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卷目录

     肇庆府部汇考四

      肇庆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肇庆府城池考

      肇庆府关梁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四十六卷

    肇庆府部汇考四

    肇庆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府志

    本府。高要县附郭。

    附郭堤 亦名“护城围” ,在东西河旁。明洪武十六年,乡人李儒杰等增筑莲塘,基长四千八百丈,捍田五百馀顷。嘉靖二十八年,本府通判甯元伯用石修砌二百三十丈,下蒙基砌石四十丈,谢家基砌石三十丈。万历十二年,知府王泮从暗寺冈开新沥,临江创跃龙桥。先是,沥水从西来,直下水基,至此始南行入江。万历十四年,水,大桥圮,知府郑一麟重修。万历三十九年,西潦暴涨,诸堤俱决,督府张鸣冈、知府江中楠捐金修筑。四十一年堤决,知府戴熹筑复。四十二年又决,督府周嘉谟、巡按御史田生金发帑修复。崇祯五年,知府陆鏊、知县张明熙于北郊宝月台开新沥,达七星岩,接旧沥诸水,出跃龙桥岭西道左,布政王道元捐俸董成之,孝廉谭胜祖督修。

    水矶堤 在城东三十里岩前都。其地洼下,每岁西潦泛溢,则先从此涨入城北隅,及东西厢黄冈、漕湾、陶山、岩前、桂林等都,田塘皆没。明洪武初,知府王全创筑基围,长三万五千四百丈,中为石窦,以杀水势。堤内田塘七百馀顷。宣德间,知府王罃复督民于基上培土一丈。成化间,知府王瑜加修。嘉靖十九年,洪水潦涨,崩窦穴。知府袁载、知县陈豫章督民补筑。万历四十二年堤决,督府周嘉谟、巡按御史田生金发帑金筑复。

    新江堤 在城南三十里新江都。明永乐三年,乡民莫以信等具奏“筑堤,周三千七百馀丈,内有沟七、窦五。永乐十六年以后三决。宣德四年,决鱼梁窦及堤五十馀丈。” 正统四年,知府王罃、通判王杰随田出赀布石一万五千六百丈,于鱼梁油麻上下河分大埒五窦及湍水处,捍田五百馀顷。万历四十一年,西水淹过堤上,知府戴熹责民修筑。

    头溪堤 在城东四十里头溪都。明洪武十九年,乡人何志可等筑,捍田一百八十馀顷。天启七年,堤决,知县袁俨责令民照税筑复。

    的村堤 在城东五十里岩前都,捍田塘四百馀顷。明天顺年间决,知府黄瑜督民修筑。榄江堤 在城东七十里榄江都。宋至道二年,乡人彭达甫等筑,高一丈二尺,周三千七百丈,捍田一百五十馀顷。

    塘步堤 在城东六十里水坑都。元至正二年,乡人植成等筑,周一千三百馀丈,捍田六顷馀。横查堤 在城东八十里横查等都。明洪武二十七年,乡人黄阿思等筑,周一万一百丈,捍田八百四十馀顷。

    丰乐大围堤 在城东八十里依坑都,东北连四会,内围桂峰、宝查等八都田地塘一千馀顷。明永乐“间,乡人黄阿思等奏筑后决。成化间,知府黄瑜、弘治间,同知张吉相继督民修筑,砌二石窦,以防水患。万历四十二年复决,督府周嘉谟、巡按御史田生金、知府戴熹发银委三水县丞张大宠督工修复。崇祯三年又” 决。知县张明熙筑,复

    皇清康熙八年又决,知府史树骏督民筑修。

    金西堤 在城东百里金、西等都。宋至道二年,邑进士黄惟坚筑。高一丈四尺,周一万三千馀丈,捍田一千二百馀顷。原设双窦,近因重建。一穴稍小,出水甚艰,农人病之。

    金溪堤 在城东九十里金利都。元至正元年,乡人杜必昌等筑,高一丈二尺,周六千一十丈,捍田二百五十七顷。

    范州堤 在城东百二十里、范州等都。元至正十二年,乡人白得清等筑,高一丈二尺,周六千三百四十丈,捍田三百八顷。

    柏树堤 在城东百二十里柏树等都。元至正十二年,乡人邓源远等筑,高一丈,周四千七百八十丈,捍田三百顷。

    大湾堤 在城西南十里大湾等都。明洪武三十一年,乡人聂敬昌等筑,高一丈一尺,周一千七百五十丈,捍田五百九顷七十馀亩。

    罗岸堤 在城东百五十里亲仁官棠都。宋至道二年,邑进士罗隐孙等筑,高一丈,周一千二百丈,捍田五十馀顷。

    罗郁堤 在城东一百二十里新罗等都。元至正十五年,乡人徐文瑞等筑,高一丈,周三千一百丈,捍田二百五十二顷。左有白石堤,中为北港。旧有港通仓步,后湮塞,潮潦两隔,士民病之。明万历十四年,知府王泮豁虚粮,凿窦设门,通大江,泄潦引潮,名曰“腾蛟。” 太守郑一麟继之,兴建外闸,以港口鱼埠一十一步入港,为递年筑堤,修窦开沙用。四十二年,知府戴熹增筑,护堤通港,士民勒石,尸祝王、郑、戴三公于堤上。榕村堤 在城东一百里柏树都。元至正十二年,乡人刘平昆等筑,高九尺,周三千丈,捍田一百三十馀顷。明万历四十二年堤决,督府周嘉谟、巡按御史田生金捐俸委通判许学贤督工修筑。

