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五百九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五百九卷目录

     永昌府部汇考一

      永昌府建置沿革考

      永昌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永昌府星野考

      永昌府山川考水利附

      永昌府城池考

      永昌府关梁考

      永昌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一千五百九卷

    永昌府部汇考一

    永昌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古哀牢国。汉武帝时内附,置不韦县,属益州郡。东汉立澜沧郡,寻改永昌郡。后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隶焉。蜀汉仍为永昌郡。晋分置梁水郡。隋属益州总管府。唐属姚州都督府。后为蒙氏所据,历段氏、高氏,皆为永昌府。元宪宗七年,于永昌立三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置永昌州。十五年复为府,隶大理路,立“柔远路总管府及置金齿等处宣慰都元帅府。” 明仍置府,立金齿卫。洪武二十三年省府,改卫为军民指挥使司。景泰中,设镇。嘉靖中,罢镇,复置军民府,领州一,县二,安抚司一,长官司二。

    皇清因之。顺治十六年,废凤溪、施甸二长官司钱粮。

    并入府征收。领州一。县二,安抚司一。

    保山县。附郭。

    西汉不韦县。东汉西南为哀牢县境,东北为不韦县境。蜀汉仍为哀牢、不韦二县。唐为蒙氏地。宋为段氏地。元属大理万户府。明嘉靖元年,改为保山县,属府。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永昌卫屯赋并县。

    永平县

    东汉博南县,属永昌郡。晋改为永平县。唐南诏蒙氏置胜乡郡。宋段氏因之。元初,废郡,立永平千户所,后复为永平县,属永昌府。洪武末,改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立“永平御” 二千户所。嘉靖二年,改隶永昌军民府。

    皇清因之。康熙五年,裁永平《御屯赋》并县。

    腾越州

    周为哀牢国境,即越赕地。汉为永昌郡西境。晋属宁州。唐置羁縻州。开元中,蒙氏异牟寻立软化府。宋属段氏,改腾冲府。元宪宗三年,内附。至元中,改腾越州,又改县,又改腾冲府。后以顺江州及腾越、越甸、古涌三县省入,隶大理路。后又改为腾冲征缅招讨使司。明洪武中,改腾冲守御千户所,隶金齿司。正德中,升腾冲军民指挥使司,统五千户所。嘉靖时,复置腾越州,隶永昌军民府,以腾冲所土民隶之,改腾冲军民指挥使司为腾冲卫。

    皇清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腾冲卫屯赋“并州”

    潞江安抚司

    元前名怒江甸。至元间,置柔远路军民总管府,治怒江甸,隶金齿等处都元帅府,后为麓川宣慰司所据。明洪武中,改为柔远府,后置潞江长官司。永乐时,升安抚司。

    皇清因之。

    永昌府疆域考       通志

    永昌府疆域图

    永昌府疆域图
    考证

    本府

    东至顺宁府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野人》地,方界三百里。

    南至孟定土府界,八百七十里。

    北至大理府云龙州界二百五十里。

    由府至省,一千二百里。

    东西广四百四十里,南北袤一千一百二十里。按《府志》,东至蒙化府界三百三十五里,

    西至陇川土司界,三百里。

    南北至与通志同

    东南至顺宁府界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潞江土司界一百三十里,至腾越州三百六十里。

    东北至永平县,一百九十里。

    自府至

    京师一万一千八百一十里。

    其西南诸彝之境,五百二十五里至南甸宣抚司,又六百八十五里至干崖宣抚司,又一千七百二十里至猛密宣慰司,又九百里始至宝井,又一千一百六十里至木邦宣慰司,又三千里有奇至南海。

    保山县。附郭。

    东至顺宁府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野人》地,方界三百里。

    南至本府属各土司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云龙州界二百五十里。

    按《府志》,“东至顺宁府枯柯界,一百四十里。西至上江古里喧界,五百里。”

    南至腾越州分水岭界一百六十里,至老姚关外土司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云龙州崇山界,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永平县,一百九十里。

    永平县

    东至蒙化府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保山县界,五十五里。

    南至顺宁府界,二十五里。

    北至云龙州界八十里

    按《府志》,“东北至罗武山三十里,近箭杆场,交云龙州界。”

    西北至重山一百里,近澜沧江,交云龙州界,《腾越州》。

    东至保山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野人》地,方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本府土司界二十里。

    北至保山县界,一百八十里。

    形胜附

    本府。保山县附郭。

    《西极南隅》,界华彝于一线;豹关虎旅,咸控引于重门。

    《旧志》:沧江、怒水,为襟带于东西;九隆、三崇,作屏藩于左右。据八关二堡之形胜,扼三宣、六慰之咽喉。

    《府志》:宝盖高临,群山环拱。地开沃野,固西迤之名区;城拥金汤,实极西之重镇。遥羁六慰,雄控制于中原,内附八司,列屏藩于三面。洵滇西之锁钥也。

    永平县

    重峦鸟道,西限澜沧之险,可称永昌咽喉。《府志》:“崖深涧僻,地隘山高,东连宝藏之雄,西峙金浪之险,为永郡之咽喉,亦大理之犄角。” 腾越州。

    离郡四站,路隔两江。控制麓木诸司,为“出缅门。”

    《府志》:“孤悬天末,接壤殊方。分列八关,扼诸蛮之要路;屏藩一郡,领金齿之上游。”

