑滩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
白沙洲 在县东二里湘江傍。
落𬞟洲 ,在县东一百三十里湘水中。
麻洲 ,在县东一百三十里。按水中可居者曰洲,祁邑。洲之居湘水中者,惟落𬞟与麻洲为然,然望之但白茅蒙茸而已。
河洲 ,在县东一百八十里,湘江北岸,素称“文乡” ,非洲也。
龟潭 在县东二里湘江北岸海水湾之下。深沉不可测,层岩峭削,盘石浮水面如龟。每晚晴,日照倒景,金光腾跃,昔人刻“龟潭” 二字于崖。浯溪 在县南五里,流入湘江。唐元结自道州归,爱其水石,因家焉。作《大唐中兴颂》。颜真卿过而书之,刻于崖上。
梅溪 ,在县东北六十里。源出竹岭岩洞,石泉竞流,行折二十馀里,至建新入湘江。
梅塘 ,在县北七十里。其水冬夏一气,寒凉,逼人会湘江东注。
横塘 在县东三十里。岸阔潮平,渟蓝蓄黛,是为上下横塘。
舒塘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江滩迅激,至此而舒,溢流淼漭,水与天碧。按《尔雅》:“筑土遏水曰塘。” 若横塘、舒塘,江平似塘耳,非塘也。
湖池 在县南
望冈池 在县北六十里。有古观,居绝顶,池可半亩许,清泉常溢,虽旱亢不涸。盛夏芰荷满池,红莲环映。昔有道士掘地得古铁釜,可盛数斗。有文云:“望冈奉天观” ,了了可辨。
甘泉 在治北一里。其水上出,甘芳清冽,色深靛,随汲随满,湘南第一泉也。邹浩有铭。
温泉 在县东北和平乡,其水冬温可浴。寒泉 ,在县西南湘江岸平阳江口,有水出石穴,当暑大寒。元结有铭。
沙井 在县治东北甘泉门内,清冽不涸。“龙家井 ” 在县城南后街,今湮。
施家井 在县治小东江飞虹桥畔。有施姓者甃石成井,故名。
寿井 在县治东迎恩门内。
龙井 在县西南八十里。井出山顶,宽二里许,不溢不涸。祈雨者缒而测之,百馀丈不能至底。桂井 去县治一里,出松山下。清而甘,有桂荫其上,故名。
义井 去县治一里,在大路傍。
东安县
文璧山 在县西南二里许。山形特异,上复森列小山,炯然星缠奎璧之象,正当学宫前。唐帽山 在县北一里许。圆山之上,突高一峰,宛若唐帽。
社山 在县南一里许。下有古庙,乡民春秋二社祀之。
高山 :在县北一里许。半山有古刹,为游客停骖之所。
伏虎山 在县东南六里。山势曲折,岩壑幽异,形如伏虎。山顶有寺,寺后有亭,康熙六年建。象鼻山 在县东。仪状奇诡,修鼻肖象,故名。龙山 在县境内,山下泉涌,常见龙形,故名。赤石山 在县西五里。山中石皆赤色。
刀摆山 在县东五十里。削壁倚空。昔有樵者见仙女在下,转盼间刀柄摆堕石罅间,故名。金凤山 在县西三十里。列嶂苍苍,如凤冲霄,绝顶有天宁寺。
八十四山 ,在县北百五十里。山根迤逦不断,四十馀里,《芦洪》水源出焉。周旋曲折,若九回之肠。人经此山者凡八十四陟,因以名之。
元陂山 ,在县北一百里。上有石壁立如屏,题曰“自然屏。”
三门山 ,在县北一百一十里。
石壁山 ,在县西北,岩泉涌沸,祷雨辄应。黄华山 ,《寰宇记》云:有猎者于此见二鹿,俄有人问云:“‘见二马否’?答曰:‘但见二鹿’。其人云:‘是吾二马也’。”
蛾眉山 ,在县东北百六十里。山形陡绝,叠嶂错陈,若万马腾空而降。山顶流泉,可溉田数十亩。半山之阳,有蛾眉观。
獬豸山 在县东北百七十里。山形耸拔,翠峰陡起,前昂后跌,屹然独异。巉石参差,悬崖百丈,中窍似口,俨若獬豸。
高霞山 ,在县东北百八十里,数峰天外,抱若连屏,根缠数十馀里,绝顶有神仙丹灶之具。云霞山 与高霞连峙,上有云霞观。
凤凰山 在县东九十里。山形幽峻,如凤翱翔。康熙年间,禅僧破有建。
观音山 即观音坪,在县西十里,奇石森列,内一石突起,高可二丈馀,岩前之石,酷肖大士,趺莲座上。又前一石,酷似香炉,土人因之而呼曰“观音坪。” 去左十馀丈,石山中忽开一窝,宽广约数十丈,建有刹,刹左有木浮屠。后有一洞,深广丈馀,诸窍玲珑,可容数人,而洞前一石,绝类孔雀,即名曰孔雀洞。每于春日和蔼,绿苔,铺衬于石上,有如“米颠浓墨泼山头” 时也。