    横桐堤 在城东一百四十五里赤墈都。宋至道二年,乡人谭源辅等筑,高一丈一尺,周一千六百丈,捍田百馀顷。明万历四十二年,堤决,督府周嘉谟、巡按御史田生金命照税官六民四募工修筑。原有石窦二,一横桐,一官窦。崇祯四年,知县张明熙重修官窦,引潮泄潦,至今赖之。大演堤 在城东一百五十里良江等都。宋咸淳八年,乡人陆原等筑,高九尺,周八千丈,捍田八百馀顷。又有南岸围,在马鞍都,冈灶围,在白诸都,埇尾围,在古耶都,院主围,在桂峰都,黄埇围,在官棠都。明万历十四年,大水,诸堤多圮。总督吴文华、副使王泮、知府郑一麟、知县萧九章修复,有修撰杨起元《记》。四十二年,复圮。督府周嘉谟、巡按御史田生金委官巡行修筑。

    白牛陂   、大磨陂   、蒙村陂。

    大圃陂   、九源陂   、河路陂。

    苏路陂   、樟路陂   、罗路陂。

    大峒陂   、矮冈陂   、山田陂。

    蓬袍陂   、九坑陂   、陈孔陂。

    罗榄陂   、大陂    、三陂。

    底陂。按《旧志》不列所在,姑仍之。

    四会县

    埇桥堤 在舟官都。明永乐十二年,邑人吴宗仁率众修筑,长二千七百丈,捍田一百九十馀顷。

    隆复堤 在隆复都。明洪武间,民黄圭率众修筑,捍田一千二百顷。正德间,知县方选重修。高路堤 在马山都。明永乐十一年,知县颜宝修筑,捍田七百馀顷。

    大沙堤 在马山,都水窦二捍田一百馀顷,每年专官督修。明万历四十四年夏,大水堤决,知府陈谟请于督府周嘉谟、巡按田生金,发赎银五千二百八十两大修。

    榄冈堤 在隆复都。水窦二,捍田一百馀顷。白坭沥堤 在隆复都。明正德间,知县张思齐督民修筑,捍田八十顷。

    湖峒堤 在贞山都。明景泰间,知县杨涣督民开筑,捍田八十顷。

    塘沥堤 在社山都。明永乐间,民谭有宽率众修筑,捍田七十馀顷。

    白沙堤 在大圃隆湖都。明景泰间,知县杨涣督民修筑,捍田千馀顷。

    廖山堤 在马山都,捍田二百馀顷。

    黄冈堤 在黄冈铺。明万历三十一年,署印知县胡从道修筑。

    “肇龙堤 ” 在苍峰围。高村铺管。

    丰乐堤 坐永安村、尾牛埠三铺,内包三县田塘,土名有“黄田头” 、龙湾、竹围等处,低薄

    皇清康熙八年,知府史树骏督民修筑。

    横冈堤 在欧村铺

    姚沙堤 计二千九百馀丈。明万历三十一年冲溃,知县陈一元倡修。三十五年复圮,知县彭名世复修。

    社圃堤 周围一千六百七十馀步。

    牛牯堤 在大圃都广宁界。明万历三十三年,知县彭名世修复,灌田三千馀顷。

    黄村堤 在苍峰围。知县彭名世云:“白沙堤即黄村堤,中有埇,上曰牛眠,下曰云松。” 明万历间,知县陈一元追佃银修筑黄村等处堤。观察使陈濂捐俸移助署县知县胡从道竟其役。田下堤 在清塘铺苍峰围。

    新兴县

    赤子城陂 在城南。源自白蟮坑,从西门入城,经西北街,流出北郭,灌溉附郭田百顷。明正统五年,知县雷晏筑。正统九年,砌筑新城,截断水从坑出北郭,不得灌溉田桥亭。乡民诣当道,请于洗河筑陂开沟,南门壕,通井料村,出北郭,灌田数百顷。后隆庆戊辰,同知郭文通以陂水界断县脉,督率兵夫,自南至西,用土填塞桥亭,乡民复诉上辛未,知县邓应平于东方开沟引洗河水,自南而东与北合,故道仍旧,灌田不缺,复得城中绕州水添灌,桥亭之田倍收。