    永昌府星野考        府志

    府总

    《汉书》:“蜀分井、鬼、柳。” 《云南通志》云:“天文,井鬼分野,天市垣属西垣第四星,三台司中上星,王梁紫微垣属玉衡第二星。” 今按:永昌在益州西境,入参八度、觜一度。尝考分野星书,永昌、腾越、永平在井之二十七度。又按《玉历通政》,觜在燕,参在晋,云南在井之二十九度,永昌在井之三十三度,兼柳之一度。则参、觜于滇,固邈不相及也,况永昌去滇千馀里,而可以为觜、参分野哉?往者辛酉之岁,白气贯于井、柳之间,占者谓永昌当有兵至,已而我师恢复全滇,驻兵永昌者二月有馀,此其已然之验。再合二书观之,所云“二十七度” 与三十三度亦不甚远,其为在井可知。虽天道杳茫,未易窥测,而以人事证之,往事相符,则断断非参觜矣。

    永昌府山川考        府志

    本府。保山县附郭。

    五福山 在宝盖山之北。

    象头山 :在仁寿门外。

    茶山 :在玛瑙山之后。

    状元峰 在城南四十里。孤峰秀出,为府学朝山。旧云:“府学面对状元峰” ,是也。

    龙祖山 :在城南八十里。高峰杰出,为东南诸峰之祖,故名。

    木鼓山 在凤溪山之右。高七里,袤七里。卧狮山 在法宝山之南五里,以形名。高百丈馀,袤二里,俗名卧狮窝。其下有洞曰“芭蕉” ,广二寻,高称之,入深百五十步。其中石乳灿烂,有如莲、如钟、如伞之异,故又名石花。

    官市山 :在芭蕉洞之南。

    甘松山 :在城北三十里。

    五方山 在城西北五里。高百丈馀,绝顶可以望远,故名。

    大富山 :在城西北三十里。

    银壶山 在大富山之北,坡上多白石,状若悬壶。

    甸头山 在施甸西二十五里。

    石栅山 在秀岩之西七里。

    茨竹坪山 在永昌旧镇姚所三十馀里,路险仄,接猛波罗界。《通志》误入永平,今正之。

    和场山 ,在潞江东三十五里。

    掌亢山 在和场南六十里。

    雷弄山 在和场东五十里。

    宝台山 在城东北一百八十里,僧祖复建寺于上。山势高峻,雄峙万峰中,西南名区也。龙王岩 在城北二十五里。山势甚高,一山中断,二山壁立,若斧劈然。

    关坡 在东北四十里,崎岖难行。康熙三十四年,总兵周化凤捐俸修砌。自永昌至大理,凡数百馀里,行者便之。

    当归坡 ,在石栅西北二十五里。其地产当归,故名。

    黄土坡 在城北三十里。

    倒马坎 在罗岷山,由澜沧江至永之通衢也。两山夹峙,一径陡绝,而崎岖曲折,险峻倍于他处。行者至此,马多困惫,故名。康熙二十五年,总兵偏图捐俸修凿,更为阔之,砌石为级八百馀蹬。总兵周化凤又捐俸修之。虽陡峻如故,而宽舒可行可歇,无倒马之患。

    余家湾 在《黄土坡》北五里。

    沙河 在九隆、法宝崖间。源发北冲,交椅山及大雪山二水合流,循山而下流于诸葛堰,达下东河,水势盈涸无常。

    郎义河 源出龙王泉,流入郎义村,泛于北津,合清水河,南下流于峡口洞为东河。

    上江 在城西北八十里,沿江俱彝民所居。按《蜀都赋注》云:“永昌有水,出金如糠,在沙中。” 即此处也。

    小罗窑池 在秀岩山下。源出山麓,流经峡口。

    洞入于澜沧江

    荷花池 在城内东北角下。水由仁寿泉流汇,内有莲池,又有花木亭台,人皆游赏于此。康熙二十三年,总兵偏图修建。

    观星井 在通华门内。日中观之,其底见星,因名之。后兵燹,有人投尸于井,遂填久矣。

    永平县

    羊街山 在罗木山北百里。山半有泉涌出,是为“一碗水。”

    天马山 ,在县东五十里,以形似名。

    双桥河 在县东八十里。源发上西里,泛于黄连堡东二里许,汇诸涧水入于胜备江。

    九渡河 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发胜备江,沿山绕流,上跨九桥。

    桃源河 在县西四里。源发和丘山,东流入银龙江。

    曲洞河 在县西南十里。源发和丘山阴,入银龙江。其南有温塘,水暖而清,四时可浴,有亭台。木里场河 在县北三里,源发大卓盘山,流至通津桥,达于银龙江。

    萨右龙潭 有三,其一广二十亩有奇,其二各十亩馀。水极澄清,人迹罕至。或偶至其处,骤雨即至,水流为河,过马街子入银龙江。

    腾越州

    秀峰山 在城内学前。峰小而秀,上有文星阁,一州之风脉系焉。旧《志》云:“凡有修葺,则必有登科第者。”

    赤土山 ,在州前三十里。

    飞凤山 在州北七里,以形似,故名。

    团山 在州南八里。溪水绕之,林木苍然,其形似龟。

    云峰山 ,峻峭如直笔插天,上有玉皇阁,腾越目为“第一灵山。”

