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344卷 中华文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三百四十四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四卷目录
肇庆府部汇考二
肇庆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四十四卷
肇庆府部汇考二
肇庆府山川考二 府志
新兴县
峡冈 在县北一里。发自贝岭,形如连珠。至桥亭冈,伏为平坡。此山突起水滨,作邑后障。旧有梓潼庙,日久废圮。明万历初,邑人重建。知县赵德懋种松数千株,葱蒨耸翠。
巨福山 在县北二里,与峡冈对峙。明万历十七年,士民建真武庙于山麓,继建坊亭阁榭,为形家利。
端峰 ,在县北六里宁化都。高五十馀仞,周八里,端正不攲,为县主山。
延长山 在县北八里。旧《志》在州北。明万历《志》称在照会,都非。
云斛山 ,在县北十五里延寿都。高百馀仞,周五十馀里。山谷幽深,常有云气。旱祷,石中泉出即雨。
云坞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延寿都。高百馀仞,周五十里,常有云气。
老香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照会都。高三百馀仞,周七十馀里,崚嶒,多草木,与高要、高明接界。宜路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延寿都。高七十馀仞,周四十馀里,平冈陂陀,行人宜之。
小温峰 ,在县北延寿都。高三百馀仞,周三十馀里,峥嵘接天,其下有“小温村。”
鹤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延寿都。高百馀仞,周五十里,形势崛起,上多松鹤,常栖之。
望州岭 ,在县东五里照会都,高七十馀仞,周十馀里,登之阖邑皆见。
十里峰 ,在县东十里照会都,高百馀仞,周二十里,峰峦嵯峨,草木蓊郁。
秀罗山 ,在县东十五里照会都,高十馀仞,周十馀里,群峰秀列。
思防山 ,在县东二十里照会都。高七十馀仞,周三十馀里。山形峭拔,登之则防阽危。
大罗山 ,在县东照会都。高八十馀仞,周二十馀里,其状如屏,群峰罗列于下。
罗陈山 在大罗山稍南,《仁丰》都,高百馀仞,周四十里,居民多罗、陈二姓。
岚冈山 ,在县东十里照会都,高八十馀仞,周十馀里,状若翠屏,四时常有岚气。
碧云山 ,在县东照会都,高百馀仞,周六十馀里,常有碧云。
通利山 在县东照会都。高七十馀仞,周三十馀里。形势平夷,产嘉禾美竹,利民。《文献通考》:“新州有利山” ,即此。
慈云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照会都,高五十馀仞,周二十馀里,盘旋蓊郁,上有福臻,县今废。云秀山 ,在县东四十里,高七十馀仞,周二十馀里。相传有五色云见,因名。
熙龙山 ,在县东照会都。高七十馀仞,周二十馀里,上有报恩寺,今废。
云石山 在县东五十里照会都。高四十馀仞,周二十馀里,巉岩多石,其下有庆云寺,今废。凤华山 ,在县东六十里照会都齐洞村旁,今为恩平界。高四十馀仞,周二十馀里,翩然如凤之翔。下有真觉寺,今废。止存一塔,名“龙境” ,是赞圣禅师圆寂之所。
独鹤山 在县东七十里静德都恩平县界。俗呼为“独鹤尖。” 相传峰顶常有一鹤栖鸣,驿因以名。今静居以割隶开平,惟驿仍隶新兴。
云宿山 在县东八十里双桥都,高一百馀仞,周百四十里,巍然际天。云常羃之,副使毛吉遇害于恩平之云岫山,问“恩平” ,云属新兴,或疑即此。考恩平火灯迳出即新会,而仕峒、黄竹迳通良塘,云岫吉从新会破贼,火灯迳追至恩平,云岫遇害。邑人且不知,况其他乎?
皂幕山 ,在县东一百一十里双桥都新兴、高明、新会之界。高二百馀仞,周二百馀里,高耸参天,中通一路。产箭竹美木,左右冈陇如幕帐然。一名“曹幕。”
佐隍山 ,在县西七里宁化都。高三十馀仞,周三十馀里,绕县之右,因名。
宝盖山 在县西宁化都。高百馀仞,周二十馀里,顶常有云,若宝盖然。旧有延明寺,今废。碧冈山 在县西二十里宁化都。高百馀丈,周二十馀里,青碧四时不改,上有庙,今废。
云干山 在县西宁化都。高二百馀仞,周三十馀里。高竦如木干然,上有桄榔寺,今废。索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宁化都。高百馀仞,周二百馀里。
冬瓜岭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宁化都。高二百馀仞,路通阳春、罗定、东安,形如冬瓜,故名。天露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仁丰都。陡峻插天,顶有巨石,泉出其旁,注为龙潭。乡人立庙祀龙神。岁旱,以石投之,有声如雷,即雨。《文献通考》以为新州名山。旧有岱山寺,唐贞观二年立,今久废。产龙须草、桂树诸果。开禧元年,大旱,郡守唐彪祷雨立应。奏闻于朝,封庙额为“显应龙王” ,有碑刻于祠。
贤岭 县东南四十里,俗呼为“圆岭” ,在仁丰都。高百馀仞,周五十馀里。相传是山之秀,多锺为贤士,以此得名。
大面岭 ,在县东南五十里照会都。高二百馀仞,周四十馀里,有路通高明景顺乡,上有仙人迹。
双官山 在县东南照会都,高百馀仞,周三十馀里,数峰相联,两峰秀出,俨然贵人之象。府君岭 在县东南一百里双桥都,高八十馀仞,周十馀里,路通高要县界。
罗汉山 ,在县东南双桥都,高百馀仞,周十馀里,山北草木苍翠,山南独无草木,白石磥砢,故名。