    马巷陂在 仁丰都。元至正间,乡人陈文广筑,灌田百馀顷。

    云区陂 在延寿都。明洪武二十年,乡民李仁寿筑,灌田六十馀顷。

    罗马陂 在照会都。明洪武五年,乡人陈有保筑,灌田四十馀顷。

    观登陂 在照会都。明洪武三年,乡人梁子斌等筑,灌田七十馀顷。

    黄莫陂 在仁丰都。明景泰五年,乡人梁克备筑,灌田一百二十馀顷。

    社墟陂 ,在县治东南三十里。源自天露、贤岭二水流至大河口合流。筑塞上陂,灌田五百馀顷。

    阳春县

    上坑陂   、罗凤陂   、石蓬陂。

    黄麖滩陂  、小蓢陂   、文劳大陂 俱在南厢。

    横河陂   、大江陂 俱在思良都。

    荔枝岩陂  埇塘陂 俱在顺阳都。

    大塘陂   长湖陂 俱在南乡都。

    和尚井陂 在太平都

    阳江县

    北城堤 在金鸡庙前

    麻濛堤 在城西南。明正德八年,参政黄颙筑,蓄水护城。嘉靖二十五年,知县吴焕章砌石。万历八年再筑。

    辣达堤 在县西南四十里。高七尺,长五十丈,外障海水,溉田五十顷。始于宋。

    北宿堤 近辣达基,始于宋,明洪武初,民关文彬重修,溉田十馀顷。

    洗脚陂 在县东南二里。源出大坑山,蓄水灌田数百亩。

    高明县

    大沙堤 在县东十里。元至正间,罗塘、田心、清泰、杨梅、上仓,五都乡人黄泽、邓德达筑。高一丈三尺,周四千八百九十六丈,石窦三,捍田五百馀顷。明嘉靖乙酉决,知县陈坡修复。而严氏则言其祖严福因南海陈博民奏筑十八堡镇埇等堤,西潦冲激,乃于永乐二年,合五都民奏筑此堤,非元至正也。又旧《志》:“大沙围内有云晶水,起自周屋海,抵于深埇口。通判李敏以当绝户税,凡一十馀顷。”

    石奇堤 即秀丽堤。在县东四十里。元至正间,乡民区敬之等筑。分上下围高一丈二尺,周二千五百馀丈,石窦四,捍田三百六十馀顷。后基址渐低薄。明万历间,督府周嘉谟、许弘纲,巡按田生金、王命璇,前后发银修筑,民德之,立《末赖》,祠于右洲堤上。

    停步堤 在县东十五里。明成化间筑,高一丈二尺,周一千七百馀丈,石窦三,捍田六十馀顷。旧堤多无税,建县时,官府城池街渠,据民税者以坐于堤,今皆随田派矣。

    白鹤堤 在县东四十里。元至正间,范州、古霸二都民筑,高一丈一尺,周一千八百馀丈,石窦一,捍田七十馀顷。明万历四十二年,督府许弘纲、巡按王命璇以圩基低薄,发银修筑。崇祯三年决,民照税办料修筑。

    小零堤 在县东三十里。元至正间,范州、古霸二都民筑,高一丈,周九百馀丈,石窦四,捍田八十馀顷。

    南岸堤 在县东三十里。元至正间,古霸、范州罗塘、倚步四都民筑,高一丈二尺,周三百馀丈,石窦三,捍田三十馀顷。

    进州堤 在县东三十里。元至正间,范州、古霸二都民筑,高一丈二尺,周二百馀丈,捍田一十二顷。其堤小薄,连年水决,民自出料修筑。企山堤 ,在县东三十五里。元至正间,古霸、罗塘二都民筑,高一丈二尺,周三百馀丈,石窦一,捍田二十馀顷。

    菰茭堤 在县东三十五里。元至正间,田心都

    民筑,高一丈,周七百二十丈,石窦一,捍田一百一十五顷。

    绿葱堤 在县东三十五里。元至正间,民筑包田七顷,同菰茭堤窦出。

    伦埇堤 在县东四十里。元至正间,田心都民黄泽筑,高一丈二尺,周五百馀丈。石窦一,捍田五十馀顷。

    蛤菜堤   乌石堤   、鲶埇堤 俱在县东三十五里,三堤相连。元至正间筑,高一丈二尺,周五百馀丈,石窦二,捍田三十馀顷。知县陈坡督修。

    石头庙堤 在县东南二十里。元至正间,清泰都民杜惟德等筑,高一丈,长八百九十丈,捍田三十馀顷。

    陶筑上下二堤 ,在县东二十里。元至正间,太平都民夏细奴等筑,高一丈二尺,周一千二百馀丈,石窦二,捍田四十馀顷。

    东坑堤 在县东二十里。元至正间,罗塘都民筑,高一丈二尺,周八百馀丈。石窦一,捍田二十馀顷。

    铁册堤 在县东三十里。元至正间,罗塘都民筑,高一丈二尺,周一百馀丈,石窦一,捍田一十五顷。

    罗塘陂 在杨梅都。明永乐间,罗塘都民严显等奏筑,凿石为圳,水流二十里,灌五都民田一百五十馀顷。知县陈坡重修。

    茅冈陂 在清泰都。明洪武间筑,灌田一十馀顷。

    桥头冈陂 在罗塘都。明洪武间筑,灌田一十馀顷。

    坟前陂 在大幕都。元至正间筑,灌田五顷。明嘉靖间决,知县陈坡重修。

    石陂 在黄村都。元至正间筑,灌田一十馀顷。大陂 在黄村都。元至正间筑,灌田一十顷。大迳陂 在停步都。明洪武间筑,灌田一十馀顷。

    小迳陂 在停步都。明洪武间筑,灌田一十馀顷。

    仙村陂 在田心都。明嘉靖间,乡民黎用节率众建筑,灌田五十馀顷。

    荔枝陂 在田、心二都。康熙十二年,田心、孔堂等村合众修筑,凿石为窦,引水灌田,又名“孔堂陂。”