    水尾山 :在马峰山南一里。

    罗左冲山 :在州南二十里。

    赤土山 :在城东四十里。

    长洞山 :在赤土山之西。

    大洞山 :在城东南十二里。

    清水朗山 在州南二十里。

    矣散山 ,去州二十五里。

    天马山 在州东一百四十里,以形似名。马鞍山 ,在州西十五里,以形似名。

    罗矣坪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

    附丘山 ,在州西三十里。

    猛蚌山 :在州西一百里。

    尖山 有二,一在州西一百二十里,上峭下广。一在乌索者,甚奇秀。

    集鹰山 在州西二十五里。先时林木繁茂,鹰多集于此,故名。

    灰窑山 在州北五十里。

    瓦甸山 :在州北百里。

    雅鸟山 :在州治西百里。

    橄榄坡 在州东六十里,地产橄榄。

    黄土坡 在州东十里

    赤石崖

    白石崖 俱在城北百里外。

    分水岭 :在高仑山顶。东西分流,永腾之界。大车湖 湖阔数亩,有秀峰耸翠,周匝环以湖水,上下掩映,真琼浪中一点青也。

    马邑河 :在城东北十五里。

    筒车河 :在城北五里。

    饮马水河 :在城东半里。

    马常河 :在城北十里。

    瓦甸河 :源出界头马鹿塘,经混沌河与曲石江合流龙川江。

    固东河 在瓦甸下流

    合泽河 在镇彝关外四十里。

    《球珠山泉 》有二穴,上穴周三尺,下穴周一尺,上穴流经,下穴俱注于伽河池。

    温泉 腾地最多,惟大洞村为最。硫黄塘水如沸汤,有硫黄可以禊病。他如蚂蚁窝、缅箐、猛蚌、癸甸、阿幸、板山、猛连、清水河、江荁曩、采蒲窝、丙洒、猛弄、清水朗等处俱有。

    香泉 在城东北隅五显庙前。

    玉泉 在玉泉寺下。源从平地石罅涌出,味极清冽。相传病热者饮之可愈。

    《府志未载山川        通志》

    本府。保山县附郭。

    太保山 在城西。高数十丈,嵯峨东向。山巅平广,可习骑射。掘地者往往得巨砖。上有“平好” 二字,传为武侯所遗。洪武间,指挥胡渊增筑新城。

    罗此山于内山顶有寺。旧无水,挑运甚艰。

    皇清康熙四十年,知县程奕捐金募工,开沟引水,由

    城入达于山,后至今利之。

    宝盖山 在太保山后,高出众山,翔舞而下。在府治西。山势独高,为众山之冠,而群峰层叠,皆此山之流裔也。

    玉壶山 在太保山左,石窦泉流,澄清可掬。每有云从涧起,渐穿松际,直挂山椒,朗如玉壶高举。

    九隆山 在城西龙泉门外。一名九坡岭,世传九隆兄弟居此。按《明一统志》:“山有九岭,沙河源出于此。” 相传昔有一妇名沙壸,浣絮水中,触沉木有感,因妊产九男。后沉木化为龙,众子惊走,惟季子背龙而坐,龙因䑛其背。蛮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故名九隆。长而黠,遂推为酋长。山下又有一夫妇生九女,九隆兄弟娶“之,种类遂蕃。” 皆刻画其身,象龙文,世居此山之下。诸葛亮南征时,凿山断脉,以泄其气,有迹存焉。

    石子山 :在城西七里。

    玛瑙山 在城西百里。产玛瑙石,其后为茶山。哀牢山 在城东二十五里,本名安乐,彝语讹为哀牢。顶有石穴,土人呼为金井。春首视其盈涸,以卜丰歉。山下有石如鼻,有泉二道,一温一冷。按《明一统志》,穴下相通,取左穴水,则右穴水涸,取右亦然。

    凤溪山 在城东北三十里,雄峻与安乐并峙。按《明通志》:“其下二泉合流,上有吕公台。”

    天井山 :在城东北四十里。冈陵四绕,中有平地可居。

    法宝山 在城南十里,与九隆相望,一河限之。其南曰卧狮山,有芭蕉洞,石乳垂结如花。又南则官市山也。昔异牟寻于此建寺,曰“法宝” ,因以名山。

    笔架山 :在城东南三十里。高百丈,袤二里,形如笔架。一名哱啰。

    峡口山 在城东南四十里。有石洞泄一郡之水,伏流出施甸枯柯河。洞中多鱼,又名鱼洞。灵鹫山 在城西北八里。高并宝盖,延袤七里馀。山巅旧有报恩寺,俗呼为“大寺山。” 今遗址为园林。

    栖贤山 在城西北十里。按《明一统志》,旧有栖贤寺。

    白龙山 在城北,即阿邑山。东汉时有白龙之祥,故名。山上旧有寺,建文至永时居于此。当事者惧及祸,俟其出,潜焚其寺。建文去,寺废。虎嶂山 在城北二十里,高百丈,袤二里许,下有温泉。

    云岩山 在城北二十五里,高二百丈馀,盘回三里许,树木阴森,岩深百步,中有横石卧于下,长丈馀。好事者凿而为佛,建寺以覆之,扁曰“云岩卧佛。” 其左有洞,洞门高三尺,深十丈,寺外有台池,以供游赏。

    石涧山 在城北三十里。按《府志》,即阿由寨。罗岷山 在城北八十里,高千丈,袤四十里,兰沧西岸也。蒙氏时,有僧罗岷自天竺来此,作戏舞术,石亦随舞。今岸下常有飞石,过者惊趋。又传将晓时,江中之石飞入雾表。