蟠龙冈 在县西南二里宁化都。高三十馀仞,状盘旋如龙。
新宁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宁化都。高二百馀仞,周二十五里。山势高竦,为一境之镇。
锦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宁化都。高百馀仞,周五十馀里,其上花木若锦,下有洪圣王庙。仪峒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宁化都。高三百馀仞,周五十馀里,山极峻峭,有猺。
赘峒山 ,在县西南一百馀里宁化都。高三百馀仞,周五十馀里,千崖万壑,深杳莫测,猺人居之。
接龙冈 在县城南一里。从盘龙蜿蜒而来,趋演武亭,乃县之落脉也。先年修城壕,将冈掘毁,邑境苦盗,民多杀戮。明隆庆间,府同知郭文通身荷畚锸,率民培复。高二丈,广五丈许,以接土脉。知县邓应平立《迎瑞亭碑》于“演武亭后冈” ,纪其事。
相思山 ,在县南十里仁丰都。高百馀仞,形势端耸,草木茂盛。
霍山 ,在县南二十里仁丰都。高九十馀仞,周四十馀里,山下多姓“霍” 者,故名。
龙山 ,在县南三十里仁丰都。高二百馀仞,周五十馀里,蜿蜒如龙之蟠,上有天宁国恩寺,即龙山寺。有觉轩,宋左丞王安中《铭》。“寺为六祖大鉴禅师托生地,今其父母坟茔在焉。”
笔架山 在县南四十里仁丰都。高三百馀仞,周百馀里,三峰并立,中峰卓越,宛如笔架。《成化志》:“城东南十里有龙境山,在静德都,上有法相废院。” 城南百二十里有官陂山,在静德都。《嘉靖志》:“城东九十里有冈台山,亦名金台冈,在水中,亦名覆船山。” 今俱割隶恩平县。又《成化志》:“城西北三十里有崖牢山,在芙蓉都,下” 有永福废寺。城西北六十里有铁岭山,在芙蓉都,上有石壁如铁。城北一十里有宝峰山,上有宝峰废寺。今俱割隶东安县。按《明一统志》,“新兴有歌舞冈,南越王佗三月三日登高处。” 考歌舞冈在广城越王台。《明一统志》误。
绕州文脉水 在县城中。宋知州事梁立则决贝岭白鳝坑水,西南流入城,酾为二渠,一经今接水亭环州治,名曰“绕州” ;一自佐隍坊过泮桥,名曰“文脉。” 今县治即古州治也。文脉渠水由姚初一宅左,刘智宅,右,出太师桥下,与绕州水合,从县北出灌田。刘智改渠,避宅七丈,文事不兴,士人遂以罪智。明成化间筑城,水道复湮。嘉靖四十四年,兵备李某始修复,编水夫浚之。有南海布政司卢梦阳记。见《艺文》。
聚鳞池 按:《明一统志》:“在县治西,水深鱼聚,因名。”
夹冈水 在城北。发源夹冈,合锦山水,流十里。
至洞口合卢溪水
索水 在城东。发源怀政乡诸村,过回龙合卢溪。
通利水 在城东。发源稔村,至索水合卢溪。锦山水 在城西南,发源仁丰都南大岭舂下,西流至河头,与天塘水合。又北十里与蓝坑水合。又北五十里至山口,即二十四山路口也。乂北二十里至洞口,与卢水合。凡商货往高雷,皆拖舟至河头乃登陆。诸水合于洞口,谓之“新江。” 北流五十里至逻苛巡司,又九十里经新桥,出新江口入于大江。宋郡守张宋卿诗:“浩歌剧饮,不知暮雨,自新州江口来” ,即此。
井千湖 在县西南,其深莫测,鱼多且巨。岁旱,击湖水辄雨。
温泉 在县西南仁丰都三平村卢溪旁。长广三丈许,热如汤,隆冬不令。
卢溪水 在县南。发源李峒岭,经卢村,过龙山,绕县城东门,北流合锦山水,六祖禅师所生之地,祖姓,因名。
清溪水 在县南。发源笔架山,流至义冢冈,合卢溪水,出新江。
思龙水 在县南。发源思龙山,合卢溪水,出新江。《万历志》“合倚冈水” ,误也。倚冈水东流,合石溜潭入海。见《成化志》。
天露水 在县南。发源天露山,流至城东门,合卢溪水入新江。
文井 在县西北隅,有副使王大用《记》。
十字街井 在县治东五十步。清甘异于诸井。“明伦井 ” 在儒学内,清冽可爱。
《成化志》不载锦山水。《嘉靖志》“水出天露山,其山在新兴东南三十五里。” 其发源东流入海,为倚冈水,即牛冈渡水也。西南流入卢溪,为天露水。安有越清溪及李峒岭、卢溪二水之源,复得一水西流乎?《万历志》不察其讹,遂将新兴舆图山川位置舛错可笑。二十四山,乃新兴来脉置锦山水之外。今逐一厘正。大抵天露山一脉,为恩阳新兴脉脊,前人所指者广,恐不但今日之天露已也。《万历志》:“西北四十里有容朗水,发源芙蓉都诸山,流至津头,合卢溪入江。” 今芙蓉都割隶东安县,容朗水已载《东安志》矣,俗呼为小水,其合流新江乃在罗苛巡司之上,非新兴境也,故不复载。
阳春县
凉伞冈 在县北十里。高五十丈,周数十里。《邑志》云:“盘旋宛曲,有石骨过北陇河,为县治主山。” 翘石岩 在县北稍西枕江堧,讹呼桥石,故《邑志》八景有石桥游麟,往时澄潭无底,今渐淤浅。又有元笈岩、马鞍山樵石。
鱼王石 在县北,屹立江潭,古木怪藤,石穴可爱。每岁旱,祷鱼王庙,投藤药毒。潭多巨鱼浮出,则得滂沱雨。
潭西石 在县北二十里,南厢三峰出水东,下有潭西岩,深广十馀丈,中石乳若人物鸟兽之状,甲于他峒。
高冈 在县北二十五里。下有石穴,一名璇洞。旁有人居,呼为“高冈砦。”
龙蜕岩 在县北二十五里,一名南岩。石中多龙蜕,土人凿石出之。有岩面寺,有元至正碑,称为“古良上里岩。”
赤豹岩 ,在县北二十五里深处,炬而后入。相传童真人骑赤豹出入传道刘女处,洞内石豹迹犹存。
那虹石 在县北三十里合水口有虹阳洞,穴凡二。初入卑隘,转遂旷朗,深不可测。
大琅石 :在那虹北,有琅阳洞,连穴道,凡三四,传有丹箓。
石壁 在县北四十里。石攒簇水次,凡数十峰。昔人避乱,结石砦其上。
那乌石 在石壁稍东,下有人家,今移古良巡司于此。
潭葛石 在县北五十里。石峰数十相倚,自那乌西达于水次。
石角岩 在县北六十里。旧《志》谓之“石脚岩” ,在顺阳都。高五十馀丈,周三十馀里,穴广五十丈,高丈馀,中有石泉涓涓。游者至此,凄神凛骨,不可久留。