    恩平县

    旱坑陂 在县东五十里。

    陂口陂 在县南三十里。

    凯冈陂 在县北六十里。

    王陂 在县北八十里

    楼迳陂 在县北九十里。

    圣塘陂 在水东都

    新河陂 在县南七里

    榄醴陂 在水东都

    石罗陂 在县东五十里。

    泞水陂 在县北三十里。

    曲水围 ,在县北八十里,古有围基,以防潦涨。《广宁县》。

    黄蜡坑陂 :在寺前铺。

    三升坑陂 :在官塘铺。

    第九峒陂 在永义都

    金浮圳陂 :在平峒铺。

    金坑陂 在寺前铺

    社峒村陂 :在折石铺。

    金场陂 在罗坑铺

    第五峒陂 在折石铺

    扶黎峒陂 :在折石铺。

    水坑陂 在程村铺

    罗坟坑陂 在新招铺

    新寨陂 在大圃

    大峎坑陂 :在曲水铺。

    长窝尾陂 :在石涧铺。

    水益坑陂 :在平冈铺。

    隔水坑陂 在曲水铺

    扶溪峒陂 在永义都

    黄田陂 在程村铺

    罗镬口陂 :在官塘铺。

    德庆州

    风料陂 在金林乡二都,灌田二十馀顷。高车陂 在金林乡二都,灌田一百馀顷。黄滑陂 在金林乡,溉田八十馀顷。

    古龙陂 在金林乡,溉田一百馀顷。

    逢逾陂 在晋康乡富豪里,溉田四十馀顷。

    见村陂 在晋康乡富禄里,溉田四十馀顷。罗埇陂 在晋康乡儒林里,溉田一百馀顷。大陂 在晋康乡清秀里,溉田五十馀顷。大蓬陂 在悦城乡西源里,溉田五十馀顷。波花陂 在悦城乡旧县里,溉田二十馀顷。牛渡陂 在悦城乡富禄里,灌田五十馀顷。大坑陂 在悦城乡古袍里,溉田五十馀顷。镇康陂 在都城乡,溉田二顷馀。

    封川县

    田雷陂 在修泰乡,溉田千馀顷。

    冬良陂 在德宁乡双河村。

    屋显陂 在修泰乡,灌田千馀顷。

    蓬流陂 在文德乡蓬流村。

    林泷陂 在文德乡蕨村。

    大安陂 ,在罗寨村,长流不竭,旱潦无虞。龙陂 ,在滑石村,灌田千馀顷。

    屋现陂 :在大地村,灌田千亩。

    岩口陂 在登田村,灌田千亩。

    玉叶陂 在莲花村,灌田千亩。

    流色陂 在思文村

    六祖陂 在墟底村

    高陂 在欧村

    水声陂 在猿岭

    陶家陂 在石牛村

    《花鹿陂 》:在石灰河。

    开建县

    大州陂 灌田八顷

    石觜陂 灌田一顷

    昭埇陂 灌田十顷

    被头陂 灌田二顷

    岩峒陂 灌田五顷

    圆珠陂 灌田十顷

    似龙陂 灌田二十馀顷 。以上七陂,俱在开江乡一都。

    九旭陂 ,灌田三十顷。

    桂陂 灌田一顷

    九原陂 灌田八顷

    原斛陂 灌田十四顷

    黎水陂 灌田十顷二亩 。以上五陂,俱在开江乡二都。

    野埇陂 灌田四顷

    上漏陂 灌田六顷

    沙牛陂 灌田六顷

    姚田陂 灌田三顷

    郁埇陂 灌田三顷

    勒陂 灌田三顷

    南耶陂 灌田七顷

    熟脚陂 灌田六顷

    鸭公陂 灌田七顷

    羊梯陂 灌田四顷

    石教陂 灌田六顷 。以上十一陂,俱锦衣乡三都。

    象原陂 灌田五顷

    大林陂 灌田九顷

    小林陂 灌田八顷

    澹牛陂 灌田五顷

    罗林陂 ,灌田三十顷。

    观陂 灌田六顷

    上党山陂 ,灌田四十顷。

    下党山陂 ,灌田四十顷。

    澹霜陂 灌田三十四顷 。以上七陂俱锦衣乡四都。

    肇庆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高要县附郭。

    肇庆府城池 :宋皇祐中,侬智高反,始筑子城,仅容廨宇。政和癸巳,郡守郑敦义乃筑石城,周八百七十一丈,高二丈,厚一丈。南临大江,西南隅至东南隅,三面绕壕,各深一丈,阔十丈,周四百五十八丈。城开四门:东曰“宋崇” ,西曰“镇西” ,南曰端溪,北曰“朝天。” 明洪武元年,江西行省郎中黄本初来掌府事,请加修筑,改“宋崇曰‘正东门’” ,镇西曰“景星门。” 其后,千户郭纯以城南隅滨江,用石甃河畔,高二丈,与城址并,捍御水患,至今赖之。景泰间,西贼屡犯乡关,知府黄瑜浚壕植栅于周城之外。栅外护以刺竹,栅内环以敌楼。工毕而寇适至,竟莫能犯。成化元年,城上增置串楼八百一十间,自是防守不患风雨。三年冬,建披云楼于城上西北。四年,建南门楼。五年,建东西二门楼,及四隅角楼。又议拓北城至静明寺,会水灾不果。后参将杨广建北门楼。十一年

    知府李璲于披云楼近壕增筑砖城七十馀丈,厚一丈高,并旧城改四门额:东曰“庆云” ,西曰“景星” ,南曰“南薰” ,北曰“朝天。” 正德六年,知府程杲重修串楼,岁久而敝。嘉靖七年,兵备佥事李香与知府郑璋议撤串楼,修雉堞。三十九年,风雨连旬,城东北隅倾陷,兵备佥事皇甫涣与知府徐鹢修。崇祯二年,城西门楼圮,知府陆鏊修。