    摩苍山 在施甸南。孤峰耸拔,浮于云表,山顶可望数百里。

    碧霞山 在施甸南

    秀岩山 在碧霞之左

    上水河 、下水河 俱在城内,源出九龙池及宝盖山泉合流入城,经委巷达东河。

    青华海 在城东十里。诸水所汇,广十馀里,涸则周遭皆田,涨则成海。夏秋之交,荷花盛开。清水河 在城北五十里。出甘松坡下,会龙王泉,合易罗池入峡口洞,伏流而出,为枯柯河。按《明一统志》:一出本府阿萨村,一出甘松坡下,合流至安抚司城东北,合凤溪,即义河。又至府城东南,合沙河诸水,入于峡口洞。

    兰沧江 在城北八十里罗岷山麓,《汉书》所谓“兰津” 也。东过顺宁、达车里,入南海。蒙氏封为四渎之一。

    潞江 在城西百里,旧名“怒江。” 源出雍望,经安抚司北,两岸平广,夏秋瘴毒难行,流入府境,名“上江。” 蒙氏僭封四渎之一。

    沙木河 :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源出顺宁,入兰沧江。

    易罗池 在城西南龙泉门外,泉喷九窦,按《明一统志》“周三百馀步,源自地底涌出,相传昔有妇沙壸触沉木而感孕,生九子” ,即此池也。

    考证

    喷珠泉 在城西,广五丈,其流灌田。按《府志》:在易罗池西,即水之源也。阔仅丈许,泉如连珠贯串,喷起水面。一窦未终,一窦继出,满地皆珠,洵奇观也。

    向水湾 在城北五里,悬崖瀑布,响振林谷。《永平县》。

    花桥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高二十馀丈。有铁矿。

    博南山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一名金浪巅。俗讹为丁当山。上下约三十里,崇坡峻坂,委曲嶙峋,为西邮通衢,昔蒲蛮出没之所。按《明一统志》极为险隘。昔南诏遣将军征缅,师回,多赍金宝,经此山遇盗,将军死之。后立祠曰金浪巅山神祠。北麓有泉,流为花桥河。

    宝藏山 在县东七十里。一名观音山。迥然天际,俯视万峰。武侯南征至此迷道,一老妪呼犬从绝迳中出,始得路,因建庙于上。今俗名“娘娘叫狗山。”

    罗武山 在县东百里。势极高峻,有泉,流为腾备江。

    和丘山 在县西三十里。盘回五十里,乱峰入云,远近瞩目。按《明一统志》:“高可千仞,云合即雨。” 东麓一潭,四时澄澈,流为木里河。西麓有泉,流为曲洞河。

    罗木山 ,在县北八里。西临银龙江。

    万松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顶有万松阁,横巅山 名“绣岭”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花如绣,故名。

    七盘山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阿荒山 在县北,《银龙江》发源于此。

    银龙江 ,其源一出阿荒山,一出罗武山,合流而南,受桃源、花桥二水,穿城以出,经顺宁入兰沧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守御城跨其上源自上甸里合木里场河,又南合曲洞河,又东南过萨佑河、花桥河,又东南入兰沧江。按《明通志》,一名太平河。每岁孟冬时,近晚有白气横江,上下充满,月色相映,盘旋若银龙,因名。

    碧溪江 ,即漾濞江,经县界东南。

    胜备江 ,自云龙州发源,入县界,会双桥河,达漾濞江。按《明一统志》:“源出罗武山,南流经永平县东南境,合九渡、双桥二河,自蒙化府合溪备江。”

    腾越州

    球珠山 在州东五里。上峻下平。明正统间,征麓川,于此立寨。

    马峰山 在州东十五里,又名“长洞。”

    巅峻山 在州东十八里。按《明通志》下有“矣比坡。”

    高黎贡山 在州东一百二十里。旧名昆仑冈,界潞江、龙川之间。蒙氏僭封西岳,山顶有泉,分流而下,又名分水岭。按《府志》:“山势极高峻,自卑登高,东西各四十里。行者自晨至午,始造其巅。天霁,可望吐蕃之雪山。”

    罗生山 在州东南二十里。峰峦高耸,林木葱蔚。

    来凤山 在州南四里。每曙时,岚气锁之。祀唐杜光庭之子于上。按《府志》:“古名龙凤山,木甚高大,明秀甲于众山。虽有峻出者,皆为拱揖,俨如巨屏,为一方之镇。竹树葱蒨,中有禅院,游赏络绎。”

    半个山 在州南六十里。上有镇彝关,即南甸界。悬岩峭壁,足为外中之限。

    擂鼓山 在州西南十里。武侯驻兵,击鼓其上。宝峰山 ,在州西。上有宝峰寺,为摩伽陀禅定之所。

    缅箐山 在州西三十五里。

    阿幸山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土山 在州北二里。上有池,周五十丈。按《明通志》:“下亦有池,旁有圆石一片,周尺许,旧传唐僧摩伽陀所遗。值天旱祷雨,以此石浸龙池,则有雷雨之应,名济旱石。”

    上干峨山 ,在州北二十五里,上有金塔坡,世传异人修道于此,至今无蚊蚋霜雪。

    巃嵷山 ,在州北三十里,势极高峻,云合即雨,郡人尝以此验阴晴。

    打莺山 在州北三十五里。按《明通志》:“莺多聚于此,故名。”