铜石岩 在县北七十里。旧《志》作“峒石。” 在思良都。高五十丈,周五里。山西南有岩,高十丈,深广数丈馀,内有池及古佛像。宋咸平初赐太宗御书,藏于石室。前有德慧禅寺,上半壁平处有周惇颐、祖无择题名。
云霖岩 在县北八十里思良乡。岩穴深邃,前明后暗。前岩深阔十馀丈,内有石田、石池,池水清冽可饮,乡人有警避此。后岩深数百丈,游者以烛入达岩背。
铅坑冈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思良乡。高五十馀丈,周二十馀里,冈之西南出铅铁砂矿。将军冈 在县东北八十里思良乡,高三十馀丈,周四十五里,冈垄起伏,宛如波浪。旧《志》:唐李公屯兵于此,因名。按《通志》:姜晦贬春州司马,尝提兵陟冈御獠,贼闻遁去,遂名将军冈。疑即此。响石岩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顺阳都冬瓜岭之西南,山多石,无草木,内叠透山穴,三四圆厂如屋。
石窟岩 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顺阳都大撑湾之西。有上下岩。上岩轩豁,陆路可抵雷廉;下岩水从中出,可通小舟。两壁奇绝,多鱼龙鸟兽之形。《邑志》“二百三十里” ,误。《旧志》:“南乡都六十里” ,更误。
宝带严 ,在县西北一百四十里顺阳都。俗呼“大岩” ,獞田环之,岩高朗,可容千人,四壁垂乳,多奇观。
铁坑山 在县东二十里南厢。高七十馀丈,周三十里,山势盘旋,古木森蔽,产铁。
黄泥冈 ,在县西十五里。高十馀丈,周数里,顶平多石,群鹿尝游食其上。
白猪石山 在黄泥冈稍南南厢,都高二十馀丈,周九里。岩有白石,宛然如猪,但损其鼻。相传猪有神异,昔尝驰突践食,田禾被伤。
石绿山 在县西三十里南乡都,高数十丈,上有乱石,其色淡碧。每大雨过,山下常有石绿,识者云:“出绿之山有金矿。”
磁石山 ,在县东南三里南厢。高十馀丈,周五里,一峰特起,四面平坡,产吸针石。
射木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南厢高百馀丈,周数十里,巍峨蓊郁,屹然特立,县治之案山也。一名云灵山。云羃其上必雨,开则霁。谚云:“雨未晴,看云灵。” 有射木神祠于上,相传以为李氏,非也。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宋史》:李氏奸回山神其肯托乎?
珠环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南乡都,高六十馀丈,周五十馀里,诸峰如珠累累然,因名为阳江界山。旧《志》“四十里” ,误。
马鞍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珠环山稍东南厢都三台。巅高百馀丈,山岭有古瓦,盘围八尺许,内载清泉,并无尘垢。登者掬饮将半,次早复满,虽积雨不能溢。若有心寻求,不可必得。昔人相传,以为神仙炼丹之所云。
鹅抱岭 在县东南二十里。巅上一石,如鹅抱状,又有人马之迹。俗传此山内有大池,奇葩异果,无心而行,偶可得之,可食不可怀。有心往,竟不知处,人以为仙境也。
天马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南乡都高百馀丈,周七十里,一峰插天,群山拱伏。登其巅,烟霞缥缈,一奇观也。县治面之。
崆峒岩 在县西南十五里南乡都。石壁穹窿,深广数十丈,中有石乳石钟,叩之铿然有声。又有暗洞,炬行十馀丈。昔产金膏银液、灵芝玉髓之奇,今则鲜矣。多名人题咏。
鹦鹉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南乡都,高三十丈,周十五里,其山峥嵘,中有巨石如鹦鹉,山南石上有巨人迹。明万历辛巳,大雨,山裂,下成深潭,有奇石削八面者无数。《一统志》以此山属阳江。旗鼓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太平都,高三十馀丈,周二十馀里,山顶有巨石,俨若旗鼓。
罗湖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太平都。高五十丈,广数十里。上有天湖,清澈澄碧。俗传有锣鼓妖响则雨。
凤凰冈 ,在县西南六十里太平都,高五十丈,周六十里,山形宛转,如凤凰回翔之状。
石人山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高百馀丈,周十馀里。山平夷,上有巨石如人。
丫髻山 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太平都,一名白水山。高二百馀丈,周四百馀里,四时秀丽,若簪花然。上有天池、龙井,飞泉一派,凡十馀叠,古木旋生,晴响则雨,雨响则晴,上有白马神祠。八景有白水瀑布,即此。
木栏山 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太平都。高三十馀丈,周九里,峰峦整丽,林木茂密,若栏杆然。罗黄山 ,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太平都。高百馀丈,周二十馀里,山峻,石上有仙人迹,又有瀑布数十丈,落而成川。山下多罗、黄二姓。
《成化志》:“西北一百馀里有云浮山,在顺阳都,高五十馀丈,周四十馀里,危峰特出,峰顶尝有白云,陈霸先曾居此山,上有偃松石床,泡泉流水,嘉葩异果,旧址犹存。今隶东安。”
旧学水 在城南。源出射木诸山,绕旧学基前,经县南门西流入漠阳江。旧志不载,俗误指为博麻。
博麻水 在城东北。源出谭来岭,流二十里,合麻黄水入北泷河。