东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地名“清井。” 曲径迂回,四围崇峦峻峭,中落平旷。全州司马黄世忠建,有报国寺。
五峰岩 在县西高山之左。岩石巉异,如布《河图》之位。昔人建阁于上,多宋时诗刻,相传有孔明字迹。古阁今废。
幽岩 在县西高山之上,石背嶙峋,下折而入,为洞者九,中敞下坦,其奇胜不可言状。游者谛观不忍释去。
狮子岩 在县东。岩内深广,可以宴集。
豹虎岩 在县北四十五里。
啸岩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内闳下坦,分榻燕坐,可容千人。中有石田、石门诸怪状。
龙岩 在县西十五里
赤石岩 在县西十里
石乳岩 在县西三十五里,中有石垂流如乳。蛾眉岩 ,在县东二十五里,内有混沌窝,顶有莲花池,外有飞仙台。
仙人岩 在县西二十馀里。一洞约五里有奇,席地燕坐,可容万馀人。内有二冢,前有石柱。世传柱上有石盆,仙人尝浴于上,人莫敢取。九龙岩 ,在县北百里,山形斗立,奇石错陈,洞中物象毕具。昔有樵者遇黄衣九人,谓曰:“吾九龙居此久矣。” 语讫,忽不见。宋治平四年,元公自永倅往邵,尝携家游此。
显圣岩 ,在县东二十里。坦平顿起,高崖壁立,中通以闳,下复二窍,五峰星拱,湘水环绕。缙绅登游者,称奇观焉。
朱陵岩 与狮子岩相对,中有三洞。第一洞内左有石如盆,右有石如碓;第三洞有穴如月。金字岭 在县西四十里,其脉根于武冈,层峦叠嶂,高接苍冥。岁旱,邑人视其巅之云,以为雨候。下有舜庙,又名舜峰。
狮子岭 在县东三十里。状若狮子,因名。湖口岭 去县二十五里,有泉清冽,大旱不竭。石牛岭 在县北百一十里。有石如牛,故名。白鹤岭 在县东三十里湘江口。
娥峰岭 在县西五里
铁口岭 在县东十里
石矿岭 在县东二十里。
金紫岭 ,在县北一百里祁阳界。
雷霹岭 在县西北五十里,新宁县界。上下各八里,雷霹处有“庚申” 二字。
诸葛岭 在县南半里许。相传武侯尝驻兵于此,壁垒之迹犹存。
斗牛岭 在县南。两山竞耸,如牛斗之状。清溪江 源出舜峰万山间,奔汛东注,合众水如支依干,经县城南,绕东北四十里入湘水。芦洪江 在县东北一百里,源出清化下乡,潆回于芦洪,流入零陵高溪江口入湘水。
白牙江 在县东二十里。源出龙溪,溯流而下百步许,附清溪入湘水。
“湘江 ” 发源于广西之兴安,至全州柳浦入东安境,北流达零陵,合潇水。
宥江 在县东北。源出黄泥峒,入清溪江。石期江 ,在县东四十里。源出零陵开善乡,东流入湘水。
东溪江 在县西三十里。源出雷霹岭,分流三十里,合清溪江。
夏丰江 在县西北三十里。源出啸岩,南注三十里,合清溪江。
龙合江 ,在县北一百里。源出黄石祠,断崖千
丈,飞瀑从空而下,潆回南注,经豸山至龙,合附三潨水入芦洪,委折而东,合高溪入大江。清水江 ,在县西三十里,源从石洞流出。南江 在县北七十里,流合芦洪江。
西江 在县东北八十里,流入芦洪江。
湘口泉 去县二十五里,水自石罅出,味甚佳。岫泉井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盛暑不竭。常思泉 在县北一百六十里,味甘冽,人常思之,故名。
定田井 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众山,连通五窍,凝流莲花峰下,可溉田万计。
“小泉 ” 在金凤山下,清冽不涸,荫田五百馀亩。城内井 一在南街左,一在南街右,一在守镇所前,一在上公馆前,一在丁家巷前。独上公馆井清冽,四时不竭,士民均汲之。
碗口井 在县东龙口八里许。
相思井 在县北一百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