    雪山 在州北九十里。三峰萦矗,上多积雪。小甸山 ,在州北一百三十里。山径险巇绝处以木为栈。

    明光山 ,去州二百二十里。上有铜银二矿。

    大盈山 在州西南。一名大车江。源发巃嵷山,会半月池,合槟榔江。按《府志》:其源有三:一出赤土山,流为马邑河。一出巃嵷山,流为高河。一出罗生山,流为罗生场河。经流城之东北,而西三水合于江流,故曰大盈。南入南甸小梁河,至干崖为安乐河,西流为槟榔江。

    槟榔江 源出吐蕃,入州西界,会大盈江,经干崖、达缅。

    《叠水河 ,大盈江》之派。“断崖百尺,急水奔流。翻雪惊雷,行人竦视。”

    龙川江 ,其源有三:一出明光山,一出阿甸山,一出南香甸山,三水合流,至虎踞关入缅。按《府志》,“江源有三:一发源七藏甸,为明光河,流至莫落河,通固东河。又一流由阿幸至鸟索、固东二河,会之为灰窑江,逾山峡中,深不可测,两崖逼近,俗呼为天生桥。” 流至曲石江,一发源界头甸马鹿塘;一发源雪山之麓双河,入瓦甸河、混泥河,经界尾亦至曲石,会众流而东,过高仑山足蜿蜒数百里,若龙骧然,故以名。由此过陇川,通猛蜜所部。莫勒江,去腾逾远,至太公城乃会大盈江。转而南,下江头城,入于金沙江。

    半月池 ,在州北七里,周五十丈。

    澄镜池 ,在干峨山上,人至则风雨交作。

    水利附           府志

    本府。保山县附郭。

    九龙渠 在府城南,旧名“易罗池。” 方广二百馀丈,砖石为堤。明洪武间,度田分水为四十一号,岁选官司之。

    沙河 在九隆、法宝二山间。按《明通志》:“水势盈涸无常,初郡人未知所自,嘉靖二十九年,兵备郭春震始募土人溯流穷源而得之。”

    诸葛堰 有三:在府城南十五里,曰大堰,其东曰中堰,又东曰小堰。大堰在法宝山之下,石岸土堤厚一丈二尺,周遭九百八十馀丈,中深二丈,武侯所浚,岁久淤涨。明成化三年,巡按御史朱暟修筑,分水口为三,春首,泄以灌田,俗呼为“大海子。” 中堰源自九龙池三十六号水并沙河灌积,周遭土堤三百三十七丈,分水口为三,灌田数千亩,呼为“中海子。” 小堰周遭土堤二百八十丈,分水口为二,灌田千馀亩,呼为“小海子。” 石花堰 在城南十二里,源出本山后之响石洞,土堤周围一百一十五丈,中为一洞,灌田数千亩。

    连三坝 在石花堰之北二里。

    黄泥坝 在石花堰之南二里。

    纪广坝 ,在城南十里,周三百五十丈,灌田数百亩。

    金鸡泉 在温泉北。寒泉西流,灌田数百亩。龙井箐 去城一里许,泉出山麓,流经纸房屯、社稷坛,东流教场,分为三沟,灌田数千亩。骆驼箐 去城二里,泉出山崖穴中,一名“石头沟。” 导流三沟,灌田数千亩。

    青石泉 去城三里。泉出青石山小坡,俗呼为“蒲蛮箐。” 导经五福村、教场屯、纸房村、山脚村,分为四沟,灌田数千亩。

    栖贤箐 在栖贤山之南。泉自山箐中涌出,北折西流,灌田千馀亩。

    石头箐 去城十里许,自石崖中流出有二:一由本箐北流,一由山麓南流,灌田千馀亩。银矿箐 ,去城三十里,泉出山崖中,灌田数百亩。

    清水沟 去城四十里。沟之北一里许为河。源。出北冲山箐,经流老营,达于板桥河。农家沿河皆设水车,激而上之以灌田。

    纪广堰 在城南十里,堤周三百五十丈。石花堰 ,在府南十二里,源出山后响石洞。又三十里为甸尾海,源出梅子沟。有黄泥坝,在海南二里。按《府志》:“土堤周遭一百一十五丈,中为一洞,灌田数千亩。”

    平安坝 在城南四十里。明正德间,兵备副使汪标创筑。嘉靖间,分巡佥事安如山、兵备副使郭春震重筑。堤周一百六十丈,厚八尺,高一丈,灌田二千馀亩。

    官市堰 在城南四十五里,源出青松山下,汇龙井水为池,经流落龙村,灌田一千数百亩。丁杨坝 源出水眼龙口,堤周二百五十丈。卧佛池渠 在城北二十五里。按《明通志》:“在云岩山下,泉出石窦中,而汇于寺前之池,四时不竭。”

    阿凤坝 去城四十里。按《明通志》:源出天井山之深谷中,瀑布西流,度甸头巡检司之北,折而

    考证

    南下分为四沟,流经达达营、木瓜村、光尊寺,而入于“西河。”