北泷水 在城北十里,源出东北诸岭,西南流入漠阳江。
高辽水 ,在城东北二十里,源发台岭,其流曲折,经留村湾入于漠阳江。
罗凤水 在城北五十里。源出白木岭,其流潆回,折流六里,经龙江湾,西流入于漠阳江,亦名“江腰河。”
那乌水 ,在城北四十里。源发大峒东北诸山,经那乌,从石壁北入漠阳江。
云霖水 在城北七十里,源出盘龙诸岭,绕旧铜陵县,至云霖砦,南入于漠阳江。
古勤州水 在城北八十里顺阳都,源出狼狂山,流十里与云门水合,东南流入于漠阳江。博学水 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顺阳都,源发霜山,南流与古勤州水合,复东流入于漠阳江。云浮水 在城北百里顺阳都,出云浮源有二:其一出山之巅,东下至客郎村,经新兴界,过古富霖县前南流,是为汉阳江。其一出山之西,下流经柳峒七十里,过泷水西南入于记峒水。木栅水 一名甘婪水,在城西北一百三十里,源出太平都庶山岩穴,水清而急,东北流穿岩底,过古富霖县,入于漠阳江。《郡国志》云:“夷语以穴为甘,以穿为婪。”
石绿水 在城西二十里南乡都。源出石绿山,水浅而急,流五六里,与渡口水合,入于漠阳江。轮水 在城南五十里南乡都,源出谷江,流十五里,经南流湾入于漠阳江。
罗水 在城西四十里。源发太平都罗黄山,水浅而急,北流五里,经大沙湾入于漠阳江。麻陈水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发源电白县东岭诸山下,水清而浅,流百馀里,合罗水入于漠阳江。
温泉 有二:一在城西北四十里太平都丹行村,阔三丈,长四尺,深尺许,自岩穴北流。一在城东南二十里南乡都固村,长阔四丈,深二尺许,自岩穴北流出,俱热如沸汤,寒冱亦然。
万寿井 在城北一里万寿寺傍。石甃,其水甘洌,人争汲之。
阳江县
金鸡石 在县治北小洲上。相传,宋时有金鸡飞立石上,追者至,坠于水,因立庙石侧,时有金鸡见。
北山 在县北一里,县治之后山也。高三十丈,周二里。山顶有石如掌,容十馀人,名仙人石。宋守王亘凿渠,石上为葫芦形,激水流觞,又名葫芦石。开禧间,知州郑大韶凿。南有翠岩亭,四旁大石,多宋元以来诗刻。明嘉靖间,知县吴焕章刻“小蓬莱” 三大字。旧有宁国、圆明二寺,俱废。北甘山 在县北二十里独洲都,高三“百馀丈,周六十馀里。产馀甘子,上有猺人。”
麒麟冈 在县北四十里。八所军屯在焉。渴村山 在县北,有猺。
走马冈 在县北十里独洲都高五十馀丈,延袤六七里,形如走马,故名。
东岸山 在县北,有猺。
高岭石洞 在县北六十里南河都高岭猺内。洞门纡曲,仅容一人,内宽广容千人。有泉出其下,响如鸣珂。往有避贼者居其中,贼不敢入。间有古物,如人间甓瓮,搦之如粉。转入一洞,上透天日,壁峭不可上下。乡人名为“铁城。”
凤凰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高百馀丈,周二十馀里。《明一统志》:“一名北甘山。壁立千仞,有瀑飞下,猿猱不能至。相传凤凰巢其上,遇大风雨,尝坠其雏。其鹖雀之类乎?” 旧志自有北甘山,则此近北甘者。
石龙山 在凤凰山之北。派高百馀丈,与崭峒诸山联属,折而东行,至“篱竹迳” 止。
随峒山 :在凤凰山之南派。
翼峒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凤凰山之南派,高百馀丈,有猺居之。
官山 ,在县东北,高二百馀丈,周二十馀里,为翼峒山南派,旧名“纱帽山” ,相传宋尚书李乔木
经南恩葬此,改名“官山。” 群山万壑,四面环绕。金花岭 ,在县东北四十里。
马衔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至金花岭,又攀跻十里至山顶。高二百馀丈,处于众山之中。有龙潭三,绝顶巨石如砥,容四十馀人。北复陡立二、三丈,周十丈,刻“龙潭圣迹” 字。石傍隙开,如马受勒,水从隙注为上潭。潭周六七丈,清澈下深无际。环石右注为中潭。又流下山麓为下潭。旱取上潭水祷必应。复有碣,惟五“圣” 字可辩,疑古有祠,傍石如舟,刳其腹,山后连合沟猺。
合沟山 ,在县东北,有猺。
合门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夹莲塘水对峙如门。
秀石山 在县东北马衔东北。派高略类马衔。山顶巨石平整,可坐百人,有猺居之。
三龙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高二百馀丈,有猺居之。
朝官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石坑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自此以下,数山起伏东行不绝,如那邓、湖涌等峰,各有猺居有名,馀不能悉记。此一派为阳江外藩也。
乌石山 ,在县西北。有石如乌鸟,因名。
雨霖山 在县西北,与乌石连接。多竹木,深林密箐,虽旱烈中,叶露恒滴,四时多雨,故名。罗岭 ,在县西北,与珠环、蟠龙皆雨霖,近派阳春界山。《明一统志》:“罗岭出沉水香” ,今无。
蟠龙山 在县西北南河都,与阳春分界。珠环山 在县西北南河都。旧传“山出银朱” ,以竹入土中,朱即满竹管而出,今无。
鼍山 在城内县东二十馀步。地脉由东山突起平坡,延迤半里许,其形如鼍。县治建于山西之平洋,今改建鼍山左侧旧治,半建察院,半建守司。
东山 在县东一里。高六十馀丈,阔三四里,怪石林立,为近城胜概。正顶有石塔,古谶云:“若还此地,好建塔镇州衙。” 宋宝祐二年,知州黄必昌建塔以应验,塔上字刻犹存。南有观音岩,即余久大刻瑞禾石处,今鑴大士像。岩上僧构庵其下。山麓有唐冯盎墓及宋义冢在焉。