    皇清康熙八年,飓风大作,城四角楼基俱圮。知府史

    树骏修。十二年,大风雨,飘毁城堞,总督部院金光祖捐俸重修。壕自西门城外绕而北,过北门桥,至东门城外,谓之“外壕。” 自西门城内起小水通窦,过南门街至清军馆后而大,谓之“上壕。” 复通窦,过塘基头街下注,其大差减,谓之“下壕。” 下壕又通窦,出城,接外壕而达于江,自西门石嘴引江水而入者,谓之“西壕” ,乃官船避风之所。古澳在东门外,通大江,可以藏舟楫,避风涛,后为潮沙所壅。宋乾道六年,郡守曹总修复,设澳田若干亩,为岁收淘浚资。今田废而澳亦堙。自东门水埠头起,至天宁寺前止,接内壕水达江,乃其故址,亦谓之“外壕。” 先是,城东外街原靠城边,知府夏应台改出近壕至北门止。城西外街亦靠城边。知府夏应台改出沿壕至披云楼后新基及北门止,自此文运渐兴。城北外壕,旧从西门外绕披云楼后转东。万历三十七年,知府陈濂以“府治龙脉自西来” ,命工筑塞培脉,分北壕为两截。城北内壕原有监军道左渠消水日久,民作铺其上,淤塞。三十八年,知府江中楠拆铺修浚。崇祯二年,知县张明熙复浚之。

    外州县

    四会县城池 ,先未有城。明洪武二十四年,肇庆卫指挥溤复以四会地接广西怀集,山林深广,寇盗出没,奏调后千户所官军,立栅为守。天顺三年,西贼流劫,巡抚叶盛始奏请立城。周五百七十六丈八尺,高二丈,厚一丈四尺六寸,砌以砖串楼五百四十有八,敌楼一十有八。开四门:东曰阳和,西曰德泽,南曰清宁,北曰“镇安。” 壕阔三丈,深九尺,岁久壕堙。正德九年,巡抚都御史丁楷浚之。十六年九月,城西南溃,知县萧樟修筑。万历三十三年,知县彭名世疏前壕,复侵地,议塞。后壕未集,先筑二基。西门濒河,岁遭冲啮,复架木叠石障之。

    新兴县城池 ,古新州无城池,惟筑土垣以卫衙宇。宋建炎四年,州守王敦仁始用砖石修筑,名“子城” ,周一千二百七十八步。绍兴十四年,州守黄济病其狭小,南去子城一里,东西北各去半里,遍植刺竹绕之,名“竹城” ,开四门以通出入。明洪武十三年,增土城于竹城内,高八尺,厚五尺,周一千一百八十丈,颜四门:东曰“朝阳” ,西曰“德胜” ,南曰“长生” ,北曰“拱辰。” 天顺七年,贼攻破之。知府黄瑜请都御史叶盛奏准筑砖城,周六百四十九丈,高一丈八尺,厚一丈,设警铺五十五座。四门外各环月城。门外改东门曰“阳和” ,西曰“捷胜” ,凿池周七百馀丈。弘治十二年,佥宪徐礼檄城内外各辟马路,广一丈,修敌楼、串楼及月城。嘉靖十年,佥宪王澄檄撤串楼,修雉堞。嘉靖三十七年,佥宪殷从俭、经彦采谓城蔽学宫,移南门于学前,曰《南征得路》。嘉靖四十一年,知县周崑重建敌楼。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县李超重修。

    阳春县城池 :“唐武德四年,始筑春州城,高一丈,厚六尺,周四百二十丈。宋皇祐二年,知州薛利和修城浚壕。” 元季废坏。明洪武三十年,知县赵清以阳春地接泷水、七寮、红豆等山,猺贼时发,奏调神电卫后千户所官军镇守。是年冬,千户锺良加筑,高二丈,厚一丈,周五百六十丈,壕深一丈,周六百九十丈,建敌楼三十,为门四:东曰“迎晖” ,西曰“靖江” ,南曰“镇蛮” ,北曰“仰京。” 天顺间,守备指挥李盛、知县李福海重修。立雉堞,设吊桥,环植刺竹。流贼屡至,不能犯。成化五年,守备指挥祖瑄重修。八年,按察使陶鲁去雉堞,为串楼,以防窃入。正德十年,知县黄宽重修。是年,都指挥卜玉增高西门月城,筑拦马墙。后因风雨,串楼毁坏。嘉靖三十四年,知县谢复生去串楼,仍立雉堞。万历九年,知县黄宪清建角楼,修四门楼,易其名曰“东和、西靖” 、“南镇、北拱。” 万历十五年八月内,飓风大发,飞石伐木,城楼窝铺,尽行圮坏。知县张文诰重修葺理,门楼、窝铺城垛,皆复其故。

    阳江县城“池 ,宋绍圣五年,知州丁琏始筑土城,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周五里,壕深一丈,阔三丈,周六里。元大德间,种竹城外,以为障蔽。” 明洪

    武三年,千户张均德甃以砖石,高二丈,厚一丈五尺,周八百九十二丈,壕深一丈,阔三丈五尺,周九百七十丈。城上设周庐四十四,开四门,东曰“承宣” ,西曰“威肃” ,南曰“宁海” ,北曰“镇安。” 天顺间,指挥韩裔浚壕。正德八年,分守参政黄颙设望楼四十八,筑南北二堰,壕水不竭,民今赖之。嘉靖二十五年,堰决,知县吴焕章重修,以石为楗。隆庆二年,知县王仲增高城五尺。万历七年,同知蔡懋昭增浚城壕,复筑二堰。十五年大风,楼橹周庐半毁,同知方应时重修,岁久多倾。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孙廷铎增修。