    莲花坝 在安乐山西,即玉泉。明正德间,兵备副使汪标筑。

    打莺山龙泉 :在腾越州西三十里,流放古矛山下,灌溉城西田亩。

    龙王塘 ,有三:一在观音寺,一在大宽邑,一在侍郎坝。

    荆竹寨陂 在州东四里。

    侍郎坝 在州西北五里。昔侍郎杨宁征麓川时所筑,人享其利,遂以名。

    宝峰泉 在永平县东四十馀里,泉流足资灌溉。

    永昌府城池考        通志

    本府。保山县附郭。

    永昌府城池 ,唐皮罗阁创。元至元间,都元帅段阿庆重筑。明洪武十五年,指挥王真重修,寻为思可所废。十八年,指挥李观复甃以砖石,又于太保山绝𪩘为子城。二十八年,指挥胡渊辟《广西山罗》、太保山于城内东南北三隅,高二丈二尺,西省三之一,周十三里有奇。设八门:东曰升阳,南曰镇南。西南曰龙泉,曰安定,西曰永镇,西北曰仁寿,北曰通华,东北曰拱北。“镇南拱北门外复为子城,辟二小门。嘉靖中,副使韩廷伟筑西城,增高五尺,沙壅久湮。指挥曹宗岱重凿而深之。万历二十八年,知府华存礼修筑无池。”按《府志》:“明嘉靖三十八年,副使韩廷伟檄同知戴希灏、指挥赵明臣、千户张轩,增筑西城,视旧高五尺许,楼高三丈有奇,周循为角楼四、炮楼一、钟鼓楼各一,城铺六十有四,今俱废。东南北之壕各深五尺,广二尺有奇。南壕即易罗池之。”流也。各门之外,俱跨以桥,久而沙壅,指挥曹宗岱重凿而深之。万历二十八年,知府华存礼又重浚修之,西即山壑为池焉。

    皇清定鼎以来,数经兵燹,城郭颓圮,楼橹尽毁。康熙

    三十九年,总兵周化凤、知府罗纶、知县程奕捐俸分修,即其旧址重建各楼,焕然一新。

    外州县

    永平县城池 ,明洪武十九年建。指挥雷嵩立木为栅,跨银龙江之上。二十八年,指挥时瑀砌以砖,高二丈,周三里三分,壕广二丈,深五尺。先是,江流贯城南,有水洞,每值水涸,窃盗乘以出入。万历中,知府华存礼浚东西壕为河,改水分流城外,会于城南,砌塞水洞为墙,无池。按《府志》:“凡四门,东曰春阳,南曰德化,上有” 楼,高六丈。西曰“镇西” ,北曰“武安。” 南北水关二座,各有桥亭。周遭城壕,广二丈,深五尺。

    腾越州城池 ,旧无城。明正统十年,兵部侍郎杨宁征麓川,驻此,始筑腾冲司土城。十五“年,兵部侍郎侯琎重修,甃以砖石,高二丈五尺,周八里三分。嘉靖中,兵宪郭春震始凿壕,广二丈,深一丈,其西北磔石以通山泉。”

    皇清康熙五年,知州王律重修。按《府志》,凡四门:东曰

    霑化南曰靖边,西曰永安,北曰“溥润。” 其上各有楼、角楼四,城铺四十。隆庆三年,增筑月城,高一丈六尺,广三十二丈,并东西二圈门。

    永昌府关梁考        府志

    本府。保山县附郭。

    南关 在城南二里,建楼三间。

    北关 在城北二里,建楼三间。

    山达关 :在城东北七十里,路颇崎岖。康熙四十年,总兵周化凤修砌,行者便焉。

    老姚关 :在城东南一百四十里,缅人出没要路。旧设守备于此,驻防镇康湾甸耿马土司。今裁。

    丁当山关 在城东北一百四十里。崇坡峻坂,陟降三十馀里,为西邮通衢,昔蒲蛮出入之所。潞江关 ,在府西南。

    清水关 在府西北

    蒲关 在府东南

    永安桥 在法明寺前

    清河桥 在镇南门内

    春晖桥 在升阳门内

    升平桥 在地官坊北

    “土桥 ” :在彭指挥街。

    双桥 在东街。南北分衢,二桥相对。

    新桥 在钟楼巷口

    石桥 在南园巷。以上俱在城内。

    升阳桥 在东门外

    拱北桥 在拱北门外

    通华桥 在通华门外

    仁寿桥 在仁寿门外

    龙泉桥 在龙泉门外

    镇南桥 在镇南门外。以上俱跨城壕。

    龙池桥 在《易》罗池南。

    饮马桥 在龙池南

    众安桥 在城南七里,跨沙河水下流,永腾通衢也。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挥胡渊创建木桥。正德间,参将沐嵩、嘉靖间,副使“郭春震相继重修,砌石为桥,广一丈二尺,高五丈馀,袤六丈有奇。”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总兵偏图重修。

    济安桥 在城北五里闸,潴西河之流。明洪武十五年,指挥李观建。今呼为“五里桥。”

    东津桥 在城北二十里。明洪武十五年,指挥李观建。今呼为“小板桥。”

    北津桥 在城北板桥村,明洪武十五年,指挥李观建。上有小亭五间。

    霁虹桥 在城北八十里,跨澜沧江。古以舟渡,狭险湍急,行者忧之。后以篾绳为桥,攀援而渡。武侯南征,架木桥以济师。元元贞乙未,也先不花西征,始更以巨木,题曰“霁虹。” 丁酉冬,宣慰都元帅达思撤而新之。元季,桥圮,复以舟济。明洪武二十八年,镇抚华岳铸二铁柱于石以维舟,后架木桥,寻毁。成化中,僧了然乃募建飞桥,以木为柱,而以铁索横牵两岸,下无所凭,上无所依,飘然悬空。桥之上复为亭二十三楹,两岸各为一房。副使吴鹏题于石壁曰:“西南第一桥。” 岸北设官厅,以驻使节。岁以民兵三十人更番戍守。然桥摇动无宁晷,铁缆恒蚀。一修于兵备王槐,再修于参将沐嵩,复修于兵部郭春震。万历间,又为顺宁猛酋所焚。兵备郭以仁重修,又修于兵备杜华先、分巡张尧臣。明季复毁。