王母冈 ,在县东三里。高百馀丈,周十馀里。冈西有妙法庵,今废。
琨山 ,在县东五十里,界于乔马,平地二都高三百馀丈,周四十馀里,上有峰如卓圭。
斜岭 在县东九十里,那柳铺东五里。界恶险,易藏盗。明正德九年,御史高公韶改路,避险就夷,人以为便。
茶托冈 在县西二十里。形如茶托,故名。冈上有“父母” 二字,大二丈馀,深尺许,阔如之。冈周遭俱有青草,独字画内岁久不生,亦异也。
罗琴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高三百馀丈,周八十馀里,众峰攒立,四面不殊,朝阳为罗琴,夕阳为磨刀,阳为射龙,阴为茶水,各有猺。中峰龙潭虽冬不涸,潭鸣辄兴云,旱取水,祷之必应。相传罗含携琴游此,故名。山顶有石刻琴形,又有棋局,或云仙人所为也。又有石如屏,产蜂蜜、梅、桃、金橘。攀跻甚险,人鲜能至。
厮打冈 在县西三十里雁村,都高五十馀丈,延袤五里馀。每岁五月五日,乡人不拘老少,咸来奋斗,胜则一方获吉,否则生灾咎焉。退钱岭 在县西五十里乐安西。往年地旷人稀,多劫掠,凡负重赀必败,故名。或云:两山耸拔,行者难前。作《退前》。
郎官山 ,在县西六十里。高四百丈,覆百馀里。上有龙潭,深二丈,广倍之。自生梅桃李菊之属,题咏甚众。
箭干山 :在县西八十里。旧多产箭竹。
鹿围山 在县西。多麋鹿獐麚之属。尖岭 在县西百十里,稍北为鹅毛山,百二十里为虎头山,近太平驿。
王公岭 在县西三十里马村西。山迳旧叠石,不通往来,悬崖最苦。明万历四十八年,参将王扬德新开地方便之,遂名为“王公岭。”
印山 在县西百五十里。有印山铺。
望夫山 傍有丫髻石,在县西一百六十里,外界电白县,高四百馀里,上有石如人引领,世传有妇因夫久商不归,登望所化。
铁帽顶山 :在县西稍南,最高峻。上有岩洞,《纡回宿》称天险,猺狼据为巢穴,与鸡笼山相近。旧常调神电卫指挥驻鸡笼山守之。
梅峒山 在县西稍北,高二百馀丈,周一百馀里,以产梅故名。旧《志》:在县西北一百八十里。考
西北至阳春界仅六十里,故置此。
大坑山 在县东南十里,高二十馀丈,周十馀里,流泉一里至洗脚陂,西北流,溉田数百亩。鱼王石 ,在县东南沸村。每年鸡尾鱼来朝一次。
峡冈 ,在县东南二十里郡台都。高二百五十丈,周三十里,两冈对峙。
石鹤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有猺居。又东为那湖山、香炉山、苏峒山、南坑山,皆有猺居。
海朗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临海,后筑海朗所,亦名“镇海山。”
拳石洞 在县东南。石势骞峙,南望大海,极目天际。武林梁鹏亭榭其上,刻“拳石洞” 三字。紫罗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接连新宁县界,高四百馀丈,周六十馀里,多藤萝紫烟,故名。《明一统志》有瑞灵山在东,注云:“旧名烟萝山。” 疑即此山也。唐时有瑞光烛天,郡白其事,敕置院开山。丛棘中发石龛,得古经一函,题曰“大佛名经。” 有古碑存焉。
顿钵山 ,在县西南二里,临于江,形如覆钵,县之《水口山》也。
雁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高一百五十丈,周一十里,旱有云覆之必雨,农家以为占候。丞相岭 在县西南六十里,高百馀丈,周十馀里,上有碑,刻嘉庆元年乙卯二月丞相之记,馀字漫灭不可考。按《通志》,唐崔珙以丞相贬恩州司马,尝往州西登眺,后人名其冈曰丞相岭,即此。但崔珙贬时乃会昌四年,与碑刻异。土人云:“宋丞相留正,绍兴十三年授阳江尉,游此。后其子硕嘉定间来知州,立碑令马村、高陂、黎村、宫花、博平、那罗六乡守之,岁时致祭,免其更由近村道士上香” ,迄今犹然。疑嘉庆即嘉定也。盖石久剥泐,即上数字亦未真耳。
双鱼角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双鱼所左侧。临大海,颇险。
马鞍山 、粪箕山 俱在县西南,皆屹立大海中。
箕冈 在县南二里。《县志》作“粪箕冈。” 冈石环生,其形如箕,上有石屋,相传为刘王女墓。
望海冈 在县南六里郡台都高百馀仞,周四五里,屹然独立,县治之案山也。宋绍兴三年,知州王治筑亭山巅,曰“望海。” 今废。
尖山 ,在县南十五里。高六十馀丈,周四五里。峰小而锐,故名。
北津山 在县南三十里。高二十馀丈。自东沿海偊旅而来,外捍奔潮,内卫村陌,亦邑之外藩也。上有望海亭。明万历四年,总督都御史凌云翼奏立“北津水寨” ,十四年城之,阳江恃以无患。南津山 与北津山对峙,同夹海口。其山亦堤海而西,数里方止。
独石 在县南界南北津二山之中。高十馀丈,周四十馀里,出海口二里许,其下深不可测。银坑山 在县南南津山之侧。高三十馀丈,周二十馀里,有十八井。相传“宋南恩州知州余久大鼓冶于此。”
马母山 :在县南稍西五十里大海中。
海陵山 在县南七十里。大海环之,全载《寿文》都。周三百里。列为数峰,高三百馀丈。上有盘石,石非人力可致,而粘螺壳,莫知其因。旧名罗州,又名罗岛。其中峰名草黄山。东派为平章山,即张世杰葬处。西南为马鞍山,下为戙船澳。西北为鹤洲山,海陵巡司居之。
龙渡山 在海陵之西北,四面皆环大海。三汲山 在县东南,屹立海中,此外皆大洋矣。小镬山 、中镬山 、大镬山 、“三镬皆在大海中,相去数十里。大镬高二百馀丈,望之俱如覆釜,故名。” 已非阳江境。以海防所及,故存之。
考明《成化志》,有龙鼍山,一名大人山,石口有泉涌出,号圣水,今已属恩平水。东都又有琨玉峰,在城东南五十里,高百馀丈,玉立苍然,望之可爱。嘉靖、万历二志及《阳江县新志》俱不载。《明一统志》,阳江西南有鹦鹉山,今在阳春境。
那吉水 ,在县东北八十里。出那吉洞等山,入琨水。