    海朗守御所所城 “在县东南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挥花茂建。周八百五十丈,高一丈四尺。万历四年,增高三尺,门楼四。万历三十年,海防徐璘建敌楼六座。”

    北津城 在县南三十里。高一丈五尺,厚四尺有奇,周二百二十丈,门三,楼七。康熙十年,知县孙廷铎修,寻废。十八年,知县周玉冲重修,添设后山炮楼。子城蔡长祥督造。北津向未有城,明万历年间创建。

    双鱼城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挥花茂建,周四百八十丈,厚一丈,高一丈八尺,门楼四。

    皇清康熙十年,守备王得胜重修。

    莲塘驿城 明嘉靖三十三年,佥事林应奎建,周三百二十八丈,高一丈四尺,窝铺九,垛口五百一十八,东西门楼各一。万历中,知县宋良木重修。

    太平驿城 明嘉靖四十五年建,周围三百六丈,东西门各一,窝铺九。万历中,知县宋良木重修。

    乐安驿城 明隆庆五年建,周二百丈。原在下寮,成化间,按察使陶鲁以“下寮沮洳,行旅不便” ,乃徙于此。地属阳江,官属阳春。隆庆中,阳江知县王仲与阳春知县熊烈筑以砖石。

    高明县城池 ,旧为高明巡司,无城。明成化十一年,知府黄瑜奏设县治。十六年,知府李璲始筑砖城,周六百六十丈,高二丈四尺,厚一丈五尺,建窝铺十八,开门三:东曰“寅宾” ,南曰“阜财” ,北曰“迎恩。” 城外有池。弘治十一年,知县凃缙凿深一丈,广三丈,外植刺竹。正德初,知府黄颙增串楼五百馀间。嘉靖元年乃改作雉堞。二十五年,知县石铭缮修。三十五年,知县徐纯修城浚池。隆庆六年,知县罗学植重修。万历十年,知县张佐治开西门。崇祯二年,知县邹应期建东门护城。崇祯五年,知县萧时勉筑西壕。南基就准壕,居民谭明纪纳饷佃。崇祯十三年,知县崔琳将雉堞原火形改为土形,增高二尺,以砖,旁筑马路。

    皇清康熙二年,南楼倾卸,知县卢开象修复四楼,俱

    称“完固” ,惟“子城” 未修。

    恩平县城池 :明成化二年,佥事陶鲁立恩平堡,乃筑砖城,周三百二十五丈,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二尺。开四门:东曰阳和,西曰镇平,南曰永通,北曰承恩。浚壕植栅,城上环置敌楼窝铺。十六年,开设县治,复筑,高四尺。正德七年,知县邹级重修,城加三尺,池广二丈,深一丈。嘉靖间,城垣马道颓坏,督府檄县修筑。二十九年,知县阮琳重修四楼及更铺。四十二年,知县李河图修四楼,加筑马路,高二尺。崇祯十二年,知县王扉以旧城山水不利,数经残破,请建新城。于黄河蓢。筑砖城,周四百丈,高一丈八尺。四城楼各高二丈三尺,广三丈五尺。开三门:东曰“拱日” ,南曰“阳明” ,西曰“成庆” ,北为文昌楼。值明末未迁。

    皇清顺治十一年,旧城为土寇王兴等焚毁,官吏寄。

    居凹头寨,始议修葺新城以居官舍,关厢草创未备。

    广宁县城池 。明嘉靖三十六年,都御史谈恺既平扶溪、大罗山贼,三十八年,请立广宁县。初奏县治设于谭圃,佥事经彦采、知县韦弁采士民议,乃于大圃建城,周三百三十九丈,高一丈六尺,东加高三尺,雉堞四百八十四。为门三:东曰长春,西曰艮成,南曰来会。其上有楼,北无门,建敌楼一,东加望楼一,窝铺十一。万历七年,巡按御史龚懋贤命推官罗应台增筑南门月城,拓东门四十丈。四十二年圮,知县赵廷忠筑。天启七年,知县黄梦瑞增筑城西垣墙,高三尺,长三十馀丈。

    开平县城池 ,旧开平屯堡,周三百五十丈,高八尺,厚二尺,止东、南二门。

    皇清顺治七年,城守张瑞汉于“二门各建城楼一座

    又建敌楼五座。康熙四年,知县高子翼修筑城垣,增高三尺,始建雉堞焉。额二门:东曰“紫来” ,南曰“常平。” 十一年,知县薛璧重修敌楼。

    德庆州城池 :“古无城池。宋皇祐六年,侬智高乱,始筑子城。南辟大门,仅容廨舍、仓库。” 元至正间,总管孙振武重修。明洪武元年,守御千户邵成“视旧城狭隘,奏改城址,甃以砖石,高三丈,厚一丈五尺,周一千一百丈;壕深一丈,阔三丈,周一千一百五十丈。上置串楼七百二十,敌楼三十有九。门五:东二曰东胜,曰忠顺” ;南二曰“镇南” ,曰“广惠” ,北一曰“香山” ,俱设谯楼,后撤去串楼,止存敌楼。景泰七年,都御史马昂令周城增高三尺。成化七年,都御史韩雍命本府通判李敏、知州周俭重修,及羊桥马道,悉甃以砖。成化十五年大水,城圮三十馀丈,知州管淳、千户朱彻等修复。嘉靖五年,知州周文汉筑香山门月城后。十二年,知州陆舜臣重修。隆庆五年,知州杨士中修城浚壕,引香山之泉而注之壕,增修雉堞。以忠顺门僻在东北,难防,塞之。六年,创东胜门月城。万历元年,创南门月城。二十三年,知州陈荣祖开忠顺门,不利。二十七年,知州沈有严复塞。崇祯六年,知州商朝仕重修一次,又周增三尺。忠顺门楼之右,建文昌阁,以为州城控扼下关。