    皇清克滇,督抚司道各捐金,檄金腾道纪尧典督建。

    两端系铁缆十六,覆板于缆上。又为板屋三十二楹,长三百六十丈。南北为关楼四,弘敞坚致,视昔有加。后毁于兵。康熙十二年,总兵张国柱重建。吴逆时,又毁。二十年,知县蒋嘉谟重建。二十七年,总兵偏图增修两亭于南北岸。桥旁翼以栏杆,日久损蚀,复摇。三十八年,总兵周化凤、知府罗纶、知县程奕又重修之。

    凤鸣桥 跨沙木河。相传桥下水多瘴,人马饮之即病。今亦不验。

    神济桥 在诸葛营北。明永乐间,指挥车琳建。嘉靖间,义民吴贵甃以砖石。

    血战桥 在姚城全胜关外。明时破缅酋于此,参将邓子龙建。

    保场桥 在镇姚所小保场驿前。明万历间建。西山桥 在石册寨。土舍莽承绪建。

    潞江渡 旧刳木为舟以渡,往来甚惊。明嘉靖间,兵备副使潘润始置巨舟,可渡百人,两岸各建官厅,憩息永平县。

    上甸关 ,在县北二十里。

    花桥关 在县西南四十里。

    广济桥 在城东

    太平桥 一名“银江桥” ,在城外县治东半里,跨银龙江,长十四丈,高二丈五尺,广二丈。康熙三十三年,江水泛涨,冲断桥梁,知县姚孔鍹重建。安定桥 在城北八里木里场村,跨银龙江水上。

    九渡桥 在县城东北五十里,跨九渡河。“通津桥 ” 在县南关外,与太平桥接境。

    胜备桥 在县东北。近桥有胜备铺。

    花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

    双桥 在县东北八十里,近黄连铺。一河旋绕二桥,故曰“双桥。”

    濞漾桥 濞漾系蒙化、大理、永平三处交会之所。康熙三十年,提督诺穆图新建,引铁索为梁,上覆瓦屋,制颇坚丽。

    腾越州

    马面关 在州西北二百五十里。上江外蛮云喧山顶,山极高峻,峭壁上有石,名“黄牛石。” 行者险阻,必祭而后行,控制茶山、里麻一带要害。龙川江关 在州东八十里。明正统十四年建。嘉靖十年,兵备潘润改于桥西。

    全胜关 在姚城南四十里,甃以砖石,高二丈二尺,楼高五丈四尺,为湾甸、猛波罗两路界限。按《通志》,明万历十五年参将邓子龙建。

    铜壁关 在布岭山顶。台周二十丈,高二丈二尺,楼高五丈四尺。公署二所。控制蛮哈海、黑蛮莫等要路。

    巨石关 ,在户冈习马山顶。台周三十丈五尺,楼高五丈八尺。公署一所,控制户冈迤西要路镇。关 在左卫半个山间,即南甸界。削壁险峭,华彝之限。旧设巡检司于此,今移于南送寨。万仞关 在吊桥猛弄。山台周三十丈,高二丈八尺,楼高七丈三尺。控制港得、港勒迤西等处要路。

    神护关 ,在盏西邦中山。台周三十丈,高三丈,楼高五丈四尺。公署一所。控制茶山、古勇、威缅迤西等处要路。

    铁壁关 ,在等练山。台周三十丈,高二丈五尺,楼高五丈七尺。控制蛮莫等要路。

    虎踞关 ,在邦杭山。台周三十丈,高二丈六尺,楼高六丈二尺。公署一所,控制蛮棍、遮鳌、光脑、猛密等要路。

    天马关 ,在邦欠山。台周二十六丈,高二丈六尺,楼高四丈四尺。公署一所。控制猛广、猛密、猛曲等要路。

    汉龙关 ,在龚回要害。台周二十六丈,高二丈六尺,楼一座,公署一所,控制猛尾、猛广、猛密、猛育、垒、弄锡波要路。

    滇滩桥 离州一百八十里,外接野人界。按《通志》:各关俱有营房三十五间。明万历二十二年,巡抚陈用宾檄知府漆文昌建。

    天生桥 有三,一在灰窑江之下,两岸逼近,若天生然;一在打苴,一在清水河。

    通津桥 一名“神桥。” 跨大盈之壕,当罗生之冲。嘉靖八年,百户郝升增修。

    中桥 在州城内饮马河前。

    藤桥 有二:一在瓦甸,一在曲石,水流湍急,以藤系于两岸树上,行者扳援以渡。

    迎恩桥 在饮马河下

    界尾桥 在州北。康熙三十九年,知州唐翰弼捐俸重修。

    永济桥 在城北九十里曲石村。康熙四十年,知府罗纶、同知李文渊、副将张友凤、知州唐翰弼捐俸同建。

    大板桥 在州北门外

    瓦甸桥 在州城北二十里。

    灰窑桥 在城北六十里,跨两山断脉,峡深二十丈,陡峻特甚,下流即曲石江。

    三合桥 在城西南十里。叠水河、芭蕉溪、来凤滩合流于此,故名。

    凌云桥 ,跨大盈江。指挥陈福甃以砖石。“龙洞桥 ” ,跨叠水河,架木为之。明指挥陈仪建。龙川桥 ,在州东七十里龙州驿,跨凤溪江,旧“编藤为桥,铺以小板。明弘治间,兵备副使赵炯建桥于上流,寻废。嘉靖十年,兵备副使潘润效《霁虹桥》制重建,两岸各为官厅。”