篱竹迳水 ,在县东北九十里。出篱竹迳诸山,西入《琨水》。
沙河 ,在县西北六十里。发源乌石山,经南河都,民资灌溉,流四十馀里,合龙涛水。
轮水 在县西北六十里。发源石坑诸山外界阳春境。流二十里,名“黄沙涌” ,入鼍江。
甘泉 在县南一里古南山寿宁寺,背深三尺,阔五尺,水甘香特异,秋冬不竭。宋淳熙中,知南恩州王亘尤嗜之,后号其地为“甘泉坊” 云。温泉 在县南一里,泉有二眼,一出北惯都热水营官路南,秋冬尤暖,气蒸浮如烟雾;一出南河都蚺蛇冈东,居民就以炮牲,与汤无异。清泉 在北津教场山麓,水从地脉涌出,最为清胜。汲而饮之。甘美特异。
淡泉 :在《三丫港》卤水傍涌出一泓,味甘香。即海潮溢过,其淡如前,故名。
莲塘河 在县东六十里。发源恩平水东都白马山,一名“琨水。” 流经那龙村,名“那龙水。” 五十里过莲塘驿,名“莲塘河。” 经合水山南流六七十里,经尖山渡,合于鼍江,由北津入海。
鼍江 在县西百步。旧名漠阳江。发源阳春县云溪山五百里,历受众水,其势始大,过麻桥,岐而为二。东派至独洲都,激而成渊,深不可测,世传有龙潜其间,因名“龙涛。” 水流经城西三百步,以旧郡名鼍山,则又名鼍江。或曰“恩江。” 自县流二十五里,汇为石潭。西派随地得名,及东洽合于石驿,由北津港入于海。
石河 在县西三十里。发源罗琴山,流二十里入黄江。
麻濛水 :在县西三十里。发源罗琴山,南流二十里,由丰头港入于海。
龙潭 在县西五十里,白石都郎官山之东。潭深一丈,阔倍之。相传有龙潜其间,流十里入于海。
丹阳水 :在县西八十里。源出梅峒山,出大墟渡,南流五十里,由丰头港入于海。
白石港 :在县西一百里。一名石门港。在郎官山下,通大海。
丹城水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源出梅峒山,东流六十里,由丰头港入于海。
儒峒水 :在县西一百六十里。源出望夫山,南流九十里,由北额港入海。
北额港 在县西一百六十里,受儒峒水入海界电白。《明成化志》:“西九十里” ,误。
三丫港 :在县东南六十里海滨。源出紫罗山,西流七十里入于海。
大澳 :在乔马都东南。
无底潭 :在县东南八十里。水族最繁。每遇阴雨,烟霭沸声如雷。
丰头港 :在县西南四十里。受麻濛、大虚、丹城三水入海。
平章港 :在县西南七十里。受海陵涨潦,以达于海;张世杰大风覆舟处。
戙船澳 在县西南八十里,海陵山之西南。未立北津寨时,戈船戍此;后撤戍,寇遂深入那地澳 :在县西南一百里,双鱼所南。
北津港 在县西南三十里北津山之阳。受阳春、阳江众水以达于海。每潮起,汹涌而入,遇风则其声砰击如雷。舟楫往来,重防阴碛。盖东南大海,港口皆乱石,舟可行者仅仅丈馀,必候大潮始进,故海寇不敢睥睨。上有永泰神庙。镇海 在东北津外,向东屈而北,可达新会、东莞、广州;西转而南,可达高、雷、廉、琼商运咸取道焉。
大海 在县西南。自电白县界连接阳江境,历双鱼城,又历海陵山,过北津港至海朗城,皆设兵防,盖阳江之门户也。大澳东北即新宁县界,中有柳渡、三洲、大金门、上下川,俱倭夷停泊之所。春汛秋防,海船常哨守。
石井 城内外共十处:花亭桥二,宣化坊二,东门一,罗家巷一,五马坊二,壕角港二。惟花亭桥街西石砌,深丈馀,阔三尺,泉清冽,四时不竭,宋人刻有“执瓢从之” 四字。
官井 在宣化坊大街北。水秋冬不竭,汲以煎茶,隔宿不膜。邑人相传宋时所凿。有淳熙簿尉区廉佥造石刻数字。明万历戊申,同知徐璘立碑其际,复建坊额曰“万年惠泽。”
陶公井 在儒学明伦堂右阶下,味冲淡特甚。他井相传为陶鲁改今学时凿,故名。
风井 在县西北五十里。南河都井,在众山之巅,阔丈馀,深不测,其下空虚无物,天将大风,井内先鸣,三日鸣止必风,故名风井。不泄不盈,山谷神奇,殆不可晓。又旧《志》有石泉在龙鼍山,乃属恩平,即圣水泉也。
明成化六年,佥事陶鲁开河三道:“一起那龙渡东一里许,欲凿以通恩平县南阶山铺前之水,达于蚬冈;一起绵阳,涌凿使西流,以达麻壕之。”
水,皆遇石而废。一起南津港,沿海而西,以达丰头港,今淤。然那龙之水达于阶山,不过十里;南津之水达于丰头,不过三里。取间道另凿,迄有成功,亦百世之利也。
高明县
青玉山 在县治后。山形如龟。《诉水谶》云:“水到龟头出状元。” 明万历十年,知县张佐治开西门,迎西溪以应谶。
春富山 在县北一里。壁立棱层,上有石岩,岩际花木,方春尤盛,故名。
庆林山 在县北一里,与朋峰相接,高五十馀丈,覆一里。宋提刑谭惟寅建书院其上。
朋峰 在县北十里上仓步、太平二都,与虎坑山相接。两山并峙,形如“朋” 字,高三百馀丈,覆五里。
官迳山 ,在县北十里。脉自老香山来,东西连绵数十里,中通迳二十里,高明至郡必经之路也。
五龙山 在县东北十里停步、罗塘二都。与鹤山相接。五山奔伏,中有圆埠,俗呼五龙争珠山。鹤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停步、罗塘二都。高五百馀丈,覆五里。世传有仙鹤止其上,故名。马鬃冈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古霸都,灵云山之来脉也。步洲窦水出其麓。《旧志》不察,遂以为古霸水。
灵云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范洲都,旧名“师姑。” 尖。峰插汉,顶上石泉有锦绣鱼,旱祷辄应。下有迳通高要,名“古道迳。”
三台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即灵云山别麓。三峰联峙,因名。
平头迳 在县西北十五里,即鸬鹚峡也。西潦极涨,舟楫于此捷趋白土。
老香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布社、塘华二都,与新兴县界。高三百馀丈,延袤五十里。产香,饶竹木藤药,良猺居之。