    皇清康熙五年冬,东北倾圮者数十馀丈,知州秦世

    科修复,又修北门楼一座。城守方弘纲修小南门楼一座。康熙十二年夏六月,大雨,崩城四十馀丈,署知州谭桓修复之。

    封川县城池 :旧城周一百七十步,堑山为之。明正统十四年,黄萧养乱,典史陈顺因故址修筑墉堞城楼。其后西贼屡至,居民避地,城不能容。天顺二年,守备指挥王英展外城环栅,植刺竹以砖甃北城三十一丈,周共四百六十二丈。壕广四丈,深一丈四尺,周二百九十五丈。又浚西塘环之,有城门楼、角楼、敌楼,设更铺三十有七,为门三:东曰遵化,南曰“长清” ,西曰“镇宁。” 成化五年,都御史韩雍发银一千七百两,命知府黄瑜、同知马襄、知县万显分督军民,仍旧城基培筑,环以串楼,建门楼二:北曰镇北,南曰“巩南。” 弘治十七年,知县李煦复于城外建四门:东曰“文兴” ,东南曰遵化,南曰永清,西曰“长宁” ,规制加备。嘉靖二十五年,西城崩,知县吴蕙修复。万历二年,怀贺贼起栅,久朽坏。知县陈起耕甃文兴遵化门敌楼,规制一如城门。四十六年,雨潦,城圮并坏,窝铺四十馀间,知县方尚祖修。

    开建县城池 ,旧无城,明洪武间,于开江乡一都筑土为城,仅高六七尺。景泰元年,流贼攻陷,始调官军守御。天顺三年,指挥王芳、千户胡清见城基宽旷难守,乃约其制,存三之一,周植木栅,疏壕两重,各阔二丈五尺,深半之。于县北雁山浚源至五里,凿塘潴水,因名“水母塘。” 引沟灌壕,秋冬不竭。八年,都御史叶盛奏筑砖城,檄布政使张瑄、佥事傅博经度,令守备聂聪、知县黄瑜先筑土城,浚旧壕,阔四丈,深丈馀。环北而南,西临开江,建门三:南曰“迎恩” ,西曰“开江” ,北曰“镇边。” 成化元年,都御史韩雍复发帑金五百两,成之。周二百二十丈,高丈有九尺,面广一丈,基厚丈有八尺,串楼二百二十,敌楼五。嘉靖七年,典史黄世铎重修。十四年,洪水城圮,知县吕宾修复,始塞北门,撤串楼,作雉堞。隆庆五年,洪水复圮西城门,教谕何大纯重修。万历元年,知县胡希寅筑南门子城二十馀丈,开门三。又筑西门子城十馀丈,即“御戎台” 基。开门二门皆有楼。万历十一年,知县叶之盛开东门,上建串楼一座,塞西门。

    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县侯干都“率民修城上南楼一。”