    皇清康熙三十七年,桥毁。三十八年,知州唐翰弼重。

    建桥于壶瓶口,副将张友凤捐俸助之;然较旧路险而且远,行者苦焉。

    大盈桥 在州西,跨大盈江。

    永昌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

    永昌府治 本镇臣旧宅,在拱北门内之西。明嘉靖三年,巡抚傅桂、参政邓相、兵备副使萧乾元督修。中为正堂,堂左为仪仗库,右为金帛库,又左为经历司厅,今废。右为照磨厅,亦废。左右两角门。堂前为甬道,为戒石亭,堂之后为川堂,为二堂。

    皇清康熙四十年,知府罗纶重建,名曰“太保堂。”又后

    为内衙。明嘉靖四年,知府严时泰建敕书楼于内衙之后,楼前有桥、有池,楼后有《敕书碑》。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府伍柳重修。三十七年,知府罗

    纶于署后捐置地为射圃,建亭于内堂,旁为六房,前为仪门,门右为土地祠,其下为寅宾馆,左为狱,前为大门,门有楼,门外为屏,左右为榜房。明嘉靖间,知府郑哻于府前为《申明》《旌善》二亭,今废。嘉靖二十八年,知府童蒙正撤去大门之楼,更建新门。府治周垣凡二百一十丈。

    同知署 在府左。中为正堂,前为仪门;大门后为二堂,又后为内衙。康熙四十年,同知李文渊建“效颦亭” 于仪门左,亭前为射圃。

    通判署 ,在府右。中为正堂,前为仪门、大门,后为二堂,又后为内衙。

    经历司署 :在通判署之前,北向。中为厅,前为大门,二门后为宅。

    司狱司廨 在寅宾馆右。

    沙木和巡检司廨 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二年立。

    施甸巡检司廨 在府南一百里。明洪武二十二年立。

    阴阳学 在府治前,今废。

    医学 在府治南,今废。

    僧纲司 在法明寺之右,普应寺内。

    道纪司 在三清观南,今废。

    公馆 一在水寨,一在《沙木和》,一在《蒲缥》,一在打牛坪,一在《腾越》。

    督学道考场 在荷花池上,即旧兵道署,兵道张纲改建。

    保山县治 在府治西南中正坊之北。本参将旧宅。明嘉靖三年,知府严时泰改修东向,中为正堂,其左右为库藏,前为仪门,为鼓楼。今废。

    皇清康熙六年,知县吴士鲸重建。四十年,知县程奕

    “重修左右翼以六房” ,中为甬道,前为仪门;门外右为土地祠,左为“寅宾馆” ;馆前为大门,门外为屏堂,前东北隅为狱,西南为预备仓堂,左为库,后为二堂,又后为内宅。

    典史廨 在县北

    总兵署 在拱北门大街,旧为营官署。康熙二十六年,总兵偏图移驻于此,因重修焉。

    察院 :在仁寿门内,旧为兵备道署。康熙三十五年,知县程奕重修。

    足食仓 在府治南钟楼街,明洪武二十二年建。

    预备仓 在《足食仓》内。

    军储库 在卫治西,今废。

    养济院 :旧在升阳门内,久废。康熙三十八年,知府罗纶新建于拱北门外。

    漏泽园 ,在龙泉门外,纵广九亩五分。康熙三十四年,总兵周化凤买置。

    外州县

    永平县治 在县城南门外,汉、晋迄元俱在江之东。明洪武十六年,改建于江之西,南向。天顺间,主簿郭本增修。中为堂,堂后为川堂,又后为知县廨堂前为甬道,为戒石亭,旁为六房,又前为仪门,转而东向为大门。

    典史廨 在县左

    土县丞廨 在县城西和丘山下。

    土驿丞廨 在打牛坪东牛坐山。

    僧会司 在普济寺

    道会司 在关圣庙

    预备仓 有四,一在县堂东,一在县堂西,一在县堂南,一在漾濞河西街。

    公馆 有四:一在县治左、一在花桥、一在黄连铺、一在打牛坪。

    养济院 :在城隍庙右。康熙四十年,知县姚孔鍹建。

    漏泽园 在县东三里

    腾越州治 在溥润门内,本参将旧宅。明嘉靖四年,巡按御史傅桂改建。中为堂,右为库,左为仪仗所,又左为寅宾馆,前为甬道,为戒石亭,两旁为六房。又前为仪门,左为土地祠,右为狱,前为州门。门之前,左为旌善亭,右为申明亭,堂后有川堂,又后为州廨,后有大观楼。

    州判廨 在州右

    吏目廨 在“州判廨前。”

    镇彝关巡检司 在州南七十里。明正统二十四年建。旧在镇彝关,今移于南送寨。

    龙川江巡检司 ,在州东八十里龙川江。明正统十四年立。

    僧纲司 在万寿寺

    道纪司 在真武观

    副将署 :在州治南,即金沧道旧署。

    预备仓 “在州仪门左。”

    广积仓 在州治西

    义谷仓 储义田谷

    卫仓 在城东北隅。旧有四连,今止存西、北二连。

    屯仓 有八,一在橄榄坡,一在江左,一在乌索,一在瓦甸,一在界尾,一在界头,一在干双,一在

    阿幸今皆废

    公馆 在州治街左

    养济院 在城西南

    漏泽园 有二,一在城南华严寺后,一在城西教场后。。