云西岩 ,在县西北六十里老香山畔。上有大书“无生普镜心报恩在” 八字,今存。
碧玉山 在城内,儒学扆之。
苍玉山 在县东百馀步,城内豫备仓当其麓。仙迹冈 在县东四十里罗格甲,高四十丈,石上一迹宛若人足。世传仙人自昆仑渡三洲,过此冈,入西樵,各遗一迹,故三洲有仙迹石,西樵有“仙步石” 云。
表山 在县西二十里大幕、良村二都,与歌乐山相接。高百馀丈,覆二十里,高出众山之表,故名。
蟾蜍迳 在县西二十里,龙虎头之西北。昔设官军防守。
歌乐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大幕、良村二都。高三百馀丈,覆二十馀里。峰峦耸秀,四时风声如奏音乐。
文储山 在县西五十里文储都。高三百馀丈,覆一百五十馀里。群峰崚嶒,上有飞泉,下流成渊,名曰“圣潭。” 乡人祈雨辄应。山麓麦氏居之。宋宝庆间,麦梦协有文,因名其山。
小白鹳冈 ,在县东南五里,邑之下关也,议建浮屠其上。
豸冈 ,在县东南十五里。清泰都。乡人以形如“豸” ,故名。
水蕉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清泰都,乡人筑陂,潴水灌田。
云峋岭 在县东南四十里田心都。与新会马冈甲界,其东麓与南海大楂岭相接,出铅矿。龙虎山 在县西南十里杨梅、上仓二都。二山对峙,左一石蹲如虎,右一石蟠如龙。虎有穴,清泉可掬,龙有岩,深邃可玩,俗呼为“龙虎头。” 鹿峒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杨梅、大幕二都,拱向县治,罗列如屏,高二百馀丈,延袤四十馀里。亦名“鹿峒尖。”
千岁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朱塘都,高百馀丈,周十里,形势突兀,与文储山相接。
粟砦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文储都。高数百仞,周百里,其形巀然,中有石壁,飞瀑下流成潭,名武陵溪。按《明一统志》:奢山南有粟砦山,产山枣,叶似梅,果似荔枝,九月熟。多锦鸟鲛鱼。又有元钩鸟,鸣则雨至。《郡国志》亦云,砦山在奢山南。今乃在奢山西北,“南” 字误。
云宿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文储都,高百馀丈,覆五十里,新兴县界山。
石船迳 在县西南七十里,近麦板村,路通新兴双桥都。旧为猺贼往来要害,设兵防守。今平。
文峰 在县南二里,儒学之面山也。山本平衍,明嘉靖间,知县周赞、训导陈盎与邑人杨孟芳筑之,峰如卓笔。自后科第相继,改今名。
凤山 ,在县南五里杨梅都,高三百丈,覆一百里。水石清丽,林木葱蒨。
龙冈 一名“龙峒” ,在杨梅都盘谷中。一石方二丈馀,曰“聚仙台。” 又有三生石,其上为云窦,水注而下,飞瀑如帘,分流左右,左达铁桥涧,入于大小龙井,右绕聚仙台。外有养真庵,庵畔有丹井,沿涧产九节菖蒲。世传尝有仙人修炼于此山云。
皂幕山 ,即奢山,在县南四十里杨梅都,从新会昆仑山下,向清泰都,与药迳相接,高千馀丈,延袤百馀里,猺居之。《郡国志》云:“山有丹砂,夷语讹砂为奢。” 按《嘉靖志》,高明西南至新兴县双桥都界九十里。《万历志》“只五十里。” 考《兵防志》,石船迳兵营在高明境,去高明已七十里矣。今宜定西南为七十里。又老香山,旧志在高明之西北五十里。高明正西至丫髻岭已七十里,岂至老香山乃五十里乎?且老香发于独鹤尖,脉西北行新兴东至独鹤百里,东北至老香山五十里,则高明可推,宜定为六十里。鹿峒山,《成化志》作六峒,其旁右一石如虎,左一石如龙。今龙虎头与鹿峒山判然二矣。依《嘉靖志》。
步洲窦水 在县东二十里。《旧志》相沿讹称古霸水也。今考源出古霸都鹤山、马鬃冈诸山,不得浑称古霸。
范州水 在县东三十里。源出灵云山,经范州,上接北港,下汇牛围水,入仓步水。先是,北港引大江入,乡民病潦。元至正四年,太平都民夏祖荫奏塞。居民各请港为鱼池,内潦无泄,新罗、范洲都复受其害。万历辛巳,郡守王泮因士民之请,通港设窦,名曰“腾蛟” ,港税除之,复以港口鱼埠十一,梧州渡二,与窦坦市廛,永给修港之费,自为记。万历丁亥,郡守郑一麟浚港通水,建闸设桥,亦自为“记。”
�滘水 在县东四十里,即官棠水也。出官棠诸山,溪流经高要、古耶罗岸、高明、阮埇新村,至官渡头入仓步水。
鹿峒水 在县东南五里。源出鹿峒山之北,经樟村至沙冈上入仓步水。
清泰水 在县东南十五里。出奢山,东流三十里与暗窦水合,又数里与黄沙罗汉水合,北流十馀里入仓步水。《通志》谓刘宋以此水名县,非也。清泰名县自隋,或因县名水耳。今俗名杨梅水。《明嘉靖志》称狮子水。中有石如狮子,因名。石头陂水 在县东南二十里清泰都,源出蕨村诸山,谓之黄沙水。至杨梅墟下,入杨梅水。峡口暗窦水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旧《志》在田心都。水自石窦中泄出,流四十里,灌溉一方土田四时不竭。《今考》:即龙峒水也。出杨梅峒深谷中,流经横坑、井头诸村,又经桂村,合杨梅水入仓步水。