    “座北、东西各城楼一座。” 康熙六年,子城倾圮,知县崔国祥重修,复完缮如故。康熙十一年,南楼复为风雨所毁,知县张冲斗捐赀重修。

    肇庆府关梁考一  通志府县志合载

    本府。高要县附郭。

    羚羊峡   。《大路峡》。

    北门桥 在城北富安坊,宋政和间,知府郑敦义建。

    景星桥 旧名“西石” ,在城西一里壕上,亦郑敦义建。

    东澳口桥 即马头。在城东一里古澳。

    寿仙桥 在嵩台驿左。《旧志》:在西澳口,正当东。

    西孔道以木为之。明万历二年,知县张延熙伐石重建,举人钟大咸《记》。

    玉𬟽桥   、彩虹桥 俱在七里岩前。北曰“彩虹” ,南曰“玉𬟽” ,中承石墩以跨沥湖,明隆庆间建。

    星渚桥 在斗郊堂前,渡景星亭。

    跃龙桥 在石顶新窦。明万历十六年,知府王畔建。万历十四年大水,桥圮,知府郑一麟重修。俱自有《记》。

    腾蛟桥 在新罗都北港。明万历甲寅,郡守戴熹建。侍御区大伦《记》。

    蔡公桥 在宝查都。明正德十四年,横查人蔡彪建。

    新蓢桥 在宝查梁家前,古桥也。明崇祯四年,知县张明熙重修。

    邀月桥 在莲塘墟。明崇祯五年建。

    西澳口桥 :在嵩台驿。

    福津桥 :在横查水口。康熙十年建。

    石头顶渡 在龙津坊,大江阔七里馀。元至正三年立。

    南岸渡 在县西百步。大江阔六里馀,正当驿道。

    白沙渡 在龙潭都,大江阔三里馀,皆元至正三年立。

    鹅郁渡 在桂林都,大江阔三里馀。

    金津渡 在陶山都

    罗郁渡 在新罗都,大江阔三里馀。皆元至正间立。

    大湘、小湘渡 ,皆在桂林都。

    大迳渡 在样源都

    笋洞、禄步渡 皆在禄步都。

    大镬渡 在城南二十里。

    河洿渡 在城南四十里。

    后沥渡 在城东二十里。

    长利渡 在城东五十里。

    横查渡 在城东,天妃庙开抵横查都。

    广利渡 抵广利墟

    石洲渡 抵高明,俱繇天妃庙前。

    长河渡 :在城东小市顶,开抵广城。

    西南渡 抵西南

    德庆渡 抵德庆

    江门渡 抵新会,俱小市顶开。

    梧州渡 :在新罗北港。开抵梧州,今废。

    宋崇渡 在桂林都

    横石渡 在城东

    四会县

    罗坑径 在县南十五里许,往高要界有营。双对冈 在县东五里许,往青岐界有营。南津水口 在县东六十里,一通三水,一通肇庆,一通南韶,有巡检司。

    太平桥 在县治前。元至正间建。明万历三十九年,知县陈一元易以“石梁。”

    普济桥 在城东门外,即龙桥。宋淳熙间,架木为之。明正德十六年,圮于水,知县萧樟易以浮梁。嘉靖间,为水所漂,知县梁栋复修以木。万历间毁,邑人林长清重建。明末复毁,民久病涉。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府史树骏、知县李复修各捐俸。

    金重建

    石桥 在城东二里,明成化年间建。

    清风桥 在城东七里清塘村。

    长塘桥 在城东七里

    花山桥 在城东十五里。

    沙水湾桥 在城东,跨壕原,木桥。乡民杨桥施银易石。

    清宁桥 在南门外

    大埇桥 在城南六里

    迎仙桥 在西门外,旧名“石巷。” 明洪武间旱,有异人祷于桥上而雨,改今名。

    接龙桥 在城东南二里。中有观音阁。明万历间,知县陈一元建。

    三登桥 在城西北二里仁寿都。相传有三人一时登科,故名。

    步云桥 在儒学前,即泮桥。

    河南渡 在县前江

    黄冈渡 在寺山都

    西沙渡 在城西二里

    独冈渡 在橄榄都

    庙边渡 在社山都。今创有桥,渡废。

    寺冈渡 在舟官都

    东山渡 在隆复都

    省城渡

    新兴县

    文昌桥 在县东城外。旧名“仁义。” 宋绍兴辛巳,州守王焕章、佥判陈光修建,改名“熙平。” 淳熙十年,州守黄允重建,仍名“仁义。” 嘉定八年,州守陈士龙议创石扯,不果。十四年,州守王克恭始成之,未几圮。宝庆重修之。元元统三年,达里花赤薛里思吉架木又圮,垂二百馀年。明万历二年,知县王民顺始伐石于十里峰,为址者九,为堤者二,架木为桥,覆之以屋。屋二十有五楹,中为阁,更名“文昌。” 十三年秋,飓风撤屋,署县通判刘献义重修,有尚书何维柏记。明末兵燹,桥毁。

    皇清顺治十二年,管理屯务杨炳募修《西寇蹂躏桥》。

    《复倾圮》。康熙十一年,知府李超重修。

    平政桥 在县门外

    泮水桥 在儒学前。今废。

    利涉桥 在县北十五里。架木为之,覆以土,因名“土桥。” 明万历八年,知县陶曾易以石。今圮河村桥 ,在县北二十里。

    太师桥 在城中,文脉水所出。

    长春桥 在县西一里

    兴文桥 在桥亭村尾。明万历十五年,乡民梁汝宝等创建。

    夫人桥 在县东二十二里喃村。户部郎中彭津妻叶氏捐银筑建。俗呼为“夫人桥。”

    迎恩桥 在县东三十里白土村。署县事恩平知县刘《渼仝》士民建。

    芙蓉桥 在县东四十里云礼村,今圮。

    夏院桥 在城外东角隅,洪圣祠旁。

    五贤祠桥 在县南城外夏院水“五贤祠” 旧址之前。

    龙塘桥 在县南城外。康熙九年,上豸庙坊士民建。

    洗河桥 在县南义冢冈洗河坊。

    嗣应桥 在县南十里玉皇冈。邑人潘伯捷父求嗣,有应酬建。

    勘头桥 在县南十二里勘头村。石桥二:上桥往观洞、许村等处,下桥由官路过龙岩入龙山。俱宋淳祐庚戌冬建。

    皇清顺治间,下桥圮。康熙十二年,邑举人潘毓珩重。

    蚌山桥 在县西南四里蚌山前天塘大路,宋绍定四年建。

    南山桥 在县西三里。明崇祯十年,邑生员梁州垣等募建。

    履桥 在县西天塘河头白马庙旁八十里。明崇祯六年,僧见云募缘建。

    北门桥 在北门瓮城外。

    龙母桥 在北门外龙母庙旁。

    洞口渡 在县北五里。卢溪、锦水合流之处,路通高要。

    索水渡 在县东八里

    津头渡 在县北四十五里。上皆官渡。

    土桥渡 在县北二十里。

    桐村渡 在县北四十里。

    锦山渡 在县西七十四里。

    独鹤渡 在县东七十里。

    渡头渡 在县西七十里。

    东门渡 在县东

    良峒迳口渡 在县西二十里。

    洞口河横水渡 在县北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