仓步水 在县南城外,一名“沧溪”,亦名“仓江。”源出老香山,东流二十里至合水村,云宿水注之。又东二十里至更楼村,文储、歌乐诸溪注之。又东十里至米埠,鹿峒西北诸溪注之,五里至南岸,幕田小溪注之,十里至小白鹳,鹿峒东溪注之,十里至清泰,杨梅大溪注之,步洲窦小溪注之,十里至牛围口,范州水注之,十里至官渡头。�“滘水注之,总名仓步水。五里至泥滘,名泥滘水;五里至三洲,名三洲水;五里至龙搅湾,名都含水。又五里大楂小水注之。又数里入大江。”考高要、高明皆有古霸都。因高明析于高要,故二邑皆有古霸水。一流经古霸村,为高要水。入复源水,一发源古霸都之山,为高明水。入仓步江。二水源流,各自迥别。然高明未析之前,《明成化志》于《高要》混列二水,一称古霸,在横石都,经古霸村入江。又以横石都之古霸水源出老香山,皆误也。烂柯山一带,上与高峡对峙,山下至大路峡八九十里,发脉于高明之茅迳、乌石水,分流西北为宋崇,东南流经古霸村,出双窦,入复源水,乃真古霸水耳。若步洲窦之水,实因源出古霸都而名。高明、古霸都实无古霸村,犹之高要、横石都亦无古霸村也。《成化志》不止二水同名之讹,今宜以高要流经古霸村入复源者,为古霸水。其高明出鹤山马鬃冈,流经陈村至步洲窦入仓步水者,为步洲水,庶得源流之正。然高要、古霸受数十村之水,流深源远,为双窦泄之,高广如双阙,窦内可通舟航。高明步洲。水百不及也。又如泥滘。本无水源。只受近岭雨潦
为窦泄之仓步,犹夫伦涌诸窦也。三洲都含亦然,旧志相沿失实,今皆删去。《嘉靖志》有云:晶水在大沙围内,今筑沮洳为桑田矣。《万历志》巳删恩平县
石神山 在县北二里,亦名“鳌山” ,拥县治后。马头冈 在县北八十里静德都,下有神坛。天露山 在县北,俗呼铁𬬻山。北下为新兴境,南下为恩平境。
仙坛山 在县北。山有仙坛,二水会流,中产青蒲。山间幽邃,树盖如室,人不易至。
云峒山 在县北八十馀里。明抚民副使毛吉遇害之所。有毛公祠,今迁于县。嘉靖丙辰“征良塘巢” ,即此。邑人不知,云山属于新兴,语在新兴云宿山下。
独鹤山 在县北一百里,亦称“独鹤尖。” 一峰耸拔,绵延三十馀里。东起伏为皂幕山,新会发脉之始。西北起伏为老香山,高明发脉之始。亦新兴、恩平之界。
北猎山 ,在县东北一百里,其形如旗,俗传内有米船、米坑。
石围口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卓立江口,巉岩峭绝。石壁刻“元至正癸巳学正郑文赶撰。” 字皆藓蚀,多不可辨。
温泉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仕峒都。其形峻峭,下有温泉。《旧志》亦名马头冈,以静德都已有此名,不欲复见,故改。
鼓角楼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山下有泉,泻十馀里,至牛冈渡,合流而东。
鸿觜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即鼓角山后。形如鸿觜,俗作“红” ,误。连绵险峻,亘数十里,至独鹤水止。昔为贼垒。明嘉靖丙辰征双石顶,即此。茶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材木美盛,凡有工作,咸取于此。
云立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仕峒都高二百馀仞。西南有石孔,中出温水,其气上蒸,滃然如云。君子山 在县东北一百里,良猺居之。下有水旋流,传云“上有仙石,左有仙坛。”
狮子山 在县东八里。由石神山断而复起,蜿蜒联绵。上有巨石,其状如狮,因名。
罗汉山 在县东六十里,外界新兴、新会二邑。龙鼍山 在县西十里,一名大人山,一名鼍山。高三百馀丈,周七八十里,中有龙潭,号“圣水。” 岁旱取水,祷雨辄应。东有穴,清泉泻出,名曰“水磜。” 旁有紫霞洞,石壁奇绝,林木盘郁。山下有庙,祷雨之所。《明嘉靖志》分鼍山、龙鼍为二,非也。《嘉靖舆图》有鼍山,又有大人山,亦非。
蓝坑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材木所产,作室者资焉。向为贼据,今平
石迳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昔十三村盗薮,今为乐土。
金鸡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旧名金鸡头。自此傅海上下川以至香山县,皆其发脉。
印冈 在县西南三十里。
双罗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大人山之极南派也。
凤凰山 ,在县南十里。县之前案山也。
白马山 在县南二十里水东都,特然而起,高三百馀丈,延绵二十馀里,其状如马,故名。金婆山 ,在县南三十里,稍东。自此连山赴海,南至湾雷。
金台冈 在县南八十里。按《新兴志》:在废信安县海中,形如覆船,初号覆船山,久属恩平。今《恩平志》无之,疑即湾雷海中山也。
潭流水 在县北二十五里。发源云岫山,南流至圣堂,筑陂,灌田甚众。
牛冈渡水 在县北六十里。源出天露山,至此又二十里合新会石榴潭入海。
独鹤水 ,在县北一百里。源出官陂,与北猎山水合流,亦名“左步水。”
庙子水 在县东四十里。源出清潭角,东流至琅琦埇口,合河水入于海。
相公潭 在县西十五里。大田、漈头二水交会于此。深数仞。岁旱,乡民捣药上流毒鱼则雨。相传吴元良投此潭死,时称元良相公,遂名潭云。漈头水 在县西二十里。《县志》作“带头。” 源出龙鼍山,东流至相公潭,合流入南门河。《府志》:龙鼍水东流至大水渡,即此。
横水 在县东南十里。源出蓝坑山,过横槎村,北流入南门河水。
南门河 在县南一里。源有二:一出双冈南村双穴,一出上水竹峒,东流至大田合水村潴为
相公潭接漈头水,流至县西,名泮亭水,官渡在焉。又名大水渡,绕县南迤东达于蚬冈。《明一统志》所谓“恩平江” 是也。
湾雷海 :在县南八十里,蜑户居之,蟹鲎鱼盐所出。近为土豪把截,颇为厉民,宜革。
温泉 三,一在那吉峒,一在云立山,苍松怪石,幽雅清丽,明万历五年,知县毛凤彩亭之。一在仕峒之马头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